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膜和内毒素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

透析膜和内毒素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

一、透析膜和内毒素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1](2020)在《miR-124a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功能衰竭(liver failure,LF)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免疫损伤、缺血缺氧和内毒素血症“三重打击”是LF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推动机制。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具有强大的免疫抑制、抗炎、抗毒等作用,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被应用到LF的治疗中。由于多项临床研究发现,应用GC并不能提高LF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且无法为肝移植争取更多时间,还有诱发感染和脓毒血症的风险,国内外对于GC在LF治疗中的应用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究其原因,与炎症反应诱导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密切相关。因此,评估LF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程度,减轻或逆转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micro RNAs介导糖皮质激素抵抗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micro RNAs稳定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清、血浆、尿液、唾液、羊水等体液中,检测方便,重复性好。寻找在LF中介导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的micro RNAs,用以评估LF患者的GC敏感性,对LF的个体化GC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micro RNAs有望作为生物标记物,在LF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一部分预测介导肝功能衰竭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的micro RNAs目的:初步探索与肝功能衰竭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相关的micro RNAs。方法:1.在Pub 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ies中对micro RNAs介导GC敏感性降低、micro RNAs在LF中表达变化两个方面的相关文献分别进行检索,获得从起源到2019年6月31日的所有相关文献。两名独立评审员根据资格标准进行研究选择并统计相关数据。2.对介导GC敏感性降低的micro RNAs、在LF中表达变化的micro RNAs两个数据集求取micro RNAs交集。3.根据研究目的,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确定有效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筛选优选micro RNAs。结果:1.共检索到209篇摘要与micro RNAs介导GC敏感性降低相关,根据文献资料入选及排除标准,筛选并纳入40篇文献。2.共检索到190篇摘要与LF中micro RNAs表达变化相关,根据文献资料入选及排除标准,筛选并纳入40篇文献。3.初步筛选出满足在LF中表达变化,且介导GC敏感性降低的micro RNAs 27个,分别靶向负调节GC信号转导通路中9个相关因子。4.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上述27个micro RNAs的综合评分指数GI。根据排序,筛选出mi R-124为优选micro RNA。小结:通过系统评价结合层次分析法,预测出mi R-124通过靶向负调节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肝功能衰竭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第二部分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变化及意义目的:检测ACLF患者GRα和GRβmRNA及蛋白质表达变化,探讨ACLF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的原因。方法:1.共纳入研究对象50例,其中健康人群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13例、中度慢性乙型肝炎(Moderate 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组13例、乙型病毒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组14例、酒精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lcohol related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ACLF)患者组10例。2.留取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分离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从PBMCs中分选出CD14+单核细胞。应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检测CD14+单核细胞中GRα和GRβm RNA表达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检测CD14+单核细胞中GRα和GRβ蛋白质相对表达量。生化分析仪分析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3.分别留取HC组和ACLF组研究对象肝组织各5例,应用q RT-PCR检测GRα和GRβm RNA表达水平;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GRα和GRβ蛋白质相对表达量。结果:1.各组血清中ALT、AST、TB、DB、CRP水平比较,HBV-ACLF组明显高于CHB组及HC组;CHB组高于HC组(P<0.05或0.01)。与HC组相比,HBV-ACLF组和A-ACLF组明显升高(P<0.05或0.01),但HBV-ACLF组和A-ACLF组之间无显着差异。2.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HBV-ACLF组GRα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低于CHB组及HC组;CHB组GRα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低于HC组(P<0.01)。与HC组相比,HBV-ACLF组和A-ACLF组GRα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但HBV-ACLF组和A-ACLF组之间无显着差异。3.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HBV-ACLF组GRβ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均高于HC组;GRβ蛋白质表达水平高于CHB组;CHB组GRβ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均高于HC组(P<0.05或0.01)。与HC组相比,HBV-ACLF组和A-ACLF组GRβ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但HBV-ACLF组和A-ACLF组之间无显着差异。4.人肝组织中,ACLF组GRα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低于HC组(P<0.01)。5.人肝组织中,ACLF组GRβ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高于HC组(P<0.01)。小结:1.ACLF患者GRα表达减少,GRβ表达增加,导致ACLF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2.GRα和GRβ表达在HBV-ACLF组和A-ACLF组之间无显着差异,提示ACLF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与ACLF的病因不相关。第三部分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mi R-124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目的:研究ACLF患者血浆、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和肝组织中mi R-124a的表达变化;分析mi R-124a与ACLF各项临床指标及评分的关系;分析mi R-124a与GRα和GRβ亚型表达的关系。方法:1.调取并整理ACLF患者病历中与疾病进展相关的各项指标:ALT、AST、TBil、DB、CRP、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血氨(serum ammonia,AMON)、白蛋白(albumin,AL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Na(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Na score,MELD-Na)。2.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HC组、CHB组、HBV-ACLF组、A-ACLF组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3.应用q RT-PCR分别检测HC组、CHB组、HBV-ACLF组、A-ACLF组血浆中mi R-124a表达情况。4.应用q RT-PCR分别检测HC组和ACLF组肝组织中mi R-124a表达情况。结果:1.HBV-ACLF组血浆中IL-1β、IL-6、TNF-α水平均高于HC组(P<0.01),其中IL-1β、IL-6水平高于CHB组(P<0.05或P<0.01)。与HC组相比,HBV-ACLF组和A-ACLF组血浆中IL-1β、IL-6、TNF-α水平均升高(P<0.01),但HBV-ACLF组和A-ACLF组之间无显着差异。2.HBV-ACLF组血浆中mi R-124a水平高于CHB组及HC组;CHB组血浆中mi R-124a水平高于HC组(P<0.01)。与HC组相比,HBV-ACLF组和A-ACLF组血浆中mi R-124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但HBV-ACLF组和A-ACLF组之间无显着差异。3.聚类分析发现,ACLF患者血浆中mi R-124a水平与IL-1β、IL-6、TNF-α具有相关性。4.多元回归分析发现,ACLF患者血浆中mi R-124a水平与IL-1β、IL-6、TNF-α均正相关。5.ACLF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HBV-ACLF组mi R-124a水平高于CHB组及HC组;CHB组高于HC组(P<0.05或0.01)。与HC组相比,HBV-ACLF组和A-ACLF组mi R-124a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但HBV-ACLF组和A-ACLF组之间无显着差异。6.ACLF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mi R-124a与GRαm RNA及蛋白质表达负相关,与GRβm RNA及蛋白质表达正相关。7.人肝组织中,ACLF组mi R-124a水平高于HC组。小结:1.ACLF患者血浆、CD14+单核细胞以及肝组织中mi R-124a表达均增加。2.ACLF患者血浆mi R-124a水平与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正相关。3.ACLF患者CD14+单核细胞中mi R-124a表达水平与GRα表达负相关,与GRβ表达正相关。第四部分炎症损伤通过mi R-124a—糖皮质激素受体途径诱导细胞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目的:通过脂多糖刺激建立细胞炎症损伤模型,探讨炎症反应对mi R-124a、GRα和GRβ表达的影响。应用细胞转染、mi RNA干扰技术,研究mi R-124a对GRα和GRβ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1.培养人肝癌细胞系Hep G2细胞和人组织细胞淋巴瘤细胞系U937细胞,分别加入0、100、300、500 ng/m L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24小时,建立细胞炎症损伤模型。2.应用ELSA检测各组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TNF-α水平,评价炎症损伤程度。3.应用q RT-PCR分别检测不同浓度LPS刺激24小时后Hep G2细胞和U937细胞中GRα、GRβm RNA表达。4.应用q RT-PCR检测细胞内mi R-124a表达。5.应用脂质体瞬时转染技术向Hep G2细胞和U937细胞内分别转染mi R-124-3p模拟物、mi R-124-3p抑制物和转染试剂空白对照6小时后,加入500 ng/m L LPS继续培养24小时。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内mi R-124a m RNA、GRαm RNA和GRβm RNA表达。结果:1.随着LPS刺激浓度的升高,处理组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TNF-α水平逐渐升高。2.随着LPS刺激浓度的升高,处理组GRαm RNA表达逐渐降低;GRβm RNA表达逐渐升高。3.随着LPS刺激浓度的升高,处理组mi R-124a表达逐渐升高。4.U937细胞和Hep G2细胞转染mi R-124-3p模拟物组mi R-124a表达增加;GRαm RNA表达减少;GRβm RNA表达增加。转染mi R-124-3p抑制物组mi R-124a表达减少;GRαm RNA表达增加;GRβm RNA表达减少。小结:1.LPS诱导Hep G2细胞和U937细胞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升高,成功建立细胞炎症损伤模型。2.LPS诱导Hep G2细胞和U937细胞内mi R-124a表达升高。3.mi R-124a负调节GRα表达,正调节GRβ表达,介导细胞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第五部分mi R-124a影响糖皮质激素受体的选择性剪接目的:检测ACLF患者丝氨酸/精氨酸富集剪切因子(serine/arginine-rich splicing factor,SRSF)表达变化情况,应用细胞转染、mi RNA干扰技术,研究mi R-124a对SRSF表达的调节作用,探讨mi R-124a对GRα和GRβ亚型表达的影响。方法:1.应用q RT-PCR检测HC组、CHB组、HBV-ACLF组和A-ACLF组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内剪切因子SRSF3 m RNA水平。2.应用q RT-PCR检测HC组和ACLF组肝组织中SRSF3 m RNA水平。3.应用q RT-PCR检测分别加入0、100、300、500 ng/m L LPS刺激24小时后,Hep G2细胞和U937细胞内SRSF3 m RNA水平。4.应用脂质体瞬时转染技术向Hep G2细胞和U937细胞内转染mi R-124-3p模拟物、mi R-124-3p抑制物和转染试剂空白对照6小时后,加入500 ng/m L LPS继续培养24小时。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内SRSF3m RNA水平。结果:1.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HBV-ACLF组SRSF3 m RNA水平低于HC组;CHB组SRSF3 m RNA水平低于HC组(P<0.05或0.01)。与HC组相比,HBV-ACLF组和A-ACLF组SRSF3 m RN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但HBV-ACLF组和A-ACLF组之间无显着差异。相关性分析发现,SRSF3与mi R-124a呈负相关(P<0.05)。2.与HC组比较,ACLF组肝组织中SRSF3 m RNA水平降低。3.与对照组比较,随着LPS刺激浓度的升高,Hep G2细胞和U937细胞内SRSF3 m RNA水平逐渐降低。4.与对照组比较,转染mi R-124-3p模拟物组SRSF3 m RNA表达下调;转染mi R-124-3p抑制物组SRSF3 m RNA表达上调。小结:1.ACLF患者SRSF3 m RNA表达下调,且与mi R-124a水平负相关。2.mi R-124a负调节SRSF3表达,抑制GR hn RNA剪接为GRα亚型。结论:1.ACLF患者存在以GRα表达减少合并GRβ表达增加为主因的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2.ACLF患者mi R-124a水平升高,且与炎症因子水平正相关。3.LPS刺激U937细胞和Hep G2细胞产生炎症反应,诱导mi R-124a水平升高。4.mi R-124a负调节GRα表达,正调节GRβ表达,介导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形成。5.mi R-124a负调节SRSF3表达,抑制GR hn RNA剪接为GRα亚型。

