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烃富集前后 FCC 油浆的反应性

芳烃富集前后 FCC 油浆的反应性

一、FCC油浆芳烃富集前后的反应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昌伟[1](2021)在《钼基催化剂作用下煤油共炼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油共炼技术不仅能够降低煤液化工艺的操作难度,又能提高重油的加工利用率。在煤油共炼领域,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Fe基催化剂,但Mo系催化剂活性更高,且对煤中C-C、C-H、C-O键选择性更高,应用前景更为广阔。此外,探索煤显微组分富集物在煤油共炼反应中的液化规律对扩大煤油共炼煤种的选择范围具有指导意义。本论文设计制备了非负载型Mo基催化剂,研究了不同改性制备方式对Mo基催化剂物化性质的影响。以凉水井煤和FCC油浆为原料,考察了催化剂在煤油共炼反应中的催化性能。此外,以凉水井煤的不同显微组分富集物为实验用煤,研究了Mo基和Fe基催化剂体系下煤显微组分富集物在煤油共炼体系中的液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制备了三种NiMo催化剂:镍钼酸铵(NM催化剂)以及分别经搅拌、水热的方式对其进行CTAB改性制得的NMO、NMH催化剂。研究发现两种改性方式均提升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水热改性法新形成了HMoO3·H2O物种,硫化后得到了尺寸更小,分散性更佳的(Ni)MoS2片晶,CTAB的包覆也有利于增加其亲油性。在NMH催化剂作用下,煤转化率最高,达到了60.40%,HDS、HDN及轻质化效果也明显优于NMO和NM催化剂。(2)制备了三种硫化型Mo基催化剂:四硫代钼酸铵(ATTM催化剂)以及分别采用CTAB和CTAB&PVP复配体系对其进行改性制得的C-ATTM和CP-ATTM催化剂。通过对催化剂热分解物MoS2的表征分析发现,改性后引入有机配体不仅使MoS2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大幅提升,而且得到了尺寸和堆叠层数更小的MoS2片晶;此外,CTAB&PVP复配体系有利于降低CP-ATTM催化剂颗粒尺寸,进一步增大比表面积和孔容。在CP-ATTM催化剂作用下,煤转化率最高,达到了77.12%,在液体产物轻质化方面也体现出更佳的催化活性。(3)通过表征分析了凉水井煤不同显微组分富集物(富惰煤、原煤、富镜煤)在结构及组成上的差异。并在不同催化剂体系中进行了煤油共炼反应,得到了煤显微组分富集物在煤油共炼体系中的液化规律。在Mo基催化剂(CP-ATTM)体系中,煤转化率结高低顺序为富镜煤>原煤>富惰煤,随着煤样中镜质组含量的增加,煤转化率大幅提升,相比较富惰煤,富镜煤的煤转化率从69.51%增加至90.00%,同时降低了氢耗。在Fe基催化剂(FC-OA)体系中,煤中矿物质含量对煤油共炼反应结果影响较大。比较分析不同煤显微组分富集物与重油共炼的液体产物品质发现,随着煤样中镜质组含量的增加,液体产物轻质化效果提升。

康双检[2](2020)在《FCC油浆制备针状焦的研究》文中指出针状焦是20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碳材料中发展的一个优良碳素原料,它主要是制成石墨电极,然后用于电弧炉炼钢。生产原料主要包括FCC油浆(催化裂化油浆)和煤焦油等,用FCC油浆制备优质针状焦,对提高我国石油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国外石化产品的依赖,自主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选取了FITS(管式液相)加氢改性油浆,还利用超临界丙烷萃取以及油浆混合工艺对FCC油浆进行了预处理,通过原料分析发现,加氢油浆、超临界萃取后的馏分以及混合后的原料油富集芳烃馏分,灰分含量、杂原子含量等明显降低,是制备针状焦的优质原料。以处理后的油浆作为碳化原料,经过碳化及煅烧来制备石油焦,焦的性能指标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国内外同类产品。本论文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对原料进行了预处理。利用超临界丙烷萃取技术和加氢油浆与FCC油浆共碳化调配实验对FCC油浆进行了处理。通过元素分析、四组分分析以及核磁共振分析等手段研究,经过预处理后,原料组分发生很大的变化,FCC油浆加氢处理以后,芳烃由68.21%提高到了76.60%,饱和分由原来的7.28%提高到14.04%,硫含量由1.17%降低至0.31%。超临界丙烷萃取后的3#原料,芳烃由68.21%提高到了88.59%,饱和分由原来的7.28%降低到2.31%,硫含量由1.17%降低至0.96%。而共碳化的3#原料芳烃由68.21%变成了74.10%,饱和分由原来的7.28%变成了17.51%,硫含量由1.17%降低至0.57%。油浆通过预处理后,灰分含量以及杂原子含量明显降低,热裂解缩聚反应趋于温和。(2)通过偏光显微镜、产物分布等分析手段,分析碳化过程中中间相的成分和偏光显微结构的变化,研究FCC油浆及其富芳烃馏分的热转化行为。实验证明,温度,压力以及原料组成对原料的碳化过程有决定性的影响,在适宜的温度下,适当提高压力将有利于中间相的形成与发展;碳化过程是热裂解和热缩聚过程,而适宜的原料组成是针状焦制备的前提条件。以加氢油浆为碳化原料,通过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在470℃,0.6MPa,180min,惰性气体N2保护下碳化可以得到各向异性良好的广域流线型中间相;以超临界萃取馏分为碳化原料,在450℃,0.6MPa,180min,惰性气体N2保护下碳化可以得到各向异性良好的广域流线型中间相;以加氢油浆与FCC油浆混合的馏分为碳化原料,在450℃,0.6MPa,180min,惰性气体N2保护下碳化可以得到各向异性良好的广域流线型中间相。(3)借助XRD、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等表征的手段,研究了焦在煅烧前后的晶体结构等特征。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用热力学知识结合晶格参数来分析晶体结构和晶化作用是一种及其有效的手段。石油焦的煅烧过程既是晶体重排大的过程也是热裂解和热缩聚的过程,而且在晶体重排的过程中,石墨微晶的熵值减小,颗粒增大,这主要是因为有序性得到了增强;而在煅烧过程的热裂解和热缩聚的结果表现为晶体的非活性增强。生焦在1400℃锻烧不仅可以明显降低中间相中的S,N等杂原子,还可以去除样品中的轻组分。锻烧可以改善缩合产物的晶体结构,同时增大芳香分子的层面堆积高度,还能够让分子层间排列趋于致密。得到了真密度不小于2.13g/cm3,挥发分含量基本上为0的熟焦。其中超临界3#组分碳化得到的生焦在经过煅烧以后的焦的质量最好。

李海栋[3](2019)在《催化裂化油浆“分子组谱”及加氢脱硫过程分子转化》文中研究说明油浆是重质油催化裂化工艺的主要副产物,产量巨大,如何合理利用催化裂化油浆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工业界的难题。催化裂化油浆组成十分复杂,深入认识催化裂化油浆组成,以及加氢前后化合物转化规律,可以为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围绕催化裂化油浆全组分分子组成,以及加氢前后分子组成变化这两个问题展开研究,另外开发了分析重质油中硫醚类化合物以及芳烃类化合物的新方法。(1)通过高分辨率线性轨道离子阱质谱仪(Orbitrap MS)和各种电离技术,如正负离子电喷雾电离(±ESI),大气压光致电离(APPI)以及化学衍生化反应对催化裂化油浆及其馏分进行表征,将来自不同方法的分子组成结果进行整合,并通过催化裂化油浆的元素含量及其组分的元素含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共鉴定分子式7001个,属于18类化合物的分子在催化裂化油浆中被分配和定量。在鉴定的化合物类型中,芳烃是最丰富的,占油的49.6 wt%。非碱性N1O3类化合物的含量最少,含量为0.03 wt%。化合物浓度范围从C22H15N2的0.002 wppm至C18H12的20678wppm。(2)研究了油浆加氢前后杂原子化合物尤其是含硫化合物的分子组成,在油浆中苯并萘并噻吩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其加氢转化率较高,苯并萘并噻吩易经过芳环饱和生成四氢苯并萘并噻吩;油浆中加氢难度最大的是2,4,6,8-四甲基二苯并噻吩,在温和加氢条件下加氢转化率为0,在油浆中的浓度为87 ppm,2,4,6,8-四甲基二苯并噻吩极难脱除,菲并噻吩系列化合物加氢较为容易。含氮含氧化合物经过弱加氢过程,缩合度均有所下降,有利于优质针状焦的生产。(3)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在线衍生方法来分析石油中的硫醚化合物。将碘甲烷添加至石油样品中可以用电喷雾电离质谱直接选择性地分析石油中硫醚化合物。与甲基化/去甲基化方法相比,它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同时避免了由分离过程中硫化物损失引起的分析误差。该方法通过模型化合物验证,已成功应用于柴油、VGO、原油和渣油样品中硫醚化合物的分析。(4)开发一种基于衍生化反应的石油芳烃分子组成质谱分析方法。采用磺化的方法,将芳香烃磺化为强极性的磺酸盐,通过-ESI结合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分析其组成,与传统APPI电离方法相比,该方法分析结果能较为准确地反映重馏分中芳香烃的分子组成;利用磺化反应结合-ESI FT-ICR MS的方法分析VGO中芳香烃化合物偏差较小,分析结果能较为准确反映VGO样品中芳香烃的组成。

