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温离子液体及其在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室温离子液体及其在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一、室温离子液体及其在香料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曾谦[2](2020)在《双功能离子液体强化的长链酯合成反应萃取过程》文中认为酯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类原料在食品、香料、添加剂、药物合成等行业的需求处在高速增长,其绿色高效合成也广受关注。长链酯的合成一般以浓硫酸为酸催化剂,在反应蒸馏过程中通过Fisher酯化反应合成,一方面会因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和脱水性特点,在制备过程中常发生醚化、碳化等副反应产生多种副产物,导致产品酯纯度低、着色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浓硫酸在酯相中的溶解和其强腐蚀性,导致催化剂回收困难,产品酯的后续处理复杂并会产生酸性废液,成为生产过程的潜在安全隐患,增加对环境的危害。离子液体作为一类新型绿色溶剂,既可用作催化剂,又可用作萃取溶剂;而反应萃取作为典型的过程强化方法在提高反应转化率的同时,强化目标产物的进一步分离与提纯。因此基于离子液体合成长链酯的反应萃取过程强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快速获得兼具酸催化功能和萃取功能的离子液体,解决酯化反应中依赖经验大量实验探究合成新型离子液体催化剂存在的盲目性和费时费力低效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综合考虑COSMO-RS热力学指标、特定功能性、物性预测和可获得性指标用于酯化反应体系的离子液体筛选方法。以己酸和丁醇、异丁酸和异丁醇的酯化反应体系为例,在热力学指标中设定综合性分离指标Smix为筛选目标,以离子液体对酸醇酯水的溶解能力、离子液体在酯相中的溶解损失为限制条件;而在离子液体特定功能性指标中设定对离子液体酸性功能基团、绿色可持续性、副反应的考虑;离子液体物性预测时设定对熔点、黏度限制;以及最后对离子液体的实际可获得性的考虑。经过这一系列步骤,能够将综合性分离指标Smix好但是可能与酯化反应体系组分反生副反应、物性欠佳、以及实际相对难以获取的离子液体进行排除,从而筛选出分离性能好、具有酸性催化、且可实际获取的离子液体,验证了筛选方法的可行性。对筛选出来的离子液体[BMIm][HSO4]进行实验验证,分别通过热力学液液相平衡和动力学实验来对离子液体的萃取作用、酸催化作用进行考察。在己酸和丁醇的酯化反应实例中,液液相平衡实验证明[BMIm][HSO4]在反应体系中起到了萃取剂作用,不同离子液体用量下的对比酯化反应则证明了[BMIm][HSO4]具有催化剂功能。基于这两种功能的考虑,优化了己酸丁酯合成的反应萃取条件,然后探讨了离子液体强化己酸丁酯合成的反应萃取机理。[BMIm][HSO4]用于异丁酸和异丁醇酯化反应体系的实例中,其双功能特征得到了实验验证,包括三元液液相平衡中离子液体与异丁酸异丁酯的分相,对异丁酸、异丁醇的萃取作用,以及对反应的催化作用。同时还对异丁酸异丁醇酯化反应体系的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拟合,获得了该反应体系的NRTL模型参数,为其后续的热力学分析奠定了基础。从酯化反应受化学平衡限制的特点,以及离子液体具有潜在酸催化性能和萃取性能的特点,对以离子液体强化长链酯的反应萃取合成过程进行了概念设计。在此概念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对[BMIm][HSO4]用于异丁酸异丁酯合成的酯化体系的热力学分析和动力学研究,对该体系的反应萃取流程进行了设计与模拟。[BMIm][HSO4]催化异丁酸异丁醇酯化反应体系的热力学相平衡计算和分析表明,在多数情况下反应前的体系{[BMIm][HSO4]+异丁酸+异丁醇}是均相体系,而反应发生后[BMIm][HSO4]的亲水性和疏酯性可以起到将水和酯隔离的作用从而以分相的形式将酯移出反应体系,实现移动化学平衡来强化反应过程。考虑到离子液体的溶剂效应和催化活性,采用基于活度的拟均相反应动力学模型对异丁酸异丁酯的反应动力学数据进行了拟合。而基于NRTL模型和拟均相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反应萃取流程模拟表明,该流程实现了从整体上使异丁酸、异丁醇按照化学计量系数比1:1来反应,具有较高的全程转化率(异丁酸转化率为99.3%),可以得到高纯度的主产物异丁酸异丁酯(质量分数为99.03%),同时也将副产物水移出了系统。最后研究了离子液体[BMIm][HSO4]在异丁酸异丁醇酯化反应体系的腐蚀性,失重法得到的纯离子体系以及酯化反应体系中的腐蚀动力学表明,304和316L两种不锈钢金属材料在这两组体系中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腐蚀速率均在可接受范围。腐蚀前后的不锈钢金属试样的表面微观形貌表明316L不锈钢具有更好的耐腐性,在较长时间(18天)的酯化反应体系中,316L不锈钢金属试样仍能维持较为完整的表面形貌,对于酯化反应体系而言是很好的耐腐材料。

蒋汶[3](2020)在《秸秆活性炭的可控制备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玉米、高粱作为我国广泛分布的三种粮食作物,其副产物秸秆一直未得到充分利用。将秸秆制备为活性炭并应用于食品加工,利用制炭过程液体产物中的木醋液的抑菌性制备食品添加剂“熏液”,不仅与食品科学相结合,符合国家方针政策,同时能提高其利用和经济价值。本文以小麦、玉米、高粱秸秆为研究对象,从分析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的热重及动力学特性出发,采用水热协同超声-热解法制备活性炭。对其进行表征并分析制备原理后,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的活性炭吸附性能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实现可控制备。随后与食品科学相结合,首先将制备的活性炭应用于低度白酒的除浊,其次分析了3种秸秆制炭过程的液体产物中可用于食品工业的组分,最后对液体产物中的木醋液进行精制并分析其成分及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秸秆在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表现出类似的特性,秸秆经水热炭化后热解特性指数D改善,活化能升高。水热温度升高时,D相应减小,活化能升高。水热时间延长使D减小,活化能减小,反应转折点滞后。将水热碳化与超声辅助浸渍-热解法相结合,采用Zn Cl2和H3PO4作为催化剂进行协同活化,用于制备秸秆活性炭是可行的。水热活性炭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水热温度225℃,氯化锌浸渍比2:1。超声辅助浸渍条件为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30 min。热解制备条件为升温速率5℃/min,磷酸浸渍比2:1,500℃下热解1 h。WSHUPC、CSHUPC、SSHUPC的MB吸附值分别为165,166和164mg/g,碘值分别达到764,725和701 mg/g。水热协同超声-热解法可以充分结合水热与热解法、双活化剂、物理活化与化学方法的不同优势,WSHUPC、CSHUPC、SSHUPC的BET比表面积分别达1258 m2/g、1102 m2/g、1061 m2/g。与水热炭化相比,热解法更有利于形成微孔。超声波促进了微孔转化为介孔,增加了总孔体积和比表面积。水热碳化后秸秆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部分分解,热解后反应更充分。将机器学习应用于秸秆热解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值和碘值预测是可行的。LR模型中的degree为3,SVR模型中核函数为Polynomial,C=100,degree=4,coef0=0.3,RFR模型中n_estimators设置为10。RFR模型的MSE、MAE、R2和EVC分别为84.3144,9.0954,0.9987和0.9999。RFR模型的评价参数表明,该模型非常适合于亚甲基蓝吸附值和碘值的预测。活性炭对低度白酒除浊的最佳处理条件为添加量2.5 g/L,处理时间30 h。经活性炭处理后低度白酒酒体清澈透明,透光率显着增加,总酸和总酯含量略微下降。低度白酒中的风味物质以酯类为主,同时还包含多种酸类、醇类、醛类、酮类、酚类。龙兴御液低度酒以乳酸乙酯、乙酸乙酯、正己酸为代表构成其特有的风味组成。三种秸秆热解制炭过程中的液体产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以酸类、酮类、醇类为主。三种秸秆热解制炭过程中的液体产物中均发现可用于食品工业中的组分,且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种类均在9-12种之间。以酮类、酸类、酚类为主,绝大多数为食品用香料或香料中间体,少量为抑菌剂、抗氧化剂。液体产物中的木醋液经秸秆活性炭精制后,颜色由红褐色变为橙黄色,具有烟酸味,稠度减小,清澈透明。小麦秸秆木醋液成分以酸类为主,同时还含有酚类、酮类、酯类、糠醛等。小麦秸秆木醋液对大肠杆菌ATCC 25922与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稀释20倍时抑菌率达到99%。

朱雨涛[4](2020)在《新型烯丙基类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在C-H键电氧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离子液体是化学化工领域的一类新型绿色介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导电性、可设计性、特殊溶解性以及不易燃、蒸汽压小等特性。其中烯丙基类离子液体与传统烷基类离子液体相比,具有更高的电导率及对有机物的溶解性,在有机电合成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设计合成了三种新型烯丙基类离子液体,通过1H核磁共振谱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并对其基本性质进行了探究,发现改变阴离子,新型烯丙基类离子液体的p H值相差较大,凸显了离子液体可设计性的特点。在低浓度下,新型烯丙基类离子液体比烷基类离子液体具有更高的电导率。在室温下,新型烯丙基类离子液体比烷基类离子液体具有更宽的电化学窗口。通过循环伏安法、计时电流法等对对甲氧基甲苯(p-MT)、对甲氧基苯甲醇(p-MeOBZOH)等反应底物进行电化学行为探究,发现p-MT的电氧化反应和p-MeOBZOH的电氧化氰基化反应均受扩散控制而不受电化学控制,其扩散系数分别为D=2.02×10-9cm2·s-1和D=1.69×10-9cm2·s-1。通过恒电流电解法对反应底物p-MT、p-MeOBZOH及对甲氧基苯甲醛(p-MeOBA)进行电解实验,发现:(1)在p-MT电氧化合成p-MeOBA的反应探究中,通过对支持电解质种类、支持电解质含量、电极材料、反应温度以及最佳反应时间等因素的探究,发现在含15 m L的DMF水溶液的无隔膜电解槽中加入1.5 mmol p-MT,0.75 mmol AAEIMBF4电解质,阳极为Pt电极,阴极为Pb电极,在电流密度为10 m A·cm-2下,恒温60℃反应16 h,得到目标产物p-MeOBA的收率高达96%。(2)在p-MT电氧化氰基化合成对甲氧基苯甲腈(p-MeOBN)的反应探究中,通过对支持电解质种类、支持电解质含量、电极材料、反应温度以及最佳反应时间等因素的探究,发现在含15 m L的DMF水溶液的无隔膜电解槽中加入1.5mmol p-MT,0.75 mmol AAEIMBF4电解质,2.25 mmol盐酸羟胺为氮源,阳极为Pt电极,阴极为Pb电极,在电流密度为10 m A·cm-2下,恒温60℃反应16 h,反应底物几乎全部转化,得到目标产物p-MeOBN的收率为74%。同时,有8%p-MeOBA和10%对甲氧基苯甲醛肟(p-MeOBAO)生成,说明p-MT电氧化氰基化反应过程中甲基先电氧化为醛基,再进一步发生腈化反应,而直接从甲基出发生成相应醛的效率降低,进而使后续氰化反应效率下降。(3)在p-MeOBA电氧化氰化合成p-MeOBN的反应研究中,通过对支持电解质种类、支持电解质含量、反应温度以及最佳反应时间等因素的探究,发现在含15 m L的DMF水溶液的无隔膜电解槽中加入1.5 mmol p-MeOBA,0.75 mmol AAEIMBF4电解质,以2.25 mmol盐酸羟胺为氮源,阳极为Pt电极,阴极为Pb电极,在电流密度为10 m A·cm-2下,恒温60℃反应8 h,反应底物几乎全部转化,得到目标产物p-MeOBN的收率为71%。同时有13%对甲氧基苯甲酸(p-MeOBAcid)生成。说明在反应过程中,高浓度的反应底物聚集在电极表面很容易直接氧化为酸而抑制了氰化反应的进行。(4)在p-MeOBZOH电氧化氰化合成p-MeOBN的反应研究中,通过对支持电解质种类、支持电解质含量、电极材料、反应温度以及最佳反应时间等因素的探究,发现在含15 m L的DMF水溶液的无隔膜电解槽中加入1.5 mmol p-MeOBZOH,0.75 mmol AAEIMBF4电解质,以2.25 mmol盐酸羟胺为氮源,阳极为Pt电极,阴极为Pb电极,在电流密度为10 m A·cm-2下,恒温60℃反应6 h,得到目标产物p-MeOBN的收率高达95%。说明醇通过电氧化原位生成的相应醛不易聚集在电极表面被进一步氧化,从而使氰基化反应有效进行。

