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率与稻瘟病田间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

播种率与稻瘟病田间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

一、水稻恶苗病种子带菌率与田间发病率的相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谊,温凯,耿跃,董红刚,周奋启[1](2021)在《4.23%顶苗新微乳剂拌种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文中研究表明为有效防控水稻恶苗病,研究了4.23%顶苗新微乳剂拌种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23%顶苗新微乳剂200 mL拌100 kg种子、300 mL拌100 kg种子的处理对恶苗病的防效均达100%,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对秧苗高度有一定抑制作用;盘根效果较好,根系白而长,次生根多,活力高,有利于机插秧活棵,降低机械损伤对秧苗的影响。

王巍巍,王义生,李莉,栾丽,刘煜财[2](2020)在《6%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FSC不同施药方法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6%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不同包衣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方法]在水稻浸种前至播种的过程中,在不同时段进行种子处理,以水稻旱育秧大棚试验为基础展开论证。[结果]6%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FSC对水稻恶苗病有较好防效。同等剂量下,以拌种包衣后直接播种防效最高,达到97.7%,其次是浸种前包衣,浸种后直接播种,再次是包衣、浸种、催芽再进行播种的模式,防效为94.9%和93.9%,以催芽后使用药剂包衣,防效最低,为86.8%。[结论] 6%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FSC可用于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根据品种不同抗性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岳鑫璐,李志强,程唤奇,梁根,李小林,谷安宇,胡茂林[3](2021)在《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种类及其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恶苗病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每年给我国的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旨在探究我国主要稻作区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情况。采用洗涤法和平板培养法对收集我国主要稻作区的66份水稻种子样本进行恶苗病病菌分离,共获得111株病菌分离物,并从中选取24株代表性分离物,采用翻译延伸因子TEF-1α序列、形态学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中的优势种为藤仓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分离频率分别为45.94%和52.25%;66份水稻样本中,合计有22份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主要携带病原菌的种类为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和F. andiyazi,检出率分别为18.18%、16.67%、1.52%。采用水培法对22份阳性水稻种子进行苗期致病性观察,结果表明,种子内外部均携带恶苗病菌和内部携带该病菌的水稻种子均可引起苗期发病,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5.56%和3.73%;外部携带恶苗病菌的水稻种子平均发病率为6.5%;另外,携带藤仓镰孢菌的水稻种子比携带层出镰孢菌的种子更易发病。

王国迪,陈瑞,汪彦欣,赵丽,张宇[4](2020)在《杭州地区水稻恶苗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文中指出对2019年杭州地区水稻恶苗病暴发流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种带菌率高和对氰烯菌酯产生抗药性是导致其大发生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田间试验表明,4.23%甲霜·种菌唑微乳剂400倍液和6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加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倍混配液浸种48 h对恶苗病的防效较好,显着优于25%氰烯菌酯悬浮剂750倍液和2 000倍液,适合在老(重)病区和对氰烯菌酯抗性较高的地区轮换使用来控制恶苗病的发生为害。

周娟[5](2019)在《水稻恶苗病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恶苗病是水稻感染赤霉菌后出现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植株疯长、结实率降低,明显影响水稻产量,严重者可降低50%以上。恶苗病在全球稻区均有可能发生,田间发病率在50%以上。为减少恶苗病的发生,尽可能降低该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世界各国农业科学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恶苗病防治上探索了许多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就恶苗病发病特征、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等进行综述。

