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体后缘软骨结节2例报告

胸椎体后缘软骨结节2例报告

一、胸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梁振[1](2018)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和MRI诊断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CT与MRI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各自优势以及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足材料与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2017年9月就诊于新矿集团莱芜中心医院骨科、疼痛科的腰腿疼患者,从上述病人中挑选出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患者共计56例,均于一周之内行腰椎CT和MRI检查,距离手术时间小于1个月,最后诊断均经手术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CT检查应用德国西门子炫速双源CT机(SOMATOM Definition Flash),MRI检查应用美国GE Signa HDe 1.5T磁共振仪,采用8通道CTL脊柱表面相控阵线圈。56例患者中男性为26例,女性为30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为(50.25±13.40)岁;病程1120月,中位病程为11月,四分位数间距为348月。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脱出、游离),即所观察腰椎间盘均为责任间盘,经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于术后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对比观察CT检查和MRI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符合率,观察项目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程度、椎间盘突出物的密度/信号,硬膜囊和/或神经根、受压的程度以及后纵韧带的骨化。纳入标准为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脱出或游离三种类型病例,所有患者的手术椎间盘术前影像表现与临床症状及体征吻合,并且术后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消失。两名高年资影像科医生阅片,观察记录征象并判断突出类型,意见不一致时请第三名高年资医师参与。结果:CT检查共检出腰椎间盘突出44个(44/50),检出正确率为88.00%,MRI检查检出腰椎间盘突出36个(36/50),检出正确率为72.00%,CT检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正确率明显高于MRI检查(P=0.046,P<0.05);CT检查共检出腰椎间盘脱出10个(10/16),检出正确率为62.50%,MRI检查共检出腰椎间盘脱出16个(16/16),检出正确率为100.00%,MRI检查对于腰椎间盘脱出检出正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07,P<0.05);CT检查共检出腰椎间盘游离2个(2/5),检出正确率为40.00%,MRI检查共检出腰椎间盘游离5个(5/5),检出正确率为100.00%,MRI检查对于腰椎间盘游离的检出正确率明显高于CT(P=0.038,P<0.05);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椎间盘三种不同突出类型(突出、脱出、游离)总的检出结果,CT检查共检出椎间盘56个(56/57),检出正确率为78.87%,MRI检查共检出椎间盘57个(57/71),检出正确率为80.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5,P>0.05)。结论:CT与MRI检查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检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正确率更高;MRI检查对于腰椎间盘脱出及腰椎间盘游离的检出正确率更高。两者有机结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诊断工作中的诊断准确率。

