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颅内压无创检测数学模型

一种新的颅内压无创检测数学模型

一、一种新的无创检测颅内压的数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赵双琳[1](2021)在《基于磁感应相移技术的脑水肿定量检测及其类型鉴别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水肿是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和脑卒中(Cerebral Stroke,CS)后继发的致命病理状态。脑水肿发生后,由于细胞外液的过多集聚会引起颅内压的升高,从而导致神经功能受损,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脑水肿的实时监测对于TBI和CS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积极作用。影像学方法和有创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脑水肿监测手段,影像学设备可以无创获取患者脑部清晰的病变图像,但设备价格高昂,占地面积大,不能实现床旁实时监护,有延误诊断风险。有创ICP监测是目前神经外科领域主要的监测手段之一,但是该方法容易引起患者感染、出血等二次创伤。磁感应相移(Magnetic Induction Phase Shift,MIPS)技术基于生物组织电特性和电磁感应理论,具有无创、非接触、实时连续监测的优点。通过施加一定频率的激励信号,产生的主磁场作用于大脑诱导感应磁场,感应磁场的大小与大脑的电导率有关,进而可以反映生物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本研究针对目前临床常见的TBI和CS后继发的脑水肿,建立相应的脑水肿动物模型,并搭建基于MIPS技术的脑水肿检测系统,进行24小时实时连续监测,探讨该技术用于脑水肿定量检测以及类型鉴别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MIPS与脑水肿病理学指标ICP、脑含水量(Brain Water Content,BWC)的关系研究。为深入研究MIPS与脑水肿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该技术用于脑水肿的定量检测,课题组前期基于该方法自主搭建了一套无创、非接触、实时连续的单通道监测系统实验平台,以硬脑膜外冷冻诱发家兔全脑水肿为研究对象,开展24小时MIPS同步ICP监测实验,平行实验利用干湿重测量法测量BWC。本研究内容在课题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数据分析,建立MIPS与脑水肿常用病理学指标BWC、ICP的关系模型。根据实验结果,结合脑水肿发生后代偿机制,将整个24小时实验过程划分为:代偿期(0-6h)、失代偿期(6-18h)、末期(18-24h)。结合理论关系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拟合方法,研究MIPS分别与BWC和各阶段ICP之间的关系。(2)磁感应相移双通道同步检测系统搭建。本研究针对缺血诱导家兔局灶性脑水肿实验,自主搭建了一套双通道MIPS检测系统,该系统由一个激励端口和两个检测端口组成。由于局灶性水肿病变面积小,由此引起的感应磁场、相位偏移小,因此需要提高监测系统的检测灵敏度,开展双通道同步检测家兔左右脑半球,以正常脑半球相位偏移作为参考,对比缺血脑半球相位偏移,排除了大部分正常组织感应磁场干扰,从而提高了检测灵敏度。(3)缺血诱导家兔局灶性脑水肿MIPS连续监测实验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的脑水肿前期以细胞毒性水肿为主,后期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该模型适合用于研究MIPS鉴别诊断脑水肿类型的可行性,指导临床医生针对不同类型脑水肿开展对症治疗。为了研究MIPS技术用于脑水肿类型鉴别的可行性,基于该方法自主搭建了一套无创、非接触、实时连续双通道同步监测系统实验平台,以缺血诱导家兔局灶性脑水肿为研究对象,对15只家兔(实验组10只,对照组5只)进行24小时MIPS检测。采用凝血酶诱导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来诱导家兔局灶性脑水肿,该模型更符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病理发展过程,另取7只家兔脑组织,进行2%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进行动物模型验证;采用了对称抵消磁感应传感器,以提高相位检测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实验组与对照组MIPS值进行非参数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实验组家兔MIPS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可能反映了缺血性脑卒中后诱导脑水肿的不同病理发展过程。脑组织TTC染色结果表明,局灶性脑梗死面积随时间的发展而增加。基于以上研究工作,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MIPS分别与BWC和ICP关系的研究,实现了无创、非接触、实时定量检测脑水肿的目标,为下一步开展临床实验奠定了基础。2、本文基于MIPS技术自主搭建的脑水肿双通道同步监测实验平台能够在较宽的频带范围内进行24小时实时连续监测,其数据采集、存储速度以及相位精度满足实验所需要求。3、我们的实验研究表明,MIPS技术应用于缺血诱导的局灶性脑水肿的实时监测是可行的,并且具有区分由脑缺血引起的细胞毒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的潜力。

王瑞康[2](2021)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电磁扰动系数与颅内压监测相关性及并发症预警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并由此产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我国AIS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已成为中国第一位、全球第二位常见死亡原因。对AIS的治疗方法相对有限,多为治疗时间窗内的溶栓或介入治疗。随着取栓设备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血管内治疗明显提高了再通率和再灌注程度。但由于取栓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导致预后良好率仅有50%。为了提高预后良好率,目前研究热点集中在取栓术后围手术期的重症管理,并且已有很多指南和共识已经关注到这一方面。多模态监测作为重症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自然成为目前脑血管病领域研究的热点,常用于监测并发症的手段包括有创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和无创脑电阻抗(Cerebral electrical impedance,CEI)监测。ICP被认为是AIS患者重症监护管理的核心监测参数,ICP监测的意义已经得到公认。电磁扰动系数(Perturbative index,PI)为CEI监测的指标,可连续反映脑水肿变化、量化脑水肿程度,是反映血肿量变化的有用指标。通过合理的重症监测手段早期识别出现并发症的高危患者,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患者预后良好率、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目的分析有创颅内压监测和电磁扰动系数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探讨电磁扰动系数监测对并发症的预警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76例AIS机械取栓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和电磁扰动系数监测。1、根据术后第一天ICP平均值将患者分为ICP正常组(ICP<15mm Hg,1mm Hg=0.133k Pa)、ICP轻度增高组(15≤ICP≤22mm Hg)和ICP中重度增高组(ICP>22mm Hg),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包括心电监护、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维持内环境稳态等,并依据ICP的实时变化趋势采取阶梯式治疗。