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稳定土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

水泥稳定土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

一、水泥稳定土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甘学超[1](2020)在《基于抗裂性能的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组成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半刚性基层以板体性好、承载能力强、较好的经济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我国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结构的承重层,目前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一般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为主。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实际公路工程项目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早期受到干燥收缩易产生干缩裂缝、通车后期受到温度应力的影响易形成温缩裂缝等。本文以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性为目的,延长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路面使用年限,减少后期路面维修成本。从级配细观骨架结构特征出发,建立离散元数值模型,研究不同级配的骨架结构效应并提出级配评价方法,优化级配组成,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强度,补足水泥剂量使用过多而降低抗裂性的短板,同时通过不同成型方式、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等室内试验验证级配的可行性。最后结合实际工程铺筑试验段,采用本文推荐级配,并对比不同搅拌方式下的基层混合料摊铺效果。具体内容如下:(1)在级配优化方面,本文建立了三种典型级配的离散元模型,在不同宽度加载板的情况下,采用循环加载的方式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并监测追踪混合料内部接触应力、力链分布、应力传递图等监测项目,分析了加载过程中三种级配细观结构力学响应规律。提出了应力传递率、主骨架应力分布率等骨架结构优良性评价标准。结果表明:GK骨架空隙级配与GM骨架密实级配的骨架结构效应优于XF悬浮密实级配。(2)级配设计采用了粗细集料分开设计方法,粗集料分级掺配、细集料i法级配设计,确定了分级掺配振实试验所得ZD-1的级配组与其他13组不同掺配比的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组,并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对不同级配进行了骨架结构评价,推荐了四组级配JS-5、7、9、ZD-1可以作为具有优良骨架结构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使用。(3)在室内试验方面,通过不同击实方式试验、不同成型方式的混合料力学性能试验和收缩性能试验对比。试验表明:重型击实造成的颗粒级配变化比振动击实级配变化程度高,是振动击实破碎程度2.4倍;振动成型试件在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试验结果是静压成型的1.14倍、1.53倍;相比静压成型,振动成型干缩应变降低了8%,且在试验监测的前7d,采用振动成型方式的试件平均干缩系数降低18.5%,说明了振动成型方式在早期可以有效减少混合料的干燥收缩。(4)以不同水泥剂量、级配、龄期作为研究要素,通过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室内试验,综合分析了力学性能与收缩性能随着水泥剂量和龄期的增长变化规律。并采用抗裂性评价方法对不同级配组成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了设计级配在各个性能方面均优于规范级配。(5)依托实体工程修筑了试验段,对比振动搅拌与静力搅拌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用效果。通过现场取芯强度试验、水泥剂量检测以及裂缝观测等手段,得出振动搅拌技术优于静力搅拌技术,并验证了本文级配设计方法所得的相关结论。

赵为天[2](2020)在《基于三维探地雷达和落锤式弯沉仪的路面结构状况无损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已有14万公里高速公路完成建设,沥青路面作为高速公路路面的重要组成类型,其路面养护也逐渐成为一个较为迫切的课题。沥青路面养护方案的制定通常需要对路面整体状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可以说对路面结构损坏状况和强度状况的评估是开展沥青路面养护的关键和重要前提。传统的道路检测技术,通常只对路面表面的指标进行关注,对于路面内部状况的评估手段也较为单一,且评估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导致评估结果的可靠度较低。本文采用三维探地雷达(Three-dimensional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3D-GPR)和落锤式弯沉仪(Falling Weight Deflectometer,FWD)对路面结构的损坏状况和强度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同时还根据三维探地雷达对路面结构的厚度分布状况、积水状况进行了探测,并据此优化了模量反演体系中的输入参数,准确获得了路面结构承载能力。同时结合路面表面状况参数、三维探地雷达和落锤式弯沉仪获得的路面结构参数形成了路面的分质处治策略。第一章主要对三维探地雷达和落锤式弯沉仪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二章对重点对采用三维探地雷达进行路面内部探测的基础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对路面材料的介电特性及电磁波在两种不同介质界面上的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同时阐述了三维探地雷达的厚度检测原理和路面内部损坏状况探测原理。对落锤式弯沉仪的基本组成和检测原理进行了介绍,同时阐述了基于弯沉盆拟合精度的模量反演方法。第三章基于足尺路面试验环道从弯沉盆拟合方法、温度、荷载、时间周期等角度对模量反演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同时阐述了根据三维探地雷达路面内部探测结果对模量反演体系进行优化的方法。第四章对依托工程的背景、技术现状和交通量现状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常规养护方案的养护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常规养护方案的缺陷。同时采用三维探地雷达进行了路面各结构层厚度和损坏状况的探测,获得了路面内部最主要的病害类型。同时对弯沉结果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根据三维探地获得的路面内部探测结果对模量反演体系中的结构层厚度、模量反演范围、泊松比等参数进行了调整,准确获得了路面各结构层强度和路面结构承载能力。第五章结合三维探地雷达和落锤式弯沉仪探测结果形成了路面的分质处治策略。

