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三峡库区生态修复的看法

我对三峡库区生态修复的看法

一、三峡库区生态修复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敬博[1](2020)在《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及空间管控研究》文中指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复杂巨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相关系统,即人与地在特定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一直以来,中国地理学界在人地系统理论框架之下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人地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人地系统间相互作用、能量转换、后效评价及风险评估;人地系统的空间格局和地域分异规律;人地系统的时间演化规律及趋势;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人地系统优化协调管控等方面。山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4%,提供了陆地70%以上的淡水资源和绝大部分能源、矿产、生态资源,是目前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保存最好的区域,是全球自然保护的核心区和主要资源赋存区域,全球约有一半人口依赖山地提供的资源。山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重要的生活栖息地和文明发祥地,为人类的生息、繁衍和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支撑,但由于自身系统不稳定、生态系统十分敏感,因此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近年来成为在全球环境变化和生态退化过程中响应最为激烈和迅速的地区,山区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受到各国学界和政府的持续关注。在此背景下,作为特殊、复杂且地域分布广泛的一种人地系统类型,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及其空间管控就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科学理论和实践命题。本研究遵循“研究综述-理论建构-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选取跨省典型山区——秦巴山区作为对象开展研究工作。运用人文-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生态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重点从人地系统、空间均衡、空间管控三个方面对山区人地系统的特征、要素、结构、作用机制、状态评价及管控策略等进行分析,并建构理论框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Getis-Ord General G空间探测法、GWR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空间供需匹配模型、空间效益均衡模型等研究方法,对山区人地系统的演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空间均衡和优化调控等问题开展实证研究;提出适宜于秦巴山区的空间管控模式及管控实践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山区人地系统理论方法探讨。对山区人地系统基本特征、要素、结构、作用机制、演化机理和优化调控等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山区人地系统的协调与均衡体现在两个维度,理论维度上应包括“地域空间内的开发需求-环境供给关系匹配”、“区际间的效益均衡和区域综合效益最大化”两个方面,实践维度上提出应在不同区域采用针对性、差异化的空间管控手段,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优化策略,促使人类活动要素在地域空间上有序分布,实现山区人地系统的综合均衡。(2)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的历史演化大致经历了以“共生协调”、“发展退化”、“矛盾突出”为主要特征的三个阶段;21世纪以来,秦巴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度总体呈下降中略有浮动的发展状态,空间差异表现为中高山区快速下降,低山平原区相对平稳;影响秦巴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度下降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状态和资源利用程度,生态环境质量对秦巴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度提升具有一定作用,但同时需要建立在高质量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之上。(3)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格局定量研究。秦巴山区自然环境要素区域差异较大,且随地形变化的特征比较明显;人口、经济发展表现为外围热、内部冷的不均衡空间格局;多个要素、多个尺度的交互研究发现山区人地系统空间格局呈现集聚度低于平原、垂直向分异更为剧烈的显着特征,其与地形具有显着关联性。(4)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均衡状态评价。秦巴山区存在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的显着空间错位,供给能力中部高而外围低,开发需求则基本与之相反;空间匹配均衡程度总体较低,且分布极不平衡,均衡度总体呈现“中部高、外围低”的格局,均衡与失衡的区县数量比为2:8;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匹配,全域空间效益分布不够均衡。(5)提出了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管控模式与管控实践方案。总体思路是以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分析和空间均衡状态评价为依据,以优化人地系统空间格局为愿景,瞄准区域内空间供需匹配均衡和区际间综合效益均衡两大核心目标,划分管控单元,管控模式分为生态保障型、经济保障型、效益双增型、效益转移型等四个类型。

张文玲[2](2020)在《三峡库区消落带观赏植物应用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三峡库区消落带展开实地调查,记录观赏性好物候期稳定适宜种植在消落带地区的观赏植物,以期进一步筛选应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景观恢复中。

