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CL电热膜实用案例研究─CL电热膜的可持续发展

节能CL电热膜实用案例研究─CL电热膜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效节能的CL电热膜实用例析──可持续开发的CL电热膜(论文文献综述)

马福生[1](2021)在《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障室内环境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又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处理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原则。中小学教学楼是人员密集、在固定空间停留时间长、因通风不足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不佳的典型代表场所。我国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普遍采用自然通风,缺乏有效的、经济适用的通风技术与措施应对采暖时期室外低温气候条件时期的通风问题,教室空气质量差的问题尤为严重。基于上述问题,为解决严寒地区采暖时期教室上课时期不适宜开窗通风的现实情况,本文通过中小学教学楼的现场调研、资料收集的63所中小学120栋教学楼进行整理,分析严寒地区中小学建筑和使用特点,并选择样本教学楼进行教室空气环境的主客观评价,分析教学楼现状通风性能与主要影响因素,计算了中小学生冬季舒适温度区间;提出适用于中小学教学楼封闭时期的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构想,构建教学楼空间通风模型;通过模拟测试的方法,研究通风通道模式、空间形式和换气界面开口方式等对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的影响;建立教学楼空间通风的设计原则,构建教学楼空间与通风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流程;提出教学楼空间与通风一体化设计策略。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大量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的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归纳分析教学楼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通风方式与措施、使用特点,分析严寒地区气候影响下的中小学教学楼自然通风潜力。根据调研与分析结果建立中小学教学楼通风性能的评价方法,包括确定评价通风性能的主客观评价指标,制定现场测量方案和设计主观调查问卷。(2)根据沈阳地区典型年气候特点,分析不同室外温度条件下的室内CO2浓度变化情况,当室外温度低于16℃时教室空气质量水平开始显着下降。通过进一步对样本教室的空气质量和热环境现场连续测量,评价教学楼现状通风性能。研究分析教室CO2浓度在上学时期的时间分布状况和相应的影响因素,基于正交实验分析各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3)通过问卷调查评价学生对教室空气质量和热环境的感受和满意度,发现学生对空气新鲜度的主观感受和实际测量状况差异较大。通过对比教室温度、相对湿度与学生热舒感觉投票结果可知,学生更喜欢偏冷环境。实际和预测的学生热中性温度分别为18.56℃和19.34℃。80%学生可接受的温度区间为16.93~21.80℃,90%学生可接受的温度区间为17.91~20.81℃,这一结果为保障通风时期的教室舒适温度提供了理论依据。(4)根据对教学楼通风状况调研和评价研究的结果,提出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构想,利用教学楼空间特点建立教学楼空间通风网络通道,提出了教学楼空间通风方式。通过现场实验,分析教学楼空间通风条件下不同使用模式、通风模式和空间模式对室内CO2浓度的影响,旨在揭示教室内CO2浓度在空间上的模态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为下一步模拟提供验证数据依据。基于CO2浓度的教室最小通风量计算和换气界面开口大小预测,为制定教室开口方案和模拟工况设计提供指导。(5)利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进行模拟研究。模拟分析通风通道模式、空间形式、换气界面开口等条件对教学楼空间的气流组织、教室的通风量和CO2浓度分布的影响,全面、整体的分析了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研究归纳了有利于教学楼空间通风的进排风路径模式、水平开敞空间与进风口距离、进风温度大小、竖向空间数量、换气界面开口位置和大小等工况条件。(6)根据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的通风现状和空间通风性能评价结果,构建教学楼空间与通风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流程;建立教学楼空间通风有效性和适用性的设计原则;提出有利于教学楼空间与通风一体化设计的空间通风路径、空间形式、换气界面开口的设计策略。

黄睿[2](2020)在《三水醋酸钠复合相变材料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的应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们对建筑热舒适性的追求越来越高,建筑能耗居高不下,建筑节能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深刻意义。目前的建筑材料因热质量和热惰性较差,无法满足建筑节能的需求。将相变材料(PCMs)集成于建筑围护结构中,充分利用其相变特性对建筑物进行热管理,从而提高建筑物热舒适性,降低建筑耗能。三水醋酸钠(SAT)具有相变潜热大,廉价易得等优点,在建筑节能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对于建筑领域来说其相变温度过高,且具有严重的过冷和相分离现象。因此,本文以三水醋酸钠为主要研究对象,先通过与其它物质复配降低其相变温度,再与多孔介质复合制备复合相变材料,同时解决了其过冷和相分离问题,最后将复合相变材料封装后集成于建筑围护结构中,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明复合相变材料对提高试验房热性能的效果。首先,选用甲酰胺(FA)与三水醋酸钠复配,并与膨胀珍珠岩(EP)复合制备出新型三水醋酸钠-甲酰胺混合盐/膨胀珍珠岩(SFMS/EP)复合相变材料,利用DSC、SEM、XRD等方法测试与表征其热特性和形貌结构,并评估其热可靠性和结构稳定性。采用聚碳酸酯中空板对SFMS/EP复合相变材料进行封装制备SFMS/EP板,将其与屋顶结构结合评估其热性能,并与Ca Cl2·6H2O/EP板和EP板作对比。结果表明,SFMS/EP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40.5?C,潜热达148.3 J/g,导热系数较低,200次冷热循环测试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热可靠性。与Ca Cl2·6H2O/EP板和EP板试验房相比,由于SFMS/EP复合材料潜热较大,熔点和凝固点也更合适,因此SFMS/EP板在降低室内温度波动、提高热舒适性方面发挥了更有效的作用。其次,选用尿素(urea)与三水醋酸钠复配,制备出相变温度适宜的三水醋酸钠-尿素混合物(SUM),添加膨胀石墨(EG)降低其过冷度的同时提升其导热系数,从而得到SUM/EG复合相变材料,测试其热物性并通过200次冷热循环测试评估其热可靠性。采用PVC板对SUM/EG复合相变材料进行封装制备SUM/EG复合相变板,将其与电加热地板采暖结构结合,评估其热性能。结果表明,SUM/EG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31.98?C,潜热高达209.1 J/g,过冷度仅为2.04?C,导热系数为2.349 W/(m·K),且具有良好的热可靠性。通过探究PCM层厚度和加热温度对试验房热性能的影响,发现用电量随相变层厚度和加热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热舒适度随相变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加热温度的增加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因而建议相变板的厚度为10 mm且加热温度设置为45?C。通过与无相变材料的参考房相比,发现含有SUM/EG复合相变材料的PCM房可以降低12.1%的总用电量且节约12.9%的电费(基于上海峰谷分时电价)。综上所述,高性能且低成本的三水醋酸钠基复合相变材料在实现建筑节能方面效果显着,具备广阔的实际推广应用前景。

