乳腺导管扩张3例报告

乳腺导管扩张3例报告

一、乳腺导管扩张症三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乔如丽,焦扬驰[1](2021)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浆细胞性乳腺炎是复杂的乳腺炎症疾病,也是属于慢性非细菌性炎症的一种情况。因其病理特点复杂多变,有多个命名,如乳期乳腺炎、粉刺样乳腺炎、闭塞性乳腺炎、慢性乳腺炎或者是乳腺导管扩张症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形成瘘管,病情迁延,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本研究主要针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研究展开综述。

郭瑞[2](2020)在《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背景: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三大主要症状之一,其发生率约为5%-8%[1],临床上常见的乳头溢液种类多样,包括乳汁样、多色粘稠性、脓性、水性、浆液性、浆液血性、血性等,其中80%-90%的乳头溢液为良性病因所导致,主要包括乳导管炎、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腺增生症等[2]。中医和西医对于乳头溢液的治疗方法区别较大,对于导管内占位性病变,西医目前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临床实践中发现大多数的良性非肿瘤占位性乳头溢液可通过保守治疗而缓解或治愈,这些方法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等。局部治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纤维乳管镜下溢液乳管的药物冲洗或灌注治疗,亦可见中药的局部外用治疗。随着纤维乳管镜的日渐普及,人们对非肿瘤占位性乳头溢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溢液乳管的局部药物灌注治疗经济、方便、有一定疗效,但其疗效有限,且部分患者运用该疗法后存在一定机率反复。而全身治疗方面,现代医学现在没有较好的办法,中医药对乳头溢液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根据临床经验,对非占位性良性乳腺病变导致的乳头溢液采取非手术治疗,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笔者科室运用口服中药辨证治疗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临床上非肿瘤性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治疗效果及治愈率。但其具体疗效如何,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患者治疗后乳头溢液量变化、乳管镜下乳管内壁表现变化以及中医症候变化的情况,评价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提供更优化的方案。方法:收集2019年01月01日至2020年08月01日于东方医院乳腺科门诊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乳头溢液患者,根据样本量计算公式,考虑20%的脱落率,共收入4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纳入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组(试验组)、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组(对照组),每组患者24例。治疗时间为3周,建立前瞻性对照研究数据库,评价对比2种治疗方法在治疗第1、8、15、22天的乳头溢液量变化、乳管镜下乳管内壁表现变化、中医症候变化。并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结果:(1)治疗3周后,试验组治愈8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2例,有效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6.67%,两者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乳泣宁汤联合乳管镜下药物灌注组疗效优于单纯乳管镜下药物灌注组。(2)试验组在治疗第15天起促进乳头溢液量减轻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镜下观察,两组在促进管壁充血及炎性絮状物减轻方面较各组治疗前对比均有一定疗效,但两组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在改善纳谷不馨、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胸闷胁痛、焦虑抑郁中医症候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皆未出现并发症及不良反应。(5)治疗后1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情况。结论:(1)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疗效确切,优于单纯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2)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安全可靠,目前尚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3)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短期随访无复发,可作为临床可供选择的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有效方案之一。

