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例药物性ALT升高患者临床情况

32例药物性ALT升高患者临床情况

一、32例药物性ALT升高患者的临床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曹亦楠[1](2021)在《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征及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1):对比分析中药和西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病理学表现。研究(2):探讨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方法研究(1):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8月至2019年5月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且具有肝组织病理检查的住院患者615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应用中药或西药所致DILI患者403例。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服药情况、血清学指标、自身抗体及病理学特征等临床资料,比较中西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点。研究(2):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8月至2019年5月药物性肝衰竭(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DILF)的住院患者221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77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病情有无好转分为好转组和未好转或死亡组,分析DILF患者好转组与未好转或死亡组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DI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研究(1)结果1.1 403例DILI患者中,247例(61.3%)由中药(包括中草药和中成药)导致,其中单味中药以何首乌、三七和白鲜皮为主,分别占比5.3%、2.4%、2.0%。中成药以骨康胶囊(5/247,2.0%)、仙灵骨葆胶囊(4/247,1.6%)为主。西药所致肝损伤者156例(38.7%),排名前三位分别是非甾体类抗炎药(23.1%)、抗生素(14.7%)、降脂药(4.5%)。1.2中药组与西药组平均年龄均为47岁,且均以女性为主,中药组女性所占比例高于西药组,两组在年龄与性别构成比间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肝损伤类型方面,肝细胞损伤型266例,胆汁淤积型15例,混合型32例,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90例,分别占比66.0%、3.7%、7.9%、22.3%,两组在肝细胞损伤型和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根据肝脏损伤严重程度分为1级190例(47.1%)、2级62例(15.4)、3级及以上151例(37.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比较,中药组 ALT 水平[420.4(192.1,783.6)vs326.8(107.1,633.6)]及AST水平[244.1(126.1,460.0)vs 180.4(90.2,408.5)]均高于西药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中药所致肝损伤患者肝酶升高相对明显。在自身抗体方面,至少有一个自身抗体阳性者201例(201/403,49.9%),中药组123例(123/247,49.8%),西药组78例(78/156,50.0%),以ANA阳性为主,两组在自身抗体阳性率、ANA阳性率及在不同ANA抗体类型分布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病理学特征方面,两组在凋亡小体形成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间比较无差异(P>0.05)。1.3 247例HILI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为49.8%(123/247),比较自身抗体阳性组与自身抗体阴性组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发现肝细胞点灶状坏死、脂肪变及肝细胞淤胆在HILI自身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中分布有差异(P<0.05)。156例单纯西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为50.0%(78/156),肝细胞桥接坏死、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界面炎在DILI自身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中分布有差异(P<0.05)。2研究(2)结果2.1 77例DILF患者中,男性24例(31.2%),女性53例(68.8%),男女比例1:2.2,平均年龄(43±17)岁。DILF最常见的前三种致病药物依次是中草药(33.8%)、抗结核药物(27.3%)和解热镇痛药(11.7%)。本组病例中77例DILF患者中以肝细胞损伤型人数最多77.9%(60/77),7.8%为胆汁淤积型(6/77),3.9%混合型(3/77),10.4%患者为肝脏化学检查异常(8/77)。2.2根据DILF分型,其中急性肝衰竭26例(33.8%),亚急性肝衰竭45例(58.4%),慢加急性肝衰竭2例(2.6%),慢性肝衰竭4例(5.2%)其中有6例患者进行了肝脏组织学检查,此6例患者中有5例为亚急性肝衰竭,1例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出院时有3例患者好转,3例患者未达到好转标准。2.3 77例DILF患者中好转组为30例(30/77,39.0%),未好转或死亡组47例(47/77,61.0%)。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基线资料有:年龄、合并肝性脑病、服药类型、AST/ALT、TBIL、GLO、TP、INR 最高值、PLT、HCT、RBC、淋巴细胞计数、EO#(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OR=5.768,95%CI:1.791-18.574,P=0.003)、淋巴细胞计数减少(OR=1.846,95%CI:1.008-3.130,P=0.023)及 RBC 降低(OR=2.537,95%CI:1.048-6.145,P=0.039)为DILF患者预后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进行诊断效能分析,认为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联合肝性脑病判断DILF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较单独诊断时高,但特异性不显着。结论1本研究中药所致损伤者居多,中草药以何首乌、三七和白鲜皮多见,中成药以仙灵骨葆胶囊、骨康胶囊等多见。西药排名前三位的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和降脂药。2中药和西药致DILI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严重程度1级居多,中草药所致肝损伤患者ALT及AST水平较西药所致肝损伤者高。3中药和西药致DILI病理特点相近,凋亡小体更多见于中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两组患者在肝脏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之间可能无明显的病理学差异。4肝细胞点灶状坏死、肝细胞脂肪变及肝细胞淤胆之病理学特征多见于自身抗体阴性中药所致肝损伤患者。而肝细胞桥接坏死、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界面炎均在自身抗体阳性西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中分布较多。5药物性肝衰竭患者女性居多,最常见的前三种致病药物是中草药、抗结核药及解热镇痛药。其中以肝细胞损伤型居多。肝衰竭类型以急性肝衰竭和亚急性肝衰竭为主。