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癌症镇痛68例疗效观察

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癌症镇痛68例疗效观察

一、硫酸吗啡控释片用于癌症镇痛68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诗绮,张英福,史冬敏,秦文星,王湛,焦晓栋,臧远胜[1](2021)在《阿片类药物滴定中即释剂型与缓释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疼痛是人类的生命体征, 被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 同时疼痛也是癌症患者最常见与最难以忍受的症状, 癌症相关疼痛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控制疼痛是保障患者根本权益最重要的措施, 身为医务工作者也有职责与义务尽可能地降低疼痛发生率与疼痛程度。阿片类药物是目前癌症相关疼痛治疗的基石, 目前各大指南均推荐对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进行初始滴定, 本文对阿片类药物滴定相关概念、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总结。

鞠英杰[2](2020)在《硫酸吗啡控释片对晚期肺癌癌痛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硫酸吗啡控释片对晚期肺癌癌痛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70例晚期肺癌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硫酸吗啡普通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癌痛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疼痛程度以及生活质量、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癌痛缓解时间(6.21±1.25)h短于对照组的(9.56±2.21)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吗啡控释片对晚期肺癌癌痛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大,可有效减轻疼痛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杨梦怡[3](2020)在《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不同留针时间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和单纯三阶梯止痛法治疗中晚期癌痛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三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疼痛缓解情况及对患者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质量(改良巴氏指数)等的影响,为临床上针刺治疗癌痛的推广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更可行的方法。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将9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晚期癌痛住院病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对照组为33例,治疗1组为33例,治疗2组为32例。对照组:给予三阶梯止痛治疗。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不同留针时间治疗。针刺取穴: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为主穴,阿是穴为辅穴。四关穴施以提插泻法,阿是穴施以捻转补法,治疗1组得气后留针30分钟,治疗2组得气后留针60分钟,两组均每隔10~15分钟行针一次,出针前复行针。每日一次,6日为一疗程,三组均治疗1周。最后通过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患者NRS评分、日常生活质量及治疗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来评价三组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1.疼痛强度比较,对照组:治疗前NRS评分7.37±0.89,治疗后NRS评分4.73±1.76;治疗1组:治疗前NRS评分7.50±0.94,治疗后NRS评分3.77±1.59;治疗2组:治疗前NRS评分7.43±1.10,治疗后NRS评分3.80±1.8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76.7%,治疗1组:96.7%,治疗2组:93.3%,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比较,对照组:1 6.7%,治疗1组:40.0%,治疗2组:43.3%,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生活质量比较,对照组:治疗前56.97±14.77,治疗后67.03± 16.18;治疗1组:治疗前54.43±15.61,治疗后75.57±13.77;治疗2组:治疗前53.20±16.52,治疗后76.10±15.31。三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1组和治疗2组生活质量评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70.00%,治疗1组:36.67%,治疗2组:40.00%。治疗1组和治疗2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不同留针时间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和三阶梯药物止痛法均可降低癌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针药结合法疗效更佳。第二,针刺可减少三阶梯止痛药物使用后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第三,针刺留针30min和60min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在治疗癌痛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疗效相似。故针刺留针30分钟更加适合于慢性癌痛患者的治疗。

孙立巧[4](2020)在《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癌痛是肿瘤患者最大的负担之一,癌痛控制不足的现象在我国仍较为普遍,癌痛给病人带来的心身影响极其严重,超过50%的患者遭受过癌痛的折磨。癌痛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还给家属带来一种负担。如果癌痛得不到控制,一方面会加速肿瘤的发展,另一方面会影响患者的睡眠、食欲、免疫力,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如果慢性疼痛不能解决将会发展成顽固性癌痛,导致患者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癌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阶梯止痛的方案,虽然这种方案可以解决临床上大部分的疼痛,但是由于其成瘾、不良反应,使得其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受限。近几年,中药在临床上发挥了一定的疗效。