杨宁[3](2020)在《复合切口蚕食清创联合OPS综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溃后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肉芽肿性乳腺炎又称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小叶为中心,坏死性肉芽肿为病理特征,伴微脓肿形成和非干酪样坏死的乳房慢性疾病。本病多发于非哺乳期中青年妇女,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现代医学在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诊疗等方面,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标准,中医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也是百家争鸣。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上与浆细胞性乳腺炎同属于非哺乳期乳腺炎范畴,二者临床表现相似,极易混淆,而重症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上误诊为乳腺癌也不少见,导致误治失治。本病治疗周期长,病情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痛苦,最终选择乳房切除,所以又被称作“不死的乳癌”。组织学诊断是确诊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金标准”。依据病程进展,可分为肿块期、脓肿期、溃后期三期。治疗方法包括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中医中药及外科手术治疗,手术被公认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依据病灶部位、范围不同,选择不同手术切口:如放射状切口、乳晕周围弧形切口、乳房下皱襞弧形切口等,常见术式包括切开引流术、单纯病灶切除术、坏死病灶扩大切除术及乳房单纯切除术。而溃后期由于具有病灶范围大、多部位窦道形成、皮肤完整性差等特点,加之患者对乳房外形的期望,常规的切口、术式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如何彻底清除病灶、保留更多的可逆腺体、保证较好的乳房外形,是本病近远期疗效的关键,而切口的选择是手术治疗的保证。本研究依据本期病灶特点,选择涵盖所有病变区域的复合切口,如:放射状切口+乳晕周围弧形切口、放射状切口+乳头裂隙贯通切口、双放射状切口、“S”形切口等,利于探查所有病灶,尤其是微小病灶,选择蚕食清创、腺体瓣转移填充治疗,达到彻底清除病灶、保留较好乳房外形、减轻患者对开放创面换药的恐惧心理。同时配合中药内外治综合治疗,巩固疗效,进一步缩短临床治愈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和复发率,保证良好的乳房外形。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溃后期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行复合切口蚕食清创联合OPS及单一切口搔爬清创联合VSD术后,针对其预后效果行分析研究,旨在探求一种能缩短临床治愈时间,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彻底清除病灶、避免术后复发,且能保证女性乳房外形的治疗方案,为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临床诊治决策提供较为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收集2017-2019年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时处于溃后期且于病房住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肉芽肿性乳腺炎,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共计56例,依照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治疗组:术中使用复合切口蚕食清创联合OPS。对照组:使用单一切口搔爬清创联合VSD。收集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运用SPSS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详细分析,通过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治愈时间、复发率、复发时间及乳房外形评价的差别,评价溃后期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使用复合切口蚕食清创联合OPS的临床治愈时间、复发率、复发时间及乳房外形情况。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收集溃后期经病理证实为GM患者共计56例,患者均为女性,其中最大年龄45岁,最小年龄25岁,中位年龄33.5岁,平均发病年龄(33.27±4.249)岁,依据统计结果,年龄<30岁者13例(23.2%),≥30-<40岁者40例(71.4%),≥40-<50岁者3例(5.4%),无年龄≥50岁者。56例患者中有3例未生产,其余均为经产妇,生育史53例(94.6%),产后经历哺乳者42例(75.0%),患侧乳头凹陷者22例(39.3%),双侧乳头凹陷者7例(12.5%),未出现乳头凹陷者27例(48.2%),乳房外伤史9例(16.1%),2例(3.6%)有长期口服抗精神病类药物史,均为抗抑郁药。入组患者中,职员发病率最高,共计23例(41.1%),教师次之,共计13例(23.2%),无业人员11例(19.6%),企业管理人员4例(7.1%),农民2例(3.6%),专业技术人员1例(1.8%),公务员1例(1.8%),工人1例(1.8%)。2.就诊时临床症状分析:本研究GM患者中,初发症状以无意中发现的肿块多见,患者自述发病之前或被孩子突然撞击,或有忧思恼怒史,或无明显诱因发病。初起发病时乳房局部表现为肿块者10例,肿块伴疼痛者44例,肿块伴疼痛且局部皮色变红者20例,发病后出现双下肢红斑者3例。发病时间以末次产后3年内、5年内居多,均为21例(39.6%),末次产后1年内、5年以上发病者均为5例(9.4%),有1例患者孕期发病,3例患者已婚未孕未育。本病双乳均可发病,其中病灶位于左乳者34例(60.7%),位于右乳者18例(32.1%),双乳均发病者4例(7.1%)。对患者入院时肿块直径进行测量,测得本研究中肿块最长直径为16cm,最短直径1cm。其中肿块直径≤5cm者27例,>5-≤10cm者23例,>10-≤15cm者5例,>15cm者1例。就诊时肿块位于外上象限者最多见,共计25例(44.6%),位于外下象限者12例(21.4%),位于内上象限者21例(37.5%),位于内下象限者11例(19.6%),56例患者乳房肿块波及范围并非仅仅累及一个象限,可多个象限并存,伴有乳头内陷者还可累及乳头乳晕区,本研究肿块位于乳头乳晕区16例(28.6%)。病灶范围累及1个象限者32例(57.1%),2个象限者19例(34.0%),3个及以上象限者5例(8.9%)。3.实验室检查异常分析: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化验血常规、女性激素六项,统计白细胞总数、泌乳素值,56例患者术中均取病灶脓腔内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化验结果中,白细胞升高者29例,泌乳素升高者14例,泌乳素最高值>200ng/m L,菌培养阳性者14例。乳腺分泌物中培养出的菌群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复合菌、纹带棒杆菌及产气肠杆菌。4.疗效评价:治疗组中术后采用一期缝合的方法,最长临床治愈时间为50天,最短为10天,平均临床治愈时间为22.14±11.78天,且28例患者中有15(53.6%)例术后达到一期愈合,减少了临床治愈时间;对照组术后需长期换药治疗直至伤口愈合,最长临床治愈时间为128天,最短为30天,平均临床治愈时间为72.82±31.26天,临床治愈时间较长。治疗组中术后复发2例,未出现复发26例;对照组术后复发10例,未出现复发18例。治疗组中术后复发最短时间为40天,最长时间为152天,平均复发时间为96.00±64.66天,对照组术后复发最短时间为33天,最长时间为100天,平均复发时间为51.80±18.84天。两组间复发时间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P=0.06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乳房外形优秀者19例,良好者7例,一般者2例;对照组乳房外形优秀者7例,良好者7例,一般者14例。两组间乳房外形评价对比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研究结论:1.溃后期行复合切口蚕食清创联合OPS治疗GM患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2.溃后期行复合切口蚕食清创联合OPS相对于使用单一切口搔爬清创联合VSD者疗效相对更好。3.溃后期行复合切口蚕食清创联合OPS治疗GM患者可以缩短临床治愈时间,降低复发率,提高术后乳房外形评价。4.本研究中患病女性职业多为职员,提示职业可能与GM发病相关。

