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加重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糖尿病加重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糖尿病加重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夏康,刘修恒[1](2021)在《糖尿病性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于心、脑、肝、肾、肠等多种器官的疾病状态或手术过程中,是导致器官二次损伤、手术失败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缺血状态下恢复血流以提供氧气及营养是必须的,但再灌注通常会增强局部或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并加重缺血部位的损伤。为减少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所造成的并发症及疗效损失,有必要对其机制进行研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基础性疾病,糖尿病患者身体长期处于高血糖及高血糖波动状态下,细胞应对病理状态的应激反应异常,发生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往往更为严重,由于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对于糖尿病状态下的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迫在眉睫。本综述旨在总结糖尿病状态下各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官劲帆[2](2021)在《利拉鲁肽通过上调PPARα调控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改善糖尿病大鼠脑缺血损伤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利拉鲁肽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损伤后M1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标记物CD16、MHCII,M2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标记物CD206、Arg-1,促炎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1β,IL)-1β,抗炎因子IL-10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α,PPARα)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利拉鲁肽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提供理论基础及实验室依据。方法:75只健康雄性斯普拉格-道利(sprague-dawley,SD)大鼠(8-12周龄,280-320 g)随机分为5组:脑梗死(CI)组、糖尿病脑梗死(DCI)组、胰岛素治疗(Ins)组、利拉鲁肽治疗(Lir)组和利拉鲁肽+PPARα拮抗剂GW6471(Lir+GW6471)组。每组15只大鼠。糖尿病大鼠模型是通过予普通大鼠高糖高脂饮食4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50mg/kg)诱导形成。继而通过改良的Zea Longa线栓法建立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permanent middlecerebral arteryocclusion,p MCAO)模型。Lir+GW6471组大鼠于p MCAO前30 min,给予左侧侧脑室注射GW6471(10μg,溶解于5μL 2%二甲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p MCAO造模成功后再给予左下腹腹腔注射利拉鲁肽(700μg/kg/d)。其余四组大鼠于p MCAO前30 min,给予左侧侧脑室注射相同体积的2%DMSO;于p MCAO造模成功后,Lir组大鼠左下腹腹腔注射利拉鲁肽(700μg/kg/d);Ins组大鼠左下腹腹腔注射注射胰岛素(2U/kg/d);CI组和DCI组大鼠左下腹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p MCAO造模后72 h,对大鼠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随后处死大鼠,行2,3,5-氯化二苯四氮唑(2,3,5-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 PCR)测定缺血侧脑组织中PPARα、M1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标记物CD16、MHCII和M2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标记物CD206、Arg-1 m 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中IL-1β、IL-10及PPARα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双标法测定M1型小胶质/巨噬细胞表面标记物Iba-1+CD16/32阳性细胞数及M2型小胶质/巨噬细胞表面标记物Iba-1+CD206阳性细胞数。结果:1.随机血糖变化:DCI组、Ins组、Lir组、Lir+GW6471组于注射STZ后,其随机血糖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行p MCAO术后72 h,Ins组、Lir组和Lir+GW6471组血糖水平显着下降(P<0.05)。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CI组相比,DCI组评分显着升高(P<0.05);DCI组与Ins组相比,评分无明显变化(P=0.784);而Lir组分别与DCI组、Lir+GW6471组相比,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3.脑梗死体积:与CI组相比,DCI组脑梗死体积显着增大(P<0.05);DCI组与Ins组相比,脑梗死体积无明显变化(P=0.101);Lir组较DCI组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5);而Lir+GW6471组与Lir组相比,梗死体积均明显增大(P<0.05)。4.PPARα:与CI组比较,DCI组PPARαm RNA表达量显着减少(P<0.05);与DCI组比较,Lir组PPARα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而Lir+GW6471组与Lir组比较PPARαm RNA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与CI组相比,DCI组PPARα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5);与DCI组相比,Lir组PPARα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而Lir+GW6471组与Lir组相比PPARα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5.M1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与CI组相比,DCI组CD16和MHCII m RNA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而Lir组分别与DCI组、Lir+GW6471组相比CD16和MHCII m RNA表达量均显着减少(P<0.05)。Iba-1+CD16/32阳性细胞数表达:与Lir组相比,DCI组和Lir+GW6471组Iba-1+CD16/32阳性细胞数/mm2明显增多(P<0.05)。6.M2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与CI组相比,DCI组CD206、Arg-1 m RNA表达量显着减少(P<0.05);而Lir组分别与DCI组、Lir+GW6471组相比CD206、Arg-1m RNA表达量均显着增加(P<0.05)。Iba-1+CD206阳性细胞数表达:与Lir组相比,DCI组和Lir+GW6471组Iba-1+CD206阳性细胞数/mm2明显减少(P<0.05)。7.IL-1β:与CI组相比,DCI组IL-1β表达显着增加(P<0.05);而Lir组分别与DCI组、Lir+GW6471组相比IL-1β表达均显着减少(P<0.05)。8.IL-10:与CI组比较,DCI组IL-10表达显着减少(P<0.05);而Lir组分别与DCI组、Lir+GW6471组比较IL-10表达均显着增加(P<0.05)。结论:1.利拉鲁肽在糖尿病脑梗死大鼠模型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2.通过激活PPARα进而抑制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向M1表型转换,促进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向M2表型转换,可能是利拉鲁肽的对糖尿病合并脑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田明巧[3](2021)在《利拉鲁肽通过microRNA-124调控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损伤保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利拉鲁肽对糖尿病大鼠合并脑缺血组织中MiRNA-124、M1、M2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的表面标记物及其分泌的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利拉鲁肽神经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7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只。首先使用线栓法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脑缺血(CI)组。通过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腹腔注射诱发形成糖尿病大鼠模型,继而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糖尿病脑缺血(DCI)组,胰岛素组(Ins),利拉鲁肽(Lir)组,利拉鲁肽+MiRNA-124拮抗剂组(Lir+antagomir)。Lir+antagomir组大鼠左侧侧脑室注射MiRNA-124 antagomir(0.2nom/μL,5μL),其余四组大鼠左侧侧脑室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MCAO造模成功后,Lir+antagomir组和Lir组腹腔内注射每天利拉鲁肽(700μg/kg),Ins组腹腔内每天注射相应量的胰岛素;CI组和DCI组每天则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MCAO造模后72 h,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2,3,5-氯化二苯四氮唑(2,3,5-triphenyl tetrazolium,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法检测缺血区脑组织中TNF-α和TGF-β表达含量;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脑组织中MiRNA-124、CD16、INOS、CD206、Arg-1表达水平。免疫双荧光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中M1型标记物CD16/32和M2型标记物CD206与Iba-1共标情况。结果:1.