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生活俚语

美国大学生活俚语

一、美国大学生活俚语点滴(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庆[1](2021)在《火焰(长篇小说连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子假若没有民生街17号杀人埋尸案的现场,或许你们不会知道这样一个故事,更不会有这么多的人,会突然关注民生街17号这个冷清而孤寂的百年院落。我要讲述的这些往事,已被岁月的尘埃浇铸成久远的历史,如同民生街这条被碾压了一百多年的街道。我真心请你们原谅,因为我的讲述不仅惊扰了你们平静的生活,还将你们拖进一片幽深的记忆沼泽,穿过黑暗和泥泞,在迷乱的时空隧道里,寻找那些早已被时光覆盖的记忆碎片……"还会有人记得她吗?"

王春鹏[2](2021)在《东路哈哈腔的审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路哈哈腔,又称“东调哈哈腔”,是哈哈腔三大支系中的原初母系。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跨区域流传于衔接冀鲁两省的冀东南-鲁西北地区,是融合清初“东柳”与“西梆”两大声腔特点的北方民间艺术,几百年来一直深受流传区域内民众的欢迎与喜爱。东路哈哈腔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与艺术资源,反映当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审美文化研究价值。但由于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与娱乐方式发生巨变,东路哈哈腔正显现出不容乐观的生存状况。政策引导、经济补助、行政干预等手段虽然可以在短时期内起到缓解作用,但却很难做到能长久地维持其生命。在诸多措施不见明显成效的情况下,对东路哈哈腔开展一种基于学术层面的“抢救”,即进行审美文化内涵研究,应是当前很必要的一个现实选择。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跨区域生长的东路哈哈腔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深入探讨,往往围绕某一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哈哈腔进行研究,或者将其作为哈哈腔整体中的一部分而停留于纯艺术的概要论述,致使我们很难触及到它的真实面目,从而不能很好地为剧种保护与研究起到有力支撑。为此,本文将以问题研究为导向,在“文化区域”视域下对东路哈哈腔进行独立而系统的审美文化内涵研究,即以田野调查和文献记载为依据,结合民族音乐学、文化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的学术积累,梳理东路哈哈腔的形成与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其艺术特质、审美内涵、剧种本体、审美价值与文化属性,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向整体呈现这门艺术的发展全景。全文内容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现状与综述、研究思路与创新点。此部分着重阐述了东路哈哈腔现实生存状况,以及对其开展审美文化内涵研究的必要性;在综合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拟定从“文化区域”、文化生态以及审美文化学统摄下的多学科交叉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希望通过运用历史演绎与逻辑分析相结合、整体研究与比较研究互补、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考证相统一的方法,在东路哈哈腔的形成与发展、艺术特质、审美内涵解析、审美规律探寻等方面取得新发现、提出新见解。第一章是东路哈哈腔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论文从地理文化生态、源流与生成、支系划分与东路哈哈腔的传播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与梳理了东路哈哈腔的形成与发展。在地理文化生态方面,当地地势平坦、地理位置重要、水陆交通发达;悠久的民俗活动和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使该地区形成多样与多元的文化艺术生态;当地在明末清初就已出现诸多初具戏曲形态的民间表演艺术,从而使这一区域形成浓郁的戏曲文化氛围。