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板成形术在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

椎板成形术在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

一、脊椎椎板复位成形术在颈椎病变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润培[1](2021)在《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外科手术是治疗椎管内疾病的首选方法。经众多学者的积极探索,一种新型的椎板切开方式--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被报道应用。该术式可避免对双侧椎旁肌肉及其附着点的损伤,能更为有效的保护脊柱稳定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为满足临床实际应用的需要,本研究拟通过解剖学研究探讨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时,报道一例我科应用该术式治疗腰椎椎管内肿瘤的典型病例,进一步验证该入路的优势以及临床适用性。方法:选用自愿捐献的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9具,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24~68岁。所有标本在实验前均行X线检查排除脊柱畸形、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等。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具新鲜冰冻尸体标本随机分为8、10、12 mm组,每组3例,以相邻两腰椎为目标节段将新鲜冰冻标本的腰椎在体沿棘突后正中切开后,用专用椎板撑开器撑开模拟手术操作,记录手术完成率和脊膜缝合时间。同时,每个宽度组选取一具标本进行术前、术中、术后腰椎CT扫描和三维重建,以观察撑开效果以及有无骨折发生。之后,依次将新鲜冰冻标本的腰椎在体逐个节段沿棘突后正中切开后用专用椎板撑开器撑开至8、10、12mm以测算解剖学参数,包括该手术入路的最大可视角度(∠COD)、椎管底壁最大暴露宽度(CD)和椎管横截面积增加值(△S)。再对手术腰椎标本进行逐节段撑开直至发生骨折,观察并记录各椎体单元在过量撑开时的骨折位置和撑开距离,确认该术式的安全性和安全范围。最后,报道一例我科应用该术式治疗腰椎椎管内肿瘤的典型病例,进一步验证该入路的优势以及临床适用性。结果:在手术模拟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椎板撑开宽度为8mm时,因操作受限,均未能完成手术操作。而当撑开宽度至10 mm和12 mm时,则可以顺利完成椎管内硬脊膜切开、缝合及马尾神经探查等操作;并且12 mm组较10 mm、8 mm组操作自由度更高。10mm、12mm组硬脊膜缝合所需时间分别为13.58 ± 3.40分钟和11.22±2.25分钟,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术前、术中、术后腰椎CT扫描和三维重建观察均未发现椎管骨性结构骨折及关节囊撕裂。同时,不同撑开宽度(8、10、12 mm)对应的可视角度(∠COD)、椎管底壁暴露宽度(CD)和横截面积增加值(△S)随着撑开宽度增大而增大,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腰椎标本逐个节段进行撑开直至发生骨折实验中,我们发现椎管骨性结构发生骨折的椎板撑开宽度为12.34~16.82 mm,平均为14.56± 1.73 mm。其中,椎弓根骨折、椎板骨折、椎体骨折发生率分别为68.89%(31/45)、26.67%(12/45)、4.44%(2/45),以椎弓根骨折发生率最高。报道一例因“腰痛伴右臀部疼痛半年余”腰椎神经鞘瘤患者,于我科行该手术入路治疗,术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预后良好,无畸形、异常活动等并发症发生;随访CT检查示术区椎板骨缝逐趋于愈合。结论:采用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实施腰椎椎管内手术,具有一定可行性及有效性;椎板撑开宽度10~12 mm是相对安全有效的工作距离,导致骨折的撑开宽度为12.34~16.82mm,可视为该术式安全性的一个参考距离。

尚子琨[2](2020)在《不同手术策略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和多节段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术前牵引+颈后路椎板减压关节突松解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资料的研究目的: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凸的疗效存在争议。传统的椎板成形术对于颈椎后凸的矫形效率较低,退变的颈椎容易产生小关节的骨赘形成或者局部韧带增厚,而颈椎椎板切除术有两大缺点:椎板切除术后硬膜粘连严重和术后融合率低导致曲度丢失。本文介绍术前牵引+颈后路椎板减压关节突松解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和放射学结果及有效性。对于成功的颈椎矫形术来说,一定要在解除颈椎后凸畸形造成脊髓压迫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回复颈椎前凸是手术目的中最关键的。这给外科医生控制力量和密切监视手术范围带来了不便。方法:回顾性研究17例患有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并在术后完成至少12个月的临床随访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43-7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术前牵引+颈后路椎板减压关节突松解侧块螺钉内固定术(C2-7 7例;C3-7 6例;C2-6 4例)。并且接受过术前牵引+颈后路椎板减压关节突松解侧块内固定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手术前后及随访时采用X线、CT进行影像学评估术后骨性融合情况,以及颈椎矢状面垂直轴(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及C2-C7 Cobb角。所有患者均接受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改良颈椎评分(modified Japanesc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m JOA)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价。结果:17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7例)均进行最少1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4个月(13个月至27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65.3min(120-210 min)、出血量289.4m L(200-500 m L),术后10例患者出现轴性症状,7例患者在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未出现椎动脉损伤。末次随访时VAS、NDI、m JOA分别由术前7.8±1.7、37.7±5.4、7.4±2.4改善为4.7±1.4、27.2±7.2、10.4±2.1。术后CT显示手术节段均获融合,复位未丢失。C2-C7 Cobb角由16.0°±5.7°改变为-1.4°±5.8°;C2-C7矢状面垂直轴(C-SVA)由57.5±10.2mm改变为24.6±7.9mm。结论:使用术前牵引+颈后路椎板减压关节突松解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操作者可以获得一个更好的术前软组织松解,术中安全的,有控制的复位与密切监测的外科手术。该技术可能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为颈椎矫正截骨术提供稳定的三维复位。第二部分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资料的研究目的:回顾性研究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wedge osteotomy decompression and vertebral fusion,ACWODF)技术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方法:收集分析我院在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共26例因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合并颈椎病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技术(ACWODF)进行畸形矫形,并在术后完成至少12个月的临床随访。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44-67岁。共有52节段进行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C3/4 10例;C4/5 20例;C5/6 17例;C6/7 5例)。这些患者接受中单节段手术融合6例,双节段融合14例,三节段融合6例。通过颈椎前方入路,经椎间隙进行椎间盘切除,并且进行楔形截骨,两侧切除部分钩椎关节骨质并进行软组织松解,楔形截除椎间隙上下椎体的部分终板及骨质,潜行截除上下椎体椎体后缘,保留上下椎体的部分终板,彻底切除椎体后缘的增生骨质,彻底切除后纵韧带。术中使用Caspar型颈椎撑开器、带角度Peek椎间融合器(Cage)、麻醉完成后通过X线透视调整颈椎位置及角度等方法,预先矫形并为手术减压提供更好的体位。椎间融合器内填充患者自体骨,椎体前缘植入钛板固定。术中使用超薄椎板咬骨钳和气动磨钻进行辅助截骨操作。手术前后及随访时采用X线、CT进行影像学评估术后骨性融合情况,以及颈椎矢状面垂直轴(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及C2-C7 Cobb角。