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社会治安明显改善

靖远社会治安明显改善

一、靖远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论文文献综述)

禹海红[1](2021)在《羊把式:东乡人融入城市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羊把式是东乡族民间对精通活羊屠宰、分解和买卖之人的称呼,兰州市七里河区集中了一群羊把式。他们自1980年代开始从事清真羊肉的屠宰和销售工作以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独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新城市群体,在兰州市清真生鲜牛羊肉的供应市场中首屈一指。本文以位于兰州市小西湖附近的羊把式为田野调查对象,旨在通过描述羊把式在兰州从事牛羊肉屠宰和销售网络的形成路径,来展示该群体融入城市的方式;继而从他们所处时代对于该行业网络体系和行业本身的形塑结果,来反映羊把式城市融入的现状。笔者通过分析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发现兰州小西湖一带的羊把式,已经完成了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转型和过渡,其行业的形成路径不仅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还可被看作少数民族积极融入城市的典型案例。因此,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其路径展开分析和讨论。首先,笔者从生态位角度出发,讨论生态环境对于世居民族生存方式的影响,着重从东乡县的生态环境对东乡族生活的影响入手,通过第一代羊把式对“靠天吃饭”的传统生计方式的思考和质疑,认为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引起的思维转变是迫使羊把式在1980年代离开生长的故乡的内在动因。其次,笔者重点从改革开放初期即羊把式刚到兰州时,城市管理部门出台的各项政策、城市功能定位两方面,描述其为外来务工者或创业者提供谋生土壤、从外部拉扯东乡人离开故乡,辗转至举目无亲的兰州,并在小西湖落地生根、报团取暖的外部原因。随后,对东乡人融入城市社会的初步探索:寻找生存地域和实践行业格局作一分析。再次,羊把式作为一种职业分类,对于东乡人而言其门槛并不高,因此他们在从肉摊→肉铺→牛羊肉批发市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实践机制。笔者从把握行业机遇、跨越行业门槛、搭建行业场域三方面对羊把式们的从无到有,再到规模化的销售网络过程展开讨论;从行业的建构过程和结果展现羊把式逐步融入城市的实践探索。最后,羊把式作为较早衣锦还乡的模范,他们在乡土社会中的影响力随着财力的增加而与日俱增。因此,在羊把式打造行业前景的摸索、创新行为中,反哺故乡成为他们共同的选择。不仅如此,这一章节中的二代羊把式,既是其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也是壮大其行业,实现东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贡献者,更是少数民族完成城市融入,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者。综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第一,东乡族羊把式这一小群体摆脱贫困、建构行业的探索历程,为农民或少数民族较好地融入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也从老百姓层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参考的案例。第二,羊把式通过其行业与城市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融入了城市文化的要素,尽管融入之路依然有待接续,但目前的结果仍具有成功性。第三,羊把式群体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在场”,脱贫、致富、做城里人、反哺家乡、振兴乡村的前提离不开不断繁荣富强的国家和国际环境。

徐堃[2](2021)在《民国初年京剧市场研究》文中提出1912年封建王朝结束,士绅为躲避战争,携带其财富脱离乡土,向城市集中;士绅与商人的界限模糊,形成新的绅商阶层;农业和手工业趋于衰落,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瓦解;国家官僚资本主义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垄断地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同时,城市的近代化、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逐渐形成,为娱乐业的繁荣提供了温床。京剧艺术不再受皇家偏好的影响,更加纯粹的走向市场,依靠市场运作持续生存。京剧突破消费者阶层限制,成为最为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之一。通过对民国初年北京和上海两大商业圈京剧市场的研究,剖析京剧市场逐渐发展至高潮期时段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和赞助人背景,分析市场主体构成及特征、市场化运营的特征和结果以及政府的监管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京剧市场繁荣的历史必然性、偶然性以及不可复制性,寻找繁荣背后暗藏着的式微的线索、原因及规律。除绪论外,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从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京剧伶人在北京和上海两个不同的“区域空间”中流动,形塑了京剧艺术表演程式的融合与创新,也成为京剧艺术与其赞助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网络的基础。第二章从戏班、戏园、消费者三个方面论述了京剧市场主体的构成及特征。第三章从梨园自治组织、梨园经纪组织和媒体平台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市场中起到联结各市场主体作用的社会中介组织。第四章从堂会演出与戏园商业演出的关系、戏价与包银的关系、戏园和戏班的合作关系、伶人薪酬和支出水平四个方面论述了京剧市场运行的特征。第五章论述了京剧市场化运作的影响。第六章论述了官方机构对京剧市场的监管。总之,民国初年(1912-1927年)的京剧市场,在经历了政治格局的变动之后,延续清代以来的发展趋势,并走向繁荣。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暗藏了式微的线索,对于今天戏曲市场甚至是整个音乐表演艺术市场的发展都有其借鉴意义。

