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对亚麻光合性能和氮代谢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亚麻光合性能和氮代谢的影响

一、种植密度对胡麻光合性能和氮素代谢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贺,王红光,李彩凤,刘新宇,王玉波,夏尊民,曹洪勋[1](2021)在《大庆盐碱地油用亚麻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含油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油用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产量及含油率的影响,试验在大庆地区盐碱地条件下(125°9’E,46°34’N),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双油麻1号、双油麻2号和双油麻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密度分别为350、600、850、1 100万株·hm-2,共计12个处理。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同一油用亚麻品种全生育期、株高、枝下长和分茎数、单果粒数、千粒重无影响。随密度增加,3个油用亚麻品种茎粗均逐渐减小,收获株数逐渐增加,单株蒴果数逐渐降低,产量在600万株·hm-2密度下达最大值,含油率变化无明显规律。此外,3个油用亚麻品种产量与收获株数均呈正相关,与单株蒴果数均呈负相关。综合产量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选用双油麻2号品种,在600万株·hm-2密度下种植是试验区亚麻高产最佳选择。研究可为黑龙江省盐碱地区探索油用亚麻最佳种植密度及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李静[2](2021)在《夏玉米不同栽培模式冠层结构特性和光能利用率的差异及其生理基础》文中指出本试验于2018—2019年在山东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进行,以登海605为供试品种,通过综合优化种植密度、肥料运筹和种植方式等栽培措施设置超高产栽培模式(SH)、高产高效栽培模式(HH),按照当地农户习惯种植方式设置农户管理模式(FP)。分析不同栽培模式群体冠层结构、植株发育、叶片光合性能、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等的变化特点,探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夏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吐丝后穗位叶光合性能及植株生理代谢过程的调控效应,明确不同栽培模式产量差的形成原因,以期为制定可增强夏玉米花后光合性能,延长光合高值持续期,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栽培模式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光能截获率的影响相比于FP,SH和HH栽培模式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及较长的叶面积高值持续期;上层茎叶夹角小、叶向值大,叶片紧凑收敛利于玉米穗位叶接收光能。中层及下层叶片发育良好,群体重心下移,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和群体抗倒伏能力。SH和HH较FP中部叶层光能截获率分别提高9.0%和6.9%,光能截获高值持续期分别延长12.9%和7.6%。综合优化栽培措施构建了合理的群体冠层结构,提高了光能截获率,改善了群体内光环境。2.栽培模式对夏玉米吐丝后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高产栽培模式优化植株叶片发育状况,提高光合能力,促进干物质积累,进而实现增产。与FP相比,SH和HH群体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35.4%和17.5%,群体光合势分别增大34.5%和13.1%,延长了植株光合作用时间;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其中成熟期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16.8%和10.1%,延缓了叶绿素降解;叶绿体发育良好,细胞内叶绿体数目分别增加31.5%和24.1%,叶绿体形态规则且膜结构清晰,叶绿体内基粒数分别增多16.7%和10.6%,基粒片层数分别增多12.9%和8.6%。SH和HH群体植株提高了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反应中心吸光性能,改善了PSⅡ电子传递链供体侧和受体侧性能,增大了PSⅡ电子传递效率及向下游传递电子的能力,增强了PSⅡ与PSⅠ之间的协调性。SH和HH植株叶片光合作用显着增强,且光合作用高值持续期分别较FP延长19.9%和13.5%,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有利于实现高产。3.栽培模式对夏玉米叶片碳、氮代谢及其协调性的影响优化栽培模式可增强夏玉米吐丝后碳、氮代谢能力,促进养分的吸收、转运和固定,增大碳、氮代谢产物的积累量和向籽粒的转运,提高产量。与FP相比,SH和HH植株吐丝后叶片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活性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显着增强,提高了光合碳同化能力。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增强,促进氮素的吸收和利用能力。SH和HH提高了吐丝后植株含碳量和含氮量,且茎秆C/N小于FP,而叶片C/N大于FP。SH和HH碳氮代谢协调性强,叶片碳同化能力和茎秆对碳同化物转运能力提高,促进同化物的积累和向籽粒的转运,提高了籽粒产量。4.栽培模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优化栽培措施可提高夏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相比FP,SH和HH提高了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平均分别提高27.8%和7.5%,增大了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籽粒产量平均分别提高14.2%和4.9%,实现高产。

汪颖[3](2021)在《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茎秆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究单粒精播下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茎秆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于2019~2020两年生长季在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学试验站分别进行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选用大花生品种山花108,设置密度和多效唑双因素试验。试验设置4个密度处理分别是19.5万株hm-2(D1)、24万株hm-2(D2)、28.5万株hm-2(D3)、33万株hm-2(D4),2个多效唑处理分别是0 mg L-1和100 mg L-1(P),研究了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茎秆发育、光能利用、叶片衰老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茎秆发育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花生主茎GA3含量增高,主茎高、侧枝长和重心高度增大,木质素合成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咖啡酸3-O-甲基转移酶(COMT)、肉桂酸醇脱氢酶(CAD)、莽草酸香豆酯/奎酸酯3-羟化酶(C3’H)、肉桂酰Co A还原酶(CCR)和阿魏酸5-羟化酶(F5H)等酶活性降低,茎秆木质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茎粗、茎秆穿刺力和抗折力减小,植株田间倒伏率显着增大。外源多效唑处理显着抑制了花生主茎GA3合成,降低了植株重心高度,增强了茎秆机械强度,提高了木质素合成关键酶PAL、COMT、CAD、C3’H、CCR和F5H等酶活性,促进茎秆木质素的积累,提高了茎秆抗折力和穿刺力,增强了茎秆机械强度,从而降低植株倒伏率。2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光能利用和叶片衰老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花生叶面积指数(LAI)增大,光能截获率随之增大,但花生比叶重、SPAD值及净光合速率(Pn)降低,地上部干物质量显着降低。密度过大,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提高,叶片易早衰脱落,不利于花生生育后期物质的积累。高密度下喷施多效唑使叶片增厚,叶绿素含量提高,促进Pn的提高;但降低了冠层光能截获率,提高透光率。喷施多效唑提高叶片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MDA含量,从而提高了叶片抗氧化能力。3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随着花生种植密度增大,单位面积分枝数和有效分枝率增加,单株结果数和荚果重显着降低。产量随着密度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本试验条件下,未喷施多效唑处理中,D2处理产量最高;喷施多效唑显着提高了高密度(D3、D4)下的单株花生结果数、荚果产量和出仁率;在所有处理中,D3P处理,即在28.5万株hm-2密度下,配合施用多效唑,花生荚果产量最高。种植密度对花生籽仁的粗脂肪、蛋白质及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明显。喷施多效唑会降低花生籽仁蛋白质含量,提高粗脂肪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综上所述,喷施多效唑可缓解高密度下花生茎秆细长,易倒伏的情况,促进木质素积累,提高茎秆抗折力和穿刺力;喷施多效唑可改善高密度下花生叶片冠层结构,增强叶片光合性能,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抗氧化能力;密度高于28.5万株hm-2喷施多效唑会有明显增产效果。本实验条件下,在28.5万株hm-2密度下,配合施用多效唑,花生荚果产量最高。

