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氨基水杨酸缓释骨架片的研制

5-氨基水杨酸缓释骨架片的研制

一、5-氨基水杨酸缓释骨架片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刘葭[1](2020)在《当归汤用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有效物质研究与多元释药系统构建》文中指出目的: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炎症性肠病是其明确的危险因素,由炎症性肠病发展而成的结直肠癌被称作炎症相关结直肠癌。控制炎症发展、阻断“炎—癌转化”是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重要策略。当归汤由当归、生姜和大枣组成,具有温中止泻、补脾益气、和血止痛的功效,“疗三十年下痢,止诸痛”,是中医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经典方,主要含有挥发油类、姜辣素类和多糖类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和抗肿瘤等癌症预防相关生物活性,同时方中药味均属于药食同源中药,安全性良好,由此推测当归汤具有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潜力,但这方面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因此,本文旨在提取当归汤中具有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潜力的有效物质,并根据不同提取物的性质特点制备成多元释药系统,以期为研发基于当归汤的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现代制剂提供实验依据,为结合病症与功效筛选中药复方有效物质及研发制剂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和方法。方法与结果:1 当归汤提取物制备工艺与化学成分研究结合文献调研与课题组前期对当归挥发油和多糖提取工艺与癌症预防活性研究的工作基础,拟对当归汤中的挥发油类、姜辣素和多糖类成分进行制备,设计的提取工艺路线如下: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当归和生姜的挥发油和姜辣素(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药渣与大枣合并水提醇沉法制备多糖(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分别对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和多糖类提取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了考察与优化。超临界提取物制备工艺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5℃,萃取时间1h,CO2流量为25 L·h-1,分离釜I压力为8MPa、温度55℃,分离釜Ⅱ压力为系统尾压、温度35℃。多糖类提取物制备工艺为:加30倍量水回流提取3次,每次1 h,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60℃),加乙醇使醇浓度为70%,冷藏12 h,以4000 rpm转速离心15 min,取沉淀,干燥。采用GC/MS技术对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定性鉴别出34个成分,占全部峰面积的95%以上。对总离子流图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处理,其中归一化峰面积最大的成分为Z-藁本内酯(30.90%±0.39%),其次是6-姜辣素(16.08%±0.49%),且3批超临界提取物各峰归一化峰面积稳定,RSD<5%。采用苯酚-硫酸法对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的多糖含量进行测定,采用GC/MS技术分析其单糖组成。结果显示,3批多糖类提取物的多糖含量稳定,RSD<3%,单糖组成主要为葡萄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单糖比例大致相同。以上结果说明,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和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制备工艺稳定可行,该工艺所得提取物化学组成稳定,批次间一致性良好。2 基于治疗炎症性肠病预防结直肠癌的当归汤提取物生物活性评价基于治疗炎症性肠病,控制炎症进展,进而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基本思路,采用体内外药理学研究方法,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acid,TNBS)诱导的大鼠模型,评价当归汤提取物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并结合RAW264.7细胞和脾细胞模型,选择抗炎抗氧化指标、铁代谢调节指标和免疫调节指标,多角度评价当归汤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并将上述三类指标分别与当归汤“温中”“补血”和“补脾”功效相关联,分析当归汤提取物对各种功效相关生物活性的贡献,综合评价其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潜力。抗炎抗氧化指标包括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264.7细胞的NO抑制率,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大鼠血清IL-6、TNF-α和IL-1β以及结直肠组织SOD、MDA和MPO水平;铁代谢调节指标包括血清铁调素和血清铁水平;免疫调节指标包括RAW264.7细胞NO水平、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A,ConA)诱导的脾细胞增殖活力和上清液IL-2、IFN-γ水平。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考察抗炎抗氧化和铁代谢调节指标,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在此基础上增加免疫调节指标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显着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生成NO,体外抗炎活性良好,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体外抗炎活性,但是体现出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在TNBS诱导的大鼠模型上,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和多糖类提取物均表现出对炎症性肠病的改善作用,能够降低疾病活动指数,缓解结直肠损伤,改善生存质量。结合体内外研究结果分析,超临界提取物发挥抗炎、抗氧化与调节铁代谢作用,反映当归汤“温中”与“补血”功效,多糖类提取物侧重于调节机体免疫,更多地反映“补脾”功效,二者具备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潜力。3 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制备工艺研究根据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和多糖类提取物的化学组成和生物活性不同,拟将二者制备成具有不同释药特性,发挥多靶点作用的多元释药系统,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微丸是多元释药系统的良好载体,将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制成结肠靶向微丸,使药物在结肠定位释放,直达病所,治疗结直肠疾病,更好地发挥抑制炎症作用;将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制成胃部释放微丸,更好地发挥整体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包括超临界提取物结肠靶向微丸和多糖类提取物微丸,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超临界提取物丸芯和多糖类提取物微丸,分别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处方,以尤特奇FS 30D为包衣材料对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丸芯进行包衣制备结肠靶向微丸并考察包衣增重。从含量、外观形态、粉体学性质、体外释放和稳定性角度对两种微丸进行评价,并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法动态评价微丸在小鼠体内过程。优化的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丸芯处方为:超临界提取物1.8g(载药量18%),MCC与SYLOID 244FP质量比为3.5:1,0.5%CMC-Na用量为8 g。优化的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微丸处方为:多糖类提取物4g(载药量40%),MCC与SiO2质量比为34:1,润湿剂为体积分数48%的乙醇水溶液,用量7 mL。包衣增重18%制备的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结肠靶向微丸体外释放结果表明结肠靶向性较好。制剂学评价显示,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的两种微丸均批次间差异小,收率较高,含量稳定,具有良好的粉体学性质,体外释放性能良好。