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璞笔记看晋代的方言划分

从郭璞笔记看晋代的方言划分

一、从郭璞注看晋代的方言区划(论文文献综述)

焦树芳[1](2021)在《魏晋南北朝方言分区研究述论》文中认为魏晋南北朝方言地域性强,后人多采用地域分类法划分方言区域。郭注语料丰富,地域分布广,先后有七位学者以此作了整体分区,朱芳圃八区、周振鹤和游汝杰七区、沈榕秋九区、董达武十二区、萧黎明七区、李恕豪九区、华学诚六区等。各家分区差异性和一致性显着,可以最大公约数的方式整合方言区的通行范围。这一时期作者较多,方言语料庞杂,学者们多以中心地区和通行范围指称局部的方言区域,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魏晋南北朝方言区域的划分因分区标准而异,无本质性差别。

高静[2](2021)在《郭璞注《尔雅》动物类词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尔雅》是一部辞书,最早按词义分类,解释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词汇,包括一般语词和百科语词。这些词语涉及诸多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丰富的古代社会图景。因此,各朝各代的学者本着“博物不惑”的精神对《尔雅》进行了研究。其中,晋代郭璞写作的《尔雅注》甲冠天下,在各家注书中树立了牢固的地位,彰显出了自身独特的优势。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不稳定,诸多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自由的学术风气。这一时期的语言在汉语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呈现出了新面貌。郭璞从训诂学、词汇学等方面对《尔雅》展开研究,使我们可以深入地把握古汉语词义,了解训诂活动,认识晋代语言发展的面貌。本文主要以郭璞注《尔雅》的动物类篇目为研究对象,即《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五篇,运用词汇学、训诂学等方法深入分析,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一、介绍郭璞及其《尔雅注》。本文通过对近代前后的文献材料进行搜集,来整理郭璞《尔雅注》的研究现状。并且在明确研究意义的基础上,说明写作时使用到的方法。二、结合《广雅》《山海经》《说文解字》等古籍研究郭璞注《尔雅》动物类词语时,运用的注释术语及体例。注释术语有七类:一是“呼”“俗呼”,二是“别名”“一名”“亦名”“亦曰”“亦呼”,三是“故曰”“因名云”,四是“犹”,五是“属”“类”,六是“转相解”,七是“音”。注释体例有四种,即:引用古籍作注,引用前人观点作注,引用历史史实作注,引用出土文献作注。三、从求同和辨异两个方面分析郭璞注《尔雅》中的动物类词语。求同即确认《尔雅》动物类词语中同条构组的两个词语间的同义关系,并用晋代通语、方言、俗语词语来注释,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效果。辨异则是从不同角度去辨释《尔雅》同条构组同义词之间的差别,以此来全面深入地分析词义。四、确定郭注词语的认定标准,并量化统计这些动物类词语的数量与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书证明确郭注词语的意义和结构。《尔雅注》动物类词语分为单音词和复音词。单音词具有生僻性的特点,复音词进行界定之后,按照赵克勤先生的观点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包括连绵词和叠音词。合成词由并列复音词和主从复音词构成。同时,也有一些多音节词语。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古代训诂学家对《尔雅》中某些动物类词语的体例有争议,表现出了与郭璞不同的理解,因而郭注中就出现了存疑的词语。五、总结郭璞注《尔雅》动物类词语的贡献与不足。贡献有:第一,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第二,引证丰富;第三,考释词义精彩;第四,辨释同义词深入。不足是:袭旧不明确,考证与理论不充分,同代学者观点不提及。综上,我们应该看到郭注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来正确认识它在注书中的影响。