所有患者均接受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改良颈椎评分(modified Japanesc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m JOA)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价。结果:26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11例)均进行最少1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4个月(14个月至28个月)。平均手术时间91.9min(50-150 min)、出血量111.1 m L(50-220 m L),术后15例患者出现轴性症状,8例患者在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未出现椎动脉损伤。末次随访时VAS、NDI、m JOA分别由术前3.3±2.1、34.3±7.6、8.6±2.7改善为3.1±1.4、14.6±7.7、13.1±2.1。术后CT显示手术节段均获融合。C2-C7 Cobb角由10.6°±4.1°改变为-1.6°±5.6°;C2-C7矢状面垂直轴(C-SVA)由52.0±9.3mm改变为24.0±9.0mm。结论:对于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采用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颈椎后凸畸形,矫正整体颈椎的曲度,有效地预防颈椎后凸加重的进一步发生,但术后接受该手术方式的患者会出现颈部疼痛等轴性症状。通过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可以有效的解除脊髓压迫,去除椎体后缘骨赘,可应用多节段联合楔形截骨术,提高矫形效果,适用于由椎间盘退变,颈椎前柱出现骨性增生等原因导致的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第三部分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的远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分析的回顾性研究目的:这是一项关于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ADR)与颈前路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skip”multi-segment cervical spondylosis SCS)的长期随访(48个月以上的)观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分析的相关研究。方法:采用Bryan颈椎ADR(18例)和ACDF(31例)治疗49例SCS。在术前和术后48个月以上使用m JOA、NDI和VAS对每个病例进行评估。评估颈椎矢状面曲率、颈椎总体活动度(ROM)和中间节段运动程度。MRI用于评估邻近节段退变(ASD)、脊髓压迫和信号改变。结果:两组术后m JOA、NDI、VAS评分均明显改善。在最后一次随访中,Bryan组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11.1%和45.2%)、VAS、ROM和运动中段程度方面均优于ACDF组。Bryan组ROM为38.2±4.6°;ACDF组ROM为25.3±4.6°。Bryan组运动中段为8.4±2.0°;ACDF组为12.2±2.2°。Bryan组无ASD患者。ACDF组1例内固定器脱位,2例邻近节段椎间盘变性,但无需二次手术。结论:对于治疗多节段跳跃型颈椎病,人工间盘置换术能有效改善SCS的神经功能,保持颈椎的整体活动,从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和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第四部分颈椎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凸畸形动物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目的:颈椎前路椎体切除融合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但同时该术式对及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矫正效率较低。我们设计使用颈椎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矫正,可以扩大颈椎椎管容积,并且有效的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通过对颈椎后凸畸形山羊颈椎标本的术前术后手术节段相邻节段椎间盘压力的改变,来研究该术式对手术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研究。方法:将6只公山羊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实验组山羊颈椎标本被给予颈椎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山羊颈椎标本采用的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对新鲜颈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各组三只山羊分别进行两个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比较各组手术节段上下两个间盘术前术后的的前屈、后伸和轴向旋转的应力变化。在手术前和手术后,X线片检查两种术式对于颈椎整体曲度和手术节段曲度的影响。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在山羊颈椎后凸畸形模型的手术治疗效果上较为满意。颈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相较于颈前路常规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颈椎整体曲度和手术节段曲度的恢复上有显着的优势(P<0.01),在大部分方向上的应力改变,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颈椎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常规融合术相比,可以恢复一定程度生理曲度,但由于使用了较大的椎间融合器,邻近节段间盘的应力较常规减压明显增大。结论:颈椎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为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手术方式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提供了更多的术式选择,但有证据表明该手术方式并不能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杨毅鹏[3](2019)在《脊髓型颈椎病致病炎症因子及手术疗效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脊髓型颈椎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椎间盘退变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建立脊髓型颈椎病大鼠模型,并探讨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40只3月龄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模型组与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在C4-5、C5-6及C6-7椎间盘穿刺置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复合制剂;对照组只在相应椎间盘后缘穿刺置入PVP,分别于手术后的第4、8和12周随机选取5只大鼠用斜板试验评价实验动物的运动功能,之后处死取材获取C4-5、C5-6及C6-7椎间盘,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4-5椎间盘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和IL-1β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测定两组C5-6椎间盘内TNF-α、IL-1β、IL-33和IL-6 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采用ELISA方法测定两组C6-7椎间盘内TNF-α、IL-1β、IL-33和IL-6的区别。结果:斜板试验结果显示,与造模前相比,模型组在造模术后第4周其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变(P>0.05),但术后第8周及12周时运动功能较前明显减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动物术后不同时间的运动功能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根据椎间盘退变评分法,在术后4周时模型组退变等级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术后第8周及12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时,两组大鼠椎间盘经HE染色后发现,模型组椎间盘髓核皱缩变小,且髓核内细胞数量减少,纤维环排列无序;对照组椎间盘形态结构基本规整,纤维环排列未见明显紊乱,髓核居中;两组在退变程度上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8周时,模型组椎体后缘轻度骨质增生及骨赘形成,至术后12周时,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明显,骨赘大量形成;对照组在上述时间均未形成明显骨质增生及骨赘;模型组与对照组在退变评分上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时,模型组与对照组椎间盘IL-1β阳性细胞数分别为(9.71±1.94)及(4.33±1.15),术后12周时分别为(12.23±2.49)及(4.66±1.3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和术后第12周时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测定模型组与对照组TNF-α、IL-1β、IL-33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各组椎间盘中TNF-α、IL-1β、IL-33和IL-6也有类似趋势。