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产水稻分蘖特性观察

超高产水稻分蘖特性观察

一、超高产水稻的分蘖特性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飞[1](2021)在《高效丰产水稻品种生产特征及其生理基础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是水稻种植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其在近年来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同时,优质丰产是当前水稻生产追求的主要目标,水稻高效优质丰产协同提高已经成为当前水稻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而引发在新的生产模式下对水稻品种应用及改良提出的新要求。水稻机械化轻简化栽培对品种的突出要求之一是在缩短水稻生育期的同时,具有较为优越的物质生产能力,通过高效的物质生产来获得更高的产量。然而目前对水稻高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肥料高效利用方面,关于水稻高效物质生产能力的研究较少。为探讨高效丰产品种的群体生产特征及其形成的生理机制,本研究以不同类型的杂交稻和常规粳稻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和盆栽试验,从产量形成、群体生长、物质生产规律,根系特性和光合生产能力等方面解析高效丰产品种的生长特性,并探讨不同类型品种对氮肥施用水平耐性的响应差异;同时通过抽穗后期高温处理,初步观察高效生产品种的环境适应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当前高效丰产品种的筛选与栽培调控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高效丰产品种物质生产高效与产量协同提高的生理机制提供基础积累。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高效丰产品种具有较大的群体库容量,产量显着高于一般品种。杂交稻中高效丰产品种每穗粒数较高,通过较高的每穗粒数提升群体颖花量是其获得较高产量的关键;常规粳稻中高效丰产品种主要依靠较高的单位面积穗数获得高的库容量,从而获得高产。结实期高温胁迫条件下,高效丰产品种产量下降幅度较小,后期生长抗逆性较强,与其高效的物质生产能力有关。2.高效丰产品种具有“早发、中稳、后优”的物质生产特征,生育前期和结实期的物质日生产量大,物质生产效率高。高效丰产品种结实期依靠强劲的物质生产能力使得穗部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对茎鞘干物质的转运依赖较少,从而延缓了茎鞘衰老,使其保持了较强的生理功能。在高群体库容的基础上,辅以高效的结实期物质生产能力,是高效丰产品种获得高产的重要品种特征。结实期高温胁迫下,高效丰产品种的物质生产效率显着高于其他品种。3.高效丰产品种在生育前期根系发育较快,根量较大、根系活力较高;叶片生长素含量低,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含量较高,是其生育前期分蘖早发的重要生理基础。在结实期,高效丰产品种的叶片光合生产能力强,并在结实后期能保持较高的光合生产效率;叶片生长素含量高,脱落酸含量低,油菜素内脂含量高,衰老较慢;同时,根系活力较高,并在结实后期能够保持较高的根系生长活性,为在结实期保持较高的光合积累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条件。4.高效丰产品种氮素利用效率较高,特别是氮素生理利用率显着高于其他类型品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下降。在中氮水平下,高效丰产品种高产与氮高效可达到协同一致。高效丰产品种在生育前期叶片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高于一般品种,氮代谢能力较强,有利于分蘖早发;结实期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也均高于一般品种,在结实中后期表现更突出,差异显着,显示出较强的结实期氮素利用能力。5.杂交稻中高效丰产品种整精米率较高,加工品质较好;但垩白度和垩白粒率较高,外观品质较差。而常规粳稻中高效丰产品种的加工品质与其他类型品种差异不显着,但其外观品质较好。在中氮水平下,高效丰产品种加工及外观品质表现最好,过低或过高的施氮量均会降低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不同类型品种间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无明显规律性变化,表明物质生产效率高低可能与稻米食味品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施继芳[2](2020)在《一种两收模式下栽培密度对多年生稻云大107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利用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地下茎(Rhizome)无性繁殖特性培育的多年生稻(Perennial Rice,PR)已获成功,其中多年生稻云大107(以下简称云大107)以一种两收模式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但是,对于多年生稻一种两收模式的最适栽培密度一直没有清晰证据,进而影响了多年生稻一种两收栽培技术的制定。为明确栽培密度对多年生稻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云大107为试验材料,2019年在多年生稻主产区勐海县一种两收模式下(早稻和晚稻2个季节,早稻收获后从稻桩地下茎发苗形成晚稻植株)设置5种栽培密度以及3次重复的单因素田间试验,5种栽培密度分别为D1(16.50万丛/hm2,16.5 cm×50 cm)、D2(21.00万丛/hm2,16.5 cm×40 cm)、D3(25.50万丛/hm2,16.5 cm×30 cm)、D4(30.00万丛/hm2,16.5 cm×28 cm)和D5(34.50万丛/hm2,16.5 cm×25 cm),以此研究一种两收模式下栽培密度对云大107的分蘖特性、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进而明确云大107的最适栽培密度,为制定多年生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依据。本试验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栽培密度对云大107有效穗数、成穗率和稻桩成活率的影响。季节(P<0.05)和密度(P<0.01)对云大107有效穗数影响显着,随栽培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早稻和晚稻有效穗数分别于D1和D2密度处理下达到最高,分别为20.50个/穴和D2(18.60个/穴,且早稻有效穗数(16.60个/穴)均值高于晚稻(13.92个/穴)。季节(P<0.01)、密度(P<0.05)和季节与密度的交互作用(P<0.05)对成穗率影响显着,但成穗率表现早晚稻差异较大,早稻成穗率于D4和D5两种密度处理下较高,均值为93.47%;晚稻成穗率整体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于D1处理下最高(84.53%)。密度对稻桩成活率影响显着(P<0.05),随栽培密度的增加稻桩成活率下降,最高为D1处理(92.81%)。2、栽培密度对云大107光合特性的影响。季节、密度和季节与密度的交互作用均极显着(P<0.01)影响云大107齐穗后15 d和成熟期的剑叶SPAD值(除季节与密度的交互作用对齐穗后15 d外),齐穗后15 d剑叶SPAD值随栽培密度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早稻和晚稻剑叶SPAD值分别以D2(28.30)和D1(39.77)处理较高,其中晚稻剑叶SPAD均值(37.47)高于早稻(27.11);而成熟期的剑叶SPAD值整体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早稻和晚稻剑叶SPAD值分别以D2(35.55)和D1(28.00)处理较高,且早稻剑叶SPAD均值(34.05)高于晚稻(24.29)。季节(P<0.01)、密度(P<0.05)和季节与密度的交互作用(P<0.01)对云大107成熟期气孔导度影响显着,对细胞间CO2浓度影响极显着(P<0.01),早稻气孔导度和细胞间CO2浓度表现为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于D3处理时最大,分别为0.84 mol·m-2·s-1和369.17μmol·mol-1,晚稻气孔导度则在D4处理时最大为0.34mol·m-2·s-1,而细胞间CO2浓度在D2处理最高为375.72μmol·mol-1。3、栽培密度对云大107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影响。季节、密度和季节与密度的交互作用对云大107齐穗至成熟期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影响均极显着(P<0.01),表现为随栽培密度增加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齐穗期早稻和晚稻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于D1处理下(71.44 g/穴和25.66 g/穴)较高;齐穗后15 d早稻和晚稻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以D2(72.79 g/穴)和D1(48.97 g/穴)处理较高;成熟期早稻和晚稻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以D1处理较高,分别为108.39 g/穴和74.62 g/穴。且早稻单株和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值(56.32 g/穴和1332.73 g/m2)高于晚稻(37.43 g/穴和779.89 g/m2),这也可能是勐海县早稻比晚稻产量高的因素之一。4、栽培密度对云大107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季节、密度和季节与密度的交互作用对云大107产量的影响均极显着(P<0.01),早稻实测和理论平均产量(8.62 t/hm2,9.16 t/hm2)高于晚稻(3.26 t/hm2,4.35 t/hm2),早稻和晚稻产量均随栽培密度的增加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早稻和晚稻的实测产量分别以D2(10.70 t/hm2)和D3(3.63 t/hm2)处理较高,理论产量均以D2(10.62 t/hm2,4.56 t/hm2)处理较高。相关分析表明,云大107产量与有效穗数、成穗率、成熟期剑叶SPAD值、成熟期气孔导度、成熟期细胞间CO2浓度和齐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表明不同栽培密度下,云大107的分蘖、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显着影响其产量形成。5、栽培密度对云大107稻米品质的影响。季节对云大107出糙率和整精米率(P<0.01),粒长(P<0.05)和垩白度(P<0.01),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P<0.05)影响显着,且晚稻优于早稻,主要表现在晚稻的稻米整精米率(60.99%)均值高于早稻(27.97%);垩白度(5.43%)均值低于早稻(6.40%);直链淀粉含量(16.34%)均值小于早稻(16.70%)。栽培密度对云大107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影响均极显着(P<0.01),整精米率随栽培密度的增加下降,早稻和晚稻的整精米率均以D1处理较高,分别为44.10%和62.87%;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则整体随栽培密度的增加先下降后增加再下降,早稻和晚稻的垩白粒率均以D3处理较低,分别为26.00%和26.67%,垩白度分别以D2和D1处理较低,分别为5.40%和5.07%;早稻直链淀粉含量随栽培密度的增加先下降后增加再下降,以D2处理较低,为15.73%,晚稻直链淀粉含量则随栽培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D1处理较低,为15.97%。季节与密度的交互作用对云大107整精米率(P<0.01)、垩白度(P<0.01)和直链淀粉含量(P<0.05)影响均显着。综合来看,以D2栽培密度(21.00万丛/hm2,16.5 cm×40 cm)进行稻作生产,能在保证云大107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最优前提下,保持其稻桩成活率、分蘖数、成穗率、SPAD值(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细胞间CO2浓度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进而取得高产和优质的效果。因此,一种两收模式下每公顷21万的基本苗,采用16.5 cm株距和40 cm行距的栽培密度,是云大107的最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要素。