从小动物成像结果可知,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结肠靶向微丸的体内结肠靶向性良好,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微丸能够实现胃部释放,基本达到了给药系统的设计目的。4 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用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的初步药效学研究基于 1,2-二甲基肼(1,2-dimethylhydrazine dihydrochloride,DMH)/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大鼠炎症相关结直肠癌模型,初步研究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对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并与当归汤原方汤剂、提取物组合以及单一微丸制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均对DMH/DSS诱导的大鼠炎症相关结直肠癌发生具有预防作用,能够减少结直肠肿瘤个数和体积,降低肿瘤发生率,延缓癌症发展程度,降低血清TNF-α和IL-1β表达,降低血清铁调素表达,改善脾细胞IL-2和IFN-γ分泌能力,其中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效果最优,显示出剂型设计的合理性和优势,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调节铁代谢和调节免疫相关。结论:本文以中医经典方当归汤为模型药物,结合病症与功效筛选富集了复方中有效物质(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和多糖类提取物),并根据不同提取物的化学性质与生物活性特征,设计制备利于其药效发挥的不同释药单元从而构建了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通过药效学验证了该多元释药系统的优势,证明了剂型设计的合理性,为以病症为导向的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研发模式提供了实验依据和可参考的思路与方法。

钟应淮,刘雪梅,莫传丽,陈挺,唐翠[2](2019)在《5-氨基水杨酸结肠定位缓释胶囊的制备及释放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制备5-氨基水杨酸结肠定位缓释微丸胶囊,建立其体外药物释放度分析方法,并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以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丸芯,采用Mini-glatt流化床进行包衣,研究了不同型号MCC、HPMC、硬脂酸镁、枸橼酸、Eudragit NE30D及其用量、包衣增重等对体外释放的影响,采用转篮法[100r·min-1,(37±0. 5)℃]测定5-氨基水杨酸结肠定位缓释微丸的体外释放度;以f2相似因子法评价3批自制制剂与对照制剂AprisoTM的释放相似性。结果:成功筛选出了合理、科学的处方,制备了均一、可控的5-氨基水杨酸结肠定位缓释微丸胶囊。在pH 6. 0 PBS,pH 6. 8 PBS与pH 7. 4 PBS中,自制3批制剂与对照制剂的释放度f2值均大于50,且释放度无显着性差异(P> 0. 05),重复性良好。结论:该制备方法可行,建立的释放度测定方法操作简便、准确;自制制剂有结肠定位缓释功能,减少了给药次数,增强了患者的顺应性。

赖兴娟[3](2017)在《马铃薯淀粉纳米颗粒的制备与特性表征及其作为药物载体材料缓释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用超声波辅助酸解法制备淀粉纳米颗粒,研究了超声功率、硫酸浓度和酸解时间对颗粒粒径及产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制备工艺参数,并对制备的淀粉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以制备的淀粉纳米颗粒为载体材料,湿法制粒得到5-氨基水杨酸的药物片芯,研究了片芯在模拟人工胃肠道环境中的缓释效果;对缓释片芯经过肠溶包衣后,研究了包衣片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中药物的累积释放百分率,并对其进行体外释药动力学模型拟合;以大肠杆菌为指示菌,通过测量抑菌圈的大小,验证了不同时间点5-氨基水杨酸缓释包衣片的药物释放程度,研究结果如下:1.用超声波对原淀粉进行预处理后再进行酸水解,分析所得产物的粒径、产率得出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在40℃条件下,用3 mol/L硫酸水解15%的淀粉乳,搅拌速度为100 r/min,超声功率400 W,酸解20 h后,得到的淀粉纳米颗粒平均粒径在5080 nm范围内,产率为14.1%。2.将原淀粉与最佳工艺参数制备的淀粉纳米颗粒相比,结晶度由21.57%增长到46.35%,吸水率由34.8%增长到96.9%,吸附率由49.1%增长到93.7%,比表面积由0.1789 m2/g增长到1.6491 m2/g,氮气吸附量由0.68374 cm3/g增长到1.34734 cm3/g,说明淀粉纳米颗粒具有强大的表面能和吸附性能。3.以5-ASA为主药,分别用原淀粉和淀粉纳米颗粒为载体材料,湿法制粒得到片芯,在模拟人工胃肠液中用透析法进行释放试验,统计不同释放介质中的累积释药百分率。结果表明:以淀粉纳米颗粒为载体材料片芯的累计释药百分率均低于以原淀粉为载体材料的片芯,因此,纳米淀粉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4.对缓释片芯进行肠溶包衣后得到缓释包衣片,将其置于模拟人工胃肠环境中,统计不同释放介质中药物的累积释药百分率,对药物释放率进行模型拟合。结果表明:缓释包衣片在模拟人工胃肠环境中的累积释药百分率与释药时间的拟合模型呈对数形式的缓慢释放,符合缓释片剂非恒速释放的一级释药动力学模型。5.以大肠菌为指示菌,用抑菌试验去验证缓释包衣片体外释放试验后药物的释放程度。结果表明:缓释包衣片在模拟胃肠环境中的累积释药率持续增大,在反应15 h后累积释药率达到87.1%,抑菌圈为25.67 mm,说明药物在结肠液中大量释放,发挥了药物在结肠的药效。

刘苏珍[4](2017)在《白头翁总皂苷及其结肠靶向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头翁(Radix Pulsatillae)属于毛莨科植物,是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ge.)Regel的干燥根。它是中医药常用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且有治痢要药的美誉。白头翁总皂苷是白头翁的药用活性部位,具有抗癌、抗溃疡性结肠炎、抗菌、抗病原虫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活性,存在很大的药用价值。白头翁总皂苷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显着,当采用它的普通制剂进行治疗时,因为其自身的一些缺陷,如水溶性差、溶出困难和生物利用度低等,容易在结肠前遭到吸收破坏,达到结肠时药物浓度低,使得疗效降低。当采用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时,因具有靶向释药的特性,使得结肠部位药物浓度增加,充分发挥药效,提高疗效。中药质量标准是中药质量评价和应用的基本准则和法定依据,而白头翁总皂苷的质量标准仍未确定,因而寻找并制定其质量标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开展以下工作来确定白头翁总皂苷及其结肠靶向胶囊的初步质量标准:(1)以白头翁皂苷D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测定白头翁总皂苷的含量,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实验条件,以吸光度为考察指标,通过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优选出最佳反应条件为:加入0.2 m L5%香草醛-冰醋酸和0.8 m L高氯酸,于90℃恒温水浴中热加反应40 min。以仪器精密度、样品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为评价指标,对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证明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白头翁总皂苷的含量测定。(2)比较了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联用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HPLC-ELSD)联用法,通过改变流动相比例调节极性、改变柱温、检测波长以及流速等方法,优选出最佳色谱条件为:以甲醇-乙腈-水(14∶36∶5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 L·min-1,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203 nm,以白头翁皂苷D、白头翁皂苷A、齐墩果酸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苷和齐墩果酸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阿拉伯糖苷为对照品,建立了HPLC法测定白头翁总皂苷中该4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并对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实验结果显示,4种白头翁皂苷类成分分别在2.414.4、0.503.0、1.9811.88、1.046.24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平均回收率在98.96%100.40%,且RSD值均小于1.5%。