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N,N'联吡啶)·(三苯基膦)铜(I)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碘·(N,N'联吡啶)·(三苯基膦)铜(I)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一、碘·(N,N'联吡啶)·(三苯基膦)合铜(I)的合成和晶体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钟荣峰[1](2016)在《包含芴取代基的新型配体及其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光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芴由于其较强的可修饰性和吸光能力而受到研究者们的喜爱。本文中将芴引入到含氮化合物中,制备了一系列的包含芴取代基的过渡金属铜配合物,并对它们的光学性能进行研究。首先,以1,10-邻菲啰啉(L0)为原料,引入咪唑环和芴基基团,制备了邻菲啰啉的衍生物1H-咪唑[4,5-f][1,10]邻菲啰啉(L1)和2-(9H-芴-2-基)-1H-咪唑[4,5-f][1,10]邻菲啰啉(L2),通过对三个配体的光学性能的测试发现,随着咪唑环和芴基的引入,使得配体的共轭程度增加,导致其紫外吸收图谱中最低吸收峰出现红移现象。通过理论计算,研究了引入芴基对配体前线分子轨道组成和电荷的分布及电荷跃迁类型的影响。然后,以L0、L1和L2作为含氮配体,引入含P配体双(2-二苯基膦)苯基)醚(POP),与六氟磷酸四乙腈铜(Cu(CH3CN)4PF6)制备了过渡金属铜配合物P0、P1和P2,并对其基本的光学性质进行了测试。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各配合物的前线分子轨道的组成和电荷的跃迁性质,探索了芴的引入对它们的影响。同时芴基的引入使得配合物P2在可见光区的吸光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并且配合物激发态的荧光寿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51.23μs。最后,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合成了一系列唑类配体(2-吡啶基咪唑、2-(1H-1,2,4-三唑-3-基)吡啶、4-(2H-5-四唑)-吡啶),然后引入含P配体POP制备了其对应的过渡金属铜配合物P3、P5和P6,之后又成功的将芴引入到配体2-吡啶基咪唑上形成新的配体L4,并合成了其铜配合物P4,之后对各配合物的光学性质进行了测试。由于N-H键的振动频率相对C-H键较弱,随着配体中N原子的增加,降低了振动所引起的发光淬灭,提高了配合物的荧光量子产率及激发态寿命。在咪唑环上引入有机荧光基团芴后,能够增加MLCT跃迁几率,提高了可见光区的吸光能力,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了激发态的寿命。

刘运利[2](2012)在《含N/P配体的铜(Ⅰ)/银(Ⅰ)配合物的合成与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十年来,含N/P配体的铜/银化合物由于其多样化的结构以及在工业催化剂、生物体系以及光电磁材料等方面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引起化学工作者们的广泛兴趣。由于含P配体dppm (Ph2PCH2PPh2)、三苯基膦(PPh3)和含N配体三氮烯(Ar-N=N-N-Ar)多样的配位方式,我们研究小组对此进行了研究。因此,合成新型的有机P配合物和三氮烯配合物,研究它们的性能及应用,对配位化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本文利用AgNO3、含P配体dppm (Ph2PCH2PPh2)、PPh3及TCNQ(四氰基乙烯)分别以不同的摩尔比,合成了两种结构新颖的化合物[(PPh3)3Ag (-CN)Ag (PPh3)3] NO3(1)和[Ag3(dppm)3(μ3-Br)2][DCTC](DMF)(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等多种手段进行结构和性质表征,结果表明TCNQ生成DCTC呈现负一价,配合物1、2在室温下都具有强的荧光性质。2、本文设计合成了2种对称的三氮烯有机配体1,3-二(2-溴苯)三氮烯,简称HL1和1,3-二(2-氯苯)三氮烯,简称HL2。在三乙氨的作用下,,分别与CuClCuBrAgNO3反应,得到了四种新的对称双核金属配合物。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HNMR、紫外可见光谱及荧光光谱四个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秦永其[3](2008)在《含氮、氧建筑块的分子组装及其荧光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形状(包括链状、V型和三角形)的含吡啶或咪唑类配体,同时合成了β-二酮(即2,5-二取代-1,4-环己二烯醇)系列衍生物,使其与金属盐自组装,形成功能配合物,培养了一系列单晶。应用现代谱学方法, 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化合物和配合物的微观结构,根据微观结构来推断宏观性质,寻找分子结构与荧光性质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含氮配体的合成:①应用Witting反应合成了4个直链型刚性配体(L1、L2、L3、L4);②应用Ullmann反应合成了2个直链型柔性配体(L5、L8)、1个以芴为中心的V型吡啶类配体(L9)和1个以三苯胺为中心的三角形吡啶类配体(L10);③用醛酮缩合反应合成了2个直链型半柔性配体(L6、L7)和1个以三苯胺为中心的三角形吡啶类配体(L11)。