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流师培训首次面向在校大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张卫民[1](2019)在《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KCI18所高校案例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在2009年发布的高等教育报告中指出,大学生获得创业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接受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考夫曼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鉴于创业的本质特性和广泛适用性,创业知识可以在具体课程层面和专业学科教育项目、主修或主修方向层面进行跨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具有天然的必然性和现实需求。中国高校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创业教育之初,就明确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校性创业教育方向,但全校性创业教育一直处在各高校自由探索阶段,各高校重视程度、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全校性创业教育效果尚不明显。开展全校性创业教育主要采取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从2012年开始,国家层面先后三次(2012年8月、2015年5月和2016年6月)发文,提出通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来推进创业教育普及化的政策。从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各高校推动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但总体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急需一批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制度化成果作为支撑。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嵌入某一具体专业教育方面,没有探索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教育模式和跨学科创业教育制度,这不利于广泛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本研究正是聚焦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策略和跨学科创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试图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研究应然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和跨学科创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为我国跨学科创业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与策略支持。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在系统整理跨学科创业教育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总结归纳出了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的共性特征,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的基本特点、跨学科创业师资的基本特征,以及不同类型高校的跨学科创业教育特点。最后,在分析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教育实践的薄弱环节之后,给出了实施建议。在理论基础方面,本研究认为创业活动更加复杂,创业者不仅要懂得怎样筹集资金、怎样注册企业、怎样管理企业、怎样推销产品和怎样依法纳税等,更要不断“生产”科学管理企业的知识和新产品开发知识,从而使企业可持续发展。这种知识的生产过程,符合“知识生产模式II”。此外,创业家或企业领导角色具有特殊性,他们在企业中必须扮演多重角色和与各种企业成员发生相互作用,因此,经理角色理论和交往实践理论对跨学科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方面,对18所样本高校的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进行了分析,依据企业家“个人知识”的特点及其知识生产方式,探究了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概括跨学科创业教育的一般规律,提出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策略和跨学科创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本研究认为,应然的跨学科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为: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模式和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建设方面,研究发现跨学科创业中心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其基本特征包括四个方面:跨越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师队伍的知识背景来源广泛;以教学和实践指导为主,科研为辅;服务对象超越跨学科中心涉及的学科范围。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方面,具有三个共性特征:一是创业课程跨学科融合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将创业知识嵌入其中;二是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和讲授以非商学院教师为主;三是体验式教学法是跨学科创业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研究发现,跨学科师资培养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学历教育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二是通过创业实践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三是通过创业培训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践方面,基于卡内基大学基本分类法,将考夫曼校园计划资助高校分为2类:授予博士学位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和授予本硕学位的教学型学院或大学。综合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包括:(1)成立协调和管理全校范围创业教育的领导机构。(2)多种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混合使用,最大化实践效果。(3)发挥创业管理学科的引领作用,带动全校性创业教育开展。教学型学院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主要有:(1)采用相对单一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普及创业教育。(2)依托优势学科,重点突破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3)强化第二课堂,丰富创业实践活动和指导。通过探究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和对中美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存在跨学科创业教育理念落后、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单一、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和课程严重缺乏和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尚未成熟等问题。由于对创业者和企业家“知识个人”生产方式,决定了创业教育的跨学科性、体验性、实践性和“意会”性,这也决定了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同时,考夫曼校园计划参与高校的实践经验也给我国探究跨学科创业教育以启示。因此,依据创业教育的跨学科性、体验性、实践性和“意会”性,以及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我国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和跨学科创业教育课程开发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为此,本研究对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提出以下实施建议:利用大学现有资源,选择合适的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整合大学资源,建立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和提升各学科专业师资的创业素养,开发跨学科创业课程。