尽管华蟾素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癌痛的治疗,但是对华蟾素胶囊治疗癌痛的潜在机制研究甚少,近几年来β-内啡肽和5羟色胺在癌痛的地位备受关注,本课题将初步观察华蟾素胶囊的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情况、对阿片类药物便秘的改善情况以及测定β-内啡肽、5-羟色胺二者与华蟾素治疗疼痛的关系,从而对临床癌痛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研究目的]观察和评价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平行性随机对照的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服用药物止痛药物的基础上,口服华蟾素胶囊(陕西东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上市销售的药品),3粒,3次/日。观察14天,研究结束时评价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情况及阿片类药物便秘情况、测定β-内啡肽、5-羟色胺的水平等。[研究结果]1.疼痛改善方面:根据WHO疼痛评价标准,收集的6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0例,轻微缓解3例,无效2例,对照组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4例,轻微缓解8例,无效5例,以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计算有效率,治疗组疼痛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的疼痛缓解率为56.66%,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NRS评分,治疗前NRS评分治疗组为:5.6±1.48分;对照组30例癌痛患者为5.6±1.75分;经t检验,P=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NRS评分治疗组为:3.7±2.17分;对照组3.7±2.17分,经t检验,t值P=0.02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依据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分来评价生活质量。治疗组改善17例,稳定8例,无效5例,显效率83.33%;对照组改善11例,稳定5例,无效14例,显效率53.33%,经秩和检验P=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症状积分方面:依据中医对癌痛的评价标准和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疼痛、烦热、渴喜冷饮、便秘、舌红或紫、苔黄或燥等中医症状。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前治疗下降,其中治疗组的烦热、渴喜冷饮、便秘、舌红或紫、苔黄或燥的中医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烦热症状改善不明显,对比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4.阿片类药物便秘效果的评价:依据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来评价便秘的改善情况。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经检验P=0.04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疼痛相关因子情况:外周血疼痛相关因子β-内啡肽及治疗前后改变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β-内啡肽水平,经检验P=0.39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β-内啡肽水平,经检验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疼痛相关因子5-HT治疗前后改变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5-HT肽水平,经检验P=0.50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5-HT水平,经检验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评价方面:依据体格检查及实验检查来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的安全性问题。我们将安全等级分为4级,以1级和2级计算安全率,其中治疗组的1级安全的人数为12例,2级安全的人数14例,3例安全的人数4例,4级安全0例,安全率为86.66%,对照组1级安全的人数为8例,2级安全的人数9例,3例安全的人数13例,4级安全的人数0例,安全率为56.66%,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可以较好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部分中医症状评分、减轻患者的便秘、安全性好,发挥止痛的机制考虑和提高癌痛患者体内的β内啡肽水平,降低5-HT炎症指标水平有关,对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韩芮[5](2020)在《阿片类药物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晚期癌痛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阿片类药物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晚期癌痛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在我院疼痛科门诊进行癌痛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113例,女性87例。将患者根据治疗药物进行分组,即阿片组和非阿片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强度评分,使用数字评价量表NRS进行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体力状况评价,采用卡氏功能状态KPS进行评分,KPS评分采用百分评分制;于给药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QOL生活质量评分;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对影响患者癌痛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图;采用SPSS20.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阿片组患者在治疗前NRS评分为5.49±1.12分,治疗后NRS评分为1.32±0.58分,非阿片组患者在治疗前NRS评分为5.25±0.36分,治疗后NRS评分为1.94±0.63分,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的疼痛评分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之后阿片组的评分低于非阿片组,两组相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之后,非阿片组患者无缓解4例,占5.56%,轻度缓解6例,占8.33%,中度缓解41例,占56.94%,明显缓解19例,占26.39%,完全缓解2例,占2.78%。有效缓解率为86.11%;阿片组患者无缓解0例,占0.00%,轻度缓解7例,占5.47%,中度缓解58例,占45.31%,明显缓解61例,占47.669%,完全缓解2例,占1.56%。