空腹血糖变化:注射STZ后,DCI组,Ins组,Lir组,Lir+antagomir组血糖值明显升高(P<0.05,P<0.05,P<0.05);予以药物干预后,Ins组、Lir组与Lir+antagomir组血糖值显着下降(P<0.05,P<0.05,P<0.05)。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CI组相比,DCI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增高(P<0.05);与DCI组相比,Ins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着变化(P>0.05);Lir分别与DCI组和Lir+antagomir组相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3.脑梗死体积:各组均出现了不同范围的白色梗死区。与CI组相比,DCI组梗死体积显着增大(P<0.05);与DCI组相比,Lir组脑梗死体积显着缩小(P<0.05),而Ins组无显着差异(P>0.05)。与Lir组相比,Lir+antagomir组脑梗死体积显着增大(P<0.05)。4.MiRNA-124的表达:与CI组相比,DCI组的MiRNA-124的表达显着下降(P<0.05);与DCI组相比,Lir组MiRNA-124表达显着上升(P<0.05);与Lir组相比,Lir+antagomir组MiRNA-124表达明显下降(P<0.05)。5.M1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的表面标记物(CD16、i NOS)及其分泌的TNF-α的表达:与CI组相比,DCI组的CD16、i NOS、TNF-α表达显着上升(P<0.05);Lir组分别与DCI组和Lir+antagomir组相比,CD16、i NOS、TNF-α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6.M2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的表面标记物(CD206、Arg-1)及其分泌的TGF-β的表达:与CI组相比,DCI组CD206、Arg-1、TGF-β的表达显着下降(P<0.05);Lir组分别与DCI组和Lir+antagomir组相比,CD206、Arg-1、TGF-β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7.M1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表达:与DCI组相比,Lir组M1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标记物CD16/32/Iba-1阳性细胞数显着减少(P<0.05),与Lir组相比,Lir+antagomir组M1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标记物CD16/32/Iba-1阳性细胞数显着增加(P<0.05)。8.M2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表达:与DCI组相比,Lir组M2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CD206/Iba-1阳性细胞数显着增多(P<0.05),与Lir组相比,Lir+antagomir组M2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CD206/Iba-1阳性细胞数显着减少(P<0.05)。结论:调节MiRNA-124的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向M1表型转换,促进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向M2表型转换,从而减少炎症反应可能是利拉鲁肽对糖尿病合并脑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宋扬扬[4](2021)在《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及临床效应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在脑梗死模型大鼠中明确针刺提高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效应并探讨针刺调控RhoA/ROCK信号通路的机制。(2)在临床验证和观察针刺提高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效应,以期为广大脑梗死患者赢得更多的救治机会,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这一难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一、实验研究:实验一、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效应研究: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采用改良自体血栓栓塞法制备脑梗死大鼠模型,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在脑梗死模型成功后的4.5h予rt-PA静脉溶栓;针刺+4.5h溶栓组在4.5h 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立刻予醒脑开窍针法进行针刺干预,留针30min,每日1次,7次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假手术组、模型组在脑梗死模型成功后的4.5h注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模型组和4.5h溶栓组只给予相同的固定。观察针刺对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血红蛋白含量、EB含量和脑含水量百分比的影响。实验二、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采采用和实验一相同的模型、分组及干预方法,用Western blot检测RhoA/ROCK信号通路指标(RhoA、ROCK2、MLC)及BBB结构相关蛋白(Claudin5、ZO-1、Occludin)的表达,用 Real-time PCR 检测 RhoA、ROCK2 mRNA表达,用免疫荧光检测ZO-1、Claudin5以及MMP9蛋白的表达。二、临床观察:将脑梗死予rt-PA静脉溶栓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仅予4.5h溶栓时间窗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rt-PA静脉溶栓之后立刻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留针30min,每日针刺1次,7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隔1天。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NIHSS评分,sICH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sICH相关指标(TC、LDL-C、MPV、PL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RP),依从性。结果:一、实验研究1.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效应研究(1)神经行为学评分: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和针刺+4.5h溶栓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降低(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P<0.01)。(2)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均减小(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梗死体积百分比减小(P<0.05)。(3)BBB通透性: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EB含量升高(P<0.01),针刺+4.5h溶栓组EB含量降低(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EB含量降低(P<0.01)。(4)脑含水量百分比: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和针刺+4.5h溶栓组脑含水量百分比均降低(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脑含水量百分比降低(P<0.05)。(5)脑出血性转化: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血红蛋白含量升高(P<0.01),针刺+4.5h溶栓组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血红蛋白含量降低(P<0.01)。2.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1)RhoA/ROCK信号通路指标: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RhoA、ROCK2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P<0.01);针刺+4.5h溶栓组RhoA、ROCK2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RhoA、ROCK2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MLC蛋白表达升高(P<0.05),针刺+4.5h溶栓组MLC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MLC蛋白表达降低(P<0.01)。(2)MMP9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MMP9蛋白表达升高(P<0.05),针刺+4.5h溶栓组MMP9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MMP9蛋白表达降低(P<0.01)。(3)ZO-1、Claudin5、Occludin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ZO-1、Claudin5、Occludin 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P<0.05,P<0.01),针刺+4.5h溶栓组ZO-1、Claudin5、Occludin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P<0.05,P<0.01)。与 4.5h 溶栓组相比,针刺+4.5h 溶栓组 ZO-1、Claudin5、Occludin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二、临床观察1.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8.5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sICH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sICH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2.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5.两组sICH相关指标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LDL-C水平、MPV和CRP水平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PLT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二聚体、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6.