王晨[4](2017)在《药物灌注联合理疗治疗良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乳头溢液的病因,探讨良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的治疗方法,评价药物灌注联合理疗与单纯理疗对良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的治疗效果,并分析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对良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寿光市妇幼保健院的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研究入组标准,整理分析资料,选取良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患者共164例,包括乳腺导管扩张伴炎症113例,单纯乳腺导管扩张51例。溢液性质表现为血性溢液、乳汁样溢液、水样溢液、浆液性溢液、脓性溢液。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药物灌注联合理疗组86例,包括血性溢液1例,乳汁样溢液23例,水样溢液18例,浆液性溢液25例,脓性溢液19例。单侧乳房溢液55例,双侧乳房溢液31例。本组给予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利多卡因联合甲硝唑药物灌注治疗联合理疗。单纯理疗组78例,包括血性溢液0例,乳汁样溢液22例,水样溢液19例,浆液性溢液21例,脓性溢液16例。单侧乳房溢液49例,双侧乳房溢液29例。本组给予单纯理疗。根据两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种方案的差异,并对其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16年6月,随访时间612个月,药物灌注联合理疗组总体有效率为96.5%(83/86),单纯理疗组总体有效率为56.4%(44/78),两种方案对治疗良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疾病均有效果,但药物灌注联合理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理疗组,两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可以给予保守治疗,给予药物灌注联合理疗的方法治疗,有显着的疗效,药物灌注联合理疗与单纯理疗相比较,治愈率明显提高,对通过药物灌注联合理疗得到治愈的患者,避免了手术,降低了该疾病的总体手术率,治疗过程安全有效,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张小霞[5](2017)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理特征及其与IL-1α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是一种乳腺良性炎症性疾病,目前被认为是一种诊疗较为棘手的良性乳腺疾病。其病因不清,病程漫长,反复发作,甚至造成切除乳房等不良结果,严重影响了众多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临床上通常将非哺乳期乳腺炎分为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ectasia,MDE,-也有人称乳腺导管周围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mastit is,GLM)两种类型。乳腺导管扩张症(MDE)多发生于成年女性,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非周期性乳腺疼痛、乳头溢液,常伴有乳头内陷、乳房肿块、乳晕下脓肿或乳晕旁脓肿,伴或不伴红肿、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脓肿破溃,进而形成一个甚至多个瘘管、窦道等,属于难治性乳腺良性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乳腺导管扩张症最初是由Bloodgood在1923年提出。而后Haagensen在1951年首次应用了"导管扩张症"来命名这种临床表现的疾病。这种特征的疾病,还被称为闭塞性乳腺炎、静脉曲张性肿瘤、浆细胞性乳腺炎、粉刺性乳腺炎、导管周围炎和乳腺分泌性疾病等。1983年Dixon通过回顾性分析认为乳腺导管周围炎发生于乳腺导管扩张之前,而且是这种疾病的最初表现,于是提出PDM和MDE都是发生在乳腺的主导管,可能反映了同一种疾病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随后有学者认同了这种观点,认为乳腺导管周围炎其实是乳腺导管扩张症初期的主要病理表现。由此,乳腺导管扩张症MDE通常又被乳腺专家们称为乳腺导管周围炎PDM。尽管少数学者认为这根本就是两种病因不同的独立的疾病,目前仍然遵循多数人的观点。本病目前缺乏规范统一的诊断标准。早在1951年Haagensen提出乳腺导管扩张症这一概念时,他也将这种疾病进行了临床分期,并且认为不同的病期具有不同的病理学特征,而且在同一个组织中可能会出现各期并存的现象。