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应用洛赛克内镜下食管静脉结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及再出血的临床观察

静脉应用洛赛克内镜下食管静脉结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及再出血的临床观察

一、静脉应用洛赛克对内镜食道静脉套扎术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再出血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宋鹏[1](2021)在《食道静脉曲张内镜下硬化剂治疗与套扎治疗的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食道静脉曲张内镜下硬化剂治疗与套扎治疗的疗效。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6年12月—2019年12月食道静脉曲张患者共计102例,盲选法抽取其中51例设为对照组,实施硬化剂治疗,另5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实施套扎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再出血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2.16%、90.2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7,P=0.683)。观察组再出血率(1.96%)显着低于对照组(15.6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7,P=0.036),观察组低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1,P=0.046),胸部疼痛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00,P=0.065)。结论食道静脉曲张内镜治疗的过程中联合使用套扎治疗,整体的治疗有效率得到提升,降低了再出血发生的概率,并且不良反应少,因此在临床中应用效果较好。

邓水苗[2](2021)在《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疗效与术后出血风险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内镜下套扎术是预防和治疗部分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出血的一线方法。然而,不同患者类型的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明确。另外,内镜下套扎术术后仍存在再出血的风险,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也需要进行探索。本研究拟分析影响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治疗后疗效及(再)出血的相关因素,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个体化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期降低治疗后(再)出血发生率,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于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行EVL治疗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和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数据: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他原因等)、肝性脑病分级等,实验室相关检查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氨酰基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γ-GGT)、白蛋白(albumin,Alb)、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ratio,INR)、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结合胆红素(combined bilirubin,CB)等。CT影像学检查包括门静脉宽度、脾脏大小、腹水分度。其他治疗措施(脾切除、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联合胃静脉曲张套扎)等。对于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以均数和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对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则以中位数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n(%)]表示,根据变量特点采用x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临床相关因素与结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1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共接受311次EVL治疗。在随访周期内,其中185例患者接受1次EVL治疗,43例接受2次EVL治疗,12例接受3次,1例最终接受4次治疗。对所有患者套扎治疗前的肝功能储备行Child-Pugh分级,其中A、B、C级分别为142例(45.7%)、115例(37.0%)及54例(17.4%)。71例患者(22.8%)进行静脉套扎后使用了β受体阻滞剂口服联合治疗。35例(11.3%)患者行EVL治疗前有脾切除史。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的期间,43例(13.8%)还一并行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治疗。244例(78.5%)单纯行套扎术,8例(2.6%)同时行食管静脉硬化剂注射术,有59例(19.0%)同时行胃曲张静脉组织胶闭塞术。随访中有52例(16.7%)患者出现治疗后(再)出血,大部分患者均未出现(再)出血的情况(259例,83.3%)。我们对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出血组脾切除比例高于未出血组(19.2%vs.9.7%,P=0.046),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因素均未见差异。对所有病例曲张的食管静脉行Grade分级,大部分(270例,86.8%)为重度,只有少部分(20例,6.4%)为中度。252例患者未发现有血栓形成,59例有血栓(19.0%)。镜下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为39例(12.5%)。对随访中出血组和未出血组镜下指标进行比较,存在红色征、血栓形成及活动性出血,两组间差异体现出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0.006和0.040)。对静脉套扎术后(再)出血的临床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脾切除(OR=0.449,95%CI 0.201-1.002,P=0.051)和血小板计数高(OR=0.997,95%CI 0.993-1.000,P=0.072)在能够减少套扎后(再)出血的分析中P值接近0.05,但均未达到<0.05。血栓形成(OR=2.510,95%CI 1.288-4.890,P=0.007)和镜下发现活动性出血(OR=2.213,95%CI 1.022-4.792,P=0.044)则是套扎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似结果:血栓形成(OR=2.364,95%CI1.196-4.676,P=0.013),镜下发现活动性出血(OR=2.265,95%CI 1.021-5.021,P=0.044)。