在剧种起源与生成方面,论文提出哈哈腔最早以俗曲形态从十七世纪中叶生发,艺人所说其存在“三百年历史”的提法并不是它成为剧种的起始时间;指出哈哈腔有多重艺术源头,而不是从某一单独源头生发;认为将剧种发源地表述为沧州运东地区更贴近;第一次完整地回溯了哈哈腔的生成与发展过程。在流派划分与东路哈哈腔的传播方面,论文认为东路哈哈腔是三路支系中的原初母系;东路哈哈腔在鲁西北的流传呈现阶梯式和多样化的传播特点。第二章是东路哈哈腔的艺术特质。论文从语言、唱腔、音乐、剧目和表演五个方面对东路哈哈腔的艺术特质进行了全面论述。在语言特质方面,东路哈哈腔的语言通俗而诙谐,具体表现为独特的声调与音韵、规整且直白的唱词以及大量运用的俏皮俚语。在唱腔特质方面,东路哈哈腔的唱腔质朴自然,其旋律具有浓郁的地域属性,行进时稳中求变;板式结构组织有序。相对于西路,东路哈哈腔保留了冀东南-鲁西北地区民歌的粗犷舒展、平稳流畅,带有更多来自生活的直爽性格。在音乐特质方面,东路哈哈腔的音乐给人以灵动自由之感,其过门音乐以灵活多变的曲调为唱腔起到引导与桥梁的作用;伴奏曲牌和锣鼓经种类繁多、色彩丰富;文武场各有侧重,在吹拉敲打间烘托着唱腔,渲染着舞台氛围,它们在突出人物冲突与情感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剧目特质方面,东路哈哈腔的剧目具有典型的平民品格,它的对子戏短小精悍,生活气息浓厚;草台戏主要演民间历史故事、传奇小说,剧情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富有个性,彰显出强烈的民间气质;台本戏具有超出以往的故事长度、人物数量、行当角色和排场规模,虽然达到至臻成熟的水平,但始终不失平民本色;建国后的新编戏在艺术精神和思想上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现代戏则较为新颖地反映了新时代的生活特点。在表演特质方面,东路哈哈腔的表演笃实率真,它注重逼真细腻的生活化动作;偏好风逗乐的表演手段;运用多种舞姿身段和特殊技巧;擅长夸张性的舞台表演风格。第三章是东路哈哈腔的审美解析。在全面论述东路哈哈腔艺术特质的基础上,论文从艺术题旨、叙事模式、人物形象、人文价值理念四个角度出发,结合历史背景和人文传统,对其审美内涵进行深入解读与分析。在艺术题旨上,东路哈哈腔用幽默逗乐调节底层生活;歌唱坚贞不渝的男女爱情;高扬忠孝节义的是非观念,充满了日常生活化的特点。在叙事模式上,东路哈哈腔的叙事平中见奇,呈现为归于“团圆”的串珠叙事结构、“背道而驰”的情节冲突,“少”而不“弱”的悬念设置以及“悲”而不“伤”的审美基调。在人物形象上,东路哈哈腔贴近百姓生活塑造人物;将角色放置于“二元相对”模式下进行刻画;通过“以事见人”的讲述方式展现人物,从而使其戏中人物充满个性魅力。在人文价值理念上,东路哈哈腔以“广乐成教”为宗旨,秉承“俗而不庸”的审美取向;以“明志”观照人生;崇尚“中和”的价值理念;讲求有裨风化的劝惩之道。第四章是东路哈哈腔的剧种本体及创生机制。论文以剖析研究的方式深入剧种内部,分析了东路哈哈腔的声腔、剧种本体和其创生机制。在声腔上,认为东路哈哈腔声腔本质上是一种从“东柳”向“西梆”的过渡与衍变,其成因在于:柳子腔曲牌板腔化为这种衍变发展提供了前提基础;诗赞体上下句为它借鉴吸收梆子剧目搭建了可以跨越的桥梁;京杭运河是剧种产生并发生变化的外在客观条件。在剧种本体结构上,认为东路哈哈腔的剧种本体呈现为一种逐级向外递增的圈层嫡存结构,每一层级都是在上一层级基础上的发展或衍变,而不是推翻或取代;在圈层结构层级数增加过程中,它们逐渐体现出统一的外在定势、题材取向、声腔风格等剧种本体特征,使剧种本体得以构建;这一结构清晰地揭示了东路哈哈腔等地方小剧种的成长模式和嫡存方式。在剧种创生机制上,认为东路哈哈腔具有顽强的自我创生机制,具体体现在:艺人的二次创造、“戏仿”策略和观演互动等。第五章是东路哈哈腔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属性。论文从审美价值和文化属性两个方向探讨东路哈哈腔的文化份量。在审美价值方面,论文认为东路哈哈腔有自己的审美体系,不仅包括具体文化现象中蕴含的艺术特质、审美内涵,剧种审美规律,也包括当地社会赋予它的民间情感。它是当地社会共同“人类情感”的集中体现,是其艺术价值的持久性所在;东路哈哈腔还是当地民众源自内心、纯粹天性的自然表达,它使百姓朴素的生活呈现出人文的美丽和有益于社会稳定发展的积极意义;东路哈哈腔在当代则是人们实现文化认同的精神符号。在文化属性方面,论文认为东路哈哈腔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文化;它审美的深层向度是指向人性;古典格调应是其在当代审美文化中的主要品格。结语对全文进行系统总结与提升。在正文对东路哈哈腔论述与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地方小剧种的整体性、艺术魅力、审美文化内涵以及如何实现其当代价值等问题作进一步阐述与总结。

