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中药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一、中药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思绮[1](2021)在《自拟没香方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目的是研究对比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在治疗方面的口服中药,自拟没香方和中成药金英胶囊的临床疗效差异。并深入分析此方作用于机体的原理,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依据以及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患者72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治疗组给与自拟没香方中药颗粒口服,观察组给予中成药金英胶囊口服。通过门诊收集的病例资料,对比两组口服药物药前后的治疗效果,对比得出两组在本病的临床治疗上的差异。证实自拟没香方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治疗安全有效,推广应用价值。结果:两组各脱落2例,对临床收集的两组共计68例患者进行整理总结,治疗组有效率97.06%与对照组的79.41%相比明显较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中医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据观察分析的68名患者,在对盆腔炎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治疗方面,自拟没香方的疗效要比金英胶囊疗效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苏波,刘敏敏,刘文文[2](2020)在《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慢性盆腔炎是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中常采用药物进行治疗,文章主要对三联疗法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研究选取到我院妇科完成慢性盆腔炎治疗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收入时间为2018年6月—2019年6月,通过信封方法完成全部患者的分组工作,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栓剂联合物理疗法完成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三联疗法,即栓剂、中药、物理疗法,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各种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试验组患者的疗效更为显着(P <0.05);两组患者的各临床症状消除时间对比,试验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显着较短,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三联疗法完成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可在临床中获得较为显着的效果,有效消除各项临床表现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谢梦然[3](2019)在《延胡苦楝汤加减合艾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临床观察口服延胡苦楝汤加减配合艾灸疗法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的疗效性以及其安全性,并进行初步探讨此法的作用机理,从而制定出一种针对寒湿凝滞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安全有效的整体疗法。方法:本临床研究严格遵循中医以及西医对于本病的诊断制定标准以收入研究病例,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的门诊患者,共计录入72例病例,按照病例的就诊顺序将其进行编号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病程观察中共脱落8例,其中治疗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4例。实际入组64例,按试验设计,其中治疗组(32例)采用口服延胡苦楝汤加减配合艾灸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单纯口服延胡苦楝汤加减进行治疗。口服中药液以14天作为一个疗程,每日早晚饭后温服;每日进行艾灸1次,每次30分钟,艾灸14次作为一个疗程,经过三个疗程的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小腹冷痛坠胀感、腰骶冷痛、带下异常及中医证候的评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其改善情况,进而统计分析出临床疗效。结果:研究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3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000%。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口服延胡苦楝汤加减配合艾灸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中药组;调治前后,治疗组对患者小腹冷痛坠胀感、腰骶冷痛、带下异常及中医证候等的诊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对比分析,运用口服延胡苦楝汤加减配合艾灸疗法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的临床疗效显着,治疗方法安全可靠,此法值得推广应用。

