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

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

一、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胡娟,李文强,张晓莲,张爱霞,陈莉,曾向宏[1](2021)在《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公开发表的文献和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在2020年的发展概况(包括有机硅甲基单体的产能与产量、初级形状聚硅氧烷的进出口情况、有机硅上市企业的营收情况、新增项目投资情况、标准及政策制订情况)与有机硅产品的研发概况(包括企业研发投入、企业自研项目及国内有机硅的研发重点)。

马正峰[2](2021)在《耐磨自润滑亲/疏水界面材料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润湿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特殊润湿现象对生物体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自然界中生物体表面的超亲水/超疏水等特殊润湿性可赋予其自清洁、减阻、减摩抗磨等功能,是其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特殊浸润表面也被运用在各种设施和装备中以提高生产效率,如超疏水表面广泛应用于防污、减阻、防结冰、自清洁等领域,超亲水材料广泛应用于防雾、抗粘附、微流控、防污,油水分离等领域。现有的特殊润湿性界面构筑方法大多是基于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组分的协同效应进行制备。然而,材料表面的微/纳米结构通常机械稳定性较差,在使用过程中很难承受较大的机械摩擦、辐照等外界破坏,因此,提高特殊润湿界面的机械稳定性是特殊润湿性界面材料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本论文摒弃材料表面结构的影响,引入自润滑的概念在固体界面材料构筑亲疏水表面材料,通过提高材料表面自润滑性能的方式分别制备了两种机械耐磨性良好的疏水表面和两种功能化的耐磨自润滑亲水表面,包括刷状有机/无机杂化耐磨聚硅氧烷疏水表面、高抗磨有机/无机杂化全氟聚醚自润滑全疏表面、多功能一体化自润滑亲水防雾耐磨表面和基于多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耐磨亲水生物抗污表面等四种特殊润湿性界面,具体内容为:1、通过有机/无机杂化方式设计了一种类似于含液光滑表面(SLIPS表面)的光滑的自润滑聚硅氧烷疏水表面。将聚硅氧烷通过硅-氧化学键锚固到材料表面得到刷状结构的全疏表面,该表面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良好的透光性,可以排斥除硅油以外几乎所有液体,可以承受紫外线辐射、热溶剂浸泡、超声处理等各种外力破坏,同时在100 KPa压力下可以承受30000次以上摩擦循环。2、通过一步法制备了有机/无机杂化全氟聚醚耐磨自润滑表面,在上一章节基础上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玻璃表面化学键合接枝了的全氟聚醚分子链。制备的全疏涂层具有高透光性,可以排斥几乎所有类型的液体,具有良好抗污性和抗指纹性能和低摩擦系数,在100 KPa压力下在空气和乙醇溶剂中可承受20万次摩擦循环。3、通过分子设计制备了多功能一体化的聚合物亲水防雾涂层材料,该涂层材料通过含亲水季铵盐离子和柔性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的共聚物和多官能度光固化单体形成交联网络。在空气中具有良好的润滑、防雾、抗静电和自润滑性能,在水中具有良好的自清洁、低摩擦、抗菌等性能。4、通过壳聚糖接枝亲水聚合物刷的方法制备了具有梳状结构的“瓶刷”状聚合物,利用其与单宁酸的静电相互作用、氢键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等多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构筑了具有良好的水润滑性能、耐磨性能以及抗蛋白污染性能的亲水自润滑涂层。该涂层制备条件温和,具有良好的透过光率,适用于多种材料基底,并适应于多种离子、表面活性剂等环境,在医疗器械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冯昌浩[3](2021)在《硅烷改性聚醚电解质的合成、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三部分。首先通过两种不同技术路线合成硅烷改性聚合物并制备了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在此基础上,利用不同分子量硅烷改性的交联型聚醚制备了高力学强度的凝胶电解质并对其物理化学性能尤其是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最后,进一步构筑了交联型聚醚/聚氧化乙烯(PEO)固态半互穿网聚合物电解质,对其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1.硅烷改性聚合物的合成及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制备与研究采用异氰酸酯基及硅氢化反应两种技术路线合成了硅烷改性的聚合物,通过FT-IR、1H NMR、GPC对产物结构和分子量进行表征,然而,硅氢化反应合成的产物中存在烯烃的还原产物,因此选择异氰酸酯基路线并通过复合纤维素膜的方法制备了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结果表明该电解质室温下电导率为2.1×10-3S/cm,其锂离子转移数为0.38,电化学窗口达到4.2V(vs Li+/Li)。另外,该电解质还具有较好的界面稳定性。同时,Li/Li Fe PO4电池在室温下表现出优异倍率性能和长循环性能,在2C下放电比容量为95.5 m Ah/g,在0.5C下循环220圈以后,放电比容量为123.1 m Ah/g,容量保持率为97.5%。2.不同分子量硅烷改性的交联型聚醚凝胶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采取异氰酸酯基路线合成了不同分子量硅烷改性聚合物,并经过柔性Si-O-Si交联的方式制备了交联聚醚凝胶电解质,通过对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进行研究发现,分子量越高交联膜的拉伸强度越高,最高可达19.7 MPa。相比而言,分子量较小的聚合物电解质(M-SG4K),由于其交联程度相对较低,分子链的运动能力较强,实现了更好的电化学性能,室温下电导率为1.54×10-3S/cm。Li/Li Fe PO4电池具有更好的倍率和长循环性能,在室温2C放电速率下放电比容量为117.3m Ah/g,且在0.5C下循环110圈后没有出现容量衰减现象。此外,Li/Li对称电池经500小时极化实验未发现短路现象,表现出优异的界面稳定性。3.固态半互穿网聚合物电解质及电化学表征通过柔性交联聚合物配合不同比例PEO制备了半互穿网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并使用DSC、XRD、红外等手段表征了膜材料的结构和结晶情况。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利于抑制PEO结晶发生,其中IPN-SG45样品对抑制PEO结晶能力最佳,并且表现出优良的机械性能,拉伸强度可达9.2 MPa。此外,该半互穿网聚合物电解质还表现出较好的导电性能,室温电导率为4.2×10-4S/cm,锂离子转移数为0.31,还具有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4.6 V,vs.Li+/Li)。同时,经极化实验表明,IPN-SG45经480小时的嵌脱锂循环后未发现短路现象,表现出优异的对锂稳定性。最后,Li/Li Fe PO4电池表现出可接受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23.1 m Ah/g(55℃,0.5C),经85圈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86.8%。

何晓玲[4](2020)在《含疏水侧链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文中研究指明水性聚氨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材料,具有无毒、阻燃和无污染等特性,常作为涂料或者胶黏剂被广泛应用于家具、手机以及柔性基板等领域。阴极电泳涂装具有涂料利用率高、污染低、自动化程度高以及可加工复杂构件等优势,阳离子水性聚氨酯(CWPUs)阴极电泳涂料以其优异的性能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目前CWPUs普遍存在的耐水性不佳、表面硬度低的显着不足,近年来对CWPUs进行疏水改性的研究非常活跃。为此,本论文从增加CWPUs的交联密度、引入低表面能组分出发,设计合成了含十八烷基疏水侧链、支化聚二甲基硅氧烷疏水侧链、疏水改性埃洛石纳米管等疏水结构的阳离子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不仅对聚氨酯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本论文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以N-MDEA作为亲水扩链剂合成了端羟基阳离子水性聚氨酯(HCWPUs),并经FTIR证实,其最优配方体系为:N-MDEA含量7.5 wt.%、NCO/OH摩尔比0.90、中和度100%,在最优配方体系下制备的HCWPUs的乳液稳定性好,其阴极电泳涂料漆膜外观平整光滑、铅笔硬度3 H、附着力1级,具有较好的耐水性能。将HCWPUs与非离子水性封闭型聚异氰酸酯(NWBI)复配制得HCWPUs/NWBI阴极电泳涂料。NWBI对HCWPUs/NWBI阴极电泳涂料的乳液性能和漆膜外观基本没有影响,但漆膜硬度、粘附性、耐水性和耐溶剂性显着提高,当NWBI用量为7 wt.%时,漆膜硬度超过6 H,耐丙酮擦拭次数大于200次。(2)以1-十八烷酸甘油酯二醇(GMS)作为疏水改性组分,合成了一系列不同GMS含量的含十八烷基侧链阳离子水性聚氨酯(CWPUs-G)阴极电泳涂料,当GMS含量≤15 wt%时,CWPUs-G乳液稳定性优良,外观呈乳白色带蓝光;当GMS含量>15 wt%时,乳液稳定性变差,外观呈乳白色。十八烷基侧链不会影响CWPUs-G胶膜的透光率、能在胶膜的表面富集,其阴极电泳漆膜软硬段相分离程度增大、表面平整,粘附力、柔韧性以及抗冲击性能优异,疏水性提高、吸水率降低;将CWPUs-G与HCWPUs/7wt%NWBI复配制得的阴极电泳涂料性能进一步提高,其电泳漆膜硬度从HB增加到3H,而粘附力、柔韧性以及抗冲击性能不受影响。