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静脉曲张分级缓解的临床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结果显示:活动性出血(OR=4.888,95%CI 1.677-14.252,P=0.004)和门脉高压性胃病(OR=0.368,95%CI 0.180-0.753,P=0.006)都表现出与静脉曲张分级缓解比较强的关联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则发现:活动性出血和门脉高压性胃病仍为静脉曲张分级缓解的显着影响因素。以二级预防作为参照,一级预防(OR=2.815,95%CI 1.086-7.296,P=0.033)更加能够获得后续静脉曲张缓解,说明早期行静脉套扎更有利于静脉曲张的缓解。对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良事件主要包括发热、胸骨后疼痛、吞咽梗阻感、恶心及腹痛不适等。在311例手术中,出现发热为28例(9.0%),胸骨后疼痛为29例(9.3%),吞咽梗阻感有55例(17.7%),恶心、腹痛发生率分别为6.4%及2.9%。吞咽梗阻感发生率最高,接近20%,其次为胸骨后疼痛不适、发热。EVL术后不良反应多为治疗后24-72h出现,且持续时间较为短暂,在给予密切观察及对症处理后绝大部分可缓解消失。结论:EVL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一级预防、急性出血和二级预防中均体现相近的预防后续(再)出血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可控。血栓形成和镜下发现活动性出血是EVL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能够增加后续出血的风险,脾切除和血小板计数高可能是EVL后(再)出血的保护因素。活动性出血和门脉高压性胃病为静脉曲张缓解的显着影响因素。对比二级预防,患者采取一级预防更有利于获得静脉曲张缓解。因此,推荐患者早期行静脉套扎,以获得静脉曲张缓解。

李培蕾[3](2021)在《230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四种内镜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内镜下密集套扎结合小剂量硬化剂序贯治疗及其他三种内镜方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我院收治的经过严格筛选的肝硬化食管胃均存在静脉曲张患者230例为研究对象:1.为评估不同内镜方法止血效果,将230研究对象中178例因初次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确诊为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根据内镜下不同止血方式,分为套扎组、食管胃静脉曲张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组、组织胶注射组、硬化剂注射组,详细记录各组患者基本信息、病人治疗方案、止血及再出血情况、出血原因等情况。2.为评估不同治疗方法对食管胃均存在静脉曲张的患者中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复发情况,将存在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依据内镜下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组、食管胃静脉曲张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组、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组。详细记录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病人治疗方案、食管曲张静脉消失情况、复发情况、并发症及随访等情况。3.为评估不同治疗方法对食管胃均存在静脉曲张的患者中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复发情况,将存在胃静脉曲张的患者依据内镜下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内镜下胃静脉曲张套扎组、食管胃静脉曲张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组、胃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组。详细记录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病人治疗方案、胃曲张静脉消失情况、复发情况、并发症及随访等情况。结果:1.不同内镜治疗方法止血及再出血情况观察:套扎组、食管胃静脉曲张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组、组织胶注射组、硬化剂注射组,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3.8%、98.6%、94.4%、88.9%。四种治疗方法止血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再出血率(72h-6W)分别为16.3%、2.8%、5.6%、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迟发性再出血率(6W-3m)分别为7.5%、4.2%、5.6%、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不同内镜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观察:从食管静脉曲张治疗效果来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组、食管胃静脉曲张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组、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组,各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46.2%、71.1%、17.6%。有效率(显效+治愈)分别为:76%、98.9%、29.4%。从胃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来看,套扎组、食管胃静脉曲张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组、组织胶注射组各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6.7%、76.7%、17.9%,总有效率分别为:92.3%、94.5%、89.3%。各组疗效不完全相同。3.不同内镜治疗方法复发情况观察:从食管静脉曲张复发情况来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组、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组、硬化剂注射组复发率分别为:34.6%、11.1%、23.5%。各组复发率不完全相同。从胃静脉曲张复发情况来看,套扎组、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组、组织胶注射组的复发率分别为:7.8%、5.6%、7.1%。各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静脉曲张套扎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治疗、组织胶注射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均有较高的止血率和较低的再出血率,其中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组早期再出血率显着低于套扎组。2.从食管静脉曲张治疗效果来看,食管胃静脉曲张序贯治疗临床治愈率显着高于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和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治疗,且序贯方案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总有效率最高,套扎治疗次之,硬化剂注射治疗总有效率最低。对于食管静脉曲张复发情况,序贯方案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率显着低于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3.从胃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来看,组织胶注射组临床治愈率显着低于套扎组与序贯组,但三组治疗方案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别。对于胃静脉曲张复发情况,套扎组、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组、组织胶注射组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别。

