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鄯善—哈密阿奇山地区铁矿生成条件的初步探讨(1977)(论文文献综述)
杜尚泽[1](2021)在《新疆东天山彩珠山自然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认为彩珠山自然铜矿床位于新疆鄯善县东南,大地构造位置属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板块聚合部位的阿奇山-雅满苏岛弧,与十里坡、长城山自然铜矿床以及红云滩、铁岭、双龙山、黑尖山、雅满苏等铁铜(金)矿床共同构成了东天山觉罗塔格晚古生代成矿带的南亚带。前人已对该成矿带内十里坡、长城山等自然铜矿床以及黑尖山、雅满苏等铁铜(金)矿床进行了许多的地质研究工作,但彩珠山自然铜矿床自2015年发现以来,其研究工作甚少。本文在查明了彩珠山自然铜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铜同位素分析为手段,对彩珠山自然铜矿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以下认识:上石炭统土古土布拉克组下部的玄武岩段是彩珠山自然铜矿床重要赋矿层位,该组为一套基性到酸性火山熔岩、中酸性火山凝灰岩组合,该组火山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钙碱性到高钾钙碱性系列,反映了由挤压到拉伸转换过程中陆缘弧火山岩特征。彩珠山铜矿体形态呈透镜状、放射状脉状产出,地表上长120~150m,矿体视厚度2.1~25.6m,铜品位0.15%~22.38%,伴生金、银,金品位为1.16g/t,银品位为70.3g/t,空间上伴生锰铁矿化、同城黝帘石型铅矿床及银矿床。矿石矿物有自然铜、赤铜矿、辉铜矿、蓝辉铜矿、铜蓝、孔雀石、氯铜矿、磁铁矿、钛铁矿和硬锰矿。脉石矿物有石英、绿帘石、绿泥石、绿纤石、阳起石、纤闪石、绢云母、葡萄石、方解石、硬石膏、高岭土。矿石结构有不规则粒状结构、包含结构、斑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填隙结构。矿石构造有团块状构造、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星点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及皮壳状构造。蚀变类型主要有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透闪石化、硅化、绿纤石化、葡萄石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镜下观察到碎裂状石榴子石、透辉石和部分透闪石、方解石形成于自然铜矿化之前,代表了原生硫化物矿床的产物。与自然铜矿化密切相关的绿帘石化、硅化、碳酸盐化局部穿切了二叠系的红柳沟组地层,这一特征反映了本矿床应形成于二叠纪。镜下观察表明自然铜有2种产出状态,一种为豆粒状产出于硅酸盐矿物中与辉铜矿伴生;另一种呈脉状或块状产于硅酸盐矿物之间,与赤铜矿伴生。扫描电镜分析显示自然铜和钛铁矿、磁铁矿等分布上与硅酸盐矿物伴生;自然铜内部是由更多细小的球状自然铜组成的,自然铜的形成与辉铜矿有关;球状自然铜边部形成富S带;块状自然铜包裹辉铜矿和硅酸盐矿物,S集中于自然铜边部或硅酸盐矿物中。这些特征均表明彩珠山自然铜矿床中自然铜和辉铜矿均来自原生铜硫化物,铜硫化物中S逐渐向外析出形成自然铜。镜下观察表明,赤铜矿常分布于脉状或块状自然铜周边,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赤铜矿形成时有Si O2、Ca SO4、Ca Cl2和K元素等物质参入,伴随着硅化、钾化和硬石膏化蚀变。这说明在石英、钾长石和卤化物等参入下,自然铜形成了赤铜矿,斜长石和钾长石等发生了分解形成了硬石膏和钾化现象,局部赤铜矿转变为氯铜矿。电子探针测试结果显示彩珠山自然铜含Cu量在92%~99%之间,含有Ag、Au、Mn、Fe、Co、Ni、Pb、Hg、Bi、Sb、Cr,局部含Ag量为69.47%,形成Cu-Ag-Hg合金;局部原始含铜硫化物形成自然铜时,因含有Ag、Fe、Mn、Co等元素,继承硫化物的形态呈蓝灰色调;辉铜矿含Cu量为74.51%~81.15%,含S量为16.42%~20.86%,其中还含有Mn、Fe、Co、Ni、Zn、Pb、Ag、Cr元素。自然铜和辉铜矿中的微量元素一致性,说明了自然铜与辉铜矿等硫化物之间的成因联系,与镜下观察到的现象一致;赤铜矿含Cu量为84.21%~89.15%,含O量为11.02%~22.34%,还含有Fe、Mn、Au、Ag、Co、Ni、Pb、Ca、Cl、S;氯铜矿沿着赤铜矿的裂隙和颗粒之间交代赤铜矿,赤铜矿Cl/S比值0.15~81.75,具有富Cl特征,说明赤铜矿的形成与富Cl的卤水有关。钛铁矿和磁铁矿分布于硅酸盐矿物中,含有Mn O、V2O5、Mg O、Al2O3、Cr2O3、Co O、Ni O。彩珠山自然铜矿床铜同位素组成为0.55‰~0.61‰,与VMS型矿床铜同位素组成接近。结合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彩珠山自然铜矿区非矿化体比矿化体更加富S。因此在成矿物质来源方面,彩珠山铜同位素组成反映了彩珠山自然铜矿化与该带内VMS矿床相关。结合成矿时代、蚀变特征和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彩珠山自然铜矿床中的赤铜矿和氯铜矿的形成过程,与阿奇山-雅满苏岛弧带内IOCG型铁铜矿床具有相似的特征,可能与矿带内的铁铜金矿床具有相同的成因。因此,本文认为东天山晚石炭世末期大洋板片向南侧中天山地块下俯冲,形成了阿奇山-雅满苏岛弧带,带内产出有雅满苏组VMS型矿床;二叠纪侵入体作为热源,以石英作为缓冲剂,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经海相火山岩中VMS矿体,熔融作用使铜硫化物中大量的S向外析出,形成辉铜矿和自然铜;流体携带成矿物质至IOCG型矿床赤铁矿-磁铁矿氧化还原界面,自然铜被氧化为赤铜矿,硅酸盐物质和卤水的加入使长石等硅酸盐矿物形成了硬石膏、硅化和高岭土化,使赤铜矿形成氯铜矿。Fe、Mn形成了矿区内铁锰矿化蚀变带;Au、Ag在局部有利地段形成了金矿点和银矿点。
高荣臻,薛春纪,满荣浩,代俊峰,赵晓波,赵云,亚夏尔·亚力坤,Bakhtiar NURTAEV,Nikolay PAK,莫宣学[2](2021)在《中国及境外天山铅锌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及境外天山铅锌矿床多有发现,如哈萨克斯坦Tekeli、Shalkiya和Achisai,乌兹别克斯坦Kurgashinkan和Uchkulach,塔吉克斯坦Altyntopkan,中国新疆乌拉根、彩霞山、阿齐山、阿尔恰勒等大型—超大型铅锌矿床,构成了天山巨型铅锌成矿带。这些铅锌矿床形成于怎样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铅锌成矿的基本地质特征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成矿类型?受何要素控制?未来找矿突破方向在哪里?这些都是颇受关注的地质找矿问题。在广泛矿产地质调查和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及境外天山作为整体,综述了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和重要铅锌成矿环境、典型矿床特征与成矿系统/成矿类型,总结了天山地区铅锌成矿演化过程,并分析了区域铅锌成矿特点与找矿突破方向。