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恶心、上腹痛1年、面色苍白、乏力​​1周

间歇性恶心、上腹痛1年、面色苍白、乏力​​1周

一、间断恶心、上腹疼1年,面黄乏力1周(论文文献综述)

曹卉[1](2021)在《加味益黄散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弱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张晏玮[2](2021)在《阳明里证的辨证分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根据六经皆有表里证的观点,系统梳理阳明里证,尝试建立一个初步较为规范的阳明里证的诊治框架。方法:第一步:使用中华医典、中国知网等文献资料库查阅古今部分医家对“阳明里证”的论述,收集《伤寒论》《温病条辨》等经典及现代文献中含有“阳明里证”、“胃”、“大肠”、“食管”、“肛门”及“阳明之里”的内容,进行首轮筛选。第二步:对所有筛选出的内容按照虚实分类,虚证按气、血、阴、阳、津、液等变化分类,实证按内六淫、痰、湿、瘀、饮、燥屎等分类。(注:条件允许则往下进行气分、血分分类)第三步:按辨证依据逐个分析其病因、病位、病机;分辨其病因、病位是否有兼夹,并再次筛选内容,去芜存菁。第四步:综合分析整理阳明里证各证的主症、病因病机、类证鉴别、治法、选方用药等具体内容,并附以典型病案加以支持。结果:1.阳明里实证各类证候及主方:1.1阳明胃里实证:(1)实热证以清胃泄热为法,主方用清胃散、白虎汤加减。(2)实火证以苦寒降火为法,主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3)燥热证以清胃润燥为法,主方用白虎加人参汤、玉石清胃汤加减。(4)胃湿证总以燥湿和胃为法,主方用平胃散加减。其中,若湿偏热者,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若湿偏寒者,方用茵陈术附汤加减。(5)实寒证以散寒理气为法,主方用良附丸加减。(6)胃风证以祛风和胃为法,主方用各胃风汤加减。(7)实痰证以通利化痰为法,主方用二陈汤加减。其中,偏寒为主者,方用橘皮汤加减;偏热为主者,方用小陷胸汤等加减。(8)胃饮证以温化通利为法,主方用茯苓甘草汤加减。(9)胃瘀血证以祛瘀通络为法,主方用丹参饮加减。(10)胃(肠)食积证以消食导滞为法,主方用瓜蒂散、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1.2阳明大肠里实证:(1)实热证以清泄肠热为法,主方用调胃承气汤、葛根芩连汤等加减。(2)实火证以苦寒泻火为法,主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3)燥热证以清热润肠为法,主方用麻子仁丸加减。(4)实寒证以温肠散寒为法,主方用桃花丸、大黄附子汤等加减。(5)大肠风证以祛风和肠为法,主方用防风芍药汤、槐花散等加减。(6)大肠湿证以祛湿和肠为法。其中,偏热者清热利湿,方用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等加减;偏寒者散寒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胃苓汤等加减。(7)虫积证以驱蛔杀虫为法,主方用化虫丸加减。(8)大肠痰证以通利化痰为法,主方用导痰汤加减。(9)大肠水饮证以温化通利为法。其中,偏寒者,方用甘遂半夏汤加减;偏热者,方用己椒苈黄丸加减。(10)燥屎证以攻下热结为法,主方用为大承气汤加减。(11)大肠瘀血证以破血逐瘀之法,主方用抵挡汤、桃核承气汤等加减。2.阳明里虚证各类证候及主方:2.1阳明胃里虚证:(1)气虚证以健胃益气为法,主方用异功散加减。(2)阳虚证以温补通胃为法,主方用丁蔻理中丸加减。(3)阴虚证以益胃生津为法,主方用益胃汤加减。(4)血虚证暂无。(5)津液虚证同阴虚证。2.2阳明大肠里虚证:(1)气虚证以补气健肠为法,主方用黄芪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2)血虚证以补血润肠为法,主方用润肠丸加减。(3)津液虚证以增液润肠为法,主方用增液汤加减。(4)阳虚证以温阳止泄为法,主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5)阴虚证同津液虚证。3.阳明里虚实夹杂证(列举补充):(1)胃热炽盛,津气不足证以清胃热佐益气生津为法,主方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减。(2)津气大伤,胃有余热证以益气生津佐清热和胃为法,主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3)胃(气)虚痰阻证以益气化痰,和胃降逆为法,主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减。(4)胃(气)虚夹痰热证以益气清热化痰,和胃降逆为法,主方用橘皮竹茹汤加减。(5)大肠津液不足,燥屎内结证以滋阴增液,清热通便为法,主方用增液承气汤加减。(6)大肠气阴不足,燥屎内结证以益气滋阴,清热通便为法,主方用新加黄龙汤加减。(7)大肠气血不足,燥屎内结证以攻下通便,补气养血为法,主方用黄龙汤加减。结论:1.阳明里证确实以实证为多,虚证相对较少。2.阳明里证的辨证分类研究是在六经皆有表里证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有机地综合病所(位)、病因、病机,为梳理六经辨证证治框架做了一小部分。3.阳明里证涉及胃、大肠两腑。以虚实为纲,内六淫及病理产物变化为主形成的实证以及气血津液阴阳生理物质变化为主形成的虚证各有其鉴别要点和治疗方法。4.补充了《中医诊断学》部分内容:《中医诊断学》阳明里证中胃里实证有寒滞、食滞、火炽、气滞4个证型,胃里虚证有气虚、阳虚、阴虚3个证型。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胃燥证、胃湿证、胃痰证、胃饮证、胃风证、胃瘀证等6个阳明胃里实证,并区分了胃热证与胃火证。阳明胃里虚证则同;阳明大肠里实证有湿热证、腑实证(燥屎)、虫积3个证型,大肠里虚证有津液虚1个证型。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大肠热证、大肠火证、大肠燥热证、大肠寒证、大肠风证、大肠痰证、大肠水饮证、大肠湿证、大肠瘀血证等9个证型,其大肠湿热证处于大肠湿证目下,亦还有大肠寒湿证。大肠里虚证则补充了阳虚、气虚、血虚3个证型;并补充梳理了经典中阳明里证的虚实夹杂证7个,对《中医诊断学》中阳明里证虚实夹杂证做了少许补充。5.采用单病因的分类方法,临床可有机组合认识,有助于临床诊治复杂证型。此外,本文后文补充了经典中的阳明里虚实夹杂证,在此是与单病因证型对比认识以加深理解,助于临床。

李佳音[3](2020)在《基于黄煌经验的葛根芩连汤方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确认葛根芩连汤方证,并通过整理导师黄煌教授应用葛根芩连汤的临床经验,以“方-病-人”学说为指导,归纳出葛根芩连汤适用人群特征和主治疾病谱,为临床安全有效应用葛根芩连汤提供参考。方法:以黄煌教授门诊病案记录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近五年效案80例,并择取古今名家医案75例作为参照研究对象,通过基于黄煌教授“方-病-人”诊疗模式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确认葛根芩连汤方证,以及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的主治疾病谱。结果:(1)葛根芩连汤适用人群体质特征。以男性45-55岁左右,肥胖倾向者,及女性17-29岁,体格中等偏胖者为多见。体貌特征包括:头面、肩背皮肤异常,如皮肤油腻、好发痘疹、色素沉着、体毛较重、毛孔角化甚或黑棘现象。面红,肤色较暗,眼睑红或巩膜红染,男性眼皮脂肪厚,脂肪型眼袋突出。唇红或暗红,或有酒渣鼻,或额红。腹部充实,上腹部或有满闷不适,或有弥漫性压痛,但按之则有弹性。颈肩背肌肉厚实,拘急不舒,筋肉板凝,常感身重乏力,尤以腰骶下肢为甚。时有烦躁焦虑,部分患者记忆力减退或思维迟钝。舌红,多暗红,质坚老,苔黄、厚、腻,或舌底静脉充盈。脉有力,或数或滑。多有不良饮食及习惯,喜食辛辣油腻及饮酒等。(2)适用症状包括便溏、腹泻、粘滞不畅、便频、肛门灼热、腹胀、腹痛、反酸、嗳气、呕恶、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口干口渴、口腔溃疡、视物模糊、咽喉肿痛、鼻衄齿衄、多汗、盗汗、头颈汗出、心悸、胸闷、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异常及性功能下降、小便短赤、尿痛、尿热、身热,怕热、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思维迟钝、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雄激素等。(3)适用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脑中风、颈椎病、头痛、失眠、冠心病、心律失常(过速)、神经证、急慢性肠炎、反流性胃食管炎、痢疾、痤疮、湿疹、耳鸣耳聋、多囊卵巢综合征、前列腺炎、阴道炎、流行性感冒、口腔溃疡、牙周炎、牙周脓肿、小儿中毒性肠炎、肠伤寒、麻疹、乙型脑炎等。结论:在“方-病-人”诊疗模式指导下,对导师医案及古今名家医案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明确了葛根芩连汤方证,包括适用病症及适用人群的特质;以病案数据为基础,明确并验证了导师提出的“葛根背”的具体含义,并对导师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经验进行了总结。