通过元素分析、核磁氢谱和红外确定了它们的结构(见第二章)。同时,培养了4个中间体[2,7-二氯芴、2,7-二溴芴、三(4-溴苯基)胺和三(4-乙酰基苯基)胺]和1个配体化合物的单晶,通过X-射线衍射仪进一步确定了晶体结构。应用Mercury和diamond软件,对培养出来的单晶进行了微观结构探讨,研究其中的原子排布和分子堆积情况。研究了它们的结构与光物理性质(包括紫外、荧光和荧光寿命)之间的关系。2.合成了三个系列32个β-二酮(即2,5-二取代-1,4-环己二烯醇)系列衍生物,通过核磁氢谱和红外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并且培养了7个化合物的单晶,通过X-射线衍射仪进一步确定了晶体结构。应用Mercury和diamond软件,对培养出来的单晶进行了微观结构探讨,研究了其中的原子排布和分子堆积情况。同时,研究了他们的结构与光物理性质(包括紫外、荧光和荧光寿命)之间的关系。对2,5-二取代-1,4-环己二烯醇的合成方法探讨,用了不同的溶剂、催化剂及反应温度,通过比较,总结出了反应温和、产率高而且后处理简单的很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合成路线(见第三章)。3.通过分子组装,合成了5个层状结构的配合物【Cu(dippy)(ace)2、(H2diPPY)(p-CH3O-bic)2、[Pb(dipic)]n、[Cu(dipic)(H2O)2]n、[Cu(pic)2(H2O)4]】,3个其他结构的配合物【Cu(H2difpy)Cl4、Ni(difpy)(ditbu)2、([(CH3)2NH2]3 (Cd3Cl9))∞】。应用Mercury和diamond软件,对这8个单晶进行了微观结构研究,Cu(dippy)(ace)2形成一个无限延伸的“楼梯”状结构;(H2dippy)(p-CH3O-bic)2,两个超分子形成一个“V”结构,多个分子沿b轴方向延伸,形成一个无限延伸的“N或M”型链;[Pb(dipic)]n形成了一种包含三种螺旋链结构的新颖2D网状结构,螺旋链的最大辫子根数是三根链缠绕在一起的自缠绕体系。网状2D结构通过氧桥连接在一起的形成一个3 D层状结构;[Cu(dipic)(H2O)2]n形成了一种包含单螺旋链结构的新颖2D网状结构;Cu(pic)2(H2O)4形成了一个新颖两根分子辫的分子互穿结构。分子辫向两边延伸形成一个带状平面;Cu(H2difpy)Cl4形成一个“躺椅”结构,不同的“躺椅”被平行的连接在一起;Ni(difpy)(ditbu)2形成一个“w”结构,w型结构都非常整齐的平行排布在一起;{[(CH3)2NH2]3(Cd3Cl9)}∞形成了一个金属线状配合物{[(CH3)2NH2]3(Cd3Cl9)}∞,并对它进行了量化计算(见第四章)。4.用L1、L3和L11与不同的有机或无机酸自组装,合成了27个超分子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并对它们进行了光物理性质(紫外光谱、单光子荧光和单光子荧光寿命)测定,研究了他们的结构与光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对甲氧基苯甲酸对配体L1单光子荧光光谱的影响做了仔细研究(见第五章)。5.用L1、L2、L6、L7、L8、L9和L10与不同金属盐自组装,共合成了113个含氮配合物;用部分β-二酮(2,5-二取代-1,4-环己二烯醇)系列衍生物与不同金属盐自组装,共合成72个含氧配合物。并分别进行了光物理性质(紫外光谱、单光子荧光和单光子荧光寿命)测定,研究了他们的结构与光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见第六、七章)。6.通过量化计算,从热力学的角度证明下面两个反应在自然条件下的可行性。从而推断此类反应在自然条件下的可行性(见第八章)。

伍文洪[4](2007)在《含P^O及N^N配体Cu(Ⅰ)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u(Ⅰ)配合物具有多样的结构,丰富独特的光物理,光化学性质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近年来配位化学领域中研究非常活跃的课题。目前,人们对Cu(Ⅰ)配合物的研究主要在于同核配合物,而对于异核的Cu(Ⅰ)配合物研究较少。本文以含P^O,N^N和取代二茂铁基配体合成了一系列的单核,双核及异核Cu(Ⅰ)配合物。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得到了一些结论。一、合成出以三苯基膦(PPh3)及双二苯基膦烷烃单氧化物(dppeo)为主配体,氯原子桥连的双核Cu(Ⅰ)配合物[Cu2(μ2Cl)2(PPh3)3](1)和[Cu2(μ2Cl)2(dppeO)3](2)。并通过X-ray单晶结构、红外及元素分析确定其组成。荧光光谱表明,两配合物都有很强的光致发光性质,可归属为配体内部电荷转移。二、以(dppeo,phen)为配体合成了两种单核Cu(Ⅰ)配合物:(3)CuⅠ(phen)(dppeo)(4)CuCl(phen)(dppeo)。单晶结构显示了两个Cu(Ⅰ)离子为扭曲四面体构型。而且两个配合物中P=O都为空配位点,为合成异核Cu(Ⅰ)配合物提供途径。三、以二茂铁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取代联吡啶配体,并得到了一种Cu(Ⅰ)和Fe的异核金属配合物。大于350nm较弱的吸收带可归为金属到配体的MLCT跃迁。电化学分析表明,二茂铁上较大的基团可以稳定Fe(Ⅱ)的化合态。