吴玥[3](2020)在《严寒地区典型办公建筑空气源热泵运行特性及效果提升》文中提出煤炭是我国北方严寒地区冬季供热的主要能源,这种供热方式给环境带来巨大污染。由此我国开始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空气源热泵作为清洁能源利用技术之一,易于获取、运用广泛,在北方地区迅速发展。严寒地区的办公建筑在冬季普遍的采暖方式为集中供热,但对于小型的单体办公建筑,由于其所在区域供热系统不完善或采用集中供热系统不经济,使得热源如何选择是严寒地区小型办公建筑冬季采暖的问题之一。空气源热泵因其在白天室外温度较高时性能高的原因,与办公建筑用能特性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二者的节能效果,是目前办公建筑应用范围内较为常见的清洁能源利用形式。在满足室内温度的前提下,办公建筑瞬时负荷与空气源热泵实际制热量之间良好的匹配程度,是空气源热泵在办公建筑中高效运行的关键。本文基于实测数据,以三栋实际办公建筑为例,展开了办公建筑负荷特性分析、空气源热泵实际运行效果分析以及二者之间的匹配性分析,查找实际运行存在的问题,通过计算和绘图寻求最优解并制定优化策略,运用软件模拟优化策略,寻求最优方案,为空气源热泵在办公建筑中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以实测办公建筑C为建筑本体,通过改变围护结构所建立的办公建筑CJ、办公建筑C和办公建筑CL三个建筑进行负荷模拟,对室外气象条件、建筑全年负荷以及各房间负荷进行办公建筑负荷特性分析。深入探究了不同朝向房间和供暖时间对建筑冷热负荷的影响,利用敏感性分析方法量化了运行参数和非运行参数等对建筑热负荷的影响程度。针对三栋建筑内的空气源热泵的实际运行效果进行探究,从热泵实际运行的供回水温度、温差等运行特性,COP和EER等性能特性展开分析。锁定空气源热泵实际运行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从系统综合性能、系统性能损失、室内环境参数三方面对空气源热泵自身运行和在办公建筑中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以办公建筑负荷特性为依据,从间歇供暖方案、添加辅助热源、改变供水温度及流量三个方面制定优化策略,应用Energy Plus软件对能源系统耦合优化进行模拟分析,找出最优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经供暖修正系数和空调修正系数对耗电量修正后,供暖季办公建筑A机组平均制热COP为3.27,办公建筑B系统平均制热COP为1.55。优化模拟结果表明:间歇供暖方案三(供6停2)在保证室内温度要求的同时,节能效果较为理想;太阳能辅助供热量占总供热量的20%和25%两种配比方案的耗电量较低,节能效果较好。该优化结论对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在办公建筑中间歇运行优化和配置辅助热源等应用提供了参考价值。

张卓[4](2019)在《长三角地区冬季温室盆栽作物根区加热系统研制》文中提出冬季低温环境是抑制温室作物生长的重要原因,合理地使用加热设备有助于作物安全越冬。我国常用的温室加温方式是对温室内整体环境进行加热,但对于矮株作物来说,温室上部空间的加热是对能源的浪费。为解决长三角地区冬季没有加温设备的温室或大棚中盆栽作物易受低温冷害,且传统加热方式存在能耗利用率低、污染环境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作物根区加热系统,将作物种植在有节能效果的嵌套式双层栽培盆中。试验验证了根区加热系统运行的准确性,探究了不同根区温度对作物地上部分(茎秆、叶片)温度、生长(长势、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及保温栽培盆的节能性分析,并对比燃煤锅炉整体环境加热,分析其实用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制了一种嵌套式双层栽培盆,夹层采用传热系数低、吸水率小且使用寿命长的聚氨酯发泡剂作为保温材料,栽培盆基质内分别放置两块硅橡胶加热板,模拟出双层栽培盆的导热模型,经计算可知80W/m2的功率是较为合理的加热板功率。(2)搭建了温度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根据系统需求完成硬件的选型与布置,采用STM32F4单片机作为整个控制系统的主控制器,完成了温度采集模块、温度控制模块、显示模块的设计。(3)温度控制基于模糊PID算法,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作物根区温度,将测得的温度值与设定温度相比较,以温度偏差和温度变化率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量,PID参数调整量为输出,由继电器进行加热控制。通过试验可知,设置不同的根区温度,温控系统的相对误差保持在0~4.53%之内,有良好的准确性与稳定性。(4)设置试验,观测不同根区温度(CK组、15℃、20℃、25℃)对作物地上部分(茎、秆、叶)温度以及作物的生长情况(长势、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没有太阳辐射的情况下,作物地上部分温度分布呈底部沿顶部方向递减的趋势,在连续低温条件下(连续一周平均气温低于5℃),高度为25~35cm的作物地上部分相比CK组作物,日间平均温度分别提高1.4℃、2.6℃、3.7℃,夜间平均温度分别提高2.1℃、2.9℃、4.0℃,且根区加温处理的作物长势(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长叶宽)要优于对照组,干物质的积累也更多。数据表明本文设计的加温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作物根区温度,还兼顾提高了作物地上部分的温度,充分利用了加热负荷,在连续低温环境时,一定条件下可缓解低温胁迫对冬季作物的影响,有益于作物的生长。(5)对比普通栽培盆(未有保温材料的单层栽培盆),分析了保温栽培盆的节能性。试验证明,在15℃、20℃、25℃三种根区温度下,对作物进行两周的加温栽培,统计耗电量的平均值,保温栽培盆分别节省电能24.2%、25.3%、23.8%,节能效果明显。(6)分析保温栽培盆在实际应用中的能耗量,建立能耗模型,与燃煤锅炉整体环境加热进行实用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栽培环境(外界条件相同如太阳辐射,温度等)下,分别采用两种加热模式加温使作物得到同样的生长条件,保温栽培盆具备低能耗、低成本、无环境污染等优势,具有经济性和实用性,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加温方式。

颉江龙[5](2019)在《电加热蓄热式地板采暖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相变材料(PCM)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是热点问题,将相变储能材料结合到建筑材料中,有效地改善了建筑物室内的热舒适度。将相变材料与地板供暖体系结合起来,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可以提高热舒适性。电加热地板辐射供暖方式不仅能有效节约能源,而且初期投资不高,供暖方便以及可以有效降低屋内温度波动,提高屋内热舒适性,并将电力峰值负荷转移到非高峰期,从而降低电能消耗,以实现建筑节能等优点,是未来室内供暖的优选。但是,电能是高品位能源,用其作为热源供暖是不经济的,但是将相变材料与地板供暖体系结合起来,该系统的相变材料会在深夜将“低谷电”以热能的形式储存,以达到“削峰填谷”的目的,大量研究表明,相变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可以显着增加建筑的热量,并降低能耗。国内外已经有众多学者进行研究分析,来评估其适用性、降低建筑物温度波动的有效性以及实际经济效益等。本文基于国内外大量研究,建立相变地板供暖体系,对所建立的地板供暖系统模型分析简化为二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并用ANSYS FlUENT 19.0数值模拟了此模型,分析计算了有无PCM、装饰层不同、PCM厚度不同以及加热功率对相变地板供暖体系的综合影响。分析表明,有PCM层的供暖系统与无相变材料层的电加热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相比,可以提高热舒适性及建筑节能。通过研究不同相变材料的厚度、加热功率等因素对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影响,以寻求最佳的匹配电加热地板采暖系统方案。