杨乐乐[2](2018)在《公共价值管理视角下济源市职业技能补贴培训研究》文中提出对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不仅是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手段,而且是国家实现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职业技能补贴培训已经成为当下各个省市解决就业和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职业技能补贴培训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的基础上,对济源市职业技能补贴培训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现状包括济源市经济发展状况、职业技能补贴培训实施的政策背景、运行模式与职业技能补贴培训开展的具体状况。然后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济源市职业技能补贴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从公共价值管理的角度出发,对济源市职业技能补贴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发现,目前济源市职业技能补贴培训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问题:第一,补贴培训信息的知晓率不高;第二,公众参与度不够;第三,公共价值创造的有效性不足;第四,公共价值的实现度不足。进一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其原因包括政府和相关部门宣传手段单一、宣传力度不足;陈旧的、单向的沟通网络;授课方式与内容缺乏吸引力;主管部门监管不到位;培训学校以利益为驱动。最后基于公共价值管理的视角下,分别从加强宣传力度和监督力度;拓展公众参与、收集公众偏好;运用各种手段提升培训效果;多方合作共同创造公共价值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叶主[3](2016)在《众创时代开放教育之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研究——以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为例》文中认为加强高校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开放教育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创业教育符合"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能力为本"的育人理念,"实践为重"的职业需求,实现创业教育的根本转变需要依靠创业文化这一力量引擎。文章以湖州广播电视大学(简称湖州电大)为例,阐明构建崇尚创业的价值文化,推动创业的行为文化,激励创业的环境文化的有效路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开放教育创业文化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张永祥[4](2016)在《郑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科技飞快发展,在此背景下,物流业已成为我国新世纪重要的产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了新的增进。在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物流人才显得极为重要,人才决定了产业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高度。本文分析了郑州物流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并通过统计、调查、整理、分析郑州市物流人才现状与需求,经过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提出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合理化建议。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围绕物流人才的重要性,对物流人才进行界定,综述现代物流业、人才预测方法等相关理论,为郑州市现代物流业现状及物流人才需求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综述郑州市物流业发展现状,重点论述了郑州市航空港区及郑州国际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从其发展的规模、速度上隐射出郑州市现代物流业对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再次,根据郑州市物流业发展政策、自己实习调研数据、河南省统计年鉴、运用SPSS相关数据回归分析法及一元线性预测法对郑州市物流人才类型、层次、及数量进行预测分析,并初步统计分析供需关系,找出供需差,为郑州市物流人才储备建议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针对郑州市物流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根据郑州市物流业人才预测数据,找出供需差,就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实训条件等方面,提出我省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建议。
张明吉[5](2016)在《面向考试的虹膜识别终端设备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考试是我国人才选拔的重要手段,并在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各类考试规模也在急剧扩大,2015年报考国家公务员的人数达140.9万,2014年高考人数达939万,仅中国美术学院,每年报考人数就达10万人之多。如此严峻的考试形势下,考生身份信息识别的压力空前巨大,催生了一系列舞弊替考的行为。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从三方面入手研究:首先,需要一种有效的身份识别手段,传统的识别手段(卡,密码)有很大局限性,容易丢失、破解、失窃等。笔者将从新型的身份识别手段——虹膜识别开始进行研究,对比其他生物识别技术,分析虹膜识别技术的特性及优势,以最合理的方式运用该技术。其次,结合我国的考试情况,研究以高考为例的考试流程、参与者行为心理、现有的身份识别终端设备,从而明确设计情境。第三,对人机工程学进行初步研究,明确使用者的最佳操作范围及方式,冻结形态比例及细节。从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指导设计的开展,开发一款新型、便捷、有效、实用、稳定、精确的考试用身份识别终端设备。通过研究,笔者发现虹膜识别技术具有准确、快速、简便、稳定、防伪的优势,是目前解决考试情况下身份识别难题很好的手段。同时将虹膜识别技术代入现有的高考流程中,笔者提出了新的考试和识别流程。第三,笔者对用户行为、心理、人机工程的研究,得出最合理的身份信息识别终端设备形式:子机(识别端)配合主机(处理端)的方式进行终端设备设计。在识别端的设计上,以体积小、精度高、适配简单、稳定性好、性价比高为依据,选择单眼虹膜识别模块进行设计深入。
