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坝浅基础处理的一种尝试

土坝浅基础处理的一种尝试

一、土坝浅层基础处理的一种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雪[1](2018)在《西安地区雨水花园的生态应用研究 ——以沣西新城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日益被重视的今天,水资源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能源,针对其可持续利用的方法与理论也着重被研究。特别对于城市水资源来讲,高速的城市化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势必引起该地区产生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雨洪宣泄能力不足、水循环机制受阻等一系列问题。基于上述情况,以LID低影响开发措施为基础的海绵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就运应而生了,而雨水花园作为LID低影响开发措施中的一种雨水利用措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具体、易实施的方案。本文以研究生期间所参与沣河滨水公园实践项目为背景,以沣西新城中各类雨水花园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现状案例、文献,针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已获得的宝贵经验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将研究所得运用于实践之中。本实践首先通过查阅书籍、研读专着、听讲座等方式,对雨水花园的理论依据、实施的技术要点及其功能、结构、分类等进行深入研究。其次,对四个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了文献研究,总结了案例中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再次,对沣西新城内雨水花园进行了实地调研、生态实测和数据分析,从可量化的角度分析雨水花园对城市环境是否具有改善效果,在实践调研中验证了自己的观点。最后,结合实际案例提出雨水花园在西安地区适应性设计的策略,并通过研究得出雨水花园不仅仅适合推广于城区内的绿地中,还适合与城市水系相结合作为城市水系过滤带的观点。

陈炳初[2](2013)在《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相对于高路堤而言,低路堤具有占地少、造价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亲睐,但当面对一些特殊土地质,尤其在穿越软土地区时,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软基处理措施,采用低路堤的效果往往会不尽如人意,这是由于低路堤因有限的填土高度无法有效扩散上部荷载,容易引起差异沉降量过大的问题,为解决在软弱土地区内进行低路堤设计中的荷载扩散问题,本文提出将土工格室与其内碎石等填料组成的加筋结构层置于路基上部,构成一种新型的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结构体系。它综合了土工格室结构层能抗弯抗剪的特点,低路堤在土地资源节约上的优势以及混凝土刚性路面的原材料在我国可以自给自足、更适合重交通量、设计寿命期长等长处,而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但是对该体系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为此,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其按变形控制设计理论研究”(项目编号51078138),以理论分析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以及室内模型试验为手段,针对此种新型结构体系的承载机理、沉降两方面开展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几点:(1)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的总结分析,较为全面的梳理有关低路堤结构、路基对交通荷载的响应,以及作为加筋土类中重要一员的土工格室的应用与加固机理的知识,作为对本文提出的新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性资料。(2)针对土工格室结构层作为下面层的适用性开展了研究,主要分为土工格室结构层的抗弯能力和抗冲刷能力两部分。在研究土工格室结构层的抗弯能力时,通过有限元反分析,定量的建立起弯曲模量与跨中挠度的经验关系,可作为同类型实验的数据处理工作的参考;进一步,设计了6组叠梁试验来研究土工格室结构层的弯曲模量测定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格室的展开宽度对弯曲模量值有较大的影响,在实际工程中应尽可能的将格室展开至近正菱形。在分析刚性路面下基层的冲刷机理时,认为冲刷现象的内因可归结为积聚于板底的自由水的浸泡软化作用,外因是交通荷载导致的动水压力的反复冲刷作用。而采用土工格室碎石结构层不但可以在刚性路面下形成良好的排水通道,使渗入水分可以及时排出,而且因为土工格室碎石结构层独特的强度与刚度的形成机理,它受到的水的软化作用较小;借鉴土工膜袋防冲刷的成功经验,在土工格室结构层上覆一层透水土工布,可减少动水压力对结构层的直接冲刷作用,保证它的抗冲刷能力。(3)全面地阐述了本文所提出的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结构体系,说明了软弱土地区的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结构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功能,并深入地研究了该结构体系承载特性。利用数值分析软件ADNIA建立起平面应变模型,计算了交通荷载产生的应力与变形在路堤中的扩散问题,证明了土工格室结构层的存在将大大改善混凝土路面板的受力状态,并让路基内部应力更快的衰减。在工程设计实用性计算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可用现行规范中的弹性地基双层板计算模型来分析新体系的路面板临界荷位处的荷载应力。(4)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定性地比较了路面下有无土工格室结构层时的变形特点,证明了设置土工格室结构层可以有效减小地基表面的差异沉降;而与设置同样厚度同样参数的土工格室垫层于地基表面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时,发现总沉降值在采用土工格室结构层时比以垫层形式置换出软基中的部分软土时明显减小,而在控制差异沉降的表现上两者相当。进一步对可能影响到板间差异沉降的7个因素设计了3个水平的正交试验,对以板间差异沉降为试验指标时进行的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都表明,各因素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土工格室结构层厚度>低路堤高度>软基模量>低路堤填土的模量>土工格室结构层模量>路面板厚度>路面板模量,所以要控制好板间差异沉降,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土工格室结构层的高度和低路堤的填土高度。(5)基于相似理论,设计并完成了两组具有可比性的室内模型试验,将模型试验中的六个小项分成三个阶段来进行,藉此来比较有无土工格室结构层时两种体系工作性能的差异,以研究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的承载和变形特性。试验中采用加装变速箱的强制式搅拌机驱动将圆周运动转变为往复直线运动的连杆体系,成功的控制了小车运动距离和速度,实现了交通荷载的周期性模拟。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结构体系的可行性。