汤士东[3](2019)在《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良皋先生(1923—2015)是我国第二代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之一,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创始人之一,其学术活动跨越建、规、景三个学科,并在景观建筑、文化景观和自然风景学三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张先生作为我国建筑学跨界风景园林领域的先驱之一,在我国建筑类高校具有典型意义。本论文采用文献查阅、手稿解读、案例分析、情景体验、访谈等多种方法对张良皋先生的风景园林学术思想展开研究。论文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研究、分类研究和研究结论。首先通过对张良皋先生人生经历、教育背景和职业生涯的梳理,寻绎其风景园林学术思想发展轨迹。其次,根据其专擅的领域,从景观建筑、文化景观和自然风景三个方面对其风景园林学术思想进行归类研究。景观建筑方面,通过对其武当山、干栏建筑和大观园复原研究中景观建筑理论的解读,结合对其解放公园苏联空军烈士纪念碑、归元寺云集斋素菜馆、安陆李白纪念馆、竹山县郭山歌坛等设计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其“通、驭、理、和”的景观建筑思想。文化景观方面,通过对其《蒿排世界》《巴史别观》《武陵土家》三部着作所反映的聚落演化、土地利用方式、文化传播、环境认知及宗教信仰等文化景观理论的解读,结合对其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等文化景观遗产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其“堪、源、求、真”的文化景观思想。自然风景方面,通过对其山水诗中所反映的风景感知和山水审美思想的解读,结合对其世界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四种体制中自然遗产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其“境、比”的自然风景学思想。论文最后对张良皋先生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的价值和贡献进行总结:其景观建筑的研究揭示了武当山道观建筑皇家园林的性质,充实了我国风景园林的历史理论;其文化景观的研究推动了鄂西各类文化景观进入各种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体制,具有巴楚地区文化景观研究先行者的价值;其自然风景学思想推动鄂西的自然风景进入各级自然遗产保护体制,具有鄂西自然风景研究开拓者的价值。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于三个方面:首次对张良皋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生涯进行系统整理;首次系统揭示张良皋先生风景园林学术思想;同时立足风景园林的视角研究“知名建筑学者”身份的张良皋,而具有研究视角的创新价值。

黎宇梦[4](2019)在《在地性视野下山地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北恩施市清江滨河景观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滨河地段作为城市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生态系统组成、景观资源和生产要素,是城市中极具生命力的生境走廊,也是城市地域文化和栖居者集体记忆的载体。受山地城市特殊地理环境影响,滨河景观在空间格局、交通结构、地域生活和精神信仰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特征,成为其在地性的重要体现。而当前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引发大量无序开发和建设任意挤占滨河空间,河道行洪功能受阻,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传统水利工程的发展促使以片面追求防洪兴利为目标的河道治理模式改变了河流形态和结构,导致城市滨河区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地域独特性消失,空间活力缺乏,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功能退化甚至丧失,山地城市滨河地段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景观作为地域文化内涵的结晶,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重要体现,在地性是多元化和全球化语境中探索人地复杂关系的策略性选择。因此,景观在地性特征分析对彰显地域自然与文化特征,反应栖居者地方生活需求,建构地方认同和情感共鸣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其策略体系构建是快速城市化建设趋势下探索山地城市滨河区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山地城市滨河地段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比分析其所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背景基础上,深入提炼出滨河地段拥有“多元立体的空间序列”、“随形就势的交通组织”、“丰富多样的生活活动”和“独特鲜明的地物标志”等在地性特征,提出“生态环境恶化”、“文化彰显不足”、“空间活力丧失”等山地城市滨河景观现状问题,借鉴相关理论研究基础,建构“基于地方智慧延续的生态建设途径”、“基于地方文化承续的演绎方法”、“基于地方生活需求的空间活化策略”等山地城市滨河景观在地性规划策略体系,并以湖北省恩施市清江滨河景观设计项目进行案例实证,以期为山地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为可持续的山地城市建设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论文结构遵从“问题提出——理论建构——策略探索——案例实证”的纵向逻辑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基于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需求下山地城市滨河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地域文化的延续和人居生活需求的满足等方面建设问题,归纳总结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成果,提出以在地性角度指导山地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是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后梳理出论文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在分析了滨河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背景基础上,深入提炼出滨河地带拥有“多元立体的空间序列”、“随形就势的交通组织”、“丰富多样的生活活动”和“独特鲜明的地物标志”等在地性特征,进而提出“生态环境恶化”、“文化彰显不足”、“空间活力丧失”等山地城市滨河景观现存问题,为下一步策略研究提供方向。第三部分为第三、四章,在相关理论支撑和实践案例借鉴基础上,建构“基于地方智慧延续的生态建设途径”、“基于地方文化承续的演绎方法”、“基于地方生活需求的空间活化策略”等山地城市滨河景观在地性设计策略体系,为山地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第四部分为第五、六章,在前文研究基础上,以湖北省恩施市清江滨河景观设计为例,实现在地性景观设计策略的实践验证,并对山地城市滨河景观规划体系建设性思路进行简单概括,对当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与后续深化方向进行一定总结。