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穿刺针穿刺椎间盘可启动颈椎间盘的退变,而将BMP注入到椎间盘的后缘,又可诱导椎体后缘形成异位骨化,使颈髓受压,成功建立慢性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模型。此外,炎症因子IL-1β、TNF-α、IL-33和IL-6在退变椎间盘组织中呈高表达,且随着退变程度的加重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第二部分 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目的: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itis myelopathy CSM)和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均为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椎管狭窄率>50%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常常伴有后纵韧带骨化症,两者在发病部位、自然病程及临床症状存在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同时二者均对脊髓产生持续性压迫,可造成四肢瘫痪,因而致残率较高,需手术治疗。目前,对于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尚无统一定论,本文旨在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tectomy and fusion ACCF)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该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住院的40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15例;年龄4567岁,平均55岁。18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22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颈椎曲度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制定的脊髓功能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计算改善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患者的基本数据(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术中出血量颈椎前路组350ml少于后路组675ml。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前路组(6.83±1.62)分;后路组(6.77±1.41)分,无明显差异。术后1周JOA评分相比术前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JOA评分进一步提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周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31.9%±6.2%和32.2%±5.8%,末次随访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62.1%±6.7%和64.1±7.6%,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之间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颈椎前凸角术后均发生改变分别为14.4°±4.3°和14.2°±3.5°,相比术前均有所增大。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前路组11.1%,后路组为13.6%,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前路组22.2%,后路组9.1%。结论:对于骨化在3个椎体以内的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均为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式。前路手术能有效解除神经压迫,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后路手术能扩大椎管,维持生理曲度的稳定。第三部分 颈椎前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因素分析目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是一种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疾病,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已被证实是治疗该疾病一种有效方法。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后的潜在并发症。近年来颈椎后路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研究较为集中,而前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颈椎前路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尚未得到充分证实。本文旨在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住院的100例存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的患者均接受了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参照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存在麻痹组和非麻痹组。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计算改善率并进行比较。对颈椎曲度变化程度、术前C4/C5椎间孔矢状径及术前C4-C5水平脊髓内存在高信号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来探讨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数据(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病程)无明显差异。在术后JOA评分中C5神经根麻痹组得分明显低于非麻痹组(P<0.001)。颈椎曲度变化程度C5神经根麻痹组手术前后较非麻痹组大,但C4/C5椎间孔矢状径比较:C5神经根非麻痹组椎间孔的直径明显大于麻痹组(全部P<0.001)。相对于C4-C5水平,术前脊髓内高信号变化的发生率各不相同,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度增大(大于6.5°),以及术前C4/C5椎间孔直径(小于2.2mm)是术后C5麻痹的危险因素。结论: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颈椎弧度手术前后变化程度、颈椎前凸改变及术前C4/C5椎间孔矢状径改变是C5神经根麻痹存在的危险因素。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4](2011)在《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距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在临床工作并不罕见,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距骨骨折尤其是复杂粉碎性的距骨骨折有不断发展并上升的趋势,由于距骨无单独的血供,易发生缺血坏死,且因致伤暴力较大,往往存在软组织损伤,

王锐,黄红云,陈琳,李炳辰,张健,张峰[5](2003)在《脊椎椎板复位成形术在颈椎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脊椎椎板复位成形术在颈椎椎管后部椎板切开入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颈椎病变椎板切开入路手术中将取下的椎板复位,以此保障脊柱正常结构的完整性、避免脊柱的术后变形。我科从2001年10月-2002年10月在104例颈椎病变椎板切开后部入路手术中有82例(79%)的病例使用了椎板复位成形术。结果所有行椎板复位成形术的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复查x光平片、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或磁共振成像未发现椎板滑脱及固定丝线脱落及断裂的表现,椎板成形完好脊柱序列正常,未发现异常并发症,病人术后颈部运动正常。结论颈椎椎板复,立成形术方法简单可靠,经济实用,在颈椎椎板切开入路手术中运用效果好,实用价值高,是一种实用的、值得推广的、有价值的手术方式。