张茂鑫[3](2020)在《沿海地区软土地基快速固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软土进行固化处理,在软土地基表面快速形成一层具有一定厚度和强度人工硬壳层,使其能够满足工程施工设备进入场地进行现场施工。人工形成的硬壳层具有施工速度快、强度高、成本低廉等优点。本文从石灰土和水泥地基固化机理角度出发,重点阐述了石灰土和水泥稳定土地基固化的机理,以及影响强度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利用水泥、粉煤灰和激发剂混合配制的粉体固化剂,并进行了室内不同龄期、不同掺入比的试验,给出了试块无侧限抗压强度的随龄期和掺入比的变化规律。根据室内强度试验的研究成果,在营口沿海地区进行了工程实践,经过在现场实际工程过程中,对相关试验数据的采用、收集、整理、分析、验证,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以室内平板载荷试验为基础,选取营口沿海滩涂地区软质土,分别试验不同的强度和厚度的人工硬壳层,深入分析了随着人工硬壳层弹性模量、厚度的变化固化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影响程度,得出固化后地基承载力与人工硬壳的弹性模量厚度之间的关系。并得出提高人工硬壳层的厚度可以有效的提高地基承载力。

江志杰[4](2020)在《水泥-钢渣稳定铜尾矿基层材料路用性能及微观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铜尾矿、钢渣等固体废料排放量日益增加,导致大量尾矿的堆积,不仅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甚至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铜尾矿在有价金属回选、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依然存在利用规模小,综合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与此同时,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日益增加,天然砂等材料消耗巨大,过量开采破坏生态。将铜尾矿、钢渣等具有资源化特征的废弃物用于道路工程的建设,不仅能节约资源,降低工程造价和尾矿库存,还能减少对砂石骨料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防止生态破坏。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以湖北黄石地区生产的铜尾矿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水泥-钢渣稳定铜尾矿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优选混合料最佳的配比;进一步将材料宏观力学特性与微观试验相结合,分析水泥-钢渣稳定铜尾矿材料固化机理。最后,对稳定材料进行三轴蠕变试验,对材料在不同围压条件下的蠕变特性展开研究。以期推动铜尾矿在道路基层中的应用,为铜尾矿等固体废料的资源化利用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铜尾矿进行化学成分、环境影响、物理力学性能分析,对钢渣进行化学成分和安定性分析,论证材料应用于道路基层的可行性。2)基于稳定材料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以及抗压回弹模量等试验结果,对水泥-钢渣稳定铜尾矿材料进行配合比优化。最终确定稳定材料最优配比为水泥掺量为6%,钢渣:铜尾矿为25%:75%。96%压实度条件下,最优配比7d无侧限抗压强度为3.19MPa,90d间接抗拉强度为0.69MPa,满足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基层轻交通以及各级公路底基层强度要求。3)对扫描电镜图片进行图像二值化处理发现,随着养护龄期的增长和钢渣掺量的增大,稳定材料孔隙率逐渐降低。最优配比28d养护龄期孔隙率为6.929%,相比7d(7.831%)降低了11.518%;与相同水泥掺量(6%)和龄期(28d),不掺钢渣组(孔隙率为10.149%)对比,孔隙率降低了31.727%。与此对应的宏观力学特性为,材料的强度均有所增大,应力应变曲线出现明显的屈服平台。4)对稳定材料进行三轴蠕变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和材料蠕变特性,建立适合描述稳定材料的非线性蠕变模型。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对非线性蠕变模型进行参数反演,并引入非线性参数对材料在不同围压下的临界破坏应力进行辨识。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的描述稳定材料的蠕变规律。

杨帆[5](2020)在《考虑基层特性的沥青路面横向裂缝预估模型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沥青路面的横向裂缝是影响路面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在研究如何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的同时,准确的预估横向裂缝发展规律也十分重要。目前大部分沥青路面横向裂缝预估模型主要是针对低温缩裂,而影响路面横向开裂的原因是多因素、多指标的。因此本文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对沥青路面横向裂缝预估模型的建立和优化做了以下研究:1.综合考虑高低温及其累积程度、降水量等对路面性能的影响,结合获取数据的可行性,确定主要调查环境参数为潮湿系数、30℃以上积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基于调查的环境因素,结合通车年限和路面性能现状,对不同路段的沥青路面结构和裂缝情况进行了调研。2.由于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温缩系数能够反应其抗裂性能,因此研究了水泥含量、级配类型和拌和方式对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温缩性能的影响,并且对传统的应变片测量方法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采用微晶玻璃作为补偿材料、屏蔽线作为引线的高精度温缩系数测量方法,同时应用了新的温度补偿公式。3.通过调研的道路结构和裂缝数据,并结合外界环境和交通荷载因素,对可能对沥青路面横向开裂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偏相关分析。并将表面层混合料类型为改性SMA沥青混合料、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的道路数据通过多元回归法建立基准模型。4.利用已建立的沥青路面横向裂缝预估基准模型方程为出发点,借鉴AASHTO设计方法,参考厚度系数的概念,提出了沥青路面等效厚度系数作为修正表面层沥青混合料影响的手段。同时找出基层材料温缩系数对沥青路面横向开裂的影响,通过温缩系数表征基层材料的抗裂性能。5.将沥青路面横向裂缝的实测值与根据预估模型计算得到的预估值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根据新建立的沥青路面横向裂缝预估模型对影响沥青路面开裂的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以便供路面设计参考。

