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隐身技术发展现状

飞机隐身技术发展现状

一、飞行器隐身技术发展状况(论文文献综述)

韩忠华,高正红,宋文萍,夏露[1](2021)在《翼型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文中提出"翼型"俗称翼剖面或叶剖面,是飞机机翼及尾翼、导弹翼/舵面、直升机旋翼、螺旋桨、风力机叶片等外形设计的基本元素和气动力的"基因",也是影响综合气动性能的核心因素之一。自20世纪初莱特兄弟发明人类第一架飞机以来,翼型研究的每一次重要突破,都有力促进了航空飞行器的更新换代或性能的大幅提升。除了发展RAE、DVL、NACA、TsAGI等通用翼型族外,研究者们还针对性地发展了适用于各类飞机的翼型族,以及适用于直升机旋翼、螺旋桨和风力机叶片的专用翼型族。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数值模拟方法、流动稳定性与转捩预测、优化设计、试验测试技术等研究的进步,各种新的设计理念、优化方法和设计技术相继被提出,翼型研究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内容。本文立足飞行器设计和翼型研究的前沿,在回顾100多年来翼型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翼型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了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新一代翼型将适用于未来飞行器的发展需求,在宽速域、大空域、多物理场及智能变体等复杂使用条件下兼具优良的多学科综合性能。

张敏[2](2021)在《硼化锆薄膜的制备与红外辐射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隐身飞行器作为国之重器,是国家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随着未来飞行器大推重比发动机的应用以及全向化隐身技术的发展,以尾喷管为代表的飞行器后体高温隐身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对耐高温红外隐身材料的研制提出了迫切需求。硼化锆(ZrB2)作为耐高温导电陶瓷材料,综合了金属类材料与陶瓷类材料的双重优点,具有高熔点(3245℃)、高电导率(1.0×107S/m)以及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在高温红外隐身材料领域有望具有优异的应用价值与发展潜力。本文以耐高温导电陶瓷ZrB2薄膜为研究对象,针对高温红外隐身的急需,系统研究ZrB2薄膜的制备工艺以及高温红外辐射特性,结合第一性原理阐明ZrB2薄膜红外低发射率的形成机理以及调控机制,深入讨论了晶体结构、表面形貌、不同粗糙度以及不同金属复合对ZrB2基薄膜电学特性及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总结了金属元素对ZrB2薄膜红外辐射特性的调控机制,提出了金属-陶瓷复合薄膜兼具可见光低可探测性、耐温性能以及红外低发射率性能的优势。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Drude-Lorentz色散模型与ZrB2的第一性原理计算,阐明了具有类金属特性的ZrB2导电陶瓷红外低发射率的物理机理与调控机制。ZrB2材料具有类石墨烯层状结构,同时具有金属键、离子键以及轨道杂化强共价键,由于其结构中包含了自由电子与束缚电子,可采用Drude-Lorentz色散模型描述其光学响应特性。研究发现其8~14μm波段的低发射率机理主要来源于其高的电导特性,而3~5μm相对高的发射率,则是由于其自由电子浓度相对贵金属较低,导致其等离子共振频率出现红移,导致ZrB2在中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减小,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其红外发射率也随之增大。结合理论计算结果提出通过对ZrB2材料的自由电子浓度或等离子体共振频率的调控、以及自由电子散射机制的调控可实现对其红外发射率的调控。2.系统研究了Si基底和高温合金基底上ZrB2薄膜的制备工艺,深入讨论了非晶ZrB2薄膜的红外辐射性能随薄膜厚度以及表面粗糙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薄膜晶体结构、微观形貌、表面粗糙度等与红外辐射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薄膜厚度的调节,薄膜内部缺陷、薄膜表面等对电子的散射效应减弱,薄膜在红外波段的反射率逐渐增大,非晶ZrB2薄膜在3~5μm及8~14μm红外波段的发射率降低至0.15及0.05,表现出优异的红外低发射率特性。讨论了ZrB2薄膜在镍基高温合金基底表面的红外辐射性能,薄膜法向红外反射率随粗糙度增大而减小,且粗糙度对短波反射率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结合光学粗糙度总结了粗糙度与红外反射率之间的关系。3.提出并研究了ZrB2薄膜在高温环境中的应用问题。研究了ZrB2薄膜晶体结构、形貌及红外辐射性能随真空热处理温度、时长的变化规律,随真空热处理温度由700℃增加至1000℃,热处理时长由4h提升至10h,薄膜晶化程度提高,薄膜晶界、缺陷、杂质位错等散射中心密度降低,薄膜红外发射率逐渐降低,表现出耐温红外低发射率特性。同时利用原位表征技术探讨了ZrB2薄膜在高温热环境中电性能与红外发射率随温度线性增加的物理机理,热振动效应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对自由电子的散射效应加剧,因此红外反射率降低,发射率增高,与Drude理论计算结论相符。同时薄膜在真空环境1000℃下的8~14μm红外发射率为0.329,表明ZrB2薄膜具有优异的高温红外低发射率特性。研究了高温环境对粗糙合金基底表面ZrB2薄膜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以引入过渡层的方法解决了合金基底与ZrB2薄膜热膨胀系数失配的问题。4.基于多靶共溅射Ag-ZrB2纳米复合薄膜以及高通量磁控溅射Al-Mo-ZrB2复合薄膜的制备工作,系统研究了金属相引入对薄膜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验证了了自由电子浓度对红外发射率的调控机制。金属与陶瓷薄膜的复合方案为制备兼具多功能性红外低发射率薄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Ag-ZrB2纳米复合薄膜兼具可见光与红外波段低可探测性,并且可通过金属相的含量进行有效调控,在一定成分组合下的Al-Mo-ZrB2复合薄膜也展现出了优于纯金属薄膜的耐温性能,同时具有红外低发射率性能。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对耐高温红外低发射率ZrB2薄膜的制备具有指导作用,为ZrB2薄膜在耐高温红外隐身材料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验支撑,对于这一类别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也拓展了一类新的耐高温红外低发射率材料体系。