付弯弯[6](2019)在《新型无机水合盐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文中研究指明地板辐射采暖具有热舒适性好、能耗低、可利用多种等低品位能源以及占地空间小等优点,在新建住宅和商业建筑中日益普及。将相变材料(PCM)应用在地板辐射采暖中可以很好地平衡电网用电负荷,实现电力的“移峰填谷”。水合盐价格低廉、相变潜热高和不易燃,在地板辐射采暖中有很大前景应用,但其过冷、相分离以及泄露问题阻碍了其推广。针对上述不足,本文致力于高性能水合盐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以推动其在地板辐射采暖中的实际应用。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以结晶醋酸钠(SAT)为相变材料主体,尿素(urea)为温度调节剂,十二水磷酸氢二钠(DSP)和蔗糖分别作成核剂和助成核剂,制备了SAT-urea非共晶混合物相变材料。优化了非共晶混合物中尿素、成核剂和助成核剂添加量;探究了添加剂对非共晶混合物相变性质及结晶形貌的影响,并考察了其热稳定性和热可靠性。结果显示:在尿素、DSP和蔗糖分别为8 wt%、1.5 wt%和2 wt%条件下,所得非共晶混合物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适宜(50.82℃)、焓值较高(245.4 kJ×kg-1)、过冷度低(2.51℃)。光学显微镜观察到DSP和蔗糖的加入可促进SAT-urea基体的成核。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傅里叶红外(FT-IR)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表明,SAT-urea混合物是非共晶的,且SAT与尿素之间是物理作用。经历100次循环后,相变材料的过冷度、相变焓以及相变温度变化较小。其次,以多孔膨胀石墨(EG)作为载体和导热系数增强剂,利用EG的毛细管作用与SAT-urea非共晶混合物复合,制备了适用于地板辐射采暖的相变换热器用SAT-urea/EG定形复合PCM。讨论了EG质量分数对SAT-urea混合物相变性质、过冷度和定形性能的影响,优化了EG质量分数。对获得的定形复合PCM的表观形貌、孔结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进行表征;对其热稳定性、导热系数、热可靠性以及蓄热-放热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EG的加入可显着提高SAT-urea混合物导热系数、降低过冷度以及防止其在熔化过程泄露。含有EG质量分数为12%的定形复合PCM在具有良好定形性能前提下,相变温度适宜(48.46℃),相变焓值高(216.8 kJ·kg-1),过冷度低(1.93℃),导热系数高(表观密度为0.98 g?cm-3时为4.188 W?m-1?K-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孔结构分析结果表明,EG的孔隙基本被SAT-urea混合物所填充。FT-IR和XRD结果显示,SAT-urea混合物和EG之间是物理结合,没有化学作用。经过200次冷-热循环后,定形复合PCM的相变焓、结晶性能及相变温度等变化较小。第三,以五水硫代硫酸钠(STP)为芯材,聚氰基丙酸乙酯(PECA)为壳材,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STP@PECA微胶囊PCM。探讨了STP/H2O质量、芯壳质量比为4:2、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微胶囊相变性质的影响;用SEM及其电子能谱(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FT-IR和XRD表征了微胶囊的微观结构、表面元素组成、化学组成、晶体结构;并研究了其相变性质、热稳定性和热可靠性。结果显示:选用STP/H2O质量比为6:4,芯壳质量比为4:2,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5%所获的微胶囊相变焓最高。SEM和TEM结果表明,微胶囊近似球形,具有典型的“核-壳”结构;粒径约1.0μm,其表面致密,但存在部分褶皱。由于STP的限制性结晶以及PECA壳材的异相成核效应,所制备微胶囊的相变温度(46.44℃)略低于纯STP(48.45℃),相变焓为107.0kJ?kg-1,包覆率为51.1%。TGA和冷热循环实验表明,所得微胶囊热稳定性得到改善,热可靠性良好。最后,以SAT-urea混合物作为PCM,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SiO2)作为载体和温度调节剂,制备了适用于地板辐射采暖的相变地板用SAT-urea/SiO2的定形复合PCM。分析了SiO2的质量分数对SAT-urea混合物相变性质、过冷度以及定形性能的影响;初步阐述其调温机理;优化了SiO2的质量分数。用BET、SEM、FT-IR、XRD表征手段探究了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形貌、孔结构、化学组成以及晶体结构;考察了热稳定性、导热系数、热可靠性。结果显示:由于多孔SiO2孔隙的约束效应以及SAT-urea混合物与SiO2的表面羟基的相互作用,SiO2可以作为温度调节剂来调节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在34.3650.82℃之间)。同时,SiO2的加入可以显着降低SAT-urea混合物的过冷度,防止其泄漏。含SiO2质量分数为30%的SAT-urea/SiO2定形复合PCM拥有良好的定形性能,合适的相变温度(35.75℃),高的相变焓(151.6 kJ?kg-1)和低的过冷度(1.14℃),可应用于相变地板。SEM和孔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非共晶混合物主要分散到SiO2的微孔及部分介孔中。XRD和FT-IR结果证实SiO2与SAT-urea混合物通过物理相互作用结合。经过200次循环,所制备的复合PCM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结晶结构和结晶能力;在不同的循环次数后,可以观察到相变温度和相变焓的微小变化。

万鹏[7](2018)在《基于TRNSYS的太阳能-发电余热加热沼气池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漫长,环境温度低,甚至会出现冻裂沼气池的问题,夏季环境温度升高反而产生热量富余浪费的问题,使得沼气产气率低,工程综合效益差,而且目前大多数沼气池增温方法主要用于户用沼气池,针对寒冷地区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沼气池增温保温方法的研究较少且效果不理想。同时考虑到禽畜粪便作为沼气发酵原料,其发酵后产物沼肥可用于农田肥料,种植业以及水产养殖业,使养殖业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污染零排放,这将有望解决大量禽畜粪便无效处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建立了太阳能-发电余热加热沼气池系统,并以禽畜粪便沼气工程为背景,以太阳能-发电余热加热沼气池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为主,在对系统理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TRNSYS平台建立了系统动态仿真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系统运行方案,然后模拟分析了在北方地区系统的运行情况等,并进一步对系统进行热力学、经济性和环境效益评价,结果表明系统可以实现对热能的高效利用,并且环境效益显着。首先,对太阳能集热器性能及影响因素、沼气产生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和我国生物质禽畜粪尿资源条件等进行分析研究,为系统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建立系统物理模型和系统中主要设备的数学计算模型,并对系统中子系统进行设计,从而保证了系统的可靠稳定性和合理准确性。其次,在TRNSYS软件平台上,构建太阳能-发电余热加热沼气池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并且对该系统模型进行了模拟验证。提出了新的系统运行方案的设计思路:在冬季寒冷天气下,系统满足沼气池中温厌氧发酵所需的热负荷,在夏季炎热天气下,系统满足沼气池高温厌氧发酵所需的热负荷,解决了由于冬季热源供热满足而夏季热源供热过量产生的热量浪费问题,从而将全年分成5个运行阶段:常温-中温运行阶段(仅首次启动)、中温发酵运行阶段、中温-高温运行阶段、高温发酵运行阶段和高温-中温运行阶段,并确定了系统各阶段运行参数。最后,模拟地点选取北方六个城市(南阳、济南、郑州、北京、兰州和沈阳),分别对系统在不同运行阶段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并且对系统进行热力学、经济性和环境效益评价。同时还分析了沼气池规模和容积产气率等因素对系统供热沼气工程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该系统在北方寒冷地区设计以及相关研究应用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该系统后续的相关研究应用奠定了初步基础。