刘洪震[2](2015)在《腰椎椎体后缘骨质异常改变的影像诊断》文中指出目的提高对腰椎后缘骨质异常的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及认识。方法对我院2012至2013年的78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78例腰椎后缘骨质异常改变的患者中,有30例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25例为椎体后缘软骨结节,15例为突出的间盘钙化,6例为后纵韧带钙化,2例为椎体后缘撕脱性骨折。结论 CT与X线相比对于椎体后缘骨质异常改变具有极高诊断价值,可明显提高诊断率,为进一步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杨希重[3](2014)在《慢性脊髓损伤实验研究及胸椎管狭窄症经改良关节突入路的手术治疗》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慢性脊髓损伤的实验性研究目的:建立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CSCI)动物模型,观察CSCI损伤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家兔3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5只,对照组15只和正常组2只。自制膜囊压迫装置,造成兔T10脊髓节段的慢性压迫。尼氏染色观察脊髓的一般组织病理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方法(TUNEL)标记凋亡的细胞;用组织化学的方法和组织扫描光度测定法测定脊髓第Ⅴ、Ⅸ板层神经元乳酸脱氢酶(LDH)、腺苷三磷酸酶(ATP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磷脂酶A2(PLA2)。结果:动物模型的建立以OFW标准,后肢肌力达Ⅳ级左右,灌注取材,X线拍片测量椎管狭窄率为30.6-42.5%。尼氏染色结果表明实验组压迫区灰质中神经元尼氏小体淡染、消失;神经元萎缩,脱失,以Ⅸ板层明显。TUNEL染色表明实验组压迫区各索内均可见到大量阳性细胞,比对照组和正常组比较,明显增多(P<0.05)。实验组家兔脊髓压迫区第Ⅴ、Ⅸ板层的神经细胞中LDH、AchE、ATP活性与正常组、对照组同板层的神经细胞中相应的同种酶活性比较,明显下降(P<0.01);而PLA2活性则明显升高(P<0.01)。结论:1、机械性压迫可导致脊髓神经元发生损伤。2、CSCI继发病变的机制可能与神经细胞的凋亡有关。3、CSCI继发病变的机制可能与神经细胞中LDH、 AchE、ATP、PLA2活性密切相关。第二部分胸椎管狭窄症经改良关节突入路的手术治疗研究背景:胸椎管狭窄症(thoracic spinal stenosis,TSS) TSS)的直接发病机制是致压物所造成的胸段脊髓的血供循环、感觉和运动传导障碍。临床上最多见的是以退行性变为主要病理改变。造成胸椎管狭窄症产生的常见病理因素包括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mentum flavum, OLF)、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vertebral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胸椎间盘突出(thoracic disc herniation, TDH)等,其中80%以上的胸椎管狭窄是由胸椎黄韧带骨化引起,其次为胸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及胸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等。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 OLF)是一种发生在脊柱韧带的特殊类型异位骨化形式。OLF主要累及亚洲黄种人,尤其是日本人。男女发病率文献报道不一,约为2-4:1,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高,年龄大于65岁的亚洲人群发病率高达20%。1912年LeDouble发现胸椎黄韧带骨化现象,但长期以来该病并不被人们所了解,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错误的把OLP描述为单纯的椎板肥厚或双椎板结构。有学者通过尸体解剖进一步证实大部分受检者存在有胸椎OLF,而影像学研究也发现有约5%的人存在有胸椎黄韧带骨化,OLF可发生在颈,胸和腰椎,但好发生于下胸椎和胸腰段,导致椎管狭窄,只有一小部分黄韧带骨化患者能够产生脊髓压迫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国内、外文献有关OLF病因学研究的报道逐渐增加,虽然目前认为遗传因素、生长因子、力学因素、内分泌与代谢异常等因素与OLF发病密切相关。但其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组织学研究证实骨化黄韧带组织表现为韧带肥厚,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大量增生、肿胀,在骨化与非骨化韧带组织间的交界区(骨化移行区)可见大量的软骨样细胞。因此,这提示OLF属于异位软骨内成骨病变。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某些成骨诱导因子(如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和转化生长因子(TGF))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BMPRs)在骨化移行区的未成熟的软骨样细胞中阳性表达。体内、外实验进一步证实BMP-2诱导OLF形成。提示这些成骨诱导因子可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的形式与黄韧带细胞胞膜上的的MPRs受体结合并刺激细胞向成骨分化。而后纵韧带骨化最早于1960年由日本学者Tsukimoto在尸检中首先发现并予以报道,1964年Terayama正式将其命名为后纵韧带骨化(OPLL).起初它被认为是仅发生于颈椎的病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1972年由Nakanish等人首度报道了发生在胸椎的OPLL,很快在后续的报道中出现了腰椎OPLL。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相比,发生在胸椎并导致脊髓压迫症状出现的后纵韧带骨化较为少见,但是一旦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常呈现进行性发展态势并进而导致瘫痪。胸椎相对比较稳定,胸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胸椎管狭窄比较少见。相反由于颈椎和腰椎活动度大,慢性劳损机会多,故颈椎和腰椎椎间盘突出较常见,引起的症状也比较典型,文献报道和讨论较多。其实,早在1911年Teacher就通过尸体解剖证实胸椎间盘突出可以引起脊髓损害,但当时由于检查手段的制约,此病在临床上得到证实。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占所有椎间盘突出症的0.25%-0.75%.占胸、腰椎间盘突出症的2.5%.有症状的胸椎管狭窄每一百万人口中会有一个是因胸椎间盘突出症所导致的。胸椎间盘突出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位于40-50岁,并且从上段胸椎至下段胸椎有逐渐增加趋势,其中T8-9到T11-12较多见,而其中以T11-12最多见,这可能与下段胸椎是活动度较大的腰椎和比较稳定的胸椎的过渡阶段有关。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症状通常包括括背痛,胸腹部束带感,下肢麻木感、疼痛感、沉重感、冷感,双下肢无力,间歇性跛行,排尿困难或失禁,部分患者合并有肋间神经痛等。体征:有感觉平面、感觉减退,括约肌功能障碍,双下肢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膝踝反射亢进或减弱,可有病理征阳性等,即上中段胸脊髓受损主要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而胸腰段病损可表现为脊髓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性损害或广泛性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影像学:表现多样,可显示增生骨化的黄韧带、骨化的后纵韧带、椎体后缘骨性退行性病变侵犯椎管的情况,亦可显示椎间关节、椎肋关节、韧带的退变、增生、融合、骨化等。由于该病缺乏明确的神经定位体征及病史比较模糊,起病常常比较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持续时间不定,由几小时至几年不等,甚至有约25%的病人临床症状中无疼痛出现,易发生漏诊、误诊。鉴于胸段脊髓特有的解剖学特点,该节段手术风险相对较大。对出现脊髓损伤症状的胸椎管狭窄症的病人及早手术解除脊髓压迫可明显改善病人的脊髓损伤症状和预后。手术途径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病变的节段、病变的病理类型、与脊髓的相对关系以及手术者对手术路径的熟悉程度。对于不同的胸椎管狭窄症的病人来说,没有一种全能的手术入路可供选择,每种手术入路都有其优缺点。对于长节段胸椎管狭窄,由于手术所具有的风险及多节段椎体切除后重建稳定的困难,目前还是主张以后路椎板切除脊髓减压为主,较经典的术式为胸椎后路椎板蚕食法脊髓减压术。近年来,随着高速磨钻、薄刃骨刀及脊柱内固定器械的广泛推广与应用,后路全椎板薄化层揭法、后路多椎板整块切除法及多椎板截骨原位回植内固定等术式应运而生,各术式均有其自身特点,同时亦伴有各种不足之处。如多椎板整块切除术容易发生硬膜撕裂、脑脊液漏及神经症状加重,单纯多节椎板切除后易出现减压节段不稳及后凸畸形发生,而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手术操作相对复杂。由于胸椎结构的特点,椎管后壁切除一般不需要固定;但是如果合并有较明显的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畸形将有利于脊髓的减压效果,此时可辅助内固定矫形;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难度较大,且对术者的操作技巧要求很高,同时治疗效果往往不佳。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脊柱专家逐步探索出样式各异的手术方法和治疗策略来试图攻克这一难题,比较常用的有一期或分期前后路联合环形减压内固定术、后路椎板切除脊髓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一期经后路环形减压内固定术等。上述术式均有各自的优缺点。近年来,由于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操作不用经过胸腔、手术视野扩大及术后并发症较少,越来越受到外科大夫的青睐,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相对少、可一期完成前后路减压等优点,术后轴性后背痛也较其他术式明显降低,但其因为切口小而难以对肥胖病人的脊髓前方完全暴露,另外,对于中央型的胸椎间盘突出或后纵韧带钙化难以显露及切除,而本研究中将原有的后路经关节入路加以改良,扩大关节突切除范围,并行双侧关节突切除和涵洞法先将病变节段的脊髓前方掏空后将后纵韧带及突出椎间盘向前方推入从而能安全的将后纵韧带及突出椎间盘切除。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注意避免牵拉脊髓,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的:探讨经关节突入路行胸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994年10月至2012年8月,治疗33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男性27例,女性6例,年龄18-72岁,平均41.8岁;病程12天至36个月,其中病程<1个月者13例,9例因外伤而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其余发病无明显诱因。病程缓慢,呈进展性发展。单纯间盘突出15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6例,合并黄韧带骨化12例。病变共发生在45个椎间盘,其中发生于下胸段32例,占总数的71.11%,上胸段8例,占总数的17.78%,中胸段5例,占总数的11.11%。手术采用经一侧或双侧关节突关节进入切除突出椎间盘和骨化的后纵韧带,对于合并黄韧带骨化或肥厚的患者同时行后路全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术。所有病例均采用椎弓根钉棒固定,其中19例采用单侧钉棒固定,14例采用双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结果:2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3个月,平均37个月。疗效参照Epstein和Schwall标准,优15例,良10例,改善2例,差2例,优良率86.21%(25/29),总有效率93.10%(27/29)。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加重2例,经甲级泼尼松冲击、脱水剂、神经营养药物及高压用治疗后,1例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虽有所恢复,但未达到术前水平;内固定断裂1例,术后18个月行内固定取出。术后CT及MRI均显示回植椎板融合成形良好,手术减压满意。结论:经关节突入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可获得满意疗效。