杨碧华[4](2019)在《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文中认为目的: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传统中医治疗脾胃病历史悠久且疗效显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凤斌教授在辨治脾胃消化病、脾胃肝病及脾胃肌肉病等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思想,本研究通过刘教授的口耳亲授、跟师笔记、临证诊疗医案的记录、刘教授的交流与访谈和文献研究等,系统总结刘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传统中医传承并结合现代数据挖掘方法对其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学术思想内涵及其诊疗过程的具体方法进行系统深入剖析,找寻刘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以期提高中医药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方法:一、检索、筛选、整理、总结刘凤斌教授诊疗脾胃病相关文献,对刘凤斌教授进行深度访谈,撰写定性访谈研究报告,通过提炼分析、归纳文献资料及访谈研究报告,总结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渊源与成才之路的内容。二、研读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技术专长、处方用药的相关文献,并对刘凤斌教授进行定性访谈,收集相关资料,总结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三、收集并筛选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吐酸、泄泻、便秘、胁痛的临床病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该软件系统做报表分析、药物频次统计、常用药物用量点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基于复杂系统化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分析等挖掘分析。病例资料按不同疾病进行挖掘,从而探讨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探析他对该病的辨治特点。结果:一、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及成才之路。本部份通过对刘凤斌教授学术思想背景及学术思想渊源、学术思想萌芽过程的阐述,学习与借鉴名中医刘教授的成才之路,领会和继承他的治学精神。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萌芽源于他苦心钻研中医典籍,学习前人的医学智慧,继而建立对诊疗脾胃病的坚实基础。他坚信读经典、跟名师、多临证是中医成才之道,因此他熟读多部中医经典,先后师从多位名老中医如中医儿科专家卓权教授、名中医王建华教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河南省名老中医孙一民教授、国医大师陆广莘教授临诊学习,通过学习医家的临床诊疗经验,积极参与临证工作,积累治疗脾胃病的丰富经验,总结出一套诊治脾胃病的系统方法及实践经验。二、刘凤斌教授诊治脾胃病学术思想:1.调和脾胃,治病之本。脾胃的调和以保脾气,养胃阴为原则,顾护脾胃的基本功能;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纳疏转枢,斡旋一身之气,善用药物的升降浮沉的特性,使人体气机升降有度,气血调畅则脏腑平和,诸症皆安;百病首治脾胃,脾胃健运,元气充足,脏腑得安,百病皆除。2.四诊合参并用,以舌诊为要。四诊之中,望诊位列于首,透过观察整体及探查局部能完善望诊所需的讯息,而望舌更是重中之重,透过舌体厚薄与润燥反映脾胃的气血及津液的充盈,舌苔的厚薄与色泽有助判断胃气的盛衰与病邪深浅,根据舌象反映患者的体质状况。3.辨病与辨证的结合模式。以传统结合四诊合参及病因病机的辨证理念,同时沿用现代化的辨病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掌握该疾病发生的病理及辨病要点,对病下药,以辨证为主,兼以辨病两者全面相互为用。4.三因制宜,治人为本。根据人体体质的变化与差异设立治疗原则,此为因人制宜;根据人所在地的季节气候的转变设立的治疗原则,乃因时制宜;根据人的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证候而制订的治疗原则,为因地制宜,刘教授以传统中医三因制宜结合岭南医学文化,善用岭南药材,针对个体体质,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始终贯穿以人的整体为根本的理论。5.五脏相关学说的传承发挥。刘教授继承与发挥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学说理论,从“肝脾胃肺”相关论治胃痛、胃痞,创新性地提出调胃气八法及从“肝脾肾”相关论治黄疸、鼓胀,同时提出从肝论治六法及“治肝先治肝脾,扶脾养肝补肾”的理论;调胃气八法包括健脾法、疏肝法、平肝法、纳肾法、温阳法、清热法、宣肺法、通腑法;从肝论治六法包括疏肝法、平肝法、柔肝法、养肝法、清肝法、泻肝法。6.病位于肝,治于肝脾。由“见肝之病当先治脾”为理论基础,提出治疗慢性肝病,病位在肝而治于肝脾,以治脾(健脾、运脾、温脾、清脾)、治肝(养肝、柔肝、平肝、疏肝、清肝)的治法治疗慢性肝病,根据“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肝体阴而用阳”及“人卧则血归于肝”的基础理论治疗慢性肝病。7.中医量表进行疗效评价。刘教授首创把量表的评价方法引入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评价,能客观地量化和评价临床疗效,研制中医疾病特异性量表,“中华健康状况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慢性胃炎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肠易激综合征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便秘”、“中华慢性肝病PRO量表”、“重症肌无力PRO量表”,将中医的脾胃病的证候、疗效进行评价,为中医研究脾胃病提供具体实质的数据。8.传统中医与现代诊断结合的模式。刘教授根据中医治法治则的思维理论,结合现代化的疾病诊断方法及治疗技术,发展中医现代化的诊疗技术,同时提出围手术期的中医药辨证治疗,刘教授提出术后禁食不禁药的崭新理论,患者于手术后随即继续使用内服药治疗,令药直达病所;开展不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阐述胃炎消、胃炎1号、胃萎清颗粒、肠安菌泰等药的疗效,带领传统中医迈向现代化。刘凤斌教授的治疗思路:1.健脾清热、化瘀散结法。通过胃萎清颗粒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适用于病机为脾虚热毒血瘀证,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法,药物有黄芪、五指毛桃、白术、半枝莲、莪术、枳壳,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症状有改善,同时能改善患者胃脘痛、痞满嗳气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法。通过邓氏胶七散治疗各种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阿胶珠粉及炒三七末二药,能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化瘀而不伤新血,止血而不留瘀,修复消化道粘膜溃疡,能抗凝血,促纤溶,改善血管炎症。3.开郁降逆法。通过开郁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适用于脾气不足,肝郁不疏,气机上逆之证,开郁降逆方有健脾益气,开郁降逆之功,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枳壳、大腹皮、浙贝母、海螵蛸、黄连、吴茱萸、代赭石、沉香等药,有效地改善反酸的症状。4.益气养血,活血散结法。通过三甲散结散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硬化、纤维分割性难治性腹水、对逆转肝纤维化-肝硬化、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硬化失代偿期以及并发的难治性腹水,机体正气虚伴血瘀阻滞肝络,常用三甲散结散穿山甲、鳖甲、鸡内金三药配伍,益气养血,活血散结以通肝络,肝之脉络畅通能消除肝硬化及难治性腹水。5.以益气健脾,补肾振元治法治疗重症肌无力,通过补中益气汤治疗脾气不足,肾气不固的重症肌无力,药用黄芪、五爪龙、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紫河车、当归、千斤拔及牛大力治之。刘凤斌教授的诊疗经验概述:1.专病专方,特色用药。对于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便秘、慢性肝炎等病常采用专病专方,特色用药,药性柔和。2.对药配伍,用药精准,药效显彰。经辨病辨证后,刘教授经常使用主方与对药随症加减,即两药相配作用加强治疗效果,刘教授经辨病、辨证、辨治后处方用药,合理地应用医家的偏方及验方,经临床的证实其疗效再推而广之。3.三位一体,内外合治。有内服汤剂、中成药及外用穴位埋线、针刺、中药封包治疗、药敷穴位、热敷肝区、通络宝、按摩、耳穴压豆、拔火罐、栓塞灌肠等方法对人的整体进行治疗,根据五脏一体的观念,运用上病下治,内病外治及腹病背治的中医药特色疗法,以三位一体,内外合治的体系治疗。4.重视后天,调神养生。包括治未病的思想防治脾胃病变,未病先防,扶正祛邪;见微知着,及早诊治;既病防变,防邪深入;病后调理,以防复发。三、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1.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主要是脾虚湿滞、脾胃不和、肝胃不和,治法以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理气化湿为主。胃脘痛药物归经以脾、胃、肝经为主,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白术、麸炒枳壳、大腹皮、紫苏梗、太子参、茯苓、海螵蛸、五指毛桃、木香、蒲公英等,主要以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消食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0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依次为白术,麸炒枳壳;白术,大腹皮;太子参,白术;白术,紫苏梗;大腹皮,麸炒枳壳;紫苏梗,麸炒枳壳;白术,大腹皮,麸炒枳壳;白术,茯苓;太子参,麸炒枳壳;白术,紫苏梗,麸炒枳壳。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太子参及麸炒枳壳,大多情况下会与白术同用;太子参及大腹皮及麸炒枳壳同用时,大多情况会出现白术。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有白术、麸炒枳壳、大腹皮、紫苏梗、太子参、茯苓、海螵蛸,为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健脾和胃核心药物组方。演化成八首新方,处方1:建曲、焦山楂、炒麦芽、白花蛇舌草、制吴茱萸;处方2:茵陈、白豆蔻、通草、苦杏仁;处方3:焦山楂、佩兰、乌梅、芒果核;处方4:黄芩、柴胡、红曲、漏芦;处方5:薏苡仁、紫苏梗、土茯苓、藿香、麦芽;处方6:玄参、芦根、芒果核、栀子;处方7:煅磁石、首乌藤、炒白术、茯神、百合;处方8:海螵蛸、醋莪术、五指毛桃、土鳖虫、肿节风、半枝莲。以上八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清热养阴、活血化瘀、宣肺、祛湿解毒等功效,新处方能治脾胃虚弱,兼有热毒血瘀、气滞郁结、痰湿阻滞等因素而致的胃脘痛,符合调胃气八法中的健脾法、清热法、疏肝法的原则,扶正同时能祛邪,祛而不伤正气。综合刘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基本治法多以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理气化湿为主,与刘教授提出“肝脾胃肺”相关论治及调胃气八法治疗胃痞、胃痛的学术思想基本符合,与调和脾胃,乃治病之本相符,遵循保脾气,养胃阴的理论,调节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使全身气机升降有度,气血畅旺,恢复脏腑功能,经辨证论治以四君子汤基础方配合新处方灵活加减治疗胃脘痛有一定效果。2.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脾虚湿热,治法健脾和胃,清热燥湿,开郁降逆为主,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胃经与肝经,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黄连、海螵蛸、大腹皮、茯苓、制吴茱萸、浙贝母等,主要以理气药、补气药及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2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依次为白术,麸炒枳壳;海螵蛸,麸炒枳壳;煅赭石,麸炒枳壳;黄连,麸炒枳壳;白术,海螵蛸;太子参,麸炒枳壳;白术,海螵蛸,麸炒枳壳;大腹皮,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煅赭石。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大腹皮及海螵蛸,一定会与麸炒枳壳同用;蒲公英大多情况下会与麸炒枳壳同用;大腹皮及海螵蛸出现时,同时大多与麸炒枳壳同用。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有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黄连、海螵蛸、大腹皮、茯苓、制吴茱萸为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健脾和胃,开郁降逆的核心药物组方。经分析演化成十一首新方,处方1:大黄、前胡、麸炒枳壳、麸炒枳实、鸡骨香、槟榔;处方2:姜厚朴、法半夏、瓜蒌皮、旋复花、栀子炭;处方3:姜厚朴、海螵蛸、沉香、降香;处方4:布渣叶、土茯苓、首乌藤、远志;处方5:浙贝母、当归尾、降香、沉香;处方6:制佛手、鸡骨香、大腹皮、赤芍;处方7:瓦楞子、紫苏梗、黄连、大腹皮、五指毛桃;处方8:蒲公英、制吴茱萸、黄柏、黄连;处方9:土茯苓、茯苓、藿香、石菖蒲;处方10:煅赭石、知母、鸡内金、防风;处方11:黄柏、枇杷叶、五指毛桃、大腹皮。以上十一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平肝泻火,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治脾胃不和,肝火上逆,湿热血瘀阻滞等因素而致的吐酸,能扶正祛邪,新处方与刘教授倡调节脾胃气机升降,开郁降逆,斡旋一身之气的学术思想一致,与调节脾胃气机以安脏腑及调和脾胃,乃是治病之本的理论相符。刘凤斌教授处方开郁降逆方及四君子汤治疗吐酸,临床上适宜配合新处方的主治功效进行加减使用。3.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分析参照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郁脾虚、脾虚湿热、脾胃虚弱,治宜疏肝健脾,理气和胃,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胃经与肺经,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药物频率最高的有白术、太子参、木香、黄连、茯苓、白芍、防风、蒸陈皮、炙甘草、藿香等,主要以补气药、渗湿药及理气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5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白术,茯苓;白术,木香;黄连,木香;黄连,白术;黄连,茯苓;太子参,白术;茯苓,木香;太子参,茯苓;黄连,白术,木香;太子参,木香。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太子参及防风同用,一定会出现茯苓;防风与白术或白芍同用一定会出现茯苓;防风出现时,较常出现茯苓。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白术、太子参、木香、黄连、茯苓、白芍、防风、蒸陈皮核心药物组方,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治法。演化成九首新方,处方1:合欢花、首乌藤、珍珠母、煅赭石、郁金;处方2:黄芩、连翘、柴胡、木香、百合;处方3:制佛手、炒白术、百合、白术;处方4:肉豆蔻、藿香、太子参、石斛、砂仁;处方5:建曲、制吴茱萸、栀子炭、制佛手、炒麦芽、苍术;处方6:白芍、茯苓、防风、茯神;处方7:山药、芡实、砂仁、五倍子、乌梅;处方8:炒白术、神曲、茯神、茯苓、白术;处方9:蒸陈皮、炙甘草、白芍、防风、茯神。以上九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清热祛湿、涩肠止泻的功效,多用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湿热阻滞,肠失固涩等证,其治疗原则与刘教授提倡以调和脾胃,乃是治病之本的思想符合,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调和,气机和顺,恢复胃肠固涩的功能。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以疏肝健脾,理气和胃的治法,运用由四君子汤合痛泻要方组成的肠易泻综合症协方配伍九条新处方治疗,以提高疗效。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慢性便秘)的中医证型主要为气血不足、脾胃不和、脾虚湿滞,治法宜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润肠通便,常用药物归经按顺序是胃经、脾经与肝经,以性温味甘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瓜蒌子、炒莱菔子、煅赭石、白术、蒲公英、大腹皮、麸炒枳实、桑椹、五指毛桃、芦根等,主要以理气药,化痰药,补气药,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9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瓜蒌子,炒莱菔子;瓜蒌子,煅赭石;白术,瓜蒌子;煅赭石,炒莱菔子;瓜蒌子,煅赭石,炒莱菔子;蒲公英,瓜蒌子;白术,炒莱菔子;蒲公英,煅赭石;白术,煅赭石;蒲公英,炒莱菔子。设定置信度0.90,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当芦根出现时,一定同时出现瓜蒌子;当瓜蒌子及五指毛桃出现时,同时出现白术的机率较大。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瓜蒌子、炒莱菔子、煅赭石、白术、蒲公英、大腹皮、麸炒枳实、桑椹、五指毛桃、芦根、燀桃仁,符合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治法。经分析演化成八首新方,处方1:燀桃仁、炙甘草、白芍、生地黄、山楂;处方2:浙贝母、荔枝核、瓜蒌子、海螵蛸;处方3:浙贝母、茯苓、紫苏梗、党参;处方4:炙甘草、白芍、煅赭石、党参;处方5:醋莪术、鸡内金、黄连、珍珠母;处方6:土茯苓、川芎、薏苡仁、蚕砂、火麻仁;处方7:沉香、柴胡、白术、山楂;处方8:黄芪、大腹皮、五指毛桃、蒲公英、当归、制何首乌、熟地黄。以上八条新处方有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的功效,能治气血亏虚,脾胃不和,肝气郁结,瘀血阻络等因素而致的便秘,治则治法与刘教授的调和脾胃,是治病之本的临床思维基本一致,调和脾胃之气,使全身上下之气机升降有序,恢复肠动力,补虚泻实,便秘虚证以经验方当归补血汤合枳术丸为基础加减新处方治疗,实证以经验方六磨饮子为基础加减新处方治疗。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用药规律分析频数统计,显示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肝损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胆湿热、肝脾血瘀、肝肾不足,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肝经与胃经,以性寒味甘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白术、赤芍、五指毛桃、黄芪、半枝莲、当归、丹参、紫苏梗、鸡内金、苦参等,主要以补气药、补血药、清热药及活血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8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白术,五指毛桃;赤芍,白术;黄芪,白术;黄芪,五指毛桃;赤芍,五指毛桃;赤芍,丹参;白术,半枝莲;白术,紫苏梗;丹参,白术;白术,当归。设定置信度0.8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丹参与白术同用,出现赤芍的机率最高;赤芍,丹参同用,出现白术的机率较高。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白术、赤芍、五指毛桃、黄芪、半枝莲、当归、丹参、紫苏梗、鸡内金,为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治法有益气养血,健脾养肝,清热活血祛湿的功效。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获得八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处方1:葶苈子、炒九香虫、桂枝、车前草、姜厚朴、防己;处方2:叶下珠、虎杖、山楂、大腹皮;处方3:建曲、覆盆子、猪苓、茯苓;处方4:白芍、丹参、赤芍、炒白术;处方5:甘草、白花蛇舌草、鸡内金、紫苏梗;处方6:菟丝子、石斛、灵芝、太子参;处方7:虎杖、枳实、苏铁贯众、蒸陈皮;处方8:泽兰、甘草、白花蛇舌草、水牛角、白术。以上八条新处方有清肝利胆、温阳化气、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补益肝肾的功效,能治肝胆湿热,肝脾血瘀,肝肾不足等因素而致的胁痛,扶正祛邪,补益健脾,与刘教授提出的“肝脾肾”相关论治黄疸、鼓胀及从肝论治六法的疏肝法、平肝法、柔肝法、养肝法、清肝法、泻肝法基本符合;以“见肝之病当先治肝脾”理论;慢性肝病病位于肝而治肝脾之法,治疗肝脾两脏之法及胁痛的用药规律符合,八首新处方能达到治疗胁痛的基本治法要求。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以益气养血,健脾养肝之中药配伍八条新处方加减治疗。结论:全文通过总结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归纳其辨治脾胃病的理论与方法,刘教授推崇脾胃理论的整体观,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纳疏的枢纽,斡旋中焦气机,气机升降有度,脏腑平和,诸症皆安。治疗原则力倡以调和脾胃为主,认为脾胃和顺,人体趋向平衡,而致阴阳中和,此乃治病之本;百病首治脾胃,主张调理脾胃,有利于脏腑的功能协调,人体之气血阴阳充盛,遵循保脾气,养胃阴的原则,首治脾胃,脾胃恢复健运,元气充足,脏腑安和,百病皆除。“见肝之病当先治脾”为理论基础,提出治疗慢性肝病,病位在肝而治于肝脾之法,同时兼顾治疗肝脾两脏,扶助中州,调节肝木。刘教授所研制的中医疾病特异性量表,有效地量化和评价症状、证候、疗效,提高临床疗效,解决现时中医欠缺数据指标的问题,使中医标准化趋向新的局面。本文透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刘凤斌教授在胃脘痛、吐酸、泄泻、便秘、胁痛等中医脾胃病的用药规律,归纳药物组合并由此提出新的药物处方,分析结果有效验证其学术思想,以期传承。

