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胆固醇的饮食疗法

高胆固醇的饮食疗法

一、高胆固醇的膳食疗法(论文文献综述)

卢慈香[1](2020)在《台湾人饮食习惯对高血脂之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中医师对高血脂患者采用单方或复方治疗的用药判断;其次是分析高血脂患者在治疗周期自我健康促进与饮食调整的具体作为。以及从治疗周期结束后的血液检验报告分析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TG)的降低程度。方法:使用较适合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取中医师正在治疗中的个案病患作为研究对象,经向中医诊所进行参与研究意愿调查,并取得四家中医诊所及32位高血脂患者参与研究。并且采用文件分析法及内容分析法针对中医师之问诊纪录、病患在治疗期间之饮食纪录,以及在治疗周期结束后再以血液检验报告数值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取得四所中医诊所及32位高血脂患者共同参与为期八周的治疗,经中医师诊断也多属于脾胃气虚、肝郁脾虚、肝肾亏虚、脾胃湿热、气血不足、血热、肝胆湿热等症状,不同中医师针对调理病患的高血脂症,其用药方略也不尽相同,除了有复方的天麻钩藤饮、柴胡疏肝汤、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大柴胡汤、小柴胡汤之外,也有中医师开立生技中药「寿美降脂一号」的特殊用药;其次,在单方用药上则是有山楂、陈皮、决明子、鸡血藤、大黄、黄耆等。最后,中医师也根据病患的身体素质,开立竹叶石膏汤、骨碎补、干姜、保和丸、白芍、砂仁、冇骨消(Sambucus formosana Nakai)、补阳还五、续断、三黄泻心汤、川栋子、远志、茯神、茵陈篙汤、麦冬、枳实等单方及复方合并调理病患的其他病症。结论:高血脂患者的自我健康促进行为,加上为期八周的中医治疗成效上显示,仅有按时服用药物的患者,在胆固醇(TC)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数、三酸甘油脂(TG)指数都有下降,然而仅有按时服药的各项指数下降的趋势却不如患者具有积极运动者的指数变化。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2](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提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林秀梅[3](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王菁[4](2019)在《不同种类及剂量全谷物对糖脂代谢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比较不同种类全谷物对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作用以及是否具有差异,为制定以IR为基础的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膳食治疗方案,提供全谷物选择的理论和实验依据。(2)阐明全谷物改善IR的剂量效应关系,为代谢性疾病和T2DM的膳食治疗的制定提供全谷物的推荐摄入水平的实验依据。(3)提出全谷物通过改善肠道菌群、调控TLR4/NF-κB信号转导通路,调节炎性因子,进而影响糖脂代谢的可能作用通路,阐明全谷物改善糖脂代谢和炎性水平的可能的分子机制,为全谷物在T2DM人群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不同种类全谷物对IR大鼠糖脂代谢及相关机制的研究:90只SD大鼠按照HOMA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高脂对照组、精米对照组、精面对照组、小麦组、玉米组、小米组、大麦组、燕麦组。连续喂养8周后,股动脉采血,颈椎脱臼处死动物,动物处死后迅速取出小肠及粪便以备用。(1)测定大鼠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plasma insulin,FINS)、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l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e-6,IL-6)、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等指标。(2)运用实时定量real time-PCR技术测定大鼠小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Toll样受体5(Toll-like receptors 5,TLR5)、TNF-α、以及核因子(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的mRNA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大鼠小肠组织中抑制性蛋白(inhibitory subunit of NF-kB,IkBα)、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TLR4、NF-κB蛋白的表达。(3)提取粪便中的DNA,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测序,进行OTUs聚类和物种分类分析。(2)不同剂量燕麦对IR大鼠糖脂代谢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根据不同种类全谷物对IR大鼠糖脂代谢及肠道菌群影响的动物试验的实验结果,选择燕麦作为目标谷物。70只SD大鼠按照HOMA-IR水平,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高脂对照组、精米面对照组、25%燕麦组、50%燕麦组、75%燕麦组、100%燕麦组。连续喂养8周后,股动脉采血,颈椎脱臼处死动物,动物处死后迅速取出肝脏及粪便以备用。(1)血清测定指标及肠道菌群检测方法同上。(2)运用实时定量real time-PCR技术测定大鼠肝脏组织中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ing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1c,SREBP1c)、糖类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arbohydrate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hREBP)、TLR4及TNF-a的mRNA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大鼠肝脏组织中IKB-α、MyD88、TLR4、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1)不同种类全谷物对IR大鼠糖脂代谢及相关机制的研究:(1)不同种类全谷物对IR大鼠糖脂代谢及肠道菌群影响的动物试验的结果表明,与精米对照组和精面对照组相比,五种谷物均能够降低大鼠的TG、TC、LDLC、FBG、FINS、HbAlc、HOMA-IR水平(P<0.05),升高HDL-C水平(P<0.05);五种谷物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燕麦组对血糖血脂的改善作用优于其他四种谷物;精米精面组水平与高脂对照组水平相当。与精米对照组和精面对照组相比,大麦、小米、燕麦可以降低大鼠血清的LPS浓度(P<0.05),而小麦和玉米组与精米组和精面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种谷物能够降低大鼠血清hs-CRP浓度,低于精米组和精面组(P<0.05);五种谷物能够降低大鼠血清IL-6浓度,低于精米组和精面组(P<0.05),而玉米组和大麦组大鼠的IL-6水平低于其他全谷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精米组和精面组相比,小麦组、玉米组、小米组和燕麦组大鼠血清的TNF-α水平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麦组TNF-α水平低于精米组和精面组(P<0.05)。(2)与精米对照组和精面对照组相比,五种全谷物均能下调小肠组织TLR4、TLR5、TNFα和NFκB mRNA水平以及IκBα、MyD88、TLR4和NFκB蛋白表达(P<0.05);五种全谷物的组间比较发现,对TLR4 mRNA的调控作用,玉米组低于小麦组和燕麦组(P<0.05);对TNFαmRNA的调控作用,大麦组和小米组下调作用最为显着,低于小麦组、玉米组和燕麦组(P<0.05);玉米组、大麦组、小米组和燕麦组其TLR4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小麦组(P<0.05)。(3)不同种类全谷物对肠道菌群的作用是不同的,其肠道菌群的主要菌群的表达丰度和组成均有差异。在本次实验中拟杆菌、变形杆菌、软壁菌、梭杆菌、酸杆菌是不同种类谷物产生差异的主要菌种。燕麦改善肠道菌群的效果最为明显,与高脂组相比,燕麦能够增加杆菌和拟杆菌的表达。(2)不同剂量燕麦对IR大鼠糖脂代谢及相关机制的研究:(1)不同剂量燕麦对IR大鼠糖脂代谢和肠道菌群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与精米面对照组相比,4种剂量组均能够降低高脂膳食诱导的大鼠血糖、血脂水平,降低TG、FPG、HbAlc、HOMA-IR水平,升高HDL-C水平(P<0.05);25%燕麦组的效果与精米面组接近;50%燕麦组效果与100%燕麦组改善血脂效果接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脂对照组相比,4种剂量燕麦可以降低大鼠血清的LPS浓度(P<0.05),而与精米面对照组相比,25%燕麦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燕麦组均能降低大鼠血清hs-CRP、IL-6浓度(P<0.05),四组燕麦剂量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精米面组相比,25%燕麦组的TNF-α水平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剂量燕麦组都能够降低血清TNF-α水平(P<0.05),但不同剂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高脂对照组和精米面对照组相比,25%、50%、75%、100%燕麦组均能下调肝脏组织的TLR4、SREBP、ChREBP和TNF-αmRNA水平以及p-IkBa、NF-κB、MyD88、TLR4及SREBP1c的蛋白表达(P<0.05)。(3)不同剂量燕麦对肠道菌群的作用是不同的,其肠道菌群的主要菌群的表达丰度和组成均有差异。