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西湖凹陷油气资源分布及勘探潜力

东海西湖凹陷油气资源分布及勘探潜力

一、东海西湖凹陷油气资源分布及勘探潜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茂林,刘震,张枝焕,刘畅,杨鹏程,李佳阳,崔凤珍[1](2022)在《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下段烃源岩分布地震预测》文中研究说明西湖凹陷平北地区现有钻井稀少且分布不均,采样分析资料缺乏,不同层段烃源岩非均质性极强,导致烃源岩分布特征尚不明确。针对上述难题,基于地化、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运用地震相-沉积相-有机相转化法和地震速度-岩性分析法对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下段烃源岩有机相特征及厚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有利烃源岩的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平湖组下段烃源岩有机相可划分为潮控三角洲前缘A相、潮间带B相和局限海C相三种类型,其中平下上亚段潮控三角洲前缘A相最为发育,位于研究区的中部区域,而平下下亚段潮间带B相最为发育,主要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区域;(2)平下下亚段烃源岩具有东西分带、西薄东厚的特征,最大厚度可达500余米;而平下上亚段烃源岩总体上具有西北薄东南厚的特征,向东南方向厚度最高可达1 000余米;(3)烃源岩综合评价分析认为,平下下亚段有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东部区域,平下上亚段有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区域。

徐陈杰,叶加仁,刘金水,曹强,盛溢勇,余汉文,赵牛斌[2](2021)在《东海西湖凹陷天然气成藏时期的关键证据:气烃包裹体全文替换》文中提出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油气勘探已证实深部的古近系平湖组和花港组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油气成藏机理复杂,其中对气烃包裹体的研究薄弱,缺乏确定天然气成藏时期的关键证据。为了揭示西湖凹陷天然气的成藏时期,通过对西湖凹陷古近系砂岩储层包裹体岩相观察、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微测温等系统实验测试,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埋藏史、古地温演化史、烃源岩热演化史等分析,开展了该凹陷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储层发育高密度单相纯烃包裹体、高密度单相含烃包裹体、常规气液两相纯烃包裹体和常规气液两相含烃包裹体共4种气烃包裹体;(2)储层包裹体的气体成分主要为CH4,部分含有C2H6和CO2,其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分布于140~150℃;(3)该区有2期天然气充注和成藏,并且以晚期为主,第一期发生在中新世晚期,成因为原油裂解,储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捕获超临界态流体形成单相气烃包裹体,天然气成藏规模较小,第二期发生在上新世—更新世,以CH4为主的烃气自烃源岩中大量排出,向圈闭中大规模充注并成藏,是西湖凹陷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时期。结论认为,天然气成藏时期的确定为东海西湖凹陷天然气的深化勘探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发现更多新的油气藏。

屈童,黄志龙,王瑞,谭思哲,李志远,郭小波,赵静,潘永帅[3](2021)在《全球特提斯域煤系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文中认为特提斯域构造活动背景控制下发育一系列煤系烃源岩发育盆地,且环太平洋带古近纪和新近纪煤多以"富氢"为特征,生烃潜力巨大,这一类煤系是我国东南沿海含油气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因此,对特提斯背景下的煤系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系统总结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分析特提斯域煤系烃源岩的发育时代、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归纳总结影响煤系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明确煤系烃源岩的有利发育条件及优质源岩形成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特提斯域控制下的煤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东南亚沿海地区拉张背景下的盆地,多发育于断陷时期的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发育年代与特提斯构造活动时期吻合;煤系烃源岩发育受古植物、古环境、岩相古地理、陆源有机质供给、构造活动强度、沉积–沉降速率等多因素共同控制,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将其归纳为母源因素、构造–沉积因素及保存因素3类;富含壳质组和富氢镜质体的植物类型是富氢煤形成的必要母源条件,有利的聚煤环境及稳定构造背景是煤系烃源岩大规模发育的关键因素,合适的水体条件和还原环境是有机质得以保存的重要因素;我国东南沿海盆地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巨大,东海盆地西湖凹陷煤系富含树脂体,珠江口盆地煤系富含孢子及花粉,琼东南盆地发育广泛的煤系泥岩,勘探前景巨大。