史则颖,叶冬,彭子寒,谢寒,王洪扬,蒋宇,黄永安[3](2021)在《飞行器共形天线新型制造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共形天线具有小型化、低剖面、大孔径等特点,是未来天线重点发展趋势之一,以气动一体化天线、超宽带窄波束天线为代表的共形天线成为目前飞行器天线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共形天线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打印、转印、激光加工等,采用合适的工艺能够实现天线的大面积共形制造。讨论了共形天线在不同飞行器载体上的优势,如打印制作的低剖面机载天线可实现战机的气动隐身一体化需求,也可满足弹载天线小型超宽带需求,柔性天线可应用于星载充气可展开天线等。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共形天线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共形天线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闫旭[4](2020)在《基于多孔碳多尺度吸波模型构建与性能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满足电子设备和飞行器对轻质吸波材料的强烈需求,本文以多孔碳材料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各种吸波机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在微观(纳米)、介观(微米)和宏观(毫米)尺度的范围内设计及优化,以获得具有轻质和宽频吸波特性的碳材料。研究表明,在微观尺度上偶极子和电导对吸波性能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以往的研究缺乏对微观模型建立以及关键影响因素理论分析的关注。因此,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构建氮掺杂碳模型,研究偶极子、电导与介电特性关系。根据N/C模型,利用碳化工艺,以密胺海绵为原材料,制备氮掺杂量随温度变化的吸波剂,并测试其吸波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电导损耗和极化损耗是材料主要的吸波机制,且电导的变化与模拟结果近乎一致。但是,当碳化温度为900℃时,实测介电特性与模拟介电特性变化不一致。依据理论分析,除电导和偶极子类型的影响外,还需要关注弛豫强度的影响。利用有限元仿真预测、公式推导和实验验证优化氮掺杂碳材料。结果表明:优化之后的氮掺杂碳材料不仅具有轻质的特性(密度为4.34 mg·cm-3),还具有宽频特性,有效吸波带宽约8.32 GHz,基本覆盖X波段和Ku波段。另一方面,界面极化也是在介观尺度上影响吸波峰强度的主要因素。如何定量分析界面对介电性能的贡献和如何通过工艺手段最大化界面极化作用一直都是难点。因此,本文利用少量金属镍的催化作用,成功合成具有分级结构的多孔碳材料。当碳化温度从600℃升高到900℃,多孔碳材料具有可调分级结构。吸波性能测试展示出不同分级结构具有不同频段的吸波特性。例如在厚度为2.8 mm时,具有不同分级结构的多孔碳材料表现出靶向频段吸波特性(分别在5~8 GHz、8~12 GHz、12~18 GHz的RL值小于-10 d B)。介电性能分析和有限元仿真进一步证明,界面极化是调整介电性能的关键因素。为了优化界面极化的作用,对Cole-Cole介电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取界面控制因子。进而利用界面控制因子,优化材料的设计,获取了轻质(密度为5.36 mg·cm-3)、高强吸收(RL=-76.59 d B)的多孔碳材料。在宏观尺度上,主要关注谐振损耗对吸波性能的影响。由于周期结构变化的多样性,仅仅依靠大量的实验尝试不同种类的周期结构吸波体是不现实的。同时以往的研究仅仅探讨宏观结构与吸波性能关系,没有详细分析谐振损耗以何种方式衰减电磁波。因此,本文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优化特性与有限元仿真可以反映任意结构的传输特性,优化周期结构吸波体的宏观模型。根据优化结果,以石墨纳米片为吸波剂,硅橡胶为基体,通过室温硫化和翻模的方式,获得一种柔性、宽入射角和宽频的吸波材料。研究结果表明:有效吸波带宽可以覆盖8~24 GHz,带宽达到16 GHz。优异的宽频特性归功于新引入的谐振损耗和良好的阻抗匹配。而且谐振损耗可以改善吸波剂本身的界面极化和电导极化,使周期结构吸波体的损耗类型更趋近于偶极子损耗,进而可以获得更加宽频的吸波性能。同时,这种周期结构吸波体的吸波性能还对入射角不敏感。当周期结构吸波体发生弯曲时,吸波的有效带宽反而增加。利用这种优化算法,优化多孔碳的宏观结构,可以发现每种材料体系都存在相应的最优宏观模型,而且宽频吸收范围向更低频方向发展。

郭进[5](2020)在《基于超材料的平台通信天线隐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隐身化武器作战平台是现代战争的发展趋势,通信天线的隐身成为制约武器平台整体隐身性能的重要问题之一。常规的隐身手段,如外形设计与吸波材料在天线隐身设计中具有改变辐射性能的局限性,而超材料、人工电磁材料因具有不同的电磁特性最近备受关注,其出现也为研究天线隐身问题带来了新思路。本文主要针对隐身平台对通信天线的隐身需求,开展超材料与平台通信天线相结合的隐身技术研究。针对天线结构模式项散射,利用超材料的不同性质实现天线雷达散射截面(RCS)缩减,完成平台通信天线宽带隐身,天线、天线罩与低散射平台一体化分析与研究等相关工作。首先借鉴共面紧凑型电磁带隙结构的共面设计,并采用交指电容方式对蘑菇型EBG结构改进得到新型UC-EBG结构,使其具有小型化和较宽的同相位反射带宽的优点。然后设计带状线馈电的四单元微带阵列验证新型单元的散射缩减效果,根据加载UC-EBG结构后天线的辐射和散射性能变化情况,综合优化其与天线贴片的布局,得到合适的周期单元数量。最终使整个天线结构表现为无源对消表面,降低正入射条件下的带外散射,并同时利用单元旋转技术缩减天线的带内散射。极化旋转表面通过相位对消也可用于天线散射缩减中,设计糖葫芦形状的极化旋转单元,分析其实现极化旋转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了部分反射型极化旋转表面和泡沫型极化旋转表面。对微带天线开槽后RCS缩减情况进行讨论,部分反射型极化旋转表面覆盖于开槽微带天线上方与天线构成Fabry-Perot谐振结构,在实现天线低散射性能的同时还提高了天线增益。泡沫型极化旋转表面通过适当增加剖面高度使单元谐振向低频移动,将其应用于剖面高度要求不严格的微带缝隙阵列上使天线具有良好的隐身效果。在掠入射条件下,设计大锯齿倾斜台阶结构的天线腔以降低腔结构本身的强散射。并设计带通型频率选择表面(FSS)天线罩,覆盖于天线上方与载体平台共平面,对于部分透过天线罩进入腔内的入射波,在感应电流较强处局部涂敷吸波材料以降低其在腔内的多重反射,最终实现一定频率和角域范围内的FSS天线罩、天线及低散射平台一体化的隐身设计。同时利用FSS带外的带阻特性,与吸波电阻膜结合设计带内透波、带外吸波的平面吸波型频率选择天线罩,应用于正入射及大角度时的天线散射缩减。