王进勇,青光焱[6](2019)在《超声波无损检测在水泥搅拌桩强度测试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水泥稳定土搅拌桩通常用于软基处理,其强度检测是判断成桩质量的关键。目前,规范规定的质量检测方法有开挖检查、钻孔取芯、标准贯入及静载试验等,但上述方法投入大,效率低,同时,利用取芯法进行强度检测,不但要破坏桩身,而且无法全面检测深层桩的桩身强度。本文介绍了利用超声波技术对水泥稳定土的强度进行无损检测,对超声波技术工作原理进行了论述,并对国内利用超声波对混凝土和稳定土进行无损检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超声波在检测水泥稳定土质量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超声波波速与水泥稳定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达到了0.8以上,表明可以利用超声波波速进行水泥稳定土强度的无损检测。

古力再拉·艾买尔江[7](2019)在《复合型稳定土的收缩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部分地区选用土壤固化剂对基层稳定土进行改性,达到满足基层抗压强度的同时,降低工程投入成本的效能。而路面基层稳定土一般为均匀密实结构的稳定细粒土,其对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较为敏感,针对温差较大地区,路面基层除满足抗压强度要求外,需有一定的抗干缩和抗温缩性能,对复合型稳定土和水泥稳定土的温缩和干缩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型稳定土的抗干缩性能优于水泥稳定土。同时在复合型稳定土中较热膨胀系数组分的作用下,使复合型稳定土具有较小的温度收缩量,表现出良好的抗收缩性能。

周兴业[8](2019)在《基于足尺环道试验的沥青路面结构响应及其非线性分析》文中提出结构分析方法能否客观描述路面实际服役状态是沥青路面设计的核心。沥青路面在荷载、环境作用下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响应,准确获取这一响应行为并在计算时予以充分考虑,是保证结构分析科学、合理的关键。但目前沥青路面结构分析中所采用的线弹性层状体系和结构层模量取值方法,并不能准确描述路面服役过程中的非线性行为和实际力学响应,以此为基础进行结构分析和计算存在一定局限。为了建立更加符合实际路面结构实际响应和非线性服役行为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方法,通过足尺试验、模型试验、材料试验、力学分析和实测验证等手段,对沥青路面结构实际响应、路面材料非线性性质和结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足尺环道试验对沥青路面结构的实际响应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传感器测试技术获得了沥青路面结构的实际服役环境和力学响应规律,建立了温度变化描述模型,给出了用于结构分析使用的温度参数确定方法,揭示了实际力学响应的温度依赖性与荷载依赖性。结果表明:Bigaussian函数能够有效表征大气温度和结构内部温度变化过程,可作为描述温度分布特征的一种数学模型,据此可计算得到路面结构分析中使用的最不利温度;弯沉、应力、应变等力学响应均具有显着的温度依赖性,温度升降除引起它们的数值增减以外,还会改变方向;可基于足尺环道未运营阶段试验结果,采用指数函数对三个力学响应参数进行温度修正;高温时,弯沉、应力、应变的荷载依赖性和路面结构非线性响应现象更为显着。其次,基于模型试验对沥青路面结构的实际响应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相似理论设计了沥青路面结构模型试验,提出了基于模型试验的路面结构实际响应测试方法,揭示了模型表面和层间应变响应的荷载与温度依赖性,给出了用于结构分析的层间结合条件。结果表明:当模型试验的平面尺寸为直径100cm圆柱体时,模型结构与原型结构之间具有良好的相似性;模型试验测试方法平行性和复现性良好、可靠度高,可作为路面结构实际响应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水泥稳定碎石和沥青混凝土模型表面应变存在三个明显的力学响应特征点:压应变最大值点、拉压分界点和拉应变峰值点,两种模型的荷载-应变响应曲线具有显着的非线性特征;同质、异质材料结构层间应变响应具有一定的温度与荷载依赖性;结构分析中,沥青材料层之间、半刚性材料层之间可使用连续假设,沥青材料层和半刚性材料层之间宜采用半连续、半滑动假设。再次,基于材料试验对足尺环道路面材料的非线性性质进行了研究。通过材料的结构行为分析,揭示了沥青混合料和半刚性材料的温度与荷载依赖性,构建了基于应力或应变、温度或强度的路面材料模量依赖模型,建立了材料模量与结构层模量的联系机制,给出了用于结构分析的结构层模量取值方法。结果表明:基于温度和应变参数表达的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依赖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沥青混合料的温度与荷载依赖性;半刚性材料具有一定的强度与荷载依赖性,可构建基于强度和应力参数表达的半刚性材料模量依赖模型;采用Mises等效应力和等效应变能够协调室内单一应力状态和现场复杂应力状态,可作为材料模量到结构层模量的联系机制,并可据此确定结构分析中结构层模量的取值方法。最后,基于路面力学分析理论和实际响应行为研究了沥青路面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通过对路面结构实际响应行为的分析,建立了沥青路面非线性分析基本理论,提出了基于材料非线性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方法,并基于足尺环道实测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材料非线性、层间结合条件、结构响应唯一性和最不利温度等假设下,可以建立基于材料非线性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方法,能够较好的模拟实际响应的非线性特征;模量取值、受力状态、计算温度和计算点位置对非线性分析结果具有显着影响;分析结果与足尺环道实际响应之间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和相关性,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可作为沥青路面非线性分析的一种计算手段。本研究获得了路面结构实际响应规律和材料非线性性质,提出了基于路面结构非线性服役行为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方法,研究成果能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沥青路面结构分析理论,为建设耐久性沥青路面提供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李博[9](2018)在《水泥稳定土振动搅拌器的参数设计及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稳定土作为半刚性基层的一种,被广泛用于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基层。