梁策[8](2018)在《相变蓄热电采暖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能是一种高品位的能源,电采暖是一种以电为热源的采暖方式,它直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以满足用户的采暖需求。但是电能的费用较高,系统的初投资比传统供暖形式要大,这使得电能的热利用非常有限。然而,相变蓄热材料具有储能密度高、蓄热或放热温度波动小等特点,在夜间将“谷电”转化的热能储存起来,然后在白天加以利用,实现了“削峰填谷”的效果,达到经济节能、清洁采暖的目的。将电采暖技术与相变蓄热技术相结合,设计一个蓄热式的电采暖系统,既能满足建筑物的采暖需求,又可以实现“谷电”的合理利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各类相变材料目前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发展历程和诸多优点,从而阐明了相变蓄热电采暖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对比多种相变材料的优劣性,选取了比较经济、合适的相变材料作为系统的蓄热材料。在此基础上,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分析了整个地暖系统的热传导过程,得出了地板传热规律,并对含相变材料和无相变材料的电加热地板采暖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实验对比测试,得出含相变材料的系统有着良好的蓄热效果和舒适程度的结论。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相变蓄热采暖房间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地板表面的温度变化情况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房间蓄热性能的影响,并找到了适合相变蓄热系统的相关参数设定范围,还对室内空气温度的均匀性进行了模拟测试及评价。作为工程应用实例,对河北石家庄地区某建筑内一房间应用相变蓄热电采暖技术并进行了数据监测和采集,对该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并对方案进行能耗分析,结果表明,相变蓄热电采暖技术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康莹[9](2018)在《绿色生态智能化建筑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不断冲突,人类的居住环境日益恶化。这让我们重新自我审视人类居住的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的关系。本文研究的生态智能化绿色建筑是在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建筑的理念背景下提出的,促使人们开始反思是否可以以不违背理想的生活为基础,从根源上解决建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本文在分析绿色生态建筑研究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绿色建筑智能系统的应用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几点:(1)首先是在绿色生态建筑中的体系中加入智能化系统的理论,并在绿色建筑中的进行应用研究。对生态智能建筑应用的主要能源进行分析,总结并抉择出影响生态智能化的建筑因素。(2)介绍了智能化系统在绿色生态建筑中的应用,从绿色生态智能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上强调了绿色生态化建筑和智能控制相结合的必要性。同时对绿色建筑智能化维护系统和生态智能化采暖系统都做出了相应的介绍。通过不同采暖方式在生态楼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从绿色环保、经济性、实用性和智能性方面来解析地源热泵、电热膜采暖和普通采暖三种供暖方式的特点。为本文接下来在实际生态楼项目中的应用与实现给出了指导意见。(3)以生态节能实验楼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生态实验楼项目的工程概况,并进一步进行可行性设计、规划,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重点将遮阳智能化监控系统与中水处理系统、太阳能控制系统、太阳能-地热泵供热智能系统和低温辐射供暖系统在实验楼项目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对应用中的相关参数进行了设计,为绿色节能智能实验楼真正实现节能目标提供了有利的保障。(4)针对于实际项目,使用地源热泵太阳能供暖系统和低温辐射电热膜(低碳)装置以及温度传感器通过直接数字控制系统来实现智能化控制室内温度,将智能化控制集成系统应用到绿色生态建筑来实现该楼的智能化管理。利用太阳能光伏组件(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系统(风能)产生电力,基本实现生态楼内“零能耗”的使用效果。(5)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对于现代建筑来说,必须从传统的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变成为现代的高效绿色节能,这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绿色建筑进行运营管理的部分纳入到集成控制系统中,增强能耗分项计量与能耗分析、管理等功能,以“绿色”作为目的、以“智能”当作手段,节约能源、降低资源消耗避免浪费减少污染,是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经之路。

孙勤贺[10](2016)在《基于多传热方式耦合的相变储能房间热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将相变材料作为地板辐射供暖的蓄热层是相变储能房间的主要方式,改善相变材料的热物性,研究相变储能房间的热特性对建筑节能技术和相变材料的高效应用尤为重要。采用膨胀石墨为导热增强剂,高密度聚乙烯为定形载体,以提高相变材料的热导率和改善相变材料的定形效果为目的,制备出一种导热增强型定形相变材料,并将其作为地板辐射供暖的蓄热层,模拟分析热源位置及方式对地板结构层的热特性影响。结果表明,膨胀石墨不仅能明显提高相变材料热导率,而且对其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影响较小;当使用毛细管网作为热源时,毛细管网布置在地板相变材料中间位置比布置在底部能蓄存更多的热量,地板表面温度更符合舒适性标准。将相变材料—电加热膜地板辐射采暖建筑物抽象为全尺寸二维模型,将室内空气作为计算区域,并且同时考虑多种传热方式,动态模拟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厚度、相变潜热等因素对储能房间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导热系数越大越利于房间负荷的调节,相变材料厚度不宜过大,电热膜热流大小应与室内舒适性和电力消费相平衡;相变材料潜热值越大越有利于室内空气温度的稳定性,但相应的电热膜热流应增大以提高室内温度,使其达到合适的温度范围。

二、高效节能的CL电热膜实用例析──可持续开发的CL电热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节能的CL电热膜实用例析──可持续开发的CL电热膜(论文提纲范文)

(1)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室环境的健康与舒适性需求
        1.1.2 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1.1.3 经济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小学教室通风现状调查研究
        1.3.2 通风性能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
        1.3.3 通风网络模型及模拟技术研究
        1.3.4 建筑通风的换气界面开口研究
        1.3.5 自然通风及辅助技术应用现状研究
        1.3.6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第2章 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通风调查与评价方法
    2.1 教学楼建筑自然通风潜力分析
        2.1.1 严寒地区气候特点
        2.1.2 中小学教学楼自然通风潜力
    2.2 教学楼建筑特征与通风方式
        2.2.1 中小学教学楼建筑概况
        2.2.2 教学楼建筑功能和空间特点
        2.2.3 教学楼通风方式与通风管理
        2.2.4 教学楼使用特点与管理模式
    2.3 教学楼通风性能评价方法
        2.3.1 教学楼室内空气环境客观评价指标
        2.3.2 教学楼室内空气环境主观评价指标
        2.3.3 教学楼室内空气环境现场测量方案
        2.3.4 室内空气环境的主观调查问卷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通风性能评价与分析
    3.1 教室空气质量调查与评价分析
        3.1.1 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建筑通风性能分析
        3.1.2 教室空气质量现场测量结果与分析
        3.1.3 教室空气质量主观评价结果与分析
    3.2 教室热环境调查与评价分析
        3.2.1 教室热环境现场测量结果与分析
        3.2.2 教室热环境主观评价结果与分析
        3.2.3 热中性温度及舒适温度范围分析
