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β沸石催化降解聚烯烃的研究

Hβ沸石催化降解聚烯烃的研究

一、Hβ沸石催化降解聚烯烃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维民[1](2021)在《多级孔Beta沸石 ——从小试到中试》文中研究表明Beta沸石是一种具有三维十二元环交叉孔道结构的大孔沸石,其具有优异的性能,如高的强Br?nsted酸浓度、高Si/Al比、良好的(水)热稳定性和高表面积,是石化工业应用中的潜在催化剂,在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工艺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然而,传统的Beta沸石作为催化剂时,存在强烈的空间位阻和扩散限制,阻碍大分子通过其内部孔道而形成积炭使催化剂失活,导致沸石催化剂的潜力未能被充分利用。解决该问题的主要策略之一是制备多级孔Beta沸石,以允许大分子转化并缩短扩散路径。目前虽然有多种制备多级孔Beta沸石的方法,但仍然仅限于实验室规模,工业化生产仍未能实现。限制其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原因是工艺复杂或原料昂贵。因此,为了真正实现多级孔Beta沸石的未来应用,有必要开发一种经济可行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既需要保证制备的多级孔沸石性能优异,也需满足合成结构稳定、成本低廉和合成程序简单的要求。本论文在常规Beta沸石的合成凝胶中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水热条件下合成多级孔Beta沸石,并探索了预晶化时间和添加乙醇的影响,最终确立了以CTAB为模板制备多级孔Beta沸石的方法,此方法无需预晶化,无需乙醇,操作程序简单;改变合成凝胶中的H2O/(SiO2+Al2O3)、Na2O/(SiO2+Al2O3)及TEAOH/(SiO2+Al2O3)等参数及使用不同链长的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在一定范围内均可合成多级孔Beta沸石,得到的多级孔Beta沸石是由单晶纳米颗粒组成的椭球状聚集体,介孔由丰富的晶间孔构成;通过控制变量,在保持较高微孔比表面积的前提下,外比表面积在80-290 m2·g-1的范围内,介孔体积在0.23-0.54 cm3·g-1的范围内可调变,且单晶纳米粒子的大小和椭球状聚集体的尺寸也可调变,实现了多级孔Beta沸石孔结构和形貌的调控;该合成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产品性质可调,基本满足了工业化生产的前提条件。通过研究多级孔Beta沸石的晶化动力学,改变凝胶Si/Al比和CTAB浓度等,利用表面张力测试、XRD、N2吸附、SEM和TG等技术手段,追踪分析了多级孔Beta沸石晶化过程中CTAB的作用方式。在成核期,带正电的CTA+以球状胶束形式存在于固体中,被吸引在带负电荷的Al(OSi)4-和Si-O-附近,由于空间位阻作用,阻碍四面体间的相互连接,产生更多的晶核。随着晶化进行,Si-O-逐渐生成骨架中不带电的完整硅氧四面体,大量CTAB胶束与固体脱离,剩余的CTAB部分以CTA+形式与沸石外表面Si-O-作用,部分与Al(OSi)4-结合;与沸石外表面Si-O-和Al(OSi)4-结合的CTA+阻碍纳米晶粒的聚集,高温脱除后产生了晶间介孔,介孔来源于沸石纳米颗粒的堆积;另一部分CTA+以单体形式在Beta沸石的直通孔道与内部Al(OSi)4-结合,与TEA+相互竞争,并取代部分TEA+起到模板作用。外比表面积与凝胶Si/Al比和CTAB浓度有关,吸附的CTAB胶束越大,外比表面积越大。因此,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变CTAB浓度而实现不同凝胶Si/Al比的沸石孔结构和形貌调变。在凝胶Si/Al比为10-200的范围内,研究了CTAB的调变范围对多级孔Beta沸石性质的影响。在凝胶Si/Al比为10-100的范围内,CTAB/SiO2的调变范围随着凝胶中Si/Al比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且合成的多级孔Beta沸石可达到的最大外比表面积也减小,形貌由纳米晶粒堆积而成的椭球状聚集体形貌转变为具有清晰晶体边界的立方体结构。凝胶Si/Al比为150时,多级孔Beta沸石变得致密,且出现了片状无定形。凝胶Si/Al比的改变使多级孔Beta沸石的Si/Al比以及Al分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酸性。凝胶Si/Al比增大,产物体相Si/Al比增大,导致总酸量减少。凝胶Si/Al比为10-50时,骨架Si/Al比逐渐升高,导致总B酸量下降,强B酸占比提高;凝胶Si/Al比为100时,出现了大量提供酸量有限的四配位骨架铝Al(IVb),导致B酸量急剧减少。凝胶Si/Al比为10-100时,非骨架铝含量逐渐下降,尤其是五配位非骨架铝Al(V)的下降趋势明显,导致L酸量逐渐下降。利用三个不同大小的探针分子(均三甲苯、1,2,3,4-四氢萘和1,3,5-三异丙苯)研究多级孔Beta沸石的吸附与扩散性能。在吸附/脱附实验中,与常规Beta沸石相比,三种探针分子在多级孔Beta沸石中均表现出更高的吸附量及更快的扩散速率。利用三个不同大小的探针分子(甲基环己烷,均三甲苯,1,3,5-三异丙苯)反应研究多级孔Beta沸石的酸性。甲基环己烷催化转化是一种表征多级孔Beta沸石酸性的有效手段,均三甲苯催化转化可用来反映多级孔Beta沸石孔内和外表面的酸性分布,1,3,5-三异丙苯裂解可用来反映多级孔Beta沸石可接近酸的酸性质。沸石中介孔的引入,提高了甲基环己烷的转化率,裂解产物的产率以及异丁烷的产率,表明多级孔Beta沸石使可接近的总酸、B酸以及强B酸酸量均提高;提高了均三甲苯的转化率、降低了I/D值及1,2,4/1,2,3-TMB值,表明多级孔Beta沸石使可接近的总酸酸量提高、反应空间和孔内或孔口的酸量与酸密度增大、扩散性能提高;提高了1,3,5-三异丙苯的转化率以及深度裂解产物的选择性,表明多级孔Beta沸石的可接近酸以及可接近的强酸的酸量均提高。在中试规模的反应器中,动态水热体系下制备多级孔Beta沸石,探究多级孔Beta沸石的工业化可行性。所制备的多级孔Beta沸石具有高的外表面积和丰富的中孔体积,且保留了沸石固有的微孔性质,已证实在实验室和中试规模下制备的多级孔Beta沸石具有相似的性质。中试规模的成功制备,证明该制备方法操作简易且合成结构稳定,因此可实现工业化生产。通过扩散实验和9,10-二氢蒽的加氢裂化反应研究了中试规模制备的多级孔Beta沸石的性能。多级孔Beta沸石中介孔的引入,缩短了吸附质分子在沸石中的扩散路径,提高了其扩散速率,因此提高了吸附质分子的传质速率。9,10-二氢蒽在多级孔Beta沸石的加氢裂化反应表明介孔的引入提高了酸性位的可接近性,提高了产物分子传质速率。将中试规模制备的多级孔Beta沸石为载体的催化剂应用于工业模拟的VGO加氢裂化反应中,该催化剂因载体中的介孔提高了酸性位的可接近性,因此比参比剂具有更高的活性,具有较高的中间馏分收率。此外,该催化剂的开环能力提高,致使产品中航空煤油的烟点增加,柴油的凝固点升高和尾油的BMCI值降低。因此,在涉及大分子参与的酸催化反应中,多级孔Beta沸石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

