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地震前兆台站(网)技术改造项目通过验收(论文文献综述)
王正尚,王建国[1](2021)在《珠江三角洲台网——中国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源点》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数字化地震台网筹建过程的概述,回顾台网建设的困难。台网建设的完成,不但大幅度提高了广东省的地震监测能力,而且带动和引领了全国数字地震台网建设,同时也获得了溢出效应。更重要的是广东省地震局的一批年轻技术人员通过台网建设,业务上得到了提升,成为了重要的技术骨干。寄希望于年轻的一代,经过承担大项目,快速成长,为广东省的地震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陈会忠[2](2020)在《我国地震观测历程》文中研究表明1920年12月16日我国宁夏海原县发生8.5级大地震,最大烈度为Ⅻ度,28.82万人遇难。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世界上着名的大地震之一。中国大部分地区和周边国家有感,地震强度为中国有史以来罕见,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当时世界上近百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因此海原地震被称之为"寰球大震"。在海原地震百年之际,本文将谈谈我国地震观测历经沧桑,发展成为世界地震观测先进大国的百年历程。
董晓娜,张玲,李希亮,林眉,管贻亮[3](2018)在《山东地震前兆观测数据跟踪分析》文中认为对于2014—2016年山东区域地震前兆观测台网数据跟踪事件记录,分类梳理6类典型事件,总结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表明:数据跟踪分析可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更直接有效的产品,可直观反映地震前兆台网的监测效能和制约因素,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地震监测与预测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王英,王一媛[4](2015)在《创新发展 打造特色 着力提升防震减灾整体能力——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总览》文中提出为了加大对防震减灾事业的宣传力度,自2011年起,《防灾博览》杂志开设"市县防震减灾工作"专栏,每期由主编亲自挂帅,带领编辑深入基层一线,选取防震减灾工作开展较有特色的市县进行调研采访,广泛宣传地方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为全国地震工作部门提供学习借鉴的典范。本专栏从创办开始,得到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的大力支持,在地震系统引起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共走访了14个省(区、市)、30余个市县区。为了使读者全面了解各地工作亮点及特色,我们将历年调研采访情况进行摘要汇总,希望地震系统内相关单位,能够学习和借鉴兄弟单位的宝贵经验,取长补短、齐头并进,为全国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李瑞芬,高伟[5](2009)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文中研究说明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将30年论着文章总目录奉献给广大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及多年关心,支持期刊发展的各位同仁。30年来地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观测技术的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及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贡献。30年来,本刊共发表各类文章2972篇,其中地震研究类860篇,地磁地电类367篇,观测技术类1189篇,计算机应用类293篇,专家讲座19篇,历史回顾23篇,其他221篇,本刊30年的文献就像燃烛,当你打开它,可以使你眼前一亮,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杨又陵,赵建政,许秋龙,郑黎明,李晓东,哈斯高娃[6](2009)在《新疆数字化前兆台网建设》文中认为简要概述了新疆数字化前兆台网的建设工程及主要内容,认为项目的建设已达到预期的目标。项目的建设为新疆的防震减灾工作和地震前兆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也将为今后前兆观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地震学会[7](2007)在《中国地震科技事业的发展》文中提出引言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由于地震灾害的严重性,中国对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的记录、观察具有悠久的历史。《今本竹木纪年疏证》记载了公元前23世纪的地震,后来的《史记》、《汉书》等也记述了地震事件及其影
中国地震学会[8](2007)在《中国地震科技事业的发展》文中认为
周云,张超,郭永恒,褚洪民[9](2007)在《中国(大陆)防震减灾十年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总结了中国(大陆)近十年来防震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主要进展,提出了在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防震减灾建设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依据2020年我国城市抗震减灾的目标,结合行业现状,指出未来防震减灾建设的主要方向以及应加强研究的若干相关关键技术。
周云,张超,郭永恒,褚洪民[10](2007)在《中国(大陆)防震减灾十年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总结了中国(大陆)近十年来防震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主要进展,提出了在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防震减灾建设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依据2020年我国城市抗震减灾的目标,结合行业现状、指出未来防震减灾建设的主要方向以及应加强研究的若干相关关键技术。
二、新疆地震前兆台站(网)技术改造项目通过验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地震前兆台站(网)技术改造项目通过验收(论文提纲范文)
(1)珠江三角洲台网——中国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源点(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珠江台网建设概述 |
2 珠江台网的贡献 |
2.1 明显提高了珠江三角洲区域(即粤港澳大湾区)甚至全省的地震监测能力 |
2.2 造就了一批数字台网建设的技术骨干和行政领导 |
2.3 为国数字化地震台网建设起了一个引领和示范作用 |
2.4 为全国数字化地震台网提供了丰富经验和技术标准 |
2.5 为国家数字化地震台网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