每隔1h记录一次ICP和PI数据,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房颤、TOAST(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病因分型、颅内血管闭塞部位、发病至动脉穿刺时间、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基线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基线侧枝循环评分、取栓次数、取栓术后收缩压水平和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实施情况,比较各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PI与ICP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判断PI诊断ICP增高(ICP>22mm Hg)的效能。2、根据是否实施DC将患者分为去骨瓣组和未去骨瓣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实施DC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PI在AIS机械开通术后患者中预警DC的作用。3、根据是否发生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将患者分为出血转化组(HT组)与无出血转化组(NHT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发生HT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PI在AIS机械开通术后患者中HT的早期诊断价值。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6.0进行数据处理、制图软件Graph Pad Prism 8.0进行作图。结果1、ICP正常组、ICP轻度增高组和ICP中重度增高组3组患者间基线GCS评分、基线NIHSS评分、基线ASPECTS评分、行DC的百分比和PI监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两两比较发现ICP正常组和ICP中重度增高组基线GCS评分、基线NIHSS评分、基线ASPECT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PI监测值在三组间两两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I和ICP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r=-0.716,P<0.001);PI诊断ICP增高(ICP>22mm Hg)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5%可信区间(95%CI)为0.802~0.952,最佳截断值为120.5,此时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74%。2、去骨瓣组和未去骨瓣组患者相比,发病至动脉穿刺时间、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基线GCS评分、基线ASPECTS评分和基线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去骨瓣组ICP显着高于未去骨瓣组,分别为25.2±6.5、17.2±5.1mm Hg(P<0.001),而去骨瓣组PI显着低于未去骨瓣组,分别为121.7±12.2、133.9±16.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NIHSS评分(P=0.004,OR=1.277,95%CI 1.082~1.508)和ICP(P<0.001,OR=1.175,95%CI 1.084~1.274)为影响患者实施DC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ASPECTS评分(P=0.010,OR=0.615,95%CI 0.424~0.892)和PI(P=0.001,OR=0.940,95%CI 0.906~0.976)为患者实施DC的影响因素;ICP预警AIS机械开通术后患者实施DC的AUC为0.893(95%CI为0.816~0.971),最佳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9.5、89.1%、80.0%、0.691、0.872和0.828;PI预警患者实施DC的AUC为0.833(95%CI为0.734~0.931),最佳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34.0、85.4%、71.4%、0.574、0.827和0.792。3、HT组与NHT组患者相比,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术后收缩压水平、基线ASPECTS评分、基线NIHSS评分、取栓大于3次的比例、基线侧枝循环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T组PI显着高于NHT组,分别为143.8±13.8、124.9±13.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P=0.009,OR=1.045,95%CI 1.011~1.080)、取栓大于3次(P=0.018,OR=2.754,95%CI 0.729~10.407)、取栓术后收缩压水平(P=0.010,OR=1.063,95%CI 1.015~1.114)和PI(P=0.004,OR=1.151,95%CI 1.045~1.268)为影响患者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线侧枝循环评分(P=0.007,OR=0.329,95%CI 0.073~1.481)为患者发生HT的影响因素(P<0.01);PI早期诊断HT的AUC为0.844(95%CI为0.725~0.963),最佳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40.5、80.0%、88.5%、0.685、0.632和0.947。结论1、电磁扰动系数监测与有创颅内压监测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指导临床监测脑水肿和颅内压的重要手段。2、电磁扰动系数可作为预警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患者实施去骨瓣减压术和早期诊断出血转化的有效指标。3、电磁扰动系数可指导下一步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实施无创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吴念[3](2021)在《基于MRI引导的颅内血肿监测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鉴于现有临床成像方法及颅内监测设备不适用于快速、连续、实时、无创、准确的监测颅内血肿,本课题开展了颅内血肿实时监测技术的研究。本研究将近红外光技术、影像学方法及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利用患者头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图像提供颅内血肿位置及大小的先验信息,近红外光技术连续检测方法达到对颅内血肿的实时监测,深度神经网络实现血肿图像的重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MRI脑部图像引导的光学模型建立。MRI脑部图像的引入,能够克服个体差异,可基于该图像分割颅脑组织、获取患者颅脑结构信息建立个体颅脑组织光学模型。该光学模型可提供血肿位置及形态的先验信息,具有组织结构及血肿形态贴合真实颅脑的特点。(2)颅内血肿人工数据集扩增方法研究。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需要大量数据,而临床上针对个体患者难以获得大量学习训练数据。本课题提出利用仿真方法构建大数据集,通过对血肿边界进行提取及放缩来实现样本数据集的合理扩增。(3)基于颅内血肿图像重建方法的规则和不规则血肿成像适用性研究。本课题针对规则与不规则血肿图像重建效果及网络抗噪性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得出,本课题图像重建方法在不同血肿形态重建中具有较高准确度和适应性。(4)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血肿三维图像重建算法。本研究选用栈式自编码(Stacked Auto-Encoder,SAE)深度神经网络进行图像重建并进行了网络抗噪性研究。实验得出,不同噪声情况下规则血肿重建体积与真实血肿体积曲线拟合R2值达0.95以上。针对不规则血肿网络抗噪性较差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多量级噪声网络建立方法,该方法将平均重建体积误差减少了82%,有效提高网络抗噪性。(5)仿真实验验证颅内血肿监测算法可行性。利用聚甲醛、脂肪乳溶液来制备光学仿体,采集对应点位的透射光强信息数据作为SAE深度神经网络的预测集。实验得出,基于SAE深度神经网络能够实现血肿变化趋势的准确预测。本课题通过仿真实验及仿体实验研究分析得出本研究中的颅内血肿监测方法能够实现快速、连续、实时、无创、准确的监测颅内血肿,为颅内血肿的治疗提供有效的辅助诊断依据。