王鹏[5](2007)在《基于弯折型配体及富烯配体的有机—无机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自组装战略为基础的配位聚合物和超分子配位化合物化学是目前化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合成了一系列1, 3, 4-Oxadiazole及1, 2, 4-Triazole杂环桥联的弯折型配体、Schiff-base桥联弯折型配体和富烯配体,研究了它们的配位反应化学。共合成了4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配位化合物,通过红外、元素分析、单晶衍射及粉末衍射等方法表征了它们的结构,并对它们的荧光性质、可逆离子交换、热稳定性和磁性质进行了研究。I.利用1, 3, 4-Oxadiazole杂环桥联的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组装合成了13个结构新颖的配位化合物,并讨论了配体尺度及氮给体的配位取向对合成的配位化合物结构的影响。II.合成了对称及不对称Schiff-base桥联的弯折型配体,并以之与金属离子反应得到了5个配位化合物,说明多齿Schiff-base配体空间取向多样,配位化学丰富。III.合成了以1, 2, 4-Triazole杂环桥联的羧基配体,并以之与过渡金属离子Cd(II)和Zn(II)离子反应得到了5个离散型及聚合型的配位化合物。讨论了配体构型、反应温度及配体与金属离子的比例对最终配位化合物结构的影响。IV.以1, 2, 4-Triazole杂环桥联的羧基配体与稀土金属离子通过自组装反应合成了10个离散型Ln2L4笼状超分子配合物及四个聚合型含Ln2L4笼状结构单元的配位聚合物,这些离散型和聚合型配位化合物为结构新颖的[Ln(H2O)8]3+@Ln2L4和[Mn(H2O)6]2+@Ln2L4的超分子体系。这些笼状结构化合物是首次合成的以稀土离子为节点的M2L4型笼状配位化合物,打破了M2L4型笼状配位化合物只能以平面四方配位方式的d-block金属离子为节点合成的认识。此外研究了它们的荧光、热稳定性及磁性质,并研究了上述两类笼状化合物在固态下的可逆离子交换的性质。首次使用荧光发射光谱研究固态下客体离子的可逆交换过程,发展了基于固态荧光发射光谱的实时跟踪、检测固态下离子交换过程的新技术。研究表明,该类[Ln(H2O)8]3+@Ln2L4和[Mn(H2O)6]2+@Ln2L4超分子体系具有可调谐发光的性质,使我们可以通过可逆离子交换控制[Ln(H2O)8]3+@Ln2L4及[Mn(H2O)6]3+@Ln2L4超分子体系中客体离子的种类来实现超分子体系的可调谐发光,为设计合成可调谐发光器件开辟了新途径。V.通过富烯配体的衍生化反应,得到了含Schiff-base结构单元的富烯配体。研究了它们与Ag(I)离子的配位反应化学,得到了8个结构新颖的配位化合物,在这些配位聚合物的单晶结构中观察到了富烯配体的1,4-二酮参与Ag(I)中心配位的现象。首次合成了含双富烯结构单元的配体,以之得到了含三元{Ag3O2}簇为节点的配位聚合物,拓展了富烯配体的配位反应化学。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1, 3, 4-Oxadiazole、1, 2, 4-Triazole和Schiff-base桥联的弯折型配体及富烯配体,研究结果证明这些配体是构建结构新颖配位化合物的良好前体,它们与d-block金属离子及镧系稀土金属离子之间的自组装反应能够得到结构新颖,物化性质优良的配位化合物,为设计合成可调谐发光材料及功能材料奠定了实验基础。

车广波[6](2006)在《铜(Ⅰ)配合物磷光材料的发光与光电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在现代显示技术领域中因其不可比拟的优势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有机光伏(OPV)器件因成本低、工艺简单、易于制成大面积器件等诸多优点而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以期为太阳能、光学传感器和探测器等方面的利用开辟新的道路。本论文以铜(I)配合物磷光材料在OLED及OPV领域的应用为工作出发点,具体工作如下:1、利用水热合成技术合成四种四氮杂苯并菲衍生物,即PyPhen、Dicnq、DPPz和BDPz。结果表明,由该方法所获得的产物产率高、纯度好。2、以三苯基膦(PPh3)和二(2-二苯基膦基)苯基醚(DPEphos)为第一配体,上述四种四氮杂苯并菲衍生物及4,7-二苯基-1,10-邻菲罗啉(Bath)为第二配体,合成了十个未见报道的铜(I)配合物磷光材料。3、采用真空镀膜工艺,利用[Cu(DPEphos)(Dicnq)]BF4 (CuDD)为发光材料,制备出颜色可调的、高效的有机电致磷光器件。当掺杂浓度为6 %时,器件具有最大的发光效率,达11.3 cd/A;当掺杂浓度为10%时,器件最大亮度为2 322 cd m-2。4、采用真空镀膜工艺,利用了CuDD:CBP掺杂层中的来自于铜(I)配合物的黄光组分以及NPB层的蓝光组分,并且在两发光层中间夹入Bu-PBD充当调节颜色组分,开发出了白光器件。结果表明,当器件的发光层2 wt.%CuDD:CBP的厚度为10 nm、Bu-PBD为2 nm时,可获得有效的白光发射,10 V电压时色坐标为(0.33,0.36),最大亮度为2466 cd/m2,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分别为6.76 cd/A and 3.85 lm/W。

二、碘·(N,N'联吡啶)·(三苯基膦)合铜(I)的合成和晶体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碘·(N,N'联吡啶)·(三苯基膦)合铜(I)的合成和晶体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包含芴取代基的新型配体及其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光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配位化合物简介
        1.2.1 配位化合物的概念
        1.2.2 配位化合物的发展史
    1.3 有机金属配合物
        1.3.1 有机金属配合物发光分类
        1.3.2 有机金属配合物的发光原理