    3.3 基于正交试验的教室楼空气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3.1 正交试验基本原理
        3.3.2 影响因子极差分析
        3.3.3 影响因子方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空间通风模式构建
    4.1 教学楼空间通风的相关理论基础
        4.1.1 热压驱动通风
        4.1.2 风压驱动通风
        4.1.3 热压和风压联合驱动
        4.1.4 辅助式自然通风
    4.2 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
        4.2.1 教学楼空间通风的可利用条件分析
        4.2.2 教学楼空间通风构想
        4.2.3 教学楼空间通风网络建立
    4.3 教学楼空间通风实验测试与计算
        4.3.1 教室CO_2浓度的空间模态分布特征
        4.3.2 基于CO_2浓度的教室最小通风量计算
        4.3.3 教室换气界面开口大小测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空间通风模拟研究
    5.1 教学楼空间通风CFD建模与验证
        5.1.1 物理模型
        5.1.2 数学模型
        5.1.3 模型验证
    5.2 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模拟工况设计
        5.2.1 通风通道模式的模拟工况A组
        5.2.2 空间形式的模拟工况B组
        5.2.3 换气界面开口方式的模拟工况C组
    5.3 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模拟结果与分析
        5.3.1 通风通道模式对空间通风性能的影响分析
        5.3.2 空间形式对空间通风性能的影响分析
        5.3.3 换气界面开口方式对空间通风性能的影响分析
    5.4 教室通风量与室内空气环境关联关系分析
        5.4.1 教室通风量与CO_2浓度回归分析
        5.4.2 教室通风量与室内温度回归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教学楼空间与通风一体化设计策略
    6.1 教学楼空间通风的设计原则与流程
        6.1.1 教学楼空间通风的设计原则
        6.1.2 教学楼空间与通风一体化设计流程
    6.2 教学楼空间通风路径设计策略
        6.2.1 教学楼空间通风网络设计
        6.2.2 进排风口及辅助设计
    6.3 教学楼空间形式设计策略
        6.3.1 教学楼水平通风空间设计
        6.3.2 教学楼竖向通风空间设计
    6.4 教学楼换气界面开口设计策略
        6.4.1 换气界面开口位置设计
        6.4.2 换气界面开口尺寸和高度设计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三水醋酸钠复合相变材料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的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相变材料与复合相变材料及其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的应用
        1.2.1 建筑能耗与节能途经
        1.2.2 相变材料与复合相变材料
        1.2.3 相变材料与复合相变材料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3 三水醋酸钠的复合相变材料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1.3.1 三水醋酸钠的改性及其复合相变材料
        1.3.2 三水醋酸钠复合相变材料的应用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提出、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本课题的提出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三水醋酸钠-甲酰胺/膨胀珍珠岩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建筑屋顶中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SAT-FA混合物及其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2.2.3 测试与表征
        2.2.4 相变板的制备及其热性能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探索低过冷度的SAT-FA混合物
        2.3.2 SFMS/EP复合相变材料的性能表征
        2.3.3 SFMS/EP复合相变材料在建筑屋顶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水醋酸钠-尿素/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加热地板采暖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2 SAT-urea混合物及其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3.2.3 测试与表征
        3.2.4 相变板的制备及其热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探索适用于电加热地板采暖的SAT-urea/EG复合相变材料
        3.3.2 相变板厚度和加热温度对试验房热性能的影响
        3.3.3 节能经济评估
    3.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严寒地区典型办公建筑空气源热泵运行特性及效果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气源热泵低温条件性能研究现状
        1.2.2 国外空气源热泵在办公建筑内的应用现状
        1.2.3 国内空气源热泵在办公建筑内的应用现状
        1.2.4 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办公建筑负荷特性研究
    2.1 负荷特性分析方法及模型构建
        2.1.1 负荷特性分析方法
        2.1.2 典型办公建筑选取原则
        2.1.3 基本信息调研
        2.1.4 Energy Plus模型建立
    2.2 办公建筑负荷特性分析
        2.2.1 室外气象条件
        2.2.2 建筑全年负荷分析
        2.2.3 房间负荷分析
        2.2.4 房间朝向分析
        2.2.5 供暖时间分析
    2.3 负荷特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2.3.1 运行方案参数
        2.3.2 非运行方案参数
    2.4 本章小结
3 空气源热泵在办公建筑中实际运行效果研究
    3.1 数据采集及处理方法
        3.1.1 采集内容及采集方式
        3.1.2 数据处理方法
        3.1.3 运行参数修正
    3.2 供暖季空气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3.2.1 空气源热泵整体运行特性
        3.2.2 典型日空气源热泵运行特性
    3.3 供暖季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分析
        3.3.1 空气源热泵系统能效系数
        3.3.2 用户侧负载特性
        3.3.3 输配系统用能特性
    3.4 供冷季空气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3.4.1 空气源热泵整体运行特性
        3.4.2 典型日空气源热泵运行特性
    3.5 供冷季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分析
        3.5.1 空气源热泵系统能效系数
        3.5.2 用户侧负载特性
        3.5.3 输配系统用能特性
    3.6 全年耗电量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空气源热泵实际运行共性问题及效果评价
    4.1 空气源热泵实际运行存在的共性问题
        4.1.1 机组启停问题
        4.1.2 热泵输配系统能耗过高
        4.1.3 建筑瞬时负荷与热泵制热量不匹配
    4.2 系统综合性能评价
    4.3 系统性能损失评价
        4.3.1 名义制热量损失系数
        4.3.2 输配系统能效损失系数
        4.3.3 系统热损失系数