(3)以支化端甲基聚二甲基硅氧烷(BAEAPS)作为疏水改性组分,合成了一系列不同BAEAPS含量的阳离子水性聚氨酯(CWPUs-Si)阴极电泳涂料,其结构被FTIR、XPS等证实,当BAEAPS含量≤9 wt%时,CWPUs-Si阴极电泳涂料稳定性优良;BAEAPS在CWPUs-Si胶膜表面发生明显富集,随着BAEAPS含量增加,CWPUs-Si的软硬段相分离程度提高、表面形貌从微米级尺度的无规褶皱变为亚微米级或纳米级尺度的无规褶皱、表面能显着降低、水接触角显着提高、吸水率明显降低、储存模量E’增大、Tg升高;当BAEAPS含量为9 wt%时,CWPUs-Si9电泳漆膜外观平整、光滑,附着力、柔韧性和抗冲击性优异,铅笔硬度提高到HB、水接触角提高到106.4°、吸水率降至3.05%。(4)以支化端甲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MEO-BAEAPS)作为疏水改性组分,合成了一系列不同MEO-BAEAPS含量的阳离子水性聚氨酯(CWPUs-MSi)阴极电泳涂料,其结构被FTIR、XPS等证实;当MEO-BAEAPS含量≤9 wt%时,CWPUs-MSi阴极电泳涂料稳定性优良;MEO-BAEAPS在CWPUs-MSi胶膜表面发生明显的富集,随着MEOBAEAPS含量的增加,CWPUs-MSi胶膜的软硬段相分离程度提高、表面形貌从微米级尺度的无规褶皱变为亚微米级或纳米级尺度的无规褶皱、表面能显着降低、水接触角显着提高、吸水率明显降低、储存模量E’增大、Tg升高;当MEO-BAEAPS含量为9 wt%时,CWPUs-MSi9的电泳漆膜外观平整、光滑,附着力、柔韧性和抗冲击性优异,铅笔硬度1 H、水接触角达110.2°、吸水率为3.3%;(5)以不同含量单硬脂酸甘油酯(GMS)和5 wt%的支化氨乙基氨丙基端甲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MEO-BAEAPS)作为疏水改性组分,合成了一系列双疏水侧链阳离子水性聚氨酯(CWPUs-MSi G)阴极电泳涂料,其结构被FTIR、XPS等证实;当GMS含量≤11 wt%时,CWPUs-MSi G阴极电泳涂料稳定性优良;MEO-BAEAPS和GMS都在CWPUs-MSi G胶膜表面发生明显富集,随着GMS含量增加,CWPUs-MSi G胶膜的软硬段相分离程度提高、表面形貌呈现亚微米级或纳米级尺度的无规褶皱、水接触角稍有降低,但GMS的含量对水接触角没有影响,吸水率也有所降低。利用双疏水改性POS@HNTs与CWPUs-MSi G5复配制备了CWPUs-MSi G5/POS@HNTs阴极电泳涂料,POS@HNTs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CWPUs-MSi G5的性能,其胶膜的水接触角提高、吸水率降低、铅笔硬度显着增加,而且所有阴极电泳涂料的电泳漆膜外观均呈光滑、平整且透明,具有优异的附着力、柔韧性和抗冲击性。

兴安[5](2020)在《超支化及四官能度酚/环氧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环氧树脂具有固化收缩率低、粘接强度高、耐化学药品性优良等诸多优点,广泛应用于涂料、复合材料、电子与电器材料、胶粘剂、牙科材料等领域。但环氧固化物的某些性能短板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例如,尽管环氧树脂具有比传统牙科树脂更低的固化收缩率和毒性,但它的力学强度偏低并且固化收缩率和细胞毒性仍有待进一步改善;作为电子封装材料,它的韧性仍显不足。虽然通过添加橡胶、工程塑料、纳米粒子和其它改性剂可以提高韧性,但会影响其它重要性能;作为耐高温复合材料的树脂基体,四官能度环氧树脂4,4’-二氨基二苯甲烷四缩水甘油胺(TGDDM)固化物在韧性和耐湿热性上有所欠缺,而通用的两官能度环氧树脂双酚A缩水甘油醚(DGEBA)固化物的Tg则不够高。另外,环氧树脂大多应用于传统材料领域,而功能性环氧树脂(尤其是荧光环氧)的种类很有限。为了实现环氧树脂的高性能化和功能化,并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合成了新型超支化聚合物和四官能度环氧树脂等多官能度分子,并以它们为主线开展了相关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A2+B3质子转移聚合,用一锅、两步法合成了一种末端基团为酚羟基、内部含有醇羟基的多羟基超支化聚醚(HBP-OH),并表征了其结构。HBP-OH的合成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然后将HBP-OH作为添加剂改性了脂环族环氧阳离子光固化体系。当添加量为5 wt%时,可以达到同时降低固化收缩率(由3.46%降至2.76%)、提高弯曲强度(提高14.8%)和降低细胞毒性的效果。此外,改性环氧还表现出了比牙科用甲基丙烯酸酯类树脂更低的固化收缩率(后者数值7.64%)、更高的维氏硬度(提高31.3%)和更低的细胞毒性。这种性能的提升与HBP-OH引起的交联密度增大和网络组成的变化有关。因此HBP-OH对脂环族环氧的改性十分有效,有助于拓宽环氧在牙科材料中的应用。2.设计、合成了中间间隔基不同的一系列双(氯代酞酰亚胺),并将其作为A2单体与B3单体(三酚基甲烷)发生芳香族亲核取代反应,制备了端酚羟基超支化聚醚酰亚胺(HBPEI)。研究了A2单体的聚合活性以及单体浓度、反应时间、A2与B3比例和反应规模对HBPEI分子量的影响。用HBPEI改性了 DGEBA/1MI均聚固化体系,发现HBPEI可在不发生相分离、不降低(甚至提高)Tg的前提下同时提高韧性、强度和耐湿热老化性能。与未改性体系相比,用5 wt%HBPEI3改性的固化物,其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分别提高了 28.8%和17.2%而且Tg未降低;用7 wt%HBPEI3改性的固化物,其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Tg分别提高了 23.2%、14.6%和7℃。HBPEI3优异的改性效果源自交联密度的增大、自由体积的减小和刚柔相间的分子骨架,这也凸显了末端基团和骨架结构设计的重要性。3.经过三步反应合成了一种含氟的缩水甘油醚型四官能度环氧树脂(FCTE)。用FCTE改性DGEBA/DDS耐高温固化体系,可在不损失拉伸强度和不发生相分离的前提下,提高Tg和冲击强度并且降低吸水率和介电常数。添加20 wt%FCTE的改性体系具有最好的综合性能:Tg达238℃,Td5%为410.3℃,拉伸强度为82.5 MPa,冲击强度为30.5 KJ·m-2,在95℃热水中的饱和吸水率为3.64%,1 MHz下相对介电常数为4.21,与聚酰亚胺纤维间的层间剪切强度为63.1 MPa。除Tg外,其它性能均优于TGDDM/DDS体系,但Tg仍足够高,可满足很多耐高温应用。因此FCTE/DGEBA有望在某些领域替代TGDDM。FCTE/DGEBA的优良性能表明四官能度环氧可有效提高两官能度环氧固化物的Tg,说明合理设计中间间隔基是改善四官能度环氧性能的有效策略。4.通过把端酚羟基超支化聚醚酰亚胺的端基环氧化,得到了超支化聚醚酰亚胺型环氧树脂(EHBPI)。发现半脂肪族半芳香族超支化聚醚酰亚胺可以发射荧光,但全芳香族超支化聚醚酰亚胺则不能发射荧光。前者能发射荧光的原因在于脂肪族链段抑制电荷转移作用所致。研究了骨架结构、末端基团和拓扑结构等内部因素对荧光的影响,发现末端基团为环氧基、骨架结构柔性最大的EHBPI3具有最大荧光强度。研究了溶剂极性、聚集状态、温度和金属离子等环境因素对EHBPI3溶液荧光的影响,发现其发光行为符合ACQ机理,并且铁离子和铜离子能猝灭荧光,其中Fe3+的猝灭效果最显着。EHBPI3可作为荧光探针来检测Fe3+,检测极限为6.06×10-5 mol.L-1。EHBPI3溶液可发射蓝绿色荧光,量子产率为0.28;其固态本体则发射白光,量子产率为0.06。通过EHBPI3与PVA的共混制备了光致发白光膜材料,量子产率为0.05。EHBPI3固态本体的光致发白光性能为构建单组分白光聚合物提供了新思路,丰富了功能性环氧树脂种类。结果表明,末端基团和骨架结构不仅对超支化聚合物的荧光性能有重大影响,还为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徐梁峰[6](2020)在《二氧化碳响应型水性聚氨酯共聚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水性聚氨酯(WPU)由于在聚合物链中引入亲水基团(例如羧基或铵盐),因此耐水性较差。常用的提高水性聚氨酯耐水性能的方法主要有提高交联度,与丙烯酸树脂共聚,引入疏水基团等。但这些方法仍未完全解决水性聚氨酯成膜后存在亲水基团这一问题,因此开发具有优异的耐水性与力学性能的水性聚氨酯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聚氨酯分子结构高度的可设计性,将可发生亲/疏水性转变的功能性扩链剂(含叔胺基)引入到水性聚氨酯主链中,通过含双键的聚氨酯大分子单体和丙烯酸类单体的自由基反应合成了二氧化碳响应型水性聚氨酯共聚乳液及涂层,通过分析乳液的物理特性参数及涂层的各项性能差异,探究水性聚氨酯分子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醚二元醇(PPG)、二甲胺基丙胺二异丙醇(DPA)、丙烯酸羟乙酯(HEA)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了具有碳碳双键的聚氨酯大分子单体,将其与MMA单体混合,通过自由基共聚合成了一系列的CO2响应型水性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乳液。研究结果表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引入明显增强了薄膜的力学性能,薄膜的起始分解温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材料具有优异的耐水性能。当PMMA含量为10 wt.%时,材料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以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醚二元醇(PPG)、二甲胺基丙胺二异丙醇(DPA)、丙烯酸羟乙酯(HEA)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了具有碳碳双键的聚氨酯大分子单体,将其与DMAEMA单体混合,通过自由基共聚合成了一系列的CO2响应型水性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共聚乳液。结果表明,PDMAEMA对热和p H值变化的双重响应特性提高了乳液对于CO2刺激的响应速度,乳液在常温下即可短时间内由不透明混浊转变为透明乳液。但是,PDMAEMA结构的引入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共聚物的力学性能,薄膜的耐水性和耐热性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庞小燕[7](2020)在《酚羟基硅油的合成及其共聚聚碳酸酯改性研究》文中提出有机硅产品誉为工业的“味精”,具有广泛的应用。酚羟基硅油含有活性酚羟基,具有反应活性,具有特定的功能特性,也可与高分子聚合物反应形成共聚物,进而对高聚物进行共聚改性,提高高聚物的性能,从而实现高聚物的高性能化、功能化以及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丁香酚和端氢硅油在铂催化剂的存在下可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制得酚羟基硅油。用于硅氢加成反应的催化剂主要是铂金属催化剂:均相催化剂和非均相催化剂。