崔宏林,田江晓[6](2019)在《浅谈无人机雷达隐身技术》文中认为无人机问世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近年来随着防空力量需求的不断增加,东西方军事强国对现代无人机的研究与应用日趋深入。而无人机的隐身性能直接影响其生存能力及军事任务完成与否,因此无人机隐身技术备受关注。本文综述分析了现代无人机雷达隐身技术原理及其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了无人机雷达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黄博[7](2019)在《非均匀温度剖面吸波涂层的毫米波辐射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隐身是现代军事飞行器重要特征之一,其中一种隐身手段就是在目标表面涂敷吸波材料,减弱目标的雷达回波信号或红外信号特征,从而降低主动雷达和红外探测器的探测能力。近年来,被动毫米波辐射探测技术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它基于隐身目标自身的辐射特性,可以获取不同于雷达、红外探测得到的信息。因此,它有可能是雷达、红外探测手段的补充。目前,对吸波涂层的毫米波辐射特性研究大多停留在常温或恒温状态,然而在某些环境下,涂层的剖面温度并不恒定而具有温度梯度。为此,本文对剖面温度非均匀的涂层毫米波热辐射特性展开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具体包括了以下几个内容:首先介绍了毫米波热辐射理论,对经典三层媒质辐射传输模型进行了推广,推导了剖面非均匀温度媒质的毫米波辐射相关计算公式;其次,分析了涂层在几种边界条件下的热传导过程,得到其剖面温度分布的变化规律;接着应用一些经典介电模型对涂层介电常数的温变规律进行了解释;然后,对几种剖面温度分布下的涂层亮温进行仿真计算和分析,对比了涂层有无温度梯度时其亮温差异,以及分析了介电常数温变特性对其亮温的影响;最后,开展了等效验证实验,在解决小尺寸平板辐射测量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后,计算了不同温度下涂层亮温值,将其与对应温度下的亮温测量值作比较,分析温度对涂层材料亮温的影响。对于这种非均匀温度涂层,在考虑涂层内外表面温度差异后,对其亮温计算过程进行改进,可以减小与实验值的差异。本文开展的非均匀温度剖面涂层的毫米波辐射特性研究工作,可为被动辐射探测隐身飞行器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范敬轩[8](2017)在《雷达目标的二维全极化散射中心提取与隐身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军用飞行器结构日趋复杂化,传统的将装备视作点目标的RCS信息已经不能描述复杂目标的结构特征。高分辨雷达成像方法可以更好地描述目标的几何结构,体现复杂目标的强散射结构。隐身军事目标常采用涂覆材料、贴装材料、几何结构调整等电磁隐身优化来达到雷达隐身的目的。本论文重点研究高分辨雷达成像算法和该类算法在隐身性能评估方面的应用,以及基于雷达RCS和ISAR成像的飞行器隐身的预估分析方法。最后介绍了实际工程中的三维建模和电磁仿真方法,为本论文的算法研究提供研究数据。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本论文分析了雷达目标RCS只能用于分析点目标的局限性,引出了基于矩阵理论的能够提取多散射中心的高分辨雷达成像。介绍了矩量法、时域有限差分法、高频算法三种电磁散射计算方法,这为高分辨雷达成像提供数据源。阐述了雷达回波信号的预算理方法,包括多种平滑预处理方法以及空域滤波的协方差矩阵去相关方法。(2)本论文从雷达回波信号模型出发,逐步分析并推导了 MUSIC和ESPRIT高分辨雷达成像算法,并阐述了相关的矩阵论理论基础,即正交投影理论、子空间旋转不变理论、广义特征值分解、奇异值分解等。对ESPRIT成像算法进行了若干方面的改进,得到基于相干极化散射模型的ESPRIT算法,用以处理全极化信号矢量。算法能够准确完成横向分辨和纵向分辨的极化配对问题,成像效率更高,获取的强散射中心更加全面准确。(3)本论文对相干极化理想点散射模型的雷达回波信号模型进行流程化的处理,最终得到散射中心位置和散射中心强度估计的数学表达式。编程并测试了 MUSIC、ESPRIT、2D-TLS-ESPRIT成像算法的成像性能,验证成像算法的准确性。在仿真实验中,使用不同带宽和极化的雷达电磁波照射目标,评估这种改变造成的成像差异。(4)本论文研究了多个电磁仿真软件的雷达回波数据文件的物理含义,并开发了相应的远场数据读取代码,为高分辨成像提供仿真数据输入接口。研究了相关的电磁数值计算方法、几何建模方法,为本论文的算法研究提供研究数据。(5)本论文研究了飞行器材料隐身相关技术,分析了新型人工电磁材料的全反射和绕射的隐身原理。基于几何建模和电磁仿真手段,将新型人工电磁材料贴装于飞行器表面,计算其后向散射回波。然后利用优化过的高分辨成像算法,对贴装新型人工电磁材料的飞行器进行高分辨雷达成像,获取飞行器的散射中心分布,并分析和评估了新型人工电磁材料的隐身效能。本论文实现了多种电磁仿真软件的远场数据接口和二维MUSIC和ESPRIT算法,并采用电磁仿真和高分辨成像对新型人工电磁材料的隐身性能进行的分析和评估。本论文的工作涉及到几何建模、电磁仿真、信号处理和雷达成像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在雷达目标特性和隐身性能分析方面应用了有别于传统的ISAR成像方法,这对于雷达隐身技术方面的国防基础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高翔[9](2016)在《飞行器/排气系统红外辐射及电磁散射特性数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雷达探测和红外探测是目前针对飞行器的主要侦测方式,而发动机的排气系统不仅是飞机后向3μm-5μm波段内的主要辐射源,作为电大腔体也是飞行器后向主要的雷达散射源。因此,如何降低排气系统的红外和雷达信号强度成为隐身飞行器设计研究的重要问题。以此为背景,本文开展了飞行器及其排气系统的红外辐射和电磁散射特性研究。在红外辐射研究方面,发展了红外数值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气溶胶隐身技术和S弯遮挡技术等红外抑制技术的特点,最后以耦合进/排气系统的飞翼无人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天空辐射等环境因素对飞翼无人机的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在电磁散射方面,研究了腔体电磁散射特性计算方法并开展了暗室实验测试验证,最后研究了几何构型设计、介质涂覆等雷达散射截面(RCS,Radar Cross Section)缩减技术。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在红外辐射计算技术方面:针对红外辐射计算与CFD计算使用网格不一致而带来的计算精度损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非结构网格“表面”编号的拓扑方法,避免了将CFD结果数据及网格数据拓展全三维和插值而带来的计算精度损失,此外所提出的网格拓扑方法能够解决包含周期性边界条件的红外辐射问题;对气体辐射的逐线计算方法和Malkmus统计窄谱带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在HITEMP数据库基础上采用Malkmus统计窄谱带模型构建了用于3μm-5μm和8μm-14μm气体辐射研究的燃气数据库;针对使用窄谱带模型进行大气衰减作用计算效率较低的问题,将CG近似下的Malkmus模型与HITRAN数据库结合,应用于背景辐射模型的计算,提高了构建背景辐射的计算效率;基于球形粒子光学参数、稀疏粒子系的光学参数以及散射统计概率模型,建立了含粒子介质系的散射模型,并将此模型与反向蒙特卡洛方法相结合,开发了能够计算含粒子介质系红外辐射的方法和计算软件,为气溶胶隐身技术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通过构建太阳辐射模型、地面辐射模型、天空辐射模型,并以壁面双向反射函数模型模拟飞翼机体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终实现了处于背景中的飞行器红外辐射数值仿真,为研究目标与环境之间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2、在气溶胶红外隐身技术方面:以轴对称排气系统为基础开展了SiO2粒子注入对排气系统的红外抑制效果的研究,获得了粒子注入规律对排气系统的红外辐射强度的影响规律。