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训练方式对少年散打运动员血乳酸和心率变化的影响

不同训练方式对少年散打运动员血乳酸和心率变化的影响

一、不同训练方法对青少年散打运动员血乳酸和心率变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士钢[1](2021)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对散打专选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累积,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法已经进入了运动训练领域,但是将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应用于高校散打教学训练的相关研究还有所欠缺。本研究以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对散打专选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高强度间歇性训练以该训练法对散打专选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将12名受试者分为两组,设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以散打专项动作组成的高强度间歇性训练作为实验干预。通过各项指标测试散打专选学生在实验干预前后的一般有氧耐力、专项有氧耐力、一般无氧耐力和专项无氧耐力水平来验证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是否能够对散打专选学生的耐力素质产生影响,所得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干预前后组间对比:实验前两组组间肺活量、12分钟跑距离、5分钟行进间左右鞭腿组数、5分钟拳法组合空击组数、平均无氧功率、最大无氧功率、到达无氧功率峰值的时间、30米×8折返跑成绩、30秒快速击打沙袋个数、30秒左右鞭腿击打混合靶组数各指标对比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两组组间肺活量、5分钟行进间左右鞭腿组数、5分钟拳法组合空击组数、平均无氧功率、30秒快速击打沙袋个数、30秒左右鞭腿击打混合靶组数各指标对比表现出了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两组组间12分钟跑距离、最大无氧功率、到达无氧功率峰值的时间、30米×8折返跑成绩各指标对比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2)实验干预前后组内对比:实验组组内肺活量、12分钟跑距离、5分钟行进间左右鞭腿组数、5分钟拳法组合空击组数、30米×8折返跑成绩、30秒左右鞭腿击打混合靶组数各指标实验前后对比表现出了极其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组内平均无氧功率、最大无氧功率、30秒快速击打沙袋个数各指标实验前后对比表现出了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组内到达无氧功率峰值的时间实验前后对比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12分钟跑距离、5分钟行进间左右鞭腿组数、5分钟拳法组合空击组数、30米×8折返跑成绩、30秒快速击打沙袋个数、30秒左右鞭腿击打混合靶组数各指标实验前后对比表现出了极其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组内肺活量实验前后对比表现出了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平均无氧功率、最大无氧功率、到达无氧功率峰值的时间各指标实验前后对比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高强度间歇性训练能够显着提高散打专选学生一般有氧耐力、专项有氧耐力、一般无氧耐力、专项无氧耐力的测试成绩,对散打专选学生的一般有氧耐力、专项有氧耐力、一般无氧耐力、专项无氧耐力提升效果显着。(2)传统耐力训练能够提高散打专选学生一般有氧耐力、专项有氧耐力、一般无氧耐力、专项无氧耐力的测试成绩,对散打专选学生的一般有氧耐力、专项有氧耐力、一般无氧耐力、专项无氧耐力提升效果一般。(3)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和传统耐力训练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散打专选学生的耐力素质,但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的提升效果更佳。

冯尚金[2](2021)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男子散打运动员注意瞬脱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不同运动状态下男子散打运动员注意瞬脱检测,依据男子散打运动员注意瞬脱程各位置的报告正确率、最低点出现的位置、持续时间等指标,揭示男子散打运动员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对各种瞬时连续有效的制胜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特征,依据变化特征为武术散打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比赛技战术的制定、定向培养等方面提供相关数据及理论参考,对提高男子散打运动员的整体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研究对象:上海市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男子散打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2岁之间,体重级别在58-80kg之间,分为优秀组(健将或一级运动员)与一般组(二级运动员)。测试指标:运动状态指标:国内外众多科研理论和实践经验证明,对于运动员不同运动状态的诊断与鉴定,尤其是运动员疲劳状态又分为肌肉疲劳和认知疲劳,单一指标往往很难判定运动员身体状态,通常进行多指标综合鉴定,通过对专家进行相关访谈,选取了 RPE、心率、综合反应时等作为运动状态指标。注意瞬脱指标:注意瞬脱T(目标刺激)和8个位置P(探测刺激)的识别正确率、最低点出现的位置、持续时间等指标。研究结果:优秀组安静与兴奋、疲劳状态相比在心率、RPE上(p<0.01)具有显着差异,在综合反应时上(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一般组安静与兴奋、疲劳状态相比在心率、RPE、综合反应时上(p<0.01)具有显着差异。安静状态下两组在RPE上(p>0.05)无统计学差异,心率(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综合反应时(p<0.01)具有显着差异。兴奋状态下两组在RPE指数上(p>0.05)无统计学差异,心率(p>0.05)无统计学差异,综合反应时(p<0.05)具有无统计学差异。疲劳状态下两组在RPE指数上(p<0.01)具有显着差异,心率(p>0.05)无统计学差异,综合反应时(p<0.01)具有显着差异。不同运动状态下两组运动员注意瞬脱最低点都出现在P2(280ms)处,在相同运动状态下,两组运动员注意瞬脱最低点p2位置上的识别正确率(p>0.05)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安静状态下注意瞬脱作用持续时间优秀组约700ms,一般组约为840ms。兴奋状态下注意瞬脱作用持续时间优秀组约560ms,一般组约为700ms。疲劳状态下注意瞬脱作用持续时间优秀组约840ms,一般组约为980ms。安静状态下优秀组经历1次重度,2次中度与轻度,3次轻微瞬脱,一般组经历2次重度与中度,3次轻度与轻微瞬脱。兴奋状态下优秀组经历2次中度与轻度,4次轻微瞬脱,一般组经历2次重度,1次中度,2次轻度,3次轻微瞬脱。疲劳状态下优秀组经历1次完全与重度,2次中度,3次轻度,1次轻微瞬脱,一般组经历2次完全,1次重度与中度,4次轻度瞬脱。对目标刺激T识别,组别的主效应非常显着(p<0.01),运动状态的主效应非常显着(p<0.01),组别和运动状态的交互作用不显着(p>0.05)。对P1、P2、P3位置的探测刺激识别,组别的主效应不显着(p>0.05),同时运动状态的主效应不显着(p>0.05),组别与运动状态的交互作用不显着(p>0.05)。对P4位置的探测刺激识别,组别的主效应不显着(p>0.05),运动状态的主效应显着(p<0.05),组别与运动状态的交互作用不显着(p>0.05)。