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留所完成的结核病预防治疗:靶向治疗和利福平/吡嗪酰胺方案与异烟肼方案的比较

拘留所完成的结核病预防治疗:靶向治疗和利福平/吡嗪酰胺方案与异烟肼方案的比较

一、在拘留所完成的结核病预防治疗:目标疗法及利福平/吡嗪酰胺方案与异烟肼方案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曾艳平[1](2021)在《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近几十年随着全球大量移民、HIV患者数量的增加及耐药菌株的传播,给全球结核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中国是全球结核病第二大国,患者数量占全球结核总数的17%,防控形势严峻。脊柱结核作为一种常见的肺外结核病,是骨与关节结核的最常见及最严重形式。该病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小负担,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脊柱交界区结核,是处于脊柱特殊区域的结核,其发生在脊柱应力过渡区,存在进展为脊柱后凸畸形并发截瘫的高风险,然而目前相关研究报道较少。脊柱交界区结核可分为:颅颈交界结核、颈胸交界结核、胸腰交界结核及腰骶交界结核,其中胸腰椎交界结核最为常见,颅颈交界结核最为少见。目前,脊柱交界区结核的治疗并无相关指南。一般认为,轻、中度脊柱交界结核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即:抗结核化学疗法、全身营养支持、部分制动)达到治愈效果。对于合并脊柱不稳、神经功能损害、大面积椎旁脓肿、严重后凸畸形,以及耐药结核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外科手术根据入路的不同,可分为前入路手术、后入路手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且各手术方式有其适应症及优缺点。各脊柱交界区结核存在局部解剖结构、承力特点、病灶范围的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尚无统一的共识及标准,而当前其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少,严重影响着手术医生的决策。本研究通过三个部分研究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各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各手术入路方式的适应症,以期能够帮助医道同仁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手术治疗策略,为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手术治疗和科研交流提供借鉴与参考。第一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04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65例颈胸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5例;B组,后入路,共18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12例。三组中共36例术前出现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NDI、JO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7.1±16.6 y、15.7±13.2 mon、21.4±9.7d,B组分别为26.4±12.9 y、21.8±13.0 mon、28.4±8.2 d,C组分别为31.3±15.9 y、23.4±12.8mon、26.3±6.8 d,各指标组间统计学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A组分别为244.4±117.6 min、373.4±433.7 ml,B组为218.0±47.0 min、222.2±134.2 ml,C组为374.8±43.6 min、741.7±281.1 ml。三组中C组失血量最大,手术时间最长,与A组、B组相比,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42.9±23.5 mm/h、9.7±5.6 mm/h;B组,45.9±29.1 mm/h、5.7±3.1mm/h;C组,61.3±27.2 mm/h、6.3±3.4 mm/h。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分别为:A组,15.7±10.6°、10.4±9.3°及11.0±7.7°;B组,19.8±7.7°、10.0±3.1°及11.0±3.2°;C组,13.8±5.3°、7.6±2.9°及8.3±2.8°。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角明显改善,与各组术前相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大部分于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同样,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JOA和NDI值,与术前相比,数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第二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4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2例胸腰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7例;B组,后入路,共57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28例。三组中共46例术前伴发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中,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35.5±13.6 y、20.3±13.0 mon、22.4±4.7d,B组为42.5±15.6 y、18.8±13.7 mon、19.8±8.3 d,C组为35.7±14.2 y、23.4±10.6mon、27.5±10.9 d。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32.7±91.6 min,B组为319.4±137.0 min,C组为434.8±121.4 min,结果显示三组中C组平均手术时间最长,与A组、B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A组术中失血量为923.8±421.3 ml,B组为967.5±813.5ml,C组为1157.1±994.6 ml。术前、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53.9±25.0 mm/h、9.5±5.6 mm/h;B组,46.1±27.6 mm/h、12.4±11.9 mm/h;C组,49.2±27.0 mm/h、11.6±10.6mm/h。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分别为:A组,22.8±8.8°、14.9±5.3°及18.3±6.3°;B组,21.5±10.8°、7.4±4.9°及10.3±5.4°;C组,23.4±14.7°、9.7±6.0°及12.8±7.6°。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大部分于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第三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72例腰骶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4例;B组,后入路,共25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13例。三组共19例术前伴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A组为37.4±13.3 y、16.6±14.8 mon、16.6±4.3d,B组为42.7±15.2 y、23.1±25.1 mon、26.3±6.8 d,C组为33.5±13.5 y、20.3±11.4 mon、23.6±7.6 d。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A组为181.2±77.2 min、375.3±271.4 ml,B组为320.0±169.1 min、910.0±861.9 ml,C组为454.1±154.3 min、1046.2±598.1 ml,结果显示三组中A组术中失血量最少、手术时间最短,与B、C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48.1±28.2 mm/h和13.3±16.3mm/h;B组,39.6±25.3 mm/h和21.0±22.5 mm/h;C组,52.8±32.3 mm/h和21.0±28.9mm/h。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腰骶角分别为:A组,34.4±11.6°、36.7±6.5°及36.1±8.1°;B组,31.3±12.6°、34.6±7.8°及33.5±8.5°;C组,25.8±8.2°、34.3±6.8°及32.7±5.6°。而三组腰椎生理性前凸角(L1-S1)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分别为:A组,45.0±14.7°、48.5±13.2°及47.6±12.5°;B组,40.2±16.2°、45.0±12.4°及43.7±13.7°;C组,31.8±15.6°、37.2±13.6°及36.5±13.2°。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腰骶角和腰椎生理性前凸角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进行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1、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入路均可有效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后入路适应症狭窄,应选择性使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大、创伤大、手术技能要求较高,需严格把握其适应症,而前入路疗效好且其适应症较广;2、对于胸腰椎交界区结核,三种手术入路均能实现病灶的清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减压、脊柱的稳定及后凸畸形的矫正和维持,后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及适应症广的特点,而对于前方巨大脓肿、多节段病变及严重后凸畸形的患者,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3、前入路手术治疗腰骶椎交界结核,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且其适应症广,而对于严重后凸畸形或前中柱破坏严重仅通过前路难以有效固定的患者,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于病灶位于后柱而无前方大脓肿的患者可采用后路手术;4、单靠任一手术入路不能治疗所有脊柱交界区结核患者,每种入路方案都有其适应症,应在合理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制定出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范围、一般情况及术者的熟悉程度综合考虑。