通过分析粒子的注入流量、注入速度、注入角度、直径以及外流马赫数等参数对粒子注入后的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发现了离散颗粒注入流量过大反而会使得排气系统在大角度下的红外辐射增强;在有外流的情况下,粒子注入速度和注入角度对排气系统的红外抑制效果的影响不大;在大探测角下,外流马赫数为0.4时的抑制效率要高于马赫数为0.6和0.8时的抑制效率。3、在几何遮挡红外抑制技术方面:为探索遮挡技术对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的影响,对比研究了轴对称排气系统、单S弯排气系统以及双S弯排气系统的红外辐射特性,得出采用双S弯排气系统,能够使红外辐射强度的最大值相比轴对称排气系统减少95%左右,使被锁定距离的最大值降为轴对称排气系统的15%左右;开展了宽高比、第一弯位置、第一弯面积、出口斜切角度以及出口形状等几何参数的变化对双S弯排气系统的气动性能及红外辐射特性影响研究,得到了几何参数变化对双S弯排气系统的气动性能及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4、在背景与目标红外辐射研究方面: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了“干净构型”及耦合不同进/排气系统的飞翼无人机的气动性能及内外流特性;并对耦合S弯进气道、单S弯或双S弯排气系统的飞翼无人机的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耦合双S弯排气系统的飞翼无人机具有更低的红外辐射强度;最后,以耦合双S弯进/排气系统的飞翼无人机为对象,开展了无人机蒙皮反射背景辐射的研究,研究表明在3μm-5μm波段内,太阳辐射是飞机蒙皮的主要反射辐射,而在8μm-14μm波段内反射辐射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和天空的辐射。5、在电磁散射计算方法与RCS实验测试方面:将迭代物理光学方法与阻抗边界条件相结合,发展了可用于腔体吸波介质涂覆研究的电磁散射计算程序,并将其与红外辐射计算程序进行集成;基于简化的轴对称排气系统模型,对本文的数值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开发的电磁散射计算程序能够用于研究排气系统这类复杂腔体的电磁散射特性;为消除排气系统的外壁面对RCS测试结果的影响,针对电大尺寸腔体RCS测试的要求,设计研制了分别适用于轴对称排气系统、双S弯排气系统且符合背景噪声要求的两种低散射壳体;采用步进频率测试系统,在暗室中完成了轴对称、双S弯两种排气系统在五个波段下的RCS测试,验证了双S弯结构能够有效地减缩排气系统的RCS。6、在排气系统RCS减缩技术方面:分析对比了简化后的轴对称排气系统、单S弯排气系统以及双S弯排气系统在X波段内的电磁散射特性。研究表明,双S弯结构可使得排气系统的RCS至少减缩74.4%,并进一步分析了宽高比、第一弯面积、第一弯位置等多个几何参数对双S弯排气系统电磁散射特性的影响,探寻了排气系统电磁散射特性随几何参数变化的规律;针对介质涂覆对双S排气系统RCS的影响,开展了双S弯排气系统不同涂覆位置的研究,研究发现介质涂覆能够有效减缩排气系统的RCS,在喷管出口附近壁面涂覆吸波材料具有高的效费比。

刘洋[10](2016)在《高密度等离子体腔体与吸波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战争对雷达隐身的要求不断提高,等离子体吸波作为一种新型的隐身手段也越来越受重视,而实现这一隐身方法的关键是要求等离子体发生器必须能够产生足够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对此,本文研究了以下主要内容:(1)针对传统的影响气体放电的因素如功率、气压、电极间距等与等离子体参数的关系做了大量的实验探究。通过合理的功率和气压选择,可使等离子体密度提高到1.68×1012cm-3,电子温度为6 e V。此外,利用纳米处理后形成针尖表面形貌的电极或者不同组分气体混合可有效改善等离子体参数,使等离子体密度明显提高将近一倍。(2)利用PEGASUS软件对腔体内的等离子体行为进行仿真模拟,获得实验条件下的Ar-Hg(0.1%)气体放电管内等离子体密度理论值为2×1011cm-3,检验了实验数据有效性的同时为进一步的实验探究提供了方向。(3)采用WKB法研究了腔体内电子密度、碰撞频率、等离子体层厚度以及入射角度对电磁吸收衰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电子密度增加、等离子体层厚度变大,电磁衰减变得愈加显着;碰撞频率的作用则在低频和高频波段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入射角度对提高电磁吸收同样意义重大,存在最佳入射角度可使电磁衰减达到最大。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论,证明了封闭式等离子体应用于隐身领域的可行性,同时为进一步探究如何提高等离子体密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飞行器隐身技术发展状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飞行器隐身技术发展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翼型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翼型发展历程回顾
    1.1早期翼型
    1.2 NACA系列翼型
        1.2.1 NACA4位数翼型
        1.2.2 NACA5位数翼型
        1.2.3 NACA4位数、NACA5位数翼型的修改翼型
        1.2.4 NACA1系列层流翼型
        1.2.5 NACA6系列层流翼型
        1.2.6 NACA7、8系列翼型
    1.3现代翼型
        1.3.1针对跨声速飞机的超临界翼型
        1.3.2针对通用飞机、支线客机和高空无人机的先进自然层流翼型
        1.3.2.1针对轻型通用飞机的低速自然层流翼型
        1.3.2.2针对支线客机的高速自然层流翼型
        1.3.2.3针对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的低雷诺数自然层流翼型
        1.3.3针对通用航空飞行器的先进高升力翼型
        1.3.4同期国内翼型研究
2 21世纪翼型研究新进展
    2.1面向先进战斗机的薄翼型
    2.2面向飞翼布局飞机的翼型
    2.3面向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的低雷诺数层流翼型
    2.4面向跨声速与超声速运输机的高速层流翼型
        2.4.1针对公务机和中短程窄体民机的高速层流翼型
        2.4.2针对中远程宽体民机的高速层流翼型
        2.4.3针对超声速民机的层流翼型
    2.5面向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宽速域翼型
    2.6面向下一代直升机的旋翼专用翼型
    2.7面向先进螺旋桨的专用翼型
    2.8面向先进风力机叶片设计的专用翼型
