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振自密实混凝土制备技术

免振自密实混凝土制备技术

一、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付晓宇[1](2020)在《黄河特细砂对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密实混凝土浇筑方式的改变给施工工艺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其在施工过程中无需振捣即可自流平、自填充,且不产生离析泌水的现象,因此受到建筑业、施工业的青睐,然而对优质砂石和外加剂的需求以及所造成的高成本导致其推广受阻。开封地区紧邻黄河,盛产特细砂,经过大量试验和实践积累,黄河特细砂在很多地区以不同的方式在混凝土中都有所应用,缓解了中、粗砂资源短缺且价格上涨的现状,但对于应用而言目前仍无统一的规范可循,而且黄河特细砂在高强混凝土中的应用基本还是空白,在自密实混凝土中的运用也少有研究。所以对自密实特细砂混凝土的探究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基于对特细砂资源化、广泛开发与利用为目的,从完善天然砂颗粒级配以及改善混凝土密实度的角度考虑,挖掘黄河特细砂的潜在价值,破除黄河特细砂在建设工程中备受制约的壁垒,使对黄河砂的开采及研究不仅基于灾害性,也对其资源性进行更深一层的考量,不仅基于普通混凝土,也对高性能混凝土进行探索,使黄河特细砂的运用在降低黄河灾害的同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达成互赢。结合开封地方材料供应的实际情况,本试验将黄河特细砂分别以10%、20%、30%、40%的掺量与天然砂混合配制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将未掺黄河特细砂的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作为对照组,探寻黄河特细砂掺量对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旨在合理利用特细砂资源并促进自密实混凝土因地制宜的发展与推广。论文分别对自密实混凝土、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和钢纤维自密实特细砂混凝土进行了工作性能和基本物理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如下:(1)采用改进全计算法配制的钢纤维自密实特细砂混凝土在黄河特细砂掺量为30%以内均具有良好的自密实性能,且满足C60强度等级的要求。(2)在不改变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的情况下,随黄河特细砂掺量的增加,在30%及以内的掺量下混凝土的坍落扩展度和J环扩展度逐渐下降,其自密实性能指标均维持在二级状态;当掺量增至40%时,混凝土边缘有水泥浆析出,新拌混凝土离析性不合格。对于黄河特细砂掺量为40%时的离析不佳,可通过添加引气剂或增大矿物掺合料的用量进行改善。(3)黄河特细砂的掺入对C60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较小,对抗折强度影响较大。随着黄河特细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呈先小幅上升而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在10%的掺量下,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有0.5%、1.8%、0.8%的微小幅度提升;而黄河特细砂掺量分别为10%、20%、30%和40%时,劈裂抗拉强度依次下降了2.3%、7.5%、7.3%和9.4%,抗折强度依次下降了12.6%、26.6%、29.5%、39.0%。(4)黄河特细砂掺量的增大对C60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拉压比影响不大,相较于自密实混凝土的拉压比1/17.0,钢纤维自密实特细砂混凝土的拉压比维持在1/14.7~1/14.4的范围内,与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拉压比14.1相近。从试件破坏形态来看,随着黄河特细砂掺量的增加,试件破坏时表现出的脆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40%的掺量下,劈裂抗拉试件的破坏形态由“裂而不散”转变为“一裂即坏”。(5)小掺量(体积率0.3%)钢纤维的加入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无太大的影响,自密实性能指标维持在二级状态无变化;钢纤维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有着不同的增强效果,对抗压强度增强效果较小,提高了8.3%,对劈裂抗拉和抗折强度增强效果显着,劈裂抗拉强度提高了31.9%,抗折强度提高了22.5%,且增强了混凝土的韧性。