表明该方法简便、准确,精密度、重复性良好,可为白头翁总皂苷中皂苷类成分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3)从定性鉴别、检查、含量测定3个方面对白头翁总皂苷进行较系统地研究,建立了相应的质量标准。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定性鉴别了白头翁总皂苷中白头翁皂苷D、白头翁皂苷A、齐墩果酸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苷和齐墩果酸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种成分,结果显示,相应斑点均清晰可见,且阴性对照无干扰。检查包括粒度和干燥失重,结果符合相应标准。对五批提取物的指纹图谱进行了定性研究,采用一测多评法对白头翁总皂苷中4种皂苷主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为白头翁总皂苷质量标准的建立及质量控制提供新思路。(4)根据单因素考察结果,确定采用Eudragit S100为辅料,载药量为20%,制备了白头翁总皂苷固体分散体,采用3号胶囊制备出白头翁总皂苷结肠靶向胶囊,并与其提取物进行了指纹图谱定性研究的比较。再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胶囊研究项目(主要包括鉴别、检查、含量测定3个方面)对制备的白头翁总皂苷结肠靶向胶囊进行了质量标准研究,结果显示,本实验制备的胶囊达到了结肠定位释药的目的,对白头翁制剂更好地应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重要意义。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中主要分析方法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运用UV、HPLC、HPLC-ELSD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白头翁总皂苷及其结肠靶向胶囊进行质量标准研究,为白头翁总皂苷的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借鉴。

苏诗娜,吕竹芬,梁超峰,卢克伟,黄韵然,陈燕忠[5](2017)在《新辅料和新技术在结肠定位制剂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由于具有提高局部给药浓度、降低用药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结肠定位释药系统主要分为酶降解型、p H依赖型、时间依赖型、压力控制型以及释药机制联合应用型等,许多新辅料和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制备新型精确的结肠定位制剂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中辅料和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与依据。

段好刚[6](2017)在《基于壳聚糖/海藻酸钠结肠定位给药载体的构建及其体内抗炎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s,OCDDS)一种新型的靶向给药系统,其可以将药物直接释放于结肠部位,用于炎性肠病、结肠癌等疾病的治疗,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根据结肠部位的生理特点,研究者们开发出不同释药机理的OCDDS,这些OCDDS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缺陷和不足,如安全性有待考察、体内结肠定位准确性较差、体内效果不理想等。本学位论文针对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一些不足,以壳聚糖(Chitosan,CS)和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作为载体材料,对二者进行改性、修饰,构建了一系列微粒/微球结肠定位给药载体,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能谱分析(EDS)等方法对微粒/微球的形貌、化学结构、热稳定性及元素组成等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pH条件下,微粒/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通过2, 4, 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建立了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评价了微粒/微球的体内抗炎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合成了 N-乙酰-L-半胱氨酸巯基化的壳聚糖(CS-NAC),通过离子交联/聚电解质作用,制备了三聚磷酸钠(TPP)交联的CS-NAC/SA复合微粒,并用Eudragit S-100对复合微粒进行包衣。采用FTIR和SEM对复合微粒的理化特性进行了表征;用Ellman’s法测定了复合微粒中巯基的含量,并利用外翻肠囊法测定了复合微粒的黏膜粘附性;通过负载5-氨基水杨酸(5-ASA)和姜黄素(CUR)两种药物,考察了复合微粒在不同条件下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通过TNBS诱导,建立了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以结肠可见观察、结肠指数测定及结肠病理学观察作为评价指标,考察了复合微粒的体内抗炎效果。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S-NAC/SA复合微粒形貌不规则,表面粗糙,用Eudragit S-100包衣后,复合微粒形貌变为球形,表面光滑;粘附性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粒表面含有一定量的游离巯基,且显示了较好的结肠黏膜粘附性;体外药物释放结果显示,采用Eudragit S-100包衣后,复合微粒具有较好的pH敏感药物释放特性,可以避免药物在胃肠道上段释放;体内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载药复合微粒包衣后,可以明显减轻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结肠炎症程度。因此,包衣化CS-NAC/SA复合微粒将pH敏感性与黏膜粘附性等结合起来,是一种理想的结肠定位药物释放载体,可用于炎性肠病的治疗。2.为了进一步提高复合微粒的包封率、载药率及胃肠稳定性,在上一章工作的基础上,合成了海藻酸钠-姜黄素结合物(SA-CUR),利用化学交联/聚电解质作用,制备了京尼平(GNP)交联的巯基化壳聚糖/海藻酸钠-姜黄素结合物(CS-NAC/SA-CUR)复合微粒。对复合微粒进行FTIR和SEM等理化特性表征;测定了复合微粒的包封率和载药率,并利用外翻肠囊法测定了复合微粒的黏膜粘附性;复合微粒负载CUR后,考察了载药复合微粒在不同pH条件下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通过TNBS化学诱导,建立了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以结肠可见观察、临床评分、结肠指数和结肠病理学观察为评价指标,考察了CS-NAC/SA-CUR复合微粒的体内抗炎效果。结果表明:采用GNP化学交联制备的CS-NAC/SA-CUR复合微粒,可以提高复合微粒的包封率及载药率,且复合微粒显微镜下呈不规则形貌,表面褶皱;FTIR结果表明,CS-NAC中的氨基与SA-CUR中的羧基及GNP发生了交联反应,形成了三维网络结构;CS-NAC/SA-CUR复合微粒中含巯基,因而具有较好的结肠黏膜粘附性;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CS-NAC/SA-CUR/复合微粒具有pH敏感药物释放特性,在pH 1.2的HCl溶液中,很少释放CUR,在pH 4.5和pH 6.8的PBS溶液中,释放相对较少的CUR,而在pH 7.4的PBS溶液中,释放较多的CUR;动物实验结果表明,CS-NAC/SA-CUR复合微粒具有较好的体内抗炎作用,可以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的炎症程度。因此,GNP交联的CS-NAC/SA-CUR复合微粒可用于结肠定位释放药物,在治疗炎性肠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利用壳聚糖与琥珀酸酐之间的酰化反应,合成了 N-琥珀酰壳聚糖(NSC),以Zn2+作为交联剂,利用乳化-离子交联法制备了 Zn2+交联的琥珀酰壳聚糖/海藻酸钠(NSC/SA)微球。采用SEM、FTIR和EDS等对微球的形貌、元素组成等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负载模型药物5-ASA,考察了不同pH条件下,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通过TNBS诱导,建立了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给予不同微球后,通过结肠可见观察、临床评分、结肠指数测定和结肠病理观察等评价指标,考察了 Zn2+交联NSC/SA微球在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体内的抗炎效果;大鼠给予空白微球后,通过测定血液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观察主要脏器的病理学变化,评价了空白微球长期给药的安全性。