对P5位置的探测刺激识别,组别的主效应不显着(p>0.05),运动状态的主效应不显着(p>0.05),组别与运动状态变量的交互作用不显着(p>0.05)。对P6位置的探测刺激识别,组别变量的主效应显着(p<0.05),运动状态的主效应不显着(p>0.05),组别与运动状态的交互作用不显着(p>0.05)。对P7位置的探测刺激识别,组别的主效应显着(p<0.05),运动状态的主效应非常显着(p<0.01),组别与运动状态的交互作用不显着(p>0.05)。对P8位置的探测刺激识别,组别的主效应显着(p<0.05),运动状态主效应不显着(p>0.05),组别与运动状态的交互作用不显着(p>0.05)。研究结论:1.两组散打运动员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均出现了明显的注意瞬脱现象,其中,兴奋状态下注意瞬脱现象最不明显,疲劳状态下注意瞬脱现象最明显。2.运动状态的改变并不会影响散打运动员注意瞬脱最低点出现的位置,两组散打运动员注意瞬脱最低点均出现在探测刺激P2(280ms处)位置上,同时在该位置上的识别正确率上也不具有明显的差异。3.不同运动状态下,优秀散打运动员均比一般散打运动员更早的脱离注意瞬脱现象,其中,安静与兴奋状态下,优秀散打运动员提前140ms脱离注意瞬脱,疲劳状态下,优秀散打运动员提前280ms脱离注意瞬脱。4.两组散打运动员在各兴奋状态下较安静状态相比,注意瞬脱出现时间短,持续时间短,程度轻,疲劳状态较安静状态相比,注意瞬脱出现时间长,持续时间长,程度重。5.两组散打运动员对420ms内的目标识别是人类基本认知能力,与本身运动等级与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而对420ms-1120ms内的目标识别(除600ms位置目标),与运动等级或运动状态等因素有关。

位小龙[3](2020)在《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常压低氧环境下中等强度训练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健美操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是否有积极影响,不同的研究结论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利用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中等强度训练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健美操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的影响作进一步的探究。研究方法:以32名健美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低氧高强度间歇训练组(HH)、低氧中等强度训练组(HM)、常氧高强度间歇训练组(NH)、常氧中等强度训练组(NM)。HH组与NH组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80%-90%储备心率),HM组与NM组进行中等强度训练(70%-80%储备心率),各组每次运动30min,每周3次,共4周。4周实验前后检测血乳酸(Bla)、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与红细胞压积(HCT)等有氧能力相关指标和峰值功率(PP)、相对峰值功率(PP/KG)、TPP(s)、平均功率(AP)、相对平均功率(AP/KG)、功率递减率(%)等无氧能力相关指标以及身体机能指标如肌酸激酶(CK)、血尿素(UREA)。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对本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实验前后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代表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代表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1.与实验前相比,HH组在递增负荷(200W和250W)测试中与运动后10min处血乳酸的降低非常明显、最长运动时间的延长极其明显、乳酸负荷曲线的右移非常明显(P<0.01),NH组在150W测试中血乳酸显着降低、最长运动时间显着增长(P<0.05),HM组与NM组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组间相比,HH组与NH组递增负荷最长运动时间显着高于HM组与NM组(P<0.05),HH组与NH组、HM组与NM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实验前相比,HH组与HM组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压积显着升高(P<0.01),NH与NM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压积没有显着性变化。组间相比,HH组血红蛋白显着高于NH组(P<0.05),HH组红细胞计数显着高于NH组和NM组(P<0.05),HH组与HM组、NH与NM组之间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压积无显着性差异。3.与实验前相比,HH组PP、PP/KG、AP、AP/KG值非常明显提高(P<0.01)、PD与TPP明显降低(P<0.05),NH组PP、PP/KG、AP、AP/KG值明显提高(P<0.05)、PD与TPP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HM组与NM组没有显着性变化。组间相比,HH组与NH组、HM组与NM组之间在PP、PP/KG、AP、AP/KG上没有显着性差异。4.与实验前相比,HH组血尿素明显升高(P<0.05),而肌酸激酶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其余各组血尿素、肌酸激酶与实验前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相比,HM组与NM、HH组与NH组之间肌酸激酶与血尿素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在常氧条件下进行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健美操运动员有氧能力没有显着影响,但无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2.4周常压低氧中等强度训练与常氧中等强度训练都未能有效提高健美操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能力。3.4周常压低氧高强度间歇训练可显着提高健美操运动员的有氧、无氧能力。

杨志亭[4](2020)在《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文中提出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季运动项目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尤其是在我国取得了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的举办权之后,其任务更显艰巨。近年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发展较快,已经接近世界先进国家运动员水平,但他们却由于体能不足原因,常在世界大赛的最后时刻功亏一篑。体能不足主要是体能训练效率较低问题。