甘龙[5](2018)在《三峡库区香溪河库岸氮磷污染特性及其生态修复》文中研究说明三峡工程运行后,香溪河由河流生态系统转变成湖泊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大大降低。由于氮、磷等营养盐不断流入库湾,使得库湾水华现象持续爆发。本论文通过野外监测、室内检测等手段对香溪河库湾水体、沉积物(底泥)、消落带(145175 m)及上缘(185 m)土壤的氮、磷营养盐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沉积物、消落带及上缘土壤的磷形态特征进行分析。根据香溪河的氮、磷污染状况,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在室内进行水生植物对土壤氮、磷的吸收和净化能力的对比,筛选优势物种,并结合试验结果,构建了沉积物控磷植物搭配。针对香溪河陈家湾段沉积物污染现状,开展了内源磷控制植物修复示范,为三峡库区内源磷控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通过对香溪河消落带及上缘区域的植被调查,同时对消落带土壤及沉积物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共发现和确认的植物有18科34属34种,其中禾本科、菊科为该区的优势科。消落带土壤及沉积物的重金属、有机质等指标对生态环境有影响。通过室内检测,分析香溪河库岸氮、磷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香溪河沉积物所选5个断面中,TN含量均属于一级断面,TP含量多数属于三、四级断面,且沉积物TP的实际污染情况高于TN。消落带及上缘土壤TN、速效氮、TP的含量均超标,其中异常值较多,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区域差异显着。145、155m的消落带TN、速效氮、TP含量都大于消落带平均值,消落带及上缘土壤中氮、磷有被雨水冲刷向下转移的趋势。2016年12月的沉积物各样点扩散通量均值为0.069 mg?(m2·d)-1(变化范围:0.0240.140 mg?(m2·d)-1)均表现为磷“源”,由沉积物向上层水体释放磷,且下游释放通量更高。运用SMT法对香溪河库岸的磷形态进行研究,了解库岸磷释放的具体过程。消落带Fe/Al-P含量比上缘高,Fe/Al-P有向下移动的趋势。消落带及上缘土壤OP占TP比例也较高,表明香溪河库湾受人为影响较大,来自于面源污染的比重较大。消落带及上缘土壤Ca-P占TP比例相差不显着,说明消落带及上缘Ca-P较稳定。沉积物中各磷形态占TP比例差异明显,Fe/Al-P/TP均值为32.21%,OP/TP的均值为11.80%,二者均为活跃磷,有向上层水体释放磷的风险。消落带土壤的水淹实验可知,淹水初期是磷释放的高危时期且TP降低的原因主要由Fe/Al-P、OP向水体释放造成。利用室内栽培试验,对植物的生物量和土壤氮、磷消减率等指标进行分析。12种植物的生物量前后变化明显,净生物量增加范围:0.8142.15 g?pot-1,平均净生物量为16.44 g?pot-1;TP消减率范围:21.42%45.70%,TP平均消减率为33.98%;TN消减率范围:26.71%58.43%,平均消减率为37.74%。通过消减评定指数得出,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as)、美人蕉(Canna indica)、铜钱草(Hydrocotyle chinensis)和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对TN、TP的消减效果均属于Ⅴ级强消。运用植物修复技术来筛选水生植物,在香溪河库湾的兴山县峡口镇高岚河库湾陈家湾区域建设示范工程2500 m2,形成一个由沉积物至水体的立体控制体系,并对内源磷的修复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价。经过计算平均磷释放控制率达到59.45%,远超过考核目标15%,符合示范工程要求。内源磷控制示范工程为三峡库区支流内源磷污染治理提供新途径,为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凌子然[6](2016)在《不同程度水淹对中山杉及亲本生长与光合生理恢复的影响》文中认为三峡水库建成后,两岸形成了高达30m,面积达300km2的消落带,长时间的水淹胁迫使得库岸原有物种难以存活,从而引起水土流失、库岸滑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在消落带内人工构建植被是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消落带植被构建中,选择能适应水淹环境的物种,并且明确其耐水淹机制十分重要。本文以中山杉(Taxodium hybrid’zhongshansha’)405、406、407、502及其父本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 (Linn.) Rich.)、母本墨杉(Taxodium mucronatum Tenore.)