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鳞茎腐病病原鉴定

郁金香鳞茎腐病病原鉴定

一、郁金香鳞茎腐烂病的病原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焦晓林,张西梅,周云灏[1](2021)在《药用百合鳞茎病害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药用百合栽培产区的扩大和连作年限增加,鳞茎病害发生逐渐加重,已成为遏制药用百合大规模种植的首要因素。笔者综述了药用百合病害发生对药材品质的影响及鳞茎腐烂病、炭疽病、疫病的主要病原与致病特点,并对化学和生物防治方法进行了归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加强对病害影响百合药材质量的系统评价,提高病原菌鉴定水平,加强病原菌-寄主互作的基础性研究,开发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等重点内容。

王艳丽,贾文庆,朱小佩,穆金艳,丁玲,庞弯弯,郭英姿[2](2021)在《27个郁金香栽培品种对种球腐烂病的抗性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郁金香种球腐烂病,不仅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甚至造成整个植株死亡。鉴定及筛选抗种球腐烂病的郁金香品种对郁金香抗病育种及郁金香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改良土壤感病接种法对27个郁金香栽培品种进行了种球腐烂病的抗性鉴定,筛选抗种球腐烂病郁金香品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郁金香品种中无免疫品种,各品种对郁金香种球腐烂病的抗病性存在差异,鉴定得到高抗品种3个,中抗品种6个,中感品种13个,高感品种5个。

孙正琼[3](2021)在《东方百合‘索邦’LhSorPR4b、LhSorPR10a和LhSorPR10b基因功能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东方百合‘索邦’(Lilium spp.Sorbonne)是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为鲜花切花产业的重要经济作物,但是病害造成损失严重。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是植物受到生物胁迫时所积累的一类蛋白的总称,广泛参与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应答,是植物抗病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百合LhSorPR4b、LhSorPR10a和LhSorPR10b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初步分析,为增强百合的抗病性相关研究,培育抗病性强的新品种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索邦’百合感染灰霉病(Botrytis elliptica)的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得到的高表达LhSorPR4b、LhSorPR10a和LhSorPR10b基因,并以叶片cDNA为模板克隆得到这3个PR基因全长。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解析了3个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特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3个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特异性;并通过椭圆葡萄孢(B.elliptica)、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病原菌侵染后分析了这些基因对病害的响应模式;通过SA、Me JA、ETH激素处理分析它们对激素的响应情况;通过高温、低温胁迫处理分析它们在温度胁迫中的表达。在普通烟草中过表达LhSorPR4b、LhSorPR10a和LhSorPR10b基因,分析其对B.cinerea及F.oxysporum的抗病性,并对胁迫后的转基因烟草进行生理指标测定,初步验证其功能。旨在明确LhSorPR4b、LhSorPR10a和LhSorPR10b基因在百合抗病过程中的功能,为加强百合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环境的抗性提供分子基础,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百合PR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其在抗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索邦’百合减少病害损失和种质创新开拓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研究结果如下:1、B.elliptica处理不同时间的‘索邦’的叶片的转录组测序分析,从中筛选了三个PR基因,通过NCBI氨基酸BLAST分析显示一个495bp的序列,开放阅读框为474bp,编码158个氨基酸,等电点为5.72,BLST结果显示它与铁炮百合的PR107基因相似度高达95%,因此将其命名为LhSorPR10b。并且参照前人研究,通过cDNA模板扩增克隆得到LnSorPR4b(APG55503.1)、LnSorPR10a(ALO77720.1)基因长度分别为432bp、471bp。2、对LhSorPR4b、LhSorPR10a和LhSorPR10b基因在‘索邦’组织表达特异性进行分析,结果如下:LhSorPR4b在茎中表达量最高;LhSorPR10a在根中表达量最高;LhSorPR10b叶中表达量最高。对百合组培苗进行激素处理,病原菌处理及胁迫处理,结果显示,在激素处理中,LhSorPR4b、LhSorPR10a和LhSorPR10b能被水杨酸(SA)、茉莉酸(Me JA)、乙烯利(ETH)、高温、低温诱导表达;在病原菌处理中,LhSorPR4b、LhSorPR10a和LhSorPR10b被B.cinerea处理诱导表达,LhSorPR4b、LhSorPR10a和LhSorPR10b能被F.oxysporum诱导表达;3、成功构建LnSorPR4b、LnSorPR10a和LnSorPR10b基因的植物超表达载体pGMF500-LnSorPR4b、pGMF500-LnSorPR10a、pGMF500-LnSorPR10b,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质粒成功整合到普通烟草基因组中并获得转基因烟草阳性植株,实时荧光定量结果表明,这3个基因在转基因烟草株系中稳定表达,同时筛选出表达量高、中、低株系。平板抑菌实验证明转入了PR基因的烟草叶片粗蛋白均不同程度的抑制了B.elliptica、F.oxysporum菌丝的生长。活体抑菌实验结果显示,转基因烟草植株较野生型烟草对F.oxysporum的抗性强。转基因烟草叶片生理指标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烟草在受到F.oxysporum侵染后抗性显着增强,初步验证了‘索邦’PR基因在抗病过程中的功能。

屈连伟[4](2018)在《郁金香属植物细胞学观察及多倍体种质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郁金香属于百合科(Liliaceae)郁金香属(Tulipa L.),是世界着名的球根花卉,其花大、色艳、高贵典雅,被誉为“花卉王国中的皇后”。郁金香属植物约有100150个种,主要分布于中亚、欧洲、北非以及地中海地区。我国是野生郁金香资源的重要分布区,目前,发现和报道的有18个种(包含1个变种),约占世界野生郁金香资源的十分之一,主要分布于新疆、长江流域及我国东北地区。近些年来,我国郁金香产业发展迅速,但国内对郁金香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倍性、花粉生活力、核型、2n配子等基础研究及杂交利用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对42个郁金香栽培品种和8个野生种的倍性及花粉生活力进行了检测;对原产于我国的8个郁金香野生种的24个居群进行了细胞遗传学分析,确定了它们的核型类型和亲缘关系;利用自然产生的和人工诱导的2n花粉及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等方法开展了郁金香多倍体种质创新研究,对我国野生郁金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郁金香多倍体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果如下:检测的42个郁金香栽培品种中有24个二倍体、17个三倍体和1个四倍体;8个野生种全部为二倍体,其中天山郁金香、新疆郁金香和异叶郁金香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研究发现郁金香野生种的平均体细胞核直径显着小于栽培品种,仅为17.01μm;四倍体品种的体细胞核直径(31.82μm)和三倍体品种的体细胞核直径(28.52μm)差异不显着,但都显着大于二倍体品种(21.21μm)。