何连华[3](2019)在《基于日产量的中籼杂交稻机插适应性评价及高产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从四川地区尚缺乏适宜机插杂交籼稻的品种筛选标准及评价方法入手,2017年以34个中籼杂交稻品种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收集数据,结合实际生产与聚类分析对机插栽培下中籼杂交稻品种的日产量、株型特征、物质生产特性及氮素吸收利用进行研究,探讨日产量这一指标作为中籼杂交稻机插栽培品种筛选的可行性。在2017年的基础上,剔除实际生产中易倒伏及全生育期过长或过短的品种,2018年共选择20个品种进行机插杂交籼稻的株型特征、群体物质生产、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株型指标、物质生产特性指标、氮素吸收利用指标与日产量的关系,筛选出了与日产量密切相关的指标,明确了四川地区机插杂交籼稻的日生产效率水平、产量形成及群体生长特性、氮素吸收利用的优势所在。主要结果如下:1、本试验对供试品种的实际生产茬口衔接特性及日产量特性进行探讨,对供试品种的日产量进行聚类分析,明确了日产量可以作为中籼杂交稻机插栽培品种筛选的主要指标之一,筛选出了适宜四川地区机插的6个品种天优华占、繁优609、晶两优534、Y两优1号、C两优华占及F优498。与低日产量类型品种相比,高日产量类型品种具有全生育期适宜,每穗粒数多,有效穗充足,群体颖花量和结实率高的基本特征,弥补了千粒重较小的劣势,从而实现机插高产。因此,四川地区机插杂交籼稻应选择全生育期适宜、穗粒协调型品种更有利于在足穗条件下通过增加穗粒数来扩库增产。2、与低日产量类型品种相比,高日产量类型品种株高、秆长、N3节间长、N4节间长较短,着粒密度较高,上三叶叶长、叶宽则差异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株高、秆长、N3节间长、N4节间长与日产量呈显着负相关,着粒密度与日产量显着正相关,剑叶叶长、宽与日产量呈正相关,倒二、三叶叶长、宽均与日产量呈弱负相关,但差异均未达显着水平。表明茎秆形态、穗型与日产量关系密切,同时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茎秆形态(偏相关系数r=-2.641**)、穗型(偏相关系数r=4.951**)对日产量有极显着的影响,因此,可以将株高、秆长、N3节间长、N4节间长及着粒密度作为田间鉴选高日产量品种的参考指标。3、与低日产量类型品种相比,高日产量类型品种移栽后8 d具有较高的地上部及根系生长量,且差异显着;移栽至分蘖有效临界期具有较快的群体生长速率,无效分蘖期消耗低,中(拔节至齐穗期)、后期(齐穗至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及群体生长速率显着增加,尤其是齐穗后穗部干物质积累优势较大,且齐穗后具有较高的茎鞘、叶片物质表观输出量、输出率及转换率(即中后期具有高积累、高转化的特性);齐穗期及齐穗后植株总氮素积累量(尤其是穗部氮素积累)较大,且具有较高的氮素收获指数、稻谷生产效率及较低的百千克籽粒吸氮量。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上述指标均对日产量有显着的影响,表明中后期干物质及氮素积累、转运相关指标可以作为筛选高日产量品种的重要指标,且前期早生快发的特性也可作为基础指标进行辅助筛选。

屠晓[4](2019)在《甬优2640超高产栽培株型及其光合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于2016-2017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田进行,以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为试验对象,以当地代表性品种常规粳稻武运粳24号和南粳9108为对照,采用裂区设计,氮肥处理为主区,品种为裂区,设3次重复;在施纯氮300 kg·hm-2条件下,通过3种氮肥运筹塑造穗盖顶、中间型和草盖顶3种栽培株型结构,系统研究甬优2640超高产栽培株型及其光合生理特性,揭示甬优2640高产途径与机制,为甬优2640和其它籼粳杂交稻的超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年甬优2640平均产量11.25 t·hm-2,分别比武运粳24号和南粳9108增产20.52%和34.83%,达极显着水平;甬优2640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较低,每穗粒数显着大于常规粳稻,二次枝梗粒数占总粒数比例高达60%左右,总颖花量极显着大于常规粳稻,结实率为85.83%,甬优2640主要通过大穗来获得高产。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中,中间型产量最高,两年平均产量为11.88 t hm-2,比穗盖顶、草盖顶分别增产11.69%和5.25%,且与常规粳稻相比,中间型对甬优2640增产更为显着。中间型单位面积穗数居中,每穗粒数最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未显着下降;中间型的穗粒结构中二次枝梗粒数占总粒数比例最大。2.甬优2640与常规粳稻相比,株高、茎粗均为最大,冠层倒一至倒五叶片长度和宽度最大,冠层上部叶片(倒一至倒三叶)披垂度居中,下部叶片(倒四至倒五叶)披垂度最大,倒一至倒五叶片披垂度逐渐增大;抽穗期,甬优2640叶面积指数(LAI)和高效叶面积率均为最高,保证了灌浆期间叶源的数量和质量。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中,中间型株型的形态结构最优,中间型的株高居中,在132cm~136cm范围内,茎粗最大,在0.75cm~0.95cm范围内,剑叶的叶长和叶宽最大、倒一至倒五叶片披垂度居中;抽穗期,中间型高效叶面积率最高,LAI居中,抽穗后30天,中间型LAI下降幅度最小。3.甬优2640冠层叶片光合能力最强;甬优2640抽穗期倒一至倒五叶片的耐光氧化能力大于常规粳稻,抽穗期至抽穗后30天内,甬优2640地上部叶片的含氮量、冠层上五张叶片的平均SPAD值均大于常规粳稻,且上五张叶片SPAD值衰减慢,功能期长;抽穗期至抽穗后30天内,冠层上部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为最高,且下降幅度最小,冠层上五张叶片的Fv/Fm值和Y(Ⅱ)值与常规粳稻相比无显着差异,Fv/Fm值均处在0.80~0.85数值范围内,Y(Ⅱ)值均处在0.70~0.80数值范围内,且下降幅度最小,剑叶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果糖-1,6-二磷酸酶(FBP)、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均高于常规粳稻,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为最低。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中,中间型株型的光合生理特性在三种株型中总体最优;抽穗期,中间型冠层上部叶片尤其是剑叶耐光氧化能力最强,抽穗期至抽穗后30天,中间型地上部叶片含氮量和冠层上五张叶片的SPAD值均居中,叶片中氮素向籽粒中转运量最高,SPAD值下降幅度最小;抽穗期至抽穗后30天,中间型冠层上部叶片的Pn、Gs、和Tr均最优,其Fv/Fm值最大(与草盖顶无显着差异),Y(Ⅱ)值与穗盖顶和草盖顶无显着差异;抽穗期至成熟期,中间型剑叶中的FBP和PEPC活性均为最高,SPS活性居中,Rubisco活性在抽穗后20天至成熟期为最大。4.甬优2640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最大,抽穗期至成熟期,茎叶向籽粒中的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与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转运量和转运率均为最大,茎叶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最低,NSC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最高,甬优2640灌浆结实期间茎叶对干物质与NSC转运较常规粳稻优势更大。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中,中间型株型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最大,茎鞘中NSC的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均为最高,茎叶中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均为最低。

张新月[5](2019)在《水稻高效生产品种的群体生长特征及其氮肥利用效率》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水稻生产从单一追求产量向优质丰产协同提高转变,同时水稻机械化种植作为一种高效丰产稳产的现代化栽培模式全面推广,而机插稻等高效种植方式带来了水稻品种要求的新变化,高效优质生产已经成为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适应性品种的必然要求。针对水稻高效丰产优质生产协同形成的品种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相对缺乏,已经成为现代水稻生产和品种改良的制约因素。本研究对不同类型杂交稻和常规粳稻进行了产量形成、群体发育、物质生产、氮肥利用等方面的分析,解析高效丰产品种的群体生长特征及其对栽培措施的响应。研究结果可为水稻高效丰产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品种选育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以产量和结实期生产效率(日生产量)把水稻品种界定为高效丰产、低效丰产和一般品种3个类型。与一般水稻品种相比,高效丰产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显着较高。高效丰产品种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在于较高的群体颖花量。在杂交稻品种中,高的每穗粒数为关键因素,而在高效丰产粳稻品种中,高的单位面积穗数作用较大。高效丰产杂交稻品种产量对氮肥的响应程度高于其他品种,在高氮条件下,依然可以表现较高产量水平。高效丰产粳稻品种表现在中氮水平即达到最高产量水平,对高氮水平的依赖性相对较低。低效类型品种则显示对高氮条件依赖性强的特点。晚播导致各类型品种产量均显着降低,高效丰产品种在晚播条件下仍能获得较高水平的结实率,是晚播条件下获得高产的重要原因。2.高效丰产品种在生育前期(移栽25天)、结实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显着高于一般水稻品种,表明其生长前期与生长后期的干物积累量高于一般品种。高效丰产品种前期分蘖生长快,根系氧化力较高,茎蘖成穗率高,且高效叶面积率较高,结实中后期净光合速率较高。高效丰产品种根系干重在各个生育时期均显着高于一般水稻品种。随施氮量增加,各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茎鞘和叶片的转运量与转运率降低,高效丰产品种在前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对氮肥的响应较为敏感,茎鞘物质转运量与转运物质对穗部的贡献率低于一般水稻品种,但穗部干物质增加量显着高于一般品种。高效丰产品种特征表现为,在较高群体库容基础上,以高效的结实期物质生产能力保证结实,获取较高的产量水平。高效丰产类品种在迟播条件下,在生育前期及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仍保持较高水平。3.以抽穗期为界比较生育期前后分配比例可见,高效丰产杂交稻品种抽穗前生育天数较其他类型品种而言相对较短,结实期相对较长,加之结实期干物质日生产量显着高于一般类型品种,从而表现出高水平的结实期生产量。高效丰产粳稻品种结实期比例则相对稳定,依靠后期较高的生产效率获得较高的结实期生产量。播期推迟降低了高效丰产品种抽穗前天数,主要是播种-拔节的天数,抽穗后天数略有增加或基本不变,生育期前后比例变小。高效丰产品种结实期物质生产效率较高且在晚播条件下仍具有较高水平。4.高效丰产品种总吸氮量、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及吸收利用率显着高于一般品种。高效丰产杂交稻品种籽粒生产效率显着高于一般水稻品种,而高效丰产粳稻品种籽粒生产效率与其他品种无显着差异。高效丰产品种的NR和GOGAT活性在移栽25天显着高于一般品种,GS活性在各个生育时期都显着高于一般品种。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稻各类型水稻品种的总吸氮量增加,其他氮肥吸收利用指标呈下降趋势。播期推迟降低了高效丰产水稻品种总吸氮量、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有所增加。5.除丰产杂交稻品种的整精米率显着高于一般品种外,各类型品种的加工品质无显着差异,且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及RVA谱特征值在品种类型间无明显规律。可见稻米品质指标与品种类型没有必然联系。各类型品种的蒸煮食味品质对氮肥响应一致,均在中氮水平下蒸煮食味品质较好。播期推迟,对各类型品种的加工品质影响较小,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均有所上升。播期推迟使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升高,胶稠度下降;但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品种间表现有所不同,杂交稻蛋白质含量普遍升高,而粳稻蛋白质含量有所降低。播期推迟使各品种的最高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均有所降低,消减值和回复值有增加趋势,各类型品种表现较为一致。

黄礼英[6](2018)在《减氮背景下超高产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农学与生理研究》文中认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建国以来,我国水稻总产不断增加,这主要源于水稻单产的增加,而水稻单产的增加与品种改良密切相关。利用品种间杂种优势与理想株型相结合培育的籼型超级杂交稻和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的籼粳杂交稻品种均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然而这些超高产品种通常种植在高氮环境下,它们在减氮条件下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NUE)表现仍不清楚。为此,我们于2014-2015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进行减氮条件下籼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Y两优1号)、籼型杂交稻(珞优10号和川优6203)和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和绿稻Q7)的产量和NUE差异比较试验,试验设置不施氮(N0:0 kg N ha-1)和减氮(N90:90 kg N ha-1)两个氮肥处理,并以当地农民习惯施氮量180 kg N ha-1(N180)作为高氮对照处理。在2015-2017年,我们比较了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籼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在减氮条件下(100 kg ha-1的施氮量)的产量和NUE表现。了解这些品种在减氮背景下的产量和NUE表现及其农学和生理机制,可为绿色高效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和减氮栽培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在不施氮、减氮和高氮对照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2014和2015年的平均产量分别比籼型常规稻高5.4%、8.4%和6.6%,差异均达显着水平,而其与籼型杂交稻仅在施氮处理下差异显着,在减氮和高氮对照处理下两年平均分别比籼型杂交稻增产3.7%和8.8%。从产量构成因子方面分析,相对较高的结实率和籽粒重是籼型超级杂交稻在三个氮肥处理下产量高于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的原因。