鲁傲然[3](2021)在《《博茨瓦纳女性书写》新闻报道部分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概念的提出,中非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来往程度大大加深,新闻媒体作为一种沟通方式是必不可少的,新闻报道的翻译也成为了连接中国与非洲大陆的重要媒介。博茨瓦纳首部女性文集《博茨瓦纳女性书写》翻译及研究是笔者导师负责的2019年国家级社科重大基金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的子项目之一,笔者参与了该文集新闻报道部分的翻译工作。因该研究在国内属前沿领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很多与博茨瓦纳的语言、文化、历史、法律、宗教等相关的难题。本报告在通读源文的基础上,对所译新闻报道的发生地做了背景研究,重点了解博茨瓦纳国情、语言体系、宗教信仰等背景知识,分析了源文本所表现出的修辞特征、法律英语现象、英语和茨瓦纳语杂糅现象,然后从词汇、修辞、语篇三个层面重点讨论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茨瓦纳语人名、地名、组织机构、文化负载词、法律语言、俚语和典故、衔接连贯等,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本文旨在通过对女性写作的新闻报道部分的翻译,传达博茨瓦纳新闻对女性现状以及其它社会突出问题的报道,剖析非洲多样化文化背景下新闻报道翻译问题,为今后相关的翻译实践和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赵栢欣[4](2020)在《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的古代神怪小说,源远流长,数量众多,它以神怪鬼魅等非人世、非现实事物为描写对象,以隐喻和折射现实生活的方式,寄寓创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态度和人类对天地万物的关注。神怪小说发展至清初、中期,受“世情书”的影响发生了蜕变,诞生了一批“变种之作”。此间神怪小说的创作意图,与之前真正“为神怪而神怪”的小说有别,多是借神怪讽刺世态人情、寓意喻事,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本文以清中期神怪小说为研究对象,拟从背景分析、内容呈现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对清中期神怪小说的寓意讽刺主题进行研究,挖掘潜藏在文本中的深层寓意,并探寻创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深沉的救世意识。清中期寓意讽刺主题神怪小说的作者,面对清中朝表面繁荣昌盛,而实则腐朽没落的现实社会,介于森严的文化政策的羁绊,不得不以“曲笔”的形式,抱着“以文为戏”和“以文为哭”的创作心态,借助神怪小说的外衣,寄寓对现实社会的种种讽刺和批判。这些神怪小说的讽刺锋芒,触及市井、官场、寺庙、道观等众多场景,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着小说创作者对世人卑劣癖性、畸形的宗教观、以及腐败的官场的嘲弄与揶揄。神怪小说的作者们在传达这一寓意讽刺主旨时,还借助荒诞式和解构式的独特表达,在“消解”和“颠覆”中展现各自对当时社会的认知和感受,既传达出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与忧虑,也饱含其对未来朗朗乾坤、清明世界的殷切期望。

陈倩[5](2020)在《梁鸿文学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梁鸿凭借“梁庄”系列作品成为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的代表作家。随后陆续发表了《神圣家族》、《梁光正的光》、《历史与我的瞬间》和《四象》等作品,其作品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对照关系。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梁鸿的多重写作身份对其作品进行整体性研究,综合归纳其创作中的互文性特征,分析其中的叙事艺术并探讨作家的创作理念,总结出梁鸿创作中的意义和局限性。本文由绪论、主体四章和结语构成。第一章从“非虚构”文学切入,对新世纪的文学状况做了简要梳理。进一步对现当代文学中的“非虚构”传统追根溯源,随后以《人民文学》杂志为依托概括“梁庄”在众多“非虚构”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原因。第二章围绕梁鸿创作中的互文性特征,将其作品分为自文本互文和他文本互文两大类。从作品内容出发,对人物、情节及批评家身份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综合“非虚构”系列、小说作品及批评文章进行论述,凸显其创作中的特点和内涵。另一方面,着眼其创作中与他文本互文的特征,将梁鸿的作品与中外经典作品、现实类“非虚构”文学的互文性出发进行比较解读。第三章探讨梁鸿作品中的叙事艺术。分别从“抗争”和“逃离”的叙事模式、多元变化的叙事策略、“乡愁”和“闲笔”的叙事风格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讨论,挖掘其作品在表现形式方面的艺术特征。第四章从梁鸿创作中的特征和局限性两方面入手,论述梁鸿创作的时代性和个性,肯定其用另类手法讲述中国乡村故事的尝试,进而指出其创作中的局限性,为作家今后的创作提供有益参照。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肯定了梁鸿创作中的积极意义,其作品中既有深刻的人文关怀也有自我重复和模仿的痕迹。梁鸿确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但就作品内部而言,其文字的思辨性和深度有利于书写纪实文学的真实,相对于“梁庄”,她的小说作品则显得思想有余而力道不足。