杜静[2](2021)在《结核病初治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结核病初治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的危险因素,为合理规避初次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结核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发生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结核病初治患者177例,根据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是否发生ATB-DILI分成非ATB-DILI组和ATB-DILI组。收集整理两组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前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一般情况;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凝血酶原时间、血清铁蛋白是否高于正常等化验指标;基础肝脏情况及肝毒性抗结核药物种类与数量等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基础肝脏情况(无基础肝病;慢性非病毒性肝病;慢性病毒性肝病)、肝毒性抗结核药物种类与数量(3种,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2种,异烟肼+利福平;1种,异烟肼;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基线水平、血清铁蛋白基线水平高等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比值比(Odds ratio,OR)为效应指标,探究结核病初治患者发生ATB-DILI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77例初治结核病患者中有36例发生了ATB-DILI,发病率为20.3%。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病毒性肝病(OR=12.385,P=0.000)、血清铁蛋白基线水平高(OR=2.925,P=0.038)是结核病初治患者发生ATB-DILI的高危因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基线水平(OR=1.019,P=0.005)与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呈正相关。与应用3种肝毒性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相比,2种肝毒性药物(异烟肼+利福平)(OR=0.052,P=0.003)及1种肝毒性药物(异烟肼)(OR=0.020,P=0.002)使ATB-DILI的发生风险分别降低近94.8%、98.0%,减少肝毒性药物种类可能为ATB-DILI发生的保护因子。结论:结核病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病、血清铁蛋白基线水平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基线水平越高发生ATB-DILI的风险越高,是ATB-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

周林,陆宇[3](2020)在《抗结核药品固定剂量复合制剂的临床使用专家共识》文中认为全球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提出,对肺结核患者持续不间断地供应抗结核药品,对初治肺结核患者实行标准化短程化疗方案治疗和全程管理,其目的是为提高肺结核患者规范治疗率和治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肺结核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少患者每次口服药品片数,简化医生开药处方,防止由于治疗用药处方不合理、服药剂量不恰当所致的耐药结核病的发生,1994年WHO和国际防痨与肺部疾病联合会(IUATLD)推荐对肺结核患者使用抗结核药品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我国相继在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多项FDC在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中应用的实施性研究,结果表明FDC对肺结核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FDC纳入到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本共识经全国有关结核病防治、临床和基础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反复讨论,对FDC使用的意义、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我国FDC的多项应用研究结果、我国FDC的制剂类型和规格,以及FDC的临床使用建议等,形成了《抗结核药品固定剂量复合制剂的临床使用专家共识》,为制订全国抗结核药品使用策略和肺结核患者的治疗用药提供参考。