赵体[3](2012)在《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临界加速度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地震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的难题,是当前工程地质和工程地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迄今为止,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估大多是基于地震作用引起的边坡岩土介质动应力与介质抗力的比较,且基本上没有考虑边坡破坏失稳的概率。本文的研究基于对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的全新概念,旨在建立一套以地震参数为准则的岩土边坡地震动力稳定性分析评价体系,论文选取陕西省宝鸡市刘家泉黄土边坡展开研究,主要工作与特色之处如下:(1)进行现场地脉动实测,根据脉动实测结果分析了该边坡的微振动力特性,研究了地脉动的频谱结构与场地土结构、覆盖层厚度及高程的关系。(2)提出以地脉动实测点的解析波谱为目标函数,拟合实测地脉动频谱结构,进行边坡数值建模的新思路,给边坡数值建模增加了物理约束条件,通过微振数值模拟,建立了与边坡实际微振特性相符合的物理力学模型,同时得到了不同激振频率对应的边坡振型。(3)提出岩土边坡地震动力超载稳定性的概念,为建立以地震动强度参数为准则的岩土边坡地震动力超载稳定性评价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4)考虑岩体介质本构关系与地震动力作用强度的匹配性,为保证分析模拟过程中边坡岩土单元动应力模拟结果的合理性,提出了分析岩土边坡地震动力响应、搜索边坡破坏临界状态和临界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地震动力荷载增强分析方法,形成了一套结合完全动力时程法的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新思路。(5)突破以作用力和边坡抗力比较为直接标准的传统边坡稳定性思维,根据地震动力超载稳定性的概念,提出了以边坡失稳临界地震峰值加速度与边坡所在区域设防地震峰值加速度比较为基础的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评判准则,将边坡稳定性判断从边坡内部的力学过程转换到了外部的地震作用及其效应评判,对于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和边坡地震灾害评估都具有建设性意义。(6)研究了岩土边坡自振特性与边坡地震失稳的临界状态的相关性,建立了边坡振型与边坡破坏规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分析方法。

陈春华[4](2011)在《降雨条件下赣南红砂岩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文中提出赣南地区分布有大量的红砂岩层,其具有吸水会产生膨胀,强度迅速降低等特殊力学性质。在降雨后红砂岩边坡很容易发生破坏,这是因为雨水入渗是诱发红砂岩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分析降雨对红砂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论文中介绍了红砂岩的基本工程特性,并对其抗剪强度、膨胀变形与含水量的关系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红砂岩的强度、变形与含水量密切相关。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了相关的线性回归方程;利用达西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建立起红砂岩边坡垂直降雨入渗模型,并分析了边坡的边界条件,结合两者利用有限差分法计算入渗模型的数值解;最后,根据线性回归方程和入渗模型计算不同工况下红砂岩的强度、膨胀参数,利用FLAC3D软件分析不同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下的红砂岩边坡的稳定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对研究赣南地区红砂岩边坡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今后该地区的工程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何朋朋[5](2011)在《含水层水热运移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行含水层水热运移室内试验研究,对地下热储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论文通过承压含水层水热运移室内试验,旨在定量化地研究温度对含水层水流模型及传热模型的影响,进而重新推导含水层水热运移控制方程,利用室内试验资料验证推导模型的合理性,为地下水抽水及回灌提供技术支撑,使含水层储能开发利用合理化,最终为生产实践服务。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从概化的含水层储能所需的水文地质条件出发,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含水层水热运移室内室内试验系统。2、设计出了多孔介质及裂隙介质承压含水层的布置方案,利用研制的试验系统完成了包括多孔介质、裂隙介质承压含水层完整井抽水、非完整井抽水条件下抽水试验、注水试验、抽灌对井试验在内的12次试验。3、在广泛研究现有含水层水热运移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并给出了多孔介质及裂隙介质三维水热运移控制方程。4、提出了遗传算法与禁忌搜索算法联合求解含水层参数反演问题的方法,编制出了用于含水层水流数学模型参数反演程序。利用多孔介质承压含水层抽水试验资料,进行了水流模型的参数反演计算。5、对多孔介质、裂隙介质承压含水层完整井抽灌对井试验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水热耦合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验证了各计算模型的正确性,总结了多孔介质及裂隙介质含水层中三维水热运移规律。论文的创新性成果主要是:1、研制出了含水层水热运移室内模拟试验系统。2、设计了正交裂隙网络介质含水层的布置方案,完成了裂隙介质含水层水热运移试验。3、将遗传算法与禁忌搜索算法联合起来进行含水层水流模型的参数反演,实现了更加高效的参数反演计算。4、利用多物理场有限元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了基于“双重介质”模型的裂隙介质含水层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拟。

钱伟伟[6](2008)在《降雨与人工开挖对青岛某边坡稳定性影响及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岛地区自然边坡相对于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近年来,由于大规模城市建设对边坡的开挖破坏,加之突发性强降雨,导致边坡破坏事件时有发生,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很有必要针对性地对滑坡发生过程机制、预测评价、稳定性、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本论文以2006年11月10日降雨引发的青岛市S212公路石老人观光园段滑坡为例,系统研究滑坡发生区工程地质条件,滑坡发生机制,降雨与人工开挖对滑坡发生的贡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滑坡整治方案的设计。在滑坡现场调查中本文结合钻探、探坑观察,利用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进行了滑坡边界确定;在降雨、人工开挖对边坡稳定性分析中采用了PLAXIS有限元软件;在滑坡整治方案设计中采用ANSYS软件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边坡变形监测,检验边坡治理效果。本论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边坡角开挖和降雨是S212公路发生滑坡主要的诱导因素。由于坡体南侧边坡开挖形成了高度20~25米的陡倾临空面,破坏了坡体原有稳定性;降雨时道路上汇集的雨水经道路雨水出口流入坡体,在坡体内沿裂隙向下渗流,使含有较多角砾的粘性土裂隙充填物抗剪强度急剧降低,形成滑面,造成了本次滑坡灾害的发生。2.边坡开挖导致坡体内应力场重新分布。大部分岩质边坡出现明显的应力释放降低的现象,在开挖面附近尤为突出,边坡开挖前X、Y方向的最大应力93KPa、254KPa降到了边坡开挖后的85KPa、237KPa。剪应力增加3倍,最大的剪应力出现在边坡脚。3.降雨入渗导致边坡滑动力增大、变形位移加大。随着降雨强度、降雨持时的增加,边坡的水平和竖直方向位移也在不断的增加,水平位移的最大值出现在边坡脚上的坡面附近,且随着降雨强度时间的增加,位移值不断的增大,位移最大值区域也不断的增大;边坡的水平和竖直方向应力、剪应力也在不断的增加,剪应力最大值出现在坡脚,其总趋势由内向外增多,愈近坡角愈高,向坡内逐渐恢复到原始应力状态。