    4.4 室内环境参数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建筑负荷特性与能源系统耦合优化模拟分析
    5.1 能耗模拟软件
        5.1.1 各种能耗模拟软件优缺点
        5.1.2 Energy Plus能耗模拟软件特点
    5.2 模型验证及优化策略制定
        5.2.1 模型建立
        5.2.2 模型验证
        5.2.3 优化策略制定
    5.3 软件模拟结果分析
        5.3.1 供暖时间模拟分析
        5.3.2 辅助热源模拟分析
        5.3.3 供水温度及流量模拟分析
    5.4 优化策略模拟室内参数评价
    5.5 三栋办公建筑空气源热泵运行策略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问卷调查表
    A.1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问卷调查表模板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长三角地区冬季温室盆栽作物根区加热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1.2 作物根区加温方式的高效性
    1.2 国内外温室作物根区加温方式的研究现状
        1.2.1 采用化石燃料加热
        1.2.2 采用太阳能加热
        1.2.3 采用生物质能加热
        1.2.4 采用电能加热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双层嵌套式保温栽培盆的设计
    2.1 保温栽培盆结构设计
    2.2 保温材料的选择
    2.3 硅橡胶加热板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作物根区温度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3.2 主控制模块的选型
    3.3 温度采集电路的选型和原理
        3.3.1 温度采集模块的选型
        3.3.2 热电偶的测温原理
        3.3.3 MAX6675信号转换原理
    3.4 温度控制系统的选型
    3.5 触摸屏的选型
    3.6 电路图设计与系统的搭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度控制算法设计及软件实现
    4.1 模糊PID控制原理
    4.2 模糊控制器设计
        4.2.1 模糊控制原理
        4.2.2 模糊控制器组成
        4.2.3 输入模糊化
        4.2.4 模糊控制规则
        4.2.5 反模糊化
    4.3 软件总体设计
        4.3.1 软件设计目标
        4.3.2 程序总体流程设计
        4.3.3 温度采集程序
        4.3.4 温度控制模块
        4.3.5 显示屏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根区温度控制系统试验研究与分析
    5.1 根区温度控制试验
    5.2 不同根区温度对作物地上部温度的影响
        5.2.1 作物地上部分温度分布
        5.2.2 作物地上部分温度日变化特征
    5.3 不同根区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5.3.1 对作物长势的影响
        5.3.2 对作物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4 保温栽培盆的节能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根区温度控制系统能耗分析
    6.1 温室能量模型的建立
        6.1.1 试验温室概况
        6.1.2 建立温室能量模型
    6.2 温室能耗量模拟
    6.3 根区加热与燃煤锅炉的能耗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电加热蓄热式地板采暖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变地板采暖的研究现状
        1.2.1 地板采暖系统
        1.2.2 电加热地板采暖系统
        1.2.3 电加热地板采暖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1.2.4 电加热地板采暖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1.3.1 本课题的提出
        1.3.2 本课题研究内容
        1.3.3 本课题的创新
第二章 相变蓄热的相变材料选择及求解方法
    2.1 相变材料的分类
    2.2 相变材料的选择、改性、处理方法及应用
        2.2.1 相变材料的选择
        2.2.2 相变材料的改性
        2.2.3 相变材料的处理方法
        2.2.4 相变材料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2.3 相变传热的数学模型
        2.3.1 温度法模型
        2.3.2 焓法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相变材料的电加热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模型
    3.1 FLUENT模拟软件概述
    3.2 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结构
    3.3 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选材
        3.3.1 电热膜
        3.3.2 相变材料
        3.3.3 装饰层
        3.3.4 保温材料
        3.3.5 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模型简化
    3.4 地板系统模型
        3.4.1 数学模型
        3.4.2 定解条件
    3.5 室内空气传热模型
        3.5.1 合理假设
        3.5.2 湍流模型
    3.6 模型求解设置
        3.6.1 网格划分
        3.6.2 模型求解方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变地板采暖系统的数值模拟
    4.1 问题说明
    4.2 有无相变层对采暖系统的影响
    4.3 装饰层不同对采暖系统的影响
    4.4 相变材料厚度不同对采暖系统的影响
    4.5 加热功率对采暖系统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型无机水合盐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地板辐射采暖
        1.2.1 地板辐射采暖简介
        1.2.2 地板辐射采暖的优点
    1.3 潜热储存技术与相变材料
        1.3.1 潜热储存技术
        1.3.2 相变材料
        1.3.3 复合相变材料
    1.4 相变材料在地板辐射采暖中的应用
        1.4.1 相变材料在地板辐射采中的应用方式
        1.4.2 有机相变材料在地板辐射采暖中的应用现状
        1.4.3 无机相变材料在地板辐射采暖系统中的现状
    1.5 本课题的提出、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5.1 本课题的提出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本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结晶醋酸钠-尿素非共晶混合物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2.1 引言
    2.2 尿素对结晶醋酸钠相变温度的调节机理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原料
        2.3.2 实验仪器
        2.3.3 SAT-urea非共晶混合物相变材料的制备
        2.3.4 SAT-urea混合物相变材料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尿素质量分数的确定
        2.4.2 成核剂和助成核剂质量分数的确定
        2.4.3 添加剂对SAT-urea混合物相变性质的影响
        2.4.4 添加剂对SAT-urea混合物结晶形貌的影响