蒋昌河[4](2020)在《吡嗪酰胺与中药联合抗结核杆菌的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高传染性和慢性消耗性等特点的传染性疾病。直到上个世纪,抗结核药物链霉素的出现,结核病才得到了有效的治疗。近年来,由于耐药结核病以及与艾滋病的交叉感染的出现,使其致死率仅次于艾滋病,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急需研发新药物、寻找新靶点和全新联合用药的治疗方式,以应对结核病日趋严重的发展趋势。一线抗结核药物中,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在酸性条件下可杀灭处于半休眠期结核杆菌和持留菌。并且吡嗪酰胺能将结核病的治疗时间从9-12个月缩短到6个月的标准,在结核病短程化疗中缩短治疗时间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吡嗪酰胺能使结核病彻底根除,但在临床应用中就存在明显的缺点,与其他一线抗结核药物相比(如异烟肼的体外MIC值为0.061μg/m L、利福平的体外MIC值为60μg/m L),吡嗪酰胺的体外MIC值(50-120μg/m L)高,必须大剂量给药才能发挥治疗作用,长期大剂量服用吡嗪酰胺会导致明显的肝毒性,若不及时进行保肝治疗可导致病人死亡。故从中草药中寻找与吡嗪酰胺具有联合作用的药物,降低其用药量和肝毒性,为结核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品种繁多,化学成分复杂,是一个庞大的天然化合物库,也是抗结核新药发现的主要来源之一。本实验利用中草药资源的多样性,建立中草药乙醇提取物样本库。对15种中草药醇提物与吡嗪酰胺联合用药进行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筛选试验,发现吡嗪酰胺(60μg/m L)与中药醇提物(1000μg/m L)联用时,中药桂枝、乌梅、桑白皮、木香、大黄、当归、柴胡、茯苓、莪术等9种醇提物与吡嗪酰胺联用具有体外抗结核杆菌活性,进一步实验结果表明,吡嗪酰胺(60μg/m L)与中药醇提物(500μg/m L)联用时,中药桂枝、桑白皮、乌梅、木香、大黄与吡嗪酰胺存在联合抗菌作用。故在后续工作中,对桂枝和乌梅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桂枝中抗结核杆菌活性的主要成分为肉桂醛,且肉桂醛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0μg/m L;吡嗪酰胺(60μg/m L)与肉桂醛(4μg/m L)联用具有抑制结核杆菌活性。为推测肉桂醛的作用机制而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和分子对接实验,初步结果推测肉桂醛可能通过与脂肪酸合成酶I酶的活性位点相互作用而发挥抗结核杆菌作用,后续将在分子(酶)水平上对其进行验证。将乌梅乙醇提取物分段萃取,得到乙酸乙酯部位和剩余物两个部分。进一步活性跟踪,结果显示乙酸乙酯层浓度为500μg/m L时,有较弱的抑菌作用;吡嗪酰胺(60μg/m L)与乙酸乙酯层(500μg/m L)联用有较强的联合用药抗结核杆菌活性;剩余层浓度为500μg/m L、1000μg/m L时,均无抑制结核杆菌活性,吡嗪酰胺(60μg/m L)与剩余层(500μg/m L)联用有较弱的联用抗结核杆菌活性,所以确定活性部位为乙酸乙酯层。将乙酸乙酯层通过硅胶柱色谱分离和硅胶层析分析,活性跟踪分离,分离得到具有体外抑制结核分枝杆菌活性单体化合物WD-01。经过一系列的理化性质以及标准品对照鉴定,鉴定为熊果酸,其MIC为100μg/m L;为了推测熊果酸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子对接实验,初步结果推测熊果酸可能通过与环丙烷分枝菌酸合成酶I、阿拉伯糖基转移酶C、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的活性位点相互作用而发挥抗结核杆菌活性,后续将在分子(酶)水平上对其进行验证。综上所述,本论文发现了9种与吡嗪酰胺具有联合抗结核杆菌活性的中草药,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确定肉桂醛是桂枝的活性成分,肉桂醛抑菌作用较强,具有开发成抗痨药物的潜质;发现熊果酸是乌梅抗结核杆菌成分之一,并且熊果酸与吡嗪酰胺具有联合作用,熊果酸的保肝作用明显,因此与吡嗪酰胺联合,可降低吡嗪酰胺的肝毒性。

李玉红[5](2020)在《肠道菌群特征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动态改变情况,并分析肠道菌群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DLI)的关系;分析四种一线抗结核药物构建肝损伤模型大鼠的肠道菌群构成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利用筛检出的菌株构建干预模型,探究其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首先,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传染病医院确诊的肺结核患者治疗前(TI)和治疗后(T2)的两份粪便标本,并按照治疗后34周间是否发生肝损伤将患者分为肝损伤组(ADLI组)和非肝损伤组(NonADLI组)。利用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肠道菌群的差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的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其次,使用四种抗结核药物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联合给药建立大鼠肝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组,n=8)、HRZE给药15天组(HRZET1,n=8)、HRZE给药30天组(HRZET2,n=8),16S rDNA测序技术用于研究大鼠肝损伤模型中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HE染色观察肝组织学改变、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TNF-α和IL-6指标、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示踪法检测肠黏膜通透性、鲎变形细胞裂解物凝胶法检测血清LPS的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中Claudin-1、Claudin-3、Occludin、ZO-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以期探索发生肝损伤的大鼠是否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及肠屏障受损。最后,通过对人群和动物模型中均发现的与肝损伤有关的艾克曼菌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大鼠每隔一日灌胃艾克曼菌株建立干预模型,分析正常对照组(D组)、HRZE联合用药组(HRZE组)和艾克曼菌株干预组(HRZEA.muc组)中相关指标的变化,明确艾克曼菌株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患者治疗前、后的动态比较结果显示,ADLI组和NonADLI组α多样性均下降(均P<0.05);而β多样性比较中均未显示出任何差异(均P>0.05);LEfse分析结果发现,ADLI组和NonADLI组从T1到T2时分别发现50个、59个分类群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ADLI和NonADLI组比较时,在T1和T2时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均未显示出差异(均P>0.05);LEfse数据表明,T1时,ADLI和NonADLI组共发现13个分类群存在差异(在属水平上为9个);T2时,ADLI和NonADLI组共发现29个分类群存在差异(在属水平上为14个)。进一步分析T2时的差异改变的14个菌属与肝功能ALT、AST、TNF-α和IL-6指标的相关性,可知艾克曼菌属(Akkermansia)、梭菌属(Clostridioides)、Ruminiclostridium5、Comamonas、未分类的脱硫弧菌属(unclassifiedfDesulfovibrionaceae)、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和Morganella共7个菌属均与ALT指标存在相关性。对HRZE四药联合构建大鼠肝损伤的模型分析,发现与D组相比,HRZET1组和HRZET2组α多样性降低,β多样性均发生显着性改变。LEfse数据表明,与D组相比,HRZET1组和HRZET2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艾克曼菌属等益生菌丰度显着下降,而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肠杆菌属(Enterorhabdus)等革兰氏阴性菌显着增加。与D组相比,HRZET1组和HRZET2组血清LPS、IL-6、TNF-α水平显着升高,肠通透性升高,结肠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艾克曼菌株干预模型结果显示,HRZE组与D组相比,血清ALT、AST活性、肝组织MPO活性、肝组织中TNF-α和IL-6的mRNA和蛋白、肠黏膜通透、血清LPS指标均升高,而结肠中sIgA含量、Occludin、ZO-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HRZEA.muc组与HRZE组相比,血清ALT、AST活性、肝组织MPO活性、肝组织中TNF-α和IL-6的mRNA和蛋白、肠黏膜通透、血清LPS指标均降低,而结肠中sIgA含量、Occludin、ZO-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结论1 ADLI患者和NonADLI患者在接受抗结核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动态变化存在显着差异。ADLI患者相比于NonADLI患者,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下降,而菌群的结构并未发生显着变化。艾克曼菌属、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5、Comamonas、未分类的脱硫弧菌属、梭杆菌属和Morganella与抗结核药性肝损伤的发生有关;2 HRZE药物诱导大鼠发生肝损伤时,肠道菌群发生紊乱且伴随着肠黏膜屏障受损;3艾克曼菌属丰度的降低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有关,口服补充恢复艾克曼菌可缓解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图57幅;表13个;参279篇。