罗梅[4](2019)在《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Recurrent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RPI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气虚血瘀夹湿证患者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髓样细胞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生长停滞特异基因(Growth arrest-specific gene 6,Gas6)——TAM受体(Tyro3/Axl/Mer Receptor)正、负信号通路免疫稳态的调控作用,为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08例RPID气虚血瘀夹湿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采用中药“盆炎康复汤”辨证内服、中药“妇科灌肠液”灌肠及艾灸关元、足三里、中脘、神阙穴的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Replenishing qi,Expelling dampness and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comprehensive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DCT)对受试者进行治疗。以盆腔疼痛症状积分、盆腔体征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为主要疗效观测指标,观察周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和停药后12周随访5个时间点观测REDCT对RPID的治疗效应及PID复发率,评价REDCT治疗RPID的临床疗效。2、运用流式细胞术、RT-PCR、ELISA等实验室检测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健康女性及RPI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比率、血清MyD88、Gas6、sMer、sAxl、IL-17、IL-23水平以及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并运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RPID免疫紊乱发病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以筛选出可能与RPID患者发病风险相关的因素,根据Logistic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计算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以判断各指标的潜在诊断效能和临床诊断价值,探索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机体免疫稳态的调节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结果:1、临床疗效研究结果: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明显降低RPID患者盆腔疼痛症状积分、盆腔体征积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01)。治疗结束后(治疗12周)FAS集分析:缓解盆腔疼痛疗效愈显率为77.78%(84/108例);盆腔体征疗效愈显率为61.11%(66/108例),总有效率为97.22%(105/108例);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为73.14%(79/108例),总有效率为96.30%(104/108例);在3个月的随访期内复发率为3.79%。PPS集与FAS集分析结果一致。2、免疫稳态机制研究结果:(1)TLR2、TLR4在RPI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群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单核细胞中TLR2、TLR4蛋白比率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健康女性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表达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关系(P<0.05);患者血清中MyD88、Gas6、sMer、sAx1、IL-17、IL-23等各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MyD88、IL-17、IL-23水平显着升高,与正常健康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L-17、MyD88表达水平分别与病情及病程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健康女性对照组相比,RPID患者Gas6、sMer、sAxl表达均降低,除sAxl之外Gas6、sM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as6水平与病情及病程呈负相关关系(P<0.05)。由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LR2、TLR4、MyD88、IL-17表达上升可能导致RPID发病风险呈相应倍数增加,对应的OR值分别为1.586、1.649、1.550、1.094,(P<0.05);Gas6、sMer表达下降可能导致RPID发病风险呈相应倍数增加,对应OR值为0.749、0.973,(P<0.05)。(2)经Logistic逐步回归联合ROC曲线分析上述项目的潜在诊断预测效能,结果显示血清IL-17的敏感度为0.68,特异度为0.78;血清Gas6的敏感度为0.68,特异度为0.76;Gas6/IL-17两项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0.80,特异度为0.89。Gas6、IL-17以及Gas6/IL-17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均>0.7,但<0.9,各指标均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效能,其中血清Gas6/IL-17联合检测RPID的ROC曲线下面积最高,具有较高的特异度。(3)REDCT治疗后上述部分指标的水平有所改善而接近正常健康者:患者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比率均明显下调,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接近同期正常健康女性水平(P>0.05);MyD88、IL-17、IL-23表达水平与治疗前(0周)相比均下降(P<0.05),且水平变化差值与患者临床盆腔疼痛及体征改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疗后Gas6、sMer、sAxl水平增高,除sAxl以外均与治疗前(0周)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临床疗效结论: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可有效缓解患者反复下腹疼痛症状、改善盆腔体征及中医证候,同时具有一定的降低复发率疗效。2、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可能与TLR2、TLR4、MyD88、Gas6、sMer、sAx1、IL-17及IL-23等各指标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及其所致的机体正、负免疫稳态失衡有关。3、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能通过下调外周血白细胞中的TLR2、TLR4表达,及血清中IL-17、IL-23、MyD88水平,促进Gas6、sMer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4、联合检测血清两项指标(Gas6/IL-17)对RPID发病有一定的潜在预测效能,可作为检测RPID的潜在候选指标,本研究为RPID科学客观的诊疗评价体系的确立提供了一项新依据。

曾庆芳,王昕[5](2019)在《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常见方法有: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热敷、针灸疗法、阴道侧穹窿封闭、中药离子导入、推拿疗法、脐中给药、中药足浴等。如何有效预防盆腔炎性疾病,减少发病率,是今后临床研究的方向。但临床诊疗中,究竟采用何种外治法,单用或联合应用,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人接受程度、教育背景及经济状况等综合因素,因此,为患者制定有效、快捷、简便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唐晓璐[6](2018)在《盆炎消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IL-8、IL-10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盆炎消方对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效果,通过观察其对患者症状、体征积分、血液流变学及细胞因子IL-8、IL-10水平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共观察60名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给予中药盆炎消方口服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进行对比,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液流变学及细胞因子IL-8、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经一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痊愈率为20.00%,综合有效率为98.33%,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前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因子IL-8水平较治疗前降低、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炎消方是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有效方剂,其作用机理与能降低血液粘滞度及促炎性因子水平,升高抑炎性因子水平有关。

陈梅[7](2018)在《三联疗法对农村妇女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三联疗法对农村妇女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72例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抗生素、中药、物理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抗生素联合物理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4.44%显着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对农村妇女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抗生素、中药、物理三联疗法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减轻和消除不良症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郑跃,李世大,刘丽,李杨[8](2016)在《中医“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医"三联疗法"(中药内服、中药灌肠、微波理疗)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中医"三联疗法"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治疗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与体征总积分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与体征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三联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显着,值得临床借鉴。