燕麦能够降低梭菌目细菌的表达丰度,增加杆菌和拟杆菌的表达,并且呈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1)不同种类全谷物均具有改善高脂膳食诱导的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降低血脂血糖,调控小肠TLR4、TLR5和NF-κB表达,改善炎性因子状态,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长期的高脂膳食会对大鼠的肠道菌群产生影响,饲喂不同种类的全谷物会引起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发生不同变化,其中燕麦改善肠道菌群的作用最为显着。全谷物改善糖脂代谢的可能机制为,通过改善肠道菌群,降低LPS的渗透,改善糖脂代谢及炎性因子的关键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降低由高脂高胆固醇膳食诱导的机体炎性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水平,最终改善糖脂代谢。其中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效果最好的全谷物为燕麦。(2)不同剂量的燕麦均可以改善IR大鼠的胰岛素状态,并呈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燕麦改善糖脂代谢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大鼠的血糖、血脂水平,缓解脂毒性,降低肝脏NF-κB表达,提高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炎性状态和胰岛素抵抗状态。与其他谷物相比,燕麦以独特的方式影响肠道微生物群,饲喂不同剂量的燕麦也会引起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不同变化。25%剂量组具有改善胰岛素状态的效果,但是改善作用有限,但50%燕麦替代精米面后就能显着改善糖脂代谢及炎性因子水平;随着剂量的升高,燕麦对血糖、血脂、炎性因子等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但差异效果不明显,其可能是因为燕麦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明显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肖琳[5](2019)在《动脉粥样硬化铁脂代谢紊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动脉粥样斑块铁沉积及局灶铁调素自分泌的介导机制研究目的:探讨斑块巨噬细胞铁调素(Hepcidin)自分泌介导的铁沉积在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将40只ApoE-/-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ND)、高脂饲料组(HFD),每组20只,并以15只相同遗传背景下的野生型C57BL/6J小鼠为对照组(WT)。喂养16周后,收集各组主动脉组织并进行主动脉整体油红O染色和主动脉弓横截面HE染色以评价各组小鼠AS斑块形成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及免疫组化实验分别对人颈动脉和各组小鼠AS斑块中的巨噬细胞和ox-LDL、TLR4、p-p65、Hepcidin及ferritin-L进行共定位染色;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斑块组织中TLR4、Hepcidin、甘露糖受体及ferritin-L的基因转录水平。根据实验目的,对RAW264.7巨噬细胞进行不同处理,包括转染Hepcidin siRNA及Control siRNA以及ox-LDL、TLR4信号通路激活剂(LPS)和抑制剂(TAK-242)、Hepcidin、柠檬酸铁胺(FAC)、铁螯合剂(DFO)、27-羟基胆固醇(27HC)及环孢菌素A(Cyclosporin A)的干预。Western blot检测TLR4、p-p65、Hepcidin、ferritin-L、铁蛋白重链(ferritin-H)、胆固醇27-羟化酶(CYP27A1)及系列胆固醇摄取及外流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检测各实验组细胞可变铁池;对细胞进行油红O染色、测定细胞总胆固醇和游离胆固醇水平并进行细胞胆固醇外流实验和ox-LDL摄取实验。结果:1)主动脉整体油红O染色和主动脉弓横截面HE染色结果显示,与WT和ND组相比,HFD组小鼠主动脉斑块损伤面积增加约72%(P<0.05)。与WT和ND组相比,ox-LDL、TLR4、p-p65、Hepcidin、ferritin-L与巨噬细胞在HFD组小鼠主动脉斑块中的共定位更为广泛,且多见于斑块泡沫细胞聚集处。此外,HFD组小鼠主动脉斑块组织中TLR4、Hepcidin、ferritin-L及甘露糖受体(巨噬细胞标记)的mRNA水平显着高于ND和WT组(P<0.05),且Hepcidin mRNA水平分别与甘露糖受体、TLR4及ferritin-L基因转录水平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2)RAW264.7巨噬细胞中,ox-LDL(50μg/mL)可诱导TLR4、p-p65及Hepcidin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升高约55%、34%和48%(P<0.05),并使细胞ferritin-L、ferritin-H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上调约60%和42%(P<0.05),细胞内游离铁水平升高约48%(P<0.05),并增加细胞内脂质蓄积水平。上述指标在使用LPS特异性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后进一步显着上升(P<0.05);而TAK-242(TLR4抑制剂)的作用则完全相反(P<0.05)。3)对转染了Hepcidin siRNA的巨噬细胞进行ox-LDL处理使细胞TLR4和p-p65蛋白表达较Control siRNA组分别上升了约41%和34%(P<0.05),并可与FAC联合作用进一步显着上调TLR4、p-p65蛋白表达水平,加速细胞泡沫化,表现为油红O染色面积及细胞内总胆固醇和游离胆固醇水平显着上升,且由HDL和ApoAⅠ介导的胆固醇流出率较Control siRNA组分别下降了35%和68%(P<0.05);相反,在经Hepcidin预处理的巨噬细胞中,采用DFO螯合细胞内铁则可显着下调细胞TLR4及p-p65蛋白表达,并有效拮抗ox-LDL对TLR4和p-p65蛋白表达的诱导作用,且伴有细胞泡沫化水平显着降低。4)Hepcidin干预可显着下调巨噬细胞CYP27A1蛋白表达(仅为对照组的50%,P<0.05),诱导CD36表达(较对照组上升了约31%,P<0.05)促进胆固醇摄取,并使LXRα、ABCA1及ABCG1表达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约31%、29%和37%(P<0.05),减少巨噬细胞胆固醇流出,增加细胞内胆固醇水平(约为对照组的1.4倍,P<0.05)。结论:Ox-LDL通过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引发的AS斑块巨噬细胞Hepcidin自分泌是斑块铁沉积发生的重要诱因。巨噬细胞Hepcidin自分泌诱导的细胞内铁潴留可反向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并由此形成由TLR4/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Hepcidin自分泌-铁潴留恶性循环,进而诱发CYP27A1/27HC轴调节障碍,扰乱由CD36及PPARγ-LXRα-ABCA1/G1共同维持的巨噬细胞胆固醇稳态而加速细胞泡沫化。第二部分高脂高铁膳食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铁脂代谢的影响:i TRAQ蛋白质组学研究分析目的:通过高脂高铁膳食喂养Apo E-/-小鼠,对动脉粥样硬化“铁假说”进行验证,并运用i TRAQ蛋白质组学方法探讨膳食高脂高铁对Apo E-/-小鼠铁脂代谢的影响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将60只Apo E-/-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ND)、高脂饲料组(HFD)及高脂高铁饲料组(HFD+Fe),每组20只,并以15只相同遗传背景下的野生型C57BL/6J小鼠为对照组(WT)。喂养16周后,收集各组主动脉及肝脏组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测定血脂、血清铁水平及血清β-羟基丁酸、乳酸、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检测肝脏脂质水平,总铁含量及ATP、乙酰辅酶A及氧化损伤与细胞凋亡水平。提取ND、HFD及HFD+Fe组小鼠肝脏总蛋白,经酶解后,使用i TRAQ试剂进行标记,随后取等量的各标记样品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及检测、数据处理与深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及相关生化指标检测等方法对相关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进行验证。提取并培养原代小鼠肝细胞。单独使用游离脂肪酸(FFA)或联合柠檬酸铁胺(FAC)处理肝细胞,检测各组细胞TG水平。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CD36及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家族蛋白表达水平,检测各实验组细胞对游离脂肪酸的摄取能力。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细胞中游离脂肪酸与内质网的共定位。结果:1)HFD+Fe组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与HFD组相比下降了近65%(P<0.05),血清TC、TG及LDL-C水平分别较HFD组降低了约25%、30%和70%(P<0.05),且该组小鼠肝脏TC和TG水平仅约为HFD组的65%和70%(P<0.05)。2)HFD+Fe组小鼠血清铁、肝脏总铁及铁蛋白表达水平较HFD组升高了约42%、51%和57%(P<0.01),肝脏普鲁士蓝呈现大面积蓝染。3)小鼠肝脏i 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HFD与ND组间差异表达蛋白共计333种(变化倍数>1.5或<0.67,P<0.05),这些蛋白主要参与的代谢通路包括脂肪酸代谢、脂肪酸降解、过氧化物酶体及谷胱甘肽代谢等。