高敏[6](2020)在《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核病传播及耐药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西藏结核病传播特征分析目的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西藏地区结核病近期传播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和跨区传播情况,为当地相关部门制定防治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西藏2006、2009和2010年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576株,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获取每株菌株的社会人口学信息、临床特征等信息。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回顾性分析西藏的结核病的传播情况,并分析影响西藏结核病传播的相关因素、跨区传播的情况。结果(1)以5个和12个SNP为界,在540株MTB中分别鉴定到196株(36.3%)和308株(57.0%)成簇菌株。(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痰涂片(+)、北京基因型、RR/MDR均为成簇的影响因子(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无论以SNP≤5还是SNP≤12定义成簇时,2010年(OR5=2.72,95%CI:1.70-4.48;OR12=1.88,95%CI:1.22-2.97)、北京基因型(ORSNP≤5=3.77,95%CI:1.72-9.49;OR SNP≤12=4.91,95%CI:2.48-10.47)、RR/MDR(OR SNP≤5=2.02,95%CI:1.39-2.49;OR SNP≤12=1.69,95%CI:1.17-2.94)均为成簇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3)西藏地区所形成的区外联系(52.1%)略大于区内联系(47.8%),各区内除拉萨以区内联系(66.1%)为主外,其他六个区皆以区外联系为主。(4)不同大小的传播簇簇中初复治病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10.766,P=0.005)。2c结论西藏结核病近期传播较为严重,其与北京基因型、RR/MDR高度相关,且传播簇的大小与初复治有关。拉萨以区内传播为主,其他各区皆以区外跨区传播为主。第二部分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中国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特征分析目的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中国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相关基因突变谱和主要突变类型及其与菌株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查询并下载NCBI数据库中截止2019年8月前已公开发表的中国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利用全基因组数据预测菌株分子药敏结果,统计不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的突变类型,并分析耐药突变类型与菌株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1)根据分子药敏结果从2019株菌株中鉴定出1122株利福平耐药株,其中1024株(91.3%)为耐多药菌株。(2)1024株耐多药菌株对常用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相关基因主要突变类型分别为kat G S315T(73.2%,异烟肼)、rpo B S450L(63.1%,利福平)、rps L K43R(70.0%,链霉素)、emb B M306V(37.4%,乙胺丁醇)、pnc Apromoter T(-11)C(7.9%,吡嗪酰胺)、gyr A A90V(32.3%,氟喹诺酮类)、rrs A1401G(67.7%,二线注射类)、fab G1promoter C(-15)T(87.0%,乙硫异烟胺)、fol C I43T(30.4%,对氨基水杨酸)。(3)Geno Type MTBDRplus对INH和RFP的检测率分别为99.1%、90.0%,MTBDRs I对FQs和SLID的检测率分别为95.5%、88.2%。(4)kat G S315T、rps L K43R、emb B M306V、gyr A D94G在L2系菌株中的比例显着高于L4系菌株,fol C I43T仅在L2系菌株中发现;kat G S315T在古老北京型菌株中比例较高,而rps L K43R在现代北京型菌株中的比例更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供了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中国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多种常用抗结核药的耐药相关基因主要突变类型,为研发敏感、特异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发现多种耐药相关基因主要突变类型与菌株基因型有关。

Chinese Antituberculosis Association;[7](2019)在《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9年简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序言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是我国政府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据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估算2017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约1000万例,耐多药和(或)单耐利福平结核病(MDR/RR-TB)患者56万例。我国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估算2017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90万例,MDR/RR-TB患者约7.3万例。结核病仍是全球前10位死因之一,全球2017年估算因结核病死亡患者约157万例,中国因结核病死亡患者约3.7万例。由于耐药结核病患者传播时间