刘笑鸣[4](2020)在《氮肥和化控对高密度下玉米抗倒伏、光热水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但高密度下玉米易发生倒伏,光热水的利用效率不高,造成产量降低。因此,研究高密度种植下,通过合理施用氮肥和化学调控对玉米倒伏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旨在为高密度下玉米抗倒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于2017-2018年在东北农业大学向阳试验基地进行,在大田高密度种植下(90000株·hm-2),以龙育365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不同氮肥水平,纯氮用量为100、200和300 kg·hm-2(N100、N200和N300),化控剂(玉黄金,30%胺鲜酯·乙利水剂)于七叶期喷施,研究氮肥和化控对高密度种植下玉米抗倒能力、冠层光合特性、籽粒灌浆、光热水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由于试验在两年重复性较好,本文以一年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随施氮量的增加,株高和节间长度增加,茎粗先增加后降低,基部节间ABA含量降低,IAA、GA和ZR含量升高,茎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弯折强度和穿刺强度逐渐降低,倒伏率提高。化控显着降低了株高,缩短了基部节间长度,增加了茎粗,提高了基部节间ABA含量,降低了节间IAA、GA和ZR含量,提高了茎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弯折强度和穿刺强度,有效降低了倒伏率。2.在200 kg·hm-2施氮量下,入土气生根条数、气生根直径、气生根角度、根体积和根干重最高,根系伤流量、伤流液中矿质元素和氨基酸的流量最大。同时,化控显着改善了气生根形态性状,显着提高了根系伤流量、矿质元素和氨基酸流量。产量与根系伤流量、矿质元素和氨基酸流量显着正相关。200 kg·hm-2施氮量配合化控处理有利于改善气生根形态和根系伤流性状,对产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3.随施氮量的增加,冠层透光率逐渐降低,在200 kg·hm-2施氮量下,平均叶倾角、LAI、叶片SPAD值、Ru BP羧化酶、PEP羧化酶、NR和GS活性最高。同时,化控增加了平均叶倾角、冠层透光率和生育后期的LAI,显着提高了叶片SPAD值、Ru BP羧化酶、PEP羧化酶、NR和GS活性。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叶片SPAD值、光合关键酶和氮代谢酶活性显着正相关。200 kg·hm-2施氮量配合化控处理有利于改善冠层结构,提高光合和氮代谢能力,为产量的提高提供基础。4.在200 kg·hm-2施氮量下,籽粒IAA、GA、CTK、ABA含量、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达到最大,同时化控提高了籽粒各激素含量,减少了籽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提高了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相关分析表明,籽粒IAA、CTK、GA和ABA含量与灌浆速率显着正相关,产量与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显着正相关。200 kg·hm-2施氮量配合化控处理有利于改善籽粒激素含量,从而提高了籽粒灌浆速率。5.随施氮量的增加,光能利用效率、热量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先增加后降低,同时化控显着提高了光、热、水利用效率。200 kg·hm-2施氮量配合化控处理处理下,玉米群体光、热、水利用效率最高。6.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秃尖长逐渐降低,同时化控显着增加玉米穗粗和行粒数,显着降低了秃尖长度。在200 kg·hm-2施氮量配合化控处理处理下,玉米秃尖长最小,穗粗、穗粒数和千粒重最大,产量最高,达到12646 kg·hm-2。

陈许兵[5](2020)在《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盐碱地是我国重要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其中,江苏沿海滩涂面积达到65.8万ha,位居全国沿海各省市之首,是江苏省最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饲草高粱作为重要的饲料作物,具有较高的耐盐碱能力,是盐碱地饲草种植首选品种。由于沿海地区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畜牧业的发展,饲草资源较为缺少,盐碱地饲草高产栽培技术较为缺乏。因此本试验以加拿大饲草高粱CFSH-30为试验材料,设置密度(300000、500000和700000株/ha)和施氮量(0、150、300 kg N/ha)对饲草高粱幼苗生长、产量、生理特性以及品质的影响,旨在探究盐碱地饲草高粱的抗逆高产栽培措施,为畜牧业对饲草的需求提供保障。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滩涂饲草高粱生长特性与产量的影响随着高粱的生长发育,高粱株高、鲜重、干重不断增加;茎秆伸长率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抽穗期-成熟期最小:而相对生长速率总体呈现先大后降低的规律,在旗叶期-孕穗期达到最大。高粱的茎秆伸长率、鲜重、干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变大,高密度条件下达到最大。株高、茎秆伸长率、鲜重、干重、相对生长速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氮(N3)条件下达到最大;在高密度高氮(D3N3)组合下,拔节期、旗叶期和孕穗期的鲜重、干重产量最高,鲜重产量分别达到81255 kg/ha、96232 kg/ha、125024kg/ha,干重产量分别达到20313.8kg/ha、27494.9kg/ha、41674.7kg/ha;在中等密度高氮(D2N3)条件下,抽穗期和成熟期的鲜重、干重产量最高,这两个时期鲜重产量分别达到144113 kg/ha和169763kg/ha,干重产量分别达到51468.9 kg/ha和67905.2 kg/ha。2.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梁生理特性的影响种植密度过高不利于丙二醛(MDA)含量的降低,也不利于蔗糖、淀粉的积累,适当降低密度可以显着降低MDA含量,增加蔗糖、淀粉含量;低密度条件下有利于高粱植株在拔节期、旗叶期和孕穗期N、P、K含量的积累;中等密度有利于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以及抽穗期和成熟期N、P、K含量的积累;而密度对脯氨酸、可溶性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影响不显着。总体而言,中等施氮量有利于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积累;高施氮量显着降低了 MDA含量,提高了 SOD、CAT和POD活性,增加了高粱植株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蔗糖、淀粉、N、P、K含量。密度和氮肥共同作用下,300000株/ha密度、300kg N/ha的氮肥比率处理下显着降低了 MDA含量,增加了植株N、P、K含量。在500000株/ha密度、施氮150kgN/ha时可溶性糖含量积累较高;施氮300 kg N/ha时,SOD、CAT和POD活性,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蔗糖、淀粉含量积累较高。3.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盐碱地饲草高粱品质特性的影响高粱植株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粗蛋白在中密度(500000株/ha)下含量最高,低密度有利于降低高粱中的粗纤维含量。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抽穗期高粱植株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高施氮量(300 kg N/ha)水平下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最高;而粗纤维含量恰好相反,在高施氮量(300 kg N/ha)水平下含量最低。在密度和氮肥共同作用下,中密度高氮(D2N3)处理下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最高,分别达到89.87g/kg和1.99%;低密度高氮(D1N3)处理下粗脂肪含量最低,为21.21%。本研究表明,在中度盐碱地中,饲草高粱适宜的种植密度是500000株/ha,适宜的施氮量是300kg N/ha。作为青贮饲草,最佳收获期是抽穗期,在抽穗期收获能够兼顾产量和饲草品质。

马正波[6](2020)在《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华北夏玉米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矮壮素(chlorocholine chloride,CCC)是一种季铵类植物生长延缓剂,具有增强植物抗逆性、促进根系发育及调控作物养分代谢的功能。针对华北夏玉米施氮量高和氮肥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于2018和2019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南省新乡试验站进行了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华北夏玉米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研究。以京农科728(JNK 728)和中单909(ZD 909)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矮壮素基施处理,副区为施氮处理,氮肥(纯氮)梯度分别设置N0、N1、N2、N3(0 kg hm-2、62.5 kg hm-2、125.0 kg hm-2、187.5 kg hm-2)4个水平。研究CCC基施处理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氮素吸收、同化、分配和积累的影响,揭示矮壮素对华北夏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CCC处理降低了夏玉米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且在同等施氮水平,CCC处理下,玉米产量呈增加趋势。JNK 728和ZD 909在CCC处理下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均为125 kg hm-2,均较常规氮肥处理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187.5 kg hm-2)降低33.4%;在CCC处理下,JNK 728和ZD 909在2018年的最高产量分别为9977 kg hm-2和10330 kg hm-2,分别比常规氮肥处理增加7.1%和0.3%;2019年最高产量分别为12645 kg hm-2和12587 kg hm-2,分别比常规氮肥处理增加4.1%和0.4%。2.CCC处理提高了低中氮水平下夏玉米的光合性能。在低中氮水平下(N1、N2:62.5 kg hm-2、125.0 kg hm-2),CCC处理提高了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相比常规氮肥处理,JNK 728平均分别增加8.1%和8.2%,ZD 909平均分别增加12.4%和5.2%。