王飞飞[4](2014)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Scheuermann病及休门样改变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腰椎Scheuermann病及休门样改变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发病的作用。方法复习237例青少年腰腿痛患者(年龄≤25岁)的腰椎MRI,将其L1-S1共1185个椎间盘节段分为腰椎Scheuermann病组,休门样改变组及无任何休门样改变组,比较三组的椎间盘突出率及突出程度,并分析不同休门样改变节段的椎间盘突出率。结果(1)腰椎Scheuermann病、休门样改变及椎间盘突出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3.83:1,1.67:1和1.43:1。(2)腰椎Scheuermann病的好发节段为L1/2和L4/5,休门样改变和椎间盘突出主要累及L4/5、L5/S1节段。(3)Scheuermann病节段、休门样改变节段椎间盘突出率分别为44.90%(22/49)、40.54%(45/111),高于无任何休门样改变节段(12.78%,131/1025),P均<0.05。(4)存在许莫结节、终板不规则、椎体前缘软骨结节、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椎体前后径延长节段的椎间盘突出率分别为:21.36%(22/103)、34.19%(53/155,)、44.44%(4/9)、96.88%(31/32)、42.86%(6/14),均高于无休门样改变节段(12.78%,131/1025),P均<0.05。椎体楔形变节段的椎间盘突出率为14.29%(2/14),与无休门样改变节段比较P=I.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伴Scheuermann病或休门样改变的节段椎间盘突出程度重于无Scheuermann病或休门样改变节段(U=9.293,P=0.000)。结论(1)青少年腰椎Scheuermann病、休门样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男性患者多于女性。(2)腰椎Scheuermann病的好发节段为L1/2和L4/5,休门样改变和椎间盘突出主要累及L4/5、L5/S1节段。(3)腰椎Scheuermann病及各种休门样改变节段椎间盘突出率及突出程度高于无任何休门样改变节段。(4)各种休门样改变节段中,以椎体后缘软骨结节与椎间盘突出关系最为密切。(5)腰椎Scheuermann病及多种休门样改变可能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病因。

