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超显微镜的介绍

真人超显微镜的介绍

一、活体动像超微显微镜问世(论文文献综述)

李琦[1](2013)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牙周膜前体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口腔多个临床学科均面临着牙槽骨骨量不足的问题。牙周病、创伤和肿瘤等因素导致的牙槽骨缺损,严重降低了患者的咀嚼功能,削弱了美观效果,也使临床修复工作的难度陡增。因此只有彻底解决骨量不足的问题,才能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常用的骨修复材料多为替代性成骨,而非真正的再生骨,很难完全满足临床修复及患者的需求。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应用组织工程手段,可以逐步实现牙槽骨的再生重建。牙周膜前体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Progenitor Cells,PDLPCs)为牙周来源的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44、CD146、STRO-1等的专能成体干细胞,具有牙周组织分化特异性,是牙周组织即牙周膜、牙骨质和牙槽骨损伤后自我修复的原料细胞,且较容易分离获得。理想的种子细胞仍需要理想的细胞支架。再生医学的核心是用载体模拟特殊的组织微环境,使种子细胞和载体形成类似活体组织的整体。目前的研究倾向于使用自体材料作为细胞支架,而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因其绝对的自体源性而成为了理想的自体细胞支架材料之一。为了验证PRF是否为理想的PDLPCs支架以及二者的复合能否修复牙槽骨缺损,本实验检测了PRF对PDLP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初步揭示了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酶消化组织块法和克隆环技术分离出具有克隆形成能力,并且阳性表达STRO-1、CD146和CD44,阴性表达CD45、CD11和CD34的PDLPCs,发现其能够活跃增殖,并可以在成骨诱导条件下出现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升高和基质矿化现象,说明PDLPCs具有成为骨组织修复种子细胞的潜力。本研究同时通过组织学染色、扫描电镜的方法显示了PRF的结构和超微结构特点,同时,用ELISA法定量检测PRF在21天内释放各种生长因子的量及释放规律。结果显示,PRF分为无细胞的纤维蛋白层、血小板和白细胞层以及红细胞层,扫描电镜下,呈现为纤维状结构,纤维间孔隙平均直径约5.6μm,滞纳了大量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生长因子的释放可持续至少14天。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与PDGF-AB(Platelet Derived GrowthFactor-AB,PDGF-AB)在PRF制备完成后14天内可以持续释放,其释放高峰均出现在7天以内,高峰过后,单日释放量逐渐降低,至21日时,这2种细胞因子释放完毕。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释放高峰出现在第1天,随后单日释放量显着降低。PRF的结构特点和生长因子释放能力为其成为良好的细胞支架和生长因子载体提供了基础。本研究通过细胞生物学方法检测了PRF对PDLP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PRF+成骨诱导培养基和PRF+DMEM培养基为实验组培养条件,以成骨诱导培养基和普通DMEM培养基为对照组培养条件,观察不同培养条件对3种口腔前体细胞即PDLPCs、牙囊前体细胞(Dental Follicle Progenitor Cells,DFPCs)和牙槽骨前体细胞(Alveolar Bone Progenitor Cells,ABP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PRF与前体细胞的共培养中,PDLPCs呈放射状附着于PRF边缘,而DFPCs和ABPCs则与PRF边缘无附着。PDLPCs在PRF表面可以充分伸展,并伸出细小突起进入PRF纤维网络。细胞迁移和增殖实验显示PRF对3种口腔前体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均有显着的呈剂量依赖性的促进作用(P<0.01),分别产生约9-24倍的迁移增加和约30-90%的增殖提高,其中对PDLPCs和DFPCs的作用最强,对ABPCs的作用相对较弱。在细胞的成骨诱导实验中,可见成骨诱导培养基、PRF+成骨诱导培养基和PRF+DMEM均具有促进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其中PRF+成骨诱导培养基的作用最强,其次为成骨诱导培养基,而PRF单独应用,也对ABPCs和PDLPCs产生了成骨诱导作用,但对DFPCs的作用很弱。说明PRF对前体细胞的成骨诱导作用具有一定的细胞特异性。体内研究显示,在没有复合细胞的情况下,PRF会被机体新生的胶原组织在短时间内替代和降解。但是复合了PDLPCs后,复合物在体内经过21天并未完全消失,组织学染色见PRF结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致密的结缔组织团块,其中的细胞排列规则,呈长梭形,类似于成纤维细胞。但是,当PDLPCs/PRF复合物移植如动物颅骨缺损时,8周后缺损被新生组织完全封闭,且新生组织的μ-CT灰度与骨组织一致。VonKossa染色可见组织内存在大量矿化。体内试验说明,PDLPCs/PRF复合物在合适的体内环境下,即体内成骨信号刺激下,可以形成骨样组织,修复动物的极限骨缺损。本研究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初步揭示了PRF对PDLPCs成骨作用的分子机制,即通过活化ERK1/2通路上调成骨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促发成骨分化,增强成骨标志基因的表达。给与ERK1/2抑制剂U0126后,ERK1/2的表达显着受抑,同时,成骨分化的标志基因表达显着降低,如对OPN和OCN的表达抑制作用最强,其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表达量的19.13%和22.0%(P<0.01),对RUNX2和COL1表达的抑制分别为68.37%和45.22%(P<0.05),ALP表达量约为对照组的43.02%(P<0.05)。本实验说明ERK1/2通路参与了PRF对PDLPCs的成骨诱导作用。综上,本研究首次揭示了PRF通过活化ERK1/2途径诱导PDLPCs的成骨分化,并首次阐明PDLPCs/PRF复合移植物在适宜的体内环境影响下可向成骨方向分化改建。本研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验证了PDLPCs/PRF联合应用具有修复牙槽骨缺失的潜力,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口腔再生医学种子细胞和细胞支架的选择带来了新的思路。

