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量城市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简单方法

一种测量城市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简单方法

一、城市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简易测定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黄芳[1](2021)在《混合交通条件下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饱和流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主动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信号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特别是城市道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备受交通管理者及广大学者的关注。信号交叉口内的车辆在不同流向、冲突、加减速下使交通流格外混乱,交通拥堵时常发生,因此,研究信号交叉口的交通运行状况是缓解交通拥堵的关键。对信号交叉口的饱和流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信号交叉口的通行效率,改善通行能力。目前对信号交叉口饱和流率的研究,主要是独立分析单个影响因素作用,忽略了各影响因素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因此,针对信号交叉口饱和流率研究,将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纳入考虑中,提出了新的饱和流率模型,采用平均百分比误差(MAPE)将模型预测值、规范值分别与观测值进行比较,与规范值误差结果相比,模型预测值的误差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将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纳入考虑对饱和流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方法的提出不仅提高了饱和流率的精度,也为研究饱和流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首先,查阅了国内外关于车辆换算系数、饱和流率及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文献,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即从信号交叉口交通流运行特征入手,寻找新的适用于信号交叉口的车辆换算系数,进而对饱和流率展开研究。其次,基于车头时距法对车辆换算系数模型进行改进,用不同车型组合的饱和车头时距代替平均车头时距,提高模型精度,并得出了具体适用于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的换算系数值,其中小型车、中型车和大型车的值分别为1.00、1.25、2.50。再从不同的影响因素出发,选取车道宽度及大车比例这两个影响因素,对重庆市巴南区的六个交叉口进行了交通调研,通过调查数据挖掘影响因素对饱和流率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对饱和流率的影响,建立新的饱和流率模型。最后,针对车辆换算系数的验证,利用VISSIM仿真对信号交叉口进行仿真。以排队长度作为评价指标,根据仿真结果可知,基于改进的车头时距模型的车辆换算系数值更符合信号交叉口交通流实际运行情况。针对饱和流率的实证分析,利用平均百分比误差(MAPE)分别将饱和流率模型值和规范值与实际饱和流率值进行验证对比,结果表明与规范值相比,模型值的误差从13.25%降到了7.41%。综合其他输出文件评价指标,论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对以后基于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饱和流率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宁昊[2](2020)在《高速公路出口匝道与城市道路的衔接设计的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车辆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导致高速公路出口匝道与城市之间交汇的区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持续性拥堵问题,使得大量车道在匝道区域排队运行,严重情况下还会直接回溯到高速公路区域,从而造成了高速公路主线车辆无法正常通行,所以本文针对高速公路的出口匝道与城市道路的衔接进行研究,对优化城市与高速公路匝道衔接部位的交通运行情况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首先,考虑到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形式和各自的性质,对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特性以及出现的拥堵问题进行分析,对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形式,针对现阶段最多见的各种不同特性的立交型式以及其相关特性做出了系统性的概括。同时对各种类型不同的出入口匝道进行了分析,综合考虑了车头时距、高速公路交通量等交通流参数的相关影响因素,结合交通流状态和规范的相关特点综合概述了各种匝道组合形式,同时基于不同形式的匝道做出了相应的最小间距差值的综合计算,并根据该项技术计算结果推荐了入口匝道车流运行期间的变化特点,随后针对城市道路现阶段与出入口匝道的交通组织方式实现了优化处理。其次,通过到现场对就近的出口匝道与交叉口连接区域的交通情况进行了调查,重点确定了该区域段的交通流量变化情况,并基于此构建了 VISSIM的仿真模型。借助仿真模型,分析辅道以及交织区长度右转的实际比例,将其转变为相应的自变量,进而针对衔接区域的具体通行能力建立折减系数计算模型。综合衔接区域段车辆在行使期间的具体特征来做出全面分析,根据车头时距概率分布的相关操作理论、可接受间隙理论、将道路通畅和安全做出基础点,确立衔接区域段交通组织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法;根据通行能力模型,制定交通组织方案。最后,举例无锡市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立交节点,根据相关数据或者结合仿真分析等所获得的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案,以此确定地面道路与出口匝道衔接区域是否存在相应问题,结合各个立交的实际情况制定组织管理优化方案或者改造方案。本研究在综合考虑各个衔接段所表现出的不同饱和度情况,配合VISSIM仿真模型以及通过现场实地调查研究,来实现对交叉口信号的实时动态匹配,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道路设计方案,并以无锡市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立交节点作为实例,验证了该方案的优化效果。