有效缓解率为94.53%;两组患者有效缓解率相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调查研究,阿片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发生率分别为便秘116例,占90.63%,恶心、呕吐37例,占28.91%,嗜睡及过度镇静15例,占11.72%,尿潴留4例,占3.13%,呼吸抑制12例,占9.38%,药物依赖89例,占69.53%,瘙痒3例,占2.34:%。其中便秘发生率最多,药物依赖次之。非阿片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发生率分别为恶心46例,占63.87%,乏力52例,占72.22%,多汗12例,占16.67%,便秘13例,占18.05%,其中乏力发生率最高,发生恶心患者次之;治疗之前阿片组患者KPS评分为43.66±6.32,治疗后评分为65.26±5.65,治疗前后KP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非阿片组治疗前42.97±6.28,治疗后53.50±7.25,治疗前后KP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KPS评分经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阿片组KPS评分明显高于非阿片组,经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之前阿片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为33.23±6.35,治疗后评分为55.36±5.25,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非阿片组治疗前32.37±6.26,治疗后45.53±7.35,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生存质量评分经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阿片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非阿片组,经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可能影响患者发生癌痛的因素进行分析,选取了可能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对病情了解情况、既往相关病史、既往癌症治疗史、既往疼痛治疗史、转移情况、疼痛原因、疼痛性质、治疗前疼痛程度、治疗前KPS、治疗前QOL、肿瘤分期、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等等,首先采用Cox风险模型对多个单因素进行分析,在α=0.05水平上,经分析得出,转移情况、治疗前QOL积分、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等癌痛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对病情了解情况、既往相关病史、既往癌症治疗史、既往疼痛治疗史、疼痛原因、疼痛性质、治疗前疼痛程度、治疗前KPS等在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中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经分析后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指标纳入Cox风险模型,经分析,结果共6个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进入Cox模型,包括:淋巴结转移、QOL、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转移情况;治疗前QOL积分、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癌痛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其中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转移情况的回归系数β均小于0,说明当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转移等情况较低时,患者的疼痛情况也会相应减轻。淋巴结转移及QOL评分的回归系数β均大于0,说明淋巴结转移及QOL评分严重时,患者的疼痛增加。由生存表和生存曲线图可知,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生存时间较长。[结 论]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优于非阿片类药物,在患者镇痛、缓解率等方面均优于非阿片类药物,并且在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KPS评分方面也优于非阿片组。但是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副作用也较大,因此在对癌痛进行治疗时,应当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此外,转移情况、治疗前QOL评分、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为引起癌痛的单因素,治疗前QOL评分、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癌痛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

袁玉辉,马改改[6](2019)在《氢吗啡酮与硫酸吗啡控释片对中重度癌症疼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观察氢吗啡酮与硫酸吗啡控释片在中重度癌症疼痛患者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86例中重度癌症疼痛患者,根据用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硫酸吗啡控释片,观察组给予口服氢吗啡酮,两组均连续干预2个月。对比两组镇痛疗效、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镇痛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VAS评分、QOL评分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硫酸吗啡控释片相比,氢吗啡酮在中重度癌症疼痛患者中具有更佳的镇痛效果,还可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边双林[7](2019)在《癌性疼痛针灸疗法的用穴规律与疗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系统梳理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总结针灸疗法治疗癌痛的选穴规律,评价针灸疗法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为癌痛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案。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科技信息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建库至2018年8月的使用针灸疗法治疗癌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常用穴位、穴位分布、穴位归经等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高频穴位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高频穴位进行聚类分析,使用R 3.5.1软件对针灸疗法治疗癌痛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和网状meta分析。