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并发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并发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一、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来佳辉,罗建平,张新胜,李宗阳,简磊,万顺,王展,史家兴,王怀玺[1](2021)在《ACDF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evelopmental 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DC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采用ACDF治疗单节段CSM患者66例。根据颈椎侧位X线片是否存在连续3个节段的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分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组(developmental 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 group,DCS)组(30例),其余纳入非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组(non-developmental 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 group,NDCS)组(36例)。其中DCS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48.4±10.1岁;NDCS组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48.8±7.3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组随访39.0±2.1个月,NDCS组随访39.2±1.9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曲度(C2~C7 Cobb角)及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对比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优良率。结果: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出现吞咽困难3例(DCS组1例,NDCS组2例),对症治疗1周后症状消失。DCS组手术时间78.2±10.4min、术中出血量32.3±5.1ml;NDCS组手术时间76.7±10.7min、术中出血量30.5±5.5ml。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组JOA评分术前为7.63±1.50分,术后3个月为12.73±1.41分,术后1年为13.83±1.58分,末次随访时为15.03±1.73分;NDI术前为(38.42±5.90)%,术后3个月为(19.89±2.25)%,术后1年为(13.67±2.99)%,末次随访时为(4.83±3.66)%。NDCS组JOA评分术前为8.08±1.86分,术后3个月为12.97±1.70分,术后1年为13.97±1.59分,末次随访时为15.06±1.47分;NDI术前为(36.26±6.63)%,术后3个月为(19.96±3.05)%,术后1年为(14.61±2.75)%,末次随访时为(5.69±2.76)%。两组术后的JOA评分、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相同时间节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组颈椎曲度术前为11.27°±5.56°,术后3个月为14.80°±5.53°,术后1年为14.97°±5.11°,末次随访时为15.64°±4.86°;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术前为5.71±1.47mm,术后3个月为7.56±1.43mm,术后1年为7.07±1.84mm,末次随访时为6.93±1.61mm。NDCS组颈椎曲度术前为11.66°±5.23°,术后3个月为14.88°±5.93°,术后1年为15.12°±6.12°,末次随访时为15.76°±5.29°;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术前为5.58±1.75mm,术后3个月为7.63±1.54mm,术后1年为7.19±2.09mm,末次随访时为7.14±1.74mm。两组颈椎曲度、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相同时间节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优良率评价综合疗效:DCS组优18例,良10例,中2例,优良率93.33%;NDCS组优24例,良9例,中3例,优良率91.67%,两组JOA评分改善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DF治疗单节段CSM伴DCS的患者,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稳定性可靠,可重建颈椎曲度并恢复椎间高度,临床疗效满意。

李攀[2](2021)在《丹芪活血胶囊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丹芪活血胶囊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以期在临床中为颈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更优的方法。方法:纳入山西省中医院脊柱外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70例气虚血瘀型颈椎管狭窄症(cervical spinal stenosis,CS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致病因素、病变节段数)。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后,所有患者均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posterior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CPSOLP),记录术中连续减压节段、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对照组术后按病情需要临床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第二天开始加服丹芪活血胶囊。两组患者均按时随访,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随访时长和术后并发症,术后3月行颈椎CT平扫了解门轴侧骨性融合情况,同时测量C5水平椎管矢状径并计算椎管扩大率。使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功能改善率(Recovery Rate,RR)、FTT叩足实验(Foot Tapping Test)进行临床评估,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各项评分,将术后与术前及两组同一时间点的评分分别进行比较,评估丹芪活血胶囊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组成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致病因素、病变节段数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所有患者均按时随访,无脱落病例,两组患者连续减压节段、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随访时长经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术前C5水平椎管矢状径为(9.31±0.72)mm、对照组(9.14±0.88)mm,两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月均行颈椎CT平扫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门轴侧植骨均已融合,测量C5水平椎管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扩大,治疗组(16.17±1.04)mm、对照组(15.80±1.02)mm分别与手术治疗前相比对,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3月C5水平椎管矢状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椎管扩大率(74.05±9.92)%与对照组椎管扩大率(73.48±8.8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植物松动、移位、断裂、排异及术后感染、再关门、脑脊液漏、血肿、颈椎后凸畸形等并发症,治疗组出现1例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经积极处理后,切口愈合良好。治疗组出现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患者5例(14.3%),对照组出现14例(40%),两组进行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根据轴性症状重症度量表,治疗组:I度2例(40%)、II度2例(40%)、III度1例(20%),对照组:I度4例(28.6%)、II度3例(21.4%)、III度4例(28.6%)、IV度3例(21.4%)。对照组C5神经根麻痹(Nerve Root Palsy,NRP)发生率(8.6%)稍高于治疗组(2.9%)(P>0.05);其中对照组共3例,分别为I度2例(66.7%)、III度1例(33.3%);治疗组1例,为I度(100%)。(5)两组术后1周、3月、末次随访时的NDI、VAS评分分别与术前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N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NDI、VAS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稍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NDI、VAS评分较术后1周进一步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两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术后1周、3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分别与术前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前(8.74±1.54)分与对照组(8.51±1.6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治疗组JOA(9.94±1.39)分与对照组(9.63±1.4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及术后1周均显着升高,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末次随访JOA改善率为(73.72±12.22)%与对照组(63.52±18.18)%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颈椎功能改善率(RR)评定结果:治疗组优20例、良1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4.3%;对照组优12例、良18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5.7%;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在随访时均行FTT叩足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叩足次数逐渐增加。两组术后1周、术后3月及末次的FTT次数分别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TT次数在术前、术后1周分别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叩足次数在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1)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支撑内固定术后,椎管容积明显扩大,脊髓、神经压迫得到解除,脊髓、神经功能得到改善,且该手术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着,门轴侧骨融合率高、颈椎稳定性好。(2)对于气虚血瘀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而言,术后早期服用丹芪活血胶囊,较单纯手术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加速康复,降低轴性症状,改善颈椎功能。