4.后续的坡体变形监测资料验证了本文对滑动机制的认识与制定的滑坡整治方案是正确合理性。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青岛及我国东部丘陵区城市建设中滑坡灾害防治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吴迪[7](2008)在《西气东输管道沿线水毁灾害评价方法体系》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能源需求量迅速增大,油气资源需求与日俱增。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做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管道在能源供给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然而,在管道运营过程中,各种环境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管道的安全运营,其中以管道水毁最为突出,国内尚无一套对管道水毁灾害危害性程度较为系统的评价方法体系,本论文试图在这一领域做有益的探索。论文以西气东输管道水毁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现地质场调查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管道水毁的地质环境条件、形成机理、发育类型及分布特征。对管道水毁采用初步评估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由面到点,对所有疑似灾害点进行初步评估,对重点灾害点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体系趋于系统化、科学化,增强了其在运营管理中的可操作性。其次,论文初步建立管道水毁综合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给出了各因子对应评价级别的基准量化值。分别运用灰色聚类分析和基于层次分析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定量评价管道水毁等级,定量评价结果同定性分析基本吻合。这两种定量评价方法对管道水毁综合评价是一种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一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评价方法可供今后管道水毁评价工作参考。最后,根据管道水毁的严重程度,分别提出了防治对策措施,可为油气管道的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徐斌[8](2007)在《饱和砂砾料液化及液化后变形与强度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饱和土体在地震等动荷载作用下发生液化及液化后大变形会对液化区的各种结构产生灾难性的破坏。以往对液化及液化后变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饱和砂土和粉土进行的。由于砂砾料的颗粒较大,透水性较好,传统的观念认为砂砾料为非液化土。然而,现场震害调查表明:饱和砂砾料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也会发生液化,大多数发生液化的砾石土中同时包含砂砾和砂土。由于试验设备、技术等原因,有关砂砾土动力特性问题的研究尚不充分,尤其是饱和砂砾土的液化特性的研究更是少见。迄今,在研究砂砾土液化时,常规做法是剔除实际砂砾土中的大颗粒,用剩余的颗粒成分(本文称为模拟料)代替实际砂砾土进行试验。论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饱和砂砾土的液化特性及变形、强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No.50578029)和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饱和砂砾土的液化特性研究”(No.LP0505),采用高精度中型动三轴仪对饱和砂砾料液化、液化后变形与强度特性、再固结体变特性及动强度、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分别利用中型(直径200mm)和小型(直径61.8mm)动三轴仪,针对论文中选定的砂砾料和剔除砂砾料中大于5 mm粒径颗粒并采用相似级配法得到的模拟料,对比研究二者在液化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和轴向应变的发展规律。着重比较了砂砾料和模拟料在振动荷载作用下孔压、应变发展模式的区别。建议了饱和砂砾料在循环振动荷载作用下孔压发展的经验模型,并给出了模型参数的取值范围。采用中型三轴仪,设计了适合研究饱和砂砾料液化后静力再加载的变形特性的试验方法,考察了相对密度、初始有效固结压力、液化安全率和循环动应力比等因素对饱和砂砾料液化后静力再加载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饱和砂砾料液化后静力再加载时其应力~应变关系与未经振动荷载作用的试样明显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模量恢复段、模量稳定段和塑性流动变形阶段。相对于饱和砂土而言,砂砾料液化后不存在很大应变范围内抗剪强度近乎为零的现象。提出了确定液化后静力再加载试验曲线特征物理量的方法,该方法避免了确定特征物理量的随意性带来的主观误差,保证了物理量之间关系分析的准确性。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可综合考虑初始有效固结压力、液化安全率和抗液化应力比等影响因素的饱和砂砾料液化后静力再加载应力~应变关系的三直线模型,并给出了参数确定方法。将模型添加到有限元程序中,对理想砂砾料坝进行了液化后变形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数值分析可行性。对饱和砂砾料振后再固结体变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始固结压力对砂砾料振后再固结体变有明显影响,但不同初始固结压力下孔压比与再固结体变归一性良好。动荷载特性对再固结体变影响不大,再固结体变与荷载引起的最大剪应变有较好的相关性。随试样相对密度增大,再固结体变呈减小趋势。根据砂砾料试验结果和Ishihara对砂土的试验结果,提出了饱和砂砾料和饱和砂土液化后再固结体变的经验关系以及应用该经验关系预测土体液化后沉降的方法。对饱和砂砾料液化前后的动强度特性、动模量和阻尼比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对饱和砂砾料的动强度、最大剪切模量与围压和相对密度的关系,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与动剪应变的依赖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取值范围。为便于应用,建议了归一化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与动剪应变依赖关系的取值范围和平均值曲线,给出了拟合公式的参数取值,并将其与Seed等和Kyle等对饱和砂砾料动力特性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对排水条件下经过预振荷载作用的砂砾料试样进行了动强度试验,研究了预振荷载作用对动强度的影响;对液化后的砂砾料试样进行模量阻尼试验,分析了不同动应力比和液化安全率条件下液化后再固结砂砾料动模量和阻尼比变化规律。对饱和砂砾料静动强度参数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根据试验结果建议了归一化最大等效动剪切模量Gdmax/[F(e)σ0]与归一化静强度qf/σ0的线性经验关系。