6肝性脑病、红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是药物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李玲[2](2021)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体质分布及其与ABC转运蛋白SNP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TDILI)是临床上最常见且最严重的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药物性肝损伤之一,其发生率高达30%以上。重者可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明确易感危险因素对早期发现和防治ATDILI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学认为,体质状态决定疾病的发病易感性,并对疾病预后转归、指导诊断防治具有重要价值。ABC转运蛋白是重要的III相药物转运蛋白,其遗传多态性可导致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改变。从ATDILI中医体质、遗传易感因素角度寻找规律,探索ATDILI发病易感体质及其可能的宿主遗传机制,对揭示中医体质内涵,并在临床诊疗和疾病防治中发挥中医优势提供科学理论参考具有重要意义。目的:①了解ABC转运蛋白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与ATDILI的相关性,探讨ATDILI发病的易感遗传因素;②了解ATDILI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发病易感体质,从中医体质角度揭示ATDILI易感性;③探讨ATDILI易感体质与易感ABC转运蛋白SNP相关性,以期揭示ATDILI易感体质可能的宿主遗传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共纳入643例患者,其中服用抗结核药物出现肝损的患者289例(ATDILI组),服用抗结核药物未出现肝损的患者354例(non-ATDILI组)。收集整理患者的病例信息、临床检测指标及血标本,对血标本进行DNA提取,筛选ABC转运蛋白SNP检测位点;采用Sequenom MassARRAY质谱技术对所有研究对象ABC转运蛋白64个位点SNP进行检测;选择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的51个位点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Haploview等对各位点等位基因、基因型、遗传模型、LD连锁不平衡检测及单倍体型与ATDIL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筛查ATDILI易感SNP位点。以王琦教授9种体质分型标准为依据,对两组人群体质分布进行调查,采用卡方检验、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ATDILI主要体质及兼夹体质分布特点,并分层分析ATDILI易感体质临床特点。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ATDILI易感体质与易感SNP位点进行关联分析;2×4叉生分析法分析体质-基因交互作用对ATDILI的影响。结果:1.ABCB1基因rs28656907(T>C)位点CC基因型患者ATDILI发病风险降低0.58倍(OR=0.58,95%CI:0.36-0.93,P<0.05),显性和加性遗传模型均是其保护遗传模型。分层分析显示:该位点位TC和CC基因型是肝生化检查异常型ATDILI的保护因素(TC基因型:OR=0.57,95%CI:0.35-0.93,P<0.05;CC基因型:OR=0.48,95%CI:0.23-0.97,P<0.05),加性和显性遗传模型均是肝生化检查异常型肝损的保护遗传模型(加性:OR=0.48,95%CI:0.23-0.99,P<0.05;显性:OR=0.54,95%CI:0.34-0.86,P<0.01)。单倍型分析显示:ABCB1 基因中rs4148727(A>G)-rs28656907(T>C)-rs10261685(A>C)位点构成的单倍体中,ACA单倍型携带者ATDILI发病风险降低(OR=0.77,95%CI:0.56-0.98,P<0.05),而ATA单倍型携带者ATDILI发病风险增加(OR=1.34,95%CI:1.07-1.83,P<0.01)。2.ABCB4基因rs2071645(G>C)位点隐性遗传模型下ATDILI发病风险降低(OR=0.50,95%CI:0.25-0.98,P<0.05),但等位基因、基因型和ATDILI亚型分层分析均未发现其与ATDILI相关性,该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3.ABCB11基因rs3829888(A>G)位点AG和GG基因型是ATDILI易感风险基因型(AG 基因型:OR=1.97,95%CI:1.25-3.12,P<0.01;GG 基因型:OR=8.67,95%CI=1.02-73.54,P<0.05),加性和显性遗传模型均为ATDILI风险遗传模型;分层分析显示:该位点AG基因型是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三种亚型ATDILI发病的风险基因型(肝细胞损伤型:OR=2.15,95%CI:1.19-3.91,P<0.05;胆汁淤积型:OR=2.09,95%CI:1.14-3.83,P<0.05;混合型:OR=3.77,95%CI:1.92-7.39,P<0.001),GG基因型是胆汁淤积型ATDILI的极高风险基因型,(OR=29.20,95%CI:3.08-276.67,P<0.01);显性遗传模型均是三种亚型ATDILI发病遗传模型(肝细胞损伤型:OR=2.15,95%CI:1.19-3.88,P<0.05;胆汁淤积型:OR=2.70,95%CI:1.22-5.97,P<0.05;混合型:OR=3.90,95%CI:2.01-7.56,P<0.001);加性和隐性遗传模型是胆汁淤积型ATDILI极高风险遗传模型(加性:OR=27.96,95%CI:2.83-276.74,P<0.01;隐性:OR=26.87,95%CI:2.85-253.17,P<0.01)。ABCB11基因rs2216504(C>T)位点CT基因型患者ATDILI的发病风险增加1.67倍(OR=1.67,95%CI:1.02-2.73,P<0.05),显性模型是ATDILI发病风险遗传模型(OR=1.63,95%CI:1.01-2.64,P<0.05),分层分析显示:该位点CT基因型患者混合型ATDILI发病风险增加2.40倍(OR=2.40,95%CI:1.13-5.09,P<0.05);显性遗传模型是混合型ATDILI发病风险遗传模型(OR=2.38,95%CI:1.15-4.92,P=0.019)。单倍型分析显示:ABCB11 基因rs10930343(AAA>DEL)-rs3829888(A>G)-rs3814382(G>A)-rs3814381(C>T)-rs2216504(C>T)-rs4148765(C>T)位点构成的单倍体中AAAGGCTC 单倍型 ATDILI 发病风险增加 1.71 倍(OR=1.71,95%CI:1.09-3.25,P=0.025)。4.ABCG8基因rs4148211(G>A)位点GA基因型携带者ATDILI发病风险增加1.70倍(OR=1.70,95%CI:1.14-2.53,P<0.01);显性遗传模型是其风险遗传模型(OR=1.55,95%CI:1.05-2.27,P=0.026)。层分析显示,该位点GA基因型患者胆汁淤积型DILI发病风险增加3.15倍(OR=3.15,95%CI:1.56-6.35,P=0.001),混合型DILI发病风险增加2.87倍(OR=2.87,95%CI:1.52-5.41,P<0.01);显性遗传模型是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ATDILI发病的危险因素(胆汁淤积型:OR=2.75,95%CI:1.38-5.51,P<0.01;混合型:OR=2.52,95%CI:1.35-4.70,P<0.01)。5.未发现ABCC2、ABCC4、ABCC10和ABCG2基因多态性与ATDILI相关性(P>0.05)。6.ATDILI患者主要体质分布分析显示:ATDILI患者主要体质分布以气虚质(25.95%),湿热质(20.76%),阴虚质(18.69%)和痰湿质(14.88%)为主;与非ATDILI组对比,ATDILI组平和质比例明显降低,而气虚质和湿热质分布比例明显增加,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湿热质患者ATDILI发病风险增加1.93倍(OR=1.93,95%CI:1.25-2.97),气虚质患者ATDILI发病风险增加2.1倍(OR=2.10,95%CI:1.40-3.15),而平和质是ATDILI发生风险的强保护因素(OR=0.21,95%CI:0.10-0.41),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7.ATDILI患者兼夹体质分布分析显示:ATDILI患者73.36%存在兼夹偏颇体质,明显高于非ATDILI患者(P<0.01),气虚质、湿热质、阴虚质和痰湿质占ATDILI患者的80.27%,这四种高频体质的兼夹气郁质比例在ATDILI患者中均明显升高(P<0.05),占这四种高频体质的21.12%(49:232),为ATDILI的易感兼夹体质。