孙艺蕾,马跃,李术元,岳长涛[2](2021)在《聚烯烃塑料的热解和催化热解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通过热解和催化热解技术将废塑料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是一种有前途的回收途径,可解决废塑料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并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化,这种方法同时具有经济效益和明显的环境优势,为塑料的回收行业确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以石蜡、轻质芳烃(BTX)、低碳烯烃和苯乙烯等产品为出发点,阐述了不同聚烯烃塑料的热解特性,详细介绍了温度和停留时间对产品分布和收率的影响,然后基于聚烯烃空间结构的差异,讨论了不同催化剂作用下的热解机理,并对催化剂的酸强度和孔结构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着重分析,以改善产品选择性。此外,文章简述了聚氯乙烯脱氯的三类过程,即热解脱氯、催化热解脱氯和吸附脱氯。最后指出催化热解过程中催化剂成本高、重复使用活性低等潜在问题,今后的研究应致力于优化工艺路线、开发价格低廉的新型催化剂。

谭文渊[3](2016)在《天然沸石的改性与表征及其去除生活废水中LAS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现今我国江河湖泊等多种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大大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不利影响。为了更好的倡导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水体中的各种污染物开发经济、环保、高效的处理方法刻不容缓。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是一种重要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通常作为家庭合成洗涤剂、清洁剂、去污粉等的配制成分,用途十分广泛,每年我国消耗的LAS总量超过100万吨。由于LAS的广泛应用,每年都有大量的LAS进入各种水体之中,在自然环境中LAS须20-22天方能降解完全,且会在环境中和生物体内有累积,对动植物有较大的毒害作用,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成为目前环境中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有机污染物,其环境行为及环境效应受到普遍关注。我国天然沸石种类多,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具有多种特殊理化性能,在水处理及催化领域已有广泛应用。但天然沸石孔道容易被细碎颗粒堵塞,且沸石中铝氧结构带负电荷且具有极强的亲水性,为了实现沸石对污染物的处理,常需要对其进行改性处理。本文主要致力于改性天然斜发沸石吸附去除水中LAS,及以生物沸石填料柱去除LAS的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分析测试方法研究。研究了紫外光度法测定水体中的LAS含量和一阶导数光谱法测定水体中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的含量,探讨了吸收波长、测定时间、pH值及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加标回收率、稳定性和检测限,以及金属离子和有机物对方法的干扰。结果表明,LAS浓度在0-60.00 mg/L范围内得到线性方程y=0.0329x+0.0835,R2=0.996,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5.35%一96.7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6) ≤1.32%,检出限为0.36 mg/L;CTMAB浓度在0-40.00 mg/L范围内线性方程为y=0.0022x+0.0006,R2=0.999,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6.60%-97.6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6)≤0.31%,检出限为0.18 mg/L。直接光度法测定LAS和导数光谱测定CTMAB方法操作简单、测试速度快、精密度高、稳定性好、检出限低,但LAS和CTMAB共存时对测定干扰大。为此,本文还考察了采用电喷雾质谱法(ESI-MS)法测定LAS和CTMAB,结果表明,LAS和CTMAB在0.050-5.00 mg/L范围内的MS工作曲线分别为y=979.13x+374113和y=850.53x+413499,R2都为0.996,线性关系良好,但对仪器和操作水平有较高要求。本文中LAS和CTMAB的测定方法将用于沸石改性和LAS废水处理过程中的LAS和CTMAB含量测定。2.开展了天然沸石改性及表征研究。天然沸石(Z)经碱液处理,制得P型沸石(PZ),再用CTMAB对天然沸石和P型沸石进行表面修饰,制得有机改性沸石(ZC和PZC),并采用SEM&EDS、XRD等仪器对沸石进行表征,对比研究沸石在改性前后微观形貌和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沸石经碱液处理后表面分布着较规则的球型颗粒,硅铝比下降,物相组成基本没有变化,零净电荷点升高,比表面积和孔径增大;CTMAB修饰后,沸石表面被一层灰色物质所覆盖,红外测试在2920 cm-1及2850 cm-1处出现了CTMAB的-CH2和-CH3产生的对称和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天然沸石相同位置无明显峰出现,说明沸石经改性处理表面已经负载了CTMAB;经含量测定及元素分析,确定沸石的改性剂CTMAB负载量,ZC为12.25 mg/g,PZC为25.31 mg/g。通过一系列的表征测试证明了PZ在微观形貌及性质相对于z已经发生了变化,ZC和PZC都负载了CTMAB,但PZC的负载量明显多于ZC。3.沸石的表面性能研究。采用反气相色谱(IGC)法,以三氯甲烷等极性小分子和直链非极性的饱和烷烃为探针分子,研究Z、PZ、ZC、2PZC的表面吸附自由能、色散作用自由能及酸碱作用自由能。沸石经碱液处理后对正辛烷的吸附自由能从383 K的18.88kJ/mol增大至21.24 kJ/mol,经CTMAB修饰后降为15.90 kJ/mol,对其他探针分子在不同温度下也呈现着同样的升降趋势;在383 K,天然沸石色散能为34.59 mJ/m2,碱液处理后色散能增大为38.95 mJ/m2, CTMAB修饰后降为27.90 mJ/m2;天然沸石的弱酸性位在碱液处理后增强,CTMAB修饰后酸性位减弱。通过对Z、PZ、ZC、PZC表面性能的测定,说明了沸石表面的吸附自由能大、色散能高、酸性位强可以使沸石表面负载更多CTMAB,越多的CTMAB覆盖在沸石表面,使得沸石表面吸附自由能和色散能更低,酸性位更弱。4.ZC和PZC对LAS的吸附性能和机理研究。研究了ZC和PZC对溶液中LAS的吸附性能,探讨了吸附动力学、热力学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振动吸附平衡时间为4 h,温度为20℃,pH=2时,达到最佳吸附量分别为9.12和23.07 mg/g,温度从20℃升高至50℃,吸附量降为6.91和15.44mg/g。ZC和PZC对LAS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7.10 mg/g和12.66 mg/g,推测吸附过程主要为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PZC具有更好的动力学性能,其吸附速率常数大于ZC。