赵赟[2](2019)在《不同免疫调节剂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不同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目前,CKD已经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之后又一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由于CKD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使得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就已经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终末期肾病是慢性肾脏病发展的最终阶段,此时患者肾脏功能下降并不可逆转,约90%的肾小球出现全球硬化,无法正常产生尿液,导致较多有害物质在体内聚集无法排出体外,所以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是ESRD的主要治疗方式。由于肾源紧张及肾移植费用的昂贵,使得人们主要选择血液透析或者腹膜透析作为替代治疗的方法,由于人们知识文化水平差异,以及国家医保政策影响,我国ESRD患者绝大多数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作为延续生命的主要方式。然而,终末期肾病血透患者的生存率非常不乐观,死亡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近30年研究发现,感染在MHD患者死亡因素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感染造成的医疗花费已经成为MHD患者经济支出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透析过程中透析膜、血透机刺激及透析液中细菌和自身组分等影响,MHD患者免疫功能紊乱且极易发生感染事件。免疫功能紊乱所引发的各种感染并发症已严重影响MHD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因此改善MHD患者免疫功能,减少MHD患者感染发生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问题。目前研究发现,部分中成药的使用和透析充分性的增加可以改善透析患者免疫功能,但是免疫调节剂在MHD患者中的应用较少见,本研究着重探讨胸腺五肽和薄芝糖肽两种免疫调节剂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证实免疫调节剂在MHD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从而改善MHD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及微炎症状态,减少感染发生率,为提高MHD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1、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6年1月-10月期间在门诊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为安慰剂组,血液透析治疗+安慰剂(生理盐水2ml/次/周,im),B组为胸腺五肽组,血液透析治疗+胸腺五肽(1Omg/次/周,im),C组为薄芝糖肽组,血液透析治疗+薄芝糖肽(2ml/次/周,im)。2、评估三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构成比、Hb、Scr、Bun、Alb、PTH。3、于实验第一天及用药三个月后检测三组患者T细胞淋巴亚群(CD4+、CD8+及CD4+/CD8+)比例、IL-2、IL-10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4、追踪随访分析三组患者停药半年患上呼吸道感染的人次及用药治疗的天数。实验结果均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三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构成比、Hb、Scr、Bun、Alb、PTH)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开始第一天,三组患者T细胞淋巴亚群比例,血清IL-2,IL-10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用药三个月后B、C两组患者较安慰剂组(A组)患者CD4+比例及CD4+/CD8+升高,血清IL-2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半年,B组和C组患者患上呼吸感染人次和用药疗程均低于安慰剂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胸腺五肽、薄芝糖肽均可改善MHD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调节细胞免疫,均可改善MHD患者微炎症状态,减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周康康[3](2018)在《血液透析滤过对血透患者IL-8、TNF-α、HMGB1基因表达及血清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旨在观察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对血透患者IL-8、TNF-α、HMGB1基因表达及血清水平产生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7年11月在血液净化部符合纳入标准的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病例组采用HDF治疗,使用德国贝朗公司Dialog+型HDF-online透析滤过机,透析器为费森尤斯FX800,聚砜膜材料,膜面积为1.8m2,超滤系数为59ml/h·mmHg,治疗时间为240min,血流量200-300ml/min,透析液流量为800ml/min,置换液流量为125-150ml/min,置换液采用前稀释补给。所有透析患者以自体动静脉内瘘或颈内长期导管为血管通路,全部采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IL-8、TNF-α、HMGB1的血清含量以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自身配对设计,分别检测病例组20例患者HDF治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IL-8、TNF-α、HMGB1的mRNA表达、血清IL-8、TNF-α、HMGB1、肌酐(Cr)、尿素氮(BUN)、钙(Ca)、磷(P)、β2微球蛋白(β2-MG)的水平变化,观察HDF透析方式对基因表达、炎症因子及中小分子物质产生的影响。【结果】病例组透析前的中性粒细胞IL-8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HMGB1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经HDF治疗,治疗后的中性粒细胞IL-8、TNF-α、HMGB1的mRNA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透析前的血清IL-8、TNF-α、HMGB1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经HDF治疗240min,治疗后IL-8、TNF-α、HMGB1的血清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F治疗后的Cr、BUN、P、β2-MG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的Ca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DF治疗不影响MHD患者中性粒细胞IL-8、TNF-α、HMGB1的基因表达;2.HDF治疗可有效降低MHD患者血清IL-8、TNF-α、HMGB1的水平。

