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遗传流行病学30年比较分析

精神分裂症遗传流行病学30年比较分析

一、精神分裂症遗传流行病学30年比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潘如兵[1](2021)在《基于肠道菌群筛选精神分裂症短期诊断生物标志物及构建复发风险预测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一,易复发且迁延不愈。目前,由于其病因复杂未明且缺乏客观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精神分裂症所带来的疾病负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连年增长趋势。随着‘细菌-肠-脑’轴的提出,为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新近研究结果证实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存在肠道菌群失衡,提示其在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与风险评估中可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此外,现有诊断方法和早期复发识别的不足均提示构建精神分裂症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必要性。目的:(1)探究肠道菌群作为精神分裂症生物标志物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2)基于肠道菌群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精神分裂症复发风险预测模型;(3)基于模型评价指标探寻最优复发预测模型。方法:依托精神分裂症专病队列,探究120例慢性缓解期精神分裂症的1年复发风险。收集患者入组时的基线资料及采集血液和粪便样本,动态收集患者未来一年内的复发情况。采用16S 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测量患者肠道菌群。基于肠道菌群,采用随机森林在26例SCZ复发患者与26例健康对照寻找潜在的诊断生物标志物;采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BP神经网络模型在26例复发患者与92例未复发患者中构建精神分裂症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本次研究最终共完成118名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随访调查,其中共有26名患者在研究期间内复发,复发率约为22.03%。组间差异分析发现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间在一般人口学、社会因素及生化指标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提示其可能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无潜在指示作用。在诊断标志物分析中,结果显示在OTU水平上表现最优,其3种OTU(OTU1090、OTU2122和OTU1675)联合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850(95%CI:0.750-0.960),而在其他分类学水平上,诊断效能略有下降。在Genus的水平上,重要性物种前3(g_Eubacterium_fissicatena_group、g_Lachnospiraceae_UCG-004和g_Sarcina)的肠道菌群,其AUC为0.840(95%CI:0.730-0.950);而在Species的水平上,重要性物种前3(s_uncultured_organism_g_Lachnospiraceae_UCG-004、s_uncultured_bacterium_g_Butyricicoccus和s_Faecalibacterium_prausnitzii)的诊断效能为0.760(95%CI:0.620-0.900);而在Family的水平上,重要性物种排序前22(f_67-14、f_Actinomycetaceae、f_Anaerovoracaceae、f_Atopobiaceae、f_Butyricicoccaceae、f_Caulobacteraceae、f_Chitinophagaceae、f_Comamonadaceae、f_Corynebacteriaceae、f_Defluviitaleaceae、f_Desulfovibrionaceae、f_Eggerthellaceae、f_Enterococcaceae、f_Erysipelotrichaceae、f_Eubacteriaceae、f_Gemmatimonadaceae、f_Peptostreptococcaceae、f_Propionibacteriaceae、f_Rhodobacteraceae、f_Sphingomonadaceae、f_Streptococcaceae和f_norank_o_Rhodospirillales),AUC仅可达0.700(95%CI:0.550-0.840)。基于肠道菌群4种不同的分类学水平,我们发现3种预测模型在OTU和Species水平上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其中,随机森林模型的ROC曲线AUC值均为最高。此外,除了随机森林模型外,BP神经网络模型也表现出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且该模型显着提高了预测灵敏度。最终,基于最优预测模型,我们预测了缓解期患者未来的复发风险,可以为高复发风险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论:本次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研究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基于OTU水平的差异物种,为精神分裂症提供一个客观的辅助诊断依据,未来可基于肠道菌群进行疾病复发的早期筛检。此外,相比于一般人口学资料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基于肠道菌群的预测模型的预测准确性高且具有较好的可干预性。肠道微生物可通过参与多种病理机制影响精神分裂症的病情进展,本研究的发现能为疾病的病因研究、治疗以及干预提供新的靶点。

李文雪[2](2021)在《DRD2基因多态性与特殊地域人群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等在组间的差异,研究DRD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新疆维吾尔人群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通过建立新疆地区维吾尔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遗传数据库,为此人群的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纳入501例维吾尔精神分裂症病例组和510例维吾尔对照组,采取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对DRD2基因进行测序。通过DSM-V结构式临床访谈,对受试者的精神状况进行判定,病史进行记录,利用SHEsis、SPSS 21.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中DRD2基因的rs4936270位点,其等位基因T(OR=1.270,95%CI:1.017-1.586,P=0.034)的突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中,相对于对照组,DRD2基因rs4936270位点在病例组等位基因的突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该位点T等位基因(OR=1.507,95%CI:1.054-2.155,P=0.023)与女性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P<0.05);PANSS总分在各等位基因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症状分和PANSS总分在各基因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D2基因rs4936270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人群精神分裂症存在关联性,rs4936270位点中的T等位基因突变可能增加女性精神分裂症患病风险。携带T等位基因和TC基因型的个体的精神病性症状可能比携带C等位基因和TC、TT基因型的个体更严重。本研究为我们揭示维吾尔族人群的精神疾病的状态提供了临床理论依据,也丰富了维吾尔族人群的临床资料。

高帅帅[3](2021)在《精神分裂症及其一级亲属脑岛静息态功能连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健康一级亲属脑岛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差异特征,为寻找精神分裂症相关影像学内表型提供依据。方法:利用rs-f MRI,对精神分裂症组(26例)、健康一级亲属组(21例)及健康对照组(22例)采集大脑图像,利用PANSS,对精神分裂症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对rs-f MRI获取的数据利用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基于脑岛亚区为种子点构建三组对应的全脑功能连接图谱,并采用ANCOVA分析得到功能连接有显着组间效应的脑区,然后基于LSD检验的事后校验,对比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最后对精神分裂症组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存在差异功能连接的脑区与病程及PANSS各项评分相关性。结果:Rs-f MRI分析结果表明,与健康一级亲属和健康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存在脑岛亚区(左/右侧背侧前脑岛、左侧后脑岛和左侧腹侧前脑岛)至额中回的功能连接值明显升高,且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和健康一级亲属存在右侧腹侧前脑岛至小脑的功能连接值明显升高,且P<0.05。而精神分裂症组存在差异功能连接的脑区与病程及PANSS各项评分均未发现相关性。结论:本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健康一级亲属脑岛存在功能连接障碍,且精神分裂症脑岛亚区至额中回异常功能连接具有特异性,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影像学内表型之一,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健康一级亲属右侧腹侧前脑岛至小脑具有相似的功能连接障碍,有望作为精神分裂症健康一级亲属的影像学内表型。

