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藏铁路已抵昆仑(论文文献综述)
万玛加,尕玛多吉,王雯静,马文[1](2021)在《“天路”蜿蜒 超越极限》文中提出11月底,青藏高原已寒风凛冽。海拔5072米的青藏铁路唐古拉车站,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青藏铁路线路养护职工正带着氧气瓶巡查线路。“125公里冻土线路的养护重任,就在我们肩头。”一名工人这样看待自己守护的铁路线,“它是发展之路、幸福之路,也是希望之路。”2006年7?
李兰[2](2021)在《青藏高原湖泊演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独特且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为青藏高原储存水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雪山绵延、冰川纵横、湖泊密布,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地,滋养着流域内几十亿人口,青藏高原是名实相符的“亚洲水塔”。青藏高原湖泊是“亚洲水塔”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在高原环境下,其收支主要受冰川、冻土中地下冰等固体水资源及地表水、地下水汇集和蒸散发的影响,湖泊面积、数量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气候的变化。在近几十年气候的显着变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湖泊演化、江河源径流变化等,对于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甚大,急需开展青藏高原湖泊演化趋势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湖泊的演化经历了从自然驱动到人和自然共同驱动的历程,为探究青藏高原湖泊的演化过程及其动态变化的驱动力,本文基于RS和GIS技术,提取了1980s-2020年青藏高原的湖泊数据,依照不同成因,将湖泊分为构造湖、冰川湖、热喀斯特湖、堰塞湖、河成湖和人工湖。重点研究了1980s-2020年青藏高原构造湖、热喀斯特湖和冰川湖的数量、面积和空间变化,分析了湖泊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近40年青藏高原在整体变暖、大部分区域降水波动增加的过程中,青藏高原湖泊变化显着。湖泊数量由1980s的70005个持续增长至2020年的143582个;湖泊面积整体呈减少(1980s-1990年)-加速增长(1990-2020年)的趋势,由1980s的41347.84km2降低至1990年的40441.4km2,后增长至2020年的54634.44km2。1980s-1990年湖泊面积减少的原因是大部分区域气温降低,降雨减少;1990-2020年湖泊面积渐增主要是因为气温显着升高、降水量增多和冰川融水增多。(2)构造湖在1980s-1990年湖泊面积减少,1990-2020年面积持续扩张,总面积增加了11388.13km2;数量由1089个增加至1451个。空间分布方面,构造湖变化主要发生在内陆流域。结合区域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发现内陆流域气温升高和降水显着增加,是构造湖数量面积增加的直接原因。(3)多年冻土区是热喀斯特湖发育的区域。1980s-2020年热喀斯特湖个数由60834个增加至120374个,面积由932.5km2增长至1713.57km2。空间上主要集中在可可西里地区和北麓河区域,区域内地势平坦,显着的气候变暖导致了多年冻土区发生了广泛的退化乃至融化,地下冰融水加上降水量增加,使得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内热喀斯特湖成倍增加。(4)热喀斯特湖是多年冻土退化过程中的典型地貌单元,也是青藏高原整个区域中湖泊演化过程中数量和面积发生变化最为显着的类型。为此,本研究选取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泊点密度、冻土稳定性类型、年均降水量、地表温度、土壤水分、积雪面积、NDVI和坡度等评价指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专家评判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评判法获得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易发程度区划图。其中高易发区占19.02%,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部包括可可西里地区。(5)冰川湖形成于冰川作用过程,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冰川融水。1980s-2020年间冰川湖的个数由8002个增加至20329个,湖泊面积由900.1km2增长至1620.5km2。空间变化方面主要发生在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西昆仑山以及青藏高原的南缘区域。(6)采用NDVI、湖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冰川湖溃决灾害三类指标对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评价。整体上青藏高原NDVI呈增加趋势,文中以2000-2019年NDVI差值作为评判植被退化和改善指标,显示植被改善区占37.58%;湖泊作为独立的生态系统,随着湖泊面积的增加,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呈增加趋势;气温的升高和冰川的广泛退化造成冰川湖溃决日益增加,危害较大。(7)青藏高原湖泊作为一种资源兼具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区域生态保障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其中热喀斯特湖和冰川湖经常被视为不良地质现象,其演化过程、尤其是溃湖的发生对区域重大工程、生态环境存在着潜在或直接的危害,在相关区域规划、工程建设、环境保护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所获得的成果可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工作查清青藏高原湖泊本底、厘清其与冻融环境间关系提供基础数据,有助于促进对全球变化下湖泊生态系统演变的科学认识,服务于湖泊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以及为热喀斯特湖和冰川湖溃决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性支撑。