姜珊珊[4](2021)在《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有效性及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行内镜下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s beeding,EGVB)患者的效果,分析内镜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再出血相关危险因素,为二级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纳入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过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治疗的319例患者,评价内镜下急诊止血成功率、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再出血率,内镜治疗中位随访时间内的曲张静脉消除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及门脉血栓形成、排胶溃疡出血的发生情况等。内镜治疗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内再出血患者52例,非再出血患者13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首次内镜治疗时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小板(Platelet,PLT)、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Na、K、肌酐(Creatinine,C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Dimer、Child-pugh分级,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分型及曲张程度,以及CT门静脉成像+三维重建等资料。应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建立回归预测模型,同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临床数据预测价值,探讨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319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2.7个月,在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共行内镜治疗573次,其中单纯套扎治疗114次,单纯组织黏合剂治疗102次,套扎联合组织黏合剂治疗357次。2.行急诊内镜下止血62次,止血成功率100.00%,早期再出血率15.20%。3.内镜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消除率12.30%、显效率20.32%、有效率62.03%、无效率5.35%,食管胃静脉曲张消除率与缓解率之和为94.65%,平均治疗次数为2.09±0.18次,无效患者平均治疗次数为3.76±0.23 次。4.内镜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81%。5.组织黏合剂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排胶溃疡出血的发生率为7.25%。6.内镜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再出血率为27.81%。7.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再出血组和非再出血组患者中单因素统计结果显示AST、Cr、TBIL、ALB、PT、Child-pugh分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B、PT、AST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LB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为0.746,对内镜治疗后再出血预测价值较高。结论:1.对于EGVB的患者,内镜下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注射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出血,急诊止血成功率高,早期和迟发性再出血率低,有门静脉血栓形成及排胶溃疡出血形成的风险,需引起重视。2.ALB、PT、AST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独立危险因素,ALB对于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为0.746。

赵优优[5](2020)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内镜治疗及外科手术(脾切除并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的疗效,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肝硬化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因肝硬化合并EGVB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病例资料和随访信息完整的患者112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内镜治疗组(60例)及外科手术组(52例),收集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通过电话追踪随访,记录每组患者治疗后再出血、生存和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影响患者治疗后再出血和生存的预测因素。结果:(1)外科手术组在1个月、6个月和1年内的再出血率为1.9%、3.8%、9.6%,内镜治疗组分别为15.0%、20.0%、26.7%,两组在1个月、6个月和1年内再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是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外科手术相对于内镜治疗可降低再出血风险,外科手术再出血风险为内镜治疗的0.293倍(OR=0.293,95%CI=0.0990.866,P=0.026)。(2)Kaplan-Meier分析显示外科手术组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8.1%、90.4%、85.6%,而内镜治疗组分别为90.0%、80.6%、7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142)。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再出血(P=0.028,HR=4.220,95%CI=1.16415.296)、Child-Pugh分级(P=0.017,HR=2.802,95%CI=1.2066.507)和MELD评分(P=0.003,HR=1.238,95%CI=1.0781.422)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3)外科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1.9%)明显高于内镜治疗组(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外科手术组并发症种类多于内镜治疗组。结论:(1)外科手术治疗预防再出血效果优于内镜治疗,但外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内镜治疗。(2)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再出血的独立预后因素,外科手术相对于内镜治疗可降低再出血风险。