朱攀[3](2020)在《城市快速环路设计研究 ——以呼市三环快速路为例》文中提出为缓解日趋增加的城市交通压力,保护大中型城市中心城区的交通顺畅,保障城市内中、长距离的快速交通高效运转,合理过渡城市内外交通转换,目前国内各大中型城市都在积极推进城市快速环路的建设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确定快速环路的规模、如何进行廊道布置,选择哪种快速环路构建型式,快速环路节点立交型式如何选择,出入口如何进行布置等等,成为了快速环路规划设计的关键问题。因此,开展城市快速环路设计研究非常有必要。首先,本论文论述了城市快速环路的来源,详细回顾了快速环路在国内外主要城市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快速环路在城市道路网体系中的核心功能,研究快速环路的交通特性和廊道布置原则。然后,论文对快速环路的建设规模的确定做出了总结,对快速环路的构建型式做出了分类,并分析各类型构建型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从行驶安全和通行能力角度,分析了快速环路车道数及车道宽度,为提升快速环路的公共利益,提出了归纳了六种BRT设置方法。再者,论文总结了四种快速环路节点立交常见选型,分析其优缺点,并给出相应的改善措施,研究出入口设置的原则,给出最小间距的计算方法和结果。最后,结合呼和浩特市特点和背景,开展了呼市三环快速路设计研究。

潘兵宏,周廷文,温长鹏,单慧敏[4](2020)在《新型立体环形交叉口的运行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常规环形交叉口能够有效避免交通冲突,但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出现了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立体环形交叉口,通过设置上下两个环圈来解决环形交叉口通行效率较低的问题.利用VISSIM仿真软件,从通行效率和行车安全方面进行模拟,发现相较于常规环形交叉口,新型立体环形交叉口使路网的平均延误降低91. 78%,冲突总次数降低73. 4%;与简易立交对比发现,新型立体环形交叉口除东西直行方向的通行效率降低外,其余方向均有所提高.进一步分析新型环形交叉口的适应交通量表明,当各入口的交通量小于2 000 pcu/h时,立体环形交叉口能有效提高通行能力,随着右转比例提高,左转比例降低,通行效率的提升更加明显.结合建造成本、占地规模及建造可行性,分析了立体环形交叉口的适用性.在交通量需求较大、相交道路没有主次之分、工程预算不足以修建立体交叉以及可利用土地范围有限等情况下,通过新建或改建成立体环形交叉口可以有效改善路网的运行效率和行车安全.

朱腾洲[5](2020)在《交叉口移位左转条件适应性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骨架不断扩大,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交通供需矛盾日益严重,一系列的交通问题随之而来,尤其是交叉口拥堵这一问题已严重困扰日常出行。本文将研究一种新型的交叉口设计组织方案——移位左转,能够有效缓解直行流量、左转流量或两者都趋于饱和的交叉口的交通拥堵,大大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同时还能降低延误。移位左转是通过重组道路断面,将左转进口车道转移至出口道的左侧,使对向左转与直行车辆同时放行,减少了相位数,缩短了周期时长,提高了左转及直行车辆的绿信比,从而改善了交叉口的通行效率。论文首先从基本理论入手。详细清晰地介绍移位左转交叉口的交通特性,包括移位左转的定义、分类、优缺点等。从交通流特性和交通控制特性两方面具体分析移位左转交叉口与常规交叉口交通特性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其次,对交叉口是否适合设计移位左转方案进行条件适应性分析。从道路等级条件、交叉口条件、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交通流量、车道宽度、转弯半径、公交需求、交通设施)、经济条件等五个方面进行讨论,结合规范、现有研究成果及实施案例对移位左转的适用性进行研究总结。再次,对适合设置移位左转方案的交叉口建立综合设计及控制模型。依据交叉口现状流量分为三种情况研究:直行流量趋于饱和、左转流量趋于饱和、直行和左转流量均趋于饱和。对三种情况分别进行车道功能划分、展宽段与渐变段长度计算、主信号配时、预信号各相位绿灯时间及相位差的协调计算。同时,考虑了慢行交通设计及控制方法。然后,针对上述建立的综合设计及控制模型进行实施效果的检验。基于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详细研究交叉口常规方案和移位左转方案通行能力计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建立效果评价模型。最后,选取南昌市某交叉口,采用本文研究方法,对该交叉口进行条件适应性分析并对移位左转实施方案进行了综合设计,通过效果评价模型验证该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有所提高。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将常规优化方案与移位左转方案进一步对比,发现在车辆通过率、车均延误、车均停车延误、停车次数、最大排队长度与平均排队长度这些指标上,移位左转方案都显示出其优越性,能够在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同时降低延误,证明了本文提出的综合设计及控制模型和通行能力效果评价模型合理有效。