董劲[4](2020)在《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对气水分布的控制机理与评价 ——以西湖凹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渗透致密储层是近年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突破点之一。西湖凹陷花港组储层属于低渗致密储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由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强、物性差、束缚水饱和度高、电阻率低,气水关系复杂等原因,储层和含气性评价面临诸多难题。本文依据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技术方法与手段,对西湖凹陷A、B、C三个井区的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微观孔隙结构及气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了微观孔隙结构对气水分布的控制作用,同时利用孔隙结构对于岩电参数的响应机制,建立了基于微观孔隙结构的含气性评价方法,并对花港组储层进行含气性评价。花港组储层以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同时发育少量长石质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较高,结构成熟度中等。孔隙类型包括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粘土矿物微孔,其中主要以长石溶蚀的次生孔隙为主,对总面孔率贡献度达到86.13%以上。物源和沉积条件控制储层初始物性,压实作用是储层主要减孔因素,但胶结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关键,溶蚀作用是主要增孔因素。在高压压汞,离心核磁以及薄片观察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根据高斯函数拟合曲线,解析孔隙结构参数,构建拟合参数η值将花港组划分4类孔隙结构类型。结合离心核磁实验,明确了不同类型孔隙结构对于气水分布的控制作用。大孔峰中值和大孔峰孔隙度是控制微观气水分布的主要因素,随着离心速度增加,含气饱和度减小,小孔峰占比,大孔峰占比,小孔峰中值,大孔峰中值,大峰标准差和小峰标准差都呈现减小的趋势;束缚水赋存于分选较好,孔径较为集中的微小孔喉中。根据岩电实验,发现不同孔隙结构对应的岩电参数有较大的差异,其中a(岩性系数)与m(胶结指数)变化较大,其中a值由Ⅰ类储层的0.64增加到Ⅳ类储层的1.85,m由Ⅰ类储层的2降低到Ⅳ类储层的1.37,而b(岩性相关常数)和n(饱和度指数)变化较小。建立了η值与声波,密度和伽马测井曲线的联立计算公式,对花港组储层进行孔隙结构类型的划分,然后依据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岩电参数特征,计算储层的含气饱和度,由此提出基于孔隙结构的花港组储层的含气性评价新方法。实际应用表明,花港组储层以Ⅱ类和Ⅳ类储层为主,局部发育有Ⅰ类储层,对比密闭取芯含水饱和度测试,证明基于孔隙结构分类的含水饱和度计算结果比传统方法更准确,误差小于8.35%。对比三井区的气水分布剖面,发现西湖凹陷花港组气水分布受构造和储层孔隙结构类型共同控制。

叶加仁,刘金水,徐陈杰,曹强,盛溢勇,余汉文[5](2020)在《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西次凹天然气资源分级评价》文中提出东海西湖凹陷天然气资源丰富,呈现出常规、低渗和致密气并存的特点,但以往的资源评价仅预测总资源量,未区分常规、低渗和致密气资源量,不能满足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的需要。以西湖凹陷内油气勘探与发现程度相对较高的次级构造单元西次凹为研究对象,在合理求取各项参数的基础上,选用容积法对西次凹已发现气藏的常规、低渗及致密气资源分别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探究了资源分级分布规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西湖凹陷西次凹天然气资源丰富,总体呈现出"致密为主,少量低渗"及"中浅层低渗,中深层致密"的分级分布规律;资源分级分布受多种因素的联合控制,其中储层是基础,烃源是关键。研究成果有助于探索建立适用于西湖凹陷天然气资源分级评价的方法技术,并可为研究区天然气勘探开发部署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蒋一鸣,刁慧,曾文倩[6](2020)在《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煤系烃源岩条件及成烃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湖凹陷是中国近海最重要的煤成油气凹陷。近年来,油气勘探证实平湖组煤系烃源岩为西湖凹陷提供了丰富的油气资源。与陆上其他中生代煤成油气盆地不同,近海新生代海陆过渡相平湖组煤系烃源岩在母质来源、生烃条件和演化特征上都有其独特性。研究表明,平湖组煤和炭质泥岩具有富含树脂体、高IH指数、Ⅱ1-Ⅱ2型干酪根、广覆式分布特点;煤系烃源岩富含三环二萜异海松烷、四环二萜β-扁植烷和五环三萜奥利烷,指示了针叶类裸子植物、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多植被母质来源;有机质组成差异、"内热外冷"地温和差异的沉积沉降速率造成了煤和泥岩在不同构造带成烃演化具有明显不同。这种差异决定了煤成油气资源具有"油气并举、东气西油"的分布格局,烃源岩成烃演化表现为"早期有利生油,晚期持续生气"模式。