从物质生产和分配方面分析,在不施氮肥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产量高于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主要归因于显着高的收获指数,在减氮处理下,主要是干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高氮对照处理下主要归因于较高的干物质积累。(2)在不施氮和减氮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的植株总氮积累与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无显着差异,但在高氮对照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具有相对较高的植株总氮积累量。在三个氮肥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的NUE(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且其较高的NUE与其较高的收获指数和较低的齐穗期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叶片氮素浓度等有关。(3)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在100 kg N ha-1下的产量显着高于籼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在2015-2017年平均分别比扬两优6号和黄华占增产10.6%和19.5%。从产量构成方面分析,显着高的每穗颖花数是甬优4949产量高于扬两优6号和黄华占的主要原因,而其较高的每穗颖花数主要源于较高的干物质颖花生产效率、氮素颖花生产效率和积温颖花生产效率。从物质生产和分配方面看,甬优4949的粒叶比和收获指数显着高于扬两优6号和黄华占;就干物质积累而言,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花后干物质积累较高。较长的籽粒灌浆期、花后缓慢的叶片衰老、相对较长的绿叶面积持续期、相对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较优的冠层结构(消光系数KL小)和光氮在冠层内的垂直分布(较大的氮素消光系数KN和KN/KL比值)是甬优4949花后干物质积累较高的原因。(4)就氮素积累和NUE而言,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的植株总氮积累量不占优势,但其NUE显着高于籼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其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在2015-2017年平均分别比扬两优6号高8.2%、6.2%和10.6%,而比黄华占分别高18.4%、17.7%和19.5%,且其较高的NUE与其较高的收获指数和KN/KL值,较低的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和成熟期叶片氮素浓度有关。综上所述,超高产的籼型超级杂交稻和籼粳杂交稻品种在减氮背景下仍具有较高的产量,且其NUE均不低于其它类型水稻品种。在减氮条件下,较高的结实率和收获指数对籼型超级杂交稻的产量形成和NUE起着重要作用。较大的库容、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较优的源库协调性(较高的粒叶比和收获指数)以及良好的冠层结构和光氮在冠层内的协调分布是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高产和氮高效的原因。明确这些超高产品种在减氮栽培下的产量和NUE表现及其形成机制,可为选育高产高效水稻新品种和建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武辉[7](2018)在《籼粳杂交稻花后物质生产与碳氮转运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利用一直被认为是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与其它类型水稻相比,籼粳杂交稻具有灌浆期超长、花后光合生产优势明显、灌浆期氮素需求相对较大、增量潜力巨大等特点,已在多省广泛推广。然而,花后氮素在籼粳杂交稻维持叶片高效光合功能和超长灌浆期、碳氮物质转运和“流”的通畅、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等方面的影响机理还不明确,而作为关键增产手段的穗肥氮在穗分化—开花和开花—成熟两阶段的积累和转运特征还需进一步研究。为此,本研究选用籼粳杂交稻代表品种甬优12(YY12)和籼型杂交稻代表品种中浙优1号(ZZY1)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不同施氮量、15N穗肥标记、花后土壤减氮等手段展开试验,旨在明确籼粳杂交稻花后氮素吸收特征及对叶氮输出、超长灌浆期和高效光合功能维持、碳氮物质生产及转运、籽粒灌浆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拟为籼粳杂交稻氮素栽培调控和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花后叶氮输出伴随光合功能的快速衰退、干物质及糖的过量转运,导致叶片衰老加剧。增施氮肥可显着提高籼粳杂交稻YY12叶片氮同化酶活性和花后氮吸收量,其对籽粒氮贡献率可达15.0%27.6%,显着高于ZZY1(8.5%14.8%)。籼粳杂交稻在维持花后叶片高氮水平的同时,也对高效光合功能和叶片长期持绿产生明显促进作用,进而提高花后碳氮物质积累及对籽粒贡献率,最终产量较ZZY1提高12.7%21.8%(P<0.05)。(2)两类型水稻的群体籽粒灌浆具有明显差异:ZZY群体籽粒增重主要依赖于前、中期,前期灌浆充实则依赖于较高的灌浆速率,籽粒N积累速率以及前期N积累量对前期灌浆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YY12群体籽粒增重主要依赖中、后期灌浆,中、后期籽粒充实则主要依赖于较长的灌浆天数,而籽粒N积累在调节各阶段灌浆天数和中、后期灌浆积累量中发挥重要作用。籽粒氮积累量(x)和施氮量(y)与单丛粒重增长动态(z)的关系可用z=-0.172+0.103 x-0.013 y-1.067×10-5x2+2.931×10-55 y2-5.524×10-55 xy描述;籽粒氮积累量(x)和灌浆天数(y)与单丛粒重增长动态(z)的关系可用z=0.679+0.062 x+0.688 y-9.917×10-6 x2-4.390×10-3y2-7.512×10-66 xy描述;施氮量(x)和灌浆天数(y)与单丛粒重增长动态(z)的关系可用z=2.272+0.074 x+2.003 y-2.145×10-4 x2-1.739×10-2 y2+7.526×10-44 xy描述。(3)增施氮素后,籼粳杂交稻YY12的穗颈节间大维管束数量、面积显着提高,穗颈节间伤流强度、伤流液中游离氨基酸、铵态氮、硝态氮等含氮化合物和蔗糖、可溶性糖的转运速率显着增加,加速了糖、氮物质向籽粒的转运。较慢的叶氮输出速率可维持高效光合功能,促使叶片蔗糖长期合成旺盛且转运量增加,不仅籽粒淀粉合成底物供应充足,而且促进了植株花后的N同化。(4)花后土壤供氮不足导致YY12叶片氮同化酶活性和光合功能显着降低,花前积累干物质转运量降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的同时也加速了叶衰老,缩短绿叶期,导致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下降,籽粒充实不足,产量降低。YY12土壤速效氮含量在灌浆期显着降低,植株花后氮吸收量可达ZZY1的2.03.4倍,花后叶片氮同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灌浆期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显着高于ZZY1。(5)通过15N标记穗肥的方法,将花前、花后阶段吸收的穗肥N区分开来。结果表明,植株吸收的穗肥N中,ZZY1和YY12分别有75.3%75.8%和77.5%83.6%在花前吸收,不足25%在花后吸收。花前吸收的穗肥N主要贮存于叶片,其次为茎鞘,花后吸收的穗肥N则相反。穗肥N向籽粒的转运以花前吸收的穗肥为主,且以叶片N的输出为主,花后阶段则以茎鞘N输出为主。同时,穗肥15N有52.9%76.1%被植株吸收,10.1%18.5%残留于土壤中,13.8%28.6%的穗肥通过各种途径损失。籼粳杂交稻YY12穗肥N利用率、花后阶段吸收的15N穗肥量在叶片的分配量和分配比例均高于ZZY1,因此更应注意花后阶段氮素的供应。综上所述,以YY12为代表的籼粳杂交稻在花后较高的氮同化能力有利于维持叶片高氮水平,促进超长灌浆期内高效光合功能、碳氮物质积累。增施氮素在提高穗颈节间维管束数量、面积等性状的同时,加速了茎叶碳氮物质的转运量。超长灌浆期、高效光合碳同化、通畅的碳氮物质转运共同满足较高群体颖花量和库容量对碳氮物质的巨大需求,更易发挥其增产潜力。穗肥氮在保证籼粳杂交稻花后高氮吸收、减缓叶氮输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减少穗肥损耗的基础上,更应加大对籼粳杂交稻花后阶段的氮素供应。

查满荣[8](2018)在《独角金内酯抑制水稻分蘖芽萌发的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分蘖是水稻最重要农艺性状之一,调控分蘖发生提高茎蘖成穗率是塑造高产水稻群体的一个重要手段。独角金内酯(SLs)是一种新型植物激素,不仅可以有效抑制水稻分蘖的发生且副作用较小,探明SLs抑制水稻分蘖芽萌发的机理对水稻分蘖调控剂的开发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以常规籼稻扬稻6号为实验材料,采用水培的方式通过低氮、低磷和15%聚乙二醇(PEG)模拟大田生产中抑制无效分蘖的农艺措施,抑制分蘖的发生,研究了分蘖发生抑制过程中分蘖芽中独角金内酯信号途径参与情况。同时,通过磷素、去穗、独角金内酯合成抑制剂(TIS108)、外源细胞分裂素(6-BA)和人工合成独角金内酯类似物(GR24)处理,构建了一系列分蘖芽休眠与萌发相互转换的材料,研究了分蘖节分蘖芽和伸长节分蘖芽休眠与萌发转换过程中内源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含量、相关基因表达以及转录组的变化。基于独角金内酯调控植物分枝的两种假说,探讨了独角金内酯如何参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分蘖芽休眠与萌发转换过程的调控。从分蘖芽的萌发转入休眠、休眠转入萌发正反过程阐述了独角金内酯调控水稻分蘖发生的分子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间抑制无效分蘖发生的农艺措施对分蘖的抑制效果存在独角金内酯信号途径参与。低氮、低磷和水分胁迫都会增强水稻根系独角金内酯合成基因的表达及分蘖芽中独角金内酯信号转导。低磷和水份胁迫对独角金内酯途径的诱导作用远大于低氮。外施GR24可以增强水稻中独角金内酯信号途径,但对内源独角金内酯的合成有抑制作用。同时还发现,外施GR24对分蘖的抑制存在明显的位置和时间效应,且GR24与6-BA在调控分蘖芽生长过程中存在拮抗效应。叶面施用GR24无法抑制水稻分蘖的发生,直接对分蘖芽用GR24处理可以有效抑制其生长。(2)独角金内酯通过降低分蘖芽中细胞分裂素含量抑制分蘖的发生。分蘖芽萌发初期,分蘖节中细胞分裂素运输到休眠的分蘖芽中,分蘖芽的生长状态与分蘖芽中的细胞分裂素含量直接相关。独角金内酯通过促进分蘖芽中细胞分裂素的降解,降低分蘖芽中细胞分裂素的含量,进而抑制分蘖芽的生长。独角金内酯也可以促进分蘖节中细胞分裂素降解,但分蘖节中细胞分裂素含量还受其它因素影响,独角金内酯的作用不足以决定分蘖节中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分蘖芽中细胞分裂素水平直接调控细胞分裂素响应调节子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分蘖芽和分蘖节中细胞分裂素的合成不受独角金内酯的影响。(3)利用转录组学的方法,研究独角金内酯处理后两小时分蘖芽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发现独角金内酯在抑制分蘖芽萌发初期并不会抑制分蘖芽中生长素的合成,但可以通过促进类黄酮的合成进而抑制生长素的向外运输,抑制分蘖芽的生长。此外,独角金内酯可以独立于细胞分裂素直接且快速调控Type-ARRs的表达,抑制分蘖芽的萌发。独角金内酯可以通过对分蘖芽中DIMBOA-glu合成的调控进而促进分蘖芽中细胞分裂素的降解,抑制分蘖芽生长。

周红英[9](2014)在《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形态、生理及产量构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产是水稻育种的永恒主题,产量的提高主要来源于每穗粒数的贡献,大穗是实现水稻超高产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论文以超大穗品种R1126及其所配组合为研究材料,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及产量构成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R1126产量与汕优63相当,R1126所配组合比汕优63增产10.1%-26.8%;每穗粒数的增加是产量增加的直接原因。R1126所配组合高稳系数(HSCi)较对照高出8.4-22.1%,说明其高产、稳产性较好。此外,R1126及所配组合产量与每穗粒数呈正相关或显着正相关;穗粒数与有效穗数之间存在“补偿效应”,大穗型水稻品种要实现超高产,应协调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2)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分蘖发生稳健,成穗率较汕优63高6.9-12.5%;株高120cm左右,高矮适当;茎杆粗壮,穗下节间长;与汕优63相比LAI稍低;而高效叶面积率和粒叶比略高;LAI的下降速度较慢;上三叶长、宽、厚、挺直,各叶片在茎杆上配置合理;一、二次枝梗数和枝梗粒数多,结实率稳定。3)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根长、根粗、扎根深;单茎根系数量多、干重大、衰减缓慢;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大,根系活力强;抽穗后实粒根流量、粒重根流量和根冠比大,地下部与地上部关系和谐,能保证营养元素和水分的吸收,延缓植株衰老,有利提高植株的光合效率和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输的能力。4)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齐穗后较汕优63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较长功能叶面积持续时间和较大的光化学效率,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强。