蔡牡丽,杨燕贤,李若容[9](2016)在《中药三联疗法(内服-灌肠-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药三联疗法(内服-灌肠-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210例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两组;禁止服用其他药物,清淡饮食,规律作息,舒畅情志,避免经期性生活。对照组105例月经干净后,替硝唑,0.5g/次,2次/d;头孢拉定,0.5g/次,2次/d。治疗组105例月经干净后:盆炎二方(当归、赤芍各10g,白术12g,茯苓15g,柴胡6g,枳壳12g,甘草3g,延胡索10g等),1剂/d,水煎200m L,早晚口服;盆炎灌肠方(毛冬青20g,归尾15g,大血藤、忍冬藤各30g,蒲公英、丹参各20g等),保留灌肠,1次/d;盆炎外敷包(当归、桂枝、红花、五加皮各20g,路路通10g,虎杖30g,络石藤、羌活、辽刁竹、延胡索各20g,苏花、丁香各10g等),热敷患处,2次/d。连续治疗14d为1疗程,每个月经周期治疗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盆腔内炎性病变、复发率、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3个月,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72例,有效2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2.40%。对照组显效55例,有效25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76.2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再次加重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三联疗法(内服-灌肠-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施慧,王靓,龙子江,肖洪玲,司文文,毛瑶虹[10](2014)在《活血化瘀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桂枝茯苓胶囊灌胃、保留灌肠及微波热疗联合应用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其临床用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混合菌液感染制备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观察桂枝茯苓胶囊灌胃、保留灌肠及微波热疗三联疗法对模型大鼠血流变、血小板聚集率、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TXB2和6-keto-PGF1a影响,并与单用三种方式治疗作比较。[结果]活血化瘀三联疗法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有显着改善血流变、抑制血小板聚集率、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降低TXB2含量、升高6-keto-PGF1a含量作用(P<0.05或P<0.01);且三联疗法组作用优于单用灌胃给药组、保留灌肠组和微波热疗组(P<0.05或P<0.01)。[结论]桂枝茯苓胶囊保留灌肠、灌胃口服、微波热疗3种方式单用或联用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均有显着的改善血流变、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时间、调节PGI2/TXA2平衡的作用,且三联疗法疗效显着优于各单独治疗组。

二、中药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自拟没香方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1.1 病位病性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辨证分型
        1.4 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2、西医治疗
    3.中西医结合治疗
试验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标准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疗标准
        1.2.1 西医标准
        1.2.2 中医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剔除病例标准
        1.6 可行性分析
    2 治疗方法
        2.1 入组方法
        2.2 治疗组
        2.3 对照组
        2.4 注意事项
    3 观察方法
        3.1 观察指标
        3.1.1 评价安全性指标
        3.1.2 疗效性评价指标
        3.1.3 疗程
        3.1.4 随访
        3.2 体征、症状分度及评分标准(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版))
        3.3 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6 安全性分析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各种症状消失时间
    2.2 对比临床效果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3 讨论

(3)延胡苦楝汤加减合艾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
    3 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发病机制的研究
    4 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
    5 问题与展望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课题病例标准
    4 疗效评定标准及病情分级
    5 研究方法
    6 结果分析
    7 典型病例
    8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疗效评价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
        2.5 研究流程
    3.研究结果
        3.1 人口学特征及病情资料分析
        3.2 治疗结果
第二部分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机制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治疗方案
        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线分析
        3.2 RPID患者单核细胞TLR2/4 mRNA表达量及前后变化
        3.3 RPI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TLRs蛋白比率及前后变化
        3.4 RPID患者血清MyD88、TAM受体、Gas6、IL-17、IL-23水平及前后变化
        3.5 TLRs/TAM正负通路相关因子对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影响
讨论
    1.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概念和临床表现
    2.中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认识
        2.1 古医籍相关论述
        2.2 现代中医病名沿革
        2.3 病因病机
    3.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发病机制的认识
        3.1 RPID与机体反应状态和病原体特征有关
        3.2 RPI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缺乏定论
        3.3 免疫平衡稳态研究可能是RPID机制研究的突破点之一
    4.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治疗方案
        4.1 RPID的西医治疗方案
        4.2 中医药治疗RPID的优势
    5.“益气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及辨证论治特色
        5.1 “益气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
        5.2 内服中药“盆炎康复汤”的方药分析及相关研究
    6.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依据
        6.1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的前期研究基础
        6.2 中药“妇科灌肠液”治疗RPID的依据
        6.3 艾灸神阙、足三里、中脘、关元治疗RPID的依据
    7.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临床疗效分析
        7.1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缓解下腹痛的疗效分析
        7.2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改善RPID盆腔体征的疗效分析
        7.3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改善RPID中医证候的疗效分析
        7.4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8.本次研究的免疫分子靶点定位
        8.1 TLRs-MyD88 信号通路
        8.2 Gas6-TAM信号通路
    9.TLRs-MyD88/Gas6-TAM正负免疫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作用分析
        9.1 TLRs-MyD88 信号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9.2 Gas6-TAM系统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9.3 探讨影响RPID的免疫平衡紊乱因素
        9.4 运用ROC曲线分析相关因子的潜在诊断效能和临床意义
    10.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调控作用
        10.1 REDCT对 TLR2/4-MyD88 正向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
        10.2 REDCT对 Gas6-TAM负向通路相关免疫因子的影响
结论
创新性及意义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综述一:益气清湿化瘀类中药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Gas6-TAM信号通路在妇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附表
    附表1 中医气虚血瘀夹湿证候分级记分表
    附表2 盆腔体征分级记分表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和科研成果
附录四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5)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保留灌肠
2 中药热敷
3 针灸疗法
4 阴道侧穹窿封闭
5 中药离子导入
6 推拿疗法
7 脐中给药
8 中药足浴
9 综合疗法
    9.1 二联疗法
    9.2 三联疗法
    9.3 四联疗法
1 0 结语