两组依从性的比较两组均完成临床观察,依从性均为100%(P>0.05)。结论:1.针刺可改善脑梗死大鼠溶栓后神经功能,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程度,减轻溶栓后BBB破坏的加重和减少HT的发生,达到提高溶栓疗效和安全性的效应。2.针刺可通过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途径、有效保护BBB,以提高脑梗死大鼠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3.针刺及时介入可提高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降低sICH的发生率,提高溶栓安全性。为临床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韩玉迪[5](2021)在《肠促胰岛素类似物对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究肠促胰岛素类似物DA3-CH和利拉鲁肽(Liraglutide)对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面积百分比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比较两种类似物的作用效果;2.探究DA3-CH和利拉鲁肽(Liraglutide)对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是否与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并比较二者对该通路的作用强弱。方法:将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Sham组,n=18)、模型组(Model组,n=18)、DA3-CH给药组(DA3-CH组,n=18)、利拉鲁肽给药组(Liraglutide组,n=18)。Sham组不给予特殊处理,与其它组别大鼠在同等环境下饲养,余3组均使用STZ进行糖尿病造模,糖尿病造模成功后,DA3-CH组和Liraglutide组分别腹腔注射DA3-CH(10nmol/kg,1次/天)、利拉鲁肽(10nmol/kg,1次/天)连续14天,余组别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14天。14天后测各组大鼠尾静脉血糖,随后Model组、DA3-CH组和Liraglutide组进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制备,在缺血2h再灌注22h后测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断头取脑后TTC法测脑梗死面积百分比,HE染色观察缺血区脑组织病理形态,WST-1法测定SOD活性,TBA法测定MDA含量,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半暗带脑组织Nrf2/ARE通路蛋白Nrf2、HO-1、NQO1的表达。结果:1.血糖水平:与Sham组相比,余三组血糖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1);与Model组相比,DA3-CH组和Liraglutide组的血糖水平均降低(P<0.01);DA3-CH组和Liraglutide组的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与Sham组相比,余三组的m NSS评分均显着增高(P<0.001);与Model组相比,DA3-CH组和Liraglutide组的m NSS评分均有所降低(DA3-CH,P<0.001;Liraglutide,P<0.01);DA3-CH组的m NSS评分较Liraglutide组更低(P<0.05)。3.梗死面积:Sham组染色均匀一致,为红色正常脑组织,余三组均可见白色梗死脑组织和红色正常脑组织。与Sham组,余三组的梗死面积显着增高(P<0.001);与Model组相比,DA3-CH组和Liraglutide组梗死面积均减少(P<0.001);DA3-CH组梗死面积低于Liraglutide组(P<0.01)。4.HE染色:Sham组大鼠脑组织细胞形态大小基本一致,分布均匀,胞质充盈,核仁清晰;与Sham组相比,Model组、DA3-CH组、Liraglutide组均可见大鼠脑组织细胞受损,分布相对稀疏,出现较多空泡状水肿、变性,以及核固缩和核溶解发生;与Model组相比,两给药组空泡状水肿、变性,以及核固缩、核溶解情况有所减轻,且DA3-CH组减轻更明显。5.氧化应激指标与Sham组相比,余三组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的MDA含量均显着增高(P<0.001);与Model组相比,DA3-CH组、Liraglutide组的MDA含量均降低(P<0.001),DA3-CH组的MDA含量较Liraglutide组更低(P<0.001)。与Sham组相比,余三组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的SOD活力均显着下降(P<0.001);与Model组相比,DA3-CH组、Liraglutide组的SOD活力均增加(P<0.001),DA3-CH组的SOD活力较Liraglutide组更高(P<0.001)。6.Nrf2/ARE通路蛋白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余三组大鼠大脑皮层的Nrf2阳性细胞数均增加(P<0.001);与Model组相比,DA3-CH组、Liraglutide组的Nrf2阳性细胞数均增加(P<0.001);DA3-CH组的Nrf2阳性细胞数较Liraglutide组更多(P<0.001)。同样,与Sham组相比,该通路的下游蛋白HO-1、NQO1阳性细胞数在余三组中均增加(P<0.001),与Model组相比,DA3-CH组、Liraglutide组的HO-1及NQO1的阳性细胞数均增加(P<0.001),DA3-CH组较Liraglutide组的HO-1及NQO1的阳性细胞数更多(P<0.001)。蛋白印迹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余三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大脑皮层的Nrf2表达均增加(P<0.001);与Model组相比,DA3-CH组、Liraglutide组的Nrf2表达增加(P<0.001);DA3-CH组的Nrf2表达量较Liraglutide组更多(P<0.01)。同样,与Sham组相比,该通路的下游蛋白HO-1、NQO1的表达量在余三组中均增加(P<0.001),与Model组相比,DA3-CH组、Liraglutide组的HO-1及NQO1的表达量均增加(P<0.001),DA3-CH组较Liraglutide组的HO-1及NQO1的表达量更多(HO-1,P<0.001;NQO1,P<0.01)。结论:1.肠促胰岛素类似物DA3-CH和利拉鲁肽均可减少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梗死面积,减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轻缺血区脑组织病理改变,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且DA3-CH效果优于利拉鲁肽。2.DA3-CH和利拉鲁肽可通过激活Nrf2/ARE通路减轻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的氧化应激损伤,且DA3-CH作用更强。

马岱朝[6](2021)在《丹参多酚酸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减轻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大量研究表明丹参多酚酸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结局,并通过多种药理作用及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小胶质细胞参与脑梗死后的炎症反应,而小胶质细胞中由NLRP3炎症小体及其上游的P2X7受体和下游的GSDMD分子构成的P2X7/NLRP3/GSDMD通路介导脑梗死后的炎症级联反应。本研究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MCAO/R)模型和大鼠原代神经元与原代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缺氧缺糖/复氧复糖(OGD/R)模型,通过观察丹参多酚酸的注射剂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SAFI)对MCAO/R模型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神经元凋亡、炎症因子表达及OGD/R模型中神经元细胞活力与凋亡的影响,并且观察SAFI对MCAO/R模型脑皮质及OGD/R模型中小胶质细胞中P2X7/NLRP3/GSDMD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SAFI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1.SAFI对MCAO/R模型大鼠神经保护作用(1)将58只SD大鼠随机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大鼠随机分2组:I/R组(MCAO/R+生理盐水),I/R+SAFI组(MCAO/R+SAFI),于术后第1至第7天每天进行一次神经功能评分,于术后第7天获取脑组织测量梗死体积。实验第二部分动物随机分为四组:Control组(假手术+生理盐水),SAFI组(假手术+SAFI),I/R组(MCAO/R+生理盐水),I/R+SAFI组(MCAO/R+SAFI),该部分大鼠3天后取脑用于组织学(HE、免疫组化、TUNEL、荧光染色)检测及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2)使用尼龙线由颈外动脉插入至大脑中动脉(MCA)阻断MCA血供引起供血区域缺血损伤,封堵120分钟后拔出尼龙线恢复血流,建立MCAO/R模型。通过观察MCAO/R模型大鼠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HE染色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炎症因子表达、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评估SAFI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2.SAFI对经OGD/R处理的神经元细胞活力与凋亡影响的研究(1)取新生SD乳鼠分离提取原代神经元细胞及原代小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元标记物MAP2的表达鉴定神经元,免疫荧光检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11-b的表达鉴定小胶质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浓度SAFI对OGD处理的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和原代小胶质细胞的细胞活性筛选SAFI最佳药物浓度。(2)根据细胞类型,分为单纯神经元培养组与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组。单纯神经元培养组分为三个亚组:Neuron组(神经元正常条件下培养),Neuron+OGD/R组(神经元行OGD/R处理),Neuron+OGD/R+SAFI组(神经元行OGD/R及SAFI处理。处理方法:在Neuron+OGD/R+SAFI组,将原代神经元接种于培养板中,给予SAFI预处理24 h,将培养换至无葡萄糖的DMEM于95%N2+5%CO2环境中(培养液含同浓度SAFI)培养3h,接着将细胞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24h后收集细胞用于检测;Neuron+OGD/R组不加SAFI,培养条件同前;Neuron组不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组分为三个亚组:Neuron+Microglia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正常条件下共培养),Neuron+Microglia+OGD/R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处理),Neuron+Microglia+OGD/R+SAFI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及SAFI处理)。