    2.9其他翼型
3翼型的未来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3.1宽速域、大空域翼型
    3.2力/电磁/热多物理场翼型
    3.3翼型/飞行器一体化设计
    3.4翼型/智能变体一体化
4总结

(2)硼化锆薄膜的制备与红外辐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红外隐身技术原理及应用
        1.2.1 红外隐身技术概述
        1.2.2 红外辐射基础理论
        1.2.3 红外隐身原理概述
        1.2.4 红外隐身技术手段
    1.3 发射率相关基础理论
        1.3.1 反射率、吸收率、透过率
        1.3.2 发射率定义
        1.3.3 发射率影响因素
    1.4 红外低发射率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常温红外低发射率材料
        1.4.2 耐高温红外低发射率材料
    1.5 论文选题意义与结构安排
        1.5.1 论文选题意义
        1.5.2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ZrB_2红外低发射率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ZrB_2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
        2.2.1 理想ZrB_2晶体材料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
        2.2.2 理想ZrB_2晶体材料电子结构
        2.2.3 理想ZrB_2晶体材料光学性质
    2.3 ZrB_2材料红外发射率调控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外低发射率ZrB_2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厚度对ZrB_2薄膜红外辐射特性影响机理研究
        3.2.1 样品制备
        3.2.2 厚度对ZrB_2薄膜晶体结构与显微形貌的影响
        3.2.3 厚度对ZrB_2薄膜电性能及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
    3.3 粗糙度对ZrB_2薄膜红外辐射特性影响机理研究
        3.3.1 样品制备
        3.3.2 粗糙合金基底ZrB_2薄膜的晶体结构及微观形貌
        3.3.3 粗糙合金基底ZrB_2薄膜的红外辐射性能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rB_2薄膜高温热处理及变温红外辐射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热处理对ZrB_2薄膜红外辐射特性影响机理研究
        4.2.1 样品制备
        4.2.2 热处理对ZrB_2薄膜晶体结构与显微形貌的影响
        4.2.3 热处理对ZrB_2薄膜电性能及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
    4.3 ZrB_2薄膜高温环境中红外辐射特性表征及研究
        4.3.1 样品制备及原位表征技术
        4.3.2 ZrB_2薄膜变温电性能及红外发射率性能
    4.4 合金基底表面ZrB_2薄膜耐温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rB_2基复合薄膜制备与红外辐射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共溅射法Ag-ZrB_2复合薄膜制备与红外辐射特性研究
        5.2.1 样品制备
        5.2.2 Ag-ZrB_2复合薄膜的结构、成分及形貌研究
        5.2.3 Ag-ZrB_2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能研究
    5.3 高通量磁控溅射法Al-Mo-ZrB_2复合薄膜制备与红外辐射特性研究
        5.3.1 样品制备
        5.3.2 Al-Mo-ZrB_2复合薄膜结构、成分及形貌研究
        5.3.3 Al-Mo-ZrB_2复合薄膜的电性能及红外辐射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飞行器共形天线新型制造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共形天线制造技术
    1.1 打印制造技术
    1.2 转印制造技术
    1.3 其他制造技术
2 飞行器共形天线应用
    2.1 气动隐身一体化天线
    2.2 超宽带窄波束天线
    2.3 大面积可展开、可重构天线
    2.4 柔性共形天线
3 关键技术问题
    3.1 共形天线设计
    3.2 工艺及材料
4 总结与展望

(4)基于多孔碳多尺度吸波模型构建与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吸波材料的吸波机理
        1.2.1 基本原则
        1.2.2 材料的本征属性
        1.2.3 材料的宏观属性
        1.2.4 材料的衰减机理总结
        1.2.5 阻抗匹配与吸波衰减机理的关系
    1.3 轻质吸波材料应用现状
        1.3.1 损耗型吸波材料
        1.3.2 结构型吸波材料
        1.3.3 吸波材料发展面临的挑战
    1.4 多孔碳吸波材料
        1.4.1 多孔碳的制备方法
        1.4.2 多孔碳吸波材料应用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仪器
    2.4 材料的结构表征方法
        2.4.1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2.4.2 拉曼光谱分析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4.6 同步热分析仪
        2.4.7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
        2.4.8 电阻率表征
        2.4.9 密度测试
    2.5 软件介绍
        2.5.1 第一性原理软件(VASP)
        2.5.2 有限元软件(COMSOL)
        2.5.3 有限积分软件(CST)
    2.6 算法与联合仿真设计
        2.6.1 拓扑优化及遗传算法概述
        2.6.2 联合仿真设计
    2.7 材料的吸波性能测试方法
        2.7.1 同轴吸波样制备
        2.7.2 周期结构吸波体制备
        2.7.3 电磁波反射损耗计算
        2.7.4 大板反射率测定
    2.8 验证周期结构模型有效性吸波剂选择
        2.8.1 材料表征与吸波性能
        2.8.2 吸波机制分析
第3章 氮掺杂多孔碳的微观结构模型与吸波性能
    3.1 前言
    3.2 氮掺杂碳材料的微观模型建立及性能预测
        3.2.1 计算方法与模型构建
        3.2.2 结构优化