谌家豪[4](2019)在《催化油浆过滤器滤芯堵塞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过滤法作为常用的一种催化油浆净化工艺方法,存在过滤周期短,切换频繁等问题,滤芯的堵塞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使得油浆过滤器无法满足正常的工业化运行需求。本文以湛江、东营、京博、长岭四种催化油浆为研究对象,对催化油浆过滤器滤芯堵塞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堵塞物的成因、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对堵塞成因进行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元素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氢谱仪对堵塞物的性质进行分析并与原始油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堵塞物颗粒之间间距大,聚集松散;呈现不规则的颗粒物形态;结构紧凑,表面有明显的沉积波纹。堵塞物的环状结构或缩合程度比原始油浆要更高,是一种芳香度较高、烷烃结构含量低、不饱和性强的极性大分子物质,其主要来源于原始催化油浆中的沥青质等大分子物质,并与原始油浆中的芳香烃进一步缩合得到。基于堵塞成因分析,提出了一种催化油浆预处理方案,对四种催化油浆中的沥青质组分进行脱除,研究发现:对于不同性质的催化油浆,其预处理条件不同,经过预处理之后,催化油浆中沥青质被基本去除,其固含量减少90%左右,催化油浆中催化剂颗粒大多数夹杂在沥青质组分当中。通过对预处理前、后催化油浆的热重—差热曲线进行分析,研究在过滤器工作区间内催化油浆的化学组成及结构随温度所发生的变化,以描述催化油浆过滤器滤芯堵塞物的形成过程。催化油浆过滤器堵塞物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3个阶段:(1)初次过滤阶段,催化油浆以缩合放热反应为主;(2)反冲洗阶段过滤器内部温度下降,催化油浆中的中弱键断裂占主导地位,到下次过滤前,过滤器会经历一个升温阶段,随着温度上升,强键的断裂开始占据主导;(3)再过滤时,温度进一步升高,反冲洗阶段未被冲洗掉的物质与油浆中的催化剂颗粒在滤芯外侧富集,并与稠环芳烃发生缔和或缩合反应,形成堵塞物胶团,堵塞物胶团进入到滤芯的微孔结构中最终导致滤芯的堵塞。对堵塞物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质和胶质含量增加都会促进堵塞物的形成,但沥青质的影响更为显着。反应温度越高,越容易发生堵塞,并且,随沥青质的含量增加,温度的影响越大。停留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堵塞。

张亮[5](2019)在《催化油浆裂解脱固耦合工艺基础研究》文中提出催化裂化油浆是常压、减压渣油等重质油经过催化裂化反应后塔底的重组分产物。随着重质与劣质原油加工比例的增加,催化油浆质量参差不齐,总体品质逐渐变差,并且产量大幅增加。作为催化裂化过程中的副产物,多数炼厂选择将大部分油浆外甩。外甩的油浆主要被用作廉价的燃料油出售,利用价值很低,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油浆富含芳烃组分,其组成上的特点使其作为富芳烃原料制备高值化工品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为了提高催化油浆的利用价值,本论文对油浆的固含量测定及其表征,然后通过裂解反应协同脱除固体细粉,进一步结合油浆定向转化、生焦积碳气化等过程实现油浆的综合利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油浆固含量测定及组成分析。采用灰分法、过滤法、离心法测量了大港油浆的固体颗粒含量,并对几种方法在固含量测定方面的结果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港油浆固含量在3100μg/g左右。离心法结果显示,油浆中重组分与细粉颗粒存在较强的吸附作用,离心法耦合焙烧法能够分离获得油浆中一定量的催化剂细粉颗粒。通过激光粒度仪、元素分析仪、XRD、BET、SEM-EDS等手段对分离的固体颗粒与初始FCC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初始FCC催化剂粒径集中在32-120μm之间,为规则的球形分布,油浆中的固体颗粒呈现不规则的块状分布,粒径在0.4-40μm之间,催化剂细粉的粒径在1-30μm之间;油浆中的固体颗粒组成主要有细粉催化剂、焦粉和无机盐、碱金属K、Ca以及金属Sb、Fe等。(2)油浆裂解脱固特性研究。采用小型流化床实验装置,以惰性石英砂和活性适中的FCC催化剂进行油浆裂解脱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惰性石英砂由于不存在孔结构、表面积较小,不适宜作为油浆裂解的载体来得到合适的液体收率和转化率,裂解前后油品的性质与原料油浆接近。然而裂解过程中,油浆中大多数固含物沉积在石英砂表面,油品中脱固率在92%左右。(3)油浆裂解反应参数优化。选用活性相对适中的FCC催化剂进行裂解时,能够获得一定收率的、低固含量的富芳烃油品。在考察的变量条件中,对油浆裂解产物分布影响最大是温度,其次是剂油比,蒸汽油比影响最小。FCC催化剂最佳的裂解条件为:温度470℃,剂/油比5.7,蒸汽/油比0.5。在该条件下,可以得到70%左右的裂解油品,油品的H/C比最小,油品轻质组分在14%左右,裂解后脱固率达到96%,1-4环芳烃含量达到85%。NH3-TPD结果表明相比石英砂,FCC催化剂的酸性位更多,SEM-EDS结果显示,FCC催化剂由于孔道丰富,并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促进生焦等反应,更容易沉积油浆中的固含物。(4)积碳催化剂分析研究。对油浆裂解后的积碳催化剂进行催化剂表面积碳量、积碳组成和气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积碳量测量方法中,热重法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最高,重复性最好;马弗炉焙烧法和元素分析法适合进行日常大批量次测量,热重法和硫碳分析法主要用于小批量精密分析。积碳主要由二元环到五元环等的多环芳烃组成,这些多环芳烃主要由原料及原料裂解产物的烃类小分子化合物经过氢转移、脱氢缩聚、环化等一系列反应生成。积碳热态气化实验表明,单独通过水蒸气或者水蒸气加部分氧气的混合气氛均能够实现催化剂表面积碳的全部转化,获得气化气中合成气(H2与CO)比例约为80%。