张宾[5](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周仲瑛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经验及学术思想》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基于大样本病案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数据挖掘分析,结合名医定性访谈,全面总结首批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进而形成周仲瑛病机辨治原发性肝癌临床方案。研究方法通过国医大师周仲瑛工作室的病案数据库中原发性肝癌的病案资料,经过筛选、清洗符合纳入标准、剔除标准的数据资料,纳入病例总计279例(共998诊次)病案。录入Excel 2010,建立病案数据库,主要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和因子分析方法,多层次的分析病案数据库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并对典型病案深度分析和对名医进行定性访谈,最后确立病机辨治方案。研究结果1、数据挖掘分析结果(1)病例分布一般情况:279例原发性肝癌病案中,男性218例,女性61例,年龄最大者84岁,最小者22岁。平均年龄(54.57±12.24)岁。其中:有慢乙肝病史记录165例,丙肝病史记录3例,肝癌合并肝硬化92例,曾经手术治疗者83例,行射频消融术后5例,行介入术后103例,肝移植术后3例。(2)证候分析:279例病案中共出现155种症状,其中频数大于29的症状从高到低依次为胁痛(116)、口干(89)、纳差(85)、腹胀(80)、尿黄(77)、疲劳乏力(71)、腹水(42)、胃胀(37)、面色晦暗(34)、脾大(33)、胁胀(30)。舌象、脉象频数大于20次以上的有,苔黄腻(52)、苔薄黄腻(49)、苔黄薄腻(32)、苔苔淡黄腻(26)、质暗红(78)、质暗(66)、质暗紫(60)、质红(32)、舌有裂纹(33)、脉弦滑(54)、脉细滑(54)、脉细(41)、脉弦(21)。(3)病机分布:279例患者初诊病历中有88种不同病机描述,包括病性、病位和病理因素三方面构成,其中,病性皆属虚实夹杂,虚者以阴虚(20.79%)、气虚(20.07%)为主。病理因素以瘀(93.91%)、湿(84.95%)、热(83.7%)、癌毒(74.91%)、气郁(15.77%)为主,痰(7.89%)少见。病位主要在肝脾,涉及肾、胃、肺,偶见于心。常见病机复合频数由高至低依次为湿热瘀毒互结(51.61%)、肝脾两伤(46.95%)、气阴两虚(19.35%)、湿热瘀毒郁结(10.75%)、肝肾阴亏(8.24%)最为常见,其中湿热瘀毒互结、肝脾两伤占病机总数的43.94%,故可将其作为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机或基本病机。(4)中药分布情况:279例首诊病案中共有药物242种,共6074味次,频数在50次以上(包括50次)的药物是:白花蛇舌草(236)、半枝莲(216)、炙鸡内金(176)、八月札(175)、莪术(167)、石打穿(166)、炙鳖甲(162)、山慈菇(151)、太子参(139)、仙鹤草(135)、砂仁(133)、青皮(124)、茯苓(111)、麦冬(107)、水红花子(106)、土鳖虫(106)、泽漆(102)、焦白术(96)、茵陈(95)、漏芦(81)、制南星(81)、法半夏(77)、生地黄(77)、猪苓(76)、龙葵(74)、生黄芪(74)、赤芍(73)、生薏苡仁(72)、炒神曲(70)、旱莲草(70)、北沙参(68)、陈皮(66)、九香虫(65)、炙女贞子(63)、蜈蚣(58)、炙蟾皮(57)、天冬(56)、醋柴胡(54)、僵蚕(54)、党参(52)、丹皮(51)、泽泻(50)、炙甘草(50)。(5)因子分析:将频率出现50次及以上43种药物进行分析,共提取8个公因子,如因子1由白花蛇舌草、石打穿、炙鳖甲、山慈菇、土鳖虫组成;因子2由莪术、青皮、蜈蚁、炙蟾皮组成;因子3由仙鹤草、焦白术、生薏苡仁、党参、炙甘草组成。将拆分15个病机证素纳入分析,共提取4个公因子,如因子1为瘀、湿、热、癌毒、肝、脾,此为原发性肝癌的基本病机湿热瘀毒互结,肝脾两伤。(6)关联规则结果: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常见病理因素、病机、症状与药物之间关系,共16组。如:与湿相关的药物为:茵陈、龙葵、僵蚕、生白术、焦山楂、熟大黄、陈皮、泽泻、炒神曲、法半夏。与气阴两虚相关的药物:南北沙参、党参、山慈菇、薏苡仁。与疲劳乏力相关的药物为:生黄芪、仙鹤草、枸杞子、姜黄等。2、名医定性访谈结果依据病案数据挖掘结果,重点围绕病案中的证候、病机、治法和方药进行聚类与总结,对有疑问之处随时进行名医定性访谈,得到周仲瑛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方为:炙鳖甲、太子参、麦冬、仙鹤草、生黄芪、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打穿、莪术、山慈菇、砂仁、炙鸡内金、土鳖虫、泽漆、法半夏等。研究结论(1)周仲瑛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采用病证结合模式,着眼于对复合病机的综合分析,即重视病机辨证。通过抓主要症候、舌脉、理化检查,以识别病机证素(以病理因素为纲,详辨病位、病性)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明确肝癌病机证素中的主次标本、轻重缓急,进而确定治法方药的侧重点,并根据兼夹症侯,随机用药。(2)周教授提出原发性肝癌基本病机为湿热瘀毒互结,肝脾两伤。病理因素是以癌毒为核心,与湿、热、痰、瘀、郁等胶结复合为患。病位主要在肝脾,涉及胆、胃、肾、肺,常为多脏同病。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3)周教授针对原发性肝癌的复合病机,临证采用复法组方,早期以祛邪为主以顾正,采用清化湿热瘀毒法加抗癌解毒、攻毒之品,酌加疏肝健脾、滋养肝肾或益气养阴之品;中晚期肝癌以正气虚弱为主,强调扶助正气以祛邪,具体包括疏肝和胃健脾、滋养肝肾、滋阴清热等法,同时佐以清化湿热、祛痰散结、活血软坚。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既要注重调理脾胃为先,避免脾胃衰败,尚要注意避免使用辛香走窜、破血化瘀之品。(4)通过研究,形成“湿热瘀毒郁结,癌毒内蕴,肝脾两伤”作为基本证型,此外尚有①湿热瘀毒郁结,肝胃失和,胃气上逆证;②肝郁脾虚,湿热瘀毒互结证;③肝肾阴虚,湿热瘀毒郁滞证;④湿热瘀毒互结,络热血溢证;⑤气阴两虚,湿热瘀毒互结证;⑥肝脾两伤,土败木贼,气滞水停,湿热瘀毒未尽证,共7种常见复合证型。据此形成,每种复合证型常用治法、方药、加减法等,最终形成了“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原发性肝癌的临证方案”。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与人机结合方法、名医定性访谈,得到周仲瑛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思路和经验。从病案中总结出周仲瑛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方案,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提供了范例,后学可以更好的借鉴与传承。