        3.2.3 态密度与禁带宽度
        3.2.4 电荷密度
        3.2.5 介电性质
    3.3 原材料的选择与结构表征
    3.4 氮掺杂多孔碳材料合成及结构表征
        3.4.1 氮掺杂多孔碳材料合成
        3.4.2 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结构表征
        3.4.3 氮掺杂多孔碳材料形成机理
    3.5 氮掺杂多孔碳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3.5.1 吸波性能
        3.5.2 偶极子(微观结构)类型影响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氮掺杂多孔碳的介观结构模型与吸波性能优化
    4.1 前言
    4.2 基于介观理论模型的宽频吸波设计思路
        4.2.1 宽频的理论计算
        4.2.2 介电性能调控
    4.3 多孔碳的介观结构模型构建与仿真
        4.3.1 模型构建与仿真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多孔碳的介观结构吸波性能验证与分析
        4.4.1 介观结构设计与吸波性能验证
        4.4.2 吸波机制分析
        4.4.3 理论模型优化与验证
    4.5 多孔碳的分级结构设计与吸波性能
        4.5.1 材料合成
        4.5.2 结构表征及形成机理
        4.5.3 吸波性能
        4.5.4 界面极化影响机制
    4.6 多孔碳分级结构的吸波机制仿真分析
        4.6.1 分级结构的模型构建与仿真
        4.6.2 分级结构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4.7 基于Cole-Cole公式的介电模型修正与界面极化调控
        4.7.1 介电模型拟合及界面控制因子的提取
        4.7.2 吸波性能优化
        4.7.3 方案设计与吸波性能研究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柔性大尺度吸波材料的周期结构模型构建与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周期结构吸波体设计思路
        5.2.1 周期结构吸波体的设计方案选择
        5.2.2 拓扑优化周期结构的可控因素
    5.3 周期结构模型优化和吸波性能预测
    5.4 周期结构优化模型的实验验证
        5.4.1 周期结构的复合材料制备
        5.4.2 周期结构板材制备与垂直入射验证
        5.4.3 阻抗匹配与能量损耗分析
        5.4.4 斜入射时吸波性能预测与实测
        5.4.5 材料弯曲时吸波性能预测
    5.5 多孔碳周期结构吸波性能预测与分析
        5.5.1 周期结构吸波性能优化
        5.5.2 阻抗匹配与能量损耗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超材料的平台通信天线隐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天线散射
        1.2.2 人工电磁材料在RCS缩减中的应用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天线散射与人工电磁材料的理论分析
    2.1 雷达散射
        2.1.1 雷达散射截面定义
        2.1.2 天线隐身
    2.2 电磁带隙结构
        2.2.1 同相反射相位特性
        2.2.2 抑制表面波带隙特性
    2.3 极化旋转表面
    2.4 频率选择表面
        2.4.1 频选表面的滤波原理
        2.4.2 栅瓣产生
    2.5 矢量Floquet模式及定理简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型化电磁带隙结构在阵列天线隐身中的应用
    3.1 单元反射相位研究
        3.1.1 等效电路模型
        3.1.2 小型化UC-EBG设计
    3.2 微带天线带内散射缩减
        3.2.1 单元旋转对天线辐射影响
        3.2.2 带内散射缩减效果
    3.3 加载UC-EBG结构的低RCS天线设计
        3.3.1 带外散射缩减设计
        3.3.2 测试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极化旋转表面在天线隐身中的应用
    4.1 极化旋转单元结构设计
        4.1.1 单元设计及极化原理分析
        4.1.2 相位对消表面散射效果验证
    4.2 微带天线散射缩减
        4.2.1 部分反射型极化旋转单元设计
        4.2.2 开槽微带天线散射缩减
        4.2.3 低RCS高增益微带天线性能分析
    4.3 基于PRS的微带缝隙天线散射缩减
        4.3.1 微带缝隙阵列散射缩减设计
        4.3.2 测试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频率选择表面天线罩在天线隐身中的应用
    5.1 低RCS平台及天线腔性能研究
        5.1.1 杏仁核低散射平台设计
        5.1.2 后沿台阶不同锯齿结构对平台散射影响
        5.1.3 不同天线腔的平台散射特性
    5.2 频率选择表面设计
        5.2.1 带通型FSS天线罩
        5.2.2 平面吸波型FSS天线罩
    5.3 天线、FSS天线罩与低散射平台一体化隐身设计
        5.3.1 参考微带阵列天线设计
        5.3.2 天线腔对天线辐射性能影响
        5.3.3 隐身特性分析
    5.4 加载吸波型FSS天线罩的天线性能分析
        5.4.1 覆盖吸波天线罩对天线辐射性能影响
        5.4.2 散射缩减效果
        5.4.2.1 单站RCS
        5.4.2.2 双站RCS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6)浅谈无人机雷达隐身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 无人机的雷达隐身技术
    2.1 主动有源隐身技术
    2.2 被动无源隐身技术
        2.2.1 外形隐身技术
        2.2.2 材料隐身技术
3 无人机雷达隐身技术发展趋势
    3.1 探索新的隐身理论
    3.2 进一步扩展隐身频段
    3.3 新型隐身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4 结语

(7)非均匀温度剖面吸波涂层的毫米波辐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毫米波辐射基本理论
    2.1 热辐射理论
    2.2 分层媒质亮温计算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吸波涂层材料亮温计算模型与仿真
    3.1 隐身材料简介
    3.2 涂层的剖面温度分布
    3.3 涂层复介电常数温度变化规律