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经历了前寒武纪古陆形成、洋-陆俯冲增生、陆-陆碰撞造山和陆内成盆4个地球动力学过程,先后出现了元古宙古陆边缘裂陷盆地、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岛弧、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与中—新生代山前/山间盆地4类重要铅锌成矿环境。在元古宙古陆边缘裂陷盆地环境,主要受同生断层、还原性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等控制,形成了古陆边缘裂陷盆地铅锌成矿系统与SEDEX型铅锌矿床;在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岛弧环境,主要受弧岩浆活动、断裂构造、地层等控制,形成了增生岛弧铅锌成矿系统与矽卡岩型、斑岩型、岩浆热液脉型、VMS型铅锌矿床;在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环境,主要受被动陆缘海相碳酸盐岩、张性开放空间、逆冲推覆构造等控制,形成了碰撞造山铅锌成矿系统与MVT型铅锌矿床;在中—新生代山前/山间盆地环境,主要受盆地三元结构、油气运移与红层"漂白"、硫酸盐岩等控制,形成了山前/山间盆地铅锌成矿系统与砂岩型铅锌矿床。由此可见,天山地区存在多种铅锌成矿环境和不同铅锌成矿系统与成矿类型,其铅锌成矿表现出长时间、多期次、多类型叠合成矿和一定继承性的演化特点。尽管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包括SEDEX型、MVT型和砂岩型)在全球铅锌矿产资源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天山地区增生岛弧铅锌成矿系统则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北天山岛弧带,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南、北缘和中天山地块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北缘与东天山中天山地块元古界SEDEX型铅锌找矿、境外中天山地块北缘与南天山造山带古生代被动陆缘碳酸盐岩地层MVT型铅锌找矿、新疆西南天山山前/山间盆地砂岩型铅锌找矿前景良好,也仍值得持续关注。
杜尚泽,张元厚,杨万志,文斌,王鹏[3](2020)在《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带中康古尔金矿床成因的再认识》文中认为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中康古尔金矿因其独特的成矿地质特征,成因一直备受争议。文章立足于康古尔金矿地质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通过探讨觉罗塔格带的构造演化,重新审视康古尔金矿的成因。笔者总结了觉罗塔格构造带晚古生代地层时代及火山-沉积建造特征,认为晚古生代早期大洋板块向北俯冲,发育奥陶纪—泥盆纪弧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系,石炭纪康古尔洋发生双向洋-陆俯冲,在两侧形成对称岛弧带,局部平稳拉张环境为铜-铅-锌-金成矿的有利环境。野外地质观察及室内研究结果表明其成因不仅仅与韧性剪切作用有关。康古尔金矿体位于海相安山岩、凝灰岩的交替部位,上部富金-中部铅锌-下部富铜的金属分带特征,与VMS矿床特征一致。矿体呈板状且与围岩截然接触,明显受挤压变形的网脉状矿化表明矿体形成早于韧性剪切作用。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康古尔金矿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多阶段性。通过详细对比康古尔金矿和造山型金矿、小热泉子VMS铜矿的特征,笔者认为康古尔金矿具有原生VMS矿床的特征,并且被二叠纪韧性变形所改造,为喷流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富金多金属矿床。
夏冬[4](2020)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的认识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方法及相对统一的综合性结论。本文以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视角,系统地收集、整理东天山及邻区已发表的锆石U-Pb单点年龄大数据及7类主要矿产时空结构规律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主要构造-岩浆演化序列、成矿规律及构造-岩浆演化与流体耦合成矿机理,并探讨了地球动力学机制。阿奇山铅锌(铜)矿床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成矿特征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其成因、控矿因素等的研究尚薄弱,为此开展了野外地质学,小东山火山机构岩石组合、构造控矿、流体运移特征及年代学等工作。我国地表找矿存在找矿难、找矿慢的问题突出,找矿理论创新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认识:(1)东天山经历了晚奥陶世-早泥盆世(俯冲)→早石炭纪(碰撞+准噶尔亚幔柱?)→晚石炭纪(板片断离-岩石圈拆沉+准噶尔亚幔柱?)→早-中二叠世(塔里木亚幔柱)→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板内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2)东天山绝大部分矿产的主成矿期处于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活动间歇期,耦合着大量流体作用,具有岩浆期后成矿特点。与板块构造有关的早石炭世斑岩型铜矿、火山岩型铁矿、晚二叠-早三叠世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早-中三叠世斑岩型钼钨矿为板块熔融产生的透岩浆流体成矿系统中熔体与流体发生耦合或解耦的产物;板片拆离-岩石圈拆沉作用触发的深部含矿流体向上运移与晚石炭世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早二叠世火山岩型铁矿、火山热液型或火山岩型银多金属矿成矿密切相关;塔里木二叠纪地幔柱与早-中二叠晚期基性-超基性岩型铜镍矿具有成生关系。(3)阿奇山铅锌(铜)矿床成矿分为早期硅酸岩热液和晚期碳酸盐流体成矿阶段。花岗斑岩对成矿的主要贡献:岩体自身及其岩浆成矿系统解耦有关的透岩浆流体形成的早期矽卡岩化带对后期小东山火山机构有关的含矿流体的遮挡作用,仅提供了部分热及矿质,正长斑岩等次火山岩有关的含矿流体以非顺层、高角度呈发散性产于断裂、破碎带及岩石微裂隙等构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形成主要富矿体。主成矿期约束在292.0~320.0±1.6Ma,成矿流体具低温-中盐度,硫同位素具幔源、火山热液特征,成矿期构造背景处于挤压向拉张转换期,地球动力学机制主要为岩石圈拆沉。(4)含矿火山流体的充填交代为主要成矿作用,成因为火山热液型铅锌(铜)矿床,并建立了成矿模式。针对当前我国找矿勘查客观条件下存在的找矿难、找矿慢问题,适时提出中观“热岩-枝找矿理论”,并阐述了运用该理论发现新矿床的过程。