水泥稳定土厂办设备的核心装置是搅拌器,其性能直接影响了稳定土基层的质量。目前,我国大多数水泥稳定土厂办设备采用连续式双卧轴强制搅拌器,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搅拌效率低及搅拌不均匀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原有的搅拌器进行改进,研究一种新型的双卧轴振动搅拌器,以提高搅拌作业质量和搅拌效率。本文首先论述了连续式搅拌器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并对双卧轴振动搅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次以生产率600t/h为目标对振动搅拌器的总体结构、传动系统和振动系统方案进行了设计,以搅拌筒的最小表面积为目标函数,利用MATLAB优化工具箱对主要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并通过计算确定主要的运动参数。通过采用长、短搅拌臂相位角45°间隔对置布置的排列形式,目的是解决搅拌‘低效区’的问题,以提高搅拌的均匀性;应用Solidworks软件对其主要的零部件进行三维实体建模与装配,并对装配体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干涉分析。再次,应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搅拌装置进行静力学分析及模态分析,验证了机构设计的合理性。最后,基于EDEM离散元素法从未振动和振动两个方面对稳定土混合料搅拌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同时在振动搅拌仿真中选取两组不同的振幅分别进行模拟仿真,研究不同振幅对物料运动规律和搅拌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几组仿真结果,得出了振动有利于加快物料的轴向运动和促进物料的混合,提高搅拌均匀性和搅拌效率的结论;通过对比不同振幅下的振动对物料的推动及混合作用,得出采用2mm振幅的振动搅拌更有利于提高搅拌的均匀性。

林震岳[10](2018)在《落球与传统密度检测法检测压实度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填方工程所用材料可以是碎石类材料、砂质类材料、黏性土质类材料以及其他可以作为填料的废弃物等等。填方工程的回填质量与回填土的材料特性、机械压实程度及其施工现场环境条件有关。施工压实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回填材料本身的密实程度、机械压实遍数、压实效率的高低等。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发展,基于回填压实质量的检测方法也不断更新换代,从最初第一代的物理检测方法到现今第三代的强度检测方法,昭示着检测技术的不断革新,也预示着未来检测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系统化。本文选用落球式岩土力学特性测试仪(简称:落球仪)作为对比对象,用传统密度检测试验方法与之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对填方施工质量的研究背景和进展情况进行了描述,对过去填方工程的测试方法和检测指标进行了概括;之后对落球式岩土力学特性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并针对传统密度检测方法的原理和控制指标及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最后在不同岩土材料的压实情况下,分别对落球式岩土力学特性测试仪进行现场检测及原状土的传统密度检测。整理试验结果并对测试指标进行相关性与差异性分析,进行规律总结。试验结果表明,落球检测技术指标与传统密度试验检测指标针对不同的填筑材料,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落球检测可以很好地反映碾压的效果,尤其对密度指标不易反映的一些现象(如碾压、侧向流动等),均可以明确的反映。相关性会提升,但不会一直提升,对于比较软弱或者特别坚硬的填方材料,相关性会较差;落球测试技术相对于传统密度试验测试更方便快捷,影响因数也更少,更容易检测传统方法难以测试的部位,特别是对于坚硬的岩土材料采用落球检测技术更适合。而传统密度检测试验对试验环境和实验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因此测试结果可能也会存在很大误差,无法精确反应现场实际情况。本实验测试指标进行的相关性拟合可以作为实际工程的参考。

二、水泥稳定土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稳定土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抗裂性能的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组成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基于离散元的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细观结构稳定性评价
    2.1 离散元原理
        2.1.1 离散元基本原理
    2.2 离散元在道路中的应用
    2.3 离散元模型建立
        2.3.1 离散元建模
        2.3.2 离散元主要参数选择
    2.4 骨架结构稳定性分析
        2.4.1 变形循环加载对混合料内部力学响应变化规律
        2.4.2 不同级配的应力传递图
        2.4.3 不同级配的应力传递分析
        2.4.4 不同级配的有效传递分布区域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
    3.1 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设计
        3.1.1 级配理论
        3.1.2 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分级掺配设计方法
    3.2 骨架结构优良性比选
        3.2.1 级配设计组的应力传递率与主骨架应力分布率比选
    3.3 抗裂性稳定骨架结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设计
        3.3.1 原材料
        3.3.2 水泥剂量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振动成型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性能研究
    4.1 振动成型原理
        4.1.1 成型设备以及力学模型
        4.1.2 振动成型参数确定
    4.2 不同成型方式对混合料的影响
        4.2.1 试验方案
        4.2.2 不同击实方式的级配衰变规律