解奇[4](2014)在《卡他莫拉菌UspA1来源重组蛋白rD-7对人单核细胞分化及DC成熟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肿瘤(1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病变。目前的研究已经总结出癌症公认的六大显着特性:1.具有无限复制的潜能性;2.具有逃逸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特性(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3.能够自身提供生长信号的特性;4.对生长抑制信号的不敏感性;5.具有持续促进血管生成的特性;6.具有组织侵袭和远处转移的特性。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炎症是癌症的第七个特性,被命名为癌症相关的炎症(Cancer-related inflammation, CRI)。炎症和癌症早已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事物,实际上早在19世纪,Rudolf Virchow研究发现:肿瘤内部存在大量的白细胞,因而作者提出假设:炎症和癌症之间可能存在关联,但是直到最近的二三十年,研究人员才获得确切的证据证实:炎症及炎性微环境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报道:种系突变诱发的癌症只占总癌症数的一小部分(约10%),与此对应的,体细胞突变和环境因素诱发的癌症占总癌症数的大部分(约90%),其中,慢性炎症参与形成诱发癌症的炎性微环境。Aggarwal等人在2009年统计研究指出:多达20%的癌症和慢性感染相关,诸如,目前公认的感染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es, HBV)和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es, HCV)增加肝癌发病风险;持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发病密切相关;血吸虫或拟杆菌属种感染分别与膀胱癌和结肠癌密切相关。感染诱发的炎症反应属于正常的宿主免疫防御,目标旨在帮助机体清除病原体。然而,病原体破坏宿主免疫系统诱发持续感染,持续的慢性炎症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慢性炎症都增加肿瘤发病风险,诸如,一项针对6238名50-75岁男性的统计研究发现:男性初期前列腺活检出现炎症的患者未来活检患有前列腺癌的风险降低;银屑病诱发的慢性炎症可能降低癌症发病风险。综上所述:炎症和肿瘤之间的复杂关系就像一把双刃剑,炎症既可以促进肿瘤的进展,又可以抑制肿瘤生长,然而目前决定两种差别过程的关键因素尚未完全阐明,其中涉及的机制还需要肿瘤免疫来解释。肿瘤微环境中,除了癌细胞和基质细胞,还包含参与固有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诸如,单核细胞(monocyte)、巨噬细胞(macrophage)、中性粒细胞(neutrophi1)、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MDSC)、(?)(?)大细胞(mast cell)、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 cell)、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这些细胞通过直接接触或者分泌细胞因子的方式相互沟通、相互影响。机体的固有性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协同作用,在负责监视、清除突变肿瘤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单核-巨噬细胞属于固有性免疫应答系统,肿瘤局部的巨噬细胞可以占到肿瘤比重的50%,提示巨噬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重要作用。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 TAM)被认为是M2型巨噬细胞(替代性活化的巨噬细胞),能够促进肿瘤生长,血管生成,侵袭和转移。此外,TAM还参与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抗肿瘤作用,肿瘤局部TAM的数量与肿瘤预后负相关。TAM高表达多种膜受体,如CD206、CD163、CXCR1、CXCR2、CCR2,并且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包括IL-10、IL-1受体拮抗剂(IL-1ra)、CCL17、CCL18和CCL2等。树突状细胞(DC)参与起始,维持和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处于机体诱导免疫耐受或者免疫激活的中心环节,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唯一能够活化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s)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DC能够诱导初始T细胞极化为两类功能不同的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 Th cell),诸如,分泌IL-2、IL-12p70、IFN-γ等细胞因子的Th1细胞和分泌IL-4、IL-10、TGF-β等细胞因子的Th2细胞,两种细胞分别介导机体不同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免疫;鉴于DC在抗肿瘤细胞免疫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以DC为基础的细胞免疫治疗(DC疫苗)逐渐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热点。DC疫苗在体外实验中已经取得不错的抗肿瘤效果,然而DC疫苗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却存在以下主要问题:诸如,DC疫苗诱发的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较弱、不同个体间效果差异较大等。肿瘤局部DC极化成为耐受型DC,不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伴随呈递肿瘤抗原能力降低,Th2型细胞因子分泌偏倚,DC凋亡增加等。DC疫苗在体外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中显着性差异的抗肿瘤作用提示后来的研究者:机体内的肿瘤微环境参与诱导改变、甚至决定DC的性质和功能。pH值降低、营养缺乏和组织缺氧是肿瘤微环境的主要特征,然而,肿瘤微环境中的病原体在修饰和抑制DC功能中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慢性感染过程中,阐明病原体及其特定的毒力分子对机体免疫系统调控结果及其机制,可以为阐明炎症的分子机制或者为肿瘤生物治疗提供借鉴意义。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 M. catarrhalis}最初被认为是呼吸道的正常菌群,但是后来的研究指出:卡他莫拉菌是一种致病细菌,能够诱导小儿中耳炎,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病程加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卡他莫拉菌诱导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据研究统计:多达90%卡他莫拉菌能够产生β-内酰胺酶抵抗氨苄青霉素,因而研发针对卡他莫拉菌的疫苗能够解决日益严重的抗生素抵抗问题,但是目前针对卡他莫拉菌的疫苗研究进展缓慢,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在于缺乏用于研究的动物模型,小鼠肺清除模型是目前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旨在评估肺部清除卡他莫拉菌的研究模型,但小鼠和人存在种系差别,小鼠在感染卡他莫拉菌的24小时内迅速清除细菌,不同于人呼吸道长期感染此菌的情况,因而该动物模型系统不能够模拟人类呼吸道细菌感染,鉴于此,寻求建立更好的模拟人呼吸道系统感染的动物模型以及进行卡他莫拉菌疫苗的体外实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实验证实:卡他莫拉菌感染后,大量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被趋化因子募集至炎性位点。单核细胞以及DC都是高度异质性细胞群体,单核细胞可以被病原菌及其毒力分子诱导分化成为抗炎性的M1型巨噬细胞或者抑炎性的M2型巨噬细胞,而DC的成熟也受到微环境中病原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分别促进或者抑制DC的成熟。单核.巨噬细胞作为固有性免疫应答的一线哨兵细胞,而DC处于调控固有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核心环节,卡他莫拉菌对两群细胞的调节可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甚至决定感染后肺部的免疫反应结果。但是,迄今为止,卡他莫拉菌对募集而来的单核细胞的分化和DC的成熟的影响尚未完全阐明,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没有研究证实:卡他莫拉菌感染和肺癌之间存在阳性关联,但是针对肺癌患者病原菌筛查结果发现:约68%肺癌患者分离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这就提出一个新的问题:长期存在于肺部肿瘤患者体内的卡他莫拉菌是否参与调控患者的肿瘤免疫?单核细胞和DC可能遇到卡他莫拉菌表面的多种刺激物质,诸如外膜蛋白UspA1(ubiquitous surface proteins A1)和细菌细胞壁外膜的主要成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LPS显着刺激单核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分化,并且显着诱导DC的成熟,有文献报道:细菌毒力分子在诱导单核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以及抑制DC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譬如:耶尔森菌(Yersinia sp.)表达毒力因子LcrV诱导单核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分化;肠源性共生细菌产物通过刺激肝脏IL-6/STAT3通路活化抑制肝DC成熟。作为卡他莫拉菌毒力分子的外膜蛋白UspA1是否也诱导单核细胞的M2型极化并抑制DC的成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卡他莫拉菌外膜蛋白UspA1结合CEACAM1(Carcinoembryonic antigen-related cell adhesion molecule1)的N端结构域,CEACAM1通过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活化的信号对T细胞活化发挥重要抑制作用。目前已经证实:UspA1交联表达CEACAM1的受体细胞,不仅调节上皮细胞的功能,还调节T细胞的功能。然而作为CEACAM1配体的卡他莫拉菌外膜蛋白UspA1(尤其是结合CEACAM1的UspA1来源的重组rD-7蛋白)是否也通过CEACAM1信号调控单核细胞分化及DC成熟?为了帮助揭示这一问题,我们从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两个经典细胞群体(单核-巨噬细胞和DC)出发,采用来源于卡他莫拉菌外膜蛋白UspA1的重组蛋白rD-7体外刺激单核细胞和DC,研究该细菌的毒力分子对单核细胞分化及DC成熟的影响,从而揭示卡他莫拉菌UspA1分子对机体固有性和适应型免疫应答的调控,以期为肺癌患者合并卡他莫拉菌感染条件下的免疫治疗及卡他莫拉菌疫苗的研发提供借鉴意义。第一部分UspA1来源重组蛋白rD-7对人髓系单核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目的:研究卡他莫拉菌外膜蛋白UspA1来源重组蛋白rD-7对单核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重组蛋白rD-7、rD-7/D和r6-8的制备与鉴定。通过pQE30表达系统制备重组蛋白rD-7及对照蛋白(rD-7/D和r6-8),Ni-NTA亲和层析法分离重组蛋白。采用抗His标签抗体和可溶性的CEACAM1-Fc通过Western blot实验验证rD-7的特异性及功能。多粘菌素B去除蛋白样品中的内毒素,0.2μm滤器过滤蛋白样本除菌,测定蛋白样品中内毒素含量低于1.0EU/μg。2.蛋白酶K消化处理重组蛋白rD-7和rD-7/D。采用终浓度为200μg/ml无菌蛋白酶K在37℃水浴条件下,消化重组蛋白rD-7和rD-7/D3小时。消化后的蛋白样本置于95℃水浴孵育1小时灭活蛋白酶K,SDS-PAGE检测rD-7和rD-7/D的消化结果。3.健康人外周血CD14+/CD15+细胞的分离和纯化。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并收集于无菌采集袋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阳性分选CD14+单核细胞和CD15+细胞。