(3)再出血、Child-Pugh分级和MELD评分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曦[6](2020)在《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经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及食管特殊直径曲张静脉的处理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经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比较少点大剂量与多点小剂量两种注射硬化剂治疗方法治疗食道残留曲张静脉的疗效;比较断流结扎和硬化剂治疗Lesmi,D1.5食管曲张静脉的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6-2018.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次行内镜下套扎术(EVL)或内镜下硬化剂术(EIS)的患者,将总体患者分为EVL组和EIS组,每组又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每一组中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比较总体糖尿病患者中肝源性和非肝源性糖尿病患者术后再出血率,以及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术后再出血率。(2)回顾性分析2015.11-2018.9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硬化剂治疗的患者,分为少点大剂量组和多点小剂量组,比较两组平均治疗次数、平均住院天数、静脉曲张消失率、硬化剂治疗有效率、急诊止血率、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3)回顾性分析2017.11-2019.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附属阜阳医院行断流结扎方法和硬化剂治疗的Lesmi,D1.5食管曲张静脉的患者,分为断流结扎组和硬化剂组,比较两组在静脉曲张消失率、治疗有效率、急诊止血率、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断流结扎方法,是对粗大、不能一次结扎完全的血管,在血管的“左-右-左”分3点呈“>或<”型连续结扎,达到完全阻断血管。结果:(1)EVL组:糖尿病组术后1、3、6个月内再出血率(25%、36.1%、44.4%)高于非糖尿病组(5.1%、7.6%、13.9%)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2=7.916、14.581、12.822,P均<0.05)。EIS组:糖尿病组术后1、3、6个月内再出血率(20.6%、32.4%、47.1%)高于非糖尿病组(3.4%、8.6%、19%)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2=5.325、8.403、8.159,P均<0.05)。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EVL组及EIS组的年龄、肝功能分级进行控制后,糖尿病仍为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肝源性糖尿病与非肝源性糖尿病患者术后1、3、6个月内再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2=0.227、0.123、0.580,P均>0.05)。总体糖尿病患者中,Child-Pugh A组术后1、3、6个月内再出血率(14.3%、17.9%、25%)低于Child-Pugh B+C组(28.6%、45.2%、59.5%),两组进行比较,术后1个月内(c2=1.94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6个月内(c2=5.590、8.069,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少点大剂量组治疗平均注射点数(2.73±1.01)点,硬化剂平均用量(20.61±7.69)ml,多点小剂量组治疗平均注射点数(5.78±1.01)点,硬化剂平均用量(11.33±6.35)ml。平均治疗次数:少点大剂量组(2.74±0.81)次少于多点小剂量组(3.22±0.9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9,P<0.05)。平均住院天数:少点大剂量组(7.44±2.27)天,多点小剂量组(7.66±1.97)天,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6,P>0.05)。静脉曲张消失率:少点大剂量组为46.8%,多点小剂量组为37.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738,P>0.05)。硬化剂治疗有效率:少点大剂量组(87.1%)高于多点小剂量组(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589,P<0.05)。两组急诊止血率均为100%。少点大剂量组和多点小剂量组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再出血率分别为(4.8%vs 3.1%、17.7%vs 1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2=0.000、0.014,P均>0.05)。少点大剂量组和多点小剂量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1%vs 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026,P>0.05)。(3)静脉曲张消失率:断流结扎组(58.7%)高于硬化剂组(37.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759,P<0.05)。治疗有效率:断流结扎组的总有效率(93.5%)高于硬化剂组(78.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815,P<0.05)。两组急诊止血率均为100%。早期再出血率:断流结扎组和硬化剂组分别为4.3%和3.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000,P>0.05)。迟发性再出血率:断流结扎组和硬化剂组分别为4.3%和11.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1.028,P>0.05)。断流结扎组和硬化剂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7%和13.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604,P>0.05)。结论:(1)糖尿病为肝硬化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肝功能差的糖尿病患者术后更容易出血,肝源性和非肝源性糖尿病患者术后出血率无差异。(2)针对食道残留曲张静脉,少点大剂量硬化剂注射法较多点小剂量硬化剂注射法疗效好。(3)对于粗大迂曲的食管曲张静脉,断流结扎法疗效较硬化剂法好。

凡国书[7](2019)在《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治疗体会》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内镜套扎术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止血情况和再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止血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止血总有效率(82.50%);观察组患者再次出血人数1例(2.50%)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再次出血人数6例(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套扎术联合组织胶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临床效果甚好,能及时止血且再出血几率低,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广川[8](2019)在《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 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严重并发症,随疾病进展,胃静脉曲张破裂致消化道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虽仅占所有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10-20%,但其死亡率更高,预后常常比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更差,是目前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治疗的难题。