刘恩杰[6](2020)在《信号灯倒计时对交通流及驾驶行为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道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交通管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道路管理部门也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方面下足了功夫,信号灯倒计时装置也逐渐地被利用了起来。但是针对信号灯倒计时这一装置,相关法律并没有强制要求使用倒计时。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验证,大家对信号灯倒计时装置的使用也是褒贬不一。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流量持续增加的前提下,研究信号灯倒计时对交通流及驾驶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基于道路实测数据,研究有无信号灯倒计时条件下的交叉口进口道的车流特性,选定四个参数包括地点车速,驾驶员的启动反应时间,平均车头时距和加速度来描述交通流特性的差异性。通过对有无信号灯倒计时交叉口的交通流特性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实测数据的对比结果。此外,结合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的情况,分析驾驶员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了是否是连续车队、距离交叉口停止线15米处地点速度、信号灯倒计时剩余显示时间、是否是营运车辆等影响因素,利用Logistic模型,分别建立有倒计时和无倒计时交叉口处的行为决策模型并进行比较,同时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显着性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绿灯倒计时显示2秒时刻是驾驶员加减速行为变化的决策点。最后,利用VISSIM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根据现场调研的车流量数据以及信号配时得到有无倒计时条件下交通特性的对比结果,结果显示信号灯倒计时对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吴子豪[7](2020)在《城市路网交通拥堵机理及改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多,城市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会引发交通事故、交通延误、交通污染等问题,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影响。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人们出行的便利性、安全性、舒适性和高效性,本文进行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机理研究,并结合江门市路网交通实际情况研究拥堵改善策略。本文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先从单交叉口的拥堵出发,立足于司机、乘客、路人等出行者对拥堵的感官认识,结合交通管理人员、交通专业学者等的专业意见,分析总结出交叉口交通拥堵的概念,并且选取了平均速度、饱和度、停车率、占有率、延误时间、排队长度等5个指标来量化交通拥堵。结合拥堵访谈问卷及专家打分,本文将量化出各个拥堵指标与拥堵严重程度的关系,最后结合层次分析法量化各个指标之间的权重,建立拥堵综合评价指标。(2)本文再从由多个交叉口组成的路网拥堵角度出发,通过交通仿真对路网交通状态变化和交通拥堵形成成果进行研究,并提出基于宏观基本图的路网交通拥堵状态判别方法。(3)针对交通拥堵影响机理分析,应用交通仿真分析典型影响因素对交叉口和路网交通流运行情况和交通拥堵的影响。(4)研究改善措施对交叉口及路网交通拥堵的影响,并总结交通拥堵改善策略,为城市路网规划和管理提供支撑。

施佳呈[8](2020)在《交叉口交通状态识别与拥堵传播规律挖掘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交通拥堵是现代化城市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交叉口作为道路网络的节点,容易成为交通拥堵的诱发点,对交叉口交通流数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智能化、数据化的交通系统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高效地从海量交通流数据库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热点内容。因此,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交叉口交通状态识别方法和拥堵传播规律对实现拥堵预警和早期干预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本文以交叉口交通流量为数据基础,对交叉口交通状态识别和以拥堵传播规律挖掘为基础的交通状态预测进行建模和挖掘,分析城市道路系统中的交通流运行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将车辆检测器数据的错误问题分成两类:数据异常和数据缺失。采用阈值法对异常数据进行处理,根据时间序列流量数据的相关性和周期性对缺失数据进行修复。针对无检测器交叉口,考虑与交叉口相关路段沿线两侧用地出入口交通流量的影响,将有检测器交叉口的数据转化为交叉口进口道需求数据,提出了改进相似聚类算法的无检测器交叉口流量数据研究框架,发现改进前后皮尔逊相关系数最大的提高了 37.29%,最低的提高了 10.8%,平均提高了 20.58%。(2)基于交叉口流量数据,对饱和度、排队长度、延误时间三种常见的交叉口交通状态参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有效地探索。提出了改进的需求-容量法对交叉口饱和度进行计算:在需求方面考虑路段上流入量和流出量在早晚高峰期对交叉口需求量的影响,在容量方面考虑下游交叉口排队蔓延导致上游交叉口的折损。在估算排队长度、延误时间的过程中确定了以饱和度等于0.8为界限的2种不同计算方法。(3)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直接识别分析海量数据,以获取道路网络中交叉口拥堵扩散的演变规律。构造了交叉口各车道的交通状态历史数据库,并结合交通拥堵预测的特点对数据库进行适应性调整,提出一种基于路网拓扑结构约束的Apriori算法,建立区域交叉口拥堵传播规律挖掘模型。利用苏州市吴中区交叉口实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根据模型实证结果,从时间维度分析可知拥堵具有相似性和反复性;从空间维度研究发现“回溢”和“流出”两种拥堵传播的模式。基于上述拥堵传播规律获取该区域中各个交叉口拥堵发生的时间顺序,当某一规律中拥堵源交叉口发生拥堵时,根据拥堵传播规律中拥堵传播的趋势,可预测该规律中其他交叉口后续的交通状况。