8.ATDILI患者易感体质临床特点分析显示:ATDILI患者中气虚质患者分布比例与年龄、发病潜伏期呈正向相关性,血TP水平较兼夹气郁质患者降低,TBA水平较湿热质患者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患者主要分布在30岁以下人群或中重度肝损伤人群(P<0.05),且其分布比例与病程呈负相关性(P<0.05),湿热质患者血ESR、CRP水平均较兼夹气郁质患者明显升高(P<0.05);兼夹气郁质患者中重度肝损伤人群分布比例明显增加(P<0.01),其血TBA水平明显高于湿热质患者,ALT水平明显高于湿热质和气虚质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ABCB11rs3829888位点加性遗传模型携带者发生气虚质ATDILI风险增加2.29倍(OR=2.29,95%CI:1.23-4.28,P<0.01),ABCG8rs4148211 位点加性遗传模型携带者发生气虚质ATDILI风险增加2.37倍(OR=2.37,95%CI:1.34-4.18 P<0.01);ABCB11rs2216504(C>T)位点加性遗传模型携带者发生湿热质ATDILI风险增加2倍(OR=2.00,95%CI:1.03-2.89,P<0.05)。另外,并未发现平和质和兼夹气郁质与ABC转运蛋白SNP位点相关性(P>0.05)。10.平和质与ABCB1rs28656907位点存在基于相加模型存在负向交互作用(RERI=0.55,S<1,P<0.01),平和质携带ABCB1rs28656907位点加性遗传模型的患者ATDILI发病风险降低0.23倍(95%CI:0.100-0.536);此外,气虚质、湿热质和兼夹气郁质均与ABC转运蛋白易感SNP位点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1.ABCB1基因rs28656907(T>C)位点SNP可能是ATDILI的易感保护因素;ABCB4基因rs2071645(G>C)位点仅在隐性遗传模型下ATDILI发病风险降低,结果有待验证;2.ABCB11 基因rs3829888(A>G)、rs2216504(C>T)位点和ABCG8基因rs4148211(G>A)位点SNP可能是ATDILI的易感危险因素。3.未发现ABCC2、ABCC4、ABCC10和ABCG2基因多态性与ATDILI相关性。4.ATDILI组主要体质分布以气虚质、湿热质、阴虚质和痰湿质为主,其中气虚质、湿热质兼夹气郁质为ATDILI易感危险体质,平和质为ATDILI易感保护体质。5.ATDILI组患者易感体质临床特点:气虚质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相对发病缓慢,血TP水平较低、TBA水平较高;湿热质患者多为青年,相对病程较短、中重度肝损比例较高,血ESR、CRP水平相对较高;兼夹气郁质患者中重度肝损比例较高,血TBA、ALT水平相对较高。6.ABCB11rs3829888(A>G)位点和ABCG8rs4148211(G>A)位点SNP可能是气虚质ATDILI的易感危险因素;ABCB11rs2216504(C>T)位点SNP可能是湿热质ATDILI的易感危险因素。7.平和质与ABCB1rs28656907位点SNP存在负向交互作用,平和质携带ABCB1rs28656907位点加性遗传模型者ATDILI发病风险降低。

林秋波[3](2021)在《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 liver inj ury,DILI)是指由各类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草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等所诱发的肝损害[1,2]。DILI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之一,随着临床药物使用范围扩大、种类增多,目前HBV、HCV等病毒性肝炎有相对可控的治愈性,因此DILI已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肝损害原因之一。据统计,超过30000种的药物及化学制品可能存在潜在肝毒性[25],目前被证实有肝毒性的药物已有1100多种[3,4]。我国临床药物品种繁杂,随着新的疾病不断被发现,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制剂等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使用不规范的情况仍普遍存在;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国民对中草药的信任,中草药、天然药、保健品应用广泛;随着科技发展,药物研发,西药也被广泛用于临床,但药物安全性问题和DILI尚未得到医务人员和公众的足够重视,导致DILI每年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7],严重时出现肝衰竭,甚至死亡。药物性肝损害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由于目前DILI的治疗无特殊方法,关键在于对其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和危害。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研究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及公众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通过医生及患者共同努力、预防,减少DILI的发生和危害。此举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154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我国药物性肝损害常用诊断标准[5]。通过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及用药情况、肝功能指标、血常规指标变化,并对肝损害进行临床分型、肝损害程度分度及预后判断,并对DILI患者年龄分组构成、性别比例、引起肝损害主要药物、临床表现、临床分型、肝损害程度及预后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154例,其中男性患者59例(38.31%),女性患者95例(61.69%);任何年龄均可发生DILI,本次研究中,年龄最小者6岁,年龄最大者72岁,平均年龄(44.1±14.31)岁,其中0-44岁有72例(46.75%),45-59岁有59例(38.31%),60-72岁有23例(14.94%);引起DILI的药物以中草药为主63例(40.91%),抗结核药27例(17.53%),抗肿瘤药17例(11.04%),免疫抑制剂8例(5.19%),抗菌药8例(5.19%),内分泌系统用药3例(1.95%),精神疾病用药3例(1.95%),非甾体抗炎药3例(1.95%),杀胚药3例(1.95%),降脂药2例(1.30%),避孕药2例(1.30%),消化系统用药1例(0.65%),具体药名不详者14例(9.09%)。154例患者临床分型中所占比例最多的是肝细胞损伤型(120例,占77.92%);其次是胆汁淤积型(21例,占13.64%);以混合型最少(13例,占8.44%)。154例病例中以轻度肝损害患者最多见,占59.09%(91例);中度、重度肝损害及肝衰竭患者所占比例相近,其中中度肝损害患者占12.99%(20例),重度肝损害患者占13.64%(21例),肝衰竭占14.28%(22例),肝衰竭患者中共有5名患者转至上一级医院进行了人工肝支持治疗,5例患者治疗后2例达治愈标准,好转2例,未愈1例。154例患者经治疗后达到治愈标准29人(18.83%),好转37人(24.03%),未愈患者88人(57.14%)。120例肝细胞损伤型中,未愈患者61例占50.8%;21例胆汁淤积型中,未愈患者15例占71.4%;13例混合型中,未愈患者12例占92.3%,经分析可见三种分型中混合型预后最差,肝细胞损伤型患者预后相对较好。研究结论:(1)药物性肝损害女性患者多发,药物以中草药、抗结核药及抗肿瘤药为主;(2)其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肝病临床表现类似,无明显特异性;(3)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常见,肝损害严重程度分级以轻度肝损害最多见;(4)三种临床分型中,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5)西药所致肝损害程度较中药所致肝损害程度轻;(6)三种临床分型中,混合型预后最差。