并且Rubsico活性、SOD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高,能够延缓叶片衰老,有利光合产物的积累。产量与光合势、高效叶面积率和叶片的Pn呈极显着正相关,与LAI相关不明显。R1126及所配组合在“源”方面己具备了高产、超高产的潜力。5)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生物产量大,收获指数在0.51-0.56之间,二者均与产量关系密切;单茎干物质的积累优势明显,群体干物质积累在拔节前低于汕优63,拔节期至抽穗期与汕优63相当,抽穗后显着高于汕优63,呈现“前小、中稳、后高”的阶段特征;干物质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变化合理且运输转化效率高;籽粒产量与抽穗前贮藏物质的贡献率呈显着正相关,与抽穗后积累物质贡献率呈显着负相关。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量大,茎鞘物质向穗部的运转效率高是R1126及所配组合高产的主要特征。6)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灌浆启动快,籽粒粒重增加迅速,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早;强、弱势粒间灌浆差异小;灌浆中期灌浆速率大,贡献率高,灌浆后期仍能保持较高的灌浆速率;与汕优63相比,在籽粒灌浆的前、中期,R1126及所配组合强、弱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峰值出现时间早,峰值高,持续时间长,有利于粒重的提高和籽粒充实。7)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穗颈节间组织包括维管束数目、面积、韧皮部面积、茎横切面面积、茎壁面积及穗部各部位枝梗维管束数目与面积等均显着高于汕优63,韧皮部的库容负荷量并未对籽粒充实产生“结构障碍”,籽粒充实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下部枝梗籽粒(多为弱势粒)较上部枝梗籽粒充实差,可能与其维管束发育较差,负荷大有关。其中穗颈韧皮部总面积颖花数、实粒重和总库容负荷量与强、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GRmax)和平均灌浆速率(GRmea)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谷粒充实率呈负相关,与活跃灌浆期(D)、有效灌浆时间(T99)和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输导组织活性与强、弱势粒GRmax和GRmea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谷粒充实率呈正相关,与D、T99和Tmax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穗颈和穗部输导组织与籽粒灌浆结实和产量关系密切,改善穗颈和穗部输导组织特征有利于提高籽粒灌浆结实特性,从而提高产量。

郭保卫[10](2013)在《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形成及其生理生态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试验于2010-2011年在扬州大学海安试验基地及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进行。以粳型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4、南粳44为研究材料,用434单孔塑盘和新型3连孔、2连孔塑盘旱育秧,分别设置摆栽、点抛、常规撒抛等抛栽方式,并以盘育毯状苗机插作为对照。秧龄均为25d,单孔秧盘每孔3苗,2连孔秧盘每连孔4苗,3连孔秧盘每连孔6苗,机插秧秧龄20d,每穴4苗。就不同抛栽方式水稻产量形成及光合物质生产特征、分蘖特性、根系形态生理特征、氮素吸收利用、株型特征、抗倒伏能力和稻米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以明确水稻有序摆抛栽的超高产形成及其生理生态优势,探索抛秧稻超高产新模式,为促进抛秧轻简化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抛栽方式的产量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有序摆抛栽显着高于撒抛和机插。不同连孔处理间则为2连孔>3连孔>单孔。2连孔、3连孔有序摆抛栽产量超过11t hm-2,单孔撒抛和机插稻产量只有10-10.5t hm-2。就不同抛栽方式而言,有序摆栽和点抛群体起点质量高,发棵快,各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粒叶比、光合势、物质生产、积累、后期剑叶光合速率和物质转运均优于撒抛,后期通风透光性好,仍能保持较强的物质生产和抗倒伏能力,最终产量高。就不同结构秧盘处理而言,2连孔、3连孔摆栽次数较单孔减少1/3-1/2,提高了摆栽速度。2连孔稻株中、后期表现出较强的优势,能保持较强抗倒伏和群体物质生产能力,最终产量大于3连孔和单孔,3连孔和单孔稻株间差异不显着。有序摆抛栽稻群体起点质量高,活棵快,前期有着适宜的光合物质积累和叶面积,后期保持较强的光合物质生产、积累和转运能力,是实现超级稻稳定超高产的基础,2连孔稻株整个生育时期均表现出较强的物质生产和生长优势,3连孔稻株也具有一定优势。因此,2连孔、3连孔有序摆抛栽是一种水稻省工超高产栽培新模式。2.(1)分蘖发生叶位和成穗:①有序摆栽和点抛稻的一次分蘖发生在主茎1-6叶位,二次分蘖发生在1/1、1/2、1/3,优势分蘖发生和成穗是主茎3-5叶位的一次分蘖,一次分蘖占总茎蘖比例为65-70%;撒抛稻分蘖的发生叶位比摆栽和点抛高两个叶位,一次分蘖叶位也是1-6,二次分蘖发生在1/1、1/2、1/3、2/1、2/3,优势分蘖发生和成穗为主茎3-6叶位,一次分蘖比例60%多点,二次分蘖比例比摆栽、点抛稍高些。机插稻的一次分蘖叶位3-7,优势分蘖叶位4-7;南粳44一次分蘖比例介于点抛处理之间,武运粳24的一次分蘖比例高于抛栽培处理,二次分蘖比例与一次分蘖趋势相反。不同抛栽方式间一次分蘖比例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二次分蘖呈现相反趋势。②同种栽插方式下不同连孔处理间分蘖发生叶位和成穗叶位相同,一次分蘖各叶位上分蘖发生率、成穗率和成穗数基本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二次分蘖则表现为2连孔、单孔>3连孔。不同连孔处理间一次分蘖比例、二次分蘖比例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2)分蘖对产量贡献及穗部性状:①有序摆抛栽水稻一次分蘖与主茎对产量的贡献率90%左右,撒抛稻主茎和一次分蘖对产量的贡献率85%左右,机插稻主茎对产量的贡献率两品种间有不同,南粳44介于撒抛和摆抛、点栽之间,武运粳24高于抛栽处理。不同抛栽方式间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单穗重和着粒密度、单株和群体产量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②不同连孔处理间一次分蘖对产量贡献无明显变化规律,二次分蘖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2连孔、单孔>3连孔,不同连孔处理间穗粒数、单穗重表现为3连孔>2连孔>单孔,着生密度和单株产量、群体产量则为2连孔>单孔、3连孔。所有处理的一次分蘖发生率、成穗率和的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单穗重和着粒密度等均高于二次分蘖,主茎对产量贡献率高于20%,可见水稻有序摆抛栽主茎和低位优势分蘖优势明显。3.水稻有序摆栽和点抛后秧苗根系长度、根数、单株根重高于撒抛和机插,栽后7d3连孔稻苗优势明显,栽后15d2连孔秧苗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各生育时期群体根干重、根系冠比、根系活力表现摆栽>点抛>撒抛>机插,不同连孔稻株间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根系吸收总面积、活跃吸收表面积和吸收面积比与穗后根系伤流量亦呈现相同趋势。各生育时期的根系干重、根冠比、根系活力及抽穗期单茎根系伤流量、根系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比与产量极显着相关。齐穗15d,70%上根系分布在0-5cm,90%以上根系分布在0-10cm,各层根干重、根体积、根重密度抛栽方式间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不同连孔处理间为2连孔>3连孔>单孔,5-10cm、10-15cm、15-20cm的根系比例亦呈现此趋势。0-20cm内,各层根系干重、根系体积、根重密度与产量极显着相关,上层根系对产量贡献较大,0-10cm贡献率达90%以上。总之,水稻有序摆抛栽根系发生快,各时期活力强,后期分布合理,其良好的根系特性是其超高产形成的地下部特征和生理基础。4.(1)水稻有序摆抛栽各生育时期全株含氮率低于撒抛,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吸氮量相对较低,拔节后吸氮量显着或极显着高于撒抛,阶段吸氮量和阶段吸收比例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3连孔和2连孔植株各生育时期含氮率和阶段吸氮比例较高,且前期能保持适宜的吸氮量,拔节后吸氮能力显着增强,各生育时期吸氮量、阶段吸氮量和阶段吸收比例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2)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偏生产力、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产量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氮素利用率各指标、偏生产力、氮素收获在不同连孔处理间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百公斤籽粒需氮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籽粒生产效率呈现相反趋势。(3)不同抛栽方式间抽穗及成熟期根系、茎鞘、叶、穗和总干重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不同连孔处理间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不同抛栽方式处理穗后根系及穗部含氮率和吸氮量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茎鞘和叶片呈现相反的趋势;不同连孔处理穗后叶片和穗中含氮率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抽穗期茎鞘与成熟期根系的含氮率差异不显着。各器官中的吸氮量亦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有序摆栽和点抛稻的茎鞘与叶向穗转移的氮素量大、转运率高,且根系具有较强的吸收养分能力。茎鞘和叶的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水稻有序摆抛栽前期有合理含氮量和积累量,各生育阶段氮素吸收能力较强,抽穗后具有较高的氮素积累量、转运量和转运率,是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形成的营养机理。5.(1)不同抛栽方式水稻间的抗倒伏能力差异显着,有序摆栽稻的茎秆倒伏指数和群体倒伏指数最小,抗倒伏能力最强,点抛稻抗倒伏能力其次,撒抛稻茎秆倒伏指数和群体倒伏指数最大,抗倒伏能力最差。就不同连孔稻株而言,各抛栽方式下均表现为2孔>3连孔、单孔,2连孔稻株抗倒伏能力优势明显,3连孔和单孔互有高低。(2)抗折力与茎秆抗倒伏能力、群体抗倒伏能力极显着正相关,是影响抗倒伏能力的重要因素。抗折力与株高、重心高度、茎秆粗度、茎壁厚度、茎秆干重、叶鞘干重、单位节间干重、节间基部至穗顶的长度和鲜重及弯曲力矩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相对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3)2连孔、3连孔有序摆抛稻株,抗倒伏能力强,主要因为基部节间短、粗、壁厚,后期茎秆充实度好。抛栽稻高产、超高产栽培中,2连孔、3连孔有序摆抛稻株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是一种抗倒伏能力较强的高产轻简栽培方式。6.有序摆抛水稻上三叶较长,叶片叶基角、叶开角与披垂度相对较小,上三叶叶长不同连孔处理间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叶片叶基角、叶开角与披垂度则为2连孔<3连孔<单孔,叶长与每穗粒数、单穗重及产量极显着相关,与单位面积穗数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叶基角、叶开角和披垂度则呈现相反的相关趋势,且部分差异极显着或显着。水稻有序摆抛栽穗后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指数、剑叶SPAD值较高,且下降速度慢,不同连孔处理间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衰减速度表现为单孔<3连孔<2连孔。不同抛栽方式的叶位着生高度和相对着生高度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不同连孔处理间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上三叶叶片着生高度与相对着生高度、剑叶到倒2叶的叶枕距、与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穗重极显着或显着相关,而与有效穗数极显着负相关。穗长、穗着生密度、抽穗后茎鞘重与每穗粒数、单穗重及产量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与有效穗数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株高与产量和穗粒数显着正相关,而与秆长与产量及构成因素相关性均不显着。7.(1)加工品质。不同抛栽方式水稻间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密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不同连孔处理间2连孔>3连孔>单孔,稀植有序摆抛栽利于加工品质的改善。(2)外观品质。不同抛栽方式间垩白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呈现摆栽>点抛>撒抛、机插的趋势;不同连孔处理间则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3连孔、2连孔穴内分蘖多且竞争强,一定程度减少了穴内空间,所以其外观品质较单孔稍差。(3)蒸煮食味品质。不同抛栽方式水稻的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崩解值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而蛋白质含量呈现相反趋势。不同连孔处理间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变化较小,峰值黏度、崩解值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最终黏度和回复则为3连孔、2连孔<单孔。有序摆抛栽可在较多性状上改善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特别2连孔、3连孔有序栽插在稻米品质上有明显改善(除外观品质)。