PZC吸附LAS过程中的表观活化能为53.66 kJ/mol,吉布斯吸附自由能ΔG0为6.22 J/mol。PZC在吸附过程中CTMAB溢出量为0.31 mg/g,为ZC的三分之一。该类改性沸石在处理LAS废水中将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5.开展了SBR系统降解LAS和沸石填料柱处理LAS研究。自制了SBR处理系统,优化了SBR处理条件,并用于LAS废水处理研究,探讨了降解动力学;根据SBR降解的金属离子促进作用,制备了锰离子改性天然沸石填料柱用于LAS废水处理,考察了处理条件,讨论了沸石填料柱对废水中LAS的处理模型。结果表明,当5 L活性污泥中LAS初始浓度为10.00 mg/L左右时,最佳曝气量为0.2 m3/h, pH值为7,降解时间14 h, LAS去除率可达82.16%。Mn2+、Na+对活性污泥处理LAS能力有明显提高,LAS去除率分别达到90.94%和85.44%,降解动力学方程为v=8.06x10-S×S/(0.81+S);填充沸石滤层高度为150 cm为宜,滤速为3.02 mL/min,处理浓度为10.0mg/L的LAS模拟废水,天然沸石和改性沸石填料去除率分别为51.60%和72.10%。通过实验对沸石填料柱处理LAS废水动力学模型参数的确定,得出天然沸石和改性沸石填料处理模型为:和该结果为LAS类废水的处理工艺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史春薇[4](2015)在《Ce负载Y/SBA-15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的微波法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塑料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塑料中应用较多的聚烯烃类塑料的处理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催化降解是比较理想的方法,但是目前聚烯烃类废塑料的催化降解用催化剂存在降解温度高、易积炭、总转化率、气液转化率和液体收率低等问题。在本文的研究中,结合了介孔分子筛的孔道优势与微孔分子筛的强酸性和高水热稳定性优势,设计出一种Ce负载的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催化剂,使微孔与介孔两种材料优势互补、协同作用,以满足聚烯烃类塑料催化降解的要求。在微波法加热条件下,实验采用介孔附晶微孔生长法合成了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并研究了 Ce负载前后的复合分子筛的合成条件、表面形貌和孔道结构、酸催化活性和断链及加氢开环能力,考察了复合分子筛催化剂降解聚乙烯和聚苯乙烯的效果。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微波法制备了 Y/SBA-15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并用离子交换法将Ce负载到复合分子筛中。通过实验得出复合分子筛的优化合成条件为:pH为2~3,Si02/P123物质的量比为58,微波功率为200W,搅拌速度为500r/min,晶化温度为100℃。(2)利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N2吸附—脱附、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失重—热重(TG-DTG)、能量弥散X射线谱(EDS)、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检测方法对微波法合成的Y/SBA-15和Ce-Y/SBA-15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Y/SBA-15及Ce-Y/SBA-15复合分子筛均以Y型微孔沸石为内核、SBA-15介孔分子筛沿Y型微孔沸石外表面生长,复合分子筛内部同时具有微孔和介孔结构;Ce-Y/SBA-15中Ce的质量分数达到5.84%,大部分Ce均匀地分散在孔道中,少部分Ce进入了分子筛的骨架中,Ce的负载没有影响复合分子筛的基本结构,没有出现Ce的团聚现象;Y/SBA-15和Ce-Y/SBA-15复合分子筛的介孔孔径都为6nm左右,介孔孔壁厚度分别为1.84、1.88nm;微孔孔径都为1.8nm左右,微孔孔壁厚度分别为0.45、0.48nm,Ce负载后的复合分子筛孔壁较厚,比负载前的复合分子筛具有更强的水热稳定性。(3)探明了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的合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组装的聚集体形成阶段;第二阶段为形成有机—无机复合相阶段;第三阶段为有序复合孔结构组装阶段;第四阶段为有序复合孔长成阶段。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是由无序排列的类八角形和类球形聚合物到颗粒的聚集体,再到类似棒状的结构,最后生成外形似莲藕形结构。(4)利用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FTIR)、NH3-TPD等分析方法得出L酸中心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HY/SBA-15、Ce-HY/SBA-15、HY-SBA-15、NaY/SBA-15;B酸中心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e-HY/SBA-15、HY/SBA-15、HY-SBA-15、NaY/SBA-15;Ce的引入增加了改性复合分子筛表面的B酸强度,提高了改性复合分子筛的酸催化活性。(5)以乙酸正丁酯的酯化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了复合分子筛催化剂的酸催化性能及总酸量、酸类型对催化反应的影响。以Ce-HY/SBA-15为催化剂,催化剂质量分数为10.0%,硝酸铈的浓度为0.6mol/L,酸醇物质的量比为1:1.2,反应时间为2.0h,酯化率为94.4%。这说明Ce可以提高复合分子筛的酸强度,改性复合分子筛的酸催化是由B酸和L酸共同作用的,SO42-有利于改性材料表面酸位的形成。(6)以正庚烷为反应物考察了复合分子筛催化剂断链的能力,结果表明:正庚烷在Ce-Y/SBA-15的作用下主要发生的是一次裂解,很好的抑制了二次裂解的发生;Ce-Y/SBA-15催化下的正庚烷的转化率大于Y/SBA-15;由于Ce-Y/SBA-15中的酸性功能和加氢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匹配,使得Ce-Y/SBA-15加氢裂化性能优于Y/SBA-15。以甲苯为反应物考察了复合分子筛催化剂加氢开环的能力,结果表明:Ce-Y/SBA-15的催化下的甲苯的开环率大于Y/SBA-15;加氢产物的收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开环产物的收率随着催化剂酸性的增强而增加,增加的幅度也显着增大。Ce-Y/SBA-15比Y/SBA-15的加氢开环的性能好,说明中强酸酸量的增加有助于催化剂加氢开环性能的提高。(7)复合分子筛催化剂对聚乙烯的催化降解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催化剂的总酸量,总酸量大、中强酸酸分布高的催化剂有利于催化降解聚乙烯。Ce-HY/SBA-15将PE的热裂解温度降低了 40℃,其催化降解PE得到的液体产物的分布比较集中,以C7~C14为主,析出的炭少、石蜡多,气体产物中C3~C6脂肪族类气体比较多。由于Ce的引入提高了复合分子筛的B酸强度和总酸量,因此Ce-HY/SBA-15催化降解PE的总转化率以及气体、液体收率均比热裂解有大幅提高。Ce-HY/SBA-15将PS的热裂解温度降低了 60℃,其催化降解PS得到的液体产物的分布较宽,包括苯、甲苯、异丙苯、茚及其衍生物等。Ce的引入提高了复合分子筛的B酸强度和总酸量,提高了 Ce-HY/SBA-15催化降解PS的能力。

