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用柴油的净化

关于农用柴油的净化

一、关于农用柴油的净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武,李加强[1](2021)在《农用拖拉机排放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项目介绍了农用拖拉机的现状以及国内外排放法规的发展,对目前国内外农用拖拉机实际工况下的排放试验研究及对农用拖拉机采用油品技术、机内净化处理、机外后处理等技术路线的排放研究进行了阐述,找出了目前我国农用拖拉机排放存在的不足,并结合中国自身的发展特点,为中国农用拖拉机的排放控制提供参考。

华宇佳[2](2021)在《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估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来促进“三农”步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而乡村生态振兴便是其中的一大重要内容。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乡村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构建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评价有利于判断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所处阶段,发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制约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江苏省乡村全面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分析相关文献,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和指标建立相关原则,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出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共压力、状态、响应三大子系统,21项指标。通过德尔菲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来确定权重,在此基础上选择TOPSIS法来评价发展情况的优劣。基于所得评价结果,针对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所得结论如下所示:(1)在纵向评价层面,总体上,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成效在2016-2019年期间不断提升,2018和2019年增长较快,尽管在2016年为较差水平,但在2019年达到了优秀水平;从各系统来看,压力、状态、响应系统成效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在2018、2019年相较2017年提升较快,但压力与响应系统在2019年增长减慢,状态系统在2018-2019年呈现较为稳定的上升。(2)在横向评价层面,2019年江苏省13市乡村生态振兴成效基本呈现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分化,区域不平衡较为明显,苏南乡村生态振兴成效优于苏中优于苏北,且达到良好水平,苏中、苏北为中等水平,且各系统也呈现出如此趋势。具体来看,南京市乡村生态振兴成效水平最高,为优秀水平,盐城市排名最末,为较差水平。(3)通过对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进行评估,发现存在不稳定不平衡发展情况。针对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原因从推动绿色发展、优化体制机制、提高环保支出、加强宣传教育以及促进科技发展五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谢纬安,瞿磊,王忠,刘帅,冯伟杰[3](2021)在《EGR率对农用单缸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的NOx与PM排放特性影响分析》文中认为单缸柴油机作为小型农用机械不可或缺的动力源,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其中氮氧化合物(NOx)和颗粒(PM)是气溶胶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为有效改善农用单缸柴油机NOx和PM排放,本研究通过添加生物柴油对柴油进行改质以及采用机内EGR净化技术两种方案,测量了柴油机分别燃用柴油B0,生物柴油调合燃料B20、B50在不同EGR率下的NOx和PM排放.结果表明,采用EGR技术能够明显改善柴油机的NOx排放,但同时会引起碳烟排放的增加.通过在柴油中添加生物柴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碳烟排放,其中高负荷、大EGR率条件下的改善最为明显.在2000 r·min-1、75%负荷,EGR率为30%时,燃用B50的碳烟排放与燃用B0相比降低了47.3%.总体上柴油中添加生物柴油与EGR技术共同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柴油机高负荷工况时的颗粒排放总数量.

袁超[4](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南省乡村三生空间系统仿真与优化调控》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乡村综合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作为我国农业大省,湖南省在乡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乡村多产业融合发展、公共资源配置与基础事业、人口空心化、生态环境质量、村民生活水平与发展需求、社会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突出问题。论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与要求,以优化湖南省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性发展问题为主要目标,基于学界研究基础和现实省情,重点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与方法模拟乡村三生空间机制关系,通过三生空间子系统划分与因子遴选、系统模型目标与边界界定、因果反馈结构与函数关系构建、系统流图设计、模型仿真检验、原始仿真、仿真情景设定和复合模拟方案构建等研究,开拓性构建乡村三生空间的动力学系统并进行仿真模拟与优化调控。研究结果表明:(1)2008年到2017年间湖南省乡村在生产发展、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方面大多数发展变量为波动上升的趋势,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且整体发展态势较好;(2)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湖南省乡村三生空间仿真模型总体误差率在合理范围,空间系统仿真模型运行可靠,能够为乡村三生空间优化调控提供可靠数据和依据;(3)在现有发展趋势下的未来十年即2018年至2027年间,生产总值增速由慢变快,乡村建设用地呈现增速放缓的增长趋势,总人口延续现阶段的减量化依然明显,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虽得以控制但仍将处于增长态势等现象表明全省乡村三生空间未来发展仍会存在部分矛盾;(4)在三生空间复合模拟方案结果中,湖南乡村生产总值较原始状态将提升16.86%,乡村人居收入较原始状态高出23.53%,环境污染程度较原始状态降低1.41%;(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未来湖南省乡村发展要在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分配保障体系建设、提升乡村劳动力素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生活能源清洁化、强化乡村生态红线管控、促进能源应用技术革新等方面下功夫,以提升省域乡村三生空间整体质量。