王欣[3](2020)在《郭璞人格特质与文学风格研究》文中认为两晋时期社会动乱、思想繁荣,生活在这一时期的郭璞,一生创作颇丰,成就斐然,是这一时期着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术士。本文以郭璞其人及其文学作品为研究基点,通过文本细读法和对比研究法,着重研究其复杂独特的人格以及人格影响下的文学风格、文学作品的价值,试图还原其真实人格、客观评价其文学作品。论文总体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一是对人格的概念做一界定,明确文章的研究重点以及研究范围;二是阐述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三是归纳整合论文的文献资料及研究现状;四是说明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简要概述郭璞生活时代的政治环境、思想环境及其生平、交游、创作等情况,以便做到“知人论世”。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内容,结合郭璞的生活环境及其创作,从学识才能、价值取向、政治情怀、人生境界四个角度发掘郭璞独特复杂的人格,将其概括为:博学多闻、精通方术,儒道兼修、以儒为主,忠于晋室、以术参政,才高位卑、自我迷失。第四部分基于郭璞的人格归纳其文学作品的风格。第五部分总结郭璞文学作品的价值。第六部分为文章的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成果、不足之处以及今后还需深入研究的工作。总的来说,笔者通过研究认为,郭璞矛盾与痛苦的根源在于他复杂、独特的人格。从表面上看,是才高与位卑的矛盾;从本质上看,是他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选择了错误的人生追求和人生方向,没有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境界。他的文学风格与人格二者之间是一致的,是人格的文学显现。在独特人格的影响下,郭璞的诗歌语言华美、感情充沛、意象超尘脱俗,呈现出绮丽超逸、慷慨沉郁之风;其辞赋气势宏伟、辞采蔚丽、抒情色彩浓厚,呈现出词伟气盛、情采兼备之风;其散文文辞质朴、情理交融、感情深沉真挚,呈现出情深理长、言辞恳切之风。在玄言诗风统领文坛的环境中,郭璞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与价值,不仅拓展了游仙诗的表现范围和情感内涵、为山水文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而且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忧国恤民、匡正时弊的儒者精神,也是这一时期宝贵的文学财富。

冯媛媛[4](2020)在《基于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方法的魏晋诗文韵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魏晋诗文为研究材料,对魏晋诗文作品的韵脚字进行整理。运用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方法对魏晋诗文的空间分布进行描写,归纳出魏晋诗文韵系39部,其中阴声韵13部,阳声韵13部(含入声韵部)。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方法归纳的韵部能够反映用韵空间分布的普遍性,由此得到的韵系具有通语性质。以空间分布度为依据,将本文归纳的韵部系统与诸家韵系作比较。从相同韵部占比来看,周祖谟晋代韵系与本魏晋韵系最相近,其相同韵部占该韵系实际比较的韵部总数之比为59%;其次是丁邦新魏晋韵系,其相同韵系占该韵部实际比较的韵部总数之比为54%;再者是于安澜晋代韵系,其相同韵系占该韵部实际比较的韵部总数之比为46%;最后是王力魏晋南北朝韵系,其相同韵系占该韵部实际比较的韵部总数之比为45%。这反映了各魏晋韵系中通语韵部的构成情况。

郭明洋[5](2020)在《基于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方法的南北朝诗文韵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北朝诗文用韵研究在构建南北朝语音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想在现有相关研究基础上取得新成果,则需以新的研究方法作为突破口。本文应用“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方法”,以南北朝诗文用韵为研究对象,对南北朝诗文用韵的空间分布普遍性状况进行全面描写与数据统计,最终归纳出南北朝韵部33个,其中阴声韵部16个:支、脂之、微、鱼、虞模、齐祭、泰、佳、皆灰咍、夬、废、萧宵、肴豪、歌戈、麻、尤侯幽;阳声韵部(含入声韵部)17个:东冬钟、江阳唐、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庚耕清青、蒸、登、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本文从研究方法和韵部空间分布两方面分析本南北朝韵系的语音性质。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方法将“空间分布”理念引入用韵研究中,设立了反映用韵空间分布普遍性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空间分布度大小提取韵部。以此方法归纳的韵系必然具有通语性质。本文又以空间单元为单位,以用韵空间分布数据为依据,将各韵部与同单元内空间分布数据排名第二的用韵进行比较,也充分显示了本韵部的通用性。以空间分布度数据为依据,将本韵系与南北朝诸韵系进行比较,在各南北朝韵系韵部总数中,与本韵系韵部相同者的占比分别为:于安澜齐梁陈隋韵系69%,周祖谟齐梁陈隋韵系63%,王力魏晋韵系54%,王力南北朝韵系52%,《切韵》韵系33%。此亦反映了各家南北朝韵系中的通语韵部含量。将本南北朝韵系与使用相同研究方法的魏晋诗文韵系进行比较,表明从魏晋到南北朝韵部演变有合流、分化、转移三种情况,其演变总体上呈分化趋势。