张书亚[6](2018)在《恶苗病的田间抗药性及水稻三种真菌病害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产水稻的大面积种植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水稻恶苗病、稻瘟病和稻曲病大面积发生,严重威胁水稻安全生产。明确病原菌流行规律及其对药剂的敏感性,对病害的防治至关重要。本研究针对浙江省水稻恶苗病主要致病菌种类及其抗药性和水稻主要真菌病害的早期检测预警技术开展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浙江省的金华、嘉兴和绍兴地区共获得134株镰刀菌,其中藤仓镰孢(Fusarium fujikuroi)101株,金华、嘉兴和绍兴地区分别为36、32和33株,分别占该地区种群的75.0%、71.1%和80.48%。2.测定了134株镰刀菌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敏感性,结果如下:多菌灵敏感菌株有17株,抗性菌株117株,其中藤仓镰孢多菌灵低中和抗菌株分别有92株和9株。所有藤仓镰孢菌均为咪鲜胺抗性菌株,其中25株为低抗、44株为中抗,32株为高抗,5株禾谷镰刀菌和2株层出镰刀菌为低抗菌株,其它镰刀菌均为咪鲜胺敏感菌株。有121株镰刀菌为氰烯菌酯敏感抗性菌株,EC50值范围为0.19μg/m L0.85μg/m L,平均0.46μg/m L;其中13藤仓镰孢菌为氰烯菌酯抗性菌株,EC50值在33.28μg/m L80.33μg/m L之间,平均为59.27μg/m L,是敏感菌株平均EC50的129倍。3.分析了藤仓镰孢对多菌灵敏感和不同抗性水平菌株的β2-微管蛋白基因的全长,经序列比对发现:多菌灵高抗菌株中β2-微管蛋白基因第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突变(GAG)为缬氨酸(GTG);2株多菌灵低抗菌株的β2-微管蛋白基因第200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突变(TTC)为络氨酸(TAC);18株多菌灵低抗菌株的β2-微管蛋白基因第167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TTC)突变为络氨酸(TAC)。所有抗性菌株的235位密码子均由GGC突变为GGT,为无义突变。4.分析了藤仓镰孢咪鲜胺敏感和不同抗药性水平菌株的CYP51A、CYP51B、CYP51C基因序列和CYP51A基因启动子区域序列,分析了CYP51A基因相对表达量。序列比对结果表明:抗性菌株的CYP51A和CYP51C基因未出现点突变,CYP51A基因启动子区域无片段插入,CYP51B基因第312位氨基酸由丝氨酸(TCT)突变为苏氨酸(ACT);在10μg/m L咪鲜胺处理12 h后,咪鲜胺低抗和高抗菌株的CYP51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敏感菌株间差异不显着;在处理24 h后,低抗和高抗菌株的CYP51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上升且与敏感菌株间差异显着;在处理48 h后,低抗和高抗菌株的CYP51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下降,高抗菌株与敏感和低抗菌株间差异仍显着,低抗菌株与敏感菌株间差异不显着。5.分析了藤仓镰孢氰烯菌酯敏感和不同抗性水平菌株的肌球蛋白-1基因的全长,经比对发现:抗性菌株的肌球蛋白-1基因219位密码子均由TCA突变为CCA,导致219位氨基酸由丝氨酸突变为脯氨酸。6.建立了稻种中恶苗病菌的LAMP检测体系。该检测体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包括DNA提取和LAMP反应过程,可在70 min有效检测0.001 ng/μL浓度水平的病原菌基因组DNA,可在稻种催芽前和插秧前对种子和幼苗的带菌率进行快速检测。7.建立了稻曲病菌孢子实时定量LAMP检测体系,该体系理论上能检测到浓度为6.4个/m L的孢子,且能对复杂样品进行定量检测,与孢子捕捉仪器配合使用可对气传孢子进行定量,为稻曲病菌气传孢子释放规律与病害发生间的关系研究提供技术支持。8.建立了稻瘟病菌实时定量LAMP检测体系,该体系理论上能检测到3.2个/m L的孢子,可对气传孢子进行定量检测,且能在显症前对植株中稻瘟病菌进行检测。

李玉洋[7](2017)在《水稻恶苗病生防拮抗菌—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的分离及抑菌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水稻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我国的水稻生产业。其中,水稻恶苗病可导致水稻产量大幅度下降、品质降低。目前,防治水稻恶苗病主要以化学药剂为主。但由于长期使用,造成了病菌的抗药性,污染了土壤和自然环境,从而,生物防治成为了一个热点。因此,本研究计划从水稻根际土壤中筛选拮抗水稻恶苗病的菌株,以期获得高效防病的菌株。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菌株,以水稻恶苗病菌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拮抗菌,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出的拮抗菌进行鉴定,检测拮抗菌无菌发酵液对水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同时测定拮抗菌的抑菌谱及进行盆栽实验。分离得到6株拮抗菌,其中有一株对水稻恶苗病菌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SH15,经鉴定菌株SH15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多粘类芽孢杆菌(P.polymyxa)是一种具有生防作用的植物促生菌,可以产生抗菌蛋白、抗生素、多粘菌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在农业生产中已广泛应用。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无菌发酵液对水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有显着抑制作用,且SH15的抑菌谱广,对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辣椒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黄瓜黑斑病菌(Alternaria cucumerina)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水稻盆栽实验表明,接种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可显着降低水稻恶苗病的发病指数,平均防效高达65.68%。