三倍体郁金香栽培品种的花粉生活力最低,平均花粉生活力为3.67%,二倍体品种的花粉生活力最高,平均为18.12%,四倍体‘朱迪斯’的花粉生活力居中,平均为12.33%。8个野生种的平均花粉生活力为35.54%,显着高于郁金香栽培品种。24个居群的8个郁金香野生种均为二倍体(2n=2x=24),染色体基数为x=12,臂指数为48。存在三种类型的染色体,分别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核型属于3A、3B、4A或4B,核型公式由‘sm’和‘st’或‘m’、‘sm’和‘st’2种组合的染色体构成。8个郁金香野生种的平均染色体长度为9.48μm,老鸦瓣的值最小,为7.29μm,阿尔泰郁金香的值最大,为11.60μm;平均染色体臂比值为3.11,老鸦瓣的值最小,为2.62,新疆郁金香的值最大,为3.70。统计分析表明阿尔泰郁金香和新疆郁金香有较高的核型不对称性,而老鸦瓣有相对对称的核型。聚类分析显示,郁金香野生种的24个居群被分成3个主要的分支,其中,老鸦瓣的3个居群聚为一个分支。表明老鸦瓣与其它野生种的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确定了郁金香四倍体、三倍体、二倍体栽培品种和野生种的平均花粉粒直径分别为95.19μm、71.43μm、59.08μm和47.18μm,且这4种材料之间相互存在显着的差异。本研究证明了在自然条件下郁金香三倍体品种‘金检阅’和‘金阿波罗’,二倍体品种‘普瑞斯玛’、‘皇家礼物’、‘爱斯基摩首领’和‘法比奥’能够产生2n花粉。首次发现了分布在我国的野生郁金香资源准噶尔郁金香在自然条件下能够产生2n花粉,且2n花粉比例达到13.64%,显着高于其它6个栽培品种。利用能够产生2n花粉的郁金香材料分别与不同倍性的栽培品种进行杂交,创新郁金香多倍体新种质是可行的。当以二倍体栽培品种为母本,以能够产生2n花粉的二倍体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时,座果率较高,杂交后代的多倍体比率较低;以能够产生2n花粉的三倍体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时,座果率较低,杂交后代的多倍体比率较高。当以三倍体栽培品种为母本,很多杂交组合没有收获到杂交种子,收获到杂交种子的组合座果率也较低,但杂交后代的多倍体比率较高,并在杂交后代中发现了四倍体(2n=4x=48)和五倍体(2n=5x=60)。以分布在我国的野生郁金香为父本与栽培品种进行杂交的8个杂交组合中,有5个组合获得了成功。以能够产生2n花粉的准噶尔郁金香为父本,以‘西内德阿莫’(2n=2x=24)和‘班雅’(2n=3x=36)为母本时,分别得到了三倍体、四倍体和五本体的种间杂交后代。证明了利用原产于我国的野生郁金香资源与栽培品种之间进行种间杂交是可行的,并证明了准噶尔郁金香产生的2n花粉具有生活力。郁金香二倍体栽培品种经高压N2O气体处理后,成功诱导出了2n花粉。其中,‘西内德阿莫’的最大花粉粒直径由66.72μm增加到88.70μm,最大与最小花粉直径比值由1.22增加到1.65,2n花粉含量为16.00%;‘里约嘉年华’的最大花粉粒直径由65.24μm增加到97.66μm,最大与最小花粉直径比值由1.22增加到1.81,2n花粉含量为26.67%。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的后代中都检测出了多倍体,多倍体比例为4.0217.93%,证明人工诱导出了具有活力的2n花粉。本研究证明了使用秋水仙素浸泡野生郁金香种子,进行多倍体诱导是可行的。诱导新疆郁金香种子多倍化的最佳组合为:秋水仙素浓度1.00 g/L,浸泡时间24 h,形态变异率可达到30.00%。诱导伊犁郁金香种子多倍化的最佳组合为:秋水仙素浓度0.50 g/L,浸泡时间12 h,形态变异率16.67%。新疆郁金香种子在添加0.05 g/L的氨磺乐灵培养基上培养10 d后,转到正常培养基,形态变异率为10.00%;在添加0.10 g/L的秋水仙素培养基上培养30 d后,转到正常培养基,形态变异率为16.67%。但是伊犁郁金香种子在添加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和氨磺乐灵的培养基上培养时,诱导效果较差,18个处理中,最高的形态变异率仅为6.67%。

屈连伟,雷家军,张艳秋,邢桂梅,苏君伟[5](2016)在《中国郁金香科研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说明近10年来,我国郁金香产业迅猛发展,郁金香科研广泛开展。目前,在郁金香属种质资源、引种与栽培技术、扩繁与种球复壮、育种等方面都开展了研究。但是,也存在着科研起步晚,层次低、科研落后于产业、研究单位较少和各科研单位之间协调性不高等问题。现根据郁金香科研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高度重视郁金香育种、科研要紧密与产业结合、总体协调和联合攻关的发展策略,以期从根本上解决郁金香品种缺乏问题,为我国郁金香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苏建红[6](2015)在《甘肃省洋葱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洋葱干腐病和洋葱青霉病是洋葱贮藏期的两种重要病害。调查发现这两种病害在大多数的甘肃省洋葱主产区都有发生。严重制约着洋葱的贮藏周期和品质。因此,本试验以从我省各个主产区采得的洋葱病株作为试验对象,利用形态学与ITS序列分析的方法,明确了这两种洋葱病害的主要病原菌种类及其优势种,从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室内毒力测定着手,取得如下试验结果:1洋葱贮藏期干腐病症状及病原鉴定该病害在整个洋葱贮藏期均可发生,发病初期鳞茎瓣褪色黄化,由外及内逐渐扩展,严重时整个鳞茎萎缩、干瘪,病部着生白色的菌丝。受害鳞茎内部组织逐渐失水黄化、干缩。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洋葱干腐病病原种类进行了鉴定,结果确定洋葱干腐病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endahl emend.Snyder&Hansen)和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Matsushina)Nirenberg)引起,其中优势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endahl emend.Snyder&Hansen)。层出镰刀菌引起的洋葱干腐病属首次报道。2洋葱贮藏期干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两种镰刀菌在5-40℃范围内均可生长,且两种菌的生长最适温度均为25℃,在5℃和40℃下两种镰刀菌生长都比较缓慢,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两种镰刀菌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其次为葡萄糖。两种镰刀菌菌丝在含甘露醇和可溶性淀粉的培养基上生长显着慢于在其它碳源的培养基。硝酸钠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硫酸铵对层出镰刀菌菌丝生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尿素对两种镰刀菌的菌丝生长都存在显着的抑制作用。3洋葱贮藏期干腐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8种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和层出镰刀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与药剂的浓度成正相关。43%戊唑醇对尖孢镰刀菌和层出镰刀菌抑制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4μg/L、0.7μg/L。4洋葱贮藏期青霉病症状及病原鉴定该病害可在洋葱的整个洋葱贮藏期发生,在洋葱鳞茎的外层附着大量的青霉菌落,影响洋葱的品质并且缩短洋葱的储藏时间。对采自甘肃省洋葱贮藏期青霉病的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洋葱贮藏期青霉病的病原菌分别为皮落青霉菌(Penicillium crustosum)、波兰青霉菌(Penicillium polonicum)、鲜绿青霉菌(Penicillium viridicatum)和光孢青霉菌(Penicillium glabrum)。5洋葱贮藏期青霉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四种青霉菌在5-40℃范围内均可生长,四种青霉菌的最适温度为25℃,5℃到25℃之间随温度的增加青霉菌丝的生长迅速;但高于25℃,青霉菌丝的生长速率逐渐下降。