许立惟[3](2020)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有效性,以及手术疗效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术前神经功能、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程度、手术时长及影像学磁共振上特异性表现等的相关性,从而为手术时机选择及术前预判疗效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这两年时间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行手术的71名患者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统计性别、年龄、术前病程、MRI及CT影像表现等指标,并术后随访12至24个月,搜集术后功能恢复等数据。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作统计分析,对手术前后JOA评分变化作差异性检验,将JOA改善率与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7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JOA评分由术前10.56±2.234增加至术后15.14±1.966(p<0.00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OA改善率均值为71.73±25.72%。改善率评定:优38例,良22例,中7例,差4例。优良率为84.5%。包括前路手术62例,术前JOA平均分为10.90±2.03,术后JOA平均分为15.31±1.70,JOA改善率平均值为72.81±24.21%,优良率为85.48%;后路手术9例,术前JOA平均分为8.22±2.27,术后JOA平均分为14.00±3.16,JOA改善率平均值为64.28±35.29%,优良率为77.78%。术后JOA改善率与病患性别(p=0.028)、年龄(p=0.039)、手术时长(p=0.024)等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显着相关性。手术疗效与术前病程、术前JOA评分、后纵韧带是否骨化、影像学上脊髓受压程度、MR T2WI上高信号Nurick分型等的相关性得不到统计学支持。结论:①脊髓型颈椎病经手术治疗,疗效确切。②男性患者,高龄患者这两个基本因素预示着预后不良。③手术时间长,是疗效不佳的一个危险性因素。④本研究数据不支持术前病程、术前JOA评分、后纵韧带是否骨化、影像学上脊髓受压程度、MR T2WI上高信号Nurick分型等与手术预后相关。手术预后的判断不能只依赖影像学阳性表现,而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