因此,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在水稻恶苗病的生物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了提高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的活菌数,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碳、氮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因素实验优化碳源、氮源、氯化钠、MgSO4·7H2O、CaCO3的最适用量,得到了3个主要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法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通过响应面法分析获得最佳配方为:玉米粉37.20g/L、酵母浸粉25.00g/L、NaCl4.25g/L、MgSO4·7H2O 0.50g/L、CaCO3 1.22g/L。在此条件下,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的活菌数可达到2.11×109cfu/mL,比优化前提高了0.99倍。为了提高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固态发酵水平和充分利用食用菌产业的副产物—菌糠,提升其资源价值。本文以平菇菌糠为主要原料进行固态发酵,培养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用于制备微生物肥料。采用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法研究了菌糠与麸皮的比例、发酵时间、初始含水率、外加无机盐、发酵温度、装瓶量等对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生长及芽孢生成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培养条件。最佳培养条件为:平菇菌糠20g、麸皮8g、初始含水率60.75%、硫酸锰0.50%(w/w)、发酵温度33.21℃、发酵时间144h、接种量10%(w/w)。在此条件下,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的活菌数、芽孢数、芽孢率分别为5.02×109cfu/g、4.61×109cfu/g、91.8%,远高于国标GB 20287-2006对农用微生物菌剂的要求。这表明菌糠可作为固态发酵原料培养多粘类芽孢杆菌,用于制备微生物肥料等农用微生物菌剂。该研究可降低微生物肥料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为菌糠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徐成辰[8](2016)在《藤仓镰孢菌和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对氰烯菌酯抗药性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和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F oxysporum f.sp.melonis)是分别引起水稻恶苗病和甜瓜枯萎病的主要病原菌。氰烯菌酯是一种新型的杀菌剂,化学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对大多数镰孢菌具有优异的抑菌活性,与现有的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可用于防治水稻恶苗病、瓜类枯萎病以及治理镰孢菌对多菌灵、咪鲜胺的抗药性问题。该药剂即将用于防治上述两种病害。但是,藤仓镰孢菌和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风险评估缺乏!为此,本论文进行了该方面的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藤仓镰孢菌对氰烯菌酯存在高水平的抗药性风险在离体条件下,本研究成功获得了 12株药剂驯化的高抗突变体;转接菌碟的抗药性突变频率高达12.9%,这远超过其他作用机制杀菌剂;所获得的突变体致病力和菌丝生长显着降低,但是,产分生孢子能力显着提高;藤仓镰孢菌myosin5点突变可能导致其对该药剂的抗药性;高抗突变体myosin5存在两种基因型,(1)第326位密码子发生点突变,从AGG(精氰酸)→AG(?)(丝氨酸);(2)两个密码子同时发生点突变,第326位密码子AGG(精氨酸)→AG(?)(丝氨酸)+第435位密码子GTC(缬氨酸)→(?)TC(苯丙氨酸)。因此,建议在使用氰烯菌酯进行种子处理时,必须考虑用药频次和水平,建立一个科学用药方法,减低或者延缓田间抗药性的产生,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2)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对氰烯菌酯存在高水平的抗药性风险 在离体条件下,共获得了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18株药剂驯化的高抗突变体;所获得的高抗突变体对番茄果实致病力、菌丝生长和产分生孢子能力显着提高;myosin 5基因第175位密码子从TCA(丝氨酸)→TTA(亮氨酸),这可能导致其对该药剂的抗药性;转接菌碟的抗药性突变频率高达17.6%,这远超过该病原菌其他作用机制的杀菌剂的抗性突变频率。因此,建议在使用氰烯菌酯进行苗床消毒和灌根等处理时,必须考虑用药频次和水平,建立一个科学用药方法。

曹栋栋,阮晓丽,詹艳,许剑峰[9](2014)在《不同药剂浸种处理对水稻幼苗恶苗病的防治效果研究》文中认为采用不同药剂浸种处理水稻种子,观察处理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情况,并结合田间成苗和恶苗病发生情况,分析并选择最佳的浸种药剂。结果表明,自制粉剂800倍液浸种处理可明显促进室内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对田间成苗无显着抑制作用,且可显着降低水稻幼苗田间恶苗病发病率,是最佳的防治水稻幼苗恶苗病的浸种处理方法。