王兴秀[5](2020)在《黑臭水体底泥资源化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 ——以东莞清溪水底泥处置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黑臭水体已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突出的水环境问题。随着截污减排、正本清源和海绵城市建设等措施的有效实施,黑臭水体的外源污染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在此背景下,处理好底泥等内源污染,成为我国黑臭水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黑臭水体底泥处理存在处理效率低、资源化利用率低、处理成本高、重金属处理难等问题。因此,如何生态环保、经济高效地处理黑臭水体底泥,实现底泥变废为宝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环境社会问题。黑臭水体底泥无害化、资源化、经济化处理涉及到许多领域,为了使得研究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本文以可持续发展和生命周期观点,结合作者在底泥处置现场的实践,将研究重点集中在黑臭水体底泥资源化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方面。论文首先分析了底泥处理技术和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介绍了深圳大学建设工程生态技术研究所科研团队牵头开发的一项新型河道底泥处理工艺,分析底泥精确筛分出的可回收材料,总结各可回收材料对应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其次,根据文献梳理,分析底泥资源化处理可能涉及的环境影响,选取全球变暖、臭氧层损耗、酸化、富营养化、粉尘和固体废弃物6项环境影响类型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运用支付意愿法确定各项环境影响类型的权重因子,得到了货币化后的权重因子;然后,以东莞清溪水底泥处置项目为例,分析底泥资源化处理项目的综合环境效益,包括新型底泥处理工艺的环境成本与筛分出来的可回收材料石子、砂子替代天然材料带来的环境效益以及粉粒、粘粒制备再生材料免烧砖和海绵土替代同类材料带来的环境效益;最后,分析了底泥资源化处理项目的经济效益。研究表明:从定性的角度来看,新型底泥处理工艺可做到将底泥精确筛分、脱水和尾水净化与循环利用,实现底泥的精准化、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和零排放处理。从定量的角度来看,通过清单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得到运用新型底泥处理工艺资源化处理底泥的货币化指标。主要指标可以概括为:资源化处理1t底泥的综合环境成本为2.702元、综合环境效益为7.249元,其中处理1t底泥筛分出来的可回收材料石子、砂子替代天然石子、砂子生产的环境效益分别为1.358元和0.751元,筛分出来的粉粒、粘粒制备再生材料免烧砖(70%粘粒)替代普通烧结砖与制备海绵土(30%粘粒)减少砂的使用的环境效益分别为4.970元和0.170元;得到1t底泥资源化处理的综合净环境效益为4.546元,环境效益为环境成本的2.682倍。东莞清溪水底泥处置项目底泥处理总量为24.8m3,得到项目经济净效益为2402.605万元,大于零;经济效费比为1.854,大于1。综上所述,利用新型底泥处理工艺不但可以实现黑臭水体底泥资源化处理,而且可以带来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结果不但证明了新型底泥处理工艺几乎没有负面影响,而且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大大提振企业在底泥处理过程中采用新技术的信心。鉴于地铁、房地产、道路等工程渣土资源化的处理工艺类似于黑臭水体底泥,所以本研究的模型和方法也可用于工程渣土资源化相关分析。