陈建文,梁杰,张银国,杨长清,袁勇,许明,王建强,雷宝华,李刚,杨艳秋,杨传胜,孙晶[7](2019)在《中国海域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黄东海海域油气资源调查进展》文中指出2019年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重建40周年。40年来,研究所根据公益性油气资源调查的基本定位,按照"立足黄东海、面向中国海、辐射全球海"的空间业务布局,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瞄准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摸清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家底、掌握资源分布状况、实现新区新层系油气突破、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为己任,持续开展了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区域评价与黄东海盆地油气资源调查,大体分为海域及邻区沉积盆地对比研究、中国海域区域评价战略研究和黄东海海域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3个阶段。先后主持编制了中国海域沉积盆地分布图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动态)形势图,开展了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对比、中国海域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动态分析和油气资源区域评价战略研究、黄东海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研究与评价,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①海域油气资源早期评价技术和沉积盆地深部地震探测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②中国海域油气资源丰富,下一步的调查与勘探方向包括:新层系、近海天然气、富生烃凹陷潜山油气藏、南海深水油气、南海生物礁和非常规天然气;③明确了南黄海盆地的基底性质、海相盆地地层层序和构造区划、侏罗纪前陆盆地特征、海相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和有利区带;④明确了东海中生代盆地的地层层序、盆地结构和两期盆地性质、"大东海"中生代地层分布特征、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和有利区带;⑤发现了南黄海古生界古油藏。上述成果和认识为海洋油气资源调查与勘探的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传胜,杨长清,李刚,杨艳秋,孙晶,颜中辉,王建强[8](2018)在《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界油气勘探研究进展与前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东海陆架盆地为我国近海最大的中—新生界叠合含油气盆地之一,并且有着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为进一步分析盆地中—新生界油气前景,基于10余年来针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开展的地球物理勘探成果,综合最新中—新生界研究进展,通过总结分析中—新生代地层发育特点、残留展布特征及盆地结构,理顺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进而探讨中—新生界油气成藏地质条件与油气勘探前景。盆内新生界已取得油气突破前提下,基隆凹陷可作为新生界油气进一步突破的重要远景区,同时东部坳陷内的西湖凹陷深盆气藏具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可作为油气勘探重点目标区。盆地南部的闽江凹陷与基隆凹陷南侧则为东海陆架盆地未来取得中生界油气勘探突破的有利构造单元。