赖寒[4](2020)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在儿童颅脑监测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究不同年龄组无颅脑损伤患儿扰动系数(disturbance coefficient,DC)的参考值及影响因素。2.探究扰动系数在颅脑损伤患儿术后脑水肿的诊断、颅内压的监测、病情的评估、预后的判断上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第一部分:1.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的200例无颅脑损伤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01岁,>13岁,>35岁,>516岁四个组,每组均为50例;2.采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对每例患儿进行两次监测,每次测量时间为15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测量,取两次测量值的均数为该患儿最后的DC值;3.利用方差分析分别计算不同年龄组患儿DC的均值并比较均值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利用秩和检验比较总体及各年龄组中不同性别患儿的DC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绘制散点图及Loess局部加权非参数回归曲线探索DC随年龄、体重、头围增加的变化特点。第二部分:1.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的35例516岁颅脑损伤术后患儿为损伤组,同期入住骨科的35例516岁无颅脑损伤患儿为对照组;2.采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监测对照组患儿入院时和损伤组患儿术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96小时、120小时、144小时的DC,其中行有创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植入术的患儿术后24小时至48小时期间每2小时增加监测1次DC;损伤组术后24小时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明确有无脑水肿征象;损伤组术后24小时监测时对患儿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术后3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3.比较对照组和损伤组患儿DC的差异,探索损伤组中DC与ICP、GCS、GOS、头颅CT的关系及术后6天DC的动态变化。结果第一部分:1.年龄01岁、>13岁、>35岁、>516岁四组患儿扰动系数的参考值分别为60.1±13.6、91.7±18.0、112.1±18.2、134.9±17.5,方差分析显示各组间扰动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5.690,P<0.001)。2.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显示总体及各年龄组中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的扰动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7(81.0,125.3)比102.1(67.8,122.7),Z=-0.739,P=0.460;59.0(52.0,68.3)比57.3(53.0,65.0),Z=-0.243,P=0.808;88.2(81.5,104.8)比94.9(70.5,105.0),Z=-0.776,P=0.437;117.0(99.2,120.1)比112.7(101.5,122.6),Z=-0.170,P=0.865;137.2(123.3,143.0)比142.3(122.8,159.7),Z=-1.279,P=0.201)。3.年龄<5.0岁、体重<18.0 kg、头围<51.0 cm时,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头围的增加,扰动系数也呈明显增加趋势;年龄>5.0岁、体重>18.0 kg、头围>51.0 cm时,随着年龄、体重、头围的增加,扰动系数的变化不明显,分别趋近于135.0、130.0、130.0。第二部分:1.损伤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重、头围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组的DC明显低于对照组(98.9±21.1vs.134.7±18.5,t=-7.542,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损伤组中DC与ICP存在负相关(r=-0.262,P<0.001),与GCS评分、GOS评分均存在正相关性(r=0.543,P=0.001;r=0.368,P=0.035);颅内压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DC越低。3.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示DC预测脑水肿的最佳截断点为117.0(灵敏度79.1%,特异度88.9%),具有中等准确性(曲线下面积0.885,P<0.001,95%置信区间=0.8080.962)。4.损伤组DC在术后前3天呈下降趋势,而后至第6天呈上升趋势,其中术后第3天观察到最低值。结论1.对于无颅脑损伤的患儿,不同年龄段扰动系数的参考值明显不同。扰动系数与患儿的性别无关,与年龄、体重、头围有一定的关系。且对于年龄5.0岁以上的患儿,扰动系数的稳定性更好。2.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对重症颅脑损伤患儿术后监测具有无创、安全、连续、动态、床旁监测等特点,其DC在监测颅内压变化、评估病情、判断预后、指导治疗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冯颜[5](2019)在《基于脑阻抗的颅内压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脑积水、脑出血、颅脑炎症等疾病都会造成脑内容物增加,由于颅腔近似封闭且刚性度极强,脑内容物增加会导致颅内压强逐渐升高,医学上称这种病理现象为颅内压增高。长时间处于颅内高压会导致脑疝,进而造成脑卒中,威胁生命。在颅内压升高的过程中,脑内容物的变化可以导致脑阻抗的变化,所以采用生物阻抗技术测量脑阻抗,可以对脑内容物的变化进行监测,进而对颅内压是否升高进行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生物电阻抗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了生物阻抗法检测颅内压理论及关键技术。首先,研究生物细胞组织的电特性以及颅内压与电阻抗的关系;其次,为了能够更准确的估计颅内压变化趋势,研究了改进的颅内压计算方法,该方法在容积压力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修正量来降低误差,同时对整个颅内压升高过程的建模提供了解决方案;最后,设计了一套颅内压检测系统,整个系统包括激励源和检测模块两部分。在激励源部分,包括正弦信号发生器和恒流源电路。检测模块部分,设计了高性能的电压缓冲电路、差分放大器、滤波模块、鉴幅鉴相电路等对测量信号进行处理,并设计了图形显示模块,实现测量数据显示、分析和存储功能。应用颅内压检测系统对标准电阻进行测量,测试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然后采用该系统测量了大鼠正常情况下和颅内高压情况下的脑阻抗与颅内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颅内压计算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设计的系统可以正确估算颅内压值及其变化趋势。

秦梦阳[6](2019)在《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及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研究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及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对术中颅内压值在20-25mmhg时,对骨瓣去留手术方式的指导作用以及有创颅内压监测预防术中相关并发症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9月份至2018年9月份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创伤及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符合研究标准)147例行回顾性分析,按有无应用有创颅内压监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中共收集病例65例,其中重型颅脑创伤病例40例,使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探头33例,硬膜下及脑实质型颅内压监测探头7例;采用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术和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及骨瓣还纳术各25例、15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25例,使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探头17例,硬膜下及脑实质型颅内压监测探头8例;采用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术和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及骨瓣还纳术各12例、13例。