余伟民[2](2011)在《量子点荧光标记用于泌尿生殖系肿瘤组织标本特异性标志物检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肿瘤特异性标志物检测是当前肿瘤诊断的重要方法,现行检测技术包括非常成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IHC)及免疫荧光标记(immunofluorescence label),这些方法对离体肿瘤组织及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检测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但随着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更为有效方法对生理环境下肿瘤生物学行为进行相关研究,提供最为直接的肿瘤增殖、浸润及转移的证据;同时,对在体肿瘤的可视化识别,实现术中精确定位,也是目前提高肿瘤诊治水平的关键。量子点(quantum dots, QDs)因其独特的荧光效应可满足人们对生理环境下在体目标示踪的要求,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荧光探针,其在生物医学的多个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肿瘤研究领域可改善目前肿瘤在体研究中存在的方法上的不足。但是,这一新兴的标记技术在生物医学的实际应用中尚处于初始阶段,其作为生物标记探针是否能满足生物应用中标记敏感性及特异性的要求,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均需要进行探讨。本研究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 BUC)及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组织标本中分别利用QDs对肿瘤标志物进行特异性标记,并与传统的IHC及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标记相比较,对其应用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其生物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际的验证。目的比较链霉亲和素标记的QDs (QDs-SA)与IHC对BUC组织标本中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rostate stem cell antigen, PSCA)的检测,及通用型二抗标记的QDs探针(QDs-IgG)与FITC探针(FITC-IgG)对前列腺癌(Pca)组织标本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标记检测,初步探讨QDs作为新型生物荧光探针的生物医学应用的实际价值。方法分别对96例BUC组织中PSCA的表达进行QDs-SA 605荧光标记和IHC染色,对72例Pca组织标本进行QDs-IgG 545和FITC-IgG荧光标记,在荧光显微镜下,根据染色/荧光信号的强弱对所获结果进行判读,并以3+,2+,1+,0分别表示阳性表达的强,中,弱和无。结合肿瘤的分级和分期资料,分别对QDs-SA 605标记与IHC染色,以及QDs-IgG 545与FITC-IgG标记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分析QDs-SA605和QDs-IgG 545与传统标记方法比较,对肿瘤抗原特异性检测的异同,并采用Kappa分析进行一致性检验。同时,分别对QDs-SA 605和QDs-IgG 545标记后的荧光强度的衰减过程进行观察记录。此外,在QDs-SA 605荧光标记部分,还利用其对体外培养的细胞进行了标记,并利用能发射不同颜色荧光的QDs-SA探针(QDs-SA 605和QDs-SA 545)对BUC组织进行了双色同时标记。结果1.QDs-SA 605标记与IHC染色对BUC组织标本PSCA的检测结果QDs-SA 605标记和IHC染色均显示PSCA的阳性表达率均随着BUC浸润程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在Ta, T1, T2, T3, T4期标本中,QDs-SA 605标记显示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3%,89%,83%,40%,IHC染色显示的为100%,90%,89%,83%,40%;同时,两者也显示PSCA的表达强度随BUC病理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强,特别是强阳性表达的比例更为明显,在病理Ⅰ级,Ⅱ级和Ⅲ级的组织标本中QDs-SA 605标记显示的强阳性表达率为10%,21%和58%,在IHC染色显示的结果分别为10%,21%和50%。两种方法kappa分析K值为0.74,假设检验计算得出z值为11.1,查得p<0.001,说明QDs-SA 605标记和IHC染色对BUC组织标本中PSCA的检测具有一致性。2. QDs-SA荧光双标与培养细胞的标记元激发下可同时观察到QDs-SA 605的橘红色荧光和QDs-SA 545的绿色荧光对两种肿瘤标志物的标记结果,能清楚显示出两种肿瘤标志物在细胞内不同位置的表达;QDs-SA 605对T24细胞PSCA标记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清楚观察到PSCA定位于细胞表面。3. QDs-IgG 545和FITC-IgG荧光标记对Pca组织标本PSA的检测结果QDs-IgG 545和FITC-IgG荧光标记均显示PSA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随Pca组织Gleason评分和肿瘤TNM分期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在Gleason评分2-4分,5-7分和8-10分组中,QDs-IgG 545标记显示的PS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78.6%和36%,FITC-IgG标记为100%,78.6%和32%;在T1到T4期的组织标本中,QDs-IgG 545标记显示PS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69%,62%,38%, FITC-IgG荧光标记为100%,65%,62%,38%。同时,两种方法也显示了PSA的强阳性表达率也随Pca组织Gleason评分和肿瘤分期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两种方法kappa分析K值为0.90,假设检验计算得出z值为12.2,查得p<0.001,说明QDs-IgG 545和FITC-IgG荧光标记对Pca组织标本中PSA的检测具有显着的一致性。4. QDs-SA 605与QDs-IgG 545标记后荧光持久性观察QDs-SA 605标记后在实验当天,10天,30天时对荧光强度的变化进行了观察记录,实验当天96例标本中有83例标本有阳性荧光信号,其中1+,2+和3+强度的例数(比例)分别为8例(8%),40例(42%),35例(36%);实验10天后除少数几例荧光强度变化外,多数保持稳定,此时1+,2+和3+强度分布为10例(10%),39例(41%),33例(34%);30天时分别为49(51%),29例(30%),0例(0),阳性荧光信号能持续一个月的比率约为94%(78/83)。QDs-IgG 545标记后在实验当天,10天,20天,30天时对荧光强度的变化进行了观察记录,实验当天72例标本中有50例标本有阳性荧光信号,其中1+,2+和3+强度的分别为20例(27.8%),25例(34.7%),5例(6.9%);10天时,只有1例的荧光有变化,此时强度分布为20例(27.8%),26例(36.1%),4例(5.6%);20天时,荧光强度变化较剧烈,但总的阳性荧光信号率仍未变,强度分布为27(37.5%),23例(31.9%),0例(0);到30天时,有9例荧光已衰减到0,此时强度分布为38(52.8%),3例(4.2%),0例(0),阳性荧光信号能持续一个月的比率约为82%(41/50)。结论QDs荧光探针对肿瘤组织标本特异性标志物的检测具有同传统公认方法相一致的检测效能,能利用标记后荧光的强弱对不同分期和分级的BUC及Pca组织标本中相关肿瘤抗原的不同表达强度进行精确显示,其标记后的荧光强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保持稳定,能满足生物医学实际应用的要求。文中两种形式的QDs荧光探针对肿瘤组织的良好标记效果,及其对肿瘤细胞的标记和肿瘤组织的双色标记,显示了QDs荧光探针在肿瘤研究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其在肿瘤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刘人恺[3](2010)在《量子点活体追踪AD转基因鼠Aβ变化及GLP-1干预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原因不明,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和人格障碍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Aβ是构成神经炎性斑的核心和血管沉积物的主要成分,被认为是AD最重要的致病物质之一。A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炎症反应在AD的病因和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AD动物模型致病的一个主要原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由肠道内分泌L细胞分泌的肠促胰岛素,具有亲神经性,对神经元轴突的生长,神经元的营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防护谷氨酸诱导的凋亡和氧化应激损伤,可能成为具有潜在价值的治疗AD的新方法。量子点(QDs)是一种新型的荧光分子探针,具有荧光强度高、激发光谱连续而宽、光学稳定性好等优势。应用量子点探针活体成像观察Aβ的动态变化及药物对AD的疗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水迷宫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探讨GLP-1及衍生物对AD可能保护作用及机制,利用量子点-抗体探针活体追踪GLP-1干预前后AD转基因模型Aβ的变化,探讨GLP-1治疗AD的疗效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将正常C57BL小鼠随机分3组:QDs组、QDs-Ap-Ab组、对照组,各组小鼠分别行量子点、量子点-Ap-Ab探针、PBS侧脑室注射后,采用组织形态学和动物行为学观察,应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血、尿中镉含量,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肝肾功能,系统考察量子点和制备的探针的生物毒性作用。2.将饲养10月和16月的APP转基因鼠、正常C57BL小鼠随机分为:T10组、GLP-1A组、GLP-1±ExA组、正常组和T16组、GLP-1B组、GLP-1+ExB组、正常组,侧脑室连续注药后行水迷宫实验,并取材进行形态学观察,利用ELISA方法检测TNF-α和IL-1p蛋白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量子点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FAP、Aβ、GLP-1R蛋白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GLP-1R mRNA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p38MAPK蛋白含量的变化。3.利用动物活体整体荧光成像系统和体视显微镜监测T10组、T16组、GLP-1A组和正常组量子点探针标记Aβ的变化,检测3天后断头取脑组织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验证Aβ的变化。研究结果: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到目的条带,证明量子点-Ap-Ab探针制备成功。毒性检测HE染色示QDs-Ap-Ab组海马CA1区细胞形态、结构与对照组相似;尼氏染色示探针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正常,尼氏体清晰可见,与对照组无差异;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示侧脑室QDs与QDs-Ap-Ab探针注射后12h,尿镉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1-7dQDs组、探针组的尿镉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为学观察7d,三组小鼠进食进水正常,二便正常,无举尾、皮肤毛发颜色改变,无步态异常、兴奋抑制反应,均无死亡;QDs组和QDs-Ap-Ab组血清ALT、AST、BUN和CRE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T10组、T16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思考应变能力明显下降;海马神经元受损明显,线粒体结构不清;IL-1p、TNFα含量明显增多,GFAP、Aβ、GLP-1R蛋白表达明显增高,Aβ、GLP-1R蛋白表达区域部分重叠;GLP-1RmRNA水平增高明显;p-p38蛋白含量增多。侧脑室连续5d注射GLP-1后,GLPA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思考应变能力明显改善,GLPB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思考应变能力改善不明显;GLPA组L-1p、TNFα含量较T10组明显下降,GFAP、Aβ、GLP-1R蛋白表达明显减少,GLP-1RmRNA水平明显降低;p-p38蛋白含量减低。用GLP-1和Exendin Fragment9-39同时干预T10组,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IL-1p、TNFα含量、GFAP、Aβ、GLP-1R蛋白表达量、GLP-1RmRNA水平、p-p38蛋白含量与T10组无明显差异。3、NH2-QDs-605脑内非特异性积聚较QDs-605明显NH2-QDs-605在脑脊液中光学特性稳定,生物相容性好。量子点-Ap-Ab探针标记16月和10月转基因鼠Ap,发现前者荧光范围较后者扩大,连续观测3天,量子点荧光强度没有衰减;GLP-1干预10月APP转基因鼠5天后,其荧光范围减小,荧光亮度降低;脑组织冰冻切片观测验证了上述结果。研究结论:1.成功构建了量子点-Ap-Ab探针,在一定的条件下,量子点及量子点-Ap-Ab探针对小鼠整体毒性作用小,生物相容性好。2.GLP-1R在APP转基因模型海马组织、大脑皮层中表达增高,证实GLP-1可能通过与GLP-1R结合,参与减缓炎症反应、改善APP转基因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3.GLP-1抑制脑组织中p38MAPK活化是减轻APP转基因鼠脑内的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之一。4.量子点-Ap-Ab探针可应用于活体动物脑内研究,并能有效识别APP转基因鼠脑内的Ap沉积。5.量子点-Ap-Ab探针荧光成像可以应用于AD转基因模型抗p淀粉样蛋白斑块干预的疗效检测。