二、超高产水稻的分蘖特性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高产水稻的分蘖特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效丰产水稻品种生产特征及其生理基础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我国水稻品种演变进程及其产量构成的变化
    1.2 高产水稻品种的形态和生理表现
        1.2.1 群体茎蘖动态
        1.2.2 根系发育特性
        1.2.3 光合生产特性
    1.3 高产水稻品种的物质生产特征
    1.4 高产水稻品种的氮素利用特性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田间试验部分
        2.3.1.1 生育期记载
        2.3.1.2 茎蘖动态
        2.3.1.3 植株干物重
        2.3.1.4 植株含氮量测定
        2.3.1.5 剑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2.3.1.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3.1.7 稻米品质
        2.3.2 盆栽试验部分
        2.3.2.1 生育期记载
        2.3.2.2 植株干物重
        2.3.2.3 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2.3.2.4 根系形态
        2.3.2.5 根系活力
        2.3.2.6 根系伤流量
        2.3.2.7 叶绿素含量
        2.3.2.8 光合特性
        2.3.2.9 叶片激素含量测定
        2.3.2.10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水稻品种产量形成与生产效率的表现
        3.1.1 供试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1.2 供试水稻品种产量与生产效率的类型表现
    3.2 高效丰产水稻品种的生长特征表现
        3.2.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期及其生育阶段的差异
        3.2.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干物质积累状况
        3.2.3 高效丰产水稻品种群体的物质生产效率
        3.2.3.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前期物质生产效率
        3.2.3.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结实期物质生产效率
        3.2.4 高效丰产品种的群体茎蘖动态和茎蘖成穗率
    3.3 高效丰产品种的若干形态和生理特性
        3.3.1 高效丰产品种的根系特性
        3.3.2 高效丰产品种的结实期光合生产能力
        3.3.2.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叶绿素含量
        3.3.2.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光合参数特性
        3.3.3 高效丰产品种叶片激素含量
        3.3.3.1 高效丰产水稻品种生育前期叶片激素含量
        3.3.3.2 高效丰产水稻品种结实期叶片激素含量
    3.4 高效丰产品种对氮肥的吸收利用及响应特征
        3.4.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3.4.2 高效丰产水稻品种的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3.4.2.1 供试水稻品种生育前期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3.4.2.2 供试水稻品种结实期剑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3.4.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肥料响应差异
        3.4.3.1 高效丰产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对氮肥水平的响应
        3.4.3.2 高效丰产水稻品种结实期生产能力对氮肥水平的响应
        3.4.3.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结实期干物质转运特征及对氮肥的响应差异
        3.4.3.4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氮肥利用效率对氮肥水平的响应差异
    3.5 供试水稻品种的稻米品质表现
        3.5.1 供试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差异
        3.5.1.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加工和外观品质的差异
        3.5.1.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蒸煮食味品质差异
        3.5.1.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3.5.2 供试水稻品种稻米品质对氮肥水平的响应差异
        3.5.2.1 加工及外观品质对氮肥水平的响应
        3.5.2.2 蒸煮食味品质对氮肥水平的响应
        3.5.2.3 RVA谱特征值对氮肥水平的响应
    3.6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结实生长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3.6.1 供试水稻品种产量对结实期高温胁迫的响应差异
        3.6.2 结实期干物质积累量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3.6.3 物质生产效率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4 讨论
    4.1 高效丰产品种产量结构及其群体形成特征
    4.2 高效丰产品种的物质生产和积累特性
    4.3 高效丰产品种的若干形态生理特性
    4.4 高效丰产品种氮素利用特性
    4.5 水稻高效丰产特征与稻米品质表现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2)一种两收模式下栽培密度对多年生稻云大107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特别感谢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年生稻的研究进展
        1.2.2 栽培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概况
        1.2.3 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2.4 栽培密度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田间管理
        2.3.1 肥料管理
        2.3.2 水分管理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最高分蘖及成穗率调查
        2.4.2 光合特性测定
        2.4.3 根系活力测定
        2.4.4 干物质积累特性测定
        2.4.5 稻桩成活率调查
        2.4.6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测定
        2.4.7 稻米品质测定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栽培密度对云大107生育期的影响
    3.2 栽培密度对云大107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栽培密度对云大107分蘖、成穗率和稻桩成活率的影响
        3.2.2 栽培密度对云大107光合特性的影响
        3.2.3 栽培密度对云大107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4 栽培密度对云大107根系活力的影响
    3.3 栽培密度对云大107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1 栽培密度对云大107实测产量的影响
        3.3.2 栽培密度对云大107理论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3.3 栽培密度处理下云大107产量与产量构成通径分析
    3.4 栽培密度对云大107稻米品质的影响
        3.4.1 栽培密度对云大107加工品质的影响
        3.4.2 栽培密度对云大107外观品质的影响
        3.4.3 栽培密度对云大107蒸煮品质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栽培密度对云大107生长发育的影响
        4.1.2 栽培密度对云大107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4.1.3 栽培密度对云大107稻米品质的影响
    4.2 结论
        4.2.1 栽培密度对云大107生长生育的影响
        4.2.2 栽培密度对云大107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4.2.3 栽培密度对云大107稻米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日产量的中籼杂交稻机插适应性评价及高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机插秧品种适应性筛选研究进展
        1.2.2 适应性品种筛选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2.3 机插秧群体茎蘖动态特征研究进展
        1.2.4 机插秧株型特征研究进展
        1.2.5 机插秧物质生产特征研究进展
        1.2.6 机插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特征研究进展
        1.2.7 机插秧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切入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基本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土壤基础肥力测定及试验地当年生育期间详细气象资料收集(2017、2018)
        2.4.2 缓苗期生长特性(2018)
        2.4.3 茎蘖动态与生育进程调查(2017、2018)
        2.4.4 株型测定(2017、2018)
        2.4.5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氮素吸收利用测定(2017、2018)
        2.4.6 氮素利用相关指标测定(2017、2018 年)
        2.4.7 产量及其构成(2017、2018)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机插栽培水稻全生育期、产量及日产量
    3.2 机插栽培中籼杂交稻品种日产量聚类分析及品种选择
    3.3 不同日产量类型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差异
    3.4 不同日产量类型品种栽后缓苗生长特性
    3.5 不同日产量类型品种株型特征差异
        3.5.1 不同日产量类型品种茎型特征差异
        3.5.2 不同日产量类型品种叶型特征差异
        3.5.3 不同日产量类型品种穗型特征差异
        3.5.4 株型与日产量的关系
    3.6 不同日产量类型品种干物质生产特性
        3.6.1 不同日产量类型品种主要生育时期群体干物质积累特性
        3.6.2 不同日产量类型品种主要生育时期群体干物质分配特性
        3.6.3 不同日产量类型品种主要生育阶段群体干物质积累特性
        3.6.4 不同日产量类型品种成熟期群体干物质转运特性
        3.6.5 不同日产量类型品种主要生育阶段群体生长速率
        3.6.6 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与日产量的关系
    3.7 不同日产量类型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特征
        3.7.1 主要生育时期植株及各器官含氮率
        3.7.2 主要生育时期植株及各器官氮素积累特性
        3.7.3 主要生育时期氮素分配特性
        3.7.4 氮素积累、分配及转运与日产量的相关性
    3.8 机插栽培中籼杂交稻品种适应性综合指标筛选
        3.8.1 与日产量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的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3.8.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日产量作为机插栽培中籼杂交稻品种筛选的可行性
