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环流减慢的原因

太平洋环流减慢的原因

一、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胡枫[1](2021)在《MJO三维结构对其东传影响的理论研究和观测事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理论模式和观测角度研究了MJO三维结构对MJO东传的影响及其物理机制。从理论模式角度,本文在原有“水汽模态”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联立自由大气第一、第二斜压模和边界层控制方程组,建立了线性的“水汽-动力”理论模式。该模式包含了对流-边界层辐合反馈作用,“水汽模态”理论以及自由大气第二斜压模作用。从观测角度,本文通过对33年观测中东传MJO事件的研究,分析了MJO垂直倾斜结构的存在及其与东传速度的关系。本文基于观测资料还对比分析了两类“水汽模态”理论解释MJO东传的适用性。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建立的“水汽-动力”理论模式可以模拟出纬向行星尺度选择的缓慢东传的MJO。纬向1波的东传速度约为5.2ms-1,与观测接近。水平湿静力能(MSE)平流,垂直MSE输送和边界层水汽变化过程对MJO传播速度的贡献分别为4ms-1,3ms-1和1ms-1,而地表潜热通量和大气辐射通量对东传速度的贡献则为-1ms-1和-2ms-1。他们共同的作用使得MJO以约5ms-1的速度缓慢东传。(2)所有东传MJO事件均伴随着本身的垂直倾斜结构,倾斜程度从9°到23°不等。MJO垂直结构越倾斜,MJO东传速度越快,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50,超过了0.01显着性水平检验。一方面,MJO垂直结构越倾斜,MJO东侧下沉运动越强,导致对流层低层向极地的经向风越强。向极地的经向风会平流赤道上大的平均水汽,引起强的经向水汽平流。另一方面,下沉运动越强会在边界层顶激发出更强的东风Kelvin波,导致边界层辐合和上升运动更强,引起更强的垂直水汽输送。两方面均会导致边界层水汽超前更强,使东传速度更快。同时,MJO垂直倾斜程度越大,会导致MJO西侧负的垂直MSE平流越强,导致西侧有更负的MSE趋势。MJO东侧更强的下沉运动,会导致正垂直MSE平流和MSE趋势更强。MJO东侧有更正的MSE趋势,西侧有更负的MSE趋势,导致MJO东传速度更快。(3)背景环境场会调控MJO的倾斜程度。在MJO的西侧,背景场正的海温,水汽以及对流层高层的对流不稳定有利于形成垂直结构更倾斜的MJO。同时东太平洋类似El Ni?)o模态的暖海温和正水汽对强倾斜结构MJO的形成也有正贡献。(4)当MJO对流中心位于印度洋和海洋性大陆(140°E以西)时,两种“水汽模态”理论均可用于解释MJO的东传;当MJO传播至140°E以东时,第一类“水汽模态”理论即边界层水汽超前仍是适用的,而只有23%的东传MJO适用于第二类“水汽模态”理论,即只有23%的MJO东侧有正MSE趋势。

李欣韵[2](2020)在《ENSO不同位相下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降水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提供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最佳路径数据集、CMA提供的2474站点资料和中国地面降水日值格点数据集(V2.0),基于客观天气分析技术,本文首先对TC降水进行分离,并提出TC降水影响因子分解方法,对1981-2017年7-9月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降水(简称TC降水)及其影响因子进行气候特征分析;随后利用ERSSTv5海温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ENSO四个位相下TC降水的特征,同时采用异常成因诊断方法对其可能成因进行分析;最后,以华南地区TC降水显着异常减少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增暖(Eastern Pacific Warming,EPW)位相为例,利用ERA5逐月和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从环境场的角度剖析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对TC降水的可能影响机理。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TC降水集中于7-9月,平均每年给大陆贡献156的降水,对总降水的贡献较大。华南地区是登陆TC降水敏感区。(2)从量值及空间分布上看,ENSO不同位相下TC异常降水均呈现非对称的特征。两个暖位相(EPW和CPW(Central Pacific Warming))下TC异常降水的主要影响因子是TC影响频次项,而冷位相(EPC(Eastern Pacific Colding)和CPC(Central Pacific Colding))下则为TC影响时长项。TC降水异常的成因是复杂的,在多种复杂影响因子的共同影响下,大多数位相下TC降水异常不显着。(3)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变暖导致西北太平洋上大气环流对其响应,从而导致TC生成环境、引导气流、降水条件、纬向风水平切变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华南地区登陆中国大陆TC降水显着异常减少。其中,TC影响频次是影响华南地区TC降水异常特征的主要直接影响因子,而TC路径异常项是主要间接影响因子。