于颖[6](2019)在《大庆催化油浆超临界分离预处理制备中间相炭微球》文中认为我国催化裂化装置每年副产大量油浆,当前利用方式经济性差。油浆中富含芳烃,经过预处理后,可作为高附加值碳材料的制备原料。中间相炭微球(MCMBs)是一种新型碳材料,因其化学性质稳定,导电性好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但油浆组成复杂,含有较多杂质,不能直接用于制备MCMBs。本论文分别以异丁烷和正戊烷为溶剂,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技术对大庆催化油浆进行分离。对油浆原料及萃取分离组分的密度、残炭值、元素、分子量、四组分、平均结构等性质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萃取分离过程较好的脱除了油浆中的杂质,得到一系列性质连续变化的萃取组分。以大庆催化油浆为原料在不同温度、时间条件下进行热缩聚反应,对产物的收率、形貌、粒径以及石墨化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会加快碳质中间相的形成与发展,延长反应时间将提高反应深度。综合温度与时间的影响,选取420°C/3 h作为大庆催化油浆制备MCMBs的优化反应条件。以两种溶剂超临界萃取分离得到的组分为原料,在420°C/3 h条件下,考察压力对中间相产物性质的影响。调控反应压力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产物品质,但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原料性质由轻到重,对应的优化反应压力逐渐降低,烷基碳和芳香碳含量差异是影响MCMBs制备的关键因素。综合分析两种溶剂分离得到的轻重馏分的反应性,选取异丁烷作为大庆催化油浆的SFEF预处理溶剂效果更好。对比大庆催化油浆及SFEF馏分制备得到的MCMBs性质,认为SFEF技术能够显着优化MCMBs的制备。本论文还对催化油浆分离组分热缩聚母液的性质组成进行了研究。随着反应深度的提高,母液的缩合度逐渐增大。热缩聚反应前后主要化合物类型没有变化,碱性N1类化合物主要发生断侧链反应,烃类化合物主要发生缩聚反应。在碳质中间相发展过程中,低缩合度化合物有优先参与反应消耗的趋势。

赵小宁[7](2019)在《FCC油浆抽提分离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原油的重质化、劣质化以及炼油企业渣油掺炼比例升高等原因,产生了大量的催化裂化油浆。目前外甩油浆主要作为低附加值的燃料油调和组分,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催化裂化油浆组成上的特点使之可以经过开发加工成为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对油浆进行组分分离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采用溶剂抽提的方法,以大庆催化裂化油浆为原料,选取合适的抽提剂对油浆进行抽提分离。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的操作条件,包括抽提温度、剂油比、抽提时间等对溶剂抽提油浆分离效果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分析法,进行数据拟合得到多项式模型,分析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并确定最优的操作参数为:抽提温度为61.3℃、剂油比为3.3,抽提时间为35min,抽提率为(62.6±0.5)%,抽出油芳烃含量为(75.8±0.5)%。本文同时进行了复合溶剂抽提研究。采用反抽提剂与N,N-二甲基甲酰胺复配对油浆进行抽提,同样使用响应面分析,得到最优操作条件为:抽提温度为62.8℃、剂油比为3.2,抽提时间为35min,复配比为2.3,抽提率为(58.5±0.5)%,抽出油芳烃含量为(80.9±0.5)%。与单溶剂抽提相比,虽然抽出油收率有所下降,但抽出油的质量得到改善。采用红外、GC-MS、核磁共振等方法对催化裂化油浆、抽余油和抽出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抽余油中甲基、亚甲基等官能团增多,芳烃化合物特征峰减弱,饱和度增大,抽出油则相反,芳香性增强;催化裂化油浆和抽出油中均含有杂原子吸收峰,主要形式为噻吩、胺、酚等;催化裂化油浆、抽余油和抽出油中均检测到数百种物质,包括烷烃、环烷烃、烯烃、芳烃和杂原子化合物等,抽余油中烷烃和环烷烃多而抽出油中的芳烃含量高,三者中的杂原子化合物主要为含硫、含氮和含氧化合物;抽余油中含有大量烷基长链,芳碳率降低,抽出油的芳碳率升高,而抽出油中Hβ相对较高是由于抽出油的芳环上含有脂肪性长链所致。

林存辉[8](2018)在《FCC油浆热预处理及炭化成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FCC油浆作为催化裂化过程的副产物,其因含有大量的2-4环短侧链芳烃而成为生产针状焦等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潜在原料。然而,以FCC油浆为原料制备优质针状焦的研究中存在着三大关键难点:油浆中纳微尺度固含物的分离、油浆的组成调整以及炭化工艺路线的选择。油浆的预处理是其高值化利用的重要前提。因此,本论文以FCC油浆的预处理及炭化为主线,对FCC油浆中纳微尺度固含物的分离、组成调整以及后续的炭化过程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对FCC油浆制备优质针状焦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索,为今后优质针状焦生产技术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首先,从含量、形貌及组成方面对油浆中的固含物进行了详尽的表征,并考察了热处理对油浆蒸馏脱固的影响。研究表明,过滤法测定的油浆固含量基本反映了油浆中焦粉及催化剂的含量,且含量不受油浆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的影响,准确度及精密度均较高,测定时宜采用孔径为0.22μm的滤膜为过滤材料并以甲苯为稀释剂。本研究所用油浆的固含物主要由大量粒径为1μm左右的小颗粒以及少量粒径为5-20μm的大颗粒组成,大颗粒的球形主体部分为催化剂粉末,而球形主体上包裹的或独立存在的不规则的较小颗粒则为焦粉。油浆的热处理对油浆蒸馏脱固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热处理能够显着降低中间馏分的固含量,最优条件下其固含量可降低至低于100μg/g,且中间馏分的固含量与热处理苛刻度密切相关,并与不同苛刻度下热处理所得油浆的沥青质含量呈线性负相关,沥青质含量越高则中间馏分的固含量越低。热处理后,固含物发生了絮凝现象,表观粒径变大,并据此提出了固含物的受热絮凝机理,沥青质在热处理的作用下与固含物形成“固含物-沥青质”絮凝体,使其更易于在蒸馏过程中脱除。其次,研究了热处理对油浆中间馏分热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中间馏分热稳定性对炭化成焦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油浆的热处理可以降低中间馏分的收率,增大蒸馏残渣的收率并增大其缩合程度。热处理可以增强中间馏分的芳烃属性和氢化芳烃属性而降低链烷烃属性,使四环芳烃减少而三环和五环芳烃增多。建立了一种采用热激发试验和斑点试验相结合的炭化原料热稳定性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表明热处理可以提高中间馏分的热稳定性,这归因于中间馏分中的热敏组分被转化进入蒸馏残渣中。炭化原料的热稳定性越高则炭化成焦特性越好,炭化原料的热稳定性可以作为预测炭化成焦特性的一个简单评价指标。然后,研究了临氢热处理对油浆中间馏分氢转移能力的影响以及中间馏分氢转移能力对炭化成焦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临氢热处理可以在单纯热处理的基础上减少中间馏分收率的损失,但同时会降低脱固效率,中间馏分的收率与其固含量不能同时达到最优效果。临氢热处理可以增加中间馏分的氢化芳烃及可供氢含量,并减少芳烃的缩合环数。改进了供氢能力的计算方法并以此提出了夺氢能力的计算方法,发现原料中固有的蒽、9,10-二氢蒽及其取代衍生物会大大影响供氢能力及夺氢能力的计算结果。临氢热处理可以提高中间馏分的氢转移能力。供氢能力的数值取决于氢化芳烃的含量和类型,氢化芳烃的供氢活性随芳环数增加而增大。从氢转移能力的角度,油浆馏分的炭化性能不单独取决于馏分的供氢能力,也不单独取决于馏分的夺氢能力,而是供氢能力和夺氢能力共同影响的结果,即炭化原料的氢转移能力越高则炭化成焦特性越好。炭化原料的氢转移能力可以作为预测炭化成焦特性的一个简单评价指标。最后,对油浆组合馏分的炭化进行了研究。油浆的组合馏分在氢转移能力上存在协同效应,进而使其在炭化成焦特性上也呈现出协同效应。组合馏分在缓和炭化条件下的成焦特性要优于在快速炭化条件下的成焦特性。在缓和炭化的各个阶段,炭化原料逐渐释放出可转移氢,且组合馏分能够释放出更多的可转移氢来稳定炭化体系,从而使得组合馏分在炭化的各个阶段均能表现出较好的炭化成焦特性。