蓝丽媛[5](2020)在《腈类香料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及相关合成方法应用》文中认为醛类香料因为比较活泼,使用往往受到限制,尤其是在一些酸性或碱性基质中的应用。而腈类化合物则显得相对稳定,是醛类化合物理想的替代品。本论文在课题前期开发的通过醛肟脱水制备腈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系列的香料醛为起始原料,使用二甲亚砜/草酰氯组合试剂,合成得到了相应的腈,并对所得的产物进行了香气评价,以探寻有价值的腈类香料化合物。此外,本论文还在课题前期工作基础上,考察了二甲亚砜/草酰氯与烯烃的氯硫基化反应,进一步拓展二甲亚砜/草酰氯这一组合试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论文首先进行了系列腈类化合物的制备。以20个香料醛为起始原料,包括饱和脂肪族醛,共轭或非共轭醛不饱和醛,含芳香环取代的脂肪醛和芳香族醛,与盐酸羟胺在三乙胺存在条件下反应,形成醛肟,然后在催化量的二甲亚砜与草酰氯的作用下,脱水得到相应的腈。研究发现长链脂族醛以高收率得到了相应的腈,反应产物通常不需要纯化。在所有产物中反式-2-己烯腈的收率最低,大部分产物腈的收率都非常理想,在80%以上。反应底物中不饱和的双键或羟基的官能团在脱水反应中不会受到影响,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官能团相容性。通过GC-MS-O对所得到的腈类化合物香气特征进行了评价分析。评香结果表明,这些腈类化合物大多数与相应的醛相比具有不同的香气特征,其中四个长链脂族腈都具有甜,果味或类似瓜类的气味,且正癸腈和正十一腈则呈现了特有的香菜气味,与醛对比起来腈呈现了较为温和的气味,总体呈现出清香、甜香、果香、香菜、杏仁等令人愉快的香气。鉴于腈类化合物的稳定性,这些腈类化合物有望成为真正有实用价值的香料。本论文还研究了二甲亚砜/草酰氯与烯烃的氯甲硫基化反应。分别考察了末端烯烃和环状烯烃在二甲亚砜/草酰氯组合试剂作用下发生的氯硫基化反应,末端烯烃主要得到了马氏产物,而环状烯烃得到反式构型的加成物。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课题前期提出的甲基硫化氯活泼中间体的存在。二甲亚砜/草酰氯可以用作烯烃氯甲硫基化的理想试剂。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二甲亚砜/草酰氯可有效用于系列醛肟的脱水反应制备相应的腈类化合物,此方法方便实用,试剂易得且条件温和。而该组合试剂用于烯烃的氯甲硫基化反应中,可以合成能够作为有用的有机合成中间体的含1,2-氯甲硫基官能团的化合物,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对于开发新型香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纪柚安[6](2019)在《煤热解油中酚和吲哚的分离研究》文中指出煤热解油是煤炭综合高效利用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之一,其环境友好地为人类所利用意义重大。煤热解油成分复杂,其中含有的酚和吲哚是高附加值化学品。从煤热解油中分离出这些化学品能产生很高的经济价值。分离煤热解油中酚和吲哚的传统方法具有成本高、易腐蚀设备、严重污染环境等缺点。本论文针对煤热解油中酚的分离,提出用反萃取法去除低共熔溶剂(DES)中的中性油,提高了酚产品纯度;还提出用双阳离子液体(DIL)、生物试剂(BR)和季铵基氨基酸盐(TAAA)离子液体高效率分离煤热解油中的酚。另外,本论文针对煤热解油洗油馏分段中吲哚的分离,提出了 DES法和TAAA离子液体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前人研究发现氯化胆碱(ChCl)可与酚形成DES,进而分离油酚混合物中的酚,但是DES中夹带较多中性油。基于此,本文提出向DES中加入低碳烷烃(LCA)以去除其中的中性油。本文研究了不同条件下LCA去除DES中中性油的效果。研究发现正己烷表现出最高的中性油去除率。在25℃下,当苯酚与ChCl摩尔比为2.50,DES中苯酚与甲苯初始质量比为3.00,加入的LCA与DES体积比为8.0时,正己烷对DES中甲苯去除率为90.8%。对于ChCl与真实煤热解油形成的DES,用正己烷去除其中的中性油后,所得粗酚产品中酚纯度为96.5%,较未使用本方法所得酚产品纯度大幅度提高。(2)前人提出的分离酚的方法中,某些离子液体分离剂稳定性差且易溶于油。针对此问题,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三种季铵基双阳离子液体,具体为:1,2-双(N-三乙基)-1,2-二溴乙烷盐,DIL1;1,3-双(N-三乙基)-1,3-二溴丙烷盐,DIL2;1,4-双(N-三乙基)-1,4-二溴丁烷盐,DIL3。上述DIL均可与酚通过氢键作用形成DES,对酚分离效果极佳。本工作考察了分离时间、温度、DIL与苯酚摩尔比等因素对苯酚分离的影响。以含有100.0 g/L苯酚的油酚混合物为原料,DIL2对苯酚的分离效率最佳,可至97.0%;分离后苯酚极限浓度可低至3.9 g/L。初始苯酚浓度的变化对分离后苯酚的极限浓度没有影响。本方法分离时间短,所需条件温和,且DIL均可再生。DIL循环使用5次,分离效果和DIL结构均不变。另外,DIL2对真实煤热解油中酚的分离效率可达92.7%。较其他分离剂,DIL更稳定,更难溶于油,这可减少分离剂的损失,同时保护油免受污染。(3)1-丁基-3-甲基咪唑溴盐([Bmim]Br)对油中酚分离效果好,但是不稳定,且在油中溶解度大。据此,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三种与之具有类似结构的双阳离子液体,具体为:1,2-双[N-(N’-甲基咪唑)]-1,2-二溴乙烷盐,DIL4;1,3-双[N-(N’-甲基咪唑)]-1,3-二溴丙烷盐,DIL5;1,4-双[N-(N’-甲基咪唑)]-1,4-二溴丁烷盐,DIL6。研究发现该类DIL同样可与酚通过氢键作用形成DES。分离100 g/L的油酚混合物时,DIL6对苯酚分离效果最佳,最大分离效率为96.6%,分离后苯酚的极限浓度为3.9 g/L。经过4次再生并循环使用,DIL对苯酚的分离效率及DIL结构均不变。在25℃下,该方法分离苯酚可在5 min内完成。与[Bmim]Br相比,这些DIL表现出更高的热稳定性,在油酚混合物中的溶解量也大幅下降。该分离过程没有产生废水,没有使用强碱或酸。(4)分离酚所使用的分离剂多数含有卤素离子(如Cl-、Br-),易腐蚀设备;分离效率较低。针对此问题,本文设计并合成了5种不含卤素离子且具有较强碱性的TAAA离子液体,并用于分离油中的酚。本工作考察了一系列因素对酚分离的影响,结果发现TAAA均可高效率分离酚,其中四乙基铵L-丙氨酸盐([N2222][L-Ala])分离苯酚效果最佳,分离效率可至99.0%,此时苯酚极限浓度可低至1.4 g/L。对于[N2222][L-Ala],初始酚浓度不同时,苯酚极限浓度几乎相等,为1.4 g/L。TAAA中的水对苯酚的分离有负面影响。以[N2222][L-Ala]为分离剂分离真实煤热解油中的酚,分离效率高至98.6%。TAAA可用CO2再生,再生后的TAAA可重复使用,对苯酚的分离效率保持稳定。TAAA不含卤素离子,不会腐蚀金属设备。(5)TAAA离子液体分离酚时,虽可再生,但过程复杂。基于Bronsted酸-Lewis碱作用,本文提出用环境友好的生物试剂(BR,具体为:茶碱,DMX;异烟碱,INA;L-赖氨酸,LYS)从油中分离酚。本工作研究了一系列因素对酚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LYS的分离效率最佳,可达99.1%;LYS对煤热解油中酚的分离效率可达90.3%。分离过程中,BR中夹带的中性油与酚的质量比低至0.023,有利于提高产品酚的纯度。三种BR均可通过加入抗溶剂再生。重复使用4次,BR的性质不变,对酚的分离效率也保持稳定。这些生物试剂不含卤素离子且易生物降解,避免了对金属设备的腐蚀和对环境的污染。(6)前人用离子液体分离洗油中吲哚时,存在分离时间长、吲哚分配系数低、分离剂使用量大等问题。据此,本文提出用三种季铵盐(QAS,具体为:四乙基氯化铵,TEAC;四丙基氯化铵,TPAC;甲基三乙基氯化铵,TEMAC)分离洗油中的吲哚。三种QAS均可与吲哚通过氢键作用形成DES。本文研究了分离时间、分离温度、QAS与吲哚摩尔比等对吲哚分离的影响,并计算了各个组分在DES和洗油中的分配系数。结果发现,三种QAS中,TPAC对吲哚的分离效率最高,可至96.7%。此时模拟洗油中吲哚浓度可降低至1.3 g/L。在分离吲哚过程中,吲哚的最大分配系数可至91.9。QAS再生并重复使用后,性质不变,且对吲哚的分离效率也保持稳定。该方法过程简单,所需时间短,所需分离剂量少;整个过程不使用强酸碱,环境友好。(7)上述QAS分离剂虽对洗油中吲哚分离效率高,但其中存在卤素离子,易腐蚀金属设备。针对此问题,本工作将QAS中Cl-换为氨基酸阴离子,设计并合成了 8种TAAA,并研究了一系列因素对吲哚分离的影响。结果发现,这些TAAA对洗油中吲哚表现出了极佳的分离能力。其中,[N2222][L-Ala]对吲哚的分离效果最佳,最高分离效率为98.0%,所对应吲哚极限浓度低至1.6 g/L。在所研究条件下,吲哚的最大分配系数高达200。TAAA中的水含量对吲哚分离有负面影响,当水含量大于60 wt%时,TAAA失去对吲哚的分离能力。受此启发,本工作设计了用水再生TAAA的工艺,再生效果极佳。再生后的TAAA重复使用,其性质和对吲哚的分离效率不变。