薛文璟[3](2020)在《春季北大西洋SSTA特征及其与ENSO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利用再分析资料以及混合层海温诊断方程,在提取春季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特征的主模态基础上,探究了主模态海温异常产生的可能原因,以及ENSO事件对其的重要影响,同时对1997-1998与2015-2016年超级厄尔尼诺次年春季北大西洋SSTA的差异及成因进行个例分析。北大西洋春季的海温异常EOF第一模态为三极模态,第二模态整体表现为较强的单极中心,第三模态为偶极模态,其中第一、三模态与ENSO关系密切。ENSO事件通过热带开尔文波东传以及中高纬度PNA(Pacific North American Pattern)遥相关波列,影响北大西洋的大气环流即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引起亚速尔高压的变化,产生南北侧风场异常,通过风-蒸发-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反馈机制使北大西洋蒸发减弱(增强),海洋增暖(降温)。通过以上机制,厄尔尼诺事件对北大西洋的影响强度要大于拉尼娜事件。三极型海温是海洋内部动力过程与海气表面热量交换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混合层诊断分析,不同纬度海温异常中心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海洋内部的纬向平流,热力因素中的潜热通量的作用较为显着,潜热通量的变化与海表面风场的变化直接有关。个例分析结果显示,北大西洋SSTA在1998年春季,呈明显正负正三极型式分布,而2016年呈弱的负正负型态。诊断热带北大西洋SSTA的影响因素表明,1998年春季暖SSTA除了海洋表面向大气的潜热输送异常减少以及吸收太阳辐射的增加外,海洋内部Ekman纬向漂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热力过程与厄尔尼诺峰值后出现的NAO负位相有关,其可引起亚速尔高压减弱,产生西南风异常,热带北大西洋蒸发减弱,海表增暖,沃克环流下沉支的东移对这一增暖也有贡献,但这一机制的影响较弱。与1997-1998厄尔尼诺事件不同,2015-2016厄尔尼诺事件没有强迫出负位相NAO,而是出现弱NAO正位相,热带北大西洋为弱的东风异常,使海表发生一定的冷却,形成2016的春季北大西洋SSTA与1998年的明显差异。

梁珑腾[4](2019)在《中国北方地区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的时空变异性及其对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近百年来,气候变化尤其是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对水资源、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不断加剧,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作为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其时空变化特征与规律,特别是成因与机制不明确。中国北方地区地域范围广,气候类型多,在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代表性,揭示中国北方地区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的时空变异性及其对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关系,对于在全球范围内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应对水资源问题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均具有一定实际参考意义。本文基于1951~2016年中国北方及其周边地区357个气象站点的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年(月)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气候倾向率法、中心聚类法等方法,分析了 1951~2014年中国北方地区年际、季节3类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年份及前后各时段特征值的时空变异性;利用全球温室气体强迫(AGG)、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多元厄尔尼诺指数(MEI)等大空间尺度年际数据,以及与气温数据相应气象站点的大气压、风速、相对湿度年(月)数据,揭示了1951~2016年中国北方地区年际、季节3类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对其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年、季3类气温整体均随纬度降低突变变晚;东北地区(1970至1980s)突变整体早于西北和华北地区。年际、春、夏、冬季均按平均最低气温(1979~1999年、1972~1999年、1987~1999年、1971~2000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1978~2005年、1975~2008年、1994~2008年、1972~2006年)顺序突变变晚,秋季有所不同;3类气温按冬(1981~1990年)、春、秋、夏季(1994~2008年)依次变晚。2、突变后,年际3类气温由西北东部地区向其他方向升温减慢;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波动强度依次减弱,升温速率亦依次减慢,冬季与之相同,春、夏季升温速率则为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秋季不同;年、季气温均在西北地区升温最快(0.06~0.12℃/10a)。年、季3类气温增幅均为平均最低气温最大,平均气温次之,平均最高气温最小。3、年、季3类气温变暖停滞均集中于1998和2007年及其前后。年际平均最低气温(1994~2007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1998~2010年)停滞依次变晚;整体由黄河流域中段向其他方向变晚。春、夏季3类气温依次变晚,秋、冬季相反;3类气温均按冬(1995~2008年)、秋、夏、春季(1998~2010年)顺序依次变晚。年、季3类气温突变至变暖停滞间周期均随纬度降低缩短,各季节周期整体按平均最低气温(9~18 a)、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5~12 a)顺序依次缩短。4、变暖停滞后,年际3类气温均由西北地区东部向其他方向降温加快;平均最高气温(-0.28~-0.01℃/10a)、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降温依次减慢,春、夏、冬季与之相同。平均最低气温与平均气温降温速率均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春、秋季3类气温波动强度依次减弱,冬季相反。夏、秋、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增幅>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春季气温增幅(1.2~2.7℃)>冬季>秋季>夏季(0~1.5℃)。5、整体上,年、季3类气温对各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一致性。1970s末至1990s,随AGG、CO2、AMO及太阳辐射持续增大、PDO处于正位相或持续上升、MEI突变、风速、大气压、相对湿度持续下降/上升及之后的趋势转变,气温发生突变;1990s以后,随AMO上升趋缓、PDO下降或处于负位相、MEI与太阳辐射下降、风速、大气压、相对湿度持续下降/上升及之后的趋势转变,气温发生变暖停滞。如1970s以后,当AMO快速上升持续3~29a,风速持续上升4~24a、倾向率达0.12~1.21m/(s-10a)时,年际平均最低气温发生突变。6、年、季气温对3类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敏感程度整体均为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各分区年、季3类气温变化整体对第1类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敏感程度>第2类影响因子>第3类影响因子,同类气温不同季节之间亦存在强弱差异,如春季3类气温对AGG、CO2响应敏感程度>夏季>秋季>冬季,冬季气温对PDO、MEI响应敏感程度>春季>秋季>夏季。