    4.2 机插高日产量类型品种产量形成特征及群体生长特性
        4.2.1 机插高日产量类型品种产量形成特征
        4.2.2 机插高日产量类型品种群体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
        4.2.3 机插高日产量类型品种群体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4.3 适宜四川地区机插杂交籼稻品种的特征性指标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甬优2640超高产栽培株型及其光合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1.1 超高产水稻的概念
        1.2 籼粳杂交稻的选育历程、发展及产量优势
        1.3 籼粳杂交稻群体生态生理特征
        1.4 超级稻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1.5 水稻株型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2.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主要研究内容
    4.研究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的产量形成特征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情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储存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比较
        2.2 茎蘖动态的比较
        2.3 穗部性状的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形态结构特征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情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储存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型结构的比较
        2.2 叶面积的比较
        2.3 株型形态结构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的光合特性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情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储存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中含氮量的比较
        2.2 冠层叶片SPAD值的比较
        2.3 冠层叶片耐光氧化能力的比较
        2.4 冠层叶片光合参数的比较
        2.5 冠层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比较
        2.6 剑叶中光合相关酶活性的比较
    3 讨论
        3.1 甬优2640及其3种栽培株型冠层叶片光合能力特征
        3.2 甬优2640及其3种栽培株型冠层叶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特征
        3.3 甬优2640及其3种栽培株型剑叶中光合相关酶的特征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光合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情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储存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上部干物重的比较
        2.2 茎叶干物质转运力的比较
        2.3 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转运力的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的产量构成特征
        1.2 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的形态结构特征
        1.3 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的光合特性
        1.4 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的光合物质转运和积累特征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水稻高效生产品种的群体生长特征及其氮肥利用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高产水稻品种的产量形成特征
    1.2 高产类型水稻品种的形态生理基础
        1.2.1 茎蘖动态
        1.2.2 叶面积指数
        1.2.3 根系特性
        1.2.4 光合特性
    1.3 高产水稻品种的物质生产特征
    1.4 氮高效品种的物质生产表现特征及其高产调控
    1.5 稻米品质的决定因素及栽培条件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
    2.2 试验设置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茎蘖动态与生育期记载
        2.3.2 叶面积
        2.3.3 植株干物重与含氮量
        2.3.4 叶片氮代谢酶活性
        2.3.5 植株净光合速率
        2.3.6 根系氧化活力与根干重
        2.3.7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3.8 稻米品质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品种的生产类型划分
    3.2 高效丰产品种产量形成及其对氮肥和迟播的响应特征
        3.2.1 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3.2.2 不同类型品种干物质生产特征
        3.2.3 高效丰产品种物质生产效率
    3.3 高效丰产品种氮素的吸收和利用
        3.3.1 不同类型品种氮肥吸收利用率对氮肥的响应特征
        3.3.2 迟播对水稻品种氮肥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3.3.3 不同类型品种叶片氮代谢酶活性的差异
    3.4 高效丰产品种群体发育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3.4.1 高效丰产品种茎蘖动态与茎蘖成穗率
        3.4.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抽穗期叶面积指数的差异
        3.4.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根干重及根系氧化活力
        3.4.4 不同类型品种净光合速率的差异
    3.5 供试品种稻米品质的表现及其环境效应
        3.5.1 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
        3.5.2 供试品种蒸煮食味品质
        3.5.3 供试水稻品种RVA谱特征值
4 讨论
    4.1 高效生产品种产量形成及其群体建成特征
    4.2 高效丰产水稻品种的物质生产特征
    4.3 水稻高效生产与氮肥的吸收和利用
    4.4 不同类型水稻稻米品质表现及其优质调控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6)减氮背景下超高产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农学与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中国水稻品种改良进程
        1.1 水稻品种类型的变化
        1.2 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
        1.3 水稻单产的变化
    2 水稻产量的形成
        2.1 水稻产量形成与产量构成因子
        2.2 水稻产量形成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2.3 水稻产量形成与干物质生产和转运
        2.4 水稻产量形成与根系
    3 氮在水稻生产中的作用及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现状
        3.1 氮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2 氮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 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现状
    4 水稻素氮利用效率
        4.1 氮素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
        4.1.1 不设立无氮区
        4.1.2 设立无氮区
        4.2 水稻对氮肥的吸收特性
        4.3 水稻NUE差异
        4.3.1 水稻NUE的品种间差异
        4.3.2 水稻NUE的类型间差异
        4.3.3 与水稻NUE有关的农学和生理性状
    5 有关水稻产量和NUE还需进一步探索的科学问题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籼型超级杂交稻在减氮背景下的产量与NUE的农学和生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生育进程
        1.2.2 农艺性状与生长特性
        1.2.3 光照拦截动态
        1.2.4 SPAD值测定
        1.2.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1.2.6 氮素积累与利用效率
        1.3 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条件
        2.2 不同水稻品种的生育期
        2.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
        2.4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2.5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收获指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
        2.5.1 关键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和成熟期收获指数
        2.5.2 干物质转运特性
        2.5.3 作物生长速率
        2.6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植株生长特性
        2.6.1 分蘖特性
        2.6.2 分蘖速率与群体作物生长速率的关系
        2.6.3 叶面积生长特性
        2.6.4 叶面积生长速率与群体作物生长速率的关系
        2.6.5 营养生长期的光照拦截特性
        2.6.6 花后SPAD值的变化
        2.7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氮素积累和利用效率
        2.7.1 齐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氮浓度
        2.7.2 关键生育期的氮素积累
        2.7.3 氮素转运特性
        2.7.4 氮素利用效率
        2.7.5 NUE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关系
        2.7.6 NUE与植株生长特性的关系
    3 讨论
        3.1 籼型超级杂交稻在减氮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及其农学和生理特性
        3.2 籼型超级杂交稻在减氮条件下的氮素积累、转运及NUE表现
        3.3 不同氮肥处理下水稻NUE相关性状
    4 结论
第三章 籼粳杂交稻在减氮背景下的产量和NUE的农学与生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生育期记载
        1.2.2 叶面积和干物质
        1.2.3 颖花分化与退化
        1.2.4 冠层结构特性
        1.2.5 产量和产量构成
        1.2.6 植株全氮含量的测定
        1.3 其它数据计算
        1.4 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条件
        2.2 产量及其构成
        2.3 甬优4949 大穗的形成
        2.3.1 颖花分化与退化
        2.3.2 颖花分化期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
        2.3.3 颖花分化末期至齐穗期的作物生长速率
        2.3.4 群体颖花生产效率
        2.4 干物质生产及与干物质生产有关的植株性状
        2.4.1 生育期和干物质积累
        2.4.2 冠层光照拦截和光能利用率
        2.4.3 冠层内光照和氮素的垂直分布
        2.4.4 LAI降低速率和绿叶面积持续期
        2.5 粒叶比和收获指数
        2.6 氮素积累和利用效率
        2.7 NUEg与 NHI、HI和成熟期叶片、饱粒氮素浓度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在减氮条件下的产量和NUE表现
        3.2 颖花生产效率对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产量和NUE的影响
        3.3 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对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产量和NUE的影响