林萍[4](2020)在《KH公司A药品营销组合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精神疾病,一般病程迁延,呈反复加重和恶化,约一半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给社会及患者和家属带来严重的负担。2018年发表的一项全球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与疾病负担报告指出:全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已从1990年的1310万增加至2016年的2090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方面的疾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的最主要治疗手段,KH公司生产的A药品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口崩片剂型药品,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显着。本研究围绕KH公司A药品的营销策略展开,丰富了我国药品营销研究数据库,并为KH公司及同类制药公司药品营销策略提供建议和指导。本研究主要运用了三种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调查法。首先,从药品营销策略和抗精神分裂症相关研究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其次,结合PES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以及SWOT分析工具对医药行业、抗精神分裂症药品销售市场和KH公司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及企业内部环境对抗精神分裂症药A药品市场营销的影响,总结目前KH公司A药品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根据STP理论,4P和4C理论结合药品生命周期理论对A药品营销策略提出了建议。最后,从企业文化,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信息化等四个方面总结了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KH公司A药品营销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药品综合成本高但国家医药政策要求降低药品价格,营销团队专业化程度不高且市场认可度较低。考虑到市场对A药品此类符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有较高需求,因此建议A药品在营销过程中采用SO增长型策略来发挥质量优势抓住市场机会。此外还建议KH公司在A药品的营销过程中要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优化企业组织管理、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和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从而多角度地保障A药品营销策略顺利实施。

袁廉[5](2020)在《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及其临床表型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既往多项研究探讨了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及ACE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易感性的关联,目前结果不一。此外,还有研究证实功能性的多态性可能与认知功能特定维度的损伤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及其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性。以期从遗传学角度为精神分裂症病因学、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的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依据美国《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4版(DSM-Ⅳ)在两所精神专科医院入组符合标准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751例。同时入组医院周边地区的健康对照295例。入组当天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对所有受试者的ACE基因I/D多态性进行基因型检测。应用SHEsis在线分析软件和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比较慢性精神分裂患者与健康对照的等位基因、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差异。比较患者不同基因型亚组之间的PANSS量表评分差异。本研究中共550例患者及283名对照完成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评估。本研究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的认知功能差异;比较两组受试者不同基因型亚组之间的认知功能差异;分别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内部不同基因型亚组之间的认知功能差异;分析RBANS的五个因子分及总分是否受疾病与基因型交互效应的影响;分析认知功能评估中阳性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1.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符合H-W平衡(P>0.05),两组之间ACE基因I/D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等位基因携带者(DD纯合子和ID杂合子)的患病风险比Ⅱ纯合子组者高0.496倍,DD纯合子组的患病风险比Ⅱ纯合子组显着高1.035倍,DD纯合子组的患病风险比ID杂合子组显着高0.592倍。2.与Ⅱ纯合子的患者相比,DD纯合子患者的抑郁因子分显着降低(Bonferroni校正P<0.05)。3.除视觉广度(P>0.05)外,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RBANS因子分及总分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01)。4.不同基因型亚组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的RBANS五个因子分及总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纯合子男性患者RBANS量表的注意得分显着低于ID杂合子者(Bonferroni校正P<0.05);健康对照组内部不同基因型亚组间的RBANS五个因子分及总分无显着差异(P>0.05);基因型X诊断对RBANS五个因子分及总分均无显着影响(P>0.05);受教育年限(P<0.0001)、住院年龄(P<0.0001)、ACE基因型(P=0.008)、住院次数(P=0.025)对慢性SCZ男性患者的注意因子得分有显着影响。结论:1.ACE基因I/D多态性可能与慢性SCZ的易感性存在关联性,且D等位基因和DD基因型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慢性SCZ的危险因素;2.ACE基因I/D多态性可能与慢性SCZ患者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且Ⅱ基因型可能是慢性SCZ患者抑郁症状较重的危险因素;3.慢性SCZ患者的认知功能显着降低,患者存在即刻记忆、言语、注意、延迟记忆多个认知维度的损伤;4.ACE基因I/D多态性可能与慢性SCZ男性患者的注意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且Ⅱ纯合子可能是慢性SCZ男性患者注意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安彦敏[6](2020)在《银杏叶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病,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奥氮平目前广泛用以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研究显示奥氮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过程中,常导致患者肥胖、体重增加、糖代谢及脂代谢异常等。