4.单核细胞的活化诱导。采用终浓度为2.5μg/ml重组蛋白rD-7、r6-8、rD-7/D或终浓度2μg/ml的LPS分别刺激新鲜分离的单核细胞24小时,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表型分化,收取上清-80℃冻存以备后续检测。在CEACAM1阻断实验中,采用终浓度为50p.g/ml抗CEACAM的多抗A0115封闭单核细胞1小时后,rD-7或对照蛋白rD-7/D刺激单核细胞23小时,收取处理后的单核细胞检测分化表型。5.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分子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新鲜分离的单核细胞表面rD-7受体CEACAM1的表达;在单核活化实验中,流式细胞术检测重组蛋白rD-7、r6-8、rD-7/D或LPS刺激后CD14+细胞表面CD80、CD86、CD206的表达情况。6. rD-7在CD14+和CD15+细胞表面结合及A0115对结合作用的阻断效应检测。采用终浓度50μg/ml的抗CEACAM的阻断抗体A0115及IgG同型对照预先处理单核细胞30分钟,继而采用rD-7或rD-7/D刺激细胞1小时,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rD-7和rD-7/D在CD14+或CD15+细胞表面的结合情况。7.液相芯片检测rD-7刺激单核细胞分泌IL-6、IL-10、IL-12p70和TNF-α水平。重组蛋白rD-7或rD-7/D刺激单核细胞24小时后,收取上清,采用MILLIPLEX (?)MAP Human Cytokine/Chemokine Magnetic Bead Panel Ⅰ试剂盒检测上清中IL-6、IL-10、IL-12p70和TNF-αα的水平并采用MAGPIX系统进行结果分析。8.蛋白芯片检测rD-7诱导单核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细胞因子谱。重组蛋白rD-7或rD-7/D刺激单核细胞24小时后,收取上清,采用Proteome Profiler human cytokine array Panel A试剂盒分析rD-7诱导单核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谱。结果:1.卡他莫拉菌UspAl来源的重组蛋白rD-7修饰单核细胞的分化相比于未处理组,重组蛋白rD-7显着上调CD14+细胞CD206的表达(P<0.001),下调CD80表达(P0.05),不改变CD86表达;LPS显着上调CD14+细胞CD80(P<0.05)和CD206(P<0.001)的表达,显着下调CD86的表达(P<0.05);r6-8不影响CD14+细胞CD206、CD80、CD86的表达。2.rD-7上调CD14+细胞CD206表达,诱导效应依赖完整蛋白而非内毒素相比未刺激组,rD-7显着上调CD14+细胞CD206的表达(P<0.001),然而相比于rD-7刺激组,蛋白酶K消化后的rD-7不能上调CD14+细胞CD206的表达(P<0.001)。3.CD14+单核细胞表达CEACAM1, rD-7的受体采用两种抗CEACAM1的抗体,一种是抗CEACAM1的多抗A0115,另一种是抗CEACAM1的单抗MAb2244,均检测到单核细胞表达CEACAM1,但是表达CEACAM1的细胞百分比较低。4.rD-7不依赖于绑定CEACAM1上调CD14+细胞CD206的表达采用rD-7和不结合CEACAM1的对照蛋白rD-7/D刺激单核细胞24小时,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相比于未刺激细胞,rD-7(P<0.001)和rD-7/D(P<0.001)均显着上调CD14+细胞CD206的表达,并且两者上调CD206表达水平相似。消化后的rD-7和rD-7/D均不能上调CD14+细胞CD206的表达;LPS显着上调CD14+细胞CD206的表达(P<0.001),而蛋白酶K消化后的LPS仍旧上调CD14+细胞CD206的表达(P<0.001)。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rD-7结合到CD15+细胞表面(P0.001),而rD-7/D不结合CD15+细胞。相比于IgG同型对照,抗CEACAM多抗A0115阻断CD15+细胞上CEACAM后,rD-7结合CD15+细胞能力显着降低(P<0.05)。5.rD-7结合单核细胞实验及CEACAMl阻断实验证实rD-7非CEACAM1依赖性上调CD206的表达。rD-7(P<0.05)与对照蛋白rD-7/D(P<0.05)均能够结合单核细胞,此外,相比同型对照IgG,阻断抗体A0115不能阻断rD-7结合单核细胞。抗体A0115阻断单核细胞CEACAM后检测rD-7对单核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rD-7(P<0.01)和rD-7/D(P0.01)仍显着上调CD14+细胞CD206的表达。6.rD-7和rD-7/D诱导单核细胞IL-6、TNF-α、IL-10和IL-12p70的分泌情况终浓度2.5μg/ml rD-7或者rD-7/D刺激单核细胞24小时后,收取上清,液相悬浮芯片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未刺激对照组,rD-7和rD-7/D不诱导单核细胞分泌IL-10、IL-12p70,也不显着诱导炎性因子IL-6和TNF-a的分泌。7.rD-7或rD-7/D修饰单核细胞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表达谱rD-7(P<0.001)和rD-7/D(P<0.001)刺激单核细胞24小时后,IL-1ra的分泌水平显着升高,且IL-1ra的分泌水平类似于LPS刺激组。相比于未刺激对照组,rD-7(P<0.05)和rD-7/D(P<0.01)也显着增加单核细胞IL-8的分泌水平。在rD-7或rD-7/D组上清中,未检测到IL-2、IL-4、IL-5、IL-10、IL-12p70、IL-17、IL-32a、MCP-1、MIP-1β、CXCL10和CXCL12的表达。rD-7或rD-7/D比较未刺激组,C5a、CD40L、G-CSF、GM-CSF、CXCL1、CCL1、sICAM-1、 IFN-γ、IL-1α、IL-1β、IL-6、IL-13、IL-16、IL-17E、IL-23、IL-27、CXCL11、 MIF、CCL3、Serpin E1、CCL5、TNF-α、sTREM-1的分泌水平无显着差别。结论:卡他莫拉菌UspA1来源的重组蛋白rD-7修饰单核细胞的活化,调控单核细胞分化为CD14+CD206+表型的巨噬细胞,调控作用依赖完整蛋白而非内毒素;rD-7下调CD14+细胞CD80的表达;单核细胞表达rD-7受体CEACAM1,但rD-7通过非依赖CEACAMl途径结合单核细胞表面并调控单核细胞的分化;rD-7显着诱导单核细胞分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ra。卡他莫拉菌UspA1来源重组蛋白rD-7显着修饰单核细胞分化,揭示了卡他莫拉菌毒力分子UspA1对机体固有性免疫应答的调控,为肺癌患者合并卡他莫拉菌感染条件下的免疫治疗及卡他莫拉菌疫苗的研发提供借鉴意义。第二部分UspAl来源重组蛋白rD-7对人髓系来源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目的:研究卡他莫拉菌外膜蛋白UspAl对未成熟DC的活化成熟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重组蛋白rD-7和rD-7/D的制备。制备过程同第一部分,经验证重组蛋白rD-7和rD-7/D中内毒素的含量低于1.0EU/μg。2.健康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的分离和纯化。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并收集于无菌采集袋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阳性分选CD14+单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细胞的纯度。3.DC的诱导与鉴定。配制含终浓度1000U/ml rh GM-CSF、500U/ml rh IL-4、10%人AB血清的DC培养基,DC培养基重悬新鲜分离的CD14+单核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5×105/ml。接种于二十四孔板,每孔2m1细胞悬液。将细胞置于37℃,饱和湿度,5%CO2的培养箱中,分别在第3/5天后换液200μl新鲜DC培养基。培养至第6天的未成熟DC,每孔加入终浓度2μg/mlLPS,孵箱中继续培养24小时诱导为成熟DC。4.DC活化实验。诱导新鲜分离的CD14+单核细胞6天为imDC,采用终浓度为2.5μg/ml rD-7或rD-7/D或者2μtg/ml LPS刺激imDC24小时,流式细胞术检测DC CD80、CD83、CD86、HLA-DR的表达。在阻断CEACAM实验中,加入终浓度为50μg/ml A0115或者IgG同型对照阻断imDC表面CEACAM1小时,继而采用终浓度为2.5μg/ml rD-7刺激DC23小时。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rD-7对DC分泌TNF-α、IL-10和IL-12p70的影响。采用终浓度为2.5μg/ml rD-7或rD-7/D或者2μg/ml LPS刺激imDC细胞24小时,收取上清,ELISA方法检测上清TNF-α、IL-10和IL-12p70的水平。在阻断CEACAM实验中,加入终浓度为50μg/ml A0115或者IgG同型对照阻断imDC表面CEACAM1小时,继而采用采用终浓度为2.5μg/ml rD-7刺激DC23小时后收取上清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结果:1.卡他莫拉菌UspAl来源的重组蛋白rD-7修饰DC活化成熟采用UspA1来源重组蛋白rD-7或LPS分别刺激未成熟DC24小时,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相比于未刺激组,rD-7显着上调DC CD86(P<0.001)和HLA-DR(P<0.01)的表达,rD-7虽然也上调DC CD83的表达(P<0.05),但是上调的程度远低于LPS组(P0.001)。虽然LPS显着增加DC CD80的表达(P<0.001),但是rD-7却显着下调DC CD80的表达(P<0.01)。2.DC表达rD-7的受体CEACAMlrh GM-CSF和rh IL-4诱导单核细胞6天获得未成熟DC,继而采用LPS刺激24小时获得成熟DC,未成熟DC和成熟DC表达CDllc比率均大于99%。采用抗CEACAM1的单抗MAb2244分别检测了imDC和mDC表面CEACAM1的表达,结果显示表达CEACAM1的imDC和mDC细胞百分比较低。3.rD-7不依赖于CEACAMl下调DC CD80的表达rD-7或rD-7/D分别刺激未成熟DC24小时后,rD-7(P<0.01)和rD-7/D(P<0.05)均显着下调DC CD80的表达,且两者对CD80表达下调作用无显着性差异,但是LPS显着上调DC CD80的表达(P<0.001)。此外,相比于IgG同型对照,A0115不能阻断rD-7下调DC CD80的表达。4.rD-7不依赖于CEACAMl上调DC CD83的表达rD-7和rD-7/D分别刺激未成熟DC24小时后,rD-7(P<0.05)和rD-7/D(P<0.01)均显着上调DC CD83的表达,且两者对CD83表达的上调作用无显着性差异,此外,阳性对照LPS显着上调CD83的表达(P<0.001),LPS对DC CD83的表达诱导能力显着高于rD-7或rD-7/D。相比于IgG同型对照,A0115也不能阻断rD-7上调DC CD83的表达。5.rD-7不依赖于CEACAMl上调DC CD86的表达rD-7和rD-7/D刺激imDC24小时后,rD-7(P<0.001)和rD-7/D(P0.001)均显着上调DC CD86的表达,且两者对CD86表达的上调作用无显着性差异,LPS也显着上调DC CD86的表达(P<0.001),但是,相比LPS,rD-7(P<0.05)和rD-7/D(P<0.01)对DC CD86的上调作用更加显着。此外,相比于IgG同型对照,A0115也不能阻断rD-7上调DC CD86的表达。6.rD-7不依赖于CEACAM1上调DC HLA-DR的表达rD-7和rD-7/D刺激imDC24小时后,rD-7(P<0.01)和rD-7/D(P<0.01)均显着上调DC HLA-DR的表达,且两者对DC HLA-DR表达的上调作用无显着性差异,LPS也显着上调DC HLA-DR的表达(P<0.01)。此外,相比于IgG同型对照,A0115不能阻断rD-7上调DC HLA-DR的表达。7.rD-7对DC分泌TNF-α.IL-10和IL-12p70的影响LPS显着诱导DC分泌TNF-α(P<0.05).IL-12p70和IL-10三种细胞因子。但是相比对照组,rD-7不诱导DC分泌IL-12p70和IL-10,虽然rD-7或者rD-7/D诱导DC分泌少量的TNF-a,但相比未刺激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卡他莫拉菌UspAl来源的重组蛋白rD-7显着诱导并修饰DC的活化成熟;rD-7诱导DC CD83.CD86和HLA-DR表达上调,不同于LPS活化的DC,rD-7活化的DC表现为CD80表达下调;DC低表达rD-7受体CEACAM1,但rD-7通过非依赖CEACAM1途径调控DC活化;不同于LPS,rD-7不显着诱导DC的分泌TNF-α、IL-10和IL-12p70。卡他莫拉菌UspAl来源重组蛋白rD-7显着修饰DC成熟,揭示了卡他莫拉菌毒力分子UspAl对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调控,为肺癌患者合并卡他莫拉菌感染条件下的免疫治疗及卡他莫拉菌疫苗的研发提供借鉴意义。

