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物摄影报道

浅谈文物摄影报道

一、略谈文物摄影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丁雨迪[1](2012)在《民族文物:历史、实践与话语分析》文中指出本文是关于民族文物的历史、实践与话语分析的博物馆人类学研究。首先,本文对20世纪以来民族文物走过的道路进行历史的梳理,在时间上进行阶段的划分;其次,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作为“田野点”,运用博物馆民族志的方法,对博物馆内民族文物背后的知识、话语进行人类学分析;最后,笔者结合传统的民族文物实践方式,提出了民族文物新的实践模式—民族文物遗产化,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民族文物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立足于当前的人类学和文化遗产理论,在知识社会学意义上对民族文物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反思。围绕民族文物的概念、历史与实践,提出以下疑问:作为一个概念,民族文物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民族文物的实践方式是怎样的,这些实践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在博物馆内,应该如何进行民族文物的知识、话语分析?民族文物的未来发展道路是怎样的?针对这些疑问,本文将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论述:第一,民族文物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概念与实践模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本文对民族文物的发展进行了三阶段划分,即民族标本时期、民族文物时期、民族文物的遗产化时期。第二,民族文物在不同博物馆的实践与中国人类学史的传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中南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的民族文物实践分析,以民族文物与博物馆实践为切入点,完成译次学术传统的“再书写”与“再表述”。第三,民族博物馆的田野工作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人类学田野经验,践行了博物馆民族志的研究路径。本文对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内民族文物的博物馆化、展示与展览、民族文物的知识与政治学进行阐述与探究,试图找到“物”背后所包含的相关人类学理论、现代社会的知识体系与国家的政治权力。第四,20世纪80年代,民族文物实现了从传统博物馆实践形态到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实践模式的转向。文化遗产的实践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冲击着民族文物-博物馆的传统实践方式,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下的整体观视角在方法论上为民族文物提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即生态博物馆的新的实践模式,这为民族文物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条刻选择的道路本文内容围绕着民族文物的概念、历史与实践展开,主要学术出发点有三:其一,从宏观上,把握民族文物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把“民族文物”实践作为整体社会事实加以论述,在人类学史的场景下实现对民族文物的“再书写”。其二,从微观上,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为田野点,叙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有关“民族文物”的田野民族志。其三,博物馆民族志实践的话语分析,既是作为一种田野方法论,也是知识社会史层面的系统思考。

吕小南[2](2009)在《浅谈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的摄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数字化图像作为一种更迅捷、便于传播的信息载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兴趣,在图书馆领域,以视觉为中心的图片传播尤其是数字化图像也向传统的语言文字传播提出了挑战,大量的文物信息以图片为载体,充实、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本文谈了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的摄影问题。

赵醒[3](2006)在《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文中研究说明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举国关注文化研究的当今,尽占地利人和优势的中原之于中原文化研究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对中原文化进行研究的论着在建国以后出版、刊行了许多,狭义文化所包含的文、史、哲、民间文化和文化专题类论着在已过去的五十余年中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笔者主要以《全国总书目》、《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河南人民出版社图书总目录》和其他相关书目类文献为资料来源。共对302部1949~2005年间出版的中原文化研究论着进行研究和叙录。另有330部笔者仅收集到部分信息而未能亲见的论着,收入存录部分。 对中原文化进行研究的论着有着不同形式与内容,这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着述风格与目的。既有单册专着和多册丛书,也有工具书和非正式出版物,这些论着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出版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原文化的不同侧面在不同时代受到关注情况的变化。同时,这些论着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记录性的论着较研究型的论着为多,褒扬性的文字较批判性的文字为多。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不同的风格和水准,除了相对严肃、价值极高的学术着述,也有相对浅易、普及知识的随笔之作。此外,不同的论着也有着不同的着述目的,既有出于学术追求、研究兴趣者,也有旨在普及知识、促进发展者。 已收录的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及相关信息也体现出了中原文化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从内容上看,各类相关研究论着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地域本位主义”倾向,强调本地域特色,而对与全体的联系重视不够;强调本地域优势,而对其他地域尊重不够;强调本地域目的,而对其他地域关怀不够;强调本地域“贡献”,而对文化创造的共同性认识不够。从风格上看,以功利实用为目的的论着多轻躁急切、主观人为、好大喜功、浮光掠影,但真正的学术研究要求的是沉静笃实、科学客观、点滴积渐、深入深刻;前者的大量出现与中原文化的研究并无更大积极意义,后者得不到充分关照反而会使中原文化的科学研究进程缓慢。