        4.2.3 不同成型方式的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的影响
    4.3 不同成型方式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4.3.1 不同成型方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成型方式对收缩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路用性能研究
    5.1 试验方法
        5.1.1 试验方案
        5.1.2 室内试验方法
    5.2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力学特性研究
        5.2.1 无侧限抗压强度特性研究
        5.2.2 间接抗拉强度特性研究
        5.2.3 抗压回弹模量特性研究
    5.3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收缩性能研究
        5.3.1 干缩试验
        5.3.2 温缩试验
    5.4 抗裂性评价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工程应用
    6.1 振动搅拌技术原理及优势
        6.1.1 振动搅拌原理
    6.2 依托工程
        6.2.1 试验段铺筑
        6.2.2 基层配合比设计
        6.2.3 施工质量关键控制点
    6.3 试验段铺筑检验
        6.3.1 摊铺效果
        6.3.2 取芯情况
        6.3.3 试验段裂缝情况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三维探地雷达和落锤式弯沉仪的路面结构状况无损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探地雷达路面无损探测国内外研究概况
        1.2.2 落锤式弯沉仪国内外研究概况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三维探地雷达和落锤式弯沉仪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 三维探地雷达系统
        2.1.1 三维探地雷达的基础理论
        2.1.2 三维探地雷达系统组成
        2.1.3 三维探地雷达检测参数
        2.1.4 三维探地雷达检测基本原理
    2.2 落锤式弯沉仪
        2.2.1 落锤式弯沉仪的基本组成
        2.2.2 落锤式弯沉仪的检测原理
        2.2.3 基于FWD实测弯沉盆的模量反演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量反演方法的验证和优化
    3.1 基于实测弯沉盆模量反演方法的全面论证
        3.1.1 依托工程简介
        3.1.2 不同弯沉盆拟合方法下的结果分析
        3.1.3 不同温度下的模量反演结果
        3.1.4 不同荷载级位对模量反演结果的影响
        3.1.5 不同周期的模量结果
    3.2 模量反演体系的优化
        3.2.1 结构层位
        3.2.2 结构参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路面内部结构状况无损检测
    4.1 广明高速公路(大岗至高村段)工程概况
        4.1.1 项目概况
        4.1.2 交通量状况
        4.1.3 以往养护方案及养护效果分析
    4.2 三维探地雷达路面内部状况探测结果
        4.2.1 路面内部损坏状况
        4.2.2 路面各结构层厚度
    4.3 落锤式弯沉仪路面内部强度状况评估
        4.3.1 路面结构弯沉值
        4.3.2 路面各结构层强度
        4.3.3 路面结构承载能力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路面病害深度分析与具体处治策略
    5.1 路面病害深度分析
    5.2 路面病害分质处治策略
        5.2.1 分质处治指标
        5.2.2 分质处治判定结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主要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沿海地区软土地基快速固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软土地基处理的研究进展
        1.2.1 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1.2.2 软土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2.3 土壤固化剂的研究进展
    1.3 固化双层地基附加应力场的研究进展
        1.3.1 形成双层地基理论并建立模型
        1.3.2 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4 固化双层地基相关试验的研究进展
    1.5 固化双层地基承载力及破坏模式的研究进展
    1.6 固化双层地基变形和沉降的研究进展
    1.7 人工硬壳层地基附加应力的扩散和封闭作用
        1.7.1 人工硬壳层地基附加应力的扩散作用
        1.7.2 人工硬壳层地基附加应力的封闭作用
    1.8 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2 石灰土和水泥地基固化机理的研究
    2.1 石灰土地基及固化的机理
        2.1.1 石灰加固土原理
        2.1.2 影响石灰加固土的因素
        2.1.3 提高石灰加固土早期强度的措施
    2.2 水泥土地基固化的机理
        2.2.1 水泥土固化机理
        2.2.2 水泥稳定土固化机理
        2.2.3 水泥土和水泥稳定土小结
3 土壤固化剂在无侧限强度试验的研究
    3.1 土壤固化剂技术及固化土研究
        3.1.1 土壤固化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3.1.2 土壤固化剂的应用研究
    3.2 土壤固化剂的设计及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2.1 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背景
        3.2.2 室内试验方法
        3.2.3 固化剂的设计及试验
        3.2.4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2.5 数据分析强度模量龄期关系
    3.3 小结
4 利用平板载荷试验对固化地基的研究
    4.1 概述
    4.2 室内平板载荷试验
        4.2.1 土样及仪器设备
    4.3 平板载荷试验
        4.3.1 人工硬壳层的制作
        4.3.2 平板载荷试验数据分析
    4.4 试验结果
        4.4.1 试验结果数据采集整理
        4.4.2 试验图表分析比对