陈爱玲[5](2014)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脑损伤导致免疫抑制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广州管圆线虫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和脑膜脑炎的重要病原体。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适宜宿主,多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的中间宿主而感染。感染期幼虫可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随血流在体内移行,具有嗜神经性,多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该病的特征为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病变除了大脑和脑膜还可波及小脑、脑干、脊髓或眼球,主要的病变有脑充血、出血、脑组织机械性损伤及肉芽肿反应。近些年来由于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在我国南方地区大量繁殖,加上人们饮食上嗜好生猛鲜活与猎奇,导致广州管圆线虫病相继在各地暴发或散发流行,已被列入新发感染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常用阿苯达唑驱虫,但是虫体死亡时崩解释放大量的抗原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神经系统症状的加重。因此,深入了解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脑损伤的免疫应答机制对于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以复杂的方式双向相互作用。在理想的情况下,应激条件下的炎症和抗炎反应是平衡的,有利于创伤愈合和遏制病原体,同时防止过高的炎症反应或严重的免疫抑制。然而,在没有全身性炎症的情况下,脑损伤局部炎性细胞因子扩散触发的抗炎反应可能是有害的,因为这样会下调机体的防御机制,使机体容易受到感染。有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对免疫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中风,创伤性脑损伤或脊髓损伤后的患者均表现出免疫功能受损,包括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脾脏和胸腺萎缩,T细胞活性受损等。进一步研究发现,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患者循环单核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类分子表达下调,体外内毒素刺激单核细胞,其产生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能力大大降低。这种免疫抑制的临床表现为在脑损伤后的不久高发全身性感染,特别是肺炎和尿路感染,而感染会阻碍神经的恢复、增加患者死亡率。这些研究结果提示,脑损伤会导致外周免疫抑制。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侵入人体后移行至大脑,可造成脑组织机械损伤,占位并释放代谢产物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基于脑部损伤与外周免疫抑制的密切联系,我们提出如下假说: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侵入大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后,导致大脑局部炎性细胞因子扩散刺激抗炎反应引起外周免疫抑制,增加机体的继发感染的机会。为了验证上述假说,在小鼠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模型上,我们首先观察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的变化,同时对外周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的变化进行了评估;其次,我们从细胞凋亡和细胞发育受阻两方面探讨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外周淋巴细胞数量下降的原因;再次,我们研究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抗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观察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免疫系统联系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变化;最后,我们证实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糖皮质激素促进了外周的免疫抑制。本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诱导免疫器官萎缩和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感染后21天小鼠的胸腺和脾脏较对照组小鼠明显萎缩,且单个核细胞数也减少,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可影响小鼠的免疫器官。为了探讨感染后胸腺和脾脏萎缩的原因,我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小鼠脾脏和外周血细胞亚群的变化。检测结果表明,感染后脾脏和外周血中B细胞、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Thl细胞及NK细胞的数量较对照组显着减少。2.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降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为了证实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也受感染的影响,我们进一步研究了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分泌细胞因子和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结果显示,感染后小鼠T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对照组小鼠降低;采用有丝分裂原刺激外周全血细胞,其培养上清用ELISA检测的结果显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诱导低水平的IFN-γ、TNF-α和高水平的IL-4;用非特异性抗原OVA免疫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和对照组小鼠,检测OVA-IgGl抗体表达水平。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小鼠体内OVA-IgGl抗体水平较对照小鼠降低,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降低了小鼠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些结果,我们观察了小鼠肺部的病理和采集小鼠的血液做菌血培养。结果显示,感染后小鼠肺部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表现为肺炎。同样血液在血琼脂平板上培养显示感染后出现菌血症,表明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诱导了小鼠免疫抑制。3.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增强NK细胞的杀伤功能 因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降低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导致小鼠的感染风险增加,所以我们进一步评估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NK细胞功能的影响。我们在加或不加外源性IL-12的条件下对NK细胞刺激培养24 h, 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IL-12处理的感染小鼠NK细胞较对照小鼠产生更高水平的IFN-γ。无论是否存在外源性IL-12,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和对照小鼠均只能诱导NK细胞产生低水平的TNF-β。进一步我们评估了感染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感染后的NK细胞较对照组小鼠有更强的杀伤功能。这些结果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虽然降低了NK细胞的数量,但是增强了NK细胞的杀伤功能。4.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B细胞和T细胞的减少不是由于凋亡所导致,但NK细胞在感染后出现大量的凋亡感染后B和T细胞数量急剧降低,为了进一步明确细胞数量下降是否由凋亡所致,我们用流式检测了这些细胞表面7AAD-AnnexinV+的比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后细胞表面7AAD" Annexin V+比例没有增加。Caspase 3作为凋亡最终的执行者,是检测凋亡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结果,我们用磁珠分选的方法分选出B220-细胞和CD3-细胞,用estern blot的方法检钡Cleaved Caspase 3的表达,结果表明感染后没有检测至Cleaved Caspase 3表达的增加,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B细胞和T细胞数量的下降不是由于凋亡所导致的。同样地,为了明确NK细胞数量下降是否由凋亡所致,我们用流式检测了NK细胞表面7AAD" Annexin V+的比例及用磁珠分选的方法分选出DX5+细胞,用estern blot的方法检狈Cleaved Caspase 3的表达。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后NK细胞表面7AAD- Annexin V+和Cleaved Caspase 3的表达增加,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导致NK数量的降低与NK细胞发生的凋亡有关。5.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抑制骨髓中B细胞的发生和损伤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B细胞数量的降低不是由于细胞凋亡所引起的,我们推测在B细胞的发育的过程中,是否所有或部分发育B细胞亚群有损失。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们检测了骨髓发育中B细胞的比例。结果所示,感染后骨髓发育中B细胞的比例较对照组降低,进一步,我们分析了骨髓发育中B细胞的两个亚群:pro-/pre-B细胞和不成熟B细胞。结果表明:感染后骨髓中pro-/pre-B细胞占发育中B细胞的比例较对照组显着降低;而感染后骨髓中不成熟B细胞占发育中B细胞比例较对照组上升,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导致骨髓发育中B细胞下降,其中受主要影响的是pro-/pre-B细胞。我们知道pro-/pre-B细胞在Ig H链和L链基因重排后,骨髓中的发育中B细胞进入到不成熟B细胞阶段,然后迁移到外周进入到过渡期B细胞。进一步我们检测了脾脏中发育中B细胞和成熟B细胞的比例,结果显示感染后21天,成熟B细胞降低。同时,脾脏发育中B细胞的比例较对照组显着降低。进一步,我们分析了发育中B细胞的3个阶段亚群:TR1、TR2和TR3亚群。结果表明,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TR1占发育中B细胞的比例逐步降低。TR2和TR3占发育中B细胞的比例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导致脾脏发育中B细胞下降,其中受主要影响的是TR1细胞亚群。综合以上结果,提示由于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影响B细胞的发生,从而导致B细胞输出下降。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T细胞数量的降低同样不是由细胞凋亡所引起,并且在感染后胸腺出现严重的萎缩,我们推测是否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过程受阻。为此我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胸腺T细胞亚群,结果显示感染后CD4+CD8+T细胞的比例较对照组降低,与之相反的是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CD4-CD8-T细胞、CD4+CD8-T细胞和CD4-CD8+T细胞的比例较对照组显着增高。进一步我们观察了胸腺各T细胞亚群的数量,结果显示,感染后CD4CD8T细胞和CD4"CD8+T细胞的数量较对照组没有差异;但是感染后CD4+CD8+T细胞的数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为了进一步明确其细胞数量下降是否由凋亡所致,我们用流式检测了CD4+CD8+T细胞表面7AAD" Annexin V+的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后CD4+CD8+T细胞表面7AAD-Annexin V+比例逐步增加。综合以上结果,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胸腺细胞数量减少和外周T细胞数量的减少与CD4+CD8+T细胞凋亡后减少有关。6.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导致的脑损伤引起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化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移行进入脑内,侵犯神经系统,破坏脑组毛织。为了明确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导致的淋巴细胞数量的降低是否由于脑损伤导致,我们采用阿苯达唑杀虫实验观察感染后杀虫对外周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虫处理组在感染后21天胸腺和脾脏大小较正常对照组没有显着的差异。感染后杀虫脾脏淋巴细胞亚群B细胞、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的比例较正常对照组也没有显着差异,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外周出现免疫抑制发生在幼虫富集于脑组织导致CNS损伤之后,也即是感染导致的脑损伤诱导了外周的免疫抑制。为了明确广州管圆线虫脑损伤后的外周免疫抑制是否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化从而引起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有关,我们检测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化的指标。结果发现,感染后血浆中皮质酮含量的表达较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小鼠海马、下丘脑室旁核、垂体和肾上腺c-fos 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下丘脑室旁核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肾上腺中肾上腺酪氨酸羟化酶的mR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以上结果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化。7.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阻断糖皮质激素受体可部分逆转B细胞发育的停止,但不能逆转受损的胸腺T细胞的发育为了进一步明确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化后释放的糖皮质激素对外周免疫细胞的发育,我们用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阻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并观察感染后B细胞和胸腺T细胞的发育。我们先观察了骨髓中B细胞的发育,结果发现,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RU486处理感染组骨髓发育中B细胞的比例较溶剂处理感染组增加。进一步,我们分析了发育中B细胞的两个亚群:pro-/pre-B细胞和不成熟B细胞。结果表明,RU486处理感染组pro-/pre-B细胞占发育中B细胞的比例较溶剂处理感染组显着增加;RU486处理感染组不成熟B细胞占发育中B细胞比例较溶剂处理感染组无显着差异。进一步观察脾脏中B细胞的发育,结果显示,RU486处理感染组脾脏发育中B细胞的比例较溶剂处理感染组增加。以上结果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化释放的糖皮质激素,与B细胞发育受阻从而导致B细胞输出下降有关。除了评价阻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B细胞发育的影响,我们同时检测RU486阻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胸腺T细胞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 RU486处理感染组胸腺CD4+CD8+T比例较溶剂处理感染组无显着差异。提示RU486阻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并不能逆转CD4+CD8+T比例的降低,胸腺T细胞发育受阻可能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化之外的机制所导致。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引起的脑损伤会对免疫系统产生抑制效应,并初步阐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化在其中的效应机制。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对广州管圆线虫病致病机制的认识,也对指导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郑理,许辉[6](2013)在《血液净化透析膜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血液透析发展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方法。目前血液净化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肾脏自身功能相比仍相差甚远。透析膜作为血液透析中的核心部分,仍需进行改进和完善,以减少血液透析治疗带来的不良影响,并提高患者生存率。本文就血液净化透析膜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曹宁[7](2012)在《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不同血液透析膜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对比分析》文中提出背景: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血液透析机是利用半透膜,通过弥散、对流和过滤等程序净化血液,把患者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交换排出体外,透析膜的选择会直接关系到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目的:利用CNKI数据库文献检索和深度分析功能,对血液透析膜材料的研究文献资料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方法:检索CNKI数据库2002-01/2011-12学术期刊库有关血液透析膜材料的研究文献,采用检索词为"血液透析;透析膜;生物材料",对文献出版时间、文献数量、学科类别、来源期刊、基金资助、作者分布、研究机构、主要关键词、文献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进行相关分析,对检索的文献通过文字和图表的形式作以表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95篇文献参与结果分析。从文献数量上看,2002年发表文献量最多为20篇;《中国血液净化》杂志产出的文献量最多为19篇;从文献的关键词分析可见,血液透析膜主要应用于尿毒症的治疗,透析膜材料的研究重点为生物相容性,包括透析膜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血磷清除的影响等。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库关于血液透析膜材料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为中国从事血液透析膜材料基础研究和临床实施的工作者提供科研思路和有价值的数据。