尤其是胃底静脉曲张,即Sarin分型中的GOV-2型和IGV-1型,目前指南和共识中对其治疗的推荐意见尚未统一。因此,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难点,也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内容。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决定胃底静脉曲张疗效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的胃底静脉曲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对减少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再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有必要针对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基于此优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查阅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报道,我们发现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包括:既往研究中未关注不同类型胃底静脉曲张之间血流动力学特点的差别;目前对于胃底静脉曲张虽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是如何基于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寻找不同治疗方案的适宜人群,尤其是在不同分型胃底静脉曲张间如何选用适合的治疗方案尚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特殊类型的胃底静脉曲张(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介入治疗方案尚不明确。本论文就以上问题,分三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收集70例胃底静脉曲张(GOV-2和IGV-1)患者影像学及直接门静脉造影的资料,分析不同分型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第二部分,探讨基于胃底静脉曲张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选择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初步疗效;第三部分,总结特殊类型胃底静脉曲张(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治疗经验。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出应根据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个体化的选择PTVE,BRTO,TIPS,PSE等介入治疗方案的结论,进一步优化了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方案,为胃底静脉曲张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基于影像学的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分型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住院的70例胃镜诊断为胃底静脉曲张(GOV-2和IGV-1)患者的影像学及直接门静脉造影的资料。对比两组间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门静脉血栓发生率、静脉曲张直径等影像学特征,胃底静脉曲张常见供血血管检出率、主要供血来源、供血血管条数,常见引流血管检出率、主要引流血管分型、胃肾分流发生率,门静脉压力等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差别。结果1.70例患者中GOV-2型41例,IGV-1型29例。GOV-2患者门静脉平均宽度为 15.71±5.31 mm 大于 IGV-1 患者(13.00±2.60mm,P=0.013);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46.30%,高于 IGV-1 患者(17.20%,P=0.012)。2.供血血管特征:胃左静脉(胃冠状静脉)、胃后静脉和胃短静脉是参与胃底静脉曲张供血的主要血管。GOV-2型和IGV-1型中胃左静脉、胃后静脉、胃短静脉的检出率分别为 90.24%,31.71%,31.71%和 65.51%,48.28%,44.83%;由单支供血的比例分别占56.10%和44.83%。3.引流血管特征:胃肾分流、奇静脉系统引流为最常见的引流方式,其余包括左侧膈下静脉、心包膈静脉、右侧膈下静脉等,其在GOV-2型和IGV-1型中的检出率分别为 58.54%、80.49%、4.88%、2.44%、2.44%和 96.55%,3.45%、3.45%、3.45%、0%;胃肾分流单支引流的发生率分别为2.44%和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门静脉压力和肝静脉压力梯度分别为27.45±7.62 mmHg、18.71 ±6.54 mmHg 和 16.35±5.91 mmHg、12.00±3.58 mmHg,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2 及0.038)。结论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复杂,即使不同内镜分型的胃底静脉曲张(GOV-2和IGV-1)之间,供血、引流、门静脉压力等特征也有较大差距。因此,胃底曲张静脉的治疗应充分考虑其血流动力学特点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第二部分基于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的胃底静脉曲张个体化治疗研究一、球囊辅助下经皮经肝曲张静脉组织胶顺行栓塞术(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评估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回顾性地纳入了 2010年6月至2015年8月之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BA-PTAE治疗的孤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30例,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数据,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手术前后的肝功能变化,观察胃底静脉曲张消失及食管静脉曲张加重情况,再出血率和生存率。结果1.30例患者均合并胃肾分流,均行BA-PTAE,技术成功率为100%(30/30)。除其中1例发生无症状的肺栓塞外,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2.患者的平均随访为30个月,再出血发生率为4/30(13.33%),食管静脉曲张加重的发生率为4/30(13.33%),新发腹水或腹水加重的发生率为3/30(10.00%)。3.术后3个月的Child-Pugh评分(P=0.009)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P=0.004)较术前显着改善。4.术后1年,2年,3年及5年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96.30%,96.30%,79.90%和 79.90%。结论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是安全可行、疗效可靠的,是该类曲张静脉的有效方案。