        4.4.3 固化土地基承载力及变形模量
        4.4.4 固化地基承载和变形受人工硬壳层厚度的影响分析
    4.5 人工硬壳层的弹性模量和厚度与地基承载力关系
    4.6 平板试验小结
5 土壤固化剂在软土地基快速固化工程实例
    5.1 营口地区地质概述
    5.2 营口项目工程实践目标
    5.3 现场施工数据分析及整理
        5.3.1 现场无限侧试验记录
        5.3.2 现场施工过程说明及注意事项
    5.4 施工效果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创新点
    6.2 展望
    6.3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水泥-钢渣稳定铜尾矿基层材料路用性能及微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2 技术路线图
2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水泥-钢渣稳定铜尾矿路用性能研究
    3.1 试验方案
    3.2 击实试验结果分析
    3.3 钢渣稳定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无侧限抗压强度均匀试验
    3.5 全面试验
    3.6 三轴试验
    3.7 本章小结
4 水泥-钢渣稳定铜尾矿固化机理研究
    4.1 水泥-钢渣稳定铜尾矿微观试验方案
    4.2 X射线衍射试验
    4.3 扫描电镜(SEM)试验
    4.4 胶凝材料的作用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水泥-钢渣稳定铜尾矿材料蠕变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三轴蠕变试验
    5.3 水泥-钢渣稳定铜尾矿材料蠕变模型
    5.4 蠕变模型参数智能辨识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致谢

(5)考虑基层特性的沥青路面横向裂缝预估模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层材料收缩性能的研究
        1.2.2 沥青路面低温开裂预估模型的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辽宁省典型路段路面状况及外界影响因素调查
    2.1 气候参数的选择
    2.2 交通量的调查
    2.3 实际观测路段确定
        2.3.1 长深高速
        2.3.2 朝黑高速
        2.3.3 锦阜高速
        2.3.4 丹通高速
        2.3.5 沈吉高速
        2.3.6 抚通高速
        2.3.7 阜营高速
    2.4 本章小结
3 半刚性基层材料温缩系数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法
        3.1.1 应变片接线方式
        3.1.2 试验设备
        3.1.3 温度补偿系数确定方法
        3.1.4 引线种类的确定
        3.1.5 补偿片材料的确定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1 水泥含量对温缩性能的影响
        3.2.2 级配类型对混合料温缩性能的影响
        3.2.3 拌和方式对混合料温缩性能的影响
    3.3 典型沥青路面基层材料温缩系数的测量
    3.4 本章小结
4 沥青路面横向裂缝预估模型的建立
    4.1 沥青路面横向裂缝预估模型参数的选择
        4.1.1 偏相关分析基本原理
        4.1.2 算例分析
    4.2 沥青路面横向裂缝预估模型初步选择
    4.3 本章小结
5 沥青路面横向裂缝预估模型的修正
    5.1 沥青路面表面层材料参数的影响
    5.2 沥青路面基层材料参数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沥青路面横向裂缝预估模型的验证和敏感性分析
    6.1 模型的验证
    6.2 沥青路面横向裂缝指数敏感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复合型稳定土的收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1.1 原材料
        1.1.1 土样
        1.1.2 水泥
        1.1.3 脱硫石膏
        1.1.4 氯化钙
        1.1.5 菱镁矿
    1.2 复合型材料稳定土制备
    1.3 试验方法
        1.3.1 干燥收缩
        1.3.2 温度收缩
2 收缩特性研究
    2.1 干燥收缩
    2.2 温度收缩
3 结论

(8)基于足尺环道试验的沥青路面结构响应及其非线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沥青路面结构实际响应研究现状
        1.2.2 沥青路面材料非线性性质研究现状
        1.2.3 沥青路面结构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4 综述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足尺环道的沥青路面结构响应研究
    2.1 我国足尺路面试验环道概况
    2.2 沥青路面结构温度分布规律研究
        2.2.1 温度变化基本特征分析
        2.2.2 温度分布描述模型
        2.2.3 年最不利温度确定方法
        2.2.4 沥青路面结构内部温度的季节分布规律
        2.2.5 沥青路面结构内部温度的深度分布规律
    2.3 沥青路面结构弯沉响应研究
        2.3.1 弯沉响应的温度依赖性
        2.3.2 弯沉响应的温度修正
        2.3.3 弯沉响应的荷载依赖性
    2.4 沥青路面结构内部应变响应研究
        2.4.1 结构内部应变响应的温度依赖性
        2.4.2 结构内部应变响应的温度修正
        2.4.3 结构内部应变响应的荷载依赖性
        2.4.4 结构内部应变响应的深度分布规律
    2.5 沥青路面结构内部应力响应研究
        2.5.1 结构内部应力响应的温度依赖性与温度修正
        2.5.2 结构内部应力响应的荷载依赖性
        2.5.3 结构内部应力响应的深度分布规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模型试验的沥青路面结构响应研究
    3.1 沥青路面结构模型试验设计
        3.1.1 模型试验的相似性分析
        3.1.2 模型尺寸的确定
        3.1.3 模型制备与测试系统
    3.2 基于模型试验的沥青路面结构响应测试方法研究
        3.2.1 模型表面应变响应测试方法
        3.2.2 模型层间应变响应测试方法
        3.2.3 测试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3.3 沥青路面结构模型表面应变响应规律研究
        3.3.1 不同材料的模型表面实测应变响应规律
        3.3.2 不同荷载的模型表面实测应变响应规律
    3.4 沥青路面结构模型层间应变响应规律研究