李芳浩[7](2019)在《固体催化剂制备及其在食用香料缩醛(酮)合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缩醛(酮)是一类新型香料,它具有性质稳定,香气独特,原料丰富,生产工艺简单等特点,近年来在制药业、食品工业和精细化工中被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对其品质以及需求量的提高,缩醛类香料的合成备受关注。传统的缩醛(酮)生产工艺中,常用质子酸(如:H2SO4、HCl、磷酸)催化醛(酮)和醇进行缩合反应制得。质子酸催化制备缩醛(酮)时虽有较好的催化活性,但反应过程环境污染严重。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分子筛、固体超强酸等催化制备缩醛(酮)时,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它们仍存在相对活性低、热稳定性差、易积碳、易失活等缺点,因此,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开发高效、无污染、易分离的催化剂已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热点。杂多酸是一种公认的环境友好型固体超强酸,本论文选用Keggin结构的磷钨酸为结构单元,通过金属离子改性或金属氧化物固载来提高磷钨酸的催化活性和重复利用性,同时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复合金属氧化物和新型碳-硅固体酸催化剂,并采用FT-IR、TGA、XRD、BET、SEM、XPS及固态31P MAS NMR等技术手段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其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制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制备工艺条件,构建优化条件下缩醛反应的动力模型,为其它缩醛(酮)香料的清洁制备及其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第二章采用离子交换法合成了不同金属离子改性磷钨酸催化剂,并同时对其结构及催化活性进行探究。研究表明,部分银改性磷钨酸即Ag H2PW12O40催化剂在苯甲醛与乙二醇缩醛反应中表现出了最好的催化性能。强Br?nsted酸性及Br?nsted和Lewis酸性位间的协同效应是催化剂具有高活性的原因。以Ag H2PW12O40为催化剂,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合成的最优实验条件为:醇醛摩尔比1.5:1,催化剂量5.7 wt%,反应时间3 h,带水剂量14 m L,该条件下缩醛产率达到92.7%。优化条件下,制备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r=-dCA/dt=7.5exp(-23.8/RT)CACB。第三章考察了不同金属氧化物负载杂多酸催化剂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表明,20HPW/Ti O2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性能。催化剂的大表面积及Lewis酸中心(金属氧化物)与Br?nsted酸中心(磷钨酸)间的协同效应是其具有高催化活性的原因。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的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合成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醛摩尔比1.4:1,催化剂量6.8 wt%,反应时间3.2 h,带水剂量13.7 m L,该条件下缩醛产率为93.1%。优化条件下,制备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r=-dCA/dt=3.96exp(-23.24/RT)CACB。第四章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系列复合金属氧化物,并对其结构和催化活性进行考察,研究表明,Ce Fe Ti O催化剂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中具有最好的催化性能。催化剂的大表面积及其酸强度是其具有高催化活性的原因。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的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合成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醛摩尔比1.7:1,催化剂量6.9 wt%,反应时间2.9 h,带水剂量12 m L,该条件下缩醛产率为96.9%。优化条件下,制备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r=-dCA/dt=0.97×104exp(-46.65/RT)CACB。第五章以果糖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系列碳-硅固体酸催化剂,并考察其在缩醛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研究表明,正硅酸乙酯和果糖的摩尔比1:1,氮氛围下,500°C煅烧5 h的碳-硅固体酸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高催化活性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稳定性有关。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的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合成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醛摩尔比1.6:1,催化剂量6.4 wt%,反应时间3.3 h,带水剂量11.8m L,该条件下缩醛产率为93.4%。优化条件下,制备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r=-dCA/dt=20.198exp(-27.7/RT)CACB。

曹亚慧[8](2018)在《在常规溶剂和离子液体中结晶分离同分异构体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熊果酸(Urso1ic acid,UA)与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OA)是一对同分异构体广泛存在于植物,药草,食物中,都属于五环三萜酸。它们都具有重要的药理性能,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人们对UA和OA的研究较早,并且随着药理活性研究的深入,它们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它们是同分异构体,性质非常接近,所以分离它们非常困难,因此分离两者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论文将结晶分离技术运用到天然药物同分异构体纯化分离方面。1、分别测量了UA和OA在不同异丙醇浓度(25%,35%,45%,55%,65%,75%),溶剂(乙醇+水+氢氧化钠)中不同乙醇浓度(25%,35%,45%,55%,65%,75%)和不同溶剂(以离子液体质量分数为5%的1-乙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和乙醇混合溶液,5%的1-辛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溶液和乙醇混合溶液,5%的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和乙醇混合溶液,5%的1-丁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和乙醇混合溶液,5%的1-辛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和乙醇混合溶液,5%1-辛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和乙醇混合溶液)中的不同温度下溶解度,考察溶解度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在75%异丙醇,75%乙醇和在5%1-辛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混合溶液中两者溶解度差异比较大。2、根据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在常规溶剂和离子液体中溶解度不同,用结晶分离的方法对二者进行了结晶分离,探究了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在常规溶剂中结晶分离最佳工艺为75%异丙醇,结晶时间为14h,结晶温度为30℃,熊果酸和齐墩果酸投料质量比为1时,此时齐墩果酸的结晶质量分数可以达到80%左右,两者在离子液体中结晶分离最佳工艺为:离子液体质量分数为5%的1-辛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和乙醇混合溶液,熊果酸和齐墩果酸投料质量比为1.5时,结晶温度为30℃,结晶时间为14h。此时齐墩果酸的结晶质量分数可以达到85%左右。

李晓敏[9](2018)在《新型催化剂TiO2/Cu-BTC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苯甲酸异丁酯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具有清甜带涩的琥珀香,略带玫瑰花香,常应用于日化产品中以提高其香气。苯甲酸异丁酯的制备方法主要采用苯甲酸和异丁醇在浓硫酸存在下酯化为主,但浓硫酸具有强污染、腐蚀性,这使得苯甲酸异丁酯的合成具有诸多不利之处。因而寻找酯化反应新型催化剂的研究近年来十分活跃。此外,近年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因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等优点,已成为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以MOFs为“核”将其改性为核壳结构材料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设计制备了一种以TiO2为“壳”、MOFs材料Cu-BTC为“核”的新型核壳结构复合微球TiO2/Cu-BTC,探究了合成条件对该微球核壳结构形成的影响,并研究了其在香料苯甲酸异丁酯的催化合成及其它化工领域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成功制备了核壳结构复合微球Ti02/Cu-BTC,考察了碱种类、醇溶剂种类、钛源加入量、反应温度、氨水加入量等合成条件对TiO2/Cu-BTC复合微球形貌的影响,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多种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2)以TiO2/Cu-BTC复合微球为催化剂,以苯甲酸和异丁醇为原料,建立了香料苯甲酸异丁酯的合成工艺,考察了酸醇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3)将合成的TiO2/Cu-BTC核壳结构复合微球进一步应用于柴油的催化氧化脱硫,获得了较好效果。本论文合成的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反应时间短、反应条件温和、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赵帅[10](2016)在《γ-聚谷氨酸的发酵提取及其在制备肉桂醛胶囊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γ-聚谷氨酸(γ-Polyglutamic Acid,γ-PGA)是一种由微生物合成的胞外水溶性单体氨基酸高聚物,具有优良的保湿性、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化妆品、农业、医药和食品等领域。本课题针对γ-PGA在工业生产的提取纯化环节存在的问题,采用PEG/(NH4)2SO4双水相体系从发酵液中提取γ-PGA,以γ-PGA和壳聚糖(chitosan,CS)为壁材制备缓释型肉桂醛纳米胶囊,并模拟了其在卷烟中的应用。采用PEG/(NH4)2SO4双水相体系从从离心除菌后的枯草芽孢杆菌N6发酵液中提取γ-PGA。以PEG质量分数、(NH4)2SO4质量分数、发酵上清液pH值为考察因素,以提取率和分配系数为响应值,采用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法,分别获取多元二次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以提取率为响应值进行线性拟合时,模型显着(p值<0.0001),优化得到的最佳提取条件为:PEG1000质量分数为24.61%,(NH4)2SO4质量分数为15.97%,发酵上清液pH值为6.02,体系温度25℃下,提取率的理论最大值为81.44%,与实际值(81.18%)相对误差为0.32%;以分配系数为响应值进行线性拟合,模型不显着(p值=0.082>0.05)。以优化后的提取条件为基础,经后续超滤处理,γ-PGA产品纯度为99.07%,水解产物为单体谷氨酸,分子量不是一确定值(70kDa以上),且分布宽泛。以γ-PGA和CS为壁材,以肉桂醛为芯材,采用聚电解质自组装法在常温常压下制备缓释型肉桂醛纳米胶囊。当γ-PGA和CS溶液浓度均为lg/L,体积比为1:1,体系中芯材浓度为0.7g/L时,纳米胶囊的平均粒径和多分散系数分别为387nm,0.308,包埋率及负载率分别为64.1%,44.8%。对肉桂醛纳米胶囊的性能表征:包埋方式测定,说明壁材与芯材间只是简单的物理包埋;缓释性能测定,说明芯材的释放呈现两个明显的阶段,且香气在此过程中并未失真;热稳定性测定,说明芯材包埋前后最大失重速率所对应的分解温度显着提高,壁材对芯材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表面形态测定,说明γ-PGA/CS纳米胶囊是一种多孔性复合材料,多孔的表面为芯材的包埋提供了场所。通过比较肉桂醛包埋前后,在卷烟主流烟气中的转移率之比小于1,说明添加肉桂醛纳米胶囊的试样烟在燃吸过程中,芯材不能够较好的随主流烟气转移释放,释香均匀性和智能响应的效果不够好。感官品评结果,卷烟中肉桂醛纳米胶囊的最适添加量为烟丝质量的1.5%-2.0%,此时主流烟气中的不良气味得到较好掩蔽,烟气质量得到显着改善,效果较满意。