对照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8例,采用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术和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及骨瓣还纳术分别为23例、21例和21例、17例。通过观察有创颅内压监测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使用GOS评分评价预后,比较两种术式的差异,同时对实验组术中颅内压值及术后颅内压值变化情况整合,建立相对客观实际的颅内压值范围作为以后手术方式的参考。同时观察有创颅内压实验组和无颅内压监测对照组对术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有创颅内压监测术中预防相关并发症的作用。结果:一,有创颅内压监测实验组中行术式1(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为37例,术后预后良好率为73.0%,行术式2(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及骨瓣还纳术)的患者为28例,术后预后良好率为71.4%,有创颅内压监测实验组患者术后整体预后良好率为72.3%。实验组中重型颅脑创伤和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颅内压值波动在20-25mmhg之间有42例,行术式1的病例有23例,术式2的病例有19例,术后行GOS评分(Ⅳ级以上)预后良好的分别为18例(78.3%)、16例(84.2%),行计数资料的四格表?2校正检验,在a=0.05的检验水准下,?2=0.009,P﹥0.05,统计学无差异。二,有创颅内压监测实验组和无颅内压监测对照组在重型颅脑创伤及重症高血压脑出血中采用术式1的分别为25例、12例和23例、21例,采用术式2的分别为15例、13例和21例、17例。实验组中术式1在患者术中未出现并发症的良好率为78.4%,术式2在患者术中未出现并发症的良好率为78.6%,有创颅内压监测实验组患者术中未出现并发症的整体良好率为78.5%。对照组中术式1患者术中未出现并发症的良好率为52.3%,术式2在患者术中未出现并发症的良好率为55.3%,无颅内压监测对照组患者中未出现并发症的整体良好率为53.7%。对有创颅内压监测实验组和无颅内压监测对照组的术中良好率进行直接标准化,有创颅内压监测组标准化后的术中良好率为69.4%,无颅内压监测对照组标准化后的术中良好率为60.0%。行计数资料的四格表?2检验,在a=0.05的检验水准下,?2=9.76,P<0.05,统计学有差异。结论:一,通过对有创颅内压监测实验组中重型颅脑创伤及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颅内压值波动在20-25mmhg时,行两种术式在GOS预后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术者可以在术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手术策略。二,通过对有创颅内压监测实验组和无颅内压监测对照组的在重型颅脑创伤及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术中相关并发症的出现情况比较,发现术中有创颅内压指导下的去骨瓣减压术或骨瓣还纳术发生术中并发症的几率远比无颅内压监测的低,其可以有效的预防术中不良症状的产生。

黄青良,周翔,刘国华,徐春祥,许婷,吴俊,周于凡,游海峰[7](2018)在《颅内压无创检测仪在颅高压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改变,颅脑损伤、脑血管病和脑肿瘤患者越来越多,这些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持续颅高压会导致脑细胞损害,严重者是不可逆性损害,对患者的生存、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所以在临床工作中,颅内压的测量与监护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准确而又及时地了解患者颅内压的变化,并采取内科或者外科手段进行有效地降压处理,是拯救患者生命的首要条件[1-2]。因此对于

白若冰[8](2018)在《便携式瞳孔监测仪监测瞳孔对光反射与颅内压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的压力,常称为脑压。正常颅内压,在侧卧位时,成人为0.72.0kPa(515mmHg),儿童为0.51.0kPa(3.57.5mmHg)。在疾病病理情况下,临床表现的颅内压增高(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是神经科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和症状之一,可发生于颅内肿瘤、颅内出血、脑积水及颅脑外伤和颅内感染时,在此情况下颅腔内容物体积的增加对颅腔壁的压力增加,当颅内压超过正常或超过2.0kPa(200mmH20)的水平时,就会因颅内压增高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早期症状,颅内压进一步增高超过代偿能力则会发生脑疝危象,严重时病人会发生呼吸和循环衰竭,甚至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临床对颅内压的监测是应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测量颅内容物对颅腔壁的压力,常常需要将颅内压监测设备探头放置于人体颅腔内,可置于侧脑室内或脑组织如额部,然后传感器会把颅内压的数值传至显示器,这样就可以清楚的知道脑内压力的情况。在病患颅内压变化的数值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患者的脑水肿或肿胀的情况,然后可以制定该患者的治疗、并对预后进行评估。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PLR)是指照射眼部的外界光线发生变化时,瞳孔直径的大小发生收缩或舒张的现象,此现象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协同支配产生的。它是我们神经系统查体的很重要的一项指标。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应用前期发明的便携式瞳孔监测仪对瞳孔对光反射的瞳孔大小进行动态的的数字测量,并与颅内压监测仪同时监测的颅内压进行对比分析,为进一步以无创瞳孔检测预测高颅压提供临床应用的依据。目的:1.应用前期发明的便携式瞳孔监测仪对颅内压增高患者进行瞳孔监测,研究瞳孔与颅内压增高的相关性;2.探讨以此无创电子瞳孔监测作为预测颅内压增高变化的可行性,以期形成瞳孔变化和颅内压转换对比系数以利于临床简便地判断颅内压。方法:1.选取行颅内压探头植入术的临床患者,脑实质型探头植入患者15人,脑室型探头植入患者15人,收录患者探头植入期间颅内压变化数据。2.同时收集相关颅内压探头置入术后患者瞳孔对光反射的数据。3.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对选定的颅内压探头置入后患者同步进行瞳孔光反射的动态检测,结果显示:当颅内压力发生变化的条件下,颅内探头检测小于20mmHg时,颅内压与瞳孔测量仪检测瞳孔大小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间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颅内压大于20mmHg时其与瞳孔测量仪检测瞳孔大小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此两者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r左=0.889,P左=0.043;r左=0.930,P左=0.022),同时瞳孔光照射收缩反应的瞳孔直径与颅内压梯度呈正相关(P=0.05和0.01),而在此情况下瞳孔大小变化的收缩速度与颅内压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采用一种全新的电子瞳孔对光反射监测仪测量临床颅神经损伤时的瞳孔变化,该仪器使用方便,安全无创,有较高测量准确性,并发现当患者颅内增高到一定程度,瞳孔大小也会成比例的增大,瞳孔的测量可以作为颅内高压的一种间接指标。同时研究表明光照瞳孔收缩后瞳孔直径与颅内压梯度呈正相关(P=0.05和0.01),同时瞳孔收缩速度与颅内压呈负相关,结果为进一步以无创瞳孔检测预测高颅压提供了依据。