沈文超[9](2018)在《西湖凹陷古近系煤的聚集模式及沉积有机相研究》文中提出本次研究在系统收集研究区钻测井、岩心、古生物等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基础理论,研究了西湖凹陷平湖组和花港组成煤环境类型,煤层展布特征,聚煤模式,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沉积有机相特征。主要获得的认识如下:利用钻测井、岩心和古生物等资料,在西湖凹陷平湖组和花港组共识别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5种主要岩石类型,16种岩相类型,并将其划分为5种岩相组合;西湖凹陷古近系平湖组和花港组共划分为潮坪、受潮汐影响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5种沉积体系。结合地震层序划分成果,结合钻测井资料识别关键层序地层界面,将西湖凹陷古近系平湖组和花港组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Ⅰ对应于平湖组五段;层序Ⅱ对应于平湖组四段;层序Ⅲ对应于平湖组三段;层序Ⅳ对应于平湖组一、二段;层序V对应于花港组下段;层序Ⅵ对应于花港组上段;通过对典型钻井及连井剖面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展布特征的分析,平湖组沉积时期主要以潮坪和受潮汐影响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花港组沉积时期西部斜坡区主要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中央洼陷区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为主。层序Ⅰ和层序Ⅱ时期主要聚煤古地理单元为潮上和潮间带,煤层具有单层厚度薄,累计厚度大,其分布呈现不均一性特点,累计厚度呈现增加趋势;层序Ⅲ和层序Ⅳ沉积时期主要聚煤古地理单元为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潮上及潮间带,煤层同样表现出单层厚度薄,累计厚度大的特点,但累计厚度呈减小趋势,分布范围呈现扩大的趋势;花港组沉积时期,煤层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张,聚煤中心表现为向中央洼陷区南部迁移的趋势。基于Matlab对西湖凹陷不同构造带典型钻井进行小波分析,识别出偏心率长周期,并据此将平湖组划分为24个四级层序,在每个四级层序内,煤层的发育位置通常位于基准面上升的晚期至下降中早期,由于在该位置附近为日照量最大时期,而相应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有利于成煤植物的生长及泥炭的堆积,尤其是对应于三级层序中最大海泛面附近的四级层序应为西湖凹陷煤层最为发育的位置;而在基准面上升的早中期或下降的晚期,则主要发育以砂岩为主的储层。通过对聚煤作用控制因素的分析,西湖凹陷在始新世到渐新世时期由“温室期”转变为“冰室期”,因此认为古气候的转变是西湖凹陷平湖组煤层发育程度优于花港组的主控因素;通过分析正断层的演化过程,并结合可容空间的时空变化特征,指出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可容空间的变化是造成西湖凹陷平湖组煤层由早期不均匀分布,到后期普遍分布的主要原因;综合典型钻井小波分析所划分的四级层序结果,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比值(AR/PPR)入手,探讨了西湖凹陷薄煤层成因,指出低可容空间和海平面的高频旋回背景下,沉积相带的频繁迁移,是造成薄煤层发育的主要原因。