徐红[4](2010)在《应用共聚焦激光技术对胃癌细胞荧光成像的研究》文中认为自从1990年W.Denk等人第一次将双光子激发技术引入到荧光显微镜后,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成为最早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双光子技术,同时也带动了双光子光动力学疗法的研究热潮。但是它们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为尚缺乏具有高效的双光子吸收特性的染料与之匹配。目前所用的大部分染料仍为传统的单光子荧光材料,它们的双光子吸收截面小,荧光量子产率低,在水溶液中容易猝灭。故双光子材料的滞后发展已影响了双光子荧光显微镜与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的竞争力,也严重影响肿瘤光动力学疗法的临床应用范围与疗效提高。本研究突破传统单光子荧光染料的局限,对经典的双光子材料DPA-DSB在结构上进行改型,设计一种新型的具有大的双光子吸收截面的有机分子体系DPA-TSB,利用再沉淀法制备成DPA-TSB水相分散纳米粒子,在提高活性染料的填充密度,增强生物荧光成像灵敏度的同时,避免了因加入其它载体或表面活性剂而导致的纳米粒子细胞毒性增加的弊端。同时,借助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可在活体细胞纵深成像的优势,将双光子纳米粒子作为新型荧光探针,探讨其被肿瘤细胞摄取、在肿瘤细胞中荧光成像的功能以及细胞毒性判定,探讨采用双光子荧光探针对胃癌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的新方法,为双光子光动力学疗法的临床应用研究做前期准备。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microendoscopy,CLE)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型内镜检查技术,目前尚处于临床科研起步阶段。它将微型化的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整合至电子内镜头端,在进行普通白光内镜检查的同时可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技术进行显微镜检查,实现了活体成像由宏观向微观的纵深发展。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所特有的高达1000倍的高分辨率放大图像,深达2 50μm的光学断层扫描,不仅可以观察粘膜上皮细胞亚细胞等微细结构,也使得活体下实时观测粘膜内不同平面组织细胞结构成为可能,被称为无创“光学活检”、“细胞CT”扫描。本研究对经普通内镜检查可疑胃癌的患者,行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利用其可实现活体组织细胞实时成像的优势,观察在体胃癌细胞形态、肿瘤组织结构及微血管形态等变化,并行多部位活检,探讨共聚焦内镜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光学活检”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评估无创光学活检是否有取代有创病理活检的趋势。结果表明,通过获取大量多部位的、具有高分辨率、放大的共聚焦图像,与病理诊断金标准对比研究,得出共聚焦无创光学活检诊断胃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6%、77%,经一致性检验,与有创病理活检相比具有很高的一致性(Kappa=0.78,Kappa>0.75);通过探讨不同类型癌前病变及同一病变不同时期在体实时共聚焦图像的特点和图像解读,可提高共聚焦内镜在临床肿瘤筛查、癌前病变动态随诊或早期癌靶向活检的应用价值。