非均相催化剂因其具有优异的选择催化性、可重复利用、环保等优点,在某些化学合成反应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本论文旨在探究酚羟基硅油的合成与应用,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以丁香酚、端氢硅油为原料,分别在氧化铝负载铂催化剂(Pt-Al2O3)、二氧化硅负载铂催化剂(Pt-SiO2)和碳纳米管负载铂催化剂(Pt-CNT)的存在下,通过硅氢化反应取代端氢硅油上的氢原子。用核磁共振氢谱仪(1H NMR)测定了三种铂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和热重力仪(TGA)对酚羟基硅油的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t-CNT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当催化剂浓度为100 ppm,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 h时,反应物转化率达到97%。端氢硅油经丁香酚改性后,所得的酚羟基硅油热稳定性更佳。对于酚羟基硅油,当失重率达到98%时,热解温度提高到663℃,比端氢硅油高60℃。同时,赋予了酚羟基硅油良好的大肠杆菌的自主抗菌性。在合成酚羟基硅油的基础上,采用三步法制备酚羟基聚硅氧烷-聚碳酸酯(Si-PC)嵌段共聚物,研究了酚羟基硅油用量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对Si-PC共聚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酚羟基硅油作为分散相,以“海岛”的形状分散在PC基体中。结果表明,当酚羟基硅油用量达到20%时,Si-PC共聚物在5%失重条件下的热解温度为450.8℃,比纯PC高76.1℃。20%Si-PC共聚物膜的透氧率为502.65 cm3/m2·24h·0.1MPa,较纯PC膜提高了128.4%。Si-PC共聚物的熔融指数、机械性能和疏水性也相应有所提高。为进一步拓展Si-PC共聚物的适用范围,采用石墨烯纳米粒子(GR)增强改性Si-PC共聚物。采用溶液共混的方法制备Si-PC/GR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石墨烯对Si-PC/GR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对Si-PC/GR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形貌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当石墨烯均匀分散在Si-PC基体中时,Si-PC/GR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阻隔性得到增强。与Si-PC共聚物相比,Si-PC/2.5%GR纳米复合材料在5%失重条件下的热解温度为434.3℃,比Si-PC共聚物高20.6℃;Si-PC/1.5%GR纳米复合材料的氧气透过率为160.2cm3/m2·24h·0.1MPa,较纯Si-PC低了53.2。适量的石墨烯可以增强Si-PC/GR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复合材料疏水性也得到了增强。石墨烯是碳原子以sp2杂化组成的单原子层,层与层之间具有很强的范德华力,容易在基体中发生聚集,导致复合材料的性能缺陷。对石墨烯进行氧化,得到氧化石墨烯(GO),在石墨烯的内部以及层与层之间引入含氧官能团,这些含氧官能团可以有助于石墨烯在基体中均匀分散。通过改进的Hummers法对石墨烯进行氧化,利用XPS、XRD、ROMAN等表征手段对GO进行表征,表征结果表明,已成功制备了GO。并采用溶液共混的方法制备Si-PC/GO复合材料,研究了GO对Si-PC/GO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石墨烯相比,氧化石墨烯与Si-PC基体具有更好的相容性,更利于在基体中均匀分散。

秦锐[8](2020)在《基于动态共价键和悬挂链协同作用的可控宽温域高阻尼聚氨酯弹性体》文中研究表明橡胶类弹性体阻尼材料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其阻尼和阻尼温域的可控性和预计性差,即材料只能在其使用温度范围内的某段温度区间内呈现高阻尼,当材料的使用环境温度变化较大时,往往会出现阻尼失效情况,造成生产生活中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阻尼材料还面临着阻尼性能和力学性能难以兼顾的弊端,现有的获得较宽温度范围内阻尼性能优异的材料的改性方法一般都是以牺牲力学性能作为为代价,这也导致了其应用领域十分狭窄。因此如何提高弹性体阻尼材料阻尼性能的可控性同时兼顾其力学性能是当前阻尼材料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的综合性能较为优异,一般情况下聚氨酯的Tg位于室温以下,其在玻璃化转变区具有较好的阻尼性能,但Tg以上温度范围内的阻尼性能较差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聚氨酯特殊的微相分离结构和其结构的高度可设计性十分适合于作为探究橡胶类弹性体阻尼性能可控性的研究对象,同时聚氨酯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本课题基于聚氨酯的分子结构设计,将少量悬挂链和动态共价键-二硫键引入到聚氨酯的网络结构中,利用少量悬挂链提升聚氨酯从Tg到室温的阻尼性能,利用二硫键的动态交换提升聚氨酯室温以上的阻尼性能,基于两者的协同作用最终实现聚氨酯在其使用温度范围内阻尼性能的可控性,同时少量的悬挂链可以保证材料一定的力学性能。考虑到聚氨酯耐热性差的缺点,选用热稳定性好的聚硅氧烷作为悬挂链,在提升聚氨酯阻尼性能的同时提高其耐高温性能。我们首先将动态二硫键引入到聚氨酯体系中,从提高分子链的摩擦损耗、分子间作用力的解离与重组、二硫动态共价键的断裂与重组的角度出发,探究了不同扩链系数、不同含二硫键小分子扩链剂的结构、不同二硫交换的催化剂和催化剂含量对聚氨酯的微相分离程度、阻尼性能、分子链链段运动能力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当聚氨酯材料的扩链系数选择1.4,扩链剂选择2,2’-二氨基二苯二硫醚,二硫交换催化剂选择Cu Cl2且添加量为二硫键摩尔量的1/30时,聚氨酯的有效阻尼温域(tanδ≥0.3)可达148℃(-48℃~100℃),拉伸强度为16.8MPa,断裂伸长率为926%。在引入了动态二硫键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硅氧烷悬挂链,探究了不同硅氧烷悬挂链含量、不同硬段结构、不同软段结构和软段分子量对于聚氨酯微相分离程度、阻尼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探究了硅氧烷悬挂链对于聚氨酯材料耐高温性能的影响。当悬挂链含量达到20%时,聚氨酯的有效阻尼温域可达182℃(-62℃~120℃),拉伸强度为6.8MPa,断裂伸长率为695%,并可在100~120℃的温度下长期使用。

祝立强[9](2020)在《用长链烷基硅油制备硅膏及其在矿物油消泡剂上的应用》文中指出矿物油消泡剂广泛应用于造纸、涂料、纺织、污水处理等水相体系中消泡,其具有优异的自分散性,极高的性价比,使用后不影响产物性能等优点,但矿物油消泡剂也存在消抑泡性能差,复配的各组分相容性差等问题。由于硅膏是水相体系中的高效消泡活性物质,将其复配到矿物油消泡剂中,可以在水相体系中发挥协同消泡作用,从而改善矿物油消泡剂的缺陷。本文主要合成了长链烷基硅油和硅膏,对硅膏的制备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然后将硅膏复配到矿物油消泡剂中,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矿物油消泡剂。主要内容包括:(1)采用含氢硅油和1-十二烯在铂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硅氢加成反应成功制备出长链烷基硅油,对制备长链烷基硅油的工艺进行了优化与分析。在最佳的工艺条件下,制备的长链烷基硅油粘度为196 m Pa·s,表面张力为22.3 m N·m-1,硅氢加成反应的转化率达到98%以上。(2)采用长链烷基硅油和气相二氧化硅在高温搅拌的条件下制备硅膏,对硅膏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并探究了硅膏的制备机理。硅膏最佳的制备工艺是:在开始制备长链烷基硅油时加入气硅,这样在制备长链烷基硅油的同时也制备了硅膏。硅膏的制备机理是:长链烷基硅油中未反应的硅氢键,与疏水气硅表面的羟基,经过化学反应而得到的混合物。通过纳米颗粒分析仪测量气硅的粒径,反应后气硅的粒径从18nm增大到59nm,说明气硅颗粒表面接枝部分长链烷基改性硅油,生成“多尾巴蝌蚪”的大分子构形。将最佳制备工艺的硅膏复配到矿物油消泡剂中,测得消泡时间为19s,抑泡时间为23.7min。(3)引入有机膨润土来延缓消泡剂中气硅的团聚沉降,优化了有机膨润土最佳的活化工艺。有机膨润土最佳的活化工艺是:95 wt%乙醇溶液作为活化剂,其添加量占有机膨润土质量的30%,采用18mm转头均质机在14000rpm转速下高速分散5min。当有机膨润土质量分数为1.5%时,消泡剂的储存时间达到47天,并对有机膨润土的防沉降机理进行探索。(4)采用硅膏为消泡活性物质,矿物油为载体,聚醚为助消泡剂,复配乳化剂,有机膨润土为防沉剂,按照一定质量比例进行复配,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矿物油消泡剂。采用单因素法,探索与优化了消泡剂的制备工艺,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矿物油消泡剂优化后的制备工艺是:26号白油质量分数为80%,硅膏质量分数为10%,乳化剂(Span80:Tween80=5:1)质量分数为6%,PPG800质量分数为3%,有机膨润土SD-1质量分数为1%。制备的矿物油消泡剂的粘度为247m Pa·s,表面张力为23.0m N·m-1,储存时间为38天,涂层缩孔情况为5级,消泡时间为22s,抑泡时间为19.2min。与市售的日本某消泡剂相比,自制的消泡剂具备优异的消抑泡性能和分散性能,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同时制备工艺简单,具备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孟令巧[10](2020)在《HMDI/IPDI和PCDL/PCL混合型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改性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各国政府对大气中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和有害空气污染物(HAP)排放监管力度的加大,传统溶剂型聚氨酯(PU)在涂料、油漆和粘合剂等行业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水性聚氨酯(WPU)作为一种绿色环保高分子材料,因其无VOC、无毒、安全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粘合剂、涂料和油墨工业中。然而,由于大多数WPU主链上带有亲水离子基团,因此导致WPU涂料应用于木器和轮船等领域时其力学性能和耐水性远低于传统溶剂型聚氨酯。本论文通过优化WPU的配方和制备工艺制备混合型水性聚氨酯;再分别通过氧化石墨烯(GO)和疏水氟化纳米二氧化硅(F-SiO2)对混合型水性聚氨酯进行改性来提高WPU的力学性能和耐水性等性能。