1969年AbramsonDJ也提出该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分阶段进行的,并对该病进行了临床分期,对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本病的临床分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疾病的病程分为三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更多学者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将其分为四期,名称有时不一致,但标准大致相似:隐匿期(也有称导管扩张期)、肿块期(又称炎块期)、脓肿期和窦道期(又称瘘管期)。病理学诊断是确诊该病的金标准,但关于其病理特征的描述目前却缺乏统一的规范。早在1952年Frantz和其团队发现在导管扩张症早期,乳头下方和乳晕区的终末导管明显扩张,内容物主要是脂质和细胞碎屑。导管上皮仍然规整,没有明显的炎症表现。AbramsonDJ则根据病情进展将病理特征进行了详细地描述,认为疾病发生过程中导管上皮不断增生。但他的病理描述引起了许多争议。例如Haangensen认为导管上皮不是增生而是扩张变薄。Tedeschi则相信萎缩是上皮的基本变化,但在分泌的过程中上皮还会增生。Frantz发现在存在初乳样细胞和泡沫细胞的导管扩张的病人中,上皮细胞出现增生或顶端分泌,导管内容物主要是晶状体核无定形的碎片和残骸。至今争议不休。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与乳腺导管扩张症相似,因而通过临床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容易将两者混淆。于是以国内许多乳腺专家们提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分类诊断需要引起广泛关注。并指但由于目前多数医疗机构仍然停留在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慢性炎症二者不分的阶段,导致许多情况下将乳腺导管扩张症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等多种疾病混淆的情况。由于疾病不同,治疗不同,因此误诊、误治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规范病理诊断成为目前亟待待解决的问题。关于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Haagenson在首次定义这种疾病时总结了这种疾病的临床动态变化特征:乳晕下的集合管扩张,导管内容物堆积,随着病情的进展,导管进一步扩张,最终引发导管破裂,内容物溢出,牵扯多个导管,引起导管周围组织炎症,甚至形成脓肿。这就足所谓的"阻塞学说"。Haagensen强调了是由于肌塞导致导管上皮停止增生发生角化和导管扩张变细变扁平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后来许多学者纷纷研究导管扩张症的病因所在,众说纷纭。许多假说应运而生。有研究认为可能与内源性或外源性机械性因素相关,如乳头的畸形,先天性乳头或乳管发育不良,导管内皮的增生,导管上皮肿瘤或囊肿等等。也有报道认为是某些因素导致导管内过多的分泌物分泌障碍。有研究认为可能是由于激素的紊乱有关,但缺乏深入的探究。Rodman和Ingleby则认为这种疾病可能是某种酶降解了在非哺乳期女性的乳腺中由于某种机制分泌的初乳样结构而造成的。Tedechi等认为与化学刺激有关。而分泌物分泌到周围组织中的机制有报道认为可能与上皮细胞的贮存、局灶的感染或局部外伤包括手术创伤有关。众多假说中支持"阻塞学说"者了无几人,更没有人继续深入研究这种可能的根本所在。直到1983年,Dixon提出了与Haagensen相反的观点,他认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从导管周围炎症开始的,导管扩张是结果。1989年,Dixon再次提出细菌尤其是厌氧菌可能在初期发生乳腺导管周围炎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导管周围炎的确切发生原因不得而知。关于该病是否源于细菌入侵、外源性感染,至今仍然存在争议。近30年来,有研究提出高泌乳素与本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也有研究认为吸烟是该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还有报道提出该病可能与自身免疫相关。现在研究更倾向于其发病可能是在基础病变的基础之上,有其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病变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病理、乃至生物学变化,需要对疾病病因探讨更加深入。学者普遍认为该病发病过程会伴有导管及其周围组织结构一系列变化:导管扩张,进而破裂,导致炎症反应,最终形成肉芽肿,导管周围发生纤维化等。在这一过程中,促炎性细胞的感知、产生及释放是构建起宿主防御的一个重要步骤。在众多免疫因子中,IL-1家族的细胞因子不仅诱导炎症,还调节T淋巴细胞的反应,维持着内稳定和新陈代谢的平衡。其中IL-1 α和IL-1β作为重要的炎症因子已被众多研究证实具有激活炎症反应发生的作用。有研究认为痤疮的发生是源于毛囊皮脂腺上皮的扩张、内容物堆积,进而造成上皮细胞的过度角化,产生局部炎症。研究发现早期座疮患者皮肤的上皮细胞内IL-1α含量明显升高,据此推断IL-1α 可能在痤疮早期诱导上皮过度角化进而诱导早期炎症的发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鉴于乳腺导管扩张症与痤疮在某些机制上存在相似之处,进一步研究免疫因子在诱导导管上皮角化和诱发乳腺导管周围炎症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意义重大。