黄毓芸[6](2019)在《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我国旧志约8200种,占现存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以上。但学界现有的研究重新志而轻旧志,重地理、历史研究而轻文献学研究,早期方志的研究则更为薄弱。魏晋隋唐方志是方志发展的早期阶段,从文献学角度研究这一时期的方志,对方志文献学的理论建设,中国方志的起源、发展及演变,方志史和方志学史的建立,第三(6方志的编纂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方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方志仅指地方性的综合志,广义的方志还包括全国性总志及记述某方面特定内容的专志。论文主要研究狭义方志,着重研究了以下问题。第一,界定魏晋隋唐方志具体范围。历代学者对方志名实、方志起源、方志内涵与外延的看法差别很大。一代有一代之方志。魏晋隋唐方志既具备历代方志共性,也有其时代特徵。论文基於文献用例归纳“方志”的语义发展、“方志”的内涵、特点及其核心要素;从代表性方志学着作、方志整理着作、着录方志的目录着作所举方志归纳方志外延。并据此从广、狭两方面提出能够整合前人观点的方志定义,为魏晋隋唐方志文献的目录、版本、校勘、1佚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归纳魏晋隋唐方志总特点。从方志地名沿革、地域分布、体例分类、撰人分布等方面分阶段考察魏晋隋唐方志各自特徵。第三,考察方志着录轨迹的历史演变。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方志在历代目录及其子目中的分布及沿革以求“考镜源流”;考证了官、私、史目录学着作着录魏晋隋唐方志的误录、同书异名、同名异书、卷数异、撰人异等情况。第四,整理魏晋隋唐方志文本和考证魏晋隋唐方志1本。分析总结魏晋隋唐方志1佚成果现状,补充已有1本漏1方志佚文、新1方志佚书,校勘佚志佚文及现存方志文本;从版本学角度对这一时期的现存和1本方志进行考察,梳理已有的方志版本研究成果并做了专题研究。第五,魏晋隋唐方志方言材料的整理与考证。方言材料包括语音(音韵)、文字、词汇、训诂、语法等不同类别,论文主要研究其中的词汇材料,并从文献学角度考证了其中的异文、名物、风俗、地理及历时与共时的演变,旨在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整理、1录及数字化工程”的研究提供资料;又是一次从中国古典文献学角度对语言文字学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的有益尝试。

刘智明[7](2018)在《扬雄《方言》注音释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撰,最初为十五卷,扬雄谓“殊言十五卷”,今存十三卷,东晋郭璞为《方言》中的一些词语进行了注音和释义。《方言》(含郭璞注)作为我国古代语文辞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包含的内容对研究汉语音韵、词汇、古籍整理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作者扬雄、《方言》的主要内容、流传版本,并说明了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注音研究,主要以扬雄的“转语”和郭璞的注音材料为研究对象,探究郭璞的注音方式和注音特点,并对其中的一些注音缺失的现象进行了探讨。第三章为释义研究,介绍了《方言》的释义体例、释义类型以及释义特点,并从历史的角度去探讨汉代至魏晋方言词意义的变化以及通语与方言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为疑难词的考释,立足于前人对《方言》的梳理考证,对於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予以重新探讨,并结合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语言使用现状对《方言》中的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进行考释梳理。第五章主要研究了《方言》注音释义对後世辞书的完备。总之,本课题对《方言》注音释义的研究,主要在於总结其注音释义特点和规律,纠正其注音缺失的问题,考证疑难词语以及探讨其对後世辞书注音释义的价值。期望以此能对《方言》达到更好的理解。

田膂[8](2017)在《宋本《玉篇》方言词的历时考察》文中研究说明《玉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文字学着作,它不仅收录雅言词,也收录方言词。本文以宋本《玉篇》中的22例方言词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古代文献、字书、清人注疏以及现代方言中的历时演变情况。