王遥[9](2018)在《FCC油浆的结构表征及提高其抗老化性能的改性反应研究》文中提出利用富芳贫蜡的催化裂化(FCC)油浆与脱油沥青(DOA)调合生产道路沥青,不仅可实现催化裂化及溶剂脱沥青装置副产物的有效利用,也能够为我国的公路建设提供高等级道路沥青。FCC油浆调合生产道路沥青的主要问题在于油浆抗老化性能差,作为调合软组分会造成所得到的沥青产品针入度比偏低。现有的处理技术中,交联缩合法能有效改善油浆的抗老化性能,但反应后油浆的粘度显着增大,导致油浆调入量增加,DOA消耗量减小,经济效益差。因此,开发新型的油浆处理技术势在必行。本文分别采取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及凝胶色谱等表征手段并结合改进B-L法对中石化洛阳分公司FCC油浆老化前后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CC油浆芳香分含量高,并以含短侧链结构的芳烃为主;其中4环左右的稠环芳烃含量高,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饱和烃。FCC油浆的老化是由多种物理、化学反应所组成的复杂过程,其中芳烃脱氢缩合反应所导致的油浆结构重质化是油浆抗老化性能差的主要原因。在结构表征的基础上,采用具有小分子结构的醛类化合物作为改性剂,对油浆改性反应工艺进行研究,并将改性油浆与DOA调合生产道路沥青。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改性处理后,FCC油浆的抗老化性能提高,各组分含量保持稳定;改性反应会使油浆的粘度小幅提升,而油浆的调入比基本保持不变。以改性后油浆的运动粘度为指标,改性反应最优的反应条件为:温度180℃,压力3.0MPa,反应时间5h,改性剂添加量3.0%,催化剂添加量1.25%。改性油浆与DOA调合得到的道路沥青产品抗老化性能优异,各项指标均满足国标70号重交通道路沥青的相关要求,针入度比可达60%以上。进一步以萘作为模型化合物,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分别与改性剂和交联剂进行反应,并对反应产物的结构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萘与改性剂及交联剂均会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但反应产物在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与改性剂间发生的亲电反应活性远低于交联剂。基于模型化合物的反应结果,对FCC油浆的改性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测与分析。

焦守辉[10](2018)在《催化油浆加氢预处理及分级炭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催化油浆作为催化裂化(FCC)的一种重要且产量丰富的副产物,其中含有高含量的芳烃组分,且主要是3~5环的短侧链稠环芳烃,可作为生产炭黑、针状焦及碳纤维等高附加值碳材料的优质原料。但催化油浆中含有大量催化剂粉末等固体杂质,严重影响了其高附加值利用。本文围绕如何高效脱除催化油浆中的固体颗粒,并对其不同焦化过程的炭化行为及成焦结构进行了研究,对针状焦制备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蒸馏法可按沸程将油浆进行分离进而调整馏程、除去过重或过轻的分子及其中的固体颗粒,但拔出率有限。若要提高蒸馏的拔出率势必要提高蒸馏温度,催化油浆中的烯烃、共轭烯烃(尤其是与苯环共轭的烯烃)及大分子稠环芳烃在260-306℃下很容易产生活泼的自由基,进而极易缩合生焦。对催化油浆蒸馏之前进行加氢预处理可以脱除其中的烯烃(尤其是共轭烯烃)、减少大分子芳烃环系的缩合环数、增大供氢能力,进而抑制蒸馏过程生焦,提高其拔出率,实现高效脱固。对加氢稳定过程进行反应条件优化,以含钼有机金属化合物作为加氢催化剂、且用量(以钼计量)为100μg·g-1时,在反应温度为380℃、反应压力为6.0 MPa、反应时间为120 min的加氢处理条件下,催化油浆稳定性明显提高。催化油浆于苛刻的减压蒸馏过程中并未生焦,蒸出油固含量降至100μg·g-1,且由于高度缩合芳烃的部分芳香环加氢饱和,使<500℃馏分的拔出率相比未处理油浆明显提高至68.39%。采用“蒸馏-静电-溶剂抽提”组合工艺综合处理,实现油浆深度脱固,固含量降至20μg·g-1,且其芳烃含量由由未处理油浆的35.23%提高至60.43%,为原料的1.72倍。选用不同处理程度的催化油浆进行分级炭化实验,并对炭化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利用增加升温阶段的方式控制其升温速率,在500℃下恒温炭化240 min,所得焦炭于偏光显微镜像中显示明暗相间的有序结构,且其纤维状结构更宽,广域-流线型结构比例较大。经组合工艺处理后富芳烃催化油浆成焦结构最好且炭化成焦收率明显提高,可用于高品质针状焦材料的制备。

二、FCC油浆芳烃富集前后的反应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CC油浆芳烃富集前后的反应性(论文提纲范文)

(1)钼基催化剂作用下煤油共炼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煤油共炼工艺技术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煤油共炼过程研究
        1.3.1 反应机理
        1.3.2 煤油间的协同作用
    1.4 煤油共炼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4.1 原料的影响
        1.4.2 反应条件的影响
        1.4.3 催化剂的影响
    1.5 煤油共炼催化剂研究现状
        1.5.1 煤油共炼催化剂的作用
        1.5.2 煤油共炼催化剂的分类
    1.6 本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药品及气体
        2.2.2 仪器设备
    2.3 催化剂制备方法
    2.4 催化剂表征方法
        2.4.1 X射线衍射(XRD)
        2.4.2 红外图谱(FT-IR)
        2.4.3 氮气物理吸附
        2.4.4 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ICP)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7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5 煤油共炼实验
        2.5.1 煤油共炼实验条件
        2.5.2 煤油共炼产物分离收集
        2.5.3 实验数据处理
        2.5.4 液体产物表征分析
第3章 NiMo催化剂的煤油共炼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催化剂制备流程
    3.3 NiMo催化剂物化结构分析
        3.3.1 氧化态NiMo催化剂的表征
        3.3.2 硫化态NiMo催化剂的XPS表征
        3.3.3 硫化态NiMo催化剂的TEM表征
    3.4 NiMo催化剂在煤油共炼实验中的催化性能评价
        3.4.1 NiMo催化剂的煤油共炼反应结果
        3.4.2 液体产物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硫化型Mo基催化剂的煤油共炼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硫化型Mo基催化剂的制备流程
    4.3 硫化型Mo基催化剂物化结构表征
        4.3.1 XRD表征
        4.3.2 FT-IR表征
        4.3.3 氮气物理吸附表征
        4.3.4 SEM表征
        4.3.5 催化剂热分解物MoS_2的XPS表征
        4.3.6 催化剂热分解物MoS_2的TEM表征
    4.4 硫化型Mo基催化剂在煤油共炼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评价
        4.4.1 硫化型Mo基催化剂的煤油共炼反应结果
        4.4.2 液体产物性质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煤显微组分富集物在煤油共炼体系中的液化规律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用煤性质对比
        5.2.1 煤岩分析
        5.2.2 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
        5.2.3 煤样的FT-IR分析