李根[9](2018)在《基于磁感应相位移技术的家兔脑水肿实时连续监测方法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脑水肿作为脑卒中、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极为常见的继发性疾病,会导致脑实质体积增大、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若不及时采取适当的干预,ICP将持续升高,甚至引发脑移位、脑疝,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脑水肿的实时连续监测对于提高脑卒中、TBI的治疗条件,降低其致死率、致残率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临床常用的脑水肿检测手段主要为有创ICP监测法和影像学方法。有创ICP监测有利于实时掌握脑水肿发展状态,但会对患者造成二次痛苦,并可能引发感染而导致病情加重。MRI、CT和PET等影像学方法可通过颅脑影像得到脑水肿病变的丰富信息,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但这类影像学设备造体积过于庞大且一般为固定放置,无法对患者进行床旁实时监护,检测时间分辨率低,存在诊断延误的风险。磁感应相位移(magnetic induction phase shift,MIPS)是检测生物组织介电特性的新方法,采用一定频率的激励信号通过激励线圈产生主磁场作用于生物组织,使其内部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形成扰动磁场。该扰动磁场的强度与生物组织组成结构、生理病理状态有关。MIPS技术具有无创、非接触、穿透性强、体积小等优势,有望成为脑水肿持续床旁监护的有效方法。但生物组织介电特性较微弱,导致MIPS检测灵敏度较低、稳定性较差。为了提高MIPS检测灵敏度,并探索其应用于无创、非接触、实时、连续监测脑水肿的可行性,本文基于MIPS相关理论提出磁感应相位移谱(magnetic induction phase shift spectrum,MIPSS)检测方法,建立一套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脑水肿实时连续监测系统,并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24小时)开展动物(家兔)脑水肿持续监测的实验研究。主要工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MIPS检测脑水肿的理论与仿真研究。首先,建立电导率三层球脑模型,推导出脑实质体积增大与MIPS变化成正比的基本理论关系,为研究MIPS与脑水肿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其次,由MIPS基本原理、生物组织电导率频谱特性及传输线相关理论,提出MIPSS检测方法并分析脑水肿与MIPSS的理论关系。该方法可获取丰富的脑水肿病变信息,并能为提高MIPS灵敏度提供理论指导。第三,通过MIPSS检测脑水肿的数学模型分析,发现各频率点激励信号与检测信号之间的相位差构成的MIPSS能反映脑水肿病变。最后,基于三层电导率脑模型和同轴单激励-单检测线圈,进行了MIPSS检测脑水肿的电磁仿真实验,结果显示组成MIPSS各频率点下的MIPS随模拟脑实质体积的增大而下降,与理论推导相符,并且在一定范围内,MIPS灵敏度随频率的增大而提高。(2)建立MIPSS脑水肿实时连续监测系统。首先,通过对本研究小组研制的磁感应脑监护仪基本结构、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的分析,认定其满足MIPSS测量的基本要求,并根据MIPSS与脑水肿的理论关系、MIPSS测量原理,提出脑水肿MIPSS测量方法。然后,设计了结构与MIPS理论最接近、尺寸与实验动物(家兔)头颅大小相符且布局合理的同轴单激励-单检测线圈。由空载下阻抗匹配特性测量实验得到了监测系统基本阻抗匹配特性较好的激励信号频率。通过线圈不同空间位置的灵敏度测量结果,确定了下一步动物(家兔)实验中家兔头部的摆放位置。最后,为了使监测系统满足长时间、实时连续监测脑水肿的实验要求和临床实际需求,设计了具备自动完成MIPSS测量参数设定、实时连续采集MIPSS数据、实时显示MIPS变化趋势等功能的脑水肿实时连续监测软件。脑水肿实时连续监测系统的建立,为提高MIPS检测灵敏度、实现脑水肿的无创、非接触、实时连续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3)开展MIPSS脑水肿连续监测实验研究。将模拟脑实质溶液(σ=0.292 S/m)缓慢注入模拟家兔头部的容器中,并连续测量MIPSS。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模拟脑实质溶液体积的增大,激励信号频带内存在3个MIPS有明显变化的频点。通过对这3个频点MIPS变化特点和阻抗匹配特性的分析,基本确定75.22578MHz是具有理想MIPS检测灵敏度的频率点。分析目前常用的脑水肿动物模型后,研究者选择制备能较好模拟创伤性脑水肿的冷冻诱发脑水肿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4小时家兔脑水肿MIPSS连续监测实验结果,确定适合脑水肿MIPSS检测的最佳频带为300kHz至75MHz,并发现4个MIPS有明显变化的频点。根据这4个频点MIPS变化规律和阻抗匹配特性,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发现动物(家兔)实验条件下,64.14396MHz是MIPS检测脑水肿具有理想灵敏度的频率点。脑水肿实时连续监测系统可以实时采集并显示激励信号频带内任意频率下MIPS变化趋势,这一发现为实现高灵敏度的脑水肿MIPS实时连续监测奠定了基础。(4)开展脑水肿、MIPS与脑实质含水量(brain water content,BWC)关系的动物实验研究。由脑水肿与MIPS、BWC的理论关系,推导出了BWC增大量与MIPS变化量成正比的基本关系式,这为研究脑水肿、MIPS与BWC关系提供了依据。采用颅骨外冷冻法建立家兔脑水肿模型,以64.14396MHz为检测频率,对实验组家兔进行了2小时(n=10)、6小时(n=10)、12小时(n=10)和24小时(n=10)共4种不同时长的MIPS实时监测,并利用干湿称重法测得4组BWC值。对照组家兔(n=8)进行了24小时MIPS实时监测并测得1组BWC值,作为对照。通过分析家兔24小时MIPS实时监测信号,发现实验组家兔MIPS随时间产生了显着性变化,且整体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对照组家兔MIPS随时间未发生显着性改变,且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家兔经冷冻处理后的24小时内,BWC不断上升,与此同时MIPS变化量也逐步增大,表明实验组家兔MIPS变化是由脑水肿导致脑实质体积扩大引起的。BWC、MIPS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MIPS不仅能有效监测脑实质体积扩大的病理反应,还能根据脑实质体积扩大的程度,有效区分不同严重程度的脑水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IPS与BWC具有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与理论推导相符。通过MIPS与BWC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二者的基本关系式,从而为MIPS成为一种无创、非接触、实时监测BWC的方法提供了参考。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脑水肿急性发病期,MIPS检测BWC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这对于脑水肿的早期诊断具有较大意义。(5)开展24小时家兔脑水肿MIPS、ICP实时同步监测实验研究。脑水肿与MIPS、ICP的基本理论关系表明,ICP、MIPS变化均与脑实质体积增大有关;ICP升高过程中存在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uid,CBF)代偿机制会使MIPS、ICP在脑实质体积扩大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采用颅骨外液氮冷冻法建立家兔脑水肿模型,使用Camino颅内压监护仪和脑水肿实时连续监测系统对实验组家兔(n=20)和对照组家兔(n=12)进行了24小时的MIPS、ICP实时同步监测。通过分析24小时ICP、MIPS变化速率、变化幅度的特点,并结合脑水肿与MIPS、ICP的基本理论关系,确定了颅骨外冷冻诱发脑水肿导致ICP升高的CSF代偿期、CBF代偿期和失代偿期。MIPS、ICP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MIPS较传统有创ICP监测法,能够提前3小时检测到脑水肿的产生,这对于临床及早发现脑水肿、提早干预治疗、提高救治水平、改善预后结果,都有着重大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ICP和MIPS具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在CBF代偿期相关程度更高。但在CSF代偿期、失代偿期,ICP与MIPS的变化特点截然不同,表明二者的负相关关系是非线性的。通过MIPS和ICP的非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脑水肿导致ICP升高的过程中,随着MIPS下降幅度的指数衰减,ICP上升幅度呈指数增加,在CBF代偿期,这种关系更加强烈。这一发现有望为临床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ICP实时监护手段。