罗喻翔[4](2020)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不同数量钛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多节段颈脊髓病(Multilevel cervical myelopathy,MCM),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是现时国内比较受欢迎的术式之一。钛板固定较丝线悬吊固定具有明显优势,但价格偏高,间隔放置钛板能否满足临床需要,与连续放置钛板差异如何,既往对于钛板使用数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较少,尚未达成共识。研究目的比较多节段颈脊髓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2枚钛板与4枚钛板手术疗效的差异,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12月因多节段颈脊髓病在我院行颈椎后路C3~C6单开门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术中钛板使用数量的不同,分为2枚钛板组和4枚钛板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耗材费用、JOA评分,观察术后是否出现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螺钉松动、再关门、颈椎后凸;影像学评估项目包括:颈椎曲度(Giovanni D值法)、C2~C7 Cobb角、C3~C6椎管矢状径以及Pavlov 比值。1.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诊断为颈脊髓病;(2)影像学检查显示≥3个颈脊髓节段受压;(3)采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C3~C6);(4)随访6个月以上,且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急性外伤致病者;(2)颈椎后凸>10°者;(3)颈椎明显失稳者;(4)先行前路手术再行后路手术者;(5)随访资料不全者。2.手术方法2枚钛板组经后正中入路显露C2~C7棘突,骨膜下剥离椎旁肌显露两侧椎板至小关节处。C3~C6棘突基底部分别打孔,用10号丝线穿棘突基底部小孔备用。以症状较轻侧为“门轴”侧,在该侧的椎板上开“V”形槽,宽约3mm。以症状较重侧为“开门”侧,开门后用10号丝线将C3和C4、C5和C6分别捆扎固定,并于门轴侧关节囊缝合悬吊固定。选择微型钛板于C3~C6之间间隔放置(以C4、C6较多,占35/49)。钛板的一端固定在“开门”侧的侧块上,另一端固定在椎板。4枚钛板组手术过程同2枚钛板组,对于开门的节段,选择微型钛板于C3~C6之间逐一放置。术后24小时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激素、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治疗,引流量<50ml/24~48小时拔除伤口引流管。然后协助患者下地活动,佩戴颈托保护3个月后开始颈后部肌群锻炼。3.统计学方法基线的计量资料,根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距)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组内前后的计量资料比较,根据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或者wilcoxon检验。组间比较采用studengt’s 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值<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资料分析采用易侕统计软件(www.empowerstats.com;X&Y solutions,Inc.,Boston MA)和 R 软件,版本 3.4.3(http://www.r-project.org)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本研究的多节段颈脊髓病患者65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8.3±10.2岁,病程3天~20年,术前JOA评分平均11.3±2.9分,术后平均随访29.7±22.9个月。根据术中钛板使用数量的不同,分为2枚钛板组(n=49)和4枚钛板组(n=16)。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随访时间及脊髓受压原因、MRI脊髓信号改变、术前后凸及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耗材费用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枚钛板较2枚钛板价格偏高。2.术后改善情况两组间术后6个月及术前差值比较除C4椎管矢状径、C4 Pavlov 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影像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前与术后及6个月随访时C3~C6椎管矢状径、Pavlov比值均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颈椎曲度、C2~C7 Cobb角术后、6个月随访较术前均有减小的趋势,即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后凸,2枚钛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枚钛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JOA改善率与并发症末次随访两组JOA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再压迫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再关门现象发生。2枚钛板组颈椎后凸、轴性症状、颈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发生率较4枚钛板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2例患者因椎板处固定螺钉较长压迫脊髓,1例患者因术中操作损伤脊髓。结论两组在椎管减压、防止再关门、症状体征改善方面疗效相当。两组术后均出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后凸的趋势。两组在维持颈椎曲度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显着差别。2枚钛板在价格上更有优势。

唐仲海[5](2020)在《身痛逐瘀汤联合ACC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联合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subtot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到2019年11月由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科收住的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已行ACCF术式的42例患者,根据入院就诊顺序进行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1例。受试者都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甲钴胺胶囊,一次0.5mg,每日三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身痛逐瘀汤口服,每日一剂,早晚二餐后30分钟温服,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均适当行颈部功能锻炼。此项研究总共进行3个疗程,一个疗程为2周,第一个疗程为住院期,第二、三个疗程为随访期。观察并记录在住院及随访期间所有进入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应疗程阶段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颈椎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收集和整理临床数据,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治疗前后不同疗程段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颈椎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经统计分析后获得如下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节段等一般数据行分析比较,结果P>0.05,无明显差异。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的VAS评分,P=0.612(P>0.05),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2周后比较P=0.28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4周后比较P=0.008(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两组比较P=0.001(P<0.05),有统计学意义。3.颈椎JOA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P=0.149(P>0.05),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2周后比较P=0.35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4周后比较P=0.66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两组比较P=0.006(P<0.05),有统计学意义。4.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DI评分,P=0.487(P>0.05),无显着差异;两组治疗2周后比较P=0.10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4周后比较P=0.036(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比较P=0.001(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身痛逐瘀汤联合ACCF术式较单纯给予西药可以更好地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颈椎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等的变化情况;身痛逐瘀汤可以有效缓解CSM患者颈肩部酸困疼痛、活动受限,双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及能较好的提高本病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且疗效确切、用药安全、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上积极应用。