滕晓[5](2020)在《新疆—青海侏罗纪叶肢介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侏罗系以陆相沉积为主,这其中产出了丰富的叶肢介化石。由于叶肢介化石分布广泛、演化速度快、产出个体数量可观,因此在侏罗系的划分和对比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往的文献资料显示,我国西北地区含有丰富的叶肢介属种,但这些属种大都缺乏详细的描述和清晰的图版。此外,过去对叶肢介的鉴定主要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这使得叶肢介壳瓣上一些具有重要分类学意义的细微装饰没能被记录下来,从而降低了分类的准确性。基于这样的分类学结果来开展叶肢介生物地层学对比划分工作,其精确度也大打折扣。本论文作者选择了我国新疆和青海几条重要的陆相侏罗系剖面:准噶尔盆地的郝家沟剖面、红沟剖面,吐哈盆地的连木沁剖面,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大煤沟剖面,对其中的叶肢介化石进行分层采样,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来研究这些叶肢介。本论文共描述叶肢介12属20种,建立了 1个新属Punctatolimnadiagen.nov.和 6 个新种 Bulbilimnadia xinjiangensis sp.nov.,Nothocarapacestheria punctatus sp.nov.,Punctatolimnadia punctulosus gen.et sp.nov.,P.rotunda gen.et sp.nov.,Linglongtaestheria turpanensis sp.nov.,Punctatestheria foveolatus sp.nov.。此外还修订了Iliestheria,Nothocarapacestheria,Qaidamestheria和Tianshanograpta 等属以及Euestheria jingyuanensis的鉴定特征,并将原先鉴定为Triglypta manasica Wang,1985 的叶肢介修订为Linglongtimaesthera?anasica(Wang,1985)。据此新疆早侏罗世叶肢介共有5属9种:Bulbilimnadia xinjiangensis sp.nov.,Iliestheria nilkaensis,I.urumqiensis,I.xinjiangensis,Nothocarapacestheria punctatus sp.nov.,N.cf.soturnensis,Punctatestheria karamayensis,Punctatolimnadia punctulosus gen.et sp.nov.和P.rotunda gen.et sp.nov.。其中Nothocarapacestheria从八道湾组至三工河组都有分布,Iliestheria最高层位仅见于三工河组底部。Punctatolimnadia gen.nov.是三工河组中的主要叶肢介类群。新疆中晚侏罗世的叶肢介共发现了 8属11种:Aquilonoglypta cf.yabulaiensis,Euestheria cf.jingyuanensis,Sinokontikia lianmuqinensis,Tianshanograpta elongata,T.turfanensis,Linglongtaestheria?manasica(Wang),L.turpanensis sp.nov.,Turfanograpta elongata,T.?cf.huoyanshanensis,Punctatestheriafoveolatus sp.nov.,P.lianmuqinensis。其中三间房组仅见Punctatestheria foveolatus sp.nov.。Tianshanograpta和Sinokontikia lianmuqinensis仅见于七克台组顶部并以Tianshanograpta 占绝对优势,而Turfanograpta 与 Punctatestheria 的分子从七克台组中部到顶部都有发现。在三间房组、七克台组与头屯河组中并未发现Triglypta,因为具有同样壳形与类似装饰的个体中,只要保存了胎壳装饰的都显示其为具有小网的胎壳,不符合三饰叶肢介属的鉴定特征。
高丹[6](2020)在《东天山百灵山石炭纪火山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构造演化的启示》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东天山阿奇山组,雅满苏组,以及土古土布拉克组进行地层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通过对阿奇山组上部样品进行锆石SHRIMP测年,获得年龄为342.6±2.5Ma,为早石炭世,地球化学数据对应为岛弧环境。通过分析组富集于雅满苏组中、下岩性段的化石,结合各类腕足类壳饰及珊瑚生存环境特征,得出早石炭世早期雅满苏组整体仍处于浅海沉积相,海水盐度正常,水深<200m,水体温度正常且波动较弱,不存在大的构造运动。直至早石炭世晚期东天山构造运动活跃。雅满苏组西部岩性为钙碱性系列粗面安山岩,中部为中钾钙碱性系列玄武质安山岩,从岩相学、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西部至中部确实存在构造环境差异。通过计算地壳厚度、俯冲深度、闭合速率结合觉罗格塔格构造带雅满苏组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火山岩喷发时限依次为348Ma、335.9Ma和334Ma,显示整体形成于早石炭世,且存在自东部向西部,火山岩年龄越年轻的特征,这暗示中部相较于西部更为成熟的岛弧环境。通过对土古土布拉克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合锆石U-Pb定年显示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为伸展环境,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整体为俯冲末期-后碰撞阶段,总体表现出碰撞型弧区火山岩特征。综合分析得出早石炭世晚期,天山洋脊开始活动,带动洋壳进行俯冲,俯冲板块非正向俯冲,自东向西存在俯冲角度、俯冲深度及俯冲速率的差异,造成觉罗塔格区域中段较西段俯冲作用更强烈,地壳增厚尺度更大,并先诱发火山作用的“剪刀式”俯冲机制,随后洋盆持续闭合,并最终形成中、西部岩性存在差异的安山质海相火山岩沉积建造,这一过程持续至晚石炭时基本结束,觉罗塔格构造带进入板内演化阶段。