主要工作如下:1、HMDI/IPDI和PCDL/PCL混合型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采用丙酮法将混合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混合聚碳酸酯二醇(PCDL)与聚己内酯二醇(PCL)、三羟甲基丙烷(TMP)和二羟甲基丙酸(DMPA)等原料制备无挥发性有机溶剂的WPU。并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接触角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测试对OH/NCO的比值(R)、DMPA的含量、TMP的含量、HMDI与IPDI的摩尔比和PCDL与PCL的摩尔比等参数对WPU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R为1.35,DMPA含量为5.5%,TMP含量为2.5%,HMDI/IPDI摩尔比为2:1,PCDL/PCL摩尔比为2:1时,制备的WPU乳液稳定性好,WPU涂膜的硬度为H且疏水性好接触角为118.04o,热稳定性最优。2、氧化石墨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和性能研究首先采用Hummers法制备GO,然后将制备的GO和HMDI/IPDI和PCDL/PCL混合型水性聚氨酯共混(GO/WPU),并通过FTIR、力学和摩擦等测试研究不同GO的用量对GO/WPU乳液和膜的影响。研究表明当w(GO)=1.5%时GO/WPU乳液稳定,粒径为1.61μm,GO/WPU涂膜力学性能好硬度达到2 H,抗拉强度达到5.1 Mpa;且GO的添加能够改善GO/WPU膜的热稳定性并降低摩擦系数。3、疏水纳米F-SiO2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和性能研究首先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疏水纳米F-SiO2,然后将制备的疏水纳米F-SiO2和HMDI/IPDI和PCDL/PCL混合型水性聚氨酯共混(F-SiO2/WPU),并通过FTIR、力学和接触角等测试研究加入不同含量的疏水纳米F-SiO2对F-SiO2/WPU乳液和涂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疏水纳米F-SiO2可以改善WPU涂膜的热稳定性、疏水性以及力学性能,F-SiO2/WPU涂膜的硬度可达2 H,抗拉强度为5.7 Mpa,接触角可达141.15°,第一阶段最大分解温度比纯WPU可高50°C。综合起来,在最佳配比下所制备的混合型水性聚氨酯的硬度为H,接触角为118.04o。经GO和疏水纳米F-SiO2分别改性后的WPU的力学性能、耐水性和热稳定性相较于纯WPU都有所提高,如硬度提高到2 H,最大接触角可达141.15°,最大抗拉强度达5.7 Mpa,这使WPU涂料在木器和轮船等领域可得到广泛应用。

二、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概况
2 产品研发进展
    2.1 硅橡胶
        2.1.1 室温硫化硅橡胶
        2.1.2 热硫化硅橡胶
        2.1.3 加成型硅橡胶
    2.2 硅油
    2.3 硅树脂
    2.4 硅烷
    2.5 其它有机硅材料
    2.6 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2.6.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2.6.2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2.6.3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2.6.4 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2)耐磨自润滑亲/疏水界面材料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润湿和特殊润湿现象
        1.1.2 界面润湿的基本理论
        1.1.3 特殊润湿性界面构筑方法
    1.2 特殊浸润性界面制备中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
        1.3.1 论文选题及构思
        1.3.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有机-无机杂化的刷状耐磨聚硅氧烷疏水表面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测试仪器
        2.2.3 实验内容
        2.2.4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制备与表征
        2.3.2 材料形貌与基本性能
        2.3.3 材料表面润湿性及稳定性
        2.3.4 有机-无机杂化刷状聚硅氧烷全疏表面改性方法的普适性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抗磨有机-无机杂化全氟聚醚自润滑全疏表面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测试仪器
        3.2.3 实验内容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制备与表征
        3.3.2 材料形貌与基本性能
        3.3.3 材料表面润湿性及性能稳定性
        3.3.4 全氟聚醚抗磨自润滑涂层抗磨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多功能一体化亲水防雾耐磨自润滑表面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测试仪器
        4.2.3 实验内容
        4.2.4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制备与表征
        4.3.2 多功能一体化防雾耐磨涂层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多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亲水耐磨生物抗污表面
    5.1 引言
    5.2 实验内容
        5.2.1 实验试剂
        5.2.2 测试仪器
        5.2.3 材料制备
        5.2.4 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材料制备与表征
        5.3.2 性能评价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论文总结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硅烷改性聚醚电解质的合成、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简介
        1.2.1 发展历程
        1.2.2 结构原理
    1.3 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
        1.3.1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1.3.2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1.3.3 复合聚合物电解质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测试方法
        2.3.1 形貌与结构表征
        2.3.2 力学性能和热性能测试
        2.3.3 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2.3.4 磷酸铁锂正极的制备和电池性能测试
第三章 硅烷改性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制备和表征
        3.2.1 聚合物的合成
        3.2.2 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
        3.2.3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3.2.4 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3.2.5 聚合物电解质电池性能的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表征
        3.3.2 微观形貌
        3.3.3 电导率
        3.3.4 锂离子转移数
        3.3.5 界面稳定性
        3.3.6 电化学稳定性
        3.3.7 电池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硅烷改性交联聚醚凝胶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制备和表征
        4.2.1 聚合物的合成
        4.2.2 交联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
        4.2.3 交联膜材料的表征
        4.2.4 聚合物电解质电化学性质的表征
        4.2.5 聚合物电解质电池性能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交联膜的结构表征
        4.3.2 交联膜的力学性能
        4.3.3 交联膜的形貌表征
        4.3.4 电导率
        4.3.5 锂离子转移数
        4.3.6 界面稳定性
        4.3.7 电化学稳定性
        4.3.8 电池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硅烷改性聚醚半互穿网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制备和表征
        5.2.1 聚合物的合成
        5.2.2 半互穿网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
        5.2.3 半互穿网聚合物电解质膜的表征
        5.2.4 半互穿网聚合物电解质电化学性质的表征
        5.2.5 半互穿网聚合物电解质电池性能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半互穿网聚合物电解质膜的表征
        5.3.2 半互穿网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力学性能