王继洲[6](2019)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开门角度对轴性症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轴性症状是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报道了颈后路椎管成形术后发生轴性症状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但不同椎板开门角度对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椎板开门角度对轴性症状的影响及讨论不同椎板开门角度对轴性症状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2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或不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手术节段在C3-C7之间。术后1周测量C4、C5、C6节段椎板开门角度,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平均开门角度为40.2°±11.3°,范围从20°至69°,根据平均开门角度将患者分为2组,A组(开门角度<40度)71例患者,包括男性44例和女性27例;B组(开门角度≥40度)53例患者,包括男性32例和女性21例)。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2年的随访,术前、术后2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记录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使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JOA)评分及JOA改善率评估末次随访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OM)术前、术后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诊断、失血量、手术时间、病程时间及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JOA评分术前:9.0±1.5,末次随访JOA评分:13.6±1.2,改善率为58.6%±11.7%;B组术前JOA评分8.8±1.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3.3±1.4,JOA改善率56.6%±10.8%。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显着改善(P<0.05)。两组患者间术前、术后C2-7 Cobb角和颈椎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颈椎C2-7cobb角及ROM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轴性症状:术后2周A组24例(33.8%,VAS:2.7±1.8),B组31例(58.5%,VAS:3.5±1.9)有严重的颈部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A组有12例(16.9%,VAS:1.8±1.4)和B组18例(34%,VAS:1.8±1.4)有颈部持续疼痛,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有5例(7.0%,VAS:1.4±0.8),B组7例(13.2%,VAS:1.6±1.1)持续颈部疼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A组患者中2例(2.8%)发生C5神经根麻痹;B组中7例(13.2%)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A组和B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浅表伤口裂开。术后两组均无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椎板再关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当椎板开门角度在20°-40°之间时,不仅可保证了足够的脊髓减压,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降低了术后早期和中期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减少C5神经根麻痹并发症的发生率。

严小明,连福明,林智勤[7](2017)在《脊髓型颈椎病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在脊髓型颈椎病的患病率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测量从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5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3C7的椎管矢状径及椎体矢状径,得出其比值,比值>0.75为正常,≤0.75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了解全部患者及接受手术患者中合并椎管狭窄的患病率。结果 52例患者中有35例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占67%;35例接受手术患者中共28例合并颈椎管狭窄,患病率达到81%,且手术患者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比值均小于全部患者值。结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诱发因素,尤其在手术患者中明显。

张静涛[8](2017)在《颈椎退变性疾病手术疗效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单节段与双节段颈前路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变化的实验研究目的: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变压迫神经造成的,而且多节段脊髓神经受压越来越多见,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术式。本研究通过过生物力学实验的方法研究单节段与双节段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探讨导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原因。方法:利用6例成年雄性山羊颈椎标本(C3-T1),模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每例颈椎标本依次进行C5-6单节段融合,C5-7双节段融合,完成标本的制备后,分别应用Bose Electro Force3520-AT生物力学机测试加载2N.m的生理负荷以实现前屈、后伸以及轴向旋转状态下融合节段的邻近节段(C4-5)椎间盘内的压力变化。结果:单节段与双节段ACDF组,C4-5节段的在前屈、后伸以及轴向旋转的状态下椎间盘内压力较完整时明显增高(P<0.05);双节段ACDF术后C4-5节段在前屈、后伸的状态下椎间盘内压力较单节段ACDF时增高(P<0.05);双节段ACDF术后C4-5节段的在轴向旋转的状态下椎间盘内压力较单节段ACD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发现单节段融合和双节段融合均比完整组邻近节段在前屈、后伸以及轴向旋转的状态下椎间盘内压力增加。同时,在后伸及前屈运动时,双节段融合比单节段融合邻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增加。第二部分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对颈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目的: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可能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然而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否增加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尚不明确。本研究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外科141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年以上。按照颈椎侧位X线片,将患者分为发育性椎管狭窄组(n=63)和非发育性椎管狭窄组(n=78)。根据Kellgren和Lawrence的标准,评估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的程度。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评估邻近节段退变疾病的发生率。结果: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为46.8%,而邻近节段疾病的发生率为18.4%。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组39例(61.9%)发生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而非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组27例(34.6%)发生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颈椎管前后径13mm为预测影像学ASD最佳截断值,曲线下面积为0.756。Kaplan–Meier生存分析预测邻近节段退变疾病5年无病生存率为97.2%,10年无病生存率为78.0%。Log-rank分析显示两组患者邻近节段的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结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增加了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但并没有增加邻近节段退变疾病的发生率。术前颈椎管前后径13mm为预测影像学ASD最佳截断值。第三部分影响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的预测因素目的:核磁共振T2加权像脊髓高信号与脊髓型颈椎病预后关系仍不明确。本研究评估量化的脊髓信号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108例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患者。采用JOA评分评估手术疗效。JOA评分改善率大于50%定义为疗效好组,小于等于50%定义为疗效差组。脊髓信号比值定义为高信号脊髓信号强度与正常脊髓(C7-T1)脊髓信号强度的比值。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手术方式、术前JOA评分、受压节段、术前脊髓信号比值、C2-7曲度及活动度为分析的各项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共有40例患者疗效差。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脊髓信号比值高及病程较长为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疗效差的独立风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得出预测术后疗效差的脊髓信号比值截断值为1.46,曲线下面积为0.844。结论:术前脊髓信号比值能独立预测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疗效,脊髓信号比值大于等于1.46预示着术后疗效较差。