刘东鑫[8](2019)在《中国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特征研究及新型恒温扩增诊断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中国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特征的研究我国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也是我国重点控制的重大传染病之一,结核病尤其是耐药结核病的流行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和挑战。据201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结核病患者约499万,每年新发活动性肺结核病例130万,每年因结核病死亡的人数达5万,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前列;全球结核病耐药性监测项目(1994~200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结核病平均总耐药率和平均耐多药率分别为20.0%和5.3%;而我国2007~2008年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结果显示,结核病患者的总耐药率为37.8%,初治和复治患者总耐药率分别为35.2%及55.2%,耐多药率为8.3%,据此估算我国每年新发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约为12万例,耐药情况非常严重;耐药结核病、流动人口和TB/HIV双重感染是全球结核病控制的三大难题,耐药结核病控制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结核病防治规划以及2035年“终止结核病流行”目标的成功实现。近年来,我国已经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来控制结核病,2017年我国肺结核报告发病率降到60.53/10万,结核病新发病例88.9万例。然而,结核病依然是当前我国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为进一步有效控制结核病,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需要对结核病的流行规律、耐药特征以及菌株致病性等进行研究,如若能对于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会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我国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对结核病防控措施的实施具有具体的指导作用。为进一步掌握我国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及流行情况,分析耐药结核病产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本研究对2013年全国结核病耐药性监测中的72个县(区)所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进行分离培养,采集相关临床信息,利用基质辅助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对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应用微孔板滴定法对结核分枝杆菌进行3种一线,9种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应用MGIT960快速培养和药敏系统检测其对吡嗪酰胺(PZA)的药物敏感性,最终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complex,MTBC)并成功进行药敏试验的菌株4603株,结果显示:我国结核病的总耐药率为26.85%,耐多药率为7.25%,耐多药菌株中有6.93%为广泛耐药结核菌,单耐药率为10.88%,多耐药率为8.73%,统计学分析表明复治、居住在城市、年龄在30-45岁是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将本次结核病耐药性调查结果与2007-2008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提示:我国结核病总体耐药率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全球较高水平,需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耐药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本研究首次系统地掌握了我国结核分枝杆菌对四种一线及大部分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获得了我国结核病耐药率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耐药结核病防治政策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除此之外,对我国结核分枝杆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为后续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来预测药物敏感性以及分析我国结核分枝杆菌传播规律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建立一种新型恒温扩增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结核病的诊断是以病原学(包括细菌学、分子生物学)检查为基础,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胸部影像结果等进行确诊。一直以来,我国结核病病原学检测主要包括萋-尼氏(ZN)染色镜检和分离培养等,这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缺陷性。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的结核病诊断产品不断涌现,然而能同时满足快速、准确、操作简便和价格低廉的产品或技术比较稀少,尚不能完全满足当前临床结核病诊治工作的要求。由Notomi发明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是一种体外核酸特异性扩增技术,该技术具有扩增迅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产物易于检测的优点,目前以LAMP为基础诊断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目标基因主要是IS6110和mpb64,虽然这两个基因是结核分枝杆菌的种属特异性基因,但是很多研究表明有一些结核分枝杆菌天然缺失IS6110基因和/或mpb64基因,只针对其中一个基因设计LAMP引物进行扩增,必将会导致部分菌株会出现假阴性结果,造成漏诊。有鉴于此,本研究针对IS6110基因和mpb64基因,设计LAMP引物,经过优化将两套引物加入到同一反应体系中,首次建立了MTBC-MLAMP-HNB(MTBC-MultiLAMP-Hydroxynaphtholblue)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同时对IS6110基因和mpb64基因进行扩增检测,与现有的针对单个基因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检测方法相比,这种新方法可以提高临床样本中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本研究利用疑似肺结核患者痰标本对MTBC-MLAMP-HNB进行验证,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可以达到93.7%和98.3%。第三部分:建立基于恒温扩增技术对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检测的新方法近年来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abscessus complex,MABC)引起的肺病在全球呈现上升趋势,由于其与肺结核在临床上难以鉴别,并且MABC菌株对绝大多数抗结核药物天然耐药,使得脓肿分枝杆菌肺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面临较多困难。MABC由脓肿分枝杆菌、马赛分枝杆菌和M.bolletii三种分枝杆菌组成,临床中以前两者较为多见,其亦是引起术后伤口感染和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虽然脓肿分枝杆菌和马赛分枝杆菌亲缘关系非常近,然而它们的耐药谱及所致肺部疾病的治愈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二者的准确鉴定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在集成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和侧向流胶体金技术(LFD)的基础上,针对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特异性基因erm(41),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脓肿分枝杆菌和马赛分枝杆菌的方法,利用20株脓肿分枝杆菌DNA模板,20株马赛分枝杆菌DNA模板以及16份两种菌株混合模板进行验证,MABC-MLAMP-LFD均能够准确鉴定。该方法在65℃条件下扩增60分钟,结果可在侧向流胶体金上显示,肉眼即可判读,无需昂贵的仪器。如若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临床,将有助于临床MABC肺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MABC肺病的治愈率。