Daniel Eng(伍天宁)[6](2019)在《黄连汤方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强调具体临床指征的方式,利用现有的临床证据来阐述和探讨黄连汤的方证,以便提高医疗效果和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为了保持临床实用性,选用关于黄连汤的临床资料(包括古代医案28例,现代医案100例,导师黄煌教授门诊病历50例以及各种已发表的临床研究15篇)作为研究对象。对来自上述资料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从黄连汤的“适用体质”和“适用病症”两大方面来归纳出黄连汤证的特点。结果:(1)黄连汤适用体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适用黄连汤的人群以中年男性为最多。患者体形多消瘦,面色黄暗无华,唇色红或暗,易汗,舌质淡、红或暗,舌苔腻,脉弦、细或弱,腹诊时上腹部硬满,上腹部压痛,脐周有跳动感等。在精神方面,常有烦躁、乏力、失眠等,或有抑郁偏向、酒精成瘾等。在发病趋向方面,其人在饮食不当、饮酒、情绪波动等情况下容易出现各种消化道症状,或有消化系统疾病、心脏病或糖尿病的既往史或家族史。在生活方式方面,常有饮食不节、饮酒过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黄连汤证的出现。总之,其人既有明显的脾胃虚证,又有热或湿热的趋向。(2)黄连汤适用病症。黄连汤的主治症状类型包括腹痛类症状(以上腹痛为多,但也可表现为下腹痛、腹胀等)、呕吐类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泛酸等)、腹泻类症状(大便溏、大便次数多、肠鸣等)、失眠(入睡困难、易醒等)和胸部症状(胸闷、心悸等)。黄连汤证的次要症状类型包括口腔症状(口腔溃疡、舌痛、口苦、口渴等)、身体寒热类症状(怕冷、发热等)、泌尿及生殖系统症状(排尿困难、尿频、阳痿、异常了宫出血等)、体重下降以及头晕类症状(头晕、眩晕等)。黄连汤的主要适用疾病类型是消化道炎症及其相关病症,包括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口腔溃疡、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其他重要的适用疾病类型包括胆囊炎、心脏病(早搏、冠心病等)、功能性胃肠病及类似疾病、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妊娠恶阻、肾脏病、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结论:本研究首次根据个案报道、病历和临床研究的数据归纳出黄连汤的适用体质和适用病症,以及首次对黄煌教授应用黄连汤的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此外,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又讨论黄连汤的《伤寒论》原文的意义、黄连汤证的鉴别、常用加味药及其临床指征和关于应用黄连汤的注意事项。