覃卫坚[5](2019)在《广西暴雨气候变化异常特征及其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西位于华南西部,地形复杂,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是我国暴雨的多发地区,每年因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给广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在广西暴雨气候变化及其异常成因方面仍有很多重要问题还没有研究清楚,因此研究广西暴雨多尺度变化异常特征及其成因,加深对暴雨事件频发物理机制的认识,提高广西洪涝灾害预测水平以及防灾减灾非常重要。本文利用1961~2016年广西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等资料,使用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广西暴雨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区域性、相关性、同时性气候特征,研究了暴雨年内非均匀性分布气候异常成因、大气季节内振荡对暴雨的调制作用、大范围暴雨大气环流异常变化特征及对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PDO)的响应,揭示了广西暴雨气候变化异常特征及其成因。主要结论如下:揭示了广西暴雨气候变化新特征:以柳州市北部为中心的桂东北地区、以“东巴凤”为中心的桂西山区、沿海地区三个多暴雨中心,既是暴雨雨量占总降水量百分率的大值区,又是暴雨高度集中发生区,夏季桂林和柳州市北部为同时发生暴雨频率高的区域;广西暴雨日数和大范围暴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且呈显着增多的趋势,尤其夏季的桂东北和桂东南、秋季的贺州—桂东南发生大范围暴雨的趋势增大。大范围暴雨日数在1970年代最少,最多出现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1983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显着突变;1980年代中期以后广西区域持续性暴雨的年际异常增大,1989年、2011年异常偏少,1994年、2008年异常偏多。揭示了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和PDO与广西暴雨的关系。前期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强度偏弱,夏季青藏高原东部高空上升速度减弱,中太平洋上空下沉气流增强,副热带高压和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强度偏强,有利于水汽、不稳定能量向广西输送和冷空气南下影响广西,澳大利亚北部越赤道南风偏强,大陆南风偏弱,中国汛期雨带位置偏南,有利于广西暴雨集中度偏大。PDO处于冷位相,高纬度地区槽脊波动增大、定常波强度增强,贝加尔湖阻高偏强,中纬度定常波强度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脊线偏北、西伸脊点偏西,赤道西太平洋地区上空风垂直切变增强,澳大利亚高压偏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带明显增强,形成新几内亚岛东北部沿海的上空为反气旋性环流、菲律宾东南部海域上空为气旋性环流、菲律宾东北部海域上空为反气旋性环流、广西到华南沿海地区为气旋环流的波列,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偏多。广西暴雨受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热带季节内振荡(MJO)等影响显着。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南海到中国东部地区和中南半岛到中国中部地区高空温度由冬季“北冷南暖”转为夏季“北暖南冷”的时间异常偏早,中国中部850 h Pa南北风交汇位置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波动及前汛期北风最南端位置偏南,广西暴雨集中度偏大。5~7月MJO明显东移,到达菲律宾以东地区或新几内亚岛附近,形成向西北方向传播的波列,经过南海到达广西,从而导致广西暴雨的多发。MJO位于西太平洋-马来西亚海洋性大陆时,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频数和暴雨日数偏多。