整个生育期内JNK728光合势和净同化率较常规氮肥平均分别增加了6.1%和13.8%,ZD 909平均分别增加6.2%和10.1%,JNK 728和ZD 909灌浆期穗位叶的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了16.5%和11.6%,从而促进了光合产物的积累,改善了光合性能,增加了干物质积累量。3.CCC处理提高了低中氮水平下夏玉米功能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促进了氮素的吸收利用。在低中氮(N1、N2:62.5 kg hm-2、125.0 kg hm-2)水平下,CCC处理相比常规氮肥处理,JNK 728叶片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生育期内平均分别增加了17.3%、8.7%、12.6%、3.3%和14.0%,ZD 909平均分别增加了15.0%、10.2%、26.0%、12.6%和7.0%。4.CCC处理促进了夏玉米生育期内耕层土壤(0-60 cm)无机氮的积累,促进了氮素利用。不同施氮梯度下,相比常规氮肥处理,矮壮素处理提高了两个品种玉米生育期内耕层土壤NO3--N和NH4+-N含量。在低中氮水平下(N1、N2:62.5 kg hm-2、125.0 kg hm-2),矮壮素处理相比常规氮肥处理,JNK 728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了8.9%、10.0%、15.7%和24.8%,ZD 909分别增加20.9%、5.7%、14.9%和71.7%。综上所述,CCC基施处理提高了华北夏玉米在低中氮水平下的氮素利用率及产量。其中,在125 kg hm-2氮素水平下,CCC基施对夏玉米减氮增产效果最优。本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夏玉米区减氮增效化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佟桐[7](2020)在《氮肥与密度互作对玉米抗倒伏和籽粒灌浆特性的调控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玉米产量逐年上升,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黑龙江省作为玉米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1/3以上,总产占全国40%,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贡献。2016年以来,国家号召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摆脱农业生产中投入品过多的现状。因此,为响应国家号召,针对当前黑龙江玉米肥料施用过多及种植密度不足的现状,本研究以氮肥和密度为出发点,以农华101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在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向阳农场进行大田试验,设置3个氮肥(纯氮)水平,分别为100 kg?hm-2(N1)、200 kg?hm-2(N2)、300 kg?hm-2(N3),设置3个密度水平,分别为6.75万株?hm-2(D1)、8.25万株?hm-2(D2)、9.75万株?hm-2(D3),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对黑龙江玉米叶片冠层光合特性、叶片碳氮代谢、茎秆倒伏特性、根系伤流特性、籽粒灌浆动态及产质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氮肥和密度互作下,中密度中氮肥的D2N2处理提高了叶片光合作用,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SPAD值含量均为D2N2处理最大,RUBPCase、PEPCase酶活性最大值分别出现在D3N1处理和D1N2处理。平均叶倾角和光能截获率(PAR截获率)在叶片上层差异显着。相关分析表明,各生育时期叶绿素SPAD值和PEPCase酶与产量显着相关,而RUBPCase酶只在灌浆初期与产量有极显着相关性。2、不同氮肥和密度互作下,D2N2处理增强了叶片氮代谢能力,延缓了叶片衰老。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酰胺脱氢酶(GDH)活性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在抽雄吐丝期和灌浆初期,NR活性在D1N2处理最高;除抽雄吐丝期外,GS活性为低密度下最高;在各生育时期,GOGAT和GDH活性为D2N2处理最高。3、不同氮肥和密度互作下,D2N2处理能显着提高茎秆抗倒伏性,降低玉米倒伏率。D2N2处理增加了玉米株高、茎粗、节间长度、穿刺强度、弯折强度,提高了茎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合成相关酶苯丙氨酸转氨酶(PAL)、酪氨酸解氨酶(TAL)、肉桂醇脱氢酶(CAD)、4-香豆酸:Co A连接酶(4CL)活性。当氮肥施用量达到300 kg?hm-2时,各项指标均为增加或呈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除株高外,其余玉米茎秆倒伏指标与倒伏率呈显着负相关,其中茎粗、节间长度、穿刺强度、弯折强度与倒伏率呈极显着负相关。4、不同氮肥和密度互作下,D1N1和D3N3处理各项伤流指标显着低于D2N2处理。D2N2可以显着增加根系伤流量,提高伤流液中金属元素、氨基酸、内源激素的流量,促进地上部生长发育。相关分析表明,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与茎秆纤维性状显着相关,根系伤流液中氨基酸、金属元素、IAA和CTK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5、与D1N1和D3N3处理相比,D2N2处理增加了玉米的最大灌浆速率(Vm)和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延长了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Tm)。各处理对平均灌浆速率(Gm)的影响差异不大。随着灌浆期的推进,籽粒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和细胞分裂素(CTK)逐渐下降,籽粒中脱落酸(ABA)先增加后降低。6、D2N2处理增加了玉米的粒重,提高了产量。不同氮肥和密度处理对穗粗和穗行数影响不明显,但对行粒数、穗粒数和秃尖的影响显着。表现为种植密度越大,行粒数越小,秃尖越长。产量在D2N2处理时获得最大值,为9321.21 kg?hm-2,比D1N1和D3N3处理分别高5.14%、59.01%,说明适当增施氮肥和增加密度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

朱宇航[8](2020)在《迟播条件下播期和密度对江苏沿江麦区小麦产量形成与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江苏沿江麦区,近年来以小苗、直播为主的机械化轻简化稻作方式的日益普及,以及优质高产偏迟熟粳稻品种广泛种植,水稻收获期明显推迟,造成大面积小麦推迟播种,因此沿用以往的小麦适播期,已不能适应沿江麦区生产实际的需求。为此,本研究以沿江麦区(江苏镇江)大面积应用的扬麦23为材料,设置5个播种日期和5个播种密度,研究各播期、密度及其组合对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的影响,阐明不同播期(A1,11 月 6 日;A2,11 月 12 日;A3,11 月 18 日;A4,1 1 月 24 日;A5,1 1 月30 日)与密度下(B1,180 万/hm2;B2,240 万/hm2;B3,300 万/hm2;B4,360 万/hm2;B5,420万/hm2)小麦高产形成特点,探求适度晚播期范围及其配套播种密度,为沿江麦区小麦大面积生产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播期的推迟,产量及其穗数、穗粒数、粒重都呈下降趋势;播期每推迟一天,产量下降144.2 kg/hm2、穗数下降6.0万/hm2、每穗粒数下降0.33粒、千粒重下降0.25 g。从密度(基本苗)180万/hm2起,随密度的增加,每公顷产量先增后降,密度300万/hm2产量最高,达7039.9 kg/hm2。随密度的增加,每公顷穗数呈线性递增的趋势,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呈线性下降;每增加10万基本苗,穗数增加4.5万/hm2,每穗粒数下降0.23粒、千粒重下降0.08 g。随播期的推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群体茎蘖数随之下降,第一播期(11月6日)各时期茎蘖数明显高于其他播期,差异达显着水平。随密度的增加,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群体茎蘖数呈增加趋势,最小播种密度(180万/hm2基本苗)各时期群体茎蘖数明显低于其他密度处理,差异达显着水平。随播期的推迟,小麦植株关键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显着降低,每推迟一个播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花后20天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下降0.49、0.80、0.68、0.47。随密度的增加,小麦植株关键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以及孕穗到花后20天叶面积衰减率都显着增加。不同播期及密度处理对小麦主要生育期物质积累量有显着影响;随播期的推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的物质积累量显着下降,每推迟一个播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的物质积累量分别下降0.46、0.81、1.41 t/hm2,下降幅度随生育进程而扩大。随密度的增加,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的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后降的特征,以300万/hm2处理各生育期物质积累最多。本研究中,扬麦23的适宜播期为11月6日,播量为300万/hm2;迟播后要增加密度,宜在300万/hm2左右,过低过高都利于高产。通过增加播种密度只能一定程度上补偿但不能完全弥补因播期的推迟造成的产量损失。(2)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含氮率呈下降趋势,总吸氮量不断升高。小麦关键生育期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均表现为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小麦关键生育期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均表现出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以B3处理下最大。不同处理间氮素积累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表现基本一致,都呈现出S形曲线的积累动态。播种至拔节期积累相对较少,拔节至开花期的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花后氮素积累趋于平缓。