张焕[9](2019)在《脂质体类高分子药物的制备及抗结核活性的筛选》文中研究指明将具一定抗微生物活性的单靶点药物吡嗪酰胺、磺胺醋酰、氧氟沙星和乙酰水杨酸,用适当的化学键接合起来,形成新的乙酰水杨酸-吡嗪酰胺和磺胺醋酰-氧氟沙星杂合分子,得到多靶点作用的新药,期望改善单一作用靶点的吡嗪酰胺、磺胺醋酰、氧氟沙星和乙酰水杨酸药物分子的耐药性。设计的杂合制备反应工艺简便、原料易得,结构表征确证了杂合分子的结构。初步的活性数据显示,所得杂合产物的生物活性相对于原药而言,抗菌活性增强。以脂质体为包合材料,制备出乙酰水杨酸-吡嗪酰胺脂质体和磺胺醋酰-氧氟沙星脂质体;比较了透析法,过滤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三种脂质体与游离药物的分离方法,综合考虑效果与可操作性,最终确定过滤法为脂质体与游离药物的分离方法。选取吐温-80乙醇溶液(w/w:10%)为破乳剂,考察了加入破乳剂与脂质体的最合适比例,以回收率为评价指标,最终确定比例破乳剂:脂质体=2:1。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考察了成膜是水浴温度、水浴时间和磷脂比对两个化合物脂质体特性的影响,以包封率和回收率为评价的综合因素,找出较优的实验条件;测试制备的脂质体抗结核杆菌活性结果表明,该脂质体能较好的保护杂合药物分子,为新剂型的设计奠定了良好基础。

高可欣[10](2019)在《2017全球结核病报告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翻译实践报告是笔者基于参加2017全球结核病报告翻译项目所撰写,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词汇、句子的翻译难点及恰当的处理办法进行总结和反思。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词汇层面,例如:缩写词、专业术语、一词多义的准确翻译,采用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参考平行文本、相关的医学文献、查阅词典以及采取加注法进行翻译;二是句子层面,例如:被动句、复杂长句的恰当翻译,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根据不同的句子结构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例如:语态转化法、语序调整法、拆分法,力求克服翻译难点,忠实、准确地翻译原文。

二、在拘留所完成的结核病预防治疗:目标疗法及利福平/吡嗪酰胺方案与异烟肼方案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拘留所完成的结核病预防治疗:目标疗法及利福平/吡嗪酰胺方案与异烟肼方案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
    2.1 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典型病例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3.1 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典型病例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典型病例
    4.5 讨论
    4.6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耐药结核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结核疫苗研发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结核病初治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结核病合并慢性肝病的临床诊疗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抗结核药品固定剂量复合制剂的临床使用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抗结核药品FDC使用的意义
二、抗结核药品FDC的药效学
三、抗结核药品FDC的药代动力学
四、我国抗结核药品FDC的应用研究
    (一)抗结核药品FDC在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二)抗结核药品FDC采购、供应、管理的模式研究
    (三)抗结核药品FDC不同治疗方案的研究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3.研究结论:
    (四)抗结核药品FDC研究结果的应用
五、我国抗结核药品FDC的类型和规格
六、抗结核药品FDC的临床使用建议
    (一)选择抗结核药品FDC合适的治疗对象
    (二)确定治疗方案、用量和用法
        1.对利福平和异烟肼敏感或耐药状况未知肺结核患者的抗结核药品FDC推荐治疗方案:2H-R-Z-E/4H-R。
        2.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抗结核药品FDC推荐治疗方案:2H-R-Z-E/7H-R-E。
        3.其他类型肺结核或并发疾病患者的抗结核药品FDC推荐治疗方案:
    (三)及时观察和处理常见不良反应
        1.肝损伤:
        2.胃肠道反应:
        3.神经系统损害:
        4.变态反应:
        5.血液系统损害:
        6.骨关节损害:
    (四)合理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1.治疗方案调整指征:
        2.抗结核药品治疗方案调整的原则:
        3.治疗方案调整的方法:
    (五)使用抗结核药品FDC的注意事项
        1.治疗前和治疗中应注意治疗的禁忌证:
        2.特殊人群行抗结核药品治疗时的管理:
        3.注意药品及药品与食品之间的相互作用:
七、抗结核药品FDC需求量的测算及库房管理
    (一)抗结核药品FDC需求量的测算
        1.消耗量测算法:
        2.患者数量测算法:
    (二)药品库房管理
    (三)库存控制