马圆[6](2019)在《热带外天气系统对夏季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频数年际变化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及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CMA)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数据集和登陆热带气旋信息,以及中央气象台台风网提供的2018年TC信息。定义了大气环状模(CGT)和大气环状模指数(CGTI),分析了1949-2016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位置与强度变化特征,研究了热带外天气系统与中国大陆TC登陆频数的关系,分析了引起2018年夏季登陆中国大陆TC频数异常的原因。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CGT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有五个异常中心,CGTI在1949-2016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存在一个2-3年的周期振荡。CGT与大尺度环流异常存在密切的联系。CGTI与中国大陆登陆TC频数气候变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当CGT表现为正位相时,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急流南侧的反气旋切变增强,使TC登陆过程的活动区域200 hPa的辐散增强,此外,对流层高层Rossby波能量向南传播增强,形成波通量辐合,导致东风异常,产生了东风异常的引导气流和纬向风垂直切变,东风切变异常使得切变减小,增加了TC登陆中国大陆的可能性。(2)1949-2016年间,WPSH面积增大,强度增强,并向西延伸。我国东部副热带地区登陆TC频数的变化与WPSH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在强度指数的负异常年,低层相对涡度偏大,会造成TC生成频数偏多,从而导致登陆的TC频数偏多。此外,由于500 hPa WPSH北侧西风气流相对较弱,导致中国东部副热带地区的西风引导气流明显弱于正异常年,有利于TC在该区域登陆。(3)2018年夏季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陆的TC较常年明显偏多。影响2018年TC登陆频数异常增多的副热带天气系统主要是WPSH,CGT的影响很小。在2018年夏季,低层相对涡度偏大,导致TC生成频数偏多,有更多的TC在中国大陆登陆。此外,受500 hPa位势高度场影响,引导气流在中国东部25-35?N附近为明显的东南气流,有利于TC在副热带地区登陆。中国东部副热带地区的东风切变有利于TC登陆过程的维持。纬向垂直风切变的这种分布是由200 hPa纬向风的分布决定的。

修军艺,温敏,王遵娅,张人禾[7](2019)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北半球冬季MJO传播的年代际变化》文中研究指明利用1979~2013年实时多要素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监测(RMM)指数,美国NOAA逐日长波辐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全球变化背景下北半球冬季MJO传播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从全球平均气温快速增暖期(1985~1997)到变暖趋缓期(2000~2012),MJO 2~4位相频次减少,5~7位相频次增多,即MJO对流活跃区在热带印度洋地区停留时间缩短、传播速度加快,而在热带西太平洋停留时间加长、传播明显减缓。进一步分析发现,以上MJO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与全球变化年代际波动有关。当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处于负位相时,全球变暖趋缓,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使其上空对流加强,垂直上升运动加强,对流层低层辐合,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多,该区域的湿静力能(MSE)为正异常。当MJO对流活跃区位于热带印度洋地区时,MJO异常环流对季节平均MSE的输送在强对流中心东侧为正、西侧为负,有利于东侧MSE扰动增加,使得MJO对流扰动东移加快;而当MJO对流活跃区在热带西太平洋地区,MJO异常环流对平均MSE的输送形成东负西正的形势,东侧MSE扰动减小,不利于MJO快速东传。因此,全球变化背景下PDO引起的大气中水汽含量及MSE的变化可能是MJO传播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原因。