梁光模[9](2007)在《川藏公路南线(西藏境内)泥石流灾害与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川藏公路是国道318线的一部分,东起四川成都,西止西藏拉萨,全长2155km。该线于1950年开始兴建,是西藏连接内地的两大交通命脉之一,也是与大西南周遍各省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最捷途径,在促进西藏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为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加强西藏经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保证作用。川藏公路南线(西藏境内)大部分位于藏东南深切峡谷区,该地区裂隙发育,岩体破碎,不良地质现象成群分布。区内新构造运动活跃,山体抬升,河流下切作用强烈,主沟床的侵蚀基准面急剧下降,断裂在近期仍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因而产生大量崩塌、滑坡和坠落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更加剧了山坡坡面的破坏和沟床的侵蚀作用,促使了泥石流活动的加剧。如位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县和林芝县境内的路段,该区地处雅鲁藏布一级支流帕隆藏布流域,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深的峡谷地区,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地学研究的热点。川藏公路翻越安久拉山后,沿帕隆藏布北岸展布。由于特定的地质地貌和水文气象环境,使得公路沿线山地灾害极为活跃,不仅具有山地灾害类型齐全、分布密度大、爆发频率高的特点,而且活动规模之大、危害程度之高、影响范围之广,为国内外所罕见。沿帕隆藏布沿江线路长271km,灾害点399处,危害长度71.63km,占沿江路段的26.43%。其中滑坡9处,崩塌42处,泥石流32处,水毁43处。在诸多山地灾害中,泥石流是阻碍交通建设发展和畅通的最严重灾害之一.1883—1985年川藏公路上的培龙弄巴沟连续爆发大型冰川并延续至1990年才停止。因此研究川藏公路泥石流灾害分布规律和成灾机理,总结发展泥石流灾害防治新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本文在野外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风险分析和模糊数学等理论方法,首先开展了川藏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总体分析和防治对策的总结,然后针对泥石流预报和高烈度地震区地震诱发公路泥石流灾害防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展了两项专题研究,主要研究工作为:(1)川藏公路泥石流防治及预测技术研究。全面回顾和总结了西藏干线公路泥石流灾害的研究和防治工作;研究和分析了川藏公路泥石流的危害方式和特点,以及分布、类型和活动方式,建立川藏公路泥石流危险度分区,完成对西藏干线公路泥石流的预测;通过对已有防治工程的评价,提出以预防为主、工程治理和管理养护相结合的防治原则、公路通过泥石流不同地区应该采取的防治技术和措施,以及因地制宜的设计方针。(2)地震诱发公路泥石流灾害研究。在分析和总结已有地震泥石流规律性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根据地震泥石流成因制定公路防治对策的模式,提出以风险性分析为指导的山区公路地震泥石流防治原则,并以川藏公路通麦——105道班为试验区,开展了该典型路段地震泥石流的风险评估,最后还完成了川藏公路地震危险性区划图。(3)确定暴雨泥石流临界雨量条件的研究。为确定发生泥石流的临界雨量,以往的方法是在泥石流流域内设立雨量观测点,通过长期观测资料与区域内泥石流发生资料的分析比较,建立适用于该区域的临界雨量值。因为川藏公路沿线雨量观测点分布密度相当低,对大量无直接反映流域降雨资料的沟谷,必须寻求较为经济省时的确定泥石流临界雨量的方法。本文总结了对该领域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三种确定临界雨量的方法。文中先介绍了根据泥石流发生频率和所在地区暴雨频率推求临界雨量的回归分析法和用泥石流沟地质、地貌条件推求临界雨量的模糊聚类分析法;然后重点介绍了利用泥石流形成机理确定临界雨量的方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并用川藏公路上的一条泥石流沟为例说明该方法的具体分析计算过程。

黄耿彩[10](2007)在《受扰动地铁隧道土体在列车周期性振动荷载下位移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铁列车的长期振动不仅会造成隧道结构本身的不均匀沉降,同时也会使隧道周围软土产生振陷;而实际工程经验表明受扰动的地铁隧道土体在车致振动下会产生更大的振陷,影响地铁安全运营。所以研究受扰动地铁隧道土体在列车长期振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规律,对运营地铁附近有基坑开挖等卸载扰动时地铁的安全运营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研究了地铁列车振动荷载模拟的问题,然后研究了受扰动土的特性,从土体的长期微振动受荷特点入手,引入土体的疲劳损伤理论,力图描述受扰动土的长期动力特性。研究主要进行了地铁隧道土体在不同侧压下动力响应的室内实验研究,在拟合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趋势预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计算出各种情况下的振陷值,并与实际工程中的典型例子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较好的模拟了工程的实际情况。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呈现出地铁隧道附近有基坑开挖等卸荷扰动因素影响时隧道土体的振陷值,并警示出如果这种卸荷扰动影响过大(比如侧压系数降到0.5)则振陷值将明显增大,将对地铁安全运营造成较大威胁。 本文的创意在于引入土体的疲劳损伤理论描述受扰动土的长期动力特性,在室内实验中通过卸围压来模拟实际工程中基坑开挖等卸载扰动,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受扰动土体在车振荷载下的动力响应,对受扰动的地铁隧道土体在列车周期性振动荷载下的位移规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最后,关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二、土坝浅层基础处理的一种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坝浅层基础处理的一种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地区雨水花园的生态应用研究 ——以沣西新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水环境整体概况
        1.1.2 传统雨洪管理存在问题
        1.1.3 西安市水资源利用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雨洪管理研究
        1.4.2 国内雨洪管理研究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2.雨水花园的设计与发展
    2.1 雨水花园及相关理论研究
        2.1.1 水资源利用的起源和发展
        2.1.2 雨水花园概念及起源
        2.1.3 相关概念
        2.1.4 雨水花园的哲学原理
    2.2 雨水花园详述
        2.2.1 构成要素
        2.2.2 功能特点
        2.2.3 雨水花园的分类
    2.3 雨水花园的设计构建
        2.3.1 设计原则
        2.3.2 植物设计
        2.3.3 场地选择
        2.3.4 维护管理
    2.4 本章小结
3.雨水花园国内外实例研究
    3.1 圣戈班建材商场雨水花园
    3.2 伍斯特蜂巢图书馆
    3.3 清华大学胜因院雨水花园
    3.4 北京768阿普贝思雨水花园
    3.5 国内外案例的异同
    3.6 本章小结
4.沣西新城雨水花园现状调研
    4.1 沣西新城总体概述
        4.1.1 地质水文
        4.1.2 历史规划
        4.1.3 现状发展
        4.1.4 沣西新城海绵城市试点项目概况
        4.1.5 技术特点及运用
    4.2 沣西新城不同类型雨水花园实例研究
        4.2.1 控制径流型雨水花园
        4.2.2 降低污染型雨水花园
        4.2.3 实例研究总结
    4.3 水质、土壤及温度的生态方案实测与分析
        4.3.1 实测布点方案
        4.3.2 实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雨水花园设计实践方法与应用
    5.1 沣西新城经验的普适性推广
    5.2 实践目标
    5.3 项目概况
    5.4 实践创新
    5.5 雨水花园的实践应用及普适性方法
        5.5.1 雨水花园选址
        5.5.2 结构设计
        5.5.3 景观设计
        5.5.4 植物选用
        5.5.5 标识设计