HFD+Fe与HFD组间差异表达蛋白共计203种,其主要参与的KEGG通路包括三羧酸(TCA)循环、丙酮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和脂肪酸降解等。4)与ND组相比,HFD小鼠肝脏FASN和磷酸化乙酰辅酶A羧化酶(p-ACC)表达分别下降了约55%和65%(P<0.05);乙酰辅酶A脱氢酶(ACADS)、乙酰辅酶A乙酰转移酶(ACAT1)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等表达分别上升了约64%、88%和95%(P<0.01)。相反,HFD+Fe与HFD组相比,其肝脏内源性脂肪酸合成通路呈显着性增强状态[FASN、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表达分别上升了约85%和70%(P<0.05)],而脂肪酸β氧化通路明显受阻[ACADS、ACAT1、PPARα及羟基辅酶A脱氢酶(HADH)表达显着下调,血清β羟基丁酸水平下降约63%(P<0.05)]。5)与HFD组相比,HFD+Fe组小鼠肝脏中参与脂肪酸摄取与转运的CD36、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1)和小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2)蛋白表达分别下降了约75%、57%和52%(P<0.05),且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了约35%(P<0.05)。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柠檬酸铁铵处理原代小鼠肝细胞可显着降低肝细胞脂质蓄积水平(P<0.05),抑制CD36和FABP1的蛋白表达(P<0.05),引发细胞脂肪酸摄取和转运障碍。6)与HFD组相比,HFD+Fe组小鼠肝脏TCA循环中的关键酶表达水平呈显着性下降(P<0.05),包括丙酮酸脱氢酶β、二氢硫辛酸脱氢酶、顺乌头酸酶1、线粒体苹果酸脱氢酶和延胡索酸水合酶等。同时,肝脏乙酰辅酶A和ATP水平在HFD+Fe组均出现显着性下降,仅约为HFD组的54%和65%(P<0.05)。7)HFD+Fe组小鼠肝脏出现一定程度氧化损伤。表现为亮氨酸氨基肽酶3、谷胱甘肽合成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1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3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肝脏蛋白质发生4-HNE修饰的程度显着增加;肝脏MDA水平较HFD组升高约34%(P<0.05)而SOD和GSH水平较HFD组分别下降了约64%和31%(P<0.05);肝脏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增加,伴有血清AST和ALT水平较HFD组分别升高了约35%和30%(P<0.05)。结论:高铁高脂膳食喂养可诱发Apo E-/-小鼠系统铁脂代谢紊乱,造成由CD36和FABP家族介导的肝脏脂肪酸摄取和转运障碍,及以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和TCA循环通路受损为主要表现的能量代谢障碍,而在此情况下伴发的主动脉AS斑块减少这一“改善假象”实为肝脏脂肪酸代谢障碍及能量不足导致肝脏“隐匿性损伤”加重的表现。

谢玉龙[6](2019)在《电针与穴位埋线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高脂血症(hyperlipemia,HLP),又称为血脂异常,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代谢和运行异常导致血浆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为特征的一种脂质代谢疾病,是心、脑等重要靶器官动脉粥样硬化极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中,以LDL-C升高为特征的血脂异常更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目前公认,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疗效确切的调脂药,但随着其临床应用的广泛推广,大剂量、高强度、不合理用药等所致的血清转氨酶升高、肝肾损害、肌毒性等不良反应一直备受临床关注。此外,在治疗多病种及联合用药时,其安全性也受到质疑。中医临床实践中,针灸疗法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手段。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对近年来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案进行筛选和优化,在遵循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期待为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提供客观依据,使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案能够在临床上广泛推广。目的:1.确认电针疗法、穴位埋线疗法不同方案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2.评价不同治疗方案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特点及作用优势;3.探讨脂质代谢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及电针、埋线疗法对其影响。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部2017年5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期间收治符合条件的高脂血症患者及招募符合标准的自愿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即宣教组30例、电针组30例、穴位埋线组30例。宣教组予发放食物能量手册及进行一般饮食治疗宣教,2周1次定期随访指导。电针组予针刺中脘、带脉(双)、内关(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在此基础上选择G-6805Ⅱ型电针仪,疏密波,频率2 Hz-10 Hz-100 Hz循环,每次30分钟,每周2次。穴位埋线组取穴同电针组,予穴位埋线治疗。每周一次。以上三组治疗,每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8个疗程。对比治疗前后三组患者体重、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差异及中医症状临床观察表评分情况,评估疗效。结果:本研究共完成90例治疗,宣教组脱失1例,穴位埋线组脱失1例。1.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各抽血检测成分、中医症状量化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体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体重均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宣教组体重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体重下降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腰围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腰围均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宣教组腰围缩小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穴位埋线组腰围缩小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BMI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BMI均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宣教组BMI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穴位埋线组BMI降低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血清TC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TC均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组TC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血清TG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TG均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组TG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7.血清LDL-C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LDL-C均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组LDL-C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P<0.01),穴位埋线组优于电针组(P<0.05)。8.血清HDL-C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LDL-C均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宣教组LDL-C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穴位埋线组LDL-C升高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穴位埋线组优于电针组(P<0.05),宣教组和电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空腹血糖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均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宣教组、电针组空腹血糖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穴位埋线组空腹血糖降低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0.