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模拟水淹实验,设置了半淹、没顶淹水和对照3种处理,经历12个月的水淹处理及6个月的出水后恢复,从存活率、水淹条件下的生长及出水后的光合生理恢复三个方面探究了中山杉405、406、407、502及其亲本对不同程度水淹胁迫的耐受能力,以期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及重建工作中适生植物的遴选提供数据参考。通过对中山杉及亲本在不同水淹条件下生长特性、水淹解除后的生长以及光合生理恢复的研究,本论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经历12个月半淹胁迫,中山杉4个品种及亲本全部存活;经历12个月全淹胁迫,中山杉4个品种及父本落羽杉全部存活,母本墨杉全部死亡。根据在全淹条件下存活30 d以上属强耐水淹树木的国际界定标准,中山杉及父本落羽杉均是耐水淹能力极强的木本植物,可尝试性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带地区造林之用。(2)半淹胁迫下中山杉405、406、407、502及父母本的株高、地径增长量均高于对照组。这是由于植株采取“逃避策略”应对半淹胁迫,此时植物高生长显着增加,从而“尽可能地”使叶片露出水面,以保证光合作用的有效进行,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同时,地径生长增加,这是植物茎基部的通气组织增多以及皮孔增大所导致的,这有利于改善植物同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减少无氧呼吸,提高有机物的利用效率。(3)全淹胁迫下中山杉405、406、407、502及亲本的株高、地径生长都受到显着抑制。是由于植物采取“静默策略”应对全淹胁迫,此时植物生长缓慢,能量消耗低,可以依赖水淹前的营养储备而存活,而墨杉在全淹胁迫下的死亡很可能是由于体内能量储备不足造成的。(4)水淹胁迫解除后,经历6个月的恢复生长,中山杉及亲本的株高、地径生长量较对照组都有所增加,这是生物的一种“补偿效应”,可以使得植物在水淹胁迫解除后迅速恢复生长,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调节能力。(5)半淹胁迫解除后,中山杉及落羽杉的株高、地径增长量高于全淹胁迫解除后的数值,这是由于植物在全淹胁迫解除后的恢复期内,利用有限的营养储备,生物量分配主要倾向于叶片的生长,快速产生大量叶片,以更为有效地积聚光合产物,因此株高和地径增加相对缓慢,这可能是深度水淹植物更为优化的恢复生长方式。(6)水淹胁迫解除后,经历6个月的恢复生长,测定中山杉的各项光合生理指标,发现同对照组相比,其净光合速率显着增加,伴随有气孔导度升高、胞间CO2浓度降低,表明其光合潜能的提高是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气孔导度的变化幅度大,而胞问C02浓度的变化幅度小,表明气孔因素所起的作用较大。且中山杉的光补偿点降低,而光饱和点显着升高,表明其对强光及对弱光的利用能力均显着增强,从而使得其净光合速率显着增加,同时暗呼吸速率的增加,表明中山杉在水淹后生长比对照组更加旺盛,对物质和能量有更高的需求。(7)全淹胁迫后中山杉各项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量比半淹胁迫后更大,表明全淹胁迫后中山杉的光合恢复能力强于半淹胁迫后,这是由于水淹程度越深,植物根部的孔隙度越大,增大的孔隙度可以改善植物根部的通气状况,较高的根部氧浓度可以提高根系活力,从而促进植株对土壤中有机氮的吸收,最终提高植物光合作用。(8)半淹胁迫解除后,经历6个月的恢复生长,测定母本墨杉的各项光合生理指标,发现同对照组相比,其净光合速率显着增加,同时伴随有气孔导度的升高和胞间CO2浓度的降低,表明其光合潜能的提高是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气孔导度的变化幅度大,而胞间C02浓度的变化幅度小,表明气孔因素所起的作用较大。且墨杉的光补偿点显着降低,而光饱和点显着升高,表明其对强光及对弱光的利用能力均显着增强,这也是其净光合速率显着增加的重要因素,同时暗呼吸速率的增加,表明墨杉在水淹后的生长及代谢比对照组更加旺盛。(9)水淹胁迫解除后,父本落羽杉的净光合速率降低,伴随有气孔导度、胞间C02浓度升高,其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在起作用,表明落羽杉在水淹胁迫解除后,光合能力依然受到抑制,且全淹胁迫后落羽杉的净光合速率要低于半淹胁迫后的数值,表明水淹深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此外,水淹胁迫解除后,落羽杉对强光的利用能力显着降低,这也是其光合能力低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中,落羽杉虽然也具有较强的耐水淹能力,但是出水后,其光合恢复能力不及杂交种中山杉。(10)杂交种中山杉在水淹条件下的生长、水淹后的恢复生长以及光合生理恢复方面均强于亲本,表现出良好的杂交优势。