吴丹[8](2018)在《大尺度环流对热带气旋变性过程中降水分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TRMM卫星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区域谱模式(RSM)细网格再分析资料以及RSMC最佳路径集(Best-track Dataset)资料,统计分析了1998~2013年间变性TC(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s)的降水非对称特征,对比分析了大尺度环流背景对变性TC左、右型降水的影响,并对副高和高纬槽脊影响变性TC降水分布的可能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统计的16年间,62例TC在变性前两天出现典型的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其中,LOC型(降水明显集中于TC移动方向左侧)占62.9%,多伴随副高北跳加强或南退减弱,而ROC型(降水明显集中于TC移动方向右侧)占37.09%,且几乎不会出现在副高北跳加强的过程中。(2)“天兔”变性前,上游高空槽为强的深槽,TC北侧有冷锋存在,高层冷空气向南下传,加强锋前的低层扰动,与锋前抬升作用一起促使降水集中在移动路径的左侧。其变性过程中伴随的纬向型向经向型的环流调整是左型降水特征越来越显着的主要原因。(3)“艾云妮”变性过程中,副高东退减弱的同时向北推进,上游为平直西风,下游为强的高压脊。降水发生在下游暖湿空气较强的一侧,变性较慢。同时降水与暖锋锋生之间存在正反馈效应,降水区内低层稳定而高层层结不稳定,锋前水汽抬升后再进入不稳定层结引发强降水。偏北的副高是TC变性过程中产生右型降水的主要原因,而副高强度不断减弱是其右型降水特征不断减弱的原因。本文的结论有助于深化理解变性TC非对称降水特征的产生原因及其演变机制。

夏杨,孙旭光,闫燕,封维扬,黄芳,杨修群[9](2017)在《全球变暖背景下ENSO特征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利用18952014年Had ISST月平均海温资料和CO2浓度加倍前后600年海气耦合模式CESM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了全球变暖前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特征(强度及其中心位置、生命期与频率)的变化及其可能原因.主要结论如下:全球变暖后,在观测和模拟中气候平均的海温增暖中心分别位于热带西太平洋(类拉尼娜型增暖)和热带东太平洋(类厄尔尼诺型增暖),引起热带太平洋低层东风信风相应地增强和减弱,从而改变了热带太平洋最强海气耦合的位置,决定了ENSO演变特征的不同变化.ENSO事件强度中心位置在类拉尼娜型增暖背景态下更倾向于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中部,形成"中太平洋ENSO",而在类厄尔尼诺型增暖背景态下则更偏向赤道东太平洋,形成"东太平洋ENSO".两种气候态的改变都会造成全球变暖后El Ni?o事件生命期的明显延长,其中,类厄尔尼诺型增暖的影响更大,最大可延长约3个月,极端El Ni?o事件生命期的增长更显着.其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一方面使热带西太平洋异常西风更早出现,有利于El Ni?o事件的提早发生发展,另一方面会减小热带太平洋温跃层的平均深度和热带中东太平洋赤道内外平均海温梯度,分别减慢了海洋次表层负反馈Kelvin波的东传速率和减弱了El Ni?o暖信号的"放电"速率,使El Ni?o事件衰亡速度减缓,持续时间更长.另外,观测和模式结果均表明,ENSO事件强度和频率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明显增强和增多,并且类拉尼娜型和类厄尔尼诺型增暖背景态会分别导致极端La Ni?a事件和极端El Ni?o事件频率显着增多.本文研究结果很好地统一了观测和模式中不同气候背景态下ENSO特征变化的现象和机理,为理解和预估全球变暖后ENSO特征的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奠定了重要的科学理论基础.

陈卫,陆日宇[10](2016)在《2015/2016厄尔尼诺事件的衰减位相及其对应的西北太平洋环流异常》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季节平均Had ISST海温、CMAP降水及NCEP风场数据,分析了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衰减期的特征及其对应的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2015/2016厄尔尼诺事件除了成熟位相冬季强度大以外,还具有在随后春季衰减快,到夏季就消亡的特征。伴随着厄尔尼诺的迅速衰减,西北太平洋有较强的反气旋环流异常维持。厄尔尼诺衰减位相与西太反气旋异常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由于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强度强,衰减期热带印度洋有显着的暖海温异常从冬季一直维持到夏季,有利于西太反气旋的增强和维持。另一方面,西太反气旋环流异常的维持及其南侧东风异常的发展使得中东太平洋正海温异常减弱,令厄尔尼诺事件快速衰退。此外,通过与1982/1983和1997/1998年比较发现,这三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虽强度相当,但衰减位相及与之相联系的西太反气旋异常都不尽相同。1982/1983事件衰减慢,维持时间长,对应的西太反气旋强度弱。而1997/1998事件衰减快,维持时间短,对应的西太反气旋强度在春季和夏季都强盛维持。2015/2016事件的衰减速度明显快于1982/1983事件,对应的西太反气旋也强于1982/1983事件,由于2015/2016事件增暖中心偏向于中东太平洋,而这里是厄尔尼诺衰减过程中负海温异常最先出现的区域,因此尽管2015/2016事件中西太反气旋异常的强度弱于1997/1998事件,但衰减速度及衰减位相维持时间与1997/1998相当。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厄尔尼诺衰减与西太反气旋异常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需进一步研究。