        2.4.5 SAT-urea混合物相变材料的表征和热性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晶醋酸钠-尿素/膨胀石墨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3.2.3 SAT-urea/EG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3.2.4 表征和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EG质量分数对SAT-urea/EG复合相变材料相变行为的影响
        3.3.2 SAT-urea/EG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形貌
        3.3.3 SAT-urea/EG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孔结构分析
        3.3.4 SAT-urea/EG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
        3.3.5 SAT-urea/EG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热稳定性
        3.3.6 SAT-urea/EG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热可靠性
        3.3.7 SAT-urea/EG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
        3.3.8 SAT-urea/EG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蓄热-放热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五水硫代硫酸钠@聚氰基丙烯酸乙酯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4.1 引言
    4.2 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合成机理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原料
        4.3.2 实验设备和仪器
        4.3.3 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合成
        4.3.4 表征和性能测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合成条件对微胶囊相变材料相变性质的影响
        4.4.2 STP@PECA微胶囊相变材料表征和热性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晶醋酸钠-尿素/气相二氧化硅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5.1 引言
    5.2 SIO_2对SAT-UREA非共晶混合物相变温度的调节机理
    5.3 实验部分
        5.3.1 实验原料
        5.3.2 实验设备和仪器
        5.3.3 SAT-urea/SiO_2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5.3.4 表征和性能测试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SiO_2质量分数对SAT-urea/SiO_2复合相变材料相变行为的影响
        5.4.2 SAT-urea/SiO_2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表征和热性质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基于TRNSYS的太阳能-发电余热加热沼气池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沼气工程热电联产系统现状
        1.2.1 热电联产系统概述
        1.2.2 热电联产在沼气工程中的应用
        1.2.3 养殖场沼气热电联产系统的前景
    1.3 沼气工程增温保温的研究现状
    1.4 太阳能-发电余热加热沼气池系统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太阳能-发电余热加热沼气池系统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太阳能辐射及影响因素
        2.1.1 太阳能集热器性能概述
        2.1.2 与太阳能集热器集热性能有关的概念
        2.1.3 太阳能集热器集热性能的影响因素
    2.2 沼气产生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
        2.2.1 生物质利用概述
        2.2.2 厌氧发酵基本原理
        2.2.3 厌氧发酵的影响因素
    2.3 我国生物质禽畜粪尿资源条件分析
        2.3.1 我国生物质资源量概述
        2.3.2 我国禽畜粪尿资源量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阳能-发电余热加热沼气池系统的构建及数学模型
    3.1 系统描述
    3.2 系统设备计算模型
        3.2.1 太阳能集热器瞬态计算模型
        3.2.2 沼气内燃机瞬态计算模型
        3.2.3 集热水箱瞬态计算模型
        3.2.4 沼气池瞬态计算模型
        3.2.5 烟气热回收装置瞬态计算模型
        3.2.6 板换换热器瞬态计算模型
        3.2.7 内部盘管换热器瞬态计算模型
    3.3 系统构建参数
        3.3.1 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
        3.3.2 发电余热回收系统设计
        3.3.3 沼气池进出料系统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阳能-发电余热加热沼气池系统仿真平台的建立
    4.1 TRNSYS仿真软件简介
    4.2 系统TRNSYS模块简介
    4.3 系统TRNSYS仿真平台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阳能-发电余热加热沼气池系统模拟分析及评价
    5.1 系统运行方案设计
        5.1.1 运行方案设计思路
        5.1.2 参数设置
    5.2 单独发电余热加热沼气池系统模拟结果与分析
        5.2.1 全年中温发酵(电辅热)
        5.2.2 二月份某典型日中温发酵(无辅热源)
        5.2.3 二月份某典型日中温发酵(有辅热源)
    5.3 太阳能-发电余热加热沼气池系统模拟结果与分析
        5.3.1 系统全运行阶段的运行情况
        5.3.2 系统各运行阶段的热量情况
        5.3.3 系统全运行阶段的热量情况
    5.4 沼气池规模和容积产气率对沼气工程供热的影响
        5.4.1 沼气池规模对沼气工程供热的影响
        5.4.2 容积产气率对沼气工程供热的影响
    5.5 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
        5.5.1 系统的热力学评价
        5.5.2 系统的经济性评价
        5.5.3 系统的环境效益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8)相变蓄热电采暖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相变材料的发展历史
        1.3.2 相变材料蓄热技术的应用范围
    1.4 电采暖技术的发展状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变蓄热电采暖系统模型及其理论分析
    2.1 相变蓄热电采暖系统
        2.1.1 模块化相变蓄热电采暖系统结构
        2.1.2 相变材料蓄热采暖系统的数值模拟
    2.2 相变传热问题的特点
        2.2.1 相变界面
        2.2.2 焓法模型
        2.2.3 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简介
        2.2.4 相变蓄热电采暖系统的描述及物理模型的简化
    2.3 地板系统传热的数学模型
    2.4 室内空气流动换热模型
        2.4.1 Boussinesq近似
        2.4.2 湍流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变蓄热电采暖地板传热规律研究
    3.1 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材料的选取
        3.1.1 地暖模块的选择
        3.1.2 地暖发热材料的选择
        3.1.3 相变材料的选择
    3.2 地板蓄热模拟分析
        3.2.1 升温过程
        3.2.2 升降过程
    3.3 相变蓄热电采暖系统的实验测试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对象
