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

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

一、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莫镜邻[1](2020)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筛选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为ACLF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将48例ACL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口服治疗,观察终点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TBIL、ALB、AST、ALB)、凝血功能(PTA)、死亡率、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评估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的临床疗效。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将纳入的48例ACLF患者,按8周后预后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抗病毒史、TBIL、AST、Cr、MELD评分、肝性脑病、感染,筛选并分析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指标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临床研究部分:(1)在有效率和死亡率上: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0.8%)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7.5%)(P<0.05);治疗组累计死亡率(20.9%)低于对照组累计死亡率(54.2%)(P<0.05);研究生:莫镜邻(2)在肝功能水平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ALB水平较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后第4周的AL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第8周的ALB水平升高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凝血功能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较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明显升高(P<0.05);(4)在MELD评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5)在中医证候积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证候积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CLF患者预后与上述因素有关。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分析,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4、0.556、0.853、0.893、0.949、0.644,得出结论:MELD评分、TBIL、AST预测价值较高,年龄、病程、感染预测价值较低。结论:1.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2.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钱珠萍[2](2020)在《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及筛查模型建立》文中认为目的:对肝硬化患者发生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的现状和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基于Logistic回归方程和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分别建立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和泛化能力比较,为有效识别高危人群、开展诊断性检测和预见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会议法确定本研究的观察指标,使用肝性脑病心理测试评分对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入住上海市某三甲医院感染科的30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轻微型肝性脑病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轻微型肝性脑病组(MHE组)和无轻微型肝性脑病组(无MHE组),通过单因素分析比对两组间的观察指标,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明确肝硬化并发MHE的危险因素。分别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在2019年1月至11月纳入的104例肝硬化患者中进行模型验证和比较。结果:1.肝硬化患者的轻微型肝性脑病患病率为48.67%,年龄、病因、糖尿病史、感染、肾功能不全、营养风险、腹水量、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血红蛋白、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INR、血氨等14个因素与MHE的发生有关。2.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6项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筛查模型LRM为:y=-3.152+0.039年龄+0.549糖尿病史+0.683感染+0.682营养风险+0.848INR(≥1.5)+0.507血氨(>47μmol/L),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osmer and Lemeshow检验(P>0.05)提示模型拟合良好。3.分别建立17个输入层变量(单因素分析结合专家意见)和6个输入层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的6个独立危险因素)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17和ANN6。ANN17包括2个隐含层,隐含层1节点数为6,隐含层2节点数为5;训练集ROC曲线下面积AUC=0.808,灵敏度为72.5%,特异度为79.0%。ANN6包括2个隐含层,隐含层1节点数为7,隐含层2节点数为5;训练集的AUC=0.783,灵敏度为67.6%,特异度为73.6%。4.将验证组数据分别代入已建立的3个模型:Logistic模型AUC=0.636,灵敏度66.0%,特异度61.1%,误诊率38.88%,漏诊率34.00%;ANN17模型AUC=0.768,灵敏度70.4%,特异度79.6%,误诊率20.37%,漏诊率26.00%;ANN6模型AUC=0.702,灵敏度为70.0%,特异度70.4%,误诊率29.62%,漏诊率30.00%。其中,Logistic模型与ANN17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N6与Logistic模型、ANN17的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轻微型肝性脑病在肝硬化患者中患病率高,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解释明确,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疾病筛查能力更佳,可从实际应用需求出发综合不同模型的优势做出综合评价。