胡庭鹏[4](2021)在《药物性肝损伤发生肝衰竭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据国内研究报道药物性肝损伤病例逐年递增,我国DILI的发生率在普通人群中达到23.80/10万人,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据文献报道,目前约有超过30000种的药物及化学制品可能引起肝脏损伤,上市的药物中具有潜在肝毒性有1100多种。国外研究显示对乙酰氨基酚、抗菌药、NSAIDS、胺碘酮、抗结核药等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病因。我国研究显示中草药、抗结核药、抗微生物药、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排列在药物性肝损伤病因前五位。目前国内外有众多研究表明高龄、女性、慢性病、饮酒史等是DILI的易感因素。在药物性肝损伤研究网络前瞻性研究中,至少6%患者既往有慢性肝病病史。随着药物性肝损伤病人逐渐增多,药物性性肝衰竭患者并不少见,严重影响了病人预后甚至危及生命。因疾病严重程度不同,发生药物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与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可能不同。国内外现阶段研究表明:药物性肝损伤病人进展为重型肝炎可能与病人存在基础肝病、年龄、就诊时间、诊断分型及体重指数等相关。目的本课题结合近年来药物性肝衰竭的研究热点,探讨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发生肝衰竭的危险因素,并分析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为患者提供早期预防和合理治疗。方法搜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7年住院的66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为肝衰竭组,对应选择与肝衰竭组患者住院时间接近的66例药物性肝损伤未发生肝衰竭患者纳入肝损伤组,回顾性分析药物性肝损伤发生肝衰竭的危险因素。根据66例药物性肝衰竭的预后分为好转组和无效组,分析药物性肝衰竭的预后影响因素。选取的因素有年龄、性别、可疑药物种类、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WBC、PLT、Hb、ALT、AST、ALP、Tbil、Scr、INR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绘制ROC曲线。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本院药物性肝衰竭的发病率男女比例相当,年龄以中年人为主。药物性肝损伤女性发病率更高,年龄以中年人为主。肝衰竭组患者经治疗后好转率约48.5%。2.中药,抗结核药,感冒药依次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最常见可疑药物。抗结核药,中药,感冒药依次是发生药物性肝衰竭的最常见可疑药物。临床类型均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常见。3.肝衰竭组和肝损伤组分析结果:合并乙肝、饮酒史、药物种类、CTP评分、MELD评分以及实验室检查值(Hb、PLT、空腹血糖、白蛋白、血氨、γ-GGT、PTA、WBC、Tbil、AST、AST/ALT、INR)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乙肝基础病,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为发生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4.好转组和无效组分析结果:实验室检查值(血红蛋白、白蛋白、ALT、PTA、总胆红素、INR、AST/ALT)、MELD评分、CTP评分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高CTP评分、低PTA是药物性肝衰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PTA、CTP评分进行ROC分析,PTA<26.7%时,CTP评分>10.5分时对药物性肝衰竭治疗无效的预测能力更强。结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发生肝衰竭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对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应积极防治感染,纠正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延缓病情进展。乙肝患者使用抗结核药、中药等高风险肝损药物时,更要警惕肝衰竭的发生。药物性肝衰竭患者出现肝硬化并发症和凝血功能显着异常时,预后较差。

李珊珊[5](2021)在《抗炎保肝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近6年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2014年至2020年期间DILI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引起DILI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临床症状、可疑药物及给药途径、严重程度分级、实验室检查、保肝药物使用情况和临床疗效等,分析预后结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共收集DILI患者222例,最终纳入72例DILI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56例,男女比例为1:3.5;患者的年龄中位数为41岁,主要集中在21~40岁(31例,43.06%);接受用药教育水平低患者的占比最大(25例,34.72%);大部分患者的BMI在正常范围:吸烟和饮酒分别为13.89%、1.39%;过敏史患者9例(12.5%);妇科疾病患者24例(33.33%)、呼吸系统疾病患者8例(11.11%)、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8例(11.11%)。2.DILI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纳差、乏力、皮肤巩膜黄染、厌油腻、恶心等;临床类型以肝细胞损伤型(55例,76.39%)为主,其次是混合型和胆汁淤积型;RUCAM评分结果为6分有25例(34.72%)、7分有17例(23.61%)、8分有10例(13.89%)、9 分有 18 例(25.00%)、10 分有 2 例(2.78%)。3.引起DILI首位药物是中药,其次是抗肿瘤药和抗菌药物,占比分别是38.89%、36.11%和5.56%;给药途径以口服(59.72%)为主;严重程度以1级为主,占比54.17%,大多数患者的病情较轻;肝功能生化指标主要表现为ALT、AST异常;保肝药物以两联以上联合使用为主;治愈、好转和有效者共占48.6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ILI患者职业、基础疾病、给药途径、初始ALP、初始AST、初始GGT、初始TBIL、ALT峰值、ALP峰值、AST峰值、GGT峰值、TBIL峰值、ALB峰值对DILI患者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接受用药教育水平低、中药、GGT峰值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0.05),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初始TBIL、初始GGT、ALB峰值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导致DILI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接受用药教育水平低和可疑药物为中药时患者预后差,GGT峰值越高患者预后差。基础疾病为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以及ALB峰值越高时,患者预后越好。医生和药师应进一步加强对DILI临床特征的认识,关注DILI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用药教育水平,促进药物的合理临床使用。[目的]评价抗炎保肝药物(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双环醇)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抗炎保肝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随机对照试验,共86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抗炎保肝药物组治疗抗精神病药物致肝损伤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其他阳性保肝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6.22,95%CK3.54,10.94),P<0.00001];2.ALT:抗炎保肝药物组可显着降低肝损伤患者体内的AL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25.22,95%C/(-36.57,-13.87),P<0.0001];3.