王冉冉[2](2019)在《自密实无收缩混凝土的配制与应用》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混凝土自密实性和无收缩性的研究,配制了马滩红水河钢管混凝土拱桥用C55自密实无收缩混凝土,以降低工程中钢管混凝土结构脱空、脱粘概率。本文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根据混凝土自密实、无收缩性能的相关理论和调控机理,分析混凝土性能影响因素,配制C55自密实无收缩混凝土;混凝土主要参数如下:砂率为45%,胶凝材料用量为530 kg/m3,减水剂和膨胀剂掺量分别为胶凝材料的2.3%和10%,粉煤灰、矿渣粉、膨胀剂等掺合料用量为150 kg/m3。2)通过不掺、单掺钙类、双掺钙镁复合膨胀剂混凝土性能测试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掺入膨胀剂,在掺合料、缓凝高效减水剂的作用下,混凝土自密实性能(填充性、间隙通过性、抗离析性)能够达到配合比设计目标,实现大流动度、无离析、无泌水的特性;3)通过掺入不同数量胶凝材料和膨胀剂的混凝土性能测试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掺入足够的胶凝材料和适量的膨胀剂可以保证混凝土整体的膨胀性、膨胀量达到目标要求;胶凝材料越多,膨胀越明显。4)C55自密实无收缩混凝土应用于钢管混凝土构件中,通过对其核心混凝土温度和变形历程进行监测与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入模后双掺混凝土的最高温度为47℃,温缩对钢管混凝土结构界面粘结影响不大;早期双掺组混凝土膨胀最大;后期收缩阶段双掺组混凝土温降收缩变形最小;凝结后7d内,双掺组混凝土膨胀接近0;7d后,双掺组混凝土中Mg O膨胀剂仍会继续作用发生微量膨胀,抑制混凝土的收缩;温升阶段核心混凝土膨胀轴向总体变形轴向比径向大约20%左右。5)C55自密实无收缩混凝土应用马滩红水河钢管拱桥中,经过对钢管内核心混凝土温度-变形历程监测,结果表明:混凝土温升阶段发生显着体积膨胀,约束条件下膨胀变形峰值在450×10-6左右,温降阶段混凝土收缩值低于混凝土自生线膨胀系数10×10-6,有显着抑制收缩的效果。本文研究了自密实无收缩混凝土的配制以及其在钢管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情况,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对解决钢管混凝土结构脱空、脱粘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晓明[3](2019)在《掺合料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影响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针对节能利废及自密实混凝土在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选取粉煤灰和矿渣粉作为自密实混凝土的掺合料,研究其不同掺量、不同等级及不同掺入形式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论文首先采用JGJ/T 283-2012中的绝对体积法,参考CECS 203-2006和JGJ/T 283-2012等规范进行自密实混凝土初步配合比计算,经试配、调整,得出C40自密实混凝土基准配比。在此基础上,改变粉煤灰及矿渣粉的质量等级、掺量及掺入形式,研究其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不同龄期强度及干缩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借助X-射线对自密实混凝土的水化产物进行分析。最后应用计算机对比分析程序综合对比掺合料单掺或复掺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影响,得出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影响较好及经济效益较高的配合比,为自密实混凝土在实际施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和矿渣粉的质量等级和掺量改变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和干缩均会产生影响。自密实混凝土的填充性和间隙通过性随粉煤灰和矿渣粉等级的提高而提高,Ⅲ级粉煤灰活性较差,对自密实混凝土中的工作性基本没有改善作用。在30%掺量的情况下,自密实混凝土的各龄期强度随粉煤灰和矿渣粉质量等级的降低而降低。单掺Ⅱ级粉煤灰或S95级矿渣粉,自密实混凝土各龄期强度均随掺量增加而降低。复掺Ⅱ级粉煤灰或S95级矿渣粉,当复掺总量为30%时,粉煤灰和矿渣粉掺入比例的不同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填充性和间隙通过性的影响不大;但当复掺总量为40%时,随着粉煤灰掺入比例的提高,自密实混凝土的填充性会小幅度降低,间隙通过性会明显变差。无论复掺总量为30%或40%,自密实混凝土的各龄期强度随着粉煤灰掺入比例的增大而降低;单掺或复掺Ⅱ级粉煤灰和S95矿渣粉均可有效抑制自密实混凝土的干缩,掺量越多,抑制效果越好。通过对粉煤灰和矿渣粉不同掺量及不同掺入形式下自密实混凝土用胶凝材料成本及性能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可得:单掺10%S95矿渣粉、复掺10%Ⅱ级粉煤灰和20%S95矿渣粉、复掺20%Ⅱ级粉煤灰和10%S95矿渣粉对自密实混凝土综合性能影响较好,且产生的经济效益较高。