谷薇[6](2014)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首都市属高校学风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以来,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出现了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学生个体差异增大的新情况,必然要求高校做出相应调整以应对这一新局面。尤其是高校的学风,如何在大众化阶段保证教育质量,体现教育公平,是我国高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和体现大学精神实质的重要载体,学风建设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己成为国家高度重视,学界重点研究的问题。在大众化阶段,学风建设仍然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学风建设状况可以体现出高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水平,优良学风对提升高校地位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学风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内容,关系到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高校的健康长远发展。对于当下中国高校而言,如何建设优良学风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21世纪刚刚过去的十几年为时间背景,以社会、学校和学生对高校学风的评价为现实背景,以针对首都市属高校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为依托,对高校学风的诸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今后的高校学风建设,尤其是首都市属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通过对数据资料的采集分析,对访谈结果的梳理,总结现阶段大学生特点,掌握大学生学风的现实状况,揭示学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影响学风的诸种因素,剖析学风问题根源,提出致力于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四位一体的学风建设思路。最后,以北方工业大学在学风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为蓝本,提出大众化阶段首都市属高校学风建设的若干思路,为同层次兄弟院校提供经验参考。
陈福财[7](2014)在《面向广西北部湾的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港口物流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个核心问题。港口物流人才的需求特点决定了其培养模式与其它专业的培养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国家对北部湾经济区的高度重视,港口的规模将在近数年内会得到迅速的扩大,北海,防城港、钦州等港口的吞吐量将会得到成倍的增长。为了满足港口快速发展的需要,应先行加快港口各类建设人才的培养。首先,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港口物流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的发展前景;其次,对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接着对面向广西北部湾的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调研,提出存在忽视非学历教育、教育管理不规范、实践能力弱等问题;最后提出了面向广西北部湾的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创新本科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生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培养机制,规范港口物流培训市场和建立广西-东盟跨国联合培养物流人才机制。
陈卓[8](2014)在《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科技竞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课外活动。这种活动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参与,受到政府、高校和企业等组织的广泛关注,是一种为高教界和社会大众所认可的人才培养手段。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机制。依据相关资料,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和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引入、发展和迅速扩增三个阶段,总结了竞赛活动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并讨论了外部因素——社会背景和政府政策,以及内部因素——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和自主扩散性对竞赛发展的影响。结合对历程的梳理和对各项赛事内容的分析,本文将155项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分为了四种类型:知识考试类、科技探索类、产品设计类和职业技能类,并对它们的人才培养作用进行了分析。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与本科相应课程的内容高度对应,可以考查和强化参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深广,并且包含多项不确定因素,为参赛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与主办企业某项业务或某款产品直接相关,反映了行业最新的技术、产品和发展方向,可以有针对性地锻炼参赛学生在产品开发或解决技术问题方面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加符合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内容不仅与制造和服务行业中技术应用性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高度对应,还多与相关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相符,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相应的职业情境,可以锻炼参赛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和规范性。这四类竞赛虽然题目形式和人才培养作用各异,但是具有相似的人才培养机制。本文根据对各项赛事组织规程文件的解读,发现大学生科技竞赛本质上是一种由社会组织参与的学生评价活动。这种活动中有两个关键的信息传递过程。一是外部机构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向高校和学生传递学习目标信息;二是参赛学生的能力水平信息经过评价流向外部机构和高校。学习目标信息的传递可以起到对学生的直接培养作用。而能力水平信息则能够为高校教学提供了反馈,引导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改善,间接影响当期甚至以后各届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对人才的间接培养作用。此外,产品设计类竞赛和职业技能类竞赛还具有特殊的组织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内容、组织规程和支撑技术,认识到这类竞赛的活动形式中都包含企业主办方“三取一予”的获利机制。这种获利机制可以促使企业积极地与大学生互动,拉近校园和业界的距离,可以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组织形式方面的参考。本文还对职业技能类竞赛的活动程序进行了分析,从中归纳出了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利益引导下的合作框架,为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协作的教育项目提供了良好范例。