在AST方面:抗炎保肝药物组可显着降低肝损伤患者体内的AS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16.07,95%CI(-25.27,-6.86),P=0006];4.在安全性方面:抗炎保肝药物组与其他阳性保肝药物在治疗抗精神病药物致肝损伤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l.0l,95%CI(0,57,1.80),P=0.97];[结论]与其他保肝药相比,抗炎保肝药能明显提高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改善肝功能各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其他保肝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孔祥豪[6](2021)在《基于自动监测系统的药物性肝损伤大样本信息化真实世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自动监测系统获得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住院人群中的真实世界发病率、药物分布情况及风险因素,对比严重患者与一般患者的病例特征、DILI患者与数据库Liver Tox的用药差异,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基于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数据库中自发报告数据,回顾性分析DILI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2)使用临床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Ⅱ(active surveillance and assessment system of adverse drug events-Ⅱ,ADE-ASAS-Ⅱ)检索2019年1月至3月住院患者进行预实验,探索系统条件设置。(3)利用国际严重不良事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erious adverse event consortium,i SAEC)标准结合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方法(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RUCAM)筛选2019年住院患者电子医疗数据,根据Hy’s法则将阳性患者按照严重及一般分组,对比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以及死亡率等的差异。(4)进行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应用逻辑回归发现风险因素。结果:(1)2,838例肝胆损害报告中,RUCAM量表≥6分的药物性肝损伤279例。排名前3位的药物类别是抗感染药物、心血管系统用药、抗肿瘤药物。平均潜伏期27.52天。(2)不同药物的DILI类型分布有差异,碳青霉烯类药物较易发生胆汁淤积型DILI,而其他β内酰胺类、合成抗菌药、抗肿瘤药以及中药则以肝细胞型损伤为主。(3)2019年住院患者201,299例次,指标完整患者156,570例次,DILI阳性499例次,发病率为0.32%,致病药物种类排序前三分别为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以及非甾体抗炎药;头孢哌酮、伏立康唑以及美罗培南为频次排序前三的品种。符合Hy’s法则的严重患者114例次,与一般DILI患者相比,严重患者的年龄更大(P=0.005),住院时间更长(P=0.026),死亡率也更高。自动监测节省了95.82%病历的人工筛查工作。(4)Logistic回归中高脂血症(调整后的风险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s,AOR:1.884)、肝胆病史(AOR:1.827)、心脏病(AOR:1.465)、手术史(AOR:1.312)具有统计学意义,是DILI的风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完成了基于住院人群的DILI大样本、信息化、真实世界研究,自动监测高效快捷、数据溯源性好、结果准确可靠。(1)自发报告中DILI呈潜伏期长、男性多于女性、涉及药物分布广等特点;信息详实的ADR报告数据可以满足RUCAM量表的评价标准。(2)Hy’s法则有助于提前预测ADR发展,可用于药品上市后研究与风险监测计划,治疗期间应重点关注患者相关指标变化。(3)住院患者中DILI的发病率为偶见,Liver Tox的信息可以辅助DILI的诊断。建议临床重点关注有高脂血症、心脏病、肝胆病史以及手术史的患者肝功能情况。(4)ADE-ASAS-Ⅱ用于全药条件下的目标患者筛选,可以显着缩短人工筛查时间,借助该系统可以高效便捷开展大样本真实世界研究。

杨晨茜[7](2021)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与预后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近年来我院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 LI)的临床特点,及对其危险因素与预后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DILI的特点及判断病情进展和预后。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9月RUC AM评分≥3分的458例DILI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具体用药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影响DILI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458例DILI病例中,男性182例(39.74%),女性276例(60.26%),45岁及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288例(62.88%),为DILI的高发人群。临床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乏力、纳差、腹胀、恶心、呕吐、尿黄等症状及不同程度的皮肤粘膜、巩膜黄染。引起DILI的药物种类最多的是中药及保健品(178例,38.86%)。临床分型中肝细胞型占多数(350例,76.42%),重度居多(148例,32.31%)。DILI患者大多预后较好,治愈13例(2.84%),好转421例(91.92%),未愈/其他24例(5.24%)。单因素分析既往是否患有慢性肝脏疾病、临床分型、严重程度、TBIL、DBIL、PA(g/L)、PT、PA(%)、INR与DILI患者预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严重程度、TBIL、INR为DIL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导致DILI的药物种类繁多,中药为最常见原因,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为主。DILI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干预大多预后较好,严重程度、TBIL、INR可作为评估DILI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

党海燕[8](2020)在《药物性淤胆型肝炎激素应用时机的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淤胆型肝炎为肝内小胆管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肝炎,其发病机理复杂,病程迁延难愈,并且可存在各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当中,特别是长期应用药物的患者,对肝脏损害持续,因此淤胆型肝炎一直都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在应用药物治疗过程中会有费用昂贵,退黄效果差、疗效低,并且还会伴随多种副作用。而在应用激素类药物治疗药物淤胆型肝炎的过程当中,往往由于其使用时机不恰当从而造成了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何时使用激素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就基于激素应用时机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进行论证,从实践上给予治疗药物性淤胆型肝炎激素应用时机的依据。