柳柯[6](2020)在《初任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研究 ——基于三位小学英语教师的成长叙事》文中提出初任教师处于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起始阶段,其可塑性强,被称为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内在关键期”。因此,教师初任阶段的专业能力成长深刻地影响其今后的教师生涯发展,可见,对初任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不断革新,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也面临种种挑战,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尤其是初任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肩负起英语课程革新的使命。本文运用叙事研究法,在大量搜集文献的基础上,选取A、B、C三位小学初任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访谈和教学实录,对教学实践进行描写和重组,总结出A教师以教学设计、B教师以团队力量、C教师以教学反思为各自的成长点以此带动专业能力的全面成长。基于对三位教师教育事件的整理与分析,本文将专业能力成长的特质归纳为坚定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坚持不断的学习与反思、注重英语共同体的互助学习这四个方面;将专业能力成长的动因归因为自身成长的内在诉求、外部多方力量的帮扶与支持内外两个原因,提出通过加强英语学科专业理论学习、强化专业化的学科教学反思、构建强力的英语学习共同体、拓宽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渠道这四个方面的建议来促进小学初任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性成长。

耿麒云[7](2020)在《宣威方言俗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方言俗语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反映与经验积累,其涉及范围广泛,信息量丰富,是所属方言地区的特色象征。本文以宣威方言俗语为研究对象,全文共有五章对宣威方言俗语进行论述。绪论分别从宣威概况、宣威方言俗语研究现状、方法、目的及意义和宣威方言语音系统进行归纳总结;第一章从结构特征、语义结构和修辞艺术三方面对宣威方言谚语进行分析;第二章宣威方言歇后语分别从结构类型、语义分析、修辞作用阐述;第三章对宣威方言惯用语进行分类,并对其语义特点和语法结构进行分析;第四章分别从构成方式、语义特点和句法结构三方面对宣威方言俗成语进行分析;最后一章对宣威方言俗语及其本地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分析宣威方言俗语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希望通过对宣威方言俗语的调查分析,为家乡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及方言俗语研究尽微薄之力。

刘琦[8](2020)在《《当时只道是寻常》(节选)翻译项目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篇英译汉翻译项目报告,翻译材料节选自生活题材小说《当时只道是寻常》(Remembrance)。原作者为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玛丽·爱丽丝·梦露(Mary Alice Monroe)。小说以第一视角讲述了女主人公进入中年后的经历和心路历程:面对诸多不如意,她坚守本心,大胆应对,最终完成自我升华,生活归于安稳幸福。本项目翻译内容包括序言及前七章,约一万两千词,情节跨度为1991年女主人公遭遇车祸至2016年偶遇前男友及某神秘男子。此书尚未有中文译本。项目原文的故事背景十分生活化,情节蕴含丰富的情感。译者希望,通过此翻译项目,读者不仅能够一窥当今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同时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平和乐观、勇敢积极的态度,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鼓舞。对于小说翻译而言,译文能够在目的语市场持续生存,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小说语言轻松,十分口语化,大量使用俚语,多用讽刺、夸张等手法,小说情节中包含大量对话描写与生活场景。因此,如何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处理好跨空间、跨文化的语言,让读者充分理解书中角色的心理、活动和处境,尽可能完整地接收到原作想要表达的思想,是此翻译项目的重难点。生态翻译学要求译者以求存、生效为目的,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整个翻译生态系统中努力进行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在语言、文化与交际三个维度上进行转换,以期达到生态平衡,力求译者和译文不被“淘汰”。本文探讨翻译实践过程中,笔者针对重难点问题在这三个维度上所做的“适应”与“选择”,说明生态翻译学对本次实践的指导作用。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认识到,翻译不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过程,在准确理解和忠实传递的同时,还应多维度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翻译活动和译文的影响,平衡好多方面因素,才可以产出最佳翻译作品。