陈青青[3](2021)在《清代南阳府知府群体研究》文中指出知府的全称为“知某府事”,南阳知府则谓之“知南阳府事”,掌管南阳府的政务。南阳府,处于豫、陕、鄂三省交界区域,山脉绵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常年匪患肆虐;又因河网密布,水患频发,治理极难,到此任职官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清世祖入关之初,便给予此地高度重视,于顺治二年(1645年)设置了第一位南阳府知府。本文以清代南阳府的知府群体进行探讨,首先对南阳府及知府的基本概况做了阐释,其次对南阳府知府群体的数量、籍贯、入仕途径及他们的任职履历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对他们的主要治绩做了总结,从总体上把握南阳府知府在南阳府任职的经历及这一群体的区域特色。南阳府知府这一群体,人数众多,所处的职责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作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地方性官僚群体,各种因素的融合,必然会衍生出若干有利于当代社会的关注点。

李鸣宇[4](2020)在《建国初期入浙南下干部政权接管与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后,占领了南方各省份,浙江作为国民党的重点统治区严重缺乏我党的干部,接管和建设难度之大,任务之重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我党从山东挑选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充实浙江以巩固胜利成果,这是解放以来调动人数较多的一次。在这个特殊时期,巩固新生政权,恢复经济、文化、社会秩序等各方面工作亟需解决,南下干部为此经历了曲折的历程,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所取得的成果不仅为浙江带来历史性的转折,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也为日后发展提供借鉴作用。本文以建国初期南下干部对浙江的政权接管和建设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干部的抽调,接管前的准备和新旧政权交替开展的各项工作等,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和意义,整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情况四方面简要介绍了接管前的浙江形势复杂,百废待兴的状态。第三部分笔者根据干部的抽调和分配的历史特点和规律总结了三个原则和三个影响因素,分析了干部南下过程中形成的有效的抽调和分配机制。第四部分详细介绍浙江省根据中央指示和浙江实际情况制定接管方针,省委依据方针指挥彻底摧毁旧政权,妥善安排旧人员,为新政权建设奠定基础的过程。第五部分对南下干部在浙江政权接管和建设内容进行系统的论述,南下干部通过整顿工商业、剿匪、土改等措施巩固了新生政权的发展,并有效解决了与本地干部融合问题。第六部分是对入浙南下干部政权接管与建设工作进行评析,南下干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浙江当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呈现浙江省政权建设和解放的经验,不仅巩固和发展了新生政权,期间形成的干部管理体制也优化了浙江干部队伍的结构。本文探究建国初期南下干部对浙江政权接管和建设的历程,充分挖掘档案资料,力求全面展现真实的历史进程,南下干部从摸索到后来的完善、巩固,经历了理论和实践不断磨合,逐渐明确政权建设的有效方式并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对浙江省南下干部的研究做整合和探索,深化对建国初期政权接管和建设的认识,并且在新时期面对各种挑战要秉持着南下精神,以史为鉴,从容应对新的社会形势发展的各种需要。

卢哲[5](2020)在《清代秦腔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秦腔的传播具有广泛的人口基础和民间文化的土壤,但同时也有不利于长期传播的因素。陕甘晋一带可以视为秦腔的原生区,秦腔形成于明末是较为可靠的结论,其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但不限于陕西同州及其周边,即今陕西省东部大荔一带,这一带自然地理上位于华山以北,渭水、黄河沿岸,同蒲州(山西永济一带)联系密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梆子腔”的称谓,仅指一种声腔形式,并非独立、成熟的剧种,其与“西调”“秦声”等含义近似,或仅是“西调”“秦声”概念下的一个新生子集,而秦地“梆子腔”作为一种本土“乱弹”剧种引起士人的注意,则实际始自康熙中叶以后。故而,可将明末天启前后至清康熙初这段时间视作秦腔真正的形成时间,将康熙中叶视作秦腔的最早成熟时间。清代秦腔传播过程可以分作前期和后期两个时间段来考察,前期从康熙至嘉庆,以乾隆末嘉庆初为高峰,简称乾嘉秦腔,后期从道光至宣统,以同治、光绪时期为高峰,简称同光秦腔。乾嘉秦腔主要是沿水路和商路进行传播,北方以京师为中心,南方以扬州为中心,除演出中心外,秦腔传播多依靠伶人流动演出,范围甚广,以陕西为中心点,东抵山东,北抵直隶,南达江南、两广、江西、福建、浙江、四川、云贵等地,同时,虽未有直接文字证据,但秦腔也有极大可能性抵达过新疆,甚至可能传至爪哇;另外,乾嘉时期的“西秦腔”,应是江南一带对西北戏曲声腔的称谓,在清末也被视作甘肃秦腔的代名词,对其起源和具体形态,论者颇多,观点不一。