赵世麒[10](2009)在《水稻恶苗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品种抗病性鉴定》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恶苗病是常见的危害水稻地上部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的真菌病害,该病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引起。本文较系统的研究了水稻恶苗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浸种、催芽等处理对发病的影响,通过产量损失测定和系统调查建立抗性评价标准,对部分水稻育种材料及主栽品种进行了恶苗病的抗性鉴定,开展了室内药剂的筛选。研究结果如下:一.水稻恶苗病病菌形态及生物学特性从种子和病株生长点组织分离到水稻恶苗病病原: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串珠镰刀菌菌落气生菌丝致密,卷状,白色,培养基呈紫色。瓶状小梗着生在气生菌丝上,在瓶状小梗上形成小型分生孢子,成链状。小型分生孢子为单孢,多为卵圆,椭圆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两端逐渐狭细,有2-3隔膜。菌丝生长和产孢温度范围为5—35℃,最适温度为30℃左右;最适pH6—7;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能够很好的生长和产孢;对碳源的利用以双糖最佳,对氮源的利用以无机氨态氮较好。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8℃(10min);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2℃(10min)。二.不同处理对发病的影响采用5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研究最适合恶苗病发病的条件,结果表明:(1)浸种、催芽对恶苗病发病都有影响,催芽影响较大;(2)浸种温度在32℃-36℃时,最适合发病;(3)催芽温度在32℃-36℃时最适合发病;(4)在露白至芽长一谷粒时,最适合恶苗病菌侵入;(5)菌量在106CFU/ml最适合发病。三.水稻品种对恶苗病的抗性鉴定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病株的减产构成主要是降低水稻植株的分蘖力,减少有效穗,且降低千粒重和结实率,此外绝大多数病株死亡,恶苗病导致的水稻产量损失率非常接近发病率。本田期发病率与产量损失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相关性显着,回归方程为y=1.024x-4.66,表明水稻本田期发病率与损失率成正相关关系。对23份供试水稻品系秧田期及本田期恶苗病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秧田期恶苗病的病情调查应在移栽前1-2天进行,本田期恶苗病的病情调查可在分蘖末期进行。对秧田期发病率与本田期发病率之间经相关性分析得到二者回归方程为:y=0.0442+0.261x,经F检验表明二者间存在极显着相关关系。表明水稻苗期对恶苗病的抗性与成株期抗性基本一致。根据产量损失测定和系统调查结果,制定了水稻品种对恶苗病的抗性评价标准。通过秧田期病情调查对40份水稻品系及128份主栽品种进行了恶苗病的抗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40份不育系水稻品系无高抗品种,有2个品种抗病,9个品种中抗,其余都是感病品种。而主栽品种中多数为抗病品种,只有少数为感病品种,其中有3个高抗品种,94个抗病品种,22个中抗品种,9个中感品种。四.室内药剂毒力测定采用药皿法和玻片萌发法对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百菌清、烯唑醇5种杀菌剂进行了室内筛选,测定了它们对串珠镰刀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多菌灵对串珠镰刀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甲基硫菌灵、烯唑醇这两种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均较好;百菌清、代森锰锌这两种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差。

二、水稻恶苗病种子带菌率与田间发病率的相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恶苗病种子带菌率与田间发病率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4.23%顶苗新微乳剂拌种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过程
    1.5 调查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苗率
    2.2 秧苗素质
    2.3 对恶苗病的防效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2)6%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FSC不同施药方法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场所
    1.3 试验设计及操作
    1.4 试验记录及评价方法
        1.4.1 出苗情况及秧苗素质调查
        1.4.2 水稻恶苗病调查及防效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种类及其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水稻品种
        1.1.2 培养基
        1.1.3 主要仪器
        1.1.4 主要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病原菌的分离
        1.2.2 病原菌的鉴定
        1.2.3 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分离统计
        1.2.4 恶苗病菌对水稻种子的致病性及出苗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恶苗病菌形态学特征
    2.2 水稻恶苗病菌的鉴定
    2.3 水稻恶苗病菌的分离与分布概况
        2.3.1 恶苗病病原菌种类分离情况统计
        2.3.2 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种类情况统计
    2.4 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致病性及对种苗安全性的影响