蒙莉[9](2014)在《民办高校融资现状及融资优化 ——以宁夏A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等教育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包办,统一管理,计划配置的固定模式,进入改革开放之后,这种传统运作模式已渐渐无法适应国民对于教育的不同需求,就此民办高校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应运而生,并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恢复与发展,积极推动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方式也形成了有效地补充,但是民办高校在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的现象,因此当前民办高校都在努力探索如何摆脱资金困境,积极开源。本文以民办高校—宁夏A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A大学的基本情况、融资环境、融资现状的详实调查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A大学在融资上存在融资主体不足,融资方式有限,融资规模受限,融资成效不佳等问题。文章以相关融资理论研究为基础,借鉴民办高校融资常见的方式,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宁夏A大学所处的政策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自身办学特色,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就A大学近期的发展规划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A大学融资的一些决策建议,针对扩大融资主体范围;开发新的融资方式;扩大融资规模;提高融资成效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建议以及具体可行的方案,以期能对民办高校解决融资难题提供一些参考。
陈孟强[10](2013)在《政府引导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以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因为目标的定位不清晰导致一系列人才培养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现有成就,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这一论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使高职教育能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主要研究在政府引导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问题:包括政策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目标评估及改进等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围绕政府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引导性、社会需求的多元化、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主体—人的实际需求方面展开,将这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考虑。在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结合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分析,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加强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并结合实际提出可行性方案:如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加大政府相关部门对高职院校的关注和投入、出台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建立全新评价机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规划等。通过政府发挥其引导性,让各高职院校能够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让高职院校之间健康有序发展,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物流师培训首次面向在校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流师培训首次面向在校大学生(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KCI18所高校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价值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价值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跨学科 |
(二)跨学科教育 |
(三)创业教育 |
(四)跨学科创业教育 |
三、文献综述 |
(一)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一般理论研究 |
(三)创业教育嵌入某一具体专业教育研究 |
(四)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界定 |
(一)本研究中的创业教育“跨学科”界定为跨出商科之外 |
(二)本研究中的跨学科创业教育限定在创业学术教育领域 |
六、创新之处 |
(一)探究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
(二)概括跨学科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 |
第一章 作为知识生产者的创业者 |
一、成功企业家的知识生产 |
(一)知识和知识生产模式 |
(二)“知识生产模式II” |
(三)成功的企业家的知识生产模式 |
二、成功的企业家的交往 |
(一)企业家的角色 |
(二)企业家的交往 |
三、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
第二章 考夫曼校园计划(KCI) |
一、考夫曼基金会概况 |
二、考夫曼校园计划 |
(一)背景与理念 |
(二)资助与管理 |
(三)活动与影响 |
三、考夫曼校园计划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 |
(一)罗切斯特大学的创业学术项目 |
(二)维克森林大学的本科创业教育 |
(三)霍华德大学的本科创业辅修和证书项目 |
(四)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创业辅修与创业主修项目 |
(五)德克萨斯大学埃尔-帕索分校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 |
(六)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创业教育的混合模式 |
(七)伊利偌伊大学-香槟分校创业教育的辐射模式 |
(八)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创业教育的磁石模式 |
(九)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创业教育的辐射模式 |
(十)普渡大学的创业教育平台 |
(十一)雪城大学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 |
(十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创业教育的磁石模式 |
(十三)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县分校的学科方向创业教育 |
(十四)鲍德温华莱士大学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 |
(十五)伍斯特学院的创业指导 |
(十六)希拉姆学院的“创业住宿学习社区” |
(十七)伊利湖学院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 |
(十八)欧柏林学院的第二课堂创业教育 |
第三章 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模式 |
一、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 |
(一)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的内涵 |
(二)KCI高校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的实践 |