        5.5.6 其他雨水利用措施
    5.6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片索引
附录二 表格索引
附录三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2)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2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的概念及特点
    1.2 低路堤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交通荷载下路基响应的研究现状
        1.3.1 交通荷载计算模型
        1.3.2 交通荷载下路基响应的研究现状
    1.4 土工格室的研究现状
        1.4.1 加筋土加固原理研究
        1.4.2 加筋土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4.3 土工格室应用与加固机理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土工格室结构层作为下面层的适用性研究
    2.1 概述
    2.2 土工格室结构层的抗弯能力
        2.2.1 叠梁试验的有限元反分析
        2.2.2 土工格室结构层抗弯拉能力的叠梁试验
        2.2.3 叠梁试验成果分析
    2.3 土工格室结构层抗冲刷能力
        2.3.1 刚性路面下基层冲刷的机理
        2.3.2 提高土工格室结构层抗冲刷能力的措施
    2.4 小结
第3章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受力特性分析
    3.1 概述
    3.2 土工格室的工程特性
        3.2.1 土工格室的作用机理
        3.2.2 土工格室的张拉过程模拟分析
        3.2.3 土工格室结构层的承载力计算
    3.3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的应力应变传递特性
        3.3.1 交通荷载
        3.3.2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内的应力应变传递
    3.4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结构体系受力分析
        3.4.1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传力路径
        3.4.2 弹性地基模型
        3.4.3 规范法土工格室-刚性路面路面应力计算模型
        3.4.4 算例分析
    3.5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设计方法
    3.6 小结
第4章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的沉降分析
    4.1 概述
    4.2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沉降分析计算
    4.3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差异沉降的有限元计算
        4.3.1 有无土工格室结构层的差异沉降
        4.3.2 土工格室结构层与垫层的处置差异
    4.4 差异沉降影响因素的正交分析
        4.4.1 正交试验设计法
        4.4.2 差异沉降的影响因素及水平与正交试验表
        4.4.3 差异沉降的敏感性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模型试验设计
    5.1 概述
    5.2 相似理论
        5.2.1 相似三定理
        5.2.2 模拟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的相似准则
    5.3 模型试验方案
        5.3.1 模型试验相似条件
        5.3.2 模型试验装置设计
        5.3.3 模型试验材料
    5.4 小结
第6章 模型试验过程及成果分析
    6.1 概述
    6.2 软土上低路堤刚性路面板的填筑过程
    6.3 路基回弹模量测试
        6.3.1 PFWD测试回弹模量的原理
        6.3.2 路基回弹模量测试
        6.3.3 路基回弹模量测试成果分析
    6.4 往复车载试验
        6.4.1 往复车载试验过程
        6.4.2 往复车载试验成果分析
    6.5 静载荷试验
        6.5.1 静载荷试验过程
        6.5.2 静载荷试验成果分析
    6.6 板底脱空往复车载试验
        6.6.1 板底脱空的模拟
        6.6.2 板底脱空往复车载试验的过程
        6.6.3 板底脱空往复车载试验的成果分析
    6.7 路面静载破坏试验
        6.7.1 路面静载破坏试验过程
        6.7.2 路面静载破坏试验成果分析
    6.8 路面冲击破坏试验
        6.8.1 路面冲击破坏试验过程
        6.8.2 路面冲击破坏试验成果分析
    6.9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

(3)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临界加速度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2 岩土边坡动力特性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岩土边坡自振与共振特性
    2.2 弹性波在岩土体边坡中的传播规律
    2.3 地脉动在场地动力特性分析中的应用
    2.4 土体的动应力与动强度
3 显式有限差分法
    3.1 FLAC3D程序的基本原理
    3.2 FLAC3D运动学方程
    3.3 应变、应力及节点不平衡力
    3.4 动力计算阻尼
    3.5 动力计算的边界条件
4 宝鸡自然地理概况及区域地质背景
    4.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4.2 研究区气象水文特征
    4.3 区域地质构造和地质建造
    4.4 区域地震构造
    4.5 宝鸡市地震影响区潜在震源区带
5 刘家泉边坡地脉动测试及微振分析
    5.1 刘家泉边坡工程概况
    5.2 地脉动数据的现场采集
    5.3 地脉动数据处理
    5.4 刘家泉边坡场地动力特性分析
    5.5 刘家泉边坡微振特性数值模拟
    5.6 刘家泉边坡微振型分析
6 刘家泉边坡动力超载稳定性分析
    6.1 边坡动力超载稳定性
    6.2 边坡动力超载稳定性分析的荷载增强法
    6.3 刘家泉边坡动力超载稳定性数值模拟
    6.4 边坡破坏方式分析
    6.5 刘家泉边坡动力超载稳定性评价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尚需深入的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部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4)降雨条件下赣南红砂岩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红砂岩的工程特性
    2.1 红砂岩的物质成分
    2.2 红砂岩的结构
    2.3 红砂岩的特性
        2.3.1 胀缩性
        2.3.2 裂隙性
        2.3.3 强度衰减性
        2.3.4 风化特性
        2.3.5 崩解性
第三章 红砂岩的实验研究
    3.1 水在红砂岩中的影响
        3.1.1 水与红砂岩的物理化学作用
        3.1.2 红砂岩吸水膨胀机理
        3.1.3 岩石的吸力理论
    3.2 红砂岩的物理指标
    3.3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3.4 抗剪强度试验
        3.4.1 抗剪强度理论公式
        3.4.2 试验方法和过程
    3.5 膨胀特性试验
        3.5.1 膨胀性指标
        3.5.2 膨胀率试验
        3.5.3 膨胀力试验
第四章 降雨对红砂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1 红砂岩边坡破坏形式、特点及机理