        2.4.1 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致病性
        2.4.2 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对种苗安全性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4)杭州地区水稻恶苗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种子带菌率测定
    1.3 恶苗病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测定
        1.3.1 恶苗病菌分离
        1.3.2 抗药性测定
    1.4 药剂筛选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带菌率
    2.2 恶苗病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
    2.3 药剂筛选
3 小结与讨论

(5)水稻恶苗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恶苗病发病特征
二、病害发生规律
三、影响因素
四、防治措施

(6)恶苗病的田间抗药性及水稻三种真菌病害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主真菌病害
        1.1.1 水稻恶苗病简介
        1.1.1.1 水稻恶苗的发生和危害
        1.1.1.2 水稻恶苗病的病原和病害循环
        1.1.2 稻瘟病简介
        1.1.2.1 稻瘟病发生和危害
        1.1.2.2 稻瘟病病原和病害循环
        1.1.3 稻曲病简介
        1.1.3.1 稻曲病发生和危害
        1.1.3.2 稻曲病病原和病害循环
    1.2 水稻恶苗病的化学防治
        1.2.1 水稻恶苗病防治现状
        1.2.2 藤仓镰孢菌对多菌灵的抗性
        1.2.3 藤仓镰孢菌对咪鲜胺的抗性
        1.2.4 藤仓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抗性
    1.3 植物病原真菌检测技术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2 苗病菌的分离及对杀菌剂敏感性的测定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药剂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的分离培养
        2.2.2 分离菌株的鉴定
        2.2.3 藤仓镰孢对多菌灵敏感性测定
        2.2.4 藤仓镰孢对咪鲜胺敏感性测定
        2.2.5 藤仓镰孢对氰烯菌酯敏感性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的分离和鉴定结果
        2.3.2 藤仓镰孢菌对多菌灵敏感性分布
        2.3.3 藤仓镰孢对咪鲜胺敏感性分布
        2.3.4 藤仓镰孢对氰烯菌酯敏感性分布
    2.4 讨论
3 藤仓镰孢菌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抗性机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供试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引物设计合成
        3.2.2 咪鲜胺处理下的藤仓镰孢菌丝体制备
        3.2.3 藤仓镰孢菌的DNA、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3.2.4 PCR扩增、产物克隆及测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藤仓镰孢Β2-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3.3.2 藤仓镰孢菌肌球蛋白-1基因序列分析
        3.3.3 藤仓镰孢菌CYP51A基因序列分析
        3.3.4 藤仓镰孢菌CYP51B基因序列分析
        3.3.5 藤仓镰孢菌CYP51A基因启动子区域序列分析
        3.3.6 咪鲜胺处理下藤仓镰孢菌CYP51A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4 讨论
4 水稻恶苗病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体系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与稻种
        4.1.2 供试培养基
        4.1.3 供试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带菌种子的制备与恶苗病菌的接种
        4.2.2 种子和幼苗上藤仓镰孢菌的分离
        4.2.3 基因组DNA提取
        4.2.4 引物设计和筛选
        4.2.5 LAMP反应体系优化与建立
        4.2.6 LAMP检测体系特异性和敏感性验证
        4.2.7 LAMP法检测带菌种子和感病幼苗
        4.2.8 LAMP法检测田间感病植株
    4.3 实验结果
        4.3.1 LAMP反应体系优化与确立
        4.3.2 LAMP检测体系特异性和敏感性验证结果
        4.3.3 种子带菌率LAMP检测结果
        4.3.4 感病幼苗LAMP检测结果
        4.3.5 田间感病植株LAMP检测结果
    4.4 讨论
5 稻曲病菌实时定量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体系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与培养基
        5.1.2 供试试剂与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稻曲病菌孢子基因组DNA提取
        5.2.2 引物设计和筛选
        5.2.3 Q-LAM最佳反应温度筛选
        5.2.4 Q-LAMP和Q-PCR检测体系特异性验证
        5.2.5 Q-LAMP和Q-PCR检测体系灵敏度验证
        5.2.6 建立Q-LAMP和Q-PCR检测体系的标准曲线
        5.2.7 Q-LAMP和Q-PCR检测添加的孢子样品