薛一凡[9](2020)在《余光中散文的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代作家中,余光中最先是以诗歌作品着称于世,并最终奠定其在台湾文坛的地位的。其实,余光中的散文与诗歌一样,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余氏散文辞采丰美,思绪纵横,情感深沉,文学家梁实秋先生就曾用“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来总结其文学成就,足见其散文创作的造诣之高。2017年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该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石,发挥育人功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四大核心素养,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学文本的学习无疑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途径,这便对文学文本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余光中的散文,在语言的使用、观点的表达以及情感的抒发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值得我们去仔细品读,并挖掘其教育价值。因此,本研究一方面将做好理论铺垫,重点探讨余光中的散文创作观、散文艺术风格及教育价值。在余光中的散文创作观方面,本文主要围绕语言实验、文体实验与风格实验三部分展开,在散文艺术风格方面则重点关注余氏散文作品的艺术特色、美学风格以及家国情怀这三部分,在余光中散文语文教育价值的研究上,则以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为参照,结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以及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困境,挖掘出余氏散文“培养爱国情感的佳妙途径”、“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文质兼美的语言表达典范”、“广泛多元的审美体验源泉”以及“拓宽写作思维的素材宝库”这五个教学价值点。另一方面,基于对余氏散文的理论研究,本文将选取曾入选教材的余氏散文进行具体解读,通过参考不同的教学案例,对审美散文《听听那冷雨》、《沙田山居》以及幽默散文《假如我有九条命》、《我的四个假想敌》分别进行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对余光中作品的教学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针对具体问题,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挖掘尚未入选教材的余光中作品如乡愁作品、幽默散文、文学批评等的教学价值,并作课程内容的具体开发,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刘秀珍[10](2019)在《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赋予了文学创作较为包容的论述空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与全球化时代消费浪潮的冲击下,和社会及个人联系最为紧密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异于前代的较大变化与革新。散文创作主体性意识日益凸显,主题与题材趋向多元化,在散文艺术的经营上也呈现了鲜明的创新姿态。台湾散文近三十年的发展既展现了作为文学创作最大宗的散文如何被商品化浪潮裹挟并消费化的历程,也在代际更替中反映了创作主体既呼应传统、又努力开辟新的艺术表现路径的尝试。本论文一方面力图概括其近三十年台湾散文在社会及文学思潮变化影响下的主要特征及变迁走向,另一面则选择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现象展开论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构全文框架,企望形成具有史论意义的研究结论。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回顾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现状,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从“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本土化运动下的文化建构”“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三方面来分析90年代以来散文的生成语境,着眼于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影响辨析,梳理散文创作的外部环境特征。第二章“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则力图提炼90年代至今台湾散文创作彰显的主体精神特质与个性风貌,从女性主体性构建、边缘族群主体建构、乡土意识及原乡情怀等方面来探析散文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选择,追索贯穿文本的主体精神,缀连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性格构图。第三章“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梳理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主题与题材的多样化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现象加以解读,凸显散文创作进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并以“都市散文”“家族散文”“怀旧散文”为重点展开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新变。第一节讨论散文文体意识的“出位”与虚构议题,梳理台湾文坛有关散文文体内涵、散文跨界、散文虚构的主要观点,评述散文出位现象及由于散文虚构产生的论争,并就文学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进行辨析;第二节则以作品为例,讨论散文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包括散文创作的“出位”现象分析、散文意象的刻意经营以及散文情感叙述方式对传统的颠覆。第三节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空间书写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加以讨论,以凸显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则撷取了部分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前述论证,以个案呈现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脉络与流变轨迹。结语部分总结了台湾散文的发展阶段与创作队伍的代际构成,立足散文创作内外视角评述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及文学史价值,肯定其对散文艺术创新的探索,并提出对台湾散文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认为台湾散文未来在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探究的同时,创作主体需要更深层次的自省与积淀,重建人文关怀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应当纳入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关怀。

二、美国大学生活俚语点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大学生活俚语点滴(论文提纲范文)

(1)火焰(长篇小说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第一章 女法医
    一
    二
    三
    四
第二章 全瓷牙
    一
    二
    三
    四
第三章 民生街17号
    一
    二
    三
    四
第四章 密室
    一
    二
    三
    四
第五章 疑云
    一
    二
    三
    四
第六章 DNA密码
    一
    二
    三
    四
第七章 民国三十六年的圣诞前夜
    一
    二
    三
第八章 安嬷嬷
    一
    二
    三
    四
第九章 孤儿院
    一
    二
    三
第十章 教堂前街的血
    一
    二
    三