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根据目前应用较多的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分期将乳腺导管扩张症分为四期,通过对乳腺导管扩张症不同临床分期的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并对IL-1α在乳腺导管扩张症不同临床分期的表达差异进行研究,以期发现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理特征以及IL-1α与乳腺导管扩张症病因的相关性,为后续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些参考及应用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临床病理确诊为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人进行临床分期,1、总结不同临床分期的不同病理特征;2、通过测定IL-1 α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探究IL-1 α与乳腺导管扩张症病因的相关性;3、测定IL-1α在乳腺导管扩张症泌乳素分泌正常组与高泌乳素组的表达差异,探究IL-1 α与泌乳素的相关性及高泌乳素与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相关性,为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因提供线索。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自2011年4月-2016年11月入住乳腺外科的病理确诊为乳腺导管扩张症和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共155人(n=155)。其中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124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31人,发病时间为3天至数月不等。通过查阅病历原始资料,复习病理切片,结合患者入院查体、辅助检查及病理表现,根据目前常用的临床分期方式将乳腺导管扩张症病人分为四期,分别是隐匿期21人,肿块期36人,脓肿期47人,窦道期20人。所有患者年龄自16岁至62岁,中位年龄34岁。采取内部对照。2.资料收集复习HE切片,进行临床分期。将所有病人的病理HE染色切片由本院病理科专业医生,重新进行复核、总结,归纳不同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的不同病理特征。3.采用免疫组化两步法,进行IL-1α表达水平检测。4.由两名病理科专家以"背靠背"方式对染色结果进行评定,确定IL-1 α的染色强度及范围,进行评分。然后对免疫组化结果根据不同临床分期进行归纳总结,分析IL-1 α在乳腺导管扩张症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水平。5.应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检测系统对30例乳腺导管扩张患者外周血血浆泌乳素水平进行检测。6.统计学分析: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用卡方检验和回归分析对乳腺导管扩张症不同临床分期中IL-1α的表达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检验结果均为双侧。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认为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果1.乳腺导管扩张症不同临床分期下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隐匿期临床表现:此期可以伴或不伴有明显的炎症临床表现,多伴有乳房胀痛或轻度触痛,乳头可有溢液,查体可发现直径多数小于2.0cm的囊性肿块。乳头后方可扪及乳管增粗,挤压乳头,可有"奶酪"或"粉刺"样物质被挤出,也可以是乳汁样或带有血迹的液体。病理特征:乳腺导管明显扩张,导管壁衬覆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可脱落或消失,无明显上皮增生或顶泌汗腺化生的改变。扩张导管内有时可见内容物,有的是红染颗粒状浓稠物质,也可能是菱形脂肪酸结晶,或泡沫细胞,还可有碎片、残骸等等;壁上皮细胞有的排列开始紊乱甚至缺失;管壁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有的发生透明变性,并可有轻度炎症反应,即局部可发现少量淋巴细胞。肿块期临床表现:此期可有明显的炎症临床表现,可伴有乳头内陷,也可伴有乳房肿块或皮肤红肿,多数位于乳晕区。肿块直径多超过2.Ocm。病理特征:导管内积聚物较隐匿期明显增多,有的导管壁已经破坏,导管内积聚物漏出管腔进入周围间质。