    3.4 非均匀温度涂层亮温仿真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吸波涂层材料的毫米波辐射特性实验研究
    4.1 小尺寸平板测量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4.2 涂层材料的变温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雷达目标的二维全极化散射中心提取与隐身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应用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极化散射中心的概念
        1.2.2 雷达回波的解相干技术
        1.2.3 参数化散射中心提取方法
        1.2.4 雷达回波散射电场的获取
        1.2.5 飞行器雷达隐身技术的发展
        1.2.6 新型人工电磁材料的雷达隐身应用
    1.3 本文工作内容安排
第二章 散射信息的获取与散射信息的预处理
    2.1 雷达散射截面
    2.2 典型散射结构的雷达RCS
    2.3 雷达散射截面积的模型与缩减方法
    2.4 若干种散射截面积的电磁场数值解法
        2.4.1 矩量法
        2.4.2 时域有限差分法
        2.4.3 物理光学的高频算法
    2.5 散射信号相关性的问题
    2.6 三维复杂目标的几何建模和电磁仿真
        2.6.1 三维建模及电磁仿真软件FEKO
        2.6.2 时域积分及高频电磁仿真软件CST
        2.6.3 三维建模软件Rhino
    2.7 CST及FEKO散射场数据的输入接口
    2.8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MUSIC和ESPRIT算法的目标成像
    3.1 传统ISAR成像算法
        3.1.1 ISAR成像算法推导
        3.1.2 能够突破瑞利极限的参数化散射中心提取与高分辨雷达成像
    3.2 子空间的正交投影理论
    3.3 子空间的旋转不变性
    3.4 雷达目标特性与高分辨距离像
    3.5 MUSIC成像算法的流程
    3.6 ESPRIT成像算法的流程
    3.7 改进的2D-TLS-ESPRIT算法
        3.7.1 散射中心提取思路
        3.7.2 雷达接收信号的解相干处理
        3.7.3 获取散射中心数目及信号子空间的确定
        3.7.4 二维问题的散射中心位置
        3.7.5 散射中心类型及散射中心幅度估计
        3.7.6 特征值分解的三种方法
        3.7.7 复杂目标成像结果图
    3.8 改进的2D-TLS-ESPRIT算法成像实践
    3.9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高分辨雷达成像的隐身应用
    4.1 飞行器隐身技术
    4.2 新型人工电磁材料特性
        4.2.1 各向同性的新型人工电磁材料
        4.2.2 各向异性新型人工电磁材料
    4.3 新型人工电磁材料在飞行器隐身方面的应用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总结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1 CST高频求解器远场读取源代码
    6.2 本论文改进二维ESPRIT源代码
    6.3 高分辨图像生成源代码
    6.4 FEKO远场读取源代码
作者简介

(9)飞行器/排气系统红外辐射及电磁散射特性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现代军用飞行器面临的威胁来源
        1.1.2 开展飞行器红外辐射特性研究与背景辐射特性研究的意义
        1.1.3 开展目标电磁散射特性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红外辐射数值计算方法及红外隐身技术发展现状
        1.2.2 高频电磁散射数值计算方法发展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目标红外辐射特征计算方法研究
    2.1 离散传递方法的基本原理
        2.1.1 立体角离散
        2.1.2 特征射线离散
        2.1.3 固体面元辐射亮度求解
    2.2 反向蒙特卡洛方法基本原理
        2.2.1 基于RMCM方法的辐射强度计算
        2.2.2 概率模型
    2.3 基于“表面”编号的非结构网格拓展
    2.4 红外辐射数值方法的验证
        2.4.1 简单模型验证对比
        2.4.2 周期性边界条件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体辐射特性及大气传输研究
    3.1 气体辐射的逐线计算研究
        3.1.1 谱线的线型函数选择
        3.1.2 非标准状态下谱线线强的计算
        3.1.3 逐线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
    3.2 Malkmus统计窄谱带模型
        3.2.1 统计谱带模型谱带平均透过率与平均等效宽度关系
        3.2.2 指数尾倒数分布统计模型(Malkmus模型)
    3.3 非均匀路径透过率计算
        3.3.1 Curtis-Godson近似
        3.3.2 CG近似下Malkmus模型离散形式
        3.3.3 非均匀路径计算结果验证对比
    3.4 大气透过率计算
        3.4.1 大气透过率计算
        3.4.2 算例验证
    3.5 隐身性能评估参数
        3.5.1 探测距离
        3.5.2 探测概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散颗粒对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特性影响研究
    4.1 离散粒子的消光参数
        4.1.1 粒子的基本参数
        4.1.2 单个粒子的辐射特性
        4.1.3 稀疏粒子群的辐射特性计算方法
    4.2 RMCM求解带粒子介质系的基本思想
    4.3 气溶胶对轴对称排气系统的红外抑制研究
        4.3.1 粒子注入流量对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的影响
        4.3.2 粒子直径对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的影响规律研究
        4.3.3 粒子喷射角度对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的影响研究
        4.3.4 粒子喷射速度对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的影响研究
        4.3.5 飞行马赫数对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的影响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S弯喷管的红外辐射特性研究
    5.1 双S弯喷管壁面设计方法