本文从秦腔传播的角度,倾向认为“西秦腔”应是描述陕西、陇东以西地区秦腔的一种名词,旨在强调这类秦腔与陕西秦腔的内部差异,只不过此“西”字只是相对位置,或许也包括四川地区,但仅作猜想。同光秦腔的传播路线相对丰富,除了普通的商路、水路外,还有随人口流动产生的路线,其含义也并非仅指陕甘地区秦腔,而是包括了山西、直隶演变后的秦腔,大致可分山陕派和直隶派,北方仍以京师为中心,南方以上海为中心,其他地区,北抵黑龙江,东抵上海及周边南京、苏州一带,南抵广东,最西可能到达中亚,其中传播最广的区域仍是北方河南、河北、山东诸省,并与今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存在同源关系,但与今其他梆子剧种,则关系略疏远,多为陕甘梆子腔在传播过程中的存续或演变所致。在传播过程中,秦腔留下大量的演出记录,可在戏台文物、典籍中得到对应。另外,仅存可以确考的数百秦腔剧目,大体可归纳为24个母题,经过分析发现,有些母题的出现频率较高(如救助),而有些现代性母题则极少出现(如过失等),这既反映出民间审美的需要,又反映出秦腔剧本题材的单调性。

费丽芳[6](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研究》文中提出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国内新闻界的抗日救亡呼声愈发高涨。作为西北后方重镇,兰州也在全民族抗战的大势中兴起了办报创刊、服务抗战的热潮,当地党政机关、社会救亡团体、爱国人士和部分院校等各方力量都积极创办报刊,借此在后方宣传动员。得益于全面抗战中甘肃造纸、印刷、文教事业的进步和战时迁兰新闻工作者对报刊的改进与艰苦经营,以及全面抗战前兰州报刊发展的奠基,故全面抗战期间兰州报刊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大环境下不断发展前进,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兰州的报刊以国民党官方报刊数量最多、出版时间较长,占据主导地位,民间社会力量所办的报刊亦在全面抗战初期盛极一时。在内容方面,兰州报刊对抗敌宣传与动员、西北开发建设和兰州的物价、城市建设等,做了大量报道。综观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的发展轨迹,其未能脱离抗战和西北的大环境,一方面带有明显的战时性、进步性、地域性和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报刊言论也难免因受局势影响而有失公允。但总体上,兰州报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略,它不仅增强了战时甘肃的宣传动员力量,对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推动了甘肃新闻事业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对甘肃及西北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

谷存食[7](2020)在《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青海与新疆、甘肃、四川、西藏相连,是沟通中原与青藏高原的咽喉,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自西汉开始历代王朝均在青海境内设有驿站来传递军事信息。明清两代在前代的基础上完善了驿站制度,通过广设驿站,相继增辟多条驿道等举措为封建王朝军政信息的传递提供了重要保障。青海地区的近代邮电业起源于清朝末年,1906年西宁府设立西宁府邮政分局,这是今青海地区最早建立的邮政局所。进入民国以后,青海邮电业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东部农业区各县分别建立了邮电机构,并逐步向西部牧区拓展。随着各级机构逐渐完善,青海邮政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民国时期青海邮政开辟了步班邮路、畜力班邮路、汽车邮路、航空邮路等多种邮政运输形式,业务种类涵盖函件业务、包件业务、汇兑业务、储蓄保险业务和代理业务等多个方面。电信业方面,民国时期青海电信业主要办理长途电话、市内电话以及电报业务,推动了青海近代通信体制的转型。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期间邮政的人事管理、财政管理和业务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邮电通信网络也在不断扩大。这主要是因为青海独立建省,为邮电业发展提供了政治推动力;其次是在国民政府西北开发的浪潮下,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青海邮电业获得了一定发展。邮电业作为近代化的通信方式,自引入青海地区以后一步步站稳脚跟,其发展对民国时期青海地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邮电业改变了政令传递方式,缩短了传递时间,大大提高了信息时效,在此基础上,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更加高效,近代邮电业为增加国家认同、变革边地治理模式产生了积极作用。邮电业在商业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商家可以更为便捷、迅速地获得商业信息,同时邮政稳妥可靠的运输方式也为多数商家所接受。在日常生活中,邮电业的普及更新了普通民众的信息交流渠道,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方便。然而,这期间青海邮电业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其发展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多种原因综合制约了青海邮电业的健康发展,并且这一时期青海邮电业还表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如东部优于西部,城镇优于乡村。