    1.4 芴及其衍生物发展概述
        1.4.1 芴
        1.4.2 芴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5 铜(I)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5.1 单核Cu(I)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1.5.2 双核Cu(I)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1.5.3 Cu(I)配合物吸光能力的研究现状
    1.6 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理论研究意义
    1.7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2-(9H-芴-2-基)-1H-咪唑[4,5-f][1,10]邻菲啰啉配体的合成及光学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配体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3.2 发射光谱
        2.3.3 荧光寿命及量子产率
    2.4 理论计算
        2.4.1 计算方法
        2.4.2 前线分子轨道分析
        2.4.3 理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5 小结
第3章 2-(9H-芴-2-基)-1H-咪唑[4,5-f][1,10]邻菲啰啉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光学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铜配合物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3.2 发射光谱
        3.3.3 荧光寿命及量子产率
    3.4 理论计算
        3.4.1 计算方法
        3.4.2 前线分子轨道分析
        3.4.3 理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5 小结
第4章 包含芴基的2-(2-吡啶基)-咪唑类配体及其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光学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配体及其铜配合物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3.2 发射光谱
        4.3.3 荧光寿命及量子产率
    4.4 理论计算
        4.4.1 计算方法
        4.4.2 前线分子轨道分析
        4.4.3 理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核磁谱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含N/P配体的铜(Ⅰ)/银(Ⅰ)配合物的合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含膦配合物概况
    1.3 三氮烯及其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三氮烯及衍生物的合成
        1.3.2 三氮烯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应用
    1.4 Cu…Cu金属键的讨论
    1.5 本文的提出
第二章 含P配体双核和三核Ag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
    2.1 实验部分
        2.1.1 原料与仪器
        2.1.2 配合物的合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晶体结构
        2.2.2 红外光谱
        2.2.3 紫外可见光谱
        2.2.4 荧光光谱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种三氮烯及其 Cu(Ⅰ)、Ag(Ⅰ)双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料与仪器
        3.1.2 配体的合成
    3.2 配体的结构与研究
        3.2.1 配体的结构
        3.2.2 配体的~1HNMR
        3.2.3 配体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2.4 配体的光敏性
    3.3 配合物的合成
        3.3.1 配合物的合成原理
        3.3.2 配合物的合成
    3.4 配合物的表征
        3.4.1 晶体结构
        3.4.2 ~1HNMR
        3.4.3 紫外可见光谱
        3.4.4 荧光光谱
        3.4.5 配合物的光敏性
    3.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含氮、氧建筑块的分子组装及其荧光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分子组装的研究现状
        1.1.1 从分子建筑块到分子组装的设计
        1.1.1.1 1D 无限链分子组装
        1.1.1.1.1 螺旋链结构