左文强[4](2018)在《自密实混凝土鲁棒性与收缩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密实混凝土又称“自流平混凝土”,是近几十年来建筑工业中最重要的发明和应用之一。由于其具有普通振捣混凝土所不具备的高流动性、间隙通过性和抗离析性等优异性能,同时其免振捣性还显着降低了施工噪声并且节省了劳动力,因此其逐渐成为建筑材料中不可替代的一类高性能混凝土。然而,由于组成自密实混凝土的原材料种类复杂,在工程实践中,自密实混凝土的组分性质或含量难免由于各种人为或环境原因发生波动,使得其工作性能发生显着变化,导致结构的硬化性能和耐久性劣化;此外,大量胶凝材料的使用也显着增加了自密实混凝土硬化后的体积变形和开裂风险。本文针对自密实混凝土的上述鲁棒性和体积稳定性问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包括不同尺度水泥基材料流变性能的研究、自密实混凝土鲁棒性的控制因素分析和鲁棒性评估模型的建立、低胶凝材料含量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其鲁棒性分析,以及自密实混凝土体积收缩和减缩剂减缩机理研究等内容。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自密实混凝土流变性能的多尺度研究分别从水泥净浆、砂浆以及混凝土尺度研究了组分变化对拌合物自密实性能的关键参数屈服应力的影响规律。在水泥净浆尺度上,研究了聚合物型减水剂对不同水泥颗粒的等温吸附行为,以及不同水泥体积含量和减水剂掺量下水泥净浆的屈服应力变化规律;在砂浆尺度和混凝土尺度上,分别测试了不同砂体积含量对砂浆屈服应力的影响以及不同集料体积含量和粗细集料比例对混凝土屈服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泥净浆的屈服应力与其名义粒径和水泥颗粒表面间的分开距离成反比,同时随其在浆体中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砂浆和混凝土尺度的屈服应力则随其所含集料的相对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当相对体积分数接近临界值0.80时,拌合物屈服应力开始呈数量级的变化。(2)自密实混凝土鲁棒性模型的建立在自密实混凝土流变性能的多尺度研究基础之上,总结出影响自密实混凝土屈服应力的关键参数为:减水剂的实际掺量与其饱和掺量之比()、水泥颗粒在净浆中的体积分数((8)以及集料的体积分数((6),并建立了自密实混凝土的鲁棒性评估模型。在建立的鲁棒性模型基础上,分别依据标准和实际情况变动自密实混凝土的组分含量,计算结果显示,影响实际工程中自密实混凝土鲁棒性的主要因素为拌合水和集料体积分数的变化。同时,采用鲁棒性等深图显示了不同水灰比和基体含量(集料相对体积含量)的自密实混凝土在上述关键参数变化下鲁棒性的大小情况。(3)低胶材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理论及其鲁棒性基于颗粒堆积理论研究了低胶凝材料含量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方法。基于多尺度的分析方法,认为集料中小于0.60 mm的颗粒与水泥净浆组成稳定的基体,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拌合物各性能的设计阈值:流动性方面,集料中大于0.60 mm的颗粒的相对体积含量对拌合物流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性方面:提出了相对基体厚度的概念,当其值高于某一临界值时,拌合物具有较好的通过性,此时可以避免粗颗粒间的互锁现象;稳定性方面,当拌合物离析倾向较高时,应当增加基体的屈服应力或者增加配合比中集料的体积含量;力学性能方面,混凝土的强度随其集料总表面积的增大而降低,在不影响拌合物新拌性能的前提下,应采用较低的砂体积率以达到较高的力学性能。最后给出了颗粒级配优化曲线中指数的选取范围,从而为采用颗粒级配优化曲线指导低胶材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提供理论依据。依据工程实践中典型的组分含量波动情况,以一种拌合物为研究对象,测试了其组分含量变动下自密实混凝土的鲁棒性。研究表明,相比硬化性能,新拌性能在组分含量波动时更加敏感。提出了鲁棒性向量的概念,并采用向量的范数评估鲁棒性的大小。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直观地反映不同组分及不同测试性能对自密实混凝土鲁棒性的影响程度,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自密实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研究研究了传统聚醚型减缩剂和新型聚合物型减缩剂对水泥基材料收缩的抑制作用,并分析了其减缩机理。结果表明,减缩剂的加入可有效降低自密实混凝土和水泥净浆的自收缩和干燥收缩。传统聚醚型减缩剂的减缩机理为其对水泥基材料内部毛细负压的降低,及其早期结构内部膨胀应力的增加的综合作用;对于新型聚合物型减缩剂,其对体系早期水泥水化明显的调节作用导致体系内部相对湿度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降低了毛细负压,进而起到了对体系收缩变形的抑制作用。其他性能方面,聚醚型减缩剂的掺入对自密实混凝土新拌和力学性能几乎无影响,而聚合物型减缩剂的掺入使拌合物中减水剂掺量明显减少,同时含气量稍有增加进而导致硬化后抗压强度略有下降。

张刘名[5](2018)在《高抛免振自密实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高抛免振自密实混凝土以其自身的优越性在现代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对高抛免振自密实混凝土的技术要点及应用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尹清斌[6](2018)在《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研究及在CA20大型模块中的工程应用》文中指出核电行业的快速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能源补充,作为绿色清洁能源的核能开发和应用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当前核电建造方法已达到在工厂车间内实现大型模块集成化预制,现场大型吊车快速安装的水平。模块化施工可最大程度缩减建造周期,但大型模块在设计上有严格安全和抗震等级要求,而且其超大的外形以及复杂特殊的内外部结构,使得模块内部的普通混凝土浇筑难以达到设计要求。为解决这一施工难题,需要采用高性能的新型混凝土替代普通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应运而生。由于目前自密实混凝土应用于第三代先进压水堆技术AP1000核电的建设还没有先例可循,因此研究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以及在大型模块中采用自密实混凝土进行浇筑的可行性,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意义。本文对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及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根据模拟实验结果对浇筑施工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在某核电厂超大型结构模块CA20的建造中进行了工程实际应用。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根据自密实混凝土的原材料(包括砂、石、粉煤灰、水泥、减水剂、引气剂等)性能,采用三种配合比设计方法(固定砂石体积法、改进全计算法和参数法)设计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通过不同原材料含量的混凝土配比实验,经测试做出方案验证和比对,然后选择出最优方案。研究了砂率和浆体含量对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影响,并通过一比一模拟件实验,检测了所选配比方案制得的自密实混凝土的坍落扩展度,结果表明自密实混凝土满足坍落扩展度要求。基于超大型结构模块CA20的结构特点,分析了应用自密实混凝土的必要性,通过工程模拟实验研究浇筑方法和工艺,采用循环浇筑原理实现对自密实混凝土的灌注进行过程控制,以满足混凝土固化各项参数要求以及全过程模块防变形控制。论文对CA20共进行了四次实体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前三次是在充分的模拟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在工程实际中实验验证,第四次为最终灌注。防变形控制实验验证了循环多层连续浇筑原理应用于CA20这类具有复杂结构和特殊要求的大型模块的浇筑过程中的可行性。工程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核电现场有能力做到CA20自密实混凝土浇筑质量过程控制,优化的配比方案以及灌注工艺可广泛应用于核电站的其他类似工程,创造更多价值。