青海邮电业通过对地方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的参与,密切了与地方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民国时期青海地方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马利民[8](2020)在《谭钟麟治理西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871—1879年,谭钟麟曾先后任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1871年初到西北,面对社会局势动荡、民生凋敝的局面,积极采取措施,缓和社会矛盾,同时严禁鸦片,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种植方法,并在全省推广植桑养蚕,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时值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设粮台于陕西,谭钟麟全力协助左宗棠,在积极筹饷同时催收统筹各省协饷,为西征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支援。谭钟麟在陕西任职八年之后于1879年调任浙江巡抚,两年之后(1881)再次来到西北,于1881—1888年间担任陕甘总督。任陕甘总督期间,积极统筹谋划新疆建省事宜,全力支援新疆战后的开发和治理;大力整饬吏治、裁减冗兵、开源节流、大兴文教,取得了显着的效果。总之,谭钟麟治陕八年、督陕甘六年,在其前后任职西北十四年的时间里,西北的社会治理、开发和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谭钟麟自身和时代的局限性,其很多措施基本延续左宗棠等人做法,创新点并非很多,加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一些措施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苏东涛[9](2019)在《《甘肃官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在国内外困境的双重压迫下意识到国家政权危在旦夕。为了挽救处于危亡中的政权,清政府推行清末新政改革,其内容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农工商等各个领域。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宪政、先进生产力和思想文化来缓解危机,巩固统治政权。报刊作为一种近代较为先进的信息传播媒介,最早以列强侵略的方式被动传入中国,最先在思想较为活跃、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较快的东南沿海地区以“民间办报”的形式逐步发展壮大。清末新政时期,政府意识到舆论传播的重要性,将报刊列为新政改革的舆论传播工具,承担着宣传新政政策、开化民风的重任,从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各省创办官报的高潮。《甘肃官报》刊登的内容以甘肃和其他各省份新政的实施情况、朝廷颁布的与新政相关的重要章程文件为主,分别在陇政汇编、奏议辑要、直牍选纪、专件、新政杂志、附录等几个栏目刊登了有关宪政改革、振兴农工商矿、创设巡警、民生改革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文以现存的《甘肃官报》为基础史料,整理研究报刊刊登的内容,揭示官报在清末新政期间对改革相关事件的报道,填补了没有在史料中出现的有关甘肃新政的内容,凸显《甘肃官报》作为史料的价值和意义。

黄群昂[10](2019)在《明代兵部尚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代兵部尚书是辅佐皇帝管理全国军政事务的最高行政官员,是明代中枢权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代职官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系统考察兵部尚书建置与制度建设、群体特征、兵部尚书权力运行机制、兵部尚书与各权力体系的关系以及兵部尚书应对军事危机时的政治表现,以兵部尚书为视角考察六部的行政运行状态与政治作用,揭示明代中央军政决策机制在常态与变态形势下的运行状态与运转效率,从而深化对明代中央权力生态与政治军事格局的认识。兵部尚书的行政是以兵部在明代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定位为基础的。从制度上看,明代兵部尚书为正二品官员,由文官担任,与五军都督府实现文武分权。洪武十三年以后的五军都督府尽管保持了统军、训练军马的权力,但管理、调发等职权多流向兵部,形成兵部尚书主管调发及军事政令而不统军,五军都督府统军而无调发、管理军务之权的局面。兵部尚书主要通过科举一途晋升,其个人及家庭出身、户类构成显示大部分兵部尚书来自平民阶层,表明了明代科举为社会成员的向上流动提供了保证。兵部尚书来源的地域分布呈现南北多、边远地区少的特点。而南方与北方相较,则为北方多,南方少,这与明代南北进士的录取数量恰好相反,这表明虽然人口、经济、文化以及科举实力等因素都对兵部尚书的选用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很显然,政治与军事因素对兵部尚书的选任所起的作用更大。兵部尚书的履历与职任结局显示兵部尚书大多有一定的地方军事经验,但其选拔受到皇帝、官僚系统等因素的影响,所选兵部尚书大多不能胜任该职,失误颇多,由此造成大部分兵部尚书仕途不稳定,命运多舛。从具体的行政运作看,兵部尚书的权力运行始终以皇帝为核心。明太祖废相后,皇帝兼具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的双重职责,皇帝看似高居拱默,居于深宫之中,但皇帝对包括军政事务在内的一切国家大政均拥有绝对的支配权。皇帝通过上朝、面谈、颁发圣旨等方式处理国家政务,兵部尚书对皇帝意旨无条件服从。在维护皇权独尊的政治体制下,兵部尚书行政的平行、向下运行都受到各种权力机关的制衡。中央、地方行政机构叠床架屋的结果是各方政治势力互相牵扯,使兵部尚书瞻前顾后,不能为且不敢为,只能敷衍以塞责,从而造成政务的壅塞,政务运行往往流于形式,执行效果有限。各权力体系间既互相配合,又互相制衡。在明王朝遭遇危机之时,少数兵部尚书通过扩大自身的权力,加强兵部尚书的权威,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明代的军事指挥一时颇有如臂使指之效。