        1.1.1.1.2 Z 形新折叠结构
        1.1.1.1.3 梯形无限链结构
        1.1.1.1.4 旋梯结构
        1.1.2 2D 框架结构分子组装
        1.1.2.1 类粘土结构
        1.1.2.2 T 型构件组成的2D 结构
        1.1.2.3 由2D 结构搭构的准3D 结构
        1.1.2.4 构筑3D 扩展型开放性框架结构
    1.2 分子组装的应用及研究热点
        1.2.1 以弱作用力(氢键)自组装的配位聚合物
        1.2.2 以有机分子修饰无机盐自组装的配位聚合物
        1.2.3 自组装分子在发光材料方面的潜在应用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4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含氮建筑块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建筑块的合成方法
        2.1.2.1 1,4-(4-吡啶乙烯-2-基)苯(L1)的制备
        2.1.2.2 1,4-二(2-吡啶乙烯-2-基)苯(L2)的制备
        2.1.2.3 4,4’-二(4-吡啶乙烯-2-基)联苯(L3)的制备
        2.1.2.4 4,4’-二(2-吡啶乙烯-2-基)联苯(L4)的制备
        2.1.2.5 1,4-二(吡啶-2-氧基)苯(L5)的制备
        2.1.2.6 4,4’-二(3-(4-吡啶基).乙烯酮基)联苯(L6)的制备
        2.1.2.7 4,4’-二(3-(2-吡啶基).乙烯酮基)联苯(L7)的制备
        2.1.2.8 1,4-二(1-咪唑甲基)苯(L8)的制备
        2.1.2.9 2,7-二溴-9,9-二(4-吡啶甲基)芴(L9)的制备
        2.1.2.10 三(N-咪唑基苯基)胺(L10)的制备
        2.1.2.10.1 三苯胺的制备
        2.1.2.10.2 三(4-溴苯基)胺的制备
        2.1.2.10.3 三(N-咪唑基苯基)胺(L10)的制备
        2.1.2.11 三{4-[3-(4-吡啶)乙酰基]苯基)胺(L11)的制备
        2.1.2.11.1 三(4-乙酰基苯基)胺的制备
        2.1.2.11.2 三{4-[3-(4-吡啶)乙酰基]苯基)胺(L11)的制备
        2.1.3 单晶培养和结构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配体的合成方法探讨
        2.2.1.1 配体L_1,L_2,L_3 和L_4 的合成方法探讨
        2.2.1.2 配体L_5 的合成方法探讨
        2.2.1.3 配体L_6 和L_7 的合成方法探讨
        2.2.1.4 配体L_8 的合成方法探讨
        2.2.1.5 配体L_9 的合成方法探讨
        2.2.1.6 配体 L_(10) 和 L_(11) 的合成方法探讨
        2.2.2 配体的IR 和1HNMR 分析
        2.2.2.1 IR 分析
        2.2.2.2 1HNMR 分析
        2.2.3 配体的光物理性质
        2.2.3.1 配体的紫外
        2.2.3.2 配体的单光子荧光
        2.2.3.3 配体的单光子荧光寿命
        2.2.4 配体的晶体结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β-二酮系列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1.2.1 乙酰乙酸甲酯(1)的制备
        3.1.2.2 溴代乙酰乙酸甲酯(2)的制备
        3.1.2.3 β-二酮(即2,5-二取代-1,4-环己二烯醇)(3)的制各
        3.1.2.4 2,5.二取代-1,4-对苯二酚(4)的制备
        3.1.2.5 2,5-二取代-1,4-环己二烯-1,4-二羧酸二乙酯(5)的制备
        3.1.3 单晶培养和结构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探讨
        3.2.2 化合物的核磁1H NMR 和IR 分析
        3.2.3 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3.2.3.1 化合物的紫外光谱
        3.2.3.2 化合物的单光子荧光
        3.2.3.3 化合物的单光子荧光寿命
        3.2.4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子构建及分子自组装
    4.1 Cu(dippy)(ace)_2 的晶体结构
        4.1.1 Cu(diPPY)(ace)_2 单晶培养和结构测定
        4.1.2 Cu(diPPY)(ace)_2 晶体描述
        4.1.3 Cu(diPPY)(ace)_2 的热重分析
    4.2 Cu(H_2difpy)Cl_4 和 Ni(difpy)(ditbu)_2 的晶体结构
        4.2.1 Cu(H_2difpy)Cl_4 和 Ni(difpy)(ditbu)_2 单晶培养和结构测定
        4.2.2 Cu(H_2difpy)cl_4 和 Ni(difpy)(ditbu)_2 的晶体结构描述
        4.2.3 Cu(H_2difpy)Cl_4 和 Ni(difpy)(ditbu)_2 的热重分析
    4.3 超分子(H_2dippy)(p-CH_3O-bic)_2 的晶体结构
        4.3.1 (H_2dippy)(p-CH_3O-bic)_2 单晶培养和结构测定
