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再入院62例临床分析

癔症再入院62例临床分析

一、62例癔症性精神病再住院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慧,赵青霞[1](2020)在《精神科门诊分离[转换]性障碍用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和分析精神科门诊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7月22日至2019年7月22日该院精神科门诊信息系统数据库中174例临床诊断为分离[转换]性障碍(ICD-10编码为F44)患者的信息,统计分析其治疗药物、药物种类、剂量、频率和联合用药情况。结果 174例患者中女164例(94.25%),年龄35~<55岁85例(48.85%),比例最高。接受药物治疗156例(89.66%),其中药物使用频率前3位依次为丙戊酸镁[55例(35.26%)]、奥氮平[53例(33.97%)]、喹硫平[36例(23.08%)];按药理属性使用频率前3位依此为抗精神病药[132例(84.62%)]、镇静催眠/抗焦虑药[77例(49.36%)]、心境稳定剂[69例(44.23%)]。抗精神病药与心境稳定剂联合使用频率最高,联合频率最高药物前3位依次为丙戊酸联合喹硫平、丙戊酸联合奥氮平、丙戊酸联合利培酮。结论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的药物以抗精神病药为主,常见抗精神病药与心境稳定剂联合用药。

苏天勋,杨婕,姚秀凤,侯洁生,何燕飞[2](2019)在《医院-社区一体化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医院-社区一体化随访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心身科和中西医结合科住院经系统治疗达到临床痊愈,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28的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24例,按出院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2例,两组患者均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服药,对照组到门诊或当地社区医院免费发药点取药,干预组由研究组成员牵头,联合社区精防医生进行了为期1年的随防。观察两组患者入组时、随防半年、1年后病情,比较两组患者随访1年后的生活质量情况、复发率和再住院率。结果两组患者入组时BPRS、GQOL-74中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 0. 05);干预组的BPRS总分在随防后半年、1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干预组在随防1年后GQOL-74评分中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 <0. 01);干预组复发12例,复发率19. 35%,对照组复发25例,复发率为40. 3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X2=6. 51,P <0. 05);干预组再住院8例,再住院率12. 9%,对照组再住院22例,再住院率35. 4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X2=8. 62,P <0. 05)。结论医院-社区一体化随访对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高滢[3](2019)在《1369例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案例既往诊疗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精神障碍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发生犯罪行为的高危人群。被怀疑患有精神障碍的犯罪嫌疑人需进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为司法部门提供专家证词和审案的医学依据。鉴定时被鉴定人提供的既往临床诊疗资料是鉴定诊断的重要参考,然而目前国内对被鉴定人的既往临床诊疗资料缺乏系统的调查分析。目的:通过对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案例中被鉴定人的人口学资料、犯罪学特征、鉴定意见及既往临床诊疗资料的分析,探讨鉴定诊断中有精神障碍者与无精神障碍者既往诊疗情况的差异以及鉴定诊断与鉴定前临床诊断的一致性,为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意见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应用自编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鉴定案由、鉴定诊断、刑事责任能力判定、既往精神异常史、案发前诊疗情况、案发后诊疗情况等)对研究单位2014年至2017年间1369例进行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的犯罪嫌疑人的一般案件信息和鉴定前诊疗信息进行收集,依据鉴定诊断分为有精神障碍组和无精神障碍组,并进行组间比较和组内分析。所有数据均在SPSS20.0软件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有精神障碍组和无精神障碍组在年龄、职业、文化水平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0.05)。涉案类型方面,有精神障碍组人身攻击类案件占比较无精神障碍组更大(67.2%vs 53.8%,χ2=22.008,P<0.001),尤其以杀人案件更为突出。而无精神障碍组经济侵犯类案件占比较有精神障碍组大(24.4%vs 15.6%,χ2=15.127,P<0.001)。2.有精神障碍组有精神异常史的比例和临床就诊率均高于无精神障碍组(97.1%vs 76.0%,χ2=152.246,P<0.001;65.2%vs 44.0%,χ2=53.459,P<0.001);有精神障碍组精神异常时间/病程明显长于无精神障碍组(10.37年vs 4.34年,z=-8.432,P<0.001)。3.无精神障碍组案发后就诊率高于有精神障碍组(33.7%vs12.1%,χ2=46.302,P<0.001);无精神障碍组中就诊次数较有精神障碍组总体偏少(z=37714,P<0.05)。4.有精神障碍组中,癔症/应激/神经症类患者有临床诊断的比例最高(86.7%),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有临床诊断的比例最低(9.6%)。5.鉴定诊断与临床诊断总体一致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精神分裂症类、心境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癔症/应激/神经症类、精神发育迟滞、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人格与行为障碍。有精神障碍组临床诊断的总体一致率为84.1%,且Kappa值为0.759。6.鉴定诊断与临床诊断不一致的案例中,有无精神障碍两组最为常见的临床诊断都是精神分裂症类、心境障碍与神经症/应激/癔症类。结论:1.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无精神障碍者与有精神障碍者相比较,更为年轻、职业稳定、文化程度更高,更倾向于经济侵犯类案件,既往有精神异常史者占比低,精神异常时间/病程短,临床就诊率低,案发后就诊比例较高,就诊次数少。2.在能提供既往临床诊疗资料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被鉴定诊断为有精神障碍的被鉴定人,其鉴定诊断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较高,疾病诊断的稳定性尚可,临床诊断对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有较好的参考价值。3.司法鉴定的犯罪嫌疑人中精神分裂类患者最多,精神发育迟滞患者临床就诊率最低,此两类疾病患者及家属应是防控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的重点关注对象。4.精神分裂症类、心境障碍、癔症/应激/神经症类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这四类疾病既往有临床诊断的案例数最多,就诊率最高,同时也是临床诊断与鉴定诊断矛盾的焦点。