王钰[6](2020)在《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分析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环农业的生产实践与理论研究是中国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陕西省中部地区正全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生产实践,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但理论基础研究薄弱,对循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循环特征、能量流动特征、资金流动特征、生态环境效益等掌握有限,缺乏与生产实践相同步的认知和综合评价。本文选取了陕西省中部地区以农村庭院为主体的“猪-沼-粮”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庭院模式Ⅰ)、“猪-沼-果”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庭院模式Ⅱ)、以丰润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态示范园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农业园区模式Ⅰ)、以宜君多层复合种养生态示范园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农业园区模式Ⅱ)和以恒盛养殖有限公司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龙头企业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模式的跟踪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应用物质流分析、能流分析、资金流分析、生命周期评价、能值分析方法对该区域不同生产规模、不同经营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物质转化效率、能量产投比、经济产投比、减排效益值、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特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得到如下结论:(1)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将系统产生的部分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物质和氮在模式内部的再循环、再利用,但是模式中物质和氮的主要来源仍是市场,主要包括水、饲料和化肥。在农业园区模式Ⅱ和龙头企业模式中沼肥完全替代了化肥,有利于农业的无害化生产,但两种模式中的种植子系统均出现了氮亏损的情况。龙头企业模式的物质转化效率是农村庭院模式Ⅱ的2.6倍、农业园区模式Ⅱ的25.6倍,但氮转化效率仅为农业园区模式Ⅱ的41.5%和农村庭院模式Ⅱ的65.0%。农业园区模式Ⅰ中种植子系统的氮肥投入量过大,使氮盈余量较大,全模式氮转化效率最低。(2)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是以有机能投入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龙头企业模式有机能/无机能达到188.9,是农业园区模式Ⅱ的4.3倍,能流循环指数0.99,能流密度3.47 MJ/(m2·a),显示出较强的系统自我维持能力和稳定性。农村庭院模式Ⅰ和农业园区模式Ⅱ通过饲料自给和肥料自给,表现出较高的系统内依存度,是农业园区模式Ⅰ的6.0倍和4.1倍。农业园区模式Ⅰ各子系统均表现出良好的能量转化效率,全模式能量产投比最高,为0.99,分别是农村庭院模式Ⅰ、农村庭院模式Ⅱ、农业园区模式Ⅱ和龙头企业模式能量产投比的1.4倍、2.1倍、2.4倍和2.3倍。(3)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资金流动量大幅提升,模式的投资回收期和投资风险程度随之增长。龙头企业模式的总收入水平较高,模拟30年的累计净现值为4720万元,是农业园区模式Ⅰ的3.5倍。龙头企业模式通过大型沼气工程产出的沼气和电力,年节支44.5万元。购买饲料投入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现金流出项目,在龙头企业模式中模拟30年的饲料总投入占总现金流出量的90%。农业园区模式Ⅱ充分利用了种植子系统产出的废弃物作为畜禽饲料,减少了饲料成本,使模式表现出较好的成本利润率、经济产投比、年均收益率和资本金利润率。(4)同评价单元下,龙头企业模式中的大型沼气工程的沼气产出量约是农村庭院模式中户用沼气工程的2倍。大型沼气工程每处理1000 t猪粪便产出的沼气、电力和沼肥,可替代煤炭66 t、热力发电15.7万k Wh、化肥22 t,减缓能源耗竭4.60E+6MJ、温室效应4.22E+5 kg CO2-eq/FU、环境酸化2281 kg SO2-eq/FU、富营养化151 kg NO3--eq/FU、光化学氧化88 kg C2H4-eq/FU、人体毒性378 kg 1,4-DCB/FU。沼气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集中在沼气燃烧阶段、沼肥产出和使用阶段。综合考虑沼气工程环境污染排放和减排,沼气工程对能源耗竭、温室效应、环境酸化、富营养化和人体毒性环境影响类型有减缓作用,但增加了光化学氧化潜在影响。农业园区模式Ⅰ的沼肥产出量较低,沼肥产出和使用阶段产生的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低于其他模式,使其环境效益综合值最大,为186.57,其次是龙头企业模式,为132.95。(5)农业园区模式和龙头企业模式中不可更新资源能值占较大比例,系统面临不可更新资源耗竭的风险和模式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压力高于农村庭院模式。种植子系统废弃物饲料化使农村庭院模式Ⅰ和农业园区模式Ⅱ表现出较好的能值自给能力,其产出能值反馈率是龙头企业模式的4.4倍和2.4倍。综合考虑环境负载、能值产出率和市场能值交易,农村庭院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可持续性。本研究完成了对陕西省中部地区以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中心的典型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物质循环特征、能量流动特征、预期经济效益、节能减排效益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可以为区域循环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周建勃[7](2020)在《西安市推广农机节能减排技术的思考》文中认为农业节能减排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化是推进农业节能减排的载体和手段,也是实现农机化和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现状和意义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耗能量逐年增加,成为能源消耗的主