在5℃、40℃下四种青霉菌生长都比较缓慢。四种青霉菌都有适宜的最佳碳源,但以葡萄糖和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对四种青霉菌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不加碳源的培养基对四种青霉菌菌丝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以甘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对四种青霉菌的菌丝生长都存在显着的促进作用;以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对四种青霉菌的菌丝生长都存在显着的抑制作用。不同类型的培养基对四种青霉菌的菌丝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6洋葱贮藏期青霉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8种杀菌剂对四种青霉菌菌丝的生长都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率与药剂的浓度成正相关。43%戊唑醇对皮落青霉菌、波兰青霉菌、鲜绿青霉菌、光孢青霉菌抑制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2.4μg/L、2.7μg/L、4.6μg/L、3.7μg/L。

袁媛[7](2015)在《郁金香花色苷合成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差异与花色变化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郁金香(Tulipa L.)为百合科郁金香属球根花卉,在园艺产业中占重要地位。花色是决定郁金香观赏价值的重要因素。花色苷为郁金香花瓣的主要色素,获取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信息对郁金香花色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郁金香品种Tulipa fosteriana‘Albert heijn’(花瓣粉色)经多年芽变选育,获得新品种‘上农早霞’(花瓣红色)和突变株系‘上农09’(花瓣浅红),花色为三者主要表型差异,然而,花色变化的生化和分子基础尚不清楚。本文首次从郁金香花瓣中克隆了花色苷合成相关的9个结构基因和6个转录因子的c DNA全长,并从总花色苷和黄酮醇含量、花色苷组分、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等方面,对‘Albert heijn’、‘上农早霞’和‘上农09’进行了分析比较,探讨这些因素与‘上农早霞’和‘上农09’花色变化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Albert heijn’、‘上农早霞’和‘上农09’在花色、花瓣总花色苷和黄酮醇类物质含量,以及花色苷组分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利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RHSCC)对花色进行描述,结果显示,‘Albert heijn’花色属于“Red-purple”(红紫)色系,‘上农早霞’和‘上农09’花色分别属于“Red”(红)和“Orange-red”(橙红)色系。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器(ULPC-PDA)分析花瓣中总花色苷和黄酮醇类物质的含量,结果显示,花朵完全开放时,‘上农早霞’花瓣总花色苷含量显着高于‘Albert heijn’,但‘上农09’花瓣总花色苷含量与‘Albert heijn’无显着差异,‘上农早霞’和‘上农09’总黄酮醇类物质含量显着高于‘Albert heijn’中相应含量。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UPLC-Q-TOF-MS)分析花瓣花色苷组分,结果表明,花朵完全开放时,‘Albert heijn’花瓣中含79.33%的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和20.67%的天竺葵素3-O-芸香糖苷,而‘上农早霞’和‘上农09’花瓣中含90%以上天竺葵素花色苷(天竺葵素3-O-芸香糖苷、天竺葵素3-O-乙酰化芸香糖苷)和少量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含量(<10%)。2.利用同源克隆结合RACE技术,首次从郁金香花瓣中克隆了9个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的c DNA全长,分别命名为Tf CHS1(1470 bp)、Tf CHI1(998 bp)、Tf CHI2(823 bp)、Tf F3H1(1241 bp)、Tf F3’H1(1766bp)、Tf DFR1(1394 bp)、Tf ANS1(1371 bp)、Tf3GT1(1673 bp)和Tf FLS1(1193 bp)。由这些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中相应蛋白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并具有相应蛋白中保守的结构域、氨基酸、结合位点及活性位点。3.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在‘Albert heijn’、‘上农早霞’和‘上农09’花朵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存在显着差异。与‘Albert heijn’相比,‘上农早霞’和‘上农09’花瓣中Tf CHS1、Tf CHI2、Tf F3H1、Tf DFR1、Tf ANS1、Tf FLS1和Tf F3’H1表达水平的变化与总花色苷和黄酮醇类物质含量以及矢车菊素含量的变化正相关。在花朵发育过程中,Tf CHS1、Tf CHI2、Tf F3H1、Tf DFR1、Tf ANS1和Tf3GT1表达水平持续上升,与花色苷积累模式一致,Tf FLS1表达量缓慢下降,与黄酮醇类物质的积累模式一致。‘上农早霞’花瓣中Tf CHS1、Tf CHI2、Tf F3H1、Tf DFR1、Tf ANS1和Tf FLS1表达量均显着高于‘Albert heijn’,与‘上农早霞’花瓣中更高的总花色苷和黄酮醇类物质含量相对应;‘上农09’花瓣中Tf CHS1、Tf CHI2、Tf F3H1和Tf FLS1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Albert heijn’,但Tf DFR1和Tf ANS1表达水平与‘Albert heijn’无显着差异,与‘上农09’花瓣中更高的总黄酮醇类物质含量相对应。‘上农早霞’和‘上农09’花瓣中Tf F3’H1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Albert heijn’,与两者花瓣中极低的矢车菊素含量相对应。4.分析了‘上农早霞’和‘上农09’Tf F3’H1基因表达受抑制的原因。比较‘Albert heijn’、‘上农早霞’和‘上农09’Tf F3’H1基因启动子序列,发现与‘Albert heijn’相比,‘上农早霞’和‘上农09’Tf F3’H1翻译起始位点上游326 bp处插入了一段255 bp的序列。将郁金香三种材料Tf F3’H1基因启动子序列与GUS基因相连,转化烟草叶片和拟南芥,发现转基因拟南芥幼苗中,‘上农早霞’和‘上农09’Tf F3’H1基因启动子活性仅分别为‘Albert heijn’的5.4%和4.5%,表明Tf F3’H1基因启动子的插入突变显着抵制了Tf F3’H1的表达水平。5.利用同源克隆结合RACE技术,同时基于郁金香花瓣转录组数据库,首次从郁金香花瓣中克隆了4条R2R3MYB和2条b HLH转录因子的c DNA全长,分别命名为Tf MYB1(856 bp)、Tf MYB2(840 bp)、Tf MYB3(906 bp)、Tf MYB4(851 bp)、Tfb HLH1(2527 bp)和Tfb HLH2(2321 bp),Tf MYBs与拟南芥PAP1和PAP2以及矮牵牛Ph AN2有很高的同源性,Tfb HLH1和Tfb HLH2与拟南芥At EGL3、At TT8、At GL3以及矮牵牛Ph AN1有很高的同源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花朵发育过程中这些基因在‘Albert heijn’、‘上农早霞’和‘上农09’花瓣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Tf MYB2、Tf MYB3、Tf MYB4、Tfb HLH1在花朵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与Tf CHS1、Tf CHI2、Tf F3H1、Tf DFR1、Tf ANS1和Tf3GT1的时空表达模式,以及花色苷的积累模式一致,此外,Tf MYB2、Tf MYB3和Tfb HLH1在三种材料花瓣中的表达差异与Tf DFR1、Tf ANS1和Tf3GT1在三种材料中的表达差异一致,而Tf MYB4与Tf CHS1、Tf CHI2和Tf F3H1在三种材料中的表达差异一致,表明Tf MYB2、Tf MYB3和Tfb HLH1可能参与了花瓣中Tf DFR1、Tf ANS1和Tf3GT1的表达调控而Tf MYB4可能参与了花瓣中Tf CHS1、Tf CHI2和Tf F3H1的表达调控。