苏强[7](2019)在《基于四逆散方证的抑郁症辨治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整理历代四逆散文献,分析其方证使用和加减方规律,总结该方治疗抑郁病症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验研究该方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机制,通过对黄煌教授使用四逆散经验研究补充四逆散方证,并验证其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与四逆散的古今文献资料进行了搜索整理,分析方剂来源、方名、病位、病机、药物组成和抗抑郁功效,完成对四逆散方证使用和加减法梳理。从炎症因子的变化角度研究四逆散对经脂多糖注射而导致抑郁样小鼠的保护机制,通过对黄煌教授临床案例回顾性研究其运用四逆散治疗抑郁病症经验,并运用观察四逆散及合方治疗抑郁症患者4周及6周后的疗效。结果:(1)文献对四逆散抗抑郁研究丰富,对四逆散方证描述不足。(2)四逆散能减少脂多糖致抑郁样小鼠模型血浆与海马组织中IL-6和TNF-α的表达,调控脂多糖致抑郁样小鼠模型细胞中P-IKBα和P-p65NF-κB通路的蛋白表达量,起到抗抑郁作用。(3)黄煌教授经验丰富了四逆散使用指征,在治疗抑郁症时强调方证对应、方病对应和方人对应的运用方法(4)通过四逆散及其合方治疗抑郁症患者3周、6周后,HAD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通过四逆散历代文献梳理对治疗抑郁症的方证研究、临证策略仍具有积极意义。(2)四逆散对经脂多糖注射而导致抑郁样小鼠的潜在保护机制为:调节P-IκBα和P-p65NF-κB通路的表达,减少IL-6和TNF-α的炎症伤害。(3)黄煌教授运用四逆散及合方治疗抑郁病症的经验有效可靠,并值得进一步挖掘。(4)四逆散及其合方治疗抑郁症临床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刘明翰(LOW MING HAN)[8](2018)在《荆芥连翘汤的适用人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荆芥连翘汤的使用规律,总结出荆芥连翘汤的适用人群,提高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有关荆芥连翘汤文献进行规范整理分析,将其分为三部分即疾病谱、人群特征和典型指征进行研究,最终研究得出适用人群。结果:荆芥连翘汤的适用人群研究结果1.疾病谱皮肤科疾病:寻常性痤疮,皮炎,过敏性皮肤,溃疡性疾病,红斑,坏疽,疱疹,湿疹,放射性损伤,扁平苔癣,毛囊炎,汗疱疹,荨麻疹,药疹,脱发,足癣,酒糟鼻。耳鼻喉科疾病:鼻炎,鼻窦炎,中耳炎,外耳道炎,耳鸣,耳聋,上颌窦化脓症,扁桃体炎,咽喉炎。消化系统疾病:结肠炎,胃炎,消化道溃疡。妇科疾病:痛经,阴道炎,宫颈糜烂,妇科炎症,孕前调理,不孕。外科疾病:乳腺增生,痔疮。眼科疾病:视网膜病变。口腔科疾病:口腔溃疡。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焦虑症,神经衰弱。血液科疾病:血小板增多症。其它:结核性疾病,出血性疾病。2.人群特征常发病于秋季,女性多见,年龄20-29岁和30-39岁年龄段。体型:体壮,体中,体瘦。肤色:肤暗,肤光泽。脸色:脸油,脸红,脸黄,脸暗。眼目:眼圈暗。毛发:头发浓黑,眉浓,头发油。口唇:唇红,唇厚,唇暗。咽部:咽红。3.典型指征皮肤症状:痤疮,皮疹,皮肤溃破,红肿热痛,病灶化脓,病灶渗出物,病灶糜烂,病灶瘙痒,囊肿疤痕结痂,皮肤干燥,脱发,头面疮肿。头面五官症状:头痛,头晕,口腔溃疡,鼻涕,鼻流脓涕,鼻塞,鼻衄,鼻痛,耳塞,耳部肿痛,咽痛红肿,扁桃体肿痛,咽痒,目涩,口干,口苦,齿衄。妇科症状:痛经,月经血块,经前乳房胀痛,月经量少,月经量多,月经色深,带下量多,带下色黄。躯体症状:腹痛,腹胀,胸闷,咳嗽,食欲不振,躯体不利,恶心呕吐,腰痛。全身症状:多汗,发热,周身关节酸痛,怕冷。二便:便秘,便稀,排便不畅。精神神经症状: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神疲乏力。四肢症状:四肢冰凉,手足汗多,脚气,下肢不利。舌象:舌尖红,舌红,舌暗,舌淡,苔腻,苔厚,苔薄,苔黄,苔白。脉象:脉紧,脉数,脉弦,脉滑,脉细。腹诊:腹肌紧张,胸胁苦满。