胡孔和[6](2011)在《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化、尤其是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步增高,己成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对社会、家庭和患者造成很大的危害。医学的发展对颈椎疾患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治疗的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虽然治疗方法存在争议,但大多数有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支持的脊髓型颈椎病需要手术治疗。颈椎手术根据入路分为前路、后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前路手术直接摘除压迫脊髓和神经根的异常组织、植骨融合稳定颈椎。不利的因素包括需植骨、植骨块脱位不融合和邻近节段退变致症状复发等问题,尤其对3个或3个以上节段颈椎病变,每增加一个融合节段邻近节段退变等风险就增加更多。后路手术的目的是扩大椎管,解除对脊髓的压迫。后路减压手术方法近来越来越受关注,包括后路椎板切除、椎板切除加内固定融合、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以前椎板切除术是最常使用的治疗后路多节段颈椎疾患的手术方法,但术后存在颈椎后凸畸形、医源性颈椎不稳,加重脊髓神经症状,术后疤痕增生致椎管再狭窄,轻微的创伤即可导致颈脊髓神经损伤。为克服上述缺点,在行椎板切除术时加侧块钢板内固定稳定颈椎,可防止椎板切除术后后凸畸形。但存在内固定失败致颈椎生理曲度丢失、神经根病变、螺钉位置不正、需再次手术、邻近节段退变加重致颈椎不稳,这些均限制了其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Pal和Cooper研究提示颈椎前方的椎体传导约36%的压力,而后柱传导64%的压力,后柱对传递脊柱的压力比前柱更为重要。这些激发了后路多种手术方法的发展,通过完整保留后方大部分结构保持术后稳定性,重新设计配置椎板和开放椎管。“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越来越受重视,适用于多节段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先天性颈椎管狭窄或以上情况同时存在需后方脊髓减压的患者。“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较椎板切除不融合或融合术有较多优点:保留了颈椎后方棘突和椎板结构、比椎板切除术降低了术后后凸畸形的发生;保存了颈椎的活动度,较椎板切除融合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低;解除了脊髓背侧压迫因素、使脊髓后移,从而使脊髓前方间接减压,改善了脊髓的血液循环;取得脊髓减压的同时保存了颈椎的稳定性;硬膜外瘢痕轻且无加重脊髓损伤的危险。颈椎单开门手术较颈椎其他开门方式简单、安全,手术后的理想结果是脊髓足够的减压和开门侧的稳定。一当椎板被打开、脊髓压迫被解除,防止椎管再狭窄成为研究的热点。临床上常用的办法是将棘突根部缝线固定于门轴侧的椎旁肌或小关节囊上打结固定维持开门,但手术可能医源性损伤沿关节囊背外侧走行的颈神经后支的中间分支,引起颈部疼痛不适,且易出现再关门。为克服上述缺点,有作者设计了在侧块打入螺钉将棘突根部缝线固定于螺钉上的锚定法,但仍存在不稳、术后再关门现象。为克服上述缺点,有许多的方法被设计保持开门后状态,包括自体骨块、同种异体骨、羟基磷灰石塑形后植入椎板的开门侧和小钢板固定。自体骨是最理想的融合物,有着优越的骨传导和骨诱导性能,然而术后供骨区出血、疼痛和感觉障碍等并发症,需另外一处切口取骨均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同种异体骨能够提供开门侧的支撑,但同种异体骨具有一定的抗原性,来源有限,且有传播疾病的危险。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简称HA)能够提供开门侧的支撑,但羟基磷灰石比较脆使用可靠性差、且不易骨愈合。无论是自体骨、异体骨还是HA均需要塑形成合适的自锁固定形状,置于开门侧有可能脱位,如脱入椎管内压迫脊髓将导致严重的后果,且骨替代物价格昂贵,这些均限制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使用。为克服上述缺点,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使用钛板内固定,此种方法可减少以前的开门后椎管再狭窄,可允许病人进行康复功能锻炼计划,减少以前的手术方式术后出现的颈部轴性痛症状的发生以及颈部活动度丢失情况。Rhee等研究表明仅仅用钢板固定可有效的保持椎管的扩大,未出现其他手术方法如丝线结扎等术后出现的再关门椎管狭窄现象。但目前使用的钢板内固定材料费用昂贵。那么理想的手术方法应该是技术简单、提供安全的椎板固定防止再关门、最大限度的减少医源性损伤及手术时间、术后能防止椎管的再狭窄、减少术后轴性症状及神经瘫痪等并发症的发生、且费用适中。颅颌面手足重建固定系统/OsteoMed M3(美国OsteoMed公司)系统包括钛板和螺钉,已广泛应用于颅颌面、手和足的骨折、关节固定和重建术。其钛板为网孔状,面积为4cmX5cm、厚度0.5mm大小;自钻螺丝钉一开始就能进入骨中,螺钉直径2.Omm、长度5.Omm。OsteoMed M3钉板系统的螺钉长度适中,既降低了螺钉过长损伤脊髓神经及椎动脉的风险,又避免了螺钉过短影响固定的效果;钛板较大呈网状,一块可修剪成多条小钢板使用可明显降低耗材费用,在颈椎后路行C3至C7每个部位固定整套价格在3000元左右,仅相当于一块手指钛板的费用,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对其进行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评价,包括5mm长的螺钉拧入时进钉点距离椎管、椎动脉孔及神经根通道之间的距离;六个模型组的三维运动稳定性试验、在新鲜颈椎标本上行包括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二个模型组的疲劳试验、螺钉不同角度固定的拔出力的大小以及回顾性分析在临床上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后的治疗效果。为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及颈后路手术优化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研究在颈后路单开门中使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系统中的螺钉拧入时进钉点距离椎管、椎动脉孔及神经根通道之间的距离,评价5mm长的螺钉拧入后损伤脊髓神经及血管的风险。2、通过脊柱三维运动稳定性实验评价在颈椎单开门术中在开门侧应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3、通过疲劳实验评价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4、通过拔出力学实验研究在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中螺钉不同角度固定的拔出力的大小。5、回顾性分析在临床上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评价其在颈椎疾患手术中应用后的治疗效果。方法1、颈椎测量:自粤北人民医院影像诊断科CT室工作站随机调出颈椎CT检查的病人资料,选取既往无颈椎受伤等病史,检查结果考虑无明显颈椎疾患的病人资料100份,其中男50份,平均年龄为51.32岁,年龄在20-86岁;女50份,平均年龄为43.54岁,年龄在17~74岁。通过HIS及PACS系统打开CT图像,利用PACS系统中辅助测量的功能进行测量指标的测量并记录,测量指标:①颈3-7椎板外侧缘与侧块内侧缘交界处至椎管内的垂直最短距离;②颈3-6侧块内侧缘至侧块中点之间距离横突孔的最短距离;③颈3-7侧块内侧缘至侧块中点之间距离神经根通道的最短距离。2、在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上,截取其颈1至胸1(C1~T1),作为自身对照性实验,先后依次进行正常的完整颈椎、后路单开门丝线结扎组、后路单开门侧块螺钉丝线结扎组、后路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组、后路椎板切除组、后路椎板切除加侧块钉棒内固定组的三维运动活动度检测。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对各组标本行屈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施加的力偶矩为2.0N.m。多节段的运动测量使用Motion Analysis运动捕捉分析系统,该系统包括在颈椎标本周围共放置6台红外线摄像机,颈椎每个椎体上固定有4个不共线排列的球形红外线接收标记物,由红外线摄像机对标记物的运动进行实时运动测量,测试屈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运动角位移参数,包括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中性区(neutral zone, NZ)和弹性区(elastic zone, EZ)。并由计算机直接得出每个标记物运动坐标,利用EVaRT软件计算每个标本节段的角位移,将各椎体的角位移相加得出颈椎的运动范围。对正常的完整颈椎、后路单开门丝线结扎组、后路单开门侧块螺钉丝线结扎组、后路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组、后路椎板切除组、后路椎板切除加侧块钉棒内固定组的颈椎运动范围进行分析和讨论。3、在6具颈椎标本上,分别行后路单开门丝线结扎及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行颈椎前屈后伸疲劳运动试验,观察有无丝线断裂或钛板螺钉脱出、断裂现象,如有则停止试验并记录发生时的周期。4、利用成人新鲜的颈椎标本6具,6具颈椎标本随机编号,选择颈3、颈4及颈5节段共18个节段按顺序编号,分别行后路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在关节突关节侧按螺钉固定角度垂直于侧块皮质0。、外倾30°及外倾45。位3组顺序分别在编号的颈椎节段行螺钉固定,使用ElectroForce测试仪测试螺钉的最大拔出力,以2mm/min的速度轴向拔出,记录全过程的拔出曲线至螺钉被拔出,曲线的最高峰即为最大拔出力。5、选择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等颈椎疾患25例,行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以上,平均随访时间9月(7月~3年)。其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46-75岁,平均61.4岁;病史7月~8年,平均3年1月。手术方式如下:患者俯卧位,颈椎保持在适度前屈。标准颈后正中切口至棘突,常规切断附着于棘突上的肌肉并沿椎板两侧骨膜下剥离至两侧侧块的中点,应注意避免损伤关节囊,颈6或颈7的棘突过长部分应用咬骨钳切除至颈5棘突同样高,可防止在开门时挤压肌肉不利于开门。