(4)吡嗪酰胺与中药联合抗结核杆菌的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结核的防治现状
    1.2 吡嗪酰胺在结核治疗中价值与意义
    1.3 中草药抗结核杆菌的研究概述
        1.3.1 中医对结核的认识和治疗概述
        1.3.2 抗结核杆菌中草药的研究进展
        1.3.3 抗结核杆菌中草药的研发新思路
    1.4 十五种中草药的简介
        1.4.1 桑白皮
        1.4.2 桂枝
        1.4.3 车前子
        1.4.4 地黄
        1.4.5 乌梅
        1.4.6 茯苓
        1.4.7 大黄
        1.4.8 苦杏仁
        1.4.9 当归
        1.4.10 柴胡
        1.4.11 木香
        1.4.12 京三棱
        1.4.13 苍术
        1.4.14 莪术
        1.4.15 赤芍
第二章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课题来源
第三章 十五种中草药与吡嗪酰胺的联合抗结核杆菌体外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吡嗪酰胺最小抑菌浓度值测定结果
        3.2.2 十五种中草药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
        3.2.3 桂枝、乌梅、桑白皮、木香、大黄联合抑菌实验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桂枝抗结核杆菌活性成分的跟踪分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桂枝提取物不同萃取层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
        4.2.2 桂枝提取物石油醚萃取层的分离结果
        4.2.3 单体化合物GD-01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
        4.2.4 单体化合物GD-01抗结核杆菌的作用机制初探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乌梅抗结核杆菌活性成分的跟踪分离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
        5.2.1 乌梅醇提物不同萃取层抗结核杆菌活性实验结果
        5.2.2 乌梅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层不同组分的活性跟踪实验结果
        5.2.3 活性单体化合物WD-01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
        5.2.4 活性单体化合物WD-01结构鉴定
        5.2.5 活性单体化合物WD-01的机制初探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和后续研究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5)肠道菌群特征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肠道菌群特征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现场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方法
        1.1.4 质量控制
        1.1.5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1.2.2 肝功能指标的变化
        1.2.3 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指标的变化
        1.2.4 测序序列的统计分析
        1.2.5 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
        1.2.6 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
        1.2.7 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
        1.2.8 LEfSe物种差异分析
        1.2.9 差异的肠道菌属与血清肝功能和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1.3 质量控制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大鼠肝损伤模型的鉴定
        2.2.2 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的变化
        2.2.3 大鼠肝组织中TNF-α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
        2.2.4 大鼠肠道微生物组的变化
        2.2.5 大鼠血清中内毒素水平的变化
        2.2.6 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改变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口服艾克曼菌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大鼠的干预作用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补充A.muc可恢复其丰度
        3.2.2 补充A.muc能减轻肝脏损伤
        3.2.3 补充A.muc能降低肝组织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3.2.4 补充A.muc能降低大鼠肠道通透性
        3.2.5 补充A.muc能降低肝损伤大鼠血清LPS水平
        3.2.6 补充A.muc可以改善结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
        3.2.7 补充A.muc可以改善结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
    3.3 讨论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4章 综述 肠道微生物组与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4.1 肠道微生物组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功能
        4.1.1 肠道微生物组的结构
        4.1.2 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因素
        4.1.3 肠道微生物组的功能
    4.2 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4.2.1 肠道菌群与酒精性肝病
        4.2.2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4.2.3 肠道菌群与肝硬化
        4.2.4 肠道菌群与肝癌
        4.2.5 肠道菌群与药物性损伤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核病传播及耐药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西藏结核病传播特征分析
    1.1 前言
    1.2 对象和方法
    1.3 结果
        1.3.1 西藏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的基本信息
        1.3.2 西藏成簇菌株影响因素分析
        1.3.3 西藏结核病跨区传播情况
        1.3.4 西藏结核病传播簇大小与初复治的相关性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中国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突变特征分析
    2.1 前言
    2.2 对象和方法
    2.3 结果
        2.3.1 结核分枝杆菌中MDR菌株分布情况
        2.3.2 MDR菌株耐药特点
        2.3.3 GenoType MTBDRplus和 MTBDRsI检测效果评价
        2.3.4 遗传背景与耐药突变的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特征研究及新型恒温扩增诊断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中国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特征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
        1.1 菌株来源及数据收集
        1.2 试剂与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改良罗氏培养基的制备
        2.2 细菌传代培养
        2.3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质谱菌种鉴定
        2.4 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2.5 CTAB法提取全基因组DNA
        2.6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2.7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细菌传代复苏及菌种鉴定结果
        3.2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情况
        3.3 结核病患者人群各类耐药率差异及相关因素
        3.4 结核病耐药率及其影响因素
        3.5 结核病患者中初治与复治的比例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恒温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前言
    1 材料
        1.1 标本来源
        1.2 菌株及模板提取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1.4 多重LAMP引物设计
    2 方法
        2.1 IS6110与mpb64多重PCR筛选菌株
        2.2 单重LAMP反应体系
        2.3 多重LAMP反应体系
        2.4 MTBC-MLAMP-HNB检测下限的确定
        2.5 MTBC-MLAMP-HNB方法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2.6 应用临床样本验证MTBC-MLAMP-HNB的实用性
    3 结果
        3.1 多重PCR结果
        3.2 单重IS6110-LAMP及mpb64-LAMP结果
        3.3 多重LAMP反应结果
        3.4 MTBC-MLAMP-HNB检测下限
        3.5 MTBC-MLAMP-HNB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3.6 MTBC-MLAMP-HNB方法的实用性验证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前言
    1 材料
        1.1 菌株来源及鉴定
        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1.3 引物设计
        1.4 药物配置
    2 方法
        2.1 细菌培养
        2.2 脓肿分枝杆菌和马赛分枝杆菌药敏试验
        2.3 脓肿分枝杆菌和马赛分枝杆菌erm(41)PCR实验
        2.4 标准LAMP反应
        2.5 多重LAMP反应
        2.6 侧向流胶体金检测多重LAMP反应产物
        2.7 MABC-MLAMP-LFD方法的检测下限
        2.8 新建MABC-MLAMP-LFD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
    3 结果
        3.1 脓肿分枝杆菌与马赛分枝杆菌的药敏特征
        3.2 erm(41)基因PCR结果
        3.3 最适反应温度及LAMP反应的特异性
        3.4 MABC-MLAMP-LFD方法的检测下限
        3.5 MABC-MLAMP-LFD方法的可行性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发表论文
致谢