        4.1.1 红砂岩边坡破坏形式
        4.1.2 红砂岩边坡破坏的特点
        4.1.3 红砂岩边坡破坏的机理
    4.2 红砂岩层的降雨入渗分析
        4.2.1 红砂岩层降雨入渗的过程
        4.2.2 红砂岩中水的驱动势
        4.2.3 红砂岩的达西渗流定律
        4.2.4 红砂岩水分运动方程的边界条件
        4.2.5 红砂岩的渗流微分方程
        4.2.6 红砂岩边坡垂直降雨模型的建立
        4.2.7 微分方程的求解
第五章 降雨条件下红砂岩边坡的稳定性模拟
    5.1 降雨入渗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5.2 垃圾场边坡工程简介
    5.3 降雨强度下红砂岩稳定性数值分析
        5.3.1 砂岩的强度、膨胀参数
        5.3.2 加载和求解
        5.3.3 模拟分析结果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含水层水热运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研究背景
        1.1.2 含水层储能所需的水文地质条件
        1.1.3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含水层水热运移试验开展的情况
        1.2.2 含水层渗流模型研究进展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含水层水热运移模拟试验系统的研制
        1.4.2 承压含水层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1.4.3 水热运移数学模型研究
        1.4.4 模型参数的反演研究
        1.4.5 承压含水层水热运移数值模拟研究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所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2 试验平台设计及试验设备
    2.1 试验目的及试验设计要求
        2.1.1 试验目的
        2.1.2 试验设计要求
    2.2 试验内容
    2.3 试验平台设计
        2.3.1 试验场地
        2.3.2 试验箱设计
        2.3.3 井孔设计
        2.3.4 试验管线设计
    2.4 试验设备
        2.4.1 测量及数据采集设备
        2.4.2 加热设备
        2.4.3 其它试验设备
    2.5 有关试验设计的两个问题
        2.5.1 关于含水层上覆压力的讨论
        2.5.2 关于注水压力和注水效果的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试验过程
    3.1 试验箱保温设计思路
    3.2 含水层布置方案
        3.2.1 多孔介质含水层的布置
        3.2.2 裂隙介质含水层的布置
    3.3 井管及传感器布设
        3.3.1 坐标系的建立
        3.3.2 井管的透水高度
        3.3.3 传感器位置的布设原则
        3.3.4 多孔介质试验中的井管及传感器布设
        3.3.5 裂隙介质试验中的井管及传感器布设
    3.4 含水层隔水顶板的处理
        3.4.1 多孔介质含水层隔水顶板的处理
        3.4.2 裂隙介质含水层隔水顶板的处理
    3.5 试验过程
        3.5.1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3.5.2 试验操作规程
        3.5.3 试验过程
    3.6 本章小结
4 数学模型及参数反演研究
    4.1 概述
        4.1.1 Darcy 定律的微分形式
        4.1.2 地下水的压缩性
        4.1.3 地下水的膨胀性
    4.2 多孔介质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流控制方程
        4.2.1 地下水流动的连续性方程
        4.2.2 同温条件下的水流控制方程
        4.2.3 非同温条件下的水流控制方程
    4.3 裂隙介质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流控制方程
        4.3.1 裂隙介质渗流模型概述
        4.3.2 双重介质模型
    4.4 含水层传热控制方程
        4.4.1 Fourier 导热定律
        4.4.2 含水层传热过程分析
        4.4.3 传热控制方程的建立
        4.4.4 考虑地下水与含水层介质骨架的热量交换时的传热方程
    4.5 水流模型参数反演研究
        4.5.1 概述
        4.5.2 优化目标函数的建立
        4.5.3 基本原理及计算步骤
        4.5.4 基于抽水试验的含水层参数反演
    4.6 本章小结
5 数值模拟及分析
    5.1 COMSOL Multiphysics 简介
    5.2 多孔介质承压含水层同温条件下水流数值模拟与分析
        5.2.1 数学模型
        5.2.2 建模及参数输入
        5.2.3 二维数值模拟
        5.2.4 三维数值模拟
        5.2.5 二维、三维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3 多孔介质承压含水层水热耦合数值模拟与分析
        5.3.1 数学模型
        5.3.2 建模及变量参数输入
        5.3.3 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拟与分析
    5.4 裂隙介质承压含水层水热耦合数值模拟与分析
        5.4.1 数学模型
        5.4.2 建模及参数输入
        5.4.3 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拟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6)降雨与人工开挖对青岛某边坡稳定性影响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考虑降雨入渗的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青岛地区边坡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2.1 崂山区地质条件
        2.1.1 气象、水文条件
        2.1.2 区域地形地貌特征
        2.1.3 区域地质与地壳稳定性
    2.2 研究区地质条件
        2.2.1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2.2 研究区地质构造
        2.2.3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2.3 滑坡的工程概况
        2.3.1 滑坡发生过程
        2.3.2 滑体特征
3 滑坡发生机制地球物理探测研究
    3.1 探测方法
        3.1.1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和仪器
        3.1.2 探地雷达的基本原理和仪器
    3.2 探测方案
    3.3 探测结果
        3.3.1 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结果
        3.3.2 探地雷达探测结果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 滑坡发生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4.1 数值模拟方法
        4.1.1 程序简介
        4.1.2 莫尔-库仑屈服条件
        4.1.3 莫尔-库仑模型的基本参数
    4.2 计算模型与参数
    4.3 定义初始条件
    4.4 降雨与人工开挖对滑坡贡献分析
5 滑坡治理方案设计研究
    5.1 治理方案设计
        5.1.1 滑坡推力计算
        5.1.2 结构计算分析
    5.2 治理结果分析与评价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西气东输管道沿线水毁灾害评价方法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西气东输管道沿线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西气东输管道水毁成因及其分类