卢国俊[5](2008)在《应用于视网膜层析成像的光谱域OCT原理及其若干单元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光学相干层析(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当前飞速发展地高分辨率、非侵入性实时层析成像方法。光谱OCT将OCT的功能从时域的单一成像拓展到光谱域信息的提取和分析,使得通过一幅宽光谱干涉图像就能得到被测物体的层析信息有了可能,在样品的光谱吸收特性、视网膜分层结构等的测量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本文概述了当前几种OCT成像技术的发展,并分析了其优缺点,阐述了OCT成像技术在人眼检测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对光谱域OCT的系统结构和成像原理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运用傅立叶变换算法和微移参考镜的方法,对光谱OCT提取被测物体的层析信息的过程进行了算法模拟,去除了直流分量和镜像噪声,得到了较好的模拟结果。通过研究和分析光谱OCT系统的各个器件的原理性能及其特性参数,推导出了系统的衍射光强分布,并进行了模拟,搭建了简单的实验系统光路,其实验结果能够验证光谱OCT的深度信息提取原理。通过对人眼光学特性和结构参数的调研,运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建立了简单的人眼模型,并对其色差特性进行了详尽地分析。设计了可应用于人眼视网膜的可变色散补偿装置。

杨月[6](2008)在《改良角膜中期保存液的研制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制一种能够用于眼库角膜保存的中期保存液。2、进一步探讨bFGF及SH在角膜中期保存液中的作用及其有效浓度。3、通过活体动物实验及对临床手术病例的初步观察,评价该保存液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本实验分三部分:⑴改良中期保存液的研制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⑵应用改良中期保存液保存角膜的活体动物实验;⑶应用改良中期保存液保存角膜的临床初步观察。方法⑴改良中期保存液的研制:在以基础培养基MEM、M-199为主要成分,添加6%葡聚糖、HEPES缓冲系、抗生素等制成角膜保存液的基础上,加入SH和bFGF,并按其浓度分为A(SH0.03% bFGF 20ng/ml)、B(SH 0.05%bFGF 50ng/ml)、C(SH0.1% bFGF 100ng/ml)、D(SH 0.2% bFGF 200ng/ml)四个实验组及E组对照组(未加SH及bFGF)。各组于4℃下保存新西兰大白兔角膜,于3、5、7、10、14天,30-34℃复温后,行大体及裂隙灯检查、苔盼兰-茜素红染色、角膜组织病理切片及扫描电镜观察检测角膜内皮细胞活性,评价保存质量。保存液存放期间定期行细菌学检测,评价其生物安全性。⑵应用改良中期保存液保存角膜的动物活体实验:将D组(SH 0.2% bFGF 200ng/ml)保存液保存兔角膜3、5、7、9天(各2片)后,用于异体兔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各1只兔),术后每天观察保存植片透明度、前房反应、缝线情况等,评价术后效果。⑶应用改良中期保存液保存角膜的临床初步研究:将D组(SH 0.2% bFGF 200ng/ml)保存液用于保存供体角膜,在保存1-4天后初步用于临床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7-14天内对植片透明度、视力、并发证等进行观察,评价临床效果。结果⑴第一部分:通过大体形态及裂隙灯的观察,各组(各10片)保存液澄清,透明,无混浊、沉淀。短期内各组角膜片透明,无水肿及增厚,各层结构清晰;随着时间的进展,A、B、C组角膜片开始逐渐水肿,透明度降低, D组角膜片透明,无水肿, E组水肿程度最重,各层结构基本模糊;晚期, A、B、C组角膜片水肿,混浊, D组角膜片基本透明,轻水肿,基质层稍增厚, E组严重水肿,结构模糊。角膜内皮细胞苔盼兰-茜素红染色活性细胞百分率比较,D组各时间段均显示最高,E组(对照组)最差,各组于不同保存时间段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01)。角膜组织病理切片亦看出各组的改变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各实验组均好于对照组,以D组效果最好。对在D组保存7天的角膜行超微结构观察,可见细胞连接基本完整,微绒毛存在,细胞膜无明显破损。保存液放置期间,各时间段行渗透压检测均稳定在330 mmol/L-340 mmol/L,PH值稳定在7.2-7.4,颜色、粘稠度均无明显改变;各时间段细菌学培养,结果均为阴性,该保存液安全、可靠,符合生物制品临床使用相关标准。⑵第二部分:将在D组保存5、6、7、9天的兔角膜行活体兔角膜移植术(各2只),术后每天观察角膜植片至30天,角膜植片均透明,前房反应轻,手术效果肯定。⑶第三部分:对供体角膜进行保存1-4天后行临床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对32例病例观察,角膜植片透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提高,住院期间未发现免疫排斥反应、角膜新生血管、继发性青光眼、眼内炎等并发症,临床证明安全、有效。结论自制以MEM、M-199为主要成分,含0.2%SH、200ng/mlbFGF、6%葡聚糖、HEPES缓冲系及抗生素等成分的角膜中期保存液,可明显提高保存角膜的质量,延长保存时间;通过活体动物实验及初步临床观察证实,该保存液能有效保存角膜植片7-10天,保存效果较好,且安全无毒、配制简单、成本低廉,可用于眼库角膜保存。

孙双全[7](2008)在《头穴丛刺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微管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头穴丛刺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微管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头穴丛刺调节脑缺血局部微环境中,对维持神经细胞的骨架完整性所起到的作用。旨在进一步明确头穴丛刺促进脑梗死恢复机理,为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提供客观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选以雄性Wister大鼠60只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对照组,每组各25只,假手术组10只。采用改良的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头穴丛刺组采用于致顺教授头部腧穴七区划分法,取顶区,每天行头穴丛刺,留针30分钟,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每组于术后1d、3d、7d、14d、21d进行行为评分,并各处死5只大鼠,取脑组织,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每个时间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Tubulin的表达。结果:(一)、头穴丛刺组治疗14天、21天后,大鼠的行为学评分较术后1天、3天、7天有较大改善,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二)、头穴丛刺组及对照组在1天、3天、7天梗死灶周围可见少量Tubulin阳性细胞,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时梗死灶周围Tubulin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头穴丛刺组Tubulin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1天两组Tubulin表达均有回落,但两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可以提高实验大鼠脑梗死灶周围微管蛋白的表达量,尽量维持细胞骨架结构完整性,改善了缺血半暗区神经细胞功能状态,从而减轻神经细胞骨架崩解,阻止延迟性轴突断裂的发生,减少神经元死亡,促进了脑神经功能的恢复。