空腹胰岛素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胰岛素均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组空腹胰岛素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1.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均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组胰岛素抵抗指数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2.临床疗效比较宣教组总有效率为60.0%,电针组总有效率为83.3%,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0.0%,三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电针组、穴位埋线组疗效优于宣教组(P<0.05,P<0.01)。结论:1.宣教、以及在靳三针指导下的电针、穴位埋线疗法均可有效的改善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异常,疗效可靠,且无特殊副反应。而在中医症状临床疗效的改善方面上,靳三针穴位埋线疗法最优。2.通过比较不同方案干预高脂血症,为靳三针结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高脂血症提供了临床依据。3.应用靳三针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不仅可调节脂代谢紊乱还可改善胰岛素抵抗。

陈见容[7](2018)在《大豆源甾醇干预对仓鼠肠道菌群及胆固醇代谢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大豆源留醇对高脂高胆固醇膳食仓鼠进行干预实验,深入研究大豆源甾醇在机体内降脂、降胆固醇的功效与机制;对高脂饮食状态下肠道菌群的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初步阐述,以及大豆源甾醇对仓鼠由高脂高胆固醇饮食造成紊乱的肠道菌的调控。期望为肠道菌群降胆固醇机制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科学理论依据,为开发利用肠道微生物的降胆固醇功能因子及食品奠定更好的基础。实验总共分5组,正常组,高脂组进行高脂高胆固醇膳食诱导,其它三组用大豆源甾醇进行膳食干预,给药浓度分别为1‰、5‰、10‰,实验进行6周。分别在实验0周、3周和6周时取血,用TC、TG、HDL-C试剂盒测定血脂水平;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分析肝脏中胆固醇的含量、粪便中固醇的排出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小肠、肝脏中调控与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用DGGE技术分析仓鼠在大豆源甾醇膳食干预情况下肠道菌群相应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豆源甾醇可明显降低血清中TC、TG及Non-HDL-C的含量;受高脂饮食的影响仓鼠小肠、肝脏中调控胆固醇的基因如SREBP-2、LXRα、HMG-CoA R、LDL-R mRNA表达下调,大豆源甾醇膳食干预后下调基因表达水平有显着性增加(P<0.05),另外一些基因如NPClLl、ABCG5/ABCG8mRNA表达上调或者不受影响;实验还表明大豆源甾醇在阻止胆固醇吸收同时还可以促进粪便中固醇的排泄量,极显着降低肝脏中胆固醇含量(P<0.01);由DGGE图谱及相关数据分析知,肠道菌群多样性受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的影响,长期高脂饮食,必定会造成菌群的多样性增加;给予大豆源甾醇后肠道菌群均匀度显着增加(P<0.05),肠道内环境趋于平衡,促进有益菌的增殖,抑制对有害菌的定殖。总结全文可以得出,在一定程度上仓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和高脂饮食有关,在文中首要体现在高脂组中对机体有益的优势菌(Bacteroides sp、Ruminococcus.sp)数量减少,有害(Clostriddium sp、Oscillibacter sp.)菌数目的增加,轻微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加入的大豆源甾醇改善了肠道微环境,使其恢复正常水平。平衡的肠道菌群与宿主共同参与胆固醇的代谢,达到血脂代谢平衡。

刘素稳[8](2017)在《蓝靛果花色苷提取物调节胆固醇代谢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蓝靛果(Lonicera caerulea L.var.edulis)属于忍冬科,小灌木,可食用浆果。野生品种在我国东北广泛种植。果中含有大量花色苷,类黄酮和酚酸,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本研究分析了蓝靛果花色苷提取物的结构组成,分析了冷加工方法中高静水压(HHP)技术对花色苷提取物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重点对蓝靛果提取物调节胆固醇代谢的生理活性进行了体内和体外研究,以明确其生物活性和机理,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蓝靛果资源提供理论依据。1.蓝靛果花色苷提取优化研究:以乙醇、甲醇、丙酮及其水溶液为提取溶剂,采用震荡辅助溶剂萃取法提取蓝靛果花色苷,比较了不同提取剂提取能力的差异。HPLC-DAD分离显示,3,5,10号物质(矢车菊-3-葡萄糖苷-儿茶素,矢车菊3-葡萄糖苷,芍药-3-芸香糖苷)含量在不同提取剂中影响较大,差异显着(p<0.05)。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常温30℃震荡辅助提取蓝靛果花色苷,采用中心组合响应面法研究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得花色苷提取量Y对其影响的关键因子(料液比X1、提取时间X2、乙醇提取浓度X3)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一次项料液比对提取率影响达极显着水平(P<0.01),提取时间和乙醇浓度达显着水平(P<0.05)。料液比,提取时间和乙醇浓度的交互作用对蓝靛果花色苷提取率有较大影响。验证后的最佳提取参数为料液比1:19,提取时间67 min,乙醇浓度69%,震荡提取转数为160 r/min,温度30℃,pH2.0。此时,蓝靛果花色苷提取量为310.36±5.326mg/100gFW,模型和预测值相吻合。通过动态吸附和解吸实验,对所提花色苷进行了 AB-8大孔树脂纯化,蓝靛果提取物冷冻干燥后为黑红色粉末,花色苷回收率86.2%。2.HHP处理对蓝靛果花色苷提取物的影响:蓝靛果经高静水压处理(HHP活性组分提取条件及商业灭菌条件)与鲜果对照组和热处理组进行比较,评价HHP对蓝靛果浆花色苷总量,花色苷单体,总酚,抗坏血酸,及花色苷提取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经HPLC-DAD-ESI/MS2鉴定,获得蓝靛果13中单体花色苷,矢车菊-3-葡萄糖苷是主要花色苷含量达到82.68%。200 MPa保持5 min和10 min的HHP处理使花色苷、多酚的含量提高,总酚溶出增加14.35%,花色苷溶出增加6.84%(p<0.05)。采用三种方法(DPPH自由基清除法,ORACFL实验和CAA抗氧化法)对经过HHP处理的蓝靛果花色苷提取物进行了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同样能够灭菌的高压处理组,低压作用长时间(400 MPa/20 min)比高压短时(600 MPa/10 min)更多花色苷等活性组分被保留,抗氧化活性较强。另外低压如200 MPa/5 min和10 min可促进细胞内花色苷等活性组分释放,含量增多,抗氧化活性增强。3.蓝靛果花色苷提取物调节胆固醇代谢体外研究:实验对蓝靛果花色苷提取物(LCBE)中的组分通过HPLC-DVD-ESI/MS/MS技术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了 LCBE对胆固醇的吸收和胆固醇流出及合成至关重要的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40和80 μg/mLLCBE能够显着减少胆固醇的吸收、转运和抑制胆固醇的积聚。采用油红O染色技术对处理后的细胞进行了染色分析。采用实时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各组细胞进行了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测定。结果表明,在胆固醇吸收试验中,胆固醇合成关键蛋白SREBP2,吸收转运蛋白NPC1L1和ACAT2表达被LCBE显着抑制(p<0.01)。而且,LCBE表现出潜在的促进胆固醇外排的功能,通过上调ABCA1,和ABCG5/G8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1)。因此可以推测,LCBE通过多种机制调节高胆固醇血症,包括下调胆固醇生物合成、吸收和上调胆固醇外排基因和蛋白的表达。4.蓝靛果花色苷提取物调节胆固醇代谢体内研究:本实验测定了蓝靛果花色苷提取物对高胆固醇膳食(HCD)诱导的高血脂症大鼠的胆固醇代谢调节的生理活性。SD大鼠饲喂HCD的同时,灌胃补充LCBE(75,150和300mg/kg体重)12周,测定血脂及胆固醇变化,采用实时定量PCR分析LCBE对HCD大鼠肝脏胆固醇合成基因SREBP2,miR-33和miR-122及其靶基因ABCA1,FAS和NPC1 mRNA水平,以及胆固醇代谢为胆汁酸的相关基因PPARy,LXRα,CYP7A1 mRNA水平。大鼠小肠mRNANPC1L1,ACAT2,MTP和ABCG5/8也一并进行了检测。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分析了肝脏SREBP2,ABCA1,FAS 和 NPC1,和小肠NPC1L1,ACAT2,MTP 和 ABCG5/8等蛋白的表达水平。实验研究发现,LCBE膳食增补与HCD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TC,TG,LDL-C,肝脏胆固醇水平和提高HDL-C。除了腹部脂肪,膳食增补LCBE显着降低高血脂症大鼠体重和器官重量(p<0.01)。膳食增补LCBE显着改善血脂异常并降低高血脂症大鼠的肝脏胆固醇水平(p<0.01),并显着改善胸主动脉和肝脏脂肪和胆固醇的积聚。促进大鼠粪便更多中性和酸性固醇排泄(p<0.01),并提高结肠,结肠内容物和血液抗氧化能力,降低血浆中TMAO水平。分子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膳食LCBE増补可显着提高胆固醇代谢为胆汁酸的能力,并通过上调PPARy-LXRα-CYP7A1/ABCA1信号通路增加胆固醇外排,通过下调胆固醇合成基因SREEBP2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胆固醇的肝脏合成。另外,LCBE使小肠NPC1L1,ACAT2和MTP蛋白表达减少和ABCG5/8表达增加(p<0.01)。以上结果表明,LCBE对胆固醇的代谢活性为通过减少胆固醇的内生合成,增加胆固醇逆向转运,以及提高机体对胆固醇的外排能力等多种途径平衡胆固醇的代谢。