        5.2.4 煤样的TG-DTG分析
        5.2.5 煤灰成分的XRF分析
    5.3 Mo基催化剂作用下煤显微组分富集物在煤油共炼体系中的液化规律
    5.4 Fe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煤油共炼反应性能研究
        5.4.1 Fe基催化剂的制备
        5.4.2 Fe基催化剂的物化结构表征
        5.4.3 Fe基催化剂在煤油共炼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评价
    5.5 Fe基催化剂作用下煤显微组分富集物在煤油共炼体系中液化规律
    5.6 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反应体系压力变化及反应氢耗对比
    5.7 煤显微组分对煤油共炼液体产物品质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FCC油浆制备针状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针状焦的生产及应用历程
        1.1.2 国内针状焦技术现状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中间相成焦理论
        1.2.1 中间相的定义
        1.2.2 中间相小球的形成
        1.2.3 影响中间相小球形成的因素
    1.3 制备石油系针状焦的理论
        1.3.1 液相碳化理论[57-58]
        1.3.2 气流拉焦
        1.3.3 性能指标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碳化实验方法
        2.2.2 煅烧实验方法
        2.2.3 超临界丙烷萃取FCC油浆实验
        2.2.4 主要分析与表征方法
第3章 FCC油浆制备针状焦的研究
    3.0 引言
    3.1 FCC原料性质研究
    3.2 FCC油浆碳化工艺研究
        3.2.1 温度对FCC油浆碳化反应影响
        3.2.2 压力对FCC油浆碳化反应影响
    3.3 煅后焦性能研究
        3.3.1 煅烧前后焦的扫描电镜及XRD分析结果比较
        3.3.2 煅烧前后焦的真密度,灰分等性质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加氢油浆制备针状焦的研究
    4.1 引言
    4.2 加氢原料性质研究
        4.2.1 加氢处理结果
    4.3 加氢油浆碳化工艺研究
        4.3.1 温度对加氢油浆碳化反应影响
        4.3.2 压力对加氢油浆碳化反应影响
    4.4 煅后焦性能研究
        4.4.1 煅烧前后焦的扫描电镜及XRD分析结果比较
        4.4.2 煅烧前后焦的真密度,灰分等性质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超临界丙烷萃取催化油浆制备针状焦的研究
    5.1 引言
    5.2 超临界丙烷萃取催化油浆性质研究
        5.2.1 萃取结果研究
    5.3 超临界萃取馏分碳化工艺研究
        5.3.1 温度对超临界馏分碳化反应影响
        5.3.2 压力对超临界馏分碳化反应影响
    5.4 煅后焦性能研究
        5.4.1 煅烧前后焦的扫描电镜及XRD分析结果比较
        5.4.2 煅烧前后焦的真密度,灰分等性质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共碳化原料制备针状焦的研究
    6.1 引言
    6.2 共碳化原料性质研究
        6.2.1 共碳化结果研究
    6.3 共碳化原料碳化工艺研究
        6.3.1 温度对共碳化原料碳化反应影响
        6.3.2 压力对共碳化原料碳化反应影响
    6.4 煅后焦性能研究
        6.4.1 煅烧前后焦的扫描电镜及XRD分析结果比较
        6.4.2 煅烧前后焦的真密度,灰分等性质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催化裂化油浆“分子组谱”及加氢脱硫过程分子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催化裂化油浆基本性质
    1.2 催化裂化油浆组成研究方法与应用
        1.2.1 核磁共振波谱
        1.2.2 气相色谱和质谱法
        1.2.3 高效液相色谱
        1.2.4 红外和紫外光谱法
    1.3 重质油的高分辨质谱分析
        1.3.1 离子化技术
        1.3.2 高分辨率质谱在石油领域的应用
        1.3.3 高分辨率质谱定量分析
    1.4 催化裂化油浆加氢转化规律研究进展
    1.5 文献综述小结
第2章 催化裂化油浆分子组谱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样品
        2.2.2 催化裂化油浆基本性质
        2.2.3 催化裂化油浆的分离和分析
        2.2.4 Orbitrap MS仪器操作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裂化油浆基本性质
        2.3.2 饱和分
        2.3.3 芳香分
        2.3.4 胶质
        2.3.5 定量结果整合
    2.4 结论
第3章 油浆加氢前后含硫等杂原子化合物分子组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样品
        3.2.2 元素分析
        3.2.3 噻吩纯化
        3.2.4 Orbitrap MS仪器操作条件
        3.2.5 GC-MS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油浆加氢处理过程杂原子脱除效率
        3.3.2 加氢前后硫化物组成
        3.3.3 碱性和中性氮化物
        3.3.4 含氧化合物
    3.4 结论
第4章 电喷雾质谱选择性分析石油中的硫醚类化合物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样品
        4.2.2 利用碘甲烷的选择性甲基化
        4.2.3 分离VGO中三种硫醚锍盐
        4.2.4 FT-ICR MS分析
        4.2.5 GC-MS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模型化合物甲基化
        4.3.2 ESI MS选择性分析VGO中硫醚化合物
        4.3.3 直接加碘甲烷与常规甲基化方法对比分析
        4.3.4 直接加碘甲烷选择性甲基化分析柴油、原油和渣油中硫醚化合物
    4.4 结论
第5章 磺化反应结合-ESI FT-ICR MS分析石油中芳香烃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样品
        5.2.2 反应与分离
        5.2.3 有机元素分析
        5.2.4 高温模拟蒸馏
        5.2.5 烃类化合物族组成
        5.2.6 FT-ICR MS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馏分油及未磺化油基本性质
        5.3.2 不同烃类组成分析方法对比
    5.4 结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催化油浆过滤器滤芯堵塞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催化油浆的组成及性质
    1.3 催化油浆过滤装置现状
        1.3.1 PALL过滤技术
        1.3.2 MOTT过滤技术
        1.3.3 北京安泰科技过滤技术
        1.3.4 石油大学过滤技术
    1.4 炼油系统结焦堵塞问题研究现状
        1.4.1 催化裂化系统结焦问题研究现状
        1.4.2 焦化装置结焦问题研究
        1.4.3 渣油加工过程中结焦问题研究
        1.4.4 沥青质的性质及沉淀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堵塞成因分析