(2)东路哈哈腔的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必要性
        (一) 不容乐观的东路哈哈腔生存现状
        (二) 一种学术层面的“抢救”——开展审美文化内涵研究
    二、研究现状综述与分析
        (一) 研究现状综述
        (二) 既有研究分析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东路哈哈腔的历史文化语境
    第一节 孕育东路哈哈腔的地理文化生态
        一、地理与人文环境
        二、文化艺术生态
        三、当地演剧状况
    第二节 哈哈腔的源流与生成考述
        一、哈哈腔的源流考述
        二、哈哈腔的生成过程回溯
    第三节 流派辨析和东路哈哈腔的传播
        一、哈哈腔的流派辨析
        二、东路哈哈腔的流播路径
        三、东路哈哈腔的流播特点与分析
第二章 东路哈哈腔的艺术特质
    第一节 语言特质: 通俗诙谐
        一、方言声韵独特
        二、唱词规整而直白
        三、大量运用俏皮俚语
    第二节 唱腔特质: 质朴自然
        一、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旋律属性
        二、稳中求变的旋法
        三、组织有序的板式结构
        四、东路哈哈腔与西路哈哈腔的旋律比较
    第三节 音乐特质:灵动自由
        一、锦上添花的过门音乐
        二、色彩丰富的曲牌与锣鼓经
        三、吹拉敲打的文武场
    第四节 剧目特质:平民品格
        一、生活气息浓厚的对子戏
        二、彰显民间气质的草台戏
        三、走向至臻成熟的台本戏
        四、焕然一新的改编戏与现代戏
    第五节 表演特质:笃实率真
        一、注重逼真细腻的生活化动作
        二、偏好风趣逗乐的表演手段
        三、娴熟运用多种舞姿身段及特殊技巧
        四、擅长夸张性的舞台动作表演
第三章 东路哈哈腔的审美解析
    第一节 日常生活化的艺术题旨
        一、用幽默逗乐调节底层生活
        二、歌唱坚贞不渝的男女爱情
        三、高扬忠孝节义的是非观念
    第二节 平中见奇的叙事模式
        一、归于“团圆”的串珠叙事结构
        二、“背道而驰”的情节冲突
        三、“少”而不“弱”的悬念设置
        四、“悲”而不“伤”的情感基调
    第三节 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
        一、贴近百姓生活的人物
        二、“二元相对”模式下的角色特性
        三、“以事见人”的人物讲述方式
    第四节 “广乐成教”的人文价值理念
        一、“俗而不庸”的审美理念
        二、“戏以明志”的人生观照
        三、“中和”为美的价值导向
        四、有裨风化的劝惩之道
第四章 东路哈哈腔的剧种本体及创生机制
    第一节 声腔: 从“东柳”到“西梆”的过渡与衍变
        一、从“东柳”到哈哈腔
        二、过渡基础: 唱腔中的板腔因子
        三、从哈哈腔到“西梆”
        四、成因分析
    第二节 剧种本体: 一种逐级向外递增的圈层嫡存结构
        一、什么是剧种本体
        二、东路哈哈腔作为剧种本体的建构基础
        三、东路哈哈腔的剧种本体结构
    第三节 创生机制: 二次创造、“戏仿”策略、观演互动
        一、东路哈哈腔艺人的二次创造
        二、“戏仿”策略
        三、观演互动
第五章 东路哈哈腔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属性
    第一节 东路哈哈腔的审美价值
        一、当地社会民间情感的集中体现
        二、地方民众自然表达的生命艺术
        三、当代人实现文化认同的精神符号
    第二节 东路哈哈腔的文化属性
        一、东路哈哈腔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文化
        二、东路哈哈腔审美的深层向度是指向人性
        三、东路哈哈腔的古朴格调与当代审美文化
结语
附件: 田野调查工作部分图片及资料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闼及答辩情况表

(3)《博茨瓦纳女性书写》新闻报道部分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第二章 翻译项目介绍
    2.1 项目来源
    2.2 项目意义
    2.3 项目分工
第三章 译前准备
    3.1 《博茨瓦纳女性书写》新闻发生地背景研究
        3.1.1 博茨瓦纳国家简介
        3.1.2 博茨瓦纳语言体系
        3.1.3 博茨瓦纳宗教沿革
    3.2 《博茨瓦纳女性书写》新闻文本特征分析
        3.2.1 修辞手法的使用
        3.2.2 法律英语的使用
        3.2.3 英语和茨瓦纳语的糅合使用
第四章 新闻报道翻译案例分析
    4.1 词汇翻译
        4.1.1 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
        4.1.2 文化负载词
        4.1.3 法律词汇
    4.2 修辞翻译
        4.2.1 俚语
        4.2.2 典故
    4.3 语篇翻译
        4.3.1 省略衔接词
        4.3.2 增加衔接词
        4.3.3 改变衔接词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原文+译文)
术语表