王康[7](2020)在《新疆东天山彩霞山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文中研究表明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的新疆东天山构造带是一条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近年来在其南部中天山地块西段发现了大型彩霞山铅锌矿床。本文对彩霞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C-H-O-S稳定同位素及Pb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1)彩霞山铅锌矿床赋存于中元古界卡瓦布拉克群第一岩性段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中,矿体呈似层状、脉状及透镜状主要产于白云石大理岩中,一定程度上显示层控特征。矿石矿物主要包括闪锌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黄铁矿,含少量黄铜矿和毒砂,非金属矿物为石英、方解石、白云石、透闪石及绿泥石。(2)成矿过程经历了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期,热液成矿作用又分为四个矿化阶段,分别为:方解石+白云石+石英+黄铁矿阶段I,方解石+白云石+石英+闪锌矿+磁黄铁矿±毒砂阶段II,方解石+白云石+石英+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III,及晚期石英+方解石阶段IV。铅锌矿化主要产于阶段II和III中。(3)流体包裹体主要包括富液两相、纯液相、富气两相、纯气相、含石盐子晶、含子矿物等六种类型。成矿从早到晚,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分别为:336494°C,240357°C,140297°C和71156°C,对应盐度4.018.0 wt.%NaCl equiv.,4.217.3 wt.%NaCl equiv.,0.213.5 wt.%NaCl equiv.和1.27.6 wt.%NaCl equiv.。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中等盐度、低密度流体,属于简单H2O-NaCl体系。(4)石英H-O指示流体早期属变质成因流体,后期有大气降水混入;方解石、白云石及大理岩C-O同位素组成表明碳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的溶解和低温蚀变作用;硫化物S同位素组成表明硫主要继承于海相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Pb同位素指示了成矿金属主要来源于前寒武基底。(5)结合流体包裹体研究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显着的温度降低、流体混合和强烈的围岩蚀变是导致矿质大量沉淀的因素。
李涛[8](2019)在《东天山阿齐山一带晚古生代铅锌矿成矿特征及远景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区大地构造属准噶尔地块-吐哈地块之觉罗塔格石炭纪裂谷带。带内褶皱及断裂构造发育,构造形式以褶皱为主,东段为箱状,西段则呈紧闭型。断裂伴随褶皱生长,后期活动性比较强。构造运动强烈,热液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阿齐山铅锌矿床的发现丰富了该成矿带的成矿系列,对推动该成矿带火山岩型铅锌矿床的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意义。阿齐山铅锌矿为是喷流-沉积型并受后期火山热液交代叠加型铅锌矿床,位于研究区中部偏南。受北东向同沉积断裂控制。赋矿岩石主要为钙质粉砂岩及蚀变凝灰岩中或石榴子石矽卡岩带。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体与地层产状一致,发育同步褶曲变形,向北东-南西两端矿化整体趋于尖灭,矿体厚度、品位变化比较稳定。激电特征呈现高极化率、低电阻率的特征。激电异常呈NE和NW分布,与地表矿体出露区域完全套合。剩余重力异常区与矿化带吻合。物探显示为中-低电阻率、高极化率、高密度异常体。研究区1:5万岩屑测量表明,以Zn、Pb等主成矿元素,单元异常规模大,并具有很好的异常强度,同时有浓集中心和多重分带现象,根据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圈定以Zn、Pb、Cu、Ag为主要成矿元素的综合异常19处。对比分析矿区和整个研究区地质、物探和化探结果,在中低电阻率、高极化率、高密度体与Zn-Pb-Ag元素组合异常,为研究区喷流-沉积型矿床的评价要素组合。通过典型矿床研究,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和各类预测要素信息提取,建立地、物、化等综合信息找矿评价模型,并圈定出找矿远景区7处,其中A级4处,B级1处,C级2处。
刘超[9](2019)在《新疆清白山一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处于塔里木地块和中天山地块之间北山裂谷系,一直以来北山裂谷系构造属性及成矿地质特征存在较大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北山裂谷系地质环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一直以来都是新疆、甘肃乃至内蒙古重要的成矿区带。在新疆境内—北山裂谷系西段,上世纪60年代至2000年之前,区内始终以铁为主要成矿种。2011年以来,在新疆境内—北山裂谷系西段,随着大比例尺化探工作的开展,发现了一批颇具代表性的新矿种,如清白山铅锌矿、清白山东金矿点、聚源钨矿点、大红山铜矿等等,证明该带仍然存在巨大的找矿潜力,因而对该区加强找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新疆哈密磁海-黑山梁一带铜多金属矿预查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律综合研究项目为依托,以区域成矿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系统的调查,结合室内综合研究,对研究区的成矿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厘定了成矿模式10种。并通过对1:5万化探数据、1:5万航磁数据、1:25万重力数据的重新筛选、处理、成图、分析,以地质背景为基础,总结找矿标志,建立了各类矿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模型,并圈定出12处找矿远景区,其中I级找矿远景区3处,II级找矿远景区4处,III级找矿远景区5处。
代俊峰[10](2019)在《新疆天山晚古生代岛弧环境矽卡岩型铅锌成矿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全球铅锌资源主要来自沉积岩容矿的SEDEX型、MVT型和砂岩型铅锌矿床;但天山地区却发现有许多大型-超大型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显示出巨大的矽卡岩型铅锌成矿潜力,这是天山铅锌成矿的重要特色。这些矽卡岩型铅锌矿床形成于何种地质环境?矿化样式和成矿方式如何?都是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本文以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岩相学研究为基础,选取新疆西天山阿尔恰勒和东天山阿奇山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天山晚古生代矽卡岩型铅锌成矿环境和成矿过程的研究,并建立新疆天山远矽卡岩型和近矽卡岩型两种不同的铅锌矿化模式。同最后,从时空分布、构造活动、容矿地层、岩浆活动和热液成矿等几个方面着手,揭示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成矿系统物质组成和成矿演化,旨在为天山矽卡岩型铅锌找矿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的成果和进展:(1)阿尔恰勒矿床成矿时代为340 Ma;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物质和流体主要为岩浆来源,部分来自围岩大哈拉军山组。