宋德强[7](2016)在《自密实微膨胀钢管混凝土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层超高层建筑和大跨径结构越来越多,钢管混凝土结构由于其具有承载力高、塑性好、韧性高、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已在高层超高层建筑和大跨径结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介绍自密实微膨胀钢管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混凝土技术要求、配合比设计、施工方法及工程应用情况。

吴春杨[8](2015)在《再生骨料免振捣混凝土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再生混凝土技术通常被认为是解决废混凝土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再生混凝土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废弃建筑材料的运输、堆放和处理问题,同时还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符合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技术(Self-Compacting Recycled Concrete,SCRC)是以自密实混凝土理论为基础,按照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路线,将废砖再生骨料、废混凝土和废砖混杂再生骨料等用于免振捣、少振捣混凝土的技术。本文研究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砂率、钢渣掺量和经时损失对其工作性能及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再生免振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通过受弯构件、受剪构件和偏心受压构件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验证了再生免振捣混凝土应用的可行性,研制了再生免振捣混凝土相关的施工工法。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非连续级配的再生粗骨料可以配制出满足工作性能要求的自密实混凝土。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50%时工作性能最好;当砂率为45%时,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最好。2、随着时间的延长,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下降,添加适量的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可以恢复其坍落扩展度;给出的坍落扩展度经时损失公式计算简单,可以作为新拌混凝土经时损失评价的参考。3、掺入一定量的钢渣有利于提高新拌再生骨料免振捣混凝土的填充性能,当掺量为10%时填充性能最好。钢渣掺量对间隙通过性影响并不明显。随着钢渣掺量的增加,离析率也随之增加,抗离析性下降。4、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立方体抗压强度下降;立方体试块破坏形式与普通混凝土的破坏形式相似;传统再生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计算模型不适用于再生免振捣混凝土,提出了新的计算关系式;再生免振捣混凝土弹性模量比传统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要高,与普通混凝土相比略有下降;提出了弹性模量、劈裂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的计算关系式。将钢渣作为胶凝材料配制再生免振捣混凝土是可行的,适量的钢渣可以提高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钢渣掺量在10%最佳。5、使用的再生免振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水泥用量计算值与理论值误差在10%左右,附加用水量误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6、再生免振捣混凝土弯、剪、压构件的受力特点和破坏形态与普通混凝土构件相似,其极限承载力略有下降,现行规范中的相关公式可以用于再生免振捣混凝土构件的计算。7、初步建立了再生免振捣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和密集配筋区施工工法的框架。

王宁宁[9](2014)在《预制生态护坡混凝土构件浇筑与施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阶梯式生态护坡混凝土预制构件是由日本兴起的一类新型预制构件,构件混凝土采用一次成型、不做装饰,属于清水混凝土范畴,其外观以混凝土本身的自然质感与精细设计的构型作为表现形式,应用于市政河道修复工程。与传统护坡方式比,其在观赏、耐久、环保及经济等性能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然而,由于模具结构复杂,对混凝土限制大,混凝土配合比与性能存在诸多问题,浇筑工艺以及脱模剂的比选、涂刷尚不合理,造成构件外观质量差,严重影响了生态护坡构件使用、观赏与耐久性能。文章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对该护坡构件结构尺寸特征,外观缺陷与成因以及外观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发现:其模具结构异形、致密,浇筑通道纵深狭窄、边壁薄,不利于混凝土填充密实及气泡排出,正面仿石面、侧面色泽度差,螺栓孔处仰面1、仰面2及两侧挖孔处仰面极易产生气泡、麻面、蜂窝等缺陷,对浇筑混凝土工作、填充性能和外观质量要求非常高。提出了正面仿石面色泽、侧面气泡的大小与数量和外观缺陷3个分项评价方法与指标,构建了产品外观质量的企业评价体系。提出并设计了高流态自密实混凝土,研究了混凝土各配合比参数对拌合物坍落扩展度、T50、V型漏斗、U型箱Δh及含气量的影响。表明:胶材用量为480kg/m3~510kg/m3,掺合料复掺粉煤灰/矿粉=20%/5%或单掺粉煤灰25%,碎石级配B1:B2=4:6(B1为4.75~9.5mm,B2为9.5~16mm),砂率为50%~53%,用水量为185~190kg/m3时,拌合物含气量较低,各项性能较好。针对现场采用大流态混凝土不能满足自密实工作性能,提出了7种辅助振捣浇筑工艺,对其外观质量评定发现:工艺GY2、GY4、GY7所生产的构件外观质量有所改善。其中,工艺GY4产品单项指标和生产稳定性最佳。选择消泡水溶性型脱模剂以及人工涂刷可进一步提升产品外观质量。基于经济效益与生产效率考虑,对自密实混凝土免振捣浇注工艺进行探究。在现场条件下研究表明:单掺25%粉煤灰,掺0.5%乳胶粉,可适量加水,其拌合物工作与填充性能依据扩展度(650mm以上)、V型漏斗(小于10s)、U型箱Δh(小于20mm)三项指标评定,控制其粘聚性良好,可以实现免振捣浇筑工艺。