华南[3](2020)在《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于本蕃:心有所属在“天路”》文中提出"我看这边还是偏,再往右边一点点……快点快点!"于本蕃单腿跪在混凝土轨枕上,脸几乎贴着道砟石,瞄着钢轨边看边喊。三个工友围在旁边,轮换着用长把、短把扳手使劲拧轨道螺栓。一番松动,于本蕃爬起来走到旁边,拎过道尺,横在两条钢轨中间测轨距、量水平,而后皱着眉头拿粉笔在混凝土轨枕上写下一串数字。厚毛线帽再往深里戴一戴,于本蕃又一猫腰钻到工友堆里调轨距去了。
邱铁鑫[4](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宋淼[5](2019)在《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的那一刻》文中研究指明2006年7月1日,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当天上午,通车庆祝大会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同时隆重举行,11时许,"世界屋脊"上响起了第一声火车长鸣,两对列车相继从拉萨和格尔木启动对开,这标志着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
吴天一[6](2019)在《高原医学40年——中国高原医学面临的大挑战》文中提出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新时期,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围绕青藏高原建设出现了许多的新事物,如高原的探秘和勘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青藏公路[1]、铁路的建设[2]以及高原旅游的开展[3]。所有高原的开发都离不开对人体健康的保护,由于高原低氧这一特殊环境,提高低氧习服和适应水平,防治各种高原疾病就成为突出的中心任务,因此对高原医学的规划和研究就提出了新要
何欣欣[7](2018)在《青藏铁路线路病害分析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青藏铁路修建以来,在整个青藏地区交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给青藏地区的运输带来了福音,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近年来,随着青藏铁路的运输量不断增加,行驶车辆的增多,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升,青藏铁路的运输负担加重,青藏铁路的线路病害也进一步加深。由于青藏铁路在青藏地区运输领域的地位,使得它长期进行高负荷、高频率的工作,而容易造成各种线路病害,严重的病害会影响青藏铁路相关工作人员及乘客的安全,并且会对运输物资造成一定的损伤。长期使用青藏铁路线路会产生线路铁轨及附属设备的疲劳损伤,对运行列车的安全运营产生一定的影响,并随之会提高青藏铁路线路维修的费用。因此,青藏铁路线路病害问题需要引起特别重视,本文对其线路病害进行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通过现场实际的调研和相关资料的查阅,总结出青藏铁路线路的四种典型病害:线路爬行病害、曲线轨病害、道岔病害、道床病害,针对这四种典型病害,详细分析了各类型病害产生的具体原因,以及病害发生后对铁路线路以及安全平稳运行产生的影响。结合青藏铁路线路病害的特征、类型、成因等,采用物元理论和AHP法用于青藏铁路线路安全状态评估,实现线路轨道质量性能综合评价;具体将该轨道线路按照200m轨道网格进行划分,计算3个一级指标值,并按照模型计算得到8个二级指标值,然后将这些多指标最优实现特征信息转换为关联度函数,利用优度评价法计算出评估结果;通过选择2000m长度轨道线路,按照10个轨道网格分别进行实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根据评判结果,得出青藏铁路线路某区段的病害程度及等级,然后根据评判等级制定相应的检维修方案,并根据检维修方案进行具体检维修作业,从而确保青藏铁路线路运行的安全、运行列车的安全和司乘人员的安全。最后还针对具体的病害危害制定了详细的防治措施。
高俊[8](2016)在《百年梦想照亮雪域高原——写在青藏铁路建成通车10周年之际》文中研究说明青藏高原。有万山之祖,巍巍昆仑。有莽莽群山,皑皑雪峰。她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两大母亲河,哺育着众多亚洲最重要的大江大河。她雄踞于世界第三极,也长久阻隔着现代文明的脚步。"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20世纪美国旅行家保罗·泰鲁如此断言。然而,早在104年前的黄浦江畔,一代伟人孙中山就向((纽约先驱报》记者、澳大利亚人威廉·亨瑞·端纳披露了
鄂璠,刘建华,于靖园[9](2016)在《青藏铁路十年 “火车头”创造高原奇迹》文中研究表明10年来,青藏铁路已安全运行3000余天;西藏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速度,2015年突破千亿大关,是青藏铁路通车前的4倍;青海省的GDP也由2005年的641.05亿元增长到了2015年的2417.05亿元,是青藏铁路通车前的近4倍整个车厢内,所有的人都激动地站立起来,这些"抢"到了软卧车票的人们,竟也不肯躺在铺位上休息,相识与不相识的人们三三两两地围聚在每一扇宽
李红[10](2012)在《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发展优势产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结合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资源禀赋状况,采用理论与实践、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各产业指标体系,选择出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的优势产业。并借助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GEM模型分别对重点地区的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评价,最后在全面分析重点地区产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为今后更好地发展优势产业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二、青藏铁路已抵昆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藏铁路已抵昆仑(论文提纲范文)