杜圣臻[8](2020)在《山西省低碳农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本世纪初,低碳问题逐渐被诸多专家学者所提及,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思想的普及,低碳发展方兴未艾。从其研究方向和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两大方面上,低碳发展在农业农村领域的研究则略显薄弱。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长期处在世界前列,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进程中,国内对低碳农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相比于发达国家仍处于初期,未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因此急需迫切加快对低碳农业的研究。山西省作为农业大省,各种基础生产条件和现实经济条件也说明发展低碳农业有较大潜力,加快实现本地区低碳农业的发展,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树立资源型经济转型产业模式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在低碳农业理论研究和山西省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了包括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农业碳排放发展水平和农村生态环境发展水平4个准则层在内的由31个分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法求得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显示,山西省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农村生态环境这3个准则层的发展水平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变化率较小;农业碳排放是影响整体发展水平变化的主要因素,农业碳排放准则层和整体发展水平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变化数值和变化率较大;低碳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指数的变化呈现上升趋势,增长率达到了31.07%。随后采取灰色预测模型对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进行预测,计算结果显示,未来五年内发展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通过构建以10年的发展水平指数为母序列,以5个相关投入指标为子序列的灰色关联度矩阵,对其进行关联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农林牧渔劳动力资源、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总播种面积和农药使用量这四者的变化与发展水平指数变化的相关性较高,在近几年的变化中呈现下降趋势,是影响山西省低碳农业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农用机械总动力的变化趋势与其他4个投入指标则不同,关联度在2018年降至最低,机械总动力的投入变化不会较大地影响低碳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并进行相关原因分析。最后分别从政策制度、技术保障、产业体系和宣传教育4个方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实现山西省乡村振兴和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董璟琦[9](2019)在《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方法及案例研究》文中指出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Green and sustainable remediation,GSR)是保障土壤环境可持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针对我国污染场地可持续风险管理体系缺乏、土地安全利用规划决策机制不健全、修复二次污染突出等问题,采取模拟评估与实证分析等手段,在对我国场地管理现状和产业发展进行评估预测的基础上,基于费用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CBA)、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等方法,构建了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方法框架。(1)针对我国当前区域场地再开发规划与治理修复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了区域场地修复优先排序和再开发规划评估方法,并进行案例验证。结果表明,在早期规划阶段就采用将污染修复可行措施与未来土地利用类型相结合的分步修复再开发策略,可比传统修复模式显着提升土地修复再开发净效益。(2)采用LCA方法对场地修复工程的二次环境影响开展精细化的全过程定量评估,可为我国污染场地GSR管理中使用LCA方法提供评估程序和方法参数优化参考。对西部某典型铬盐污染场地修复工程LCA案例研究结果表明,修复工程实施导致的二次环境影响中人体健康损害占总影响的45.63%,生态系统损害占7.28%,气候变化和资源消耗分别占24.13%和22.96%。(3)构建了场地修复工程CBA程序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综合权衡健康风险、生态风险、资源环境损害和污染外部影响的场地修复CBA模型。开展某典型铬污染场地CBA案例验证。结果表明,场地修复工程实施的总成本约为1.05亿,修复后100年内获得的社会、环境、经济综合效益约2.4亿,净效益为1.35亿。(4)为评估不同修复工程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增加、修复活动二次污染损失以及场地污染导致的总社会损失,探索污染场地自然资源损害评估(Natural Resource Damage Assessment,NRDA)和GSR的一体化评估框架和方法。对某焦化污染场地案例验证结果表明,场地污染生态环境损害约28亿元,修复实际支出为18亿,修复工程实施导致的修复后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约1.1亿。场地修复社会成本除了实际修复支出外,还负担了场地污染生态环境损害与修复成本的差额,以及修复工程二次影响导致的土地服务价值损失。

程艳[10](2019)在《POC、DOC对农用柴油机气体排放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为降低农用柴油机尾气气体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农用柴油机进行ESC(欧洲稳态测试循环)试验,研究POC(氧化型颗粒物催化转化器)与DOC(氧化型催化转化器)对柴油机气体排放的影响。从光管、POC、POC+DOC三个方面研究柴油机尾气排放特征,并将各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ESC循环试验可知,相对光管,不论是单独使用POC还是将POC与DOC相结合使用,都会大大降低农用柴油机气体CO、HO的排放量,在POC+DOC状态下,CO、HO在尾气排放中的值分别从0.6%降至0%左右、1.7%降至0.11%,因此可知POC+DOC的结合运用在农用柴油机转换中的效率最优。

二、关于农用柴油的净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农用柴油的净化(论文提纲范文)

(1)农用拖拉机排放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农用机械排放法规
    1.1 农用机械法规发展
    1.2 农用机械测试方法
2 农用拖拉机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2.1 替代燃料对排放的影响
    2.2 国内外排放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2.3 国内外组合技术路线
3 实际工况对农用拖拉机排放的影响
4 中国农用拖拉机排放存在的问题
5 结论