徐雁[8](201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非传统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血浆五聚素3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及心血管疾病相关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浆五聚素3(PTX3)水平与营养不良及心血管疾病(CVD)的关系。方法:选取稳定的MHD治疗3个月以上的患者,以体检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PTX3。用Spearma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PTX3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VD与PTX3及其他因素间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PTX3和hsCRP与CVD的相关性。结果:共98例MHD患者,血浆PTX3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1.87[1.34-2.50]ng/ml vs 1.11[0.86-1.51]ng/ml, P<0.001)。合并CVD患者血浆PTX3水平显着高于非CVD患者(2.20[1.48-2.74]ng/ml vs 1.76[1.25-2.26]ng/ml,P=0.029)。单次血液透析(HD)后血浆PTX3水平显着高于透析前(2.18[1.80-3.14]ng/ml vs 1.87[1.34-2.50]ng/ml,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PTX3与体重指数(p=-0.248,P=0.014)、前白蛋白(p=-0.218,P=0.031)、总胆固醇(p=-0.265,P=0.008)、甘油三酯(p=-0.246,P=0.01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254,P=0.012)、血红蛋白(p=-0.212,P=0.034)呈负相关;与每周促红细胞生成素剂量(p=0.184,P=0.007)、肌钙蛋白T(p=0.287,P=0.007)、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p=0.294,P=0.043)呈正相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肌钙蛋白T(p=0.334,P<0.001)及血红蛋白(β=-0.240,P=0.018)与血浆PTX3水平独立相关。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X3水平升高对合并CVD的优势比为3.15(95%CI[1.17-8.50],P=0.024)。针对CVD的ROC曲线分析显示,当hsCRP>3mg/L时,PTX3的曲线下面积为0.665(95%C10.502-0.827,P=0.047);而hsCRP的曲线下面积为0.562(95%C10.399-0.724,P=0.458)。结论:MHD患者血浆PTX3水平显着升高;HD过程可诱发PTX3升高;血浆PTX3水平与MHD患者营养不良及CVD相关;血浆PTX3水平可作为MHD患者炎症和CVD危险因素标志物。第二部分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录因子NF-KB激活的研究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过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NF-κB活性和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以及PBMC的NF-κB活性与MHD患者心血管疾病(CVD)的关系。方法:选取稳定的MHD治疗3个月以上的患者,以体检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PBMC的NF-κB活性、血浆五聚素3(PTX3)和比色法检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二醛(MDA),并于检验科常规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用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PBMC的NF-κB活性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PBMC的NF-κB活性和其它指标与CVD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PBMC的NF-KB活性、PTX3和hsCRP与CVD的相关性。结果:32例MHD患者和12例健康对照入选。MHD患者PBMC的NF-κB活性(1142.4±413.0ng/mg核蛋白vs 208.3±39.5ng/mg核蛋白,P<0.001)、血清hsCRP(3.2[1.1-8.9]mg/L vs 0.5[0.3-1.0]mg/L,P<0.001)、血浆PTX3(2.28[2.01-2.97]ng/ml vs 1.42[0.90-1.97]ng/ml,P<0.001)、T-AOC(21.9±6.6U/ml vs 15.7±2.3U/ml,P<0.001)及MDA (6.80±0.86nmol/ml vs 3.89±0.51nmol/ml, P<0.001)皆显着高于对照组。单次HD治疗后MHD患者PBMC的NF-κB活性(2076.5±690.1ng/mg核蛋白vs 1142.2±413.Ong/mg核蛋白,P<0.001)和血浆PTX3(2.85[2.54-3.78]ng/ml vs 2.28[2.01-2.97]ng/ml,P<0.001)显着升高,血清T-AOC(13.6±5.0U/ml vs21.9±6.6U/ml,P<0.001)显着降低。合并CVD患者PBMC的NF-KB活性显着高于非CVD患者(1308.8±413.0ng/mg核蛋白vs 899.1±277.2ng/mg核蛋白,P=0.00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BMC的NF-κB活性与白细胞计数(r=0.454,P=0.009)、血清hsCRP(r=0.590,P<0.001)、血浆PTX3(r=0.680,P<0.001)、心肌肌钙蛋白T(r=0.409,P=0.020)、MDA(r=0.390,P=0.027)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r=0.541,P=0.011)呈正相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p=0.338,P=0.028)、血清hsCRP(p=0.440,P=0.005)、血浆PTX3(p=0.487,P=0.004)、MDA(p=0.319,P=0.029)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p=0.453,P=0.032)与PBMC的NF-KB活性独立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BMC的NF-κB活性升高是CVD的独立危险因素(OR=8.47,P=0.022)。ROC曲线分析显示PBMC的NF-KB活性与CVD的相关性高于PTX3和hsCRP,三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1(95%C10.633-0.950,P=0.006)、0.785(95%C10.628-0.943,P=0.007)和0.711(95%C10.514-0.907,P=0.0461。结论:MHD患者PBMC的NF-κB活性显着升高;HD过程可激活PBMC的NF-κB。MHD患者PBMC的NF-κB活性与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及CVD相关。MHD患者PBMC的NF-κB活性可作为患者炎症和CVD危险因素的标志物。第三部分:血清铁调素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铁负荷及微炎症状态相关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与铁负荷及微炎症状态的关系。方法:选取稳定的MHD治疗6个月以上的患者48例,以体检健康人2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铁调素和IL-6。用Spearma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铁调素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MHD患者血清铁调素(225.6[146.4-455.9]ng/ml vs 90.4[54.5-171.5]ng/ml,P<0.05)、IL-6(48[35.0-97.2]pg/ml vs 43.9[26.5-51.6]pg/ml,P<0.05)和hsCRP(3.6[1.4-7.8]mg/Lvs 0.9[0.5-1.5]mg/L,P<0.05)水平皆显着高于对照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铁调素与铁蛋白(p=0.892,P<0.001)、转铁蛋白饱和度(p=0.289,P=0.049)和IL-6(p=0.439,P=0.002)呈正相关;与不饱和铁结合力(p=-0.570,P<0.001)、总铁结合力(p=-0.552,P<0.001)及转铁蛋白(p=-0.532,P<0.001)呈负相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铁蛋白(p=0.736,P<0.001)及总铁结合力(p=-0.204,P=0.034)与血清铁调素水平独立相关。结论:MHD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显着升高;血清铁调素水平与MHD患者铁负荷及微炎症状态相关;ELISA方法检测铁调素可以应用于临床,配合hsCRP及铁代谢指标等指导补充铁剂,纠正肾性贫血。