        5.3.3 半互穿网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微观形貌
        5.3.4 半互穿网聚合物电解质的相变行为
        5.3.5 电导率
        5.3.6 锂离子转移数
        5.3.7 界面稳定性
        5.3.8 电化学稳定性
        5.3.9 电池性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含疏水侧链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性聚氨酯概述
    1.2 水性聚氨酯结构与性能概述
        1.2.1 水性聚氨酯合成化学
        1.2.2 水性聚氨酯微相分离
        1.2.3 水性聚氨酯性能影响因素
    1.3 阳离子水性聚氨酯研究进展
        1.3.1 生物质基阳离子水性聚氨酯
        1.3.2 高固含量阳离子水性聚氨酯
        1.3.3 紫外光固化阳离子水性聚氨酯
        1.3.4 功能化阳离子水性聚氨酯
    1.4 阳离子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研究进展
        1.4.1 低温固化阳离子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
        1.4.2 紫外光固化阳离子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
        1.4.3 功能化阳离子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
    1.5 水性聚氨酯的疏水改性进展
        1.5.1 化学交联改性水性聚氨酯
        1.5.2 长链烷基改性水性聚氨酯
        1.5.3 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
        1.5.4 纳米粒子改性水性聚氨酯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6.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端羟基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端羟基阳离子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2.2.4 HCWPUs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及电泳涂装
        2.2.5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CWPUs的FT-IR分析
        2.3.2 原料配比对HCWPUs性能的影响
        2.3.3 非离子水性封闭型异氰酸酯交联剂对HCWPUs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十八烷基侧链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含十八烷基侧链阳离子水性聚氨酯的制备
        3.2.4 含十八烷基侧链CWPUs-G胶膜的制备
        3.2.5 含十八烷基侧链CWPUs-G的电泳涂装
        3.2.6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含十八烷基侧链CWPUs-G阴极电泳涂料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3.3.2 含十八烷基侧链CWPUs-G的乳液性能
        3.3.3 含十八烷基侧链CWPUs-G的电泳性能
        3.3.4 含十八烷基侧链CWPUs-G胶膜的透光率
        3.3.5 含十八烷基侧链CWPUs-G胶膜的表面形貌
        3.3.6 含十八烷基侧链CWPUs-G胶膜的热稳定性
        3.3.7 含十八烷基侧链CWPUs-G胶膜的耐水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阳离子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
        4.2.4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Si胶膜的制备及电泳涂装
        4.2.5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和讨论
        4.3.1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Si阴极电泳涂料合成与结构表征
        4.3.2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Si的乳液性能
        4.3.3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Si的表面元素分析
        4.3.4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Si的表面形貌
        4.3.5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Si的XRD分析
        4.3.6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Si的疏水性能
        4.3.7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Si的机械性能
        4.3.8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Si的阴极电泳漆膜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端甲氧基聚硅氧烷侧链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含端甲氧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MSi的合成
        5.2.4 含端甲氧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MSi胶膜的制备及电泳涂装
        5.2.5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和讨论
        5.3.1 含端甲氧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MSi合成与结构表征
        5.3.2 含端甲氧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MSi的乳液性能
        5.3.3 含端甲氧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MSi的表面元素分析
        5.3.4 含端甲氧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MSi的表面形貌分析
        5.3.5 含端甲氧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MSi的疏水性
        5.3.6 含端甲氧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MSi的机械性能
        5.3.7 含端甲氧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MSi的阴极电泳漆膜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疏水侧链水性聚氨酯/埃洛石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
        6.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6.2.3 含双疏水侧链阳离子水性聚氨酯CWPUs-MSiG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
        6.2.4 双疏水改性POS@HNTs及CWPUs-MSiG5/POS@HNTs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
        6.2.5 CWPUs-MSiG及CWPUs-MSiG5/POS@HNTs胶膜的制备
        6.2.6 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和讨论
        6.3.1 含双疏水侧链CWPUs-MSiG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6.3.2 含双疏水侧链CWPUs-MSiG的乳液性能
        6.3.3 含双疏水侧链CWPUs-MSiG的表面元素分析
        6.3.4 含双疏水侧链CWPUs-MSi G的表面形貌分析
        6.3.5 含双疏水侧链CWPUs-MSiG的耐水性能
        6.3.6 双疏水改性POS@HNTs对CWPUs-MSiG5/POS@HNTs阴极电泳涂料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超支化及四官能度酚/环氧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环氧树脂的简介
    1.2 超支化聚合物的简介
    1.3 超支化聚合物的历史
    1.4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性能与表征
    1.5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1.6 超支化聚合物的应用
        1.6.1 超支化聚合物在改性环氧树脂方面的应用
        1.6.2 超支化聚合物在生物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1.6.3 超支化聚合物在光学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1.7 四官能度环氧树脂的概述
        1.7.1 四官能度环氧树脂的合成
        1.7.2 四官能度环氧树脂的性能
        1.7.3 四官能度环氧树脂的应用
    1.8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多羟基超支化聚醚的合成及其对脂环族环氧树脂阳离子固化体系的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表征方法
        2.2.3 多羟基超支化聚醚(HBP-OH)的合成
        2.2.4 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多羟基超支化聚醚(HBP-OH)的合成