我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效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对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缺乏精准的了解,缺少对运动员体能特征进行评价的标准,导致无法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体能训练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探析我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尝试制定适合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评价标准,以加强对运动员体能监控能力体系建设,增强运动员体能训练效果,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理论上论证了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体能及体能特征的内涵与外延,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69项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测试初选指标;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对初选测试指标进行了2轮专家筛选,最终得到了30项测试指标;第三,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冬管中心随机抽取了70名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30名运动健将、40名一级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并对其进行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第四,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参加测试的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第五,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以参加测试运动员具体项目(500米、1000米、1500米等奥运项目)的运动成绩为因变量,以因子分析法得到的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结果为自变量,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三个方面对测试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最后,构建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模型。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综合运用测试法、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优秀运动员体能特征评价标准是可行的、有效的。2、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主要表现为:身体充实度大、体脂率低、臀部肌肉发达等身体形态特征,较强的无氧代谢供能与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快速消除疲劳能力等生理机能特征,强大的蹲屈滑行无氧耐力与两腿交替蹬伸的爆发力、较快的滑行速度、良好的单腿支撑平衡能力、快速调整身体姿势能力等运动素质特征;其中蹲屈滑行无氧耐力、无氧代谢供能能力、身体充实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3、我国优秀男子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实度大、臀部肌肉发达、磷酸原系统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强、两腿连续蹬伸爆发力强、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两腿连续蹬伸爆发力、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4、我国优秀男子10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实度大、体脂率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疲劳恢复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强、移动速度快、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移动速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5、我国优秀男子1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度实大、体脂率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有氧氧化系统供能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好、移动速度快、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移动速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

李广[5](2019)在《中国国家攀岩队女子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评定》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对备战2017年10月14日厦门攀岩世界杯的国家攀岩队女子运动员进行身体机能监控,把各个阶段所测得数据及时反馈给教练员,让教练员能够及时地了解各个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并且按照所测试的各个指标及数据,及时调整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和训练计划安排,促使训练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研究方法:对备战2017年10月14日厦门攀岩世界杯的国家攀岩队6名运动等级为一级及以上的女子运动员进行身体机能评定。于2017年9月1日到2017年9月28日的赛前准备阶段,对国家攀岩队女子运动员进行测试,测试日期分别是9月7日(a)、9月14日(b)、9月21日(c)、9月28日(d),测试间隔为一周,共测四次。肌酸激酶、血尿素氮在所选日期清晨空腹状态下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使用比色法进行测试,血红蛋白在所选日期清晨空腹状态下用血红蛋白分析仪使用电化学生物感应法测试,血乳酸在每所选日期清晨空腹状态下、速度攀岩模拟训练赛后即刻、3min后和30min后采耳血用便携式乳酸分析仪进行测试(休息方式为:放松练习结合静坐休息),心率在每所选日期的清晨安静状态和速度攀岩模拟训练赛中测试,监测静息心率和训练中峰值心率,根据测试结果评定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并将结果反馈给教练员,教练员通过测试结果调整国家攀岩队女子运动员的训练方案,使训练科学合理化。9月27日依据体育测量与评价中的标准和方法对国家攀岩队女子运动员的握力、背肌力、肺活量、身高、体重、上肢长、下肢长、上臂围和大腿围进行测量和统计后将测试结果反馈给教练员,帮助教练员全面掌握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研究结果:对国家攀岩队女子运动员进行为期4周的身体机能监测,整个集训期间,国家攀岩队6名女子运动员9月14日测试肌酸激酶值较9月7日测试肌酸激酶值有显着升高(P<0.05),升高幅度为41.7U/L,9月21日测试肌酸激酶值较9月14日测试肌酸激酶值有显着降低(P<0.05),降低幅度为25.4U/L。国家攀岩队6名女子运动员的血尿素氮值经组间对比均无显着变化(P>0.05)。国家攀岩队6名女子运动员9月21日测试血红蛋白值较9月14日测试血红蛋白值有显着升高(P<0.05),升高幅度为8.3g/L。国家攀岩队6名女子运动员血乳酸安静状态值经组间对比均无显着变化(P>0.05),血乳酸训练赛后即刻值经组间对比均无显着变化(P>0.05),血乳酸训练赛后3min值经组间对比均无显着变化(P>0.05),血乳酸训练赛后30min值经组间对比均无显着变化(P>0.05)。国家攀岩队6名女子运动员9月14日测试静息心率值较9月7日测试静息心率值有极显着升高(P<0.01),升高幅度为8.5b/min。国家攀岩队6名女子运动员9月14日测试峰值心率较9月7日测试峰值心率有极显着升高(P<0.01),升高幅度为11b/min,9月21日测试峰值心率较9月14日测试峰值心率有极显着下降(P<0.01),下降幅度为15.8b/min,9月28日测试峰值心率较9月21日测试峰值心率有显着升高(P<0.05),升高幅度为5.5b/min。国家攀岩队6名女子运动员的握力和背肌力分别为37.6N和109.0N;握力指数和背肌力指数分别为70.4%和201.9%;肺活量和肺活量指数分别为3268.3ml和61.0ml/kg;身高和体重分别为166.3cm和54.8kg;克托莱指数、BMI和体脂率分别为328、19.7kg/m2和22.8%;上肢长和下肢长分别为71.4cm和96.8cm;上臂围和大腿围分别为25.8cm和51.4cm。结论:在厦门攀岩世界杯备战过程中,国家攀岩队女子运动员的肌酸激酶(CK)、血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血乳酸(BLA)、心率指标的变化都在正常的范围内,教练安排的训练内容和方法基本符合运动员机体的要求。国家攀岩队女子运动员的握力、背肌力优秀,心脏功能处于一般水平,肺功能相对较差。国家攀岩队女子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处于正常标准范围内,其中运动员的体脂率高,下肢长度长,并且身体形态有其项目自身特点。