        3.4.1 同质材料层间实测应变响应规律
        3.4.2 异质材料层间实测应变响应规律
        3.4.3 结构层间实测应变的温度依赖性
        3.4.4 结构层间实测应变的荷载依赖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足尺环道沥青路面材料非线性试验研究
    4.1 路面材料在结构中的非线性服役行为
        4.1.1 材料非线性与模量依赖性的等效关系
        4.1.2 路面材料的结构行为分析
    4.2 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依赖性研究
        4.2.1 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的温度依赖性与荷载依赖性分析
        4.2.2 基于温度与应变的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依赖模型
        4.2.3 足尺环道沥青混合料弯拉动态模量依赖模型研究
        4.2.4 足尺环道沥青混合料压缩动态模量依赖模型研究
    4.3 半刚性材料模量依赖性研究
        4.3.1 半刚性材料模量的强度依赖性与荷载依赖性分析
        4.3.2 基于强度与应力的半刚性材料模量依赖模型
        4.3.3 足尺环道半刚性材料弯拉弹性模量依赖模型研究
        4.3.4 足尺环道半刚性材料压缩回弹模量依赖模型研究
    4.4 结构分析中沥青混凝土层与半刚性材料层的模量取值方法
        4.4.1 材料模量与结构层模量的联系机制
        4.4.2 结构层模量的取值方法研究
        4.4.3 结构层模量取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实际响应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方法研究
    5.1 路面结构实际力学响应的非线性特征
    5.2 沥青路面非线性力学分析基本理论
    5.3 基于材料非线性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方法
        5.3.1 路面结构分析方法
        5.3.2 路面结构分析流程
        5.3.3 路面结构分析示例
    5.4 路面结构分析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受力状态的影响
        5.4.2 计算温度的影响
        5.4.3 计算点位置的影响
    5.5 基于足尺环道实测结果的结构分析方法验证
        5.5.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验证
        5.5.2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验证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水泥稳定土振动搅拌器的参数设计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搅拌理论分析
    2.1 水泥稳定土的组成结构
    2.2 连续式水泥稳定土搅拌器搅拌过程分析
        2.2.1 连续式搅拌器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2.2.2 稳定土混合料搅拌过程分析
    2.3 振动搅拌机理
    2.4 水泥稳定土振动搅拌器搅拌过程的影响因素
        2.4.1 搅拌筒长宽比的影响
        2.4.2 搅拌臂的影响
        2.4.3 搅拌叶片安装角的影响
        2.4.4 搅拌轴转速的影响
        2.4.5 激振器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600型连续式水泥稳定土振动搅拌器设计
    3.1 搅拌器的总体方案设计
        3.1.1 整机结构方案设计
        3.1.2 传动系统方案设计
        3.1.3 振动系统方案设计
    3.2 搅拌筒设计
        3.2.1 搅拌筒的有效容积
        3.2.2 搅拌筒长宽比y及搅拌缸半径R
        3.2.3 进料口与出料口设计
    3.3 搅拌叶片及搅拌臂的设计
        3.3.1 搅拌叶片设计
        3.3.2 搅拌臂的设计
    3.4 同步齿轮确定及搅拌功率的分析计算
        3.4.1 同步齿轮的确定
        3.4.2 搅拌功率的分析计算
    3.5 搅拌轴的设计
        3.5.1 搅拌叶片线速度与搅拌轴转速的确定
        3.5.2 搅拌轴的结构设计
        3.5.3 搅拌轴的强度校核
    3.6 激振箱体设计及激振器的选择
        3.6.1 激振箱体设计
        3.6.2 激振器的选择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稳定土振动搅拌器的三维建模与仿真分析
    4.1 基于Solidworks的三维实体建模与运动仿真
        4.1.1 搅拌器的三维实体模型设计
        4.1.2 基于Solidworks的装配干涉检查
        4.1.3 基于Solidworks的搅拌机装配体运动仿真
    4.2 搅拌装置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4.2.1 ANSYSWorkbench的简介及有限元分析方法
        4.2.2 搅拌装置结构静力分析
        4.2.3 搅拌装置的模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连续式水泥稳定土振动搅拌过程模拟与仿真分析
    5.1 基于离散元素法对稳定土混合颗粒的理论分析
        5.1.1 离散元素法的基本原理
        5.1.2 离散元的颗粒模型及接触模型
        5.1.3 离散元素法求解过程及计算流程
    5.2 基于EDEM的稳定土振动搅拌器搅拌过程模拟与仿真
        5.2.1 EDEM简介
        5.2.2 基于相似理论的EDEM仿真模型设计
        5.2.3 EDEM仿真参数设置
        5.2.4 仿真求解及结果分析
    5.3 EDEM振动搅拌过程模拟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落球与传统密度检测法检测压实度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落球检测在各项目测试过程中的研究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路基施工质量主要检测项目和要求
    1.3 国内外岩土材料压实质量检测指标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落球检测岩土材料力学特性的基本原理
    2.1 落球式岩土力学特性测试仪的发展概况
        2.1.1 基于落球检测的填方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的先进性
        2.1.2 测试深度范围
        2.1.3 主要测试指标
        2.1.4 落球式岩土材料强度特性测试