结果表明:Zn2+交联的NSC/SA微球呈球形分布,表面光滑,有少量微孔,平均粒径在5~10μm范围内;EDS结果显示,微球中存在锌元素的衍射峰,且随着交联剂Zn2+浓度增加,锌元素在微球中的分布增加;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Zn2+交联的NSC/SA微球具有明显的pH敏感药物释放特性,在pH 1.2及pH 4.5的介质中,释放了少量5-ASA,而在pH 6.8及pH 7.4的介质中,5-ASA的释放增加;体内研究表明,Zn2+交联的NSC/SA微球能有效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结肠炎症程度,且生物相容性良好,对大鼠无明显的毒性。因此,Zn2+交联的NSC/SA微球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炎性肠病的药物载体。4.在前一章的基础上,为了减少药物在肠道上段的释放与吸收,进一步提高微球在胃肠道上段的稳定性,以GNP和Zn2+作为共交联剂,制备了 GNP和Zn2+双交联的NSC/SA微球,采用SEM、FTIR、DSC和EDS对双交联微球的形貌、粒径和元素组成等理化特性进行了表征;通过负载模型药物盐酸小檗碱(BBR),考察了不同pH条件下,双交联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双交联载药微球给予大鼠后,通过测定大鼠不同肠道及其内容物中BBR的含量,评价了双交联载药微球的体内结肠靶向性;采用TNBS诱导,建立了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给予双交联载药微球后,评价了双交联载药微球的体内抗炎效果。结果表明:GNP与Zn2+双交联的NSC/SA微球形态呈球形,表面光滑,具有核-壳结构,与Zn2+交联的NSC/SA微球相比,双交联NSC/SA微球的粒径进一步减小,平均粒径约在5μm左右;DSC结果表明,与Zn2+交联的微球相比,双交联微球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EDS结果显示,双交联微球中存在锌元素的衍射峰;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双交联微球具有较好的胃肠道稳定性,呈现pH敏感药物释放特性,且在相同条件下,药物释放量较Zn2+交联微球低;体内药物分布实验表明,双交联微球具有较好的体内结肠靶向性,其在到达大鼠结肠部位后,大量释放BBR;体内疗效结果表明,双交联微球可以降低大鼠结肠指数、结肠临床评分以及髓过氧化酶活性,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炎症程度,具有较好的体内抗炎作用。因此,GNP和Zn2+双交联的NSC/SA微球具有较好的结肠定位药物释放性能,在治疗炎性肠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蔡婷[7](2017)在《改良辅料Ⅰ复方木鳖子缓释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含有粉末缓释片混悬液的取样方法及其外释放度的评价方法,为改良辅料Ⅰ复方木鳖子缓释片释放度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10ml注射器冲混悬液的方法使其粉末均匀分布于混悬液中取得均匀的样品。(2)采用浆法,以水为溶出介质,转速为100r/min,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Eclipse Plus C18柱(4.6×250mm,5μm)检测波长245nm,流动相:乙腈:0.085%磷酸梯度洗脱柱温:30℃,考察复方木鳖子缓释片在释放2h、4h、8h取出片剂后的030min溶散颗粒的释药机制,并测定复方木鳖子缓释片累积释放百分率,绘制累积释放曲线并进行样品的释放度评价。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对复方木鳖子中单味药材及复方进行HPLC测定考察其吸收峰的变化。(3)研究改良辅料Ⅰ不同用量及用法对复方木鳖子缓释片释放度的影响。(4)通过复方木鳖子片剂的成型及释放度评价药材不同粉碎度片剂的缓释性能。结果(1)以10ml注射器冲混悬液5次并于液面以下2/3位置作为最佳取样方法。(2)在释放2h、4h、8h取出片剂后的015min,峰1、峰2、峰3的释放基本符合Ritger-Peppas释放模型;体外释放溶蚀为主,溶散的颗粒(粉末)释放约15分钟,取出片剂前即复方木鳖子缓释片总释放2h-6h符合零级方程,除去溶散的粉末后片剂溶蚀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片剂释放8h累积溶出百分率达97.47%。单味药材没有明显的吸收峰,混合药材中出现稳定的新的吸收峰。(3)比较改良辅料Ⅰ三种不同用量的复方木鳖子缓释片累积释放百分率,可知改良辅料Ⅰ用量为20%的复方木鳖子缓释片在不同时间累计释放率较30%和40%的快,改良辅料Ⅰ用量为30%和40%的复方木鳖子缓释片在不同时间累计释放率接近,故选择用量30%作为复方木鳖子缓释片辅料加入量。改良辅料Ⅰ用法2的复方木鳖子缓释片在不同时间累计释放率较用法1和用法3的慢,改良辅料Ⅰ用法1和用法3的复方木鳖子缓释片在不同时间累计释放率接近,故选择用法2作为复方木鳖子缓释片辅料最佳用法。(4)药粉目数越大,其颗粒颜色越深,药粉越细腻,制得的片剂颜色越深,表面越光滑,硬度越大,缓释片缓释性能越好,缓释时间越长。结论全粉末复方木鳖子缓释片的释放属于溶蚀-溶散过程,实现了均衡释放。单味药经配伍组成复方,其紫外吸收发生变化,说明了中药复方药效基础的复杂性。本文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复方木鳖子缓释片释放度评价。

薛丽华[8](2014)在《魔芋葡甘聚糖稳定载体制备及其释药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将魔芋葡甘聚糖(KGM)与普鲁兰多糖(Pullulan)共混制备稳定凝胶载体,确定最佳工艺参数,通过流变仪、热重分析、电镜扫描、红外光谱分析等对载体结构进行表征,并进一步探索凝胶作为释药载体对水杨酸的释放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KGM/Pullulan共混载体的抗拉伸强度(TS)、断裂伸长率(EAB)、水蒸气透过率(WVP)为指标,考察不同共混比、甘油量、pH值对共混载体性能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当KGM/Pullulan共混比7:3,甘油添加量为0.05%,pH值为10时,共混载体的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较好。采用Box-Benhnken中心复合实验设计,优化共混载体制备的条件,当共混比为7.2:2.8,甘油量0.06%,pH值10.18为最优条件,此时得到的TS为41.6652MPa,WVP为1.43506×10-10 g·m(m2·s·Pa)-1,且经过验证得出采用响应面优化得到的条件的数据可靠,具有使用价值。2、通过流变特性、电镜扫描、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手段,对共混载体结构进行表征:(1)流变学分析:共混体系表现了假塑性流体特征,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黏度变小;随着KGM含量的降低,体系G’和G"不断降低,溶胶凝胶转化点G向高频区移动,共混体系有明显的频率依赖性;少量普鲁兰的加入,G向低温度移动,说明易形成凝胶,随着普鲁兰量的增加,G向高温度移动,说明难以形成凝胶。(2)热失重分析:共混载体K7与K10、K0相比,降解速率最慢,且在相同失重率下K7所需要的降解温度是最高的,这与KGM与Pullulan分子间形成氢键,需要更多的热量使其发生断裂有关。(3)微观结构分析:共混载体的表面呈“海岛状”结构,为双连续相结构;共混载体的截面能看出两相之间的交互作用,相互缠结在一起,但是分布的并不均匀。(4)红外光谱分析:共混后没有出现新的吸收峰,但是羟基伸缩振动吸收峰发生偏移,峰的宽度变大,表明两者分子间氢键作用加强。3、研究KGM/Pullulan药物释放载体的释放特性:(1)溶胀性:碱的加入明显提高凝胶载体的溶胀率,以0.5mlNaOH的量为最佳值。(2)包埋率:K7>K5>K3,分别为 66.7%,57.9%,45.3%;SA1>SA2>SA3,分别为 68.83%,66.67%,60%,SA3包埋率明显下降,这可能与水杨酸的溶解度低有关。(3)释放速率:K3>K5>K7,K3在1.5h左右基本释放完全,K5在2h释放完全,K7在3h释放完全。(4)缓释机理:载药载体浸泡在PBS中,一段时间后能形成明显的凹洞结构,浸泡时间的延长,凹洞处开始缓慢释放药物,达到缓释的效果。药物载体的缓释作用主要是普鲁兰良好的水溶性和脱乙酰KGM良好的凝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吴庆喜[9](2014)在《聚合电解质复合物用于结肠给药缓控释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药物载体的构建是药物剂型的基础,也是给药系统设计的关键步骤。本文采用锐孔-聚合法和膜乳化法制备了聚合电解质微胶囊,证明其可以作为一种结肠给药的潜在载体。根据结构决定性能的基本原理,探讨微胶囊的形成机理以及结构对性能产生的影响。研究得到的结论可以为新型NaCS-CS/WSC-PPS聚合电解质复合物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以纤维素硫酸钠(NaCS)和壳聚糖/水溶性壳聚糖(CS/WSC)为聚电解质材料,以多聚磷酸钠(PPS)为小分子交联剂,采用锐孔-聚合法制备了NaCS-CS/WSC-PPS微胶囊。其形貌圆整,具备典型的囊/核-膜状结构;形成机理分析表明当CS/WSC液滴进入到NaCS与PPS的混合溶液中以后,聚阴离子的NaCS会与CS/WSC反应,在液滴的表面快速形成一层聚合电解质复合物包膜,小分子的PPS则能通过聚合电解质复合物包膜向内渗透、固化交联,形成典型的囊/核-膜状结构;该微胶囊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药物输送载体。以5-氨基水杨酸(5-ASA)为小分子的模型药物,采用锐孔-聚合法制备了负载5-ASA的NaCS-CS-PPS微胶囊。其形貌圆整,具有内、外双层膜状结构,内部呈典型的囊/核状,平均粒径为1.90±0.09m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60.77±0.64%和90.03±0.95%;5-ASA以晶体的形式镶嵌在囊/核状结构中。载药微胶囊在模拟结肠液(SCF, pH6.4)中具有良好的溶胀和溶蚀性能;在12h的测试时间内(SCF, pH6.4),累积释放出了所负载的全部药物。