杜广强[6](2019)在《济南市体校散打运动员冬训期生理生化指标监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监控济南市体校武术散打运动员冬训过程,服务于代表山东省及国家参加全运会及奥运会的运动员,本研究的目的为通过监控运动员的冬训过程,分析运动员的各项生化、免疫指标,同时分析冬训期运动员身体机能的表现和教练员的训练计划,把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进行有机结合,为冬季训练提供科学的检测依据,为教练员训练计划的设定和体能训练的安排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取山东体育学院的8名散打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对训练前后的身体成分,如有氧能力,无氧能力,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和血尿素(BU)进行研究。测量血清肌酸激酶(CK),血清睾酮(T),皮质醇(C)等生理生化指标;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IgM抗体),免疫球蛋白(IgA)等免疫指标。对数据进行分析以评估济南市散打运动员冬训期间的训练效果。研究结果显示,(1)为期三个月的冬训使两名男运动员体重增加,其余运动员平均体重下降0.3公斤,体重控制以及肌肉含量的增加情况良好;(2)运动员在经过三个月的冬季训练之后,其最大无氧功率以及平均无氧功率与冬训前期相比有明显的提高;(3)运动员最大摄氧量从3552.3毫升/分钟上升到4633.7毫升/分钟,有氧能力有所增强;(4)血红蛋白浓度从144.33克/升升高到148.43g/升;尿素氮浓度从6.63mmol/升下降到6.35mmol/升;血清肌酸激酶浓度从358.79U/升上升到501.30U/升;血清睾酮浓度从6.38ng/ml的下降到5.10ng/ml的;皮质醇浓度从380.01ng/毫升下降到321.52ng/毫升,由此可见运动员无过度疲劳现象出现,生化指标基本处于正常范围之内;(5)免疫球蛋白浓度从11.7克/升上升到12.5克/升;免疫球蛋白甲浓度从1.2克/升上升到1.3克/升,运动员的免疫能力有所增强。结论:(1)三个月的冬训对运动员的体重控制以及肌肉含量的增加较为理想;(2)在三个月的冬训期间,运动员无过度疲劳现象出现,生化指标显示基本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运动训练方案较为合理;(3)三个月的冬训,使运动员的无氧、有氧能力以及免疫能力有所增强。

李恒祥[7](2019)在《我国少年散打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散打队为例》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少年散打运动员,确立详细、合适的选材指标,建立少年散打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完善和丰富散打选材及理论研究体系,为我国少年散打运动员选材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少年散打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1)初步建立了我国少年散打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一级指标7项遗传因素、发育程度、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心理素质与教练员经验评定;二级指标15项:家族系调查、骨龄、长度、围度、体脂、充实度、一般素质、专项素质、心血管机能、呼吸机能、血液机能、反映时、神经类型、专项技术与意志品质;三级指标25项:父母身体素质、家族遗传病史、RUS-CHN法、上肢长、下肢长、颈围、大腿围、去脂体重、维尔维克指数、引体向上、立定跳远、30米冲刺跑、横竖叉、10s立卧撑、400米×3间歇跑、15s拳腿空击、1min拳腿组合打沙包、心功指数、肺活量、血红蛋白、选择反应时、拳法、腿法、摔法与训练/比赛作风。(2)通过层次分析法,对选材指标体系构造判断矩阵,进行第三轮专家问卷调查。最终确定了各项选材指标的大致权重关系:身体素质约占30%,发育程度和身体形态约占30%,心理、身体机能等方面约占26%,遗传和教练员评定指标约占14%。专项素质指标中1min拳腿组合打沙包、400米×3间歇跑较为重要;一般素质指标中30米冲刺跑、10s立卧撑较为重要;运动心理指标中选择反应时较为重要;发育程度指标中骨龄较为重要;身体形态指标中身体充实度、去脂体重、下肢长、大腿围较为重要;教练员经验评定指标中意志品质较为重要;身体机能指标中血红蛋白、心功指数较为重要;遗传因素指标中家族遗传病史较为重要。(3)建立选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等级,利用模糊综合评估公式对对少年散打运动员做出综合评价。研究结论:(1)本研究通过访谈及对我国5所体育高等院校的20位散打领域专家和上海体育学院10位运动训练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问卷调查,确定了7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25项三级指标,建立了一个多层级,系统的选材指标体系(2)通过层次分析法,对选材指标体系构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发育程度是少年散打运动员选材时最重要的三个因素。(3)利用模糊综合评估公式对对少年散打运动员做出综合评价,进而对少年散打运动员做出整体综合评价,为教练员在选材时提供直观便捷的应用。

敬艳[8](2018)在《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备战里约奥运会年度训练安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提升我国女子竞走项目科学化训练水平,运用专家访谈法、测试分析法、跟踪观察法以及个案分析法等,以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备战里约奥运会年度训练安排为研究对象,对奥运年全年训练周期、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安排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包括:(1)全年在双周期安排模式下,通过小周期的板块训练,实现全年训练负荷的平稳有序发展。(2)全年训练内容以专项有氧能力为核心,技术为关键,重视技术性小力量,强调有氧能力发展的同时提升技术能力,力量和速度训练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冬训初期力量训练占比大,夏训占比小,而速度训练安排相反。其中,一般准备阶段,以有氧能力和力量耐力为主,重视技术改进和完善;专门准备阶段,提升有氧能力的基础上发展混氧能力,强调建立技术动力定型;比赛期注重有氧和混氧能力向比赛转化,突出稳定的技术能力。(3)全年训练手段安排方面,以大负荷量课为核心,大强度课为突破口,技术训练强调体能化、系统化以及技术与速度协调发展。其中,刘虹和切阳什姐注重功能性力量,技术训练强调整体技术协调能力。吕秀芝强调下肢力量,技术训练突出纠正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个人技术风格。(4)由刘虹和切阳什姐全年负荷安排可知,两位运动员常年坚持中、低强度大负荷量积累,两个周期均重点发展专项有氧能力,并通过适当安排大强度负荷,促使机体完成“刺激-适应-再刺激-再适应”过程,逐步提升竞技能力。而由吕秀芝全年负荷安排可知,其将中、低强度有氧训练作为全年训练主体内容,冬训与夏训阶段分别侧重于发展基础有氧能力与提高专项有氧能力,在低强度、大运动量累积效应的基础上,通过适时穿插大强度内容,引起机体新异刺激,提高竞技能力。(5)全年训练中,三位运动员均具有在保证有氧能力厚度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安排大强度混氧和无氧能力训练“拉动”有氧能力的特点,即“提低—限高—增量”的总体特点。高原训练前均注重有氧能力的沉淀,高原训练过程中强调高原训练平原化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递增专项有氧能力负荷强度;赛前阶段,均安排两周时间的减量训练进行调整,表现为减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但是,由负荷变化可知,刘虹和切阳什姐全年负荷强度以专项有氧能力为核心,强调长期持续高质、大负荷量、大强度刺激的训练理念,而吕秀芝呈现出“平台”与“阶梯”相结合的强度增加特点。