二、室温离子液体及其在香料工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温离子液体及其在香料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双功能离子液体强化的长链酯合成反应萃取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酯类的合成方法
        2.1.1 羧酸和醇的直接酯化反应
        2.1.2 酯交换反应
        2.1.3 醛的缩合反应
        2.1.4 醇的脱氢歧化反应
        2.1.5 羧酸/烯烃的加成反应
    2.2 直接酯化反应合成酯过程的催化剂
    2.3 过程强化技术在酯合成过程的应用
        2.3.1 反应精馏技术
        2.3.2 反应萃取技术
    2.4 离子液体概述
        2.4.1 离子液体的发展过程
        2.4.2 离子液体的种类和性质
    2.5 离子液体在催化反应方向的研究
        2.5.1 离子液体在酯化反应中应用
        2.5.2 离子液体在酯交换反应中的应用
        2.5.3 离子液体在其他有机反应和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2.6 离子液体在萃取分离中的应用
        2.6.1 离子液体在共沸体系分离中的应用
        2.6.2 离子液体在含复杂芳香族与脂肪族化合物体系中分离应用
        2.6.3 离子液体在生物分子提取中的应用
        2.6.4 离子液体在稀土金属的分离提纯中的应用
    2.7 离子液体的腐蚀
        2.7.1 金属腐蚀
        2.7.2 离子液体的腐蚀性
    2.8 文献总结
第3章 用于长链酯合成体系的离子液体筛选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离子液体性质的预测热力学模型COSMO模型
        3.2.2 用于酯化反应体系的离子液体筛选方法
    3.3 酯化反应体系的离子液体筛选实例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子液体用于己酸丁酯体系的反应萃取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步骤与分析方法
        4.2.3 COSMO-RS分析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含离子液体[BMIm][HSO_4]的三元液液相平衡
        4.3.2 离子液体的催化剂功能的验证
        4.3.3 己酸丁酯反应萃取合成的条件优化
        4.3.4 离子液体在酯化体系的反应萃取机理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离子液体用于异丁酸异丁酯合成体系的液液相平衡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实验步骤与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液液相平衡
        5.3.2 COSMO-RS分析
        5.3.3 选择性和分配系数分析
        5.3.4 液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拟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离子液体用于异丁酸异丁酯反应萃取过程设计
    6.1 引言
    6.2 反应萃取过程的概念设计
    6.3 研究方法
        6.3.1 基于NRTL模型的反应体系热力学分析
        6.3.2 基于实验的反应动力学测定
        6.3.3 基于gPROMS-Aspen联用的酯化反应反应萃取流程的设计
    6.4 结果与讨论
        6.4.1 酯化反应体系热力学分析
        6.4.2 酯化反应体系动力学
        6.4.3 酯化反应反应萃取流程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离子液体在异丁酸异丁酯合成反应体系中的腐蚀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试剂与仪器
        7.2.2 实验步骤与分析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腐蚀动力学
        7.3.2 金属表面微观形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附录A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秸秆活性炭的可控制备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生物质资源现状
        1.1.2 国内外关于生物质资源利用的方针政策
        1.1.3 国内外生物质资源利用
        1.1.3.1 生物质液化技术
        1.1.3.2 生物质气化技术
        1.1.3.3 生物质燃烧技术
        1.1.3.4 生物质炭化技术
    1.2 活性炭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研究
        1.2.1 活性炭在食品工业中的脱色作用
        1.2.2 活性炭在食品工业中的除味作用
        1.2.3 活性炭在食品工业中的纯化作用
    1.3 生物质基活性炭制备的研究
        1.3.1 物理活化法
        1.3.2 化学活化法
        1.3.3 物理化学耦合法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秸秆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的热重及动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秸秆粉末的制备
        2.2.2 秸秆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2.2.3 秸秆水热炭的制备
        2.2.4 单一热解法、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的热重分析
        2.2.5 单一热解法、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的热分析动力学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秸秆的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
        2.3.2 单一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的热重及动力学分析
        2.3.2.1 秸秆热解制炭过程中的TG-DTG分析
        2.3.2.2 秸秆热解制炭过程中的热解反应特性指数分析
        2.3.2.3 秸秆热解制炭过程中的动力学分析
        2.3.3 秸秆种类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热重分析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2.3.3.1 秸秆种类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TG-DTG分析的影响
        2.3.3.2 秸秆种类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热解反应特性指数的影响
        2.3.2.3 秸秆种类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热解动力学分析的影响
        2.3.4 水热温度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热重及动力学分析的影响
        2.3.4.1 水热温度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TG-DTG分析的影响
        2.3.4.2 水热温度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热解反应特性指数分析的影响
        2.3.4.3 水热温度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热解动力学分析的影响
        2.3.5 水热时间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的热重及动力学分析的影响
        2.3.5.1 水热时间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TG-DTG分析的影响
        2.3.5.2 水热时间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热解反应特性指数分析的影响
        2.3.5.3 水热时间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热解动力学分析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热协同超声-热解法制备秸秆活性炭及优化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3.2.2 秸秆粉末的制备
        3.2.3 秸秆水热活性炭的制备
        3.2.4 秸秆热解活性炭的制备
        3.2.5 超声-热解秸秆活性炭的制备
        3.2.6 水热协同超声-热解秸秆活性炭的制备
        3.2.7 活性炭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测定