王刚[3](2019)在《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改变新鲜冰冻血浆的补充时机和补充途径,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对肝衰竭患者的影响,为改良血浆置换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依据。2.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的安全性,为肝衰竭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青岛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34例,采用便利抽样法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内科综合治疗,实验组患者16例给予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共进行55例次治疗,对照组患者18例给予传统血浆置换治疗,共进行57例次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凝血指标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指标的变化,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短期(3个月)生存率的影响;比较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实验组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结果比较进行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后,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血氨(Blood Ammonia,NH3)均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umin,ALB)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以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但对ALB水平无影响。2.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氨(NH3)、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血浆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均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上升、血氨(NH3)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传统血浆置换治疗相比,在相同血浆置换量的情况下,改良血浆置换可以提高对ALT、AST、TBiL的清除效率,明显改善患者的PTA,但对ALB和NH3水平无明显影响。3.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后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 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进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行血浆置换治疗前MEL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能会提高肝衰竭患者的短期(3个月)生存率,尤其是针对MELD评分为中低分的患者。4.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置换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改良血浆置换治疗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和推广。结论1.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以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脏功能及凝血功能。2.在相同血浆置换量的情况下,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以增加对肝衰竭患者的血浆清除量,提高治疗效果。3.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能会提高MELD评分为中低分的肝衰竭患者的短期(3个月)生存率。4.改良血浆置换治疗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以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赖雪平[4](2019)在《肝衰竭合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肝衰竭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肝功能障碍,具有免疫力低下、病情危重、进展迅速、预后差、死亡率高且难以治愈的特点,需长时间及反复多次的住院治疗,易出现医院感染。肝衰竭患者一旦合并医院感染,可进一步导致肝功能恶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风险也随之增加。为有效降低肝衰竭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更为精准治疗肝衰竭合并医院感染患者,改善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我们对肝衰竭合并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等数据进行分析及讨论。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年1月-2018年9月于我院收治住院治疗的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本研究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天数、有创操作、人工肝治疗、抗生素使用种类、抗感染治疗时间、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相关并发症、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种类等。本研究涉及的肝衰竭相关并发症主要包括: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hepaticenc ephalopathy,HE)、腹水、脾功能亢进、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等。本研究将对肝衰竭并医院感染进行临床特征性分析,对以上收集的可疑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49例肝衰竭患者中肝衰竭并发医院感染患者68例(19.48%),肝衰竭的病因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37例(54.41%),酒精性13例(19.12%),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2例(2.94%),药物性1例(1.47%),其他(原因不明)2例(2.94%),2种及以上重叠者有:HBV+酒精7例(10.29%),HBV+药物4例(1.47%),HCV+酒精1例(1.47%),HBV+自身免疫性1例(1.47%);68例合并医院感染的肝衰竭的类型有:ALF5例,SALF9例,ACLF48例,CLF6例。医院感染发生部位分别为:肺部感染39例(57.35%);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28例(41.18%);胆道感染17例(25%);血流感染9例,(13.24%);上呼吸道感染5例(7.4%),肠道感染2例(2.94%);尿路感染1例(1.47%);其余部位感染(如口腔、皮肤软组织)共2例(2.94%)。有40例出现了单处感染,有21例出现两处的感染,7例出现三处感染。通过对患者血液、痰、尿液等标本的培养,有16例患者培养出阳性结果,培养阳性率为23.53%,获取到病原菌为22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有14株,占63.64%,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各有4株,分别占18.18%,阴沟肠杆菌3株,占13.64%,铜绿单胞菌、鲍曼氏不动杆菌、伤寒沙门菌各1株,分别占4.55%;革兰阳性菌4株,占18.18%、葡萄球菌3株,占13.64%,草绿色链球菌1株,占4.55%;真菌4株,占18.18%,念珠菌、霉菌各2株,占9.09%。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腹水程度、脾亢、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人工肝治疗、有创操作、住院天数>14天为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住院天数及有创操作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医院感染的肝衰竭患者主要是HBV感染引起的,类型主要为ACLF。医院感染的部位以肺部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最多见,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肝衰竭合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住院天数及有创操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尽量缩短住院天数,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并掌握有创操作适应症,避免不必要操作。