结果1穴位分析:现代期刊中针灸治疗癌痛共使用了106个穴位,前五位分别是阿是穴、足三里、合谷、内关、中脘,多为下肢和背部腧穴,以膀胱经背俞穴和病变部位所属经脉的五输穴为主,相关性较好的穴位有足三里与合谷、中脘与足三里、足三里与阿是穴,注重扶助正气,通络止痛,调畅病变相应经脉的气血,穴位聚类以阿是穴、足三里、合谷、内关为主穴,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癌症类型添加配穴。2疗效分析:(1)有效率: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有效率高于三阶梯止痛药【RR=1.16,95%CI(1.13,1.20)】,其中“穴位注射+三阶梯”组合疗法疗效最佳;(2)疼痛评分: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后疼痛评分低于三阶梯止痛药【MD=-0.95,95%CI(-1.14,-0.77)】,其中“火针+三阶梯”组合疗法疼痛改善效果最佳;(3)生活质量评分: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三阶梯止痛药【MD=6.98,95%CI(5.07,8.89)】,其中“电针+三阶梯”组合疗法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最佳;(4)镇痛起效时间: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镇痛起效时间早于三阶梯止痛药【SMD=-1.99,95%CI(-2.38,-1.61)】;(5)镇痛持续时间: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镇痛持续时间长于三阶梯止痛药【SMD=2.17,95%CI(1.58,2.77)】;(6)爆发痛次数: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爆发痛次数少于三阶梯止痛药【MD=-1.17,95%CI(-1.64,-0.69)】;(7)吗啡用量: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吗啡用量少于三阶梯止痛药【SMD=-1.50,95%CI(-1.97,-1.03)】;(8)不良反应: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不良反应少于三阶梯止痛药【RR=0.41,95%CI(0.32,0.53)】,其中“穴位注射+三阶梯”组合疗法不良反应最少。结论1在总结现代期刊文献中针灸治疗癌痛用穴规律的基础上,归纳针灸治疗癌痛新处方,为现代临床提供相应参考。癌痛:阿是穴、足三里、中脘、合谷、内关、三阴交,肺癌配穴:肺俞、膻中、孔最、太渊;乳腺癌配穴:膈俞、乳根、支沟、大陵、列缺;胃癌配穴:胃俞、梁丘、冲阳、公孙;肝癌配穴:肝俞、阳陵泉、胆俞;胰腺癌配穴:胰俞、支沟;骨癌配穴:悬钟、肾俞、水泉、太溪。2针灸疗法治疗癌痛疗效确切,尤其是联合三阶梯止痛药使用时,镇痛起效时间更早、持续时间更长,有效率更高,疼痛和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更好,吗啡用量、爆发痛次数、不良反应均更少。其中“穴位注射+三阶梯”组合疗法、“火针+三阶梯”组合疗法值得在癌痛的临床治疗中普及推广,造福广大癌症患者。图55幅;表28个;参219篇。

江彬[8](2016)在《针刺“四关”穴为主治疗中晚期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和单纯三阶梯止痛法治疗中晚期癌痛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疼痛缓解情况及对患者免疫功能、日常生活质量(改良巴氏指数)等的影响,为临床针药结合治疗癌痛的推广应用提供更为简便可行的方法。方法:通过随机分组法,将5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晚期癌痛住院病人分为对照组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9例,治疗组25例。对照组:给予三阶梯止痛治疗。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针刺取穴: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为主,阿是穴为辅。四关穴施以提插法,阿是穴施以捻转法,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隔15min行针一次。每天一次,每周6次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2周。最后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NRS评分、日常生活质量、血清β-内啡肽、血清IL-2,及治疗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来评价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1.疼痛强度比较,对照组:治疗前NRS评分5.56±1.33,治疗后NRS评分2.69±1.20;治疗组:治疗前NRS评分6.28±1.46,治疗后NRS评分2.00±1.2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总有效率对照组82.8%,治疗组92.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比较,对照组27.6%,治疗组68.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生活质量比较,对照组:治疗前68.17±12.71,治疗后79.17±13.28;治疗组:治疗前62.28±15.17,治疗后81.56±16.33。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评估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68.97%,治疗组36.00%。治疗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治疗后β-内啡肽、IL-2含量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三阶梯止痛法和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均可治疗癌痛,但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在显效率方面更佳。第二,三阶梯止痛法和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均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第三,针刺可减少三阶梯止痛药物使用后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第四,针刺有助于提高β-内啡肽、IL-2水平,发挥镇痛与免疫调节作用。

鲍晓玲[9](2016)在《骨痛方外敷治疗局部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骨转移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WHO三阶梯镇痛方案的实施,以及抑制骨转移药物的应用,非药物疗法的实施,癌痛已得到较满意的控制。骨转移疼痛的治疗也从单纯的药物治疗,向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模式发展。阿片类药物已成为中重度疼痛的首选药物,但由于其副作用明显,以及患者对麻醉性镇痛药物的恐惧心理,制约了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中药外敷通过体表给药,止痛迅速,避免了口服给药引起的胃肠不适,以及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特别是肿瘤患者正气亏虚、不耐攻伐尤为适宜。而且中药外敷止痛费用低、不良反应少、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及研究。骨转移疼痛多为昼轻夜重或阴雨天加重,故辩证为寒、痰、瘀血所致之阴证且“毒损络脉”的假说认为癌症患者病程长,邪气舍于络而成“病络”,即“久病入络”的思想,日久可导致疼痛、痛积等。