成矿和区域岩浆活动的时空关系表明矿床形成于晚古生代岛弧环境,与南天山洋俯冲过程中在伊犁板块南缘引起的大规模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阿尔恰勒矿床属于远矽卡岩矿床,是深部来源的岩浆热液沿地层层间薄弱带进行渗滤交代的结果。(2)阿奇山矿床的成矿时代为306 Ma;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物质和流体主要为岩浆来源,部分来自围岩雅满苏组。成矿与区域岩浆活动时空关系表明矿床形成于晚古生代南天山洋俯冲的岛弧环境。阿奇山矿床属于渗滤交代矽卡岩矿床,是岩浆流体与雅满苏组中的钙质砂岩、灰岩透镜体进行水岩反应的产物。(3)天山地区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化主要发在在晚古生代,受大洋俯冲岛弧环境、钙碱性岩浆活动、古生代海相火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有利含矿热液供给通道以及成矿后良好的保存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4)通过系统归纳成矿时代、构造环境、容矿地层、岩浆活动以及矿化蚀变等多个控矿要素,认为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找矿潜力巨大。北天山岛弧带、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北缘和南缘、乌兹别克斯坦中天山南缘以及新疆东天山之中天山地块是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有利的成矿远景区。
二、新疆鄯善—哈密阿奇山地区铁矿生成条件的初步探讨(1977)(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鄯善—哈密阿奇山地区铁矿生成条件的初步探讨(1977)(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东天山彩珠山自然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自然铜矿化研究现状 |
1.2.1 基维诺自然铜矿床 |
1.2.2 峨眉山与玄武岩有关的自然铜矿床 |
1.2.3 洋壳中的自然铜 |
1.2.4 与VMS矿床有关的自然铜 |
1.2.5 对IOCG型矿床的认识 |
1.2.6 新疆东天山自然铜矿床的研究现状 |
1.3 交通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 |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 |
2.1.2 康古尔韧性剪切带 |
2.1.3 阿奇山-雅满苏岛弧带 |
2.1.4 中天山地块 |
2.2 区域岩浆岩 |
2.2.1 火山岩 |
2.2.2 侵入岩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矿产 |
2.5 土古土布拉克组火山岩的产出的构造环境分析 |
2.5.1 主量元素特征 |
2.5.2 微量元素特征 |
2.5.3 构造环境判别 |
第3章 矿床地质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岩浆岩 |
3.1.3 构造 |
3.2 矿化特征 |
3.2.1 矿体特征 |
3.2.2 矿石特征 |
3.3 蚀变特征 |
3.4 成矿阶段 |
3.5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
第4章 矿石矿物成分及元素分布特征 |
4.1 扫描电镜测试分析 |
4.1.1 样品采集 |
4.1.2 扫描电镜测试方法及条件 |
4.2 扫描电镜测试结果 |
4.2.1 豆粒状、脉状自然铜特征 |
4.2.2 自然铜与硫化物组合特征 |
4.2.3 自然铜与赤铜矿组合特征 |
4.2.4 赤铜矿与硫化物、氯化物和硅酸盐矿物组合 |
4.2.5 Fe和Ti及硅酸盐矿物组合 |
4.3 电子探针测试分析 |
4.3.1 样品采集 |
4.3.2 电子探针测试方法及条件 |
4.4 电子探针测试结果 |
4.4.1 自然铜 |
4.4.2 辉铜矿 |
4.4.3 赤铜矿 |
4.4.4 氯铜矿 |
4.4.5 铜-银-汞合金 |
4.4.6 钛铁氧化物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铜同位素分析 |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5.2 铜同位素测试结果 |
5.3 彩珠山自然铜矿床铜同位素分析 |
5.3.1 铜同位素研究 |
5.3.2 不同地质储库中的铜同位素组成 |
5.3.3 不同类型矿床铜同位素组成 |
5.4 自然铜矿床铜同位素组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讨论 |
6.1 构造环境及成矿时代探讨 |
6.2 彩珠山自然铜矿床成因探讨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国及境外天山铅锌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2 天山构造演化与重要铅锌成矿环境 |
2.1 元古宙古陆边缘裂陷盆地 |
2.2 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岛弧 |
2.3 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 |
2.4 中—新生代山前/山间盆地 |
3 重要铅锌矿床与成矿系统 |
3.1 元古宙古陆边缘裂陷盆地铅锌成矿系统 |
3.1.1 哈萨克斯坦Tekeli铅锌矿床 |
3.1.2 中国新疆托克赛铅锌矿床 |
3.1.3 中国新疆哈尔达坂铅锌矿床 |
3.2 古生代增生岛弧铅锌成矿系统 |
3.2.1 乌兹别克斯坦Kurgashinkan铅锌矿床 |
3.2.2 中国新疆阿尔恰勒铅锌矿床 |
3.2.3 中国新疆阿齐山铅锌矿床 |
3.3 晚古生代碰撞造山铅锌成矿系统 |
3.3.1 乌兹别克斯坦Uchkulach铅锌矿床 |
3.3.2 中国新疆霍什布拉克铅锌矿床 |
3.4 中—新生代山前/山间盆地铅锌成矿系统 |
4 讨 论 |
4.1 天山构造演化与铅锌成矿过程 |
4.1.1 古陆边缘裂陷盆地环境铅锌成矿 |
4.1.2 洋-陆俯冲增生岛弧环境铅锌成矿 |
4.1.3 陆-陆碰撞造山环境铅锌成矿 |
4.1.4 山前/山间盆地环境Zn-Pb成矿 |
4.2 天山地区铅锌成矿特点 |
4.3 天山地区铅锌找矿突破方向 |
5 结 语 |
(3)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带中康古尔金矿床成因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 |
1.1大地构造与矿产 |
1.2地层及火山-沉积建造 |
1.2.1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 |
1.2.2康古尔剪切带 |
1.2.3阿奇山-雅满苏岛弧带 |
1.3觉罗塔格带构造背景 |