处理方法:在Neuron+Microglia+OGD/R+SAFI组,将原代小胶质细胞和原代神经元细胞利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培养。神经元细胞接种于下室,小胶质细胞接种于上室,用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预处理24 h后,将细胞换至无葡萄糖的DMEM(含相同浓度的SAFI)于95%N2及5%CO2环境中,37℃培养3 h构建OGD模型,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24 h后,收集神经元细胞及培养基用于检测;Neuron+Microglia+OGD/R组不加SAFI,培养条件同前;Neuron+Microglia组不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3)经OGD/R处理细胞,通过检测培养基中LDH水平反映细胞受损程度,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神经元细胞的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细胞的凋亡等方法,来观察SAFI对单纯培养及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的神经元的保护作用。3.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焦亡相关蛋白GSDMD影响的研究(1)动物造模及分组同上。将共培养细胞分为4组:分别为Control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正常条件下共培养),SAFI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正常条件下共培养并加入SAFI),OGD/R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处理),OGD/R+SAFI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处理且加入SAFI干预)。(2)将体外培养的原代小胶质细胞和体外培养的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利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培养,神经元细胞种于下室,小胶质细胞接种于上室,用50ug/ml浓度的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预处理24 h,后将细胞换至无葡萄糖的DMEM(含相同浓度的SAFI)于95%N2+5%CO2环境中,37℃培养3 h构建OGD模型,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24 h后收集神小胶质细胞。OGD/R组不加SAFI,培养条件同前。SAFI组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Control组不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3)构建MCAO/R模型及小胶质细胞OGD/R模型后,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皮质小胶质细胞NLRP3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及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焦亡相关蛋白GSDMD表达及裂解的水平,采用RT-PCR检测脑组织中及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相关的m RNA表达和GSDMD的m RNA表达水平。(4)采用尼日利亚菌素和尿酸单钠作NLRP3炎症小体激活剂,在培养小胶质细胞后加入脂多糖激惹细胞,用PBS洗脱脂多糖后以SAFI处理细胞,然后以尼日利亚菌素或尿酸单钠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处理细胞,然后裂解细胞后进行western blot检测。4.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上游的膜离子通道P2X7表达的影响及SAFI组分与P2X7的分子对接(1)MCAO/R造模及OGD/R模型制备及分组同上。(2)采用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方法,观察SAFI对大鼠MCAO/R脑皮质及OGD/R模型中与神经元共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P2X7表达的影响。(3)采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方法,从RCSB数据库下载大鼠P2X7的X-ray晶体三维结构文件,通过文献报道获取该蛋白与ATP通过氢键与离子相互作用结合口袋的主要氨基酸残基,运用Discovery Studio4.2软件对蛋白质删除配体处理,利用Auto Dock 4.2.6软件进行加氢、计算电荷、转化格式等处理。从TCMSP数据库、ZINC数据库、Pub Chem数据库获取SAFI主要成分的分子结构。利用Auto Dock软件进行半柔性对接。采用Discovery Studio4.2软件对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观察SAFI的主要成分丹酚酸B、丹酚酸D、丹酚酸Y、紫草酸及迷迭香酸与P2X7结合的能力。结果:1.SAFI可改善大鼠脑MCAO/R模型神经功能缺损并减小脑梗死体积,并可减轻MCAO/R模型脑组织病理损伤。2.SAFI可减少大鼠脑MCAO/R模型脑皮质炎症因子ICAM-1、IL-1β、IL-18、TNF-α的表达水平,并减少MCAO/R模型皮质神经细胞凋亡。3.SAFI对OGD/R处理的单纯培养及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神经元的细胞损伤有减轻作用,并可改善细胞活力,且能降低凋亡率。4.在共培养条件下经OGD/R处理,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细胞毒性作用,而SAFI可能具有减轻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细胞毒性的作用。5.SAFI可以降低大鼠脑I/R损伤后小胶质细胞中NLRP3表达,并可抑制脑I/R损伤后IL-1β及IL-18等促炎性因子的表达。6.SAFI可抑制脑I/R损伤后皮质及与神经元共培养并经OGD/R处理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7.SAFI可以抑制脑I/R损伤后脑皮质及与神经元共培养并经OGD/R处理的小胶质细胞的焦亡相关蛋白GSDMD的裂解。8.SAFI可以降低脑I/R损伤后皮质及OGD/R处理后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IL-1βm RNA的表达水平。9.SAFI可降低MCAO/R模型大鼠脑皮质Iba1及P2X7双标阳性的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并可降低MCAO/R模型大鼠脑皮质及与神经元共培养并经OGD/R处理的小胶质细胞中P2X7蛋白及m RNA表达。10.SAFI中的丹酚酸D、丹酚酸Y、紫草酸等活性成分可能与P2X7受体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1.抑制炎症反应及减轻神经元凋亡是SAFI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部分药理学基础,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体现SAFI活血化瘀功效的一个方面。2.SAFI对OGD/R处理的神经元具有直接的和可能通过拮抗小胶质细胞对神经细胞毒性而产生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3.SAFI中的丹酚酸D、丹酚酸Y、紫草酸等活性成分可能有拮抗P2X7受体激活的作用。4.SFAI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部分原因可能是SAFI可抑制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及细胞焦亡。5.SAFI可能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抑制NLRP3炎症的激活及细胞焦亡,缓解下游炎症级联瀑布扩大,从而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白荣蓉[7](2021)在《PrP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LRP3及其下游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缺血性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急性再灌注和再通,但缺血部位血流再通后会引发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脑组织损伤。细胞型朊蛋白(cellular prion protein,PrPc)主要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PrPc可以刺激神经突的生长,抑制氧化应激依赖性的细胞死亡,并促进抗凋亡信号,对鼠脑缺血有保护作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 3,NLRP3)炎性小体通过一系列的聚集,活化步骤,释放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和IL-18,介导炎症反应和细胞焦亡。研究发现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NLRP3炎性小体水平升高。氧化应激既是PrPc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一个作用因素,也是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主要刺激物。提示PrP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可能与NLRP3炎性小体相关,但目前关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两者的关系尚无相关研究。这正是本研究探索的科学问题。方法:选用6-8周龄野生型(Wild Type,WT),朊蛋白基因敲除型(prion protein gene knock out,PRNP.KO/PRNP-/-)雄性小鼠,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组,每组各6只。MCAO组用线栓法造模,缺血90分钟后拔出线栓。假手术组操作与MCAO组相比仅分离结扎血管,不插入线栓。在缺血24小时后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剔除造模失败,死亡小鼠,保证进入后续实验的小鼠每组有6只。用氯化三苯基四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计算梗死面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 time-PCR)法检测梗死侧与梗死对侧脑组织中NLRP3炎性小体及其下游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和IL-1β的表达水平,观察梗死侧与梗死对侧NLRP3炎性小体及其下游因子的表达水平差异及不同PrPc表达水平与NLRP3炎性小体及其下游因子的关系。结果:1.无论是WT或PRNP.KO小鼠,经历MCAO后,行为学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P<0.05),而假手术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RNP.KO小鼠的行为学评分显着高于WT小鼠(P<0.05)。