张意,周尚永,陈怡宏,陈渝,谢唯杨,熊桂芳[10](2014)在《《高抛免振捣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制定中的若干问题探讨》文中认为高抛免振捣混凝土是在自密实混凝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靠从高处抛落产生的动能实现流动密实,并不离析、泌水的高性能混凝土。为使高抛免振捣混凝土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为规程应用提供数据支持,该文就高抛免振捣混凝土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特细砂对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自密实混凝土
        1.2.1 自密实混凝土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2.2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1.3 钢纤维混凝土
        1.3.1 钢纤维混凝土的发展及运用现状
        1.3.2 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发展及运用现状
    1.4 特细砂在混凝土中的发展及运用现状
    1.5 研究内容
2 试验概述
    2.1 主要原材料及性能
        2.1.1 胶凝材料
        2.1.2 细骨料
        2.1.3 粗骨料
        2.1.4 聚羧酸高效减水剂
        2.1.5 铣削型钢纤维
    2.2 试验方法
        2.2.1 混凝土的搅拌工艺
        2.2.2 混凝土的制备及养护
3 配合比设计及工作性能研究
    3.1 钢纤维自密实特细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3.2 钢纤维自密实特细砂混凝土工作性能研究
    3.3 小结
4 钢纤维自密实特细砂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4.1 立方体抗压强度
        4.1.1 试验结果
        4.1.2 试验结果分析
    4.2 轴心抗压强度
        4.2.1 试验结果
        4.2.2 试验结果分析
        4.2.3 轴心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
    4.3 劈裂抗拉强度
        4.3.1 试验结果
        4.3.2 试验结果分析
        4.3.3 劈裂抗拉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
    4.4 抗折强度
        4.4.1 试验结果
        4.4.2 试验结果分析
        4.4.3 抗折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
    4.5 弹性模量
        4.5.1 试验结果
        4.5.2 试验结果分析
        4.5.3 弹性模量与立方体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自密实无收缩混凝土的配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研究及应用现状
        1.2.2 设计原理和模型
        1.2.3 性能的测试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密实、无收缩性能研究相关理论及测试方法
    2.1 自密实、无收缩性能研究相关理论
        2.1.1 流变性能研究模型
        2.1.2 混凝土收缩膨胀理论与特点
        2.1.3 自密实性能调控机理
        2.1.4 分阶段、全过程抑制混凝土收缩调控机理
        2.1.5 实现自密实、无收缩性能的方法
    2.2 自密实、无收缩性能测试方法
        2.2.1 自密实性能测试方法
        2.2.2 膨胀性能测试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密实无收缩混凝土的影响因素和配合比设计
    3.1 技术指标
    3.2 原材料性能影响
        3.2.1 水泥
        3.2.2 骨料
        3.2.3 水
        3.2.4 外加剂
        3.2.5 膨胀剂
        3.2.6 粉煤灰
        3.2.7 矿渣粉
    3.3 配合比设计参数的影响
    3.4 搅拌工艺的影响
        3.4.1 材料投放方式的影响
        3.4.2 加水方式的影响
        3.4.3 搅拌方式的影响
        3.4.4 搅拌时间的影响
        3.4.5 搅拌速度的影响
    3.5 自密实无收缩混凝土的配制
        3.5.1 配合比设计
        3.5.2 混凝土的拌制
        3.5.3 混凝土试件成型与养护
    3.6 性能测试
        3.6.1 水胶比和砂率差量计算所得混凝土配合比的性能测试结果
        3.6.2 检验收缩膨胀性能用混凝土各项性能测试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密实无收缩混凝土的应用实例
    4.1 钢管混凝土构件
        4.1.1 钢管混凝土构件中核心混凝土配合比
        4.1.2 管内应变计布置与浇筑过程
        4.1.3 管内混凝土温度、变形过程监测结果与分析
    4.2 钢管混凝土拱桥
        4.2.1 工程概况
        4.2.2 实际施工配合比设计要求
        4.2.3 工程实际应用情况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SBT-AS早期混凝土自收缩应变测试仪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掺合料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影响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密实混凝土概述及特点
        1.1.2 国内外自密实混凝土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1.1.3 自密实混凝土在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4 掺合料概述
        1.1.5 掺合料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1.2 课题的提出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课题采用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简介
    2.1 试验用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粉煤灰
        2.1.3 矿渣粉
        2.1.4 粗骨料
        2.1.5 细骨料
        2.1.6 水
        2.1.7 外加剂
    2.2 C40 自密实混凝土基准配合比设计
        2.2.1 自密实混凝土配制要点
        2.2.2 C40 自密实混凝土基准配比设计要求
        2.2.3 试验用C40 自密实混凝土基准配合比及其性能
    2.3 试验用到的主要仪器设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粉煤灰、矿渣粉等级的改变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试验研究方案
    3.3 粉煤灰、矿渣粉等级的改变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影响研究