朱云祥[8](2008)在《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大鼠肝脏IRI和IPO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第一章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研究目的:建立大鼠肝脏局部缺血再灌注和缺血后处理模型,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大鼠肝脏在体局部缺血再灌注模型,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I)、缺血后处理组(IPO)与假手术组(Sham组),IPO、IRI组分别于复流后0h、0.5h、1h、2h、4h、8h、12h、24h取材,应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测定肝组织中MDA含量及SOD活性、检测原位细胞凋亡并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1)在IRI组与IPO组,随着缺血后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大鼠血清ALT、AST明显升高。约在4h时达最高峰,后逐渐下降。(2)IPO组与IRI组比较,复灌后血清ALT、AST明显下降,在0.5h~8h组差异显着。(3)在IRI组与IPO组肝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升高,而SOD活性明显下降,与Sham组相比,其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均<0.01);IPO组与IRI组相比,肝组织中MDA含量下降,而SOD活性升高,其差异亦具有显着性(p均<0.01)。(4)IRI组与IPO组凋亡高峰发生在复灌1h。IRI、IPO与Sham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IPO与IRI组相比差异亦具有显着性(P<0.01)。(5)病理检查见光镜下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肝细胞肿胀加剧伴肝小叶坏死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更明显。IPO组肝脏淤血较IRI组减轻,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肝细胞无明显空泡变性,中性粒细胞浸润减轻。结论: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第二章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和缺血后处理中表达变化的研究目的:观察肝IRI和IPO后MAPK级联通路中各种亚类(p38、JNK和ERK)活化的情况,探讨其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后处理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大鼠肝脏在体局部缺血再灌注模型,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组(IRI)、缺血后处理组(IPO)与假手术组(Sham组),于复灌后0h、0.5h、1h、2h、4h、8h、12h、24h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磷酸化的p-P38、p-JNK和p-ERK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作半定量分析,观察其在IRI和IPO中的变化。结果:(1)p-ERK在缺血后即有轻度地增高,但在再灌注后30min开始增高明显,持续到再灌注后4h,高峰出现在再灌注后2h。与IRI组相比,IPO组p-ERK的表达在再灌注后1h、2h和4h较IRI组增高(p<0.05)。(2)p-JNK在缺血后即有轻度地增高,但在再灌注后30min开始增高明显,持续到再灌注后4h,高峰出现在再灌注后2h。与IRI组相比,IPO组p-JNK的表达在再灌注后1h、2h和4h较IRI组降低(p<0.05)。(3)p-P38在缺血后即有轻度地增高,但在再灌注后30min开始增高明显,高峰出现在再灌注后1h,2h后开始下降,表达程度维持在缺血后水平。与IRI组相比,IPO组p-P38的表达较IRI组高,但仅在再灌注后1h明显增高(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通过增高ERK和P38的磷酸化水平,降低JNK的磷酸化水平减轻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肝脏损伤,MAPKs通路可能在IRI和IPO的保护作用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章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肝细胞即早基因c-fos和c-jun表达作用的影响目的:观察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和缺血后处理对即早基因c-fos、c-jun表达作用的影响。方法:利用大鼠肝脏在体局部缺血再灌注模型,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I),缺血后处理组(IPO)和假手术组(Sham),于复灌后0h、0.5h、1h、2h、4h、8h、12h、24h取材,应用RT-PCR法检测各组c-fos、c-jun mRNA的表达。结果:(1)在IRI组再灌注后0.5~2h c-fos和c-jun的表达均增高,1h达高峰;4h后只有c-jun有持续较高的表达,c-fos的表达开始下降;(2)IPO组c-fos和c-junmRNA的表达较IRI组低;(3)与IRI组相比,IPO组c-jun mRNA在0.5h、1h和2h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能有效地保护肝脏免受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这种保护效应的机制可能与影响即早基因的转录有关。