动力学模型拟合表明5-ASA以无规型扩散(Anomalous (non-Fickian) transport)的方式向外释放,是一种兼有小分子的扩散、大分子的溶胀、溶蚀和药物溶出的综合过程,具有缓控释给药特征;可以作为一种小分子类药物的输送载体。经参数优化后得到的载药微胶囊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内水相pH为4.25,外水相pH为6.0,NaCS浓度为1.4%(w/v), PPS浓度为0.5%(w/v)。以乳铁蛋白(LF)为大分子的蛋白类模型药物,采用锐孔-聚合法制备了负载LF的NaCS-WSC-PPS微胶囊。其形貌圆整,具有典型的囊/核-膜状结构,平均粒径为1.97±0.10mm。形成机理分析表明,当载有LF的WSC液滴进入到NaCS与PPS的混合溶液中以后,NaCS会在液滴的表面与WSC快速形成一层聚合电解质复合物包膜将LF包在其内;而PPS则能通过聚合电解质复合物包膜向内渗透、固化交联,形成典型的囊/核-膜状结构。负载后LF在一级结构上保持完整;与对照组相比,其活性没有显着性变化;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45.60±0.59%和70.72±0.91%。在弱酸性环境下(SCF,pH5.5;pH6.4),12h内LF以缓慢增大的趋势、持续而接近百分之百地完成了释放;而在中性pH环境下(SCF,pH7.0),其出现了加快的释放行为,据此推断LF的释放同样是一个小分子的扩散/溶出与大分子的溶胀以及酶解溶蚀作用相结合的综合过程。不同取代度的NaCS (DS:0.51和DS:0.66)对其形成的负载LF的NaCS-WSC-PPS微胶囊的性能影响显着。NaCS的取代度较低时(DS:0.51),其分子链较长,有利于其在WSC液滴表面快速包覆成膜,阻止PPS的渗入交联,WSC液滴的内部结构较为疏松,最终形成的微胶囊结构疏松、粒径偏大。DS:0.51组微胶囊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较低、溶蚀率较大。单位时间内DS:0.51组载药微胶囊的LF累积释放总量较大,12h内缓慢而持续地释放出了所负载的全部药物(SCF, pH6.4);动力学模型拟合表明LF以无规型扩散的方式向外释放,可以作为一种大分子蛋白类的缓控释载体用于药物的特异性输送。以NaCS、海藻酸钠(NaAlg)以及WSC为材料,采用膜乳化法制备了微米级的CA/NaCS-WSC微胶囊。乳化剂Span80和Tween80以7:3的比例(v:v)混合使用时,微球形貌较圆,分散度较好。以1.5%(w/v)氯化钙与5%(w/v)氯化钠作为混合交联剂,其浓度水平较为适宜。CA/NaCS-WSC微胶囊呈较为规则的圆球形,平均粒径为62.36±13.87μm。经FITC标记后,在微胶囊的表面可以看到一层由NaCS-WSC聚合电解质复合物包衣的荧光圈。形成机理分析表明当氯化钙溶液加入到NaAlg/NaCS乳液中以后,钙离子会快速的向NaAlg/NaCS液滴中扩散,交联固化形成海藻酸钙(CA)/NaCS微球,而NaCS则被锁定在CA凝胶微球的网格状结构中;在相反电荷的吸引下,NaCS分子会逐渐由CA网格状结构的内部向表层迁移,与溶液中的WSC反应形成聚合电解质复合物包膜,最终形成了以CA为核心、NaCS-WSC聚合电解质复合物为外膜的囊/核-膜状结构。综上所述,通过合理设计和参数优化,经锐孔-聚合法/膜乳化法制备的聚合电解质微胶囊,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结肠给药的良好载体。微胶囊的载药量高、具备典型的囊/核-膜状结构,可用于缓控释结肠给药系统的设计,应用前景广阔。

谢新民[10](2011)在《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概况》文中指出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是通过药物传输系统,控制药物不在上消化道释放,而在运送到回盲部或结肠后释放,使药物在结肠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本文主要从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临床应用、制备方法以及药物辅料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总结,为系统研究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二、5-氨基水杨酸缓释骨架片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氨基水杨酸缓释骨架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当归汤用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有效物质研究与多元释药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炎症相关结直肠癌化学预防研究进展
        1 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
        2 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与化学预防策略
        3 中医药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二 当归汤各药味化学成分与癌症预防相关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 当归化学成分与癌症预防相关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2 生姜化学成分与癌症预防相关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3 大枣化学成分与癌症预防相关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三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1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分类
        2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制备技术
        3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释药性常用评价方法
    四 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研究进展
        1 中药多元释药系统常用载体
        2 中药多元释药系统常用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第一章 当归汤提取物制备工艺与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制备工艺与化学成分研究
        第二节 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制备工艺与化学成分研究
        本章讨论
    第二章 基于治疗炎症性肠病预防结直肠癌的当归汤提取物生物活性评价
        第一节 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体内外生物活性评价
        第二节 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体内外生物活性评价
        本章讨论
    第三章 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制备工艺研究
        第一节 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结肠靶向微丸制备工艺研究
        第二节 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微丸制备工艺研究
        本章讨论
    第四章 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用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的初步药效学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本章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5-氨基水杨酸结肠定位缓释胶囊的制备及释放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
    1仪器
    2试药
方法与结果
    1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1.1对照品储备液的配制
        1.2测定波长的选择
        1.3标准曲线的绘制
        1.4精密度实验
        1.5含量测定方法
        1.6 5-ASA胶囊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的确定
        1.7溶出回收率实验
    2 5-ASA肠溶缓释微丸的制备
        2.1 5-ASA骨架丸芯处方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分析
        2.2制备工艺
        2.3骨架丸芯处方的筛选和优化
        2.3.1不同型号MCC的考察
        2.3.2 Avicel PH101和硬脂酸镁处方用量的考察
        2.3.3枸橼酸用量的考察
        2.3.4Eudragit NE30D的考察
        2.3.5不同型号的HPMC与处方用量的筛选
        2.3.6骨架载药丸芯处方的确定
        2.4包衣增重的考察
        2.5 5-ASA肠溶缓释微丸的验证
        2.5.1微丸外观
        2.5.2释放度测定
        2.5.3 Weibull分布
讨论

(3)马铃薯淀粉纳米颗粒的制备与特性表征及其作为药物载体材料缓释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1 淀粉
