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患者微量元素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烧伤患者微量元素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一、烧伤病人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兆峰[1](2008)在《严重烧伤全身与局部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点及对创面修复的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一、目的微量元素和机体的其他营养成分一样,过多或不足均可对机体造成不利影响,尽管每种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极低,但各自对维持机体生理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一种缺乏或过度增高都会引起不同脏器和组织的生理紊乱。重度烧伤患者的创面修复贯穿于治疗始终,微量元素在烧伤患者病程的各个时间段出现的不同变化可直接影响创面的愈合。目前国内对烧伤患者早期(伤后<4周)血和尿液中的微量元素变化报道较多,但对严重烧伤患者全身与创面肉芽组织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情况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检测重度烧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段全身与创面肉芽组织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并分析其变化特点及相关全身与局部变化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二、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2007.4-2007.10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住院患者38例,男性34例,女性4例,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34±9)岁,均为烧伤总面积>30%TBSA或三度烧伤面积>10%TBS患者。排除标准:(1)大面积化学烧伤患者;(2)伤前有严重肝、肾衰竭或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3)伤后出现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者;(4)有职业性金属元素长期接触史的患者;(5)血红蛋白低于90g/L或白蛋白低于30g/L者。多组间基本资料(平均年龄、烧伤指数、血红蛋白、白蛋白)无显着差异。2.分组: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烧伤组与正常对照组,烧伤组中所有病例按伤后时间不同又分三组:伤后4-6周为A组,伤后6-8周为B组,伤后8-10周为C组;正常对照组设为D组。3.标本采集:(1)血标本采集:患者术前留取空腹静脉抗凝血2ml,摇匀后放置于-70℃超低温冰箱保存。(2)组织标本采集:术中留取创面肉芽组织3×3cm,无菌纱布吸干渗液,冻存于-70℃冰箱中。(3)正常对照组织取自健康新鲜成年皮肤,血标本由健康成年志愿者提供,储存方法同上。4.检测指标与方法:血和组织7种微量元素铁、铜、锌、硒、锰、钴、铅的含量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检测。5.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不满足方差齐性要求时则采用Tambane’s T2法进行多重比较。血与组织中的微量元素相关性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Bivariate)。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结果1.血液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1)烧伤组中铁、钴、铅的含量与D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且烧伤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烧伤组与D组相比,锌和锰在烧伤组中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00);硒和铜在A、B组中的含量与D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在C组中的含量较D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B、C三组间比较发现,锰在三组中的含量持续降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锌、硒、铜在A、B组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但均高于C组(P<0.05)。2.创面组织中微量元素的变化(1)烧伤组中铁、钴、铅的含量与对D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且A、B、C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烧伤组与D组相比,锌、锰、硒在烧伤组中的含量均低于D组,差异显着(P<0.001);铜在烧伤组中的含量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B、C三组间比较发现,锌和硒在A、B组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但均高于C组(P<0.05),锰和铜在三组中的含量变化不明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中微量元素与组织中微量元素行Bivariate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创面锌、硒、锰、铜和铅的含量变化与血液中的变化存在有显着相关性(rZn=0.823,P=0.000;rSe=0.912,P=0.000;rMn=0.934,P=0.000;rCu=0.786,P=0.000;rPb=0.994,P=0.000);创面铁、钴与血中含量变化相关性不显着(rFe=0.131,P=0.432;rCo=0.107,P=0.521)。四、结论1.严重烧伤患者修复期全血和创面组织中的微量元素均可发生不同变化。2.全血中锌、硒、锰、铜的含量均有降低,锌、硒、铜的下降较为缓慢,锰的下降出现早且呈持续性。3.组织中锌、硒、锰的含量低于正常皮肤,以病程后期较明显;铜在组织中的含量始终高于正常皮肤。4.组织中锌、硒、锰、铜的含量变化与血中变化存在显着相关性。5.诸多微量元素的变化,可能与创面修复期需求量增加、持续丢失与摄入不足等因素有关。6.及时多途径的补充微量元素,有利于恢复其正常浓度,促进创面愈合。