6.CHS和ANS分别为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上、下游关键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转录因子对结构基因的调控作用,分析了Tf MYB2、Tf MYB3、Tf MYB4、Tfb HLH1对基因Tf CHS1和Tf ANS1启动子的调控作用。将Tf MYB2、Tf MYB3、Tf MYB4和Tfb HLH1编码序列与35S启动子相连,将Tf CHS1和Tf ANS1启动子与LUC报告基因相连,共同转化烟草叶片,通过测定烟草叶片中LUC基因的表达活性,检测转录因子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Tf MYB2和Tf MYB3单独或与Tfb HLH1共同作用能显着增强Tf ANS1启动子活性,Tf MYB4单独或与Tfb HLH1共同作用能显着增强Tf CHS1启动子活性。这个结果表明,Tf CHS1和Tf ANS1在‘Albert heijn’、‘上农早霞’和‘上农09’花瓣中的表达差异与Tf MYB2、Tf MYB3、Tf MYB4、Tfb HLH1在三种材料花瓣中的表达差异有关,即与‘Albert heijn’相比,Tf MYB2、Tf MYB3、Tf MYB4、Tfb HLH1在‘上农早霞’和‘上农09’中的表达变化可能与二者花色变化有关。

吴祝华,詹德智,施季森,席梦利[8](2013)在《百合尖孢镰刀菌鳞茎腐烂病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百合鳞茎腐烂病是百合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对百合切花生产影响很大。本文综述了该病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及病原菌的鉴定方法,总结了不同百合品系对病原菌的抗性,介绍了百合抗鳞茎腐烂病育种研究现状,并对百合抗病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朱海燕,夏花,高必达[9](2012)在《湖南省食用百合生长期鳞茎腐烂病的病原鉴定》文中认为龙牙百合为湖南省邵阳市的特色经济作物之一,随着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其病害发生日趋严重,尤其在田间生长后期鳞茎易出现褐变、腐烂、植株枯死等症状,严重影响百合生长,已成为遏制龙牙百合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湖南省百合生长期鳞茎腐烂病的病原至今未见报道。受隆回县科技局委托,我们对该县鳞茎腐烂病病原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结果为该病害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朱海燕[10](2012)在《龙牙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毒力测定》文中研究指明湖南省隆回县食用百合——“龙牙百合”上发生了一种严重病害——鳞茎腐烂病,该病主要表现为在田间生长后期鳞茎出现褐变、腐烂,导致植株枯死,严重影响百合产量。为此,特开展龙牙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菌的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室内药剂毒力测定的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龙牙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本实验从发病鳞茎上分离出8株真菌和6株细菌,将分离菌株全部接种于健康百合鳞茎后,只有白色真菌菌落HNLH07能使鳞茎症状再现,而其他菌株接种皆不能引起腐烂症状。对接种后产生的病斑再次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得到与原分离菌株HNLH07形态一致的菌株,证实HNLH07为隆回百合腐烂的致病菌。菌株HNLH07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白色绒毛状,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用真菌核糖体DNA (rDNA)-ITS通用引物做PCR,产物经测序后在NCBI网站做BLAST分析(登录号No.JQ316463),其rDNA-ITS的PCR产物碱基序列与尖孢镰刀菌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9%,仅有2个碱基的差异。将菌株HNLH07接种于郁金香和唐菖蒲种球后基本不发病,而作为对照的百合鳞片严重腐烂。根据以上结果并结合其致病性,鉴定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百合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lilii)。2龙牙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对菌株HNLH07生物学特性所做的研究结果表明,在pH值为4-12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其中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5,产孢最适pH值为6;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31℃,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产孢的适宜温度范围为31-35℃,产孢的最适温度为34℃;孢子致死温度为52℃10min;交替光照处理最有利于菌丝生长及产孢;在供试的碳源中,菌丝生长及产孢均以果糖最好;在供试氮源中,最有利于菌丝生长的为天冬氨酸,而最有利于产孢的为硝酸钾。3药剂对龙牙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菌的毒力测定抑菌试验结果显示,12.5%烯哗醇WP、10%苯醚甲环唑WG、腈菌·福美双WP、5%己唑醇ME、3%中生菌素WP抑制病菌菌丝生长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的重要创新点在于,明确了龙牙百合枯萎病实际上由鳞茎腐烂引起并确诊了病原为尖孢镰刀菌百合专化型。

二、郁金香鳞茎腐烂病的病原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郁金香鳞茎腐烂病的病原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药用百合鳞茎病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鳞茎病害及为害特点
2 鳞茎病害主要病原菌及致病特点
    2.1 腐烂病
        2.1.1 病原菌
        2.1.2 致病机制
        2.1.3 寄主抗病机制
    2.2 炭疽病
        2.2.1 病原菌
        2.2.2 致病机制
    2.3 疫病
3 药用百合鳞茎病害防治现状
    3.1 化学防治
    3.2 生物防治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4.1 深入解析鳞茎病害发生对百合药材质量的影响
    4.2 引入新技术进一步提升病原菌的鉴定水平
    4.3 明确病原菌的致病机理与寄主的抗病机制
    4.4 发展绿色防控技术

(2)27个郁金香栽培品种对种球腐烂病的抗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供试菌株活化
        1.2.2 接种土壤的准备
        1.2.3 接种与评价方法
        1.2.4 病情调查
        1.2.5 抗性分级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东方百合‘索邦’LhSorPR4b、LhSorPR10a和LhSorPR10b基因功能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百合的研究现状
        1.1.1 百合的总体情况
        1.1.2 百合育种相关研究
        1.1.3 百合病害相关研究
    1.2 病程相关蛋白研究进展
        1.2.1 病程相关蛋白的作用机理