吴军[10](2014)在《超声波颅内压无创监测仪的设计、仿真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正常人的颅腔内存在着一定的压力,称为颅内压,颅内压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脑外伤、脑水肿和脑肿瘤等颅脑疾病都会导致颅内压异常升高,颅内压升高是颅脑疾病的早期信号和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且颅脑手术危险性较大,因此实时掌握颅内压的变化,及时把握颅脑手术的最佳时机,对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颅内压有创监测法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副损伤,且存在易交叉感染等缺陷。所以,非介入式的无创监测法受到重视,并已成为目前颅内压监测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已有的无创监测法都是间接地测量颅内压,即以一个较易监测又与颅内压紧密相关的对象作为监测目标,由此导致无创监测法最大的难点在于建立颅内压值的精确计算模型,而且其测量结果受诸多生理、环境参数的影响,难以保证精度。另外,随着交通事故、工伤救治、突发事故等野外事故现场救治的需求越来越多,很多情况下都要求在救治现场以及送医途中对颅内压进行实时在线无创监测,这就提出了颅内压的便携移动操作和实时在线监测等要求,而目前已有的颅内压监测法都难以实现在事故现场或送医途中的便携移动操作和实时在线监测等目标。因此,针对目前颅内压监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超声波技术的优点提出一种基于声弹性效应的颅内压无创监测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临床意义。声弹性效应在固体残余应力检测中已有一些研究和初步应用,但脑组织属于软物质,要将超声波声弹性效应应用于颅内压,即脑组织的应力检测还需要进行一些探索性研究和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论文将围绕超声波在脑组织中的传播特性、脑组织的声弹性效应、仿真模型实验及临床实验等问题展开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论文中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①详细研究和总结了目前大多数颅内压主流监测法的优缺点,并针对国内外关于颅内压无创监测的现状及目前颅内压监测中所存在的问题,将超声波应力检测技术移植到医学监测领域,提出了基于超声波声弹性效应的颅内压无创监测法。②根据人体颅脑的生理结构及颅内压产生的力学机制,提出了颅脑的简化物理模型,并采用了生物力学中的连续介质假设对脑组织的本构模型进行了相关的简化。③根据颅脑组织的生物力学特性确定了仿真模型实验所需的仿真实验材料及超声波的各项参数,并设计了一个验证实验对仿真实验材料的声弹性效应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证明了,软物质和固体一样具有较好的声弹性效应。④根据超声波颅内压无创监测法的基本思想和整体方案,设计了一个与颅脑真实力学性能相仿的仿真模型实验,并对颅脑仿真模型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建模和采用声弹性理论进行了仿真计算,把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测得值进行了对比验证。由结果可知,仿真计算值与模型实验结果能够较好地吻合,其最大误差不超过5%,从而在理论方法上证明了声弹性效应用于颅内压无创监测的可行性。⑤根据仿真模型实验中得到的结果和结论,设计了全数字化的颅内压无创监测仪样机,并对样机进行了初步临床实验,临床实验的结果证明了超声波颅内压无创监测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二、一种新的无创检测颅内压的数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的无创检测颅内压的数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磁感应相移技术的脑水肿定量检测及其类型鉴别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脑水肿诊断方法以及研究现状
    1.3 磁感应相位移技术用于无创检测的研究进展
    1.4 磁感应相移检测脑水肿的可行性分析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第二章 磁感应相位移技术检测脑水肿原理
    2.1 磁感应相移检测原理
    2.2 生物组织介电特性
    2.3 传输线理论基础
    2.4 磁感应相移检测系统的构成
第三章 MIPS与脑水肿病理学指标ICP、BWC的关系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缺血诱导家兔局灶性脑水肿MIPS连续监测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磁感应技术无创检测脑水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急性缺血性卒中电磁扰动系数与颅内压监测相关性及并发症预警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脑电阻抗监测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脑多模态监测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MRI引导的颅内血肿监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基于近红外光的组织内异质体检测方法
    1.3 基于近红外光检测颅内血肿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近红外光在颅脑组织的基本传输理论
    2.1 颅脑组织结构及光学特性
        2.1.1 颅脑组织光学参数
        2.1.2 颅脑组织光学模型
    2.2 近红外光在颅脑组织中的传播模型研究理论
        2.2.1 辐射漫射理论
        2.2.2 Monte Carlo模型
        2.2.3 扩散方程
        2.2.4 有限元法
    2.3 颅脑组织的光学参数重建方法
        2.3.1 代数迭代重建算法
        2.3.2 基于神经网络的光学参数重建方法
    2.4 栈式自编码网络的基本结构
        2.4.1 自编码器
        2.4.2 栈式自编码深度神经网络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MRI引导的规则颅内血肿监测重建方法研究
    3.1 基于MRI引导的三维多层颅脑组织光学模型建立
        3.1.1 颅脑组织光学模型参数选取
        3.1.2 颅内血肿样本数据集建立
        3.1.3 SAE深度神经网络参数的选择
    3.2 基于ART算法及SAE网络的规则颅内血肿重建结果
    3.3 基于ART算法及SAE网络的规则颅内血肿重建结果分析
        3.3.1 规则颅内血肿位置重建结果分析
        3.3.2 规则颅内血肿体积重建结果分析
    3.4 不同噪声情况下SAE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重建效果
    3.5 不同噪声情况下SAE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重建结果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MRI引导的不规则颅内血肿监测重建方法研究
    4.1 基于MRI引导的三维多层颅脑组织光学模型建立
        4.1.1 不规则颅内血肿样本数据集建立
        4.1.2 SAE深度神经网络参数的选择
    4.2 基于ART算法及SAE网络的不规则颅内血肿重建效果及分析
    4.3 不同信噪比情况下SAE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重建效果及分析
    4.4 不同信噪比情况下多量级噪声建立的网络模型重建效果及分析
    4.5 重建图像结果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近红外光的血肿监测算法实验验证研究
    5.1 颅脑组织光学仿体的制备
    5.2 颅脑组织内血肿的制备
    5.3 颅脑血肿监测实验设计
        5.3.1 颅内血肿监测实验研究系统搭建
        5.3.2 颅内血肿监测实验网络模型样本数据集建立