李波,梁嘉文,马丽娜,孟杰[4](2015)在《针药结合治疗癔症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癔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癔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配合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神门、合谷、太冲、涌泉等腧穴治疗,治疗组采用小剂量齐拉西酮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周,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总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CG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癔症疗效显着。

何秀英,陈剑英,吴风云,叶装,陈华云,郑红秀,陈小寒,官芳萍,程文桃[5](2014)在《全程管理模式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全程护理管理模式(CM)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系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对照设计,将125例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研究组患者以CM模式督促服药治疗,对照组未予特殊干预措施,观察期12个月。首要观察指标为以停药率、停药前持续用药时间和再住院率,次要指标为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RS)和生活质量量表(QOL)的评分。结果:经过12个月随访,生存分析显示研究组患者总体停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Log-rank x2=10.10,P=0.02),停药前持续用药时间中位数分别为52周和32周,研究组患者的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6.878,P=0.009)。研究组患者的NORS评分呈显着下降趋势,明显低于对照组(F组间=128.74,P=0.000),其QOL各领域评分均呈明显提高趋势,明显优于对照组(F组间=112.33353.27,P<0.01)。结论:CM模式可显着提高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改善精神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易自力,郭学华,刘颖隽[6](2013)在《分裂样精神病6~7年随访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分裂样精神病(SFP)诊断的有效性及其转归。方法:对出院诊断为SFP的60例患者采用再住院调查、门诊随访、电话随访3种方式进行追踪研究。结果:出院诊断为SFP的60例中,经6~7年随访,改诊为精神分裂症45例(75.0%),心境障碍2例,癔症性精神病1例,维持SFP诊断者12例(20.0%)。结论:SFP诊断的有效性很差,能否成立疾病单元,尚需大样本长期追踪验证。

朱梁,成孝军,刘桂霞[7](2012)在《醒脉通治疗癔症性精神病32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醒脉通治疗(MECT)癔症性精神病的疗效、安全性和患者对治疗的态度。方法对象为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住院的癔症性精神病患者,合并应用MECT的32例为研究组,未合并MECT的48例为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并作比较。结果研究组第1周末(MECT三次后)BPRS评分即有显着下降,减分率达到72.79%,2周末达到89.70%,而对照组第1周末减分率达到45.71%,2周末减分率才达到75.97%,前2周二组的减分率对比有显着性差异,二组4周末的减分率无明显差异,且二组患者均未见严重的副作用现象。其中,研究组32例患者,均显着好转,对照组48例患者显着好转40例,进步8例,两组均无恶化病例,两组患者的显效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在口服抗精神病药物尚未完全起效的时段中,1周内3次MECT治疗,即可有效地消除患者的精神症状,解除患者的精神痛苦。醒脉通治疗(MECT)对癔症性精神病治疗快速、有效、安全。