王猛,张新柱,许瑞平,何卫龙,吴猛[9](2018)在《散打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文中指出本文采用生理、生化监控手段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散打运动员的无氧耐力训练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持续4min、休息1min、保持三组的无氧耐力训练方法,运动员整个训练过程处于无氧运动区间,血乳酸大量堆积,基本达到无氧耐力训练的目的。经过五周的训练,运动员血乳酸耐受性提高。不同年龄段的甲组、乙组运动员对持续4min、休息1min、保持三组的无氧耐力训练接受程度不同,对平均年龄14周岁的乙组运动员来说该训练模式训练强度过大;对平均年龄16周岁的甲组运动员来说,该训练模式比较适合。希望能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散打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吕志武[10](2016)在《有氧训练对少儿游泳运动员速度耐力的影响》文中认为有氧训练是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儿游泳运动员培养中进行系统的有氧训练,打好耐力基础,是育才和成才的关键。但长期以来我国基层少儿游泳运动员训练中普遍不重视有氧训练,影响了少儿游泳运动员速度耐力的提升。提高教练员对有氧训练的重视程度,提高有氧训练的系统性,是训练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参照近年来国内外竞技游泳中有氧训练的成果,结合少儿游泳运动员特殊的心理、生理特点设计针对性的有氧训练,选择某青少年游泳培训基地的40名少儿游泳运动员(平均年龄8.3岁,平均训练年限1.5年,男女各20人)为实验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人,其中男子少儿游泳运动员10人,女子少儿游泳运动员10人)。实验组接受8周有氧训练,对照组接受传统训练,训练前后检验两组运动员的心肺功能、身体素质及专项成绩,进而探讨有氧训练对少儿游泳运动员速度耐力的影响,为有氧训练的推广提供参考和依据。结果显示,实验前两组少儿的心肺功能、身体素质、专项成绩没有显着差异。为期8周的训练结束后,在有氧能力方面实验后实验组少儿游泳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指标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少儿游泳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指标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而心率指标变化不具有差异性。在身体素质方面,两组少儿游泳运动员在实验后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两组少儿游泳运动员的提升值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专项成绩方面,实验后两组少儿游泳运动员在100m自由泳专项成绩方面同样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在400m自由泳成绩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少儿游泳运动员400m自由泳成绩的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少儿游泳运动员。整体而言,实验结束后两组少儿的心肺功能、身体素质、专项成绩都有一定程度提高,但采用有氧训练的实验组少儿速度耐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采用传统训练的对照组少儿。所以在少儿游泳训练中应当重视少儿游泳运动员的有氧训练,增加有氧训练的比例,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不同训练方法对青少年散打运动员血乳酸和心率变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训练方法对青少年散打运动员血乳酸和心率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对散打专选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散打项目需要良好的耐力作为支撑
        1.1.2 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符合散打项目的特点
        1.1.3 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对散打专选学生耐力提升效果有待验证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2 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法相关研究
        1.2.3 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对格斗对抗项目耐力影响的研究
        1.2.4 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对散打耐力影响的研究
        1.2.5 现有相关文献总体述评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散打专选学生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3.2 散打专选学生有氧耐力情况对比分析
        3.2.1 散打专选学生一般有氧耐力情况对比分析
        3.2.2 散打专选学生专项有氧耐力情况对比分析
    3.3 散打专选学生无氧耐力情况对比分析
        3.3.1 散打专选学生一般无氧耐力情况对比分析
        3.3.2 散打专选学生专项无氧耐力情况对比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不同运动状态下男子散打运动员注意瞬脱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注意瞬脱概念
    2.2 注意瞬脱研究范式
    2.3 注意瞬脱主要理论模型
        2.3.1 干扰模型
        2.3.2 两区段竞争模型
        2.3.3 中枢干扰模型
        2.3.4 暂时性失控模型
        2.3.5 延迟选择模型
    2.4 运动员注意瞬脱相关研究
        2.4.1 运动员注意瞬脱优势效应研究
        2.4.2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注意瞬脱研究
        2.4.3 同项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注意瞬脱研究
        2.4.4 不同情绪状态运动员注意瞬脱研究
        2.4.5 运动员注意瞬脱发展特征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3.1 实验对象
        3.2.3.2 实验时间与地点
        3.2.3.3 实验设计
        3.2.3.4 实验设备
        3.2.3.5 运动干预
        3.2.3.6 实验流程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运动状态下优秀组与一般组运动数据结果分析
    4.2 相同运动状态下优秀组与一般组运动数据结果分析
    4.3 不同运动状态下优秀组与一般组注意瞬脱现象总体分析