殷云龙,於朝广,华建峰,环姣姣,韩路弯,亓白岩,任凭,吴晓洪,祁小川[7](2014)在《重庆万州三峡库区消落带中山杉造林试验》文中研究指明报道了在重庆市万州区沱口1号和瀼渡1号、2号、3号4个样地进行的三峡库区消落带营造‘中山杉118’的初步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在重庆市万州区三峡库区163175 m蓄水水位带,种植胸径4.0 cm,苗高3.0 m左右中等规格的苗木,经过最长149 d基部淹水,最长122 d没顶淹水,最大没顶深度达12 m,仍能获得90%的造林保存率。‘中山杉118’对重庆市万州区三峡库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有良好的适应性,对淹水和干旱环境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4年生树木年平均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分别达1.3 cm/a和0.60 m/a。可见,‘中山杉118’在长江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修复过程中具有较大潜力。

陈德敏,董正爱[8](2012)在《中国三峡库区环境灾害防控的法律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三峡工程的修建,对三峡库区的固有结构和生态环境形成了巨大冲击,极易导致污染性、地质性和生物性环境灾害的发生。目前,我国政府从政策实践和法律规范层面采取了许多防控三峡库区环境灾害的措施,并有效的避免了重大环境灾害事件的发生。但三峡库区具有其特殊的环境灾害发生机理与现实,需要通过法律的控制手段来对其进行保障。三峡库区环境灾害的防控要求与之相关的库区移民项目、建设项目、资源开发项目与环境保护项目等必须在法律规范的框架范围内运行,通过法律制度的内在规范性、秩序性禀赋保障库区环境灾害的前期预防与后期治理目标合理、有序的实现。

洪明,郭泉水,聂必红,康义,裴顺祥[9](2011)在《三峡库区消落带香附子对水陆生境变化的响应》文中提出在三峡水库巫山段消落带植被建设试验示范区,按照海拔梯度设置监测样带,定位观测香附子的形态性状、种群密度及种群生物量变化,并揭示其对消落带水陆生境变化的生态适应性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消落带中浅水位区(海拔155170 m)香附子的植株高度、叶片长度等均显着高于深水位区(海拔155 m以下)和未淹区(海拔170 m以上);香附子植株高度、叶片长度的相对生长速率、根系长度、根系数量、块状茎分蘖植株数量、种群密度、种群生物量等总体呈现深水位区>中浅水位区>未淹区的变化趋势,表现出对消落带水陆生境变化超常的适应能力。香附子能够通过快速恢复生长,种群密度调节,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分配调整等多种方式对消落带水陆不断变化的生境做出快速反应,这可能是香附子对消落带变化生境的一种生态适应对策。

平黎文[10](2011)在《坚持可持续发展 合理开发利用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峡库区是我国中西结合部的长江咽喉地带,同时还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库区属于丘陵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资源不足,耕地数量有限。大坝建成后的175m蓄水位淹没了大量耕地,使人地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如何解决库区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实现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土地,就成了在可持续发展指导下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可持续发展下,合理开发利用三峡库区土地资源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介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首先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其次介绍了土地资源的含义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含义,并且总结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特点。第二部分介绍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特点。首先对三峡库区的整体概况做了简要论述,包括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征和土壤类型等方面。其次介绍了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主要包括农用地、非农业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和消落带土地。最后通过分析三峡库区土地资源的特点总结出库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三个特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土地利用不尽合理、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下降、土地污染较严重。第三部分介绍了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别分析了开发过程中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原因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库区群众思想意识、法律法规、土地流转和库区产业五个方面的原因。第四部分介绍了可持续发展下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开发利用的措施。在简要介绍了坚持的原则后,提出了一些措施,主要涉及法律、科技、土地市场、产业和水产养殖五个方面。

二、三峡库区生态修复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峡库区生态修复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及空间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及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与内涵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山地研究进展与现状
        2.2.2 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2.2.3 山区人地系统空间格局研究
        2.2.4 山区人地系统演化研究
        2.2.5 山区人地作用机制研究
        2.2.6 山区人地系统研究方法
    2.3 研究评述
        2.3.1 现状评述
        2.3.2 启示与总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山区人地系统理论
        3.1.1 基本特征
        3.1.2 要素和结构
        3.1.3 状态与作用机制
        3.1.4 演化及影响机理
    3.2 山区人地系统空间均衡理论
        3.2.1 空间均衡基本理论
        3.2.2 空间均衡科学维度
        3.2.3 山区空间均衡模型架构
    3.3 山区人地系统空间管控理论
        3.3.1 山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原理
        3.3.2 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目标
        3.3.3 山区人地系统空间管控路径
第四章 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与格局分析
    4.1 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概况
    4.2 人地系统演化阶段
        4.2.1 远古时代至先秦时期
        4.2.2 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
        4.2.3 民国时期至今
    4.3 21世纪以来人地系统演化分析
        4.3.1 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4.3.2 演化特征与空间差异
        4.3.3 协调度演化驱动力分析
    4.4 人地系统的水平格局
        4.4.1 自然地理环境格局
        4.4.2 人口与经济格局
    4.5 人地系统的垂直格局
        4.5.1 人地系统垂直分异特征
        4.5.2 人口-经济空间分布与地形相关性
        4.5.3 地形对人口-经济空间的影响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均衡分析
    5.1 人地关系匹配均衡评价
        5.1.1 研究机理与指标体系
        5.1.2 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
        5.1.3 空间匹配均衡度特征
    5.2 人地系统效益均衡评价
        5.2.1 总体效益评价
        5.2.2 空间效益均衡度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管控研究
    6.1 空间管控思路
    6.2 空间管控依据
        6.2.1 人地系统演化规律
        6.2.2 人地系统基本格局
        6.2.3 人地系统空间均衡
    6.3 空间管控模式
        6.3.1 生态保障单元
        6.3.2 经济保障单元
        6.3.3 效益双增单元
        6.3.4 效益转移单元
    6.4 空间管控实践方案
        6.4.1 管控单元
        6.4.2 规划策略
        6.4.3 政策保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三峡库区消落带观赏植物应用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调查背景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结果
    (一)消落带下部(海拔145~155m)。
    (二)消落带中部(海拔155~165m)。
    (三)消落带上部(海拔165~175)。
    (四)护岸林带(海拔≥175m)。
五、结论与讨论