向丹丹[5](2019)在《63例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各型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我院感染科2011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3例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一般资料:63例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男49例、女14例,年龄2169岁,其中位年龄为45岁。2.病因学及临床类型:(1)63例中,病毒性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者59例,占93.6%(59/63),其中甲型肝炎1例、乙型肝炎52例、甲型肝炎合并乙型肝炎者1例、乙型肝炎合并戊型肝炎者1例、丙型病毒肝炎1例、戊型病毒性肝炎3例,自身免疫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1例,占1.6%(1/63),原因不明的肝功能损害3例,占4.8%(3/63)。(2)63例中,急性肝炎6例,占9.5%(6/63),全部为急性黄疸型;慢性肝炎者15例,占23.8%(15/63)其中,中度肝炎2例、重度肝炎13例,肝硬化者6例,占9.5%(6/63),肝衰竭36例,占57.1%(36/63),其中急性肝衰竭1例,亚急性肝衰竭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21例,慢性肝衰竭12例。3.症状和体征:63例患者中,有腹痛症状者31例;有恶心和(或)呕吐者32例;有发热者3例,均为低热,仅1例为39°C,有腹泻者1例;12例患者无明显腹痛、恶心、呕吐及发热等表现,仅常规腹部彩超及查血脂肪酶、淀粉酶确诊。3例患者有肌紧张,36例患者有腹部压痛,20例患者有反跳痛,29例患者无明显腹部体征;6例患者既无急性胰腺炎症状也无急性胰腺炎相关体征。4.预后63例患者中,28例患者死亡或自动出院,35例患者好转后出院。63例中,6例急性肝炎全部好转出院;15例慢性肝炎中,好转出院者14例,自动出院或死亡者1例;6例肝硬化患者全部好转出院;36例肝衰竭患者中,好转出院者9例,自动出院或死亡者27例,占75%(27/36)。结论:1.相比较其他类型肝炎,病毒性肝炎(占93.6%)更易发生急性胰腺炎;2.急性胰腺炎作为肝炎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与肝炎临床类型相关,肝衰竭患者(占57.1%)更易并发急性胰腺炎,预后也更差(自动出院或死亡者占75%);3.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者症状和体征均不典型,使得急性胰腺炎难以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从而延误患者病情,影响预后。

王柳青[6](2019)在《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本课题通过对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06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和唐山弘慈医院收住院的肝硬化患者614例,依据是否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分为病例组(出血组)168例和对照组(非出血组)446例。将168例出血组患者根据患者预后(首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死亡),分为病例组(首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死亡)65例和对照组(非首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死亡)103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家族史、既往史(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脾切除病史)等;实验室化验检查指标:包括血常规:Hb、WBC、PLT;肝功能:ALT、AST、ALB、CHE、TBIL、CTP评分;肾功能:Cr;GLU;血脂:TC、TG;电解质:K+、Na+;凝血功能:PT、APTT、FIB、TT;休克指数;肝硬化并发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肝性脑病、门静脉血栓、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感染、胆石症等。影像学指标: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等。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影响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分析:家族史、肝硬化病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肝性脑病、门静脉血栓、感染、Hb、PLT、ALB、CHE、TBIL、CTP评分、BUN、Na+、PT、门静脉内径等因素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门静脉血栓是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2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单因素分析:腹水、肝性脑病、门静脉血栓、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休克指数、Hb、PLT、PT、ALB、TBIL、CTP评分、Cr、门静脉内径等因素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有关联(P<0.05);多因素分析:休克指数、门静脉血栓、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显着影响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1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当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升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越重、腹水量越多、出现门静脉血栓,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增加,是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2影响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表明当休克指数升高、出现门静脉血栓、肝性脑病分期升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越重,肝硬化并发首次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风险增加,是显着影响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图0幅;表26个;参255篇。

陈规划,易述红,罗刚健,易慧敏[7](2017)在《加速康复外科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更好地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理念用于优化重型肝炎的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达到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移植免疫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手术学组、广东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组织专家制订了《加速康复外科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该共识从ERAS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前、术中、术后治疗策略3个方面,总结各移植中心的临床经验,提出相应的专家共识,希望为临床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提供参考方案。

易述红,罗刚健,易慧敏[8](2017)在《加速康复外科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更好地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理念用于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达到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移植免疫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手术学组、广东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组织专家制订了《加速康复外科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该共识从ERAS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前、术中、术后治疗策略3个方面,总结各移植中心的临床经验,提出相应的专家共识,希望为临床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提供参考方案。