陈平,孙永康[5](2004)在《Hβ沸石催化降解聚烯烃的研究》文中提出将Hβ沸石进行水热处理和酸处理改性后,其比表面积、总孔容及平均直径均增大,二次孔孔容占总孔容的38 7%以上,说明改性后的沸石具有更通畅的孔道和较多的二次孔,总酸量减少,酸强度分布降低。热重分析研究了处理前后的Hβ沸石作催化剂对聚苯乙烯及聚乙烯催化降解的作用。结果表明,Hβ沸石能显着降低聚乙烯的热降解温度,对聚苯乙烯的热降解温度影响不大。催化剂的酸量对聚乙烯降解温度、活化能及积炭生成有很大的影响。催化剂酸量增加,聚乙烯的降解温度和活化能均明显下降,但积炭量增加。催化剂对聚苯乙烯的热降解影响主要取决于孔结构。

陈平[6](2004)在《各种沸石催化降解聚苯乙烯的研究》文中认为通过热重分析研究了HY、Hβ、HM(丝光)、HZSM-5沸石作为催化剂对聚苯乙烯催化降解的作用。讨论了沸石结构及酸性对聚苯乙烯的降解温度、活化能和生成积炭的影响。沸石结构不同,对聚苯乙烯的降解作用也不同。其中具有大孔径的HY、Hβ沸石作催化剂时,催化活性较高;而实际孔道尺寸较小的HZSM-5、HM沸石催化剂活性较低,聚苯乙烯的降解速度慢,降解温度与纯聚苯乙烯相差无几。催化剂对聚苯乙烯降解温度、活化能的影响为:HY>Hβ>HZSM-5>HM;积炭的形成主要与催化剂的孔结构有关,只有孔道尺寸相差不大时,酸量影响才是主要因素。沸石对生成积炭的影响为:Hβ>HY>HZSM-5>HM。