余光宇[5](2013)在《胸椎管狭窄症发病基础及临床治疗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的发病基础、临床诊断、治疗方式以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11年9月间收入的各种原因导致胸椎管狭窄症的19例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都行正侧位X线,多层螺旋CT及MRI检查,且确定诊断为胸椎管狭窄症。根据患者的具体发病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0.6-9.8年,平均随访时间5.7年。对术前及术后随访资料进行整理归类,临床效果采用改良的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和改良的JoA(Japanese OrthopaedicAssociation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结果]:根据改良JOA评分;术前平均10.158±0.8669分,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8.763±0.903分,术前和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 <0.05),其中优8例,良5例,改善3例,差3例,优良率69%(13/19),总有效率84.2%(16/19)。[结论]: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必须要结合影像学表现。手术是目前治疗胸椎管狭窄症最为有效的方法,治疗关键在于狭窄节段的有效减压。由于致压物与脊髓位置关系不同,术前要严格进行评估,对胸椎管狭窄症进行合理的分型,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徐宝山,夏群,吉宁,苗军,李建光[6](2010)在《伴或不伴黄韧带骨化的胸椎和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式选择》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黄韧带骨化的胸椎和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式选择。方法 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伴或不伴黄韧带骨化的胸椎和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24~71岁,平均54岁;病变节段T4~L2。根据Anand和Regan临床分类:2度1例,3a度2例,3b度3例,4度6例,5度19例;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11例,E级12例。18例不伴黄韧带骨化者行前路手术,采用椎体后缘切除、椎体后侧开槽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并植骨内固定。13例伴有明显黄韧带骨化者行后路半关节突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未切除前侧突出的椎间盘。结果前路术后发生硬膜囊撕裂1例,神经根袖损伤1例,肋间神经痛3例,肺不张1例,取髂骨区麻木2例。后路术后发生椎管内血肿1例,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随访6~48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7例,E级21例;Anand和Regan分类:1度2例,2度1例,3a度1例,4度2例,5度10例,15例无明显症状。X线片示内固定均无失败,植骨融合良好。结论胸椎和胸腰段椎间盘突出以脊髓前侧压迫为主者可选择前路椎体后侧开槽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伴黄韧带骨化导致脊髓前后侧压迫者可行后路半关节突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

莫瑞嘉[7](2007)在《腰椎椎体后缘骨质异常致腰椎管狭窄症的CT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骨质异常致椎管狭窄的病因、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腰椎椎体后缘骨质异常致椎管狭窄150例的临床表现及CT所见。结果:椎体后缘软骨结节(67例,占44.67%);椎间盘钙化(45例,占30%);椎体后缘骨质增生(29例,占19.33%);后纵韧带骨化(9例,占6%)。结论:CT扫描能明确诊断腰椎椎体后缘骨质异常所致的腰椎管狭窄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腰腿痛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秦东京,李宗山,赵风祥,薛海波[8](2004)在《胸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2例报告》文中指出