(4)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思路与选题意义
第一章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背景分析
    第一节 文学传统:对前代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因袭与发展
        一、对清代以前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因袭
        二、对清代初年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因素:为神怪小说寓意讽刺提供契机
        一、政治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科技环境
        四、文化环境
    第三节 主观因素:创作主体的心态
        一、以文为哭,忧世愤世
        二、以文为戏,寓教于乐
第二章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内容呈现
    第一节 讥诮世间卑劣癖性的众生相
        一、贪婪癖性:对世道人心的腐蚀
        二、淫欲癖性:堕入欲壑难填之渊
    第二节 讽刺统治者操控下腐败的官场世相
        一、统治者残暴无德,对寻常百姓的戕害
        二、统治者昏聩暗昧,对饱学士子的埋没
        三、统治者懦弱无能,对群众起义的镇压
    第三节 嘲弄世人畸形的宗教观
        一、揭露儒士群体欺世盗名的丑态行径
        二、戳穿佛道门徒清心寡欲的虚伪假象
第三章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表达方式
    第一节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荒诞式表达
        一、人物形象的荒诞色彩
        二、叙事情节的荒诞特质
        三、语言的荒诞风格
    第二节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解构式表达
        一、解构之一:反传统、反神圣、反权威话语
        二、解构之二:反结构的逆向诉求,开放式结尾的不确定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梁鸿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梁鸿作品研究综述
    0.2 研究范围及意义
    0.3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关于“非虚构”文学
    1.1 “非虚构”文学溯源
    1.2 从《人民文学》说起
    1.3 “非虚构”文学的整体样貌
第二章 梁鸿创作中的互文性
    2.1 梁鸿创作中的自文本互文
        2.1.1 文本中人物之间的互文
        2.1.2 阅读实践中的情节互文
        2.1.3 与批评家身份的互文
    2.2 梁鸿创作中的他文本互文
        2.2.1 与经典对话的互文性
        2.2.2 与现实类非虚构作品的互文
第三章 梁鸿创作中的叙事艺术
    3.1 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
        3.1.1 “抗争”模式
        3.1.2 “逃离”模式
    3.2 多元变化的叙事策略
        3.2.1 叙事视角
        3.2.2 确立叙述声音与叙述权威
        3.2.3 方言俚语的巧妙使用
    3.3 “乡愁”与“闲笔”的叙事风格
        3.3.1 作为“乡愁”的方法
        3.3.2 “闲笔”式的创作追求
第四章 梁鸿创作中的特征与局限
    4.1 梁鸿创作中的特征
        4.1.1 复调式写作的特征
        4.1.2 民间话语狂欢
        4.1.3 多种文体结合与形式美
        4.1.4 图文互涉的表达效果
    4.2 梁鸿创作中的局限性
        4.2.1 叙述缺乏重点和题材的自我重复
        4.2.2 知识分子可疑的“乡村想象”
        4.2.3 “主观叙述”与“客观显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初任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研究 ——基于三位小学英语教师的成长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小学英语新课标对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提出新要求
        二、小学初任英语教师对专业能力成长的内在要求
        三、个人的兴趣与实践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师专业能力成长
        二、初任教师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评述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小学初任英语教师A教育叙事:在教学设计中成长
    第一节 关于A教师和A学校
    第二节 回望历程:教学设计引领成长
        一、第一份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二、走进本源文化的英语情景剧设计
    第三节 A教师专业能力成长背后的思考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英语教学设计理念
        二、依托文本并超越文本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章 小学初任英语教师B教育叙事:在团队力量中成长
    第一节 关于B教师和B学校
    第二节 回望历程:团队力量助推成长
        一、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校本研讨
        二、团队携手下的英语教研活动
    第三节 B教师专业能力成长背后的思考
        一、营造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
        二、共建相互砥砺的英语教研团队
第四章 小学初任英语教师C教育叙事:在教学反思中成长
    第一节 关于C教师和C学校
    第二节 回望历程:教学反思加速成长
        一、边教学边反思
        二、边总结边反思
    第三节 C教师专业能力成长背后的思考
        一、坚持及时且持续性的反思
        二、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成长进路
第五章 小学初任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探析
    第一节 三位小学初任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共性样态
        一、学科专业能力快速成长
        二、沟通协作能力不断加强
    第二节 小学初任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特质与动因分析
        一、专业能力成长的特质
        二、专业能力成长的动因
    第三节 促进小学初任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可持续成长的建议
        一、加强英语学科专业理论学习
        二、强化专业化的学科教学反思
        三、构建强力的英语学习共同体
        四、拓宽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宣威方言俗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宣威概况
        一、宣威地理人口概况
        二、宣威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一、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语料来源
    第三节 宣威方言的语音系统
        一、声母系统
        二、韵母系统
        三、声调系统
第一章 宣威方言谚语
    第一节 宣威方言谚语结构特征
        一、单句型
        二、复句型
    第二节 宣威方言谚语的语义结构
        一、浅层意义与深层意义
        二、衍生意义
        三、补充意义与中心意义
    第三节 修辞艺术
        一、比喻
        二、对偶
        三、对比
        四、夸张
        五、拟人
        六、排比
        七、顶真
        八、辞格的兼用
第二章 宣威方言歇后语
    第一节 歇后语结构类型
        一、“引子”的结构类型
        二、“注释”的结构类型
        三、歇后语“引子”与“注释”间的结构关系
    第二节 宣威方言歇后语语义分析
        一、歇后语的语义结构
        二、歇后语语义色彩
        三、歇后语语义联系
    第三节 宣威方言歇后语的修辞作用
        一、形象性
        二、诙谐性
        三、讽刺性
        四、迷惑性
第三章 宣威方言惯用语
    第一节 惯用语分类
        一、单语节型
        二、双语节型
        三、多语节型
    第二节 惯用语语义特点
        一、描绘性
        二、地域性
        三、低俗性
    第三节 惯用语的语法功能
        一、单独成句
        二、充当复句中的分句
        三、充当句子成分
第四章 宣威方言俗成语
    第一节 构成方式
        一、复合式
        二、附加式
        三、重叠式
    第二节 语义特点
        一、语义描述范围广
        二、语义色彩鲜明
        三、语素语义呈对称性
    第三节 句法功能
        一、充当复句的分句
        二、充当句子成分
第五章 宣威方言俗语与宣威地域文化
    一、反映自然气候与农耕习俗
    二、反映日常生活
    三、反映物态文化
    四、反映精神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当时只道是寻常》(节选)翻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项目背景
    1.1 项目来源
    1.2 项目意义
    1.3 报告结构
    1.4 译前分析
        1.4.1 作者介绍
        1.4.2 原文版本
        1.4.3 主要内容
        1.4.4 原文分析
第二章 任务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处理
第三章 质量控制
    3.1 翻译重难点
    3.2 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
        3.2.1 生态翻译理论介绍
        3.2.2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策略
        3.2.3 生态翻译学对小说翻译的适切性
    3.3 理论方法的运用与重难点处理
        3.3.1 语言维
        3.3.1.1 词汇省译
        3.3.1.2 句式转换
        3.3.1.3 语义引申
        3.3.2 交际维
        3.3.2.1 情绪传达
        3.3.2.2 语气再现
        3.3.3 文化维
        3.3.3.1 文化背景加注
        3.3.3.2 文化负载词替换
        3.3.3.3 解释性增译
第四章 实践总结
    4.1 翻译启示
    4.2 翻译教训
    4.3 待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原文
附录二 译文
致谢