李浩[9](2020)在《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城市主干路设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三维可视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的大力推动,目前可视化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已取得巨大的成功,并形成了一条完备的应用模式,但是对于道路交通设计领域,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际工程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研究资料进行整理调研,总结目前可视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取得的成果,并分析目前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得出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城市道路设计优化的必要性。接着对道路可视化技术和道路BIM技术进行解释,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两者异同和包含关系,研究了国内外道路可视化主流应用平台,分析各个应用平台的优势与劣势,确定本文研究采用路易2018软件作为道路可视化建模平台。当前国内城市道路设计正由传统的二维设计向三维可视化设计发展,本文对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城市道路设计优化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针对传统二维道路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基于可视化技术的设计优化方案,包括三维数字地形建立与处理、路线设计优化、纵断面设计优化、横断面设计优化、交叉口设计优化,阐述了道路可视化模型构建方法和流程,为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城市道路设计优化,探索出一条标准化实施技术路线。同时,结合新疆某城市主干路工程实例,运用可视化技术对工程实例项目进行设计优化,成功地构建了本项目道路可视化模型,对所提出的基于可视化的城市道路设计优化方案进行实例验证,证明技术框架和实施方案的可行性,为后续道路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价值。在此基础上,利用工程实例所构建的三维道路可视化模型辅助设计方案优化,对设计方案的可视化模型进行模型渲染、施工模拟、驾驶模拟以及交通仿真模拟等操作,将设计方案直观真实地展现给项目决策者,提前发现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通过调整设计参数实现设计方案的动态优化,最终得到最优设计方案。

郭云坤[10](2020)在《基于NSGA-Ⅱ算法的信号交叉口左转逆向可变车道信号配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交叉口作为城市道路网的重要交通节点,决定了路网的通行能力,影响着交通安全,一直是交通管理的一大难题。常规的交通组织优化方法有时候无法有效解决交叉口拥堵,近年来,动态可逆车道管理方法的出现为解决道路和交叉口周期性交通供需矛盾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首先在研究左转交通流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在交叉口出口道设置左转逆向可变车道的新型左转交通组织方法,并对这种交通组织设计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了左转逆向可变车道的通行能力和延误特性。重点对信号交叉口左转逆向可变车道的交通设置需满足条件进行分析,主要研究信号交叉口设置左转逆向可变车道的交通量、交叉口几何条件、信号控制条件。接着对左转逆向可变车道的参数逆向可变车道长度、宽度、开口位置大小、数量进行详细研究;并对逆向可变车道的交通配套设施进行详细设计,以保证逆向车道的使用效率和安全。研究设置左转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主、预信号相位相序的设计以及相位差进行分析计算。建立以交叉口通行能力最大和延误最小为目标,以各相位有效绿灯时间、左转逆向可变车道的长度、交叉口信号周期为决策变量的信号配时优化模型,运用非支配遗传算法对模型求解。最后设计左转逆向可变车道功能动态控制方法,使左转逆向可变车道功能效益最大化。通过PTV-VISSIM仿真与求解得到的信号配时优化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信号配时优化模型的有效性。通过设置两种流量方案,基于信号配时优化模型和常规的Webster配时模型计算信号配时参数,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通过交通仿真对比分析优化模型配时方案和传统Webster配时方案下交叉口的各项指标。通过对交叉口通过车辆数、车均延误、平均排队长度、平均停车次数四项指标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得出在给定流量条件下优化模型控制方案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Webster模型控制方案,并且随着交叉口各进口道饱和度增加,优化控制方案的效果更明显。在优化模型的基础上,对左转逆向可变车道的适用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左转比例的提升,交叉口各进口道设置左转逆向可变车道数量增加,设计方案的效益更加明显。