张磊[9](2013)在《辣椒碱降大鼠胆固醇效果及其分子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高胆固醇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控制和降低血中胆固醇水平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降低胆固醇的功能食品和保健品在控制和改善血脂水平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适用于患者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略高,但还没有高到足以使用降胆固醇处方药物的情况。辣椒碱是存在辣椒中的一类辣味物质,是辣椒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近年来研究表明,辣椒碱具有促进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在体内的聚集,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健康等作用。还有研究表明辣椒碱具有抗氧化活性,能阻止人类LDLs的氧化。这些结果均表明辣椒碱具有降低胆固醇的潜在效果。但是,在辣椒碱降低血浆胆固醇方面的研究较少,其降胆固醇的效果还不明确,尤其是作用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分别于在体动物实验和离体细胞培养中开展了对辣椒碱降低血浆胆固醇效果及机理的探索。研究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辣椒碱对喂食高胆固醇饲料雌性大鼠血浆及肝脏胆固醇代谢的影响研究不同剂量的辣椒碱喂养不同时间对大鼠血脂和肝脂的影响,探讨辣椒碱对喂食高胆固醇饲料大鼠血浆胆固醇的降低效果。以96只雌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喂食高胆固醇饲料,辣椒碱的灌胃剂量选取每日0mg kg-1·bw、4mg kg-1·bw、8mg kg-1·bw和12mg kg-1·bw,试验期分为4周、8周和12周。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每日喂食4mg kg-1·bw辣椒碱8周才能显着降低大鼠血浆中Non-HDL-C、肝脏中TC含量和TG/HDL-C的比值;喂食12周后才能显着降低大鼠血浆和肝脏中的胆固醇。而喂食8mg kg-1·bw和12mg kg-1·bw辣椒碱4周就能显着降低血浆中Non-HDL-C和肝脏中TC含量;喂食8周就能显着调节大鼠血浆和肝脏胆固醇含量,降低大鼠的致动脉硬化指数。另外,各剂量的辣椒碱喂食4周就能显着增加大鼠小肠内容物中总胆汁酸含量,但只有喂食12mg kg-1·bw辣椒碱才能显着增加大鼠粪便中总胆汁酸和中性固醇含量。说明辣椒碱喂食辣椒碱对大鼠体重、血脂和肝脂的降低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2.辣椒碱对卵巢切除大鼠胆固醇代谢及机理的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通过食入辣椒摄取辣椒碱。本节主要研究了辣椒中的其它化学成分对辣椒碱降胆固醇效果的影响,以及辣椒碱和全辣椒降低机体胆固醇的作用机理。将3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24只进行双侧卵巢切除手术,8只进行伪切除手术(Sham-CON)。恢复一周后,24只双侧卵巢切除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分别为卵巢切除空白组(OVX-CON)、卵巢切除辣椒碱组(OVX-CAP)和卵巢切除朝天椒组(OVX-RP)。Sham-CON组和OVX-CON组喂食高胆固醇饲料;OVX-CAP喂食添加了0.01%辣椒碱的高胆固醇饲料;OVX-RP畏食添加了2%朝天椒粉末的高胆固醇饲料(与OVX-CAP含相同量的辣椒碱)。结果表明:卵巢切除术能显着增加卵巢切除大鼠血浆中TG和TC,尤其是LDL-C浓度增加最明显;另外,卵巢切除大鼠肝脏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积聚也显着增加。然而,在饲料中添加辣椒碱和朝天椒能通过降低血浆TC、LDL-C和TG含量,很好的改善卵巢切除大鼠血浆中的脂蛋白水平;并能降低卵巢切除大鼠肝脏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阻止脂滴在卵巢切除大鼠肝脏中的积聚。这些数据表明,辣椒碱和朝天椒能阻止雌激素缺乏和高胆固醇饲料引发的高脂血症。辣椒碱和朝天椒的摄入对肝脏中HMG-CoA还原酶、回肠中IBABP和ASBT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没有显着性影响,但能显着上调卵巢切除大鼠肝脏中CYP7A1和TRPV1蛋白及mRNA的表达,并且能增加小肠内容和粪便中总胆汁酸的含量,增加粪便中中性固醇的含量。辣椒碱和朝天椒降低机体胆固醇的可能机制是:促进肝脏中胆固醇合成胆汁酸,并增加粪便中总胆汁酸和中性固醇的排泄。全辣椒降胆固醇的效果优于辣椒碱。3.膳食纤维对辣椒碱生理功效的协调作用辣椒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为探讨纤维素对辣椒碱降低胆固醇效果中的协调作用,研究了辣椒碱与纤维素对大鼠血脂、肝脂的降低效果,及肠道发酵环境的影响。以32只双侧卵巢切除SD大鼠为研究对象,大鼠分为空白组(CON):喂食高胆固醇饲料;高辣椒碱组(HCAP):喂食添加0.01%的辣椒碱的高胆固醇饲料;纤维素组(DF):喂食添加5%的纤维素的高胆固醇饲料;纤维素+辣椒碱组(DF+LCAP):喂食添加5%的纤维素+0.005%的辣椒碱的高胆固醇饲料。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DF+LCAP能显着降低卵巢切除大鼠体重增加量、血脂和肝脂水平,增加粪便胆汁酸和中性固醇的分泌;其对大鼠胆固醇降低效果优于HCAP。另外,0.01%的辣椒碱能显着增加大鼠盲肠内容物的pH值和游离氨含量,并能显着增加有害微生物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减少有益微生物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而DF+LCAP能显着增加大鼠盲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含量和有益微生物数量,降低盲肠内容物pH值和游离氨含量。说明纤维素和辣椒碱在卵巢切除大鼠胆固醇代谢中具有协同作用,纤维素能降低辣椒碱的食用剂量及其对肠道健康潜在的损伤。4.辣椒素受体在辣椒碱降胆固醇中的调节作用肝脏是胆固醇代谢的主要器官。为探讨辣椒素受体TRPV1在辣椒碱影响机体胆固醇代谢环节中的作用,选用人肝L0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以TRPV1激动剂(辣椒素)及其特异性拮抗剂(辣椒卓平)作为干预手段,研究了0、10nmol/L、100nmol/L、1μmol/L和10μmol/L辣椒素对人肝L02细胞中胆固醇及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椒素处理48h可呈剂量依赖性的降低人肝L02细胞和培养基中的总胆固醇,增加培养基中的总胆汁酸含量,其中1μmol/L和10μmol/L的辣椒素效果较好。同时,10nmol/L和100nmol/L的辣椒素对HMG-CoA还原酶的表达无显着影响;而1μmol/L和10μmol/L的辣椒素能显着下调HMG-CoA还原酶的表达。各辣椒素剂量均能显着上调肝脏CYP7A1和TRPV1的蛋白和mRNA表达。在辣椒卓平阻断TRPV1的实验中发现,1μmol/L的辣椒素可显着上调CYP7A1的表达,抑制HMG-CoA还原酶的表达;应用TRPV1受体拮据剂辣椒卓平则明显阻断辣椒素的作用。说明辣椒素降低人肝细胞中胆固醇可能的机制是:低剂量的辣椒素主要通过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中、高剂量的辣椒素不仅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还能减少肝脏中胆固醇的合成。辣椒素可能是通过激活辣椒素受体TRPV1调节胆固醇代谢的相关基因。

邓晓倩[10](2010)在《山东省济南市某医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生产力损失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背景1986年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布的《渥太华宣言》指出“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资源,并非生活的目的。健康是一个积极的概念,是社会和个人资源,是个人能力的体现”。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也指出良好的健康状况可以提高个人的劳动生产能力,提高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反过来,健康问题也能够威胁到一国的经济和发展。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很多研究证明了员工的健康状况可以影响企业的生产力。工作效率低下和因病缺勤在带来生产力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比医疗花费更多的经济损失。鉴于健康危险因素的可干预性以及对其干预具有更高的成本收益比,国外许多学者把重点放在了对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及因病缺勤的关系研究上,并证明了它们之间的关联。国内除了本课题组于2008-2009年在从事艺术行业的人群(交响乐团员工)中进行过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关系的研究之外,尚未发现类似研究的报道。本研究在国内首次以医务工作者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因病缺勤是否存在关联。目的通过研究检验:济南市某医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的生产力损失是否有关联?其中包括:一、济南市某医院员工的哪些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有关联?二、济南市某医院员工的哪些健康危险因素与因病缺勤有关联?