        5.1.1 沿程各过渡截面曲率分布的计算
        5.1.2 反求沿程各过渡截面的几何型线
        5.1.3 对各中间截面型线进行缩放、平移和旋转
    5.2 S弯喷管与轴对称喷管后半球的红外辐射特性对比研究
    5.3 几何参数对双S弯喷管的红外辐射特性影响研究
        5.3.1 出口宽高比对双S弯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的影响研究
        5.3.2 第一弯面积对双S弯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的影响研究
        5.3.3 第一弯位置对双S弯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的影响研究
        5.3.4 出口斜切角度对双S弯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的影响研究
        5.3.5 出口形状对双S弯喷管红外辐射的影响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飞行器及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特性研究
    6.1 飞翼布局进/排气一体化设计
    6.2 飞翼布局无人机内外流数值模拟研究
    6.3 飞翼布局无人机的红外辐射特性研究
        6.3.1“干净构型”红外辐射强度随飞行马赫数的变化研究
        6.3.2 耦合进/排气系统无人机红外辐射特性研究
    6.4 背景辐射对飞翼布局无人机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研究
        6.4.1 背景辐射模型研究
        6.4.2 机体蒙皮的BRDF模型
        6.4.3 背景辐射对飞行器的红外辐射特性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电磁散射数值计算与实验测试研究
    7.1 迭代物理光学方法理论基础
        7.1.1 迭代物理光学法
        7.1.2 遮挡关系判断
        7.1.3 前后向迭代法
        7.1.4 介质涂覆
        7.1.5 数值验证
    7.2 排气系统RCS测试研究
    7.3 测试模型及测试参数
        7.3.1 测试模型
        7.3.2 低散射载体设计
        7.3.3 低散射壳体测试结果
        7.3.4 测试频段及测试参数
    7.4 测试结果及分析
        7.4.1 轴对称排气系统的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
        7.4.2 轴对称排气系统与双S弯排气系统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双S弯喷管的电磁散射特性研究
    8.1 不同类型喷管的电磁散射特性研究
    8.2 几何参数对双S弯喷管的电磁散射特性影响研究
        8.2.1 宽高比对双S弯喷管的电磁散射特性影响研究
        8.2.2 第一弯位置对双S弯喷管的电磁散射特性影响研究
        8.2.3 第一弯面积对双S弯喷管的电磁散射特性影响研究
        8.2.4 出口斜切角度对双S弯喷管的电磁散射特性影响研究
    8.3 介质涂覆位置对双S弯喷管电磁散射特性影响研究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它成果

(10)高密度等离子体腔体与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等离子体物理基础
        1.2.1 等离子体的基本参量
        1.2.2 常见的等离子体产生方式
        1.2.3 等离子体诊断方法
    1.3 等离子体隐身性能分析和测试
        1.3.1 等离子体与电磁波作用的数值分析方法
        1.3.2 等离子体隐身性能实验测试方法
第二章 直管状等离子体腔体设计与实验研究
    2.1 等离子体诊断与影响因素探究
        2.1.1 等离子体参数与放电功率关系
        2.1.2 等离子体参数与管内气压关系
        2.1.3 等离子体参数与电极表面形貌关系
        2.1.4 等离子体参数与气体种类及分压关系
    2.2 等离子体参数软件仿真与结果分析
        2.2.1 等离子体管模型建立
        2.2.2 仿真结果分析与比较
    2.3 直管式等离子体腔体吸波性能分析
        2.3.1 直管式等离子体发生单元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平板式等离子体腔体设计与实验研究
    3.1 平板式等离子体腔体设计
    3.2 平板式等离子体腔体吸波性能分析
        3.2.1 平板式等离子体发生单元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环状等离子体腔体设计与实验研究
    4.1 高频辉光放电原理
    4.2 环状高频等离子体参数影响因素探究
        4.2.1 等离子体参数与与电极表面修饰的关系
        4.2.2 等离子体参数与外加电压的关系
        4.2.3 等离子体参数与管内气压的关系
        4.2.4 等离子体参数与圆环直径的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本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飞行器隐身技术发展状况(论文参考文献)

  • [1]翼型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J]. 韩忠华,高正红,宋文萍,夏露. 空气动力学学报, 2021
  • [2]硼化锆薄膜的制备与红外辐射特性研究[D]. 张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飞行器共形天线新型制造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J]. 史则颖,叶冬,彭子寒,谢寒,王洪扬,蒋宇,黄永安. 航空学报, 2021(10)
  • [4]基于多孔碳多尺度吸波模型构建与性能优化[D]. 闫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超材料的平台通信天线隐身技术研究[D]. 郭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6]浅谈无人机雷达隐身技术[J]. 崔宏林,田江晓. 电子世界, 2019(23)
  • [7]非均匀温度剖面吸波涂层的毫米波辐射特性研究[D]. 黄博.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雷达目标的二维全极化散射中心提取与隐身性能分析[D]. 范敬轩. 东南大学, 2017(04)
  • [9]飞行器/排气系统红外辐射及电磁散射特性数值研究[D]. 高翔. 西北工业大学, 2016(08)
  • [10]高密度等离子体腔体与吸波性能研究[D]. 刘洋.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飞机隐身技术发展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