        1.2.2 病程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1.2.3 非生物胁迫对病程相关蛋白的诱导
    1.3 病程相关蛋白在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2 绪论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技术路线
3 百合LhSorPR4b、LhSorPR10a和LhSorPR10b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试剂
        3.1.3 主要试剂配方
        3.1.4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总RNA的提取和鉴定
        3.2.2 第一链cDNA的合成
        3.2.3 大肠杆菌TOP10感受态的制备
        3.2.4 基因扩增引物设计
        3.2.5 LhSorPR4b、LhSorPR10a和LhSorPR10b基因cDNA的扩增
        3.2.6 LhSorPR4b、LhSorPR10a和LhSorPR10b基因组扩增
        3.2.7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因克隆结果
        3.3.2 基因组扩增结果
        3.3.3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4 讨论
4 LhSorPR4b、LhSorPR10a和LhSorPR10b表达模式分析
    4.1 植物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材料的获得
    4.2 LhSorPR4b、LhSorPR10a和LhSorPR10b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4.2.1 引物设计
        4.2.2 基因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4.2.3 百合‘索邦’生物胁迫处理
        4.2.4 东方百合‘索邦’非生物胁迫处理分析
        4.2.5 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4.2.6 数据整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植物材料的获得
        4.3.2 LhSorPR4b、LhSorPR10a和LhSorPR10b基因时空表达特性分析
        4.3.3 LhSorPR4b、LhSorPR10a和LhSorPR10b基因的生物胁迫诱导特性分析
        4.3.4 LhSorPR4b、LhSorPR10a和LhSorPR10b基因在不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特性分析
        4.3.5 LhSorPR4b、LhSorPR10a和LhSorPR10b基因在不同温度胁迫处理下的表达特性分析
    4.4 讨论
5 LhSorPR4b、LhSorPR10a基因的转化及抗病性分析
    5.1 百合LhSorPR4b、LhSorPR10a基因的转化
        5.1.1 实验试剂及药品
        5.1.2 缓冲液和培养基配方
        5.1.3 百合‘索邦’基因转化普通烟草
    5.2 转LhSorPR4b、LhSorPR10a基因烟草的抗病性分析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LhSorPR4b和 LhSorPR10a基因转化烟草检测结果
        5.3.2 转LhSorPR4b、LhSorPR10a基因烟草的抗病性分析
    5.4 讨论
6 结论
    6.1 结论
    6.2 下一步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郁金香属植物细胞学观察及多倍体种质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郁金香育种与栽培研究现状
        1.1.1 郁金香属植物资源研究
        1.1.2 郁金香育种研究
        1.1.3 郁金香栽培研究
    1.2 植物染色体数目观察及核型分析
        1.2.1 植物染色体数目观察
        1.2.2 植物核型分析
    1.3 植物多倍体诱导研究
        1.3.1 多倍体的类型
        1.3.2 利用2n配子诱导多倍体研究
        1.3.3 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研究
    1.4 植物多倍体鉴定方法研究
        1.4.1 形态学鉴定
        1.4.2 染色体计数法
        1.4.3 流式细胞仪鉴定
        1.4.4 分子水平鉴定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郁金香属植物倍性及花粉生活力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2.1 染色体制片
        2.1.2.2 花粉生活力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郁金香属植物的倍性鉴定
        2.2.2 郁金香属植物的花粉生活力测定
    2.3 讨论
        2.3.1 郁金香栽培品种和野生种的倍性
        2.3.2 郁金香属植物的花粉生活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郁金香野生种类核型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染色体制片
        3.2.2 核型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8个郁金香野生种的核型分析
        3.3.1.1 老鸦瓣(T.edulis)
        3.3.1.2 准噶尔郁金香(T.schrenkii)
        3.3.1.3 伊犁郁金香(T.iliensis)
        3.3.1.4 天山郁金香(T.tianschanica)
        3.3.1.5 阿尔泰郁金香(T.altaica)
        3.3.1.6 新疆郁金香(T.sinkiangensis)
        3.3.1.7 柔毛郁金香(T.buhseana)
        3.3.1.8 异叶郁金香(T.heterophylla)
        3.3.2 郁金香野生种类核型比较分析
        3.3.3 郁金香野生种类核型不对称性分析
        3.3.4 基于核型的郁金香野生种类聚类分析
    3.4 讨论
        3.4.1 基于核型的郁金香属植物亲缘及进化关系
        3.4.2 郁金香Amana群的分类学地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郁金香属植物2n花粉观察、诱导及杂交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2.1 花粉采集
        4.1.2.2 2n花粉鉴定
        4.1.2.3 2n花粉诱导
        4.1.2.4 人工授粉
        4.1.2.5 座果率计算
        4.1.2.6 杂交种子收获及播种
        4.1.2.7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郁金香2n花粉观察及杂交
        4.2.1.1 郁金香属植物花粉大小检测
        4.2.1.2 自然条件下2n花粉产生效率
        4.2.1.3 自然条件下能产生2n花粉的亲本杂交结实及后代倍性鉴定
        4.2.2 N_2O诱导郁金香2n花粉及杂交
        4.2.2.1 N_2O诱导后花粉直径分布及2n花粉产生效率
        4.2.2.2 N_2O诱导花粉的杂交结实及后代倍性鉴定
    4.3 讨论
        4.3.1 自然条件下郁金香属植物花粉粒大小及2n花粉比例
        4.3.2 利用野生种进行种间杂交是郁金香品种性状改良的重要手段
        4.3.3 多倍体育种是郁金香种质创新的重要途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野生郁金香染色体加倍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2.1 秋水仙素浸泡法诱导野生郁金香种子加倍
        5.1.2.2 秋水仙素组培法诱导野生郁金香种子加倍
        5.1.2.3 氨磺乐灵组培法诱导野生郁金香种子加倍
        5.1.2.4 染色体数目观察
        5.1.2.5 叶片性状观察