安克仁[4](1988)在《略谈文物摄影报道》文中指出文物摄影报道,即文物新闻摄影。它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反映党和国家对文物事业的方针、政策;我国对文物的发掘、保护、研究、修复、陈列展出以及开发利用等各项工作和活动;历史考古学界、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及其他人员在文物事业实践中取得的

二、略谈文物摄影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谈文物摄影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民族文物:历史、实践与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理论探讨
        一、物与物质文化
        二、博物馆人类学
        三、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博物馆
        四、族群理论与族群认同
    第三节 相关研究动态
        一、民族文物的含义与特征
        二、民族文物的博物馆化
        三、民族文物与民族博物馆
    第四节 田野点简介
    第五节 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一、论文框架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族文物:概念、主体与认识
    第一节 学科视角下的民族文物
        一、民族文物的概念
        二、不同学者对民族文物的解读
        三、民族文物的多样性与情境性
    第二节 政治权力下的民族文物
        一、全国性法规对民族文物的表述
        二、地方性法规对民族文物的表述
    第三节 博物馆主体“制造”认定标准
        一、宏观视角下的分类标准
        二、微观的认定标准
    第四节 解构民族文物:真理OR谬误
    小结
第二章 民族文物的历史:民族标本-民族文物-文化遗产
    第一节 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民族标本时期
        一、应运而生的研究机构
        二、大陆民族标本的搜集和整理
        三、台湾原住民物品的搜集与整理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民族文物时期
        一、专有名词的出现
        二、民族文物工作的社会-历史背景
        三、国家秩序建构下的民族文物工作成果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文物的遗产化时期
    第四节 称谓的置换:民族标本-民族文物-民族文物的遗产化
    小结
第三章 民族文物实践:民族文物-博物馆模式
    第一节 “华夏边缘”的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一、美式人类学话语下的人类博物馆
        二、民族标本的空间迁徙:人类学家的能动性
    第二节 “族群认同”视域下的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一、少数民族传统下“民族自觉”
        二、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延续
    第三节 20世纪50年代的学术转向: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博物馆
        一、院系调整后的“北重南轻”
        二、民族文物室:理论与实践
    第四节 另辟蹊径——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
        一、“白手起家”: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二、新模式下的共赢与挑战
    小结
第四章 博物馆语境中的“物”、知识、话语分析
    第一节 征集与收藏:民族文物的博物馆化
        一、民族文物的来源
        二、民族文物的征集
        三、空白的填充:从未停止的征集
        四、藏品的分类及特点
    第二节 民族文物的展示/展览
        一、展示:秩序与意义的艺术
        二、博物馆外的民族文物展览
        三、博物馆内的展示秩序
    第三节 民族文物:结构与意义的重建
        一、北方民族服饰文化厅
        二、南方民族服饰文化厅
        三、生活文化厅
        四、宗教文化厅
        五、台湾少数民族文物展厅
    第四节 民族文物再书写:博物馆民族志
        一、博物馆修辞学
        二、博物馆人类学对民族文物的书写
        三、民族文物背后的知识话语
        四、民族文物的政治学
    小结
第五章 民族文物新实践:民族文物的遗产化
    第一节现代性情景下的话语转向
        一、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历史
        二、人类学整体观的新挑战
        三、博弈:非物质文化与博物馆的困境
    第二节 民族文物到文化遗产
        一、实践的“再生产”:文化遗产热潮
        二、民族文物实践的方法论——过程-事件分析
        三、从符号到实践:文化遗产在中国的践行之路
    小结
结语
    一、微观化世界——民族文物的人类学史叙事
    二、博物馆民族志的书写路径
    三、新景象:生态博物馆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各展厅的民族文物展示
附录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展品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论
    第一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形式
        一、单册专着
        二、多册丛书
        三、工具书
        四、非正式出版物
    第二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内容
        一、文学类
        二、史学类
        三、哲学类
        四、民间文化类
        五、文化专题类
    第三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几点不足
第二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
    第一节 文学类
    第二节 史学类
    第三节 哲学类
    第四节 民间文化类
    第五节 文化专题类
第三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存目
参考书目
后记

四、略谈文物摄影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文物:历史、实践与话语分析[D]. 丁雨迪.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2]浅谈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的摄影[J]. 吕小南. 科技信息, 2009(15)
  • [3]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D]. 赵醒. 郑州大学, 2006(12)
  • [4]略谈文物摄影报道[A]. 安克仁. 过程论与新闻摄影——1988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 1988

标签:;  ;  ;  ;  ;  

浅谈文物摄影报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