(6)盆炎消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IL-8、IL-10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辨证标准
        (三)排除及纳入标准
        (四)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标准及病情程度分级
        (五)一般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一)治疗方法
        (二)观察指标
        (三)疗效判定标准
        (四)统计学处理
    三、治疗结果
        (一)治疗后临床疗效统计
        (二)治疗后中医症状疗效统计
        (三)治疗后局部体征疗效统计
        (四)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积分比较
        (五)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六)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比较
        (七)治疗前后细胞因子IL-8、IL-10 表达水平的比较
    四、患者临床疗效与相关资料分析
        (一)患者年龄与临床疗效关系
        (二)患者病情轻重程度与临床疗效关系
        (三)患者孕产次与临床疗效关系
讨论
    一、祖国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一)古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现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二、治法探讨
        (一)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
        (二)补气、祛湿、清热为辅
    三、盆炎消方的组成及分析
        (一)盆炎消方的方剂组成
        (二)盆炎消方方药分析
    四、盆炎消方现代药理研究
    五、研究结果分析
        (一)临床疗效分析
        (二)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三)对细胞因子IL-8、IL-10 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三联疗法对农村妇女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8)中医“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判定标准
        1.2.2 中医证候判定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总积分对比
3 讨论

(9)中药三联疗法(内服-灌肠-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设计
    1.2伦理审查
    1.3随机分组
    1.4纳入标准
    1.5排除标准
    1.6退出标准
    1.7诊断标准
    1.8治疗方法
        1.8.1对照组
        1.8.2治疗组
    1.9观测指标
    1.10疗效判定
    1.11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线资料
    2.2退出病例
    2.3脱落病例
    2.4临床疗效
    2.5再次加重率
    2.6不良反应
3讨论

(10)活血化瘀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动物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3-4]
    2.1 混合菌液的配置
    2.2 分组、造模及给药
    2.3 检测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活血化瘀三联疗法对CPID模型大鼠血流变的影响
    3.2 活血化瘀三联疗法对CPID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见表2。
    3.3 活血化瘀三联疗法对CPID模型大鼠PT和APTT的影响结果见表3。
    3.4 活血化瘀三联疗法对CPID模型大鼠TXB2和6-keto-PGF1a的影响结果见表4。
4 讨论

四、中药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拟没香方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D]. 张思绮.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 苏波,刘敏敏,刘文文.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27)
  • [3]延胡苦楝汤加减合艾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临床观察[D]. 谢梦然.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D]. 罗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5]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进展[J]. 曾庆芳,王昕. 河南中医, 2019(05)
  • [6]盆炎消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IL-8、IL-10影响的研究[D]. 唐晓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三联疗法对农村妇女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 陈梅. 智慧健康, 2018(03)
  • [8]中医“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 郑跃,李世大,刘丽,李杨. 光明中医, 2016(23)
  • [9]中药三联疗法(内服-灌肠-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蔡牡丽,杨燕贤,李若容.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01)
  • [10]活血化瘀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制研究[J]. 施慧,王靓,龙子江,肖洪玲,司文文,毛瑶虹.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1)

标签:;  ;  ;  ;  ;  

中药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