(1)“天路”蜿蜒 超越极限(论文提纲范文)
1 一条通往幸福的梦想之路 |
2 一场挑战极限的建设奇迹 |
3 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
4 一首勇创一流的时代赞歌 |
(2)青藏高原湖泊演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湖泊演化与生态环境变化息息相关 |
1.1.2 遥感技术已成为资源环境调查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遥感技术在水体提取中的进展 |
1.2.2 青藏高原湖泊动态变化及原因研究 |
1.2.3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青藏高原自然地质环境背景 |
2.1 自然地理 |
2.2 气象水文 |
2.3 地形地貌 |
2.4 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 |
2.5 地下水 |
2.6 植被及土壤概况 |
2.7 土地利用 |
2.8 生态环境 |
第三章 青藏高原湖泊类型及发育特征 |
3.1 遥感数据的选取与预处理 |
3.2 遥感水体提取机理及方法 |
3.2.1 水体提取机理 |
3.2.2 水体提取方法 |
3.3 青藏高原湖泊水体自动提取 |
3.4 青藏高原湖泊类型划分 |
3.5 青藏高原湖泊发育特征 |
3.5.1 青藏高原湖泊规模及数量 |
3.5.2 青藏高原湖泊几何形态特征 |
3.6 青藏高原湖泊分布规律 |
3.6.1 湖泊分布与海拔关系 |
3.6.2 湖泊分布与坡度关系 |
3.6.3 湖泊分布与构造关系 |
3.6.4 湖泊分布与土壤类型关系 |
3.6.5 湖泊分布与植被类型关系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青藏高原构造湖演化规律 |
4.1 青藏高原构造湖演化分析 |
4.2 青藏高原构造湖演化驱动力因素分析 |
4.3 格尔木盆地典型构造湖演化分析 |
4.4 典型构造湖演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演化规律 |
5.1 热喀斯特湖演化分析 |
5.2 热喀斯特湖演化驱动力因素 |
5.3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易发程度分区 |
5.3.1 易发程度评价模型 |
5.3.2 易发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
5.3.3 评价指标权重 |
5.3.4 评价指标量化 |
5.3.5 基于ArcGIS的综合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青藏高原冰川湖演化规律 |
6.1 冰川湖演化分析 |
6.2 冰川湖演化驱动力因素 |
6.3 典型区域冰川湖演化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环境效应 |
7.1 青藏高原NDVI变化 |
7.2 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
7.3 冰川湖灾害效应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于本蕃:心有所属在“天路”(论文提纲范文)
内心安稳坚定,才能守护好“天路” |
“再冷再累再难也要守住线路” |
十几万字笔记炼出“冻土真经” |
“吃苦、服从和奉献好像是本能” |
(4)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5)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的那一刻(论文提纲范文)
梦想照进雪域高原 |
“天路”之最 |
生态环保型的高原铁路 |
(6)高原医学40年——中国高原医学面临的大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西部大开发 |
2 青藏铁路建设 |
3 国防军事建设 |
4 玉树地震 |
5 健康中国 |
(7)青藏铁路线路病害分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青藏铁路线路概况及其运营环境 |
2.1 青藏铁路概况 |
2.1.1 技术难题 |
2.1.2 运营情况 |
2.2 青藏铁路线路运营环境 |
2.2.1 青藏地区简介 |
2.2.2 地貌特征 |
2.2.3 气候特征 |
2.2.4 环境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3 青藏铁路线路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
3.1 线路爬行病害 |
3.1.1 线路爬行的原因 |
3.1.2 线路爬行的危害 |
3.2 曲线轨病害 |
3.2.1 曲线线路的受力情况 |
3.2.2 曲线线路病害的原因 |
3.2.3 曲线线路的主要病害 |
3.3 道岔病害 |
3.3.1 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 |
3.3.2 转辙部分轨距扩大 |
3.3.3 尖轨和可动心轨爬行窜动 |
3.4 道床病害 |
3.4.1 道床脏污 |
3.4.2 道床板结 |
3.4.3 道床翻浆冒泥 |
3.5 本章小结 |
4 青藏铁路线路安全状况评价模型研究 |
4.1 概述 |
4.2 物元可拓学分析 |
4.2.1 物元可拓学简介 |
4.2.2 物元理论及其模型 |
4.3 层次分析法 |
4.3.1 层次分析法的发展及特征 |
4.3.2 AHP的分析过程及步骤 |
4.4 青藏铁路线路安全状况评价模型构建 |
4.4.1 青藏铁路线路网格化 |
4.4.2 青藏铁路线路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4.3 基于物元的青藏铁路线路轨道状况评价 |
4.4.4 基于AHP的青藏铁路线路安全状况评价过程研究 |
4.5 模型应用与算例分析 |
4.5.1 数据采集 |
4.5.2 结果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5 病害整治 |
5.1 线路爬行病害的防治措施 |
5.2 曲线病害的整治方法 |
5.2.1 钢轨伤损病害的整治措施 |
5.2.2 轨道几何尺寸超限的整治措施 |
5.2.3 曲线“鹅头”的整治措施 |
5.2.4 曲线钢轨侧面磨损的整治措施 |
5.2.5 曲线线路病害的综合治理 |
5.3 道岔病害治理 |
5.3.1 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治理措施 |
5.3.2 转辙部分轨距扩大整治措施 |
5.3.3 尖轨和可动心轨爬行窜动防治措施 |