袁侨英[9](2007)在《心腔内超声辐照增加基因表达治疗犬心肌梗死》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近年,国内外学者尝试用基因治疗恢复心肌梗死(MI)病人的血流灌注、改善预后。基因的转染表达是治疗关键,基因直接以裸露DNA的形式转移比病毒载体安全,但缺点是转染和表达效率低,难以达到治疗效果。研究发现,超声的生物物理效应可明显促进基因转染表达,但用传统的体外超声辐照心脏,因声窗等因素影响,最终到达心肌的声能量、辐照效果难以准确控制。另外,在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运用中,需要建立安全简便的基因靶向导入方法。针对基因治疗效应性、投递途径等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将基因治疗与介入超声结合,在介入导管顶端安装超声换能器,并配置投送基因的特制微型注射针,研制成超声导管:深入心腔内部经导管中微型针将基因注射到心肌局部,之后在心腔内发射超声近距离辐照心肌促进基因转染表达;实验中,我们也观察超声造影剂微泡(MB)携基因直接注射到心肌后的成像效果,探讨微泡携基因直接注射到心肌后协同心腔内超声辐照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资助渠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心腔内超声调控基因表达的实验及分子机制研究(10604068)1、正常活体犬介入实验:犬17只,分为5组(n=3-4)分别为:①绿色荧光蛋白裸质粒(EGFP)+ MB +心腔内超声辐照组(US),②EGFP + US,③EGFP + MB,④单纯EGFP注射组,⑤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X线影像引导下,超声导管经左颈总动脉的9F血管鞘进入犬左心室腔,经微型针分5个点向心肌注入MB和/或EGFP的混合液,每个注射点注射量为100μL(含EGFP100ug), EGFP/MB/US及EGFP/US组在注射完毕后,即刻以超声导管在心腔内发射超声辐照每个注射点部位的心肌1分钟(4.3MHz/1.0 W/cm2),其他2组仅注射基因不行超声辐照。观察:①超声导管经皮心肌内注射、在心腔内辐照心肌的可行性及准确性;②MB结合基因注射到心肌后的成像效果、分布范围。术后48h:③检测心肌注射部位EGFP mRNA、蛋白表达;④探讨心腔内超声单独辐照以及协同心肌内注射MB对EGFP基因表达的影响;⑤观察心腔内超声辐照对心肌组织细胞的生物效应,评估超声导管的安全性;⑥探讨心腔内超声辐照增加EGFP在心肌表达的生物机制。2、犬MI模型的介入实验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犬MI的动物模型,分为5组(n=3-5):①肝细胞生长因子裸质粒(HGF)+ MB +US组,②HGF + US组,③单纯HGF治疗组,另设假手术组(Sham组)与MI无干预组。用上述注射方法,在HGF基因治疗组分5个点向心肌内注入MB和/或HGF混合液(每个点100μL,含HGF100ug),HGF/MB/US、HGF/US两组注射后行心腔内超声辐照,单纯HGF治疗组仅注射HGF不行超声辐照,术后28天检测:①HGF的mRNA及蛋白在犬缺血心肌的表达;②心肌梗死面积、左右心室重量指数、心肌羟脯氨酸含量(HC)和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变化;③缺血心肌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CD31、血小板八因子的表达,计算微血管计数。结果:①研制的超声导管经常规介入法顺利进入犬左心室腔,向心肌内注射基因、在心腔内发射超声辐照心肌的实验过程中犬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并发症;②微泡携基因注射到心肌可在局部清晰显影,诊断超声可清楚观察微泡在心肌内的成像效果、分布层次和范围;③与单纯EGFP注射组比较,EGFP/MB/US组EGFP的mRNA表达增加约8倍,荧光强度增加约8.6倍(P<0.01),EGFP/US组EGFP mRNA表达增加约6倍,荧光强度增加约5.1倍(P<0.01);单纯EGFP注射组与EGFP/MB组的EGFP mRNA表达、荧光强度无统计学差异( P >0.05);对照组无EGFP表达。④EGFP仅在注射部位心肌表达,其他脏器无EGFP沉积及表达,各实验组犬肝、肾、肺脏组织无异常病理改变;⑤心腔内超声辐照后心肌轻微充血,少量红细胞溢出;透射电镜提示心肌细胞及线粒体膜的通透性增加,心肌细胞浆内可见小空泡形成;心肌内直接注射微泡协同心腔内超声辐照后上述生物效应更明显;⑥心腔内超声辐照心肌后增加内源性VEGF及HSP70表达;VEGF及HSP70表达均以EGFP/MB/US组最明显,其次为EGFP/US组(P<0.01),EGFP/MB组仅有少量VEGF及HSP70表达,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EGFP注射组及对照组无VEGF、HSP70表达。⑦EGFP/MB/US组心肌中EGFPmRNA表达与VEGF及HSP70mRNA表达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75(P<0.05);EGFP/US组心肌中EGFPmRNA表达也与VEGF及HSP70mRNA表达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0.77 (P<0.05);EGFP/MB组EGFPmRNA表达与VEGF、HSP70mRNA表达无相关性(P>0.05)。在犬MI实验中:①心腔内超声辐照后增加HGFmRNA及蛋白在犬缺血心肌的表达;与单纯HGF治疗组比较,HGF/MB/US组HGF的mRNA表达增加约6倍,蛋白增加约4.7倍(P<0.01);HGF/US组HGF mRNA及蛋白表达则分别增加约4倍、3.3倍(P<0.01)。②HGF基因治疗能上调心肌中CD31、VEGF的mRNA表达,增加犬MI后毛细血管新生,以HGF/MB/US组最明显(P<0.01),其次为HGF/US组(P<0.01),单纯HGF裸质粒注射组CD31、VEGF的mRNA表达及血管新生较MI组增加,但低于其他2个HGF治疗组(P<0.01)。③HGF基因治疗也降低左右心室重量指数、HC和I型、III型胶原的CVF,改善犬MI后心脏重塑;所有治疗效应均以HGF/MB/US组最明显。结论:超声导管经皮介入向心肌内注射基因,在心腔内辐照心肌相对安全可行,可产生增加心肌生物膜及血管通透性等多种生物效应,并且明显增加外源性EGFP裸质粒在正常心肌、HGF裸质粒在缺血心肌的表达;MB携基因直接注射到心肌后,能够作为示踪剂显示基因在心肌内的分布,并与心腔内超声辐照协同进一步增加基因表达。心腔内超声辐照心肌增加基因表达可能与超声的空化、机械、热效应等综合作用有关;HGF基因干预对犬MI有部分治疗效应。

刘春梅[10](2007)在《脉冲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微泡非热损伤组织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是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局部治疗技术。HIFU治疗肿瘤的机制除了热机制外,还有机械机制和空化机制。非热机制(机械机制和空化机制)在HIFU治疗中的作用一方面认为应尽量对空化现象进行抑制,另一方面认为空化有助于热损伤和监控。目前对HIFU形成损伤的机制中仍很难确切描述热机制、空化机制和机械机制在组织损伤中相对独立作用。单纯的非热损伤(机械机制和空化机制)在HIFU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较少。实验首先进行脉冲高强度聚焦超声(pulsed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PHIFU)辐照离体牛肝组织,探讨形成非热损伤的辐照参数。然后在此辐照参数下进一步研究PHIFU联合超声微泡造影剂(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 ,UCA)非热损伤活体肿瘤组织的可行性及非热损伤的生物学行为,为HIFU治疗肿瘤提供新方法和基础理论支持,进一步推进HIFU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参数设置时维持总能量恒定,按不同工作周期1%、5%、15%、25%、50%、75%和100%分成7组,在B超图像监控下将热电偶测温探针插入牛肝,并使针尖位于PHIFU焦点,然后进行定点辐照。观察各辐照参数下焦域温度、灰度和组织学改变。采用肿瘤组织块开腹包埋接种方法,建立兔肝VX2移植瘤动物模型。将36只荷瘤兔随机分为假照组、PHIFU组和PHIFU+UCA组。用第一部分实验筛选出的辐照参数(超声频率0.87 MHz、焦距150 mm、声功率150 W、脉冲重复频率100 Hz、工作周期15%)对兔肝VX2移植瘤进行PHIFU辐照。治疗后1天取材观察肿瘤组织学改变、超微结构改变,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脱氧核苷酸(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in situ deoxynucleotit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细胞凋亡和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并用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 PI)和增殖指数(proliferating index, AI)比较细胞凋亡和增殖情况。结果PHIFU辐照离体牛肝时,工作周期25%、50%、75%和100%组平均温升分别为63.4±9.2℃、65.0±11.5℃、66.6±9.9℃、79.6±10.6℃,最高温度大于85℃且有明显的凝固性坏死。1%、5%和15%组平均温升分别29.2±1.9℃、30.0±2.8℃、31.0±2.4℃,最高温度不高于56℃且无肉眼可见的凝固性坏死形成。在25%、50%、75%、100%组,PHIFU损伤后形成的凝固性坏死区光镜下主要表现为胞浆颜色变淡,部分核仁消失、细胞核固缩、染色质边集且随工作周期延长而增加。15%组光镜下细胞间裂隙增宽,肝细胞胞浆内见大量大小不等空泡,而1%组、5%组无明显改变,核仁清晰。PHIFU辐照兔肝VX2移植瘤后,假照组、PHIFU组和PHIFU+UCA组经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 ,TTC)染色后,肉眼可见肿瘤组织被均匀红染,表明各组均无肉眼可见的凝固性坏死形成。光镜下PHIFU组见肿瘤细胞胞浆嗜伊红染色浅,细胞肿胀,胞浆疏松,胞浆内大量空泡,少量细胞核固缩、染色质边集;PHIFU+UCA组见胞浆内大量大小不等空泡,可见染色质边集和细胞核固缩。电镜下见PHIFU组瘤细胞胞浆内大量线粒体肿胀和内质网扩张,PHIFU+UCA组部分细胞核固缩和染色质边集,两组肿瘤组织内均见凋亡小体及细胞胞浆内大小不等空泡。TUNEL法检测发现,假照组发现少量阳性染色的肿瘤细胞,PHIFU组和PHIFU+UCA组见较多细胞核棕褐色染色的阳性细胞。PCNA检测结果表明,假照组靶区组织见大量着色部位在肿瘤细胞核的阳性细胞,而PHIFU组和PHIFU+UCA组阳性染色细胞少。PHIFU组和PHIFU+UCA组肿瘤组织的AI比假照组高,而PI阳性表达率比假照组低。PHIFU+UCA组AI比PHIFU组高,但PHIFU+UCA组PI比PHIFU组低。结论1.脉冲工作周期长在PHIFU辐照时可形成热凝固性坏死,而脉冲工作周期短可通过非热效应损伤组织。2.一定工作周期的PHIFU(超声频率0.87 MHz、焦距150 mm、声功率150 W、脉冲重复频率100 Hz、工作周期15%)可通过非热效应损伤肿瘤,表现为胞浆内大小不等空泡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及抑制其增殖。3.微泡造影剂可增强超声对组织的非热效应损伤。4.可通过控制PHIFU的工作周期实现非热损伤,为HIFU治疗肿瘤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二、活体动像超微显微镜问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体动像超微显微镜问世(论文提纲范文)