(9)脂质体类高分子药物的制备及抗结核活性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
        1.1.1 目前已进入临床实验的抗结核药物
        1.1.2 来自天然药物中有效抗结核杆菌的成分
        1.1.3 小分子药物的筛选
        1.1.4 通过改变给药方式或剂型提高药效
        1.1.5 具有复杂结构的高分子药物
    1.2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1.2.1 脂质体发展史
        1.2.2 脂质体组成与分类
        1.2.3 脂质体制备方法
        1.2.4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优缺点
    1.3 选题依据及意义
第2章 脂质体的制备方案
    2.1 合成方案
        2.1.1 乙酰水杨酸-吡嗪酰胺的合成方案
        2.1.2 磺胺醋酰-氧氟沙星的合成方案
    2.2 脂质体的制备方案
        2.2.1 脂质体包合物的制备方案
        2.2.2 脂质体与游离药物的分离方法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主要原料及试剂
    3.2 主要实验仪器及装置
    3.3 乙酰水杨酸-吡嗪酰胺的合成
    3.4 磺胺醋酰-氧氟沙星的合成
    3.5 乙酰水杨酸-吡嗪酰胺脂质体包合物
        3.5.1 乙酰水杨酸-吡嗪酰胺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筛选
        3.5.2 乙酰水杨酸-吡嗪酰胺脂质体游离药物含量的测定
        3.5.3 包封率的和回收率的计算
        3.5.4 脂质体电子显微镜的观察
        3.5.5 脂质体贮存稳定性研究
    3.6 磺胺醋酰-氧氟沙星脂质体包合物
        3.6.1 磺胺醋酰-氧氟沙星脂质体包合物制备方法的筛选
        3.6.2 磺胺醋酰-氧氟沙星游离药物含量的测定
        3.6.3 包封率的和回收率的计算
        3.6.4 脂质体显微镜的观察
        3.6.5 脂质体贮存稳定性的研究
第4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脂质体中游离药物分离方法的建立及包封率的检验
        4.1.1 透析法
        4.1.2 有机溶剂萃取法
        4.1.3 过滤法
    4.2 回收率测定方法的研究
    4.3 磺胺醋酰-氧氟沙星脂质体制备工艺与配方的研究
        4.3.1 制备方法对脂质体特性的影响
        4.3.2 成膜时水浴温度对脂质体特性的影响
        4.3.3 成膜时水浴时间对脂质体特性的影响
        4.3.4 磷脂比对脂质体特性的影响
    4.4 乙酰水杨酸-吡嗪酰胺脂质体制备工艺与配方的研究
        4.4.1 制备方法对脂质体特性的影响
        4.4.2 成膜时水浴时间对脂质体特性的影响
        4.4.3 成膜时水浴温度对脂质体特性的影响
        4.4.4 磷脂比对脂质体特性的影响
    4.5 脂质体贮存稳定性研究结果
    4.6 讨论
第5章 杂合物及其脂质体抗结核杆菌活性测试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培养基及其主要试剂
        5.1.2 主要试剂配制
        5.1.3 实验方法
        5.1.4 试验结果分析
    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5.2.1 试验结果
        5.2.2 抑菌活性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10)2017全球结核病报告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项目描述
    2.1 项目背景
    2.2 项目要求
    2.3 项目文本特征
第三章 翻译项目过程
    3.1 译前准备
        3.1.1 搜寻平行文本
        3.1.2 制定术语表
    3.2 翻译过程
        3.2.1 翻译计划制定
        3.2.2 翻译工具的选择
    3.3 译后事项
        3.3.1 自我审校
        3.3.2 公司审校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医学报告文本的词汇特点
        4.1.1 多专业缩写词
        4.1.2 多专业术语
        4.1.3 多一词多义
    4.2 医学报告文本的句法特点
        4.2.1 多被动句
        4.2.2 多复杂长句
    4.3 医学报告文本的词汇汉译方法
        4.3.1 专业缩写词的汉译方法
        4.3.2 专业术语的汉译方法
        4.3.3 一词多义的汉译方法
    4.4 医学报告文本的句法汉译方法
        4.4.1 被动句的汉译方法
        4.4.2 复杂长句的汉译方法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术语表)
附录二 (原文及译文)
附录三 (平行文本)

四、在拘留所完成的结核病预防治疗:目标疗法及利福平/吡嗪酰胺方案与异烟肼方案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D]. 曾艳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结核病初治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危险因素分析[D]. 杜静.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抗结核药品固定剂量复合制剂的临床使用专家共识[J]. 周林,陆宇. 中国防痨杂志, 2020(09)
  • [4]吡嗪酰胺与中药联合抗结核杆菌的药理学研究[D]. 蒋昌河. 贵州大学, 2020(02)
  • [5]肠道菌群特征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研究[D]. 李玉红.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1)
  • [6]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核病传播及耐药特征分析[D]. 高敏. 南华大学, 2020(01)
  • [7]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9年简版)[J]. Chinese Antituberculosis Association;. 中国防痨杂志, 2019(10)
  • [8]中国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特征研究及新型恒温扩增诊断方法的建立[D]. 刘东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0)
  • [9]脂质体类高分子药物的制备及抗结核活性的筛选[D]. 张焕.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10]2017全球结核病报告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高可欣. 东华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拘留所完成的结核病预防治疗:靶向治疗和利福平/吡嗪酰胺方案与异烟肼方案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