拟开的骨槽位于椎板外侧缘与侧块内侧缘交界处,用4到5mm的高速磨钻纵形开槽至内板,对拟手术的狭窄节段由头侧向尾侧逐个磨除外板;侧作为开门侧,另一侧作为门轴侧,选择症状较重一侧作为开门侧,可给予行神经根减压。利用2-3mmm薄的枪状咬骨钳咬除拟开门侧的椎板内板及黄韧带;另一侧作为门轴侧,需完全切除背侧皮质和磨薄内层皮质以利于在开门时能形成门轴侧的青枝骨折,需保证内层皮质骨完整,所开的骨槽要偏大以防开门时挤压,如门轴侧内侧皮质出现断裂则给予改椎板切除术。所有的病例在开门侧抬起的椎板与侧块内侧缘至侧块中点之间选用由OsteoMed M3钉板剪成的合适长度多条小钢板并塑形后予以螺钉内固定,保持开门后的状态,术后4周即让患者进行颈椎活动功能锻炼。应用日本整形协会(Japaneses Orthopaedoc Association) JOA评分法对术前及术后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及评价。对影响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男女颈3-6侧块内侧缘至侧块中点之间距离横突孔最短距离的95%正常参考值下限及颈3-7侧块内侧缘至侧块中点之间距离神经根通道最短距离的95%正常参考值下限均大于我们在颈椎单开门术中所使用的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系统中的螺钉长度5mm;而男女颈3-7椎板外侧缘与侧块内侧缘交界处至椎管内垂直最短距离的95%正常参考值下限部分小于我们在颈椎单开门术中所使用的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系统中的螺钉长度5mm,尤其对女性。2、在单开门手术后,开门侧行侧块钉棒内固定组在各个运动状态下的运动范围均明显减少,稳定性增加,运动范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开门手术后,正常组在后伸、前屈及左侧弯状态下的运动范围均与丝线组、丝线螺钉组、椎板切除及侧块钉棒固定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钢板固定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钢板内固定组的稳定性与正常组接近,稳定性好;在右侧弯及右旋状态下正常组的运动范围与椎板切除及侧块钉棒固定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丝线组、丝线螺钉组及钢板固定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左旋状态下正常组的运动范围与其他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后路钢板内固定组,在后伸和右侧弯状态下运动范围与椎板切除组及侧块钉棒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屈状态下运动范围与丝线组、椎板切除组及侧块钉棒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侧弯状态下运动范围与丝线组、丝线螺钉组、椎板切除组及侧块钉棒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旋状态下运动范围与其他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右旋状态下运动范围与丝线螺钉组、椎板切除组及侧块钉棒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丝线结扎组的试验显示所有标本均出现部分缝合的关节囊韧带撕裂、门轴侧易活动,甚至有2次实验时分别在疲劳运动第73次和第1806次时出现关节囊撕裂、丝线脱落及再关门;而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组不损伤关节囊,试验显示未出现钢板螺钉松动、断裂,未出现再关门现象。4、在拔出试验中,外倾0°组最大拔出阻力平均为(81.60±7.33)N,外倾30°和外倾45°组的最大拔出阻力分别平均为(150.05±15.57)N和(160.08±17.77)N。外倾0°的拔出力小于外倾30°及外倾45°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倾30°及外倾45°位组之间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25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术前JOA评分:9.40±1.658(5~13),术后JOA评分:13.80±1.958(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37,P=0.000),大部分病人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改善率57.9%。术后X光片、MRI及CT检查提示椎管的矢状径和椎管均明显扩大,3例症状改善不明显的患者,2例二期实施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症状缓解,1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恢复欠佳;1例病人术后症状改善,在后期的随访过程中因其他疾病死亡;无1例出现继发性椎管狭窄引起神经功能变坏或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1、根据CT影像学资料测量的结果显示在颈后路行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时螺钉固定在侧块内侧缘至侧块中点之间是安全的,螺钉的进钉稍偏向外上方不会损伤血管神经及脊髓。2、在颈椎单开门术中在开门侧应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好,可重建颈椎稳定性。3、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能重建颈椎稳定性,可满足颈椎后路手术的要求。4、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中螺钉外倾30°以上角度固定抗拔出能力高。5、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具有避免开门后再关闭,保持椎管扩大效果,同时对脊柱活动度影响小的优点,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适合临床运用。

王润培[7](2021)在《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外科手术是治疗椎管内疾病的首选方法。经众多学者的积极探索,一种新型的椎板切开方式--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被报道应用。该术式可避免对双侧椎旁肌肉及其附着点的损伤,能更为有效的保护脊柱稳定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为满足临床实际应用的需要,本研究拟通过解剖学研究探讨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时,报道一例我科应用该术式治疗腰椎椎管内肿瘤的典型病例,进一步验证该入路的优势以及临床适用性。方法:选用自愿捐献的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9具,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24~68岁。所有标本在实验前均行X线检查排除脊柱畸形、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等。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具新鲜冰冻尸体标本随机分为8、10、12 mm组,每组3例,以相邻两腰椎为目标节段将新鲜冰冻标本的腰椎在体沿棘突后正中切开后,用专用椎板撑开器撑开模拟手术操作,记录手术完成率和脊膜缝合时间。同时,每个宽度组选取一具标本进行术前、术中、术后腰椎CT扫描和三维重建,以观察撑开效果以及有无骨折发生。之后,依次将新鲜冰冻标本的腰椎在体逐个节段沿棘突后正中切开后用专用椎板撑开器撑开至8、10、12mm以测算解剖学参数,包括该手术入路的最大可视角度(∠COD)、椎管底壁最大暴露宽度(CD)和椎管横截面积增加值(△S)。再对手术腰椎标本进行逐节段撑开直至发生骨折,观察并记录各椎体单元在过量撑开时的骨折位置和撑开距离,确认该术式的安全性和安全范围。最后,报道一例我科应用该术式治疗腰椎椎管内肿瘤的典型病例,进一步验证该入路的优势以及临床适用性。结果:在手术模拟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椎板撑开宽度为8mm时,因操作受限,均未能完成手术操作。而当撑开宽度至10 mm和12 mm时,则可以顺利完成椎管内硬脊膜切开、缝合及马尾神经探查等操作;并且12 mm组较10 mm、8 mm组操作自由度更高。10mm、12mm组硬脊膜缝合所需时间分别为13.58 ± 3.40分钟和11.22±2.25分钟,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术前、术中、术后腰椎CT扫描和三维重建观察均未发现椎管骨性结构骨折及关节囊撕裂。同时,不同撑开宽度(8、10、12 mm)对应的可视角度(∠COD)、椎管底壁暴露宽度(CD)和横截面积增加值(△S)随着撑开宽度增大而增大,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腰椎标本逐个节段进行撑开直至发生骨折实验中,我们发现椎管骨性结构发生骨折的椎板撑开宽度为12.34~16.82 mm,平均为14.56± 1.73 mm。其中,椎弓根骨折、椎板骨折、椎体骨折发生率分别为68.89%(31/45)、26.67%(12/45)、4.44%(2/45),以椎弓根骨折发生率最高。报道一例因“腰痛伴右臀部疼痛半年余”腰椎神经鞘瘤患者,于我科行该手术入路治疗,术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预后良好,无畸形、异常活动等并发症发生;随访CT检查示术区椎板骨缝逐趋于愈合。结论:采用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实施腰椎椎管内手术,具有一定可行性及有效性;椎板撑开宽度10~12 mm是相对安全有效的工作距离,导致骨折的撑开宽度为12.34~16.82mm,可视为该术式安全性的一个参考距离。