邓楠[9](2017)在《魏晋南北朝方言词词义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处於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转变的过渡时期,既是汉语语音研究的开始阶段,又是词义研究造一步发展的阶段,在汉语史的研究中有其重要地位。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方言词(不包括俗语词和少数民族语言)为研究对象,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考察该时期方言词词义的系统性。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规定了课题的材料搜集范围,阐述了遴题意义、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并对目前已有的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造行了梳理。第二章主要对魏晋南北朝方言词的概况进行了简要说明。课题以李恕豪依据郭璞注对晋代方言所划分的九区作为研究出发点:从材料和历史两个方面对方言词的来源造行了考究;对方言词的词性和构词法进行了分析;对该时期的方言词使用状况进行统计,并对6个高频词做了简要分析;初步对论了方言词的复音化问题。第三章从词义的角度对魏晋南北朝方言词的类义系统进行了分析。以《尔雅》分类为参考,将搜集到的739个魏晋南北朝方言词划分为8个大类,25个小类;对方言词的语义场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其语义特征造行了描写。第四章从释义元语言角度对魏晋南北朝方言词的释义系统造行了描写。论文分析了方言词的释义术语、释义语言及方式,并将释义方式总结为直解式、定义式、描述式和推源式四种;最後在提取释义元语言的基础上构建出方言词的1个同义释义基本模式和2个描写性释义基本模式。第五章根据现有的同源词理论,对魏晋南北朝方言中存在的部分同源词按韵部造行描写和分析。第六章对魏晋南北朝方言词的历时演变造行了分析,主要考察其通行区域的变化和词义的变迁。区域的变化包括通语变方言、方言变通语和区域的转移三种情形;词义的变迁则包括词义的扩大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

周旭慧[10](2016)在《魏晋南北朝笺注方言词研究》文中指出魏晋南北朝处於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转变的关键时期,当时学者继承了汉儒以今语注古捂的治学傅统,留下了十分丰富的笺注材料。笺注涉及史害、兵法、诗歌、算衍等多种文献,其中散佚着众多方言材料,这些材料是汉语词汇学研究的重要基础。鋻於此,文章以魏晋南北朝笺注中的方言词为研究封象,主要从方言词及方言地理学两个角度出发,对这一时期的方言词造行分析。方言词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二章、第三章及第五章:第二章,封方言词的判定、层次及语法意义进行了概括说明,并对释义方式及释义术语进行了祥细分析,文章将释义方式总结为描写性状、设立义界、推测原委、钩稽旧说等内容。第三章,探讨了方言词的词汇意义,包括音节结构、构词方式及词义范箍畴。第五章,结合史料封方言词造行历时层次分析,梳理各个方言词的历史发展情沉,并封个别方言词的“通行地变迁”及“词义变迁”进行归纳整理。通行地变迁细化为:方言词变为通语、方言词通行地转移、通话变为方言词。词义变迁细化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祠义转移、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本章最後指明方言词中“同词异义”及“异词同义”现象的存在。第四章,主要内容为方言地理学研究,章内蒋写了方言词涉及的地名67个,并参考前人的分区,将收集到的方言祠纳入江东、关西、中州、河北、齐鲁、荆楚、梁益、淮南、南越9个方言匾中,各方言区列方言词小笺,指明方言祠互见情况,造而分析各区方言接触,总结各方言区联系。

二、从郭璞注看晋代的方言区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郭璞注看晋代的方言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1)魏晋南北朝方言分区研究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区概述
    (一)整体方言分区
    (二)局部方言分区
二、分区差异
    (一)整体分区的分歧
    (二)局部分区的界定
三、分区标准异同
    (一)探索方音差异
    (二)分析词汇不同
    (三)探究语言材料区别
四、结语