        3.3.3 实验步骤
    3.4 模块化电采暖系统的实验结果
        3.4.1 无相变材料的模块化电采暖
        3.4.2 含相变层的模块化地板电采暖
        3.4.3 无相变层与含相变层系统运行结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变蓄热电采暖房间模型的模拟分析
    4.1 相变蓄热电采暖房间模型的建立
    4.2 数值方法中边界条件的确定
    4.3 不同因素对相变蓄热房间采暖效果的影响
        4.3.1 相变材料层的厚度
        4.3.2 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
        4.3.3 碳纤维加热线的加热功率
    4.4 采暖房间室内温度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相变蓄热电采暖技术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5.1 测试房间基本情况
    5.2 相变蓄热材料模块化电地暖应用能耗分析
        5.2.1 室温维持20℃无相变材料的变化情况
        5.2.2 室温维持20℃含相变材料的变化情况
    5.3 经济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9)绿色生态智能化建筑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绿色生态建筑研究的现状
        1.2.1 国际研究现状
        1.2.2 我国发展现状
    1.3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绿色生态建筑的智能化技术理论依据
    2.1 绿色生态建筑的智能化概念的提出
        2.1.1 绿色建筑的概述
        2.1.2 绿色生态建筑的智能化
    2.2 绿色生态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的主要能源
        2.2.1 太阳能在绿色智能建筑中应用
        2.2.2 地热能在绿色智能建筑中应用
        2.2.3 雨水利用在绿色智能建筑中应用
        2.2.4 风能发电系统在绿色智能建筑中应用
    2.3 绿色生态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控制方法
    2.4 绿色建筑的智能化系统的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化系统在绿色生态建筑中的应用
    3.1 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
        3.1.1 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功能
        3.1.2 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系统集成
    3.2 绿色建筑智能化维护系统
        3.2.1 智能化遮阳系统概述与构造
        3.2.2 智能化遮阳系统的分类
    3.3 生态智能化采暖系统
        3.3.1 常见采暖方式的比较
        3.3.2 地源热泵与太阳能系统供暖的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绿色节能生态实验楼项目的应用研究
    4.1 生态节能实验楼的简介
        4.1.1 工程概况
        4.1.2 技术节能目标及特点
    4.2 生态智能化系统在实验楼中的应用
        4.2.1 遮阳智能化监控系统与中水处理系统
        4.2.2 太阳能控制系统
        4.2.3 太阳能-地源热泵供热复合系统
        4.2.4 低温辐射供暖系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DC的绿色建筑智能化的实现
    5.1 DDC控制系统中控制点的布置
        5.1.1 DDC控制系统
        5.1.2 DDC控制点的设置
    5.2 生态实验楼智能控制系统策略
        5.2.1 绿色建筑楼宇自控系统
        5.2.2 智能监测系统
        5.2.3 其他智能控制系统
    5.3 绿色生态智能化建筑的实现
        5.3.1 生态实验楼外智能围护设计实现
        5.3.2 太阳能-地源热泵供热复合系统的设计实现
        5.3.3 基于PLC控制的中水处理系统
        5.3.4 基于DDC的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多传热方式耦合的相变储能房间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我国建筑能耗问题
        1.1.2 我国电力发展不均及峰谷差问题
        1.1.3 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结构复杂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变储热与相变材料
        1.2.2 相变储能房间发展现状
        1.2.3 提高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的措施
        1.2.4 相变储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导热强化型定形相变材料的制备与热物性分析
    2.1 建筑用定形相变材料的制备
        2.1.1 石蜡相变温度调节
        2.1.2 相变材料的定形
    2.2 定形相变材料的导热强化
        2.2.1 实验过程及试样制备
        2.2.2 实验样品热物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相变储能地板热特性研究
    3.1 低温热水-相变储能地板热特性规律
        3.1.1 几何模型和求解设置
        3.1.2 蓄热期间相变储能地板热特性
        3.1.3 放热期间相变储能地板热特性
    3.2 电热膜-相变储能地板热特性规律
        3.2.1 几何模型和求解设置
        3.2.2 蓄热期间相变储能地板热特性
        3.2.3 放热期间相变储能地板热特性
    3.3 本章小结
4 相变储能房间热特性的多传热方式耦合分析
    4.1 研究对象
    4.2 边界条件和数值计算方法
    4.3 不同因素对储能房间热特性的影响
        4.3.1 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
        4.3.2 相变材料层厚度
        4.3.3 电热膜热流大小
        4.3.4 相变材料潜热
    4.4 房间温度场均匀性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高效节能的CL电热膜实用例析──可持续开发的CL电热膜(论文参考文献)

  • [1]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研究[D]. 马福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三水醋酸钠复合相变材料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的应用性能研究[D]. 黄睿.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严寒地区典型办公建筑空气源热泵运行特性及效果提升[D]. 吴玥. 沈阳建筑大学, 2020
  • [4]长三角地区冬季温室盆栽作物根区加热系统研制[D]. 张卓.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电加热蓄热式地板采暖系统的研究[D]. 颉江龙. 新疆大学, 2019(11)
  • [6]新型无机水合盐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D]. 付弯弯.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基于TRNSYS的太阳能-发电余热加热沼气池系统研究[D]. 万鹏.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3)
  • [8]相变蓄热电采暖技术应用研究[D]. 梁策. 燕山大学, 2018(05)
  • [9]绿色生态智能化建筑的应用研究[D]. 康莹.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1)
  • [10]基于多传热方式耦合的相变储能房间热特性研究[D]. 孙勤贺.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节能CL电热膜实用案例研究─CL电热膜的可持续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