    2.1 堵塞物形貌特征分析
    2.2 堵塞物成因探讨
        2.2.1 堵塞物与原始油浆元素分析
        2.2.2 堵塞物与原始油浆红外光谱分析
        2.2.3 堵塞物与原始油浆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催化油浆预处理实验研究
    3.1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催化油浆预处理实验方案
        3.2.1 实验目的及原理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步骤
        3.2.4 评价方法
    3.3 预处理条件优选
        3.3.1 正交实验安排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预处理前、后油浆性质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堵塞过程实验研究
    4.1 堵塞过程研究实验方法
        4.1.1 实验原理
        4.1.2 实验步骤
    4.2 原始油浆热重反应性能分析
        4.2.1 原始油浆热重数据分析
        4.2.2 原始油浆差热曲线结果分析
    4.3 预处理后油浆热重反应性能分析
        4.3.1 预处理后油浆热重数据分析
        4.3.2 预处理后油浆差热曲线结果分析
    4.4 热重反应动力学分析
        4.4.1 原始油浆热重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
        4.4.2 预处理后油浆热重反应动力学回归分析
    4.5 油浆堵塞过程机理探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堵塞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5.1 堵塞影响因素研究实验方法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装置
        5.1.3 实验步骤
        5.1.4 评价方法
    5.2 油浆性质对堵塞物生成的影响
        5.2.1 沥青质含量对堵塞物生成的影响
        5.2.2 胶质含量对堵塞物生成的影响
    5.3 反应温度对堵塞物生成的影响
    5.4 停留时间对堵塞物生成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催化油浆裂解脱固耦合工艺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石油现状
    1.2 重油性质分析
        1.2.1 油浆性质分析
        1.2.2 渣油基本性质
        1.2.3 油浆和渣油性质对比
    1.3 油浆组合加工工艺
        1.3.1 FCC-加氢裂化工艺
        1.3.2 FCC-溶剂脱沥青工艺
        1.3.3 FCC-溶剂精制工艺
        1.3.4 FCC-延迟焦化工艺
    1.4 课题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油浆裂解脱固反应特性研究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方法
        2.1.1 实验原料
        2.1.2 催化剂
        2.1.3 实验装置与方法
    2.2 实验过程
    2.3 表征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浆固含量的测定及组成分析
    3.1 实验所用原料、试剂及仪器
    3.2 固含量测定方法
        3.2.1 过滤法
        3.2.2 灰分法
        3.2.3 离心-焙烧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固含量测定结果
        3.3.2 固含物表征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油浆裂解特性研究
    4.1 实验原料及方法
    4.2 石英砂裂解脱固实验
    4.3 油浆裂解脱固及定向转化研究
        4.3.1 油浆组成分析
        4.3.2 FCC催化剂裂解油浆实验
        4.3.3 产物油品性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积碳催化剂研究
    5.1 积碳量测量方法
    5.2 积碳组成分析
    5.3 焦炭气化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6)大庆催化油浆超临界分离预处理制备中间相炭微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碳质中间相
        1.1.1 碳质中间相的性质
        1.1.2 碳质中间相的组成结构
        1.1.3 碳质中间相的发展机理
    1.2 中间相炭微球(MCMBs)
        1.2.1 中间相炭微球的结构
        1.2.2 中间相炭微球的制备方法
        1.2.3 中间相炭微球的分离方法
    1.3 中间相炭微球制备的影响因素
        1.3.1 原料对中间相炭微球制备的影响
        1.3.2 反应条件对中间相炭微球制备的影响
    1.4 中间相炭微球的应用
        1.4.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4.2 高比表面积活性炭
        1.4.3 高密度高强度炭材料
        1.4.4 其他应用
    1.5 超临界流体技术在碳质中间相研究中的应用
    1.6 文献综述小结
    1.7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大庆油浆直接热缩聚制备中间相炭微球
    2.1 原料性质
    2.2 实验部分
        2.2.1 热缩聚反应制备中间相炭微球
        2.2.2 产物的分析方法
    2.3 反应温度对中间相炭微球制备的影响
    2.4 反应时间对中间相炭微球制备的影响
    2.5 热缩聚产物的性质分析
        2.5.1 热缩聚产物收率变化
        2.5.2 热缩聚产物形貌
        2.5.3 热缩聚产物粒度分布
        2.5.4 热缩聚产物微观结构
    2.6 小结
第3章 大庆油浆超临界萃取馏分热缩聚制备中间相炭微球
    3.1 实验部分
        3.1.1 大庆油浆超临界萃取分馏
        3.1.2 热缩聚反应制备中间相炭微球
        3.1.3 原料及产物性质分析
    3.2 大庆油浆超临界萃取分馏组分性质分析
        3.2.1 一般性质分析
        3.2.2 平均分子结构分析
    3.3 大庆油浆萃取馏分制备中间相炭微球
        3.3.1 异丁烷萃取馏分制备中间相炭微球
        3.3.2 正戊烷萃取馏分制备中间相炭微球
        3.3.3 两种萃取馏分制备中间相炭微球反应性差异
    3.4 小结
第4章 热缩聚反应母液的性质组成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热缩聚反应母液制备
        4.1.2 原料及产物性质分析
    4.2 反应温度对热缩聚母液性质组成的影响
        4.2.1 热缩聚母液宏观性质分析
        4.2.2 热缩聚母液分子组成结构分析
    4.3 反应时间对热缩聚母液性质组成的影响
        4.3.1 热缩聚母液宏观性质分析
        4.3.2 热缩聚母液分子组成结构分析
    4.4 反应压力对热缩聚母液性质组成的影响
        4.4.1 热缩聚母液宏观性质分析
        4.4.2 热缩聚母液分子组成结构分析
    4.5 不同原料热缩聚母液性质组成研究
        4.5.1 热缩聚母液宏观性质分析
        4.5.2 热缩聚母液分子组成结构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FCC油浆抽提分离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FCC油浆的组成及性质