黎强,卢飞城,曾耀景,赵剑萍[9](2002)在《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表现及发病机理的探讨(附18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腰椎后缘软骨结节(LPMN)的发病机理及 CT对LPMN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LPMN的CT表现、好发部位及其原因。讨论了LPMN的发病机理。结果 典型改变为:(1)椎体后缘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致密硬化。(2)缺损后方的骨壁呈拱形突入椎管。(3)硬膜囊及神经根可受压,可伴有椎间盘突出。结论CT能清楚显示LPMN的改变及其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影响。

黎强,卢飞城,曾耀景,赵剑萍[10](2000)在《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X线与CT对照18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LPMN)是指发生在腰椎后下部椎体内的软骨结节,因其也可发生在胸椎及骶椎后缘,曹来宾等主张称其为椎体后缘软骨结节(VPMN).现将我院近年来所见18例报告如下.

二、胸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和MRI诊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病例纳入标准
    3 病例排除标准
    4 CT和 MRI检查方法
    5 阅片分析方法
    6 观察征象与分型
    7 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
    1 手术诊断结果
    2 CT检查结果
    3 MRI检查结果
    4 CT和 MRI检查应用检查结果
讨论
    1 LDH的CT、MRI 特点及 CT、MRI 检查对LDH的诊断价值
    2 CT与 MRI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限度及原因分析
    3 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检查方式的合理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图
致谢

(2)腰椎椎体后缘骨质异常改变的影像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仪器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3.2腰椎后缘软骨结节 (lumbar posterior marginal cartilaginous node, LPMN) :
    3.3 突出的椎间盘钙化:
    3.4 后纵韧带钙化:
    3.5 椎体后缘撕脱性骨折:
    3.6 晚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
4 结论

(3)慢性脊髓损伤实验研究及胸椎管狭窄症经改良关节突入路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慢性脊髓损伤的实验性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统计学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胸椎管狭窄症经改良关节突入路的手术治疗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毕业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发表英文文章1
发表英文文章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Scheuermann病及休门样改变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部分影像征象观察方法和标准
    1.3 观察方法
    1.4 检查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腰椎Scheuermann病及椎间盘突出患者一般情况
    2.2 腰椎Scheuermann病及休门样改变、椎间盘突出脊椎分布
    2.3 伴或不伴有Scheuermann病或休门样改变节段的椎间盘突出率
    2.4 不同休门样改变节段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数量和比例
    2.5 腰椎Scheuermann病或休门样改变与椎间盘突出程度的关系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胸椎管狭窄症发病基础及临床治疗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2.2 病理和发病基础
        2.3 临床表现
        2.4 影像学表现
    3 手术方法
        3.1 目的和意义
        3.2 手术适应症
        3.3 胸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原则
        3.4 术前准备
        3.5 减压
        3.5.1 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减压
        3.5.2 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减压
        3.5.3 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减压
    4 术后处理
    5 手术疗效的评价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胸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典型病例
2 讨论

四、胸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和MRI诊断比较研究[D]. 梁振. 青岛大学, 2018(03)
  • [2]腰椎椎体后缘骨质异常改变的影像诊断[J]. 刘洪震. 中国医药指南, 2015(08)
  • [3]慢性脊髓损伤实验研究及胸椎管狭窄症经改良关节突入路的手术治疗[D]. 杨希重. 山东大学, 2014(04)
  • [4]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Scheuermann病及休门样改变的关系[D]. 王飞飞. 青岛大学, 2014(12)
  • [5]胸椎管狭窄症发病基础及临床治疗回顾性研究[D]. 余光宇.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6]伴或不伴黄韧带骨化的胸椎和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式选择[J]. 徐宝山,夏群,吉宁,苗军,李建光. 中华骨科杂志, 2010(11)
  • [7]腰椎椎体后缘骨质异常致腰椎管狭窄症的CT诊断[J]. 莫瑞嘉. 实用医技杂志, 2007(01)
  • [8]胸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2例报告[J]. 秦东京,李宗山,赵风祥,薛海波.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4(01)
  • [9]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表现及发病机理的探讨(附18例报告)[J]. 黎强,卢飞城,曾耀景,赵剑萍.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2(02)
  • [10]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X线与CT对照18例分析[J]. 黎强,卢飞城,曾耀景,赵剑萍. 中国航天工业医药, 2000(05)

标签:;  ;  ;  ;  ;  

胸椎体后缘软骨结节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