小麦播种至拔节、拔节至开花、开花至成熟阶段氮素积累量总体表现为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小麦播种至拔节、拔节至开花阶段氮素积累量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以B3处理下最高。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不同处理间氮素吸收速率变化基本一致,均表现出先增高再降低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播种至拔节期吸收氮素的速率最低,拔节至开花期,吸收速率最高,花后氮素吸收速率又逐渐降低。小麦播种到拔节、拔节到开花、开花到成熟各阶段植株氮素积累速率均表现为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氮素利用率方面,随播期推迟,小麦氮素偏生产力、百千克籽粒需氮量、氮素吸收效率随之降低;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小麦氮素偏生产力、百千克籽粒需氮量、氮素吸收效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差异达到显着。氮收获指数变化无明显规律。本研究结果表明,播期与密度对小麦植株氮素吸收与利用均有显着影响,播期推迟使小麦各阶段的含氮率、吸氮量及氮素积累量显着降低,不利于小麦的氮素积累。增加播种密度,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但是无法弥补播期过迟所造成的影响。适宜的播期与播种密度组合有利于提高小麦植株氮素吸收量和利用率。(3)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籽粒加工品质有显着影响。随播期的推迟,籽粒硬度、容重和出粉率呈降低趋势,且硬度、出粉率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容重差异不显着;降落值呈上升趋势,差异达到显着水平。随密度的增加,出粉率、籽粒硬度及容重随之增加,降落值则呈下降趋势,且差异达到显着水平。随播期的推迟,各处理间籽粒蛋白质、干面筋、湿面筋含量随之降低,且变化差异显着。在同一播期内,随播种密度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干、湿面筋含量呈现先增加的趋势,并表现为低密度处理的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显着低于高密度处理。相同密度处理下,高峰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与反弹值均随播期的推迟呈现出显着升高的趋势。稀懈值随播期推迟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差异达显着水平。同一播期不同播种密度处理小麦淀粉的糊化特性具体表现为,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各个播期内小麦淀粉的高峰粘度、低谷粘度与最终粘度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且均达显着性差异水平。小麦的稀懈值随密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小麦的反弹值受密度影响较小,差异不显着。小麦淀粉的糊化温度在播期与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明显,表现总体较为稳定。随播期的推迟,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和评价值均显着降低,且差异达到显着水平。推迟播期,弱化度呈现出上升趋势,且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在同一播期内,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小麦的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逐渐降低,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增加播种密度,弱化度先降低再升高,评价值先升高再降低。本研究结果表明,提早播期,对小麦籽粒加工品质的提升有利;提高播种密度,对小麦籽粒加工品质也有一定帮助。适当推迟播期、降低播种密度对小麦降落值提高有显着影响。

祝庆[9](2019)在《密度和氮肥互作对稻茬晚播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南方稻麦两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但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偏迟熟粳稻品种的推广,导致稻麦茬口衔接紧张,尤其是小麦的晚播已成为制约稻麦周年均衡增产的关键因素。晚播条件下小麦个体发育弱、群体质量差、产量构成因素不协调,为解决这一问题,生产上多提高氮肥用量、增加种植密度从而加剧了群体个体矛盾,致使氮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与环境风险增大。因此,在不同产量水平下明确晚播临界期,并配套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对于构建合理的群体、实现高产高效协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于2016-2018分别在江苏东海县、睢宁县、灌南县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不同播期(S1-S5)、密度(D225、D375、D525)和施氮量(N180、N225、N270)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氮肥互作对稻茬晚播小麦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的影响,并基于稻茬小麦产量、群体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和冬前积温之间的关系,量化了小麦高产高效的最迟播期和群体特征,提出了稻茬小麦晚播高产实现的技术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稻茬晚播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播期推迟,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显着降低。增加种植密度提高了小麦穗数,从而提高了产量,但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增施氮肥提高了小麦穗数和穗粒数,从而提高了产量,但千粒重降低。不同播期下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S2及其后播期所有密肥组合处理产量均低于9000 kg hm-2,S4及其后播期所有密肥组合处理产量均低于7500 kghm-2,而S5播期产量不易达到6000 kg hm-2。表明小麦产量与播期密切相关,不同产量水平的最晚播期存在差异,密度和氮肥调控效应低于播期。稻茬晚播小麦蛋白质和面筋含量随播期推迟而提高,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随施氮量提高而提高,淀粉含量呈相反的趋势。分析产量与品质的关系可知,产量提高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降低,淀粉含量提高,在一定范围内产量增加不影响小麦品质。在一定的播期范围内,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和施氮量有利于协调稻茬晚播小麦的产量与品质。2.明确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稻茬晚播小麦群体质量的影响。小麦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拔节期茎蘖数显着正相关,而小麦产量以及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拔节期茎蘖数均与冬前积温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播期推迟降低了小麦冬前积温,导致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拔节期茎蘖数显着下降,产量显着降低。晚播条件下,增加种植密度和施氮量,显着提高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拔节期茎蘖数,缓解了产量的降低。同一播期下,在高密高氮条件下继续增密增氮,花前干物质转运量下降且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缓慢,难以进一步提高产量,要继续提高产量则需要调整播期。回归分析表明,晚播条件下产量要达到7500 kg hm-2水平,需要在11月9日前播种使冬前积温不低于299.74℃·d,拔节前、拔节至开花、花后以及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应分别达到3630、9686、5648和18964 kg hm-2以上,拔节期茎蘖数应达到1273×104 hm-2,开花期LAI应达到5.40。3.探明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稻茬晚播小麦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播期推迟,小麦成熟期氮积累量、花前氮转运量均下降、氮肥吸收效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收获指数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和氮肥,提高了小麦成熟期氮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氮肥农学效率和吸收效率,但降低了氮素收获指数。当种植密度高于375x104 hm-2时继续增加密度,氮积累量增加缓慢,花前氮素转运率与转运量下降,开花期叶片氮素分配比例下降,开花期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显着降低,氮肥农学效率和吸收效率增加缓慢;施氮量高于225 kghm-2时继续增施氮肥,花前氮素转运率下降,氮积累量增加缓慢,由于施氮量的增加与小麦氮积累和产量的增加不同步,导致氮肥吸收效率和农学效率下降。分析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效率的关系表明,一定范围内产量与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呈正相关关系,增密适氮有利于稻茬晚播小麦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效率的同步提高。综上所述,播期推迟降低了小麦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效率,但未使品质变劣。增加种植密度和氮肥可以提高产量,播期对产量的调控效应大于种植密度和氮肥。不同产量水平的最晚播期存在差异,生产上欲达到一定产量水平需在对应的晚播临界期前播种,并采用合理的密肥调控,才能构建合理的群体,最终协调小麦的产量、品质和肥料高效利用。