(2)郭璞注《尔雅》动物类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郭璞与《尔雅注》
    (二)郭璞《尔雅注》研究现状
        1.近代以前的研究
        2.近代及以后的研究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1.研究意义
        2.研究方法
一、注释术语及体例
    (一)注释术语
        1.呼、俗呼
        2.别名、一名、亦名、亦曰、亦呼
        3.故曰、因名云
        4.犹
        5.属、类
        6.转相解
        7.音
    (二)注释体例
        1.引用古籍作注
        2.引用前人观点作注
        3.引用历史史实作注
        4.引用出土文献作注
二、同义词辨释
    (一)求同
        1.用通语词语注释
        2.用方言词语注释
        3.用俗语词语注释
    (二)辨异
        1.形态特征不同
        2.习性不同
        3.生子数量不同
        4.地域不同
三、词语构成研究
    (一)单音词
        1.数量
        2.特点
    (二)复音词
        1.界定
        2.存疑的词语
        3.类型
四、贡献和不足
    (一)贡献
        1.运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
        2.引证丰富
        3.考释词义精彩
        4.辨释同义词深入
    (二)不足
        1.袭旧不明确
        2.考证与理论不充分
        3.同代学者观点不提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郭璞人格特质与文学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人格特质的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郭璞的生活环境及其创作
    (一)两晋时代特点
    (二)郭璞行止简述
    (三)郭璞着述概说
二、郭璞的人格特质研究
    (一)学识才能:博学多闻,精通方术
    (二)价值取向:儒道兼修,以儒为主
    (三)政治情怀:忠于晋室,以术参政
    (四)人生境界:才高位卑,自我迷失
三、郭璞人格特质的文学显现
    (一)绮丽超逸,慷慨沉郁的诗歌风格
    (二)词伟气盛,情采兼备的辞赋风格
    (三)情深理长,言辞恳切的散文风格
四、郭璞文学作品的价值
    (一)拓展了游仙诗的表现范围和情感内涵
    (二)为山水文学发展积累了艺术创作经验
    (三)体现了忧国恤民匡正时弊的儒者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方法的魏晋诗文韵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材料
第二章 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方法
    第一节 语言的通用性与空间分布
    第二节 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程序
        一、建立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实际值的无量纲化
        三、确定指标权数
        四、指标综合值的合成
        五、韵部提取
    第三节 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方法的价值及局限
第三章 韵部系统(上)
    第一节 止摄
    第二节 遇摄
    第三节 蟹摄
    第四节 效摄
    第五节 果摄
    第六节 假摄
    第七节 流摄
第四章 韵部系统(下)
    第一节 通摄
    第二节 江摄
    第三节 臻摄
    第四节 山摄
    第五节 宕摄
    第六节 梗摄
    第七节 曾摄
    第八节 深摄
    第九节 咸摄
    第十节 三、四章小结
第五章 韵部系统的语音性质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通语韵系
    第二节 韵部的空间分布分析
第六章 相关韵系的比较
    一、与于安澜晋代韵部系统的比较
    二、与丁邦新魏晋韵部系统的比较
    三、与王力魏晋南北朝韵部系统的比较
    四、与周祖谟晋代韵部系统的比较
    五、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基于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方法的南北朝诗文韵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整体研究
        二、分时代研究
        三、分区域研究
        四、个体诗人用韵研究
    第三节 研究材料
        一、关于几部诗文集
        二、韵脚字整理
        三、空间材料的确定
第二章 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方法
    第一节 语言的通用性与空间分布
    第二节 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程序
        一、建立指标体系
        二、无量纲化处理
        三、确定指标权数
        四、指标值的合成
        五、提取韵部