王柳[7](2006)在《低密度聚乙烯与玉米芯的催化共热解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人们正面临着资源和能源的短缺问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的需求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也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在很多国家,固体废弃物(MSW)的主要组成为65%的纤维素和木质素衍生材料;15%的聚合物材料以及20%的无机材料。生物质和废塑料的共同热解能有效地把这些废弃物转化为有用的化工原料,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塑料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自然资源为原料,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它们与生物质的共性是,都属于富含碳氢元素的大宗物料,这些材料在共同热解过程中可起到提供氢的作用。本文选择了废弃塑料中所占比例最高的聚合物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在农业废弃物中广泛存在的生物质种类之一的玉米芯作为原料。研究了在不同热解温度、不同热解氛围、不同反应时间及不同催化剂作用下,低密度聚乙烯单独热解、低密度聚乙烯和玉米芯共同热解所得产物生成量及液体组成的分布。选用了在氮气和氢气两种氛围下使低密度聚乙烯和玉米芯混合物共同热解,分别在无催化剂和添加HZSM-5、Hβ和NaY三种分子筛催化剂及TiO2固体催化剂作用下,研究聚乙烯与玉米芯的共热解行为。剩余的残渣、收集的液体产物称重用Agilent5973N色质联用仪分析检测液体组成。低密度聚乙烯不加催化剂单独热解,液体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加,510℃时达到最高值67.3wt%。加入HZSM-5、Hβ、NaY催化剂后,不同温度下,液体的收率发生了变化同时液体产物碳数分布中轻组分增加重组分减少,碳原子数分布变窄。低密度聚乙烯与玉米芯混合物在氮气氛围中共同热解时,在2:8的混合

刘峥,曾斌,刘煦晴,李亮,祁佺,魏良玉,胡宝明[8](2022)在《废有机玻璃裂解技术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全球经济、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有机玻璃需求量的上升,废有机玻璃的产量急剧增加,这部分废料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处理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如何合理有效的回收利用废有机玻璃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文章综述了废有机玻璃裂解方法以及废有机玻璃解制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研究现状,并对废有机玻璃裂解制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刘贤响,尹笃林[9](2008)在《废塑料裂解制燃料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废塑料裂解制燃料的4种方式:热裂解、催化裂解、热解-催化改质和催化热解-催化改质,分析比较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认为催化技术是制约该领域发展的关键因素。重点阐述了废塑料裂解催化剂和裂解产物改质催化剂在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进展,对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废塑料裂解制燃料催化剂提出了一些建议。

周海峰[10](2005)在《多官能团单体的合成及在PCL辐射交联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用稀土元素La改性固体酸SO42-/TiO2,经高温焙烧制备了新型固体超强酸SO42-/TiO2La3+,并以该固体酸代替传统浓硫酸为催化剂,高效合成了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然后以这两种多官能团单体(Polyfunctional monomer,PFM)为交联助剂,研究了它们对PCL的强化交联效应及对PCL力学性能的影响。 多官能团单体合成试验主要考察了SO42-/TiO2La3+制备条件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酯化反应条件对酯化率的影响,得到了较好的催化剂制备和多官能团单体合成工艺:SO42-/TiO2La3+在焙烧温度500℃下活化3h左右,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催化效率。当甲基丙烯酸、丁二醇的物质量之比为2.8:1,阻聚剂、催化剂质量分数分别为1.0%、1.2%,110℃~120℃反应2h时,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酯化率高达92.0%;当丙烯酸、季戊四醇物质量之比为3.5:1,催化剂、阻聚剂质量分数为2%,1.5%,甲苯用量55%,120℃~130℃反应3h,PETA的酯化率可达78.5%。 PFM强化交联试验考察了影响PCL辐射交联效率的各种因素,如单体的质量分数、单体的官能团数目、辐照剂量等,并研究了PCL-PFM混合体系的辐射交联规律和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两种PFM均能够与PCL较好的相容,对PCL的辐射交联有明显的强化作用。而且,PETA比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官能团数目多,对PCL的强化交联效果更好。强化交联后PCL体系的力学性能得到较大改善。 PCL-PFM共混体系的强化交联不再符合无规交联的规律,不遵从Charlesby-Pinner方程,而用陈欣方-刘克静-唐敖庆关系式来处理可得到很好的线性关系。