何俊欧[10](2019)在《不同密度与施氮量对湖北省春玉米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种植密度与施氮是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措施。随着玉米机械化收获及适宜品种的变化,适宜的种植密度及施氮量仍需继续探讨。本研究选用2个玉米品种,包括新审定品种登海618(DH618)和常规推广品种郑单958(ZD958);设置4个氮肥用量,包括常规施氮量(300 kg/hm2,N300)、减氮25%(225 kg/hm2,N225)、减氮50%(150 kg/hm2,N150)及不施氮处理(N0);采用3个种植密度,包括60000株/hm2(常规种植密度,D1)、75000株/hm2(D2)、90000株/hm2(D3),于2017年-2018年在湖北省黄冈与荆门开展了大田试验,研究种植密度、施氮量对玉米群体结构、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湖北省春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冠层结构受种植密度影响显着。随密度增加,各时期LAI显着提高,与D1相比,D2和D3处理吐丝期LAI分别提高20.33%和36.28%,同时显着减少了群体底层透光率;随密度增大,穗位高显着增加,茎粗显着变小,各节茎杆的压折力显着降低,与D1相比,D2和D3处理各节平均压折力分别下降11.73%和18.08%。而3个施氮处理对玉米冠层结构影响不显着,且与种植密度无互作效应。DH618穗位高和穗位系数较ZD958分别显着低15.92%和16.98%。2.相比施氮量处理,种植密度对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影响更明显。密度的增加会显着增加各时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与D1相比,D2和D3处理在玉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分别增加11.09%和22.95%;同时密度的增加显着提高了花前干物质分配比。DH618花后群体干物质积累显着高于ZD958,成熟期显着高出8.20%。定位试验第2年(2018年黄冈)氮肥和密度互作对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影响显着,在施氮量225 kg/hm2与90000株/hm2密度组合下达到24.3 t/hm2,比常规氮密组合(D1-N300)提高了18.26%。3.与施氮量处理相比,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影响更显着。穗粒数和百粒重随密度的增加显着降低,与D1相比,D2和D3处理穗粒数平均分别减少5.82%和10.56%,百粒重平均分别减少2.55%和3.46%。两品种产量均随密度的提高而显着增加,D2与D3处理产量分别比D1处理提高12.02%和20.41%。两品种相比,DH618的产量和百粒重较ZD958显着高出11.47%和7.39%,穗粒数差异不显着。3个氮肥施用处理间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差异不显着。定位试验第2年(2018年黄冈)密度与氮肥互作对穗粒数及产量均有显着性影响,在施氮量225kg/hm2与90000株/hm2密度组合下穗粒数多,产量最高,达到12.7 t/hm2。该氮密组合下纯收益较高,比常规氮密组合提高了4365元/hm2。4.两品种群体氮素积累对种植密度及施氮量均有不同的响应,但两者的互作效应年度间表现不一致。密度的增加会显着增加群体氮素积累,与D1相比,D2和D3处理在成熟期分别增加9.24%和22.25%。施氮量能够显着增加群体氮素积累,但N225和N300处理差异不显着。两品种相比,DH618在黄冈试验点的群体氮素积累量高于ZD958,其中在吐丝期和成熟期平均分别显着高出20.04%和7.11%。定位试验第2年(2018年黄冈)氮肥和密度互作对成熟期氮素积累影响显着,在施氮量225 kg/hm2与90000株/hm2密度组合下达到239.7 kg N/hm2。5.种植密度对两品种的氮肥偏生产力影响显着,对其它氮素利用指标无显着影响。与D1相比,D2和D3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明显提高14.26%和25.17%。施氮量对氮素利用指标影响显着,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定位试验第2年(2018年黄冈)DH618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着高于ZD958,分别提高了21.20%和7.34%,而两品种间的氮素利用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差异不显着。氮密的互作效应对氮素利用指标的影响均不显着。本试验条件下,增密具有明显的减氮效应,施氮量225 kg/hm2与种植密度90000株/hm2组合时产量与效益较高。在该处理下冠层结构较为合理,在生育期内均保持着较高的LAI,光辐射截获率高,SPAD值能维持较高的水平,利于群体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的吸收积累,同时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效率均较高。相比郑单958,登海618具有低穗位,茎杆机械强度高,籽粒水分下降快,成熟时籽粒含水率可降至27%,可适用于机械化收获,在湖北省作为春玉米种植时推荐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90000株/hm2,施氮量为225 kg/hm2左右。

二、种植密度对胡麻光合性能和氮素代谢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植密度对胡麻光合性能和氮素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大庆盐碱地油用亚麻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含油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设计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对油用亚麻生育进程的影响
    2.2 不同密度对油用亚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2.3 油用亚麻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2.4 不同密度对油用亚麻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和含油率的影响
    2.5 油用亚麻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2.6 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2)夏玉米不同栽培模式冠层结构特性和光能利用率的差异及其生理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作物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因素
        1.2.1.1 作物株型
        1.2.1.2 种植密度
        1.2.1.3 种植方式
        1.2.1.4 肥料运筹
        1.2.2 夏玉米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因素
        1.2.2.1 光环境
        1.2.2.2 叶片结构
        1.2.3 作物碳氮代谢及其关系
        1.2.3.1 碳代谢
        1.2.3.2 氮代谢
        1.2.3.3 碳氮代谢关系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取样时期
        2.2.1 植株干物质
        2.2.2 植株叶片鲜样
        2.2.3 叶片超微结构样品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群体叶面积茎叶夹角和叶向值
        2.3.2 光合势
        2.3.3 茎叶夹角和叶向值
        2.3.4 群体冠层结构
        2.3.5 冠层光能截获率
        2.3.6 气体交换参数
        2.3.7 比叶重
        2.3.8 叶绿素含量
        2.3.9 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的测定与分析
        2.3.10 叶绿体超微结构
        2.3.11 ~13C、~15N同位素标记与测定
        2.3.12 碳代谢酶活性
        2.3.13 氮代谢酶活性
        2.3.14 可溶性总糖含量
        2.3.15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2.3.16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3.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夏玉米群体冠层结构特性
        3.1.1 群体叶面积指数
        3.1.2 群体光合势
        3.1.3 植株茎叶夹角、叶向值
        3.1.4 群体冠层结构垂直分布
        3.1.5 群体光能截获率
    3.2 夏玉米穗位叶叶片光合性能
        3.2.1 气体交换参数
        3.2.2 比叶重
        3.2.3 叶绿素含量
        3.2.4 叶绿体超微结构
        3.2.5 光系统Ⅱ(PSⅡ)性能
    3.3 不同栽培模式对夏玉米穗位叶碳、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3.1 碳代谢酶活性
        3.3.2 氮代谢酶活性
    3.4 不同栽培模式对夏玉米碳、氮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4.1 碳含量
        3.4.2 氮含量
        3.4.3 碳、氮代谢协调性
        3.4.4 植株代谢物质的分配与转运
    3.5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3.6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4 讨论
    4.1 栽培模式对夏玉米冠层结构的影响
    4.2 栽培模式对夏玉米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4.3 栽培模式对夏玉米植株生理代谢的影响
    4.4 栽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茎秆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花生单粒精播
        1.2.2 种植密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外源多效唑对植株生长发育的作用
        1.2.4 茎秆发育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茎秆表观性状的测定
        2.2.2 茎秆机械强度的测定
        2.2.3 主茎解剖学结构的测定