    3.1 西气东输管道环境及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状况
    3.2 管道水毁
    3.3 管道水毁成因及其分类
        3.3.1 坡面水毁
        3.3.2 河(沟)道水毁
        3.3.3 台田地水毁
第4章 管道水毁灾害评价体系
    4.1 管道水毁灾害评价的原则
    4.2 管道水毁灾害评价体系
        4.2.1 水毁等级
        4.2.2 初步评估
        4.2.3 综合评价
第5章 管道水毁灾害初步评估
    5.1 初步评估
    5.2 初步评估风险等级的划分及评估步骤
        5.2.1 风险等级的划分
        5.2.2 具体灾害点位的风险等级评估步骤
    5.3 坡面水毁初步评估
        5.3.1 一般坡面水毁
        5.3.2 崾岘水毁
        5.3.3 坡面水毁灾害初级评估简表
        5.3.4 应用实例
    5.4 河(沟)道水毁初步评估
        5.4.1 岸坡冲刷水毁
        5.4.2 沟底冲刷水毁
        5.4.3 河床冲刷水毁
        5.4.4 河沟道水毁灾害初步评估简表
        5.4.5 应用实例
    5.5 台田地水毁初级评估
        5.5.1 水毁要素
        5.5.2 各要素赋分说明
        5.5.3 台田地水毁灾害初步评估简表
        5.5.4 应用实例
第6章 管道水毁综合评价
    6.1 管道水毁综合评价
        6.1.2 管道水毁综合评价的方法
    6.2 管道水毁综合评价因子体系
        6.2.1 评价因子的选取原则
        6.2.2 评价因子体系的建立
        6.2.3 评价因子的量化和分级
    6.3 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
        6.3.1 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6.3.2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运算
        6.3.3 实例与评价结果分析
    6.4 灰色聚类法评价
        6.4.1 灰色聚类评价基本原理
        6.4.2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运算
        6.4.3 实例与评价结果分析
    6.5 综合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饱和砂砾料液化及液化后变形与强度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和工程背景
    1.2 土的振动液化研究进展
        1.2.1 液化机理
        1.2.2 液化影响因素
        1.2.3 液化评估方法
        1.2.4 动力分析方法及主要因素研究
        1.2.5 饱和砂土液化后性状研究
    1.3 饱和砂砾料液化和液化后特性的研究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工作
2. 饱和砂砾料振动孔压和轴向应变发展模式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仪器介绍
        2.2.1 设备构成及性能指标
        2.2.2 主要特色
        2.2.3 系统测试精度验证
    2.3 试验砂砾料和模拟料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2.4 试样制备和试验方法
        2.4.1 试样制备
        2.4.2 加载方式及地震动荷载的等效处理
        2.4.3 液化破坏标准
    2.5 孔压与应变发展模式比较
        2.5.1 孔压发展模式比较
        2.5.2 应变发展模式的比较
        2.5.3 饱和砂砾料液化机理分析
    2.6 砂砾料孔压发展模型
        2.6.1 孔压模型介绍
        2.6.2 等压固结饱和砂砾料孔压模型
        2.6.3 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2.6.4 偏压固结砂砾料孔压发展规律
    2.7 本章小结
3. 饱和砂砾料液化后静加载应力应变关系
    3.1 引言
    3.2 饱和砂砾料液化后试验方法
    3.3 饱和砂砾料液化后静力再加载试验
        3.3.1 液化前后试样静力不排水剪切试验对比
        3.3.2 不同相对密度试验
        3.3.3 不同初始固结压力试验
        3.3.4 不同液化安全率试验
        3.3.5 不同抗液化应力比试验
    3.4 液化后变形特性分析
    3.5 饱和砂砾料液化后静加载应力~应变关系
        3.5.1 试验曲线特征物理量确定方法
        3.5.2 模量降低率与液化安全率的关系
        3.5.3 三直线模型及参数确定方法
        3.5.4 与砂土试验的比较
        3.5.5 模型验证
    3.6 模型数值实现
        3.6.1 计算软件
        3.6.2 液化后变形计算方法
        3.6.3 防波堤断面模型及材料参数
        3.6.4 静力计算结果
        3.6.5 输入地震波
        3.6.6 动力计算结果
        3.6.7 液化后变形计算结果
    3.7 本章小结
4. 饱和砂砾料振后再固结体变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初始有效固结压力的影响
        4.3.2 荷载特性的影响
        4.3.3 相对密度的影响
    4.4 再固结体变预测经验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饱和砂砾料动力特性及静动强度参数相关性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饱和砂砾料液化强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5.2.1 液化强度试验原理
        5.2.2 试验结果分析
        5.2.3 砂砾料和模拟料动强度比较
    5.3 饱和砂砾料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特性
        5.3.1 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模型
        5.3.2 试验方法及试验条件
        5.3.3 初始有效固结压力的影响
        5.3.4 相对密度的影响
        5.3.5 最大动剪切模量应力相关性
        5.3.6 归一化动剪切模量G_d/G_(dmax)和阻尼比D与动剪应变γ_d的关系
        5.3.7 动应力比和液化安全率对动剪切模量的影响
    5.4 饱和砂砾料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表达式
    5.5 砂砾料静动强度参数相关性初步探讨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课题进一步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创新点摘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致谢

(9)川藏公路南线(西藏境内)泥石流灾害与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川藏公路概况
    1.2 川藏公路泥石流研究发展的回顾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4 课题来源
第2章 川藏公路泥石流防治及预测技术研究
    2.1 川藏公路泥石流的成因、类型、特征及危害
        2.1.1 川藏公路泥石流的成因
        2.1.2 川藏公路泥石流类型
        2.1.3 川藏公路泥石流特征
        2.1.4 川藏公路泥石流的危害
    2.2 川藏公路泥石流危险度区划与预测技术
        2.2.1 西藏干线公路泥石流危险度区划
        2.2.2 泥石流预测技术
    2.3 川藏公路泥石流防治现状及评价
        2.3.1 川藏公路泥石流防治现状