(1)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牙周膜前体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牙周膜前体细胞的研究进展
        1.1.2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研究进展
    1.2 实验设计
第2章 牙周膜前体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
        2.1.1 仪器和设备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应用软件
    2.2 方法
        2.2.1 患者筛选标准
        2.2.2 原代细胞培养及细胞的克隆分离
        2.2.3 PDLPCs 的形态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2.2.4 表面抗原的鉴定
        2.2.5 成骨诱导分化研究
    2.3 结果
        2.3.1 PDLPCs 的形态及生长曲线观察
        2.3.2 牙周膜前体细胞表面抗原的识别鉴定
        2.3.3 PDLPCs 的成骨诱导分化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制备与结构分析
    3.1 材料
        3.1.1 仪器和设备
        3.1.2 主要试剂
    3.2 方法
        3.2.1 PRF 的制备
        3.2.2 PRF 的结构
        3.2.3 PRF 的生长因子释放实验
    3.3 结果
        3.3.1 PRF 的结构
        3.3.2 PRF 细胞生长因子的释放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牙周膜前体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4.1 材料
        4.1.1 仪器和设备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应用软件
    4.2 方法
        4.2.1 PRF 对口腔前体细胞贴壁的影响
        4.2.2 PRF 对口腔前体细胞迁移的影响
        4.2.3 PRF 对口腔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
        4.2.4 PRF 对口腔前体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4.3 结果
        4.3.1 PRF 对口腔前体细胞贴壁的影响
        4.3.2 PRF 对口腔前体细胞迁移的影响
        4.3.3 PRF 对口腔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
        4.3.4 PRF 对口腔前体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生物相容性及与牙周膜前体细胞复合物的体内成骨研究
    5.1 材料
        5.1.1 仪器和设备
        5.1.2 主要试剂
    5.2 方法
        5.2.1 PRF 组织相容性实验
        5.2.2 PDLPCs/PRF 复合物体内矿化实验
        5.2.3 PDLPCs/PRF 复合物修复大鼠颅骨缺损实验
    5.3 结果
        5.3.1 PRF 组织相容性实验
        5.3.2 PDLPCs/PRF 复合物体内矿化实验
        5.3.3 PDLPCs/PRF 复合物修复大鼠颅骨缺损实验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通过上调 ERK1/2通路促进牙周膜前体细胞成骨分化
    6.1 材料
        6.1.1 仪器和设备
        6.1.2 主要试剂
        6.1.3 主要应用软件
    6.2 方法
        6.2.1 PRF 对 PDLPCs 成骨标志基因及 p-ERK1/2 表达水平的影响
        6.2.2 ERK1/2 通路受抑后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
    6.3 结果
        6.3.1 PRF 对 PDLPCs 成骨标志基因及 p-ERK1/2 表达水平的影响
        6.3.2 ERK1/2 通路受抑后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量子点荧光标记用于泌尿生殖系肿瘤组织标本特异性标志物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QDs-SA 605标记与IHC染色检测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在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的对比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
    附表
第二部分 QDs-IgG 545与FITC-IgG荧光标记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在人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的对比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在校期间所获奖励
致谢