        2.2.4 主茎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2.5 主茎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2.2.6 主茎木质素合成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2.2.7 主茎赤霉素含量的测定
        2.2.8 叶面积的测定
        2.2.9 光能截获的测定
        2.2.10 叶片光合作用的测定
        2.2.1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2.12 干物质积累和比叶重的测定
        2.2.13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2.14 叶片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2.15 田间倒伏情况的测定
        2.2.16 产量的测定
        2.2.17 籽仁品质的测定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茎秆发育的影响
        3.1.1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茎秆表观性状的影响
        3.1.2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茎秆机械强度的影响
        3.1.3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茎秆解剖结构的影响
        3.1.4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茎秆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1.5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茎秆GA_3含量的影响
        3.1.6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茎秆木质素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2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光能利用和叶片衰老的影响
        3.2.1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2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光能截获的影响
        3.2.3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3.2.4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地上部干物质量的影响
        3.2.5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6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7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3.3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3.1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有效分枝率的影响
        3.3.2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3.3.3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茎秆发育的影响
    4.2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光能利用和物质积累的影响
    4.3 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氮肥和化控对高密度下玉米抗倒伏、光热水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氮肥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化控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1 茎秆相关指标的测定
        2.2.2 根系相关指标的测定
        2.2.3 冠层及叶片指标的测定
        2.2.4 籽粒相关指标的测定
        2.2.5 光热水利用效率
        2.2.6 产量的测定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肥和化控对玉米茎秆的影响
        3.1.1 茎秆形态特征
        3.1.2 茎秆激素含量
        3.1.3 茎秆力学特征
        3.1.4 茎秆理化特性
        3.1.5 倒伏率
        3.1.6 倒伏率与茎秆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2 氮肥和化控对根系的影响
        3.2.1 根系形态性状
        3.2.2 根系伤流量
        3.2.3 伤流中矿质元素流量
        3.2.4 伤流中氨基酸流量
    3.3 氮肥和化控对冠层光合特性及碳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3.3.1 平均叶倾角
        3.3.2 冠层透光率
        3.3.3 叶面积指数
        3.3.4 叶片SPAD值
        3.3.5 叶片RuBP羧化酶活性
        3.3.6 叶片PEP羧化酶活性
        3.3.7 叶片NR活性
        3.3.8 叶片GS活性
    3.4 氮肥和化控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5 氮肥和化控对籽粒的影响
        3.5.1 籽粒激素含量
        3.5.2 粒重和灌浆速率
        3.5.3 籽粒灌浆参数
        3.5.4 籽粒灌浆速率与激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6 氮肥和化控对光热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3.7 氮肥和化控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7.1 产量
        3.7.2 穗部性状
    3.8 产量与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8.1 产量与叶片光合指标、氮代谢酶的相关性分析
        3.8.2 产量与根系伤流的相关性分析
        3.8.3 产量与籽粒灌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8.4 产量与光热水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氮肥和化控对茎秆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4.2 氮肥和化控对气生根形态和伤流的影响
    4.3 氮肥和化控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4.4 氮肥和化控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4.5 氮肥和化控对光热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4.6 氮肥和化控对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国内外盐碱地现状
    2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2.1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2 盐胁迫对作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2.3 盐胁迫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3 植物耐盐机理及提高植物耐盐的途径
        3.1 植物耐盐的相关机理
        3.2 提高作物抗盐性的途径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目标
        4.1 目的与意义
        4.2 内容和目标
        4.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长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株高和茎秆伸长率的影响
        2.2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物产量和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理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案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2.2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2.3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2.4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光合色素的影响
        2.5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同化物积累的影响
        2.6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养分积累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2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3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3.4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光合色素的影响
        3.5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3.6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养分吸收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品质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案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粗蛋白(CP)含量的影响
        2.2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2.3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2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3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2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理特性的影响