何承举(Ho Sin Khee)[9](2017)在《基于数理统计和数据挖掘大柴胡汤方证与临床应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探讨大柴胡汤当代临床应用规律、适应病症以及加减变化等方面的新特征、新特点,拟将近10年发表于科学期刊中有关大柴胡汤的报导,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在规范症状、药量之基础上,建立相关数据库,通过对其症状、药量以及大柴胡汤治疗各类疾病症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10年来临床医家应用大柴胡汤治疗的证治方药,给出客观的结论,以冀更好地为临床使用。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中检索:从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所有与大柴胡汤有关的文献报导,公开发表在中医药期刊中有关大柴胡汤类方的临床及个案报导等医案文献资料。文献检索时,应用主题词为"大柴胡汤"、"方证"、"汤证",同时比对万方数据学术论文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检索结果以避免所录的数据有重复性,并将个别数据库找出存在的差异,预防收录不完全。数据收集项目包括医案来源、性别、中医病名、西医病名、症状、脉象、舌象、方药组成等,对于大柴胡汤自2006年至2015年进行回顾性总结,同时对于在临床上的适应病症作一客观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纳入的文献中共计有167篇文献报导,汇整纳入的医案数量有256例,在性别比例无显着性差异。临床应用大柴胡汤治疗的西医诊断病名主要有胆囊炎并胆石症、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胃炎、胆石症、发热、肿瘤术后、高血压及急性阑尾炎9个病种,余为其它内科疾病(频次≤3)。同时发现消化系统中肝胆胰脾疾患占据比例最高,胆道系疾患(胆囊炎并胆石症、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及胆石症)频率累计有43.1%,为西医临床上主要治疗的病种。纳入表中中医诊断名称有胁痛、胃脘痛、腹痛、便秘、感冒、黄疸、喘证、眩晕、头痛、胸痹和中风12种,经整理后把中医诊断名称胁痛、胃脘痛及腹痛合并为脘腹痛,为中医临床上主要治疗的病种。本次研究应用大柴胡汤的医案中,有大便干结一个核心临床表现,而主要临床表现则有口苦咽干、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纳差及恶寒发热6个。面临床上治疗的中医证型,其中以肝胆热郁及少阳阳明合病为主要治疗的证型。最后在方药组成上,柴胡、黄芩、枳实、大黄、半夏及白芍为中医临床上大柴胡汤的核心用药,而生姜及大枣则为主要用药。结论:综合以上对症研究与症状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应用大柴胡汤的方证在不断演变,也反映随着对于疾病认识与治疗上更进一步的提升,临床上方证应用已经不再囿于条文框架中,而是随着疾病谱变化及适应病症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同时也因古代医者记述医案时存在古今用语的差异性,对疾病的认识和描述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其症状表现及所表达意义,仍可作为临床选用大柴胡汤及其随证加减变化使用的参考指标。

宋佳洋[10](2016)在《主诉辨证在五脏病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主诉”是病人感受最主要的疾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及持续时间[14],即本次就诊的医疗保健需求。“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主诉辨证”的提出乃是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郭振球教授的“主诉辨治法”。[1]在郭振球教授提出“主诉辨治法”[1]的基础上,本篇论文就“主诉辨证”而讨论研究。进而,更进一步细化研究主诉辨证在五脏病证中的应用。目的本文旨在阐述主诉辨证在五脏病证中的应用研究,以围绕患者前来就诊时之主诉为核心来进行辨证,从而分析病因,确定其病位、病性及证型。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以“主诉辨治法[1]”、“主诉”、“主诉辨证”、“证素”、“脏腑辨证”为关键词,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及学术论文。进而在郭振球教授的“主诉辨治法[1]”的学术思想之基础上,提炼出“主诉辨证”的基本涵义、辨证要点及思维方式。围绕“主诉辨证”的基本内容,搜集、阅读和整理古今医学专着或医案如:《辨证论治心法》、《丹溪心法》、《温病条辨集注与新论》、《古今医案按》、《赵绍琴验案精选》、《黄吉庚肺病临证经验集》、《黄帝内经》、《千金翼方》、《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及相关着作,从中搜索和整理能够反映出“主诉辨证”的核心内容及思维方式的论述或医案。并且进一步着重从五脏病证入手,进一步查阅和整理五脏病证的医案,如:《心病诊治》、《肾病古今名家验案全析》、《古今名医临证精华》、《王正公论肺病》、《中医肝病案例选》,从其医案中予以整理和分析,提炼主症并概括主诉,并结合脏腑辨证,以确定病位,围绕主诉综合分析证候,辨别病性,阐释病机,确定证型。探讨主诉辨证在五脏病证中的应用价值。得出主诉辨证新的思维方式,并将主诉辨证的思维方式应用到五脏病证的辨证中。结果1.通过研究古今医案及文献资料,对主诉辨证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2.提出了主诉辨证这一新的思维方式。3.对主诉辨证在五脏病证中的运用进行了归纳总结。结论通过主诉辨证能提纲挈领归纳出五脏病证的核心,对五脏病证的辨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间断恶心、上腹疼1年,面黄乏力1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间断恶心、上腹疼1年,面黄乏力1周(论文提纲范文)