        3.3.1 不同等级粉煤灰对工作性影响试验结果及分析
        3.3.2 不同等级矿渣粉对工作性的影响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粉煤灰、矿渣粉等级的改变对自密实混凝土强度影响研究
        3.4.1 不同等级粉煤灰对强度影响试验结果及分析
        3.4.2 不同等级矿渣粉对强度影响试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粉煤灰、矿渣粉掺量的改变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试验研究方案
        4.2.1 掺量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影响试验方案
        4.2.2 掺量对自密实混凝土水化产物影响试验研究方案
        4.2.3 掺量对自密实混凝土干缩影响试验研究方案
    4.3 粉煤灰、矿渣粉掺量的改变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影响研究
        4.3.1 单掺粉煤灰对工作性影响试验结果及分析
        4.3.2 单掺矿渣粉对土工作性影响试验结果及分析
        4.3.3 粉煤灰、矿渣粉复掺对工作性影响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粉煤灰、矿渣粉掺量的改变对自密实混凝土强度影响研究
        4.4.1 单掺粉煤灰对强度影响试验结果及分析
        4.4.2 单掺矿渣粉对强度影响试验结果及分析
        4.4.3 粉煤灰、矿渣粉复掺对强度影响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粉煤灰、矿渣粉掺量的改变对自密实混凝土水化产物影响分析
        4.5.1 单掺粉煤灰对水化产物影响结果及分析
        4.5.2 单掺矿渣粉对水化产物影响结果及分析
        4.5.3 粉煤灰、矿渣粉复掺对水化产物影响结果及分析
    4.6 粉煤灰和矿渣粉掺量对自密实混凝土干缩影响研究
        4.6.1 单掺粉煤灰对干缩影响试验结果及分析
        4.6.2 单掺矿渣粉对干缩影响试验结果及分析
        4.6.3 粉煤灰、矿渣粉复掺对干缩影响试验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济效益分析及性能综合对比
    5.1 研究目的
    5.2 掺合料单掺或复掺对自密实混凝土用胶凝材料成本影响分析
    5.3 掺合料单掺或复掺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综合对比
        5.3.1 计算机程序简介及工作原理
        5.3.2 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综合对比
    5.4 较优配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4)自密实混凝土鲁棒性与收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SCC的起源和特点
        1.1.2 SCC的应用
    1.2 研究现状
        1.2.1 SCC的配制方法
        1.2.2 SCC的工作性能评价
        1.2.3 SCC的流变学特性
        1.2.4 SCC的鲁棒性
        1.2.5 SCC的收缩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4.1 SCC流变性能的多尺度分析研究
        1.4.2 SCC鲁棒性评估模型的建立
        1.4.3 低胶凝材料含量SCC的设计
        1.4.4 SCC鲁棒性的范数评价方法
        1.4.5 掺SRA水泥基材料的减缩机理研究
    1.5 本文总体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性质
        2.1.1 胶凝材料
        2.1.2 集料
        2.1.3 减水剂
        2.1.4 减缩剂
    2.2 试验方法
        2.2.1 SCC流变性能的多尺度研究
        2.2.2 低胶材SCC配制及鲁棒性研究
        2.2.3 收缩性能研究
第三章 SCC流变性能的多尺度研究
    3.1 引言
    3.2 聚合物的等温吸附
    3.3 水泥净浆尺度的屈服应力研究
        3.3.1 不同配比水泥净浆的屈服应力
        3.3.2 净浆屈服应力的Yodel模型拟合
        3.3.3 水泥颗粒表面与表面的分开距离
        3.3.4 水泥净浆的逾渗体积分数
    3.4 砂浆尺度的屈服应力研究
        3.4.1 不同配比砂浆的屈服应力
        3.4.2 砂浆屈服应力的Chateau-Ovarlez模型
    3.5 混凝土尺度的屈服应力研究
        3.5.1 集料体积含量对混凝土屈服应力的影响
        3.5.2 粗细集料比例对混凝土屈服应力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CC鲁棒性评估模型的建立
    4.1 引言
    4.2 鲁棒性模型的建立
        4.2.1 SCC屈服应力评估模型
        4.2.2 SCC的鲁棒性指数
        4.2.3 模型中变量与各组分含量的数值关系
    4.3 SCC鲁棒性的评估
        4.3.1 SCC组分波动范围的相关标准和文献
        4.3.2 模型中变量随组分含量变化的计算实例
        4.3.3 SCC鲁棒性评估——鲁棒性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胶材SCC配制理论及其鲁棒性
    5.1 引言
    5.2 低胶材SCC的设计研究
        5.2.1 颗粒堆积理论
        5.2.2 颗粒堆积试验
        5.2.3 低胶材SCC工作性与力学性能试验
        5.2.4 颗粒堆积与SCC工作性的关系
        5.2.5 颗粒级配优化曲线
    5.3 低胶材SCC的鲁棒性
        5.3.1 低胶材SCC的鲁棒性试验
        5.3.2 SCC鲁棒性的范数定义
        5.3.3 SCC鲁棒性的范数评价
        5.3.4 鲁棒性的影响因素及机理
        5.3.5 鲁棒性范数评价方法的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CC收缩变形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SRA对水泥净浆性能的影响
        6.2.1 SRA对水泥净浆自收缩的影响
        6.2.2 SRA对水泥净浆水化行为的影响
        6.2.3 SRA对水泥净浆动态弹性模量的影响
        6.2.4 SRA对水泥净浆内部RH的影响
        6.2.5 SRA对孔溶液的影响
        6.2.6 SRA对水化晶体产物的影响
    6.3 SRA的减缩机理分析
        6.3.1 掺SRA净浆收缩应力的发展
        6.3.2 掺SRA净浆膨胀应力的发展
        6.3.3 SRA1和SRA2的减缩机理
    6.4 SRA对SCC性能的影响
        6.4.1 SRA对SCC新拌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6.4.2 SRA对SCC自收缩的影响
        6.4.3 SRA对SCC干燥收缩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SCC流变性能的多尺度研究
        7.1.2 SCC鲁棒性评估模型的建立及鲁棒性分析
        7.1.3 低胶材SCC的配制理论及其鲁棒性研究
        7.1.4 自密实混凝土收缩性能研究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成果