二、Hβ沸石催化降解聚烯烃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β沸石催化降解聚烯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级孔Beta沸石 ——从小试到中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沸石
        1.1.1 沸石的定义
        1.1.2 沸石的结构及特性
        1.1.3 沸石催化剂的特性及应用
    1.2 多级孔沸石
        1.2.1 多级孔沸石的类型
        1.2.2 多级孔沸石较常规沸石的优势
        1.2.3 多级孔沸石的制备方法
        1.2.4 CTAB在沸石合成中的作用
        1.2.5 多级孔沸石的规模化制备现状
    1.3 Beta沸石
        1.3.1 Beta沸石的结构及特性
        1.3.2 Beta沸石的合成及应用
        1.3.3 Beta沸石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1.4 多级孔Beta沸石
        1.4.1 多级孔Beta沸石的合成
        1.4.2 多级孔Beta沸石的性能及应用
        1.4.3 多级孔Beta沸石催化剂的特性
    1.5 沸石酸性的表征方法
        1.5.1 程序温度脱附法(TPD)
        1.5.2 红外法(IR)
        1.5.3 固体核磁
        1.5.4 模型分子反应法
    1.6 沸石规模化制备的条件
    1.7 重油加氢裂化沸石催化剂的发展
    1.8 选题目的与意义
    1.9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沸石的合成
        2.2.1 Beta沸石的合成
        2.2.2 多级孔Beta沸石的合成
        2.2.3 多级孔Beta沸石的规模化合成
        2.2.4 催化剂的制备
    2.3 材料表征方法
        2.3.1 X-射线粉末衍射
        2.3.2 低温气体吸附/脱附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6 热重
        2.3.7 X射线荧光光谱
        2.3.8 表面张力
    2.4 酸性表征
        2.4.1 氨程序升温脱附
        2.4.2 吡啶吸附/脱附红外光谱
        2.4.3 固体核磁共振
        2.4.4 甲基环己烷转化
        2.4.5 均三甲苯催化转化
        2.4.6 三异丙苯裂解反应
    2.5 吸附/脱附实验
        2.5.1 吸附实验
        2.5.2 ZLC脱附
    2.6 催化反应
        2.6.1 9,10-二氢蒽加氢裂化反应
        2.6.2 VGO加氢裂化
第3章 以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合成多级孔Beta沸石
    3.1 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合成Beta沸石
    3.2 以CTAB为模板合成Beta沸石的方法及影响因素
        3.2.1 合成方法建立
        3.2.2 影响因素考察
    3.3 不同链长的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合成Beta沸石
    3.4 小结
第4章 CTAB在多级孔Beta沸石晶化过程中的作用
    4.1 CTAB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探究
    4.2 晶化过程跟踪
        4.2.1 晶化动力学
        4.2.2 CTAB在晶化过程中的存在形式
    4.3 CTAB在多级孔Beta沸石合成中的作用
        4.3.1 XRD分析
        4.3.2 N_2吸附/脱附分析
        4.3.3 SEM分析
        4.3.4 TG分析
    4.4 多级孔Beta沸石晶化机理
    4.5 小结
第5章 CTAB调变不同Si/Al比多级孔Beta沸石的性质
    5.1 低Si/Al比合成多级孔Beta沸石
        5.1.1 CTAB调变对沸石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5.1.2 CTAB调变对沸石酸性的影响
    5.2 高Si/Al比合成介孔Beta沸石
        5.2.1 CTAB调变对沸石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5.2.2 CTAB调变对沸石酸性的改变
    5.3 小结
第6章 多级孔Beta沸石的性能研究
    6.1 样品的物化性质
    6.2 Beta沸石的吸附性能
    6.3 Beta沸石的扩散性能
    6.4 探针分子反应表征Beta沸石的酸性
        6.4.1 甲基环己烷催化转化
        6.4.2 均三甲苯催化转化
        6.4.3 三异丙苯裂解
    6.5 小结
第7章 多级孔Beta沸石的规模化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7.1 多级孔Beta沸石的中试规模制备
    7.2 Beta沸石的扩散性能
    7.3 9,10-二氢蒽加氢裂化
    7.4 VGO加氢裂化反应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聚烯烃塑料的热解和催化热解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聚烯烃的热解
    1.1 聚烯烃热解生产蜡
    1.2 聚烯烃热解生产轻质芳烃(BTX)
    1.3 聚烯烃热解生产低碳烯烃
    1.4 聚烯烃热解生产苯乙烯单体
2 聚烯烃的催化热解
    2.1 聚乙烯的催化热解
    2.2 聚丙烯的催化热解
    2.3 聚苯乙烯的催化热解
    2.4 操作条件的影响
3 聚氯乙烯的脱氯及热转化
    3.1 逐步热解
    3.2 催化热解
    3.3 吸附剂的使用
4 结语