(2)阳明里证的辨证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证’与‘症
    2.表里
    3.里证
    4.阳明里证
第二部分 机理研究
    1.阳明胃的生理
        1.1 胃的生理解剖
        1.2 胃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2.阳明大肠的生理
        2.1 大肠的生理解剖
        2.2 大肠的生理功能
    3.阳明胃及大肠病理
第三部分 辨证分类研究
    1.阳明胃里实证
        1.1 胃热证
        1.2 胃火证
        1.3 胃燥证
        1.4 胃湿证
        1.5 胃寒(实)证
        1.6 胃风证
        1.7 胃痰证
        1.8 胃饮证
        1.9 胃瘀证
        1.10 胃(肠)食积证
    2.阳明胃里虚证
        2.1 胃气虚证
        2.2 胃阳虚证
        2.3 胃阴虚证
        2.4 胃血虚证
        2.5 胃津液虚证
    3.阳明大肠里实证
        3.1 大肠实热证
        3.2 大肠实火证
        3.3 大肠燥热证
        3.4 大肠寒(实)证
        3.5 大肠风证
        3.6 大肠湿证
        3.7 大肠虫积证
        3.8 大肠痰证
        3.9 大肠水饮证
        3.10 大肠燥屎证
        3.11 大肠瘀血证
    4.阳明大肠里虚证
        4.1 大肠气虚证
        4.2 大肠血虚证
        4.3 大肠津液虚证
        4.4 大肠阳虚证
        4.5 大肠阴虚证
    5.阳明里虚实夹杂证(列举补充)
        5.1 胃热炽盛,津气不足证
        5.2 津气大伤,胃有余热证
        5.3 胃(气)虚痰阻证
        5.4 胃(气)虚夹痰热证
        5.5 大肠津液不足,燥屎内结证
        5.6 大肠气阴不足,燥屎内结证
        5.7 大肠气血不足,燥屎内结证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基于黄煌经验的葛根芩连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方证相应
    二、方-病-人诊疗模式
第一章 葛根芩连汤方论及研究现状
    1 历代方论
        1.1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
        1.2 利遂不止
        1.3 脉促
        1.4 表未解
        1.4.1 具体病位
        1.4.2 病邪性质
        1.4.3 对分歧的思考
        1.5 喘而汗出
        1.6 小结
    2 药论与方解
        2.1 葛根
        2.2 黄芩
        2.3 黄连
        2.4 甘草
        2.5 方解
    3 现代研究
        3.1 药理学研究
        3.2 现代临床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黄煌经验之葛根芩连汤方证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资料纳入
        1.2 工具软件
        1.3 数据整理
        1.4 统计及数据挖掘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适用体质研究
        2.2 适用症状研究
        2.3 适用疾病研究
        2.4 主体适用人群病症研究
        2.5 用方规律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讨论
    1 基于黄煌经验的葛根芩连汤方证
        1.1 体质特征
        1.1.1 主体适用人群的确定
        1.1.2 体貌特征
        1.1.3 精神心理状况
        1.1.4 生活方式
        1.2 适用症状
        1.3 药证相关
        1.3.1 葛根证
        1.3.2 黄连证、黄芩证
        1.3.3 甘草在葛根芩连汤中的作用
        1.4 葛根芩连汤与肠道菌群
        1.4.1 葛根芩连汤适用疾病
        1.4.2 肠道菌群与葛根芩连汤适用疾病的相关性
        1.4.3 肠道菌群与代谢综合征
        1.4.4 肠道菌群与葛根芩连汤证发病趋向
        1.4.5 肠道菌群与葛根芩连汤作用机制
        1.5 小结
    2 黄煌经验探讨
        2.1 GGQLT综合征
        2.2 Ⅱ型糖尿病
        2.2.1 用方经验
        2.2.2 葛根的剂量
        2.2.3 大黄、肉桂
        2.2.4 葛根的煎煮法
        2.2.5 药物炮制与丸剂的使用
        2.3 方证鉴别
        2.3.1 病症相类
        2.3.2 方组相类
        2.3.3 患者身形相类
        2.4 使用注意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研究结论
    1 葛根芩连汤方证
        1.1 适用人群
        1.2 适用病症
        1.3 方证提要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数据标准化-加味药物名称及品种
附录二: 数据标准化-体征
附录三: 数据标准化-症状
附录四: 数据标准化-现代病名
附录五: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
附录六: 葛根芩连汤方人体貌特征图谱
附录七: 黄煌教授验案举隅
致谢
作者简介

(4)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渊源及成才之路
    第一节 刘凤斌教授的简介与学术业绩
    第二节 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
        一、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的萌芽阶段
        二、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的形成
        三、刘凤斌教授成才之路
第二章 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
    第一节 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
        一、调和脾胃,治病之本
        二、四诊并重,舌诊为要
        三、辨病辨证,结合模式
        四、三因制宜,治人为本
        五、五脏相关,传承发挥
        六、病位于肝,治于肝脾
        七、中医量表,疗效评价
        八、传统中医,现代模式
    第二节 刘凤斌教授的治疗思路
        一、健脾清热,化瘀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
        二、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法治疗各种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
        三、开郁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四、益气养血,活血散结法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硬化、纤维分割性难治性腹水、对逆转肝纤维化-肝硬化、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硬化失代偿期以及并发的难治性腹水
        五、益气健脾,补肾振元治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第三节 刘凤斌教授的临床经验概述
        一、专病专方,特色用药
        二、对药相伍,用药精准
        三、三位一体,内外合治
        四、重视后天,调神养生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
    第一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标准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四、数据挖掘方法
        五、数据挖掘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八、医案举隅
    第二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标准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四、数据挖掘方法
        五、数据挖掘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八、医案举隅
    第三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标准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四、数据挖掘方法
        五、数据挖掘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八、医案举隅
    第四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标准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四、数据挖掘方法
        五、数据挖掘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八、医案举隅
    第五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标准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四、数据挖掘方法
        五、数据挖掘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八、医案举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周仲瑛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经验及学术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1. 西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概况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病因
        1.3 症状与体征
        1.4 诊断
        1.5 治疗
        1.6 问题与展望
    2. 中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概况
        2.1 古代医家对肝癌的研究概况
        2.2 现代医家对肝癌的认识
    3. 名老中医辨治肝癌经验研究现状
    4.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方法现状
    5. 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周仲瑛教授辨治279例原发性肝癌病案数据挖掘分析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3. 全部病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证候分布结果与分析
        3.2 关联规则分析
    4. 讨论
        4.1 证候分布讨论
        4.2 用药规律分析
        4.3 核心方(基本方)分析
        4.4 研究问题及解决
第三部分 周仲瑛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探析
    1 周仲瑛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临床经验
        1.1 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机概要
        1.2 原发性肝癌治则治法分析
        1.3 原发性肝癌病证结合辨治方案
        1.4 名医定性访谈
    2. 周仲瑛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学术思想
        2.1 周仲瑛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病机概要
        2.2 周仲瑛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学术特点及思想
    3. 典型病案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存存在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黄连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黄连汤的历史源流与研究现状
    1 黄连汤的来源、名称与组成
    2 黄连汤历代论述
        2.1 影响力最大的早期方论
        2.2 寒与热的具体定位
        2.3 中虚之说
        2.4 桂枝在黄连汤中的作用
        2.5 黄连汤证在六经中的定位
    3 黄连汤药理研究进展
        3.1 黄连汤的药理研究
        3.2 黄连汤与其他方比较的药理研究
    4 关于黄连汤的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1.1 以临床资料为对象
        1.2 以适用体质与适用病症为目标
        1.3 从临床数据到方证阐述
    2 黄连汤范围确定
        2.1 黄连汤与进退黄连汤
        2.2 黄连汤原方组成确定
    3 临床资料来源
    4 纳入标准
        4.1 黄连汤医案纳入标准
        4.2 黄连汤临床研究纳入标准
    5 数据整理
    6 数据分析
        6.1 统计软件
        6.2 黄连汤医案数据分析
        6.3 黄连汤临床研究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黄连汤医案分析
        1.1 医案中体质特征分析
        1.2 医案中症状分析
        1.3 医案中疾病分析
        1.4 医案中病因分析
        1.5 医案中病机分析
        1.6 医案中处方分析
        1.7 小结
    2 黄连汤临床研究分析
        2.1 临床研究综合概况
        2.2 临床研究具体综述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讨论
    1 黄连汤适用体质
        1.1 身体特征
        1.2 心理特征
        1.3 发病趋向与生活方式
        1.4 体质解释
        1.5 典型病例
    2 黄连汤适用病症
        2.1 黄连汤适用症状类型
        2.2 黄连汤适用疾病类型
        2.3 黄连汤适用病症归纳
    3 黄连汤原文解释
        3.1 伤寒
        3.2 胸中有热
        3.3 胃中有邪气
        3.4 腹中痛
        3.5 欲呕吐
        3.6 昼三夜二
    4 黄连汤方证鉴别
        4.1 与半夏泻心汤证的鉴别
        4.2 与小柴胡汤证的鉴别
        4.3 与小建中汤证的鉴别
        4.4 与乌梅丸证的鉴别
    5 黄连汤加减及注意事项
    6 结论
        6.1 黄连汤方证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黄连汤医案数据库内容与术语规范
    附录2 黄连汤类方分析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四逆散方证的抑郁症辨治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前言
    1.2 四逆散原方研究
        1.2.1 方剂来源
        1.2.2 方名探讨
        1.2.3 病因探讨
    1.3 四逆散药物组成
        1.3.1 柴胡
        1.3.2 枳实
        1.3.3 芍药
        1.3.4 甘草
    1.4 四逆散古代方剂文献整理
    1.5 四逆散医案文献研究
    1.6 四逆散加味方研究
        1.6.1 柴胡疏肝散
        1.6.2 桃仁承气饮子
        1.6.3 血府逐瘀汤
        1.6.4 逐客汤
        1.6.5 通关散
        1.6.6 疏气释郁汤
        1.6.7 柴胡泻肝汤
        1.6.8 救肝开郁汤
        1.6.9 开郁至神汤
        1.6.10 疏肝散
        1.6.11 加减逍遥散
第二部分 四逆散对经脂多糖注射而导致抑郁样小鼠的保护机制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2 主要耗材与试剂
    2.3 实验动物
    2.4 动物分组、给药、造模
        2.4.1 动物分组方法
        2.4.2 动物给药方法
        2.4.3 动物造模方法
        2.4.4 行为学评估方法
    2.5 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
    2.6 BDNF/p-TrkB信号通路的检测
        2.6.1 细胞裂解
        2.6.2 蛋白样品定量
        2.6.3 制胶
        2.6.4 电泳实验
        2.6.5 转膜
        2.6.6 免疫杂交反应
        2.6.7 化学发光、显影、定影
        2.6.8 曝光
    2.7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2.8 实验技术路线图
    2.9 实验结果
        2.9.1 四逆散干预小鼠脂多糖抑郁模型行为学评估结果
        2.9.2 四逆散干预小鼠脂多糖抑郁模型血浆IL-6和TNF-α因子的影响
        2.9.3 四逆散干预小鼠脂多糖抑郁模型海马组织IL-6和TNF-α因子的影响
        2.9.4 四逆散干预小鼠脂多糖抑郁模型海马组织中相关炎症蛋白的表达
        2.9.5 四逆散干预小鼠脂多糖抑郁模型海马组织中BDNF/TrkB信号通路的作用
    2.10 实验结论
第三部分 黄煌教授运用四逆散治疗抑郁经验探析
    3.1 病案基础
    3.2 四逆散治疗抑郁症原方有效医案研究
    3.3 四逆散合方医案研究
    3.4 小结
        3.4.1 四逆散使用人群特征
        3.4.2 四逆散常用合方
        3.4.3 常用剂量及煎服方法
        3.4.4 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3.5 黄煌教授案例赏析
        3.5.1 四逆散案
        3.5.2 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案
        3.5.3 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案
        3.5.4 四逆散合温胆汤案
        3.5.5 四逆散合温胆汤案
        3.5.6 解郁汤/活血汤案
第四部分 临床观察研究
    4.1 前言
    4.2 资料
        4.2.1 受试者招募初筛西医诊断标准
        4.2.2 受试者中医诊断标准
        4.2.2.1 肝气郁滞型(四逆散方证)诊断标准
        4.2.2.2 研究方法
    4.3 诊断标准
        4.3.1 受试者纳入标准
        4.3.2 受试者排除标准
        4.3.3 受试者脱落、中止标准
    4.4 导致不良反应应急办法:
    4.5 药物组成及服用方法
        4.5.1 药物组成
        4.5.2 服用方法
    4.6 观察指标
    4.7 数据处理
    4.8 技术路线
    4.9 观察结果
        4.9.1 各组年龄与身高、体重基线
        4.9.2 四逆散证组与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证组HAD积分比较
        4.9.3 四逆散证组与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证组HAD积分比较
        4.9.4 四逆散证组与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证组HAD积分比较
        4.9.5 四逆散证组与四逆散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组HAD积分比较
    4.10 实验结论
    4.11 脱落及不良反应及分析
第五部分 讨论
    5.1 四逆散方名和病位探讨
        5.1.1 仲景六经和脏腑联系密切
        5.1.2 四逆方名、症状名
        5.1.3 少阴病的判断
    5.2 四逆散功效与方解
    5.3 四逆散方证研究
    5.4 四逆散方证病机思考
    5.5 四逆散药理机制探讨
    5.6 四逆散及合方临床疗效观察
第六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焦虑抑郁情绪测量研究病历(样本)
    抑郁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SAS
致谢
个人简历