    1.3 FCC油浆的分析方法
        1.3.1 核磁共振波谱法
        1.3.2 红外光谱法
        1.3.3 质谱法
        1.3.4 荧光光谱法
    1.4 FCC油浆的分离方法
        1.4.1 FCC油浆中固体颗粒的分离
        1.4.2 澄清油的分离
    1.5 FCC油浆的应用
        1.5.1 沥青改性剂
        1.5.2 橡胶软化剂
        1.5.3 强化蒸馏剂
        1.5.4 炭黑
        1.5.5 针状焦
        1.5.6 增塑剂
        1.5.7 多环芳烃树脂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试剂及设备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3 溶剂抽提
        2.3.1 抽提剂的选择
        2.3.2 FCC油浆切尾处理
        2.3.3 溶剂抽提流程
        2.3.4 溶剂回收方法
        2.3.5 溶剂抽提效果的评价方法
    2.4 响应面分析法
        2.4.1 响应面简介
        2.4.2 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
    2.5 油品分析方法
        2.5.1 理化性质
        2.5.2 四组分分析
        2.5.3 元素分析
        2.5.4 红外光谱分析
        2.5.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2.5.6 核磁共振分析
第三章 FCC油浆单溶剂抽提
    3.1 单溶剂的筛选
        3.1.1 溶解性能
        3.1.2 选择性能
    3.2 抽提温度对抽提效果的影响
    3.3 剂油比对抽提效果的影响
    3.4 抽提时间对抽提效果的影响
    3.5 单溶剂抽提FCC油浆的RSM实验
        3.5.1 单溶剂抽提实验因素水平的选取
        3.5.2 单溶剂抽提RSM实验设计及结果
    3.6 单溶剂抽提FCC油浆的RSM优化分析
        3.6.1 抽提率的模型分析
        3.6.2 抽出油芳烃含量的模型分析
        3.6.3 抽出油芳烃含量的响应面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CC油浆复合溶剂抽提
    4.1 反抽提剂的选择
    4.2 复配比对抽提效果的影响
    4.3 复合溶剂抽提FCC油浆的RSM实验
        4.3.1 复合溶剂抽提实验因素及水平
        4.3.2 复合溶剂抽提RSM实验设计及结果
    4.4 复合溶剂抽提FCC油浆的RSM优化分析
        4.4.1 抽提率的模型分析
        4.4.2 抽出油芳烃含量的模型分析
        4.4.3 抽出油芳烃含量的响应面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浆及组分性质分析
    5.1 理化性质
    5.2 红外光谱分析
    5.3 GC-MS分析
    5.4 核磁共振分析
    5.5 组分的应用性能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FCC油浆热预处理及炭化成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FCC油浆预处理
        1.2.1 FCC油浆固含物的脱除
        1.2.2 FCC油浆的物理调整
        1.2.3 FCC油浆的化学改质
    1.3 原料炭化成焦特性
        1.3.1 炭质中间相
        1.3.2 液相炭化化学
        1.3.3 固含物对炭化成焦特性的影响
        1.3.4 氢转移对炭化成焦特性的影响
        1.3.5 原料分子组成对炭化成焦特性的影响
        1.3.6 炭化成焦特性的表征方法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任务
第二章 试验部分
    2.1 试验原料及其性质
    2.2 主要试剂及化学药品
    2.3 油浆基本性质的测定方法及其标准
    2.4 FCC油浆固含量的测定方法
        2.4.1 溶剂过滤法
        2.4.2 离心法
        2.4.3 灰分法
        2.4.4 炭化灼烧法
    2.5 FCC油浆预处理方法
        2.5.1 热处理
        2.5.2 临氢热处理
    2.6 油浆的蒸馏
    2.7 热稳定性评价方法
    2.8 氢转移能力测定试验
    2.9 炭化试验
    2.10 焦炭表征
        2.10.1 偏光显微镜表征及OTI评价
        2.10.2 XRD分析
    2.11 其它试验方法
        2.11.1 SEM和能谱(EDX)分析
        2.11.2 FT-IR分析
        2.11.3 固含物的光学显微分析
        2.11.4 NMR分析
        2.11.5 GC×GC–TOFMS分析
        2.11.6 Mayer键级计算
第三章 FCC油浆热处理及其对固含物脱除的影响
    3.1 FCC油浆固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3.1.1 不同方法测定的固含量
        3.1.2 不同固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分析
        3.1.3 过滤法的优化
    3.2 FCC油浆固含物的表征
        3.2.1 固含物的形貌分析
        3.2.2 固含物的组成分析
    3.3 FCC油浆热处理对蒸馏脱固的影响
        3.3.1 热处理条件的确定
        3.3.2 热处理对蒸馏脱固效率的影响
        3.3.3 固含物在热处理作用下的絮凝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CC油浆热处理对其热稳定性和炭化的影响
    4.1 热处理对油浆组成的影响
        4.1.1 热处理前后油浆及其窄馏分整体性质分析
        4.1.2 热处理前后油浆窄馏分NMR分析
        4.1.3 热处理前后油浆窄馏分GC×GC-TOFMS分析
    4.2 热处理对油浆热稳定性的影响
        4.2.1 油浆热稳定性评价方法的建立
        4.2.2 热处理对油浆窄馏分热稳定性的影响
    4.3 炭化原料热稳定性对炭化成焦特性的影响
        4.3.1 热处理对成焦形貌的影响
        4.3.2 炭化原料热稳定性与成焦OTI的关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CC油浆临氢热处理及对油浆氢转移能力和炭化的影响
    5.1 FCC油浆临氢热处理
        5.1.1 临氢热处理条件的确定
        5.1.2 临氢热处理对油浆基本性质的影响
        5.1.3 临氢热处理对油浆中间馏分烃类组成的影响
    5.2 化学探针法测定FCC油浆临氢热处理前后窄馏分的氢转移能力
        5.2.1 基于~1H NMR的氢转移能力计算方法
        5.2.2 临氢热处理前后油浆窄馏分的氢转移能力
        5.2.3 油浆馏分中氢化芳烃的分子组成与供氢能力的关联
    5.3 炭化原料氢转移能力对炭化成焦特性的影响
        5.3.1 临氢热处理对成焦形貌的影响
        5.3.2 炭化原料氢转移能力与成焦OTI的关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FCC油浆组合馏分炭化协同效应及缓和炭化研究
    6.1 FCC油浆组合馏分炭化的协同效应
        6.1.1 组合馏分的胶体稳定性
        6.1.2 组合馏分氢转移能力的协同效应
        6.1.3 组合馏分炭化成焦特性的协同效应
    6.2 组合馏分缓和炭化研究
        6.2.1 缓和炭化对组合馏分炭化成焦特性的影响
        6.2.2 组合馏分缓和炭化不同阶段的成焦特性