但兵部尚书的命令下达地方执行需要较长过程,可兵部尚书更替频繁,多不久任,不可能尽心督促每个环节贯彻到位。所以在危机形势下,精明强干的兵部尚书可以振刷军政,对应对危机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难以撼动深层次的政治体制问题,限制了行政效能。兵部尚书的权力运行受到明代各种国家权力体系的制约,效能有限,但在军事管理领域中兵部尚书的作用始终是不可替代的,它对维护明代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仍起着关键作用。自明太祖废相后,阁部之争中阁臣始终未取得合法的“相权”,明代的中央权力运作实际上是以“六卿”为“相”,可以说明代的中央政治实质上是君主专制下的“部权”政治。而且兵部尚书的权力运作水平除了制度上的作用以外,特殊的政治事件、兵部尚书的权力欲望、兵部尚书的个人行政素质、兵部尚书对兵部的权力定位与理解,兵部尚书与其它中央权力的势力消长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二、靖远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靖远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论文提纲范文)

(1)羊把式:东乡人融入城市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城镇化的新阶段
        (二)脱贫攻坚的成果
    二、文献回顾
        (一)关于兰州市东乡族的研究
        (二)关于东乡族羊文化的研究
        (三)关于少数民族城市融入的研究
    三、概念、理论与方法
        (一)基本概念
        (二)理论指导
        (三)研究方法
    四、田野经历与田野点概况
        (一)田野调查经历
        (二)田野点概况
第一章 走出东乡:羊把式离乡的内隐性动因探析
    第一节 东乡县概况
        一、自然环境
        二、民族与人口
    第二节 传统文化认同引发的自省
        一、家族文化
        二、传统的乡土文化
    第三节 民族文化认同给予的自信
        一、东乡羊文化
        二、性别文化
    小结
第二章 初入兰州:羊把式融入城市的政策吸引和过渡空间探索
    第一节 进城外因:改革开放后兰州各阶段的政策吸引
        一、探索起步
        二、重点开放
        三、全面推进
        四、“出·入”之间的动因分析
    第二节 落脚小西湖:过渡空间里的抱团取暖
        一、人们意识里的小西湖
        二、形成生存地域的原因
        三、抱团探索的行业格局
    小结
第三章 建构行业:羊把式融入城市的实践机制探究
    第一节 把握行业机遇
        一、鸽子市牛羊肉屠宰点
        二、通货膨胀引发转折
        三、东乡手抓声名鹊起
    第二节 跨越行业门槛
    第三节 搭建行业场域
        一、开拓行业实体空间
        二、搭建利益关系网络
        三、制定行业运作规则
    小结
第四章 寻求超越:羊把式的行业前景和融入现状探讨
    第一节 超越自身寻突破
        一、落籍兰州
        二、重视教育
        三、重构性别分工
    第二节 超越族群寻振兴
        一、走出小家伍
        二、跨民族交往
    第三节 超越区域寻创新
        一、公司化经营
        二、作坊式经营
    小结
结语
    一、跨民族
    二、跨区域
    三、跨血缘
参考文献
附录1: 在读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民国初年京剧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一)近代史及社会史研究中的成果
        1、近代史研究中的相关成果
        2、艺术、经济与社会
        (二)戏曲史研究中的相关成果
        (三)京剧市场研究的相关成果及评析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民国初年京剧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环境
    第一节 民国初年京剧发展的经济环境
        一、人口构成
        二、交通方式
        三、经济发展状况
        四、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一、文化的“现代”转型与新文化格局形成
        二、京剧改良运动的肇始与式微
    第三节 城市有闲阶级对京剧的赞助
        一、 “自娱+娱人”模式
        二、 “趣味+金钱”模式
第二章 京剧市场的主体
    第一节 戏班组织管理制度的变化
        一、戏班组织体系的松散化
        二、戏班制度的保留与创新
    第二节 戏园经营的革新与困境
        一、新式舞台发展的特征
        二、新式舞台的经营困境
        三、戏园经营业中资本力量的对抗
    第三节 观众社会阶层构成的演变
        一、下层社会观众逐渐被边缘化
        二、精英阶层观众成为主流
        三、女性观众进入剧场
        四、京剧的海外市场和观众
第三章 京剧市场的中介组织
    第一节 梨园自治组织的影响与作用
        一、独立信仰系统是梨园集体主义的基石
        二、梨园行会组织是伶人生存的基本保障
    第二节 梨园经纪组织雏形出现
    第三节 媒体平台宣传造势
第四章 京剧市场的运行
    第一节 堂会与商业演出并行互补
    第二节 逐渐走高的戏价与包银
    第三节 戏园与戏班合作与分配制度
        一、从轮转制到长期合同
        二、短期合作与雇佣制并存
    第四节 伶人薪酬水平与支出项目
第五章 京剧市场化运作的影响
    第一节 京剧艺术本体的融合与创新
        一、海派新戏应运而生
        二、女伶演出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第二节 京剧市场繁荣的外部影响