何丽[2](2007)在《重度烧伤患者血清及尿液中铜、锌、锰、硒含量变化与血清SOD、GSH-Px活性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严重烧伤病人病情危重,病程发展变化较快。在病程发展过程中的早、中期,除了烧伤局部病情外,因大量体液的渗出及丢失,容易导致水、电解质失衡,在此阶段中,如果处理不当,病人可以死于水、电解质紊乱。烧伤初期,病人要渡过液体渗出期及回吸收期两个关键的时期,加之在治疗烧伤过程中要补充大量的液体,随后的多尿期时,随尿液也会排泄掉大量微量元素,这必然会造成多种微量元素的缺失,也使得这些微量元素无法在机体中执行各项生理功能。各种微量元素在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化和生理特性,参与了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包括代谢、营养、感染、免疫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在烧伤病人的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铜、锌、锰、硒等多种微量元素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重要组成成分,SOD和GSH-Px是决定烧伤后体液渗出量多少的主要因素,也影响了烧伤局部组织的抗感染和修复能力。因此及时、正确地补充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影响着烧伤病程的转归,对烧伤病人的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就要求我们正确地测定和分析不同程度烧伤病人各个病程中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烧伤病情程度、血清酶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对于探索烧伤后微量元素代谢异常的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本实验的目的就在于研究重度烧伤患者烧伤早、中期血清及尿液中铜、锌、锰、硒含量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变化与烧伤病程之间的关系,为临床烧伤治疗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我院烧伤科新入院67例重度烧伤病人不同病程中的血清及尿液标本,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其中铜、锌、锰、硒的含量,并同时测定血清中SOD、GSH-Px活力。以外单位例行体检的健康人群的查体结果作为正常对照参考值。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烧伤后早、中期,铜在血液中含量有所增加,锌在血液中含量减少,锰、硒在血液中变化不大,但它们尿液中均排出增加;而SOD及GSH-Px自烧伤早期即开始下降持续至病程中期。结论:烧伤后早期由于各组织内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使SOD和GSH-Px严重消耗,含量因此下降;部分微量元素由于组织的破坏而释放入血,尿中排泄增多,使组织中不能够产生足够的抗氧化酶系,对抗炎症反应能力下降,组织修复能力下降。本实验对重度烧伤患者早、中期合理补充微量元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周春兰[3](2002)在《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全血锌铜铁硒变化与血糖、血清酶和口腔并发症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一、研究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全血微量元素锌、铜、铁、硒浓度及铜/锌比值变化,分析围骨髓移植期患者微量元素代谢变化的原因,提供有关微量元素补充方面的健康教育知识,为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体内微量元素的及时补充和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全血微量元素锌、铜、铁、硒浓度的变化与血糖、血清酶和口腔并发症的关系,分析微量元素水平与病情和并发症的关系,为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20名健康献血员和20名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5d(预处理前)、0d(移植日)、+6d(骨髓空虚期)和+15d(造血重建期)全血微量元素锌、铜、铁、硒浓度;同时收集患者血液标本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糖、血清酶检测;观察患者移植-5d~+15d口腔并发症及口腔粘膜变化情况,填写观察登记表。 结果: 一、白血病患者移植预处理前全血锌、铜、铁浓度及铜/锌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血硒浓度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即患者预处理前全血硒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二、患者围骨髓移植期血铜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锌、铁、硒浓度及铜/锌比值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小于0.05);移植预处理后全血锌、铁浓度降低,以+6d为最低,至造血重建期仍然低于预处理前的水平;+6d全血硒浓度和铜/锌比值高于预处理前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和P<0.01,铜/锌比值至+15d仍然高于预处理前的水平。预处理后三个时期全血硒浓度与-5d全血硒浓度具有一致性倾向。 三、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全血锌、铜、铁、硒浓度与血糖关系 密切(R’分别为 0.999、0.972、0.992、0.885),血锌与血糖的关系有显 着性意义(P<0.0n;而血糖的变化与血硒的变化关系密切(旷=0.抡9)。 四、白血病骨髓移植患者血清ALP活性与全血锌、铜浓度关系密切 且有显着性意义;血清a-HBDH活性、LDH活性与全血锌、铜、铁、硒浓 度关系密切,血锌与血清a-HBDH的关系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 五、口腔粘膜炎发生在骨髓空虚期,与全血微量元素锌、铁、硒的 变化有关。 结论: 一、研究全血中元素的含量能准确反映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体 内微量元素平衡情况。 二、对微量元素营养状况的临床评价的研究,选择正常对照和病人 自身前后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排除自然微量元素状态对结果的影响。 三、微量元素硒在白血病CR期患者血液中有积聚性。骨髓移植预处 理使体内微量元素代谢进一步紊乱,全血锌、铁浓度降低,硒及铜/锌比 值升高,铜/锌比值较全血铜的浓度变化更明显。 四、全血硒与硒摄入量存在很好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欠蒜注射液静脉输 入明显提高了血硒浓度,对患者围骨髓移植期的治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血糖的控制有利于减少锌、铁的排出和消耗:当血硒增高到一 定程度而对血糖水平起控制作用,适当调整微量元素的供给对纠正白血 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的糖代谢紊乱是有利的。 