        4.3.1 不同运动状态下优秀组与一般组注意瞬脱最低点结果分析
        4.3.2 不同运动状态下优秀组与一般组注意瞬脱持续时间结果分析
        4.3.3 不同运动状态下优秀组与一般组注意瞬脱程度结果分析
        4.3.4 不同运动状态下优秀组与一般组注意瞬脱各位置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体适能PAR-Q问卷
    附件二 运动强度与运动自觉量表(RPE)
    附件三 专家访谈提纲

(3)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竞技健美操发展现状
2 文献综述
    2.1 高原训练概述
    2.2 低氧训练概述
    2.3 高强度间歇训练概述
    2.4 低氧(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的影响
        2.4.1 低氧(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
        2.4.2 低氧(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无氧能力的影响
    2.5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的影响
        2.5.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
        2.5.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运动员无氧能力的影响
    2.6 健美操运动员的代谢特征
    2.7 常压低氧训练的高度、持续时间和训练强度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与分组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法
        3.2.2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有氧能力相关指标变化
        4.1.1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血乳酸变化
        4.1.2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最长运动时间变化
        4.1.3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血红蛋白变化
        4.1.4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红细胞计数变化
        4.1.5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红细胞压积变化
    4.2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无氧能力相关指标变化
        4.2.1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峰值功率与相对峰值功率变化
        4.2.2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TPP变化
        4.2.3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平均功率与相对平均功率变化
        4.2.4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功率递减率变化
    4.3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身体机能指标变化
        4.3.1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变化
        4.3.2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血尿素变化
5 分析与讨论
    5.1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
        5.1.1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测试结果分析
        5.1.2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血红蛋白的影响
        5.1.3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红细胞计数的影响
        5.1.4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对运动员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5.2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无氧能力的影响
        5.2.1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峰值功率、相对峰值功率和TPP的影响
        5.2.2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平均功率、相对平均功率和功率递减率的影响
    5.3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5.3.1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肌酸激酶的影响
        5.3.2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血尿素的影响
6 结论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奥会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
        1.1.2 体能对现代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作用凸显
        1.1.3 对体能特征准确了解是实施科学训练的前提
        1.1.4 对体能特征科学评价是规划体能训练过程的基础
        1.1.5 现有的短道速滑体能特征评价研究已满足不了项目发展需求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任务
    1.5 创新之处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2.文献综述
    2.1 关于体能概念研究的综述
        2.1.1 体能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2.1.2 国外体能概念的研究
        2.1.3 国内体能概念的研究
        2.1.4 对体能概念的辨析
    2.2 关于体能特征与运动项目特征关系研究的综述
        2.2.1 体能与技术的关系
        2.2.2 体能与战术的关系
    2.3 关于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研究的综述
        2.3.1 身体形态特征的研究
        2.3.2 生理机能特征的研究
        2.3.3 运动素质特征的研究
    2.4 关于体能评价研究的综述
        2.4.1 体能指标的确定
        2.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2.4.3 评价标准的制定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德尔菲法
        3.2.4 测试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理论分析
        4.1.1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规则分析
        4.1.2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技术分析
        4.1.3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战术分析