乳腺导管大多数已经消失;残存导管壁周围多量炎性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即巨噬细胞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稀疏可见,偶尔发现有嗜酸性粒细胞,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弹力纤维增多。此期炎症因浆细胞增多因而常被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脓肿期临床表现:继发于肿块期后的急性炎症反应期。此期乳晕周围皮肤多伴有红肿,乳晕区常可扪及伴有波动感的肿块,肿块直径往往超过2.0cm,局部明显触痛,同侧腋窝淋巴结可有肿大。病理特征:导管不复存在,可见多个脓肿区,淋巴细胞数量与肿块期相当,破碎的中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明显增多,且数量相当,浆细胞仍然存在,但较肿块期略减少,嗜酸性粒细胞较肿块期略有增多,间质弹力纤维与肿块期一样,均明显增厚。窦道期临床表现:脓肿破溃后,或脓肿切开引流后形成瘘管或窦道,病程较长,迁延不愈。病理特征:脓肿区消失,破碎的中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数量与脓肿期相当,但逐渐分散,不再聚集,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2.GLM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表现:与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肿块期和脓肿期较为相似。镜下病理特征:轻度炎症者,小叶中仍然可见导管和腺泡成分,终末导管可有扩张,管腔内可空虚,也可有坏死物质填充或形成脓肿,导管周边聚集多量炎性细胞,如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多核巨噬细胞等,导管及腺泡上皮可萎缩。炎症严重者管壁破坏或消失。病变常常可融合,形成大片炎症区域或化脓性肉芽肿病灶,并可见多个脓肿区,部分区域也可见导管上皮增生,常有炎细胞浸润。炎症区域炎细胞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可见多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上皮样细胞核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为朗格汉斯型,有的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多数病例脓肿形成空泡,可有脂肪坏死,但无干酪样坏死。间质内可有纤维组织增生。有时可伴发导管扩张症。3.免疫组化IL-1α表达情况隐匿期:可见多量导管扩张,扩张导管上皮细胞呈阳性表现,扩张导管内容物也呈阳性着色。间质内可见散在呈阳性表现的巨噬细胞。肿块期:扩张导管几乎消失,视野内散在大量阳性着色的巨噬细胞和多核巨噬细胞,大量浆细胞也呈阳性表现。偶尔可见到的残存的导管,上皮细胞呈阳性着色,推断可能部分区域仍为隐匿期,两期共存。脓肿期:残存扩张导管上皮细胞呈现阳性表达,浆细胞、巨噬细胞较多阳性表现,考虑可能二期共存。窦道期:阳性表达的导管上皮细胞少见,呈阳性表达的浆细胞、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推断,有可能炎症的高峰期已过。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导管上皮明显被破坏,残存的上皮细胞可见阳性表达,同时可发现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呈阳性表达。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学评分结果病理科两名专家在不了解病人临床情况的前提下,以"背靠背"方式各自按照改良的Harvey评分标准评价IL-1 α免疫组化特异性染色结果。显示:随着病情从隐匿期到窦道期的进展,IL-1 α在导管上皮细胞内的阳性表达率呈下降趋势(P<0.001),而IL-1α在巨噬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呈上升趋势(P<0.05)。30名乳腺导管扩张症病人进行血浆泌乳素水平检测,将其分为两组(正常组19人,异常组11人),发现IL-1 α在两组病人中的表达虽然无统计学差异(上皮细胞中P=0.327,巨噬细胞中P=0.417,浆细胞中P=1),但IL-1α在上皮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高泌乳素组(90.9%)明显高于泌乳素正常组(26.3%)。结论1、不同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更详细的依据。1.1乳腺导管扩张症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具有不同的病理特征;1.2乳腺导管扩张症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特征不同。2、IL-1 α与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因相关。2.1 IL-1α在乳腺导管扩张症隐匿期上皮细胞的高表达,随病情进展,表达降低,提示其与疾病初期诱导上皮过度角化及早期炎症的发生相关;2.2 IL-1α在乳腺导管扩张症巨噬细胞中的表达,与疾病呈正相关,提示其与疾病的发展相关。3、IL-1 α与高泌乳素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因可能相关,高泌乳素可能与乳腺导管扩张症病因相关。