六、预处理后血清酶活性改变与微量元素代谢紊乱有关。进行微量 元素的检测,及时补充和调整微量元素的平衡对脏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七、口腔粘膜炎是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骨髓空虚期免疫功能低下时 的常见日腔并发症,其与体内微量元素锌、铁、硒的变化有关。 八、骨髓移植预处理使白血病患者微量元素代谢紊乱,预处理的副 作用使元素摄入和吸收障碍,排出和消耗增加,导致微量元素锌、铁缺 乏。患者食物清淡、摄取不足,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微量元素营养方面 的健康教育,将有助于维持患者体内微量元素的平衡。 九、对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进行血微量元素水平的检测及对营 养液进行微量元素定量,及时、适量补给微量元素是非常必要的。

王肖蓉[4](2000)在《烧伤病人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冷怀明[5](2004)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4年第26卷总目次》文中指出

冷怀明[6](2002)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王振勇[7](2002)在《雏鸡脑软化症的分子机理》文中指出为了深入探讨雏鸡脑软化症发病的分子机理,本课题通过在采用低VE饲料和添加过量UFA建立了雏鸡脑软化症实验模型。在进行临床观察、定期剖杀并检测体内VE含量、体重和脑重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与神经损伤有关的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系统地检测了体内自由基代谢和抗氧化系统功能的变化;首次采用SDS-PAGE电泳法分离并检测了雏鸡脑软化症神经细胞膜蛋白组分,并以高效薄层层析法检测神经细胞膜磷脂组分;测定了脑软化症雏鸡神经细胞膜的膜流动性;首次系统检测了脑软化症雏鸡体内钙及微量元素含量,并进行了小脑组织总铁离子状态观察;采用酶组织化学方法系统地观察了脑组织中与脑能量代谢和神经递质有关的酶的活性;对相关组织进行了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并对脑组织中神经细胞的凋亡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 1.本实验通过采用低VE饲料和添加过量UFA,成功复制出雏鸡脑软化模型,此方法简单易行,可比性强,为建立雏鸡脑软化模型提供了新的途径。并认为雏鸡站立时的脚爪蜷曲、爪尖着地、爪心悬空和小脑的严重出血、水肿、软化及小脑体积的明显增大是雏鸡脑软化的特异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为临床检查的主要依据,血清中VE含量和XOD活性可作为实验室诊断指标。 2.饲料中VE的缺乏和UFA的过量,使自由基的生成增多和清除减少,自由基在体内蓄积,表现为活性氧含量、MDA含量、NO含量的增加和XOD活性的增强。在体内自由基蓄积的同时,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出现代偿性增强,提高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对抗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表现为GSH-Px活性和T-AOC的增强,但机体的代偿能力是有限的,发病雏鸡小脑中GSH-Px活性的突然降低和T-AOC的不再增高,表明GSH-Px在发病雏鸡小脑中存在耗竭现象。体内自由基含量增加是雏鸡脑软化的启动因子,小脑中GSH-Px的耗竭是雏鸡脑软化的因素之一。 3.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系统,使神经细胞膜中膜蛋白组分、磷脂组分发生改变,导致膜流动性降低,神经细胞膜局部溶解破裂,导致神经细胞的变性和坏死。发病雏鸡脑神经细胞膜蛋白组分(高分子量蛋白增加)、磷脂组分(PE含量减少)的改变和膜流动性的降低是神经原变性和坏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4.脑软化雏鸡体内铁、铜含量增高,锌含量降低,硒含量的变化与GSG-Px活性的变化相一致,而钙、钴、锰的含量没有变化。钙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均与体内自由基的代谢有关。铁离子价态的变化表明铁在自由基的产生过程中起介导作用,对雏鸡脑软化症的发生起促进作用。发病小脑中特别是严重水肿区域亚铁离子的显色增强提示小脑软化灶的淡黄色可能是亚铁离子的颜色。 5.自由基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攻击,使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最终导致血管壁的破裂,是小脑出血和水肿的病理基础,同时血管内皮的损伤所致的血管内壁粗糙和PGI2和TXA2的合成紊乱是血管内凝血的根本原因。神经细胞细胞膜、线粒体和内质网的损伤及神经原的变性和坏死导致参与能量代谢和神经介质有关酶的活性减弱和局部脱失,使神经功能异常,从而使雏鸡出现运动障碍和神经症状。 博士学位论文 摘 要 东北农业大学 6 在雏鸡发生脑软化的过程中伴有神经细胞凋亡的现象,神经细胞凋亡的数量不仅受体内自由基含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二、烧伤病人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烧伤病人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严重烧伤全身与局部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点及对创面修复的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二、检测指标与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全血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
    二、组织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
    三、血中微量元素与组织中微量元素的相关分析
讨论
    一、微量元素的构成及其生理作用
    二、严重烧伤患者全身和创面局部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三、创面组织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与创面愈合的关系
    四、合理补充微量元素,促进严重烧伤患者的康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中英文缩略词表与主要仪器名称