二、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模式 |
(一)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模式的内涵 |
(二)KCI高校创业双学位和联合学位模式的实践 |
三、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 |
(一)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的内涵 |
(二)KCI高校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的实践 |
第四章 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跨学科创业中心 |
一、跨学科创业中心:一种跨学科学术组织 |
二、跨学科创业中心基本特征 |
三、KCI校园计划高校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情况 |
四、案例:罗切斯特大学全校性跨学科创业中心 |
(一)中心概况 |
(二)跨学科的组织架构 |
(三)跨学科的创业教师队伍 |
(四)跨学科的创业学术项目 |
第五章 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 |
一、跨学科创业课程、创业课程和商科课程的关系 |
(一)创业课程和商科课程的关系 |
(二)跨学科创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关系 |
二、跨学科创业课程的基本特征 |
三、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策略 |
(一)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 |
(二)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步骤 |
四、案例: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艺术创业课程”开发 |
(一)艺术创业课程规划 |
(二)艺术创业课程标准研制 |
(三)艺术创业教材编写与实施 |
第六章 :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
一、跨学科创业师资的现实需求 |
(一)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兴起 |
(二)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和课程数量不断增加 |
(三)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跨学科创业教师的需要 |
二、跨学科创业教师的胜任力 |
(一)专业教师的胜任力 |
(二)创业学学科教师的胜任力 |
(三)跨学科创业教师的胜任力 |
三、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审视 |
四、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
(一)通过学历教育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 |
(二)通过创业实践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 |
(三)通过创业培训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 |
第七章 :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
一、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方法及KCI高校分类 |
(一)卡内基基金会的教育使命 |
(二)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 |
(三)2018版卡内基基本分类法 |
(四)基于卡内基基本分类法的KCI高校分类 |
二、跨学科创业教育视角下不同类型高校办学特点 |
(一)综合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特点 |
(二)教学型学院的办学特点 |
三、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
(一)综合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
(二)教学型学院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
第八章 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
(一)第二课堂为主的起步阶段(1997—2001) |
(二)创业学科化倾向的建设阶段(2002—2011) |
(三)跨学科创业教育发展阶段(2012—至今) |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现状 |
(一)创业教育社会氛围逐渐浓厚 |
(二)所有大学生必须接受创业教育 |
(三)创业教育需融入大学人才培养体系 |
(四)创业教育仍然以第二课堂为主 |
三、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存在问题 |
(一)跨学科创业教育理念落后 |
(二)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单一 |
(三)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和课程严重缺乏 |
(四)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尚未成熟 |
四、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建议 |
(一)利用大学现有资源,选择合适的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 |
(二)整合大学资源,建立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 |
(三)提升各学科专业师资的创业素养,开发跨学科创业课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KCI高校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项目运作与课程体系 |
附录二 :KCI高校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运作与课程体系 |
附录三 :罗切斯特大学和伊利偌伊大学创业师资学术背景和创业情况一览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2)公共价值管理视角下济源市职业技能补贴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职业培训 |
2.1.1 职业培训的概念 |
2.1.2 职业培训的特点 |
2.1.3 职业技能培训的概念 |
2.1.4 职业技能补贴培训的内涵 |
2.2 公共价值管理 |
2.2.1 公共价值管理的概念 |
2.2.2 公共价值的构成 |
2.3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及应用 |
2.3.1 公共价值管理的基本思想 |
2.3.2 公共价值管理在我国的应用 |
第三章 济源市职业技能补贴培训发展现状 |
3.1 济源市经济发展状况 |
3.2 济源市职业技能补贴培训基本情况 |
3.2.1 济源市职业技能补贴培训实施的政策背景 |
3.2.2 济源市职业技能补贴培训项目开设情况 |
3.3 济源市职业技能补贴培训的运行模式 |
3.3.1 职业技能补贴培训的主体与对象 |
3.3.2 职业技能补贴培训的补贴方式与标准 |
3.3.3 申请培训所需材料 |
3.4 济源市职业技能补贴培训开展状况分析 |
3.4.1 数据来源与样本回收 |
3.4.2 济源市参加补贴培训学员的基本情况分析 |
3.4.3 济源市职业技能补贴培训的实施现状分析 |
第四章 济源市职业技能补贴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济源市职业技能补贴培训存在的问题 |
4.1.1 补贴培训信息的知晓率不高 |
4.1.2 公众参与度不够 |
4.1.3 公共价值创造的有效性不足 |
4.1.4 公共价值的实现度不足 |
4.2 济源市职业技能补贴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政府和相关部门宣传手段单一、宣传力度不足 |
4.2.2 陈旧的、单向的沟通网络 |
4.2.3 授课方式与内容缺乏吸引力 |
4.2.4 主管部门监管不到位 |
4.2.5 培训学校以利益为驱动 |
第五章 公共价值管理视角下职业技能补贴培训改进策略 |
5.1 加强宣传力度和监督力度 |
5.1.1 提高补贴培训政策的宣传力度 |
5.1.2 加强补贴培训的监督力度 |