银杏叶提取物药理作用广泛,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等疾病的治疗,有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能提高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且有减轻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的作用。银杏叶有降血脂的疗效,在既往的研究中虽有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的研究,但没有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观察银杏叶制剂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过程中对奥氮平所致体质量、糖代谢、脂质代谢不良反应的影响,为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方向。目的:银杏叶制剂具有调节血脂和减轻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疗效,本研究在常规抗精神病药奥氮平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片,观察治疗效果,并探讨银杏叶片对服用奥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糖代谢、脂质代谢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8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进行编号,采用数字随机表的分配方式将所有入组对象按1:1比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每组均40例:单用组给予奥氮平(15±5)mg/d治疗,联合组给予奥氮平(15±5)mg/d+银杏叶片1.2g/d治疗,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血脂各项(TC、TG、LDL、HDL)、空腹血糖(FBG)、体重、体质量指数(BMI)监测;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结果:1.血脂各项:与治疗前对比,单用组第4周末和第8周末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明显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对比,联合组第8周末LDL和HDL均无明显变化(P>0.05),TG和TC均显着升高(P<0.05);治疗同期比较,第8周末时联合组TG、TC和LDL均显着低于单用组(P<0.05),HDL显着高于单用组(P<0.05)。2.FBG: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联合组FBG值第8周末均明显增高(P<0.05)。2组患者治疗同期FBG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3.BMI: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联合组BMI值第8周末均明显增高(P<0.05)。2组患者治疗同期BMI值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4.PANSS: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联合组PANSS评分第2、4、8周末均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治疗同期比较,在治疗第4、8周末时联合组分值均较单用组低(P<0.05)。结论:1.服用奥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血脂水平改变、空腹血糖水平升高、体重增加,引起代谢综合征。2.银杏叶片能改善奥氮平所致的脂代谢异常,并可提高抗精神病药的临床疗效。3.银杏叶片对奥氮平所致血糖升高、体重增加无明显改善。

朱锁[7](2020)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判断、风险评估和疾病干预提供新依据,也为政府的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及制定精神病人救助帮扶政策提供参考,以及为未来大数据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以湖南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于2010年1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关数据资料为基础,清理数据后筛选出144159例登记在库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观察数据分布特点;采用χ2检验及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服药规律性、有无自知力、既往住院次数、家族史与经济状况各因素与病情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年龄、性别、职业、服药规律性、自知力、家族史、经济状况与病情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无自知力,未规律服药,年龄在15~24岁,职业为农民,有家族史,男性,经济状况为贫困,年龄在25-40岁是病情不稳定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3.42、2.21、1.42、1.30、1.25、1.15、1.13、1.1。其中,自知力及服药规律性在所研究因素中,对精神分裂症的病情稳定性影响最显着。结论: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和服药依从性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稳定性的保护因素。中青年男性、农民、经济状况贫穷和家族史阳性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不稳定的危险因素。今后将进一步改善患者自知力,提高服药依从性,针对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这些举措可更好地稳定精神分裂症的病情,减少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的发生。

杨松[8](2020)在《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Hcy水平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首发未用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情况进行研究,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位点基因型,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与Hcy水平及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揭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受损的可能发病机制,并为早期预防和诊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的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100例和同期健康志愿者(对照组)100例,应用PANSS量表评定患者组精神症状;两组采用认知成套测验(MCCB)进行认知功能评定;采用循环酶法测定两组受试者的Hcy水平;提取外周血细胞DNA,采用测序法对MTHFR C677T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患者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MTHFR C677T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和两组间TT基因纯合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2=6.254,P<0.05;等位基因T>C,?2=3.875,P<0.05;TT基因纯合型?2=6.006,P<0.05);患者组认知功能MCCB测试中TMT A、HVLT、BVMT、CPT、Stroop色词测验成绩明显差于对照组(P<0.05)。(2)患者组中Hcy水平与PANSS量表中阴性症状分呈正相关(r=0.249,P=0.013),与阳性症状分、一般病理分及总分无相关;患者组中Hcy水平与TMT A(r=-0.333,P=0.001)、HVLT(r=-0.315,P=0.001)、BVMT(r=-0.372,P<0.001)、CPT(r=-0.344,P<0.001)、Stroop色词测验(r=-0.272,P=0.006)成绩均存在负相关。(3)患者组中MTHFR C677T位点不同基因型认知功能的比较中,TMT A(F=4.929,P=0.009)、HVLT(F=9.518,P<0.001)、BVMT(F=4.289,P=0.017)、CPT(F=6.286,P=0.003)、Stroop色词测验(F=6.011,P=0.004)比较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Hcy水平较健康人显着升高,MTHFR C677T位点基因多态性存在明显差异。(2)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广泛而明显的认知功能受损。(3)精神分裂症患者Hcy水平与患者阴性症状评分、认知功能(信息处理速度、注意和警觉性、工作记忆、视觉学习、词语学习)存在相关性。(4)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形成。