    3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品质特性的影响
    4 结论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6 需要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致谢

(6)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华北夏玉米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我国氮肥利用现状
        1.2.2 作物对氮肥吸收利用及其影响因素
        1.2.3 提高作物氮肥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氮素利用的影响
        1.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1.2.6 矮壮素研究现状
        1.2.7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3 测定方法
        2.1.4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夏玉米产量
        2.2.2 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
        2.2.3 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冠层特征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3 测定方法
        3.1.4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夏玉米叶面积指数
        3.2.2 夏玉米功能叶叶绿素含量
        3.2.3 夏玉米功能叶净光合速率
        3.2.4 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
        3.2.5 夏玉米净同化率
        3.2.6 夏玉米光合势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氮代谢酶活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4.1.3 测定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夏玉米功能叶硝酸还原酶活性
        4.2.2 夏玉米功能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
        4.2.3 夏玉米功能叶谷氨酸合成酶活性
        4.2.4 夏玉米功能叶谷丙转氨酶活性
        4.2.5 夏玉米功能叶谷草转氨酶活性
        4.2.6 夏玉米功能叶可溶性蛋白含量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氮素利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5.1.3 测定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夏玉米氮素积累量
        5.2.2 夏玉米不同耕层土壤氮素变化
        5.2.3 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氮肥与密度互作对玉米抗倒伏和籽粒灌浆特性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3 氮肥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1.2.4 氮肥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5 氮肥和密度互作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3.1 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的测定
        2.3.2 叶片冠层光合指标的测定
        2.3.3 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2.3.4 茎秆倒伏性状的测定
        2.3.5 根系伤流液的测定
        2.3.6 籽粒灌浆参数的测定
        2.3.7 产质量的测定
        2.3.8 数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叶片冠层光合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2.1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叶片冠层指标的影响
        3.2.2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叶片光合指标的影响
        3.2.3 叶片光合指标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3.2.4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叶片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3.3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茎秆倒伏性状的影响
        3.3.1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3.3.2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茎粗及茎粗系数的影响
        3.3.3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节间长度的影响
        3.3.4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茎秆穿刺强度的影响
        3.3.5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茎秆弯折强度的影响
        3.3.6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茎秆理化特性的影响
        3.3.7 木质素含量与木质素合成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3.3.8 玉米茎秆倒伏农艺性状与倒伏率的相关性分析
        3.3.9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与茎秆倒伏率的相关性分析
    3.4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根系伤流液的影响
        3.4.1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根系伤流量的影响
        3.4.2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根系内源激素流量的影响
        3.4.3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根系内源激素比值的影响
        3.4.4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根系金属元素流量的影响
        3.4.5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根系氨基酸流量的影响
        3.4.6 根系内源激素与茎秆纤维性状相关性分析
        3.4.7 根系伤流液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3.5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灌浆动态的影响
        3.5.1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灌浆特征参数的影响
        3.5.2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6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产质量的影响
        3.6.1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6.2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氮肥和密度互作对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2 氮肥和密度互作对叶片冠层结构、光合作用的影响
    4.3 氮肥和密度互作对叶片氮代谢能力的影响
    4.4 氮肥和密度互作对玉米抗倒伏相关性状的影响
    4.5 氮肥和密度互作对玉米根系伤流的影响
    4.6 氮肥和密度互作对玉米灌浆动态的影响
    4.7 氮肥和密度互作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迟播条件下播期和密度对江苏沿江麦区小麦产量形成与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播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1 播期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2 播期对小麦光合作用、物质积累的影响
        2.3 播期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4 播期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3 播种密度(基本苗)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3.2 播种密度对小麦光合作用、物质积累的影响
        3.3 播种密度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4 播种密度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主要生育期茎蘖数及成穗率的影响
        2.3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4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物质生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含氮率及吸氮量的影响
        2.2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氮素阶段积累量及其比例的影响