5.2 拓展公众参与、收集公众偏好 |
5.2.1 运用网络技术拓展公民参与 |
5.2.2 广泛征求培训人员的需求与偏好 |
5.2.3 结合培训人员与就业市场的需求进行培训项目的增减 |
5.3 运用各种手段提升培训效果 |
5.3.1 合理设置培训内容,避免过于简单 |
5.3.2 采用多方式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
5.3.3 提高培训资金的支持力度 |
5.4 多方合作共同创造公共价值 |
5.4.1 政府部门:以解决就业为目标 |
5.4.2 培训机构: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
5.4.3 培训人员:以提高就业能力与收入为目标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众创时代开放教育之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研究——以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业教育、创业文化与开放教育转型发展 |
(一)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
(二)创业教育的内涵特征 |
1. 创业教育凸现“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 |
2. 创业教育强调“能力为本”的育人理念 |
3. 创业教育符合“实践为重”的职业需求 |
(三)创业文化的育人功能 |
二、构建创业文化助推大学生创业的实践路径 |
三、加强开放教育创业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考 |
(4)郑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现代物流业理论 |
2.1.1 现代物流业概念 |
2.1.2 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意义 |
2.2 物流人才的界定 |
2.3 人才需求预测方法 |
第3章 郑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
3.1 发展环境 |
3.2 总体现状 |
3.3 郑州市核心物流区发展现状 |
3.3.1 郑州国际物流园区 |
3.3.2 航空港物流园区 |
第4章 郑州市物流人才需求研究 |
4.1 郑州市物流人才现状 |
4.1.1 郑州市物流人才专业类型需求现状 |
4.1.2 郑州市物流人才层次现状 |
4.2 郑州市物流人才需求趋势 |
4.3 郑州市物流人才需求预测 |
4.3.1 物流人才需求方法的选择 |
4.3.2 一元线性预测 |
4.3.3 回归分析模型预测 |
4.3.4 总结预测结果 |
第5章 郑州物流人才培养建议 |
5.1 培养现状 |
5.2 改革建议 |
5.2.1 专业方向调整建议 |
5.2.2 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
5.2.3 教学模式及评价模式改革建议 |
5.2.4 建设师资队伍建议 |
5.2.5 实训条件改进建议 |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5)面向考试的虹膜识别终端设备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国内外考试现状及问题 |
2.1 考试简析 |
2.1.1 考试的定义 |
2.1.2 考试的分类 |
2.2 国内外考试现状 |
2.2.1 发达国家的重要考试情况 |
2.2.2 国内每年考试列举 |
2.2.3 国内每年重要考试人数 |
2.3 我国有关考试的国家政策 |
2.4 考试话题下暴露的身份识别问题 |
2.4.1 替考问题 |
2.4.2 现有监考手段的不足 |
2.4.3 以中国美术学院招生考试为例的身份识别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前身份识别技术研究 |
3.1 一般身份识别技术及缺陷 |
3.1.1 身份识别技术定义 |
3.1.2 一般身份识别技术 |
3.1.3 一般身份识别技术的缺陷 |
3.2 生物识别技术 |
3.2.1 生物识别技术简述 |
3.2.2 各生物识别技术优缺点分析 |
3.3 虹膜识别技术的优势及其应用 |
3.3.1 虹膜识别技术的优势 |
3.3.2 虹膜识别技术的应用 |
3.4 我国有关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政策支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以高考为例运用虹膜识别技术后的变化 |
4.1 高考中身份信息录入、识别、处理流程变化 |
4.1.1 身份信息录入流程变化 |
4.1.2 身份信息识别流程变化 |
4.1.3 身份信息处理系统变化 |
4.2 身份识别终端设备用户行为及心理研究 |
4.2.1 用户行为及心理研究方法 |
4.2.2 用户在考试信息录入、识别、管理流程中的行为研究 |
4.2.3 用户在考试信息录入、识别、管理流程中的心理研究 |
4.3 运用虹膜识别技术的身份识别终端设备产生的变化 |
4.3.1 身份信息录入阶段的功能变化 |
4.3.2 身份信息识别阶段的功能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终端设备设计的人机工程研究 |
5.1 人机数据 |
5.1.1 人体数据测量 |
5.1.2 中国各地区人体数据测量统计 |
5.2 终端设备功能区块的人机工程 |
5.2.1 终端设备功能区块设计 |
5.2.2 终端设备功能区块的人机工程 |
5.3 终端机的人机交互区域预设 |
5.3.1 按键预设 |
5.3.2 屏幕预设 |
5.3.3 单眼识别端预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面向考试的虹膜识别终端设备设计 |
6.1 核心功能框架 |
6.2 设备形态框架 |
6.3 设备形态特征 |
6.3.1 形态布局 |
6.3.2 设备主机形态设计 |
6.3.3 设备识别端形态设计 |
6.4 设计深入 |
6.4.1 设备尺寸 |
6.4.2 使用方式 |
6.4.3 细节设置 |
6.5 设备可行性评估 |
6.5.1 使用模式 |
6.5.2 硬件可行性 |
6.5.3 软件可行性 |
6.5.4 技术平台 |
6.6 设计评估和反馈 |
6.7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总结和反思 |
引用文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考试的身份识别问题调查 |
附录2 关于考试中身份识别问题与中国美术学院负责人的访谈表 |
附录3 考试用虹膜识别设备设计反馈调研 |
致谢 |
(6)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首都市属高校学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由来 |
1.2 研究概况 |
1.3 研究方法 |
1.3.1 问卷调查法 |
1.3.2 访谈法 |
1.4 研究意义 |
2. 大众化阶段首都市属高校学风状况及特点 |
2.1 高校学风的内涵与外延 |
2.2 学风状况调查 |
2.2.1 社会评价 |
2.2.2 校方评价 |
2.2.3 学生评价 |
2.3 学风呈现的特点 |
2.3.1 学习动力复杂化 |
2.3.2 学习内容多样化 |
2.3.3 学习形式交互化 |
2.3.4 评估形式多元化 |
3. 影响首都市属高校学风的因素及问题分析 |
3.1 影响高校学风的外部因素 |
3.1.1 社会因素 |
3.1.2 家庭因素 |
3.2 影响高校学风的内部因素 |
3.2.1 学校因素 |
3.2.2 自身因素 |
3.3 当前学风的问题表现及根源分析 |
3.3.1 当前学风的问题表现 |
3.3.2 学风问题的根源分析 |
4. 大众化阶段加强首都市属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
4.1 强化学校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
4.1.1 创新培养模式 |
4.1.2 重视育人环境 |
4.1.3 强化师资队伍 |
4.1.4 完善成才服务 |
4.2 共同搭建通畅的各方协作平台 |
4.2.1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4.2.2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4.2.3 树立自觉的学习意识 |
5. 首都市属高校学风建设新实践——以北方工业大学为例 |
5.1 坚持“一个理念” |
5.1.1 教学以学生为本 |
5.1.2 校园建设以学生为本 |
5.2 抓住“两个群体” |
5.2.1 完善贫困生资助政策 |
5.2.2 培养学生骨干力量 |
5.3 发挥“三方积极性” |
5.3.1 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
5.3.2 调动教师育人积极性 |
5.3.3 加强管理者管理积极性 |
5.4 落实“四用原则” |
5.4.1 用制度规范学生 |