(2)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估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的创新
        1.5.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生态环境
        2.1.2 乡村振兴战略
        2.1.3 乡村生态振兴
        2.1.4 乡村生态振兴成效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环境承载力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第3章 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江苏省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1.1 自然地理状况
        3.1.2 社会经济状况
        3.1.3 乡村生态环境发展状况
    3.2 构建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3.2.1 PSR理论模型
        3.2.2 指标选取原则
        3.2.3 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第4章 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估
    4.1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选择
        4.1.1 数据来源
        4.1.2 评价方法选择
    4.2 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价体系权重计算及结果分析
        4.2.1 指标及子系统主观权重计算及结果分析
        4.2.2 纵向评价中指标及子系统权重计算及结果分析
        4.2.3 横向评价中指标及子系统权重计算及结果分析
    4.3 乡村生态振兴成效水平计算及结果分析
        4.3.1 乡村生态振兴成效纵向评价及结果分析
        4.3.2 乡村生态振兴成效横向评价及结果分析
第5章 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估结论及提升策略
    5.1 评估结论
    5.2 提升策略
        5.2.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5.2.2 优化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5.2.3 加大环保资金投入,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5.2.4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5.2.5 提高乡村科技水平,促进生态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EGR率对农用单缸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的NOx与PM排放特性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Introduction)
2 试验设备与方案(Test Equipment and Scheme)
    2.1 试验用柴油机与测试设备
        2.1.1 试验用柴油机
        2.1.2 测试设备
    2.2 试验方法
3 试验结果与分析(Test results and analysis)
    3.1 氮氧化合物排放
    3.2 碳烟排放
    3.3 颗粒数量排放特性
        3.3.1 颗粒数量浓度
        3.3.2 颗粒平均粒径
        3.3.3 颗粒总数量浓度分布
4 结论(Conclusions)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南省乡村三生空间系统仿真与优化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近年来我国的乡村发展政策
        1.1.2 我国乡村存在的问题
        1.1.3 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省乡村发展探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乡村空间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3.2 乡村空间转型及乡村空间规划研究
        1.3.3 乡村空间分类体系研究
        1.3.4 乡村空间优化重构策略研究
        1.3.5 乡村空间优化的人文性研究
        1.3.6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研究状况
        1.3.7 研究评述
    1.4 重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主体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数据来源与研究区概况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
        2.1.2 三生空间
        2.1.3 系统仿真
    2.2 理论基础
        2.2.1 乡村区域系统理论
        2.2.2 人地关系理论
        2.2.3 产业组织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系统论
        2.2.6 乡村地理学其他相关理论
    2.3 数据来源
    2.4 湖南省情与乡村概况
        2.4.1 湖南省省情概况
        2.4.2 湖南三农概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三生空间系统动力模型构建
    3.1 系统动力学模型技术框架构建序列
    3.2 乡村三生空间系统模型构建
        3.2.1 三生空间因子遴选
        3.2.2 划分子系统及系统结构关系
        3.2.3 系统动力学作用于乡村三生空间
    3.3 乡村三生空间系统模型总体目标界定
        3.3.1 系统模型构建的试验目标
        3.3.2 系统模型构建的基本原则
    3.4 乡村三生空间系统模型结构分析
        3.4.1 确定系统边界
        3.4.2 确定变量性质
        3.4.3 构建因果反馈结构
        3.4.4 系统动力流图设计
        3.4.5 部分模型函数关系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湖南省乡村三生空间模拟检验与现实分析
    4.1 湖南省乡村三生空间模型仿真检验
        4.1.1 方程与量纲检验
        4.1.2 逻辑直观检验
        4.1.3 历史现实检验
        4.1.4 敏感性检验
    4.2 湖南省乡村三生空间模型现实分析
        4.2.1 生产空间系统现实分析
        4.2.2 生活空间系统现实分析
        4.2.3 生态空间系统现实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湖南省乡村三生空间仿真模拟
    5.1 原始仿真及其关键量分析
        5.1.1 生产空间原始仿真及其关键量分析
        5.1.2 生活空间原始仿真及其关键量分析
        5.1.3 生态空间原始仿真及其关键量分析
    5.2 仿真情景设置
        5.2.1 生产发展仿真情景设置
        5.2.2 生活富裕仿真情景设置
        5.2.3 生态文明仿真情景设置
    5.3 各情景模拟条件下三生变量对比分析
        5.3.1 乡村生产总值
        5.3.2 第三产业产值
        5.3.3 环境污染量
        5.3.4 能源消耗量
        5.3.5 乡村人均收入
        5.3.6 非农就业比例
        5.3.7 乡村建设面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湖南省乡村三生空间复合模拟与优化调控
    6.1 系统复合模拟
        6.1.1 系统复合模拟方案参数设定
        6.1.2 系统复合模拟方案的生产空间效益
        6.1.3 系统复合模拟方案的生活空间效益
        6.1.4 系统复合模拟方案的生态空间效益
    6.2 生产空间优化调控
        6.2.1 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2.2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农地生产潜力与安全
        6.2.3 整合优化乡村工业化发展,增强乡村生产空间绿色效益
        6.2.4 探索第三产业多元化发展,重构集约高效生产格局
        6.2.5 增强社会资本活力,提高乡村投资水平
    6.3 生活空间优化调控
        6.3.1 提高村民基本生活水平,促进分配保障体系建设
        6.3.2 提升乡村劳动力素质,积极转化村民在地就业
        6.3.3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居生态空间低碳化
        6.3.4 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指数
    6.4 生态空间优化调控
        6.4.1 监督生产空间发展质量,生态反馈倒逼产业转型
        6.4.2 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生活能源清洁化
        6.4.3 强化乡村生态红线管控,落实乡镇国土空间规划
        6.4.4 促进能源应用技术革新,主动防范环境质量恶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黑臭水体底泥资源化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 ——以东莞清溪水底泥处置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底泥处理技术的研究
        1.2.2 底泥资源化利用的研究
        1.2.3 底泥资源化利用效益评价的研究
        1.2.4 研究现状评析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技术路线图
    1.7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黑臭水体
        2.1.2 水体污染源
        2.1.3 底泥
    2.2 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2.2.4 支付意愿理论
        2.2.5 费用效益分析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底泥处理工艺
    3.1 项目概况
        3.1.1 清溪水地理位置和项目范围
        3.1.2 清溪水污染现状和底泥成分分析
    3.2 新型底泥处理工艺流程介绍
        3.2.1 精确处理筛分阶段
        3.2.2 资源化利用阶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底泥资源化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4.1 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选取
    4.2 环境影响评价框架
    4.3 环境影响评价量化方法的确定