        2.3.2 改性脂环族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活性研究
        2.3.3 改性脂环族环氧树脂的固化收缩率研究
        2.3.4 改性脂环族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力学性能研究
        2.3.5 改性脂环族环氧树脂固化物的细胞毒性研究
        2.3.6 改性脂环族环氧树脂固化物的耐热性能研究
        2.3.7 改性脂环族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吸水量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端酚羟基超支化聚醚酰亚胺的合成及其对DGEBA环氧树脂均聚固化体系的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表征方法
        3.2.3 双(氯代酞酰亚胺) (A_2单体)和三酚基甲烷(B_3单体)的合成
        3.2.3.1 4,4'-双(4-氯代酞酰亚胺)二苯醚(A_2-1单体)的合成
        3.2.3.2 双(4-氯代酞酰亚胺)二乙醚(A_2-2单体)的合成
        3.2.3.3 双(4-氯代酞酰亚胺)二氧杂辛烷(A_2-3单体)的合成
        3.2.3.4 2,6-双(4-氯代酞酰亚胺)苯(A_2-4单体)的合成
        3.2.3.5 4,4'-双(4-氯代酞酰亚胺)二苯砜(A_2-5单体)的合成
        3.2.3.6 4,4',4"-三羟基三苯基甲烷(三酚基甲烷,B3单体)的合成
        3.2.4 端酚羟基超支化聚醚酰亚胺(HBPEI)的合成
        3.2.4.1 端酚羟基超支化聚醚酰亚胺1(HBPEI1)的合成
        3.2.4.2 端酚羟基超支化聚醚酰亚胺2(HBPEI2)的合成
        3.2.4.3 端酚羟基超支化聚醚酰亚胺3(HBPEI3)的合成
        3.2.5 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双(氯代酞酰亚胺) (A_2单体)的合成
        3.3.2 三酚基甲烷(B_3单体)的合成
        3.3.3 端酚羟基超支化聚醚酰亚胺(HBPEI)的合成
        3.3.3.1 双(氯代酞酰亚胺) (A_2单体)的聚合活性研究
        3.3.3.2 端酚羟基超支化聚醚酰亚胺(HBPEI)合成条件的探索
        3.3.3.3 端酚羟基超支化聚醚酰亚胺(HBPEI)的表征
        3.3.4 改性环氧树脂均聚固化物的力学性能研究
        3.3.5 改性环氧树脂均聚固化物的断面形貌研究
        3.3.6 改性环氧树脂均聚固化体系的升温固化动力学研究
        3.3.7 改性环氧树脂均聚固化物的耐热性能研究
        3.3.8 改性环氧树脂均聚固化物的吸水率与耐湿热老化性能研究
        3.3.9 改性环氧树脂均聚固化物的介电性能研究
        3.3.10 改性环氧树脂均聚固化物的自由体积研究
        3.3.11 环氧均聚固化体系的改性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氟四官能度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其对DGEBA/DDS耐高温环氧固化体系的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表征方法
        4.2.3 含氟四官能度环氧树脂(FCTE)的合成
        4.2.3.1 第一步产物4,4'-(六氟异丙叉)二苯氧基苯甲醛的合成
        4.2.3.2 第二步产物含氟四官能度酚的合成
        4.2.3.3 第三步产物含氟四官能度环氧树脂(FCTE)的合成
        4.2.4 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制备
        4.2.5 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含氟四官能度环氧树脂(FCTE)的合成
        4.3.2 含氟四官能度环氧树脂(FCTE)的分子模拟研究
        4.3.3 FCTE/DGEBA环氧复配树脂的粘度研究
        4.3.4 FCTE改性DGEBA/DDS固化体系的DSC升温固化研究
        4.3.5 FCTE改性DGEBA/DDS固化物的耐热性能研究
        4.3.6 FCTE改性DGEBA/DDS固化物的力学性能研究
        4.3.7 FCTE改性DGEBA/DDS固化物的断面形貌研究
        4.3.8 FCTE改性DGEBA/DDS固化物的自由体积研究
        4.3.9 FCTE改性DGEBA/DDS固化物的吸水率研究
        4.3.10 FCTE改性DGEBA/DDS固化物的介电性能和层间剪切强度研究
        4.3.11 FCTE改性DGEBA/DDS固化物的耐γ射线辐照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支化聚醚酰亚胺型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
        5.2.2 表征方法
        5.2.3 超支化聚醚酰亚胺型环氧树脂(EHBPI)的合成
        5.2.3.1 超支化聚醚酰亚胺型环氧树脂1(EHBPI1)的合成
        5.2.3.2 超支化聚醚酰亚胺型环氧树脂2(EHBPI2)的合成
        5.2.3.3 超支化聚醚酰亚胺型环氧树脂3(EHBPI3)的合成
        5.2.4 半脂肪族半芳香族线形聚醚酰亚胺(LBPA)的合成
        5.2.5 光致发白光膜材料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超支化聚醚酰亚胺型环氧树脂(EHBPI)的合成
        5.3.2 半脂肪族半芳香族线形聚醚酰亚胺(LBPA)的合成
        5.3.3 超支化聚合物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研究
        5.3.4 理论计算
        5.3.5 骨架结构、末端基团和拓扑结构对荧光性能的影响
        5.3.6 溶剂极性对荧光性能的影响
        5.3.7 聚集状态对荧光性能的影响
        5.3.8 温度对荧光性能的影响
        5.3.9 金属离子对荧光性能的影响
        5.3.10 固态本体与溶液状态下荧光性能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全文总结
    6.2 本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6)二氧化碳响应型水性聚氨酯共聚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性聚氨酯概况
        1.2.1 发展历史
        1.2.2 聚氨酯反应化学
        1.2.3 水性聚氨酯特性
        1.2.4 水性聚氨酯分类
    1.3 水性聚氨酯改性
        1.3.1 水性聚氨酯的不足
        1.3.2 水性聚氨酯改性方法
        1.3.3 聚氨酯耐水性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1.4 二氧化碳刺激响应性聚合物概况
        1.4.1 发展历史
        1.4.2 二氧化碳刺激响应有关的化学机理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二氧化碳响应型水性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与设备
        2.2.2 WPU和WPUA乳液的合成与涂层的制备
        2.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WPU和WPUA乳液的配方设计
        2.3.2 乳液的外观与稳定性
        2.3.3 乳液粒径及其分布
        2.3.4 FT-IR表征
        2.3.5 薄膜的XRD测试
        2.3.6 WPUA乳液的亲/疏水性调控
        2.3.7 薄膜的凝胶含量
        2.3.8 薄膜的耐水性能
        2.3.9 WPU和WPUA薄膜的力学性能
        2.3.10 薄膜的热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氧化碳响应型水性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共聚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与设备
        3.2.2 WPU-HAc和WPU-PDMAEMA乳液的合成与涂层的制备
        3.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WPU-HAc和WPU-PDM的配方设计
        3.3.2 乳液外观及其稳定性
        3.3.3 乳液粒径及其分布
        3.3.4 FT-IR表征
        3.3.5 WPU-PDM乳液的亲/疏水性调控
        3.3.6 薄膜的耐水性能
        3.3.7 薄膜的力学性能
        3.3.8 薄膜的热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酚羟基硅油的合成及其共聚聚碳酸酯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有机硅的简介
        1.1.1 有机硅的结构
        1.1.2 有机硅的分类
        1.1.3 硅油的性能与应用
    1.2 硅氢加成催化剂
        1.2.1 均相催化剂
        1.2.2 非均相催化剂
    1.3 酚羟基聚硅氧烷的应用
        1.3.1 酚羟基聚硅氧烷改性聚碳酸酯
        1.3.2 酚羟基聚硅氧烷改性聚醚砜
        1.3.3 其它
    1.4 石墨烯功能改性共聚物
        1.4.1 石墨烯的改性
        1.4.2 石墨烯/聚合物共混物的应用
    1.5 选题依据
2 酚羟基硅油的合成设计及其抗菌性
    2.1 实验
        2.1.1 主要实验原料与仪器
        2.1.2 丁香酚封端硅油的合成
        2.1.3 产物分析与性能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三种催化剂的活性
        2.2.2 FTIR分析
        2.2.3 UV分析
        2.2.4 酚羟基硅油的热稳定性
        2.2.5 酚羟基硅油的抑菌性
    2.3 本章小结
3 有机硅-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物的制备与表征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实验原料与仪器