二、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MJO三维结构对其东传影响的理论研究和观测事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MJO东传
        1.2.2 MJO行星尺度选择
        1.2.3 MJO三维环流结构
        1.2.4 MJO“水汽模态”理论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方法和理论模式
    2.1 研究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Lanczos带通滤波
        2.2.2 显着性检验(t检验)
        2.2.3 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MV-EOF,Multi-variat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2.2.4 水汽方程诊断
        2.2.5 湿静力能方程诊断
    2.3 理论模式框架
第三章 影响MJO东传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模式构建
    3.3 模式结果
        3.3.1 波的频率和增长率
        3.3.2 最不稳定波(1 波)的结构
        3.3.3 关键参数的敏感性实验
    3.4 物理机制
        3.4.1 东传物理机制
        3.4.2 行星尺度选择物理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JO垂直倾斜结构对其东传的影响
    4.1 引言
    4.2 MJO个例挑选
        4.2.1 东传MJO事件
        4.2.2 垂直倾斜程度的定义
    4.3 MJO垂直倾斜结构及其与东传速度的关系
    4.4 垂直倾斜结构影响东传速度的物理机制
        4.4.1 第一类“水汽模态”理论角度
        4.4.2 第二类“水汽模态”理论角度
        4.4.3 物理机制
        4.4.4 调控MJO垂直倾斜结构的背景环境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类“水汽模态”理论适用性对比
    5.1 引言
    5.2 所有时刻平均的环流特征
        5.2.1 东传MJO时刻的选择
        5.2.2 环流形势特征
        5.2.3 “水汽模态”理论背后的物理过程
        5.2.4 不满足“水汽模态”的特例
    5.3 特殊时刻的环流形势和东传机制
        5.3.1 环流形势
        5.3.2 导致负MSE趋势超前的过程
        5.3.3 东传物理机制
    5.4 敏感性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ENSO不同位相下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降水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热带气旋降水的研究进展
        1.2.1 热带气旋降水气候特征
        1.2.2 热带气旋降水影响因子
    1.3 ENSO对热带气旋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两类ENSO的提出及其对东亚气候的影响
        1.3.2 ENSO对热带气旋降水的影响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特色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2.1.1 数据来源
        2.1.2 TC数据处理
        2.1.3 台站数据处理
    2.2 方法
        2.2.1 热带气旋降水的提取
        2.2.2 热带气旋体积降水的计算
        2.2.3 经验正交分解
        2.2.4 热带气旋降水影响因子分解方法
        2.2.5 热带气旋路径频数经验性统计分析方法
        2.2.6 异常的成因诊断方法
        2.2.7 热带气旋异常降水的成因诊断方法
        2.2.8 不同ENSO位相的分类
第三章 登陆中国大陆的热带气旋降水基本特征
    3.1 引言
    3.2 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3.3 影响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降水的因子
        3.3.1 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降水影响因子的分解
        3.3.2 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降水日数影响因子的分解
        3.3.3 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路径频数影响因子的分解
    3.4 小结与结论
第四章 ENSO不同位相下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降水异常特征
    4.1 引言
    4.2 不同位相的分类
        4.2.1 位相分类结果
        4.2.2 SSTA及降水异常分布
    4.3 ENSO不同位相下大气环流对海温异常的响应
    4.4 ENSO不同位相下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降水异常特征分析
        4.4.1 EPW位相下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降水异常特征分析
        4.4.2 CPW位相下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降水异常特征分析
        4.4.3 EPC位相下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降水异常特征分析
        4.4.4 CPC位相下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降水异常特征分析
        4.4.5 ENSO不同位相下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降水异常特征对比
    4.5 ENSO不同位相下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降水异常特征初步成因诊断
    4.6 小结与结论
第五章 EPW位相下华南地区登陆中国热带气旋降水异常成因分析
    5.1 引言
    5.2 EPW位相下华南地区登陆中国大陆TC降水异常特征成因诊断
    5.3 TC生成的环境要素特征
    5.4 TC路径的环境要素特征
    5.5 日TC降水强度的环境要素特征
    5.6 TC影响时长的环境要素特征
    5.7 小结与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春季北大西洋SSTA特征及其与ENSO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的研究重点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介绍
    2.2 方法介绍
第三章 北大西洋春季SSTA特征与环流的耦合
    3.1 引言
    3.2 北大西洋春季SSTA的时空变化特征
    3.3 SSTA与环流的耦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春季北大西洋SSTA变化的重要物理过程及其与ENSO的联系
    4.1 引言
    4.2 SSTA特征与ENSO的关联
    4.3 SSTA变化物理过程定量诊断与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016与1998年北大西洋SSTA变化的对比
    5.1 1998和2016北大西洋SSTA时空特征对比
    5.2 1998与2016年3月北大西洋SSTA变化的定量诊断
    5.3 1998与2016年北大西洋春季SSTA变化的物理量对比
    5.4 两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北大西洋遥响应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中国北方地区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的时空变异性及其对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3.2 气候突变研究进展
        1.3.3 气温变暖停滞研究进展
        1.3.4 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对其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自然资源
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数据来源
        3.1.1 气温数据
        3.1.2 其他数据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2.1 缺测数据的处理方法
        3.2.2 气温突变检验方法
        3.2.3 气温变暖停滞年份的确定方法
        3.2.4 数据序列趋势分析方法
        3.2.5 变异系数求取方法
        3.2.6 区域均值求取方法
        3.2.7 气候因子变化周期分析方法
        3.2.8 气温影响因子的分类方法
    3.3 空间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3.4 气温分区方法
4 年际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的时空变异性
    4.1 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年份的检验确定
    4.2 气温突变年份的时空变异性
    4.3 气温变暖停滞年份的时空变异性
    4.4 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前后各时段特征值的时空变异性
        4.4.1 各时段均值差的时空变异性
        4.4.2 各时段倾向率的时空变异性
        4.4.3 各时段变异系数的时空变异性
    4.5 讨论
5 季节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的时空变异性
    5.1 季节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年份的检验确定
    5.2 季节气温突变年份的时空变异性
    5.3 季节气温变暖停滞年份的时空变异性
    5.4 季节气温突变至变暖停滞周期的时空变异性
    5.5 季节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前后各时段特征值的时空变异性
        5.5.1 各时段气温均值差的时空变异性