        3.2.8 活性炭碘吸附值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氯化锌浸渍比对水热炭化的影响
        3.3.2 水热温度对水热炭化的影响
        3.3.3 磷酸浸渍比对热解炭化的影响
        3.3.4 热解温度对热解炭化的影响
        3.3.5 热解升温速率对热解炭化的影响
        3.3.6 秸秆热解活性炭的正交试验
        3.3.7 超声浸渍温度对超声-热解活性炭的影响
        3.3.8 超声浸渍时间对超声-热解活性炭的影响
        3.3.9 水热协同超声-热解活性炭的吸附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秸秆活性炭的表征、对比及制备原理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秸秆活性炭的制备
        4.2.3 秸秆活性炭的表征
        4.2.4 秸秆活性炭质量产率的计算及再生方法
        4.2.5 秸秆活性炭等电点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秸秆活性炭的工业分析
        4.3.2 秸秆活性炭的元素分析
        4.3.3 秸秆活性炭的微观结构分析
        4.3.4 秸秆活性炭的ATR-FTIR分析
        4.3.5 秸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分析
        4.3.5.1 氮气吸附等温线
        4.3.5.2 孔径分布分析
        4.3.5.3 秸秆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参数
        4.3.6 秸秆活性炭的XRD分析
        4.3.7 秸秆活性炭的等电点
        4.3.8 ZnCl_2-H_3PO_4 协同活化水热协同超声-热解法制备秸秆活性炭的原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秸秆活性炭性能预测及验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
        5.2.2 秸秆粉末的制备
        5.2.3 秸秆热解活性炭(SPC)的制备
        5.2.4 MBN与IN预测模型的建立
        5.2.5 模型训练数据集的准备
        5.2.6 模型验证数据集的准备与验证
        5.2.7 预测模型的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基于LR的 MBN和 IN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5.3.1.1 LR模型训练与参数优化
        5.3.1.2 LR模型测试与模型验证
        5.3.1.3 WSPC、CSPC、SSPC的 MBN与 IN预测LR模型结果分析
        5.3.2 基于SVR的 MBN和 IN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5.3.2.1 SVR模型训练与参数优化
        5.3.2.2 SVR模型测试与模型验证
        5.3.2.3 WSPC、CSPC、SSPC的 MBN与 IN预测SVR模型结果分析
        5.3.3 基于RFR的 MBN和 IN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5.3.3.1 RFR模型训练与参数优化
        5.3.3.2 SVR模型测试与模型验证
        5.3.3.3 WSPC、CSPC、SSPC的 MBN与 IN预测RFR模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秸秆活性炭除浊对低度白酒理化指标及风味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低度白酒的制备
        6.2.3 低度白酒的透光率、总酸及总酯的测定
        6.2.4 低度白酒的风味物质测定
        6.2.5 活性炭用量对低度白酒的影响
        6.2.6 活性炭处理时间对低度白酒的影响
        6.2.7 秸秆活性炭除浊对低度白酒风味物质的影响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活性炭添加量对低度白酒透光率、总酸、总酯的影响
        6.3.2 活性炭处理时间对低度白酒透光率、总酸、总酯的影响
        6.3.3 活性炭除浊对低度白酒风味物质的影响
        6.3.4 活性炭对低度白酒的除浊作用机理及风味物质的影响原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秸秆制炭过程的液体产物及其中可用于食品工业的组分分析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秸秆制炭液体产物的收集
        7.2.2 秸秆制炭液体产物的处理
        7.2.3 秸秆制炭液体产物的GC-MS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秸秆制炭过程中固体、液体、气体产物产率分布分析
        7.3.2 不同温度下小麦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7.3.2.1 300℃下小麦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7.3.2.2 400℃下小麦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7.3.2.3 500℃下小麦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7.3.3 不同温度下玉米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7.3.3.1 300℃下玉米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7.3.3.2 400℃下玉米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7.3.3.3 500℃下玉米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7.3.4 不同温度下高粱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7.3.4.1 300℃下高粱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7.3.4.2 400℃下高粱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7.3.4.3 500℃下高粱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7.3.5 小麦、玉米、高粱秸秆液体产物中食品组分的对比、分析及展望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秸秆制炭液体产物中木醋液的成分及抑菌作用分析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秸秆木醋液的制备
        8.2.2 秸秆木醋液的前处理
        8.2.3 秸秆木醋液的GC-MS分析
        8.2.4 小麦秸秆木醋液的抑菌作用分析
    8.3 结果与讨论
        8.3.1 小麦秸秆木醋液的基本性质分析
        8.3.2 小麦秸秆木醋精制液的GC-MS成分分析
        8.3.3 小麦秸秆木醋液的抑菌作用分析
        8.3.3.1 小麦秸秆木醋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
        8.3.3.2 小麦秸秆木醋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
        8.3.4 小麦秸秆木醋液的抑菌作用原理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使用的主要简写符号的意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新型烯丙基类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在C-H键电氧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芳香醛化合物
        1.1.1 芳香醛化合物的基本性质与用途
        1.1.2 芳香醛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2 芳香腈化合物
        1.2.1 芳香腈化合物的基本性质与用途
        1.2.2 芳香腈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3 离子液体概述
        1.3.1 离子液体的分类及性质
        1.3.2 离子液体的合成
        1.3.3 离子液体的提纯
        1.3.4 离子液体的回收
        1.3.5 离子液体的应用
    1.4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条件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
    2.3 离子液体的表征方法及电化学分析方法
        2.3.1 ~1H核磁共振(~1HNMR)
        2.3.2 循环伏安法
        2.3.3 计时电流法
        2.3.4 恒电流电解法
    2.4 电化学测试
        2.4.1 电化学测试装置
        2.4.2 电极的预处理
        2.4.3 循环伏安测试
        2.4.4 计时电流测试
        2.4.5 恒电流电解
        2.4.6 产物分析
第三章 新型烯丙基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性能测试
    3.1 新型烯丙基类离子液体的合成
        3.1.1 中间体1-烯丙基-2-乙基咪唑的合成
        3.1.2 1,3-二烯丙基-2-乙基咪唑氯盐离子液体(AAEIMCl)的合成
        3.1.3 1,3-二烯丙基-2-乙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AAEIMBF4)的合成
        3.1.4 1,3-二烯丙基-2-乙基咪唑硝酸盐离子液体(AAEIMNO3)的合成
    3.2 新型烯丙基类离子液体的1HNMR表征
    3.3 新型烯丙基类离子液体的性能研究
        3.3.1 新型烯丙基类离子液体的基本性质
        3.3.2 新型烯丙基类离子液体的电化学性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烯丙基类离子液体在p-MT电氧化中的应用
    4.1 p-MT在不同支持电解质中的电氧化
        4.1.1 p-MT在不同电解质中的电化学行为
        4.1.2 AAEIMBF4 做支持电解质时扫描速度的影响
        4.1.3 扩散系数D的测定
    4.2 p-MT在不同条件下的恒电流电解
        4.2.1 不同电解质对恒电流电解p-MT生成p-MeOBA的影响
        4.2.2 不同电解质的当量对恒电流电解p-MT生成p-MeOBA的影响
        4.2.3 不同电极对恒电流电解p-MT生成p-MeOBA的影响