        5.2.8 Q-LAMP和Q-PCR检测田间孢子的样品
    5.3 结果
        5.3.1 最佳反应温度筛选结果
        5.3.2 检测体系的特异性验证结果
        5.3.3 检测体系的灵敏度验证结果
        5.3.4 Q-LAMP检测稻曲病菌孢子的标准曲线
        5.3.5 添加孢子样品Q-LAMP检测结果
        5.3.6 田间孢子的样品定量检测检测结果
    5.4 讨论
6 稻瘟病菌实时定量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体系
    6.1 实验材料
        6.1.1 供试菌株与培养基
        6.1.2 供试试剂与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稻瘟病菌孢子基因组DNA提取
        6.2.2 引物设计和筛选
        6.2.3 Q-LAMP最佳反应温度筛选
        6.2.4 Q-LAMP检测体系特异性验证
        6.2.5 Q-LAM检测体系灵敏度验证
        6.2.6 Q-LAMP检测体系标准曲线的建立
        6.2.7 Q-LAMP检测植株中的稻瘟病病菌
    6.3 实验结果
        6.3.1 检测体系最佳反应温度筛选结果
        6.3.2 检测体系特异性验证结果
        6.3.3 检测体系灵敏度检测结果
        6.3.4 Q-LAMP检测稻瘟病菌孢子的标准曲线
        6.3.5 不同致病性的稻瘟病病菌检测结果
    6.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7)水稻恶苗病生防拮抗菌—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的分离及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稻的简介
    1.2 水稻恶苗病的危害
    1.3 水稻恶苗病
        1.3.1 水稻恶苗病病因及病症
        1.3.2 生理学特性
        1.3.3 代谢产物
    1.4 病害发生规律
    1.5 致病生理生化
        1.5.1 赤霉素
        1.5.2 过氧化物酶
    1.6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
        1.6.1 水稻恶苗病的化学防治
        1.6.2 水稻恶苗病的生物防治
        1.6.2.1 拮抗细菌应用
        1.6.2.2 微生物代谢产物应用
    1.7 生防细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8 多粘类芽孢杆菌的研究现状
        1.8.1 多粘类芽孢杆菌的生防机理
        1.8.1.1 拮抗蛋白
        1.8.1.2 抗生素类
        1.8.1.3 核苷类物质
        1.8.1.4 其他类拮抗物质
        1.8.2 多粘类芽孢杆菌的应用
        1.8.2.1 农业应用
        1.8.2.2 工业应用
        1.8.2.3 医药应用
    1.9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剂
        2.1.3 供试病原菌
        2.1.4 培养基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水稻恶苗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活性
        2.3.1.1 土样采集和处理
        2.3.1.2 拮抗菌株SH15的筛选
        2.3.1.3 拮抗菌株SH15形态学和生理生化鉴定
        2.3.1.4 拮抗菌株SH15分子生物学鉴定
        2.3.1.5 拮抗菌株SH15的抑菌谱实验
        2.3.1.6 拮抗菌株SH15发酵液对水稻恶苗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2.3.1.7 水稻盆栽实验
        2.3.2 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液态发酵培养基优化
        2.3.2.1 种子液的制备
        2.3.2.2 单因素实验
        2.3.2.3 响应面实验
        2.3.2.4 活菌数的测定
        2.3.3 菌糠固态发酵法培养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的工艺
        2.3.3.1 种子液的制备
        2.3.3.2 菌糠与麸皮配比的选择
        2.3.3.3 发酵时间的影响
        2.3.3.4 初始含水率的影响
        2.3.3.5 添加无机盐的影响
        2.3.3.6 发酵温度与装瓶量的影响
        2.3.3.7 响应面实验
        2.3.3.8 活菌数和芽孢数的计数方法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恶苗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活性
        3.1.1 拮抗菌株的筛选结果
        3.1.2 拮抗菌株SH15形态学及生理生化指标
        3.1.3 拮抗菌株SH1516S rDNA序列测定与分析
        3.1.4 拮抗菌株SH15的抑菌谱结果
        3.1.5 无菌发酵液对水稻恶苗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1.6 水稻盆栽实验结果
    3.2 响应面优化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液态发酵培养基
        3.2.1 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生长曲线
        3.2.2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3.2.2.1 碳源、氮源对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发酵的影响
        3.2.2.2 玉米粉对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发酵的影响