2康古尔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
3讨论 |
4结论 |
(4)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现状 |
2 选题依据 |
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4 研究方法与工作量 |
5 基本论点及主要创新性认识 |
第一章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地球动力学机制 |
1.1 区域地质背景 |
1.1.1 区域地层 |
1.1.2 区域构造 |
1.1.3 区域岩浆岩 |
1.1.4 数据应用情况 |
1.2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2 石炭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3 早-中二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3 地球动力学机制探讨 |
1.3.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406~466Ma) |
1.3.2 石炭纪(299~359Ma) |
1.3.3 早-中二叠世(272~299Ma) |
1.3.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220~265Ma) |
1.4 小结 |
第二章 成矿规律及耦合成矿机理 |
2.1 主要矿种时空结构 |
2.1.1 铜矿 |
2.1.2 金矿 |
2.1.3 铜镍矿 |
2.1.4 铁矿 |
2.1.5 钼钨矿 |
2.1.6 银多金属矿及铅锌矿 |
2.1.7 成矿规律 |
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
2.2.1 成矿流体来源及一般习性 |
2.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
2.3 小结 |
第三章 热岩-枝找矿理论及找矿实践 |
3.1 我国当前找矿勘查存在的问题 |
3.2 可能的解决办法 |
3.3 热岩-枝组矿模型 |
3.4 热岩-枝宏观找矿概念 |
3.5 中观地质异常找矿方法 |
3.6 热岩-枝找矿理论优缺点及找矿实践 |
3.7 小结 |
第四章 阿奇山铅锌(铜)矿地质特征 |
4.1 区域地质矿产简介 |
4.2 矿区地质特征 |
4.2.1 地层 |
4.2.2 构造 |
4.2.3 岩浆岩 |
4.2.4 围岩蚀变 |
4.2.5 矽卡岩 |
4.2.6 地球物理特征 |
4.2.7 地球化学特征 |
4.3 矿体地质特征 |
4.3.1 矿体特征 |
4.3.2 矿石特征 |
4.3.3 成矿阶段划分 |
第五章 矿床控矿因素及富集规律 |
5.1 雅满苏组火山岩 |
5.2 小东山火山机构 |
5.2.1 小东山火山机构位置的确定及火山口特征 |
5.2.2 岩石组合及岩相学特征 |
5.2.3 断裂构造控矿及流体运移特征 |
5.3 成矿流体 |
5.3.1 流体包裹体 |
5.3.2 硫同位素 |
5.4 主成矿时代约束 |
5.4.1 雅满苏组火山岩年代学 |
5.4.2 锆石U-Pb同位素 |
5.5 矿化富集规律 |
5.6 结论和讨论 |
第六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6.1 矿床成因 |
6.1.1 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 |
6.1.2 矽卡岩型矿床 |
6.1.3 火山热液型矿床 |
6.2 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 |
6.2.1 成矿模式 |
6.2.2 找矿潜力分析 |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附录 -补充材料 |
附录 -作者简介 |
一.个人简介 |
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三.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和勘查项目 |
四.在读期间学术交流 |
五.获奖情况 |
(5)新疆—青海侏罗纪叶肢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地层背景 |
1.1 研究剖面 |
1.1.1 准噶尔盆地 |
1.1.2 吐哈盆地 |
1.1.3 青海地区柴达木盆地 |
1.2 地层划分与对比 |
1.2.1 新疆北部地区 |
1.2.2 柴达木盆地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1.1 准噶尔盆地 |
2.1.2 吐哈盆地 |
2.1.3 柴达木盆地 |
2.1.4 模式标本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叶肢介生物群及对比 |
3.1 中国侏罗纪的叶肢介研究概览 |
3.2 新疆北部侏罗纪的叶肢介 |
3.3 叶肢介动物群序列及特征 |
第四章 系统古生物学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6)东天山百灵山石炭纪火山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构造演化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论 |
1.1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区位置及经济地理概况 |
1.3 东天山觉罗塔格带前人研究成果及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的问题 |
1.4.1 存在的问题 |
1.4.2 拟解决的问题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有何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1.1 地层分区 |
2.1.2 地层概述 |
2.1.3 石炭纪地层分布概况 |
2.2 火山岩特征及概述 |
2.3 构造形迹特征 |
第三章 研究区火山岩地质特征 |
3.1 阿奇山组 |
3.1.1 火山岩相及岩石学特征 |
3.1.2 阿奇山组火山喷发旋回、韵律 |
3.1.3 成岩年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2 雅满苏组 |
3.2.1 火山岩相及岩石学特征 |
3.2.2 雅满苏组火山喷发旋回、韵律 |
3.2.3 古生物学特征 |
3.2.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3 土古土布拉克组 |
3.3.1 火山岩相及岩石学特征 |
3.3.2 成岩年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四章 区域构造演化模式 |
4.1 地球动力学背景 |
4.1.1 阿奇山组构造环境分析 |
4.1.2 雅满苏组构造环境探讨 |
4.1.3 土古土布拉克组构造环境探讨 |
4.2 构造演化模式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新疆东天山彩霞山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彩霞山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认识 |