徐文强[8](2021)在《经皮内镜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危险因素的有限元分析及“加味三痹汤”对术后邻椎病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等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的手术治疗,传统开放手术创伤较大,会导致硬膜外瘢痕、潜在医源性不稳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的发生或加剧。在开放手术中,术前邻近节段原有退变已被证实是术后ASDeg发生或加剧的危险因素。而以腰椎经皮椎间孔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为代表的内窥镜技术已成为治疗LDH的常用手段,尽管PTED十分微创,关节突的精准成形也不会造成术后腰椎生物力学环境的广泛恶化,但是PTED对术后ASDeg发生或加剧的影响尚不明确。本团队前期证实“加味三痹汤”有降低椎间盘内炎性反应、减少髓核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外基质增殖等药理作用,可延缓早中期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的进展。因此本文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探讨“加味三痹汤”对原有不同程度邻近节段退变患者PTED术后ASDeg发病风险的影响,并运用有限元分析采集详细的生物力学指标参数,评估PTED对腰椎术后生物力学总体环境的变化,进而为术后ASDeg发病的风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选取2017年01月至2020年01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行PTED手术治疗的L4/5节段LD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术前、术后1年的MRI检查并行Pfirrmann分级,记录、总结患者ODI、JOA、VAS评分,以及术后1个月及1年的随访。根据术后1年邻近节段(L5/S1)退变有无加剧的情况以及术后有无服用加味三痹汤,将病例分为无ASD组、无ASD+中药组、ASDeg组、ASDeg+中药组、ASDis组和ASDis+中药组共6组。观察PTED手术临床疗效,以及加味三痹汤对PTED术后ASD发生或加剧有无影响。(2)基于本研究团队前期已完成模型重建和建模有效性验证的L3-S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CT数据导入、密度划分、区域增长、逐层涂擦、导入3MATIC软件、光滑操作导出模型逆向重建部分,再通过零件导入、逐层剖分、平滑曲线拟合、模型切割进行正向建模及手术模型重建。最后通过对模型进行有限元前处理(包括材料属性设定、网格划分、边界条件设定)、应力加载与仿真计算、数据采集。在不同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的腰椎模型中完成PTED手术仿真模拟,并在屈曲、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扭转六个工况下评估邻近节段椎间盘生物力学环境的变化,以评估术后ASD的风险。研究结果(1)回顾性病例研究共纳入292例患者,其中L5/S1术前Pfirrmann分级示1级108例,2级69例,3级115例;无ASD组109例,无ASD+中药组124例,ASDeg组27例,ASDeg+中药组15例,ASDis组12例,ASDis+中药组5例。①服用加味三痹汤患者共144例,术后20例出现ASD加剧(包括ASDeg和ASDis),术后未服用加味三痹汤患者共148例,术后39例出现ASD加剧(包括ASDeg和ASDis),说明服用加味三痹汤可减少术后ASD发病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1,P=0.008。②术前Pfirrmann1级的患者术后有6例出现ASD加剧(包括ASDeg和ASDis),术前Pfirrmann2级的患者术后有12例出现ASD加剧(包括ASDeg和ASDis),术前Pfirrmann3级的患者术后有41例出现ASD加剧(包括ASDeg和ASDis),表明术前Pfirrmann不同分级术后ASD发病率不同,术前Pfirrmann分级等级越高,术后ASD发病率越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734,P=0.000。③疗效评价: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可知,同一组观察对象在不同的评定时间点之间的ODI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6080.177,P=0.000);就观察全过程而言,不同分组间的ODI评分总体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5.245,P=0.000);不同分组及评定时间点对ODI评分的差异存在交互作用(F=5.338,P=0.000),共同导致了 ODI评分的差异产生;同一组观察对象在不同的评定时间点之间的JOA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782.434,P=0.000);就观察全过程而言,不同分组间的JOA评分总体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5.083,P=0.000);不同分组及评定时间点对JOA评分的差异存在交互作用(F=8.345,P=0.000),共同导致了 JOA评分的差异产生;同一组观察对象在不同的评定时间点之间的VAS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779.424,P=0.000);就观察全过程而言,不同分组间的VAS评分总体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12.186,P=0.000);不同分组及评定时间点对VAS评分的差异存在交互作用(F=10.176,P=0.000),共同导致了 VAS评分的差异产生;“术后ASDis”与“中药+术后ASDis组”的ODI均值曲线在“术后1月至术后1年”时间段内与其余四组明显不平行,存在反折并发生交叉,考虑该处为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由此可知,6组病例术后1月、术后1年的ODI、JOA、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PTED术后临床疗效较术前明显改善,无论有无服用加味三痹汤。术后术后1年的ODI、VAS评分较术前“术后ASDis”与“中药+术后ASDis组”与其余四组评分再次回升,术后术后1年的JOA评分较术前“术后ASDis”与“中药+术后ASDis组”与其余四组评分再次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SDis尚未表现出症状,仅仅出现ASDeg的时候,ODI、JOA、VAS评分并无明显变化。而ASDis一旦出现相应临床症状,ODI、VAS评分显着性回升,JOA评分显着性下降,术后临床疗效较差。(2)在无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有限元模型中,PTED术后模型纤维环冯米塞斯应力和椎间盘内压在绝大多数受力工况下均仅出现轻度上升,在少部分工况下出现轻度下降,术前术后并无显着变化趋势。在原有退变邻近节段椎间盘模型中,PTED术前术后模型的间盘退变相关生物力学指标均出现显着恶化,导致潜在的ASD发病风险上升。研究结论(1)PTED手术治疗LDH临床疗效显着,无论有无服用加味三痹汤。(2)PTED术后的患者ASDeg发病隐匿,无明显临床症状。ASDis一旦出现相应临床症状,术后临床疗效较差。(3)临床回顾性研究表明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等级越高,术后ASD发病率越高,术前邻近节段原有退变是PTED术后ASD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4)加味三痹汤可降低PTED手术后ASD的发病率。(5)有限元分析表明PTED手术不会导致无退变邻近节段椎间盘的术后生物力学环境明显恶化,而邻近节段椎间盘原有的退变是术后ASD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郭洪録[9](2021)在《颈椎后路Hybrid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后路Hybrid手术减压即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并钉棒固定结合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荆州市中心医院骨科三病区治疗的2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由同组同一主刀医师选择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单开门微型钢板混合手术治疗完成。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41岁-64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病程20个月,所有患者在术后的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进行随访复查,我院颈椎正侧位X线片和颈椎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在术后3个月行颈椎MRI的复查。记录患者的固定方式、减压节段,分别使用不同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使用颈曲指数的测量应用Ishihara法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的颈椎曲率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I)。应用颈椎过伸过屈位所摄得得X片上测量得方法预估颈椎的总活动度,观察术前及术后颈椎MRI判断脊髓压迫、恢复和颈椎管狭窄的情况。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判断术前及术后的脊髓功能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用于评定颈项部疼痛程度的评估。