5.4.2 用爱心关心学生 |
5.4.3 用责任帮助学生 |
5.4.4 用活动锻炼学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调查问卷 |
附录2:访谈提纲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面向广西北部湾的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研究内容 |
2、基本思路 |
3、研究方法 |
4、创新之处 |
二、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 |
(一) 港口物流的概念 |
(二) 港口物流人才概述 |
1、物流人才的定义 |
2、现代物流人才需求构成 |
3、港口物流人才知识及能力结构 |
(三) 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
1、人才培养 |
2、人才培养模式 |
3、现代大学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
4、三种不同目标人才培养模式 |
5、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
三、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
(一) 目前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发展现状 |
1、钦州港 |
2、防城港 |
3、北海港 |
(二) 关于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的发展前景分析 |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进入国家战略 |
2、地理位置优势凸显 |
四、广西北部湾的港口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
(一) 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人才需求的现状分析 |
(二) 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人才需求优势比较分析 |
(三) 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人才供需矛盾分析 |
五、广西北部湾的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一) 广西北部湾的港口物流人才学历培养现状分析 |
(二) 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人才社会培训现状 |
(三) 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六、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 |
(一) 香港经验 |
(二) 美国经验 |
(三) 新加坡经验 |
七、广西北部湾的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一) 创新本科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
(二) 创新研究生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
(三) 建立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
(四) 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合作培养机制 |
(五) 规范港口物流培训市场 |
(六) 建立广西一东盟跨国联合培养港口物流人才机制 |
八、总结与展望 |
(一) 主要结论 |
(二)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背景 |
2 前人研究状况 |
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
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
1.1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先导者——外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创 |
1.1.1 近代的科技竞赛 |
1.1.2 罗兰厄特沃什数学竞赛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考试类科技竞赛的源头 |
1.1.3 西屋科学奖和国家科学大奖赛——探索类科技竞赛的源头 |
1.1.4 数学建模竞赛和ACM大赛——大学阶段科技竞赛的开创 |
1.2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引入 |
1.2.1 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引入 |
1.2.2 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赛事的发展和首个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 |
1.2.3 科技作品展览活动的开展 |
1.2.4 数学建模竞赛的引入和程序设计竞赛的开展 |
1.3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 |
1.3.1 原有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延续和扩散 |
1.3.2 电子和计算机领域探索类竞赛的创办 |
1.3.3 机器人领域探索类赛事的引入 |
1.3.4 建筑领域探索类赛事的开展 |
1.4 21世纪以来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迅速扩增 |
1.4.1 对赛事的重新分类 |
1.4.2 知识考试类赛事的缓慢扩增 |
1.4.3 科技探索类赛事在多个领域的开办 |
1.4.4 产品设计类赛事在计算机领域的暴增 |
1.4.5 职业技能类赛事的创办 |
1.5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发展的总体特征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
1.5.1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数量在各阶段和各类型之间的非均匀增长 |
1.5.2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发展受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知识考试类竞赛对人才的培养作用及机制分析 |
2.1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
2.1.1 题目范围与学科基础课内容的对应 |
2.1.2 题目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察 |
2.2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活动过程分析 |
2.2.1 初始环节 |
2.2.2 准备环节 |
2.2.3 实施环节 |
2.2.4 赛后反馈环节 |
2.3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 |
2.3.1 竞赛是一种教学评价 |
2.3.2 竞赛是社会范围的人才评价 |
2.3.3 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双阶段信息传递模型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科技探索类赛事的题目特点及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分析 |
3.1 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的内容特征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
3.1.1 题目的应用性 |
3.1.2 题目的综合性 |
3.1.3 题目的开放性 |
3.2 竞赛题目的开放性及其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
3.2.1 竞赛题目的不确定性分类 |
3.2.2 情节型问题分析 |
3.2.3 规则应用型问题分析 |
3.2.4 设计型问题分析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产品设计类竞赛与学生的互动机制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