二、城市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简易测定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简易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交通条件下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饱和流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辆换算系数研究现状
        1.2.2 饱和流率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信号交叉口设计与交通特性分析
    2.1 信号交叉口管理
        2.1.1 信号控制基本概念
        2.1.2 信号控制基本机理
    2.2 信号交叉口交通流运行特性
        2.2.1 交叉口混合交通流特性
        2.2.2 交通流到达模型
        2.2.3 单点信号交叉口时空资源
    2.3 单点交叉口信号控制分析
        2.3.1 理想饱和流率测定
        2.3.2 通行能力分析
        2.3.3 延误分析与服务水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号交叉口车辆换算系数计算模型
    3.1 信号交叉口与车辆换算系数
    3.2 信号交叉口车辆换算系数计算
        3.2.1 理论模型法
        3.2.2 经验计算法
    3.3 车型划分
    3.4 信号交叉口车辆换算系数模型建立
        3.4.1 车辆换算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3.4.2 理论基础
        3.4.3 建立改进的车头时距法
    3.5 算法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号交叉口饱和流率模型构建
    4.1 饱和流率的计算方法
        4.1.1 实地观测法
        4.1.2 基本饱和流率法
        4.1.3 饱和流率修正系数法
    4.2 数据采集
        4.2.1 调查地点的选取
        4.2.2 调查方案
    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1 统计指标
        4.3.2 数据处理方法
        4.3.3 数据结果与分析
    4.4 车道宽度及大车比例影响机理分析
        4.4.1 车道宽度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分析
        4.4.2 大车比例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分析
    4.5 饱和流率模型的修正研究
        4.5.1 建模思路
        4.5.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5.3 多元线性回归假设方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车辆换算系数案例分析
        5.1.1 案例交叉口概况
        5.1.2 信号交叉口数据采集
    5.2 VISSIM仿真分析
        5.2.1 仿真软件简介
        5.2.2 仿真模型建立步骤
        5.2.3 构建VISSIM仿真模型
        5.2.4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3 饱和流率模型实证过程
        5.3.1 数据处理与汇总
        5.3.2 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5.3.3 不考虑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饱和流率模型
        5.3.4 考虑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饱和流率模型
    5.4 对比分析
        5.4.1 规范中的估算值与现场观测值比较
        5.4.2 新模型中的估算值与现场观测值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2)高速公路出口匝道与城市道路的衔接设计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速公路出口匝道与城市道路衔接设计方法
    2.1 道路类型及其特点分析
        2.1.1 高速公路
        2.1.2 城市道路
    2.2 高速公路出口匝道与城市道路的衔接
        2.2.1 立交型式
        2.2.2 衔接区域交通组织
        2.2.3 匝道布局原则
        2.2.4 匝道结构类型及间距计算
        2.2.5 衔接区域交通组织
    2.3 主路地面交织段长度设计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交通仿真的衔接段实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3.1 交通仿真概述
    3.2 VISSIM仿真参数标定
        3.2.1 驾驶行为参数标定
        3.2.2 期望车速分布
    3.3 VISSIM仿真模型建立
        3.3.1 仿真路段模型建立
        3.3.2 宏观交通流参数数据
        3.3.3 车辆转向及交织比设置
        3.3.4 限速设置
        3.3.5 仿真系统数据输出
    3.4 VISSIM仿真模型的运行与检验
        3.4.1 仿真模型的运行
        3.4.2 仿真模型检验
    3.5 衔接段通行能力VISSIM仿真实验
        3.5.1 仿真实验设计
        3.5.2 仿真实验输出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锡市高速公路出口匝道与城市道路衔接
    4.1 无锡市道路网现状及规划分析
        4.1.1 道路网现状及整体规划概况
        4.1.2 无锡市高速公路出口匝道概况
    4.2 高速公路出口匝道与城市道路衔接段交通流特性分析
        4.2.1 调查内容
        4.2.2 设计方案
        4.2.3 调查数据处理
        4.2.4 衔接段交通流特性数据分析
    4.3 基于仿真实验的衔接段通行能力分析
        4.3.1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
        4.3.2 衔接段通行能力模型建立
    4.4 衔接段长度研究
        4.4.1 排队长度
        4.4.2 出口匝道过渡段长度
        4.4.3 交织区长度
    4.5 衔接段交通组织方案设计
    4.6 高速公路出口匝道设置形式与城市道路衔接设计
        4.6.1 模型参数设置
        4.6.2 优化方案
        4.6.3 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城市快速环路设计研究 ——以呼市三环快速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快速环路功能特点研究
    2.1 国内外典型实例分析
        2.1.1 国外快速环路实例
        2.1.2 国内快速环路案例
        2.1.3 经验总结
    2.2 快速环路特点与功能
        2.2.1 快速环路特点分析
        2.2.2 快速环路功能解析
    2.3 快速环路廊道选择要求
第三章 快速环路构建型式研究
    3.1 快速环路规模研究
    3.2 快速环路的构建型式
    3.3 快速环路的车道设置研究
        3.3.1 快速环路的车道数
        3.3.2 快速环路的车道宽度
        3.3.3 快速环路的设计车速
    3.4 快速环路BRT设置研究
        3.4.1 地面式快速环路BRT体系
        3.4.2 高架式快速环路BRT体系
第四章 快速环路节点布置研究
    4.1 城市快速环路立交型式研究
        4.1.1 立交与快速环路及路网的关系
        4.1.2 合理进行功能定位,区分枢纽立交和一般立交
        4.1.3 快转快节点应有利于对内保护、对外发散
        4.1.4 四类主要立交型式优缺点分析及总结
    4.2 城市快速环路出入口研究
        4.2.1 快速环路出入口设置原则
        4.2.2 出入口最小间距
第五章 呼市三环快速路建设研究
    5.1 三环快速路建设的必要性
        5.1.1 三环快速路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的功能定位
        5.1.2 三环快速路在快速路系统中的功能定位
        5.1.3 三环快速路与和林格尔国家级新区的关系
    5.2 三环快速路廊道研究
    5.3 三环快速路构建型式研究
        5.3.1 三环快速路对呼市快速路网的重构
        5.3.2 三环快速路的交通廊道共享
        5.3.3 三环快速路的BRT专用通道
        5.3.4 三环快速路景观生态兼顾
        5.3.5 三环快速路BIM创新节能
    5.4 三环快速路横断面设置研究
    5.5 三环快速路立交方案研究
        5.5.1 三环快速路立交研究概述
        5.5.2 三环快速路立交详细方案研究
        5.5.3 三环快速路立交匝道布置研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新型立体环形交叉口的运行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交通组织
    1.1 交通组织形式
    1.2 交通组织对比分析
2 立体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分析
    2.1 左直行车道的通行能力
    2.2 右转车道通行能力
    2.3 立体环形交叉口总通行能力
3 交通仿真实验
    3.1 实例选取
    3.2 模型校准
4 仿真实验数据分析
    4.1 立体环形交叉口与常规环形交叉口对比
    4.2 立体环形交叉口与简易立交对比
    4.3 适用交通量分析
5 适用性分析
结语