        3.1.2 Si-PC共聚物的制备
        3.1.3 性能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红外光谱
        3.2.2 核磁共振光谱
        3.2.3 分子量及其分布
        3.2.4 形貌分析
        3.2.5 热稳定性
        3.2.6 熔融指数
        3.2.7 力学性能
        3.2.8 疏水性
        3.2.9 透氧性
    3.3 本章小结
4 有机硅-聚碳酸酯/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4.1 实验
        4.1.1 主要实验原料与仪器
        4.1.2 Si-PC/GR复合材料的制备
        4.1.3 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ATR-FTIR分析
        4.2.2 形貌
        4.2.3 热稳定性
        4.2.4 力学性能
        4.2.5 透氧率
        4.2.6 疏水性
    4.3 本章小结
5 氧化石墨烯改性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物
    5.1 实验
        5.1.1 实验原材料
        5.1.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5.1.3 Si-PC/GO复合材料的制备
        5.1.4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GO的表征分析
        5.2.2 Si-PC/GO复合材料的表征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基于动态共价键和悬挂链协同作用的可控宽温域高阻尼聚氨酯弹性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粘弹性阻尼材料研究进展
        1.2.1 共混改性粘弹性阻尼材料
        1.2.2 多层复合改性粘弹性阻尼材料
        1.2.3 构造IPN网络改性粘弹性阻尼材料
        1.2.4 有机无机杂化改性粘弹性阻尼材料
        1.2.5 接枝改性粘弹性阻尼材料
        1.2.6 分子结构设计改性粘弹性阻尼材料
    1.3 聚氨酯弹性体
        1.3.1 聚氨酯弹性体的微相分离
        1.3.2 聚氨酯弹性体的阻尼性能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4.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阻尼聚氨酯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聚氨酯阻尼弹性体的合成
        2.3.1 聚氨酯阻尼弹性体合成简图
        2.3.2 聚氨酯阻尼弹性体的合成步骤
    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2.4.1 力学性能测试
        2.4.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4.3 耐热氧老化性能测试
        2.4.4 动态热力学(DMA)分析
        2.4.5 热失重(TGA)分析
        2.4.6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第三章 含动态二硫键阻尼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含动态二硫键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
        3.1.1 含二硫键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步骤
        3.1.2 含二硫键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红外表征
    3.2 扩链系数对含二硫键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3.2.1 扩链系数对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分离的影响
        3.2.2 扩链系数对聚氨酯弹性体阻尼性能的影响
        3.2.3 扩链系数对聚氨酯弹性体链段运动能力的影响
        3.2.4 扩链系数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3.3 不同二硫扩链剂对含二硫键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3.3.1 不同二硫扩链剂对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分离的影响
        3.3.2 不同二硫扩链剂对聚氨酯弹性体阻尼性能的影响
        3.3.3 不同二硫扩链剂对聚氨酯弹性体链段运动能力的影响
        3.3.4 不同二硫扩链剂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三苯基膦催化剂对含二硫键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3.4.1 三苯基膦催化剂对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分离的影响
        3.4.2 三苯基膦催化剂对聚氨酯弹性体阻尼性能的影响
        3.4.3 三苯基膦催化剂对聚氨酯弹性体链段运动能力的影响
        3.4.4 三苯基膦催化剂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3.5 CuCl_2催化剂对含二硫键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3.5.1 CuCl_2催化剂对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分离的影响
        3.5.2 CuCl_2催化剂对聚氨酯弹性体阻尼性能的影响
        3.5.3 CuCl_2催化剂对聚氨酯弹性体链段运动能力的影响
        3.5.4 CuCl_2催化剂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含动态二硫键和悬挂链的阻尼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红外光谱测试分析
    4.2 悬挂链含量对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4.2.1 悬挂链含量对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分离影响
        4.2.2 悬挂链含量对聚氨酯弹性体氢键作用的影响
        4.2.3 悬挂链含量对聚氨酯弹性体阻尼性能的影响
        4.2.4 悬挂链用量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4.2.5 悬挂链含量对聚氨酯弹性体耐高温性能的影响
    4.3 硬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4.3.1 硬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分离的影响
        4.3.2 硬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氢键作用的影响
        4.3.3 硬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阻尼性能的影响
        4.3.4 硬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4.4 软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4.4.1 软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分离的影响
        4.4.2 软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氢键作用的影响
        4.4.3 软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阻尼性能的影响
        4.4.4 软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4.5 软段分子量对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4.5.1 软段分子量对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分离的影响
        4.5.2 软段分子量对聚氨酯弹性体阻尼性能的影响
        4.5.3 软段分子量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用长链烷基硅油制备硅膏及其在矿物油消泡剂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泡沫的产生与危害
    1.3 消泡剂的概述
        1.3.1 消泡剂的消泡机理
        1.3.2 消泡剂的分类
        1.3.2.1 聚醚消泡剂
        1.3.2.2 有机硅消泡剂
        1.3.2.3 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消泡剂
        1.3.2.4 矿物油消泡剂
        1.3.3 消泡剂的评估方法
    1.4 硅膏的制备和应用
        1.4.1 长链烷基硅油的制备
        1.4.2 气相法二氧化硅的疏水改性
    1.5 二氧化硅粒子的团聚和分散机理
        1.5.1 二氧化硅粒子的团聚机理
        1.5.2 二氧化硅粒子在溶剂中的分散方法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创新之处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本课题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第二章 长链烷基硅油的合成和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
        2.2.2 实验主要设备
        2.2.3 长链烷基硅油的合成
    2.3 分析与测试
        2.3.1 转化率的测定
        2.3.2 FT-IR测试
        2.3.3 粘度测试