二、TIPS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2型)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评估TIPS治疗伴有较大胃肾分流道的GOV-2型胃底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6月至2015年8月之间于我院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GOV-2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共28例。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数据,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价再出血率和存活率。结果2例患者TIPS治疗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2.86%。其中1例出现了支架闭塞,3天后再次出血;另外1例术后出现了肝动脉出血,虽经动脉栓塞成功止血,仍因肝功能衰竭死亡。TIPS术后门静脉压力明显降低。平均随访期为24.13±15.38个月。随访期间共有2名患者失访,7例(25.00%)患者发生再出血,其中有1例发生早期再出血(3.57%),为术后3天发生支架闭塞,后接受TIPS支架再通。TIPS术后1年、2年及3年的累计无出血率分别为83.81%、73.78%和73.78%。TIPS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包括TIPS支架狭窄(5例)、胃溃疡(1例)及不明原因再出血(1例)。3例TIPS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死亡,死亡率为10.71%。TIPS术后1年、2年及3年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92.31%、92.31%和92.31%。TIPS术后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肝性脑病(53.57%)、感染(7.14%)、肝性脊髓病(3.57%)等。结论TIPS治疗GOV-2型胃底静脉曲张短期疗效肯定,但术后再出血及肝性脑病的发生偏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后续研究中应对其进行进一步评价及优化。三、BRTO治疗伴有胃肾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的技术初探目的初步评估BRTO治疗伴有较大胃肾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5月至2019年8月间,因胃底静脉曲张和(或)复发性肝性脑病合并较大胃肾分流道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接受BRTO/改良的BRTO术的患者12例。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食管静脉曲张加重率、再出血率和存活率。结果 12例患者(8例经典BRTO/4例改良BRTO)均获成功,单纯BRTO技术成功率为75%(9/12),联合其他技术(PTVE 2例/EVO 1例)后技术成功率为100%(12/12)。临床成功率为91.67%(11/12)。术中发生胃肾分流道损伤1例(8.33%),经联合PTVE后好转;术后发生腹水加重2例(16.67%),其中1例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8.33%)。平均随访9.09±7.15月,观察到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1例(8.33%);食管静脉曲张加重1例(8.33%)给予序贯套扎2次好转;除1例前述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外,未观察到其他病例死亡(死亡率8.33%),未观察到肝性脑病,1例术前合并复发性脑病的患者术后获好转。结论对于合并胃肾分流的胃底静脉曲张,BRTO/改良的BRTO是一项有前景的治疗方案,术后应注意规律复查。第三部分内镜下套扎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所致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回顾性研究目的分析内镜套扎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所致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科住院,诊断为区域性门静脉高压伴有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行内镜套扎术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止血率、不良反应及再出血率。结果所有10例患者均成功止血,技术成功率100%。不良反应包括:栓塞后综合征(发热和腹痛)2例(20%),血小板升高(病因为骨髓增殖性肿瘤合并JAK-2基因突变)1例(10%),均经药物治疗后好转。随访过程中,胃镜下见静脉曲张套扎处呈现“海星样”瘢痕;平均随访35.90±26.05月,失访1例(术后6月,病因肺癌);再出血1例(10%,术后53个月,病因胰腺囊腺瘤)。结论对于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患者,EVL联合PS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尤其对于难以耐受外科手术或/手术不能一并切除原发灶的患者。

郭庆涛[9](2019)在《改良硬化治疗对Le,g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改良硬化治疗方案(联合硬化剂+组织胶治疗)与传统内镜治疗食管胃连通型静脉曲张(LDRF分型的Le,g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临床回顾性研究,选择近2年安徽医科第一附属医院、阜阳市第二人民院、太和县人民医院三家“三级”医院消化内科收治194例Le,g型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病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食管曲张静脉套扎组(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组)、食管曲张静脉硬化组(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sis,EIS组)、改良硬化组(硬化剂+组织胶+硬化剂续贯注入曲张静脉),比较三组术后近期再出血率、曲张静脉缓解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94例患者中改良硬化组93例,EIS组56例,EVL组45例。改良硬化组术后3月内再出血率(6.5%、6例)低于EIS组(16.1%、9例)及EVL组(17.8%、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370和7.870,P<0.05)。改良硬化组术后6月内再出血率(9.6%、9例)低于EIS组(25%、14例)及EVL组(22.2%、1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8.370和8.940,P<0.05)。改良硬化组术后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消失率(63.4%)与EIS组(71.4%)及EVL组(66.7%)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310,P>0.05)。改良硬化组术后胃静脉曲张(gastric varices,GV)缓解率(84.9%)高于EIS组(44.6%)及EVL组(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430和7.030,P<0.05)。改良硬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8%、10例)明显高于EIS组(3.6%、2例)及EVL组(2.2%、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硬化治疗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脑栓塞、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等,其中以发热(8例)最为常见,未出现大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结论:食管胃连通型静脉曲张采用改良硬化治疗方法,能更快消除胃底曲张静脉,降低再出血率,但是其并发症同样应该重视。