徐艳[9](2017)在《中药灌肠治疗肝衰竭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收集1997-2016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中药灌肠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文献,对其中药、方剂进行统计分析,探索中药灌肠治疗肝衰竭的用药规律,为规范中药灌肠治疗肝衰竭提供新的借鉴和思路。方法:收集中药灌肠治疗肝衰竭的文献,提取中药、方剂信息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0.0对数据库中的中药名称、功效类别及性味归经进行频数分析,再对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探索其用药规律。结果:高频药物主要有大黄、赤芍、厚朴、枳实、茵陈、蒲公英、丹参等;药物类别主要为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药性多为寒性及微寒药,其次为温性药;药味多为苦,辛、甘次之;归经多为肝、胃、脾及大肠经。结论:现代研究中采用中药灌肠治疗肝衰竭总以清热泻下、利水渗湿、理气、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肝衰竭的基本病因为热、湿、毒、瘀、虚;多采用苦寒归肝、胃、脾及大肠经的药物;小承气汤、茵陈蒿汤、大黄乌梅汤、甘露消毒丹是最常用的灌肠方剂;通过聚类分析得出9个比较有意义的新处方可用于中药灌肠治疗肝衰竭的研究。

罗凤莲[10](2016)在《预见性护理在抢救肝炎并发肝昏迷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抢救肝炎并发肝昏迷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完善预见性护理的方式方法,进而提升目前护理水平,为日后护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自2011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64例肝炎并肝昏迷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2组在年龄、病种以及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同时采取预见性护理,包括建立预见性护理意识,氮源控制,及对各种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以确保患者状态良好。比较2组患者在昏迷时间、死亡人数、并发症发生例数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昏迷时间为(3.02±1.13)d,死亡3人,发生并发症2人,对照组昏迷时间(7.56±1.84)d,死亡7人,发生并发症12人。观察组患者的昏迷时间、死亡人数、并发症发生例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炎并发肝昏迷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应用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缩短昏迷时间,降低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着,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二、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ACLF的中医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治法方药
        1.3.1 中药治疗
        1.3.2 中医外治
    2 ACLF的西医研究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2.3.1 一般支持治疗
        2.3.2 抗病毒治疗
        2.3.3 抗炎保肝治疗
        2.3.4 免疫调节治疗
        2.3.5 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2.3.6 人工肝治疗
        2.3.7 肝移植与肝细胞移植
第二部分 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1.3.3 纳入标准
        1.3.4 排除标准
        1.3.5 中止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随机化分配
        2.2 对照研究
        2.3 治疗方案
        2.3.1 对照组
        2.3.2 治疗组
    3 观察指标
        3.1 死亡率
        3.2 血液生化指标
        3.3 MELD评分
        3.4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3.5 不良反应记录
    4 疗效评价
        4.1 西医疗效评价
        4.2 中医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ACLF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6.2 两组ACLF患者死亡率比较
        6.3 两组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4 两组ACLF患者肝功能(TBIl、ALB、ALT、AST)比较
        6.5 两组ACLF患者凝血功能(PTA)比较
        6.6 两组ACLF患者MELD评分比较
    7 安全性评价
    8 讨论
        8.1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8.2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TBIL的影响
        8.3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B的影响
        8.4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T、AST的影响
        8.5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PTA的影响
        8.6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8.7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9 解毒化瘀颗粒的方药分析
    10 解毒化瘀颗粒的现代疗效机制研究
    11 问题与展望
第三部分 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标准
        1.3 治疗方案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收集的定性资料进行赋值
        2.2 影响ACLF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2.3 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4 危险因素对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3.1 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3.2 MELD评分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ACLF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3.3 筛选预后风险因素在ACLF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及筛查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1.研究背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病现状和临床特征
        2.2 轻微型肝性脑病的诊断筛查方法及实施现状
        2.3 肝性脑病(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2.4 肝性脑病的风险评估和预测模型
        2.5 文献小结
    3.研究目的与意义
    4.研究设计
        4.1 研究内容
        4.2 技术路线
        4.3 操作性定义
        4.4 质量控制
第一章 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1.研究目的
    2.确定纳入研究的观察指标
        2.1 文献研究
        2.2 专家会议
        2.3 纳入的观察指标
    3.肝硬化患者的轻微型肝性脑病检测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
    4.肝硬化患者发生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相关因素
        4.1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5.讨论
        5.1 肝硬化患者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病现状
        5.2 肝硬化患者发生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相关因素
    6.小结
第二章 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的建立
    1.研究目的
    2.肝硬化患者发生MHE的Logistic回归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LRM)
        2.1 模型建立
        2.2 模型临界值界定
        2.3 结果
    3.肝硬化患者发生 MHE 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3.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原理
        3.2 基于 ANN 建立筛查模型
        3.3 结果
    4.讨论
        4.1 建立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的必要性
        4.2 Logistic 回归模型(LRM)在肝性脑病风险研究中的应用
        4.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在疾病筛查和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5.小结
第三章 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的验证与评价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3.1 验证组的数据采集
        3.2 使用筛查模型对验证组进行高危分组
    4.结果
        4.1 验证组的基本资料和轻微型肝性脑病发生情况
        4.2 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的应用效果
    5.讨论
        5.1 Logistic回归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泛化能力比较
        5.2 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6.小结
第四章 研究总结
    1.结论
    2.局限性与创新性
        2.1 局限性
        2.2 创新性
    3.展望
        3.1 神经网络的应用建议
        3.2 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附件一: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ES)
附件二:肝性脑病心理测试评分(PHES)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3)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与评价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5 伦理原则
    6 质量控制
    7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 实验组患者血浆置换前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比较
    3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的比较
    4 实验组与对照患者 MELD 评分的比较
    5 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讨论
    1 实验组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比较
    2 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置换治疗后肝功能与凝血指标的比较
    3 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置换治疗后MELD评分的比较
    4 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致谢