结果:本组24例患者均采用全麻,麻醉效果满意,患者手术时间为149.21±55.19min,术中出血量为357.06±176.35ml,所有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24个月,平均16个月。患者术前患者的VAS评分5.75±3.35分,末次随访的颈项部VAS评分1.63±1.47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JOA评分从术前的8.31±2.75分,末次随访的评分为14.53±1.43分,较术前JOA评分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末次随访时颈椎总活动度为32.18±10.21°与术前颈椎总活动度55.21±12.15°相比较,术后较术前有明显的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评分(NDI)为1.89±1.33分,较术前评分16.89±6.80分有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曲率指数(CCI)值为9.59±3.61%,较术前8.60%±3.09%相比时有所改善,但术前和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脊髓损伤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出现C5神经麻痹症状,给予营养神经药物等对症治疗后缓解。末次随访时均无出现内固定装置松动、断裂情况,且固定位置良好。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上常采用后路手术间接减压,常采用的手术方式有椎管扩大成形术、椎板切除减压合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等,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每个节段病变不同,部分患者合并颈椎不稳的表现。对于颈椎不稳的患者采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颈椎稳定的节段行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最大程度上维持颈椎的活动度和高度并彻底减压,且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临床效果较满意。

侯广原[10](2021)在《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退行性脊柱病变伴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远期疗效。方法纳入60例伴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30例,完善术前检查及X射线片、CT、MRI检查。对照组使用常规椎弓根螺钉技术,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骨水泥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周、6个月、1年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此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与结论(1)2组患者中,术后1周、6个月及1年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优于术前,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术后1周,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术后1年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2)试验组术后6个月及1年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术后内固定棒松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说明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有效,治疗效果尚可。

二、脊椎椎板复位成形术在颈椎病变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椎椎板复位成形术在颈椎病变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设备及仪器
    2 实验标本
    3 实验方法
        3.1 总体设计思路
        3.2 模拟手术操作
        3.3 解剖观察与测量
        3.4 腰椎撑开断裂实验
    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模拟手术操作
    2 解剖观察与测量
        2.1 不同撑开等级下椎管最大可视角度[∠COD(°)]的比较
        2.2 不同撑开等级下椎管底壁最大暴露宽度[CD(mm)]的比较
        2.3 不同撑开等级下椎管横截面积增加值[△S(mm2)]的比较
    3 腰椎撑开断裂实验
    4 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临床应用(附典型病例1例)
        4.1 病史资料
        4.2 手术过程
        4.3 术后及随访
第四章 讨论
    1 腰椎、腰椎椎管内肿瘤特点
    2 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现状
    3 椎板切开复位技术在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
    4 正中腰椎椎管切开复位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5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多节段椎管内肿瘤的诊治、手术入路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不同手术策略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和多节段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术前牵引+颈后路椎板减压关节突松解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资料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资料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的远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分析的回顾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颈椎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凸畸形动物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颈椎后凸畸形手术策略的临床研究和影像学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脊髓型颈椎病致病炎症因子及手术疗效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脊髓型颈椎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椎间盘退变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颈椎前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并发症与处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6)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学CT测量
    引言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实验
    引言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疲劳实验
    引言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螺钉不同角度固定的拔出实验
    引言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引言
    5.1 资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名词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7)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设备及仪器
    2 实验标本
    3 实验方法
        3.1 总体设计思路
        3.2 模拟手术操作
        3.3 解剖观察与测量
        3.4 腰椎撑开断裂实验
    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模拟手术操作
    2 解剖观察与测量
        2.1 不同撑开等级下椎管最大可视角度[∠COD(°)]的比较
        2.2 不同撑开等级下椎管底壁最大暴露宽度[CD(mm)]的比较
        2.3 不同撑开等级下椎管横截面积增加值[△S(mm2)]的比较
    3 腰椎撑开断裂实验
    4 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临床应用(附典型病例1例)
        4.1 病史资料
        4.2 手术过程
        4.3 术后及随访
第四章 讨论
    1 腰椎、腰椎椎管内肿瘤特点
    2 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现状
    3 椎板切开复位技术在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