        4.3.2 (H_2dippy)(p-CH_3O-bic)_2 的晶体结构描述
    4.4 [Pb(dipic)]_n 和[Cu(dipic)(H_2O)_2]_n 的晶体结构
        4.4.1 实验部分
        4.4.1.1 [Pb(dipic)]_n 和[Cu(dipic)(H_2O)_2]_n 的带备
        4.4.1.2 [Pb(dipic)]_n 和[Cu(dipic)H_2O]_2]_n 单晶培养和结构测定
        4.4.2 [Pb(dipic)]_n 和[Cu(dipic)(H_2O]_2]_n 晶体结构描述
        4.4.3 [Pb(dipic)]_n 和[Cu(dipic)(H_2O)_2]_n 热重分析
    4.5 Cu ( pic )_2 ( H_2O )_4 的晶体结构
        4.5.1 Cu(pic)_2(H_20)_4 单晶培养和结构测定
        4.5.2 Cu(pic)_2(H_20)_4 晶体结构描述
        4.5.3 Cu(pic)_2(H_20)_4 热重分析
    4.6 {[(CH_3)_2NH_2]_3(Cd_3C19)}_∞的晶体结构
        4.6.1 {[(CH_3)_2NH_2]_3(Cd_3C19)}_∞单晶培养和结构测定
        4.6.2 晶体结构描述
        4.6.3 量化计算
        4.6.4 {[(CH_3)_2NH_2]_3(Cd_3Cl_9)}_∞热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吡啶超分子的合成及荧光性质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仪器与试剂
        5.1.2 吡啶盐超分子的合成
    5.2 吡啶盐超分子的光物理性质
        5.2.1 吡啶盐超分子的紫外光谱
        5.2.2 吡啶盐超分子的单光子荧光
        5.2.3 吡啶盐超分子的单光子荧光寿命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具有链状、V 型及三角形配合物的合成和荧光性质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仪器与试剂
        6.1.2 配合物的合成
    6.2 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研究
        6.2.1 配合物的紫外
        6.2.2 配合物的单光子荧光
        6.2.3 配合物的单光子荧光寿命
    本章小结
第七章 β- 二酮系列配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质研究
    7.1 实验部分
        7.1.1 仪器与试剂
        7.1.2 配合物的制备
    7.2 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研究
        7.2.1 配合物的紫外
        7.2.2 配合物的单光子荧光
        7.2.3 配合物的单光子荧光寿命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关于2,5-二取代-1,4-环己二烯醇氧化的量化计算
    8.1 计算方法
    8.2 量化计算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I:超分子化合物和配合物的元素分析、红外分析及数据
附录 II:部分化(配)合物的紫外和荧光谱图
附录III:部分单光子荧光寿命拟合谱图
附录IV:晶体结构图
附录 V:量化计算拟合谱图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接收的文章

(4)含P^O及N^N配体Cu(Ⅰ)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1.1 发光的基本原理及概念
        1.1.1.1 基态和激发态
        1.1.2 金属配合物发光
        1.1.2.1 金属配合物发光类型
        1.1.3 Cu(I)配合物的电子跃迁类型
    第二节 Cu(I) 配合物的配位模式
        1.2.1 配位模式
    第三节 常见的Cu(I)配体
        1.3.1 亚胺类Cu(I)配合物
        1.3.2 含膦配体(双二苯基膦烷烃)Cu(I)配合物
        1.3.3 以卤原子为桥联的Cu(I)配合物
        1.3.4 以稀烃,炔烃不饱和烃为配体Cu(I)配合物
    第四节 Cu(I)配合物的应用
        1.4.1 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1.4.2 在光学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1.4.3 在非线性光学材料(NLO)方面的应用
        1.4.4 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方面的潜在应用
        1.4.5 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以双二苯基膦乙烷单氧化物(dppeo)为配体Cu(I)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
    第一节 以双二苯基膦烷烃单氧化物为配体双核Cu(I)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
        2.1.1 实验部分
        2.1.1.1 主要试验仪器和设备
        2.1.1.2 主要试剂