孙鑫[10](2019)在《应用3D Slicer辅助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文中认为目的:近年来,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准确治疗越来越备受医学界的重视,进一步评估是否准确栓塞,需要依靠CT门静脉成像(CT portal venography,CTPV)清晰地显示门静脉、侧支循环血管及组织黏合剂的位置。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筛选出的38例患者,通过应用对外免费开放的3D Slicer软件对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行门静脉及其曲张静脉的血管重建,观察组织黏合剂栓塞位置,从而判断是否准确栓塞胃底曲张起始静脉,比较治疗后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前后变化,对治疗疗效进行评估,从而进一步指导内镜治疗。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8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因肝硬化行胃镜治疗或“呕血和(或)黑便”收入院的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治疗前均已行CTPV检查,明确曲张的主要血管为胃左静脉,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通过放射科获取DICOM格式的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的原始影像资料,不通过放射科设备的CT三维重建系统,而是通过在对外免费开放3D Slicer软件支持下,实现对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的三维血管重建。需要观察的血管有:肝门主干,胃左静脉,胃短/胃后静脉。结果:通过3D Slicer软件对收集筛选的38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经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后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三维血管重建,明确38例患者组织黏合剂栓塞的位置为曲张起始静脉。经过1-6个月随访,2例患者因“黑便”(5.26%)再次入院,3例患者因“呕血伴黑便”(7.89%)再次入院。比较治疗前后患者Child-Pugh分级(人类),5(13.16%)例患者术后Child-Pugh分级较前好转,4(10.53%)例患者术后Child-Pugh分级较前加重,29(76.32%)例患者术后Child-Pugh分级较前相同。NICE指数经过治疗前后对比,15(39.47%)例患者术后NICE指数较前改善,5(13.16%)例患者术后NICE指数较前加重,18(47.37%)例患者术后较前无明显变化。通过配对设计均数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有无统计学差异,得出白蛋白t=0.4780,P>0.50无统计学意义,总胆红素t=-1.15547,P>0.20无统计学意义,谷丙转氨酶t=-1.6699,P>0.10无统计学意义,谷草转氨酶t=-1.1506,P>0.20无统计学意义,谷氨酰转肽酶t=-0.68933,P>0.50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D-Slicer软件是一个免费开源且功能强大的图像分析处理平台,进一步评估组织黏合剂注射术后的栓塞位置,对治疗的效果、再次就诊时间及预后均有重要作用,目前3D-Slicer软件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通过回顾性分析38例患者,应用该软件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行门静脉及其曲张血管三维血管重建,可更好的指导内镜下治疗,软件有强大的扩张功能,应用于消化内科仍然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本文的研究证实组织黏合剂位置均有效栓塞曲张起始静脉,对患者治疗前后的Child-Pugh分级(人类)的比较仅有10.53%较前加重,绝大多数较前没有进一步进展,13.16%的患者术后NICE指数较前加重,通过配对设计均数比较,得出白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在统计学上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通过组织粘合剂注射术后,接受治疗患者的肝功能较前未出现加重情况。进一步对3D-Slicer软件深入研究不仅仅可以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对于消化内镜的治疗效果也具有指导和评估作用。

二、静脉应用洛赛克对内镜食道静脉套扎术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再出血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应用洛赛克对内镜食道静脉套扎术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再出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食道静脉曲张内镜下硬化剂治疗与套扎治疗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
    2.2 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
    2.3 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2)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疗效与术后出血风险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资料收集
        2.2.1 相关临床标准
        2.2.2 数据收集
        2.2.3 术后患者随访
    2.3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患者基线资料
    3.2 不同治疗时机下静脉套扎疗效比较
    3.3 影响静脉套扎后(再)出血临床因素分析
    3.4 影响静脉曲张缓解临床因素分析
    3.5 食管静脉套扎术后并发症
第四章 讨论
    4.1 肝硬化病理生理及临床特点
    4.2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预防与治疗
    4.3 内镜下不同治疗方式的比较
    4.4 本研究疗效与术后出血风险的评价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VL在EV中的应用及其术后再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230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四种内镜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有效性及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不同分型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策略的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历

(5)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参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肝硬化合并EGVB的病理生理机制
    2.2 肝硬化合并EGVB的诊断
    2.3 肝硬化合并EGVB的一般治疗
    2.4 肝硬化合并EGVB的药物治疗
        2.4.1 血管活性药物