        6.2.3 组合馏分缓和炭化中不同阶段的可转移氢含量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下一步研究计划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FCC油浆的结构表征及提高其抗老化性能的改性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FCC油浆概述
        2.1.1 FCC油浆的基本性质及组成
        2.1.2 FCC油浆的利用
    2.2 溶剂脱沥青工艺
        2.2.1 溶剂脱沥青技术发展概述
        2.2.2 我国溶剂脱沥青工艺的发展趋势
    2.3 FCC油浆生产道路沥青工艺
        2.3.1 调合FCC油浆蒸馏生产道路沥青
        2.3.2 掺兑FCC油浆溶剂脱沥青法生产道路沥青
        2.3.3 FCC油浆与聚合物复合改性生产道路沥青
        2.3.4 交联缩合油浆调合生产道路沥青
    2.4 FCC油浆结构表征技术的研究进展
第3章 实验方法
    3.1 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过程
        3.2.1 油浆组分测定方法
        3.2.2 油浆改性反应
        3.2.3 调合沥青
        3.2.4 模型化合物交联/改性反应
    3.3 分析测试方法
        3.3.1 油浆运动粘度测定方法
        3.3.2 沥青常规性能测试方法
        3.3.3 表征分析方法
第4章 FCC油浆结构表征及老化机理研究
    4.1 FCC油浆的基本性质
        4.1.1 FCC油浆的族组成分析
        4.1.2 FCC油浆的元素分析
    4.2 FCC油浆结构表征分析
        4.2.1 红外光谱分析
        4.2.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4.2.3 核磁共振碳谱分析
        4.2.4 凝胶色谱分析
    4.3 FCC油浆平均分子结构计算
    4.4 FCC油浆老化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高FCC油浆抗老化性能的改性反应研究
    5.1 改性剂的选取
    5.2 改性油浆抗老化性质考察
    5.3 改性油浆的粘度变化规律
        5.3.1 改性剂加入量对油浆粘度的影响
        5.3.2 反应温度对油浆粘度的影响
        5.3.3 反应压力对油浆粘度的影响
        5.3.4 反应时间对油浆粘度的影响
        5.3.5 催化剂添加量对油浆粘度的影响
    5.4 改性FCC油浆调合道路沥青
        5.4.1 改性油浆调合沥青产品的性能指标
        5.4.2 改性油浆调合沥青针入度比的变化规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模型化合物改性反应及作用机理分析
    6.1 模型化合物的改性/交联反应
        6.1.1 模型化合物的选择
        6.1.2 交联剂的选取
        6.1.3 工艺条件选择
    6.2 反应产物分析
        6.2.1 红外光谱分析
        6.2.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6.3 改性剂与交联剂的反应活性对比
    6.4 FCC油浆改性反应机理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10)催化油浆加氢预处理及分级炭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本论文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针状焦及其原料
        2.1.1 针状焦评判性能指标
        2.1.2 针状焦原料的要求
        2.1.3 催化油浆及其性质
        2.1.4 催化油浆脱固预处理研究
    2.2 催化油浆加氢稳定预处理
        2.2.1 催化油浆生焦机理
        2.2.2 加氢预处理反应机理
        2.2.3 催化油浆加氢稳定化反应条件研究
    2.4 催化油浆炭化工艺研究
        2.4.1 催化油浆炭化反应机理
        2.4.2 催化油浆炭化反应条件研究
第三章 实验概述
    3.1 原料及其基本性质
    3.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3.2.1 实验主要仪器
        3.2.2 实验主要试剂
    3.3 主要实验研究方法
        3.3.1 原料基本性质测定方法
        3.3.2 FCC油浆加氢稳定处理过程
        3.3.3 FCC油浆及其加氢改质油共轭烯烃含量测定
        3.3.4 FCC油浆蒸馏脱固过程
        3.3.5 FCC油浆静电法脱固过程
        3.3.6 FCC油浆溶剂处理深度脱固
        3.3.7 FCC油浆分级炭化过程
        3.3.8 炭化焦样XRD晶胞分析
第四章 催化油浆加氢稳定高效脱固研究
    4.1 引言
    4.2 催化油浆加氢稳定条件优化
        4.2.1 反应温度对加氢预处理的影响
        4.2.2 催化剂种类对加氢预处理的影响
        4.2.3 反应氢压对加氢预处理的影响
        4.2.4 反应时间对加氢预处理的影响
        4.2.5 催化剂用量对加氢预处理的影响
        4.2.6 加氢处理对蒸馏过程生焦的影响
    4.3 催化油浆深度脱固组合工艺研究
        4.3.1 静电法分离脱固研究
        4.3.2 溶剂抽提脱固及芳烃富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催化油浆分级炭化研究
    5.0 引言
    5.1 炭化时间对成焦过程的影响
    5.2 不同阶段升温炭化对成焦过程的影响
    5.3 不同炭化反应温度对成焦过程的影响
    5.4 反应原料对炭化成焦的影响
        5.4.1 炭化原料组成结构分析
        5.4.2 炭化原料红外谱图分析
        5.4.3 炭化原料对成焦的影响
    5.5 炭化条件对炭化成焦收率的影响
    5.6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下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FCC油浆芳烃富集前后的反应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钼基催化剂作用下煤油共炼反应研究[D]. 刘昌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2]FCC油浆制备针状焦的研究[D]. 康双检.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3]催化裂化油浆“分子组谱”及加氢脱硫过程分子转化[D]. 李海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4]催化油浆过滤器滤芯堵塞机理研究[D]. 谌家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5]催化油浆裂解脱固耦合工艺基础研究[D]. 张亮.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6]大庆催化油浆超临界分离预处理制备中间相炭微球[D]. 于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7]FCC油浆抽提分离工艺研究[D]. 赵小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FCC油浆热预处理及炭化成焦特性研究[D]. 林存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1)
  • [9]FCC油浆的结构表征及提高其抗老化性能的改性反应研究[D]. 王遥.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10]催化油浆加氢预处理及分级炭化研究[D]. 焦守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标签:;  ;  ;  ;  ;  

芳烃富集前后 FCC 油浆的反应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