(3)量子点活体追踪AD转基因鼠Aβ变化及GLP-1干预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简表
前言
第一章 量子点-Aβ-Ab复合物探针的制备及对活体动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
    1.3 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第二章 GLP-1对AD转基因鼠的保护作用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3 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量子点-Aβ-Ab复合物探针活体追踪APP转基因鼠干预前后脑组织中β-淀粉样蛋白的动态变化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3 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应用共聚焦激光技术对胃癌细胞荧光成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篇 应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对双光子纳米粒子在离体胃癌细胞的成像研究
    第1章 绪论
        1.1 双光子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1.2 本课题设计思路
    第2章 实验研究
        2.1 具有双光子激发功能的纳米粒子制备
        2.2 双光子纳米粒子在肿瘤细胞中的成像研究
        2.3 纳米粒子对细胞毒性检测
        2.4 讨论
    第3章 结论
    第4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应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在体胃癌细胞实时成像的研究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在体胃癌细胞实时成像的研究进展
        1.2 本课题设计思路
    第2章 实验研究
        2.1 一般资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结论
    第4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5)应用于视网膜层析成像的光谱域OCT原理及其若干单元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的来源
    1.2 OCT技术的研究概况
        1.2.1 OCT成像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1.2.2 OCT成像技术的特点
        1.2.3 OCT成像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4 人眼检测方法的发展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难点
2 OCT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
    2.1 传统OCT的系统构成和基本原理
    2.2 OCT系统的特性参数
        2.2.1 OCT的分辨率(resolution)
        2.2.2 信噪比和动态范围
        2.2.3 图像获取时间
    2.3 本章小结
3 光谱OCT的基本原理和算法模拟
    3.1 光谱OCT的基本原理
        3.1.1 光谱OCT的系统构成
        3.1.2 光谱OCT获得谱域信息的方法
    3.2 光谱OCT提取深度信息的算法原理的初步研究
        3.2.1 光谱OCT的基本干涉理论
        3.2.2 光谱OCT的提取深度信息的具体过程
        3.2.3 系统的探测深度
    3.3 对光谱OCT成像原理的程序模拟
        3.3.1 生物组织的光学特性
        3.3.2 光源的模拟
        3.3.3 层析信息提取算法的模拟
    3.4 本章小结
4 光谱OCT实验系统构建
    4.1 光源
        4.1.1 光源的选择
        4.1.2 光源安全功率
    4.2 衍射光栅和CCD
        4.2.1 衍射光栅的基本工作原理
        4.2.2 光栅的主要性能
        4.2.3 CCD接收器件
    4.3 实验衍射图样模拟
    4.4 实验环节
        4.4.1 实验光路的搭建
        4.4.2 实验调试
        4.4.3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视网膜层析系统的色散补偿
    5.1 人眼的光学模型
        5.1.1 人眼的生理结构
        5.1.2 人眼的视网膜结构
        5.1.2 人眼的光学结构
        5.1.3 人眼的光学像差
    5.2 人眼模型的建立
        5.2.1 ZEMAX建立模型眼
        5.2.2 模型眼的色差分析
    5.3 人眼色散补偿技术
        5.3.1 快速扫描光学延迟线补偿色散
        5.3.2 色散的数值补偿方法
        5.3.3 在参考臂加入介质补偿色散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改良角膜中期保存液的研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改良角膜中期保存液的研制及应用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改良中期保存液的研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活体动物实验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初步临床观察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7)头穴丛刺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微管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综述
第一章 祖国医学对脑梗塞的认识
    一 病名的源流
    二 祖国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外风"立论说
        (二)、"内风"立论说
        (三)、对病因病机的研究现状
    三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治疗
    四 头穴针刺方法的研究进展
        (一)、头穴治疗脑梗死的沿革
        (二)、头穴治疗区的划分
        (三)、针灸方法的研究
    五 头针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梗塞的研究现状
    一 概述
    二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三 脑梗死机理的研究现状
    四 现代西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第三章 微管及微管蛋白的研究现状
    一 概述
        (一)、微管(microtuble、MT)
        (二)、微管蛋白(tubulin)
    二 β-微管蛋白(β-tubulin)在脑缺血时的表达
        (一)、正常表达
        (二)、脑缺血时的表达
    三 微管蛋白的现代研究
实验研究
    一 实验目的
    二 实验材料
        (一)、实验动物
        (二)、主要设备
        (三)、实验试剂
    三 实验方法
        (一)、大鼠MACO模型制备
        (二)、动物分组
        (三)、头穴丛刺方法及疗程
        (四)、行为评估
        (五)、实验取材
        (六)、免疫组化程序
        (七)、统计数据分析
结果
    一 神经功能比较
    二 脑组织形态学改变
    三 梗死灶周围β-Tubulin表达
讨论
    一 实验动物模型研究方法的选择
        (一)、微栓子栓塞阻断法
        (二)、插线法
        (三)、光化学诱导法
        (四)、化学刺激诱导血栓性闭塞法
    二 评价指标的确立
        (一)、形态学评价
        (二)、神经机能学评价
    三 模型的建立
        (一) 实验分组
        (二) 模型制备
        (三) 针刺方法及取穴原则
    四 实验指标评价
        (一)、行为评价
        (二)、脑组织形态学
        (三)、免疫组化指标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8)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大鼠肝脏IRI和IPO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附图
    3 讨论
第二章 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和缺血后处理中表达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附图
    3 讨论
第三章 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肝细胞即早基因c-fos 和 c-jun 表达作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附图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总结
综述一 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后处理中的作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课题
致谢

(9)心腔内超声辐照增加基因表达治疗犬心肌梗死(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心腔内超声辐照增加EGFP 转染表达的实验
    第一节超声导管经皮心肌内注射、心腔内辐照增加EGFP 转染表达的可行性实验
    第二节 超声导管经皮心肌内注射、心腔内辐照增加基因转染表达的安全性评价
    第三节 心腔内超声辐照心肌增加EGFP裸质粒转染表达的机制探讨
第二部分 心腔内超声辐照增加HGF转染表达治疗犬心肌梗死的实验
    第一节 超声导管经皮心肌内注射、心腔内辐照增加HGF 在犬缺血心肌表达的实验
    第二节 心腔内超声辐照增加HGF表达治疗犬心肌梗死的效应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成果

(10)脉冲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微泡非热损伤组织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脉冲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微泡非热损伤组织的实验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脉冲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离体牛肝组织筛选非热损伤参数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图片及说明
    第二部分 脉冲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微泡非热损伤兔肝 VX2 移植瘤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图片及说明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活体动像超微显微镜问世(论文参考文献)

  • [1]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牙周膜前体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李琦. 吉林大学, 2013(08)
  • [2]量子点荧光标记用于泌尿生殖系肿瘤组织标本特异性标志物检测的研究[D]. 余伟民. 武汉大学, 2011(04)
  • [3]量子点活体追踪AD转基因鼠Aβ变化及GLP-1干预的保护作用[D]. 刘人恺. 中南大学, 2010(11)
  • [4]应用共聚焦激光技术对胃癌细胞荧光成像的研究[D]. 徐红. 吉林大学, 2010(08)
  • [5]应用于视网膜层析成像的光谱域OCT原理及其若干单元技术的研究[D]. 卢国俊. 南京理工大学, 2008(11)
  • [6]改良角膜中期保存液的研制及应用研究[D]. 杨月. 重庆医科大学, 2008(01)
  • [7]头穴丛刺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微管蛋白表达的影响[D]. 孙双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01)
  • [8]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大鼠肝脏IRI和IPO中的作用研究[D]. 朱云祥. 中南大学, 2008(12)
  • [9]心腔内超声辐照增加基因表达治疗犬心肌梗死[D]. 袁侨英. 重庆医科大学, 2007(02)
  • [10]脉冲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微泡非热损伤组织的实验研究[D]. 刘春梅. 重庆医科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真人超显微镜的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