辛军彩[9](2020)在《重度抑郁症相关遗传数据的生物学功能分析及抗抑郁药物的重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非常复杂和常见的精神疾病。MDD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研究表明MDD是遗传因素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贡献率大约为40%。因此,研究MDD的遗传因素,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该疾病的分子机制,而且也可为MDD的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目前,通过与MDD相关的各种遗传研究,如MDD的遗传因素分析、MDD的药物遗传学研究、MDD与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等其他精神障碍的遗传关系研究等,已经积累了很多与MDD遗传特性相关的数据。但是,我们对MDD的分子机制的了解仍然有限。如何基于这些遗传数据,分析其潜在的生物学功能并探索MDD的分子机制,仍然是MDD研究中面临的难题。同时,现有研究中广泛采用的以单个或少数分子为对象的研究模式在MDD这样的复杂疾病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我们从更系统全面的层面探索其致病的分子机制。因此,本文基于MDD相关的遗传研究数据,应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统计学及图论等模型,从不同层面对MDD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探究这些遗传数据潜在的生物学功能,发现MDD的分子机制及与SCZ之间分子层面的关联,理解目前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有限的可能原因及抗抑郁药物反应存在个体差异的原因。同时,在此基础上对抗抑郁药物重定位进行分析,筛选可能用于治疗SCZ的抗抑郁药物。本文首先基于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分析,探究422个MDD相关基因涉及的生物学通路,发现与神经系统、药物成瘾、免疫系统、内分泌、代谢、细胞功能调节等相关的通路在MD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这些通路间的关系,它们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与免疫系统、细胞功能调节以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代谢相关。这表明MDD分子机制非常复杂,是多个相互影响的生物学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种或多种通路异常可能会导致其他通路或功能的障碍,并最终导致MDD的发生发展。此外,鉴于MDD和SCZ存在共患病状态,通过生物学功能和网络分析,我们发现331个SCZ相关基因涉及的生物学通路主要与神经系统、药物成瘾、免疫系统、细胞功能调节、癌症、代谢和内分泌等相关。通路关系分析表明,这些通路间大致形成三个模块,分别与免疫系统、信号转导以及神经系统、药物成瘾、内分泌系统等相关。另外,利用节点加权施泰纳最小树算法从蛋白质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N)中构建SCZ特异蛋白子网络,以此预测了可能与SCZ相关的潜在风险基因,如PPP1CC、DLG2和HSPA5等。同时,我们的结果表明与神经系统、感染与免疫系统、细胞功能调节和内分泌等相关通路在MDD、SCZ共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共同的生物学通路,可能是导致两种疾病共病的原因及生物学基础。抗抑郁药物是减缓或治疗MDD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现有的抗抑郁药物在治疗MDD时疗效有限,并且大部分患者在治疗期间对抗抑郁药物反应不充分或存在个体差异。针对抗抑郁药物的这种治疗现状,我们分别从抗抑郁药物和患者的遗传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于抗抑郁药物,我们计算了MDD相关基因和抗抑郁药物靶基因在PPIN中的网络拓扑量值及分布距离,发现抗抑郁药物靶基因具有较小的平均节点度和节点度分布,而且两者在PPIN中的关系并不密切。另外,MDD相关基因和抗抑郁药物靶基因中的共同基因对应的生物学功能主要与神经系统功能相关,而MDD的发病过程与包括神经系统在内的多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这可能是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有限的原因。另外,为探究抗抑郁药物反应存在个体差异的原因,我们收集了与抗抑郁药物反应显着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数据,通过功能分析发现13个非同义替换SNPs(nonsynonymous SNPs,ns SNPs)中的rs1065852、rs3810651和rs117986340导致的氨基酸替换可能会影响相应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rs1065852会引起与抗抑郁药物代谢密切相关的CYP2D6中P34S替换。随后针对CYP2D6的原始和突变蛋白结构的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表明,与天然的CYP2D6结构相比,突变蛋白的F-G loop的灵活性降低了,F-G loop作为底物的通道入口组成部分,可能通过阻碍底物的识别和获取而导致酶活性的降低。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CYP2D6中P34S(rs1065852)替换的脯氨酸(P)在治疗MDD时比丝氨酸(S)更有利,为开发新的抗抑郁药物和MDD的个性化医疗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基于MDD与SCZ的共病机制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PPIN和通路的药物重定位方法来筛选可能用于治疗SCZ的抗抑郁药物。首先,基于PPIN我们评估了每种抗抑郁药物与已知通路之间的关系,以识别与每种抗抑郁药物显着相关的通路。然后,将SCZ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识别的与SCZ显着相关的生物学通路,与每种抗抑郁药物相关的通路比较,并通过超几何分布检验来筛选潜在的可用于治疗SCZ的抗抑郁药物。最后,我们的方法识别了7种可能用于治疗SCZ的抗抑郁药物,每一种抗抑郁药物都有一些基于文献的证据表明其在治疗SCZ方面的潜在益处。总之,本文对MDD相关的遗传数据潜在的生物学功能系统的分析与比较,为探究MDD、SCZ的分子机制及其共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MDD和SCZ的药物开发和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为理解目前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有限的可能原因及抗抑郁药物存在个体反应差异的原因提供了线索。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我们提出的抗抑郁药物重定位方法,不仅提高了抗抑郁药物的利用价值,也为SCZ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药物候选。另外,我们的分析方法对理解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疾病间共病机制以及其他具有共病基础疾病的候选药物筛选具有重要价值。

沈长兵[10](2020)在《基于银屑病组学数据的DNA甲基化年龄分析、多效性位点与共同发病通路探索及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银屑病(Psoriasis,PsO)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表观遗传学研究表明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DNAm)与PsO存在关联性,DNAm调控PsO易感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人群患PsO的风险。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sO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存,并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及心血管危险因素强关联,可能存在相互影响关系。近十多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在众多疾病和性状中被广泛利用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对GWAS数据进行插补计算(Imputation),可获得遗传位点覆盖面更大的基因组学数据,同时许多新的统计学方法被开发,使得后续数据分析和深入挖掘成为可能。研究目的:探索PsO是否对PsO患者皮损组织DNAm年龄产生影响。探寻PsO和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之间的遗传多效性位点和可能存在的共同发病通路。探索四种CVD(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卒中(Stroke)、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和六种心血管风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的强遗传关联变异与 PsO发病风险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中国汉族人群PsO DNAm数据(包含1 14份PsO患者皮损组织(Psoriastic lesional skin tissue,PP)、4 1 份 PsO 患者非皮损皮肤组织(Psoriastic non-lesional skin tissue,PN)和 62 份健康对照正常皮肤组织(Normal skin tissue,NN))、中国汉族人群PsO和SLEGWASs Imputation数据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前期开展的研究。