(4)肝衰竭合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63例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因素
        1.1.3 资料收集方法
        1.1.4 资料分析
    1.2 结果
        1.2.1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
        1 )病例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比较
        2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单因素分析
        3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2.2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1 )病例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比较
        2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3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进展
    2.1 病因与发病机制
        2.1.1 肝硬化门脉高压
        2.1.2 肝功能受损
    2.2 诊断研究
    2.3 治疗研究
    2.4 结语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加速康复外科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ERAS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前治疗策略
    1.1 术前宣教及术前心理护理
    1.2 重要脏器功能的改善和优化
        1.2.1 心肺功能
        1.2.2肾功能不全的防治
        1.2.3 纠正凝血障碍及预防出血
        1.2.4 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防治
    1.4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1.5人工肝
2 ERAS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术中治疗策略
    2.1 麻醉方式及麻醉药物选择
        2.1.1 麻醉方法
        2.1.2 麻醉药物
    2.2 麻醉管理
        2.2.1 麻醉后置管
        2.2.2 呼吸管理
        2.2.3 血流动力学调控
        2.2.4 凝血功能调控
        2.2.5 术中保温
        2.2.6液体管理
        2.2.7 低钠血症的处理原则
        2.2.8 合理使用胰岛素, 控制高血糖
    2.3 术中器官功能保护
        2.3.1 心肺功能保护
        2.3.2肾功能保护
        2.3.3 脑保护
    2.4 术中监测措施
3 ERAS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治疗策略
    3.1 术后心理干预
    3.2 术后镇静镇痛及睡眠管理
    3.3 术后患者隔离的管理
    3.4 术后液体及内环境管理
    3.5 肾功能保护
    3.6 控制肺部感染及保护肺功能
        3.6.1 呼吸道管理
        3.6.2 抗感染措施
        3.6.3 肺功能保护措施
    3.7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3.7.1 促进胃肠蠕动
        3.7.2早期肠内营养
        3.7.3 维持肠道菌群稳定
        3.7.4 营养管道管理
    3.8 术后管道管理
        3.8.1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及置入部位的选择
        3.8.2 手卫生与无菌操作
        3.8.3 皮肤消毒
        3.8.4 插管部位敷料应用
        3.8.5 CVC的更换
        3.8.6 动脉导管置入部位的选择、导管管理及压力监测装置
        3.8.7 尿管及引流管管理
    3.9 患者术后早期活动
        3.9.1 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原则
        3.9.2 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重点
        3.9.3 制订个体化活动计划
        3.9.4 关注重症监护室患者早期活动潜在风险的发生
    3.1 0 营养及饮食的管理
    3.1 1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原则