(3)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原由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3.1 丰富我国近现代风景园林思想理论
        1.3.2 传承张良皋治学方法,弘扬其治学精神
    1.4 研究目的
        1.4.1 厘清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内涵
        1.4.2 解析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成因
    1.5 有关张良皋的研究与本文行文体例思考
        1.5.1 有关张良皋学术思想的研究
        1.5.2 国内外风景园林学人学术思想研究体例与写作借鉴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的背景
    2.1 人生与学术经历
        2.1.1 童年时期
        2.1.2 中学时期
        2.1.3 中央大学时期
        2.1.4 上海范文照建筑事务所时期
        2.1.5 武汉市建筑设计院时期
        2.1.6 华中科技大学执教时期
    2.2 着述情况
        2.2.1 着述成果概况
        2.2.2 着述统计分类
    2.3 本章小节
3 张良皋景观建筑学术思想研究
    3.1 张良皋景观建筑思想理论与实践的背景
        3.1.1 大学毕业以前
        3.1.2 武汉市建筑设计院时期
        3.1.3 执教时期
    3.2 张良皋景观建筑理论思想解读
        3.2.1 武当山道观园林建筑价值发掘
        3.2.2 武陵干栏知识体系建构
        3.2.3 《红楼梦》大观园复原思想
    3.3 张良皋景观建筑设计案例思想分析
        3.3.1 解放公园苏联空军烈士纪念碑设计
        3.3.2 洪山无影塔搬迁设计
        3.3.3 归元寺云集斋素菜馆设计
        3.3.4 安陆李白纪念馆设计
        3.3.5 思南新城城市设计
        3.3.6 竹山县郭山歌坛设计
        3.3.7 九江琵琶亭景区设计
    3.4 张良皋景观建筑思想总结
        3.4.1 “通”的思想观
        3.4.2 “驭”的思想观
        3.4.3 “理”的思想观
        3.4.4 “和”的思想观
    3.5 本章小节
4 张良皋文化景观学术思想研究
    4.1 张良皋文化景观思想理论与实践的背景
        4.1.1 执教之前
        4.1.2 执教之后
    4.2 张良皋文化景观理论思想解读
        4.2.1 湿地浮游聚落思想
        4.2.2 盐源文化线路思想
        4.2.3 干栏建筑演化思想
        4.2.4 仙居范式思想
        4.2.5 巴楚地望与风物考释思想
    4.3 张良皋文化景观遗产案例思想分析
        4.3.1 基于形胜认知的土司堡寨类遗产
        4.3.2 基于人居模式认知的历史文化名村类遗产
        4.3.3 基于自然与人文交互认知的山水胜境类遗产
    4.4 张良皋文化景观思想总结
        4.4.1 “堪”的思想观
        4.4.2 “源”的思想观
        4.4.3 “求”的思想观
        4.4.4 “真”的思想观
    4.5 本章小节
5 张良皋自然风景学术思想研究
    5.1 张良皋自然风景思想理论与实践的背景
        5.1.1 执教之前
        5.1.2 执教之后
    5.2 张良皋风景诗中的自然风景思想
        5.2.1 诗歌中的洞穴
        5.2.2 诗歌中的峡谷
        5.2.3 诗歌中的奇峰
        5.2.4 诗歌中的水景
        5.2.5 诗歌中的生境
    5.3 张良皋自然遗产案例思想分析
        5.3.1 “山川精髓”之世界自然遗产思想
        5.3.2 “人间秘境”之国家自然保护区思想
        5.3.3 “地理迷宫”之国家地质公园思想
        5.3.4 “自然生境”之国家森林公园思想
    5.4 张良皋自然风景思想总结
        5.4.1 “境”的思想观
        5.4.2 “比”的思想观
    5.5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创新
        6.1.1 首次系统整理张良皋学术经历与背景
        6.1.2 首次系统揭示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
        6.1.3 突破学术界对张良皋建筑学者身份认识的常规视角
    6.2 研究结论
        6.2.1 厘清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的发展背景
        6.2.2 归结提出张良皋景观建筑中“通、驭、理、和”的思想
        6.2.3 归结提出张良皋文化景观中“堪、源、求、真”的思想
        6.2.4 归结提出张良皋自然风景中“境、比”的思想
    6.3 总结与展望
        6.3.1 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的价值与贡献
        6.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张良皋生平年表