        4.3.1 环境影响评价量化方法的比较
        4.3.2 环境影响类型权重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底泥资源化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价
    5.1 新型底泥处理工艺的环境影响
        5.1.1 运输阶段的环境影响
        5.1.2 精确处理筛分阶段的环境影响
        5.1.3 免烧砖制备阶段的环境影响
        5.1.4 新型底泥处理工艺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
    5.2 底泥替代石子生产的环境效益
        5.2.1 石子生产的环境影响
        5.2.2 底泥替代石子生产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
    5.3 底泥替代砂子生产的环境效益
        5.3.1 砂子生产的环境影响
        5.3.2 底泥替代砂子生产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
    5.4 免烧砖替代普通烧结砖的环境效益
        5.4.1 原材料开采阶段环境影响
        5.4.2 普通烧结砖生产阶段环境影响
        5.4.3 免烧砖替代普通烧结砖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
    5.5 底泥制备海绵土的环境效益
    5.6 底泥资源化处理综合环境效益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底泥资源化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
    6.1 费用分析
        6.1.1 直接费用
        6.1.2 间接费用
        6.1.3 费用汇总
    6.2 效益分析
        6.2.1 直接效益
        6.2.2 间接效益
        6.2.3 效益汇总
    6.3 底泥资源化处理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循环农业是建设我国农业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1.1.2 循环农业的基本理论
    1.2 循环农业的研究现状
        1.2.1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实践
        1.2.2 国内外循环农业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物质流分析
        2.2.2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能流分析
        2.2.3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2.2.4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生命周期评价
        2.2.5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能值分析
        2.2.6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综合评价
    2.3 研究模式
        2.3.1 以农村庭院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2.3.2 以农业示范园区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2.3.3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2.4 研究方法
        2.4.1 数据获取与收集
        2.4.2 具体的评价方法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构成特征
    3.1 中国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现状
    3.2 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
        3.2.1 农村庭院模式
        3.2.2 农业园区模式
        3.2.3 龙头企业模式
第四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物质流分析
    4.1 农村庭院模式的物质流特征分析
        4.1.1 农村庭院模式Ⅰ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4.1.2 农村庭院模式Ⅱ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4.1.3 农村庭院模式的物质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4.2 农业园区模式的物质流特征分析
        4.2.1 农业园区模式Ⅰ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4.2.2 农业园区模式Ⅱ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4.2.3 农业园区模式的物质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4.3 龙头企业模式物质流特征分析
        4.3.1 龙头企业模式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4.3.2 龙头企业模式的物质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能流分析
    5.1 农村庭院模式的能流特征分析
        5.1.1 农村庭院模式Ⅰ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5.1.2 农村庭院模式Ⅱ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5.1.3 农村庭院模式的能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5.2 农业园区模式的能流特征分析
        5.2.1 农业园区模式Ⅰ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5.2.2 农业园区模式Ⅱ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5.2.3 农业园区模式的能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5.3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流特征分析
        5.3.1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5.3.2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6.1 农村庭院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6.1.1 农村庭院模式Ⅰ的现金流量分析
        6.1.2 农村庭院模式Ⅱ的现金流量分析
        6.1.3 农村庭院模式的资金流指标计算及分析
    6.2 农业园区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6.2.1 农业园区模式Ⅰ的现金流量分析
        6.2.2 农业园区模式Ⅱ的现金流量分析
        6.2.3 农业园区模式的资金流指标计算及分析
    6.3 龙头企业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6.3.1 龙头企业模式的现金流量分析
        6.3.2 龙头企业模式的资金流指标计算及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生命周期评价
    7.1 对不同沼气生产子系统的清单汇总
    7.2 对不同沼气生产子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特征化评价
        7.2.1 户用沼气工程环境影响特征化
        7.2.2 大型沼气工程环境影响特征化
    7.3 不同沼气生产子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标准化分析
    7.4 对不同沼气生产子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加权评估
    7.5 小结
第八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能值特征分析
    8.1 农村庭院模式的能值特征分析
        8.1.1 农村庭院模式Ⅰ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8.1.2 农村庭院模式Ⅱ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8.1.3 农村庭院模式的能值评价指标汇总及分析
    8.2 农业园区模式的能值特征分析
        8.2.1 农业园区模式Ⅰ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8.2.2 农业园区模式Ⅱ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8.2.3 农业园区模式的能值评价指标汇总及分析
    8.3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值特征分析
        8.3.1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8.3.2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值评价指标汇总及分析
    8.4 小结
第九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综合评价
    9.1 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评价指标汇总及综合评价
        9.1.1 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评价指标汇总
        9.1.2 农村庭院模式的综合评价
        9.1.3 农业园区模式的综合评价
        9.1.4 龙头企业模式的综合评价
    9.2 对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创新点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西安市推广农机节能减排技术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状和意义
二、示范推广成效
    1. 减少污染,社会效益明显。
    2. 节油效果显着,经济效益可观。
    3. 有助于农机手节油意识增强。
三、主要做法
    1. 调研选型,引进试验示范。
    2. 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四、存在的问题
    1. 部分机手节油意识淡薄。
    2. 资金投入不足影响示范面扩展。
    3. 部分农机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五、措施和对策
    1. 加大宣传培训增强机手节能减排意识。
    2. 降低成本把好第一关。
    3. 争取上级部门支持。
    4. 部门协作强化组织领导。
    5. 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先行。