综合沉积环境、聚煤条件及煤层分布等分析结果,归纳西湖凹陷同向断阶控制下多洼陷聚煤模式、地堑式复合断阶控制下多洼陷聚煤模式及垒状复合断阶控制下多洼陷聚煤模式。由西湖凹陷古近系煤显微组分鉴定结果,可以看出镜质组是占绝对优势的组分,平均含量可达88%,镜质组中以基质镜质体和均质镜质体为主,其次为结构镜质体;壳质组平均含量可达10.6%,壳质组含量在(0.42%~33.24%),主要以树脂体为主(0~17.28%),角质体(0~13.76%),孢子体(0~9.71%),藻类体(0~15.13%);惰质组含量极低,平均含量为1.4%。西湖凹陷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富壳质组,贫惰质组,且壳质组分中树脂体含量最高,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通过对各个有机地球化学参数的分析明确了建立西湖凹陷煤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即以生烃潜量(Si+S2)为基础,同时兼顾氢指数(HI),并辅以有机碳(TOC)和氯仿沥青“A”参数。据评价指标对西湖凹陷煤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花港组上段和下段生烃潜量变化范围较大,处于差—好之间;平湖组二三段生烃潜力最好,一段五段次之,四段最差;西湖凹陷煤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西湖凹陷煤的母质以氧化条件下的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并混有少量的低等生物;有机质成熟度基本处于成熟阶段,只有少部分位于低熟和高熟阶段。综合沉积学、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西湖凹陷平湖组和花港组4种沉积有机相类型:间歇性干燥森林沼泽沉积有机相、森林沼泽沉积有机相、活水沼泽沉积有机相及开阔水体沉积有机相;岩石热解结果显示间歇性干燥森林沼泽沉积有机相生烃潜力最高,森林沼泽沉积有机相和活水沼泽沉积有机相次之(两者相差很小),开阔水体沼泽沉积有机相相对较差。根据划分的四级层序,提出了低可容空间背景下西湖凹陷沉积有机相分布模式,在基准面上升半旋回,随着AR/PPR 比值的增加,沼泽也随之慢慢形成,在沼泽化表面之上,逐渐进入泥炭窗,泥炭开始聚集并保存,最先保存下来为间歇性干燥森林沼泽沉积有机相,随着水体继续加深,依次发育森林沼泽沉积有机相,活水沼泽沉积有机相,到基准面上升到最高位置处,则主要发育开阔水体沉积有机相;在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则沉积有机相的发育顺序刚好与上升半旋回相反。并归纳出西湖凹陷间歇性干燥森林沼泽沉积有机相—森林沼泽沉积有机相—活水沼泽沉积有机相—开阔水体沉积有机相的分布模式,并指出其相应的沉积相序列为下三角洲平原上部,潮上带;下三角州平原下部,潮间上部;下三角州平原下部,潮间下部;潮下带,湖泊。据此指出各个层序内部有利成烃的区域,在层序Ⅰ内最有利成烃的区域位于孔雀亭地区,其次为宝云亭井区,两者沉积有机相带均以间歇性干燥森林沼泽沉积有机相和森林沼泽沉积有机相为主;层序Ⅱ时期,最有利成烃区域主要位于平湖油气田地区,其沉积有机相带主要以间歇性干燥森林沼泽沉积有机相和森林沼泽沉积有机相;层序Ⅲ时期,最有利成烃区域位于杭州构造带北部、孔雀亭和宝云亭地区,其沉积有机相带以间歇性干燥森林沼泽沉积有机相和森林沼泽沉积有机相,层序Ⅳ时期,最有利成烃的区域位于平湖构造带、杭州构造带南部和天台构造带北部,其沉积有机相带均以间歇性干燥森林沼泽沉积有机相为主;层序V时期,最有利成烃区域位于中央洼陷区南部残雪和黄岩井区,其沉积有机相带以活水沼泽沉积有机相为主;层序Ⅵ时期,生烃有利区主要位于平湖构造带,其沉积有机相带主要以森林沼泽沉积有机相和活水沼泽沉积有机相为主。