2.WT与PRNP.KO的MCAO组梗死体积显着大于相同基因型的对照组与假手术组(P<0.05),PRNP.KO组的梗死体积显着大于WT组(P<0.05)。3.无论是WT还是PRNP.KO小鼠,MCAO组左侧(梗死侧)脑组织中NLRP3炎性小体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PRNP.KO的小鼠MCAO左侧脑组织中NLRP3炎性小体水平还显着高于MCAO右侧脑组织(P<0.05)。Caspase-1表达水平在WT与PRNP.KO MCAO组小鼠左侧(梗死侧)脑组织中显着高于对照组,在PRNP.KO MCAO左侧中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IL-1β表达水平在WT与PRNP.KO MCAO组小鼠左侧(梗死侧)脑组织中显着高于对照组、假手术组及MCAO右侧脑组织(P<0.05)。4.PRNP.KO MCAO小鼠梗死侧脑组织中NLRP3炎性小体,IL-1β表达水平显着高于WT MCAO小鼠梗死侧(P<0.05),而PRNP.KO MCAO的Caspase-1水平比WT组MCAO稍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rP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2.NLRP3炎性小体/caspase-1/IL-1β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3.PrPc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性小体、IL-1β的表达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何琪[8](2021)在《ATF4通过增强Parkin依赖的线粒体自噬途径抑制NLRP3炎性复合体的活化进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文中研究表明目的:NLRP3(NOD-1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three)炎性复合体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诱导炎症细胞因子(如IL-1β和IL-18)的成熟和分泌,促发炎症级联反应。近期实验研究表明,活化的NLRP3炎性复合体能够促进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加重神经功能损伤。ATF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是内质网应激过程中的一个效应受体蛋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病理过程,但其功能作用和调控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在本实验中,我们首先明确ATF4对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神经功能缺损和NLRP3炎性复合体活化的功能性影响。接着,我们探究ATF4对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Parkin的蛋白表达和线粒体自噬活性的调控作用。最后,我们再探究Parkin蛋白或线粒体自噬活性在ATF4调控NLRP3炎性复合体活化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方法:(1)为了明确ATF4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LRP3炎性复合体的活化、Parkin的蛋白表达和线粒体自噬活性的功能性影响,健康雄性SD大鼠被用来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体内模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1小时再灌注24小时)。与此同时,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和小分子干扰RNA(siRNA)分别被用来过表达或敲低大鼠脑皮质中ATF4的蛋白表达。(2)为了探究线粒体自噬在ATF4调控NLRP3炎性复合体活化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我们在过表达ATF4的基础上使用mdivi-1(mitochondrial division inhibitor-1)抑制线粒体自噬的活性。(3)为了探究Parkin蛋白在ATF4调控线粒体自噬活性和NLRP3炎性复合体活化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我们在过表达ATF4的基础上使用特异性siRNA敲低Parkin的蛋白表达。结果:(1)过表达ATF4不仅可以明显地减小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改善脑皮质的HE和Nissl染色结果,还可以显着地抑制NLRP3炎性复合体的活化及其下游炎症分子(cleaved-caspase-1、cleaved-IL-1β和cleaved-IL-18)的蛋白表达。与此同时,过表达ATF4还能够有效地上调Parkin的蛋白表达并增强线粒体自噬的活性。与上述结果保持一致的是,敲低ATF4的蛋白表达则对神经功能缺损、NLRP3炎性复合体的活化、Parkin的蛋白表达和线粒体自噬活性产生相反的影响。(2)Mdivi-1不仅可以有效地阻断ATF4的过表达对线粒体自噬活性的促进作用,还可以明显地废除ATF4的过表达对NLRP3炎性复合体活化的抑制作用。(3)敲低Parkin的蛋白表达(Parkin-siRNA处理)可以有效地逆转ATF4对线粒体自噬活性的促进作用和对NLRP3炎性复合体活化的抑制作用。结论:在功能学上,ATF4不仅可以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神经功能缺损还能抑制NLRP3炎性复合体的活化及其诱导的炎症级联反应,这表明ATF4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与抑制NLRP3炎性复合体的活化密切相关。在机制上,ATF4可以通过上调Parkin的蛋白表达来增强线粒体自噬的活性,从而抑制NLRP3炎性复合体的活化。

张华朋[9](2020)在《PI3K/Akt通道在七氟烷后处理脑缺血糖尿病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各种诱发因素导致脑内动脉闭塞、破裂而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分为缺血性、出血性两种。脑卒中作为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病例高达1030万,且近来有年轻化的趋势,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极大的负担。更严重的是,许多其他疾病会直接或间接导致脑卒中的发生。例如糖尿病就是引起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据国外资料显示,有糖尿病史患者同时患脑血管疾病的概率达到了 30~40%,而且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患者已经达到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以上。临床上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到了 80%,糖尿病并发卒中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因此如何设计和开发安全有效的脑卒中治疗药物,尤其是糖尿病脑卒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众多研究资料表明,吸入性麻醉药预处理或后处理可以保护神经系统减轻缺血性损伤。有学者发现七氟烷预处理能够减少动脉阻塞导致的脑梗死体积和凋亡细胞。许多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实验证明,七氟烷预处理可以有效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一定程度改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炎性反应等方面从而保护脑神经。但我们并不清楚糖尿病是否会影响七氟烷后处理的神经保护作用,且七氟烷发挥作用的机制也有待研究。有学者发现糖尿病大鼠通过恢复海马突触功能和Na+,K+-ATP酶的活性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道有关;Yang和同事发现利拉鲁肽可以激活糖尿病大鼠PI3K/Akt信号通道,促进自噬,最终对慢性2型糖尿病相关的学习记忆障碍提供保护;另有研究已经证实糖尿病大鼠大脑皮层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道相关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因此,有必要进行七氟烷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后神经损伤影响的研究,以期发现七氟烷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糖尿病大鼠神经功能损害是否有效,以及PI3K/Akt信号通道在七氟烷后处理中的作用机制,为后期降低糖尿病人群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害及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构建脑缺血合并糖尿病大鼠模型,评估七氟烷后处理对合并糖尿病的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损伤程度及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PI3K/Akt信号通道在七氟烷后处理中的作用机制做初步探究。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及分组:健康Wistar大鼠288只,体重(260±30)g。大鼠饲养于室温20±2℃,相对湿度50%~70%的清洁环境中,自由摄食、摄水,适应性饲养一周后,进行实验分组和脑缺血糖尿病模型制备。首先取其中24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40只),正常组(Control):不做处理;糖尿病组(DM):选取糖尿病造模成功后大鼠;脑缺血模型组(CI):采用线栓法将健康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流阻断2h后恢复灌注;糖尿病脑缺血模型组(DMCI):阻断糖尿病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流2h后恢复灌注;七氟烷后处理组(SCI):健康大鼠缺血再灌注开始时立即给予大鼠2.6%的七氟烷吸入,持续30min;糖尿病七氟烷后处理组(SDMCI):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开始时立即给予大鼠2.6%的七氟烷吸入,持续30min。Control、DM、CI和DMCI组大鼠均在再灌注开始时给予100%氧气,持续30 min,大鼠再灌注24h后进行相应指标检测。2.建立糖尿病和脑缺血大鼠模型:大鼠高脂高糖饮食,喂养5周后,腹腔注射STZ(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溶解于柠檬酸缓冲液中,25mg/kg)每天一次,连续2d。72h后尾静脉采血测空腹血糖,以血糖≥16.7mmol/L,并出现多食、多尿、多饮为大鼠糖尿病模型成立。脑缺血大鼠模型构建方法:大鼠术前12h禁食。腹腔内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大鼠,仰卧位固定,手术暴露右颈总动脉,在分叉处分离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用4/0尼龙线阻断大脑中动脉,2h后抽出尼龙线,开放大脑中动脉,恢复缺血区灌注。模型成功建立的标志是:大鼠手术后清醒,左侧肢体出现偏瘫,以左上肢较为明显;提尾悬挂时左上肢呈现蜷缩屈曲;下地行走时向左侧转圈跌倒,不能正常直行。