    第三节 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方法的价值及局限
第三章 韵部系统(上)
    第一节 止摄
    第二节 遇摄
    第三节 蟹摄
    第四节 效摄
    第五节 果摄
    第六节 假摄
    第七节 流摄
第四章 韵部系统(下)
    第一节 通摄
    第二节 江摄
    第三节 臻摄
    第四节 山摄
    第五节 宕摄
    第六节 梗摄
    第七节 曾摄
    第八节 深摄
    第九节 咸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韵部系统的语音性质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通语韵系
    第二节 韵部的空间分布分析
第六章 相关韵系的比较
    第一节 与诸家南北朝诗文韵系的比较
    第二节 与《切韵》韵系的比较
    第三节 与魏晋诗文韵系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附录 诸家魏晋南北朝方言分区情况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范围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魏晋隋唐方志概述
    第一节 “方志”界定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概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魏晋隋唐方志着录与考证
    第一节 魏晋隋唐方志的着录、分布与沿革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着录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魏晋隋唐方志辑佚
    第一节 佚书与辑佚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辑佚述略
    第三节 魏晋隋唐方志补辑与考证
    第四节 魏晋隋唐佚志佚文校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魏晋隋唐方志版本专题研究
    第一节 《华阳国志》的版本
    第二节 唐颜真卿《吴兴地记》(《石柱记》)版本
    第三节 唐樊绰《蛮书》的版本
    第四节 唐陆广微《吴地记》的版本
    第五节 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的版本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魏晋隋唐方志校勘专题研究
    第一节 《华阳国志》校勘研究
    第二节 《吴兴地记》(《石柱记》)校勘
    第三节 《桂林风土记》校勘集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魏晋隋唐方志方言材料辑考
    第一节 方言文献及方志方言材料的价值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方言材料的搜集与判定
    第三节 魏晋隋唐方志方言词考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魏晋隋唐方志整理与研究成果汇总表
附录二:魏晋隋唐方志总目
附录三:魏晋隋唐方志同书异名、同名异书表
附录四:魏晋隋唐方志辑本简表
附录五:魏晋隋唐方志佚文整理总谱
附录六:魏晋隋唐方志方言词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扬雄《方言》注音释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扬雄《方言》概述
        一、作者扬雄
        二、主要内容
        三、版本流传
    第二节 《方言》研究现状
        一、专着研究
        二、论文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及价值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价值
第二章 《方言》注音研究
    第一节 扬雄《方言》的转语
    第二节 郭璞《方言注》注音
        一、继承转语
        二、注音形式—直音为主,辅以反切、同音词注音法
        三、注音性质—以时音注音
        四、反映古音现象
        五、注音辨析
第三章 《方言》释义研究
    第一节《方言》释义体例
    第二节《方言》释义类型
        一、训释字的本义解释被释字
        二、训释字的引申义解释被释字
        三、训释字的假借义解释被释字
    第三节 《方言》释义特点
        一、以通语释方言
        二、兼顾时间层面与空间层面的比较
        三、同中辨异
    第四节 从郭璞《方言注》看汉代至魏晋的方言词意义的变化
    第五节 从郭璞《方言注》看汉代至魏晋的方言与通语的变化
第四章 《方言》词语考释
第五章 《方言》注音释义与後世字典辞书的完善
    第一节 增补《汉语大字典》的音义
    第二节 修正《汉语大字典》的音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宋本《玉篇》方言词的历时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玉篇》方言词的区划
二、《玉篇》方言词的历时考察
     (一) 河北方言区
     (二) 齐方言区
     (三) 江东方言区
     (四) 荆楚方言区
     (五) 梁益方言区