欧洲人群PsO GWAS Imputation数据来源于美国密歇根大学James T Elder教授课题组,欧洲人群SLE GWAS Imputation数据来源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Timothy JVyse教授课题组,MS GWAS Imputation数据来源于国际多发性硬化症遗传学联盟(IMSGC),CD和UC GWASs Imputation数据来源于国际炎症性肠病遗传学联盟(IIBDGC)。欧洲人群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SLE、RA、MS、CD和UC)的UK Biobank(UKBB)GWASs数据来源于哈佛-麻省理工Broad研究所 Benjamin Neale 实验室(http://www.nealelab.is/uk-biobank)。工具变量(Instrumental variables,IVs)数据从公开发表的文献中依据入选标准提取获得。使用多组织甲基化计时模型(Multiple-tissue methylation clock model)、经验加权线性组合检验统计量(Empirical weighted linear combination test statistics,eLC)、用于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的数据库(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孟德尔随机化分析(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is,MRA)和稳健调整轮廓评分(Robust Adjusted Profile Score,RAPS)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一)DNAm年龄分析结果:本研究证实了多组织甲基化计时模型在中国汉族人群皮肤组织中的良好适用性。对于PN和NN,计算的DNAm年龄与年代年龄呈显着正相关(Spearman’s p≥0.86,P<2.2E-16),年龄加速残差接近于0(P>0.15)。对于PP,DNAm年龄与年代年龄之间同样存在很强的相关性(Spearman’s p=0.78,P<2.2E-16),并且DNAm年龄加速残差与NN或PN皮肤组织接近(P>0.3)。此外,PP的DNAm年龄加速残差与PASI评分及相关特征(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吸烟状态)均无相关性。研究还发现,在NN、PN和PP中分别存在100个、588个和8032个与DNAm年龄相关的CpG位点(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0.05)。这些与DNAm年龄相关的CpG位点存在重叠性,并且在3组(NN、PN和PP)之间以及与外部数据集具有一致的关联系数。值得关注的是,PP中的39个DNAm年龄相关的CpGs和2个时钟CpGs也在PsO中存在甲基化差异。PP与PN及PP与NN之间进行比较,分别确定301和881个PsO依赖的DNAm年龄相关的CpGs(P<0.01),然而这些位点均没有达到FDR<0.05的显着阈值。(二)PsO与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效性位点和共同发病通路探索结果:在欧洲人群中,LD-Hub计算结果显示PsO主要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人体基本特征等存在显着遗传相关性。初筛阶段分析结果显示,PsO与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共同显着位点/基因组学区域/独立位点数量分别为:SLE(1244/14/35)、RA(11535/16/114)、MS(10426/23/102)、CD(1175/22/73)和UC(97/1/11)。利用UKBB数据进一步验证,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被验证的独立位点数分别为:SLE(8)、RA(16)、MS(11)、CD(12)和 UC(7)。同时,对中国汉族人群PsO和SLE的GWASs Imputation数据进行双变量GWAS分析发现,MHC区域外仅SNP rs1887428(9号染色体,附近基因为JAK2,P dLC=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6.20E-09)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其他显着位点均为MHC区域位点且均来源于之前GWASs未显着的位点。利用DAVID和GSEA基于初筛阶段显着性潜在多效性位点进行通路分析,发现PsO与四种自身免疫性疾病(SLE、RA、MS和CD)可能共同存在的发病通路,主要涉及自身免疫、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相关通路及其他通路,且存在一定的重叠性。(三)PsO与心血管疾病和危险因素MRA结果:经过相应的入选标准筛选和一致性检验,分别纳入CHD、Stroke、HF、AF、HDL、LDL、TC、TG、DBP 和 SBP 的 29、26、10、131、83、63、75、50、121 和 105个SNPs作为IVs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Two-Sample Mendelian Randomization,TSMR)分析。水平多效性检验显示Stroke相关的遗传变异具有水平多效性。TSMR分析结果表明,遗传预测的CHD与PsO发病风险存在显着性统计学意义(OR=1.20,95%CI:1.06-1.45,P=3.05E-03),SBP与PsO发病风险存在提示性统计学意义(OR=1.51,95%CI:1.08-2.11,P=1.53E-02),其他暴露变量与PsO发病之间均无显着的遗传因果关系。对于Stroke,MR-PRESSO分析结果显示Stroke与PsO发病风险之间也不存在显着遗传因果关系。RAPS分析结果显示CHD(OR=1.21,95%CI:1.06-1.37,P=3.44E-03)和 HF(OR=1.72,95%CI:1.22-2.43,P=2.08E-03)与PsO发病风险具有统计学意义,SBP与PsO发病风险存在提示性统计学意义(OR=1.53,95%CI:1.09-2.14,P=1.30E-02)。CHD、HF 和 SBP 的 IVs 均无显着异质性,留一法分析显示出CHD、HF和SBP对PsO具有持续显着因果影响,支持了TSMR和RAPS分析结果的稳健性。结论:本研究表明多组织甲基化计时模型在中国汉族人群皮肤组织中适用性良好。在PN和PP中未观察到DNAm年龄的显着变化,且相关特征和DNAm年龄加速残差之间缺乏关联性。因此,由PsO引起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DNAm改变可能不影响PsO皮肤组织的生物学年龄。发现PsO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存在一些多效性位点和可能共同涉及的发病通路,研究结果可以部分解释PsO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并存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PsO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遗传学发病机理。采用MR方法发现CHD和HF与PsO风险具有显着因果关系,SBP与PsO发病风险具有提示性因果关系,这些发现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PsO和CVD及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遗传学关联,进一步对PsO患者共存疾病进行合理的治疗和管理。

二、精神分裂症遗传流行病学30年比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分裂症遗传流行病学30年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肠道菌群筛选精神分裂症短期诊断生物标志物及构建复发风险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精神分裂症复发流行病学现状及研究意义
    1.2 精神分裂症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
    1.3 肠道菌群失衡与精神分裂症风险关联
    1.4 精神分裂症复发预测模型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区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样本量估计
        2.3.2 研究设计
        2.3.3 基线资料收集
        2.3.4 粪便标本收集
    2.4 肠道菌群实验方案
        2.4.1 实验试剂盒材料
        2.4.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4.3 实验方法细则
    2.5 肠道菌群数据预处理
        2.5.1 数据优化
        2.5.2 OTU聚类
        2.5.3 分类学分析
    2.6 技术路线图
    2.7 统计学分析
        2.7.1 精神分裂症数据库的建立
        2.7.2 统计分析
        2.7.2.1 随机森林
        2.7.2.2 支持向量机
        2.7.2.3 BP神经网络
        2.7.3 模型评价指标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2 影响复发的风险因素分析
        3.2.1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3.2.2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临床检测指标比较
        3.2.3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肠道菌群多样性