        2.3.2 川藏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评价
        2.3.3 川藏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技术措施
        2.3.4 泥石流地区公路养护
        2.3.5 抢修
        2.3.6 防治工程施工
第3章 地震诱发公路泥石流灾害研究
    3.1 中国地震泥石流灾害
        3.1.1 四川炉霍地震泥石流
        3.1.2 松潘─平武地震泥石流
        3.1.3 云南龙陵地震泥石流
        3.1.4 唐山地震泥石流
    3.2 川藏公路地震泥石流危险度区划
    3.3 地震泥石流成因及公路防治对策
        3.3.1 不同成因的地震泥石流公路防治对策
        3.3.2 以风险性分析为指导的山区公路地震泥石流防治原则
    3.4 通麦─105道班地震诱发泥石流研究
        3.4.1 通麦─105道班地震泥石流概况
        3.4.2 通麦─105道班主要泥石流工点分析
第4章 确定暴雨泥石流临界雨量的研究
    4.1 暴雨泥石流临界雨量研究概述
    4.2 用泥石流发生频率及暴雨频率推求临界雨量的探讨
        4.2.1 回归分析的理论依据及资料处理
        4.2.2 相关和回归分析
        4.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 模糊相似选择在确定泥石流沟危险雨情区上的应用
        4.3.1 模糊相似选择判定泥石流沟地面条件优先相似度的方法
        4.3.2 模糊相似选择确定泥石流沟临界雨量区的方法
    4.4 用泥石流沟地面条件的模糊聚类分析确定临界雨量的方法
        4.4.1 聚类因子的确定
        4.4.2 泥石流沟地质、地貌条件的聚类分析
        4.4.3 确定临界雨量的方法
    4.5 根据泥石流形成机理确定临界雨量的方法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5.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受扰动地铁隧道土体在列车周期性振动荷载下位移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 列车振动荷载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1.2.2 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动力性状的研究现状
        1.2.3 地铁隧道长期沉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意
    参考文献
第2章 地铁列车振动荷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列车振动荷载产生机理
        2.2.1 车轮因素产生列车振动荷载的机理
        2.2.2 轨道不平顺产生列车振动荷载的机理
        2.2.3 轨道随机不平顺的分类
    2.3 列车振动荷载模拟
        2.3.1 现场测试
        2.3.2 轨道振动加速度数定
        2.3.3 车辆简化模型
        2.3.4 地铁列车振动荷载模拟
    2.4 长期车致振动荷载的简化
        2.4.1 恒定荷载的简化
        2.4.2 长期车致振动荷载的简化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扰动土体疲劳损伤研究
    3.1 扰动土的分类和扰动定量研究
        3.1.1 扰动按因素的分类
        3.1.2 施工扰动对土体物理力学性状的影响
        3.1.3 扰动定量化
    3.2 饱和粘土的DSC模型
        3.2.1 扰动状态概念
        3.2.2 饱和粘土的RI和FA状态
        3.2.3 扰动函数
        3.2.4 本构模型
    3.3 疲劳损伤力学研究
    3.4 土体损伤理论研究
        3.4.1 连续损伤力学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
        3.4.2 土体损伤理论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地铁隧道土体在不同侧压下动力响应的室内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参数的选择和确定
        4.2.1 循环应力比
        4.2.2 动应力波形
        4.2.3 振动频率
    4.3 实验方案
        4.3.1 实验土样
        4.3.2 实验仪器
        4.3.3 实验参数
        4.3.4 实验步骤
    4.4 实验数据整理与结果分析
        4.4.1 同一土样的未扰动阶段和扰动阶段在相同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动应变
        4.4.2 不同深度的土样在相同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动应变
        4.4.3 相同深度的土样在不同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动应变
        4.4.4 同一土样在不同频率的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动应变
        4.4.5 扰动土经过不同固结时间后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动应变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实验结果的振陷计算及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5.1 实验结果的公式拟合及趋势分析
    5.2 实例分析
    5.3 利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地铁隧道下卧土层的沉降
    5.4 振陷的治理措施
        5.4.1 跟踪注浆控制管线变形的基本原理
        5.4.2 跟踪注浆的治理效果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研究成果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面及展望
致谢

四、土坝浅层基础处理的一种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地区雨水花园的生态应用研究 ——以沣西新城为例[D]. 李瑞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2]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 陈炳初. 湖南大学, 2013(12)
  • [3]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临界加速度分析方法研究[D]. 赵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 [4]降雨条件下赣南红砂岩边坡的稳定性分析[D]. 陈春华. 江西理工大学, 2011(12)
  • [5]含水层水热运移试验研究[D]. 何朋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5)
  • [6]降雨与人工开挖对青岛某边坡稳定性影响及治理研究[D]. 钱伟伟.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 [7]西气东输管道沿线水毁灾害评价方法体系[D]. 吴迪. 西南交通大学, 2008(12)
  • [8]饱和砂砾料液化及液化后变形与强度特性试验研究[D]. 徐斌.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5)
  • [9]川藏公路南线(西藏境内)泥石流灾害与防治对策[D]. 梁光模.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7)
  • [10]受扰动地铁隧道土体在列车周期性振动荷载下位移规律的研究[D]. 黄耿彩. 同济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土坝浅基础处理的一种尝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