        1.1.1 淀粉的简介
        1.1.2 淀粉的结构和特性
    1.2 淀粉纳米颗粒
        1.2.1 淀粉纳米颗粒的简介
        1.2.2 淀粉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1.2.3 淀粉纳米颗粒的应用
    1.3 淀粉纳米颗粒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1.3.1 常用的药物载体材料
        1.3.2 淀粉纳米颗粒的载药方法
        1.3.3 淀粉纳米颗粒在药物载体材料中的研究进展
    1.4 5-氨基水杨酸结肠靶向给药的研究
        1.4.1 5-氨基水杨酸的简介
        1.4.2 5-氨基水杨酸结肠靶向给药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案
        2.3.1 淀粉纳米颗粒的制备
        2.3.2 5-氨基水杨酸片芯的制备
        2.3.3 缓释包衣片的制备
    2.4 试验方法
        2.4.1 产率的测定
        2.4.2 粒径的测定
        2.4.3 淀粉纳米颗粒理化性质的分析
        2.4.4 片芯的体外释放试验
        2.4.5 缓释包衣片的释药动力学模型拟合
        2.4.6 牛津杯抑菌试验
        2.4.7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淀粉纳米颗粒最佳制备工艺
        3.1.1 酸浓度对淀粉颗粒粒径和产率的影响
        3.1.2 酸解时间对淀粉颗粒粒径和产率的影响
        3.1.3 超声功率对淀粉颗粒粒径和对淀粉纳米颗粒产率的影响
    3.2 淀粉纳米颗粒理化性质分析
        3.2.1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FE-SEM)
        3.2.2 X-射线衍射仪分析(XRD)
        3.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3.2.4 吸水率测定
        3.2.5 分散性试验
        3.2.6 吸附性能的测定
        3.2.7 比表面积与吸附量的测定
    3.3 5-氨基水杨酸片芯的体外释放试验
        3.3.1 5-ASA在不同介质中最大吸收波长及标准曲线的确定
        3.3.2 5-氨基水杨酸片芯配方的优化
        3.3.3 5-氨基水杨酸片芯在不同介质中的体外释放试验
    3.4 缓释包衣片的释药动力学模型拟合
    3.5 牛津杯抑菌试验
4. 讨论
    4.1 淀粉纳米颗粒制备方法的选择
    4.2 超声处理对淀粉颗粒的影响
    4.3 水解法中酸种类的选择
    4.4 酸解残留物对淀粉纳米颗粒纯度的影响
    4.5 药物辅料对包衣片生产的影响
    4.6 药物缓释对大肠杆菌生长状况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4)白头翁总皂苷及其结肠靶向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常用缩写词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白头翁皂苷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1.1.1 白头翁皂苷类化学成分
        1.1.2 白头翁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
        1.1.3 白头翁皂苷的提取纯化工艺
        1.1.4 白头翁皂苷的药理作用
    1.2 中药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1.2.1 中药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
        1.2.2 中药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制备技术
        1.2.3 中药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评价方法
        1.2.4 中药结肠靶向胶囊的应用概况
    1.3 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
        1.3.1 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现状
        1.3.2 中药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
        1.3.3 中药质量标准的几种评价方法
    1.4 本课题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白头翁总皂苷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仪器与试药
    2.2 实验内容与结果
        2.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白头翁总皂苷含量
        2.2.2 HPLC法测定白头翁总皂苷中多指标成分
    2.3 讨论
第三章 白头翁总皂苷的质量标准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试药
    3.2 实验内容与结果
        3.2.1 白头翁总皂苷的薄层鉴别
        3.2.2 白头翁总皂苷的检查
        3.2.3 白头翁总皂苷样品指纹图谱比较
        3.2.4 一测多评法测定白头翁总皂苷多指标成分含量
        3.2.5 白头翁总皂苷质量标准草案
    3.3 讨论
第四章 白头翁总皂苷结肠靶向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4.1 仪器与试药
    4.2 实验内容与结果
        4.2.1 白头翁总皂苷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4.2.2 白头翁总皂苷结肠靶向胶囊的制备
        4.2.3 白头翁总皂苷结肠靶向胶囊的鉴别
        4.2.4 白头翁总皂苷结肠靶向胶囊的检查
        4.2.5 白头翁总皂苷提取物与其结肠靶向胶囊指纹图谱的比较
        4.2.6 白头翁总皂苷结肠靶向胶囊的含量测定
        4.2.7 白头翁总皂苷结肠靶向胶囊质量标准草案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5)新辅料和新技术在结肠定位制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OCDDS中新辅料的应用
    1.1 酶特异性材料的应用
    1.2 复合材料的应用
    1.3 联合应用型材料的应用
        1.3.1 应用p H-菌群依赖型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材料
        1.3.2 应用时间-酶依赖型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材料
        1.3.3 应用p H-时间依赖型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材料
2 OCDDS中新技术的应用
    2.1 纳米技术
    2.2 微型海绵技术
    2.3 前体药物技术
    2.4 生物黏附技术
    2.5 电喷雾技术
    2.6 微孔渗透技术
3 小结与展望

(6)基于壳聚糖/海藻酸钠结肠定位给药载体的构建及其体内抗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结肠主要疾病
    1.1.1 炎性肠病
    1.1.2 结直肠癌
1.2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1.2.1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概述
    1.2.2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优点
    1.2.3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类型
1.3 壳聚糖及其在结肠定位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1.3.1 壳聚糖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1.3.2 壳聚糖的性能
    1.3.3 壳聚糖在结肠定位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1.4 海藻酸钠及其在结肠定位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1.4.1 海藻酸钠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1.4.2 海藻酸钠的性能
    1.4.3 海藻酸钠在结肠定位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1.5 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结合在结肠定位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1.6 本学位论文选题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包衣化巯基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微粒的制备、表征、体外药物释放及体内抗炎效果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巯基壳聚糖(CS-NAC)的合成及表征
    2.2.3 CS-NAC中巯基含量的测定