        4.1.4 短道速滑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与具体项目体能特征关系分析
    4.2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2.1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的确定
        4.2.2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
        4.2.3 短道速滑整体项目体能特征评价标准的制定
        4.2.4 对整体项目体能特征评价结果的分析
    4.3 具体项目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1 男子5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2 男子10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3 男子15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4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模型的构建
        4.4.1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模型
        4.4.2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项目体能特征模型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中国国家攀岩队女子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攀岩运动项目特征分析
        1.2.2 身体机能评定相关研究
        1.2.3 文献综述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测试法
        2.2.3 数理统计法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攀岩运动员的运动生物化学测试指标结果与分析
        3.1.1 攀岩运动员的肌酸激酶测试结果与分析
        3.1.2 攀岩运动员的血尿素氮测试结果与分析
        3.1.3 攀岩运动员的血红蛋白测试结果与分析
        3.1.4 攀岩运动员的血乳酸测试结果与分析
    3.2 攀岩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测试指标结果与分析
    3.3 攀岩队运动员的运动系统测试指标结果与分析
    3.4 攀岩队运动员的呼吸系统测试指标结果与分析
    3.5 攀岩队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结果与分析
        3.5.1 攀岩运动员的身高测试结果与分析
        3.5.2 攀岩运动员的体重测试结果与分析
        3.5.3 攀岩运动员的克托莱指数测试结果与分析
        3.5.4 攀岩运动员的BMI测试结果与分析
        3.5.5 攀岩运动员的体脂率测试结果与分析
        3.5.6 攀岩运动员的肢体长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3.5.7 攀岩运动员的围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3.6 攀岩队运动员身体机能指标的综合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济南市体校散打运动员冬训期生理生化指标监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冬训在武术散打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1.2.2 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研究现状
        1.2.3 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强度指标的研究
        1.2.4 武术散打运动员机能状态指标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的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测试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冬训对散打运动员身体成分变化的影响
    3.2 冬训对散打运动员无氧能力的影响
    3.3 冬训对散打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3.1 冬训对散打运动员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3.3.2 冬训对散打运动员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
        3.3.3 冬训对散打运动员尿素氮变化的影响
        3.3.4 冬训对散打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的影响
        3.3.5 冬训对散打运动员血睾酮的影响
        3.3.6 冬训对散打运动员皮质醇的影响
        3.3.7 冬训对散打运动员免疫指标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7)我国少年散打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散打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武术散打运动项目发展的需要
        1.1.2 我国少年散打运动员选材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员选材的定义
    2.2 国外运动员选材的研究
    2.3 国内运动员选材的研究
    2.4 散打运动员选材的相关研究
    2.5 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内容分析法
        3.2.4 德尔菲法
        3.2.5 问卷调查法
        3.2.6 层次分析法
        3.2.7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少年散打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我国少年散打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4.1.2 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4.1.3 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4.1.4 我国少年散打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确定
    4.2 我国少年散打运动员选材指标的权重确定
        4.2.1 我国少年散打运动员选材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4.2.2 一、二、三级指标权重结果统计分析
        4.2.3 我国少年散打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权重结果
    4.3 我国少年散打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二 我国少年散打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专家问卷表(第一轮)
    附件三 我国少年散打运动员选材指标重要程度专家问卷表(第二轮)
    附件四 我国少年散打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权重专家调查表(第三轮)

(8)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备战里约奥运会年度训练安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女子竞走项目发展现状分析
        1.1.2 我国女子竞走项目发展现状分析