徐娜娜,贺科文,刘兆芸,于志勇[6](2017)在《乳腺导管扩张症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但由于该病临床及病理表现复杂,疾病命名多样,治疗手段也千变万化,若认识不清,极易造成误诊误治。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进展做一系统综述。

杨云辉,刘平华,王永新,雷斌,欧阳明月,麦海浪,左建军,周军[7](2015)在《乳腺导管造影在乳腺导管内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乳腺导管造影在乳腺导管内疾病中的影像学表现,比较乳腺导管内疾病在乳腺导管造影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影像特点,及乳腺导管造影对导管内疾病诊断的优势,并分析其病理结果,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溢液乳腺疾病20例,包括乳腺癌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9例、乳腺导管扩张症6例及2例乳腺囊性增生病,回顾性分析其乳腺导管造影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本组20例:乳腺常规检查诊断导管扩张4例,乳腺囊性增生2例,乳头状瘤0例,乳腺癌1例;乳腺常规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病变检出正确率40%。乳腺导管造影检查诊断导管扩张6例,乳腺囊性增生2例,乳头状瘤9例,乳腺癌2例;乳腺导管造影钼靶摄影对乳腺导管内病变检出正确率为95%。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对溢液性乳腺疾病是一项安全而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极高价值。对导管扩张症、乳腺囊性增生病等疾病亦能作出较准确的诊断。乳腺导管造影在导管内疾病及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尹志伟,阚丽君,栾金红,车艳玲,张晓琳[8](2014)在《炎琥宁注射液灌注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炎琥宁注射液灌注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炎琥宁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庆大霉素注射液灌注治疗,疗程14天。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乳腺导管造影检查、乳管内溢液细胞学检查的对比分析,随访3个月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炎琥宁注射液治疗乳管扩张症疗效确切。