目的探讨激素在治疗药物性淤胆型肝炎中的应用时机,为有效提高药物性淤胆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将在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115例药物性淤胆型肝炎随机分为三组A组(32例)、B组(43例)和C组(40例),三组患者均应用综合保肝、对症治疗,其中A组为治疗开始就应用熊去氧胆酸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B组为治疗开始单独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一周后,再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C组为治疗开始单独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两周后,再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以上三组糖皮质激素应用疗程均为四周。并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症状及体征进行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生化指标观察三组患者在治疗前ALT、AST、ALP、GGT、ALB、TBi L、DBi L和IBi L指标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具有可比性。在治疗后C组患者ALT、AST、ALP、GGT、ALB、TBi L和DBi L生化指标改善情况要好于A组和B组患者,并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ALT、AST、ALP、GGT、ALB、TBi L和DBi L生化指标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是IBi L指标在治疗后三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三组患者在治疗前症状及体征中的肝肿大、皮肤瘙痒、纳差、乏力和尿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具有可比性。在治疗后,C组症状及体征中的肝肿大、皮肤瘙痒、纳差、乏力和尿黄改善情况均要好于A组和B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与B组治疗后相比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三组患者经过治疗,A组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8.75%;B组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74%;C组显效23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C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661,p<0.001)。(4)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A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消化道出血7例,感染8例,腹水9例;B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消化道出血6例,感染7例,腹水8例;C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消化道出血3例,感染3例,腹水5例;三组患者中均无肝性脑病患者。经统计C组患者经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要好于A组和B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患者治疗的第二周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快速、安全、有效地对药物性淤胆型肝炎进行治疗。但在糖皮质激素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注意逐渐减量的原则,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章晨怡[9](2020)在《107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住院资料的回顾性统计分析,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病因、临床特征、中医证型、治疗及预后,提高对DIL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为临床用药、防止药物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9月至2020年1月期间出院诊断为DILI的住院患者,依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重新诊断,选取RUCAM(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因果关系评价法)量表评分≥6分,ALT≥3ULN和/或ALP≥2ULN的患者纳入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种类、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分型、中医辨证分型、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及中西医治疗对比等。结果1.107例患者中男性37例(34.58%)、女性70例(65.42%),平均年龄59.91±15.93 岁。2.引起DILI的药物类型,西药70例(65.42%),中药及保健品37例(34.58%),前五位西药是心脑血管疾病用药、抗感染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降血糖药。3.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黄疸、上腹不适、恶心,24.30%的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4.临床分型上,肝细胞损伤型78例(72.90%)、胆汁淤积型12例(11.22%)、混合型16例(14.95%),肝血管损伤型1例(0.93%)5.肝细胞损伤型的ALT、AST显着高于混合型与胆汁淤积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的GGT、ALP明显高于肝细胞型,而三组TBIL、INR无明显差异,西药与中药及保健品引起的DILI的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6.严重程度多数为轻度肝损伤,不同临床分型DILI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中药相关性肝损伤相比西药更重,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患者更重。7.DILI的中医辨证分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各有24例、17例、7例、2例。肝胆湿热证ALP、GGT、TBIL明显高于其他组,严重程度更重。四种证型在预后方面无明显差异。8.DILI的治疗以保肝及对症治疗为主,治愈38例(35.51%),好转62例(57.94%),总有效率 93.46%,未愈 7 例(6.54%)。结论DILI发病人群以女性及中老年人多见。引起DILI的药物以西药为主,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用药、抗感染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降血糖药等。DILI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多见,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多见,轻度肝损伤为主,中草药及保健品用药史、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患者严重程度更高。DILI的中医证型可分为肝郁脾虚、肝胆湿热、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前两型多见,不同证型在临床特点、严重程度上有差异。DILI的中医辨证论治应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而非以DILI为中心的辨证思路。DILI的西医治疗以保肝药物为主,总体预后良好。