    附录2.综述:微量元素对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撰写和发表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2)重度烧伤患者血清及尿液中铜、锌、锰、硒含量变化与血清SOD、GSH-Px活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重度烧伤患者血清及尿液中铜、锌、锰、硒含量变化与血清SOD、GSH-Px活性关系的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重度烧伤病人血清及尿液中铜、锌、锰、硒含量的测定及意义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四、结果
        五、讨论
    第二部分 重度烧伤病人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测定及意义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四、结果
        五、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烧伤与氧化应激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申请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3)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全血锌铜铁硒变化与血糖、血清酶和口腔并发症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全血微量元素锌铜铁硒浓度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全血微量元素锌铜铁硒浓度的变化与血糖、血清酶及口腔并发症的关系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附录: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烧伤病人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雏鸡脑软化症的分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雏鸡脑软化症的病因学
        1.1.1 维生素E
        1.1.2 多不饱和脂肪酸
        1.1.3 微量元素硒
        1.1.4 含硫氨基酸
    1.2 临床症状
    1.3 病理变化
    1.4 发病机理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的总体设计
    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1 血液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2 组织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 主要仪器与试剂
        2.3.1 主要仪器
        2.3.2 主要试剂
    2.4 检测项目与方法
        2.4.1 血清、饲料、脑组织中的V_E的测定
        2.4.2 氧化与抗氧化功能指标的检测
        2.4.3 脑神经细胞膜组分的测定
        2.4.4 脑神经细胞膜膜流动性的测定
        2.4.5 脑神经细胞凋亡的检测
        2.4.6 血清及脑组织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2.4.7 脑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查
        2.4.8 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观察
        2.4.9 酶组织化学检测
    2.5 实验数据处理与设计
3. 实验结果
    3.1 雏鸡脑软化症实验模型的建立
    3.2 雏鸡血清、大脑、小脑中V_E含量的测定结果
    3.3 雏鸡生长的变化
    3.4 雏鸡体内氧化状态与抗氧化功能的测定结果
    3.5 脑神经细胞膜膜组分的测定结果
    3.6 细胞膜膜流动性的检测结果
    3.7 血清及脑组织中钙及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
    3.8 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数量的测定结果
    3.9 雏鸡脑软化症的病理学观察
    3.10 脑组织中铁离子状态的观察
    3.11 脑组织超微结构观察
    3.12 雏鸡脑软化症脑组织酶组织化学的观察
4. 讨论
    4.1 雏鸡脑软化症模型的建立
    4.2 雏鸡脑软化症与机体内氧化状态和抗氧化系统的关系
        4.2.1 机体氧化状态与脑软化
        4.2.2 机体抗氧化系统与脑软化
    4.3 雏鸡脑软化症与神经细胞膜组分的关系
        4.3.1 神经细胞膜膜蛋白的变化
        4.3.2 神经细胞膜磷脂组分的变化
    4.4 雏鸡脑软化症与神经细胞膜流动性
    4.5 雏鸡脑软化症雏鸡体内钙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
    4.6 雏鸡脑软化时的脑神经细胞凋亡现象
    4.7 雏鸡脑软化时脑组织中铁离子状态的变化
    4.8 雏鸡脑软化时酶组织化学的变化
    4.9 雏鸡脑软化的分子机理
5. 结论
实验结果—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烧伤病人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严重烧伤全身与局部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点及对创面修复的机理探讨[D]. 韩兆峰. 南方医科大学, 2008(06)
  • [2]重度烧伤患者血清及尿液中铜、锌、锰、硒含量变化与血清SOD、GSH-Px活性关系的研究[D]. 何丽. 第三军医大学, 2007(04)
  • [3]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全血锌铜铁硒变化与血糖、血清酶和口腔并发症关系的研究[D]. 周春兰. 第一军医大学, 2002(01)
  • [4]烧伤病人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J]. 王肖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0(12)
  • [5]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4年第26卷总目次[J]. 冷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4(24)
  • [6]《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J]. 冷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2(12)
  • [7]雏鸡脑软化症的分子机理[D]. 王振勇. 东北农业大学, 2002(02)

标签:;  ;  

烧伤患者微量元素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