(5)高抛免振自密实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抛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要求
    1.1 水泥的选用
    1.2 骨料的选用
    1.3 掺合料的选用
    1.4 外加剂的选用
    1.5 膨胀剂的选用
    1.6 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
2高抛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指标
    2.1 高抛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指标要求
    2.2 高抛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指标要求:
3 高抛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在建筑中的应用
4 结束语

(6)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研究及在CA20大型模块中的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密实混凝土及超大型结构模块CA20 简介
        1.2.2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及性能研究现状
        1.2.3 自密实混凝土在核电建造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特色及创新点
第二章 适用于CA20的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与性能研究
    2.1 自密实混凝土主要原材料性能
        2.1.1 水泥(物理性能)
        2.1.2 粉煤灰(技术指标)
        2.1.3 细集料(技术指标)
        2.1.4 碎石(技术指标)
        2.1.5 高效减水剂
        2.1.6 引气剂
    2.2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
        2.2.1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2.2.2 配方选择以及实验配合比的设计
        2.2.3不同配合比设计方法对应的新拌混凝土性能实验
        2.2.4 自密实混凝土坍落扩展度的控制试验
        2.2.5 不同配方混凝土抗压强度实验对比
    2.3 砂率和浆体含量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3.1 砂率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2.3.2 浆体含量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4 适用于CA20 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确定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自密实混凝土在CA20 中的工程应用
    3.1 CA20 模块施工难点
    3.2 循环多层连续浇筑基本原理
        3.2.1 浇筑方案选择
    3.3 循环连续浇筑实施
        3.3.1 1#NI CA20 第三次自密实混凝土浇筑
        3.3.2 1#NI CA20 第四次自密实混凝土浇筑
    3.4 后续关注及改进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致谢

(7)自密实微膨胀钢管混凝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的性能要求
3 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4 自密实微膨胀钢管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方法
5 自密实微膨胀钢管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5.1 天津高银117 大厦[6,7]
    5.2 武汉绿地中心[8]
    5.3 西安绿地中心[9]
6 结语

(8)再生骨料免振捣混凝土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再生混凝土性能研究及应用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国内外应用概况
    1.3 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研究及应用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3.3 国内外应用概况
    1.4 钢渣混凝土研究概况
        1.4.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5 自密实再生混凝土
        1.5.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5.2 存在问题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再生骨料免振捣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试验研究
    2.1 工作性能试验方法
    2.2 工作性能评价标准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再生骨料取代率影响
        2.3.2 不同砂率的影响
        2.3.3 经时损失的影响
        2.3.4 钢渣取代率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再生骨料免振捣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试验设计
        3.1.1 试验参数设计
        3.1.2 试件的浇筑与养护
    3.2 试验方法
        3.2.1 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
        3.2.2 轴心抗压强度、弹性模量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立方体抗压强度
        3.3.2 轴心抗压强度
        3.3.3 弹性模量
        3.3.4 劈裂抗拉强度
    3.4 力学性能指标建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再生骨料免振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4.1 原材料材性要求
        4.1.1 水泥
        4.1.2 粉煤灰
        4.1.3 细骨料
        4.1.4 天然粗骨料
        4.1.5 再生粗骨料
        4.1.6 钢渣
        4.1.7 化学外加剂
    4.2 配合比设计
        4.2.1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常用方法
        4.2.2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常用方法
        4.2.3 本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
        4.2.4 配合比调整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再生骨料免振捣混凝土梁、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5.1 试验梁、柱的设计与制作
        5.1.1 试验目的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2 再生骨料免振捣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5.2.1 试验方法
        5.2.2 试验现象及试验结果
        5.2.3 受弯承载力分析
        5.2.4 开裂弯矩及裂缝分析
        5.2.5 变形分析
    5.3 再生骨料免振捣混凝土梁的受剪性能试验研究
        5.3.1 试验方法
        5.3.2 试验现象及试验结果
        5.3.3 受剪承载力分析
    5.4 再生骨料免振捣混凝土偏心柱受压性能试验研究
        5.4.1 试验方法
        5.4.2 试验现象及试验结果
        5.4.3 应变分析
        5.4.4 承载能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再生骨料免振捣混凝土的施工工法研究
    6.1 路面施工工法
        6.1.1 前言
        6.1.2 工法特点
        6.1.3 适用范围
        6.1.4 工艺原理
        6.1.5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6.1.6 材料与设备
        6.1.7 质量要求
        6.1.8 环保要求
        6.1.9 安全措施
        6.1.10 效益分析
    6.2 密集配筋区施工工法
        6.2.1 前言
        6.2.2 工法特点
        6.2.3 适用范围
        6.2.4 工艺原理
        6.2.5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6.2.6 材料与设备
        6.2.7 质量要求
        6.2.8 环保要求
        6.2.9 安全措施
        6.2.10 效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学术论文
    专利
    江苏省省级工法
致谢