陈术源[10](2018)在《中国海域煤层生气作用及其对煤系气成藏的贡献》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近海海域天然气资源丰富,但长期研究与勘探关注的重点在于常规油气,将煤系地层主要视为烃源岩层系。然而,煤层及煤系致密砂岩同样是良好的油气储层,我国海域天然气主要赋存层系为新生代煤系,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基于此,本文采用煤系气共生共探共采的前缘思路,首次探讨了我国海域新生界煤系气共生成藏的主要特点和机理,提出了改变天然气勘探的思路和建议。我国海域新生代主聚煤期为始新世渐新世,均出现在断陷阶段末期。研究发现,东海盆地平湖组聚煤作用优于花港组,西湖凹陷煤系主要形成于滨海三角洲体系;琼东南盆地崖城组聚煤作用优于陵水组,沉积环境以扇三角洲-泻湖-潮坪体系为主;珠江口盆地恩平组聚煤作用优于珠海组,以河流-(扇)三角洲体系沉积为主。在此沉积-构造背景控制下,我国海域新生代煤层发育特点是层数多而厚度薄,与泥岩和砂岩频繁互层,硫含量和灰分产率较高;煤层富镜质组、低壳质组和贫惰质组,以生气为主;煤系烃源岩一般处于成熟阶段,部分达到过成熟高成熟阶段,东海盆地西湖凹陷煤层生气转化率以及生烃量优于南海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我国海域新生界煤层埋深一般超过3000m,地层压力多处于超压状态,属于典型的深部高压煤储层。针对这一地质特点,考虑煤级、灰分产率等影响因素,基于较高温度压力的等温吸附实验模拟,首次建立了我国海域深部煤层含气量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我国海域盆地深部乃至超深部(埋深40005000m)煤层中不同相态气的分配比例随深度而发生变化。埋深增加,吸附气对地层温度和压力的响应减弱,吸附气量在煤层总含气量中占比减小,游离气成为煤层含气量的主要构成。对比研究认为,琼东南盆地崖城地区含煤地层发育特点类似于澳大利亚苏拉特盆地,煤层、泥岩、致密砂岩多而薄且频繁互层,构成吸附气与游离气共生的复合型煤系气藏。频繁互层的煤层和致密砂岩为储层孔缝发育及压裂改造提供了有利的地质基础,频繁互层产出的泥岩层形成了优质的内幕封盖保存条件,煤层生气作用提供了充足的气源。研究提出,我国海域煤系天然气勘探需要采用新的思路,摆脱常规勘探开发的方式方法,平面上寻找互层率和砂地比高的区域,垂向上以煤系气系统为基本的开发地质单元。