    3.3 肠道菌群作为诊断生物标志物
    3.4 基于肠道菌群构建精神分裂症复发风险预测模型
        3.4.1 数据预处理
        3.4.2 随机森林模型
        3.4.3 支持向量机模型
        3.4.4 BP神经网络模型
        3.4.5 三种模型在不同分类学水平上的预测性能比较分析
        3.4.6 复发风险预测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肠道菌群作为诊断生物标志物在主要重性精神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DRD2基因多态性与特殊地域人群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研究资料的收集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 生物学样本收集及测序分析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分析
    3.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3)精神分裂症及其一级亲属脑岛静息态功能连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研究方法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一般人口学资料
    2 精神分裂症组、健康一级亲属组及健康对照组脑岛亚区功能连接组间差异
    3 脑岛各亚区功能连接组别差异
    4 脑岛亚区异常功能连接与临床资料的关系
讨论
    1 精神分裂症概述
    2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3 精神分裂症脑岛功能研究
    4 精神分裂症组、健康一级亲属组及健康对照组通过 rs-fMRI 功能连接研究分析存在差异脑区
    5 本研究优势和不足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精神分裂症幻觉脑连接的磁共振技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4)KH公司A药品营销组合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工具
        2.1.1 PEST分析
        2.1.2 波特五力模型
        2.1.3 SWOT分析
        2.1.4 STP战略
        2.1.5 4P和4C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药品营销策略相关研究
        2.2.2 抗精神分裂症药品相关研究
        2.2.3 文献述评
第3章 KH公司的营销环境分析
    3.1 A药品及相关概念简介
        3.1.1 精神分裂症概念
        3.1.2 A药品简介
    3.2 KH公司及其发展状况简介
        3.2.1 KH公司企业文化理念及成就
        3.2.2 KH公司销售事业部组织架构
        3.2.3 KH公司产品组合
    3.3 KH公司A药品营销的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3.3.1 KH公司面临的政治环境分析
        3.3.2 KH公司面临的经济环境分析
        3.3.3 KH公司面临的社会环境分析
        3.3.4 KH公司面临的技术环境分析
    3.4 KH公司A药品营销的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3.4.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分析
        3.4.2 新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3.4.3 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3.4.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3.4.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KH公司A药品营销现状
    4.1 KH公司A药品的营销现状分析——SWOT分析
        4.1.1 KH公司A药品的内部优势分析
        4.1.2 KH公司A药品的内部劣势分析
        4.1.3 KH公司A药品的外部机会分析
        4.1.4 KH公司A药品的外部威胁分析
        4.1.5 KH公司A药品SWOT矩阵分析
    4.2 本章小结
第5章 KH公司A药品的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5.1 KH公司A药品的战略定位——STP分析
        5.1.1 KH公司A药品的市场细分
        5.1.2 KH公司A药品的目标市场
        5.1.3 KH公司A药品的市场定位
    5.2 基于4P理论的KH公司A药品的营销组合策略建议
        5.2.1 KH公司A药品的产品策略
        5.2.2 KH公司A药品的价格策略
        5.2.3 KH公司A药品的渠道策略
        5.2.4 KH公司A药品的推广策略
    5.3 基于4C理论的KH公司A药品的营销组合策略建议
        5.3.1 KH公司A药品的顾客策略
        5.3.2 KH公司A药品的成本策略
        5.3.3 KH公司A药品的便利策略
        5.3.4 KH公司A药品的沟通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KH公司A药品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6.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6.2 优化企业组织管理
    6.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6.4 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及其临床表型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1.2 ACE的生理功能及ACE基因I/D多态性
    1.3 ACE及ACE基因I/D多态性与SCZ的相关性
    1.4 ACE及ACE基因I/D多态性与认知功能损伤的相关性
    1.5 研究假说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人口学统计资料及临床资料
    3.2 H-W遗传平衡度检验
    3.3 ACE基因I/D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
    3.4 慢性SCZ患者不同ACE基因型亚组间临床症状的比较
    3.5 慢性SCZ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的认知功能比较
    3.6 慢性SCZ患者不同ACE基因型亚组间认知功能的比较
    3.7 健康对照不同ACE基因型亚组间认知功能的比较
    3.8 基因型主效应、诊断与基因型之间的交互效应
    3.9 慢性SCZ男性患者注意功能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讨论
    4.1 ACE基因I/D多态性与SCZ易感性的关联性
    4.2 ACE基因I/D多态性与慢性SCZ临床症状的关联性
    4.3 慢性SCZ患者认知功能降低
    4.4 ACE基因I/D多态性与慢性SCZ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的关联性
    4.5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及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银杏叶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
    1 精神分裂症及其治疗
        1.1 精神分裂症概述
        1.2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2.1 遗传因素
        1.2.2 环境因素
        1.2.3 神经发育异常假说
        1.2.4 脑结构异常改变
        1.2.5 神经生化假说
        1.3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
        1.3.1 药物治疗及不良反应
        1.3.2 物理治疗
        1.3.3 社会心理干预治疗
    2 银杏叶制剂的研究现状
        2.1 银杏叶制剂的药理作用
        2.1.1 抗氧化作用
        2.1.2 拮抗PAF作用
        2.1.3 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2.1.4 降血脂作用
        2.1.5 改善微循环
        2.1.6 抗炎、抗肿瘤
        2.1.7 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
        2.2 银杏叶制剂的临床应用
        2.2.1 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
        2.2.2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
        2.2.3 GBE的不良反应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组标准
        2.1.2 一般资料比较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4.1 量表评定(PANSS、TESS)、疗效观察