        2.1.5 大粒径材料的误差控制和材料修正
    2.2 基于数值模拟的验证
        2.2.1 概况
        2.2.2 解析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密度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
    3.1 GYS-2型光电式液塑限测定仪
        3.1.1 仪器概况
        3.1.2 试验条件及要求
        3.1.3 操作步骤
        3.1.4 操作规程
        3.1.5 使用注意事项
    3.2 环刀法
        3.2.1 检测工具
    3.3 灌水法
    3.4 室内标准击实试验
        3.4.1 仪器概况
        3.4.2 试验条件及要求
        3.4.3 操作步骤
    3.5 落球检测技术与其他检测技术的的对比总结
        3.5.1 已知落球检测与贝克曼梁弯沉测试方法的对比
        3.5.2 落球检测技术与Evd的对比
        3.5.3 落球检测与K30平板载荷试验的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落球检测与传统密度检测方法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及意义
    4.2 试验仪器简介
        4.2.1 落球式岩土力学特性测试仪
        4.2.2 检测设备硬件要求
        4.2.3 分析软件要求
        4.2.4 测试情形说明
    4.3 传统密度检测方法
        4.3.1 环刀法
        4.3.2 灌水法
        4.3.3 GYS-2型光电式液塑限测定仪
        4.3.4 室内标准击实试验
    4.4 现场试验概况
        4.4.1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浑南国际医院
        4.4.2 浑河南北两岸滨河路维修改造项目
        4.4.3 沈阳建筑大学园区内检测项目
        4.4.4 现场测点排布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落球检测与传统密度检测方法测试结果解析
    5.1 落球检测压实度与干密度数据解析
    5.2 液塑限测试的结果
    5.3 室内标准击实试验研究的结果
        5.3.1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浑南国际医院标准击实试验
        5.3.2 浑河南北两岸滨河路维修改造工程标准击实试验
        5.3.3 沈阳建筑大学园区内7-5-01标准击实试验
        5.3.4 沈阳建筑大学园区内7-5-02/03标准击实试验
    5.4 传统密度检测试验的各项测试指标结果
        5.4.1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浑南国际医院试验段检测结果
        5.4.2 浑河南北两岸滨河路维修改造工程检测结果
        5.4.3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园区内检测段检测结果
    5.5 落球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
        5.5.1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浑南国际医院试验段检测结果
        5.5.2 浑河南北两岸滨河路维修改造工程检测结果
        5.5.3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园区内检测段检测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落球检测与传统密度检测方法测试结果对比研究
    6.1 落球检测与传统密度检测法测试变形模量与干密度对数曲线
    6.2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浑南国际医院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6.2.1 浑南国际医院落球检测与传统密度检测指标对比分析
        6.2.2 浑南国际医院落球检测与传统密度检测指标相关性统计表
    6.3 浑河南北两岸滨河路维修改造工程试验结果对比
        6.3.1 滨河路维修改造工程落球检测与传统密度检测指标对比分析
        6.3.2 滨河路维修改造工程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统计表
    6.4 沈阳建筑大学园区内检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6.4.1 沈阳建筑大学园区内落球检测与传统检测指标对比分析
        6.4.2 沈阳建筑大学园区内落球检测与传统检测指标相关性统计表
    6.5 影响因素分析
        6.5.1 落球检测的影响因素
        6.5.2 环刀法检测的影响因素
        6.5.3 土的液塑限测试的影响因素
        6.5.4 室内标准击实试验的影响因素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结论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水泥稳定土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抗裂性能的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组成设计研究[D]. 甘学超. 南昌工程学院, 2020(06)
  • [2]基于三维探地雷达和落锤式弯沉仪的路面结构状况无损评估[D]. 赵为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沿海地区软土地基快速固化的研究[D]. 张茂鑫.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4]水泥-钢渣稳定铜尾矿基层材料路用性能及微观机理研究[D]. 江志杰. 三峡大学, 2020(06)
  • [5]考虑基层特性的沥青路面横向裂缝预估模型优化研究[D]. 杨帆.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超声波无损检测在水泥搅拌桩强度测试中的应用[A]. 王进勇,青光焱. 2019年1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9
  • [7]复合型稳定土的收缩特性研究[J]. 古力再拉·艾买尔江. 山西交通科技, 2019(04)
  • [8]基于足尺环道试验的沥青路面结构响应及其非线性分析[D]. 周兴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水泥稳定土振动搅拌器的参数设计及仿真研究[D]. 李博. 长安大学, 2018(01)
  • [10]落球与传统密度检测法检测压实度对比研究[D]. 林震岳.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水泥稳定土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