3.LY294002脑室内注射给药:为了研究七氟烷治疗脑缺血再灌注中PI3K/Akt通道的作用,用PI3K/Akt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预处理七氟烷治疗组大鼠。取其余48只大鼠,将大鼠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构建正常脑缺血加生理盐水组(NS-CI)、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加生理盐水组(NS-DMCI),七氟烷后处理脑缺血加生理盐水组(NS-SCI)、七氟烷后处理糖尿病脑缺血加生理盐水组(NS-SDMCI)、七氟烷后处理脑缺血加抑制剂组(LY-SCI)、七氟烷后处理糖尿病脑缺血加抑制剂组(LY-SDMCI)大鼠模型。术前将LY294002溶于二甲基亚砜(DMSO)和乙醇中,终浓度为10mM。将大鼠用10%水合氯醛(350mg/kg,腹腔给药)麻醉。LY-SCI组和LY-SDMCI组在建立缺血模型术前30min,在缺血侧脑室注射10μl LY294002溶液,其他组大鼠麻醉后侧脑室注射10μ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NS-SCI组、NS-SDMCI组、LY-SCI组、LY-SDMCI组缺血2h后恢复灌注时给予给予大鼠2.6%的七氟烷吸入,持续30min:NS-CI组、NS-DMCI组再灌注开始时给予100%氧气,持续30min。4.指标检测:对于神经功能评估,采用Longa的5级4分法,在动物麻醉清醒后24h进行评分并记录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对于脑梗塞体积评估,采用TTC染色法并利用ImageJ软件进行计算;通过计算脑组织干/湿重比值评估大鼠脑水肿程度;对于大鼠大脑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对于大鼠神经学习能力的检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进行测定;对于大鼠血清中的 S100B、Bcl-2、Bax、GSH-PX、Caspase-3 和 SOD 的含量,采用 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对于大鼠血清中NOS活性和NO含量,采用比色法进行检测;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PI3K/Akt通道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水平。5.统计学方法分析: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检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所有分析数据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间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多组间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事后分析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数据采用双变量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七氟烷后处理可以减弱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各脑缺血组大鼠与Control组相比脑梗死体积、Longa神经缺陷评分和脑含水量均增加(P<0.05),且DMCI组大鼠的上述指标较CI和DM组大鼠有进一步增加(P<0.05)。七氟烷治疗降低了 SCI和SDMCI组的脑梗死体积、Longa分值和脑含水量(P<0.05)。结果表明七氟烷后处理减弱了 SCI和SDMCI组大鼠的缺血性脑损伤,对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2.七氟烷后处理能改善脑缺血糖尿病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利用Morris水迷宫来评估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功能,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其他脑缺血组别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显着降低(P<0.05)。而相比于CI和DMCI组,再灌注开始时吸入七氟烷的大鼠(SCI组和SDMCI组)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减少,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增加(P<0.05),并且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在导航测试中找到平台(P<0.05)。这些结果表明:七氟烷后处理改善了脑缺血糖尿病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3.七氟烷后处理减轻了脑缺血糖尿病大鼠的脑组织形态学损伤。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大鼠脑组织由健康神经细胞组成,没有细胞肿胀、膜起泡、核浓缩、破碎溶解。与Control组和DM组相比,CI组的大鼠脑组织切片显示出坏死,神经元丢失,核固缩,神经元收缩和星形细胞肿胀。此外,与CI组相比,DMCI组显示出更严重的损伤。经过七氟烷后处理后,SCI组和SDMCI组的大鼠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改善。4.七氟烷后处理减少脑缺血糖尿病大鼠的氧化应激反应。为了探究七氟烷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否与其抗氧化特性有关,我们检测了内源性抗氧化酶SOD和GSH-PX的活性,以及NOS和NO的水平。与Control组相比,CI组的SOD和GSH-PX水平降低(P<0.05),而DMCI组中二者表达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与CI和DMCI组相比,SCI和SDMCI组中SOD和GSH-PX含量明显增加(P<0.05)。七氟烷可以显着增加SCI和SDMCI组的大鼠的SOD和GSH-PX的表达。另一方面,NOS和NO的表达水平在CI组中有所增加(P<0.05),并在DMCI组中进一步增加(P<0.05),但经七氟烷后处理二者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这些结果表明七氟烷可以防御SCI和SDMCI组中大鼠的氧化损伤。5.七氟烷后处理可减弱脑缺血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细胞凋亡。缺血再灌注后,血清中促凋亡因子Bax和Caspase-3在CI和DMCI组中的表达上调(P<0.05),但在七氟烷治疗组中表达下调(P<0.05)。另一方面,抗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水平在CI组相比于Control组有所降低(P<0.05),在DMCI组中Bcl-2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与CI和DMCI组相比,七氟烷可以显着提高Bcl-2的表达(P<0.05)。这些结果表明:七氟烷通过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抑制细胞凋亡来减轻缺血性脑损伤。6.七氟烷后处理组大鼠的S100B蛋白水平显着降低。相比与对照组,各脑缺血组大鼠血清中S100B的浓度显着升高(P<0.05),且DMCI组S100B的含量高于CI组和DM两组(P<0.05),表明合并糖尿病可以加重大鼠缺血后再灌注造成的脑损伤。经七氟烷吸入治疗后,与CI和DMCI组相比,SCI和SDMCI组的S100B水平明显降低(P<0.05)。7.S100B蛋白水平与氧化损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S100B蛋白表达量与Longa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梗死体积、含水量、NOS、NO、Bax和Caspase-3呈正相关(P<0.01),与SOD、GSH-PX和Bcl-2呈负相关(P<0.01)。说明血清S100B可以作为评价大鼠脑缺血损伤的可靠指标,提示七氟烷后处理可以减轻大鼠脑缺血引起的脑损伤程度。8.七氟烷后处理显着增加PI3K/Akt通道活性。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脑缺血大鼠中PI3K和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与Control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DMCI组大鼠p-PI3K、p-Akt的含量低于CI组和DM组(P<0.05)。而与CI和DMCI组相比,用七氟烷后处理后,p-PI3K/PI3K和p-Akt/Akt的比例明显增加(P<0.05)。表明七氟烷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道的激活来发挥作用。9.阻断PI3K/Akt信号通道可以减弱七氟烷对氧化应激和凋亡的保护作用。用PI3K/Akt通道抑制剂LY294002注射大鼠,检测血清中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相关因子水平的变化。七氟烷可以使脑缺血和糖尿病合并脑缺血的大鼠血清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水平降低(P<0.05),并可以使凋亡抑制因子Bcl-2的蛋白含量升高(P<0.05);当同时用LY294002处理大鼠后,七氟烷的作用变得不明显,血清Bax、Caspase-3、Bcl-2的含量与处理前变化不大(P<0.05)。类似地,脑缺血与糖尿病合并脑缺血的大鼠再灌注开始时吸入七氟烷可以改善缺血引起的抗氧化因子SOD和GSH-PX水平下降(P<0.05),使它们的表达量大幅度升高;且代表氧化程度的NOS和NO水平与未经七氟烷处理的大鼠相比较也有所下降(P<0.05)。而LY294002的引入减弱了七氟烷的这种治疗效果,使血清SOD、GSH-PX、NOS和NO的含量均接近未吸入七氟烷治疗的缺血再灌注大鼠(P<0.05)。说明阻断PI3K/Akt信号通道可以抑制七氟烷的治疗效果,进一步验证了七氟烷是通过激活PI3K/Akt通道发挥保护作用。结论七氟烷后处理可显着改善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时造成的脑损伤并很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道,抑制脑神经元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对大鼠脑缺血性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王美琴[10](2020)在《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DA3-CH)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糖尿病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损伤作用。2.观察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DA3-CH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及合并糖尿病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行为学、梗死面积、炎症因子)。3.探讨DA3-CH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炎症反应的影响及神经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54只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con,n=6)、(2)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DM+I/R,n=12)、(3)脑缺血再灌注组(I/R,n=12)、(4)脑缺血再灌注DA3-CH给药组(DA3+I/R,n=12)、(5)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DA3-CH给药组(DM+DA3+I/R,n=12)。