井小笛[10](2020)在《126例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使用药物使用过程中,由于药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过敏性反应所造成的肝脏损伤。DILI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可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随着制药技术的更新和新药的不断问世,DILI已成为人群中常见的健康问题,并且是导致药物退市的主要考虑因素。在美国它也是引起急性肝衰竭(ALF)最常见原因,占肝损伤病例的50%以上,在过去几年中DILI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来自冰岛的一项基于人口的前瞻性研究发现DILI的年发生率是19/100,000,急性严重肝损伤需要住院的年发生率为0.7-1/100,000。我国人口众多,民众缺乏安全用药意识,临床医生存在用药不规范的情况,而且DILI属于排他性诊断,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因此DILI被越来越多地认为是具有挑战性的疾病。目的分析常见的引起DILI的药物、DILI的临床特征、分型、治疗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126例DILI患者的情况,分析其临床特征,比较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DILI的相关资料,了解不同分型的特点;按随访6个月时的疗效,将患者分为治愈组及未治愈组,并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影响DILI预后的因素。结果1.126例DILI患者中男性有49例,女性有77例,男女比例1:1.57,患者年龄最小9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45.74±14.38岁,发病率高的年龄在41-60岁。2.肝细胞型是最常见的肝损伤类型(61.9%),其次是混合型(26.2%),胆汁淤积型最少(11.9%)。三组间的平均年龄,发病的潜伏时间,住院时间,是否有既往史及饮酒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肝损伤在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3),胆汁淤积型更容易发展为慢性肝损伤。3.DILI患者入院时常见的症状是黄疸(80.16%),消化系统症状(42.86%),乏力(14.29%)、发热(9.52%)和一部分无症状患者(21.7%),消化系统症状更常见于肝细胞损伤型(P=0.035),而黄疸常见于胆汁淤积性型(P=0.001)。4.引起DILI的药物,最常见的是草药(42.86%),其次是中成药(17.46%),抗生素(12.69%),保健药物(7.14%),非甾体抗炎药(6.35%),内分泌药物(4.76%),降脂药物和抗肿瘤或免疫药物(3.17%),抗癫痫药物(2.38%)。抗结核药物(P=0.007)和内分泌药物(P=0.013)与DILI的临床分型有显着相关性,而中草药与DILI三种临床分型无显着相关性。5.实验室指标ALT、AST、GGT及ALP在三组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DBIL、INR在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相比,肝细胞损伤型的ALT、AST升高明显(P<0.05),而胆汁淤积型与混合型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胆汁淤积型的ALP、GGT较肝细胞损伤型及混合型明显升高(P<0.05),且混合型较肝细胞损伤型升高(P<0.05)。6.有17例患者进行了肝组织活检检查,其中3例急性肝损伤(17.65%),14例慢性肝损伤(82.35%)。所有的病例均观察到肝细胞水样变性。有10例由中药引起,7例由西药引起。7.27例患者(21.43%)未被治愈(包括慢性肝损伤及肝衰竭),99例患者(32.1%)被治愈。单因素分析发现:乏力,AST,ALP,GGT,TBIL,草药,抗生素及肝损伤临床分型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8.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乏力症状,TBIL和DBIL是与DILI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 乏力=1.126,P=0.046;ORTBIL=1.148,P=0.020;OR DBIL=1.061,P=0.026)。结论1.肝细胞损伤型是DILI最常见的分型,慢性肝损伤更常见于胆汁淤积型。2.DILI最常见的症状是黄疸,消化系统症状更常见于肝细胞损伤型,黄疸常见于胆汁淤积型。3.中草药是最常见的引起DILI的药物,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伤不容忽视。4.单因素分析发现:乏力,AST.ALP,GGT,TBIL,草药,抗生素及肝损伤临床分型与DILI患者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乏力症状,TBIL和DBIL是DILI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32例药物性ALT升高患者的临床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2例药物性ALT升高患者的临床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征及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草药相关药物性肝损伤研究现况
        1 概述
        2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流行病学特征
        3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4 中草药诱导肝损伤潜在机制及作用靶点研究进展
        5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点
        6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诊断进展
        7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病理学特点
        8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药物性肝衰竭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转归研究进展
        1 概述
        2 药物性肝衰竭的流行病学特征
        3 药物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
        4 药物性肝衰竭发病机制
        5 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研究
        6 药物性肝衰竭的治疗
        7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西药相关肝损伤临床及病理特征对照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资料收集
        1.6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资料收集
        1.6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体质分布及其与ABC转运蛋白SNP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
前言
研究一 ABC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研究二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研究
    1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研究三 ATDILI患者易感体质与ABC转运蛋白SNP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性肝损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药物性肝损伤发生肝衰竭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药物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已发表文章

(5)抗炎保肝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因素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抗炎保肝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致肝损伤的疗效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基于自动监测系统的药物性肝损伤大样本信息化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279 例药物性肝损伤自发报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临床分型与标准选择