(5)交叉口移位左转条件适应性及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及实施现状
        1.3.1 国外研究及实施现状
        1.3.2 国内研究及实施现状
        1.3.3 现状总结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移位左转交叉口特性分析
    2.1 定义及分类
    2.2 特点分析
        2.2.1 优点
        2.2.2 缺点
    2.3 交通流特性分析
        2.3.1 交通流基本参数及特性
        2.3.2 交通流运行组织优化
        2.3.3 交通流体动力学模拟理论
    2.4 交通信号控制特性分析
        2.4.1 交通控制参数及特性
        2.4.2 交通控制指标及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叉口移位左转条件适应性分析
    3.1 道路条件
    3.2 交叉口条件
        3.2.1 自身条件
        3.2.2 相邻条件
    3.3 区位条件
    3.4 交通条件
        3.4.1 交通流量
        3.4.2 车道宽度
        3.4.3 转弯半径
        3.4.4 公交需求
        3.4.5 交通设施
    3.5 经济条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叉口移位左转综合设计及控制
    4.1 概述
        4.1.1 目标及原则
        4.1.2 步骤及方法
    4.2 综合设计及控制方案
        4.2.1 直行流量趋于饱和
        4.2.2 左转流量趋于饱和
        4.2.3 左转流量与直行流量都趋于饱和
    4.3 慢行交通设计及控制方案
        4.3.1 第一类
        4.3.2 第二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通行能力的效果评价模型
    5.1 评价的必要性与原则
        5.1.1 评价的必要性
        5.1.2 评价原则
    5.2 通行能力基本计算方法
        5.2.1 饱和流率法
        5.2.2 停车线法
        5.2.3 冲突点法
        5.2.4 停止线法
    5.3 建立两种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5.3.1 假设条件
        5.3.2 建立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应用
    6.1 案例概况
    6.2 适用性分析
        6.2.1 道路等级条件
        6.2.2 交叉口条件
        6.2.3 区位条件
        6.2.4 交通条件
    6.3 方案综合设计及控制
    6.4 实施效果评价
        6.4.1 基于通行能力的模型效果评价
        6.4.2 交通仿真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回顾
    7.2 本课题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 现状常规方案仿真数据
附录 B 移位左转方案仿真数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信号灯倒计时对交通流及驾驶行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有无倒计时装置对车流行驶特性影响分析
    2.1 交叉口基本概况
        2.1.1 有倒计时交叉口基本概况
        2.1.2 无倒计时交叉口基本概况
    2.2 交通调查
        2.2.1 调查方法
        2.2.2 数据分析方法
        2.2.3 数据采集方法
        2.2.4 车流行驶特性数据采集
    2.3 有无信号灯倒计时对交叉口地点车速的影响
        2.3.1 基本影响因素
        2.3.2 地点车速计算方法
        2.3.3 交叉口地点车速影响分析
    2.4 有无信号灯倒计时对车辆启动反应时间的影响
        2.4.1 基本理论
        2.4.2 计算方法
        2.4.3 交叉口驾驶员启动反应时间分析
    2.5 有无信号灯倒计时对交叉口平均车头时距的影响分析
        2.5.1 基本理论
        2.5.2 计算方法
        2.5.3 交叉口车头时距分析
    2.6 有无信号灯倒计时对加速度的影响
        2.6.1 基本理论
        2.6.2 数据提取
        2.6.3 对驾驶员反应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叉口驾驶员行为特性分析
    3.1 交叉口驾驶员行为特性
        3.1.1 驾驶员信息处理结构模型
        3.1.2 交叉口处驾驶员行为特性
    3.2 驾驶员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2.1 反应时间
        3.2.2 驾驶适应性
        3.2.3 驾驶员个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号交叉口处驾驶员的行为决策模型建立
    4.1 驾驶员行为决策产生机理
        4.1.1 决策的含义
        4.1.2 行为决策
        4.1.3 驾驶员交叉口行为决策
    4.2 交叉口驾驶行为
    4.3 Logistic模型建立
        4.3.1 模型结构
        4.3.2 选择枝确定
        4.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3.4 对比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号灯倒计时交叉口效率与安全仿真
    5.1 VISSIM仿真技术简介
    5.2 虹港路与圣林街交叉口交通调查
        5.2.1 交叉口调查
        5.2.2 交通参数
        5.2.3 交通流量调查
        5.2.4 车速调查
    5.3 VISSIM仿真步骤
    5.4 VISSIM仿真结果分析
        5.4.1 行程时间
        5.4.2 延误分析
        5.4.3 排队长度分析
        5.4.4 可能通行能力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研数据统计处理表
附录B 数据转换程序代码
致谢