病邪侵袭络脉,损伤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凝为痰、血滞为瘀,产生瘀血、痰浊等“癌毒”。因此治疗上多以温阳散寒、活血通络治法为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骨痛方”,药物组成包括丁香、细辛、肉桂、炮姜、全蝎、穿山甲、半夏。[研究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获得骨痛方外敷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数据以及有效率,丰富三阶梯止痛治疗的内容。[研究方法]根据治疗前有无口服阿片类止痛药将3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单纯中药组、联合治疗组,全部病例均给予骨痛方外敷,联合组给予阿片类止痛药物镇痛。全部病例出现爆发痛均给予阿片类药物进行解救。每日记录治疗前后疼痛NRS评分,观察局部不良反应。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治疗前后疼痛强度评分、计算治疗后疼痛缓解率和有效率,记录治疗前后阿片类药物剂量。[研究结果]1.疼痛强度改善方面:比较治疗前后NRS评分改善情况,发现NRS评分随着治疗的进展,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单纯中药组及联合组均可明显缓解疼痛。33例患者治疗前NRS评分为(4.97±1.20),治疗后NRS评分为(2.58±1.15),经统计学分析,P<0.05。单纯中药组治疗前NRS评分为(4.27±1.01),治疗后NRS评分为(1.73±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吗啡用量:治疗前后吗啡用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经统计分析,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呈逐步上升趋势,治疗后分别为60.6%、93.9%。单纯中药组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81.8%、100%:联合组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50%、90.9%。4.治疗前后卡氏功能状态评分:33例患者治疗前KPS评分(66.06±4.15),治疗后KPS评分(70.15±4.68),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中药组治疗前KPS评分(64.55±6.79),治疗后KPS评分(68.64±7.2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前KPS评分(66.82±5.32),治疗后KPS评分(70.91±6.14),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临床观察过程中,骨痛方外敷局部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使用安全。[研究结论]本研究使用骨痛方外敷治疗癌性骨转移疼痛,通过临床观察病例,验证了骨痛方外敷治疗癌性骨转移疼痛阴证的疗效。得到结论如下:1.骨痛方可改善骨转移疼痛,单纯中药组可缓解NRS≤5分疼痛,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81.8%、100%:联合组可缓解NRS≤7分疼痛,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50.0%、90.9%。2.骨痛方可明显改善骨转移疼痛的生活质量。3.局部无明显不良反应,使用安全。

马亚兵[10](2015)在《氨酚羟考酮片治疗癌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氨酚羟考酮片治疗癌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氨酚羟考酮”、“癌痛”、“随机”等检索PubMed、EMBAS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NKI、CBM、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截止时间为2014年7月30日,纳入氨酚羟考酮片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提取数据,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检索获得163条记录,最终纳入28个RCT包含2937例患者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氨酚羟考酮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显着优于安慰剂(RR=7.35;95%CI:4.78-11.29;P<0.05);氨酚羟考酮治疗癌痛的疗效稍劣于中西药结合(RR=0.86;95%CI:0.76-0.9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更容易引起患者发生头晕、嗜睡、胃肠道反应及便秘等不良反应(RR>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盐酸曲马朵相比,氨酚羟考酮片在降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80;95%CI:0.66-0.96;P<0.05),此外,还可以提高癌痛缓解的总有效率(RR=1.04;95%CI:0.96-1.13;P>0.05),轻微降低治疗过程中头晕/嗜睡(RR=0.89;95%CI:0.58-1.36;P>0.05)、恶心/呕吐(RR=0.79;95%CI:0.52-1.20;P>0.05)及便秘(RR=0.80;95%CI:0.49-1.30;P>0.05)的发生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盐酸羟考酮相比,氨酚羟考酮对于癌痛的完全缓解率大致相当(RR=0.99;95%CI:0.92-1.06;P>0.05),然而氨酚羟考酮所致头晕/嗜睡(RR--1.35;95%CI:0.60-3.06;P>0.05)及恶性/呕吐(RR=1.01;95%CI:0.52-1.97;P>0.05)的发生率均较高。与硫酸吗啡片相比,氨酚羟考酮对癌痛的治疗效果更佳(RR=1.03; 95%CI:0.93.1.13;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显着降低(RR=0.31; 95%CI:0.22-0.42;P<0.05),尤其体现在便秘的发生率上(RR=0.15; 95%CI:0.04-0.60;P<0.0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丙氧氨酚片,氨酚羟考酮在癌性疼痛的镇痛方面更具优势(RR=1.18;95%CI:0.99-1.4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酚羟考酮治疗癌性疼痛的有效率优于洛芬待因片(RR=1.1.3;95%CI:0.91-1.39;P>0.05),但稍劣于双氢可待因(RR=096;95%CI:0.75-1.24;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氨酚羟考酮在缓解癌性疼痛的疗效及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已得到广大临床医师及患者的认可。本研究纳入文献质量较低且文献数量较少,有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硫酸吗啡控释片用于癌症镇痛68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酸吗啡控释片用于癌症镇痛68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硫酸吗啡控释片对晚期肺癌癌痛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癌痛缓解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以及生活质量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3)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中止标准