        2.4.2 BMI、FBG、血脂各项(TC、TG、LDL、HDL)测定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3.1.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3.1.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3.1.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血脂的比较
        3.2 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比较
        3.2.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FBG比较
        3.2.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FBG比较
        3.2.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FBG比较
        3.3 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
        3.3.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
        3.3.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
        3.3.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BMI比较
        3.4 患者治疗前后PANSS比较
        3.4.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比较
        3.4.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比较
        3.4.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PANSS比较
        3.5 临床疗效比较
        3.6 不同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4 讨论
        4.1 发生代谢综合征风险的分析
        4.2 血脂、血糖和体重水平的比较分析
        4.3 抗精神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分析
    5 结论
    6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湖南省精神分裂症病情稳定性数据整理
    1 项目背景及数据来源
        1.1 调查目的
        1.2 调查对象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伦理
    3 纳入指标筛选
    4 各指标评判标准
        4.1 一般人口学资料
        4.2 家族史
        4.3 服药规律性
        4.4 自知力水平
        4.5 经济状况水平及既往住院次数
        4.6 病情稳定性评估方法
    5 数据清理
    6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病情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 数据分析结果
        1.1 湖南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数据分布情况
        1.2 精神分裂症病情稳定性数据分布情况
        1.3 病情稳定性与各研究因素的χ2检验
        1.4 病情稳定性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2 精神分裂症病情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讨论
        2.1 精神分裂症各因素的分布特点
        2.2 自知力和规律服药是影响病情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2.3 影响病情稳定性的其他因素需重点关注
    3 结论
    4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卡
附录 B: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院信息单
附录 C:居民个人健康档案
附录 D:参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知情同意书
附录 E: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和随访信息补充表
附录 F: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附录 G:随访服务有关说明
附录 H:社会功能评估
综述 影响精神分裂症病情稳定性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8)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Hcy水平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及剔除标准
    2.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2.1 研究内容及方法
        2.2.2 样本量计算
        2.2.3 Hcy的检测
        2.2.4 MTHFR基因组提取及C677T基因多态性分析
        2.2.5 认知功能的评定
        2.2.6 统计学方法
    2.3 质量控制
    2.4 技术路线图
    2.5 伦理和知情同意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患者组和对照组Hcy比较
    3.3 患者组和对照组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的比较
    3.4 患者组和对照组认知功能的比较
    3.5 患者组Hcy水平与认知功能和症状评分相关性分析
    3.6 患者组不同基因型的认知功能比较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患者组和对照组Hcy水平与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
    4.2 患者组和对照组认知功能的比较
    4.3 精神分裂症患者Hcy水平与认知功能和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4.4 患者组MTHFR C677T不同基因型的认知功能比较
    4.5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重度抑郁症相关遗传数据的生物学功能分析及抗抑郁药物的重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第一章 与重度抑郁症相关的遗传学研究现状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重度抑郁症的遗传机制研究
        1.1.2 重度抑郁症的药物遗传学研究
        1.1.3 重度抑郁症与其他精神障碍的遗传关系研究
        1.1.4 重度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现状及药物重定位研究
    1.2 科学问题和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与重度抑郁症遗传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2.1 引言
    2.2 重度抑郁症遗传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探究
        2.2.1 重度抑郁症遗传相关基因
        2.2.2 重度抑郁症相关基因的功能特征分析
        2.2.3 重度抑郁症相关通路间关系评估
    2.3 重度抑郁症遗传相关基因的功能特征
        2.3.1 重度抑郁症遗传相关基因分析
        2.3.2 重度抑郁症相关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
        2.3.3 重度抑郁症相关基因涉及的生物学通路
        2.3.4 重度抑郁症相关通路间关系
    2.4 本章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生物学功能和网络探究重度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机制
    3.1 引言
    3.2 精神分裂症的分子机制及与重度抑郁症关联机制探究
        3.2.1 基础数据集
        3.2.1.1 精神分裂症遗传相关基因集
        3.2.1.2 蛋白质互作网络数据
        3.2.2 精神分裂症遗传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3.2.3 精神分裂症相关通路间关系分析
        3.2.4 基于生物网络预测精神分裂症潜在的风险基因
        3.2.5 基于生物学功能的重度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共病机制分析
    3.3 精神分裂症的分子机制及与重度抑郁症的共病机制
        3.3.1 精神分裂症遗传相关基因分析
        3.3.2 精神分裂症遗传相关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
        3.3.3 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生物学通路