三、济南市某医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是否与工作效率低下存在关联?四、济南市某医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是否与因病缺勤存在关联?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Quasi-experiment)的研究方法。在本课题组研究国外《健康和绩效调查问卷》(HPQ, Health and Performance Questionnaire)、《工作能力快速调查问卷》(WPSI, Work Productivity Short Inventory)、和密歇根大学健康风险评估问卷的基础上共同开发出本研究所用的《健康与生产力调查问卷》,对济南市某医院839名员工进行了两次横断面调查。同时,遵循循证医学、解决主要矛盾及健康促进的原则,针对济南市某医院员工中分布最广、具有可干预性的最主要健康危险因素进行了6个月的干预。通过基线调查与干预后调查的对比分析,来检验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及因病缺勤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计算两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并将其与医疗花费进行比较。结果一、济南市某医院员工分布最普遍的健康危险因素是身体活动少(56.27%),其次是睡眠质量差(46.68%)、饮酒(43.17%)、超重/肥胖(37.82%)、压力大(32.47%)。员工拥有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从0个至10个不等,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为3.18个,报告拥有3个健康危险因素的员工比例最高(21.22%)。集中对济南市某医院分布最普遍的健康危险因素——身体活动少干预6个月后,除了身体活动少的分布比例出现了明显下降19.18%(p<0.0001)之外,其余两个健康危险因素的分布比例也出现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它们分别是:血脂高分布比例降低4.13%(p=0.006),不合理膳食分布比例降低14.16%(p<0.0001)。末期和基线相比,人群中健康危险因素分布个数从基线的平均3.1个减少到末期的平均2.71个,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拥有0至3个健康危险因素的人群比例有所上升,拥有3-9个健康危险因素的人群比例出现了下降,其中拥有7个健康危险因素人群的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9)。二、基线调查显示,济南市某医院中有46.69%的员工报告存在工作效率低下。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比本科以下学历员工(p<0.0001),医疗人员比护理及非临床科室工作人员(p<0.0001)更多地报告了存在工作效率低下。男性比女性(p=0.0062),医疗人员比护理及非临床科室工作人员(p<0.0001),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比本科以下学历员工(p<0.0001)的工作效率低下等级要高。集中对济南市某医院分布最普遍的健康危险因素——身体活动少干预6个月后,报告存在工作效率低下的人群比例降低了1.47%,无工作效率低下及轻度工作效率低下(p=0.0001)的分布比例出现了升高,中度、重度及严重工作效率低下(p<0.0001)的分布比例出现了降低。6个月的干预能使济南市某医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年平均经济损失减少18.88万。三、基线调查显示,济南市某医院中有9.78%的员工存在因病缺勤。医疗及护理人员比非临床科室工作人员更多地报告了存在因病缺勤(p=0.0052)。男性比女性(p=0.0191),护理及医疗人员比非临床科室工作人员(p=0.01)的因病缺勤等级要高。四、通过横断面调查,利用单因素分析,本研究发现超重/肥胖(p=0.0053,OR=1.6415,95%CI:1.1570-2.328),血压高(p=0.0345,OR=1.6175,95%CI:1.0332-2.5322),血脂高(p=0.0261,OR=1.8472,95%CI:1.0692-3.1915),饮酒(p=0.0016,OR=1.7376,95%CI:1.2327-2.4494),自我感觉健康差(p=0.0022,OR=2.5805,95%CI:1.3841-4.8111),压力大(p=0.0400,OR=1.4587,95%CI:1.0167-2.0929)与工作效率低下的发生存在关联。超重/肥胖(p=0.0023),血脂高(p=0.0368),饮酒(p=0.0017),自我感觉健康差(p<0.0001),压力大(p=0.0206)与工作效率发生的等级存在关联。使用多因素分析,本研究发现超重/肥胖及自我感觉健康差与工作效率低下的发生及发生等级存在关联。本研究还发现,拥有健康危险因素数目多的员工发生更多的工作效率低下(p=0.0153)及更严重的工作效率低下(p=0.0012)。本研究末期资料和基线资料相比较时,未发现各健康危险因素及危险因素个数与工作效率低下等级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关联。五、通过横断面调查,本研究在5%的检验水平未能发现健康危险因素、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与因病缺勤之间的关联。在10%的检验水平,本研究发现,报告身体活动少及吸烟者比没有者报告了更多的因病缺勤,拥有身体活动少者比没有者更易发生较高等级的的因病缺勤。本研究末期资料和基线资料相比,在10%的检验水平发现,身体活动少这一健康危险因素的减少与因病缺勤等级的降低有关联。六、济南市某医院员工医疗报销费用及健康相关生产力损失带来的总经济损失中,医疗报销费用仅占48.21%(71.96万),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经济损失占30.89%(46.1万),因病缺勤带来的经济损失占了20.9%(31.19万)。经过对济南市某医院员工分布最普遍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半年之后,末期资料与基线资料相比,员工健康相关生产力损失(因病缺勤及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年平均经济损失出现了下降。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年平均经济损失减少18.88万,因病缺勤带来的年平均经济损失减少7.96万。结论一、济南市某医院员工分布最普遍的健康危险因素是身体活动少(56.27%),其次是睡眠质量差(46.68%)、饮酒(43.17%)、超重/肥胖(37.82%)、压力大(32.47%)。员工拥有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从0个至10个不等,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为3.18个,报告拥有3个健康危险因素的员工比例最高(21.22%)。集中对济南市某医院分布最普遍的健康危险因素——身体活动少干预6个月后,除了身体活动少的分布比例出现了明显下降之外,血脂高及不合理膳食的分布比例也出现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末期和基线相比,人群中健康危险因素分布个数从基线的平均3.1个减少到末期的平均2.71个,拥有0至3个健康危险因素的人群比例有所上升,拥有3-9个健康危险因素的人群比例出现了下降。二、基线调查显示,济南市某医院中有46.69%的员工报告了存在工作效率低下。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医疗人员更多地报告了存在工作效率低下。男性员工、医疗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发生工作效率低下的等级较高。集中对济南市某医院分布最普遍的健康危险因素——身体活动少干预6个月后,报告存在工作效率低下的人群比例降低了1.47%,无工作效率低下及轻度工作效率低下的分布比例出现了升高,中度、重度及严重工作效率低下的分布比例出现了降低。6个月的干预能使济南市某医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年平均经济损失减少18.88万。三、基线调查结果显示,济南市某医院中有9.78%的员工存在因病缺勤。医疗及护理人员更多地报告了存在因病缺勤。男性员工及医疗人员发生因病缺勤的等级相对较高。四、通过横断面调查,本研究发现超重/肥胖、血压高、血脂高、饮酒、自我感觉健康差、压力大、与工作效率低下的发生存在关联。超重/肥胖、血脂高、饮酒、自我感觉健康差、压力大、与工作效率低下发生的等级存在关联。本研究还发现,拥有健康危险因素数目越多的员工发生越多的工作效率低下及更严重的工作效率低下。本研究末期和基线相比较时,在10%的检验水平,发现身体活动少、血压高及不合理膳食的减少与工作效率低下等级的降低有关联。五、通过横断面调查本研究在5%的检验水平未能发现健康危险因素、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与因病缺勤之间的关联。在10%的检验水平,本研究发现,身体活动少及吸烟者比没有者报告了更多的因病缺勤,拥有身体活动少者比没有者更易发生较高等级的的因病缺勤。本研究末期和基线相比,未发现各健康危险因素及危险因素个数与因病缺勤等级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六、济南市某医院员工医疗报销费用及健康相关生产力损失带来的总经济损失中,医疗报销费用仅占48.21%,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经济损失占30.89%,因病缺勤带来的经济损失占了20.9%。经过对济南市某医院员工分布最普遍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半年之后,末期与基线相比,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年平均经济损失减少18.88万,因病缺勤带来的年平均经济损失减少7.96万。

二、高胆固醇的膳食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胆固醇的膳食疗法(论文提纲范文)

(1)台湾人饮食习惯对高血脂之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饮食习惯
    第二节 高血脂
    第三节 高血脂之中医方剂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观念性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第三节 临床研究实施步骤