        5.3.3 颅内血肿监测实验SAE深度神经网络模型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课题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在儿童颅脑监测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不同年龄组无颅脑损伤患儿扰动系数的变化特点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扰动系数在儿童颅脑损伤术后监测中的临床应用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脑损伤后颅内压监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脑阻抗的颅内压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颅内压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有创颅内压检测技术
        1.2.2 无创颅内压检测技术
        1.2.3 基于生物阻抗法的颅内压检测技术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非侵入式生物阻抗法颅内压检测原理
    2.1 脑阻抗与颅内压的关系
    2.2 生物阻抗法的基本原理
        2.2.1 Cole-Cole理论
        2.2.2 频散理论
    2.3 生物阻抗测量技术
        2.3.1 生物阻抗测量方法
        2.3.2 生物阻抗测量激励方式
        2.3.3 激励信号幅值和频率的选择
        2.3.4 电极安放位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阻抗法的颅内压计算方法研究
    3.1 基于容积压力模型的颅内压计算方法
    3.2 基于阻抗线性修正的颅内压计算方法
    3.3 改进的颅内压计算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脑阻抗的颅内压检测系统设计
    4.1 阻抗测量系统激励源电路
        4.1.1 基于DDS的信号发生器
        4.1.2 电压控制电流源设计
    4.2 阻抗测量系统检测端电路
        4.2.1 电压信号缓冲电路
        4.2.2 信号放大单元
        4.2.3 滤波模块
        4.2.4 鉴相鉴幅电路
        4.2.5 信号采集模块
    4.3 数据处理界面设计
    4.4 系统抗干扰能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系统稳定性实验
    5.2 正常大鼠脑阻抗与颅内压测量实验
        5.2.1 实验大鼠的基本信息
        5.2.2 实验过程
        5.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脑水肿大鼠的颅内压测量试验
        5.3.1 实验过程
        5.3.2 实验数据处理
    5.4 算法对比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及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入选标准
        2.1.2 影像资料表现
        2.1.3 排除标准
    2.2 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操作
        2.2.3 评价标准
    2.3 随访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有创颅内压监测实验组术式分布情况及预后良好率
    3.2 有创颅内压监测实验组中两种术式的预后差异比较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病例两种手术方式的分布情况及术中良好率
    3.4 实验组和对照组比例在两种手术方式下的术中并发症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颅内压无创检测仪在颅高压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2 颅内压检测方法
        1.2.1 无创颅内压检测仪测量颅内压方法
        1.2.2 测量时的刺激条件为
        1.2.3 直接法测量颅内压的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波形识别
    2.2 直接测量法所测得的侧脑室脑脊液压力与FVEP无创检测仪检测的颅内压结果的比较
3 讨论

(8)便携式瞳孔监测仪监测瞳孔对光反射与颅内压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材料
        2.2.1 颅内压监测仪
        2.2.2 瞳孔监测仪
    2.3 方法
        2.3.1 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
        2.3.1.1 脑室型颅内压探头置入术
        2.3.1.2 脑实质颅内压探头置入术
        2.3.2 颅内压监测和导管治疗
        2.3.3 颅内高压治疗和探头置入并发症
        2.3.4 瞳孔对光反射的测量和数据记录
    2.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的临床特点: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3.2 瞳孔测量仪法和瞳孔标尺法检测瞳孔值的相关性
    3.3 颅压小于20mm Hg时,颅内探头检测颅压数值与瞳孔测量仪检测瞳孔大小的相关性
    3.4 瞳孔大小变化与颅内压的动态观察
    3.5 颅内压梯度与瞳孔对光反射功能参数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1 瞳孔对光反射与颅内压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综述2 中医中药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在校期间参与项目
致谢

(9)基于磁感应相位移技术的家兔脑水肿实时连续监测方法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脑水肿研究现状
        1.2.1 脑水肿的特点及分类
        1.2.2 脑水肿临床诊断方法研究综述
        1.2.3 无创脑水肿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1.3 磁感应相位移技术检测脑水肿研究现状
        1.3.1 MIPS测量生物组织研究进展
        1.3.2 现存问题
        1.3.3 MIPS检测脑水肿的可行性分析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创新点
    1.5 章节安排
2 磁感应相位移检测脑水肿的理论及仿真研究
    2.1 MIPS检测脑水肿的理论基础
        2.1.1 电磁场基本理论
        2.1.2 似稳电磁场
        2.1.3 MIPS基本原理
        2.1.4 脑水肿与MIPS的理论关系推导
    2.2 生物组织电导率频谱特性
        2.2.1 生物组织等效电路模型
        2.2.2 生物组织介电特性频率散射现象
    2.3 传输线相关理论
        2.3.1 传输线基本概念
        2.3.2 集中参数和分布参数
        2.3.3 阻抗匹配
        2.3.4 传输线测试原理
    2.4 脑水肿磁感应相位移谱检测方法与仿真研究
        2.4.1 MIPSS检测原理
        2.4.2 MIPSS与脑水肿的理论关系
        2.4.3 MIPSS检测脑水肿的数学模型
        2.4.4 MIPSS检测脑水肿的仿真模型建立
        2.4.5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脑水肿MIPSS实时连续监测系统的建立
    3.1 引言
    3.2 总体设计思路
    3.3 磁感应脑监护仪
        3.3.1 组成结构和基本功能
        3.3.2 主要技术特点及指标
        3.3.3 脑水肿MIPSS测量方法
    3.4 适合动物实验的线圈传感器
        3.4.1 线圈传感器设计
        3.4.2 监测系统基本阻抗匹配特性
        3.4.3 线圈空间检测灵敏度测量实验
    3.5 脑水肿实时连续监测软件
        3.5.1 软件结构
        3.5.2 监测界面设计
        3.5.3 自动控制模块
        3.5.4 MIPS稳定性测量实验
    3.6 本章小结
4 脑水肿MIPSS连续监测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盐水仿真实验
        4.2.1 实验方法
        4.2.2 MIPSS测量结果与分析
        4.2.3 盐水仿真实验阻抗匹配特性分析
        4.2.4 MIPS检测灵敏度分析
    4.3 家兔脑水肿MIPSS连续监测动物实验
        4.3.1 脑水肿动物模型选择