        一、带动周边商业圈发展
        二、各地出现京剧“戏码头”
    第三节 伶人社会地位提高及群体内部分化
        一、伶人社会地位上升与自我认同提高
        二、伶人群体内部分化为两极
第六章 官方戏曲管理机构对京剧市场的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北京的管理机构:近代政府雏形
        二、上海的管理机构:租界独立掌控
    第二节 税收制度
        一、北京:繁多的税收名目
        二、上海:沉重的税负支出
结论
附录
    附录一:京师警察厅管理戏园规则
    附录二:京师警察厅管理戏班规则
    附录三:法租界新颁游戏场及影戏场章程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清代南阳府知府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南阳府的历史沿革及南阳府知府
    第一节 清代南阳府地理空间
        一、清代以前南阳府的地理位置及名称演变
        二、清代南阳府的地理位置及地位
    第二节 南阳府知府的设置及执掌
        一、清代以前南阳府知府的基本情况
        二、清代南阳府知府的设置
        三、清代南阳府知府的执掌
第二章 清代南阳府知府群体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清代南阳府知府的数量及品级
        一、清代南阳府知府的数量
        二、清代南阳府知府的品级
    第二节 清代南阳府知府的籍贯
        一、清代南阳府知府的籍别及旗人任职问题
        二、清代南阳府知府的乡贯问题
    第三节 清代南阳府知府的入仕途径
        一、清代入仕途径的正、异途分析
        二、清代南阳府知府入仕的正、异途问题
    第四节 清代南阳府知府任职履历
        一、清代南阳府知府职前分析
        二、清代南阳府知府的任期分析
        三、清代南阳府知府职后去向
第三章 清代南阳府知府群体的政绩及评价
    第一节 清代南阳府知府政治事务的措置
        一、处理案件,清积除冤
        二、维护治安,稳定秩序
    第二节 清代南阳府知府经济事务的施政
        一、治理水患,注重农业
        二、以民为本,修补城府
    第三节 清代南阳府知府文化建设的成就
        一、弘扬文化,注重武侯祠
        二、关注教育,营建书院
        三、丰富史籍,编修府志
    第四节 个案分析及评价
        一、清代南阳府知府的个案分析
        二、清代皇帝对南阳府知府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清代南阳府知府名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建国初期入浙南下干部政权接管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二、南下干部政权接管前的浙江社会
    (一)经济状况
    (二)接管前的政权(国民党)
    (三)社会问题
    (四)浙江的军事形势
三、入浙南下干部队伍的选调与分配
    (一)入浙南下干部的抽调
    (二)入浙南下干部的培训与强化教育
    (三)入浙南下干部的分配
        1.按编队整体配置
        2.地缘因素明显
        3.充分考虑干部原来的工作性质和专业匹配度
        4.充分考虑对妇女干部的需求
四、入浙南下干部对浙江政权的接管和改造
    (一)接管基本方式与指导方针
    (二)浙江省的接管过程
    (三)对旧政权人员的遣散、留用与改造
五、入浙南下干部对新生政权的建设
    (一)中共政权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1.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及各职能部门
        2.加强党的领导
        3.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二)巩固新生政权的举措
        1.整顿金融秩序
        2.调整工商业
        3.农村土地改革
        4.剿除匪患
        5.改造城市社会
    (三)政权建设中南下干部与本地干部的协调与融合
六、入浙南下干部政权接管与建设工作评析
    (一)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建设思想
        1.“打破旧机器”并以“新的方式建设政权”
        2.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
        3.坚持“党领导一切”
    (二)巩固和发展了浙江省新生政权
    (三)加速完善了浙江省干部队伍建设体制
        1.明确了干部选拔标准
        2.形成了干部教育机制
        3.建立了干部管理体制
    (四贯彻和发扬了“南下精神”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清代秦腔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的核心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主要方法
    四、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原生区秦腔的演变
    第一节 传播区域的划分及其问题
    第二节 明末清初原生区秦腔概况
        一、明清秦腔起源的基本推断
        二、清初陕、甘、晋秦腔的演变
    第三节 乾嘉时期原生区秦腔发展
        一、前期
        二、中期
        三、后期
    第四节 清中后期原生区秦腔
        一、道光与咸丰年间
        二、同治与光绪年间
第二章 演出中心的传播
    第一节 清前期秦腔在北京的传播
        一、康雍时秦腔及西北乐舞的流传
        二、乾隆时京师秦腔演出
        三、乾嘉交替时期京师秦腔概况
    第二节 清前期秦腔在扬州的传播