    第四节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研究成果
    第一节 研究个案背景分析
    第二节 临床问诊与投药方剂分析
    第三节 病患自我健康促进与饮食调整分析
    第四节 治疗成效差异分析
第四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意涵
    第三节 研究限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中医师参与研究意愿调查表暨同意书
    附录2:高血脂患者参与研究意愿调查表暨同意书
    附录3:中医诊所治疗高血脂症问诊及用药纪录
    附录4:高血脂患者日常饮食习惯纪录表
    附录5: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6:致谢
附件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3)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不同种类及剂量全谷物对糖脂代谢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不同种类全谷物对胰岛素抵抗大鼠糖脂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讨论
第二章 燕麦对胰岛素抵抗大鼠糖脂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动脉粥样硬化铁脂代谢紊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动脉粥样斑块铁沉积及局灶铁调素自分泌的介导机制研究
    前言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部分 高脂高铁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铁脂代谢的影响:iTRAQ蛋白质组学研究分析
    前言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电针与穴位埋线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概况
        1.1.1 概念
        1.1.2 发病机制
        1.1.3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
        1.1.4 高脂血症的临床诊断
        1.1.5 高脂血症的治疗
    1.2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概况
        1.2.1 高脂血症的中医认识
        1.2.2 病因病机
        1.2.3 中医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选择
        2.1.1 样本量估算
        2.1.2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中止病例标准
        2.1.7 脱落标准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观察指标
        2.2.3 统计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3.2 治疗前三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2.3.3 治疗前三组患者血脂成分情况比较
        2.3.4 治疗前三组患者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比较
        2.3.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基本情况比较
        2.3.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2.3.7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比较
        2.3.8 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临床疗效比较
    2.4 不良事件处理及脱落病例
        2.4.1 晕针
        2.4.2 滞针
        2.4.3 血肿
        2.4.4 断针
        2.4.5 脱落病例
第三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详细摘要

(7)大豆源甾醇干预对仓鼠肠道菌群及胆固醇代谢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前言
    1.1 植物甾醇的概述
        1.1.1 植物甾醇来源及分类
        1.1.2 植物甾醇理化性质
        1.1.3 植物甾醇降胆固醇机制
        1.1.4 植物甾醇提取工艺概述
    1.2 高脂与高胆固醇血症
        1.2.1 高血脂及危害
        1.2.2 胆固醇与人体健康
        1.2.3 胆固醇肠道吸收和外排
        1.2.4 降胆固醇方法
    1.3 肠道菌群的概述
        1.3.1 肠道菌群简介
        1.3.2 高脂饮食与肠道菌群
        1.3.3 肠道菌群降胆固醇机制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饲养条件及分组
        2.2.2 动物饲料的配方
        2.2.3 实验动物处理
        2.2.4 血脂指标的测定
        2.2.5 qPCR检测基因表达水平
        2.2.6 肝脏胆固醇的测定
        2.2.7 粪便中固醇的测定
        2.2.8 PCR-DGGE分析肠道菌群的变化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大豆源甾醇对仓鼠进食量、体重及脏器质量的影响
        3.1.1 各组仓鼠食量的摄入及生长状况观察
        3.1.2 各组仓鼠体质量增加情况
        3.1.3 各组仓鼠脏器质量的变化情况
    3.2 大豆源甾醇对仓鼠血清血脂水平的影响
        3.2.1 大豆源甾醇对TC含量的影响
        3.2.2 大豆源甾醇对TG含量的影响
        3.2.3 大豆源甾醇对HDL-C含量的影响
        3.2.4 大豆源甾醇对Non HDL-C含量的影响
    3.3 大豆源甾醇对动脉硬化指数AI的影响
    3.4 大豆源甾醇对仓鼠肝中SREBP2 CYP7A1、LXRα、HMG-CoA-R及LDL-R mRNA表达的影响
        3.4.1 大豆源甾醇对仓鼠肝脏中SREBP-2 mRNA表达的影响
        3.4.2 大豆源甾醇对仓鼠肝脏中LXRα、CYP7A1 mRNA表达的影响
        3.4.3 大豆源甾醇对仓鼠肝脏中HMG-CoA-R mRNA表达的影响
        3.4.4 大豆源甾醇对仓鼠肝脏中LDL-R mRNA表达的影响
    3.5 大豆源甾醇对仓鼠小肠中NPCIL1、HMG-CoA-R、ACAT-2、MTP、ABCGlABCG8mRNA表达的影响
        3.5.1 大豆源甾醇对仓鼠小肠中NPCIL1 mRNA表达的影响
        3.5.2 大豆源甾醇对仓鼠小肠中HMG-CoA-R mRNA表达的影响
        3.5.3 大豆源甾醇对仓鼠小肠中ACAT-2 mRNA表达的影响
        3.5.4 大豆源甾醇对仓鼠小肠中MTP mRNA表达的影响
        3.5.5 大豆源甾醇对仓鼠小肠中ABCG5/ABCG8 mRNA表达的影响
    3.6 大豆源甾醇对仓鼠肝脏胆固醇含量、粪便固醇排泄量影响
        3.6.1 大豆源甾醇对仓鼠肝脏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3.6.2 大豆源甾醇对仓鼠粪固醇排泄量的影响
    3.7 大豆源甾醇对仓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3.7.1 肠道菌群DGGE水平电泳
        3.7.2 DGGE图谱聚类分析
        3.7.3 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3.7.4 DGGE图谱中菌群分析
    3.8 讨论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8)蓝靛果花色苷提取物调节胆固醇代谢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花色苷结构与性质
        1.2.2 高静压处理对花色苷提取物的影响
        1.2.3 蓝靛果花色苷及功能研究进展
        1.2.4 胆固醇代谢调控研究进展
    1.3 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蓝靛果花色苷提取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不同提取剂对蓝靛果花色苷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
        2.2.2 花色苷提取单因素实验结果
        2.2.3 蓝靛果花色苷提取响应面优化实验
        2.2.4 树脂动态泄露曲线和解吸曲线
    2.3 小结
第三章 高压处理对蓝靛果花色苷及其提取物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花色苷等活性组分含量变化
        3.2.2 HHP处理后单体花色苷变化
        3.2.3 蓝靛果花色苷提取物抗氧化性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蓝靛果花色苷提取物调节胆固醇代谢体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蓝靛果花色苷提取物含量组成鉴定
        4.2.2 MTT实验及胆固醇微胶粒稀释倍数选择
        4.2.3 LCBE影响Caco-2细胞胆固醇转运吸收
        4.2.4 细胞染色分析
        4.2.5 LCBE对Caco-2中胆固醇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4.2.6 LCBE对Caco-2中胆固醇相关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蓝靛果花色苷提取物调节胆固醇代谢体内生理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1.3 实验方法
        5.1.4 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膳食摄入及器官重量