    2.2.4 巯基壳聚糖/海藻酸钠(CS-NAC/SA)复合微粒的制备
    2.2.5 复合微粒包衣
    2.2.6 包封率及载药率测定
    2.2.7 形貌观察
    2.2.8 红外光谱分析
    2.2.9 游离巯基的测定
    2.2.10 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2.2.11 黏膜粘附性测定
    2.2.12 体内抗炎实验
    2.2.13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S-NAC的合成与表征
    2.3.2 CS-NAC中巯基的含量
    2.3.3 CS-NAC/SA复合微粒的制备及配方优化
    2.3.4 包封率和载药率测定
    2.3.5 形貌观察
    2.3.6 红外光谱分析
    2.3.7 游离巯基的含量
    2.3.8 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2.3.9 黏膜粘附性
    2.3.10 体内抗炎效果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巯基壳聚糖/海藻酸钠-姜黄素结合物复合微粒的制备、表征、体外药物释放及体内抗炎效果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CS-NAC的合成及表征
    3.2.3 海藻酸钠-姜黄素结合物(SA-CUR)的合成及表征
    3.2.4 CS-NAC/SA-CUR复合微粒的制备
    3.2.5 包封率和载药率测定
    3.2.6 形貌观察
    3.2.7 红外光谱分析
    3.2.8 巯基含量的测定
    3.2.9 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3.2.10 黏膜粘附性测定
    3.2.11 体内抗炎实验
    3.2.12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A-CUR结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3.2 复合微粒的制备及配方优化
    3.3.3 形貌观察
    3.3.4 红外光谱分析
    3.3.5 巯基含量测定
    3.3.6 黏膜粘附性
    3.3.7 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3.3.8 体内抗炎效果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Zn~(2+)交联的N-琥珀酰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的制备、表征、体外药物释放、体内毒性及抗炎效果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N-琥珀酰壳聚糖(NSC)的合成及表征
    4.2.3 Zn~(2+)交联的N-琥珀酰壳聚糖/海藻酸钠(NSC/SA)微球的制备
    4.2.4 形貌观察与粒径分析
    4.2.5 红外光谱分析
    4.2.6 载药率测定
    4.2.7 元素分析
    4.2.8 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4.2.9 体内抗炎实验
    4.2.10 体内毒性实验
    4.2.11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SC的合成与表征
    4.3.2 Zn~(2+)交联的NSC/SA微球的制备及配方优化
    4.3.3 形貌观察及粒径分析
    4.3.4 红外光谱分析
    4.3.5 载药率测定
    4.3.6 元素分析
    4.3.7 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4.3.8 体内抗炎效果
    4.3.9 体内毒性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京尼平和Zn~(2+)双交联的N-琥珀酰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的制备、表征、体外药物释放及体内抗炎效果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仪器
    5.2.2 N-琥珀酰壳聚糖(NSC)的合成及表征
    5.2.3 京尼平和Zn~(2+)双交联微球的制备
    5.2.4 载药率测定
    5.2.5 形貌观察及粒径分析
    5.2.6 红外光谱分析
    5.2.7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
    5.2.8 元素分析
    5.2.9 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5.2.10 体内药物分布实验
    5.2.11 体内抗炎实验
    5.2.12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双交联微球的制备及配方优化
    5.3.2 载药率测定
    5.3.3 形貌观察与粒径分析
    5.3.4 红外光谱分析
    5.3.5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
    5.3.6 元素分析
    5.3.7 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5.3.8 体内药物分布
    5.3.9 体内抗炎效果
5.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改良辅料Ⅰ复方木鳖子缓释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缓释制剂的研究现状
        1.1 化药缓释制剂的研究现状
        1.2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现状
    2 国内外药物辅料的研究现状
        2.1 水凝胶
        2.2 生物聚合物
        2.3 离子交换树脂
    3 体外释放度的研究状况
    4 复方木鳖子缓释片中药材成分的测定方法研究
        4.1 木鳖子
        4.2 制草乌
        4.3 当归
        4.4 地龙
第二章 复方木鳖子缓释片溶出混悬液取样的均匀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复方木鳖子缓释片制备
        2.2 复方木鳖子缓释片溶出变化研究
        2.3 不同位置取样均匀性研究
        2.4 混合样品与中间位置样品均匀性研究
        2.5 混合样品与中间位置样品含量测定
    3 小结
第三章 改良辅料Ⅰ复方木鳖子缓释片含量测定方法学的建立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色谱条件的筛选
        2.2 方法学考察
        2.3 单味药材与混合药材的HPLC测定
        2.4 复方木鳖子缓释片溶出混悬液不同稀释倍数样品的测定
    3 小结
第四章 取出片剂后粉末中成分释放的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取出片剂后粉末中成分释放的研究
        2.2 复方木鳖子缓释片溶出度的测定
    3 小结
第五章 改良辅料Ⅰ用量用法的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辅料Ⅰ改良前后性质的研究
        2.2 改良辅料Ⅰ用量的研究
        2.3 改良辅料Ⅰ用法的研究
    3 小结
第六章 药材不同处理方法的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药材粉碎度的研究
        2.2 颗粒的成型
        2.3 片剂的成型
        2.4 释放度的研究
    3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讨论与结论
        2.1 药材粉末中成分释放机制的研究
        2.2 全粉末复方木鳖子缓释片制备的研究
        2.3 复方木鳖子缓释片溶出混悬液取样的研究
        2.4 单味药材与复方木鳖子缓释片吸收峰的研究
        2.5 指标性成分释放度的研究
        2.6 复方木鳖子缓释片释放度的研究
    3 创新点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魔芋葡甘聚糖稳定载体制备及其释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天然高分子共混载体的研究
        1.1.1 天然高分子载体的共混改性
        1.1.2 天然高分子共混载体的应用
    1.2 天然高分子作为释药载体的研究
        1.2.1 淀粉
        1.2.2 纤维素
        1.2.3 壳聚糖
        1.2.4 蛋白质
        1.2.5 胶体
        1.2.6 海藻酸盐
    1.3 魔芋葡甘聚糖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1.3.1 魔芋葡甘聚糖的结构及性质
        1.3.2 魔芋葡甘聚糖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1.4 普鲁兰多糖在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1.4.1 普鲁兰多糖的结构及性质
        1.4.2 普鲁兰多糖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主要内容
    1.7 创新点
第二章 魔芋葡甘聚糖共混载体的制备
    2.0 引言
    2.1 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共混载体的制备