        5.1.2.6 气孔性状观察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秋水仙素浸泡野生郁金香种子的诱变效应
        5.2.1.1 秋水仙素浸泡对新疆郁金香种子的诱变效应
        5.2.1.2 秋水仙素浸泡对伊犁郁金香种子的诱变效应
        5.2.2 培养基中添加两种诱变剂对野生郁金香种子的诱变效应
        5.2.2.1 两种诱变剂对新疆郁金香种子的诱变效应
        5.2.2.2 两种诱变剂对伊犁郁金香种子的诱变效应
    5.3 郁金香多倍体植株鉴定
        5.3.1 染色体数目鉴定
        5.3.2 形态性状鉴定
        5.3.2.1 叶片性状
        5.3.2.2 鳞茎性状
        5.3.2.3 气孔性状
    5.4 讨论
        5.4.1 秋水仙素浸泡法对郁金香种子加倍的影响
        5.4.2 秋水仙素组培法对郁金香种子加倍的影响
        5.4.3 郁金香加倍植株的鉴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5)中国郁金香科研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郁金香科研现状
    1.1 郁金香属种质资源研究
    1.2 郁金香引种与栽培技术研究
    1.3 郁金香扩繁与种球复壮研究
    1.4 郁金香育种研究
2 存在的问题
    2.1 郁金香科研起步晚,层次低
    2.2 郁金香科研落后于产业发展
    2.3 开展郁金香研究的单位较少
    2.4 各科研单位之间整体协调性不高
3 发展策略
    3.1 高度重视郁金香育种
    3.2 郁金香科研要紧密与产业结合
    3.3 总体协调,联合攻关,提高效率

(6)甘肃省洋葱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 洋葱生育期田间主要病害种类
        1.1 洋葱生育期田间主要真菌病害
        1.1.1 洋葱青霉病
        1.1.2 洋葱污斑病
        1.1.3 洋葱红根腐病
        1.1.4 洋葱基盘腐烂病
        1.1.5 洋葱霜霉病
        1.1.6 洋葱紫斑病
        1.1.7 洋葱灰霉病
        1.2 洋葱生育期田间主要细菌病害
        1.2.1 洋葱鳞茎软腐病
        1.2.2 洋葱滑皮病
        1.2.3 洋葱酸腐病
        1.2.4 洋葱球茎腐烂病
        1.2.5 洋葱黄单胞叶枯病
        1.3 洋葱生育期田间病毒病害种类
        1.4 洋葱生育期田间根际线虫病害种类
    2 果蔬贮藏期几种常见病原真菌
        2.1 镰刀菌属引起的贮藏期病害
        2.1.1 尖孢镰刀菌引起的病害
        2.1.2 层出镰刀菌引起的病害
        2.2 青霉菌属引起的贮藏期病害
        2.2.1 皮落青霉菌引起的病害
        2.2.2 波兰青霉菌引起的病害
        2.2.3 鲜绿青霉菌引起的病害
        2.2.4 光孢青霉菌引起的病害
        2.3 黑曲霉菌属引起的贮藏期病害
    3 洋葱贮藏期病害研究进展及化学防治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洋葱贮藏期干腐病病原研究
    1 试验方法
        1.1 采样时间和方法
        1.2 供试培养基及制作方法
        1.3 供试仪器
        1.4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1.5 致病性测定
        1.6 病原菌的鉴定
        1.6.1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1.6.2 病原菌的rDNA-ITS分子鉴定
        1.7 生物学特性测定
        1.7.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7.2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7.3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7.4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7.5 药剂对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
        2.2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2.2.1 病原菌分离结果
        2.2.2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2.2.3 菌株rDNA-ITS序列分析
        2.2.4 菌株F1和F2 rDNA-ITS序列测定及同源性比较结果
        2.3 致病性测定
        2.4 病原菌生物学测定结果
        2.4.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4.2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4.3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4.4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5 几种杀菌剂的抑菌作用
第三章 洋葱贮藏期青霉病病原研究
    1 试验方法
        1.1 采样时间和方法
        1.2 供试培养基及制作方法
        1.3 供试仪器
        1.4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1.5 致病性测定
        1.6 病原菌的鉴定
        1.6.1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1.6.2 rDNA-ITS分子生物学鉴定
        1.7 生物学特性测定
        1.7.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7.2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7.3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7.4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7.5 药剂对青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分离
        2.2 致病性测定结果
        2.3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2.4 rDNA-ITS序列分析
        2.5 生物学特性
        2.5.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5.2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5.3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5.4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6 几种杀菌剂的抑菌作用
第四章 结论
    1 洋葱贮藏期干腐病症状及病原鉴定结果
    2 洋葱贮藏期干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3 洋葱贮藏期干腐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4 洋葱贮藏期青霉病症状及病原鉴定
    5 洋葱贮藏期青霉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6 洋葱贮藏期青霉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第五章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图版

(7)郁金香花色苷合成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差异与花色变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花色素种类与花色
    1.2 花色苷及其生物合成途径
        1.2.1 花色苷的结构和种类
        1.2.2 花色苷的性质
        1.2.3 花色苷的生物合成途径
    1.3 花色苷生物合成结构基因
    1.4 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