        一、概况
        二、“秦腔”与扬州“梆子腔”辨异
    第三节 清后期秦腔在北京的传播
        一、道光时期
        二、咸丰至同治时期
        三、光绪时期
    第四节 清后期秦腔在上海的传播
        一、上海秦腔演出概况
        二、上海秦腔演出的剧目特点
    第五节 同光秦腔再兴状况总结
        一、各传播要素总结
        二、争议问题讨论
        三、历史变革中的兴衰
第三章 其他地域的传播
    第一节 内地北方省的传播
        一、直隶
        二、天津
        三、河南
        四、山东
    第二节 内地南方省的传播
        一、南方中部诸省
        二、南方西部诸省
        三、南方东部诸省
    第三节 边疆藩部及其他地区
        一、新疆地区
        二、青藏地区
        三、其他地区
第四章 艺人:重要传播者
    第一节 乾嘉着述中的秦腔艺人
        一、《秦云撷英小谱》
        二、《燕兰小谱》
        三、《日下看花记》
        四、《听春新咏》之“西部”
    第二节 同光着述中的梆子艺人
        一、《梨园声价录》
        二、《粉墨丛谈》与“山陕十二旦”
        三、《群儿赞》与《陇上优伶志》
    第三节 清后期秦腔班社初探
        一、原生区秦腔班社
        二、同光京师秦腔戏班
        三、京师秦腔班社管理
第五章 剧目:传播的内容
    第一节 本章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剧目来源说明
        二、研究方法说明
    第二节 秦腔母题模块概述
        一、清代秦腔所涉母题模块
        二、未统计的经典母题模块
    第三节 所录秦腔剧目综述
        一、本文所录剧目概况
        二、秦腔母题均值分析
        三、剧目流传地域分析
第六章 传播文化分析
    第一节 语言文化与秦腔传播
        一、“秦声”辨析
        二、“西调”和“西曲”
        三、其他西北乐舞称谓
        四、作为方言的称谓
    第二节 民间观演方式与秦腔传播
        一、山陕会馆演剧
        二、民间祭祀演剧
        三、北方关帝庙演剧
    第三节 舆论环境与秦腔传播
        一、舆论环境“负反馈”分析
        二、舆论环境的积极转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清代秦腔剧目母题分类
    二、清代秦腔演出相关戏台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6)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五、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兰州报刊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全面抗战前后的国内形势
    第二节 全面抗战前西北的抗战宣传活动
    第三节 全面抗战前兰州报刊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兰州报刊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兰州报刊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二节 兰州的办报创刊热潮
    第三节 兰州报刊的发行与阅读
第三章 兰州报刊的主要内容与思想
    第一节 抗战宣传与动员
    第二节 开发和建设西北
    第三节 其他新闻报道
第四章 兰州报刊的特征与影响
    第一节 兰州报刊的发展特征
    第二节 兰州报刊的积极影响
    第三节 兰州报刊存在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清末至全面抗战前夕兰州地区出版报刊一览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趋势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相关概念阐述
第一章 青海传统邮路驿道与近代邮电业的建立
    第一节 清代青海地区驿站与驿道传递
        一、清代青海驿站分布
        二、驿道传递
    第二节 近代新式邮电业的的建立及在青海的出现
        一、新式邮电业务
        二、青海邮政业的出现
第二章 民国时期青海邮政业发展状况
    第一节 邮政局所的机构管理
        一、邮政管理机构的设置
        二、邮政营业机构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邮政业务经营
        一、函件业务
        二、包件业务
        三、汇兑业务
        四、储蓄、保险业务
        五、邮资凭证
        六、代理业务
    第三节 邮政运输方式
        一、步班邮路
        二、畜力班邮路
        三、汽车邮路
        四、自行车邮路
        五、航空邮路
        六、投递路线
    第四节 邮政管理制度
        一、人事行政管理
        二、财政收支管理
        三、通信业务管理
第三章 民国时期青海电信业的出现和发展
    第一节 电信管理机构的设置
        一、部办电信机构
        二、省办电信机构
    第二节 电信通信线路
        一、省际长途线路
        二、省内长途线路
        三、专用通信线路
    第三节 电话业务
        一、长途电话
        二、市内电话
        三、资费标准
        四、电路分布
    第四节 电报业务
        一、业务种类
        二、资费标准
        三、电路分布
第四章 邮电业发展推动青海社会进步
    第一节 青海邮电业的发展
        一、青海建省与邮电业发展
        二、“西北开发”与邮电业发展
    第二节 青海邮电业发展促进边疆治理
        一、自上而下缩短国家政策传达时间,提高政令执行时效