        3.2.2.3 酵母浸粉对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发酵的影响
        3.2.2.4 NaCl对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发酵的影响
        3.2.2.5 MgSO_4·7H_2O对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发酵的影响
        3.2.2.6 CaCO_3对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发酵的影响
        3.2.3 响应面优化结果分析
        3.2.3.1 响应面实验及回归方差分析
        3.2.3.2 响应面分析
        3.2.4 验证实验
        3.2.5 最佳培养基下活菌数
    3.3 菌糠固态发酵法培养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的工艺
        3.3.1 菌糠与麸皮配比的影响
        3.3.2 发酵时间的影响
        3.3.3 初始含水率的影响
        3.3.4 无机盐的影响
        3.3.5 发酵温度的影响
        3.3.6 装瓶量的影响
        3.3.7 响应面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藤仓镰孢菌和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对氰烯菌酯抗药性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恶苗病相关研究
        1.1 发生及危害
        1.2 病原菌
        1.3 侵染循环及影响发病因素
        1.4 水稻恶苗病的综合防治
        1.5 藤仓镰孢菌抗药性研究
    2 瓜类枯萎病相关研究
        2.1 瓜类枯萎病的发生及危害
        2.2 瓜类枯萎病的综合防治
    3 氰烯菌酯的研究现状
        3.1 物理化学性质
        3.2 生物活性及安全性评价
        3.3 禾谷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室内抗药性风险初步评估
        3.4 氰烯菌酯防治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及抗药性治理
        3.5 镰孢菌对氰烯菌酯抗药性机制研究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藤仓镰孢菌对氰烯菌酯潜在抗药性风险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藤仓镰孢菌对氰烯菌酯抗药性驯化突变体的获得
        2.2 藤仓镰孢菌对氰烯菌酯抗药性突变体生物学性质研究
        2.3 藤仓镰孢菌myosin5基因全长的克隆
        2.4 藤仓镰孢菌高抗氰烯菌酯突变体myosin5基因比对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对氰烯菌酯抗药性风险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对氰烯菌酯抗药性驯化突变体的获得
        2.2 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对氰烯菌酯抗药性突变体生物学性质研究
        2.3 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myosin5基因全长的克隆
        2.4 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高抗氰烯菌酯突变体myosin5基因比对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9)不同药剂浸种处理对水稻幼苗恶苗病的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2 方法
        1. 2. 1 浸种处理
        1. 2. 2 标准发芽实验
        1. 2. 3 田间成苗试验
    1. 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 1 不同药剂浸种处理对水稻幼苗发芽的影响
    2. 2 不同药剂浸种处理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2. 3不同药剂浸种处理后对水稻田间成苗情况的影响
    2. 4 不同药剂浸种处理后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3 讨论

(10)水稻恶苗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品种抗病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症状与危害
    1.2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1.2.1 病原菌种类
        1.2.2 寄主范围
        1.2.3 生理学特性
        1.2.4 代谢产物的研究
    1.3 病害发生规律
    1.4 影响因子
        1.4.1 温湿度
        1.4.2 种子带菌及处理
        1.4.3 品种抗性
        1.4.4 育秧方式
        1.4.5 土壤及覆盖物带菌
    1.5 致病生理生化
        1.5.1 赤霉素
        1.5.2 过氧化物酶
    1.6 防治方法
        1.6.1 化学防治
        1.6.2 生物防治
        1.6.3 选择抗性强的品种
        1.6.4 农业防治
    1.7 存在的问题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
    2.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2.2.1 温度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试验
        2.2.2 pH值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试验
        2.2.3 碳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试验