    1.5 花色苷为主要色素的观赏植物花色突变的主要原因
        1.5.1 花色苷生物合成结构基因突变
        1.5.2 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突变
        1.5.3 其它因素
    1.6 郁金香花色研究现状
        1.6.1 郁金香概述
        1.6.2 郁金香花色研究现状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郁金香花瓣色素种类、含量和花色苷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试剂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剂和标准品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花朵发育阶段的划分
        2.2.2 花色描述
        2.2.3 花色素定性分析
        2.2.4 叶绿素含量测定
        2.2.5 总花色苷及黄酮醇含量测定
        2.2.6 花色苷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花色描述
        2.3.2 花瓣色素类型
        2.3.3 花朵发育过程中花瓣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2.3.4 花朵发育过程中花瓣总花色苷及黄酮醇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2.3.5 花瓣中花色苷组分分析
        2.3.6 各花色苷组份的含量和比例
    2.4 讨论
        2.4.1 花色苷组分鉴定
        2.4.2 花色素种类和含量对花色的影响
        2.4.3 花色苷类型与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
    2.5 小结
第三章 郁金香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3.1 材料与试剂
        3.1.1 植物材料
        3.1.2 试剂和试剂盒
        3.1.3 缓冲液、生化试剂和培养基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3.2.2 基因中间片断的扩增
        3.2.3 基因 3’和 5’RACE扩增
        3.2.4 花色苷结构基因CDS序列的获得
        3.2.5 扩增产物纯化回收
        3.2.6 回收片段与pMD?18-T Vector的连接
        3.2.7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3.2.8 阳性克隆鉴定
        3.2.9 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分析
    3.3 结果
        3.3.1 RNA提取及检测
        3.3.2 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的克隆
        3.3.3 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序列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郁金香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的表达差异
    4.1 材料与试剂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剂和试剂盒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RNA提取及检测
        4.2.3 cDNA第一链合成
        4.2.4 引物设计
        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4.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的空间表达特征
        4.3.2 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在郁金香三种材料花朵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差异
    4.4 讨论
        4.4.1 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空间表达特征
        4.4.2 花朵发育过程中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的表达与花色苷的积累
        4.4.3 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的表达差异与花色差异
    4.5 小结
第五章 郁金香TfF3’H1基因启动子活性比较
    5.1 材料与试剂
        5.1.1 植物材料、菌种和载体
        5.1.2 试剂和试剂盒
        5.1.3 常用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5.1.4 主要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郁金香三种材料TfF3’H1基因CDS序列的扩增
        5.2.2 郁金香‘Albert heijn’TfF3’H1 DNA序列扩增
        5.2.3 郁金香三种材料TfF3’H1基因启动子扩增
        5.2.4 TfF3’H1启动子序列分析
        5.2.5 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 1391Z-PTfF3’H1-GUS的构建
        5.2.6 农杆菌感受态制备、转化及阳性克隆鉴定
        5.2.7 植物表达载体瞬时转化烟草叶片
        5.2.8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及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5.2.9 烟草叶片和拟南芥幼苗的GUS染色
        5.2.10 拟南芥幼苗的GUS活性测定
    5.3 结果
        5.3.1 郁金香三种材料TfF3’H1的CDS序列及其推导氨基酸序列差异
        5.3.2 郁金香‘Albert heijn’TfF3’H1 DNA序列及 5’侧翼序列
        5.3.3 郁金香三种材料TfF3’H1启动子序列差异
        5.3.4 表达载体的构建
        5.3.5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及鉴定
        5.3.6 瞬时转化烟草GUS染色
        5.3.7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筛选及GUS染色
        5.3.8 TfF3’H1AH、TfF3’H1SZ和TfF3’H1SN启动子活性差异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郁金香花色苷合成转录因子的克隆和表达特征
    6.1 材料和试剂
        6.1.1 植物材料
        6.1.2 试剂和试剂盒
        6.1.3 缓冲液和培养基
        6.1.4 主要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样品采集
        6.2.2 RNA提取和质量检测
        6.2.3 基因中间片断的获得
        6.2.4 基因 5’和 3’RACE
        6.2.5 郁金香R2R3MYB和bHLH基因CDS序列扩增
        6.2.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6.3 结果
        6.3.1 郁金香R2R3MYB和bHLH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6.3.2 郁金香R2R3MYB和bHLH基因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
        6.3.3 郁金香R2R3MYB和bHLH基因在三种材料花朵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6.4 讨论
        6.4.1 郁金香R2R3MYB和bHLH基因的序列特征
        6.4.2 郁金香R2R3MYB和bHLH基因的表达与花色苷的积累
    6.5 小结