余雪芹,黄燕[8](2011)在《98例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随访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ATPD)诊断的有效性及其转归。方法对出院诊断为ATPD的98例患者采用再住院调查、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3种方式进行5~6年的追踪研究。结果 98例患者中出院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70例,随访诊断为精神分裂症48例(68.57%),心境障碍和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各1例,维持分裂样精神病诊断者20例(28.57%);出院诊断为妄想阵发22例,维持原诊断12例(54.55%),改诊为癔症性精神病6例(27.27%),心境障碍躁狂发作4例(18.18%);旅途性精神病和其他型短暂性精神病各3例,随访诊断未变。结论分裂样精神病及妄想阵发诊断的一致性较低,还需进一步大样本的长期追踪验证。

孙伟,李亚军,马世发[9](2011)在《58例癔症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癔症患者住院真实情况,为切实提高癔症住院患者的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2008年1月~2010年1月间最后确诊癌症58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癌症住院患者占同期住院患者比例6.8%。所有患者发病前均有心理刺激因素,其中以家庭矛盾占首位(31.7%),同事邻里不和次之。临床施治方案多样化,疗效尚不能充分肯定。结论癌症临床诊治水平仍待提高,规范对癔症的治疗方案实有必要,加强文化和心理素质教育,是预防癌症的可行途径。

张雄,马世发,李亚军[10](2010)在《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对58例癔症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癔症患者住院真实情况,为切实提高癔症住院患者的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间最后确诊癔症的58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癔症住院患者占同期住院患者比例6.8%。所有患者发病前均有心理刺激因素,其中以家庭矛盾占首位(31.7%),同事邻里不和次之。临床施治方案多样化,疗效尚不能充分肯定。结论癔症临床诊治水平仍待提高,规范对癔症的治疗方案实有必要,加强文化和心理素质教育,是预防癔症的可行途径。

二、62例癔症性精神病再住院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2例癔症性精神病再住院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精神科门诊分离[转换]性障碍用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2.1 数据收集
        1.2.2 数据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2.2 药物使用频率及剂量
    2.3 药理属性分类
    2.4 联合用药种类
    2.5 不同类别药物联合用药
    2.6 2种药物联合用药
3 讨论

(2)医院-社区一体化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在我院心身科、中西医结合科住院达到临床“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1.1.2 排除标准:
        1.1.3
    1.2 方法
        1.2.1
        1.2.2 研究团队的组成:
        1.2.3随防方法:
        1.2.4 效果评价:
        1.2.5 统计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1369例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案例既往诊疗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针药结合治疗癔症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5)全程管理模式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研究设计
        1.2.2 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 将经过随机分组的
        1.2.3 随访措施
        1.2.4 服药依从性和停药的判断
        1.2.5 观察指标和数据收集
        1.2.6 数据收集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2.2 两组患者停药率的比较 (图1)
    2.3 两组患者再住院率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NORS和QOL评分变化的比较 (图2, 表2)
3 讨论

(7)醒脉通治疗癔症性精神病32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疗效判定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疾病严重程度
    2.2 简明的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 评分比较
    2.3 临床疗效
    2.4 副反应
3 讨论

(8)98例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患者的随访情况
    2.2 发病的相关因素
    2.3 发病至入院的时间
    2.4 临床表现
    2.5 随访诊断
3 讨 论

四、62例癔症性精神病再住院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神科门诊分离[转换]性障碍用药研究[J]. 陈晓慧,赵青霞. 现代医药卫生, 2020(07)
  • [2]医院-社区一体化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苏天勋,杨婕,姚秀凤,侯洁生,何燕飞. 现代医院, 2019(12)
  • [3]1369例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案例既往诊疗情况分析[D]. 高滢. 济宁医学院, 2019(01)
  • [4]针药结合治疗癔症临床研究[J]. 李波,梁嘉文,马丽娜,孟杰. 中医学报, 2015(10)
  • [5]全程管理模式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 何秀英,陈剑英,吴风云,叶装,陈华云,郑红秀,陈小寒,官芳萍,程文桃. 中国民康医学, 2014(16)
  • [6]分裂样精神病6~7年随访研究[J]. 易自力,郭学华,刘颖隽. 中国民康医学, 2013(11)
  • [7]醒脉通治疗癔症性精神病32例临床观察[J]. 朱梁,成孝军,刘桂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12(34)
  • [8]98例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随访研究[J]. 余雪芹,黄燕. 重庆医学, 2011(16)
  • [9]58例癔症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对临床治疗的指导[J]. 孙伟,李亚军,马世发.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3)
  • [10]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对58例癔症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J]. 张雄,马世发,李亚军. 中国医学创新, 2010(35)

标签:;  ;  ;  

癔症再入院62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