        2.3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氮素阶段吸收速率的影响
        2.4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氮素吸收的影响
        3.2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出粉率、容重、硬度和降落值的影响
        2.2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蛋白质和面筋含量的影响
        2.3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4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3.2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及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1.1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1.2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1.3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致谢

(9)密度和氮肥互作对稻茬晚播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稻茬晚播小麦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稻茬晚播小麦的特征
        2.1 稻茬晚播小麦产量特征
        2.2 稻茬晚播小麦生长发育特征
        2.3 稻茬晚播小麦氮肥利用特征
        2.4 稻茬晚播小麦品质特征
    3 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对稻茬晚播小麦的调控效应
        3.1 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对稻茬晚播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
        3.2 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对稻茬晚播小麦群体结构的调控效应
        3.3 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对稻茬晚播小麦氮肥利用的调控效应
        3.4 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对稻茬晚播小麦品质的调控效应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密度和氮肥互作对稻茬晚播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真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2 品质性状
        2.3 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密度和氮肥互作对稻茬晚播小麦群体质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
        2.2 生育阶段积温
        2.3 干物质积累量
        2.4 干物质转运
        2.5 产量与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关系
        2.6 产量和干物质积累与冬前积温的关系
        2.7 拔节茎蘖数和茎蘖成穗率
        2.8 开花期旗叶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
    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密度和氮肥互作对稻茬晚播小麦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肥吸收利用效率
        2.2 氮素积累
        2.3 氮素转运
        2.4 开花期氮素分配
        2.5 开花期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2.6 开花期旗叶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
        2.7 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关系
    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稻茬晚播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稻茬晚播小麦群体质量的影响
        1.3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稻茬晚播小麦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2 结论
    3 本研究创新之处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不同密度与施氮量对湖北省春玉米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1.2.2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冠层结构的影响
        1.2.3 玉米机收性状及对农艺性状的需求
        1.2.4 湖北省玉米生产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试验地点
        2.1.2 试验处理
        2.1.3 田间管理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2.2.2 植株生长形态指标
        2.2.3 叶片SPAD与叶面积指数
        2.2.4 干物质与氮素的积累与分配
        2.2.5 冠层光分布
        2.2.6 籽粒及器官含水率
        2.2.7 农艺性状调查与茎秆强度测定
        2.2.8 考种与测产
        2.2.9 纯收益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生育期及气象条件
    3.2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1 玉米产量和纯收益
        3.2.2 产量构成因素
        3.2.3 穗部性状
    3.3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3.3.1 株高、穗位高及茎粗
        3.3.2 叶片SPAD
        3.3.3 茎杆强度
        3.3.4 空秆率、倒伏率和茎腐病发病率
    3.4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冠层结构的影响
        3.4.1 叶面积指数
        3.4.2 冠层透光率
    3.5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5.1 群体干物质积累
        3.5.2 干物质分配
    3.6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茎杆及叶片脱水特性的影响
        3.6.1 籽粒含水率变化
        3.6.2 茎杆和叶片含水率
    3.7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氮素积累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3.7.1 群体氮素积累
        3.7.2 氮素利用
    3.8 土壤可矿化氮动态
4 讨论
    4.1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穗部性状、玉米产量和纯收益的影响
    4.2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与冠层结构的影响
    4.3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氮素积累的影响
    4.4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成熟期籽粒和茎叶含水率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种植密度对胡麻光合性能和氮素代谢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庆盐碱地油用亚麻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含油率的影响[J]. 张贺,王红光,李彩凤,刘新宇,王玉波,夏尊民,曹洪勋.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1(06)
  • [2]夏玉米不同栽培模式冠层结构特性和光能利用率的差异及其生理基础[D]. 李静.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种植密度和多效唑互作对花生茎秆发育和产量的影响[D]. 汪颖.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氮肥和化控对高密度下玉米抗倒伏、光热水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D]. 刘笑鸣.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5]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长的影响[D]. 陈许兵. 扬州大学, 2020
  • [6]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华北夏玉米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D]. 马正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7]氮肥与密度互作对玉米抗倒伏和籽粒灌浆特性的调控效应[D]. 佟桐.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8]迟播条件下播期和密度对江苏沿江麦区小麦产量形成与品质的影响[D]. 朱宇航. 扬州大学, 2020
  • [9]密度和氮肥互作对稻茬晚播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祝庆.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不同密度与施氮量对湖北省春玉米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D]. 何俊欧.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种植密度对亚麻光合性能和氮代谢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