(9)预制生态护坡混凝土构件浇筑与施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及形成机理研究
        1.2.2 清水饰面混凝土研究
        1.2.3 自密实混凝土研究
    1.3 当前预制生态护坡混凝土浇筑与施工存在问题
        1.3.1 布料振捣工艺不合理
        1.3.2 构件产品外观质量问题严重
        1.3.3 脱模剂涂刷及模具清理方式不合理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生态护坡构件外观质量成因及评价方法研究
    2.1 生态护坡混凝土构件模具结构与尺寸特征
        2.1.1 构件模具结构分析
        2.1.2 生态护坡构件尺寸分析
    2.2 生态护坡构件外观缺陷及成因
        2.2.1 构件外观缺陷统计情况
        2.2.2 生态护坡表观缺陷部位原因分析
    2.3 生态护坡混凝土构件外观质量评价方法
        2.3.1 生态护坡混凝土外观质量的评价方法构架
        2.3.2 预制生态护坡混凝土外观质量企业评价体系
    2.4 预制生态护坡混凝土应用范围与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护坡构件自密实混凝土新拌性能研究
    3.1 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定义
        3.1.1 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测试方法
        3.1.2 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测定
    3.2 生态护坡混凝土原材料技术要求
    3.3 外加剂比选
    3.4 混凝土配合比参数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影响
        3.4.1 胶材用量
        3.4.2 掺合料掺量及种类
        3.4.3 碎石级配
        3.4.4 砂率
        3.4.5 用水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护坡构件混凝土辅助振捣浇筑施工工艺研究
    4.1 混凝土布料与振捣工艺研究
        4.1.1 布料振捣工艺对混凝土坍落度要求
        4.1.2 布料振捣工艺对构件外观质量影响
    4.2 脱模剂选择与涂刷工艺
        4.2.1 脱模剂选择
        4.2.2 脱模剂涂刷工艺选择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免振捣护坡构件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探究
    5.1 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设计要求
        5.1.1 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定义
        5.1.2 设计要求
    5.2 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工艺研究
        5.2.1 原材料资料
        5.2.2 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验证
    5.3 免振捣浇筑工艺改进措施探究
        5.3.1 分层布料工艺探究
        5.3.2 免振捣浇筑工艺改进措施
    5.4 现场生产问题及建议
        5.4.1 现场生产问题
        5.4.2 建议与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高抛免振捣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制定中的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规程编制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1 高抛免振捣混凝土用粗、细骨料要求
    1.2 高抛免振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1.3 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指标
    1.4 高抛免振捣混凝土施工的抛落高度
    1.5 高抛免振捣混凝土施工的浇筑布点间距
2 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研究
    2.1 高抛免振捣混凝土用粗、细骨料
    2.2 高抛免振捣混凝土施工的抛落高度与浇筑布点间距
    2.3 高抛免振捣混凝土的性能指标检测方法
3 结论

四、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特细砂对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影响研究[D]. 付晓宇. 河南大学, 2020(02)
  • [2]自密实无收缩混凝土的配制与应用[D]. 王冉冉. 广西大学, 2019(03)
  • [3]掺合料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影响试验研究[D]. 刘晓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4]自密实混凝土鲁棒性与收缩性能研究[D]. 左文强. 东南大学, 2018(01)
  • [5]高抛免振自密实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 张刘名. 住宅与房地产, 2018(16)
  • [6]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研究及在CA20大型模块中的工程应用[D]. 尹清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自密实微膨胀钢管混凝土的应用[J]. 宋德强. 广东建材, 2016(03)
  • [8]再生骨料免振捣混凝土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D]. 吴春杨. 江苏科技大学, 2015(03)
  • [9]预制生态护坡混凝土构件浇筑与施工工艺研究[D]. 王宁宁.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10]《高抛免振捣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制定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 张意,周尚永,陈怡宏,陈渝,谢唯杨,熊桂芳. 重庆建筑, 2014(02)

标签:;  ;  ;  ;  ;  

免振自密实混凝土制备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