        2.1.1.3 溶剂的处理
        2.1.1.4 dppe 的合成
        2.1.1.5 dppeo 的合成
        2.1.1.6 配合物 Cu_2Cl_2(PPh_3)_3 的合成
        2.1.1.7 配合物 Cu_2Cl_2(dppeo)_3
        2.1.2 结构与讨论
        2.1.2.1 X-ray 单晶测试及晶体结构解析
        2.1.2.2 红外光谱
        2.1.2.3 发射光谱
        2.1.2.4 结论
    第二节 两种以 dppeo 为配体单核Cu(I)配合物
        2.2.1 实验部分
        2.2.1.1 实验条件和试剂
        2.2.1.2 配体的合成
        2.2.1.3 Cu(I) 配合物的合成
        2.2.2 结果与讨论
        2.2.2.1 X-ray 单晶测试及晶体结构解析
        2.2.2.2 紫外吸收光谱
        2 2.2.3 红外光谱图 2.10 化合物(4)的红外谱图
        2.2.2.4 结论
    第三节 dppeo 为中性配体两种发光稀土配合物
        2.3.1 稀土 Tb 吡唑啉酮的三元配合物
        2.3.1.1 试验部分
        2.3.1.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1.1.2 试剂
        2.3.1.1.3 溶剂的处理
        2.3.1.1.4 配合物的合成
        2.3.1.2 结果与讨论
        2.3.1.2.1 红外光谱
        2.2.1.2.2 紫外可见光谱
        2.2.1.2.3 荧光光谱
        2.3.2 稀土铕三元配合物
        2.3.2.1 实验部分
        2.3.2.1.1 实验设备和仪器
        2.3.2.1.2 配合物的合成
        2.3.3 结构与讨论
第三章 一种Fe(II)和Cu(I)异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试验设备和仪器
        3.1.2 试剂
        3.1.3 溶剂的处理
        3.1.4 配合物的合成
        3.1.4.1 合成路线
        3.1.4.2 反应步骤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二茂铁乙炔和 6-(4-bromophenyl)-2,2-bipyridine 偶联反应机理
        3.2.2 红外光谱
        3.2.3 紫外可见光谱
        3.2.4 氢谱
        3.2.5 电化学性质
第四章 一种以取代二联吡啶为配体双核 Cu(I) 配合物
    4.1 实验部分
        4.1.1 反应试剂
        4.1.2 溶剂的除水
        4.1.3 配合物的合成
        4.1.3.1 合成路线
        4.1.3.2 反应步骤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晶体结构
        4.2.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已发表论文

(5)基于弯折型配体及富烯配体的有机—无机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本领域发展的历史
    二、含单一金属中心的配位超分子聚集体
    三、异金属配位化学情况介绍
    四、我们研究组在有机-无机配位超分子聚合物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基于吡啶端基的1, 3, 4-Oxadiazole杂环桥联弯折型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1.1 结果与讨论
    1.2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N-给体Schiff-base型配体的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2.1 Schiff-base 配体的合成及结构讨论
    2.2 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讨论
    2.3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含1, 2, 4-Triazole 杂环的弯折型羧基配体的配位化6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性质研究
    3.1 配体的合成结果及讨论
    3.2 配位化合物的结果及讨论
    3.3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富烯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4.1 配体的合成结果及讨论
    4.2 结果与讨论
    4.3 实验步骤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铜(Ⅰ)配合物磷光材料的发光与光电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基本原理介绍
    1.1 OLED 的研究历史
    1.2 有机EL 的工作原理及器件结构
    1.3 荧光与磷光
    1.4 有机电致磷光发光原理
    1.5 红色磷光发射Ir(III)配合物磷光材料在EL 中的应用
    1.6 铜(I)配合物磷光材料在有机EL 中的应用