(4)在地性视野下山地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北恩施市清江滨河景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需求高涨
        1.1.2 山地城市滨河地段建设问题突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研究对象概念及范围界定
        1.3.2 “在地”及“在地性”内涵
        1.3.3 基于在地性的山地城市滨河景观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2 山地城市滨河景观在地性特征及现状问题分析
    2.1 滨河地段自然与人文环境分析
        2.1.1 自然环境背景
        2.1.2 人文环境背景
    2.2 滨河景观在地性特征
        2.2.1 空间形态——多元立体的空间序列
        2.2.2 交通结构——随形就势的交通组织
        2.2.3 地域生活——丰富多样的生活活动
        2.2.4 精神信仰——独特鲜明的地物标志
        2.2.5 小结
    2.3 滨河景观现存问题
        2.3.1 传统防洪手段致使生态环境恶化
        2.3.2 符号泛化导致地域文化彰显不足
        2.3.3 忽视生活需求引发空间活力缺失
    2.4 本章小结
3 相关理论基础与实践借鉴
    3.1 回归自然的生态修复
        3.1.1 生态智慧相关研究
        3.1.2 生态修复相关研究
    3.2 人本转向的文化承续
        3.2.1 恋地情结相关研究
        3.2.2 文化转译相关研究
    3.3 生活导向的活力提升
        3.3.1 地方生活需求研究
        3.3.2 滨河活力提升策略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山地城市滨河景观在地性设计策略
    4.1 基于地方智慧延续的生态建设途径
        4.1.1 顺应自然地形的岸线形态设计
        4.1.2 遵从水位变化的护岸模式植入
        4.1.3 重构河流廊道的绿色修复技术
    4.2 基于地方文化承续的演绎方法
        4.2.1 文化要素的识别与物化
        4.2.2 文化景观空间的拓展与串联
    4.3 基于地方生活需求的空间活化策略
        4.3.1 协调城河关系的开发利用模式
        4.3.2 丰富生活活力的交往空间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在地性视角下山地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区位
        5.1.2 建设背景
        5.1.3 研究范围
        5.1.4 上位规划解读
    5.2 基地现状
        5.2.1 生态基底
        5.2.2 地域文化
        5.2.3 空间活力
        5.2.4 现状总结
    5.3 在地性设计策略体系
        5.3.1 生态语境:生态系统的在地修复
        5.3.2 文化语境:地域文化的在地演绎
        5.3.3 活力语境:生活空间的在地重塑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三峡库区香溪河库岸氮磷污染特性及其生态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1 绪论
    1.1 三峡库区及香溪河流域生态环境概况
    1.2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群落研究现状
    1.3 植被生态修复方法研究
    1.4 香溪河内源磷控制示范工程
    1.5 技术路线
2 三峡库区香溪河库湾、库岸生态环境特征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香溪河库湾气候特征
    2.4 香溪河库湾水文特征
    2.5 香溪河消落带植被群落特征
    2.6 香溪河库湾沉积物与消落带土壤的理化特征
    2.7 小结
3.香溪河库岸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和磷释放风险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香溪河库岸氮、磷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
    3.4 香溪河沉积物氮、磷污染水平分析
    3.5 小结
4.香溪河库湾沉积物和库岸土壤中磷赋存形态分布特征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消落带及上缘土壤、沉积物的磷赋存形态含量及分布特征
    4.4 不同淹水时间下的消落带土壤磷形态释放特征
    4.5 小结
5.典型植物对土壤氮、磷的吸收能力比较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植物生物量前后对比及氮、磷消减率分析
    5.4 小结
6.香溪河库湾内源磷释放控制研究、集成示范及效果评价
    6.1 前言
    6.2 示范工程植物搭配方法
    6.3 示范工程建设技术
    6.4 效果评价
7.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致谢

(6)不同程度水淹对中山杉及亲本生长与光合生理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
    1.2 消落带研究概述
        1.2.1 消落带分类
        1.2.2 消落带功能
        1.2.3 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
        1.2.4 消落带植被恢复及重建
    1.3 中山杉研究背景
        1.3.1 中山杉杂交育种
        1.3.2 中山杉抗性研究
        1.3.3 中山杉推广应用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设计路线
第二章 水淹对中山杉及亲本生长特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材料及处理方法
        2.1.2 生长指标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水淹处理对苗木高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水淹处理对苗木地径生长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水淹胁迫解除后中山杉及亲本的生长特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材料和处理方法
        3.1.2 生长指标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株高生长量变化
        3.2.2 地径生长量变化
    3.3 讨论
第四章 水淹胁迫解除后中山杉及亲本光合生理特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材料和处理方法
        4.1.2 光响应曲线测定
        4.1.3 光合参数测定
        4.1.4 叶面积测定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水淹处理后同一树种的光响应曲线特征
        4.2.2 相同水淹处理后不同树种的光响应曲线特征
        4.2.3 各树种的光合参数
    4.3 讨论
        4.3.1 水淹胁迫解除后各树种光合曲线的响应
        4.3.2 水淹胁迫解除后各树种光合参数的响应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7)重庆万州三峡库区消落带中山杉造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气候条件
    1. 2造林地选择
    1. 3品种选择
    1. 4造林技术
    1. 5调查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 1对淹水的适应性
    2. 2对土壤的适应性
    2. 3对气候的适应性
3结论与讨论