        二、自下而上快速将地方危机上传中央,有利于国防安全
    第三节 青海邮电业发展助力地方商贸经济
        一、便利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二、货物运输更加快捷安全
    第四节 青海邮电业方便了民众生活
        一、为日常生活带来方便
        二、带动文化信息交流,拓宽民众视野
    第五节 青海邮电业发展综合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业发展大事记
    附录 Ⅱ:民国时期西宁电信局国内电报资费调整详情表
    附录 Ⅲ:清末及民国时期邮资变化表
致谢
个人简历

(8)谭钟麟治理西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谭钟麟生平简介
    二、选题依据及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四、相关史料介绍
第一章 初到西北,为官勤勉(1871——1878年)
    一、调和矛盾,稳定秩序
        (一)缓和社会矛盾
        (二)平定“刀匪”动乱和溃勇哗变
        (三)配合周边省份平乱
    二、禁种鸦片,鼓励种粮
    三、大兴丝织,发展生产
        (一)推行区种、大兴丝织
        (二)鼓励凿井、濬郑白渠
    四、主持粮台,西征筹饷
        (一)积极筹饷
        (二)催收部款及各省协饷
第二章 总督陕甘,吏畏民怀(1881——1888年)
    一、新疆建省,多出手定
        (一)新疆建省问题由来
        (二)谭钟麟的建省方案及主张
        (三)新疆建省方案的确定
    二、裁汰冗兵,严修吏事
        (一)裁汰冗兵,缩减军费开支
        (二)严修吏事,改善官场风气
    三、开源节流,发展文教
        (一)开源节流,减轻民困
        (二)立义塾、起大屋,风趣为一变
第三章 谭钟麟治理西北时期主要人际关系
    一、与左宗棠的关系
        (一)关于陕甘分闱
        (二)关于禁烟和筹饷
    二、与刘锦棠的关系
    三、与谭继洵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甘肃官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甘肃官报》的创刊背景
    第一节 清末时局
    第二节 彭英甲与甘肃官报书局的创办
第二章 《甘肃官报》的主要概况
    第一节 《甘肃官报》的创办宗旨和栏目设置
    第二节 《甘肃官报》的经营状况
第三章 《甘肃官报》中有关新政改革的报道
    第一节 关于宪政改革方面的报道
    第二节 关于教育改革方面的报道
第四章 有关经济和人民生活领域近代化的报道
    第一节 关于邮电、交通运输业的报道
    第二节 关于振兴农工商矿业的报道
    第三节 关于加强地方治理的报道
    第四节 关于移风易俗的报道
第五章 《甘肃官报》的新闻特点及历史价值
    第一节 《甘肃官报》的新闻报道特征
    第二节 《甘肃官报》承担的功能与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明代兵部尚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前史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明代兵部建置与制度建设
    一、兵部溯源
    二、明初政治改革背景下的兵部
    三、明代兵部的建制与职掌
    四、明代兵部的特征
第二章 明代兵部尚书群体分析
    一、兵部尚书的地域与时段分布
    二、兵部尚书的出身
    三、兵部尚书的仕宦履历与职任结局
    四、兵部尚书的人际关系
    五、兵部尚书群像
第三章 明代兵部尚书权力运作机制
    一、兵部尚书政务的承旨
    二、兵部尚书平行的行政运行
    三、兵部尚书对下的行政运行
第四章 明代兵部尚书与各权力体系的关系
    一、兵部尚书与阁臣的关系
    二、兵部尚书与宦官的关系
    三、兵部尚书与言官的关系
    四、兵部尚书与武将的关系
第五章 危机中的应对:明代兵部尚书特殊行政个案研究
    一、正统、景泰之交北京保卫战期间兵部尚书的权力变化及其影响
    二、嘉靖时期兵部尚书杨博的危机应对
    三、崇祯时期兵部尚书杨嗣昌军事行政的失败及其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四、靖远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论文参考文献)

  • [1]羊把式:东乡人融入城市的路径研究[D]. 禹海红.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民国初年京剧市场研究[D]. 徐堃.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清代南阳府知府群体研究[D]. 陈青青.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建国初期入浙南下干部政权接管与建设研究[D]. 李鸣宇.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清代秦腔传播研究[D]. 卢哲. 上海戏剧学院, 2020(12)
  • [6]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研究[D]. 费丽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业发展研究[D]. 谷存食.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谭钟麟治理西北研究[D]. 马利民. 兰州大学, 2020(01)
  • [9]《甘肃官报》研究[D]. 苏东涛.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10]明代兵部尚书研究[D]. 黄群昂.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靖远社会治安明显改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