        3.3.4 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通路间关系网络
        3.3.5 精神分裂症潜在的风险基因
        3.3.6 基于生物学功能的重度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的比较
        3.3.6.1 重度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的分析与比较
        3.3.6.2 重度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相关通路的分析与比较
        3.3.6.3 重度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的共病网络
    3.4 本章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PIN和生物学功能的抗抑郁药物药效有限的原因探究
    4.1 引言
    4.2 抗抑郁药物靶基因和重度抑郁症相关基因的比较
        4.2.1 抗抑郁药物靶基因
        4.2.2 基于PPIN的比较
        4.2.3 基于生物学功能的比较
    4.3 抗抑郁药物药效有限的原因分析
        4.3.1 抗抑郁药物靶基因分析
        4.3.2 抗抑郁药物靶基因和重度抑郁症相关基因在PPIN中的关系
        4.3.3 相同基因涉及的生物学功能
    4.4 本章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度抑郁症中与抗抑郁药物反应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5.1 引言
    5.2 单核苷酸多态性对相应蛋白结构和功能影响分析
        5.2.1 与抗抑郁药物反应相关的SNPs的收集
        5.2.2 nsSNPs的功能分析
        5.2.3 nsSNPs导致的突变蛋白稳定性变化分析
        5.2.4 nsSNPs的进化保守性分析
        5.2.5 分子动力学模拟
    5.3 抗抑郁药物存在个体反应差异的原因分析
        5.3.1 与抗抑郁药物反应显着相关的SNPs
        5.3.2 nsSNPs对相应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5.3.3 nsSNPs引起突变蛋白的稳定性变化
        5.3.4 nsSNPs的进化保守性分析
        5.3.5 CYP2D6原始和突变蛋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5.4 本章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PPIN和通路的方法筛选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抗抑郁药物
    6.1 引言
    6.2 基于PPIN和通路的药物重定位方法
        6.2.1 相关数据集
        6.2.1.1 KEGG中与人类相关的通路
        6.2.1.2 抗抑郁药物的靶基因
        6.2.1.3 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基因
        6.2.2 与每种抗抑郁药物显着相关的通路识别
        6.2.3 与精神分裂症和心血管疾病显着相关的通路检测
        6.2.4 抗抑郁药物重定位
    6.3 基于PPIN和通路的抗抑郁药物重定位
        6.3.1 相关基因集
        6.3.2 与抗抑郁药物显着相关的通路
        6.3.3 与精神分裂症和心血管疾病显着相关的通路
        6.3.4 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抗抑郁药物重定位
    6.4 本章讨论
    6.5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与重度抑郁症相关的遗传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银屑病组学数据的DNA甲基化年龄分析、多效性位点与共同发病通路探索及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中国汉族人群正常皮肤组织和银屑病皮损组织DNA甲基化年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样本和数据集描述
        2.2 DNAm年龄的计算
        2.3 PsO依赖的DNAm年龄相关的CpG位点鉴定
        2.4 统计分析工具和方法
    3 结果
        3.1 正常皮肤组织的DNAm年龄
        3.2 PsO皮损组织的DNAm年龄
        3.3 相关特征和DNAm年龄加速残差相关性分析
        3.4 与皮肤组织DNAm年龄相关的CpGs
        3.5 外部数据评估结果一致性
        3.6 差异性甲基化CpGs与DNAm年龄相关CpGs比较分析
        3.7 PsO依赖的DNAm年龄相关的CpGs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银屑病与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效性位点和共同发病通路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集来源
        2.2 统计学方法
        2.2.1 连锁不平衡评分回归分析
        2.2.2 LD-Hub
        2.2.3 多表型GWAS遗传多效性分析
        2.3 注释工具和软件
        2.4 基因集富集和通路分析
        2.5 FUMA GWAS
    3 结果
        3.1 PsO与其他疾病/特征之间的遗传相关性
        3.2 初筛阶段数据分析结果
        3.3 初筛阶段显着独立位点验证分析
        3.4 中国汉族人群PsO与SLE潜在多效性位点探索
        3.5 PsO与四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共同发病通路分析
        3.6 基因集富集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第三部分: 银屑病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因果关系: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概要
        2.2 IVs选择条件和要求
        2.3 孟德尔随机多效性残差总和和离群值检验
        2.4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2.5 稳健调整轮廓评分
        2.6 敏感性分析
    3 结果
        3.1 IVs的选择和评估
        3.2 一致性分析
        3.3 IVs水平多效性评估
        3.4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3.5 稳健调整轮廓评分
        3.6 MR敏感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文献综述: 银屑病与伴随疾病: 从流行病学到遗传学
    1 相关术语
    2 PsO与伴随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3 PsO与伴随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3.1 共同或差异性易感基因
        3.2 共同或差异性遗传学发病通路
    4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精神分裂症遗传流行病学30年比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肠道菌群筛选精神分裂症短期诊断生物标志物及构建复发风险预测模型[D]. 潘如兵. 安徽医科大学, 2021
  • [2]DRD2基因多态性与特殊地域人群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研究[D]. 李文雪.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3]精神分裂症及其一级亲属脑岛静息态功能连接研究[D]. 高帅帅.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KH公司A药品营销组合策略研究[D]. 林萍.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及其临床表型的关联性研究[D]. 袁廉. 苏州大学, 2020(02)
  • [6]银杏叶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D]. 安彦敏. 河北大学, 2020(08)
  • [7]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D]. 朱锁.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Hcy水平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关系[D]. 杨松. 河北大学, 2020(08)
  • [9]重度抑郁症相关遗传数据的生物学功能分析及抗抑郁药物的重定位[D]. 辛军彩.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基于银屑病组学数据的DNA甲基化年龄分析、多效性位点与共同发病通路探索及孟德尔随机化研究[D]. 沈长兵.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标签:;  ;  ;  ;  ;  

精神分裂症遗传流行病学30年比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