        4.2.4 不同温度对恒电流电解p-MT生成p-MeOBA的影响
        4.2.5 最优条件下探究恒电流电解p-MT生成p-MeOBA的最佳反应时间
        4.2.6 最优条件下p-MT电氧化反应过程中产物随时间的分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烯丙基类离子液体中电氧化氰化反应研究
    5.1 p-MT在不同条件下的恒电流电解
        5.1.1 p-MT电氧化氰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5.1.2 最优条件下p-MT电氧化反应过程中产物随时间的分布
    5.2 反应机理探讨
    5.3 p-MeOBA在不同条件下的恒电流电解
        5.3.1 p-MeOBA电氧化氰化反应条件优化
        5.3.2 最优条件下p-MeOBA电氧化反应过程中产物随时间的分布
    5.4 p-MeOBZOH在不同离子液体中电氧化行为研究
        5.4.1 p-MeOBZOH在不同电解质中的电化学行为
        5.4.2 AAEIMBF4 做支持电解质时扫描速度的影响
        5.4.3 扩散系数D的测定
    5.5 p-MeOBZOH在不同条件下的恒电流电解
        5.5.1 不同电解质对恒电流电解p-MeOBZOH生成p-MeOBN的影响
        5.5.2 不同电解质的用量对恒电流电解p-MeOBZOH生成p-MeOBN的影响
        5.5.3 不同电极对恒电流电解p-MeOBZOH生成p-MeOBN的影响
        5.5.4 不同温度对恒电流电解p-MeOBZOH生成p-MeOBN的影响
        5.5.5 最优条件下探究恒电流电解p-MeOBZOH生成p-MeOBN的最佳反应时间
        5.5.6 最优条件下p-MeOB_ZOH电氧化反应过程中产物随时间的分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腈类香料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及相关合成方法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腈类香料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1.3 烯烃的氯硫基化反应的研究
    1.4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第2章 腈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其香气评价
    2.1 仪器与试剂
    2.2 饱和脂肪腈的制备
        2.2.1 1-辛腈的制备
        2.2.2 1-壬腈的制备
        2.2.3 1-癸腈的制备
        2.2.4 1-十一腈的制备
        2.2.5 羟基香茅腈的制备
    2.3 不饱和腈的制备
        2.3.1 肉桂腈的制备
        2.3.2 trans-2-己烯腈的制备
        2.3.3 柠檬腈的制备
        2.3.4 香茅腈的制备
        2.3.5 10-十一烯腈的制备
    2.4 含芳香环取代的脂肪腈的制备
        2.4.1 苯乙腈的制备
        2.4.2 3-苯丙腈的制备
        2.4.3 2-苯丙腈的制备
        2.4.4 2-甲基-3-(4-异丙基苯基)丙腈的制备
        2.4.5 2-甲基-3-(4-叔丁基苯基)丙腈的制备
        2.4.6 2-甲基-3-(3,4-二甲氧基苯基)丙腈的制备
    2.5 芳香腈的制备
        2.5.1 对甲基苯甲腈的制备
        2.5.2 对甲氧基苯甲腈的制备
        2.5.3 4-羟基-3-甲氧基苯甲腈的制备
        2.5.4 3,4-二甲氧基苯甲腈的制备
    2.6 产物评香分析
    2.7 结果与讨论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烯烃的氯硫基化反应
    3.1 仪器与试剂
    3.2 末端烯烃的氯硫基化反应
        3.2.1 1-癸烯的氯硫基化反应研究
        3.2.2 烯丙苯的氯硫基化反应研究
        3.2.3 3,3-二甲基-1-丁烯的氯硫基化反应研究
        3.2.4 1-环己基乙烯的氯硫基化反应研究
        3.2.5 苯乙烯的氯硫基化反应研究
    3.3 环状烯烃的氯硫基化反应
        3.3.1 环戊烯的氯硫基化反应研究
        3.3.2 环己烯的氯硫基化反应研究
        3.3.3 环庚烯的氯硫基化反应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腈类化合物的研究
    4.2 烯烃氯硫基化反应研究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煤热解油中酚和吲哚的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前言
    1.1 煤的热解
    1.2 煤热解油
    1.3 酚及吲哚
        1.3.1 酚
        1.3.2 吲哚
    1.4 煤热解油中酚和吲哚的传统分离方法
        1.4.1 煤热解油中酚的传统分离方法
        1.4.2 煤热解油中吲哚的传统分离方法
    1.5 低共熔溶剂及其在酚和吲哚分离方面的应用
        1.5.1 低共熔溶剂概述
        1.5.2 低共熔溶剂在酚和吲哚分离方面的应用
    1.6 离子液体及其在酚和吲哚分离方面的应用
        1.6.1 离子液体概述
        1.6.2 双阳离子液体
        1.6.3 氨基酸类离子液体
        1.6.4 离子液体在酚和吲哚分离方面的应用
    1.7 酸碱作用及其在分离方面的应用
    1.8 分离酚和吲哚的总结及课题的提出
    1.9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反萃取法去除低共熔溶剂中的中性油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仪器
        2.2.2 含中性油的低共熔溶剂的配制
        2.2.3 低共熔溶剂中中性油的去除和分析方法
        2.2.4 真实油形成的低共熔溶剂中中性油的去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萃取时间和温度对甲苯去除效率的影响
        2.3.2 正己烷与低共熔溶剂体积比对甲苯去除效率的影响
        2.3.3 加入正己烷的量对低共熔溶剂中剩余甲苯的影响
        2.3.4 不同低碳烷烃对中性油的去除效果
        2.3.5 正己烷对不同中性油的去除效果
        2.3.6 季铵盐种类对甲苯去除效果的影响
        2.3.7 煤热解油与氯化胆碱形成的低共熔溶剂中中性油的去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季铵基双阳离子液体分离油酚混合物中酚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仪器
        3.2.2 模拟油酚混合物的配制
        3.2.3 季铵基双阳离子液体的合成
        3.2.4 模拟油酚混合物中酚的分离
        3.2.5 真实煤热解油中酚的分离
        3.2.6 双阳离子液体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双阳离子液体的表征
        3.3.2 分离时间和温度对酚分离效果的影响
        3.3.3 双阳离子液体与苯酚摩尔比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3.3.4 初始苯酚浓度对苯酚分离效果的影响
        3.3.5 正己烷中苯酚的分离
        3.3.6 分离剂的重复使用
        3.3.7 真实煤热解油中酚的分离
        3.3.8 分离机理探究
        3.3.9 与其他方法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咪唑基双阳离子液体分离油酚混合物中酚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仪器
        4.2.2 模拟油酚混合物的配制
        4.2.3 咪唑基双阳离子液体的合成
        4.2.4 模拟油酚混合物中酚的分离
        4.2.5 真实煤热解油中酚的分离
        4.2.6 双阳离子液体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咪唑基双阳离子液体的分析及表证
        4.3.2 分离时间和温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4.3.3 双阳离子液体与苯酚摩尔比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4.3.4 初始苯酚浓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4.3.5 不同酚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4.3.6 正己烷中苯酚的分离
        4.3.7 分离剂的重复使用
        4.3.8 真实煤热解油中酚的分离
        4.3.9 分离机理探究
        4.3.10 与其他方法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季铵基氨基酸盐离子液体分离油酚混合物中酚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及仪器
        5.2.2 模拟油酚混合物的配制
        5.2.3 季铵基氨基酸盐离子液体的合成
        5.2.4 油酚混合物中酚的分离
        5.2.5 真实煤热解油的分离
        5.2.6 分离剂及氨基酸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季铵基氨基酸盐离子液体的表征
        5.3.2 苯酚分离效率随时间的变化
        5.3.3 苯酚分离效率随温度的变化
        5.3.4 苯酚的分离效果随分离剂与苯酚摩尔比的变化
        5.3.5 初始苯酚浓度对苯酚分离的影响
        5.3.6 季铵基氨基酸盐种类对苯酚分离的影响
        5.3.7 [N_(2222)][L-Ala]对不同酚的分离效果
        5.3.8 季铵基氨基酸盐中水含量对酚分离的影响
        5.3.9 季铵基氨基酸盐使用次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5.3.10 真实煤热解油中酚的分离
        5.3.11 季铵基氨基酸盐分离酚的机理研究
        5.3.12 与其他方法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物试剂分离油酚混合物中酚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及仪器
        6.2.2 模拟油酚混合物的配制
        6.2.3 酚的分离及分析方法
        6.2.4 分离剂的再生
        6.2.5 生物试剂的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分离时间对苯酚分离效率的影响
        6.3.2 分离温度对苯酚分离效率的影响
        6.3.3 生物试剂与苯酚摩尔比对苯酚分离效率的影响