        5.5.2 各时段气温倾向率与变异系数的时空变异性
    5.6 讨论
6 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对其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
    6.1 年际气温分区结果
    6.2 各分区年际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变化特征分析
        6.2.1 各分区年际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年份的确定
        6.2.2 各分区年际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前后特征值的变化分析
    6.3 各分区年际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对其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
        6.3.1 各分区年际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对第1类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
        6.3.2 各分区年际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对第2类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
        6.3.3 各分区年际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对第3类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
    6.4 季节气温分区结果
    6.5 各分区季节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变化特征分析
        6.5.1 各分区季节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年份的确定
        6.5.2 各分区季节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前后特征值的变化分析
    6.6 各分区季节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对其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
        6.6.1 各分区季节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对第1类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
        6.6.2 各分区季节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对第2类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
        6.6.3 各分区季节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对第3类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
    6.7 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广西暴雨气候变化异常特征及其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
    1.4 具体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第三章 广西暴雨气候变化新特征
    3.1 暴雨空间分布特征
    3.2 暴雨季节变化特征
    3.3 暴雨年际及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
    3.4 暴雨区域性特征
    3.5 暴雨区域相关性特征
    3.6 暴雨同时性特征
    3.7 各站暴雨过程历史极端值
    3.8 本章小结和讨论
第四章 广西暴雨年内非均匀性分布异常成因
    4.1 广西暴雨集中度(期)气候特征
    4.2 广西暴雨集中度(期)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的响应
    4.3 热带季节内振荡对广西暴雨集中度的调制作用
    4.4 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暴雨集中度(期)的影响
    4.5 季风对暴雨集中度异常的影响
    4.6 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对广西暴雨集中度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广西暴雨的调制作用
    5.1 MJO对广西暴雨的调制作用
    5.2 MJO对影响广西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调制作用
    5.3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广西区域持续性暴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西大范围暴雨年代际增多的气候成因
    6.1 广西典型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
    6.2 大气环流异常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6.3 广西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6.4 广西大范围暴雨与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PDO)的关系
    6.5 PDO对高度场的影响
    6.6 PDO对风场的影响
    6.7 PDO对大气对流运动的影响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特色与创新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热带外天气系统对夏季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频数年际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因素
        1.2.2 大气环状模的气候效应
        1.2.3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1.3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E矢量的计算
        2.2.2 引导气流的计算
        2.2.3 纬向垂直风切变的计算
        2.2.4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定义和计算
        2.2.5 线性趋势的检验
        2.2.6 合成分析的检验方法
第三章 大气环状模对夏季中国大陆登陆热带气旋频数气候变化的影响
    3.1 引言
    3.2 大气环状模的气候变化特征
    3.3 大气环状模与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频数气候变化的关联
    3.4 大气环状模影响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频数气候变化的可能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夏季中国大陆登陆热带气旋频数气候变化的影响
    4.1 引言
    4.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定义及其变化特征
    4.3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频数气候变化的相关关系
    4.4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频数气候变化的可能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带外天气系统对2018年夏季中国大陆登陆热带气旋频数异常的影响
    5.1 引言
    5.2 2018年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登陆活动概况
    5.3 影响热带气旋登陆活动的热带外天气系统
    5.4 与热带外天气系统关联的大尺度环境流场对登陆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大尺度环流对热带气旋变性过程中降水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变性TC的降水分布特征
        1.2.2 变性TC非对称降水的环流背景
        1.2.3 位涡反演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变性TC降水分布与副高活动的关系研究
    2.1 资料介绍
        2.1.1 再分析资料
        2.1.2 降水资料
        2.1.3 台风资料
    2.2 方法介绍
        2.2.1 变性时刻确定
        2.2.2 降水分型
        2.2.3 副高指数的计算
    2.3 统计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个例对比及天气学分析
    3.1 资料介绍
    3.2 个例介绍
    3.3 变性时刻确定及过程分析
    3.4 台风降水及其环境场分析
        3.4.1 降水分型
        3.4.2 环流背景分析
        3.4.3 物理量诊断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值模拟研究
    4.1 资料及方法
        4.1.1 模式简介
        4.1.2 片段位涡(PV)反演
    4.2 控制试验及模拟效果
    4.3 修改副高的敏感性试验
        4.3.1 片段位涡反演
        4.3.2 敏感性试验结果分析
    4.4 修改槽脊的敏感性试验
        4.4.1 片段位涡反演
        4.4.2 敏感性试验结果分析
    4.5 敏感性试验结果讨论
        4.5.1 方法介绍
        4.5.2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内容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全球变暖背景下ENSO特征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和方法
    1.1 数据与模式试验
    1.2 方法
2 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平均态的变化
3 ENSO强度及其中心位置的变化
4 ENSO生命期和频率的变化
5 结论