    1.7 本论文的基本设计思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四氮杂苯并菲及其衍生物的水热合成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制备及表征
        2.2.2.1 1,10-邻菲罗啉-5,6-二酮1 的制备及表征
        2.2.2.2 四氮杂苯并菲及其衍生物的水热合成及结构表征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铜(I)配合物磷光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3.1 研究背景
    3.2 仪器与测试
    3.3 铜(I)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3.1 四氟硼酸四乙腈合铜(I)的合成
        3.3.2 系列铜(I)单核配合物的合成
        3.3.3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3.4 铜(I)系配合物的固态光物理性质
    3.5 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3.6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3.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Cu(DPEphos)(Dicnq)]BF_4的EL和PV器件
    4.1 基于[Cu(DPEphos)(Dicnq)]BF_4 的颜色可调的磷光发射器件
        4.1.1 研究背景
        4.1.2 [Cu(DPEphos)(Dicnq)]BF_4 的光致发光性质
        4.1.3 热稳定性
        4.1.4 磷光寿命
        4.1.5 颜色可调的磷光发射器件的设计及EL 性能
        4.1.5.1 实验方法
        4.1.5.2 电致磷光器件的设计
        4.1.5.3 电致磷光器件的性能
    4.2 基于[Cu(DPEphos)(Dicnq)]BF_4 的有机电致白光器件
        4.2.1 研究背景
        4.2.2 基于[Cu(DPEphos)(Dicnq)]BF_4的白光发射器件
        4.2.2.1 实验方法
        4.2.2.2 电致磷光器件的设计及相应的WOLEDs的性能
    4.3 基于[Cu(DPEphos)(Dicnq)]BF_4 的有机紫外探测器件
        4.3.1 研究背景
        4.3.2 基于[Cu(DPEphos)(Dicnq)]BF_4的有机紫外探测器件A
        4.3.2.1 实验方法
        4.3.2.2 [Cu(DPEphos)(Dicnq)]BF_4为电子受体的紫外光敏感的探测器件的设计
        4.3.2.3 结果和讨论
        4.3.2.3.1 吸收光谱与光电流响应
        4.3.2.3.2 m-MTDATA和CuDD膜厚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4.3.2.3.3 器件紫外光照下的光伏特性
        4.3.2.3.4 温度变化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4.3.2.3.5 电子受体CuDD 和CuDB 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Cu(DPEphos)(DPPz)]BF_4的饱和红色磷光发射器件
    5.1 研究背景
    5.2 基于[Cu(DPEphos)(DPPz)]BF_4 的饱和红色磷光发射器件
        5.2.1 电致磷光器件的设计
        5.2.2 电致磷光器件的性能
    5.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一 本论文所用材料的化学结构式
附录二 优化的Cu(I)配合物的几何构型
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文章目录
作者简介
致谢

四、碘·(N,N'联吡啶)·(三苯基膦)合铜(I)的合成和晶体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包含芴取代基的新型配体及其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光学特性研究[D]. 钟荣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6(04)
  • [2]含N/P配体的铜(Ⅰ)/银(Ⅰ)配合物的合成与研究[D]. 刘运利.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3]含氮、氧建筑块的分子组装及其荧光性质研究[D]. 秦永其. 青岛科技大学, 2008(05)
  • [4]含P^O及N^N配体Cu(Ⅰ)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D]. 伍文洪. 南昌大学, 2007(06)
  • [5]基于弯折型配体及富烯配体的有机—无机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 王鹏. 山东师范大学, 2007(04)
  • [6]铜(Ⅰ)配合物磷光材料的发光与光电特性的研究[D]. 车广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06(05)

标签:;  ;  ;  ;  ;  

碘·(N,N'联吡啶)·(三苯基膦)铜(I)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