1.5.1 完成工作量 |
1.5.2 主要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元古界 |
2.2.2 古生界 |
2.2.3 中-新生界 |
2.3 构造 |
2.4 侵入岩 |
2.5 变质作用 |
2.6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基本地质特征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类型 |
3.3.2 矿石矿物组成 |
3.3.3 矿石结构构造 |
3.4 围岩蚀变 |
3.5 成矿阶段 |
第4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3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
4.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4.5 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 |
第5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1 实验测试方法 |
5.1.1 S同位素 |
5.1.2 Pb 同位素 |
5.1.3 H-O 同位素 |
5.1.4 C-O同位素 |
5.2 S同位素组成 |
5.3 Pb同位素组成 |
5.4 H-O同位素组成 |
5.5 C-O同位素组成 |
第6章 矿床成因分析 |
6.1 成矿金属来源 |
6.2 成矿流体来源 |
6.3 成矿流体演化 |
6.4 成矿机制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东天山阿齐山一带晚古生代铅锌矿成矿特征及远景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论文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区交通地理位置 |
1.3 选题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找矿预测及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3.2 新疆铅锌矿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区地质工作程度 |
1.3.4 存在问题 |
1.4 主要工作量 |
2.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卡瓦布拉克-星星峡构造带 |
2.1.2 觉罗塔格构造带 |
2.2 区域构造 |
2.2.1 康古尔塔格深断裂构造 |
2.2.2 阿奇克库都克断裂构造 |
2.3 侵入岩 |
2.4 火山岩 |
2.5 变质岩 |
2.5.1 区域变质岩 |
2.5.2 接触变质岩 |
2.5.3 动力变质岩 |
2.6 区域矿产 |
2.6.1 海相火山岩型铁矿 |
2.6.2 岩浆热液型铁矿 |
2.6.3 破碎蚀变岩型金矿 |
2.6.4 海相火山岩型铜矿 |
2.6.5 矽卡岩型银铅锌铜矿 |
2.6.6 花岗岩石材矿 |
2.7 区域地球物理 |
2.7.1 区域航磁特征 |
2.7.2 区域重力特征 |
2.8 区域地球化学 |
2.8.1 元素背景分布特征 |
2.8.2 元素分布特征 |
3.阿齐山铅锌矿床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侵入岩 |
3.1.4 变质岩 |
3.1.5 物探特征 |
3.1.6 化探特征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结构构造 |
3.3.2 矿石矿物及脉石矿物特征 |
3.3.3 成矿期次、成矿阶段、矿物共生组合及生成顺序 |
3.3.4 矿石类型 |
3.3.5 蚀变特征 |
3.4 矿床成因分析 |
3.5 找矿标志 |
4.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 |
4.1 矿产预测思路及预测方法选择 |
4.2 信息提取与找矿模型建立 |
4.2.1 综合信息提取 |
4.2.2 铅锌矿找矿模型建立 |
4.3 远景区圈定 |
4.3.1 远景区圈定方法及原则 |
4.3.2 圈定找矿靶区的边界条件 |
4.3.3 找矿靶区圈定结果 |
4.4 靶区优选 |
4.4.1 靶区优选方法选择 |
4.4.2 预测要素及要素组合的数字化 |
4.5 资源量估算 |
4.5.1 方法简介 |
4.5.2 资源量估算 |
4.6 预测区找矿前景 |
5.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9)新疆清白山一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交通位置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成矿预测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清白山地区成矿潜力分析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地质勘查工作程度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完成的工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中天山地块 |
2.2 北山裂谷系 |
2.3 库鲁克塔格陆缘地块 |
2.4 塔里木陆块 |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3.1 地层 |
3.1.1 前寒武系 |
3.1.2 下古生界 |
3.1.3 上古生界 |
3.1.4 新生界 |
3.2 岩浆岩 |
3.2.1 侵入岩 |
3.2.2 火山岩 |
3.3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3.1 区域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3.2 动力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3.3 接触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4 构造 |
3.4.1 褶皱 |
3.4.2 断裂构造 |
3.5 区域物、化探特征 |
3.5.1 重力场特征 |
3.5.2 区域磁场特征 |
3.5.3 区域化探特征 |
3.6 区域矿产特征 |
3.6.1 成矿区带划分 |
3.6.2 矿产特征 |
第四章 区域成矿规律 |
4.1 空间分布特征 |
4.2 时间分布规律 |
4.3 控矿因素分析 |
4.3.1 地层与成矿 |
4.3.2 侵入岩与成矿 |
4.3.3 变质作用与成矿 |
4.3.4 褶皱和断裂构造与矿产的关系 |
4.4 成矿系列厘定 |
4.5 成矿演化及区域成矿模式 |
4.5.1 新太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与成矿 |
4.5.2 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 |
4.5.3 中新生代陆内演化阶段 |