(9)余光中散文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余光中的散文创作观、艺术风格及教育价值
    第一节 余光中的散文创作观
        一、语言实验:弹性、密度、质料交相辉映
        二、文体实验:多种艺术因子和谐共生
        三、风格实验:知性与感性相得益彰
    第二节 余光中散文的独特风格
        一、余光中散文的艺术特色:语言、文体与修辞之美
        二、余光中散文的美学风格:刚健与清丽并存、感性与幽默共融
        三、余光中散文的家国情怀:乡愁情结与文化认同感
    第三节 余光中散文的语文教育价值
        一、培养爱国情怀的佳妙途径
        二、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
        三、文质兼美的语言表达典范
        四、广泛多元的审美体验源泉
        五、拓宽写作思维的素材宝库
第二章 余光中散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 《听听那冷雨》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第二节 《假如我有九条命》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第三节 《沙田山居》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第四节 《我的四个假想敌》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第三章 余氏作品的教学现状与课程内容开发
    第一节 余光中作品的教学现状
    第二节 余光中作品的课程内容开发
        一、乡愁主题:理解乡愁、建构乡愁
        二、幽默散文:品读语言、锤炼思维
        三、文学批评:借鉴方法、拓宽视野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
    第一节 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
    第二节 本土化运动下的乡土文化语境建构
    第三节 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
第二章 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建构
    第二节 边缘族群的主体意识建构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在地情怀的展现
第三章 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多向拓展与融合
    第二节 都市散文: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向书写
    第三节 家族散文:生命救赎与记忆书写中的反叛传统
    第四节 怀旧散文:斑驳记忆的多样化呈现
第四章 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流变
    第一节 散文的“出位”与虚构思考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创新与变化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散文空间书写
第五章 散文作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晃荡”的生活美学:舒国治散文论
    第二节 由“纯美”到“怪咖”:周芬伶散文的另类书写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微物书写与时尚拆解—张小虹散文论
    第四节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论文述及主要作家简介
附录二 台湾地区关于散文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1990-2016)
附录三 九歌年度散文选目录(1981-2017)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美国大学生活俚语点滴(论文参考文献)

  • [1]火焰(长篇小说连载)[J]. 张国庆. 啄木鸟, 2021(09)
  • [2]东路哈哈腔的审美文化研究[D]. 王春鹏. 山东大学, 2021(10)
  • [3]《博茨瓦纳女性书写》新闻报道部分英译汉实践报告[D]. 鲁傲然.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研究[D]. 赵栢欣. 江南大学, 2020(01)
  • [5]梁鸿文学创作研究[D]. 陈倩. 西北大学, 2020(07)
  • [6]初任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研究 ——基于三位小学英语教师的成长叙事[D]. 柳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宣威方言俗语研究[D]. 耿麒云.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当时只道是寻常》(节选)翻译项目报告[D]. 刘琦. 安徽大学, 2020(07)
  • [9]余光中散文的教学研究[D]. 薛一凡.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D]. 刘秀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美国大学生活俚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