        2.4.2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2.4.3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5 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
    2.6 肝硬化合并EGVB的内镜治疗
        2.6.1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
        2.6.2 硬化剂注射术
        2.6.3 组织胶注射术
    2.7 肝硬化合并EGVB的介入治疗
        2.7.1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2.7.2 经静脉球囊闭塞逆行栓塞术
        2.7.3 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
    2.8 肝硬化合并EGVB的外科手术治疗
        2.8.1 分流术
        2.8.2 断流术
        2.8.3 肝脏移植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资料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评分标准
    3.3 治疗方法
    3.4 资料采集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再出血情况
    4.3 再出血影响因素分析
    4.4 生存情况
    4.5 生存率影响因素分析
    4.6 并发症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经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及食管特殊直径曲张静脉的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经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
    1 引言
    2 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食管特殊直径曲张静脉的处理方法研究
    1 引言
    2 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综述 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的困惑与思考
    参考文献

(7)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效果判定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止血情况对比
    2.2 再次出血率对比
3 讨论

(8)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影像学的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第二部分 基于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的胃底静脉曲张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
    一、球囊辅助下经皮经肝曲张静脉组织胶顺行栓塞术(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的临床应用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二、TIPS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2型)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三、BRTO治疗伴有胃肾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的技术初探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第三部分 内镜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回顾性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9)改良硬化治疗对Le,g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应用3D Slicer辅助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
        2.1 药品和仪器
        2.2 检查前准备及用药
        2.3 扫描
        2.4 门脉血管三维重建与观察
    3 胃镜检查和治疗
        3.1 设备和药品
        3.2 胃镜对胃底静脉曲张的分型
        3.3 消化道静脉曲张及出血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规范试行方案
        3.4 EGVB风险预测指标-NICE指数
        3.5 胃镜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4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1 一般特点
    2 3D Slicer对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的三维重建
    3 比较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随访1-6个月)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四、静脉应用洛赛克对内镜食道静脉套扎术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再出血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食道静脉曲张内镜下硬化剂治疗与套扎治疗的疗效比较[J]. 宋鹏. 中外医疗, 2021(11)
  • [2]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疗效与术后出血风险的分析[D]. 邓水苗. 兰州大学, 2021(12)
  • [3]230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四种内镜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D]. 李培蕾.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有效性及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D]. 姜珊珊.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5]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D]. 赵优优. 吉林大学, 2020(08)
  • [6]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经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及食管特殊直径曲张静脉的处理方法研究[D]. 王曦.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治疗体会[J]. 凡国书.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A3)
  • [8]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D]. 王广川. 山东大学, 2019(03)
  • [9]改良硬化治疗对Le,g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D]. 郭庆涛.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10]应用3D Slicer辅助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D]. 孙鑫. 青岛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静脉应用洛赛克内镜下食管静脉结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及再出血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