        2.3.4 表面张力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长链烷基硅油合成工艺的优化
        2.4.1.1 含氢硅油的优化
        2.4.1.2 催化剂中Pt用量的优化
        2.4.1.3 投料配比的优化
        2.4.2 长链烷基硅油的表征与分析
        2.4.2.1 长链烷基硅油的红外谱图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硅膏的制备及其反应机理的探索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材料
        3.2.2 实验主要仪器
        3.2.3 硅膏的合成
    3.3 分析与检测
        3.3.1 转化率的测定
        3.3.2 消抑泡时间测试
        3.3.3 粒径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硅膏制备工艺的优化
        3.4.1.1 长链烷基硅油的优化
        3.4.1.2 气硅投料时间的优化
        3.4.1.3 气硅种类的优化
        3.4.1.4 气硅用量的优化
        3.4.1.5 催化剂用量的优化
        3.4.2 优化后的硅膏制备工艺流程图
        3.4.3 硅膏的反应机理探索
        3.4.3.1 硅膏的反应机理
        3.4.3.2 硅膏的粒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膨润土的防沉降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材料
        4.2.2 实验主要仪器
        4.2.3 实验步骤
    4.3 分析与检测
        4.3.1 粘度测试
        4.3.2 储存稳定性测试
    4.4 分析与检测
        4.4.1 有机膨润土活化工艺优化
        4.4.1.1 活化剂用量的优化
        4.4.1.2 搅拌速度的优化
        4.4.2 有机膨润土在矿物油消泡剂中的添加方式优化
        4.4.3 有机膨润土添加量的优化
    4.5 有机膨润土防沉降机理探索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物油消泡剂的制备及其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原材料
        5.2.2 实验主要仪器
        5.2.3 矿物油消泡剂的制备
    5.3 分析与检测
        5.3.1 粘度测试
        5.3.2 表面张力测试
        5.3.3 消抑泡时间测试
        5.3.4 粒径测试
        5.3.5 缩孔测试
        5.3.6 储存稳定性测试
        5.3.7 亲水亲油值的计算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矿物油消泡剂制备工艺的优化
        5.4.1.1 硅膏用量的优化
        5.4.1.2 聚醚用量的优化
        5.4.1.3 乳化剂的复配及用量的优化
        5.4.1.4 有机膨润土用量的优化
        5.4.2 消泡剂的性能评价
        5.4.2.1 与市场上同类产品比较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结论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HMDI/IPDI和PCDL/PCL混合型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改性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性聚氨酯
        1.2.1 聚氨酯
        1.2.2 水性聚氨酯简介
        1.2.3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
    1.3 水性聚氨酯改性
        1.3.1 共聚改性
        1.3.2 共混改性
        1.3.3 交联改性
    1.4 氧化石墨烯
        1.4.1 氧化石墨烯的简介
        1.4.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1.4.3 氧化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
    1.5 纳米二氧化硅
        1.5.1 纳米二氧化硅简介
        1.5.2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
        1.5.3 纳米SiO_2/聚合物复合材料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HMDI/IPDI和 PCDL/PCL混合型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部分
        2.3.1 HMDI/IPDI和 PCDL/PCL混合型水性聚氨酯的制备
        2.3.2 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水性聚氨酯的红外光谱分析
        2.4.2 R值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2.4.3 DMPA含量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2.4.4 TMP含量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2.4.5 HMDI/IPDI比例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2.4.6 PCDL/PCL比例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氧化石墨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部分
        3.3.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3.3.2 氧化石墨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
        3.3.3 性能测试
    3.4 氧化石墨烯的形貌结构分析
        3.4.1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3.4.2 X射线衍射分析
        3.4.3 透射电镜分析
    3.5 氧化石墨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性能分析
        3.5.1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3.5.2 氧化石墨烯含量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3.5.3 GO/WPU涂膜力学性能分析
        3.5.4 GO/WPU涂膜热重分析
        3.5.5 GO/WPU涂膜摩擦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疏水纳米F-SiO_2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仪器设备
    4.3 实验部分
        4.3.1 疏水纳米F-SiO_2 的制备
        4.3.2 疏水纳米F-SiO_2 改性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
        4.3.3 性能测试
    4.4 疏水纳米F-SiO_2 形貌结构分析
        4.4.1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4.4.2 疏水纳米F-SiO_2 粒子的尺寸及形态特征
    4.5 疏水纳米F-SiO_2 改性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4.5.1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4.5.2 疏水纳米F-SiO_2 含量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4.5.3 F-SiO_2/WPU涂膜力学性能分析
        4.5.4 F-SiO_2/WPU涂膜热重分析
        4.5.5 F-SiO_2/WPU涂膜接触角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胡娟,李文强,张晓莲,张爱霞,陈莉,曾向宏. 有机硅材料, 2021(03)
  • [2]耐磨自润滑亲/疏水界面材料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D]. 马正峰. 兰州大学, 2021(09)
  • [3]硅烷改性聚醚电解质的合成、制备及性能研究[D]. 冯昌浩.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4]含疏水侧链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D]. 何晓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5]超支化及四官能度酚/环氧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兴安.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6]二氧化碳响应型水性聚氨酯共聚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徐梁峰.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7]酚羟基硅油的合成及其共聚聚碳酸酯改性研究[D]. 庞小燕.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8]基于动态共价键和悬挂链协同作用的可控宽温域高阻尼聚氨酯弹性体[D]. 秦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4)
  • [9]用长链烷基硅油制备硅膏及其在矿物油消泡剂上的应用[D]. 祝立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HMDI/IPDI和PCDL/PCL混合型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改性及其性能研究[D]. 孟令巧. 江苏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