4.1 产品设计类竞赛题目的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
4.1.1 题目针对主办方业务的应用性 |
4.1.2 题目在单一领域内的综合性 |
4.1.3 题目在应用实践方面的开放性 |
4.2 竞赛中主办企业与学生的直接互动形式 |
4.2.1 合作教育与竞赛的同与异 |
4.2.2 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动力——“三取一予” |
4.2.3 竞赛中的技术因素及其作用——网络参赛机制 |
4.2.4 竞赛中的规程因素及其作用——奖励设置与学生管理机制 |
4.2.5 竞赛中的题目因素和整体培养模式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职业技能类竞赛的人才培养作用和政企深度协作机制分析 |
5.1 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
5.1.1 竞赛题目内容的职业性 |
5.1.2 竞赛题目内容的标准性 |
5.2 职业技能类竞赛中政府与企业的协作机制——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 |
5.2.1 大赛中政府主导的赛事管理 |
5.2.2 大赛中企业参与的赛事执行 |
5.2.3 大赛中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结构及其作用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9)民办高校融资现状及融资优化 ——以宁夏A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
1.2.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2.2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二章 民办高校融资的相关理论及方式概述 |
2.1 融资相关理论 |
2.1.1 融资理论概述 |
2.1.2 融资的意义 |
2.1.3 教育融资 |
2.2 民办高校常见的融资方式 |
2.2.1 银行贷款 |
2.2.2 政府资助 |
2.2.3 企业投资 |
2.2.4 社会捐助 |
2.2.5 其他融资方式 |
第三章 宁夏A大学的融资环境及融资现状 |
3.1 宁夏A大学的基本情况 |
3.2 宁夏A大学的融资环境 |
3.2.1 宁夏A大学融资的外部环境 |
3.2.2 宁夏A大学融资的内部环境 |
3.3 宁夏A大学的融资现状 |
3.3.1 宁夏A大学融资主体不足 |
3.3.2 宁夏A大学融资方式有限 |
3.3.3 宁夏A大学融资规模受限 |
3.3.4 宁夏A大学融资成效不佳 |
第四章 宁夏A大学融资优化方案 |
4.1 扩大融资主体范围 |
4.1.1 引入地方政府作为政策融资主体 |
4.1.2 以教育集团主体身份面向社会融资 |
4.1.3 设立教育基金寻找社会力量投资 |
4.2 开发新的融资方式 |
4.2.1 以转让部分控制权方式接纳新投资者资金 |
4.2.2 以发行内部债券方式进行融资 |
4.2.3 引入BOT融资方式 |
4.2.4 以品牌效应拉动融资 |
4.3 扩大融资规模 |
4.3.1 以项目方式向银行申请贷款 |
4.3.2 以抵、质押方式向银行申请贷款 |
4.3.3 争取扩大招生优惠政策增加学费收入 |
4.3.4 以银团贷款方式扩大融资规模 |
4.4 提高融资成效 |
4.4.1 重视内源融资 |
4.4.2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4.4.3 有效利用外部资金 |
4.4.4 提高融资时效性 |
4.4.5 减少融资风险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个人简介 |
(10)政府引导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以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目标相关概念分析 |
2.1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
2.1.1 职业 |
2.1.2 职业教育 |
2.1.3 高等职业教育 |
2.2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
2.3 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
2.4 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职能 |
2.5 政府引导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
2.5.1 政府引导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本质 |
2.5.2 政府引导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 |
第三章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问题与原因 |
3.1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 |
3.1.1 发展规模稳中有升,人才培养目标日渐清晰 |
3.1.2 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改进 |
3.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问题 |
3.2.1 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 |
3.2.2 部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脱离实际 |
3.3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外部原因 |
3.3.2 内部原因 |
第四章 政府引导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
4.1 政府制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关政策需加强针对性 |
4.2 政府引导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应结合实际 |
4.3 政府引导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环境分析 |
4.3.1 外部环境 |
4.4 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评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四、物流师培训首次面向在校大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KCI18所高校案例的分析[D]. 张卫民. 苏州大学, 2019(06)
- [2]公共价值管理视角下济源市职业技能补贴培训研究[D]. 杨乐乐. 广西大学, 2018(01)
- [3]众创时代开放教育之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研究——以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 叶主.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2)
- [4]郑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研究[D]. 张永祥.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5]面向考试的虹膜识别终端设备设计与研究[D]. 张明吉. 中国美术学院, 2016(04)
- [6]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首都市属高校学风建设研究[D]. 谷薇. 北方工业大学, 2014(09)
- [7]面向广西北部湾的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 陈福财.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1)
- [8]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D]. 陈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06)
- [9]民办高校融资现状及融资优化 ——以宁夏A大学为例[D]. 蒙莉. 宁夏大学, 2014(09)
- [10]政府引导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以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陈孟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