桑卫华[9](2016)在《退变性和发育性因素对脊髓型颈椎病致病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退变性和发育性因素对脊髓型颈椎病致病作用中的影响及变化趋势;总结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自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由我科所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118例的病例资料,其中男75例,女43例;年龄3276岁,平均(56.08±9.77)岁;病程0.1120月,平均(17.12±26.90)月;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前路45例、后路59例、前后联合14例。将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定义为合并组,将非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定义为非合并组,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术前JOA(日本矫形协会)评分、在颈椎MRIT2加权像上是否出现脊髓的高信号等。两组间的年龄、术前JOA评分用两个样本比较的t检验;两组间的病程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两组间的性别、脊髓高信号的发生率用?2检验;将所有病例分别按年龄45岁和60岁分层,计算两组间分层后年龄的构成比,应用两个样本构成比的?2检验;所有检验方法的检验水准α=0.05。结果:在1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54例,占有比率为45.8%。两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组50.00±8.84岁,非合并组61.21±7.29岁,t=7.556,P<0.001)。按年龄45岁分层后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组:小于45岁占有比率24.1%、大于等于45岁75.9%;非合并组:小于45岁占有比率1.6%、大于等于45岁98.4%,?2=14.194,P<0.001);按60岁分层后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组:小于60岁占有比率85.2%、大于等于60岁14.8%;非合并组:小于60岁占有比率40.6%、大于等于60岁59.4%,?2=24.449,P<0.001)。两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415,P>0.05)。两组间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60,P<0.05),合并组病程相对较长。两组间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组9.59±2.03,非合并组11.31±2.01,t=4.61,P<0.001)。两组间脊髓高信号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组75.9%,非合并组51.6%,?2=7.434,P<0.05)。结论: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青中年人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占有率较高,老年人非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占有率较高,随年龄的增长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比率在下降;随时代发展,生活方式改变,退变因素增多(如长期伏案工作人群扩大),非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占有比率上升;脊髓型颈椎病是在退变因素的基础上发病,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可以使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发病年龄提前,病程延长,病情加重。

李威霖,吴涛,李沫,谢宁,王刚,刘军[10](2015)在《颈椎后路不同术式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比较两种颈椎后路不同术式治疗发育性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为临床两种术式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文回顾了73例采用颈椎后路两种不同术式(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内固定术或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35例,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38例。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病情程度、C5神经根麻痹症、JOA评分、VAS评分,比较两种术式差异。结果:本研究中患者术后症状及体征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1周JOA评分及其改善率、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指标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虽然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术可以早期较好地减轻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症状,两种术式末次随访疗效相近,但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低等优势。

二、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ACDF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资料
    2.2 并发症情况
    2.3 临床疗效
    2.4 影像学测量
3 讨论