3 珠江台网建设的溢出效应 |
(1)引导和促进了数字化地震仪器的国产自主研发 |
(2)推动帽峰山森林公园的建成 |
4 结语 |
(2)我国地震观测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地震观测系统 |
中国地震观测遥测自动化 |
中国地震观测数字化建设 |
我国地震观测的网络化建设 |
中国地震观测密集化 |
结语 |
(3)山东地震前兆观测数据跟踪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作概况 |
2 典型事件记录 |
2.1 观测系统 |
2.2 自然环境 |
2.3 场地环境 |
2.4 人为干扰 |
2.5 地球物理类事件 |
2.6 不明原因 |
3 问题分析 |
3.1 事件归类 |
3.1.1 同类事件合并。 |
3.1.2 多类事件拆分。 |
3.2 过度分析与漏分析 |
3.3 事件级别 |
3.4 事件描述 |
3.5 图件绘制 |
4 结束语 |
(4)创新发展 打造特色 着力提升防震减灾整体能力——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总览(论文提纲范文)
01创新模式积极探索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
02注重服务狠抓管理震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提升 |
河北省廊坊市:以创建“地震安全城乡”为抓手,全力推进抗震设防工作 |
宁夏回族自治区:求实创新,融合发展,共建“塞上农民新居” |
江苏省常州市:创新管理模式,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提升防震减灾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
03依托技术有序推进监测预报体系更加完善 |
云南省普洱市:敢为人先,大胆创新,把大寨观测站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现代化的综合台站 |
陕西省西安市:依靠科技进步,夯实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
安徽省宿州市:积极推动监测预报科学化 |
04立足实际注重实效地震应急能力建设逐步提高 |
山西省运城市:强化应急演练,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
辽宁省沈阳市:加强部门协调,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
北京市: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推进应急队伍和避险场地建设 |
05示范创建以点带面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大幅提高 |
辽宁省大连市:全国首个“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开创中国抗震建筑先河 |
四川省崇州市:以“品质新城,产业崇州”创建“全国防震减灾示范县” |
安徽省滁州市:开拓创新,攻坚克难,首创防震减灾社会管理模式 |
06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整体提升 |
浙江省宁波市:立足实际,创新发展,努力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
辽宁省沈阳市:筑牢事业基础,加强监测预报工作 |
陕西省西安市:建设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为地震应急打基础 |
07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少数民族防震减灾工作跨越发展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责任,强制度,规范履行防震减灾各项工作职责 |
四川省凉山州:以“基础突破”为主线,实现“七个全面突破” |
链接:青海省地震局科普作品 |
链接: |
链接: |
链接:2014年凉山州防震减灾工作以“基础突破”为主线,实现“七个全面突破” |
(6)新疆数字化前兆台网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建设目标 |
(1) 台站观测环境建设。 |
(2) 台站观测设施建设。 |
(3) 信息集成和前兆网络化建设。 |
2 工程建设 |
2.1 场地勘选与项目设计 |
2.1.1 地磁观测场地堪选 |
2.1.2 地电观测场地勘选 |
2.1.3 形变观测场地堪选 |
2.1.4 重力观测场地堪选 |
2.1.5 地下流体观测场地堪选 |
2.2 工程实施 |
2.2.1 土建工程 |
(1) 项目审批 |
(2) 质量监理 |
(3) 工程验收 |
(4) 地磁观测场地建设 |
(5) 形变 (重力) 观测环境建设 |
(6) 形变观测井建设 |
(7) 地下流体观测环境建设 |
(8) 地电场观测场地建设 |
(9) 供电、避雷地网建设 |
2.2.2 专业设备安装 |
2.2.3 网络系统试运行 |
3 数字化前兆台网建设的关键技术 |
4 经验与问题 |
4.1 经验 |
4.2 问题 |
(8)中国地震科技事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发展历程[2] |
1.1 顺应国家建设需求, 地震科技起步创业 |
1.2 研究重大地震灾害, 地震科技迅速成长 |
1.3 审视地震预测难题, 地震科技夯实基础 |
1.4 推进综合防震减灾, 地震科技重点攻关 |
1.5 支撑三大工作体系, 地震科技创新发展 |
2 科技成就[3] |
2.1 部门合作学科交叉, 形成完整科研体系 |
2.2 研发先进观测技术, 监测系统覆盖全国 |
2.3 重视基础强调创新, 理论成果不断涌现 |
2.4 聚焦大陆地震活动, 探索地震预测方法 |
2.5 确保重大工程安全, 相关研究贡献突出 |
2.6 着眼未来制定对策, 预测评估提供依据 |
2.7 抗震救灾指挥有序, 先进技术建立平台 |
2.8 落实职能强调质量, 建立法规标准体系 |
2.9 面向建设保障安全, 科技服务成效显着 |
2.10 深化改革创新体系, 培养人才建设基地 |
3 结语 |
四、新疆地震前兆台站(网)技术改造项目通过验收(论文参考文献)
- [1]珠江三角洲台网——中国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源点[J]. 王正尚,王建国. 华南地震, 2021(01)
- [2]我国地震观测历程[J]. 陈会忠. 城市与减灾, 2020(06)
- [3]山东地震前兆观测数据跟踪分析[J]. 董晓娜,张玲,李希亮,林眉,管贻亮.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05)
- [4]创新发展 打造特色 着力提升防震减灾整体能力——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总览[J]. 王英,王一媛. 防灾博览, 2015(06)
- [5]《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J]. 李瑞芬,高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05)
- [6]新疆数字化前兆台网建设[J]. 杨又陵,赵建政,许秋龙,郑黎明,李晓东,哈斯高娃. 内陆地震, 2009(02)
- [7]中国地震科技事业的发展[A]. 中国地震学会. 纪念赵九章百年诞辰专辑, 2007(总第344期)
- [8]中国地震科技事业的发展[J]. 中国地震学会. 国际地震动态, 2007(08)
- [9]中国(大陆)防震减灾十年回顾与展望[A]. 周云,张超,郭永恒,褚洪民. 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
- [10]中国(大陆)防震减灾十年回顾与展望[A]. 周云,张超,郭永恒,褚洪民. 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