(3)天然沸石的改性与表征及其去除生活废水中LAS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前言
    1.2 LAS来源、毒害及处理技术
        1.2.1 LAS简介及废水来源
        1.2.2 LAS危害
        1.2.3 LAS处理研究方法
    1.3 天然矿物材料-沸石
        1.3.1 沸石简介
        1.3.2 沸石应用研究及改性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
        1.5.1 内部和表面两步改性制备沸石吸附剂
        1.5.2 IGC法研究改性沸石的表面性能
        1.5.3 改性沸石填料柱处理生活废水中LAS动力学模型建立
第2章 水体中LAS和CTMAB测试方法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2 LAS的测试方法研究
        2.2.3 CTMAB的测定方法研究
        2.2.4 ESI-MS的测定方法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LAS的测试方法研究结果
        2.3.2 CTMAB的测试方法研究结果
        2.3.3 ESI-MS的测试LAS和CTMAB方法研究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性沸石的制备与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有机改性沸石制备
        3.2.3 沸石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沸石CTMAB负载量的测定结果
        3.3.2 沸石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ICG对改性沸石表面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非极性探针分子的保留体积
        4.3.2 表面吸附自由能
        4.3.3 表面色散作用自由能测定
        4.3.4 酸碱作用自由能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CTMAB修饰沸石吸附LAS实验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5.2.2 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H值对吸附量的影响
        5.3.2 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
        5.3.3 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
        5.3.4 吸附动力学参数确定过程
        5.3.5 吸附等温线测试结果
        5.3.6 吸附热力学研究
        5.3.7 吸附机理探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SBR法及生物沸石填料柱处理LAS废水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仪器及药品
        6.2.2 自制SBR反应系统
        6.2.3 SBR系统处理模拟LAS废水实验
        6.2.4 填料柱制备与填料表征
        6.2.5 模拟废水及菌液配制
        6.2.6 人工挂膜实验
        6.2.7 填料柱处理模拟LAS废水实验条件探讨
        6.2.8 模型计算
    6.3 结果与讨论
        6.3.1 SBR系统处理模拟LAS废水影响因素探讨
        6.3.2 填料柱处理模拟LAS废水实验条件探讨
        6.3.3 数学模型计算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Ce负载Y/SBA-15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的微波法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的研究进展
        1.1.1 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的分类
        1.1.2 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的优点
        1.1.3 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的合成方法
        1.1.4 复合分子筛在工业催化方面的应用
        1.1.5 稀土的引入对复合分子筛催化性能的影响
    1.2 微波法
        1.2.1 微波特性、作用机理及物质在微波场中的介电行为
        1.2.2 微波加热的特点分析
        1.2.3 微波法合成复合分子筛
    1.3 聚烯烃类塑料催化降解研究现状
        1.3.1 聚烯烃的催化降解机理
        1.3.2 分子筛催化降解聚烯烃类塑料
        1.3.3 稀土负载分子筛催化降解聚烯烃类塑料
    1.4 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背景
        1.4.2 研究目的
        1.4.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主要原料和试剂
    2.2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2.3 样品的合成方案
        2.3.1 Y型微孔沸石分子筛的合成
        2.3.2 SBA-15和Ce-SBA-15介孔分子筛的合成
        2.3.3 Y/SBA-15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的合成
        2.3.4 Y与SBA-15的机械混合样品的合成
        2.3.5 Ce-Y/SBA-15的合成
        2.3.6 催化剂的制备
    2.4 测试分析手段与表征方法
        2.4.1 X射线衍射(XRD)
        2.4.2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2.4.3 扫描电镜(SEM)
        2.4.4 透射电镜(TEM,HRTEM)
        2.4.5 N_2吸附—脱附分析
        2.4.6 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
        2.4.7 紫外漫反射(UV-Vis)
        2.4.8 化学氨吸附(NH_3-TPD)
        2.4.9 吡啶吸附的红外光谱法(Py-FTIR)
        2.4.10 热分析(TG-DTG)
        2.4.11 气质联用色谱
    2.5 分子筛催化剂性能的评价
        2.5.1 酸催化性能的测试
        2.5.2 加氢裂化烷烃性能的测试
    2.6 催化降解聚烯烃性能的的测试
        2.6.1 评价目的
        2.6.2 催化剂样品的处理方法
        2.6.3 实验方法
第3章 Y/SBA-15复合分子筛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3.1 X射线衍射(XRD)表征结果分析
        3.1.1 Y型微孔沸石
        3.1.2 SBA-15介孔分子筛
        3.1.3 Y/SBA-15复合分子筛
        3.1.4 各合成因素对复合分子筛结构的影响
    3.2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结果分析
    3.3 N_2吸附—脱附表征结果分析
        3.3.1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
        3.3.2 孔径分布曲线
        3.3.3 BET比表面积等参数
    3.4 扫描电镜(SEM)表征结果分析
        3.4.1 Y型微孔沸石
        3.4.2 SBA-15介孔分子筛
        3.4.3 Y/SBA-15复合分子筛
    3.5 透射电镜(TEM)表征结果分析
        3.5.1 Y型微孔分子筛
        3.5.2 SBA-15介孔分子筛
        3.5.3 Y/SBA-15复合分子筛
    3.6 微波法与机械混合法合成样品的区别
        3.6.1 X射线衍射(XRD)表征结果分析
        3.6.2 N2吸附—脱附表征结果分析
        3.6.3 透射电镜(TEM)表征结果分析
    3.7 复合分子筛形成机理的分析
        3.7.1 囊泡状分子筛的生成
        3.7.2 类球形复合分子筛的生成
        3.7.3 莲藕形复合分子筛的生成
        3.7.4 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在溶液中的合成机理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Ce-Y/SBA-15复合分子筛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4.1 X射线衍射测试(XRD)表征结果分析
    4.2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结果分析
    4.3 N_2吸附—脱附表征结果分析
        4.3.1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
        4.3.2 孔径分布曲线
        4.3.3 BET比表面积等参数
        4.3.4 孔壁厚度的计算
    4.4 TG-DTG失重热重曲线表征分析
    4.5 SEM/EDS元素分析表征分析
    4.6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吸收光谱表征分析
    4.7 透射电镜(TEM)表征结果分析
        4.7.1 TEM测试结果分析
        4.7.2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表征分析
    4.8 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表征分析
    4.9 吡啶红外光谱(Py-FTIR)表征分析
    4.10 NH3-TPD分析
    4.11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分子筛催化剂酸催化和加氢裂化性能的研究
    5.1 酸催化性能的研究
        5.1.1 反应条件的考察
        5.1.2 产品结构表征
        5.1.3 酸催化机理的初探
    5.2 加氢裂化烷烃的研究
        5.2.1 加氢裂化正庚烷
        5.2.2 加氢裂化甲苯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复合分子筛催化剂催化降解聚烯烃类塑料的研究
    6.1 催化降解聚乙烯
        6.1.1 催化剂的部分物理化学性质
        6.1.2 催化剂对降解温度的影响
        6.1.3 降解反应活化能的测定
        6.1.4 催化剂对积炭的影响
        6.1.5 催化降解产物的分析
    6.2 聚苯乙烯
        6.2.1 催化剂对降解温度的影响
        6.2.2 催化降解反应活化能的测定
        6.2.3 催化剂对积炭的影响
        6.2.4 催化降解产物的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Hβ沸石催化降解聚烯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 料
    1.2 仪器与实验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剂的物化性能
    2.2 催化剂对聚合物分解温度的影响
    2.3 催化剂对聚合物积炭的影响
    2.4 裂解反应活化能的测定
    2.5 产物分析
3 结 论

(6)各种沸石催化降解聚苯乙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
    1.2 实验仪器
    1.3 测试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剂的特征参数
    2.2 催化剂对聚合物分解温度的影响
    2.3 催化剂对积炭的影响
    2.4 裂解反应活化能的测定