(8)荆芥连翘汤的适用人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
    1. 荆芥连翘汤
    2. 适用人群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与思路
    1. 文献收集
        1.1 搜索工具
    2. 文献审核
        2.1 文献确认
        2.2 方组确认
    3. 文献整理及研究方法
        3.1 文献整理
        3.2 统计研究方法
        3.3 归纳分类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古代文献研究
        1.1 古代文献统计
        1.2 总结
    2. 近现代(国内)文献研究
        2.1 疾病谱
        2.2 人群特征
        2.3 典型指征
        2.4 总结
    3. 日本文献研究
        3.1 疾病谱
        3.2 人群特征
        3.3 典型指征
        3.4 总结
    4. 黄煌教授医案研究
        4.1 疾病谱
        4.2 人群特征
        4.3 典型指征
        4.4 总结
    5. 结论
第四部分: 讨论
    1 黄煌教授应用荆芥连翘汤经验
        1.1 黄煌教授的临床经验
        1.2 荆芥连翘汤的剂量与加减
        1.3 经验说明
        1.4 典型指征与疾病谱关系分析
        1.5 医案探析
        1.6 应用展望
    2. 森道伯应用荆芥连翘汤的经验
        2.1 解毒证体质
        2.2 经验论述《临床应用汉方诊疗医典》
    3. 现代实验与临床研究
        3.1 临床研究进展
        3.2 实验研究
        3.3 方组与药理研究
    4. 荆芥连翘汤证的病机
    5. 方剂鉴别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荆芥连翘汤-模型人
    2. 黄煌教授医案
    3. 森道伯的体质分型
    4. 各医家医案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数理统计和数据挖掘大柴胡汤方证与临床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文献综述
    1. 方证相应
        1.1 "方证相应"发展源流
        1.2 "方证相应"内涵
    2. 大柴胡汤方证探析
        2.1 大柴胡汤方解惑
        2.2 大柴胡汤同名异方的用药、剂量与功用主治整理
        2.3 历代医家的临床应用
    3.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3.1 现代药理研究
        3.2 现代临床应用
    4. 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检索策略
    2.2 资料整理方法
    2.3 统计方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
    3.2 分析
第四章 讨论及展望
    1. 讨论
        1.1 现代医学临床应用
        1.2 大柴胡汤方中大黄之争议
    2. 展望
附录 医案举隅
    消化系统疾病
    胆系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肿瘤疾病
    杂病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主诉辨证在五脏病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历史研究
    (一)汉代以前能够体现主诉辨证思维的论述
    (二)汉代时期能够体现主诉辨证思维的论述
    (三)唐宋时期能够体现主诉辨证思维的论述
    (四)金元时期能够体现主诉辨证思维的论述
    (五)明清时期能够体现主诉辨证思维的论述
    (六)当代能够体现主诉辨证思维的论述
    (七)小结
第二部分 主诉辨证在五脏病证中的应用研究
    (一)主诉辨证在肺系病证中的应用研究
    (二)主诉辨证在心系病证中的应用研究
    (三)主诉辨证在脾系病证中的应用研究
    (四)主诉辨证在肝系病证中的应用研究
    (五)主诉辨证在肾系病证中的应用研究
    (六)小结
第三部分 研究结论
    (一)主诉辨证在五脏病证中的应用及可行性
    (二)主诉辨证在五脏病证中的应用及创新性
    (三)主诉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四)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间断恶心、上腹疼1年,面黄乏力1周(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益黄散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弱证的临床观察[D]. 曹卉.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阳明里证的辨证分类研究[D]. 张晏玮.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黄煌经验的葛根芩连汤方证研究[D]. 李佳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D]. 杨碧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周仲瑛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经验及学术思想[D]. 张宾.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黄连汤方证研究[D]. Daniel Eng(伍天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基于四逆散方证的抑郁症辨治与机制研究[D]. 苏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荆芥连翘汤的适用人群研究[D]. 刘明翰(LOW MING HA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基于数理统计和数据挖掘大柴胡汤方证与临床应用规律研究[D]. 何承举(Ho Sin Khee).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主诉辨证在五脏病证中的应用研究[D]. 宋佳洋. 云南中医学院, 2016(08)

标签:;  ;  ;  ;  ;  

间歇性恶心、上腹痛1年、面色苍白、乏力​​1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