糖尿病模型使用STZ进行造模,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2小时后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DA3-CH给药组于缺血再灌注前14天开始进行腹腔注射DA3-CH注射液(10nmol/kg.d),脑缺血再灌注组同一时间段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定期测定各组血糖、体重,缺血再灌注24小时后行神经缺损评分(Longa评分);断头取脑后氯化-2,3,5-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梗死体积比;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半暗带组织炎症因子IL-1β、TNF-α、NF-κB的表达。结果:1.各组血糖比较:糖尿病模型组各组(DM+I/R、DM+DA3+I/R)糖尿病造模前后比较血糖明显升高(4.97±0.4 VS 22.82±7.04;5.10±0.4 VS 25.37±0.7);糖尿病模型组(DM+I/R)分别与对照组(con)及单纯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比较,血糖明显升高(22.82±7.04 VS 5.58±1.09;22.82±7.04 VS 5.29±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A3+I/R组与I/R组比较(5.40±0.88 VS 5.29±0.78),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0.05);DM+DA3+I/R组较DM+I/R组(25.37±0.7 VS 22.82±7.04),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体重比较:糖尿病模型组各组(DM+I/R、DM+DA3+I/R)糖尿病造模前后比较体重明显下降(291.7±10.5 VS 277±7;295±11.14 VS 292.7±10.44);糖尿病模型组(DM+I/R)分别与对照组(con)及单纯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比较,体重下降(292.6±10.12 VS 303.6±10.67;292.6±10.12 VS 301.2±1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3+I/R组与I/R组比较(298.4±5.76 VS 301.2±12.81),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DM+DA3+I/R组较DM+I/R组(292.7±10.44 VS 277±7),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3.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DM+I/R组与I/R组比较(2.39±0.50 VS 1.67±0.69),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重(p<0.001);DM+DA3+I/R组较DM+I/R组(1.78±0.64 VS 2.39±0.50),神经缺损功能改善明显(p<0.05);DA3+I/R组与I/R组比较(1.78±0.64 VS 1.67±0.69),神经功能缺损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各组脑梗死体积比较:DM+I/R组与I/R组比较,脑梗死体积比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A3+I/R组与DM+DA3+I/R组比较,脑梗死体积比明显减小(p<0.001);DM+DA3+I/R组较DM+I/R组脑梗死体积比亦明显减小(p<0.05)。5.Western Blot结果检测各组小鼠中脑组织中的TNF-α、IL-1β、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如下:5.1各组TNF-α表达水平比较:DM+I/R组与I/R组比较,TNF-α表达水平增加(p<0.001);DM+DA3+I/R组与DM+I/R组比较,TNF-α表达水平减少(p<0.001);DA3+I/R组与I/R组比较,TNF-α表达水平减少(p<0.05);DM+DA3+I/R组与I/R组比较,TNF-α表达水平亦显着减少(p<0.05)。5.2各组IL-1β表达水平比较:DM+I/R组与I/R组比较,IL-1β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01);DM+DA3+I/R组与DM+I/R组比较,IL-1β表达水平显着减少(p<0.001);DA3+I/R组与I/R组比较,IL-1β表达水平减少(p<0.05);DM+DA3+I/R组与I/R组比较,IL-1β表达水平减少(p<0.05)。5.3各组NF-κB表达水平比较:DM+I/R组与I/R组比较,NF-κB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01);DM+DA3+I/R组与DM+I/R组比较,NF-κB表达水平减少(p<0.001);DA3+I/R组与I/R组比较,NF-κB表达水平减少(p<0.05);DM+DA3+I/R组与I/R组比较,NF-κB表达水平减少(p<0.05)。结论:1.证实糖尿病通过增大梗死面积、加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促进炎症因子(TNF-α、IL-1β、NF-κB)表达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在糖尿病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重要作用。2.DA3-CH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有神经保护作用。3.DA3-CH对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有显着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神经炎症有关。

二、糖尿病加重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加重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糖尿病性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糖尿病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2 糖尿病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3 糖尿病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4 糖尿病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5 糖尿病的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
6 总结

(2)利拉鲁肽通过上调PPARα调控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改善糖尿病大鼠脑缺血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α 与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利拉鲁肽通过microRNA-124调控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损伤保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iRNA-124 对脑缺血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及临床效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排序)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脑梗死流行病学资料
    2.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发病原因及机制的认识
    3.中医对脑梗死(中风)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3.1 中风病名的历史沿革
        3.2 病因病机
    4.脑梗死治疗
        4.1 现代医学治疗
        4.2 中医治疗
    5.针刺治疗脑梗死机制
    6.本研究科学假说形成的理论依据
        6.1 脑梗死溶栓疗法的优势及存在的并发症
        6.2 脑梗死后BBB的破坏是溶栓并发症发生的病理基础
        6.3 有效防控溶栓后BBB破坏的加重是减少溶栓并发症发生的前提
        6.4 调控RhoA/ROCK信号通路是减轻溶栓后BBB损伤加重的关键路径
        6.5 针刺是减轻溶栓后BBB损伤的有效途径
        6.6 “针刺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减少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所致的HT发生”科学假说的提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效应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1.3 主要试剂
        2.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改良的大鼠自体血栓栓塞型模型制备
        2.3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量
        2.4 干预方法
        2.5 神经行为学评分
        2.6 脑梗死体积测定
        2.7 BBB通透性的测定
        2.8 脑含水量的测定
        2.9 脑出血性转化的测定
        2.10 统计学方法
        2.11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模型制备过程中的脑血流量变化
        3.2 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的比较
        3.3 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的比较
        3.4 各组大鼠BBB通透性的比较
        3.5 各组大鼠脑含水量的比较
        3.6 各组大鼠脑出血性转化的比较
        4.小结
    实验二、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1.3 主要试剂
        2.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改良的大鼠自体血栓栓塞型模型制备
        2.3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量
        2.4 干预方法
        2.5 Western Blot检测
        2.6 Real-time PCR检测
        2.7 免疫荧光检测
        2.8 统计学方法
        2.9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各组大鼠RhoA蛋白和mRNA表达的比较
        3.2 各组大鼠ROCK2蛋白和mRNA表达的比较
        3.3 各组大鼠MLC蛋白表达的比较
        3.4 各组大鼠MMP9蛋白表达的比较
        3.5 各组大鼠ZO-1蛋白表达的比较