        6.3.4 苯酚初始浓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6.3.5 L-赖氨酸对不同酚的分离效果
        6.3.6 生物试剂对正己烷中酚的分离效果
        6.3.7 分离剂的重复使用
        6.3.8 分离酚过程中的中性油夹带
        6.3.9 分离机理探究
        6.3.10 与其他方法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形成低共熔溶剂的季铵盐分离洗油中吲哚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试剂及仪器
        7.2.2 模拟洗油的配制
        7.2.3 吲哚的分离与分析方法
        7.2.4 季铵盐和低共熔溶剂的表征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单体与低共熔溶剂的熔点
        7.3.2 分离时间对吲哚分离的影响
        7.3.3 温度对吲哚分离的影响
        7.3.4 吲哚初始浓度对吲哚分离效果的影响
        7.3.5 季铵盐与吲哚摩尔比对吲哚分离效率的影响
        7.3.6 季铵盐使用次数对吲哚分离效率的影响
        7.3.7 季铵盐种类对吲哚分离效率的影响
        7.3.8 季铵盐分离洗油中吲哚的机理探究
        7.3.9 与其他方法比较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季铵基氨基酸盐离子液体分离洗油中吲哚的研究
    8.1 引言
    8.2 实验部分
        8.2.1 试剂及仪器
        8.2.2 季铵基氨基酸盐离子液体的合成
        8.2.3 模拟洗油的配制
        8.2.4 吲哚的分离和分析
        8.2.5 季铵基氨基酸盐离子液体的表征
    8.3 结果与讨论
        8.3.1 分离时间对吲哚分离效果的影响
        8.3.2 温度对吲哚分离效率的影响
        8.3.3 季铵基氨基酸盐与吲哚摩尔比对吲哚分离效果的影响
        8.3.4 初始吲哚浓度对吲哚分离的影响
        8.3.5 季铵基氨基酸盐种类对吲哚分离效率的影响
        8.3.6 季铵基氨基酸盐中水含量对吲哚分离效果的影响
        8.3.7 季铵基氨基酸盐的再生及循环使用
        8.3.8 季铵基氨基酸盐分离吲哚的机理探究
        8.3.9 与其他方法比较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论文总结及展望
    9.1 工作总结
    9.2 创新点
    9.3 进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7)固体催化剂制备及其在食用香料缩醛(酮)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缩醛(酮)反应的研究背景
    1.2 缩醛(酮)类香料在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固体酸催化剂
        1.2.2 离子液体催化剂
        1.2.3 生物酶
    1.3 论文的技术研究路线
    1.4 论文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2章 金属改性磷钨酸催化合成食用香料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2.2 金属改性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2.2.3 金属改性磷钨酸催化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
        2.2.4 苯甲醛与乙二醇缩醛反应动力学模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金属改性磷钨酸催化剂表征
        2.3.2 不同金属改性磷钨酸盐催化活性研究
        2.3.3 AgH_2PW_(12)O_(40)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中的应用
        2.3.4 AgH_2PW_(12)O_(40)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的动力学模型
    2.4 反应机理探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属氧化物负载磷钨酸催化合成食用香料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3.2.2 金属氧化物负载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3.2.3 金属氧化物负载磷钨酸催化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3.2.4 苯甲醛与乙二醇缩醛反应动力学模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金属氧化物负载磷钨酸催化剂的表征
        3.3.2 不同金属氧化物负载磷钨酸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研究
        3.3.3 20 HPW/TiO_2 催化剂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中的应用
        3.3.4 20 HPW/TiO_2 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的动力学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合成食用香料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4.2.2 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制备与表征
        4.2.3 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4.2.4 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金属氧化物的表征
        4.3.2 不同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活性研究
        4.3.3 CeFeTiO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合成中的应用
        4.3.4 CeFeTiO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的动力学模型
    4.4 反应机理探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碳硅固体酸催化合成食用香料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5.2.2 新型碳硅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5.2.3 新型硅碳固体酸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
        5.2.4 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新型碳硅固体酸催化剂的表征
        5.3.2 不同配比C-Si固体酸催化剂催化活性研究
        5.3.3 C-Si(1:1)固体酸催化剂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化反应中的应用
        5.3.4 C-Si(1:1)固体酸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的动力学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在常规溶剂和离子液体中结晶分离同分异构体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结晶分离技术
    1.3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1.3.1 理化性质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4 离子液体简介
    1.5 离子液体应用研究进展
    1.6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结晶分离的意义
    1.7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
        1.7.1 设计思路
        1.7.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齐墩果酸和熊果酸不同浓度异丙醇中溶解度数据的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在不同浓度异丙醇水溶剂中溶解度的测定
        2.3.1 实验方法
        2.3.2 实验方法的可靠性检验
    2.4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在不同浓度异丙醇中溶解度数据的关联和拟合
    3.1 前言
    3.2 溶解度数据拟合
        3.2.1 Apelblat方程
        3.2.2 van’t Hoff方程
        3.2.3 多项式经验方程
        3.2.4 λh方程
        3.2.5 Jouyban–Acree方程,modifiedApelblat–Jouy-ban–Acree方程,CNIBS/R–K方程,simplified CNIBS/R–K方程和Sun方程
        3.2.6 拟合模型的可靠性评价
    3.3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在不同浓度的异丙醇中溶解度关联
        3.3.1 随温度变化拟合的模型
        3.3.2 随溶剂浓度变化拟合模型
        3.3.3 随温度和浓度变化拟合的模型
第四章 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在不同浓度(乙醇+水+氢氧化钠)中溶解度数据的测定
    4.1 实验药品和设备
    4.2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在不同浓度(乙醇+水+氢氧化钠)中溶解度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4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在(乙醇+水+氢氧化钠)混合溶剂中溶解度数据拟合
    4.5 结论与分析
第五章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在离子液体和乙醇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设备
    5.3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5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在离子液体中溶解度数据拟合
第六章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结晶纯化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