于澈[9](2011)在《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犬CD14+单核细胞白细胞抗原-DR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VVHDF)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犬CD14+单核细胞白细胞抗原-DR(DLA-DR)的表达变化及对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失血性休克±复苏灌注±内毒素血症建立MODS模型,12只Beagle犬随机分为CVVHDF组(n=6)和MODS组(n=6),CVVHDF组内毒素注射完毕后给予CVVHDF治疗24小时,MODS组作常规治疗。动态检测9个时间点MODS犬CD14+单核细胞DLA-DR的表达情况并判断其抗原呈递功能(流式细胞仪),同时观察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及主要器官功能指标的变化。统计学方法采用各时间点前后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单核细胞数量:在MODS病程中外周血单核细胞百分比及其计数维持在较低水平。经CVVHDF治疗后外周血单核细胞百分比及其计数白T6时间点明显升高,两组在T6、T7、T8、T9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核细胞抗原呈递功能:MODS组犬CD14+单核细胞DLA-DR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与T1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VHDF组CDl4+单核细胞DLA-DR表达呈现上升趋势,与MODS组相比在T7、T8、T9时间点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MODS病程中犬外周血单核细胞DLA-DR表达率持续降低,提示其免疫功能低下。CVVHDF治疗后CD14+单核细胞DLA-DR表达明显提高,免疫功能得到相应恢复,提示CVVHDF有助于机体免疫系统内稳态重建。