        2.2.2 共混载体性能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3.2 响应面分析确定最佳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魔芋葡甘聚糖共混载体结构表征
    3.0 引言
    3.1 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共混膜液制备
        3.2.2 共混载体制备
        3.2.3 共混液流变性能测定
        3.2.4 载体热重测定
        3.2.5 载体的微观结构
        3.2.6 载体的红外光谱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共混溶胶流变学分析
        3.3.2 载体的热综合分析
        3.3.4 载体的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3.3.5 载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魔芋葡甘聚糖载药膜的溶胀性及其释药性研究
    4.0 引言
    4.1 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载药共混膜的制备
        4.2.2 共混载体溶胀率测定
        4.2.3 包埋率及释药速率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载药载体的溶胀率分析
        4.3.2 载药载体包埋率及缓释速度初步测定
        4.3.3 缓释机理初步探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聚合电解质复合物用于结肠给药缓控释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
        1.2.1 基本概念
        1.2.2 给药设计与机理
        1.2.3 应用前景展望
    1.3 结肠给药载体制备技术
        1.3.1 前体药物技术
        1.3.2 包衣技术
        1.3.3 骨架技术
        1.3.4 胶囊技术
        1.3.5 微粒技术
    1.4 聚合电解质复合物
        1.4.1 基本性能
        1.4.2 常用制备材料
        1.4.3 载体制备方法
    1.5 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二章 NaCS-CS/WSC-PPS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微胶囊的制备装置
        2.2.4 微胶囊的制备
        2.2.5 微胶囊的表征
        2.2.6 Zeta电位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微胶囊的形貌特征
        2.3.2 微胶囊的结构特征
        2.3.3 微胶囊的热行为
        2.3.4 微胶囊的形成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负载5-氨基水杨酸的NaCS-CS-PPS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载药微胶囊的制备
        3.2.4 载药微胶囊的表征
        3.2.5 5-氨基水杨酸含量测定
        3.2.6 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
        3.2.7 溶胀和溶蚀性能测定
        3.2.8 5-氨基水杨酸的释放性能
        3.2.9 载药微胶囊的制备参数设计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载药微胶囊的形貌特征
        3.3.2 载药微胶囊中药物的形态
        3.3.3 载药量和包封率
        3.3.4 溶胀和溶蚀性能
        3.3.5 药物的释放机理
        3.3.6 载药微胶囊的制备参数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负载乳铁蛋白的NaCS-WSC-PPS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载药微胶囊的制备
        4.2.4 载药微胶囊及原料表征
        4.2.5 乳铁蛋白含量测定
        4.2.6 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
        4.2.7 乳铁蛋白的SDS-PAGE分析
        4.2.8 乳铁蛋白的活性分析
        4.2.9 乳铁蛋白的释放特性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载药微胶囊的形貌特征
        4.3.2 载药微胶囊的形成机理
        4.3.3 水溶性壳聚糖的结构鉴定
        4.3.4 载药微胶囊的热稳定性
        4.3.5 乳铁蛋白的结构完整性
        4.3.6 乳铁蛋白的活性分析
        4.3.7 载药量和包封率
        4.3.8 乳铁蛋白的释放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aCS的取代度对负载乳铁蛋白的NaCS-WSC-PPS微胶囊的性能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载药微胶囊的制备
        5.2.4 载药微胶囊的表征
        5.2.5 乳铁蛋白含量测定
        5.2.6 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
        5.2.7 溶胀和溶蚀性能测定
        5.2.8 乳铁蛋白的释放特性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载药微胶囊的形貌特征
        5.3.2 乳铁蛋白在载药微胶囊中的分布
        5.3.3 取代度影响微胶囊结构的机理分析
        5.3.4 取代度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5.3.5 取代度对微胶囊溶胀和溶蚀性能的影响
        5.3.6 取代度对微胶囊释放行为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膜乳化法制备微米级CA/NaCS-WSC微胶囊的初步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2.3 SPG膜管的疏水化处理
        6.2.4 水溶性壳聚糖的荧光标记
        6.2.5 微胶囊的制备
        6.2.6 微胶囊的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乳化剂对微球形貌影响
        6.3.2 交联剂对微球形貌影响
        6.3.3 微胶囊的形貌特征
        6.3.4 微胶囊的形成机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10)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应用
    1.1 在便秘治疗中的应用:
    1.2 在炎性肠病治疗中的应用:
    1.3 在口服蛋白和多肽类药物中的应用:
2 制备方法
    2.1 前体药物:
    2.2 包衣法:
    2.3 骨架法:
    2.4 生物粘附技术:
3 药物辅料
    3.1 时滞型给药系统辅料:
    3.2 pH依赖型给药系统辅料:
    3.3 酶依赖型给药系统辅料:
    3.4 压力依赖型给药系统辅料:
4 小 结

四、5-氨基水杨酸缓释骨架片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当归汤用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有效物质研究与多元释药系统构建[D]. 刘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5-氨基水杨酸结肠定位缓释胶囊的制备及释放度研究[J]. 钟应淮,刘雪梅,莫传丽,陈挺,唐翠. 中国新药杂志, 2019(04)
  • [3]马铃薯淀粉纳米颗粒的制备与特性表征及其作为药物载体材料缓释性的研究[D]. 赖兴娟.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1)
  • [4]白头翁总皂苷及其结肠靶向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D]. 刘苏珍.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
  • [5]新辅料和新技术在结肠定位制剂中的应用[J]. 苏诗娜,吕竹芬,梁超峰,卢克伟,黄韵然,陈燕忠.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17(02)
  • [6]基于壳聚糖/海藻酸钠结肠定位给药载体的构建及其体内抗炎效果研究[D]. 段好刚. 兰州大学, 2017(01)
  • [7]改良辅料Ⅰ复方木鳖子缓释片的研究[D]. 蔡婷. 广东药科大学, 2017(02)
  • [8]魔芋葡甘聚糖稳定载体制备及其释药性研究[D]. 薛丽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9]聚合电解质复合物用于结肠给药缓控释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吴庆喜. 浙江大学, 2014(08)
  • [10]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概况[J]. 谢新民. 广州医药, 2011(06)

标签:;  ;  ;  ;  ;  

5-氨基水杨酸缓释骨架片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