5.4 道床病害整治措施 |
5.4.1 减缓道床脏污的途径 |
5.4.2 减缓道床板结的途径 |
5.4.3 道床翻浆冒泥的防治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创新点 |
6.3 今后需要开展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百年梦想照亮雪域高原——写在青藏铁路建成通车10周年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高原筑梦:百折不回的执着 |
创造奇迹:震惊世界的壮举 |
挑战极限:生命禁区的浩歌 |
点燃梦想:幸福吉祥的天路 |
(10)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发展优势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区域理论研究综述 |
1.3.1 区域理论综述 |
1.3.2 区域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
1.4 相关概念的阐述 |
1.4.1 产业的相关理论 |
1.4.2 优势产业的相关理论 |
1.4.3 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
1.4.4 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
第2章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基础 |
2.1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的界定 |
2.1.1 青藏铁路概况 |
2.1.2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的界定 |
2.2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2.2.1 西宁地区 |
2.2.2 格尔木地区 |
2.2.3 拉萨地区 |
2.3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3.1 西宁地区产业发展状况 |
2.3.2 格尔木地区产业发展状况 |
2.3.3 拉萨地区产业发展状况 |
2.4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发展优势产业的必要性 |
2.4.1 发展优势产业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基本要求 |
2.4.2 发展优势产业是调整沿线重点地区产业结构的需要 |
2.4.3 发展优势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 |
2.4.4 发展优势产业是发展特色经济的保障 |
第3章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的选择 |
3.1 重点地区产业优势评价及优势产业的选择 |
3.1.1 产业优势评价 |
3.1.2 优势产业选择 |
3.2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
3.2.1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的优势产业集群 |
3.2.2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
第4章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
4.1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
4.1.1 西宁地区 |
4.1.2 格尔木地区 |
4.1.3 拉萨地区 |
4.2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发展优势产业的影响因素 |
4.2.1 西宁地区 |
4.2.2 格尔木地区 |
4.2.3 拉萨地区 |
4.3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存在的问题 |
4.3.1 西宁地区 |
4.3.2 格尔木地区 |
4.3.3 拉萨地区 |
第5章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对策 |
5.1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发展优势产业的政策支持 |
5.1.1 国家政策支持 |
5.1.2 青藏两省区的政策支持 |
5.2 西宁地区 |
5.2.1 高原特色农牧业 |
5.2.2 电力产业 |
5.2.3 冶金业 |
5.2.4 特色旅游业 |
5.3 格尔木地区 |
5.3.1 盐湖化工 |
5.3.2 石油化工 |
5.3.3 物流仓储业 |
5.4 拉萨地区 |
5.4.1 高原畜牧业 |
5.4.2 矿产资源业 |
5.4.3 医药制造业 |
5.4.4 绿色饮食业 |
5.4.5 特色旅游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四、青藏铁路已抵昆仑(论文参考文献)
- [1]“天路”蜿蜒 超越极限[N]. 万玛加,尕玛多吉,王雯静,马文. 光明日报, 2021
- [2]青藏高原湖泊演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 李兰. 长安大学, 2021
- [3]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于本蕃:心有所属在“天路”[J]. 华南. 中华儿女, 2020(Z2)
- [4]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5]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的那一刻[J]. 宋淼. 百科知识, 2019(19)
- [6]高原医学40年——中国高原医学面临的大挑战[J]. 吴天一. 高原医学杂志, 2019(01)
- [7]青藏铁路线路病害分析及研究[D]. 何欣欣.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8)
- [8]百年梦想照亮雪域高原——写在青藏铁路建成通车10周年之际[J]. 高俊. 中国工程咨询, 2016(11)
- [9]青藏铁路十年 “火车头”创造高原奇迹[J]. 鄂璠,刘建华,于靖园. 小康, 2016(13)
- [10]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发展优势产业研究[D]. 李红. 青海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