第七章 郁金香花色苷合成转录因子对TfCHS1和TfANS1启动子活性的调控
    7.1 材料和试剂
        7.1.1 植物材料、菌种和载体
        7.1.2 试剂和试剂盒
        7.1.3 主要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7.1.4 主要仪器设备
    7.2 实验方法
        7.2.1 DNA提取
        7.2.2 郁金香TfCHS1和TfANS1基因DNA序列扩增
        7.2.3 郁金香TfCHS1和TfANS1基因启动子序列扩增
        7.2.4 郁金香TfCHS1和TfANS1启动子序列顺式作用元件预测
        7.2.5 构建PGreenII 0800-PTfCHS1/PTfANS1-LUC荧光报告载体
        7.2.6 构建pHB-35S-TfMYBs和pHB-35S-TfbHLH1效应载体
        7.2.7 重组质粒瞬时转染烟草叶片
    7.3 结果
        7.3.1 郁金香TfCHS1和TfANS1基因DNA序列分析
        7.3.2 郁金香TfCHS1和TfANS1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
        7.3.3 重组质粒的构建
        7.3.4 TfMYB和TfbHLH对TfCHS1和TfANS1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和专利

(8)百合尖孢镰刀菌鳞茎腐烂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百合鳞茎腐烂病概况
    1.1 百合鳞茎腐烂病的危害
    1.2 百合鳞茎腐烂病的发病规律
    1.3 百合鳞茎腐烂病的防治措施
2 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菌研究现状
3 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3.1 抗性评价
        3.1.1 资源评价
        3.1.2 评价方法
    3.2 百合抗性种质的育种利用
4 展望
    4.1 高抗种质的获得
    4.2 抗性基因挖掘
    4.3 利用镰刀菌无毒基因克隆抗性基因
    4.4 抗性基因的导入

(9)湖南省食用百合生长期鳞茎腐烂病的病原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症状观察和镜检
    1.2 病菌分离与纯化
    1.3 致病性测定
    1.4 r-DNA-ITS的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1.4.1 r-DNA-ITS的PCR扩增
        1.4.2 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症状及镜检
    2.2 病原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2.3 rDNA-ITS序列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10)龙牙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毒力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百合概述
        1.1.1 百合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1.1.2 百合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1.2 百合的主要病害
        1.2.1 百合真菌性病害
        1.2.2 百合细菌性病害
        1.2.3 病毒病
        1.2.4 百合生理性病害
    1.3 百合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
        1.3.1 种球带菌
        1.3.2 连作
        1.3.3 种植过密
        1.3.4 湿害
        1.3.5 肥害
    1.4 百合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1.4.1 农业防治措施
        1.4.2 适时进行药剂防治
    1.5 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的研究
        1.5.1 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
        1.5.2 rDNA-ITS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1.5.3 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的发展前景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仪器与试剂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方法
        2.3.1 百合鳞茎腐烂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2.3.2 生物学实验
        2.3.3 病原菌的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症状
    3.2 病原菌分离和镜检结果
    3.3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3.4 病原菌rDNA-ITS序列分析与亲缘关系分析
    3.5 生物学特性
        3.5.1 pH值对菌落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3.5.2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3.5.3 不同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3.5.4 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3.5.5 碳氮源对尖孢镰刀菌的影响
    3.6 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4 结论与讨论
    4.1 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鉴定
    4.2 百合鳞茎腐烂病生物学特性
    4.3 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郁金香鳞茎腐烂病的病原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用百合鳞茎病害研究进展[J]. 焦晓林,张西梅,周云灏. 中国植保导刊, 2021(10)
  • [2]27个郁金香栽培品种对种球腐烂病的抗性鉴定[J]. 王艳丽,贾文庆,朱小佩,穆金艳,丁玲,庞弯弯,郭英姿. 农业科技通讯, 2021(04)
  • [3]东方百合‘索邦’LhSorPR4b、LhSorPR10a和LhSorPR10b基因功能初步分析[D]. 孙正琼. 西南大学, 2021(01)
  • [4]郁金香属植物细胞学观察及多倍体种质创新研究[D]. 屈连伟. 沈阳农业大学, 2018(11)
  • [5]中国郁金香科研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 屈连伟,雷家军,张艳秋,邢桂梅,苏君伟. 北方园艺, 2016(11)
  • [6]甘肃省洋葱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研究[D]. 苏建红. 甘肃农业大学, 2015(04)
  • [7]郁金香花色苷合成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差异与花色变化的关系[D]. 袁媛.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2)
  • [8]百合尖孢镰刀菌鳞茎腐烂病研究进展[J]. 吴祝华,詹德智,施季森,席梦利.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6)
  • [9]湖南省食用百合生长期鳞茎腐烂病的病原鉴定[J]. 朱海燕,夏花,高必达. 植物病理学报, 2012(05)
  • [10]龙牙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毒力测定[D]. 朱海燕.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郁金香鳞茎腐病病原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