(8)加速康复外科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ERAS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前治疗策略
    1.1 术前宣教及术前心理护理
    1.2 重要脏器功能的改善和优化
        1.2.1 心肺功能
        1.2.2 肾功能不全的防治
        1.2.3 纠正凝血障碍及预防出血
        1.2.4 神经系统合并症的防治
    1.3 适当的营养治疗
    1.4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1.5 人工肝
2 ERAS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术中治疗策略
    2.1 麻醉方式及麻醉药物选择
        2.1.1 麻醉方法
        2.1.2 麻醉药物
    2.2 麻醉管理
        2.2.1 麻醉后置管
        2.2.2 呼吸管理
        2.2.3 血流动力学调控
        2.2.4 凝血功能调控
        2.2.6 液体管理
        2.2.7 低钠血症的处理原则
    2.3 术中器官功能保护
        2.3.1 心肺功能保护
        2.3.2 肾功能保护
        2.3.3 脑保护
    2.4 术中监测措施
3 ERAS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治疗策略
    3.1 术后心理干预
    3.2 术后镇静镇痛及睡眠管理
    3.3 术后患者隔离的管理
    3.4 术后液体及内环境管理
    3.5 肾功能保护
    3.6 控制肺部感染及保护肺功能
        3.6.1 呼吸道管理
        3.6.2 抗感染措施
        3.6.3 肺功能保护措施
    3.7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3.7.1 促进胃肠蠕动
        3.7.2 早期肠内营养
        3.7.3 维持肠道菌群稳定
        3.7.4 营养管道管理
    3.8 术后管道管理
        3.8.1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及置入部位的选择
        3.8.2 手卫生与无菌操作
        3.8.3 皮肤消毒
        3.8.4 插管部位敷料应用
        3.8.5 CVC的更换
        3.8.6 动脉导管置入部位的选择、导管管理及压力监测装置
        3.8.7 尿管及引流管管理
    3.9 患者术后早期活动
        3.9.1 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原则
        3.9.2 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重点
        3.9.3 制定个体化活动计划
        3.9.4 关注ICU患者早期活动潜在风险的发生
    3.10 营养及饮食的管理
    3.11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原则

(9)中药灌肠治疗肝衰竭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药灌肠治疗肝衰竭文献整理背景
    1.中医学对肝衰竭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肝衰竭的认识
    3.中药灌肠的起源与发展
    4.中药灌肠治疗肝衰竭的治疗机理
    5.中药灌肠的方法
    6.中药灌肠治疗肝衰竭的疗效
    7.灌肠常用方浅析
        7.1 小承气汤
        7.2 茵陈蒿汤
        7.3 大黄乌梅汤
        7.4 甘露消毒丹
第二部分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肝衰竭的用药规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选择标准
        1.3 数据规范化及数据库的建立
        1.4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频数分析
        2.3 因子分析
        2.4 聚类分析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用药规律浅析
        1.1 药物性味
        1.2 药物归经
        1.3 药物归类
    2.新处方浅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表A 纳入文献统计表
    附表B 药物名称规范表
    附表C 灌肠药物及性味归经统计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0)预见性护理在抢救肝炎并发肝昏迷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
        1. 2. 2 预见性护理
        1.2.2.1建立预见性护理意识
        1.2.2.2控制氮源
        1.2.2.3预防各类并发症
    1.3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D]. 莫镜邻.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及筛查模型建立[D]. 钱珠萍.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评价[D]. 王刚. 青岛大学, 2019(03)
  • [4]肝衰竭合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D]. 赖雪平.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5]63例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回顾性分析[D]. 向丹丹.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王柳青.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7]加速康复外科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J]. 陈规划,易述红,罗刚健,易慧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7(09)
  • [8]加速康复外科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J]. 易述红,罗刚健,易慧敏. 器官移植, 2017(04)
  • [9]中药灌肠治疗肝衰竭的用药规律研究[D]. 徐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4)
  • [10]预见性护理在抢救肝炎并发肝昏迷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 罗凤莲. 中华全科医学, 2016(03)

标签:;  ;  ;  ;  ;  

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