(2)丹芪活血胶囊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颈椎管狭窄症的诊治现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2.1 基本资料
    2.2 设备资料
    2.3 手术方法
    2.4 围手术期准备
    2.5 术后处理
    2.6 统计评估指标
        2.6.1 病人基本情况
        2.6.2 影像学测量指标
        2.6.3 临床症状评估指标
        2.6.4 手术疗效评估指标
    2.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3.1 统计性描述
    3.2 手术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性障碍的改善程度
    3.3 预测术后功能恢复程度的指标
讨论
    4.1 手术治疗的有效性:
    4.2 影响手术前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因素:
        4.2.1 年龄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4.2.2 性别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4.2.3 术前病程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4.2.4 手术入路和手术时长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4.2.5 后纵韧带骨化与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4.2.6 术前神经功能与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4.2.7 手术治疗前影像学检查对术后疗效的预判意义:
        4.2.8 术前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及影响手术疗效的预测性因素概述
    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
    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脊髓型颈椎病JOA评分表
    中英文缩略词表
成果
致谢

(4)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不同数量钛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颈脊髓病
    2.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式研究进展
    3.手术原理与目的
    4.颈脊髓病特征性症状体征
    5.手术指征
    6.手术入路选择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资料与方法
    1.病人资料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2.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措施
    3.一般资料收集及影像学参数观测
    4.评价方法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临床资料总体情况分析
    2.统计学分析结果
讨论
    1.颈椎椎管矢状径与手术疗效评价
    2.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与手术疗效评价
    3.轴性症状
    4.C5神经根麻痹
    5.其他并发症
    6.相关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疾病相关
    2.术式相关
    3.评估疗效
    4.患者管理流程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身痛逐瘀汤联合ACC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4.不良事件处理
    5.统计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一般资料
    2.各项观察指标结果
    3.安全性观察与随访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中医学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及治疗
    2 西医学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及治疗
    3 身痛逐瘀汤的方解与药理研究
    4 身痛逐瘀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探讨
    5 ACCF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治疗作用
    6 身痛逐瘀汤联合ACC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第四章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
    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ACCF术后症状性ASD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6)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开门角度对轴性症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术前准备
    1.4 手术方法及步骤
    1.5 术后处理
    1.6 开门角度测量
    1.7 疗效评价指标
        1.7.1 一般指标
        1.7.2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1.7.3 轴性症状
    1.8 影像学评价
    1.9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2.2 临床结果
    2.3 影像学结果
    2.4 轴性症状
    2.5 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3.1 临床疗效与椎板开门角度的关系
    3.2 术后并发症与开门角度的关系
    3.3 轴性症状与开门角度的关系
        3.3.1 颈椎骨性结构破坏、颈椎不稳定与轴性症状的关系
        3.3.2 颈后伸肌剥离与轴性症状的关系
        3.3.3 小关节囊的缝合和牵拉与轴性症状的关系
        3.3.4 颈神经根分支受到刺激及损伤与轴性症状的关系
        3.3.5 颈后路术后脊髓后移位距离与轴性症状的关系。
    3.4 术前因素与轴性症状的关系
    3.5 颈椎活动度与轴性症状的关系
    3.6 颈椎曲度与轴性症状的关系
    3.7 颈围佩戴时间、颈部早期功能锻炼与轴性症状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脊髓型颈椎病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测量方法
        1.2.2 判断标准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关于测量方法
    3.2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关系

(8)颈椎退变性疾病手术疗效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单节段与双节段颈前路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变化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对颈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影响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的预测因素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退行性颈脊髓病的MRI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退变性和发育性因素对脊髓型颈椎病致病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颈椎后路不同术式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四、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ACDF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临床疗效分析[J]. 来佳辉,罗建平,张新胜,李宗阳,简磊,万顺,王展,史家兴,王怀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21(07)
  • [2]丹芪活血胶囊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D]. 李攀.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 许立惟.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不同数量钛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分析[D]. 罗喻翔.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身痛逐瘀汤联合ACC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 唐仲海.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6]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开门角度对轴性症状的影响[D]. 王继洲.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脊髓型颈椎病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关系[J]. 严小明,连福明,林智勤. 中外医疗, 2017(21)
  • [8]颈椎退变性疾病手术疗效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 张静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8)
  • [9]退变性和发育性因素对脊髓型颈椎病致病作用的研究[D]. 桑卫华.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
  • [10]颈椎后路不同术式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J]. 李威霖,吴涛,李沫,谢宁,王刚,刘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标签:;  ;  ;  ;  ;  

脊髓型颈椎病并发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