        3.4 冠层特性对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产量和NUE的影响
        3.5 粒叶比和HI对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产量和NUE的影响
    4 结论
第四章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籼粳杂交稻花后物质生产与碳氮转运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超高产水稻籽粒灌浆特性
        1.1.1 籽粒灌浆特性及问题
        1.1.2 弱势粒灌浆障碍
    1.2 水稻维管束特性与籽粒灌浆
        1.2.1 维管束功能及限制
        1.2.2 维管束性状与穗部发育
        1.2.3 维管束与籽粒灌浆
    1.3 花后干物质积累及转运
        1.3.1 花后光合物质生产
        1.3.2 花后干物质积累
        1.3.3 花后干物质转运
        1.3.4 茎鞘花后干物质输出
    1.4 花后氮同化物代谢及转运
        1.4.1 花后氮同化物积累
        1.4.2 花后氮同化物转运
    1.5 小结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施氮量对水稻花后叶氮输出、碳氮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3 数据统计
    2.3 结果
        2.3.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3.2 叶片氮素输出
        2.3.3 叶片SPAD值
        2.3.4 叶片光合功能
        2.3.5 叶片氮代谢酶活性
        2.3.6 单丛叶片糖转运
        2.3.7 水稻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2.3.8 水稻花后氮素吸收与转运
    2.4 讨论
        2.4.1 叶氮输出与碳氮转运
        2.4.2 叶氮输出与水稻产量
    2.5 小结
3 施氮量对水稻花后群体籽粒灌浆及氮积累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籽粒灌浆动态
        3.3.2 籽粒灌浆阶段特征分析
        3.3.3 籽粒N积累动态
        3.3.4 籽粒氮积累阶段特征分析
        3.3.5 籽粒灌浆及氮积累相关性分析
        3.3.6 籽粒灌浆与氮积累关系
    3.4 讨论
        3.4.1 群体籽粒灌浆代表性
        3.4.2 不同类型水稻群体灌浆差异
        3.4.3 籽粒氮积累与群体粒重增长
    3.5 小结
4 施氮量对水稻花后糖、氮代谢及维管束特征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4.2.3 数据统计
    4.3 结果
        4.3.1 穗颈节维管束性状
        4.3.2 穗颈节间伤流强度
        4.3.3 伤流液糖氮物质转运
        4.3.4 籽粒含氮化合物浓度及氮代谢酶活性
        4.3.5 籽粒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
    4.4 讨论
        4.4.1 施氮量对穗颈节间维管束性状的影响
        4.4.2 水稻花后糖、氮代谢与“流”
        4.4.3 花后氮同化差异与“流”
    4.5 小结
5 水稻花后氮吸收和转运对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培养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土壤和植株氮素含量动态变化
        5.3.2 籽粒产量及构成因素
        5.3.3 叶片氮代谢及抗氧化酶活性
        5.3.4 剑叶光合功能差异
        5.3.5 花后碳氮积累和转运特征
    5.4 讨论
        5.4.1 花后氮吸收差异
        5.4.2 花后氮吸收与叶片持绿期
        5.4.3 花后氮吸收与碳氮转运
    5.5 小结
6 水稻花前、花后阶段穗肥氮的吸收、分配及利用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设计
        6.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6.2.3 数据统计
    6.3 结果
        6.3.1 植株各部位干物质积累量
        6.3.2 ~(15)N穗肥在植株花前、花后的积累及分配
        6.3.3 植株N分别来自花前、花后吸收的 ~(15)N穗肥的比例(Ndff)
        6.3.4 植株花前、花后吸收的 ~(15)N穗肥在灌浆不同阶段的转运及贡献
        6.3.5 水稻对 ~(15)N穗肥的利用、土壤残留及损失
    6.4 讨论
        6.4.1 花前、花后阶段穗肥氮的积累和转运
        6.4.2 花前、花后阶段穗肥氮的利用
    6.5 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特色与创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独角金内酯抑制水稻分蘖芽萌发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分蘖发生的生物学特性
    2 影响水稻分蘖的因素
        2.1 遗传因素
        2.2 环境因素
    3 激素对水稻分蘖发生的影响
        3.1 影响分蘖发生的激素
        3.2 影响分蘖发生的激素学机制
    4 独角金内酯对植物分枝的调控
        4.1 独角金内酯的合成及信号转导
        4.2 独角金内酯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3 独角金内酯调控分枝发生的途径
    5. 本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Literature Review
第二章 不同处理对水稻分蘖芽休眠萌发转换及独角金内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氮、低磷和水分胁迫对水稻分蘖芽萌发及独角金内酯的影响
        2.2 外施GR24对内源独角金内酯含量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3 外施GR24调控水稻分蘖发生的位置和时间效应
        2.4 独角金内酯与细胞分裂素对水稻分蘖芽调控的拮抗效应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稻分蘖芽休眠与萌发转换过程中独角金内酯与细胞分裂素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试验处理分蘖芽休眠与萌发转换情况
        2.2 分蘖芽休眠与萌发转换过程中内源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含量的变化
        2.3 分蘖节分蘖芽休眠与萌发转换过程中SLs和CK相关基因的表达
        2.4 伸长节分蘖芽休眠与萌发转换过程中独角金内酯和细胞分裂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3 讨论
    参考文献
    Interaction Between Strigolactone and Cytokinin in the Controll of Shoot Branching in Rice
第四章 独角金内酯抑制水稻分蘖发生的转录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试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去穗和外施GR24对倒二芽长度的影响
        2.2 测序质量评估
        2.3 差异表达基因数统计
        2.4 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富集分析
        2.5 分蘖芽休眠与萌发转换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5.1 生长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2.5.2 细胞分裂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2.5.3 苯丙烷相关基因的表达
        2.5.4 苯并恶唑嗪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2.5.5 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
    3 讨论
    参考文献
    Transcriptomlc Appraches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Bud Inhibition of Strigolactones in Rice
第五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独角金内酯对水稻分蘖芽的调控作用
        1.2 独角金内酯在水稻分蘖芽休眠与萌发转换中的作用
        1.3 独角金内酯抑制分蘖发生的途径
    2 主要结论
    3 主要创新点
    4 不足与展望
        4.1 不足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形态、生理及产量构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水稻超高产育种
        1.1.2 超高产水稻形态生理特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的产量稳定性及产量构成因素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1.2 考查性状
        2.1.3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产量表现
        2.2.2 产量稳定性分析
        2.2.3 产量构成特点
        2.2.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的株型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3.1.2 测定项目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分蘖特性
        3.2.2 茎杆特征
        3.2.3 叶片特征
        3.2.4 穗部特征
    3.3 讨论与总结
第四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生育后期根系的形态生理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4.1.2 测定项目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根系的形态特征
        4.2.2 根系干重和根冠比
        4.2.3 根系的分布规律
        4.2.4 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表收面积
        4.2.5 根系伤流强度
        4.2.6 根系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4.3 讨论与总结
第五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生育后期的光合特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测定方法
        5.1.3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齐穗后叶面积变化和光合势
        5.2.2 剑叶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5.2.3 齐穗后剑叶净光合速率(Pn)和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
        5.2.4 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
        5.2.5 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5.2.6 Rubisco和SOD活性的变化
        5.2.7 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5.3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6.1.2 测定项目
        6.1.3 数据计算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生育时期单茎干物质量和群体干物质量
        6.2.2 不同生育阶段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其占生物学产量的比例和收获指数
        6.2.3 生育中后期营养器官和穗各部分干物质比例及其变化
        6.2.4 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输出和转化特征
        6.2.5 群体干物质输出与转化特征
        6.2.6 产量与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和经济系数的关系
    6.3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籽粒灌浆充实特性及其与籽粒库活性的关系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7.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籽粒灌浆特性
        7.2.2 籽粒充实度分析
        7.2.3 籽粒库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与籽粒灌浆
        7.2.4 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与籽粒灌浆