4.6 清白山一带成矿潜力分析 |
第五章 地球化学找矿信息提取 |
5.1 清白山地区1:5 万地球化学特征 |
5.2 5万单元素异常特征 |
5.3 5万综合异常特征 |
第六章 地球物理找矿信息提取 |
6.1 磁测信息提取 |
6.1.1 磁场特征 |
6.1.2 磁异常特征 |
6.1.3 高精度磁法成果指示意义 |
6.2 重力异常特征 |
第七章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及找矿预测 |
7.1 找矿标志 |
7.2 找矿模型 |
7.3 找矿预测 |
7.3.1 找矿靶区划分原则 |
7.3.2 找矿靶区特征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新疆天山晚古生代岛弧环境矽卡岩型铅锌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铅锌资源形势及发展战略 |
1.1.2 天山地区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矽卡岩矿床研究现状 |
1.2.2 西天山阿尔恰勒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3 东天山阿奇山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5 主要工作量 |
1.6 论文创新点及特色 |
第二章 天山区域构造与铅锌矿产 |
2.1 基本构造单元 |
2.2 区域构造演化 |
2.2.1 前寒武纪古陆形成 |
2.2.2 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 |
2.2.3 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 |
2.2.4 中-新生代陆内成盆 |
2.3 重要成矿环境与铅锌矿床类型 |
第三章 西天山阿尔恰勒矿床 |
3.1 乌孙山成矿带构造背景 |
3.2 阿尔恰勒矿床地质特征 |
3.2.1 地层 |
3.2.2 岩浆岩 |
3.2.3 构造 |
3.2.4 矿体特征 |
3.2.5 热液蚀变和矿化特征 |
3.2.6 矿物共生关系 |
3.3 成岩成矿年代学和矿床地球化学 |
3.3.1 闪锌矿Rb-Sr测年 |
3.3.2 阳起石Sm-Nd测年 |
3.3.3 辉长-闪长岩锆石U-Pb测年 |
3.3.4 辉长-闪长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
3.4 同位素研究 |
3.4.1 C-O同位素 |
3.4.2 H-O同位素 |
3.4.3 S同位素 |
3.4.4 Pb同位素 |
3.5 阿尔恰勒矿床成矿作用过程 |
3.5.1 远矽卡岩矿床 |
3.5.2 成矿时代 |
3.5.3 成矿物质来源 |
3.5.4 矿床成因 |
3.5.5 对区域找矿勘查的启示 |
第四章 东天山阿奇山矿床 |
4.1 区域地质背景 |
4.2 矿床地质特征 |
4.2.1 地层 |
4.2.2 岩浆岩 |
4.2.3 构造 |
4.2.4 矿体特征 |
4.2.5 热液蚀变和矿化特征 |
4.2.6 矿物共生关系 |
4.3 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及矿床地球化学 |
4.3.1 黄铁矿Re-Os测年 |
4.3.2 花岗斑岩锆石U-Pb测年及Lu-Hf同位素组成 |
4.3.3 花岗闪长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
4.4 成矿物质来源 |
4.4.1 硫同位素 |
4.4.2 碳、氧同位素 |
4.4.3 铅同位素 |
4.5 阿奇山矿床成矿作用过程 |
4.5.1 接触交代矽卡岩矿床 |
4.5.2 成岩成矿时代 |
4.5.3 成矿物质来源 |
4.5.4 矿床成因 |
4.5.5 对区域找矿勘查的启示 |
第五章 天山晚古生代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成矿规律 |
5.1 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
5.2 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关键控矿要素 |
5.2.1 晚古生代岛弧环境 |
5.2.2 地层 |
5.2.3 岩浆岩 |
5.2.4 构造 |
5.2.5 热液蚀变 |
5.2.6 金属矿物组合 |
5.2.7 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 |
5.3 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找矿潜力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实验方法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新疆鄯善—哈密阿奇山地区铁矿生成条件的初步探讨(1977)(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东天山彩珠山自然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 杜尚泽.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及境外天山铅锌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J]. 高荣臻,薛春纪,满荣浩,代俊峰,赵晓波,赵云,亚夏尔·亚力坤,Bakhtiar NURTAEV,Nikolay PAK,莫宣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1(01)
- [3]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带中康古尔金矿床成因的再认识[J]. 杜尚泽,张元厚,杨万志,文斌,王鹏. 矿床地质, 2020(06)
- [4]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D]. 夏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5]新疆—青海侏罗纪叶肢介的研究[D]. 滕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6]东天山百灵山石炭纪火山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构造演化的启示[D]. 高丹. 新疆大学, 2020(07)
- [7]新疆东天山彩霞山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D]. 王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8]东天山阿齐山一带晚古生代铅锌矿成矿特征及远景评价[D]. 李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9]新疆清白山一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 刘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10]新疆天山晚古生代岛弧环境矽卡岩型铅锌成矿作用[D]. 代俊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