(8)山西省低碳农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低碳农业
        2.1.2 生态文明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西省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山西省发展概况
        3.1.1 自然经济状况
        3.1.2 农业发展状况
    3.2 山西省低碳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3.2.1 S-优势
        3.2.2 W-劣势
        3.2.3 O-机会
        3.2.4 T-威胁
    3.3 山西省农业碳排放量测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西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构建原则
        4.1.2 体系构建
        4.1.3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依据
        4.1.4 指标意义及计算说明
    4.2 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及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熵权法计算过程
        4.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3 GM(1,1)预测
        4.3.1 预测计算过程
        4.3.2 预测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西省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5.1 评价方法的筛选
    5.2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依据
    5.3 计算灰色关联度
    5.4 数据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山西省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6.1 山西省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6.1.1 农业生产过程污染严重
        6.1.2 农业低碳减排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6.1.3 地方财政投资不足
        6.1.4 低碳农业产业发展滞后
        6.1.5 低碳发展意识普遍不高
    6.2 山西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2.1 完善低碳农业的政策制度
        6.2.2 落实低碳农业的技术保障
        6.2.3 优化低碳农业的产业体系
        6.2.4 强化低碳农业的宣传教育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9)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方法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可持续修复框架进展
        1.1.2 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技术
        1.1.3 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实践
        1.1.4 当前场地修复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进展
        1.2.1 区域尺度绿色可持续评估与决策机制
        1.2.2 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的可行技术体系
        1.2.3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2.4 我国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实践方向
    1.3 研究问题、目的与主要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目的
        1.3.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本研究技术路线
        1.4.3 本研究数据来源
2 我国场地管理评估与修复产业预测
    2.1 场地环境管理评估
        2.1.1 评估背景
        2.1.2 评估方法
        2.1.3 评估结果
    2.2 场地修复产业分析
        2.2.1 产业发展现状与预测分析
        2.2.2 产业发展驱动与限制因素
        2.2.3 产业健康发展建议
    2.3 小结
3 区域场地修复可持续评估
    3.1 研究背景
        3.1.1 国际经验总结
        3.1.2 国内需求分析
    3.2 评估方法
        3.2.1 评估目标和对象
        3.2.2 评估程序
        3.2.3 评估方法
        3.2.4 数据获取
    3.3 评估案例
        3.3.1 案例背景
        3.3.2 区域场地修复初步优先度排序
        3.3.3 区域场地修复开发规划评估
        3.3.4 地块C详细修复与再开发方案评估
    3.4 小结
4 场地修复生命周期评估
    4.1 评估方法
        4.1.1 确定目标和范围
        4.1.2 清单分析
        4.1.3 生命周期影响评估
        4.1.4 结果表征
        4.1.5 不确定性分析
    4.2 评估案例
        4.2.1 研究背景
        4.2.2 材料与方法
        4.2.3 环境影响分析
        4.2.4 案例评估结果
    4.3 小结
5 场地修复费用效益分析
    5.1 研究背景
        5.1.1 场地修复CBA研究进展
        5.1.2 场地修复CBA应用情况
    5.2 CBA方法构建
        5.2.1 CBA框架
        5.2.2 CBA程序
        5.2.3 CBA方法
    5.3 CBA案例分析
        5.3.1 案例概况
        5.3.2 目标和边界
        5.3.3 评估指标
        5.3.4 计算过程
        5.3.5 案例评估结果
    5.4 小结
6 绿色修复与场地环境损害评估
    6.1 评估方法构建
        6.1.1 资源等值分析方法
        6.1.2 场地生态服务价值
        6.1.3 修复二次影响评估
        6.1.4 蒙特卡罗模拟方法
    6.2 评估案例情况
        6.2.1 场地历史概况
        6.2.2 场地污染情况
        6.2.3 场地修复比选
        6.2.4 场地修复方案
    6.3 案例结果与分析
        6.3.1 场地环境损害评估结果
        6.3.2 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二次环境影响
        6.3.3 绿色修复对损害评估总额的影响
    6.4 小结
7 我国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推进策略
    7.1 借鉴国际阶段发展经验
        7.1.1 发达国家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的教训深刻
        7.1.2 绿色可持续风险管控与修复是必由之路
        7.1.3 未来大数据和智能化引领土壤环境管理
    7.2 把握土壤污染防治需求与机遇
        7.2.1 是落实土壤污染防治系列政策的重要支撑
        7.2.2 是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体系现代化重要基础
        7.2.3 是修复产业创新发展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7.3 构建我国绿色可持续修复管理体系
        7.3.1 场地尺度修复工程的绿色可持续是核心
        7.3.2 区域尺度可持续再开发决策优化是关键
        7.3.3 宏观层面可持续修复管理政策体系是保障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致谢