(7)低密度聚乙烯与玉米芯的催化共热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废塑料热裂解现状
        1.1.1 废塑料热裂解方法和热裂解特性
        1.1.1.1 废塑料裂解方法
        1.1.1.2 聚乙烯裂解及催化裂解特性
        1.1.2 聚乙烯裂解催化剂研究进展
        1.1.3 聚乙烯的裂解机理
    1.2 生物质裂解现状
        1.2.1 生物质热裂解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1.2.2 生物质热裂解催化剂研究进展
        1.2.3 生物质反应机理
    1.3 废塑料与生物质的共裂解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2. 聚乙烯单独催化热解和与玉米芯共热解研究
    2.1 聚乙烯单独催化热解研究
        2.1.1 实验部分
        2.1.1.1 原料及催化剂性质
        2.1.1.2 裂解试验装置及流程
        2.1.1.3 产品分析及数据处理
        2.1.2 催化剂对低密度聚乙烯热解的影响
    2.2 LDPE 与玉米芯共热解研究
        2.2.1 玉米芯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2.2.1.1 主要化学成分
        2.2.1.2 三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实验
        2.2.2 LDPE 与玉米芯的共同热解
        2.2.2.1 实验部分
        2.2.2.2 生物质
        2.2.2.3 玉米芯对混合物热解所得油相液体组分的影响
        2.2.2.4 LDPE 对混合物热解所得水相液体组分的影响
3. 不同气氛下玉米芯/LDPE 混合物的催化热解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料及催化剂性质
        3.1.2 裂解试验装置及流程
        3.1.3 液体产物分析及数据处理
        3.1.3.1 分析条件
        3.1.3.2 液体产物分布的确定
    3.2 玉米芯/LDPE 混合物在不同热解气氛下共催化热解的研究
        3.2.1 玉米芯/LDPE 混合物在不同热解气氛中的热解研究
        3.2.1.1 温度对共热解的影响
        3.2.1.2 反应时间对共热解的影响
        3.2.2 玉米芯/LDPE 混合物在不同热解气氛中的催化热解研究
        3.2.2.1 玉米芯/LDPE 混合物在氮气气氛中的催化热解研究
        3.2.2.2 玉米芯/LDPE 混合物在氢气气氛中的催化热解研究
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8)废有机玻璃裂解技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热裂解
    1.1 热裂解机理
    1.2 热裂解处理工艺以及研究现状
        (1)熔融金属或金属盐作传热介质法
        (2)干馏法
        (3)过热蒸汽法
        (4)流化床裂解法
2 催化裂解
    2.1 催化裂解机理
    2.2 催化裂解处理工艺以及研究现状
3 热裂解-催化改质
4 结 语

(10)多官能团单体的合成及在PCL辐射交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固体酸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1.1 固体超强酸
        1.1.2 分子筛
        1.1.3 杂多酸
        1.1.4 固体酸代替硫酸催化酯化的研究展望
    1.2 聚合物的辐射交联与强化交联
        1.2.1 PFM的强化交联效应
        1.2.2 PFM的强化交联效率
        1.2.3 强化交联机理
        1.2.4 强化交联发展
    1.3 聚己内酯(PCL)
        1.3.1 PCL的理化性能
        1.3.2 PCL的生物降解性和相容性
        1.3.3 PCL的形状记忆特性
        1.3.4 PCL的应用
        1.3.5 PCL的强化交联
        1.3.6 PCL—无机共混物的意义
第二章 多官能团单体的合成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及主要仪器
        2.1.2 催化剂的选择和制备
        2.1.3 二甲基丙烯酸丁二醇酯的合成后处理
        2.1.4 PETA的合成及后处理
        2.1.5 产率的测定及产物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7.1 合成原理
        2.2.2 产物的红外光谱图
        2.2.3 固体酸的催化活性
        2.2.4 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PCL的强化交联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原材料、仪器
        3.1.2 PCL与PFM的共混
        3.1.3 材料的辐射处理
        3.1.4 材料的性能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辐照剂量对PCL-PFM体系辐射交联的影响
        3.2.2 PFM官能度对PCL-PFM体系辐射交联的影响
        3.7.3 PFM用量对PCL-PFM体系辐射交联的影响
        3.2.4 PCL-PFM体系的辐射交联规律
        3.2.5 辐照对PCL-PFM力学性能的影响
        3.2.6 PFM用量对PCL-PFM力学性能的影响
        3.2.7 官能团度对PCL-PFM力学性能的影响
    3.3 结论
第四章 羟基磷酸钙对聚己内酯的增强效应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仪器
        4.1.2 PCL与CPP的共混
        4.1.3 材料的辐射处理
        4.1.4 材料的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PCL-CPP体系的辐射交联
        4.2.2 PCL-CPP体系的力学性能
        4.2.4 PCL-CPP-PFM体系的力学性能
    4.3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Hβ沸石催化降解聚烯烃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级孔Beta沸石 ——从小试到中试[D]. 张维民.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聚烯烃塑料的热解和催化热解研究进展[J]. 孙艺蕾,马跃,李术元,岳长涛. 化工进展, 2021(05)
  • [3]天然沸石的改性与表征及其去除生活废水中LAS的应用研究[D]. 谭文渊.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1)
  • [4]Ce负载Y/SBA-15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的微波法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的研究[D]. 史春薇. 东北大学, 2015(07)
  • [5]Hβ沸石催化降解聚烯烃的研究[J]. 陈平,孙永康. 工业催化, 2004(12)
  • [6]各种沸石催化降解聚苯乙烯的研究[J]. 陈平.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04(01)
  • [7]低密度聚乙烯与玉米芯的催化共热解研究[D]. 王柳. 四川大学, 2006(03)
  • [8]废有机玻璃裂解技术研究综述[J]. 刘峥,曾斌,刘煦晴,李亮,祁佺,魏良玉,胡宝明. 广州化工, 2022(04)
  • [9]废塑料裂解制燃料的研究进展[J]. 刘贤响,尹笃林. 化工进展, 2008(03)
  • [10]多官能团单体的合成及在PCL辐射交联中的应用[D]. 周海峰.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4)

标签:;  ;  ;  ;  

Hβ沸石催化降解聚烯烃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