(7)城市路网交通拥堵机理及改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关键问题
    1.4 章节安排和技术路线
        1.4.1 章节安排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交叉口拥堵量化研究
    2.1 基于出行者感受的交叉口拥堵量化研究
        2.1.1 问卷的设计
        2.1.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2.2 交叉口运行效率指标与拥堵程度关系解析
        2.2.1 已有定义
        2.2.2 现有定义的不足
        2.2.3 交叉口拥堵定义的思路初探
        2.2.4 单拥堵因子的隶属度函数
        2.2.5 MATLAB求解拥堵度隶属函数
        2.2.6 各拥堵因子间关系探讨
        2.2.7 小结
    2.3 交叉口拥堵评价办法
        2.3.1 现有拥堵评价体系
        2.3.2 现有评价方法
        2.3.3 拥堵评价指标的选择
        2.3.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拥堵评价方法
第三章 路网交通拥堵状态判别方法研究
    3.1 交通拥堵特征分析
        3.1.1 拥堵交通流特征
        3.1.2 时间分布特性
        3.1.3 空间分布特性
    3.2 交通状态分类
    3.3 宏观基本图
    3.4 采集数据与预处理
    3.5 宏观基本图的绘制
    3.6 路网拥堵趋势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通拥堵机理解析
    4.1 仿真建模
    4.2 交叉口拥堵演化规律
        4.2.1 线性增大输入
        4.2.2 脉冲输入
        4.2.3 阶跃增大输入
    4.3 路网交通拥堵演化规律分析
        4.3.1 基础仿真模型的建立
        4.3.2 路网宏观基本图散点图
        4.3.3 路网宏观基本图曲线拟合
        4.3.4 路网拥堵演化规律分析
第五章 交通拥堵改善策略
    5.1 交叉口改善措施对拥堵的影响分析
        5.1.1 扩宽交叉口拥堵特性
        5.1.2 禁左控制下拥堵特性
        5.1.3 不同的配时方案拥堵特性
        5.1.4 信号控制对交叉口的影响分析
        5.1.5 交叉口的拓扑形式对拥堵的影响分析
    5.2 路网改善措施对拥堵的影响分析
        5.2.1 实验方案设计
        5.2.2 实验结果分析
        5.2.3 交通组织方案对原始路网的影响
        5.2.4 各交通组织方案影响对比
        5.2.5 各方案微观参数对比分析
        5.2.6 延误参数对比分析
        5.2.7 排队参数对比分析
        5.2.8 交通组织方案对原始路网的影响
    5.3 城市路网交通改善策略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分析
    6.1 案例简介
    6.2 研究片区的交通流特征
    6.3 交通改善策略
        6.3.1 改造关键节点,提升节点通行能力
        6.3.2 调整信号灯周期
        6.3.3 分车型进行交通管理
        6.3.4 实施效果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交叉口交通状态识别与拥堵传播规律挖掘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研究概述
        1.3.2 交通数据预处理研究
        1.3.3 交通状态的识别研究
        1.3.4 交通状态预测研究
        1.3.5 既有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数据描述及预处理
    2.1 数据描述
        2.1.1 数据采集方式介绍
        2.1.2 交叉口区位概述
        2.1.3 数据格式描述
    2.2 数据问题产生的原因
    2.3 数据异常和缺失的识别与修复
        2.3.1 数据异常
        2.3.2 数据缺失
    2.4 无检测器交叉口数据的计算
        2.4.1 相似聚类原理介绍
        2.4.2 模型依据
        2.4.3 改进模型的原因及效果分析
    2.5 数据的平滑处理
第三章 基于流量的交叉口交通状态参数估计
    3.1 交叉口交通状态参数概述
        3.1.1 交叉口交通状态定义及影响因素
        3.1.2 交通状态分类及特征
    3.2 交通状态参数介绍
        3.2.1 交通状态参数选取原则
        3.2.2 常用交叉口交通状态参数
    3.3 饱和度计算
        3.3.1 方法概述
        3.3.2 分析验证
    3.4 排队长度估算
        3.4.1 方法概述
        3.4.2 分析验证
    3.5 延误时间估计
        3.5.1 方法概述
        3.5.2 分析验证
第四章 区域交叉口拥堵传播规律挖掘
    4.1 区域交叉口拥堵传播机理
    4.2 Apriori数据挖掘算法概述
        4.2.1 数据挖掘技术介绍
        4.2.2 Apriori算法的应用
        4.2.3 Apriori算法中的相关定义
        4.2.4 Apriori算法的具体步骤
    4.3 拥堵传播规律挖掘模型建立
        4.3.1 基本原理
        4.3.2 时序数据库建立
        4.3.3 路网拓扑约束
        4.3.4 参数设置
    4.4 案例分析
        4.4.1 模型结果
        4.4.2 时间特征分析
        4.4.3 空间特征分析
        4.4.4 在拥堵预测系统中的应用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总结
    5.2 创新点总结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附录