    7.3 讨论与总结
第八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穗颈节间和穗部枝梗输导组织与籽粒充实特性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8.1.2 测定方法
        8.1.3 数据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穗颈输导组织特性
        8.2.2 穗部枝梗输导组织特征
    8.3 讨论与总结
全文结论与主要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R1126及所配组合不同年份和试验地点小区产量与构成因素

(10)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形成及其生理生态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4 研究进展
        4.1 水稻抛秧超高产的研究进展
        4.1.1 水稻超高产概念
        4.1.2 水稻塑盘旱育壮秧奠定超高产基础
        4.1.3 水稻塑盘旱育抛栽方式
        4.1.4 水稻塑盘旱育抛栽超高产形成特性
        4.1.5 水稻抛秧超高产研究展望
        4.2 有序程度对抛秧稻高产形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4.2.1 不同有序程度抛栽稻抛栽方式
        4.2.2 不同有序程度抛栽稻高产、超高产形成特点
        4.2.3 水稻有序抛秧的展望
        4.3 水稻稀植超高产模式及生理生态特征研究进展
        4.3.1 水稻稀植高产、超高产栽培的发展
        4.3.2 水稻稀植超高产主要模式
        4.3.3 水稻稀植超高产的生理基础
        4.3.4 水稻稀植超高产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有序摆抛栽对超级稻超高产与光合生产力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1.4.2 剑叶光合速率
        1.4.3 透光率测定
        1.4.4 单穴物理学指标测定
        1.4.5 产量的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群体起点结构及质量
        2.1.1 栽后秧苗分布
        2.1.2 栽后稻苗素质
        2.2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光合特性及物质生产
        2.2.1 各生育时期物质生产与积累
        2.2.2 抽穗期群体叶面积组成及粒叶比
        2.2.3 各生育阶段群体生长率和光合势
        2.2.4 抽穗后茎鞘干重及物质转移
        2.2.5 抽穗后剑叶光合速率
        2.3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抗倒伏性
        2.4 水稻有序摆抛栽抽穗期的群体透光率
        2.5 水稻有序摆抛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6 水稻有序摆抛栽产量的方差分析
    3 讨论
        3.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光合物质生产特性
        3.2 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特性与稀植超高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分蘖发生与成穗特性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1 分蘖发生与成穗的追踪
        1.4.2 茎蘖动态
        1.4.3 实收计产
        1.5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发生叶位及发生率
        2.2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分蘖成穗叶位及成穗率差异
        2.3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茎蘖发生动态
        2.4 水稻有序摆抛栽分蘖成穗的茎蘖组成
        2.5 水稻有序摆抛栽各成穗分蘖对产量的贡献
        2.6 水稻有序摆抛栽各成穗分蘖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
    3 讨论
        3.1 关于不同抛栽方式水稻主茎分蘖发生与成穗
        3.2 不同抛栽方式水稻的分蘖规律与优势分蘖利用
        3.3 不同抛栽方式水稻各叶位分蘖与产量的关系
        3.4 关于抛栽稻合理利用分蘖成穗,进一步促进水稻超高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的根系形态生理特征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1 根系干重、根冠比
        1.4.2 根系体积、根系活力、根系吸收面积
        1.4.3 根系伤流
        1.4.4 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产量及构成因素
        2.2 栽后秧苗的根系特点
        2.3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根系干重及根冠比
        2.4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根系活力
        2.5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根系吸收表面积
        2.6 水稻有序摆抛栽抽穗后根系伤流变化
        2.7 水稻有序摆抛栽后期根系在土层中的分布
        2.7.1 各层根系干重及比例
        2.7.2 各层根系体积与根干重密度
        2.8 根系特征与产量的相关性
        2.8.1 各生育期根系特征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2.8.2 根系特征与产量的关系
    3 讨论
        3.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根形态生理系特征
        3.1.1 根系生长特性
        3.1.2 根系分布特性
        3.2 稀植栽培与根系活力的关系
        3.3 根系特征与水稻超高产的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氮素吸收利用与分配转运特点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1 植株全氮的测定
        1.4.2 计产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含氮率与吸氮量
        2.2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氮素阶段吸收量与阶段吸收速率
        2.3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氮素利用效率和百千克籽粒需氮量
        2.4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抽穗期氮素积累、分配与转运
        2.4.1 水稻有序摆抛栽抽穗期的干物质与氮素的积累、分配
        2.4.2 水稻有序摆抛栽成熟期的干物质与氮素的积累、分配
        2.4.3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氮素转运量
    3 讨论
        3.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氮素吸收、积累特性
        3.2 水稻有序摆抛的氮素分配、转运与生产特性
        3.3 氮素吸收、积累及转运特点与水稻高产的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有序摆抛栽对超级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节间农艺指标
        1.4.2 茎干抗折力
        1.4.3 重心高度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序摆抛栽超级稻茎秆的抗倒伏能力
        2.2 有序摆抛栽超级稻的植株性状
        2.3 有序摆抛栽超级稻的茎秆充实度性状
        2.4 抗倒伏特性与茎秆主要物理性状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关于有序摆抛栽对水稻抗倒伏性的影响
        3.2 关于水稻抗倒伏性状特征间的关系
        3.3 关于水稻植株抗倒伏性与稀植栽插的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的株型特征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叶面积
        1.4.2 上部叶片倾斜角度及叶枕高度
        1.4.3 SPAD值
        1.4.4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产量及构成
        2.2 水稻有序摆抛栽抽穗期的叶片配置
        2.3 水稻有序摆抛栽上部叶片的空间分布
        2.4 水稻有序摆抛栽穗后叶面积变化
        2.5 水稻有序摆抛栽穗后剑叶SPAD变化
        2.6 株型指标与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不同抛栽方式水稻株型特征的探讨
        3.2 关于不同抛栽方式水稻株型与产量的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有序摆抛栽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供试品种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产量的测定
        1.4.2 稻米品质
        1.4.3 稻米淀粉黏滞特性
        1.5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序摆抛栽水稻的产量
        2.2 有序摆抛栽水稻稻米品质
        2.2.1 有序摆抛栽水稻稻米的加工品质
        2.2.2 有序摆抛栽水稻稻米的外观品质
        2.2.3 有序摆抛栽水稻稻米的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
        2.2.4 有序摆抛栽水稻稻米的RVA谱特征值
    3 小结与讨论
        3.1 有序摆抛栽对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3.2 有序摆抛栽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3.3 有序摆抛栽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3.4 壮苗合理栽插提高稻米品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及光合物质生产特征优势
        1.2 水稻有序摆抛栽分蘖发生利用优势
        1.3 水稻有序摆抛栽根系形态生理特征优势
        1.4 水稻有序摆抛栽氮素吸收利用优势
        1.5 水稻有序摆抛栽群体抗倒伏能力
        1.6 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的株型特征
        1.7 水稻有序摆抛栽品质性状特征
    2 讨论
        2.1 有关水稻有序摆抛稳定超高产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
        2.1.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超高产机制
        2.1.2 水稻稀植栽插与超高产轻简栽培
        2.2 进一步提高有序摆抛水稻超高产潜力的技术关键
        2.3 水稻有序摆抛栽进一步深化与拓展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超高产水稻的分蘖特性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效丰产水稻品种生产特征及其生理基础的初步研究[D]. 刘飞. 扬州大学, 2021(08)
  • [2]一种两收模式下栽培密度对多年生稻云大107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D]. 施继芳. 云南大学, 2020(08)
  • [3]基于日产量的中籼杂交稻机插适应性评价及高产特性研究[D]. 何连华.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4]甬优2640超高产栽培株型及其光合特性的研究[D]. 屠晓. 扬州大学, 2019(02)
  • [5]水稻高效生产品种的群体生长特征及其氮肥利用效率[D]. 张新月. 扬州大学, 2019(02)
  • [6]减氮背景下超高产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农学与生理研究[D]. 黄礼英. 华中农业大学, 2018
  • [7]籼粳杂交稻花后物质生产与碳氮转运特征研究[D]. 武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8]独角金内酯抑制水稻分蘖芽萌发的机理[D]. 查满荣. 南京农业大学, 2018(12)
  • [9]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形态、生理及产量构成研究[D]. 周红英.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 [10]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形成及其生理生态特征的研究[D]. 郭保卫. 扬州大学, 2013(04)

标签:;  ;  ;  ;  

超高产水稻分蘖特性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