(8)中国三峡库区环境灾害防控的法律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三峡库区环境灾害的状况及评估
    (一)污染性环境灾害
    (二)地质性环境灾害
    (三)生物性环境灾害
三、三峡库区环境灾害的现有防控措施
    (一)实践层面
    (二)法律规范层面
四、三峡库区环境灾害防控的困境
    (一)政策缺失
    (二)立法缺失
    (三)执法缺失
五、三峡库区环境灾害的法律应对及完善
    (一)立法体系的完善
    (二)法律制度的完善
    (三)法律监督的完善
六、结论

(9)三峡库区消落带香附子对水陆生境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区自然概况
    1.1 消落带香附子植被建设试验示范区概况
    1.2 不同海拔区段水位涨落及经历水淹、出露成陆时间
    1.3 不同海拔区段的土壤理化性质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样带设置
    2.2 香附子形态性状调查
    2.3 生物量测定
    2.4 种群密度调查
    2.5 相对生长速率 (RGR)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海拔区段香附子的形态性状变异
    3.2 香附子株高和叶片长度的相对生长速率
    3.3 香附子种群密度的变化
    3.4 香附子种群生物量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
4 结论与讨论

(10)坚持可持续发展 合理开发利用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第1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内容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 #5利用的含义、特点
    1.1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内容
        1.1.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1.3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1.4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2 土地资源的含义、特点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含义、特点
        1.2.1 土地资源的含义
        1.2.2 土地资源的特点
        1.2.3 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含义
        1.2.4 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特点
第2章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特点
    2.1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1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开发的现状
        2.1.2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
    2.2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的特点
        2.2.1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特点
        2.2.2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第3章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持续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持续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1 违背了循环利用思想
        3.1.2 违背了科学规划理念
        3.1.3 违背了科学开发思想
    3.2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滥用库区土地资源
        3.2.2 土地经济增值效益低下
        3.2.3 土地流转机制不规范
    3.3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库区土地资源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
        3.3.2 库区群众土地保护意识淡薄
        3.3.3 库区土地法律法规有限且执行不严
        3.3.4 库区土地市场化水平低下
        3.3.5 库区产业结构空虚化
第4章 坚持可持续发展,合理有效开发利用三峡库区土地资源的措施
    4.1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必须坚持的原则
        4.1.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4.1.2 坚持代际公平的原则
        4.1.3 坚持区域协调的原则
        4.1.4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4.2 可持续发展指导下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措施
        4.2.1 加强法律宣传,增强"惜土意识"
        4.2.2 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4.2.3 建立并完善土地市场,促使土地资源合理流转
        4.2.4 建立特色产业,统筹库区社会和生态效益
        4.2.5 发展水产养殖业,充分利用淹没区土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三峡库区生态修复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及空间管控研究[D]. 敬博. 西北大学, 2020
  • [2]三峡库区消落带观赏植物应用调查研究[J]. 张文玲.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06)
  • [3]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研究[D]. 汤士东.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4]在地性视野下山地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北恩施市清江滨河景观设计为例[D]. 黎宇梦. 重庆大学, 2019(01)
  • [5]三峡库区香溪河库岸氮磷污染特性及其生态修复[D]. 甘龙. 三峡大学, 2018(05)
  • [6]不同程度水淹对中山杉及亲本生长与光合生理恢复的影响[D]. 凌子然. 南京大学, 2016(09)
  • [7]重庆万州三峡库区消落带中山杉造林试验[J]. 殷云龙,於朝广,华建峰,环姣姣,韩路弯,亓白岩,任凭,吴晓洪,祁小川. 林业科技开发, 2014(02)
  • [8]中国三峡库区环境灾害防控的法律对策[A]. 陈德敏,董正爱.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2012
  • [9]三峡库区消落带香附子对水陆生境变化的响应[J]. 洪明,郭泉水,聂必红,康义,裴顺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03)
  • [10]坚持可持续发展 合理开发利用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对策研究[D]. 平黎文. 西南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我对三峡库区生态修复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