        6.2.2 材料
        6.2.3 色谱条件
    6.3 同浓度异丙醇中结晶纯化单因素实验
        6.3.1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在常规溶剂中结晶分离单因素实验探究
        6.3.2 正交实验法优化结晶工艺
    6.4 不同浓度离子液体中结晶纯化
        6.4.1 离子液体和乙醇混合溶剂中结晶分离单因素实验探究
        6.4.2 正交实验法优化结晶工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新型催化剂TiO2/Cu-BTC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合成香料研究进展
        1.2.1 合成香料简介
        1.2.2 酚醚类香料
        1.2.3 缩醛(酮)类香料
        1.2.4 酯类香料
    1.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概述
        1.3.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定义和性质
        1.3.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应用
    1.4 核壳结构纳米材料概述
        1.4.1 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的定义和性质
        1.4.2 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1.4.3 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 TiO_2/Cu-BTC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Cu-BTC的合成
        2.3.2 TiO_2/Cu-BTC的合成
        2.3.3 合成条件对TiO_2/Cu-BTC形貌的影响
        2.3.4 样品的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扫描电镜的表征
        2.4.2 透射电镜的表征
        2.4.3 X-射线衍射的表征
        2.4.4 N_2吸附/脱附的表征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表征
        2.4.6 合成条件对TiO_2/Cu-BTC形貌的影响
        2.4.6.1 碱种类的影响
        2.4.6.2 醇溶剂种类的影响
        2.4.6.3 钛源加入量的影响
        2.4.6.4 反应温度的影响
        2.4.6.5 氨水加入量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TiO_2/Cu-BTC催化剂在合成香料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苯甲酸异丁酯标准曲线的绘制
        3.3.2 苯甲酸异丁酯的合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酸醇摩尔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3.4.2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3.4.3 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3.4.4 重现性实验
        3.4.5 催化剂重复使用效果实验
        3.4.6 对比试验
        3.4.7 产物的表征
    3.5 本章小结
4 TiO_2/Cu-BTC催化剂在柴油脱硫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柴油模型油的配制
        4.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4.3.3 催化氧化脱硫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柴油模型油的标准曲线
        4.4.2 催化氧化脱硫实验结果
        4.4.3 催化剂重复使用效果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5.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5.3 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γ-聚谷氨酸的发酵提取及其在制备肉桂醛胶囊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γ-PGA的发酵制备
        1.1.1发酵菌种
        1.1.2 发酵方式
    1.2 γ-PGA的提取纯化
        1.2.1 化学沉淀法
        1.2.2 有机溶剂沉淀法
        1.2.3 膜分离法
        1.2.4 其它提纯方法
    1.3 γ-PGA的应用
        1.3.1 γ-PGA在农业上的应用
        1.3.2 γ-PGA在食品及保健品上的应用
        1.3.3 γ-PGA在环保上的应用
        1.3.4 γ-PGA在医药上的应用
        1.3.5 γ-PGA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1.4 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1.4.1 微胶囊技术的概念和意义
        1.4.2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4.3 微胶囊的表征方法
        1.4.4 肉桂醛微胶囊的研究进展
    1.5 烟用香料微胶囊化
        1.5.1 卷烟加香的目的和意义
        1.5.2 烟用香料微胶囊化的作用
        1.5.3 烟用香料微胶囊化的应用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中γ-聚谷氨酸的提取工艺及优化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材料与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基的配置
        2.2.2 γ-PGA的发酵条件
        2.2.3 γ-PGA的提取纯化
        2.2.4 分配系数及提取率测定
        2.2.5 响应面优化设计
        2.2.6 γ-PGA产品纯度测定
        2.2.7 γ-PGA单体组成测定
        2.2.8 γ-PGA产品分子量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紫外分光光度法对γ-PGA浓度的测定
        2.3.2 单因素试验
        2.3.3 响应面优化分析
        2.3.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γ-PGA产品纯度
        2.3.5 纸层析法测定γ-PGA单体组成
        2.3.6 SDS-PAGE法测定γ-PGA分子量
    2.4 结论
第3章 γ-聚谷氨酸/壳聚糖/肉桂醛纳米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3.1 实验材料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γ-PGA/CS空壳胶囊的制备
        3.2.2 γ-PGA/CS/肉桂醛纳米胶囊的制备
        3.2.3 肉桂醛纳米胶囊的包埋率及负载率测定
        3.2.4 肉桂醛纳米胶囊的缓释性能测定
        3.2.5 γ-PGA/CS纳米胶囊的红外光谱分析
        3.2.6 肉桂醛纳米胶囊的热重分析
        3.2.7 γ-PGA/CS纳米胶囊的扫描电镜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γ-PGA/CS空壳胶囊的制备
        3.3.2 肉桂醛纳米胶囊的制备
        3.3.3 肉桂醛纳米胶囊的包埋率及负载率测定
        3.3.4 肉桂醛纳米胶囊的缓释性能测定
        3.3.5 γ-PGA/CS纳米胶囊的红外光谱分析
        3.3.6 肉桂醛纳米胶囊的热稳定性研究
        3.3.7 γ-PGA/CS纳米胶囊的表面形态分析
    3.4 结论
第4章 肉桂醛纳米胶囊在卷烟中的应用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肉桂醛纳米胶囊的制备
        4.2.2 试样烟的制作
        4.2.3 转移率测定
        4.2.4 释香均匀性测定
        4.2.5 最适添加量的确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烟气分析
        4.3.2 释香均匀性测定
        4.3.3 最适添加量的确定
        4.3.4 感官评分
    4.4 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室温离子液体及其在香料工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双功能离子液体强化的长链酯合成反应萃取过程[D]. 曾谦.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3]秸秆活性炭的可控制备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D]. 蒋汶.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1)
  • [4]新型烯丙基类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在C-H键电氧化中的应用[D]. 朱雨涛.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腈类香料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及相关合成方法应用[D]. 蓝丽媛. 北京工商大学, 2020(02)
  • [6]煤热解油中酚和吲哚的分离研究[D]. 纪柚安.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7]固体催化剂制备及其在食用香料缩醛(酮)合成中的应用研究[D]. 李芳浩.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2)
  • [8]在常规溶剂和离子液体中结晶分离同分异构体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研究[D]. 曹亚慧. 南昌大学, 2018(02)
  • [9]新型催化剂TiO2/Cu-BTC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李晓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γ-聚谷氨酸的发酵提取及其在制备肉桂醛胶囊上的应用[D]. 赵帅.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室温离子液体及其在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