(10)2015/2016厄尔尼诺事件的衰减位相及其对应的西北太平洋环流异常(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2015/2016厄尔尼诺事件衰减位相主要特征
3 与1982/1983、1997/1998超强厄尔尼诺的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四、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MJO三维结构对其东传影响的理论研究和观测事实[D]. 胡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ENSO不同位相下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降水特征的研究[D]. 李欣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
  • [3]春季北大西洋SSTA特征及其与ENSO关系的研究[D]. 薛文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4]中国北方地区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的时空变异性及其对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D]. 梁珑腾.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5]广西暴雨气候变化异常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 覃卫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
  • [6]热带外天气系统对夏季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频数年际变化的影响[D]. 马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3)
  • [7]全球变化背景下北半球冬季MJO传播的年代际变化[J]. 修军艺,温敏,王遵娅,张人禾. 大气科学, 2019(01)
  • [8]大尺度环流对热带气旋变性过程中降水分布的影响[D]. 吴丹.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9]全球变暖背景下ENSO特征的变化[J]. 夏杨,孙旭光,闫燕,封维扬,黄芳,杨修群. 科学通报, 2017(16)
  • [10]2015/2016厄尔尼诺事件的衰减位相及其对应的西北太平洋环流异常[J]. 陈卫,陆日宇. 大气科学学报, 2016(06)

标签:;  ;  ;  ;  

太平洋环流减慢的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