        3.6 各组大鼠Claudin5蛋白表达的比较
        3.7 各组大鼠Occludin蛋白表达的比较
        4.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针刺提高脑梗死患者溶栓安全性的临床效应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2.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病例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2.6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3.4 治疗后sICH发生率比较
        3.5 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6 治疗前后sICH相关指标
        3.7 依从性比较
    4.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1.脑梗死模型及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1.1 脑梗死模型选择
        1.2 脑梗死模型评价指标选择
    2.溶栓时间的选择依据
    3.sICH观察时机的选择
    4.治疗手段选择的思考
        4.1 针刺联合溶栓药物的选择依据
        4.2 醒脑开窍针刺法选择依据
    5.RhoA/ROCK信号通路与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关系
    6.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效应分析
    7.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
    8.针刺提高脑梗死患者溶栓安全性临床效应的分析
    9.本研究的创新性
    10.不足与展望
        10.1 不足
        10.2 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NIHSS评分量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肠促胰岛素类似物对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3 脑梗死面积百分比
    2.4 HE染色
    2.5 氧化应激指标
    2.6 Nrf2/ARE通路蛋白表达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Nrf2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丹参多酚酸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减轻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SAFI)对MCAO/R模型大鼠神经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SAFI对经OGD/R处理的神经元细胞活力与凋亡影响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GSDMD影响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四 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上游的膜通道P2X7表达的影响及SAFI组分与P2X7的分子对接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一 脑梗死后的免疫反应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PrP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LRP3及其下游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PrP~c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2.1.1 PrP~c与氧化应激
        2.1.2 PrP~c与血脑屏障
        2.1.3 PrP~c与神经、血管生成
        2.1.4 PrP~c介导细胞保护信号通路
        2.1.5 PI3K/Akt
        2.1.6 MAPK
        2.1.7 STI1
    2.2 NLRP3炎性小体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2.2.1 炎性小体的分类
        2.2.2 NLRs和 NLRP3炎性小体的结构
        2.2.3 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
        2.2.4 NLRP3炎性小体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2.2.5 NLRP3炎性小体在脑缺血/再灌注中主要的信号通路
第3章 小鼠MCAO模型的建立及行为学评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4章 小鼠脑梗死面积的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步骤
    4.2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Real-time PCR检测NLRP3炎性小体及其下游因子表达水平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统计学分析
        5.1.4 实验结果
    5.2 讨论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ATF4通过增强Parkin依赖的线粒体自噬途径抑制NLRP3炎性复合体的活化进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ATF4参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与NLRP3的表达具有负性相关性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第二部分 ATF4 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第三部分 ATF4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NLRP3炎症复合体的活化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第四部分 ATF4上调Parkin的蛋白表达并增强线粒体自噬的活性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第五部分 ATF4通过增强线粒体自噬活性抑制NLRP3炎性复合体的活化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第六部分 ATF4通过上调Parkin的蛋白表达增强线粒体自噬的活性并抑制NLRP3炎性复合体的活化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炎性复合体的活化与调控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答辩会委员信息表

(9)PI3K/Akt通道在七氟烷后处理脑缺血糖尿病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English Paper One
English Paper Two

(10)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DA3-CH)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实验药物对大鼠血糖及体重的影响
    2.2 实验药物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2.3 实验药物对大鼠脑梗死体积比的影响
    2.4 实验药物对大鼠炎症因子 TNF-α表达的影响
    2.5 实验药物对大鼠炎症因子 IL-1β表达的影响
    2.6 实验药物对大鼠 NF-κB 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糖尿病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影响
    3.2 DA3-CH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影响以及对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影响
    3.3 新型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DA3-CH的神经保护作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糖尿病加重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尿病性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 夏康,刘修恒. 海南医学, 2021(14)
  • [2]利拉鲁肽通过上调PPARα调控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改善糖尿病大鼠脑缺血损伤的研究[D]. 官劲帆.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3]利拉鲁肽通过microRNA-124调控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损伤保护的实验研究[D]. 田明巧.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4]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及临床效应观察[D]. 宋扬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肠促胰岛素类似物对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韩玉迪.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6]丹参多酚酸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减轻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D]. 马岱朝.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PrP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LRP3及其下游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D]. 白荣蓉. 吉林大学, 2021(01)
  • [8]ATF4通过增强Parkin依赖的线粒体自噬途径抑制NLRP3炎性复合体的活化进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D]. 何琪.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9]PI3K/Akt通道在七氟烷后处理脑缺血糖尿病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D]. 张华朋. 山东大学, 2020(10)
  • [10]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DA3-CH)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影响[D]. 王美琴.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糖尿病加重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