二、东海西湖凹陷油气资源分布及勘探潜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海西湖凹陷油气资源分布及勘探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下段烃源岩分布地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地震相-沉积相-有机相转化法预测烃源岩有机相
    2.1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2.2 烃源岩地震相类型与分布
        2.2.1 地震相类型
        2.2.2 地震相分布
    2.3 烃源岩地震相与沉积相对应关系
    2.4 烃源岩有机相划分与分布
        2.4.1 烃源岩有机相划分
        2.4.2 烃源岩有机相分布
3 地震速度-岩性分析法预测烃源岩厚度
    3.1 制作压实模型
    3.2 地震层速度计算
    3.3 泥岩指数求取
    3.4 泥岩厚度计算
4 有利烃源岩综合预测
5 结论

(2)东海西湖凹陷天然气成藏时期的关键证据:气烃包裹体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样品与实验
2 气烃包裹体特征
    2.1 气烃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特征
    2.2 气烃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2.3 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
3 天然气成藏时期
    3.1 天然气充注期次及时间
        3.1.1 西次凹
        3.1.2 中央背斜带
    3.2 油气成藏过程
4 结论

(3)全球特提斯域煤系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系烃源岩内涵
2 煤系烃源岩发育盆地的分布
3 煤系烃源岩特征
    3.1 煤系烃源岩发育时代与环境
    3.2 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3 煤系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4 煤系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
    4.1 母源因素
    4.2 构造与沉积因素
    4.3 保存因素
5 我国沿海盆地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
6 结论

(4)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对气水分布的控制机理与评价 ——以西湖凹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1.1 构造格局
        2.1.2 构造演化
    2.2 地层特征
第3章 低渗储层特征
    3.1 储层沉积特征
    3.2 储层岩石学特征
        3.2.1 岩石矿物成分特征
        3.2.2 岩石结构特征
    3.3 储层物性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
    4.1 孔隙类型
    4.2 孔隙结构特征
        4.2.1 高压压汞
        4.2.2 核磁共振
        4.2.3 分形维数定量表征孔隙结构
    4.3 孔隙结构定量表征的新方法
        4.3.1 高斯双峰函数拟合曲线法
        4.3.2 孔隙结构定量表征结果
    4.4 基于孔隙结构的储层类型划分
    4.5 孔隙结构的控制因素
        4.5.1 物源
        4.5.2 成岩作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对气水分布的控制作用
    5.1 孔隙结构对微观气水分布的控制机理
        5.1.1 实验原理
        5.1.2 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离心曲线特征
        5.1.3 微观气水分布的控制机理
    5.2 孔隙结构对于岩电参数的影响
        5.2.1 实验原理及结果
        5.2.2 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岩电参数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储层孔隙结构的含气性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6.1 基于孔隙结构的含气饱和度计算方法
        6.1.1 储层分类的测井响应
        6.1.2 基于储层孔隙结构的含气性评价
        6.1.3 单井含气饱和度预测效果
    6.2 典型含气构造气水分布特征
        6.2.1 储层纵横向分布特征
        6.2.2 单井储层含气饱和度计算结果
        6.2.3 气水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西次凹天然气资源分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天然气资源分级评价
    2.1 资源分级标准
    2.2 评价方法选取及相关参数求取
        (1)含气面积(A)
        (2)储层平均有效厚度(h)
        (3)储层平均有效孔隙度(φ)和平均原始含气饱和度(Sgi)
        (4)平均天然气体积系数(Bgi)和天然气摩尔分数(fg)
    2.3 天然气资源分级计算
        2.3.1 XCA-A气藏
        (1)有效孔隙度下限确定
        (2)单井有效气层解释
        (3)气藏剖面解释及含气面积圈定
        (4)天然气资源分级计算
        2.3.2 其他气藏
3 天然气资源分级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探讨
    3.1 天然气资源分级分布规律
    3.2 资源分级分布控制因素探讨
4 结 论