(10)POC、DOC对农用柴油机气体排放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方法
    1.1 试验原理
    1.2 试验设备
    1.3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POC对农用柴油机气体排放影响分析
        2.1.1 欧洲稳态测试循环ESC整体影响分析
        2.1.2 欧洲稳态测试循环ESC各工况比较分析
    2.2 DOC+POC对气体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分析
3 结论

四、关于农用柴油的净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农用拖拉机排放综述[J]. 陈文武,李加强. 南方农机, 2021(18)
  • [2]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估及提升策略研究[D]. 华宇佳. 扬州大学, 2021(09)
  • [3]EGR率对农用单缸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的NOx与PM排放特性影响分析[J]. 谢纬安,瞿磊,王忠,刘帅,冯伟杰. 环境科学学报, 2021(03)
  •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南省乡村三生空间系统仿真与优化调控[D]. 袁超.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5]黑臭水体底泥资源化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 ——以东莞清溪水底泥处置项目为例[D]. 王兴秀. 深圳大学, 2020(10)
  • [6]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分析与评价[D]. 王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西安市推广农机节能减排技术的思考[J]. 周建勃. 农机质量与监督, 2020(03)
  • [8]山西省低碳农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D]. 杜圣臻.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1)
  • [9]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方法及案例研究[D]. 董璟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10]POC、DOC对农用柴油机气体排放的影响分析[J]. 程艳.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9(09)

标签:;  ;  ;  ;  ;  

关于农用柴油的净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