    1.2 选题依据
        1.2.1 我国女子竞走项目重回世界之巅的发展之实
        1.2.2 竞走专项训练理论亟待深化之需
        1.2.3 提升竞走项目科学化训练水平的实践之求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2.1 竞走项目训练周期安排研究
        2.2.2 竞走项目身体素质训练研究
        2.2.3 竞走项目技术运动学研究
        2.2.4 竞走项目训练负荷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3.1 竞走项目技术运动学研究
        2.3.2 竞走项目训练相关研究
    2.4 述评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测试分析法
        3.2.4 跟踪观察法
        3.2.5 个案分析法
        3.2.6 对比分析法
        3.2.7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奥运年基本情况分析
        4.1.1 年龄特点分析
        4.1.2 身体形态特点分析
        4.1.3 身体素质特点分析
        4.1.4 运动技术特点分析
        4.1.5 小结
    4.2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里约奥运会备战目标的确定
    4.3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奥运年全年参赛安排分析
    4.4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奥运年全年训练安排分析
        4.4.1 全年训练周期安排
        4.4.2 全年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安排
        4.4.3 全年训练负荷安排
        4.4.4 小结
    4.5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奥运年第一周期训练安排分析
        4.5.1 准备期训练安排分析
        4.5.2 比赛期训练安排分析
        4.5.3 小结
    4.6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奥运年第二周期训练安排分析
        4.6.1 准备期训练安排分析
        4.6.2 比赛期训练安排分析
        4.6.3 小结
    4.7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奥运年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
        4.7.1 身体素质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
        4.7.2 技术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
        4.7.3 奥运会参赛成绩的检查评定
        4.7.4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散打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目的与方法
    1.1研究目的
    1.2被试
    1.3测试方法
    1.4测试方案
2结果
    2.1第一次监控结果
        2.1.1心率监测结果
        2.1.2血乳酸测试结果
        2.1.3心率、血乳酸对比
    2.2训练周期之前、中间、之后结果对比
        2.2.1心率监测结果
        2.2.2血乳酸测试结果
3讨论
4结论

(10)有氧训练对少儿游泳运动员速度耐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有氧训练与无氧训练辩证关系的梳理
        1.3.1 机体的三种能量供应系统
        1.3.2 不同能量供应系统的运用
        1.3.3 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的关系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关于有氧训练对竞技体育其它项目影响的研究
        1.4.2 关于竞技游泳有氧训练现状的研究
        1.4.3 关于有氧训练对竞技游泳速度影响的研究
    1.5 目前少儿游泳运动员有氧训练研究的现状
        1.5.1 少儿游泳运动员有氧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1.5.2 目前少儿游泳运动员有氧训练的方法
        1.5.3 传统有氧训练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实验法
第三章 实验过程与结果
    3.1 少儿游泳运动员有氧训练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3.2 实验前后的测试结果比较
        3.2.1 实验前后少儿游泳运动员心肺功能测试的比较
        3.2.2 实验前后少儿游泳运动员身体素质测试的比较
        3.2.3 实验前后少儿游泳运动员专项成绩测试的比较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少儿游泳运动员有氧训练的特点分析
        4.1.1 有氧训练是无氧训练的基础
        4.1.2 少儿短距离游泳项目有氧训练的特点
        4.1.3 少儿长距离游泳项目有氧训练的特点
        4.1.4 少儿游泳运动员有氧训练开展的原则
    4.2 有氧训练对改善少儿游泳运动员速度耐力效果的讨论
    4.3 少儿游泳运动员有氧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不同训练方法对青少年散打运动员血乳酸和心率变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对散打专选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D]. 赵士钢. 山东体育学院, 2021(02)
  • [2]不同运动状态下男子散打运动员注意瞬脱实验研究[D]. 冯尚金.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3]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的影响[D]. 位小龙.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4]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D]. 杨志亭.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中国国家攀岩队女子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评定[D]. 李广. 燕山大学, 2019(06)
  • [6]济南市体校散打运动员冬训期生理生化指标监控分析[D]. 杜广强. 山东体育学院, 2019(03)
  • [7]我国少年散打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散打队为例[D]. 李恒祥.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8]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备战里约奥运会年度训练安排研究[D]. 敬艳.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9]散打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J]. 王猛,张新柱,许瑞平,何卫龙,吴猛. 当代体育科技, 2018(02)
  • [10]有氧训练对少儿游泳运动员速度耐力的影响[D]. 吕志武.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不同训练方式对少年散打运动员血乳酸和心率变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