(6)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煤系烃源岩条件及成烃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地质背景
2 平湖组煤系烃源岩生烃条件
3 烃源岩微观特征及母质来源
    3.1 显微组分特征
    3.2 分子化合物特征及母质来源
4 烃源岩生烃演化模式
    4.1 煤系烃源岩成熟度演化特征
    4.2 煤系烃源岩成烃演化模式
5 结 论

(8)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界油气勘探研究进展与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盆地勘探现状
    2.1 新生界勘探进程
    2.2 中生界勘探进展
3 中、新生代地层发育与展布
    3.1 新生代地层特征
    3.2 中生代地层特征
4 中—新生界构造特征与盆地演化
    4.1 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
    4.2 中生代盆地构造特征
    4.3 中—新生代盆地演化
5 盆地中—新生界油气前景
    5.1 新生界油气藏形成条件
    5.2 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
        (1) 毗邻陆域油气条件
        (2) 盆内生储盖条件
    5.3 中—新生界油气前景
6 结论

(9)西湖凹陷古近系煤的聚集模式及沉积有机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来源及立论依据
    1.2 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含煤岩系沉积学研究现状
        1.3.2 有机岩石学研究现状
        1.3.3 沉积有机相研究现状
        1.3.4 西湖凹陷研究现状
        1.3.5 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总体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工作量及创新点
        1.6.1 完成的工作量
        1.6.2 论文的主要成果
        1.6.3 论文的创新点
    1.7 小结
2 西湖凹陷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构造区划特征
    2.3 构造演化特征
    2.4 地层特征
    2.5 小结
3 西湖凹陷古近系含煤岩系沉积环境与层序地层
    3.1 西湖凹陷古近纪含煤岩系沉积环境
        3.1.1 岩石学特征
        3.1.2 岩相特征
        3.1.3 相组合及沉积环境解释
    3.2 西湖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
        3.2.1 关键层序地层界面的识别
        3.2.2 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3.2.3 四级层序地层的划分
        3.2.4 典型钻井及连井层序地层沉积相综合分析
    3.3 小结
4 西湖凹陷古近系煤层分布特征研究及聚煤模式
    4.1 四级层序格架内煤层的展布特征
        4.1.1 典型钻井剖面四级层序格架内煤层分布特征
        4.1.2 连井剖面上四级层序格架内煤层分布特征
    4.2 聚煤作用控制因素
        4.2.1 古气候和古植物因素
        4.2.2 古构造因素
        4.2.3 古地理因素
        4.2.4 综合分析
    4.3 西湖凹陷古近系聚煤模式
        4.3.1 同向断阶控制下多洼陷聚煤模式
        4.3.2 地堑式复合断阶控制下多洼陷聚煤模式
        4.3.3 垒状复合断阶控制下多洼陷聚煤模式
    4.4 小结
5 西湖凹陷古近系有机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5.1 西湖凹陷古近系有机岩石学
        5.1.1 宏观类型
        5.1.2 显微特征
        5.1.3 有机岩石学特征
    5.2 西湖凹陷古近系有机地球化学
        5.2.1 有机质丰度
        5.2.2 有机质成熟度
        5.2.3 有机质类型
        5.2.4 评价指标
    5.3 西湖凹陷古近纪煤的分子地球化学
        5.3.1 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特征
        5.3.2 芳烃生物标志物特征
        5.3.3 生物标志物的指示意义
    5.4 小结
6 西湖凹陷古近系沉积有机相研究
    6.1 西湖凹陷古近系沉积有机相划分
        6.1.1 沉积有机相划分指标
        6.1.2 沉积有机相类型及特征
        6.1.3 典型钻井沉积有机相综合分析
    6.2 西湖凹陷古近系沉积有机相展布特征
        6.2.1 层序—古地理背景下沉积有机相分布
        6.2.2 层序格架下沉积有机相分布模式
        6.2.3 沉积有机相模式研究
    6.3 西湖凹陷古近系有利成烃的沉积有机相带
    6.4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10)中国海域煤层生气作用及其对煤系气成藏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现存问题
    1.4 研究方案
2 近海油气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2.2 新生代盆地及其沉积充填
    2.3 大地热流与地温场演化
    2.4 油气资源分布与勘探发现
    2.5 小结
3 海域新生代典型盆地聚煤作用
    3.1 新生代煤系沉积序列
    3.2 新生代煤系煤层与煤质
    3.3 新生代聚煤作用时空迁移
    3.4 聚煤作用的地质控制
    3.5 小结
4 海域新生代煤系生烃作用
    4.1 煤系烃源岩生烃能力
    4.2 煤岩生烃热模拟及生烃模式
    4.3 煤系埋藏-受热-成熟演化史
    4.4 海域煤系生烃演化
    4.5 小结
5 海域新生代煤层储集能力
    5.1 等温吸附实验
    5.2 海域煤层含气量预测模型
    5.3 海域煤层含气量预测
    5.4 煤层排烃量及其区域分布
    5.5 小结
6 崖城地区崖城组煤系气复合成藏作用
    6.1 崖城地区构造及其演化
    6.2 煤系气储集层发育与组合特征
    6.3 煤系气复合成藏及控制因素
    6.4 煤系气开发优势与勘探思路
    6.5 小结
7 结论及创新性成果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东海西湖凹陷油气资源分布及勘探潜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下段烃源岩分布地震预测[J]. 朱茂林,刘震,张枝焕,刘畅,杨鹏程,李佳阳,崔凤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01)
  • [2]东海西湖凹陷天然气成藏时期的关键证据:气烃包裹体全文替换[J]. 徐陈杰,叶加仁,刘金水,曹强,盛溢勇,余汉文,赵牛斌. 天然气工业, 2021(11)
  • [3]全球特提斯域煤系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屈童,黄志龙,王瑞,谭思哲,李志远,郭小波,赵静,潘永帅.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1(05)
  • [4]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对气水分布的控制机理与评价 ——以西湖凹陷为例[D]. 董劲.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5]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西次凹天然气资源分级评价[J]. 叶加仁,刘金水,徐陈杰,曹强,盛溢勇,余汉文. 地质科技通报, 2020(03)
  • [6]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煤系烃源岩条件及成烃模式[J]. 蒋一鸣,刁慧,曾文倩. 地质科技通报, 2020(03)
  • [7]中国海域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黄东海海域油气资源调查进展[J]. 陈建文,梁杰,张银国,杨长清,袁勇,许明,王建强,雷宝华,李刚,杨艳秋,杨传胜,孙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9(06)
  • [8]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界油气勘探研究进展与前景分析[J]. 杨传胜,杨长清,李刚,杨艳秋,孙晶,颜中辉,王建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8(02)
  • [9]西湖凹陷古近系煤的聚集模式及沉积有机相研究[D]. 沈文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03)
  • [10]中国海域煤层生气作用及其对煤系气成藏的贡献[D]. 陈术源. 中国矿业大学, 2018(12)

标签:;  ;  

东海西湖凹陷油气资源分布及勘探潜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