(9)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城市主干路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视化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城市道路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可视化技术理论及应用平台
    2.1 可视化技术理论
        2.1.1 可视化技术基本概念
        2.1.2 道路可视化技术和道路BIM技术
    2.2 道路可视化技术应用平台
        2.2.1 道路可视化主流应用平台介绍
        2.2.2 城市道路可视化建模平台选择
    2.3 道路可视化模型构建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城市道路设计优化方法
    3.1 三维数字地形建立与处理
        3.1.1 创建三维地形曲面
        3.1.2 三维地形曲面处理与分析
    3.2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路线设计优化
        3.2.1 现阶段路线设计存在的问题
        3.2.2 可视化路线设计优化方法
    3.3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纵断面设计优化
        3.3.1 可视化纵断面设计优化方法
        3.3.2 纵断面分析
    3.4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横断面设计优化
        3.4.1 道路板块设计优化方法
        3.4.2 边坡设计优化方法
        3.4.3 土方量计算优化方法
        3.4.4 道路超高、加宽设计优化方法
    3.5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交叉口设计优化
        3.5.1 可视化互通式立交设计优化方法
        3.5.2 可视化平面交叉口设计优化方法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城市主干路设计优化工程实例应用
    4.1 工程概况
    4.2 三维地形建立与处理
    4.3 三维可视化线形设计优化
        4.3.1 平面线形设计优化
        4.3.2 纵断面设计优化
    4.4 横断面设计优化
        4.4.1 道路板块设计优化
        4.4.2 道路土方量计算优化
    4.5 交叉口设计优化
        4.5.1 平面交叉口设计优化
        4.5.2 交叉口视距检查
    4.6 本章小结
5 道路可视化模型辅助设计方案优化
    5.1 可视化模型渲染
    5.2 施工模拟
    5.3 驾驶模拟
    5.4 交通仿真模拟
        5.4.1 道路交通量预测
        5.4.2 交通仿真模拟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NSGA-Ⅱ算法的信号交叉口左转逆向可变车道信号配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左转交通流研究现状
        1.3.2 动态可变车道研究现状
        1.3.3 交叉口预信号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信号交叉口左转逆向可变车道特性分析
    2.1 左转交通流特性分析
        2.1.1 左转车流运行基本规律
        2.1.2 左转车流通行能力分析
    2.2 左转车流常用交通组织原则与类型
    2.3 左转逆向可变车道定义
    2.4 左转逆向可变车道特点
    2.5 左转逆向可变车道交通特性分析
        2.5.1 通行能力分析
        2.5.2 延误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号交叉口左转逆向可变车道设置方法研究
    3.1 左转逆向可变车道的设置必要性及原则
        3.1.1 设置必要性
        3.1.2 设置原则
    3.2 左转逆向可变车道的设置条件
        3.2.1 交通条件
        3.2.2 交叉口几何条件
        3.2.3 信号控制条件
    3.3 左转逆向可变车道参数设置研究
        3.3.1 逆向可变车道的长度
        3.3.2 逆向可变车道的宽度
        3.3.3 逆向可变车道开口长度
        3.3.4 逆向可变车道设置数量
    3.4 左转逆向可变车道交通设施设计
        3.4.1 标志标线设计
        3.4.2 信号诱导控制设施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左转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建模
    4.1 信号控制基础
        4.1.1 信号配时原则和参数
        4.1.2 信号配时变化
    4.2 信号相位相序方案设计
        4.2.1 主信号相位相序设计
        4.2.2 预信号相位设计
        4.2.3 主预信号配时相位差
    4.3 基于NSGA-Ⅱ算法的信号配时优化模型
        4.3.1 交叉口车辆运行指标
        4.3.2 约束条件
        4.3.3 优化模型
        4.3.4 模型求解算法设计
    4.4 逆向可变车道功能动态控制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验证与效果评价
    5.1 评价指标选取
    5.2 交通仿真验证
        5.2.1 VISSIM仿真设置
        5.2.2 交通方案设置
        5.2.3 优化模型求解
        5.2.4 仿真验证
    5.3 两种方案优化效果评价
    5.4 左转逆向可变车道适应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城市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简易测定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交通条件下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饱和流率研究[D]. 黄芳.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2]高速公路出口匝道与城市道路的衔接设计的分析与研究[D]. 宁昊. 扬州大学, 2020(04)
  • [3]城市快速环路设计研究 ——以呼市三环快速路为例[D]. 朱攀.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新型立体环形交叉口的运行效率研究[J]. 潘兵宏,周廷文,温长鹏,单慧敏.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20(06)
  • [5]交叉口移位左转条件适应性及控制方法研究[D]. 朱腾洲.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 [6]信号灯倒计时对交通流及驾驶行为影响研究[D]. 刘恩杰.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7]城市路网交通拥堵机理及改善策略研究[D]. 吴子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交叉口交通状态识别与拥堵传播规律挖掘方法研究[D]. 施佳呈. 苏州大学, 2020(02)
  • [9]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城市主干路设计优化研究[D]. 李浩.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NSGA-Ⅱ算法的信号交叉口左转逆向可变车道信号配时优化研究[D]. 郭云坤. 长安大学, 2020(08)

标签:;  ;  ;  

一种测量城市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简单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