    (六) 脱落标准
二、治疗方法
    (一) 干预措施
        1. 对照组(三阶梯止痛法)
        2. 治疗组(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
        2.1 选穴
        2.2 腧穴定位
        2.3 针具
        2.4 操作方法
        2.5 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二) 指标的观察方法
        1. 疼痛程度评估
        2. 疗效指数
        3. 生活质量评估
        4. 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二) 三组治疗前疼痛程度等级比较
    (三) 三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
    (四) 三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五) 三组生活质量评估
    (六) 三组胃肠道不良反应比较
四、分析与讨论
    (一) 中医学对癌痛的认识及治疗
        1. 中医对癌痛病因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癌痛的治疗
        3. 癌痛的中医药治疗
        4. 针灸对癌痛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癌痛的研究及其治疗
    (三) 针刺镇痛机制
    (四) 选穴依据
        1. 四关穴
        2. 阿是穴
    (五) 留针时间对癌痛患者的影响
    (六) 针刺对癌痛患者镇痛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七) 针刺对癌痛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
五、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癌痛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4)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癌性疼痛的中医认识及研究现状
        1. 中医概述
        2. 癌痛的病因病机
        3. 中医内治法
        4. 中医外治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二 癌性疼痛的西医认识
        前言
        1. 癌痛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2. 癌痛的评估
        3. 癌痛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入组标准
        1.3 病例脱落标准及处理
    2. 临床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周期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研究内容
    3. 临床研究结果
        3.1 病例来源
        3.2 一般资料
        3.3 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研究结果分析
        4.3 华蟾素胶囊镇痛机理
    5.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阿片类药物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晚期癌痛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氢吗啡酮与硫酸吗啡控释片对中重度癌症疼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干预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判断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两组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3 讨 论

(7)癌性疼痛针灸疗法的用穴规律与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文献来源
        1.1.2 检索策略
        1.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1.4 数据的规范化
        1.1.5 研究方法
    1.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1.2.1 文献检索结果
        1.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与质量评价
    1.3 针灸治疗癌痛的用穴规律分析
        1.3.1 常用穴位分析
        1.3.2 穴位归经分析
        1.3.3 穴位分布分析
        1.3.4 高频用穴关联规则分析
        1.3.5 高频用穴聚类分析
    1.4 针灸治疗癌痛的疗效评价
        1.4.1 针灸治疗癌痛有效率meta分析
        1.4.2 不同针灸疗法镇痛有效率的网状meta分析
        1.4.3 针灸治疗癌痛疼痛评分meta分析
        1.4.4 不同针灸疗法疼痛评分的网状meta分析
        1.4.5 针灸治疗癌痛生活质量评分meta分析
        1.4.6 不同针灸疗法疼痛评分的网状meta分析
        1.4.7 针灸治疗癌痛镇痛起效时间meta分析
        1.4.8 针灸治疗癌痛镇痛持续时间meta分析
        1.4.9 针灸治疗癌痛爆发痛次数meta分析
        1.4.10 针灸治疗癌痛吗啡用量meta分析
        1.4.11 针灸治疗癌痛不良反应meta分析
        1.4.12 不同针灸疗法不良反应的网状meta分析
    1.5 分析讨论
        1.5.1 纳入文献的质量分析
        1.5.2 针灸治疗癌痛的用穴分析
        1.5.3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癌痛的疗效分析
        1.5.4 针灸治疗不同类型癌痛的疗效分析
    1.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综述一 《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癌痛的取穴规律研究
        2.1 文献来源
        2.1.1 文献检索与纳入
        2.1.2 文献摘录
        2.2 选穴规律总结
        2.2.1 常用穴位分析
        2.2.2 穴位分布分析
        2.2.3 穴位归经分析
        2.2.4 高频用穴关联规则分析
        2.2.5 高频用穴聚类分析
    综述二 中西医治疗癌痛现状
        2.3 癌痛的西医治疗
        2.3.1 癌痛产生的原因
        2.3.2 癌痛的西医内治法
        2.3.3 癌痛的西医外治法
        2.4 癌痛的中医治疗
        2.4.1 中医对癌症和癌痛的认识
        2.4.2 癌痛的中医内治法
        2.4.3 癌痛的中医外治法