(9)魏晋南北朝方言词词义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1.1 方言词及其判定标准
        1.1.2 材料搜集范围
    1.2 研究意义
        1.2.1 本课题的研究是文献方言研究的重要子系统
        1.2.2 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汉语史研究的深入
        1.2.3 本课题的研究增进了对魏晋南北朝历史文化的了解
        1.2.4 本课题的研究是对该时期方言系统性的探究
    1.3 研究现状
        1.3.1 魏晋南北朝方言研究现状
        1.3.2 词义系统及词汇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考证及归纳法
        1.4.2 统计法
        1.4.3 比较法
        1.4.4 词义系联法
        1.4.5 共时描写与历时分析相结合
    1.5 理论依据
        1.5.1 汉语词汇的系统性及其争议
        1.5.2 词汇系统与词义系统
第2章 魏晋南北朝方言词概况
    2.1 方言词的分区
        2.1.1 方言分区问题评议
        2.1.2 方言区与地名对照
        2.1.3 方言词与方言区域对照
    2.2 魏晋南北朝方言词的分布及来源
        2.2.1 方言词的文献分布
        2.2.2 方言词的历史来源
    2.3 方言词词性分析
    2.4 方言词的构词法研究
    2.5 方言词使用状况研究
        2.5.1 方言词使用类率统计
        2.5.2 高类词分析
        2.5.3 中类词疏证
    2.6 方言词的复音化表现
第3章 魏晋南北朝方言词的类义系统研究
    3.1 单义词与多义词
    3.2 义研究
    3.3 语义埸类型分析
        3.3.1 分类义埸
        3.3.2 其他词义埸类型
    3.4 语义特征分析
第4章 魏晋南北朝方言释义系统研究
    4.1 释义术语
        4.1.1 注疏中的术语
        4.1.2 正文中的术语
        4.1.3 小学书注释中的术语
    4.2 释义方式
        4.2.1 直解式
        4.2.2 定义式
        4.2.3 描述式
        4.2.4 推源式
    4.3 释义语言
        4.3.1 以词语释词
        4.3.2 以词组或短语释词
        4.3.3 以句子释词
    4.4 基於元语言的魏晋南北朝方言词释模式研究
        4.4.1 同羲释词研究
        4.4.2 释羲元语言的提取
        4.4.3 释羲模式探究
第5章 魏晋南北朝方言同源词研究
    5.1 之部[(?)]
    5.2 支部[e]
    5.3 鱼部[a]
    5.4 侯部[o]
    5.5 宵部[o]
    5.6 幽部[u]
    5.7 职部[(?)k]
    5.8 锡部[ek]
    5.9 铎部[ak]
    5.10 蒸部[(?)ng]
    5.11 耕部[eng]
    5.12 阳部[ang]
    5.13 脂部[ei]
    5.14 歌部[ai]
    5.15 物部[(?)i]
    5.16 质部[et]
    5.17 月部[at]
    5.18 文部[an]
    5.19 元部[an]
    5.20 盒部[ap]
第6章 魏晋南北朝方言词的历时演变
    6.1 方言通行区域的变迁
        6.1.1 通语变方言
        6.1.2 方言变通语
        6.1.3 方言通行区域转移
    6.2 方言词义的变化
        6.2.1 词义的扩大
        6.2.2 词义的缩小
        6.2.3 词义的转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江东方言词表
    2. 关西方言词表
    3. 中州方言词表
    4. 河北方言词表
    5. 齐鲁方言词表
    6. 荆楚方言词表
    7. 淮南方言词表
    8. 南越方言词表
    9. 梁益方言词表
    10. 少数民族语言及语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魏晋南北朝笺注方言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现状
        1.2.1 魏晋南北朝词汇研究
        1.2.2 魏晋南北朝方言研究
    1.3 研究意羲
        1.3.1 本课题是建立中古时期词汇史的基础
        1.3.2 本课题为汉语词汇学提供了材料
        1.3.3 本课题能为文献方言词的整理工作提供参考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考证法
        1.4.2 描写法
        1.4.3 归纳及比较法
        1.4.4 统计及分析
    1.5 研究的难点
        1.5.1 材料总量多
        1.5.2 方言词分布零散
第2章 魏晋南北朝笺注方言词概况
    2.1 方言词的判定
    2.2 方言词的层次
    2.3 方言词的词性
    2.4 方言祠的释义
        2.4.1 释义方式
        2.4.2 释义术语
        2.4.3 释义特点
第3章 魏晋南北朝笺注方言词的词汇学初探
    3.1 方言词的音节结构
    3.2 方言词的构词方式
    3.3 方言词的词义范畴
第4章 魏晋南北朝笺注方言词地理学研究
    4.1 魏晋南北朝笺注方言区划的地名
        4.1.1 古国古族名
        4.1.2 政区名
        4.1.3 自然地理名
    4.2 魏晋南北朝笺注方言区划及各方言区关系
        4.2.1 江东方言
        4.2.2 关西方言
        4.2.3 中州方言
        4.2.4 河北方言
        4.2.5 齐鲁方言
        4.2.6 荆楚方言
        4.2.7 淮南方言
        4.2.8 梁益方言
        4.2.9 南越方言
第5章 魏晋南北朝笺注方言词的历史层次
    5.1 方言词通行区域变迁
        5.1.1 方言词变为通语
        5.1.2 方言词通行地域转移
        5.1.3 通语变为方言
    5.2 方言词词义的变迁
        5.2.1 词义的扩大
        5.2.2 词义的缩小
        5.2.3 词义的转移
        5.2.4 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5.3 词语形式的变迁
    5.4 “异词同义”与“同词异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 魏晋南北朝笺注方言词
    1. 江东方言词表
    2. 关西方言词表
    3. 中州方言词表
    4. 河北方言词表
    5. 齐鲁方言词表
    6. 荆楚方言词表
    7. 淮南方言词表
    8. 梁益方言词表
    9. 南越方言词表

四、从郭璞注看晋代的方言区划(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晋南北朝方言分区研究述论[J]. 焦树芳.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10)
  • [2]郭璞注《尔雅》动物类词语研究[D]. 高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郭璞人格特质与文学风格研究[D]. 王欣.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基于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方法的魏晋诗文韵部研究[D]. 冯媛媛.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5]基于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方法的南北朝诗文韵部研究[D]. 郭明洋.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6]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D]. 黄毓芸.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7]扬雄《方言》注音释义研究[D]. 刘智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2)
  • [8]宋本《玉篇》方言词的历时考察[J]. 田膂.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 [9]魏晋南北朝方言词词义系统研究[D]. 邓楠.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10]魏晋南北朝笺注方言词研究[D]. 周旭慧.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从郭璞笔记看晋代的方言划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