        4.3.2 家兔硬膜外冷冻诱发脑水肿模型制备
        4.3.3 脑水肿MIPSS连续监测动物实验方法
        4.3.4 多配对样本的Friendman检验
        4.3.5 24 小时MIPSS动物实验结果与分析
        4.3.6 动物实验阻抗匹配特性分析
        4.3.7 脑水肿MIPS最佳检测频率确定
        4.3.8 似稳电磁场条件分析
        4.3.9 MIPS检测脑水肿的有效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脑水肿、MIPS与脑实质含水量关系的动物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BWC与MIPS的基本理论关系
        5.2.2 实验系统
        5.2.3 脑水肿MIPS实时连续监测实验方法
        5.2.4 BWC测定方法
        5.2.5 MIPS信号预处理
        5.2.6 多个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5.2.7 相关性分析
        5.2.8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24 小时MIPS信号分析
        5.3.2 MIPS与脑水肿的关系研究
        5.3.3 MIPS与BWC的相关性分析
        5.3.4 MIPS与BWC的线性回归分析
        5.3.5 MIPS实时监测BWC的可行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家兔脑水肿24小时MIPS、ICP同步实时监测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脑水肿与MIPS、ICP的基本理论关系探讨
        6.2.2 MIPS、ICP实时同步监测脑水肿动物实验方法
        6.2.3 MIPS与ICP同步信号预处理
        6.2.4 独立样本t检验
        6.2.5 相关性分析
        6.2.6 非线性回归分析
    6.3 实验结果和分析
        6.3.1 MIPS、ICP信号分析
        6.3.2 脑水肿分别与ICP、MIPS关系的研究
        6.3.3 MIPS、ICP脑水肿检测敏感性研究
        6.3.4 MIPS与ICP相关性统计分析
        6.3.5 MIPS与ICP非线性回归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获授权专利及软件着作权
    D动物实验伦理证明

(10)超声波颅内压无创监测仪的设计、仿真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颅内压概念及颅内压升高病理基础
        1.1.2 颅内压升高的危害及实时监测的意义
        1.1.3 颅内压升高的变化范围及规律
    1.2 颅内压监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颅内压有创监测法介绍
        1.2.2 颅内压无创监测法的研究现状
        1.2.3 超声技术用于颅内压无创监测的研究
        1.2.4 颅内压无创监测法的发展趋势
    1.3 超声波应力检测技术
    1.4 本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1.4.1 颅内压监测的难点及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1.4.2 本文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1.4.3 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脑组织的声弹性效应及其本构模型简化研究
    2.1 颅脑组织的生物力学特性
    2.2 超声波在脑组织中的传播规律和特性
        2.2.1 超声波的主要参数
        2.2.2 超声波的生物效应
        2.2.3 超声波的参数及其对脑组织的影响
        2.2.4 超声波在颅脑组织中的传播规律
    2.3 颅脑结构的简化物理模型
    2.4 脑组织中的声弹性效应
        2.4.1 固体介质中的声弹性效应及其应用
        2.4.2 脑组织中的声弹性方程
    2.5 脑组织本构模型的简化研究
        2.5.1 生物力学中的连续介质假设
        2.5.2 脑组织的极小形变假设
        2.5.3 脑组织的线弹性假设及其弹性模量张量
        2.5.4 脑组织的各向同性假设
    2.6 颅脑组织的力学性能仿真研究
        2.6.1 仿真模型实验材料的选取
        2.6.2 仿真材料与脑组织力学性能的相似性验证
        2.6.3 验证实验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声弹性颅内压无创监测仿真模型实验研究
    3.1 颅内压无创监测仿真模型实验设计
    3.2 仿真模型实验的有限元分析
        3.2.1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思想
        3.2.2 有限元仿真软件的选型
        3.2.3 仿真模型实验有限元分析的结果
    3.3 结论和讨论
    3.4 本章总结
4 超声波颅内压无创监测仪的设计与实现
    4.1 超声波颅内压无创监测仪的要求
    4.2 超声波颅内压无创监测法的整体方案设计
    4.3 超声波颅内压无创监测仪的硬件系统设计
        4.3.1 超声波换能器选型
        4.3.2 数字频率合成器
        4.3.3 锁相放大器电路模块
        4.3.4 颅内压监测仪的通信和数据接口
        4.3.5 微控制器的选型
        4.3.6 液晶显示接口及人机界面设计
        4.3.7 电源模块
        4.3.8 头戴式监测器的设计
    4.4 超声波颅内压无创监测仪的软件设计及架构
    4.5 颅内压监测仪样机反向验证实验
    4.6 本章小结及结论
5 临床实验及临床数据分析
    5.1 超声波颅内压无创监测仪样机操作规程
    5.2 与颅内压有创监测法的对比研究
    5.3 与正常人的监测数据对比研究
    5.4 服药前后监测结果对比
    5.5 临床实用监测病例
    5.6 结论和讨论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及关键问题
    6.3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6.3.1 结论
        6.3.2 不足之处
    6.4 下一步研究工作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项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一种新的无创检测颅内压的数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磁感应相移技术的脑水肿定量检测及其类型鉴别的动物实验研究[D]. 赵双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急性缺血性卒中电磁扰动系数与颅内压监测相关性及并发症预警的临床研究[D]. 王瑞康.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3]基于MRI引导的颅内血肿监测算法研究[D]. 吴念.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4]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在儿童颅脑监测中的临床应用[D]. 赖寒.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5]基于脑阻抗的颅内压检测系统研究[D]. 冯颜. 沈阳工业大学, 2019(08)
  • [6]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及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中的应用研究[D]. 秦梦阳.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7]颅内压无创检测仪在颅高压患者中的应用[J]. 黄青良,周翔,刘国华,徐春祥,许婷,吴俊,周于凡,游海峰. 实用医学杂志, 2018(11)
  • [8]便携式瞳孔监测仪监测瞳孔对光反射与颅内压关系的研究[D]. 白若冰.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基于磁感应相位移技术的家兔脑水肿实时连续监测方法与实验研究[D]. 李根. 重庆大学, 2018(04)
  • [10]超声波颅内压无创监测仪的设计、仿真与实现[D]. 吴军. 重庆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一种新的颅内压无创检测数学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