        5.2.2 血脂TC,HDL-C,LDL-C,TG,体重和肝脏胆固醇变化
        5.2.3 肝脏和胸主动脉病理切片分析
        5.2.4 LCBE增加粪便固醇排泄
        5.2.5 LCBE提高肠道抗氧化状态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蓝靛果花色苷提取物调节胆固醇代谢体内机理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与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1.3 实验方法
        6.1.4 统计分析
    6.2 结果
        6.2.1 LCBE下调胆固醇合成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
        6.2.2 LCBE抑制大鼠肝脏miR-122和miR-33表达并调节其目标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
        6.2.3 LCBE上调PPARγ- LXRα-CYP7A1促进胆固醇代谢
        6.2.4 LCBE下调胆固醇吸收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
        6.2.5 LCBE促进胆固醇在小肠中排出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辣椒碱降大鼠胆固醇效果及其分子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辣椒碱的生理功能及对血脂的影响
        1.2.1 辣椒碱的生理功能
        1.2.2 辣椒碱对血脂的调节作用
    1.3 胆固醇代谢途径及相关基因
        1.3.1 胆固醇的代谢途径
        1.3.2 胆固醇代谢的相关基因
    1.4 辣椒碱对降血脂作用可能的机制
        1.4.1 减少LDL先驱物质VLDL的合成
        1.4.2 影响肝脏中胆固醇的代谢
        1.4.3 促进胆汁酸的合成与排泄
        1.4.4 促进体内脂肪的分化和氧化分解
    1.5 展望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本论文研究的任务及主要内容
第3章 辣椒碱对雌性SD大鼠血脂降低效果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辣椒碱中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含量
        3.3.2 对SD大鼠体重增加量和采食量的影响
        3.3.3 对SD大鼠血脂的影响
        3.3.4 对SD大鼠肝脏脂质的影响
        3.3.5 对SD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3.6 对SD大鼠粪便及小肠内容物中总胆汁酸含量的影响
        3.3.7 对SD大鼠粪便中性固醇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辣椒碱影响SD大鼠胆固醇代谢机理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朝天椒中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含量
        4.3.2 对卵巢切除大鼠体重增加量和采食量的影响
        4.3.3 对卵巢切除大鼠血脂的影响
        4.3.4 对卵巢切除大鼠肝脏脂质的影响
        4.3.5 对卵巢切除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3.6 对卵巢切除大鼠粪便和小肠内容物中总胆汁酸含量的影响
        4.3.7 对大鼠粪便中性固醇含量的影响
        4.3.8 对卵巢切除大鼠肝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4.3.9 对卵巢切除大鼠回肠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膳食纤维对辣椒碱生理功效的协调作用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3.1 对卵巢切除大鼠体重增加量和采食量的影响
        5.3.2 对卵巢切除大鼠血脂的影响
        5.3.3 对卵巢切除大鼠肝重的影响
        5.3.4 对卵巢切除大鼠肝脂的影响
        5.3.5 对卵巢切除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5.3.6 对卵巢切除大鼠粪便和小肠内容物总胆汁酸含量的影响
        5.3.7 对卵巢切除大鼠粪便中性固醇含量的影响
        5.3.8 对卵巢切除大鼠盲肠组织的影响
        5.3.9 对卵巢切除大鼠盲肠内容物含水量的影响
        5.3.10 对卵巢切除大鼠盲肠内容物pH的影响
        5.3.11 对卵巢切除大鼠盲肠内容物游离氨的影响
        5.3.12 对卵巢切除大鼠盲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5.3.13 对卵巢切除大鼠盲肠内容物微生物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辣椒素受体在辣椒碱降胆固醇中的调节作用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对人肝L02细胞内总胆固醇和游离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6.3.2 对人肝L02细胞培养基中总胆固醇和总胆汁酸含量的影响
        6.3.3 对人肝L02细胞中与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6.3.4 TRPV1抑制剂对辣椒素降胆固醇相关基因的影响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在校期间已/待发表论文

(10)山东省济南市某医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生产力损失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内表目录
论文内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假说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设计流程
    第五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资料收集方法
    第三节 研究指标及其定义
    第四节 健康干预方案
    第五节 质量控制
    第六节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第一节 济南市某医院基线调查结果
    第二节 济南市某医院末期调查结果
    第三节 济南市某医院员工健康相关生产力损失带来的经济损失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济南市某医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
    第二节 济南市某医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的分布和变化
    第三节 济南市某医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的分布和变化
    第四节 济南市某医院员工因病缺勤的分布和变化
    第五节 济南市某医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
    第六节 济南市某医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因病缺勤的关联
    第七节 济南市某医院员工健康相关生产力损失带来的经济损失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第二节 本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四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项目合作协议书
    附录三:健康与生产力现状调查报告
    附录四:健康和生产力管理方案
    附件五:健康与生产力管理实施方案
    附件六:健康与生产力调查问卷
    附录七:访谈提纲1
    附录八:访谈提纲2
    附录九:医院政策性支持文件
    附录十:记步日志记录结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高胆固醇的膳食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台湾人饮食习惯对高血脂之影响研究[D]. 卢慈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3]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不同种类及剂量全谷物对糖脂代谢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 王菁. 东南大学, 2019(05)
  • [5]动脉粥样硬化铁脂代谢紊乱机制研究[D]. 肖琳.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电针与穴位埋线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D]. 谢玉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大豆源甾醇干预对仓鼠肠道菌群及胆固醇代谢影响[D]. 陈见容. 天津科技大学, 2018(04)
  • [8]蓝靛果花色苷提取物调节胆固醇代谢机理研究[D]. 刘素稳.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8)
  • [9]辣椒碱降大鼠胆固醇效果及其分子机理的研究[D]. 张磊. 西南大学, 2013(02)
  • [10]山东省济南市某医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生产力损失的关系研究[D]. 邓晓倩.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0(02)

标签:;  ;  ;  ;  ;  

高胆固醇的饮食疗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