        2.2.4 氮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试验
        2.2.5 致死温度的测定
        2.2.5.1 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2.2.5.2 菌丝致死温度的测定
    2.3 浸种、催芽等处理对发病的影响试验
        2.3.1 浸种、催芽对恶苗病的影响试验
        2.3.2 浸种温度对恶苗病的影响试验
        2.3.3 催芽温度对恶苗病的影响
        2.3.4 接种时期对恶苗病的影响
        2.3.5 接种不同菌量对恶苗病的影响
    2.4 水稻品种对恶苗病的抗性鉴定
        2.4.1 产量损失测定
        2.4.1.1 试验方法
        2.4.2 不同水稻品种秧田期和本田期的恶苗病病情系统调查
        2.4.3 建立抗性评价标准
        2.4.4 部分不育系及主栽品种对恶苗病的抗性鉴定
    2.5 室内药剂测定
        2.5.1 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2.5.1.1 供试药剂及浓度
        2.5.1.2 试验方法
        2.5.2 药剂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2.5.2.1 供试药剂及浓度
        2.5.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恶苗病的症状特点
    3.2 病原及形态特征
    3.3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3.3.1 温度与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关系
        3.3.2 pH值与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关系
        3.3.3 碳源与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3.4 氮源与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3.5 致死温度测定
        3.3.5.1 孢子的致死温度
        3.3.5.2 菌丝致死温度
    3.4 不同处理对恶苗病发病的影响
        3.4.1 浸种、催芽对病率的影响
        3.4.2 浸种温度对发病率的影响
        3.4.3 催芽温度对发病率的影响
        3.4.4 接种时期对发病率的影响
        3.4.5 不同接种量对发病率的影响
    3.5 水稻品种抗恶苗病的鉴定研究
        3.5.1 产量损失的结果
        3.5.2 不同水稻品种的恶苗病病情
        3.5.3 抗性分级标准
        3.5.4 部分水稻品种的恶苗病抗性鉴定结果
    3.6 室内药剂毒力测定结果
        3.6.1 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6.2 药剂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4 结论与讨论
    4.1 水稻恶苗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4.2 不同处理对恶苗病发病的影响
    4.3 水稻品种抗恶苗病的鉴定研究
    4.4 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5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水稻恶苗病种子带菌率与田间发病率的相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4.23%顶苗新微乳剂拌种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J]. 许谊,温凯,耿跃,董红刚,周奋启. 现代农业科技, 2021(02)
  • [2]6%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FSC不同施药方法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J]. 王巍巍,王义生,李莉,栾丽,刘煜财. 农药, 2020(10)
  • [3]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种类及其致病性研究[J]. 岳鑫璐,李志强,程唤奇,梁根,李小林,谷安宇,胡茂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21(03)
  • [4]杭州地区水稻恶苗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J]. 王国迪,陈瑞,汪彦欣,赵丽,张宇. 中国稻米, 2020(04)
  • [5]水稻恶苗病研究进展[J]. 周娟. 河南农业, 2019(26)
  • [6]恶苗病的田间抗药性及水稻三种真菌病害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 张书亚.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7]水稻恶苗病生防拮抗菌—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的分离及抑菌活性研究[D]. 李玉洋.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8]藤仓镰孢菌和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对氰烯菌酯抗药性风险评估[D]. 徐成辰.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9]不同药剂浸种处理对水稻幼苗恶苗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 曹栋栋,阮晓丽,詹艳,许剑峰. 种子, 2014(04)
  • [10]水稻恶苗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品种抗病性鉴定[D]. 赵世麒.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播种率与稻瘟病田间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