        1.3 预后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概况
        2.2 性别及年龄
        2.3 药品分布情况
        2.4 潜伏期及预后
    3 讨论
        3.1 性别及年龄的影响
        3.2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特点与评分选择
        3.3 药物性肝损伤相关药物分析
        3.4 ADR报告的质量评价
    4 小结
第二部分 住院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和数据收集
        1.2 实验室指标与因果关系评估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2.2 药物性肝损伤分型特点
        2.3 药物信息
        2.4 风险因素
    3 讨论
        3.1 发病率
        3.2 相关药物分析
        3.3 风险因素分析
    4 小结
第三部分 156,570 例住院患者药物性肝损伤信息化主动监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方法
        1.2 药物性肝损伤分型标准
        1.3 严重病例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概况
        2.2 药物分布情况
        2.3 Hy’s法则对比结果
    3 讨论
        3.1 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率的研究分析
        3.2 相关药物利用分析
        3.3 Hy’s法则的应用分析
    4 小结
第四部分 住院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与风险因素分析:一项匹配式病例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纳入流程
        1.2 对照匹配方法
        1.3 LIVERTOX分级及肝损伤类型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2.2 药品的分布及发病率
        2.3 风险因素
    3 讨论
        3.1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和基本特征
        3.2 相关药物分析
        3.3 风险因素分析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现状与风险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与预后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现状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药物性淤胆型肝炎激素应用时机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药物性病的分类
    1.3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策略
        1.3.1 总体判断法
        1.3.2 专家观点法
        1.3.3 实验室诊断
        1.3.4 影像学诊断
        1.3.5 病理学诊断
    1.4 药物性淤胆型肝炎的治疗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技术路线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纳入研究情况
    3.2 一般资料
    3.3 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生化指标观察
    3.4 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3.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6 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4 讨论
5 结果
6 结论
7 展望
8 参考文献
9 综述 糖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1. GCs在治疗肝衰竭中的机制
    2. GCs在治疗肝衰竭方面时机的掌握情况
    3. GCs应用剂量与肝衰竭
    4. 不同病因造成的肝衰竭与GCs
    5. GCs在应用期间的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0 附录
    10.1 个人简历
    10.2 发表论文
11 致谢

(9)107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诊断标准
    (三) 研究方法
    (四) 统计方法
二、结果
    (一) 一般资料
    (二) 可疑用药
    (三) 临床表现
    (四) RUCAM评分
    (五) 临床分型
    (六) 实验室检查
    (七) 影像学检查
    (八) 严重程度及相关因素
    (九) 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研究
    (十) 治疗
    (十一) 临床转归及中西医治疗对比
三、讨论
    (一) DILI的易感因素
    (二) 引起DILI的药物种类
    (三) DILI的诊断与临床分型
    (四) DILI的鉴别诊断
    (五) DILI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四、小结与展望
结论
附录
    附录1 RUCAM量表
    附录2 实验室检查正常值
    附录3 病例收集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浅议“药毒”与药物性肝损伤
    参考文献

(10)126例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所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32例药物性ALT升高患者的临床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征及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曹亦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体质分布及其与ABC转运蛋白SNP相关性研究[D]. 李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D]. 林秋波. 大理大学, 2021(09)
  • [4]药物性肝损伤发生肝衰竭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胡庭鹏.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抗炎保肝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分析[D]. 李珊珊.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6]基于自动监测系统的药物性肝损伤大样本信息化真实世界研究[D]. 孔祥豪.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与预后相关性分析[D]. 杨晨茜.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药物性淤胆型肝炎激素应用时机的观察[D]. 党海燕. 郑州大学, 2020(02)
  • [9]107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研究[D]. 章晨怡.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126例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井小笛.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32例药物性ALT升高患者临床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