谢潮鑫,孟猛,曾伟杰,钟磊,魏春霞,罗佼[10](2009)在《血液透析膜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治疗措施,透析膜材料是影响血液透析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理想的透析膜应该与血管内皮非常接近,但目前还不能达到这一目标,所以血液和异体的透析膜接触后必然相互作用。文章对透析膜引起补体、白细胞、单核细胞及细胞因子的释放、凝血、血管活性物质、β2-微球蛋白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进行相应探讨。

二、透析膜和内毒素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析膜和内毒素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miR-124a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预测介导肝功能衰竭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的micro RNAs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miR-124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炎症损伤通过miR-124a—糖皮质激素受体途径诱导细胞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miR-124a影响糖皮质激素受体的选择性剪接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肝功能衰竭与糖皮质激素抵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microRNAss 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不同免疫调节剂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透析及用药方法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分析
    1. 患者一般资料
    2. 用药前患者各指标水平的比较
    3. 用药后患者各指标水平的比较
    4. 随访情况
    5. 成本分析
讨论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创新性
    3. 局限性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维持性血透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血液透析滤过对血透患者IL-8、TNF-α、HMGB1基因表达及血清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卡他莫拉菌UspA1来源重组蛋白rD-7对人单核细胞分化及DC成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CATALOGUE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UspA1来源重组蛋白rD-7对人髓系单核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图表
第二部分 UspA1来源重组蛋白rD-7对人髓系来源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
    附文1
    附文2

(5)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脑损伤导致免疫抑制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致小鼠免疫抑制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和试剂
    
1.1 主要材料
    
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1.3 仪器
    2 方法
    
2.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的分离和收集
    
2.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2.3 小鼠脑部病理切片H&E染色
    
2.4 Qantitive Real-time RT-PCR检测
    
2.5 细胞悬液的制备
    
2.6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脾脏免疫细胞亚群的比例
    
2.7 Th1和Th2细胞的检测
    
2.8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
    
2.9 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绝对计数
    
2.10 [~3H]-TdR掺入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2.11 ELISA检测外周血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水平
    
2.12 OVA免疫小鼠检测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
    
2.13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NK细胞表面受体分子的表达
    
2.14 磁珠分选DX5~+(NK)细胞
    
2.15 NK细胞的刺激培养
    
2.16 NK细胞杀伤功能试验
    
2.17 小鼠肺的病理切片H&E染色
    
2.18 菌血培养
    
2.19 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引起脑部炎症
    
1.1 小鼠脑组织病理学检测
    
1.2 小鼠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Qantitive realtime RT-PCR检测
    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导致小鼠淋巴器官萎缩
    3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外周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3.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脾脏B细胞和T细胞比例的影响
    
3.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对脾脏B细胞和T细胞绝对数量的影响
    
3.3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对外周血B细胞和T细胞绝对数量的影响
    
3.4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NK细胞数量的影响
    
3.5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Th1、Th2和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影响
    4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外周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4.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4.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对全血分泌细胞因子能力的影响
    
4.3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的影响
    
4.4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NK细胞功能的影响
    
4.5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引起肺炎和菌血症 第二部分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致小鼠免疫抑制机制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和试剂
    
1.1 主要材料
    
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1.3 仪器
    2 方法
    
2.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的分离和收集
    
2.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2.3 细胞悬液的制备
    
2.4 流式检测B细胞、T细胞和NK细胞的凋亡率
    
2.5 磁珠分选B细胞、T细胞和NK细胞
    
2.6 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的凋亡
    
2.7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B细胞的发育
    
2.8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胸腺细胞的凋亡
    
2.9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阿苯达唑的治疗
    
2.10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脾脏免疫细胞亚群的比例
    
2.11 血浆皮质酮含量的检测
    
2.12 Qantitive Real-time RT-PCR检测
    
2.13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处理
    
2.14 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1.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对B细胞凋亡的影响
    
1.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对T细胞凋亡的影响
    
1.3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对NK细胞凋亡的影响
    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B细胞发育的影响
    
2.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骨髓中B细胞发育的影响
    
2.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脾脏中B细胞发育的影响
    3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胸腺T细胞发育的影响
    
3.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胸腺T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
    
3.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胸腺CD4~+CD8~+T细胞凋亡的影响
    4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杀虫后对免疫器官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4.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杀虫后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影响
    
4.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杀虫后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5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化
    
5.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对外周血皮质酮含量的影响
    
5.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对脑组织不同部位c-fos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5.3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对下丘脑室旁核CRH和肾上腺TH的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6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阻断HPA轴对B细胞发育的影响
    
6.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阻断HPA轴对小鼠骨髓中B细胞发育的影响
    
6.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阻断HPA轴对小鼠脾脏中B细胞发育的影响
    7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阻断HPA轴对胸腺T细胞发育的影响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不同血液透析膜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入选标准
    1.3 资料提取
    1.4 分析指标
2 结果
    2.1 CNKI数据库2002/2011学术期刊库收录血液透析膜材料的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2.1.1 文献出版数量分析
        2.1.2 学科类别分析
        2.1.3 来源期刊分析
        2.1.4 文献相关度分析
        2.1.5 基金资助项目
        2.1.6 文献作者分布
        2.1.7 研究机构分析
        2.1.8 关键词分析
        2.1.9 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2.1.10 文献下载频次分析
    2.2 CNKI数据库2002/2011学术期刊库收录血液透析膜材料研究的临床病例分析
        2.2.1 不同血液透析膜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2.2.2 不同血液透析膜清除血磷的效果研究
3 讨论

(8)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非传统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血浆五聚素3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及心血管疾病相关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录因子NF-κB激活的研究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血清铁调素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铁负荷及微炎症状态相关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
致谢

(9)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犬CD14+单核细胞白细胞抗原-DR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动物模型制作
    2 CVVHDF方法
    3 监测指标与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透析膜和内毒素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miR-124a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王鑫.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2]不同免疫调节剂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相关性研究[D]. 赵赟. 山东大学, 2019(03)
  • [3]血液透析滤过对血透患者IL-8、TNF-α、HMGB1基因表达及血清水平的影响[D]. 周康康.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1)
  • [4]卡他莫拉菌UspA1来源重组蛋白rD-7对人单核细胞分化及DC成熟的影响研究[D]. 解奇. 山东大学, 2014(10)
  • [5]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脑损伤导致免疫抑制及其机制的研究[D]. 陈爱玲. 南京医科大学, 2014(11)
  • [6]血液净化透析膜的研究进展[J]. 郑理,许辉.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13(02)
  • [7]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不同血液透析膜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对比分析[J]. 曹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25)
  • [8]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非传统危险因素分析[D]. 徐雁. 复旦大学, 2011(08)
  • [9]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犬CD14+单核细胞白细胞抗原-DR的影响[D]. 于澈.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
  • [10]血液透析膜材料的生物相容性[J]. 谢潮鑫,孟猛,曾伟杰,钟磊,魏春霞,罗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08)

标签:;  ;  ;  ;  

透析膜和内毒素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