范凤凤[9](2014)在《乳腺导管扩张症外科切除加矫形的治疗分析》文中认为乳腺导管扩张症又名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以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区肿块、非哺乳期乳房脓肿、乳头部瘘管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良性乳房疾患。临床上并不少见,临床报告发病率约占同期乳房疾病的4%左右。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导致误诊、误治。目前,乳腺导管扩张症的治疗一般认为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传统的外科手术注重切除病变,而对内陷乳头的美容效果关注甚微。本次研究总结56例乳腺导管扩张症伴

季流,宋文华,邹杰,王宜轩,刘小五,马靖靖[10](2014)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附59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乳腺导管扩张症59例临床资料。结果 59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乳腺炎性肿物46例,乳头溢液21例,乳头凹陷18例,乳房脓肿伴瘘管8例,均行手术治疗,依靠病理确诊。随访3个月至6年,无一例复发。结论手术是乳腺导管扩张症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必须根据疾病的类型、部位及范围等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及术式。彻底切除病变,反复冲洗、清洁创面后立即做乳房矫形既能根治疾病,又尽可能地保留了乳房的外形,疗效满意。

二、乳腺导管扩张症三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导管扩张症三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浆细胞性乳腺炎概述
2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生机制
3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4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治疗
5 结语

(2)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乳头溢液的认识
        1.概述
        2.古代医家对乳头溢液中医病名的认识
        3.古代医家对乳头溢液的辨治
        4.现代中医家对乳头溢液的辨治
        5.小结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乳头溢液的研究进展
        1.概述
        2.病因
        3.诊断
        4.治疗
    第三节 药物灌注治疗乳头溢液的研究进展
        1.单纯药物灌注治疗
        2.药物灌注联合中药内服
        3.药物灌注联合理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研究内容
    结果
        1.试验完成情况
        2.基本信息情况分析
        3.基线比较
        4.疗效评价
    小结
讨论
    1.基本信息情况讨论
    2.临床疗效讨论
    3.乳头溢液的中医辨证讨论
    4.乳泣宁汤的中医辨证讨论
结语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病例报告表
附录二: 乳管镜下表现典型图像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复合切口蚕食清创联合OPS综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溃后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诊断标准
        2.4 疗效评价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分组方案
        3.2 治疗方案
        3.3 手术方案
        3.4 实施方案
        3.5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分析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临床症状及体征
        5.3 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
    6 治疗评价
        6.1 基线比较
        6.2 效果评价
    7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一般情况讨论
    2 临床症状及体征讨论
    3 实验室检查异常情况
    4 基线分析
    5 疗效评价
        5.1 临床治愈时间
        5.2 复发情况
        5.3 乳房外形评价
    6 GM西医、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探讨
        6.1 GM 西医病因
        6.2 中医病因病机
        6.3 西医治疗方法
        6.4 中医治疗方法
        6.5 乳腺肿瘤整复外科技术(OPS)应用探讨
        6.6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应用探讨
    7 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7.1 存在问题
        7.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肉芽肿性乳腺炎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药物灌注联合理疗治疗良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材料与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
    1.4 随访
    1.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临床基本资料比较
    2.2 疗效
    2.3 不良反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乳头溢液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理特征及其与IL-1α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步骤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与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6)乳腺导管扩张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DE的发病原因
    1.1 乳头异常发育、乳管阻塞
    1.2 细菌感染
    1.3 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1.4 性激素水平
    1.5 吸烟
    1.6 其他危险因素
2 MDE的分期及临床特点
3 MDE的辅助检查
    3.1 实验室检查
        3.1.1 肿物针吸细胞学检查
        3.1.2 病理学检查
    3.2 B超检查
    3.3 钼靶、CT与MRI检查
    3.4 纤维乳腺导管镜(FDS)
    3.5 乳腺导管造影
4 MDE的治疗
    4.1 非手术治疗
        4.1.1 抗生素的应用
        4.1.2 抗结核药物的应用
        4.1.3 其他药物
        4.1.4 应用纤维乳管镜系统(FDS)冲洗
    4.2 手术治疗
        4.2.1 切开引流术
        4.2.2 部分乳管或全乳管切除术
        4.2.3 乳腺腺叶区段切除或腺叶象限切除术
        4.2.4 局部病灶根治性大面积切除术
        4.2.5 单纯乳腺切除术
        4.2.6 微创治疗
5 中医中药
    5.1 内治法
    5.2 外治法
    5.3 内外合治

(7)乳腺导管造影在乳腺导管内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乳腺导管造影方法
        1.2.1 器械设备:
        1.2.2 检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伴乳头溢液的乳腺癌乳腺导管造影表现与病理:
    3.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导管造影表现与病理:
    3.3 导管扩张症及乳腺囊性增生症的乳腺导管造影表现与病理:

(9)乳腺导管扩张症外科切除加矫形的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乳腺导管扩张症三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研究进展[J]. 乔如丽,焦扬驰.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21(06)
  • [2]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疗效观察[D]. 郭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复合切口蚕食清创联合OPS综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溃后期临床疗效观察[D]. 杨宁.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药物灌注联合理疗治疗良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的临床研究[D]. 王晨. 青岛大学, 2017(02)
  • [5]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理特征及其与IL-1α相关性研究[D]. 张小霞. 山东大学, 2017(09)
  • [6]乳腺导管扩张症研究进展[J]. 徐娜娜,贺科文,刘兆芸,于志勇.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7(01)
  • [7]乳腺导管造影在乳腺导管内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 杨云辉,刘平华,王永新,雷斌,欧阳明月,麦海浪,左建军,周军.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5(03)
  • [8]炎琥宁注射液灌注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观察[J]. 尹志伟,阚丽君,栾金红,车艳玲,张晓琳. 中医药信息, 2014(06)
  • [9]乳腺导管扩张症外科切除加矫形的治疗分析[J]. 范凤凤.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4(05)
  • [10]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附59例报告[J]. 季流,宋文华,邹杰,王宜轩,刘小五,马靖靖.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26)

标签:;  ;  ;  ;  ;  

乳腺导管扩张3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