        2.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A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针刺“四关”穴为主治疗中晚期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肿瘤分期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脱落标准
二、治疗方法
    (一) 对照组(药物组)
        1.用药原则
        2.临床用药
    (二) 治疗组(针药组)
        1.选穴
        2.腧穴定位
        3.针具
        4.具体操作
        5.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三) 临床观察方法
        1.疼痛程度评估
        2.疗效指数
        3.生活质量评估
        4.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
    (二) 两组治疗前疼痛程度等级比较
    (三) 两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
    (四)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五) 两组生活质量评估
    (六) 两组胃肠道不良反应比较
    (七) 两组血清β-内啡肽比较
    (八) 两组血清IL-2比较
四、分析与讨论
    (一) 中医学对癌症及癌痛的认识
        1.中医学对癌症病因的认识
        2.中医学对癌症病机的认识
    (二) 中医学对癌痛的认识
    (三) 现代医学对癌痛的认识
    (四) 针刺镇痛机制
    (五) 选穴依据
        1.四关穴
        2.阿是穴
    (六) 针刺对癌痛患者镇痛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七) 针刺对癌痛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
    (八) 针刺对癌痛患者β-内啡肽、IL-2的影响
五、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
    附表2 数字疼痛评分表
    附表3 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9)骨痛方外敷治疗局部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癌性骨转移中医机制及疼痛治疗
        1. 古代对骨转移瘤的认识
        2. 中医对肿瘤转移机制的认识
        3 中医骨转移癌痛治疗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骨转移的认识及疼痛治疗
        1 骨转移机制
        2 现代医学对骨转移疼痛治疗
        3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结果
    讨论
        (一) 提出问题
        (二) 与文献研究可比性分析
        (三) 疗效分析
        (四) 骨痛方外用辅助治疗局部骨转移疼痛的中西医理论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氨酚羟考酮片治疗癌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疼痛的综述
    1.2 Meta分析概念
        1.2.1 Meta分析概念
        1.2.2 Meta分析在治疗癌痛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3 癌痛的治疗现状
        1.3.1 癌痛的基本概念
        1.3.2 癌痛的药物治疗
        1.3.3 三阶梯止痛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临床问题构建
    2.3 纳入排除标准
    2.4 检索策略
    2.5 文献筛选
    2.6 数据提取
    2.7 质量评价
    2.8 统计分析
    2.9 对Meta分析森林图的解释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4 氨酚羟考酮治疗癌痛的Meta分析
        3.4.1 氨酚羟考酮vs盐酸曲马朵
        3.4.2 氨酚羟考酮vs中西药结合
        3.4.3 氨酚羟考酮vs盐酸羟考酮
        3.4.4 氨酚羟考酮vs盐酸吗啡片
        3.4.5 氨酚羟考酮vs双氢可待因
        3.4.6 氨酚羟考酮vs洛芬待因
        3.4.7 氨酚羟考酮vs硫酸吗啡控释片
        3.4.8 氨酚羟考酮vs丙氧氨酚片
        3.4.9 氨酚羟考酮VS安慰剂有效率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主要结论概述
    4.2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分析
    4.3 研究局限性
    4.4 结论和展望
第五章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四、硫酸吗啡控释片用于癌症镇痛68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阿片类药物滴定中即释剂型与缓释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J]. 陈诗绮,张英福,史冬敏,秦文星,王湛,焦晓栋,臧远胜. 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 2021(02)
  • [2]硫酸吗啡控释片对晚期肺癌癌痛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鞠英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20)
  • [3]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D]. 杨梦怡.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D]. 孙立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阿片类药物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晚期癌痛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 韩芮.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氢吗啡酮与硫酸吗啡控释片对中重度癌症疼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对比[J]. 袁玉辉,马改改. 右江医学, 2019(07)
  • [7]癌性疼痛针灸疗法的用穴规律与疗效评价研究[D]. 边双林.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8]针刺“四关”穴为主治疗中晚期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江彬.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4)
  • [9]骨痛方外敷治疗局部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D]. 鲍晓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氨酚羟考酮片治疗癌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 马亚兵. 兰州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癌症镇痛68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