    4 正中腰椎椎管切开复位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5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多节段椎管内肿瘤的诊治、手术入路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经皮内镜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危险因素的有限元分析及“加味三痹汤”对术后邻椎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进展
        1.1 非手术疗法
        1.1.1 药物治疗
        1.1.2 物理治疗/锻炼
        1.1.3 硬膜外类固醇激素注射
        1.1.4 再生医学
        1.1.5 介入治疗
        1.1.6 中医药治疗
        1.2 手术疗法
        1.2.1 开放与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
    2. 腰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2.1 腰椎邻近节段退变的简介与流行病学回顾
        2.2 邻椎病与腰椎手术的相关性
        2.3 邻椎病与患者自身特点的相关性
    3. 筋骨并重理论在脊柱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3.1 筋骨并重理论渊源及生理功能
        3.2 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临床对骨科疾病的诊治
        3.3 筋骨并重理论治疗生物力学机制研究
        3.4 筋骨并重理论指导骨科疾病手术方式选择
第二章 “加味三痹汤”对原有不同程度邻近节段退变患者经皮内镜术后邻椎病发病风险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信息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手术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定标准
        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术前Pfirrmann不同分级各组病例数见表1
        3.2 邻近节段术后退变情况各组病例数见表2
        3.3 邻近节段术后退变情况各组病例数与术前Pfirrmann不同分级对应情况见表3
        3.4 邻近节段术后退变情况各组病例数与术后是否服用中药对应情况见表4
        3.5 术前L5/S1 Pfirrmann各级病例数在6组中的比例,见表5
        3.6 6组病例的术前、术后1月、术后1年ODI比较,见表6
        3.7 6组病例的术前、术后1月、术后1年JOA比较,见表7
        3.8 6组病例的术前、术后1月、术后1年VAS比较,见表8
    4. 讨论
        4.1 PTED手术的临床有效性
        4.2 PTED手术不能阻止原有ASDeg术后加剧的趋势
        4.3 加味三痹汤的对IDD的治疗作用
        4.4 对中老年LDH患者的治疗需筋骨并重,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三章 经皮内镜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危险因素的有限元分析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志愿者选择
        2.2 腰椎模型重建
        2.2.1 模型扫描与数据导出
        2.2.2 骨性结构逆向建模
        2.2.3 骨组织模型的正向绘制
        2.2.4 骨性模型零件分解和非骨性结构模型重建
        2.2.5 退变模型重建
        2.2.6 侧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术后模型重建
        2.3 材料属性设定
        2.4 边界条件定义
    3. 结果
        3.1 模型验证
        3.2 ASD相关生物力学指标选择
        3.3 ASD相关生物力学指标变化趋势
    4. 讨论
        4.1 数模仿真力学研究对临床工作的参考价值
        4.2 退变模型建模节段选择理由的阐释
        4.3 相关指标在ASDeg发病中的生物力学价值
    5. 小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一、结论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一、ODI评分
    二、腰椎JOA功能评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一、发表的论文
    二、获得的学术奖励
作者简介
致谢

(9)颈椎后路Hybrid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报告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临床资料
        2.1.2 症状与体征
        2.1.3 影像资料
        2.1.4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5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2.1.6 术后观察指标及随访方式
        2.1.7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手术结果
        2.2.2 临床疗效
        2.2.3 影像学结果
        2.2.4 术后脊髓压迫及内固定情况
        2.2.5 典型病例
    2.3 讨论
        2.3.1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指征和时机
        2.3.2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选择和治疗原则
        2.3.3 颈后路Hybrid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2.3.4 后路Hybrid术式并发症
        2.3.5 研究局限与不足
第3章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10)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退行性脊柱病变伴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参与者数量分析
    3.2 试验流程图见图1
    3.3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3.4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参数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目测类比评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ODI比较
    3.7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3.8 典型病例
4 讨论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伴有骨质疏松的退行性脊柱病变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四、脊椎椎板复位成形术在颈椎病变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王润培. 扬州大学, 2021(02)
  • [2]不同手术策略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和多节段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研究[D]. 尚子琨.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3]脊髓型颈椎病致病炎症因子及手术疗效的相关研究[D]. 杨毅鹏.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4]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J].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24)
  • [5]脊椎椎板复位成形术在颈椎病变手术中的应用[J]. 王锐,黄红云,陈琳,李炳辰,张健,张峰. 海军总医院学报, 2003(04)
  • [6]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D]. 胡孔和.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4)
  • [7]腰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王润培. 扬州大学, 2021
  • [8]经皮内镜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危险因素的有限元分析及“加味三痹汤”对术后邻椎病的影响[D]. 徐文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颈椎后路Hybrid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观察[D]. 郭洪録. 长江大学, 2021
  • [10]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退行性脊柱病变伴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D]. 侯广原.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椎板成形术在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